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八生物下知识点

八生物下知识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八生物下知识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八生物下知识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生物中考 复习策略 复习思路 教学模式

福建省漳州市的生物中考时间是安排在八年级下学期,与其他学科的期末统考时间相当接近。因此,如何在四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八年级下册的新课教学,并对四本初中生物课本进行系统高效复习,是初中生物教师需要重点探讨的课题。在此,笔者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1.做足准备,抓住机遇

1.1提前规划,赢得时间。

根据历年的经验,只有在八年级上学期提前进行八年级下册的部分教学,才能从容不迫地在八年级下学期进行周密的中考复习。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要赶时间仓促结束课程而忽视教学质量。因此,在开学初,初二生物老师们必须同心协力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计划和统一的教学进度表,以此为依据,在平时的授课中调整好教学进度。那么在八年级上学期结束时,至少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新课程教学。

1.2研读资料,把握方向。

首先,要结合《生物课程标准》,研读本市最新的《生物学中考说明》,也可以通过参加市初中生物中考分析会准确掌握考试范围、各知识点的考查难度及考试题型等。这么做才能防止把知识点挖掘得太“广”、太“深”,避免增加学生的负担,节省出宝贵的时间。但若挖掘得太“浅”,走马观花,则不利于强化复习效果。其次,在中考复习前要对本市近几年的质检和中考试卷进行分析,了解考试题型和试卷难度,归纳知识点的命题角度,收集或改编这些试卷上的难题和陷阱题,编成《生物中考复习的易错题集》,复习时就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针对性强。

1.3思想动员,家校合作。

决心是奋斗的力量,信心是成功的基石。在中考复习前,班主任和生物老师合作,专门给学生召开一次隆重的中考动员会,让学生意识到中考的重要性。只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他们才有可能配合老师认真复习。动员会上可邀请本校历届在生物中考成绩优异的学生谈谈心得,消除畏惧中考的消极心态,增强信心,鼓舞士气。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学校教师的得力助手。由于初二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学习上不喜欢家长擅自过多干预,可是大部分人的学习缺乏计划和毅力,甚至部分学生有严重的厌学情绪。同时学生的手写作业、自主复习几乎都是在家里完成。因此,特别需要家长配合老师落实作业是否完成和及时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为此,在中考复习前,务必要专门召开家长动员大会,传达生物在中考科目中的重要性和复习时间的紧迫性,让家长知道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我校初中生物备课组精心设计了《生物中考复习提纲》和配套的《生物中考复习提纲空格版》。每一天,笔者都会把生物作业的具体布置范围通过校讯通和班级微信群发送给家长,其中一项就是要求家长监督孩子默写《生物中考复习提纲空格版》中的两页,然后家长可以根据《生物中考复习提纲》很轻松地找到答案,用红笔批改并签名,当然错的只需要打“×”,孩子自己订正答案。笔者发现,把家长需要配合的工作明明白白公布,学生一般不会抵抗,因为是老师要求家长做的。事实证明,家校合作,双管齐下,作业的完成率和质量大大提高了,学生们有根据地提前复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明确思路,胸有成竹

2.1第一阶段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历年漳州市生物中考的难度不是很高,容易题、稍难题和难题所占分数之比大致为8:1:1,注重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所以,第一阶段复习应以教材为主,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教材中重要概念和基础知识的重温。为此,笔者布置的第一项家庭作业是提前细读下节课要复习的课本内容,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个大问号并折页。第二项家庭作业是默写出下节课要复习的《生物中考复习提纲空格版》中的内容,检验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主动复习。这样进入课堂,学生有备而来,回答问题自然是对答如流。第三项家庭作业是完成上一堂课复习内容的精选配套习题,讲评后收集学生的易错题编入《生物中考复习的易错题集》。

本阶段,一周进行两次小测,一个月至少一次月考,以此检测阶段性的学习效果。而且每次月考后,笔者都会要求学生写出本次考试的错题反思,分析的内容包括当时错误的想法和现在的理解,总结出怎么避免审题不清、怎么弥补不理解和遗忘的知识点等。通过反思,不但有利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讲评过的题目,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这一阶段的复概会在5月上旬结束。

2.2第二阶段专题训练,综合考查。

根据考试反馈,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操作、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科学探究、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和遗传规律等是难点,往年中考,学生在这几方面失分较多。学生最怕的题型是曲线图和表格,在综合运用方面比如把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知识点串联考查也是相对薄弱。针对以上情况,老师要精心出卷,涵盖上一次考过的和作业中的高频率错题,凸显主干知识,以全新的角度考查,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本阶段从5月中旬到5月底。

2.3第三阶段真题模拟,沙场练兵。

本阶段进行真题模拟考试,可以让学生提前适应考试氛围,检测复习成果,便于进行查缺补漏。真题试卷可以是近几年本市或本省其他市的中考卷和质检卷。本阶段从6月1日到6月20日。

