首页 > 文章中心 > 必修政治知识点总结

必修政治知识点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必修政治知识点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必修政治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政治教学 三轮复习 基础性 专题性 高效性

不知不觉中我们进入了2012年的备考阶段,指导高三复习的教师和许多高三考生一样在不断总结思考:努力增强高考复习的高效性,必须对高三复习作出科学规划。科学备考不仅是对高三教师学科素质的检验,而且影响到政治学科复习效率,更直接关系到高考文综成绩。因此很多学校和教师都高度重视,精心安排备考的复习顺序、阶段划分、时间准备、内容安排。一般认为高三复习分为三轮:一轮复习打基础,第一年的8月至第二年的3月强化基础知识复习;二轮复习讲热点,4月至5月强化时政热点与教材基础知识整合;三轮复习抓练习,5月至高考前强化综合模拟训练。但是仅仅靠这三轮复习备考或界限分明的阶段划分是远远不够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了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的复习策略,简述如下,以供广大师生借鉴参考。

一、一轮复习突出基础性,夯实基础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注重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一贯的原则。高考试题会选取大量的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设立新的问题角度,但知识的落脚点都在构成学科基本内容的主体知识范围内,高考主观试题答案几乎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依据。因此,在高三全程复习中,我们要始终关注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突出基础性、夯实基础知识更是一轮复习中最重要的任务。

1.时间准备。一轮复习时间可以从第一年的8月开始到第二年的2月底3月初结束。

2.复习顺序既可以按照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的模块顺序,又可以先从必修四开始,用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指导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的内容复习。

3.复习内容以上一年的《考试大纲》为依据。《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教师和学生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确定的复习方向和重点,以《考试大纲》为纲,以现行教材为本,以重点、难点、疑点、盲点为切入点,明确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基本原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本轮复习主要从微观上把握高考考点的内在联系,坚持全面覆盖,把知识点把准、夯实,不留知识死角。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中不心存侥幸,不仅要重点复习主干知识,还要兼顾非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在复纲中的考点时也要关注考点表述内容和顺序与教材不一致的地方,做好知识的衔接、延伸和补漏。如:《经济生活》中“货币与财富”、“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税收的作用”、“市场与计划”;《政治生活》中“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文化生活》中“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生活与哲学》中“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等考点。

4、精心挑选一轮复习辅导用书,这本书的基础知识最好可以由学生自己填写,里面的知识点复习是按照高考考点顺序安排的,每个考点都有典型的例题和练习,有以往的高考试题和各地的模拟试题。

5、本轮可以进行3―4次政治单科模拟考试,试题最好自主命题,结合复习实际滚动式出题。

在第二年新大纲出台后,教师要密切关注考点内容上的增删,可在一轮复习接近尾声后调整复习侧重点,处理好新旧考点的关系,对于新增考点,要有高度的敏锐感,善于捕捉考点变化背后的信息,并指导学生做好复习。要让学生通过这一轮复习,全面、准确、系统、扎实地掌握每一模块,每一个考点,并且做到学以致用,渡过基础关,消灭知识盲点。

二、二轮复习注重专题性,优化结构

第二轮复习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更加注意知识结构网络的梳理,强调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结构体系,通过梳理,把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网络化。

1.时间准备。二轮复习从3月初到5月初。

2.内容安排上可以同时进行两个专题复习:理论专题与时政专题复习。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而专题复习是把握政治理论体系的好方法。通过专题复习,考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全面准确地掌握大量知识点,明确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答题效率。

(1)理论专题学习。主要强调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知识迁移。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指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整合,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复习中可以打破章节界限,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科内跨模块的知识渗透,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答题时也能防止知识零散、答题片面、丢三落四、张冠李戴的毛病出现。如:《经济生活》可分别以消费、生产、分配、交换为单元绘制体系图,或者重点梳理国家、企业、个人三大角度知识;《政治生活》可分为国体、公民、政府、政体、政党、民族、民主、外交理论;《文化生活》可整合为文化的基础性(文化的含义作用)、文化的规律性(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播、文化继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文化的特殊性(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文化的时代性(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四大单元知识;《生活与哲学》分为绪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五大板块,其中唯物论又可分为物质观、运动观、规律观、意识观等,辩证法分为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否定观,认识论有实践观、真理观,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等。

