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三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三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三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教师篇

当前,教育部正研制新的高中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课程将发生重大变化。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新思路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是什么?该如何在历史教学中体现和运用?面对全国卷试题的特点,教学中该如何有效应对?这也是很多一线教师的困惑。而高考“遵循教材”―“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高于教材”,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视野的高度、宽度在哪里,课堂教学的水平与边界就在哪里;备考复习的程度在哪里,高考的效能就在哪里。

因此,备考一轮复习,教师首先要有充足的储备,教而有道,才能立足于正确的备考方向。

1.对照考纲明确教学目标要求

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课程标准或考纲中知识点和知识体系的再现和整合,也不是四项基本能力的点到为止,而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符合历史学科能力要求的思路和措施,这是教师应具备的提升复习质量的基础。

如衡水中学备考中的如下目标就可以很好指导教师的目标思路。

史实――对基础知识储备和基本历史概念的落实。

史通――对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做到纵横贯通。

史论――对历史知识的说明和评价,做到史论结合,论从

史出。

2.制定合理有序的教学计划

计划不仅仅是进度表,应是时间、知识、能力的有效统一,才能有效控制教学节奏、教学效果,掌控学生学习进度和程度。

如2015届高三备考中青岛市城阳区教研室历史学科要求制定的教学计划配档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学计划的形式主义。

3.熟识历史学科素养,全面指导一轮复习

统观2016年高考全国卷试题,各个学科,各套试题都不约而同地体现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就历史学科而言,历史学科对核心素养的考查比较隐性。大多数题都不只是考查某个单一的核心素养,而是综合考查多个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全面掌握历史学科素养的内涵、运用和考查,才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可以参考这几篇文章)

(1)历史学科素养内涵。

(2)2016年考题学科素养对照。

(3)例题解读五个学科素养。

课堂篇

1.优化复习模式

一轮复习基本思路是紧扣课标和考纲,按教材进行单元复习,适度关注通史。可以采用宏观―微观―宏观的复习方式,由线及点先单元再每课,再由点到线由课到单元,并适度淡化三轮复习界限。在一个知识体系下展开复习,再对知识点进行精雕细琢,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时进行小专题总结,更便于学生把杂乱的知识系统化、综合化、提升化。

案例 如必修一 第一单元在进行基本复习复习过程后,可以适当进行小专题链接。

(1)通史链接: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折射出的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

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折射出的经济、思想文化的特点。

(2)横向链接:

①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与古代希腊时期的比较。

②明清时期的中国与同时期英国政治制度的差异。

2.深化主干知识

主干知识是复习、考查的重点知识,一轮中不仅要识记、区分、理解主干知识,更要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方式深化。

案例 必修二 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第一步 学生自主归纳概括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二步 材料解析:经济结构变化的表现和影响。

第三步 多视角认识近代经济机构的变动。

第四步 主干知识延伸: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特c和认识。

第五步 经典考题针对性训练。

如此,既可把握基本知识点的线索,又能提升学习能力和历史素养。

3.拓展、延伸知识空间,增加、研读史料教学

高三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体艺班;高三历史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123-02

我校属于民办学校,办学之路虽年轻但不乏有特色。针对我校高中生学习习惯基础知识差异较大的情况,为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成效,学校在高中部实行了分层教学。我校高中部共有三类教学班∶A层班级B层班级体艺班(即文科美术体育班)。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体艺生文化成绩这一问题摆在了所有体艺班老师的面前,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我思考最多的。教学的对象是学生,采取有效措施之前要先弄清学情。我校体艺生存在的情况:只有少部分学生是专业与文化都较优秀的。大部分学生文化科基础较差、成绩不理想,存在严重的偏科现象;学习习惯不够好(包括勤奋钻研不够答题规范不够自学能力较弱);专业课学习时间占得多,学生文化科巩固时间少。在这种情况下,高三复习教学若按A班B班的计划复习是不切合实际的。所以,老师们都在尽心思考,努力地提高高三复习课的有效性。回顾起来,我在历史课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四个策略:

一、紧扣课标考纲和考试说明,让学生心中有方向

每年高考,福建省会针对历史学科的课标和大纲,制定当年的考试说明。它蕴涵着大量的信息和资源,是复习备考的重要素材和依据,对历史高考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老师和学生都要认真研究,使教与学做到有的放矢,增强复习的实效性。体艺班学生基础较差,注意力较易分散(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只能持续集中15-20分钟)。针对这种情况,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内,要让学生迅速把握教学重点,应紧扣历史课标、大纲和考试说明。只有这样,师生才能更充分地利用好课堂时间,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校高三历史备课组认真研读了近几年来福建省自主命题的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虽然内容都有所调整,但考点和能力要求总体上是没有大的变动,不会给学生造成太大的负担和影响。因此,针对体艺班的学情,在必修一政治史复习中,我以2013年福建省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为依据对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删减,使体艺生无形中感到学习任务轻了复习巩固的方向更加明朗了。理所当然地,在新一年的福建省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出台之时,老师们会及时引导学生关注学习。