3.提问教学,竞赛比拼

3.1精心设问,巧妙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参与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但复习教学不同于新课教学,学生对复习旧知识不再有新鲜感,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自说自答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所以,复习课上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尽量多动脑、发言和动笔,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在基础知识梳理环节中,全部以填空、填图、连线、判断等问题形式,把重要的概念、原理、结构图和一些规律性的重、难点内容呈现出来,唤起学生的记忆,创造学生活动的机会,使他们时刻处于紧张兴奋的状态。教师主要起到点拨、纠错、表扬、总结和提升的作用。每堂课的最后5到8分钟时间,笔者精选少量习题,按照难度梯度呈现,让学生当堂完成,检测课堂效果。

3.2多种提问,积分奖励。

第一种是随机抽签,采取个人积分奖励机制。把写有每个学生姓名的小纸条折成小纸团,统一放在一个盒子里。提问时,随机拿出一个小纸团看看抽到的是谁。下次提问前,仍然要把这个小纸团放回盒子里。因此,刚回答过的学生还有可能被抽到。事实证明,这种提问方法比较刺激,学生们都比较紧张兴奋,但是提问的覆盖面时窄时宽,随机性较强,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第二种是小组竞赛,采取小组和个人积分奖励机制。根据成绩优、良、中、差搭配,全班分成5个学习小组,限定每个人只能举手回答一次和组内求助一次。这种方法小组间竞争激烈,甚至连成绩中下的学生也能抢答,覆盖面广,学生主动性强。第三种是老师点名提问,采取小组和个人积分奖励机制,针对性强,难度不大的可以注重提问中等生和后进生,覆盖面也广。

在一堂课里穿插这三种提问方法,气氛一次次被点燃,学生注意力集中了,课堂数学效率自然就高。但不管是哪种提问,教师都要当场表扬和鼓励学生,并在每堂课后及时公布个人和小组的积分排名。教师可定期买些笔芯、糖果和小本子进行适当奖励,保证人人在意甚至喜欢这种竞赛机制。对于回答不上来或错误的学生,课后一定要找他们谈话、辅导和鼓励,避免他们失去信心成为“局外人”。

综上所述,激活生物中考的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教师必须善用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上述几种策略只有有机结合并认真加以打磨,才能使中考复习课的效率稳定提高。

参考文献:

八生物下知识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教学;分科教学综合教学;比较和分析

目前,初中理科教学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实行分科教学,但在浙江、深圳等少数省市实行理科综合教学。初中理科综合课程改革始于1991年。期间,河南省及武汉市等也曾参与该教学改革[1],但最终都因“教师不适应,校长不支持,社会不理解,家长不放心”等原因而终止[2]。对于初中生物学科,到底是综合教学还是分科教学更能适应学生发展?目前尚未见定论。为此,笔者对江、浙两省初中生物学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1生物学教学模式差异

江、浙两省初中生物学教学模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师资配置等方面。

1.1课程设置及考核

浙江省初中学段实行理科综合教学,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四部分内容,课程教材选用浙教版教材,共有6册,每学年学习2册,一般每周5课时;江苏省初中学段实行理科分科教学,生物学课程在七年级、八年级开设,课程教材选用苏科版教材,共有4册,七年级每周3课时,八年级每周2课时。考核方式上,浙江省理科综合课程参加中考,闭卷考试(时间2h),试卷总分180分,其中生物学部分36分,占总分的20%。江苏省生物学课程参加八年级下的初中结业考试,开卷考试(时间1h),试卷总分100分。

1.2学科师资

浙江省的科学教师一般来自物理专业、化学专业和生物学专业。而江苏省初中生物学教师都是生物学专业师范类毕业生。以浙江省杭州市景华中学和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为例,师资配备如表1:科学综合学科的教学要求和传统分科教学培养出来的专业学科教师之间的矛盾,是目前该综合学科推行碰到的主要难题之一[2]。物理、化学教师教生物学知识的现象很普遍。教师专业素质很难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2生物学教学优势比较

不同的教学模式必然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知识的维度

在知识的广度方面,由于浙教版科学综合课程中涉及生物学部分仅占20%~25%,而苏科版生物学教材有4册,相比之下,苏科版教材比浙教版教材的生物教学内容要多一些。例如,苏科版教材中的“健康的生活”、“关注我们的家园”、“留住碧水蓝天”3章内容贴近生活、实用性强、能学以致用,但在浙教版教材中未涉及。在知识的深度方面,应中考要求,浙江省从课程标准、教材到课堂教学对生物学科的要求较高。例如,对初中生物学的主干知识点之一的光合作用内容,苏科版教材是由海尔蒙特和萨克斯的实验直接呈现光合作用的概念,对于光合作用的原料中为什么有二氧化碳?叶绿体是什么结构?光能是什么?为什么产物中有氧气?为什么说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等内容都不要求理解。而浙教版教材则从海尔蒙特的实验、普利斯特莱的实验、萨克斯实验、金鱼藻实验和恩吉尔曼的实验先后得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总结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并同时转化配平得出化学方程式,由此使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和在能量的概念基础上,理解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的概念。在知识的连贯性方面,在浙教版教材中,生物学科的入门由生物非生物开始,直接进入常见动物和植物以及生物体结构层次的学习,而并不联系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学、研究生物学等内容,或许这符合综合学科的特点,知识总体跨度大,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进入主体知识网络。而苏科版生物学教材,同样由生物非生物入门,而后则通过了解“生物生存的环境”,知道“环境影响生物”,同时“生物适应环境并且影响环境”等,引导学生研究“生物非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包括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环环相扣,系统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