理论专题复习时绘制的知识体系图,可以将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关系一目了然地反映出来,从宏观上界定学科理论的主干线索,使考生思考问题时清晰地再现学科理论之间的渊源关系,为答题提供坚实的空间基础。

此外,还要适当拓展和深化教材知识,如:对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教材只讲了是什么、为什么,却没有讲怎么办,而有的题目恰恰考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针对教材、模拟试题、高考试题帮助学生整理出答此类题的一般规律。又如“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如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方法”,此类的设问都有规律可循,要善于总结,学会举一反三。

(2)热点专题复习。高考从不回避热点,积极反映当前国内外热点问题正是政治学科高考的命题原则之一,把握时代性、关注热点就成为此轮复习的重要任务之一。哪些问题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呢?从内容上看主要有国际国内重大案件、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一般社会现象和大家熟知的自然现象等,这就要求备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搜集整理热点资料,以国内外形势发展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为载体,把社会生活和基础知识有机联系,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热点专题复习切忌猜题押题,而是把握高考“题在书外、理在书内”的原则,整合出热点背景下教材涉及的主要知识专题,再根据题目设问角度,选择理论知识,联系材料实际,转换语言作答。

3.二轮复习的模拟训练应以文综训练为主,从单科向文综考试转换需要一个过程,要引导学生很快适应分值、题量、题型等的变化。

以上两轮复习既从微观上准确把握每一个知识点,又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在纵向复习和横向复习的基础上,5月初可以进行第三轮复习。

三、三轮复习强调高效性,提高效率

一般复习把此轮称为“冲刺阶段复习”,集中进行模拟试题演练,分析高考题型,进行高考试题的训练,掌握答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强调知识的实际运用和融会贯通。但我认为这样的训练应始终贯穿三轮复习的全过程,因此第三轮复习还应侧重这样几个环节。

1.根据练习反馈,及时查漏补缺,进行反思创新。抽出一段时间分析整理归纳前一段的练习和模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弥补知识漏洞,实践证明在练习模考中查缺补漏更具有针对性。学生会发现有的是基本功不扎实、有的是答题思路不明确、有的是知识有盲点、有的是不注重书写。教师可以采用集体评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通过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互评互动,体会考试对知识掌握与运用的要求,也可以让学生对标准答案进行讨论,是否有商榷或调整补充的地方,从而挖掘试题价值,争取一题多用。

2.研究高考试题,注重技巧方法,适应应试要求。精选几套近两年新课程文综成套试卷,利用半个月的时间让学生集中训练,通过对高考典型题目的练习和剖析,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应用规律,强化解答试题的基本能力,掌握高考常见题型的一般思路、方法和技巧,使复习尽可能与高考命题的思路合拍,从而增强备考的高效性。比如常见计算题的解答,读图读表题的规律,“体现类”“原因类”“措施类”“启示类”题型都是这轮复习集中研究总结的问题。

3.重视探究题型,科学准备应对,树立创新意识。体现开放和实践精神的综合探究题在高考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近两年安徽考试说明都指出试题将加强探究性。如论证和探究目标中增加了“论证和探究,得出合理的结论;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的表述,这种变化就要求教师和学生梳理并演练此类题型,掌握“确定研究课题类”、“选择研究方法类”、“设计活动方案类”(听证会、主题班会、辩论会、演讲稿、倡议书、建议书)、“绘制数据图表类”等基本类型的答题基本要求。

必修政治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复习效率; 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伴随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推行,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和桎梏,给学生“减压减负”,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其教学压力很大。要想在高考中能够有所收获,必须在复习中刻苦努力,需要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指引,要能够删繁就简,化抽象为具体,将零碎的知识点加以整合、归纳、总结,提高复习的效率,才能确保政治总复习的效果。

一、夯实基础,细化知识

高中政治的复习的确需要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甚至是搭建立体化知识架构,但是这些系统化、理论化的整个模块知识离不开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基本理解和掌握。简而言之,即任何的知识网络结构的搭建都需要有着对基础知识全面、细致的把握作为支撑和保障。高中政治学科中,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哲学等方方面面的学科知识,而且其中更不乏有些艰涩、难懂、少见的知识点或概念,需要学生去透彻地理解,作为高考解题的依据。而在总复习阶段,学生要能够在每个知识点上花足够的时间用以琢磨、研究,为第二轮总复习阶段知识网络的建构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在高中政治《生产、劳动与经营》的单元复习中,有关于股票、债券和保险等多种投资方式的概念理解。作为尚未走进社会、真正和投资理财打交道的高中生而言,对于这些生僻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进行第一轮复习的时候,我就深挖知识点,将其加以对比分析讲解,帮助学生扫清知识点、理解障碍,为后续的知识模块划分奠定基础。

