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八生物下知识点总结

八生物下知识点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八生物下知识点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八生物下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生物中考 复习策略 复习思路 教学模式

福建省漳州市的生物中考时间是安排在八年级下学期,与其他学科的期末统考时间相当接近。因此,如何在四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八年级下册的新课教学,并对四本初中生物课本进行系统高效复习,是初中生物教师需要重点探讨的课题。在此,笔者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1.做足准备,抓住机遇

1.1提前规划,赢得时间。

根据历年的经验,只有在八年级上学期提前进行八年级下册的部分教学,才能从容不迫地在八年级下学期进行周密的中考复习。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要赶时间仓促结束课程而忽视教学质量。因此,在开学初,初二生物老师们必须同心协力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计划和统一的教学进度表,以此为依据,在平时的授课中调整好教学进度。那么在八年级上学期结束时,至少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新课程教学。

1.2研读资料,把握方向。

首先,要结合《生物课程标准》,研读本市最新的《生物学中考说明》,也可以通过参加市初中生物中考分析会准确掌握考试范围、各知识点的考查难度及考试题型等。这么做才能防止把知识点挖掘得太“广”、太“深”,避免增加学生的负担,节省出宝贵的时间。但若挖掘得太“浅”,走马观花,则不利于强化复习效果。其次,在中考复习前要对本市近几年的质检和中考试卷进行分析,了解考试题型和试卷难度,归纳知识点的命题角度,收集或改编这些试卷上的难题和陷阱题,编成《生物中考复习的易错题集》,复习时就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针对性强。

1.3思想动员,家校合作。

决心是奋斗的力量,信心是成功的基石。在中考复习前,班主任和生物老师合作,专门给学生召开一次隆重的中考动员会,让学生意识到中考的重要性。只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他们才有可能配合老师认真复习。动员会上可邀请本校历届在生物中考成绩优异的学生谈谈心得,消除畏惧中考的消极心态,增强信心,鼓舞士气。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学校教师的得力助手。由于初二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学习上不喜欢家长擅自过多干预,可是大部分人的学习缺乏计划和毅力,甚至部分学生有严重的厌学情绪。同时学生的手写作业、自主复习几乎都是在家里完成。因此,特别需要家长配合老师落实作业是否完成和及时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为此,在中考复习前,务必要专门召开家长动员大会,传达生物在中考科目中的重要性和复习时间的紧迫性,让家长知道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我校初中生物备课组精心设计了《生物中考复习提纲》和配套的《生物中考复习提纲空格版》。每一天,笔者都会把生物作业的具体布置范围通过校讯通和班级微信群发送给家长,其中一项就是要求家长监督孩子默写《生物中考复习提纲空格版》中的两页,然后家长可以根据《生物中考复习提纲》很轻松地找到答案,用红笔批改并签名,当然错的只需要打“×”,孩子自己订正答案。笔者发现,把家长需要配合的工作明明白白公布,学生一般不会抵抗,因为是老师要求家长做的。事实证明,家校合作,双管齐下,作业的完成率和质量大大提高了,学生们有根据地提前复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明确思路,胸有成竹

2.1第一阶段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历年漳州市生物中考的难度不是很高,容易题、稍难题和难题所占分数之比大致为8:1:1,注重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所以,第一阶段复习应以教材为主,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教材中重要概念和基础知识的重温。为此,笔者布置的第一项家庭作业是提前细读下节课要复习的课本内容,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个大问号并折页。第二项家庭作业是默写出下节课要复习的《生物中考复习提纲空格版》中的内容,检验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主动复习。这样进入课堂,学生有备而来,回答问题自然是对答如流。第三项家庭作业是完成上一堂课复习内容的精选配套习题,讲评后收集学生的易错题编入《生物中考复习的易错题集》。

本阶段,一周进行两次小测,一个月至少一次月考,以此检测阶段性的学习效果。而且每次月考后,笔者都会要求学生写出本次考试的错题反思,分析的内容包括当时错误的想法和现在的理解,总结出怎么避免审题不清、怎么弥补不理解和遗忘的知识点等。通过反思,不但有利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讲评过的题目,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这一阶段的复概会在5月上旬结束。

2.2第二阶段专题训练,综合考查。

根据考试反馈,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操作、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科学探究、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和遗传规律等是难点,往年中考,学生在这几方面失分较多。学生最怕的题型是曲线图和表格,在综合运用方面比如把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知识点串联考查也是相对薄弱。针对以上情况,老师要精心出卷,涵盖上一次考过的和作业中的高频率错题,凸显主干知识,以全新的角度考查,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本阶段从5月中旬到5月底。

2.3第三阶段真题模拟,沙场练兵。

本阶段进行真题模拟考试,可以让学生提前适应考试氛围,检测复习成果,便于进行查缺补漏。真题试卷可以是近几年本市或本省其他市的中考卷和质检卷。本阶段从6月1日到6月20日。