二、整合历史教材,让学生心中有线索

高中人民版历史教材以专题形式出现,打破了时空,中外历史混合在一起的编写。针对体艺生历史知识储备的严重不足而言,他们学习起来更为困难;又因课外勤奋不够,没有合理安排时间及时巩固,更加不能把握历史整体框架和历史基本线索,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因此,老师在每一章节复习时都要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以理清线索。如,必修二专题七“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节,教材做了这样的安排:第一标题是“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第二标题是“农业全盘集体化”,第三标题是“斯大林模式”。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线索,在复习时,我会对本节知识结构做如下的调整:①利用课题揭示“斯大林模式”的含义;②介绍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③让学生找出斯大林模式确立的标志;④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在工业化之路和农业全盘集体化中形成;⑤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征;⑥评价斯大林模式。通过整合,本节课各知识点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帮助体艺生更好地把握线索,理解知识。对于和这两处内容不论是三本必修还是人物选修都进行了详细学习,在复习时也可将同一历史事件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将三本必修的内容一次性透彻复习。这样做是为了让教学内容紧凑清晰,不致以被割裂开;可以节省重复学习的时间,减少了学生的烦躁心情,有利于体艺班学生迅速掌握基本内容、寻清线索。

三、课堂留出一定的复习巩固时间,让学生胸有成竹

针对体艺生课外复习巩固的自觉性不够和对知识需要内化的特点,老师要当堂留出适当的时间针对重难点知识让学生进行巩固,时间大致可在5~10分钟左右。如,学习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时必然要碰到对英、法、美、德四国近代政体的对比,这个问题既是本专题的重点内容,也是本专题的难点,因此在课堂上,我先留5分钟时间让体艺生照着表格进行记忆,再留3分钟时间让学生同桌之间进行提问抽查,最后让学生对于自己还没掌握的知识用红笔进行标注,便于课后进行巩固复习。课堂上留5~10分钟让学生自行消化是必要的,这有助于学生趁热打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基础,让学生体验到课堂上学有所成,愉悦的情绪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四、加强解题指导,让学生应试心中有方法

高考有四大考核目标与要求,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历史高考试题不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是用材料呈现出来,高考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中外贯通。伴随着高考材料题知识点切入更加细化,考察学生的能力要求的提高,学生在应试中要提高有效分值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怕材料题。分析体艺班学生的试卷发现,失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迁移能力差;解题技巧不熟练,答题速度太慢;问题审不清,答非所问;历史分析能力弱,回答问题不全面,得分低;字迹潦草,主观题作答不规范,口语化严重。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掌握解题技巧,才有助于提高解题能力。高三历史复习要突出材料教学,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与归纳信息的能力。面对高考大量史料,学生在作答中首先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带着问题读材料;要注意从材料段前段后寻找文章的出处,注意把握所涉时间、人物、事件,找出关键词句并在试题中作标注;对信息量大的材料划分层次归纳中心,找出各层次之间的联系;注意联系课本,因为每个材料背后必然与课本中某一个知识点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最后是进行规范作答:主观题作答不得照抄材料原文;答题要注意参考设问分值,分点作答并将重要知识点放在前面;注意答案组织语言需简明扼要并用学科术语;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这些解题方法和技巧老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让学生达到一看到相关的题型就能说出个所以然来。解题方法的有效运用能帮助学生缓解考场心理压力,提高历史学科的有效得分,增强应试能力。

历史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有其特定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课标、找准方向,勤于记忆、夯实基础,善于总结、寻找规律,这样才能提高体艺班历史复课的有效性,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张史敏,张子辉.原始要终疏通知便[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1-2).

[2]郭弘.研读“考试说明”把握备考方向[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4).

高三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这一届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是国际学校高中部的最后一届,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基础比以往都差,所以在高一时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让大多数同学能够掌握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解题能力,产生对历史的兴趣,将来以历史会考合格为目标。在高二时,主要是夯实书本基础知识为主,同时侧重于客观选择题,对主观材料题的解题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为辅。2015届学生从高一到高二在期末统考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排名。正因为统考成绩还不错,对“重选择题,轻材料题”存在的隐患性忽视了,放松了对主观题的训练,导致我的学生在主观题上的解题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在高三时远远落后了。