二、提纲挈领,整理归纳

在将思想政治高考大纲范围内的所有知识点进行逐一细化讲解之后,一方面要求学生不可松懈,抓紧时间对各知识点进行深入、透彻的理解记忆;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选取一种最为全面、细致的知识网络架构模式进行知识点的填充和联系。在高中政治第二轮复习环节,我将课本的各个知识点进行逐一的细致研究,然后提纲挈领地引导学生按照科学、合理的划分方式制作知识体系完备、知识讲解透彻的知识框架图,并在复习的过程中,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地充实、完善知识网络,便于学生的记忆和掌握。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发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尝试构建自我独特的知识结构,然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完善,推进高考总复习的进程。

如在高中政治中,必修二模块是对经济生活知识的讲授,我就抓住政治经济学中最基本的网络关系链条――“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将整本教材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归纳,然后再寻找其与经济生活四环节的联系节点,然后以此构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进行知识记忆和理解,提高高中政治总复习的效率和质量。

三、精讲强化,巩固练习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要求我们完全摒弃传统高考复习中的“题海战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不需要做题。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适当的习题练习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在习题数量相对减少的情况下,要求教师在题目的选择上“宜精不宜多”,而在这方面,历年高考真题的练习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高考复习环节,以凭借精讲习题来巩固和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把握,让学生在练习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知识遗漏点,查缺补漏,提高学习效率。

在高中哲学模块中,往往存在“学生基本理解概念或定义,但是一遇到题目还是一无所知”的教学难题,这就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的整体把握还是不够到位。这时,形象、具体的习题能够给学生带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惊喜,教师在带领学生处理习题的时候,整理总结出一定的解题技巧,利用题目中出现的知识点引出其他相互联系的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高中政治复习效率。

总之,高中政治的总复习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教师的合理科学指导,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能生搬硬套,因为每种方法都有其特性,并不存在所谓的高考复习“万能法”,需要教师不断创新、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必修政治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B-0074-01

新课程的导入作为教学活动的预备环节,对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应有效运用新课导入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优化教学活动。本文主要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导入和呈现技巧进行如下探究。

一、推陈出新导入法,呈现教学新颖性

新颖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首先应该能够促使学生对英语新知识产生兴趣,吸引学生课堂学习注意力,接着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回顾导入新课,由此实现新旧知识的紧密结合。

推陈出新导入法,即教师在学生已习得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并总结已学旧知识,提出旧知识的新用法,引导学生学习新方法和知识。此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框架上,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提升学习效果。在推陈出新导入法的应用中,教师需注意提前两节课备案,总结新课程需提前准备和思考的知识要点,在授课结束前,预留并安排学生思考新课学习要点。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9Unit3 language study中,Steps to learn language poingts in Reading部分要求学生“Find out the similar usage of the language points”以及“Expand the points after calss.”此课以基本的语法知识学习为主,与前面所学的词汇量相关用法知识有很大关联,所以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让学生总结已学词汇语法使用的异同,并举例说明实际生活应用中各类语法的使用,从而进入新课学习。学生在原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发现和进一步探索,就更容易接受新课程知识了。

二、问题悬疑导入法,呈现教学启发性

教学是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合理设置问题悬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创新与想象的潜力,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合理运用及迁移能力。

问题悬疑导入法是指教师在新课教学中,通过提出与新课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和回答,自然进入新课学习。在应用问题悬疑导入法时,教师需注意在课前整理和总结相关的知识,充分备课。问题的设置与选择要结合学生特点,合理设置问题和相关新课学习的具体导入步骤。此外,教师还应多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

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 Unit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 的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文章了解大人物,教师可以在Warming up环节提出问题:“Who do you think is a great person?Give your reason.”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结合自己心目中的大人物给出答案,接着在总结学生的英雄观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思考、讨论来解决本单元文章中的问题,以此启发学生想象力,完成新课程知识的学习。