3.提问教学,竞赛比拼

3.1精心设问,巧妙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参与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但复习教学不同于新课教学,学生对复习旧知识不再有新鲜感,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自说自答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所以,复习课上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尽量多动脑、发言和动笔,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在基础知识梳理环节中,全部以填空、填图、连线、判断等问题形式,把重要的概念、原理、结构图和一些规律性的重、难点内容呈现出来,唤起学生的记忆,创造学生活动的机会,使他们时刻处于紧张兴奋的状态。教师主要起到点拨、纠错、表扬、总结和提升的作用。每堂课的最后5到8分钟时间,笔者精选少量习题,按照难度梯度呈现,让学生当堂完成,检测课堂效果。

3.2多种提问,积分奖励。

第一种是随机抽签,采取个人积分奖励机制。把写有每个学生姓名的小纸条折成小纸团,统一放在一个盒子里。提问时,随机拿出一个小纸团看看抽到的是谁。下次提问前,仍然要把这个小纸团放回盒子里。因此,刚回答过的学生还有可能被抽到。事实证明,这种提问方法比较刺激,学生们都比较紧张兴奋,但是提问的覆盖面时窄时宽,随机性较强,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第二种是小组竞赛,采取小组和个人积分奖励机制。根据成绩优、良、中、差搭配,全班分成5个学习小组,限定每个人只能举手回答一次和组内求助一次。这种方法小组间竞争激烈,甚至连成绩中下的学生也能抢答,覆盖面广,学生主动性强。第三种是老师点名提问,采取小组和个人积分奖励机制,针对性强,难度不大的可以注重提问中等生和后进生,覆盖面也广。

在一堂课里穿插这三种提问方法,气氛一次次被点燃,学生注意力集中了,课堂数学效率自然就高。但不管是哪种提问,教师都要当场表扬和鼓励学生,并在每堂课后及时公布个人和小组的积分排名。教师可定期买些笔芯、糖果和小本子进行适当奖励,保证人人在意甚至喜欢这种竞赛机制。对于回答不上来或错误的学生,课后一定要找他们谈话、辅导和鼓励,避免他们失去信心成为“局外人”。

综上所述,激活生物中考的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教师必须善用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上述几种策略只有有机结合并认真加以打磨,才能使中考复习课的效率稳定提高。

参考文献:

八生物下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一、以旧引新法

古语云:“温故而知新。”以旧引新法是一种传统的导入方法,即在上课之初复习学过的知识,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从对旧知识的总结概括中提出即将学到的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这样导入的好处就是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学习新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提出问题法

这也是生物教师常用的导入方法之一。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习的基础,有了疑问学生才能进行深入的思考。所以在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挖掘答案,触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如学习“血型与输血”时,教师可问:“病人在手术中需要输血时,为什么一定要输入符合要求的血型呢?其他的血型为什么不行?”在讲“鸟的生殖和发育”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鸡是由鸡蛋孵化出来的,那是不是所有的鸡蛋都能孵出小鸡呢?”问题提出后会马上吸引学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引入新知识的学习。

三、故事导入法

大部分的中学生都非常喜欢听故事,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行新课导入,把知识融入到故事中,用故事带领学生开始新知识的学习。比如,讲“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时,给学生讲“阿凡提训练驴看书”的小故事;讲“生物进化原因”时,讲述生物学家达尔文的故事;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谈到“生物变异”;在讲伴性遗传时,可先讲由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开始的皇家病――血友病等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的形式来导入新课,学生不仅情绪饱满、兴致高涨,保持着高度的注意力,很容易进入新课的学习,而且增加了学生的生物学史知识。但是教师要注意:故事宜短不宜长,且要给予适当的分析,使学生透过故事来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

四、讨论比较法

生物课中讲授的各种生物都是相互联系、密切相关的,他们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比较,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学习“真菌”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将真菌与细菌进行比较,两者在生物类型、结构、大小、增殖方式上有哪些不同?边讨论边总结找出异同点。这样的讨论比较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实验导入法

实验室是生物学的基础。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生物课离不开实验教学,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操作实验法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试验中认识事物、理解抽象的知识。比如,学习“种子的结构”时,可让学生做“观察玉米种子和菜豆种子”的实验,通过观察总结出种子的结构;再比如,教师可以让一位学生在蒙眼的前提下用手摸不同的物体(球、书、石块、冰块、热水杯等),一边摸一边说出事物的特征。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人们没有用眼睛看,只是用手来摸,怎么就能知道某一物体的形状、大小和凉热等特征呢?这说明什么问题?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简明的语言导出“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内容。

六、诗歌导入法

学生对诗歌都有所涉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运用诗歌导入新课,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性情、启迪思维。比如,讲“苔藓植物”时,引入古诗“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宋朝诗人赵师秀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辛弃疾《西江月》中也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可以由此设问:蛙为什么鸣叫?什么时节鸣叫?从而引出生物生殖和发育的学习。用这样的方法导入新课,既建立了学科间的联系,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七、成语、俗语、谚语导入法