到了高三,由于试卷的能力要求大大提高,弊端开始显现,在9月大市的统考中高三(1)班的主观材料题得分很低,在昆山排名最后。面对这种情况,我从学生的角度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同时开始进行自我反思,综合两者得出问题主要表现为:①高一高二指导思想有偏差,作业偏重于选择题,轻主观材料题,平时主观材料题做的偏少。②上课一讲到底,满堂灌,给学生看书、思考、做题时间太少,学生希望我留出一部分课堂时间给学生。③上课包办的太多,从原因,过程,结果老师大包大揽,没有给学生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思考问题的机会。④教学思想没有与时俱进,还是停留在高二教学思维上,总认为我的学生基础差,依然注重基础而忽视能力培养。

找到了问题所在,接下来要开始改变和进行战略调整了,首先确定下一阶段宗旨:第一、加强材料解析题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主,同时不放弃基础知识。第二、在民办学校,语数外更是重中之重,所以特殊的校情,决定了我的阵地就在课堂,所以下一阶段重视课堂,给学生课堂时间。有了明确的目标,接下来采取措施,具体做法如下:①在选题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合适的题目。现在我每天要从题海中选题,自己先做一遍,再从中挑选适合我学生的题目。②加强材料题的答题方法、解题能力的指导,同时结合学生的作业,告诉学生怎么回答和区分这类问法。③根据高考考点编好详细的教案学案,这样节省出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既巩固基础知识,还留出了部分时间还给学生。④以前是满堂灌,现在最大的变化就是每堂课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看书、思考和提问。⑤以前讲试卷一讲到底,给学生讲的时间太少,现在改变思路,留出一部分时间鼓励学生来讲题目,倾听学生的思路,从中及时发现问题。

第二阶段的教学战略调整:由于高中历史存在人民版和人教版两个版本,为了给我的学生留出足够的课堂时间,下一阶段要做的是:第一、找出两个版本共同的描述重点记忆。重点记忆两个版本共有描述,既可以突出重点,还可以节省时间。第二、对于两个版本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大胆减掉。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留出了时间给学生。第三,对于两个版本略有区别地方大胆的借鉴。例如必修一“选官制度的演变”这一子目中,我既给学生看了纪录片《科举》,又借用人民版内容“世官制”这一知识点,大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事实证明在以后的做题中大有帮助。又如必修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人教版提到“东汉杜诗发明水利鼓风冶铁工具”只有文字没有直观图片,学生做到这类题目时不能理解和明白,而人教版正好有图片,所以我就把人教版的图片给学生加深了学生对“水排”的印象。

教学战略的调整还包括充分利用影像资料的教学,高三历史内容比较枯燥,为调动我们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为了让历史鲜活起来、让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活”过来,同时为了强化上课所学的历史知识,我还运用了“纪录片外交”,给学生看历史纪录片。历史纪录片是真实历史的再现,目的性强,不但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无限精彩,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同时可以有效地解决历史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例如在上必修一“资本主义代议制”和必修二“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选修一“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时选择很有名的《大国崛起》系列,里面涉及到大量的书本知识,对于我们的学生帮助很大,吸引了一大批学生的兴趣。看过的人也许会发现近年的大量材料题涉及到大国崛起里面所讲的内容,所以看影像资料对教学还是有一定帮助的。讲“”“”“”时可以看《百年中国》。近年CCTV9记录频道有部纪录片《科举》,讲的是从“世官制到科举制的演变”,我在上“选官制的演变”时就大量参考了里面的内容,上完课后又让学生看了这部纪录片,让学生边看边做笔记,通过看纪录片,学生强化了书本知识。实践证明对于我们这类民办普通高中学生,利用录像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一定的助学效果。

高三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教师应将高三这一学年分为三个时间段,根据学生对教材熟悉与否的情况,合理安排政治学科三轮复习时间。

第一轮复习:从头年7月暑假补课开始――次年元月结束,分三步走。

1.复习经济常识上下两册书:从7月暑假补课开始――到9月底结束,约3个月。

2.复习政治生活一本书:10月初――11月中旬结束,约1个半月。

3.复习哲学两本书:11月下旬――次年1月下旬,约2个月。

这一轮复习主要是夯实五本教材基础知识,从微观入手,以框为单位,面面俱到,做到知识点的全覆盖,以节、课为单位构建知识网络。

第二轮复习:次年2月――3月底结束,主要是教材的宏观知识复习。

本轮复习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哲学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价值观四大板块为主构建宏观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理清思绪。这一轮复习以学生自己动手自主构建知识框架进行知识整理和教师的指导相结合,学生兴趣更大,领悟更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第三轮复习:4月上旬――6月2日结束,前面两轮复习是理论联系实际,侧重于讲教材理论,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把握教材知识。第三轮复习是实际联系理论,重在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轮复习又分两步走。

1.时政热点复习和题型训练相结合(4月上旬――5月中旬1个半月)。教师展示热点材料,学生熟悉当年度国际国内发生的各种时政背景材料,答题时根据三种依据即教材依据、材料依据、相关的时政依据。此环节要把握好训练题的难度,以很好地检测学生掌握教材的程度,迅速提高其应试能力,以此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