2.2学习的动机

作为一门中考学科,浙教版科学教材容量大、课程紧、难度高,大部分生物学实验周期长,经常需教师将学生分组实验简化为演示实验甚至视频进行教学。此外,两种教材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对“生物的保护色”这一概念,苏科版教材增加了“寻找教室里的蝴蝶”和“捡豆子游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联系生活实际的角度上比较,关于运动系统,浙教版教材一笔带过,而苏科版教材则从人体骨骼、骨连结和骨骼肌三方面,全面介绍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并以长骨为例,详细介绍骨膜、骨质和骨髓,使学生懂得骨折为什么可以愈合,造血功能来自于哪里等,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主动性无疑是学生受益终身的科学素养之一。目前江、浙两地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学习主动性的差异明显,这可能与教材中知识深度的不一致及其趣味性的强弱有关。江苏省的学生对生物学这门课程其趣味性大、实用性强而又没有中考压力的学科学习主动性强。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对生命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热情。

2.3知识的建构

对于陈述性知识,学生如果没有先前知识的铺垫,是很难掌握的。例如,对“视觉的形成原理是凸透镜成像”内容,浙教版教材中在“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后面直接安排“视觉的形成”,学生对该知识的建构可谓水到渠成;在苏科版教材中,“视觉的形成”在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而“凸透镜成像”属于物理课程,其教学进度在生物学课程后,学生没有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的概念,不能理解眼球的成像原理。同样,在浙教版教材中,“生物的呼吸作用”安排在“氧化”知识点的后面,学生能够很透彻地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以及物质代谢和能量转化的关系;在苏科版教材中,七年级上册最后一章就出现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能量的“呼吸作用”知识点,而“氧化”这一概念需要到初三化学才会涉及。由此表明,在使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完成知识的迁移方面,综合课程具有明显的优势。

3优化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初中生物学综合教学与分科教学各有利弊。如何扬长避短、优化课程设置是目前急需考虑的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学生发展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4]。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显然是课改的趋势所在,但其在推行过程中出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源于该课程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此提出以下建议:(1)降低中考难度,改编科学教材,扩大学科知识广度,加大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力度。避免科学综合课程成为分科课程的大拼盘,增强生物学知识的连贯性。拓展教学资源来源,使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激发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2)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增加在职教师生物知识培训和实践机会;扩大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招生;在同一备课组内增加集体备课和交叉听评课的力度,争取实行先学后听、先听后议、先议后教、先教后评的教学模式,加速教师生物学专业素养成长。(3)从学校开始,从教师开始,改变原有教学观念,提升科学综合课程的社会影响。通过学生素养的提升,让更多社会人士接受并加入开发科学课程资源的行列中,共同为未来科学综合课程的发展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常安驹.2003.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中华读书报,3

[2]戴劲松,卢娟.2005.新仁•初中科学课“开”“停”之争.中国改革报,3

[3]张建龙.2001.综合理科与生物学教师适应性问题.生物学教学,26(6):19~20

八生物下知识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能力立意;问题中心;有效课堂;复习策略

课堂教学是高考复习的主阵地,也是关键所在,高三第一轮复习是系统全面的章节复习,主要是夯实基础,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巩固所学生物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命题已从“以知识立意”转向“以能力立意”,所以,教师的复习内容也应以能力立意,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引导学生多角度迁移和转化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能力立意提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一、瞻前顾后,滚动提高

高三学生生物必修课本已经学完,我们重新拾起复习时,在掌握了知识点的基础上,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要学会回头看、向前看,只有瞻前顾后才能滚动提高。复习课中这种方法可以用在讲任何知识点的时候,只要涉及前后知识,教师都应带领学生展开联想,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把知识串起来,构建知识体系。如:高中必修一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的复习,就不能像学习新知识那样,只是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等知识点的复习,而应把这些知识点与必修二中“减数分裂”知识,选修三中“胚胎工程”等知识点相联系,通过比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归纳其中的规律,掌握相关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我借助相关教学媒体,串讲知识点,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认真归纳总结,从而构建细胞增殖的知识体系。