三、时政热点导入法,呈现教学生活性

英语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高中英语教学也应体现这一特点。课堂要体现生活化,就需要融入生活中的各种元素。

时政热点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列举时事政治热点或社会政治现象,提升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引领学生结合时事深入思考,让学生能够通过在生活化的问题探索中锻炼思维,由此完成新课程知识学习的合理导入。这种方法下构建起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拉近高中英语与社会现实的距离,不仅符合高中英语生活性原则,而且能够解决英语教学难点。教师需注意的是,在应用时政热点导入法时,对于高一年级学生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和社会时事政治的兴趣,给予学生后续的学习提供动力和支持。此外,教师需在课前结合新课程知识点仔细整理时事政治相关导入的资料,保证该方法的有效实施。

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4 Unit4 Women of achievement这一单元主要介绍了世界上较为著名的女性及其先进事迹,在教学导入阶段,教师可据此为学生陈述或播放一些涉及女性问题的政治时事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观点与看法,例如,结合“Chinese sex ratio not har-

monious phenomenon”和“The teacher de-

scribe some 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events,then guessing”来引出话题。

必修政治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我国开始出现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再配以“礼乐制度”,就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四大组成部分。而从战国时代开始,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其时间跨度从公元前476年到1840年。在这期间,我国的政治制度主要围绕“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两个方面展开,辅之以“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就构成了中国古代完整的政治文明体系。其知识结构如下图:

一、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1.世袭制。

“王位世袭制”即“家天下”,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传承方式,主要存在于从夏朝到战国的先秦时期,即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不过除了“王位世袭制”,世袭制还包括多层次内容,它从奴隶社会延伸到封建社会,直到1840―1949年间被逐渐打破。其知识结构如下图:

我们有时候会把“诸侯世袭制”归入到“爵位世袭制”之中。但是前者只存在于奴隶社会,后者则可以涵盖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社会形态,而且可以表现为奴隶社会时期“卿”、“士”的世袭制,封建社会时期“王”、“伯”、“侯”、“贝勒”、“格格”、“都尉”“骑尉”等的世袭制。在奴隶社会,爵位世袭制其实就是“世卿世禄制”,即爵位与封地合一,以封地作为受爵者的收入保障,而到了封建社会,爵位就与封地分离了。

“司马””、“司徒”、“史”等姓氏都是从官职转化而来的,这就说明,先秦时期部分职官曾在部分家族内世代传承过,这就是“职官世袭制”。相似的是,“屠”、“陶”、“卜”、“巫”等姓氏来源于职业,这就说明“四民(士、农、工、商)分业”由来已久。在封建社会,“职官世袭”的情况很少见到,即使在九品中正制下,士族子弟也不是接任原官,但是“四民分业”的存在时间却较长,直到近代才被打破。

君位世袭制保证了统治的连续性,而“四民分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是,世袭制也带来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和不公平等弊端,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2.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另一个产生于奴隶社会、在封建社会发生变化但延续了下来的政治制度。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或一鼎,天子驾六,天子八借、诸侯六惰、卿大夫四、士二,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七教(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长幼、朋友、宾客),都是礼乐制度的具体表现。礼乐制度有利于和睦人际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使我国成为闻名遐迩的礼仪之邦;但是由于它在本质上是等级制度,其引导的和谐其实只是一个假象。

3.分封制。

在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中,分封制无疑最具分量,它的发展历程直接影响着奴隶社会的盛衰。部分学者也把封建社会的“封王制”看做分封制的表现,但它们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管理模式,封王制是封建社会的爵位制度;分封制是把土地和人民授予受封者,而除了汉初郡国并行时有“封疆裂土”之外,封王制授予的只有爵位。因此在我们进行知识整合时,分封制并不包含封建社会的封王制。其相关知识体系如下:

其中,“王畿”、“占卜”、“天子’等词需要强化记忆,“郡国并行制”、“井田制”和“内外服制度”需要进一步细化理解。“郡国并行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构知识体系:

“井田制”属于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内容,我们可以融合必修2的相关知识而成体系。至于“内外服制度”,它本身属于课程范围之外的知识,只需大体理解即可。

例(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第12题)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族名