2.回归课本和冲刺训练相结合:5月20日――6月2日结束加强研究,精选各地试题训练,大胆取舍教材知识,调动思维,揣测高考命题的思维角度和命题倾向,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看教材,做限时训练题,过好应考心理关。

二、教学重点规划

1.学科内规划:根据近几年湖北高考试卷和教学实际,经济常识和哲学常识是重点,在复习时间上要大量倾斜,多投入时间和精力。

2.学科间规划:根据地理八本书、历史五本书、政治五本书的内容,而且地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强、理解后不易忘记的特点,在平时的学习时间分布上,高三上学期多倾斜地理、历史,下学期地理、历史、政治三门学科再齐头并进,把文综高考150分钟相对分解到各科,即地理55分钟、历史50分钟、政治45分钟,平时分科考试并以此为限来相对衡量和要求学生。政、史、地三个学科教师要打总体战,做到相互协调、步调一致,齐心协力备战文综高考。

三、规划备考方向,做到不偏离正确的航道,尽量少走弯路

1.研究近十年的高考题,特别是近五年的高考题。历年高考试题是好多命题专家的心血所在,是他们的得意之作,作为高三备考人研究它有三个好处:一是有利于教师明确高考考什么,怎么考,能很好把握高考政治的复习方向;二是有利于对考生进行规范化训练,消除恐惧心理,培养心理适应能力;三是防止来年重考同一知识点。通过研究历年高考试题,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中归纳总结高考命题的总要求、各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研究前五年的高考题主要是看题型变化、看设问方式的变化、看考查知识点的角度等,对离得最近的五年高考题不仅是看以上内容,而且要求组内全体教师年年像学生那样亲自去做、去考、去体验,并有时间限制,以从中体会高考的难度和高度,把常规思维备考和非常规思维备考结合起来。今年高考题恰是反猜命题意识比较强的一年,如今年考的38(1)民族知识点曾在08年考过,今年又出现,只不过变换一种设问形式来考。怎样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这一知识点在近五年高考中考查频繁等等,不得不引起每个备考人对历年高考题的高度重视。

下面对比一下这两年高考题民族这一知识点比较相似的设问法:

2008年39题第(5)问:为什么党和政府要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0分)

2011年38题第(1)问:结合材料一,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并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12分)

两设问的比较:首要的是所给材料不同,08年的题可以从材料中读出部分答案来,再根据“为什么类”的题型答法围绕“长期坚持”这个词作答即可,侧重于谈实践依据。2011年的题从材料中直接读不出来,从设问“根据”一词可以谈原因和意义,侧重于谈理论依据。

2.深入研究教材、教参和考试大纲。这三者是备考的纲和本,特别是每年国家考试中心公布的考试大纲更是高考备考的依据。教师要仔细研究它的变与不变、变多变少以及怎么变,并据此归纳出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板块结构等。这样备考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如哲学中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价值观四大知识体系建构就可以以此为据。

3.新教材思想理念、内容和形式等的渗透复习。2011年是旧教材高考运行的最后一年,2012年新教材高考即将开始,2011年高考备考处于新旧教材交替时期,根据往年的湖北高考题,新教材必定要渗进2011年高考,问题是命题人怎么命题,备考人在有限的时间内怎么备考。在一番深入研究之后,我们确定以旧教材的体系为依据,把新课程教材的内容按照旧教材的体系融入进来,把经济、政治、哲学三本新课程必修教材大胆取舍改编成一本教材(40面)印发给学生学习、使用,这样学生一是学习有依据,二是思想上重视,三是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全面把握新教材,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取、舍新教材的依据:①舍去新教材与旧教材观点相冲突的知识,如纸币的定义。②舍去旧教材没讲,但新教材有的新观点、新知识。③旧教材、新教材都讲,但新教材讲得更深入的内容非取不可,如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等。④取新教材中有可能对旧教材某些知识做归纳性、概括性讲解的知识,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和政治的关系等。⑤取新教材中和本年度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际国内大事相关的一些新提法。

高三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一、整体规划,逐步提升

笔者曾教过一名学生,各科成绩都不错,我主观地认为她一定能在高考中获胜。然而,高考就是这么残酷。86分的语文成绩让该生与本科线仅4分之遥。成绩出来后,我很自责。高考前两个月,该生曾跟我探讨语文学习的困惑,她感觉自己语文成绩几乎没什么进步。我对她说:“那是你对语文学习不够重视的原因。”“这一学期我已经很重视了。”她有点委屈。是呀,这学期她的确比以前重视语文了。然而,高三下学期才重视,来得及吗?可既然知道她语文学习比较薄弱,作为语文教师,我又采取了什么补救措施?