同样的内容再来复习时绝不能像上新课那样教学,一方面是构建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引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对“有丝分裂”知识的掌握,高一的学生只要掌握有丝分裂各期的特征就行了;但是,对于高三的学生,仅仅掌握这些是不够的,还必须与减数分裂的知识、胚胎发育以及遗传变异等知识相联系,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注重瞻前顾后,滚动提高,形成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聚焦,教师点拨

一轮复习立足课本,夯实基础,逐节逐章层层递进,全面系统地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不遗漏一个知识点。课本上正文、附文、图片等都不放过。生物高考以来,没有哪一道高考题目是脱离教材的,可以说题材在教材之外,知识在教材之内,能力在基础之内,所有的高考题目的答案都在教材之内。所以,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必须坚持学案教学,把知识点问题化,通过学生的阅读、讨论,总结归纳,了解学生的知识缺陷所在、能力不足之处,然后有针对性地讲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细胞分裂”的复习课中,我先发给学生复习的学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本的相关内容,学生通过讨论完成细胞分裂的问题,我再带领学生总结归纳细胞分裂的知识网络,弄清楚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征,这一部分知识是高中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也是遗传变异的细胞学基础,同样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如果单纯地让学生死记硬背,效果不会很好。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不仅掌握了相应的知识,还发现了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的,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学的立足点在于思路的引领、学法的指导。传经布道的关键在于传授技艺、方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给学生以梯子,讲爬梯子的要领,让学生自己爬上去”。在综合能力上,老师的责任是抛砖引玉,授之以渔。一轮复习备考教学中要把教学内容问题化,让学生自己通过主动探索、分析和判断,得出结论;然后针对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剖析和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反馈到课本的知识点当中,从更多的角度、更高的层次来重新认识这些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

三、加强训练,不断提高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练。”高考能力的提升需要千锤百炼,离开了必要的练习,学生答题的能力就无法得到提高。而且,练习题的设计要有梯度、有针对性,要让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一片新天地,不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习充满乐趣,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如:在“减数分裂”复习课中采用的

试题:

1.给几个细胞分裂图(图略),请判断下列细胞分别属于什么分裂的什么时期?该细胞叫什么?形成的子细胞是什么?

2.将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其DNA分子都已用32P标记的精原细胞,在只供给含31P的原料中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再各自进行减数分裂。则最终所产生的八个中,含31P和32P标记的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

A.50%、25% B.100%、25%

C.100%、50% D.75%、25%

3.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孩子,既是红绿色盲又是xyy的患者,从根本上说,前者的病因与父母中的哪一方有关?后者的病因发生在什么时期( )

A.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二次分裂

B.与父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

C.与父母亲都有关,受精作用

D.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

以上三道题中的第1题比较简单,是此内容的最基本的知识,学生只要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征就可以回答,这可以提高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兴趣。第3题所考查的内容则比第1题又进了一步,需要学生把细胞分裂的基本知识和遗传知识进行简单的小综合,才能作出回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八生物下知识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提升;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效率

一、为什么要提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在初中的生物课堂当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了解得更深。进行实验的时候,必须让学生完整参与整个过程。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这几个环节。要想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究和讨论,就需要设计合理的实验和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仔细的去观察和研究。因为生物课是一项很抽象、很复杂的课程,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教师所讲解的理论知识,学生不可能完全地吸收,比如“根的什么部位生长速度最快”,仅仅靠理论知识的讲解,非常难理解,所以必须做实验。

二、如何提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1.有目的地进行实验

在进行实验的时候,必须先进行预习,然后明确实验的根本目的,预先提出任务,有步骤地完成实验,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效果。比如,在观察小鱼尾鳍心脏收缩的过程中血液的流动情况时,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进行预习。预习的内容如下:小鱼尾鳍在心脏收缩的时候,血液在血管中定向流动,从动脉流入毛细血管,再从毛细血管流入动脉。然后用显微镜对小鱼尾鳍进行观察,如果没有小鱼尾鳍,用蛙蹼以及蛙肠系膜也可以,观察其内血液的流动方向以及流动的速度,根据血管壁的厚度以及血管的粗细程度、血液流动情况来认识动脉血管以及静脉血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比如毛细血管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毛细血管的管壁很薄,鱼尾鳍的哪个地方最容易找到毛细血管等等。当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的时候,实验就会更加有效。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目前使用的生物教材内容深、难度大,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知识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也为了使学生打下高中生物学习的基础,必须教会学生进行观察。观察,是指人们对周围所存在的事物进行认识的过程。但是,科学的观察又不仅仅指“仔细察看”,而是指在自然存在的条件下,通过一些科学仪器、科学设备,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研究。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时候,要注意这几点:(1)要督促学生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整理以及记录;(2)在实验中要对重要和无关的因素进行分辨;(3)要勇于思考,善疑多问;(4)要进行对比、比较;(5)先观察整体,再观察局部。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对根毛和根尖进行观察的时候,要让学生先用肉眼观察根的形态,掌握直根系以及须根系,然后再指导学生用显微镜对根毛的位置进行观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根尖的结构以及根冠的知识点,最后掌握根毛区的细胞结构。