在这些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中蕴含了很多生物学的知识,教师可以用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的短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烂泥”的俗语来引出“食物链”的讲解;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来导出生物的遗传; 用农谚“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引出“根对无机盐的吸收”的内容;“龙生九子,各有所好”这句俗语就讲出了遗传的变异性等等。

八、游戏导入法

用游戏导入新课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个小游戏,在轻松活泼的游戏氛围中,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如讲“神经系统的组成”时,可以设计一个拍手游戏,即让学生两个一组,跑一段距离后拍对方的手,看看我们的身体有何反应,以此为契机来引入新课内容的学习。

九、角色表演法

所谓的角色表演法,就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编排小品或者短剧,将新课的知识点蕴含其中,在学生自编自演的热烈气氛中,教师导入新课。如表演小品“超生游击队”来形象地向学生讲明计划生育的问题;学生可以分角色扮演,演出短剧“小蝌蚪找妈妈”,以此来讲“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内容。这样的导入方式能够吸引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积极参与到新课学习中。

十、多媒体演示法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已经被广泛应用,在生物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导入新课,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素材,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对知识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讲解“基因”的相关知识点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好奇的克隆技术;讲解“人体骨骼的组成,儿童坐、立、行姿势不正确所造成的后果及原理”时,在屏幕上展现三维立体人体骨骼的转动和行走动画,配以动感的音乐,这样一下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上课时教师可以播放适当的音乐渲染背景气氛,这样做不但能引起学生注意,而且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融情于课。如播放《丹顶鹤的故事》这首歌,通过哀伤、婉转旋律的渲染,能唤醒人们对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在美妙的音乐中得到知识和情感的升华。

八生物下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摘要】备课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学有法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教师要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任务,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是中学教师备课的总体要求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师备课

作为教学一线工作的老师,对备课应该是耳熟能详的事。备课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学有法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教师要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任务,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是中学教师备课的总体要求。所以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那么在中学生 物教学中我们应当怎样进行备课呢?

第一要备“切入点”:一节课如何开头,如何引入,找准切入点很重要。找准切人点,引入才能有渲染性、启发性。如讲孟德尔遗传定律一节,我是这样引入的。早在19世纪中后期,生物学的奠基人——孟德尔以豌豆为材料进行植物杂交试验,发现了遗传的基本定律。今天我们踏着前人的足迹,根据教材提供的素材,你能发现一规律吗?这样引入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为之跃跃欲试。学生学习的动机由潜伏期迅速进入活跃状态。

第二要备“起点”:所谓起点,就是知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的生长点。起点要合适,才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学生才能学,才肯学。起点过低,学生没有兴趣,不愿学;起点过高,学生又听不懂,不能学。例如:在讲神经调节这一节时,先要提问复习初中生物学习过的相关知识,如神经系统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种类以及完成反射的途径——反射弧。在此基础上,才能讲授新的知识点——兴奋的传导。只有备好起点,新的知识才容易接受,学习效果才好。

第三要备“重点”: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层层展开,再辅以知识讲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教师心中有重点,讲中体现出重点,学生学习中领会出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使一堂课有个灵魂。例如:在讲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这一节时,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数量变化规律及第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是重点,教学中紧紧围绕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这条主线,归纳染色体,DNA数量的变化规律。学生思路清晰,重点明确。

第四要备“难点”:所谓难点,即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难点和重点有时是一致的,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例如:,在讲光合作用一节内容时,光合作用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是教学难点,我采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形象地把光反应和暗反应中的物质变化,能量变化体现出来,这样,把抽象难懂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减缓知识岭坡度,使学生容易理解,消化吸收,从而达到化难为易,各个击破的目的。

第五要备“交点”:即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生物知识前后章节都有密切的联系,要真正搞懂新旧知识的交点,才能把知识融会贯通,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学生才能举一反三,更有利于灵活地运用知识。例如:在讲基因的概念时,我把基因、DNA、染色体三个概念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三者的结构、成分、功能,相互间的存在关系、相互间的数量关系等多个方面进行总结。让学生在归纳的基础上,尝试用图解的形式来表达。虽然学生在结网的过程中有些困难,画出的图解还不够完善,但这种形式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学科内的联系的理解,在将知识由点——线一一面—一体的联系过程中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锻炼作用。

第六要备“疑点”:即学生易混、错的知识点。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及实际能力,找准疑点,充分准备。教学时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创求疑探索情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光合作用——光反应教学中,我设置了阶梯型问题,即由浅入深,一环紧扣一环,环环深入,形成了一条阶梯型的问题链,学生在思考答疑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第七要备“关键点”:在平时教学中把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生物学教学的关键点。例如:根据三大遗传规律,推测亲代或子代的性状、比例,是从一般原理去推知个别具体情况的演绎法。在讲分离规律后,教师选择典型例题,介绍常见解题方法:如隐性纯突破法,根据后代分离比解题方法等,使学生掌握分析方法,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八要备“热点”:新课程强调,教学内容要联系当今世界科技新进展,要与社会实际、现代化技术和生产实际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题紧密地联系起来,强调科学知识对解决当前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题紧密地联系起来,强调科学知识对解决当前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题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教学中根据当今世界生物科学发展有关的社会热点去创设问题情景。