显然,我们的教学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大部分教师不顾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无视学生语文学习的个体差异,教学按部就班,第一学年教授必修一至四四本教材,第二学年教授必修五及选修的史记、唐诗宋词、唐宋家散文和现代散文,到高三就分考点进行一轮二轮甚至三轮复习,大搞题海战术。如此,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可对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效果却并不明显。更可悲的是,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更使高中语文教学陷入了“可有可无”、语文考试“全凭感觉”的困境。

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亟待改变。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学生三年的语文学习看作是一盘棋,整体规划,逐步提升。第一学年紧扣文本帮助学生构建字音、成语、名句、文言文等基础知识体系,敦促学生养成主动积累、归纳整理知识的习惯,逐渐掌握文言文阅读及答题的方法,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拓宽阅读面,初步提升阅读能力。第二学年在补充上述知识点、巩固方法的基础上,加强诗歌鉴赏的能力训练,继续加大阅读量,提升阅读能力。第三学年的训练重点就锁定在提升阅读题的解答技巧和能力,做热身备考训练。当然,在这三年中应始终贯穿作文训练:第一学年重点训练写人记事、写景的记叙文,期间教会学生审题、选材的方法技巧及考试作文的一些应试技巧;第二学年重点训练议论文写作;第三学年灵活运用不同的文体对各种话题、材料进行习作训练。

二、加大阅读,跨越提升

纵观笔者所教的高考语文考得较好的学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点:爱阅读,爱思考,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和思想深度。再反观上文提到的学生及其他语文不够理想的学生,最大的差别在于阅读积累的差异。可见,语文学习的关键在于多阅读多积累。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不断提高,思想得以丰富、深刻,写作技能也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高三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复习课

一、教师必须深度把握《高考说明》

《高考说明》的内容包括: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题型示例、考试的知识范围。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阅读《高考说明》的每个部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的大方向。作为老师要留心《高考说明》对知识范围的修订,尤其是修订过的知识范围往往是当年考试率较高是部分,教师对此要心中有数。明确了高考的知识范围才能够集中精力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在复习中也才不会产生遗漏现象。

二、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无论如何课程改革怎样创新,只要学校教育、班级教学的制度存在,课堂讲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那么在课堂上,要有好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知识,其次则需要激情。知识渊博就能驾轻就熟,有激情就能产生共鸣。做到这些必须潜心钻研,研究历年高考题型,随时快速准确解答学生问题。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精湛的教学艺术,融合教师的人格魅力,把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内驱力,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台风、沙尘暴、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时,要结合时事,用详实的资料、清晰的图像、优美的语言、气势磅礴的激情以及对人类的无限的怜惜之情,让学生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

三、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落实一二三轮基础与知识点训练

高考地理试题虽然年年出新题,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教材中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所以在一轮复习时,这些基础知识一定要讲透、落实。在复习自然地理时,我将自然地理的四大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大气受热、大气环流、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四大地理规律(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洋流的分布、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等)让学生逐一画出图来,有些学生说得明白,落实到笔头上就错误百出,也正好将学生平时模糊的概念加以纠正,从而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落实与应用。

二轮复了作专题练习以外应该把各地市的模拟题练习到位,到三轮综合练习,我们选用了金太阳的文综卷,总体从地理试卷来看和新课标高考的形式,难度比较相近,效果不错。但选用一种练习还是有点单薄,老师应该多见一些不同的练习题,选取不同类型让学生做。让学生见到各种题型,高考时不会见到新题型发懵。另外,文综的综合性练习非常必要,一定要每周练,阅卷,让学生把握时间和顺序,地理的选择题要把握在20分钟左右,不能像历史、政治那样的速度做地理的选择题,否则,选择题会失分过多,对于地理综合题一定要加强训练,争取多拿分,优等生要拿到45分左右,否则,地理想上优秀比教困难。

四、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知识迁移,触类旁通

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通过以点带面,表扬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分析总结暴露出来的问题,尤其高考地理试题设计更加侧重于地理信息的判断、摄取、分析、应用能力的考查,这也要求老师要善于总结归纳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地理基础知识点缺漏,主要体现在地理概念和地理特征上;②地理规律、原理不会运用,没有做到《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运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观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③不能有效地从题目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文字材料信息,统计图表信息,地图信息。④地理特征、规律、成因描述不清楚。对于属于审题思路的问题,教师要对高考题型设计,题目切入口的位置、方向,以及跟书本基础知识点的联系做出深入的分析,以高考题型为案例将这种解题思路进行拓展迁移,举一反三;对于属于地理知识运用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将知识要素化,努力使学生答题做到“点多、面广”以适应高考踩点给分的要求。比如教师可以将工业、农业、城市等的区位因素分析,地形特征描述,影响气温和降水因素类似的地理特征、规律,成因渗透到分析高考典型试题上,让学生知道如何进行运用。探究式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但教师千万不能掉入到就题论题,讲解练习当中去,一定要不断地归纳总结地理规律,进行地理知识迁移,努力使学生对同个知识点不同角度考查和同种角度考查不同知识点的题目都能够做到得心应手。