3.开展课外活动

仅仅靠课堂实验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提高学生的能力,还必须开展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比如对环境污染进行观察,对动植物进行研究等等。这样一来,学生才有自己动手设计实验的机会。教师不能局限于课内知识,课外的知识也非常丰富,素材也非常多,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实践与活动,对遇到的现象进行观察,去主动获得知识。举个例子,教师可以让学生采集动植物的标本,开展一些关于生物知识的比赛。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时候,要求学生做个关于植物呼吸的实验,可以用两个黑塑料袋,一个塑料袋中装入生蔬菜,另外一个塑料袋中装入烫过的蔬菜,最后与石灰水相连,观察石灰水的变化。用黑色塑料袋,是为了保证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而不进行光合作用。这样的实验学生在家就可以完成,简单方便,还可以让学生很快地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

4.培养学生的兴趣

初中的学生由于刚接触生物这一门课程,如果没有兴趣,就很难静下心来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能量和呼吸的时候,因为过去没有涉及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学生可能不能理解。为了让学生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验,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随着口号一起做迅速起蹲的动作,一分钟的时间看哪位学生做得最多。做完之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从中理解了关于人体呼吸的哪些知识,比如呼吸的概念和作用,并且让学生互相讨论。这样一来,摆脱了过去生硬的教学模式,在欢乐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总结与体会

生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只是对学生灌输理论知识,那么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生物课堂的效率,必须要将实验融入课堂中,指导学生观察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八生物下知识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情景剧;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应用;提升

G633.91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只有亲自体验,感受学习魅力病乐于学习,才能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并将教师所教授的只是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涵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形式选择的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和主动学习。情景剧教学法的应用,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容易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一、情景剧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一)以细胞器教学为案例

教师在应用情景剧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即只注重活跃课堂氛围,教师一定要对教学材料进行透彻的研究,确定教学目标,寻找合理的切入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教学情景剧设计,以“细胞器”的教学为例。在教材中,教学内容包括了:细胞器的模式图和各种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传统教学中,教师会让学生在观察过图文和学习内容后,对细胞器在细胞中的分布位置和分布形态、分布结构和细胞功能等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这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比较好掌握。但是针对细胞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这块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就较为困难,教师可以利用适当的情景剧教学来进行教学效果的提升。首先,确定情景剧角色:细胞(一位);细胞器(八位)。确定情景剧道具:细胞器模型,可自制。其次,总结剧情:《五官争功》相声模仿,学生们借助模型,自我介绍并互相挤兑和吹捧,证明自己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这一情景剧的演示,学生会对细胞器进行更为深入的认识,同时对细胞器的功能和结构有所掌握,并了解到细胞器之间的紧密联系,最终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1]。

(二)以病毒的发现为案例

在“病毒的发现”这一知识点钟,教科书中只对这部分知识做了个简单的介绍,但是,病毒发现的这个过程,在病毒研究史中具有十分钟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适当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在进行补充的过程中将情景剧教学模式应用其中,设计情景剧:参与情景剧的主要人物包括: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农夫以及助手。主要的情景剧剧情为:某位心情十分着急的农夫捧着生病的烟叶,向伊万诺夫斯基请教,让其帮忙,科学家观察后发产生了疑虑,叶子生病的原因难道是细菌?然后,科学家就吩咐助手讲生病的烟叶捣碎成汁,进而对汁液进行细菌过滤处理,并注射到正常的烟叶中[2]。过了几天后,烟叶仍然出现了生病现象。这时科学家就产生了疑问,已经用细菌过滤器过滤过得汁液,为什么还是会生病呢?通过这个情景剧的演示,让学生对病毒这一知识点充满好奇心,从而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全神贯注,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以生命活动的能量为案例

关于“生命活动的能量”这一节内容中课文介绍过于简单,但是这一章节内容较为抽象,对学习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着铺垫的作用,因此,这一节内容教师应该予以重视。首先,确定情景剧角色:商家一位,消费者4位。,道具包括:快泉水、书本、面包、笔、(手绘)信用卡、钞票和手机等。其次,概括剧情:家附近的小店刚刚开业,4位学生在买不同东西时,分别选用了信用卡支付、钞票支付和手机支付。但是由于,只有选用钞票支付的学生最后完成了交易。简单的交易过程,让学生了解钞票是商品交换中最简单的流通货。将之与生物体内能量交换小练习,就会发现,糖类、脂肪、蛋白质等物质与手机支付、信用卡支付等相似,虽然蕴含了大量的能量,但是并不能直接利用,ATP储存的能量较少,但是可以进行直接利用。最终,学生就可以从情景剧演示中得出结论:ATP在能量交换中充当商品交换钞票的角色。基于上述情景,教师就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展开接下来的剧情:随着时间的增加,钞票花销逐渐减少,人们逐渐从信用卡和手机绑定的卡中获得钞票补充,也就是说,生物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会将糖类和脂肪等物质进行分解,并从中获取释放出的能量合成ATP。这也就是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对情景剧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思考