第九要备“训练点”:就是要考查哪些知识点。教师通过哪些例题、习题和作业题考查这些知识点。教师还要考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哪些有梯度的问题;教师更要考虑用哪些题训练学生哪些能力;如何安排训练层次等,把这些内容恰当地安排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形成讲、练、结合序列,按此有秩序进行教学,能及时巩固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十要备“反思点”:一节课上完后,教师要静下心来,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和老师的行为进行反思总结,写好教学后记。教学中经常反思,不仅能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与提升,而且易与学生达成良好的心理默契,建立深厚的情感依恋。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将我们的所知展现于课堂之上,运用于教学之中,还要我们去不断地去探索学习。备好课是搞好教学艺术的基本条件,教学这门艺术也需要精雕细刻,才能雕出精美的艺术品。愿我们都做一名真正的雕塑师,把我们的学生塑造成人。

八生物下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复习的目的和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以整理总结,进而巩固提高,并能运用。然而在复习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能记住知识点,却不会应用知识点。很直白的练习题会做,但碰到稍有变化的题目就会束手无策。而这几年的H、统考试题,新课改的理念越来越彰显,试题的难度不大,但灵活度在不断提高,并与生活紧密结合。怎样帮助学生避免死记硬背,提高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呢?我采用了如下的复习方法。

期末总复习,涉及的内容多,时间短,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满意的复习效果,达到大面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目的,研究复习课的方法十分重要。根据我个人的复习经验,初中生物复习课采取系统复习―――看书――练习――精讲精练―――落实――自测复习的六步复习方法,效果较好。下面谈谈六步复习方法的具体做法:

一、系统复习、夯实基础、开阔视野,加深理解

首先,对知识进行整理,概括:一本书的内容上完了,这本书中到底讲了些什么,一般的学生是不会归纳、概括的,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打破章节界限,列出一些标题,把各种知识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网络或体系。如,学了生物与环境、消化系统、有机物的制造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可以列出如下标题:(1)各系统的成员组成(呼吸、消化、)及系统中各成员的结构与功能,进行综合复习。(2)光合作用于呼吸作用的异同比较进行综合复习。

其次,对知识进行串联:就是根据概念之间的包含关系,外延大小将一些有联系的知识连成一体。如学了生态系统的组成,可以将生物――环境――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成员――生物圈――生物圈中生物间的食物关系――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生态系统中有机物的制造――有机物的分解及能量的释放与呼吸等,这些知识串联起来,而不是将这些知识单列出来,因为这些知识都不是孤立的,是有联系的。若不如此,尽管我们以前给学生上了新课,后又进行了复习,如果再问学生:植物体是怎样形成的?学生仍会摸头不知脑,答不上来。

二、学会看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和看课后练习题

每节复习课必须保证学生有10分钟的看书时间,这样做便于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便于学生初步加以理解生物概念和基础知识,也可以发现自己尚不理解或理解不深的问题。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己看书理解,达到不同的要求。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基本要求是通过看书,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能够基本记下来。对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通过看书,要能正确理解生物知识及规律。看书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

三、重视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是教师练学生能力的手段,也是教师得到反馈信息的途径。同时,课堂练习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一种引导。教师要明确练习的目的和侧重点,精选精编典型例题,习题,尽可能提高习题的能力训练价值,计划练习的方式。时间和题量以及评议订正的手段和方法等。所选习题既要照顾各个知识点,又要有层次要求,这样才能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

四、精讲精练、提高能力

基础复习必须全面,但又不能平均主义,必须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

①在平时的练习中进行强化训练,即把平时的训练当考试。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闭卷完成,中途不能中断不能查阅书本和答案,直到所有学生把认为会做的题目完成后才能对答案,看书、讨论或问老师。这样有利于保持思维的连续性,提高反应速度和熟练程度,消除对课本和答案的依赖,培养自信心,同时减少因重复翻阅答案而消费的时间。

②在课堂小测时,不写题目,而是口述题目,学生必须听清题目、记住有关问题和供选答案,口述一题马上答一题,目的是强化学生的记忆力和反应速度。

③在考试时适当加大题目量、难度和能力要求,缩短考试时间,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应试心理承受力。

五、抓好复习任务落实

落实就是要将所复习的内容落到实处。教师要认真组织学生分好组,每一小组推选一个小组长,全面负责本小组的活动。比如:复习课,老师每节课复习的内容,由小组长负责检查督促,并将情况及时向老师汇报,老师有针对地亲自抽查督促,每天抽2―3人,让大部分学生把老师所复习的内容落到实处,从而提高复习课的效果。