五、教师必须优化练习,提高练习的针对性

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因此,及时收集各地的模拟试卷,根据考生的具体情况和高考的命题趋势,精心选题、组合练习试卷,并对练习进行及时评讲,规范专业术语,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既能使学生及时发现知识缺漏,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空间思维的训练

空间思维能力的考察主要有这几项内容:大气的运动和变化,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世界和中国区域(大洲、大洋、地区、国家)中的重要经线、纬线,各类地图的判读,各类重要地理分界线(自然地理界线、人文地理界限)等。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一定要讲求方法。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选取一些条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通过它们,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经纬网,并想象地球运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才能达到当给出世界上某一点或线时,脑海中会出现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而有了这样的水平,无论命题角度如何,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要搞好高三地理复习工作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教师是一个永远有遗憾的职业。为此,我们一定要永远学习,永远进步,才能做新课改的主人,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乃至专家型的把关教师,才会无悔于家长,无悔于学校,无悔于教师这个职业。

参考文献:

高三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高三地理教学 教学方法 归纳式 问题总结式

高中地理教学按《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及学校开设的课时进度安排,步入高三年级,大多数学校的地理教学都转入高考的第一轮复习备考中。如何有效提升学生地理复习效率?有效教学及高效教学,是教师备课首先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好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能力。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实践法、对比法、案例法、问题法等。每一堂课的内容及教学方法的设置,最终是为了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按这个理论,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更多人都批判“演绎法”教学,即一堂课的内容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只是忠实听众,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地理知识内容或结论。学生自己没有参与探索、归纳、总结的过程,理解不彻底,印象也不深刻。但因为是复习课,教师受复习内容和知识容量的限制,在建构学生主干知识体系的同时,不仅要顾及知识的基础性还要拓宽知识面,顾及全面性。容量大,课时紧,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教学难度的确大。在实际教学中,有时教师又被动陷入“演绎法”教学经验中。如何突破这一怪圈?我们可在备课时注重“课标―教材―学生―课型”的关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可多采用归纳式教学、问题总结式教学。归纳式教学与问题总结式教学既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学习能力,帮助教师较好地完成教学要求与任务,并明确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归纳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的表现是:教师全面归纳所有知识,更主要的是要训练学生自己归纳知识的思路与能力。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学生常用的归纳方法有:①分类归纳法。在复习完一个章节的知识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提示建构知识体系,归纳知识内容。例如:学完高中必修1内容后,可引导学生归纳这册书内容主要探究哪些具体方面的地理知识?简单地说是“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具体内容包涵“四大圈层”(a大气圈运动原理及规律、b水圈运动原理及规律、c岩石圈运动原理及规律、d生物圈―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e天体与地球运动运动原理及规律的相关知识);而必修2主要归纳为“人文地理―人文要素的空间结构及区位+人地关系问题发展及协调”,具体知识点为“a人口时间和空间变化与城市化、b农业区位及类型、c工业区位及类型、d交通区位及交通运输方式、e人地关系及可持续发展原因及途径”等相关知识。必修3内容以某一(或不同)区域为探究对象,围绕“a区域发展―历史上、农业、工业及城市等发展、区域间联系与协调发展;b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建设;c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等三大中心,探究解决各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原因、问题、措施”等构建知识。这样总结,学生学完后,就能建立一个清晰简明的高中地理知识感知体系,有利于地理基本知识综合掌握及基本技能的有效提升。②按序归纳法。这是按照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的一种方法。如:《行星地球》知识体系主线可归纳为:

这种归纳方法有利于帮助我们建立知识体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内容。③列表归纳法。按照知识类别及相关项目,利用表格对知识进行归纳。可以绘制归类表、对比表。如不同气候类型对比、水循环类型、河流补给类型、地质作用表现形式、地质构造类型、地形地貌类型、河流地貌类型、地理环境差异性(非地带性分异规律)表格、农业地域类型、传统与新兴工业区、五种运输方式对比表格等。表格归纳法,能明显地体现出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问题总结式教学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或提出问题,并把精心预设问题运用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用科学的地理术语描述、表达地理问题的相关内容,最后教师规范总结,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理解与记忆知识,实现“问题总结式教学”。这种教学法有利于教师摒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体意识,有助于促使学生善提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及表达能力。如气候类型的教学复习,可让学生按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归纳。具体问题是“某种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各是什么?”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每一个小组依次回答“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是什么?前面三种气候为必答题,后两种气候为选做题,让学生画出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图及亚、欧、非、南北美、大洋洲的简单三角形示意图,并结合上述两幅图合作探究讨论,最后让学生代表归纳它们的“分布、成因、特点”各是什么。这种带着问题的主动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20分钟后教师可能让5个学生说出自己小组总结出的结论,教师根据同学的描述做适当的修正与评价,最后教师总结规范知识的描述内容。又如对选修教材《环境保护》这一模块的教学,若按教材程序讲授教师费力,学生费解,但若设置适当问题,按问题式教学,或说“目标导学”就会事半功倍。如可预设问题(目标)“某种环境问题的分布、成因、危害表现(或说影响)、预防(防治或保护)措施各是什么?”教师同样可分组让同学们根据自己小组的特点,对一个或两个环境问题进行探讨,最后由各组代表陈述结论,教师加以修正,鼓励评价,最后加以规范的总结。这些环境问题设置看似简单,与气候问题相近,但涵盖内容更丰富,几个小项目就概括《环境问题》选修课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并且学生能自主讨论解决,又有较统一的探究思路,学生感觉也不错,学起来有思路,有热情能投入。进行讨论探究时,要给学生较充足的时间。所以设置好问题及准备好规范地理术语,是教师备课中必须整理清楚的内容,这能让学生弄懂问题,学有所获。教师最后要把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规范化。还要注意纠正学生一些不正确或易错的描述或认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在高三地理知识第一轮复习中,若能根据复习内容恰当运用教学方法,特别是运用“归纳式”与“问题总结式”等教学探究方法,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体意识十分有意义,因为提出问题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促进思考和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样,将归纳教学法运用到复习课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了在复习过程中知识的简单再现、重复叙述,避免了学生听课困顿现象的发生,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有很大作用。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总结、归纳意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能力的发展,是教师在复习课中必须重视,并付诸教育实践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

高三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第8篇

一、高、初中使用教材的差异

2000―2008年,浙江省与全国其他一些省区一起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统一使用考试中心的试卷,其他省区初中有两年比较正规的区域地理教学,而浙江省使用综合教材《历史与社会》和《科学》,其中涉及区域地理的教学内容大约是一年左右。

教材的差异牵涉教师的差异和教法的差异。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由历史、政治、地理等专业教师实施教学,因为各专业教育思想的差异性,历史与社会课的教法不一样,非地理专业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缺乏地理“区域性”意识。再加上地球与经纬度等相关“定位”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是由科学课程来完成的,区域地理学习中需要的基本空间概念及方法很难在科学课程中真正落实。

二、考试指挥棒没有用好

毋庸置疑,考试是我们现实社会最重要的评价方式。学生学得好不好,考一考就知道,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在地理部分结业阶段没有比较正规的考试,有许多内容因为不考就不教了(至少杭州市区是这样的)。区域地理教学处于弱势状态,学生没有基本地理概念,没有练好读图、用图的“童子功”。

2009年6月的高考,浙江省开始使用自己命题的文科综合试卷,在浙江省教育厅出台的《考试大纲》中关于考试范围有关区域地理内容的要求是这样阐述的:“……以及浙江省义务教育中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有关内容。”以此《考试大纲》为准,浙江省文科综合考试中区域地理的要求会下降,会顾及浙江省初中阶段区域地理教学知识、能力薄弱的客观现实。但实际情况是,浙江省自己出的文科综合卷考了较多的区域地理内容,有些内容还属于识记地图层次的考题。

例1:2010年高考第5题(图略)

甲、乙、丙、丁的主要经济作物依次是

A.茶叶、咖啡、棉花、橡胶

B.甘蔗、棉花、柑橘、葡萄

C.棉花、黄麻、香蕉、可可

D.花生、大豆、茶叶、棉花

例2:2013年高考第36题(材料、图略)

(1)我国新疆棉花产区和美国棉花带相比,两者相似的自然条件是 。与美国棉花带相比,制约我国新疆棉花产区发展的主要农业经济因素有 、 。

两个区域具体的棉花生产状况相比较,这不是考农业!在考查区域地理,需要对新疆棉花产区和美国棉花带地区环境有深入的了解。

例3:2014年高考第7题(图略,图中注有106°和106.5°)

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

7.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

B.②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砂砾洪积

C.③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

D.④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

该题表面上看是考核必修Ⅰ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但实际上必须明确记住黄河各地位置,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属于考核区域地理中识记地图层次的要求。

例4:2014年高考第37题(材料略)

(3)安顺和昆明位于准静止锋两侧,比较两地冬季气候差异,并解释其原因。

准静止锋的概念在2007年湘教版《地理》必修Ⅰ第二章第三节的教材中没有任何叙述,在2000年以前的人教版《中国地理》及高中课本《地理》中有昆明准静止锋内容,这是地形原因形成的准静止锋,具有区域特殊性,是深层次考核区域地理。