B.邑名

C.爵号

D.官名

解析:其中“氏于国,则齐鲁秦吴”就是分封制的延伸知识。分封制下各诸侯国国君的称谓也日趋模式化,如“齐桓公”、“晋文公”、“秦孝公”等均采用“国名+谥号+爵位”的构成格式。地名中也多含分封制要素,如“燕赵”、“齐鲁”、“荆楚”、“三秦”、“三晋”、“吴越”和郑州的“管城”等。本题答案选C。

4.宗法制。

宗法制的杨知识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大小宗”,它的知识结构如下:

其中,理解“嫡长子继承制”的关键在于明晰“立子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含义,对“大小宗”知识点则要分辨“大宗”与“小宗”的区别以及互相转换。至于“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知识点,最主要的是应内化下面的示意图: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我们将之细分为两个体系:“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此二者在本质上都是集权体制且互相渗透,但也有明显差异:中央集权主要关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专制主义则侧重于构建君主与臣民的关系。由此,我们可分别构筑两大主题知识体系。

在现阶段的知识内化过程中,经济方面和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可以结合必修2和必修3教材进行理解,我们该把重心放在政治方面,且集中于地方管理方面。其中,“郡县制”与“行省制”是同―个层级的概念:

对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和宋朝四大制度、明朝“三司分权”、明清“改土归流”等制度和措施来说,我们主要应从以下方面来细化知识体系:①该制度和措施的时间适用性。②该制度和措施所涉机构的主要功能,该机构发生了怎样的异变?③该制度和措施是如何强化中央集权的?

与中央集权制度的体系构成相似,君主专制知识体系中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可以结合必修3教材进行理解。至于政治方面,“选官制度”模块可以留后细研,而“外戚”、“宦官”与“皇帝”之间的关联必须厘清,“朝议”、“谏议”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对君力的规范必须从深层次明晰。当然,我们学习的重心还应放在“中央官制”模块。“皇帝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创新,我们需要系统总结:①时间适用性。②夏商周“王”、战国“王”,“皇帝”、“总统”和“主席”的制度性区别。③皇帝的权力。④特殊用语及身份象征,如关于服色的规定;⑤制度特征。

其他中央官制,则应在对比中强化理解,并分析“分权”与“制衡”的不同:

3.选官制度。

必修政治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一、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每节课,如果能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就会收到积极的教学效果,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问题的设置是否能激发学生思维尤为重要,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很好地掌握知识。

以高一政治必修1中关于《市场配置资源》一课为例:

创设情境:“总理的牛奶强国梦……”

问题设置:(1)材料中反映了资源利用中存在怎样的矛盾?(2)面对以上的矛盾我们应该怎么办?

1. 学生分小组给相应的时间讨论、分析、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推选一名组长。开始设置问题并开始组内讨论,小组内部每个同学都谈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归纳出自己的观点和总结自己研究后还存在的疑难问题,由本组的小组长整理好组内的研究结果或得出的观点、结论。由小组长发言,与其他小组交流解决的问题,每个小组阐述完本组的结果后,小组和小组之间互相点评发表意见。最后由教师要把问题整理分类,明确观点,重点释疑,落实书中知识点。

创设情景:奶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不断增长的需求/奶业发展的动力/奶制品价格持续上涨的重要原因。

问题设置:(1)你会看到哪些重要的市场信息?(2)如何决策?

2. 师生共同在头脑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系统整合知识,并牢牢掌握知识。从问题设置到学生讨论再到分组探究,学生在此基础上能够把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但他们对每个必修模块中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清晰,头脑中的知识框架还没形成,因此,就要求教师把知识按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进行整理,建构筑起知识脉络,帮助学生把握知识体系,强化学生在头脑中对知识点的掌握。

学生顺利找到了“利润”、“需求”、“价格上涨”等关键信息,并作出决策:扩大规模――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有:价格、供求。

温故知新:教师顺势将第二课学过的价值规律作业的流程图展示出来,并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学生理解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另外一种方式:竞争。

分析:教师充分利用旧知识,引导学生逐步分析,使复杂、难以理解的问题具体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很快接近核心问题,并最终理解。

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 教师要随时更新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中最应该改变的就是教师。政治教师要通过创设情景,设置合理的问题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激活学生思维,把大部分的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发挥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创造条件。思想政治课所强调的问题式教学绝对不是简单的教师和学生之间一问一答,而是更加注重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去发现新问题并解决新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对书中知识掌握牢固,因此,作为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枯燥的政治课堂活跃起来,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2. 政治教师要注意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探究问题的热情。在问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