六、通过自测进行复习

八生物下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随着时下“微文化”的风生水起,微信、微博、微电影、微新闻纷纷涌现,“微”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新常态。微课是围绕新课程标准及教学需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某个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展开教与学活动的一种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运用微课巧妙搭配,提升初中生对生物生活化的理解,让初中生物的生活化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让课堂多维度互动,学生更积极活跃。

一、巧选素材,把生活带进视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让优质、先进的教学方法发挥最大的作用,首先要有恰当的教学内容作为基础。对于微课而言,这显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笔者时常在想如何把学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带进课堂,如何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进而让学生既可以通过日常所见事物展开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通过教材的学习促进对生活问题的解决。微课的出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自从微课被引进国内课堂,便以其“短、精、快”的优势被广泛运用于教学,有效弥补了传统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

以江苏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材“动物的行为”一课为例。关于动物行为的概念与类型,学生们虽然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但是并不具备清晰的认识与总结能力。此时,教师将“蚂蚁觅食”的场景带进微课,对于这一生物现象的解释,微课的插入改变了教师一味解说的冗长与单一,也打破了可视化教辅的边界。为了完成微课视频拍摄,笔者利用不同时段进行“埋伏”,使用放大镜观察,同时进行拍摄,在后期整合中,加入了漫画配图与特殊音效。教师在加工原创教学素材的过程中获得了乐趣,也提升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从微课中再一次仔细观看自己生活中经常看到的“蚂蚁觅食”场景,对动物行为产生具象认识。

二、互动参与,把学生带进视频

微课这一舶来品,凭借它的灵活性与延展性带给教师更多创造的空间。但是,很多教师把微课当成了“片段教学”的视频版,全程对着幻灯片念字幕,或者就着黑板写重点,这样的微课就违背了新理念的初衷,“集体观影”的形式与“一言堂”并没有本质区别。为了让学生全程参与到课程中,教师在录制生物微课视频时,经常邀请学生做“客串演员”,教师可作为“总导演”为“演员”分配角色、布置脚本,学生们在参与过程中也提前获悉了一些知识,进而又增加了他们在课堂上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例如,八年级下册“生物的遗传”一课,教师利用微课进行了课前导入,通过对比生活中常见的人的遗传性状,认识人与人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强化学生对“基因决定不同遗传特征”的认识。这是一个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为了迅速点燃他们的兴趣,教师邀请了6个学生加入到微课视频拍摄队伍中。教师选择的这几个“演员”刚好可以组成3个对比组:卷舌和不能卷舌、有耳垂和无耳垂、单眼皮和双眼皮,教师在他们的胸前分别贴上“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贴纸。教师发现,这几位“演员”由于亲自参与到微课的制作环节,在上课时格外认真、专注,甚至还带动了其他同学积极回答问题,热情参与互动,使课堂氛围空前热烈。随后,当教师展示双眼皮和单眼皮的挂图时,学生回顾起刚刚在视频中呈现的“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充当演员的“双眼皮”学生“唰”地站起来,宣称自己就是“显性基因”,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同时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一知识。

三、合作实验,把过程带进视频

生物实验是贯穿整个学科历史的。无论是植物生长还是人类疾病的研究,都离不开对实物或者替代物的分解剖析与反复验证。课堂实验是生物课的“常客”,甚至有很多重要内容需要单独设置一堂实验课由全班同学共同完成。微课的出现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教师可以在课后完成实验,并录制成视频,正式上课时,让学生对实验进行评析与总结,如此既节约时间又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实验中的不足,学生可以根据这一过程意识到自己缺乏哪些知识,进而在随后的学习中重点汲取。对于教师而言,和学生们在一起朝着同一个方向共同观看实验视频,不仅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利于更好地进行教学反思,为以后的生物实验积累宝贵的经验。

八生物下知识点总结范文第6篇

【摘 要】 如何在农村初中生物学课程中开展高效课堂教学研究改革并取得成效?端正学生学好生物学的态度,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立足农村生物资源进行教学和采取探究性教学方法等是比较有效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 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改革

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课堂教学在城市中小学已经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地开展,并取得很大成效。农村有点名气或规模较大的学校早两年也开始高效课堂教学试点,在部分班级选择几个主要学科进行试点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培养了一批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教师骨干,为学校全面推行高效课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在农村规模较小的学校才刚开始推行高效课堂教学,生物学作为初中教学中的小学科也应积极进行高效课堂教学。

如何搞好农村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并要取得一定成效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端正学生学好生物的态度

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端正的态度是学习的法宝。一个没有正确学习态度的学生肯定学习状态不佳,学习成绩不好,而且往往有厌学心理。农村初中住校生较多,并有许多留守儿童,父母忙于农活或远离父母,缺乏家庭督促,学习态度很糟糕,对生物这样的非主流的教学科目更是如此。所以,对于学习生物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应该对其高度重视。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习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所有科学知识、技术本领,都是通过学习来获得的。其次,引导学生感受到学习是愉快的。学习生物是比较乏味的,但我们老师要把生物课讲生动、讲活,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快乐地学习。三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一个会学习的人,不但能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自觉主动地学习,而且能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提出新的学习目标,不断进步。