综上所列试题,文科综合中的地理高考还是按照20世纪80年代的课本使用惯性运行着,课程改革及课本更换只是在原有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在高考指挥棒下,浙江各地区的统考、联考都加入很多区域地理考试内容,因为高中地理教师们不知道区域地理教学的边界在哪里。

三、规则制订者很任性

最近关于2017年高考改革的《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已经,富有地理学理性特征的必修Ⅰ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从基础要求中删除,发展要求中还保留。在必修Ⅲ的学业水平考试及高考选考内容中加入三节“认识大洲、认识地区和认识国家”的区域地理内容,区域地理比例明显增加,这又是什么信号?浙江省的新高考规则制订者重视区域地理,高中地理教学重视“地”,而轻视“理”!在试行新高考方案的2013―2014年高一地理教学中,三节“认识大洲、认识地区和认识国家”内容没有配套的教材,湘教版的必修教材没有为此作任何改动,浙江省的地理教师们自己编印材料,应对学业水平考试!

四、应对策略

教师之所以有区域地理教学之惑,其实是对新高考和新课改有所期待!希望有明确的区域地理考试纲要及比较正规的区域地理教材等,以便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面对错综复杂的状况,总结前面几年我们应对高考的经验和心态,可以有以下应对策略。

(一)系统学习区域地理

系统学习区域地理很有必要,虽然“八股式”的区域地理教学方式常常受到批判,但这是建立地理学科综合思维的必要方式。一些地理原理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需要展开一定的空间加以演绎,这就需要系统地学习区域地理。区域地理教学还教会学生运用地图扩展知识,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地理思维的逻辑起点。

例如:杭州市2014年二模考试37题

(1)七月中下旬,沿318国道驱车进藏途经A、B、C、D四路段时,能看到油菜花盛开的是 、

题目的原意是考核在已知A(长江中下游)地区3月油菜花开的情况下推测:由于垂直地带性变化,在7月青藏高原油菜花才开,结果学生的G分点是他们不知道杭州3月份大片大片开着的黄色花是油菜花!

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常常忽视农作物的地理分布,如小麦、棉花、油菜等作物的分布,把这些当作识记层面的知识一带而过。其实我国商品棉基地的南疆、冀中南、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布局条件是不一样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中国及世界主要棉花分布区作比较,才能对棉花布局条件作出正确的判断。地理原理在区域中的表现,通常会因为区域的差异而呈现一定的差异,在不同区域农作物布局的主导因素会有所不同。所以,有些地理知识需要借助于区域进行整合。

这几年在应对高考过程中,浙江各地都在选用某种版本的区域地理教材,早期的如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区域地理教程》,近年我校使用的山东省地图出版社的《区域地理》,不同程度弥补初中区域地理教学的欠缺。在新一轮高考中,区域地理可以作为选修课程让有这种爱好和需要的学生选择学习。

(二)用好必修课程中的区域地理素材

解读课程标准及现有的必修教材,都含有丰富的区域地理学习内容,如洋流分布、气候类型、自然环境差异性等。尤其必修Ⅲ的《课标》中常以“以某区域为例”揭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见表1分析)。

在必修教材使用过程中,要随时给学生补充区域地理内容,有些内容的教学不补还不行!如必修Ⅱ第三章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课文活动部分有许多区域农业布局状况(古巴的甘蔗、天山的冬夏牧场等)让学生判断影响因素,这些判断必须给学生提供区域地理背景,学生才能作出判断。

(三)借题发挥 有效利用试题资源

自2009年浙江省高考文科综合卷自己命题以来,第36、37两道主观题占据地理卷面分主要部分(56分)。在文综主观题中蕴含丰富的区域地理教学内容。浙江省以外的全国各省区卷也基本是这样的试卷结构,每年全国高考文综卷有12套之多,这些高考试题经过出题组成员精心打磨,其设问和参考答案都很好,是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区域地理、训练学生综合能力可靠又实在的教学资源。根据需要再借题发挥,延伸拓展某些知识点也是比较方便的。

另外,当年其他地区的统考、联考卷也是非常好的试题资源,借它山之石,适当选择,合理训练。

(四)有序组织好各次高三月考

考试是学习,是一种紧张状态下的学习,因为紧张,所以考过的题目及涉及的知识点学生往往印象深刻。有序组织各次月考,适当补充区域地理内容,将整个复习内容展开一个基本面,使学生吃透各区域的内容。例如关于中国地理的内容,这次考试考东北地区,下一次就考青藏地区。在考前告知学生:“本次月考……请同学重点关注……。”每次月考有不同的重点区域。了解统考、联考已经考过哪些区域,还有哪些区域我们应该要掌握的。

(五)落实整固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