3. 政治教师要及时关注时事,结合教程去创设新的情景。知识和信息高速传递,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凭借自身的知识底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时捕捉到新信息。因此,要求政治教师要及时学习掌握新知识、了解国家大事,把握好国家的政策,并找到与本学科知识相关的结合点,体现政治课时政性的特点。在分析时政时,会遇到几种情况例如,解释不清甚至无法解释的情况,这时教师不要感觉没面子回避,正好把这样的问题与学生一起分析、探究、思考,这样教学相长效果才能实现。

必修政治知识点总结范文第6篇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而政治课程的内容设置,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学生能在课堂上准确、全面地掌握政治课程内容,教师就应该注重有效教学。本文拟从课前准备、课堂把控以及课后监测三个方面,对政治课堂的有效教学进行探讨。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所谓课前准备要充分,实际上是指教师课外的“功夫”。首先,“会”备课。在当下较为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实际上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领导者。“备课”相当于工程“设计图纸”,图纸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总体来说备课要把握三个要点:目标清晰、内容适度、教法恰当。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熟悉政治教材。教师只有先吃透政治教材,才能对授课内容进行思路编排,去研究每个章节的切入点和授课方式。教师自己逻辑线先清晰了,内容块状化系统了,才能在讲课时做到深入浅出和重难点分明。也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安排政治内容,合理组织练习,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治内容,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与此同时,还要多留心当下的热点时事和学生们感兴趣的政治话题,看能否结合教材内容用学生们喜欢、习惯的方式去讲。其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关调查显示,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有幽默、开朗、乐观、公平等。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位教师,对其相关课程也会表现得更为关注和用心。即教师要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影响学生,达到让学生对相关课程感兴趣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仅仅靠课内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课余时间对学生给予关怀。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就会表现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课堂把控要得法

很多教师的课备得很好,但因为对课堂管理不到位,往往不能提高政治课堂有效性。艺术地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是每个教师的必修课。首先,要做到“以学生为本”。要从学生的情况和不同知识点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层次分明地授课,分清哪些学生能自己看懂理解,哪些需要教师深入讲解;多用开放式教学法,把课堂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上,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探讨来深入理解知识点,也通过学生的总结了解他们的掌握程度,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同时,课堂上要注意学生的反馈,教师要及时捕捉来自学生的各种信息,灵活地对授课内容或者是顺序进行调整。其次,要控制好时间。课堂效率是“有效教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在授课节奏上要做好预先安排,教师的语言也是提升课堂效率的突破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习惯于喋喋不休的教师一般教学效率都不会高,几乎没有哪个学生喜欢拖堂的教师。因此,教师要学会组织语言,做到简练清晰、重点突出。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最后,善用教学设备。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直观生动,已成为很多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作用,不仅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更好地辅助教师传达政治课程内容。传统的讲述式不论教师讲得多么精彩,要求学生在40分钟内完全集中注意力也是不现实的。而有了多媒体的辅助,学生在图文并茂、声画同行的教学环境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政治知识。对于政治课堂来说,教师善用多媒体设备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必修政治知识点总结范文第7篇

从2012年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来看,我校历史得A人数并不多,不仅如此,而且得A率相对于政治、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低许多。根据近两年江苏“小高考”的情况,考生单科得A的人数呈现下降趋势,得4A的总人数也呈下降趋势,主要目的是控制高考的加分,让学业水平测试回到它本来的要求,使血液水平测试符合最初的指导思想,确保大部分学生能够达C,而不要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另一场“高考”。

2012年江苏历史小高考在必修一、二、三题目分值比例与2011年相比变化不大,从内容的教材分布比例来看,必修一44%、必修二30%、必修三26%。其中,选择题中必修一共15题,在卷面分值中占30%,必修二一共10题,在卷面分值中占20%,必修三一共5题,在卷面分值中占10%。增加了的必修一考查分值无疑增加了试卷难度。三本书最容易出难题的就是必修一政治史,如第6题内阁、第8题、第12题、第38题走向联合的欧洲等,这些均是考生的拦路虎。判断题,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准确记忆、严密思维,是最容易体现难度的题型之一,如第32题考查中国通讯传媒的发展史实,如学生缺乏准确的记忆必定会出错。2012年试卷判断题考查必修三的较多,占6%,这与最难的2009年历史小高考题时一样,另外两题判断题是必修一的内容,2012年判断题未见必修二内容,主观题仍然是材料解析题为主,三册书比分各占卷面分值10%。