针对上述所列出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情景剧教学模式,可以将原本枯燥的教学过程变得更为形象和生动,愉悦了课堂氛围,充分激发了学生对生物课堂的学习兴趣。另外,情景剧表演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某些学生的潜在能力,如表演能力和编剧能力,再加上情景剧排演需要学生团结协作进行,这就适当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针具情景剧教学的应用,首先,学生虽然缺乏表演能力,但是其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自主创造情景剧,让学生将知识编剧成情景剧,不断巩固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其次,没有参与表演的观赏学生,在观看情景剧的过程中,自身的学习热情也被激发出来,学习注意力也得以集中,因此,教师在表演结束后,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脉络,掌握知识点与情景剧之间的联系。最后,通过情景剧表演和创作,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会逐渐增多,教师要把握好机会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完善教学计划作出铺垫,以完善教育计划和教学方案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将情景剧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新课改的提出的: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助探究与发现知识,相互讨论交流共同进步等要求相适应。尽管情景剧教学模式会提高教学质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但是,情景教学构建时间长,需要材料多,应该将其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不宜喧兵夺主,教师一定要进行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八生物下知识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兴趣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153-01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它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它能调动、激发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由此看来,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较好的因素,而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法;有心理学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发现:兴趣既能激发学生大脑组织加工的活力,又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新规律,从而促进学生对新事物的探索和创造;同时,兴趣又能激发学习动力,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如果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会最清晰,思维活动也就会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在生物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位生物教师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重视挖掘培养学习兴趣的非智力因素,主动的在教学中将培养非智力因素作为重点教学内容。所以,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始终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能恰当的选择时间和方法让学生随时能进入学习兴趣的培养环境之中,比较轻松愉快的完成教学任务,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我的尝试是:

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广博的学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激励学生

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感因素,教师长期作为学生崇敬的对象,在学生的心中有一种学识渊博、德高望重、至尊至严的形像。于是,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往往受到教师客观因素的制约,学生的情感和兴趣的感染力不能得到最大的表现,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是处于被动的状态,如果教师的教学过程缺乏教学艺术,课堂教学缺乏活力,教师的教学目标就很难完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处处能为人师表;并保持快乐的精神面貌,使学生崇师、信道、乐学。其次,教师要热爱学生。只有普遍的爱他们,才能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另外,还要有广博的知识,积极的教学热情。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逐渐产生对生物教师的爱逐渐转移到对生物这门学科的兴趣。

2 挖掘生命现象,创设教学情景

生物学科研究的内容就是研究各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学生本身作为生物体的组成部分,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对生物学科的知识不断的积累,容易发现积累的生物学科知识都是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这对学生学习活动产生动力和兴趣都是教师可以很好利用的教学因素,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观察、实验等相应的教学方法,创设多种生活的情景和氛围,来触发学生的生活感受,享受生物知识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进行启发式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光合作用一节时可以利用学生了解的植物生长需要光等条件才能正常生长的生活感受来完成光合作用的原理、过程、结果和意义的教学。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树立他们保护植物的意识,养成爱林护林的好习惯。这样的长期教学,会收到较为明显的效果。

3 让学生走进教学的课堂,让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

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在生活中面对着多种多样的生理现象,在平时的生活中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总想把它们解开,而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生物学知识正是解开这些谜的重要途径。然而,在课堂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老师会提出这样一些现象:人体的《稳态》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你们在剧烈运动大量流汗后,会出现口渴同时还会全身酸软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又如在学习《细胞的有丝分裂》的知识时,可以提出人体是由数以亿计的细胞组成,然而又是由一个细胞-----受精卵发育来的,你能说出它的道理来吗?再如在学习《人的三大营养物质》的知识后可以提出:早上有些学生经常不吃早餐容易出现头昏眼花、四肢乏力等症状,你能解释吗?等等许多关于学生健康的问题,通过师生的共同探讨,明白了其中的原因,这样,学生会因为解开了长期的困惑而感到欣慰不已。因此教师在备课或教学过程中准备的教学素材应尽量的走进学生的生活,在生物教学中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 寓教于乐,事半功倍

在生物的学习中,很多学生都认为生物学科的知识点多面广,而且生物术语较多,学生容易记,但记不牢,也用不好,而单纯的死记硬背,又往往容易记错。这时老师若对某些知识点加以概括提炼,编一些形象的口诀、图表或者是小故事,学生会很感兴趣,乐于接受,记忆牢固,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分裂期的四个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变化的特点就归纳为:

前期-仁膜消失显两体;

中期-赤道板上排整齐;

后期-均分牵拉向两极;

末期-一分为二重开始。

又如:在解决遗传规律中显隐性性状的判断时可以归纳为:

无中生有为隐性,

有中生无为显性。

这样经过分析,学生自己体会到了这些口决的奥妙,感到记这些内容原来这么简单,兴趣必然大增。学生很快就能变繁为简,变难为易,减轻了学习负担,不再觉得生物知识学习有难度,会较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总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利用学生的情感因素、生活感受和教师合理的引导,以及教师的长期坚持,学生会在春风化雨中感受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这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网:省略.