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浓厚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学生要获取科学文化知识,首先要对学习充满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生物产生浓厚兴趣,其成绩就会慢慢提高。在生物教学中,要使学习的知识为学生接受,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地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运用于教学,更新方式,有的放矢,善于设置悬念,联系实际,揭示矛盾,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例如通过观察稻谷催芽过程,提出种子为什么会发芽?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等问题。此外,用小盒子亲自采桑叶养家蚕,利用农村农田及山上植物、家禽和家畜等实物教学,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三、立足本地农村生物资源进行教学

农村中学开展生物学教学活动有其天然的优势,教师应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挖潜、开发课程资源,并合理组织活动,采用多种活动方法,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主动参与、在乐于探究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我校处在山区,有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依托这些资源,盘活教材,充实教学内容。在讲八年级下册“绿色植物的生殖”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时,要学生联系自家农作物及带学生到田间调查,如水稻、大豆等作物的生长是经过播种发芽、青苗生长、开花、授粉、结果等过程,其生殖属有性生殖;如马铃薯、芋头等作物的生长是通过根茎埋入土中然后发芽长苗又形成根茎,其生殖属无性生殖。

四、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例如有关硫循环的知识点,教师可以组织提问:(1)二氧化硫是怎样污染环境的,给生物造成什么危害?(2)现在有哪些技术手段检测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3)控制二氧化硫污染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为了让学生尽量参与,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资料思考控制二氧化硫污染应该采取的措施: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的清洁型能源,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多种一些吸收二氧化硫的植物(如柳杉)。这种基于资料的探究方法,以解决某一生态学问题或环境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自主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所学知识的过程来形成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对生态环境深入探究的态度和习惯,并掌握探究的思维方法。

总而言之,高效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产物,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学习研究,大胆尝试,科学规范的总结而不断提升,就一定能够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杨淑梅.如何构建农村初中生物高效课堂[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1(6)

[2]钱世梅.浅谈农村初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0(12)

[3]倪曙光.浅谈初中生物自主高效课堂的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3(14)

[4]李玉珍.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4(1)

【作者简介】

八生物下知识点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165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结构复杂,名词多,形态描述多,内容抽象枯燥,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难懂、难记,容易混淆。要让学生真正掌握,难度较大,需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融会贯通。笔者在多年的人体解剖学教学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人体解剖学学习方法,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综述如下。

1 歌诀记忆法

歌诀是用字头、谐音字、方言和俚语等方法,将要掌握的内容编成饶有趣味的顺口溜【1】。编写歌诀时,要把所学的知识点与头脑中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将枯燥繁多的内容简化成一个关键性的字,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如腹膜间位器官歌决:胖子胆敢吃生姜。“胖”即“膀胱”,“子”即子宫,“胆”即胆囊,“敢”即肝脏,“生”即升结肠,“姜”即降结肠,这样既生动易记,又很有趣味性,很好的避免了死记硬背效果差的缺陷。也可以把歌诀编的押韵上口,重点突出,如男性尿道的弯曲和狭窄歌诀:男性尿道有特点,耻骨下、前两个弯;尿道膜部、内、外口,三个狭窄有危险;结石下降易停留,导尿插管莫戳穿。人体解剖学中的许多重点内容都可自编成自己熟悉的歌诀,可显著提高记忆效果,增加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兴趣。

2 图示法

所谓图示法,就是把所学的知识用线条图简明扼要的描绘出来【2】。人体解剖学属于生物科学中形态学的范畴,主要阐述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毗邻等。因此,在学习中,可运用绘画艺术,采用线图加箭头标注的形式,描绘出器官的上述信息。用彩笔绘制的器官线条图,既色调鲜明、层次清楚,又形象直观,可把复杂的文字表述变得简单明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显著增强学习效果。但绘图时也要注意结合人体解剖学的轴、面和方位术语,力求画的图与真实形态近似,大小适当,简明生动,重点突出。

3 图表对比法

所谓图表对比法,就是把组织器官的相异特征以列表的形式进行对比,以揭示其本质联系和区别。例如,通过图表对比法,学生对左、有主支气管的区别一目了然(见表1),对比性和概括性很强,易于记忆。

4 树状结构图法

所谓树状结构图法,就是把某个知识点看成树的主干,该知识点的每部分就是树枝,每个树枝上又有小的分枝,每个分枝上甚至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即汇总形成树状结构【3】。该法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系统性、直观性,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例如(见图1):

5 类比法

所谓类比法,也叫“比较类推法”,是指通过相同或相似属性的事物之间的对比,从一类事物的某些已知特性去推测另一类事物的相应特征的推理方法。该法既可从相异中寻求相似,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又可从相似中寻求相异,从中找出各个事物的特征。例如肝、肺、肾等实质性内脏器官都有器官门,相同之处是它都是该器官的导管、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处;不同之处是导管不同(肝是左、右肝管,肺是左、右主支气管,肾是肾盂),名称不同,位置排序不同。