从试题的立意来看,情景性比较突出,比如材料题及图片题在该试卷中都有大量体现,特别是在这一份试卷中运用了大小15幅图片,这也是2012年小高考历史试卷所呈现的一大亮点,这告诉教师在以后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课本上的图片资料。应该说,虽然2012年小高考试卷有一定的难度,但总体来说试卷还是考查以准确记忆为主的基础能力,尤其是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概念。

学业测试中,日常的学科教学,物理、历史、生物、化学、地理、政治各科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可2012年的考试与往年相比较,控A率几乎就是由文科生选的物理和理科生选的历史决定的。这就客观上提高了历史和物理的学科地位和教学要求。故总结本次考试,思考如下,希望对今后的历史考试有所启示。

1.重视双基,强调规范

从2012年试题来看,双基仍然是整卷测试的主旋律。平时教学中就要夯实基础,只有基础扎实了对付难题才能以不变应万变。2012年的历史小高考试卷考查更多的还是基础题,如第1题宗法制的最大特点,第3题活字印刷术,第11题生活习俗服饰,第16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25题卢梭思想,第30题美国参与的经济组织等,教学要紧扣《说明》的测试内容和要求,利用好教材梳理相关知识点,注重基础知识,做到逐一扫描,没有遗漏,打好基础关。平时还应注重规范性训练,如历史专业用语的使用规范、开放性试题的语言描述规范等。

2.关注过程,强调能力

能力立意是命题的总策略。教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要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材料选择题和图片选择题题每年都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如第5题王阳明思想,第7题与《》,第12题国共合作,第17题运动,第23题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得分率不高往往就是缘于考生自学能力的局限。

3.依据说明,有针对性训练

教师在完成日常教学的同时,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新一年的《考试说明》,尤其要注意区分测试要求中“了解”、“知道”、“理解”和“认识”等不同的学习要求。教师应根据《考试说明》不同的要求分析出该考点的测试题型与方向,并按单元构建知识网络体系,这点是得A的必要条件。另外,还应有计划地进行适应性测试训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加强学生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培训,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必修政治知识点总结范文第8篇

高三政治关于价格考点

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1)供求影响价格

供求影响价格:影响价格的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反过来,价格的变化也会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商品价格与供求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①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讲,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有利地位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③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①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将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产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③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④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供求关系价格价格与价值商品的价值量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量与价格成正比)注:价格、供求和价值的关系:价值决定价格,价格与供求相互影响(不能说"决定"),而价值与供求无关(价值只取决于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格只能由价值决定。"价格由购买力决定"、"价格由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决定"、"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等提法都是错的。

商品价格涨跌(即波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价值决定价格。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降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增加),商品的价值量减少(增加),商品的价格下跌(上涨)。(2)直接原因:供求影响价格。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供小于求,价格上涨。在市场上商品销售的价格与价值不符,这主要是受供求关系影响所致。

商品的价值量、价值总量与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价值量:商品价值大小(单价);价值总量=价值量×数量。注: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讲,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有利地位。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价值规律

①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注:这里的"等价交换"并不能每次交换都要等价,也不是指等价交换的次数多于不等价交换的次数,而是指一个总的趋势;即平均价格等于价值。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注:价格不会无限涨落的根本原因是价值决定价格,直接原因是价格与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供求会影响价格,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供求。

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1)对人民生活的影响①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一般说来,价格上升,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量增加。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

注:一般来讲,当某商品价格上涨时,该商品的替代品需求量会随之增加,其互补商品需求量会随之减少。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①调节生产规模:商品价格上涨,扩大生产规模;商品的价格下跌,缩小生产规模。②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企业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竞争中乃至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③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商品。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质量好的商品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获取更多的利润。

结论:不管是"影响价格的因素"还是"价格变动的影响",归根到底都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应当遵循价值规律,时刻关注价格的变化,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高三政治关于价格考点总结相关文章:

1.高中政治必修1有关价格的知识点总结

2.高三政治高频考点汇总

3.2017高考政治考点汇总

4.2017高中政治有关价格考点

5.高考2017政治考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