八生物下知识点范文第7篇

因为有知识,我们上了太空,我们延长了人均寿命。更因为有知识,我们超出生死,不再疑惑。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1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1、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2、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3、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

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4、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

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5、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6、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

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7、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8、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9、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10、种子的结构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11、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12、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1、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3、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4、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5、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6、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氮、磷、钾

7、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8、花的结构(课本102)

9、传粉和受精(课本103)

10、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受精卵——胚

胚珠——种子 子房壁----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11、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1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3)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2、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3、运输途径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4、叶片的结构

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

5、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

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6、蒸腾作用的意义: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1、天竺葵的实验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4、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5、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用来构建之物体;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6、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7、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第五章 绿色植物是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

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3、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

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见课本131)

5、光合作用(130页)和呼吸作用(125页)公式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2、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植被覆盖率低,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3、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

4、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5、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6、生物圈的“绿色工厂”----绿色植物。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2生物和细胞

一、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二、显微镜的使用

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

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

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三、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

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溶解有色素、糖等物质)

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即: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四、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五、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六、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七、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八、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九、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

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3、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5、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6、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十、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十一、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2、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十二、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2、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3、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4、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5、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6、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7、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十三、单细胞生物

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2、草履虫的结构见课本70页图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十四、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2、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3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20KM)

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八生物下知识点范文第8篇

生物实验 隐性 探究 教学资源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期望:“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在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在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责任感等方面得到提高。”生物学本身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生物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主要途径,实验教学有利于促进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生物教学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旨在让学生在生物实验探究中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因此充分发挥每个生物实验的最大效益也应成为每个生物教师追求的目标。初中阶段的生物实验主要是以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两种方式呈现。一般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教材实验,然后学生照着实验步骤完成相应的实验,之后小结讨论实验中获得的知识、方法,最后完成实验报告。其实,只要教师善于做一个有心人,就会发现教材里的许多生物实验中蕴含着丰富的、不为人注意的资源,即隐性资源,教师如能加以充分利用,不仅能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理解科学的本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

一、从分析实验原理出发引发探究,变固定实验为开放式实验

生物学原理是生物教材知识高度的概括和应用,是教师设计实验的核心。在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教材知识点和实验原理出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开发发散式思维设计实验;让学生多观察生活现象,多动手参与实验,从课堂探究延续到课外例题研究,通过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教师可以以生物课本实验为依据,抛开书本上的实验步骤和结果,变固定式实验为开放式实验,启发学生去设计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后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可以开放实验对象的选材,按照学生的要求用多种对象,不拘泥于教材所提供的对象。如在七年级学习《观察花的结构》实验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让其在课前自己准备,实验中学生们带来了百合、、月季、康乃馨、玫瑰花、牵牛花等,学生在观察花的结构中不但落实了知识学习、能力操作,还对各种各样花的形态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丰富了知识,产生了探究意识。再如学习《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教师和学生一起课前准备种子,课堂中有玉米、花生、大豆、蓖麻、瓜子、稻谷等许多种子,学生根据自己喜好观察种子的结构,不但落实了教材实验的目标,而且学生对各种种子结构的差异及单子叶双子叶植物的特征差异产生了兴趣,教师可以安排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在校园里尝试种植,观察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成长过程的变化,做好观察记录,结合教材分析原因。

教师还可以通过开放实验方法步骤来开发隐性资源,在实验开始前只讲明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操作方法和步骤,教师做适当引导,开启学生的思维空间,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探究设计出的实验过程,丰富生物实验方法步骤,让学生在不断实践尝试的过程中生成更多的资源。教师须要求学生设计合理的实验过程,不必强调实验的结果非得与标准结果一致,因为实验中多种因素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对于不一致的实验结果要引导学生去深思和找出实验影响因素,生成新的资源。如在八年级学习《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中,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分小组设计实验过程,有的小组实验结果是酒精浓度越高水蚤心率跳动越慢,有的小组实验结果是酒精浓度越高水蚤心率跳动越快,面对不一致的实验结果,教师先引导学生反思原因再进行接下来的实验。其中一个小组在进一步实验探究后发现高浓度的酒精使水蚤心率跳动减慢,而低浓度的酒精使水蚤心率跳动加快;另一个小组发现当高浓度的酒精作用于水蚤时,水蚤心脏反而越跳越慢,最终停止;还有一个小组发现水蚤心率先快后慢,最后心脏颤斗停止跳动。学生对高酒精浓度导致水蚤致死的现象和原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转入到酒精对人类心脏的影响,开发出更多的新资源。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不但学习主动性得到加强,更重要的是获得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了科学的本质特点,加深了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还在实验中体验到实验成功的乐趣。