6 文字流程图法

该法用简洁的文字加箭头的形式表示,特别适合于血液、淋巴液、脑脊液、房水、胆汁等液体的循环途径或流向的归纳,具有简洁明了、直观易记的特点。例如:

左、右侧脑室一室间孔一第三脑室一中脑水管一第四脑室一正中孔、外侧孔一蛛网膜下隙一上矢状窦一窦汇一横窦一乙状窦一颈内静脉

图2脑脊液循环

7 归纳总结法

为了获得一个系统、器官完整而深刻的印象,在学完每一个系统之后,都要用简单明了、准确精炼的语言和图表等方法,对整个系统的学习要点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知识的脉络与主线,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明确关键性知识或易错点,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明晰化、系统化。归纳总结时,可参照教师讲课时的课堂小结,也可参照教学大纲教与学的要点进行。通过归纳总结,既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整理思绪,巩固所学的知识,便于今后复习。

8 实验法

该法是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式。对于形态科学,百闻不如一见,因此,必须要重视实验,注重把书本知识与解剖标本、组织切片、模型、挂图和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材的观察结合起来,注重平面与立体的结合,注重活体的触摸和观察,注重解剖操作技术的学习与演练,注重尸体解剖,眼、耳、手、脑并用,以此加深印象,增进理解,彼此印证。并要适度结合临床,为今后防病、治病夯实基础,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在人体解剖学学习过程中,如能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灵活恰当的运用上述学习方法,既可激发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兴趣、促进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金耀,夏英,宋志波.歌诀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20):63-64.

八生物下知识点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生物进化 活动教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教材分析

“生物进化的历程”是鲁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的第二节。是在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后,继续探索生物进化的证据、历程。本节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形成进化的基本观点和比较、归纳、推测等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学科素养的形成上具有重要意义。本节课重点包括“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科学方法――比较法”“生物进化的历程”等。教学中,教师需要拓展内容的信息量大、知识点多,还涉及到学过的各种动植物分类知识。如何把本节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中,如何既能落实好课堂“双基”,又能够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在教学中采用活动教学法,通过设计多种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活动中高效掌握知识。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2.2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法,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拼图”游戏,锻炼小组合作和探究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科学价值的认识,激发探索古生物学的兴趣;通过进化树的学习,进一步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

3 教学重点、难点

生物进化的各种证据;掌握科学方法比较法的应用,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4 教具准备

“生物进化的历程”科教视频、“三叶虫”和“鱼类”化石标本各12套、地层自制教具模型12套、古生物化石图片和空白地层图各12份、“生物进化树”贴图12套、孔子鸟复原图和爬行动物、现代鸟类相关知识小资料12份。

5 教学过程

5.1 视频激趣,导入新课

师:原始的生命在地球上诞生以后,大约经历35亿年的漫长时间才发展成为现在多姿多彩的生物界?原始的生命是如何进化发展的呢?在现实中能找到哪些证据呢?

教师播放科普类视频“生命进化的历程”,进而引导进入本节课――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师用精彩、震撼的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

5.2 设问导学,寻找证据

学生阅读教材,根据课件展示的教学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自学反馈部分:① 什么是化石?化石在地层中有何分布规律?② 孔子鸟与爬行动物及现代鸟类在身体结构上有哪些相似点?③ 5种哺乳动物的前肢在骨的组成和排列上非常相似能说明什么?为何在形态和功能上又出现了差异?

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能够独立完成部分导学案中的内容,但是对部分抽象知识点还存在很多疑惑。自学过程中,学生对整节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同时对于个人有疑问的地方也埋下伏笔,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意识。

5.3 生成反馈,发现线索

小组成员交流后,由小组代表展示答案:化石是古生物在地层中的遗体、遗物或者遗迹。

教师追问:化石存在哪里?从而引导出地层的概念和形成过程。教师展示地层相关图片,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地层的形成有何规律?

活动1:演示地层形成过程。小组交流并利用自制教具演示地层形成的过程。小组展示,教师再引导评价。

学生通过简单的教具演示活动,轻松突破抽象的知识,并得出结论:越古老的地层越分布在地底层,越年轻的地层越靠近表层。而化石正是随着岩石等沉积物形成于相应地质年代的地层中。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地层中脊椎动物化石的分布图找出分布规律,进而推测出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哺乳类。

活动2:模拟考古――帮化石找“家”。教师发放古生物化石图片,学生扮演考古学家,小组交流各化石的特征并推测他们在地层中的顺序,并粘贴在相应的地层中。学生以“科考汇报”的形式进行展示汇报。

以上两个教学活动,一个让学生生成“地层”的概念,体验“地层”形成的过程;另一个让学生根据化石的特征推测它们位于哪个地层,再通过对地层中化石分布的顺序,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脊椎动物的大致进化顺序。

活动3:资料分析,纵向比^。小组发放阅读资料,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孔子鸟、远古爬行类和鸟类,回答问题:通过比较,孔子鸟化石为鸟类的起源提供了哪些线索呢?学生讨论思考得出:孔子鸟是古代爬行动物向古代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现代鸟类是由古代爬行动物中的一支进化来。

这个小活动既能解决学生对于鸟类起源的疑惑,又进一步完善了脊柱动物的进化历程;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观察、比较和逻辑推断能力,激发了学生学有所获的成就感。

活动4:图片观察,横向比较。学生观察5种哺乳类动物上肢(图2),思考:它们为何形态不一,但在骨的排列和组成却如此相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推测:哺乳类动物具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在进化过程中,这些动物适应了不同的生活环境,这些同源器官逐渐出现了形态和功能上的改变。

活动5:列表比较、判断生物间亲缘关系远近。教师出示表1,引导学生分析人类与其他生物细胞色素C在氨基酸排列顺序的差异,并找出规律。学生交流展示,教师引导:和人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它们细胞色素c和人类的差别越小。反之,亲缘关系越远,细胞色素c和人类差别越大。

活动6:“考考你――帮动物找‘亲戚’”。教师设置情景:科学家在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山谷中发现一种未知的神秘动物。为了确定它的进化位置,科学家比较了这种动物与几种不同的生物的核酸序列。学生分析、比较表格中的数据后得出答案。

活动4和活动5分别运用图片和表格进一步丰富了生物进化的其他证据。活动4用哺乳类动物的上肢骨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出核心概念――同源器官,进而推断出:哺乳类拥有共同祖先。活动5则通过表格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数据,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判断生物间亲缘关系的远近。活动6通过情景设置,锻炼学生分析、比较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

5.4 小结线索,生成方法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以上获得的种种线索:通过地层中化石的纵向比较,推测出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鸟类和哺乳类。通过对哺乳类动物解剖生理学的横向比较,推测出哺乳类动物具有共同祖先,同时适应不同的环境,也发生着不同的进化。通过不同生物在大分子蛋白或者核酸的分子生物学上的比较,推测出生物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和进化位置。

在这些过程中,学生也获得了科学方法――比较法的学习。利用比较法,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

通过以上种种证据线索和比较法的运用,教师结合学生学过的动植物类群的特征,启发学生推测生物进化的大体历程。

5.5 合作交流,推测历程

“贴图竞赛”活动(图3):活动前,教师对各小组提前作出要求:① 将各种生物类群的名字剪下来,由组长组织组员讨论,并尝试结合各种生物的特点,按照它们的进化顺序粘在“进化树”上。② 仔细阅读、讨论进化树,小组复述动物、植物的主要进化历程。③ 进一步讨论,归纳出生物进化总体趋势。

活动中,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引导、点拨、激励小组进行充分思考,选择优秀小组代表进行投影展示,并扮演“小小解说家”进行讲解,再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评价。

最后,教师汇总学生的推测成果:从形态结构分析生物进化趋势由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生活环境分析生物进化趋势由水生到陆生;从进化等级分析生物进化趋势由低等到高等。

本h节中学生不仅仅回忆了各种动植物的特征,而且也锻炼学会使用科学比较法,讨论交流并归纳,推测出生物进化的历程。此过程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5.6 知识梳理,构建网络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做出评价和总结:我们不仅获得了很多进化相关的证据:化石证据、解剖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并通过科学研究方法――比较法的应用,再运用比较、归纳,最终推测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和生物进化的大体趋势。

情感教育:对待生物共同生活的环境的态度:生物要适应环境、更要保护环境;对待地球上有共同起源的生物:人类要尊重生命,与他们和谐共处!

5.7 板书设计(图4)

5.8 堂清检测,红笔纠错

学生完成部分精选习题,优秀学生充当“小老师”,批改小组其他同学习题。针对有疑问的题目,小组代表展示,教师评价、引导,并得出正确答案。

5.9 拓展延伸,技能训练

教师播放恐龙灭绝的视频资料,展示两种灭绝的假说。学生从教材中列好的证据中,判断哪些证据支持假说A或者假说B。教师评价并激发学生立志做一名科学探索者,为自己赞同的假说寻找更多证据,为古生物学研究,做出自己贡献。

技能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会区分“假说”和“事实”两个概念,而且对于学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形成具有很好的锻炼作用。

6 教学反思

6.1 思路清晰,环环相扣

笔者采用“先学而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在教学环节设计上环环相扣,包括“设问导学”“生成反馈”“合作交流”“知识梳理”“堂清检测”“拓展延伸”等,环节中再加以“小组合作”“小结线索”等形式突破重难点。同时,笔者按照发现证据、分析证据、归纳推测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作为“考古学家”“古生物研究专家”“未来的科学家”等不同角色参与多种教学活动,非常高效地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