二、从生活实践出发引发探究,实现实验选题的多元化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涉及生物及生命现象,选择研究课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思维的过程。传统的以教材为基础、教师提出选题为主的实验课题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开发实验教学资源模式,因此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在实验中建立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出发点,师生相互讨论、共同参与的选题模式。其实只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智慧的双眼和勤劳的双手,生物实验资源就信手拈来。一些家用物用、学生学习用品、废旧报纸和瓶罐、学生的儿童玩具、相关视频等都是很好的实验资源。如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实验中用到洋葱;在制作“空气尘埃测定板”时可以利用普通的纸板、凡士林等来探究并确定尘埃污染严重的地方;在探究《蚂蚁的社会行为》中可以让学生利用透明的废弃可乐瓶子、砂糖面包屑、玻璃板等生活物品;在《探究关于垃圾种类的降解》实验中可以用普通花盆、土壤、沙子及一些生活垃圾来引导学生探究哪些垃圾可以被自然降解,哪些不能被降解;在七年级学习《消化和吸收》中观察小肠的结构,可以在课前和学生一起利用不同颜色的纸板、直尺、剪刀、胶水等来制作小肠壁结构模型。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结合学生生活实践,可以产生很多探究的课题,生成更多的资源。如在七年级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讲授关于植物对环境的作用知识点时,有学生从《天气预报分析空气质量》中发现南宁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他了解到道路两旁的植物绿化是减少这些污染物的第一道防线,因此他产生了用实验来比较不同植物的叶片对空气中粉尘吸附效果的想法,教师鼓励并指导其确立课题进行研究。

三、善用实验中的错误资源,引导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生物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生物实验对培养学生兴趣、加深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初中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在实验开始时难免迫不及待地动手操作,这样总是会犯一些小错误,教师要以一颗宽容的心态,将错就错、顺势利导地开发学生的错误资源,将学生的错误巧妙地向好的方面发展,帮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实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学生对显微镜非常感兴趣,有的学生在实验观察中拿整片的洋葱鳞叶片、自己的头发、手指甲等放到载物台上观察,笔者发现后没有立即纠正他们,观察几分钟后他们陆续求助笔者,“老师,里面一片漆黑,什么也观察不到”,“老师,我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但是为什么放头发和指甲却怎么也看不到,显微镜不上放大一百倍吗,为什么还看不见”。笔者要求他们回归教材认真看,对比光学显微镜观察的材料要求和指甲头发的材料规格,他们最后归纳出结论: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的必须是薄而透明的生物材料。再如在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教材要求是将3支试管放进37度温水中恒温预热,5~10分钟后拿出,再各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并记录试管中的颜色变化。有的学生并不按照课本的步骤做,也得到一样的实验结果,他先在3支试管各加2滴碘液,再按课本中要求的分别加馒头碎屑和馒头后将3支试管放入37度温水中恒温水浴加热,也观察到了颜色变化。笔者在学生看似错误的操作中,思维得到了启发,学生的操作不但能观察到颜色变化,而且还有另外两个好处:一是自己可以根据颜色变化来把握恒温水浴加热时间,不一定非得按课本要求的再去估计唾液把淀粉完全转化为葡萄糖的时间;二是“将3支试管一起放入37度温水水浴恒温加热”的这段课堂时间被更有效地利用了,如果是课本的操作方式“恒温加热5~10分钟”这段时间学生只能等待,而现在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够不断观察恒温过程中试管颜色的变化,还可以观察到完全变化所需要的时间。笔者对这个同学的做法加以表扬和鼓励,并且基于学生实验的启发,将此试验进行了修改。教师要善用实验中的错误操作,引导学生学会创新,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很好的培养。

在七年级实验“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中,同学们在实验开始前从校园里和野外扑捉来鼠妇,实验结束本应把鼠妇放回大自然,但是笔者发现有些男同学没有放生鼠妇,而是在虐待它们,有的学生拿笔尖去戳鼠妇,甚至在鼠妇受刺激缩成一团后把它们踩死。发现这些行为后笔者认为他们很没有爱心,于是找这几位学生进行谈心,询问他们这样做的原因,他们的回答是“鼠妇是害虫,放生危害稻谷,所有要消灭它们”,这让笔者很意外。为此在课堂上以“我们要不要消灭鼠妇”为题让学生讨论,注重在学生讨论中渗透爱护生态环境的情感教育,让学生以辩证的思维来看待事物,无论是鼠妇还是其他生物,都是食物链里重要的一节,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环境都是辩证统一地生活在生物圈里,人为的制造缺少任何一种生物都会影响生态平衡,危害人类自身安全,所以我们要与自然界的其他动物和谐相处,爱护和保护动物,增强环保意识。经过这次讨论后,到八年级实验“观察蚯蚓的蠕动”中笔者就观察到学生很好地把蚯蚓放生回大自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