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七上数学知识点总结

七上数学知识点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七上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七上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核心归纳;拓展优化;探究提炼;有效性

数学单元复习课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准确、熟练地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做到查缺补漏,提高挖掘与整合教材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当前,初中数学复习课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从学生角度分析,学生学完一阶段的知识之后,平时已累积了不少的知识缺漏,一进入复习阶段,知识点多而凌乱,加上综合应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大部分学生势必存在条理不清、自信心不足的现象.

(2)从教师角度分析,对于复习课,教师一般是简单地以某些版本的练习册为复习切入口,或以教材提供的小结及复习题为复习依据,虽然这种复习课也有简要的知识纲要及现成的习题,但练习题无法根据学生平常存在的问题进行巩固训练和提高,明显存在针对性不足的缺陷.

下面,笔者结合七年级下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一章的单元复习课教学,就如何有效地上好数学单元复习课,如何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抓住核心,逐级建构知识系统

学生能在一堂数学复习课内化、提升知识能力,应该是教师实施有效性复习的重要目标. 一堂数学复习课所要回顾的知识要点比较多、比较零散,时间就是效率,是良好的开始,也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开门见山、直奔复习的主题,引导学生简要梳理,完整建构所要复习的知识要点,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是复习课不可或缺的环节,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结构掌握情况的有效途径.

复习课的特点之一就是知识点多,学生要建立知识的系统性比较困难,因此必须抓住知识的核心、抓住主线进行复习,用一个知识核心把一堂数学复习课的知识要点串起来. 如在复习七年级下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通过组织学生以知识的纵向发展为主线,让学生叙述知识要点,进而以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的坐标概念为核心,构建全章的知识体系图,如图1所示.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围绕一个核心进行梳理,这样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弄清各知识要点间的联系与转化,使之系统化.

把握层次,拓展、优化知识结构

数学复习课应该力求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交流,在交流中不断得到启发,在训练中优化知识结构. 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三维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学情、情感态度、认知水平、认知起点,预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针对知识的易错点,精选例题、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全面渗透知识要点,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

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级下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遴选的习题教学为例,进一步阐述.

1. 注重双基的夯实培养

因为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对于复习课,我们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精选一些基础习题,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信心.

以上6个习题,知识要点主要包括:象限的点、点到坐标轴的距离、坐标表示位置、点的对称、坐标表示平移、特殊位置的点的坐标,这些知识基本包括本章的学习重点,又是学生平常学习时常遇到的问题和易错点,上述知识点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降低了难度,学生都能比较快速、准确地完成以上习题,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都得到了发展,即夯实了基础,又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2. 注重知识的拓展延伸

(3)在(2)的条件下是否存在点D,使得四边形ABOD的面积与ABC的面积相等?若存在,求点D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若把ABC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A′B′C′,写出点A′,B′,C′的坐标,则在坐标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ABP的面积等于ABC的面积?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显然本题的设计与知识结构紧密联系,体现了不同的知识层次,引导学生从转化、数形结合入手,加强对所学知识的体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体现知识间的联系.

笔者根据自己所教的一个班级43位学生的得分情况做成了如图6所示的统计图.

从统计图可以看出,多数同学的得分集中在7~9分段,说明如此复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3. 注重方法规律的总结、升华

《课标》中提出“让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解读》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而学生在经验基础建构的过程中,数学思维活动品质的有效性、严密性,即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复习课中有效呈现出来,关键在于要引导学生对类似的问题情境进行规律性总结,让学生懂得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进而形成数学能力.

以上两个案例可以引导学生把特殊位置的点坐标与坐标表示平移进行联系,总结出平移的坐标变化特征.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对问题的规律性总结,其实是教会学生处理数学最基本的解题方法:以不变应万变,会解一类题,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引导探究,归纳、提炼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 数学思想的提炼是学生思维活动经过从模糊到清晰后归纳、提升的结果,是对数学知识发生过程的提炼,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灵魂,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载体.

七上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对世界上的一切学问与知识的掌握也并非难事,只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努力掌握规律,达到熟悉的境地,就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学习需要持之以恒。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一年级数学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加减法】

(一)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凑十法”

“凑小数,拆大数”,将小数凑成10,然后再计算。

如:3+9(3+7=10,9可以分成7和2,10+2=12)

“凑大数,拆小数”,将大数凑成10,然后再计算。

如:8+7(8+2=10,7可以分成2和5,10+5=15)

注意:孩子喜欢和熟悉的方法才是方法而且只掌握一种就可以了。

(二)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11+6(个位相加,1+6=7)11+6=17

15-3(个位上够减,5-3=2)15-3=12

3、加强进位和不进位、及不退位的训练。

4、看图列式解题时候,要利用图中已知条件正确列式。

常用的关系有:

(1)部分数+部分数=总数:这时?在大括号下面的中间。

(2)总数-部分数=另一个部分数:这时?在大括号的上面一边。

(3)大数-小数=相差数:谁比谁多几,或谁比谁少几。

(4)原有-借出=剩下:用了多少,求还剩多少时用。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10的合成与分解儿歌

你拍一,我拍一,我们从小爱学习。1+9=10,10可以分成9和1。

你拍二,我拍二,互助友爱好伙伴。2+8=10,10可以分成8和2。

你拍三,我拍三,养成卫生好习惯。3+7=10,10可以分成7和3。

你拍四,我拍四,放学认真做值日。4+6=10,10可以分成6和4。

你拍五,我拍五,质疑答问要举手。5+5=10,10可以分成5和5。

你拍六,我拍六,勤奋努力争上游。6+4=10,10可以分成4和6。

你拍七,我拍七,创建先进班集体。7+3=10,10可以分成3和7。

你拍八,我拍八,全面发展人人夸。2+8=10,10可以分成2和8。

你拍九,我拍九,反复验算不马虎。9+1=10,10可以分成9和1。

你拍十,我拍十,为人做事要诚实。10+0=10,10可以分成0和10。

一年级数学学习方法技巧方法1

提高口算能力-基础性训练。小学生的年龄不同,口算的基础要求也不同。低中年级主要在一二位数的加法。高年级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效果较好。具体口算要求是,先将一位数与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相乘,得到的三位数立即加上一位数与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迅速说出结果。这项口算训练,有数的空间概念的练习,也有数位的比较,又有记忆训练,在小学阶段可以说是一项数的抽象思维的升华训练,对于促进大家思维及智力的发展是很有益的。大家可以把这项练习安排在两段的时间进行。一是早读的时候,一是在家庭作业完成后安排一组。每组是这样划分的:一位数任选一个,对应两位数中个位或十位都含有某一个数的。每组有18道,大家先写出算式,口算几遍后再直接写出得数。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后,会发现自己口算的速度、正确率都会大大提高。

方法2

小学一年级数学涉及到的知识有:数一数、比一比、1-10的加减、11-20数的进位加法、认识简单物体图形等,都是基础的知识点,但是相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些简单的知识却未必简单,我们针对一年级数学的特点总结了这个学习方法,希望对一年级的小朋友们有所帮助。

方法3

七上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将面临许多变化,受这些变化的影响,有的学生不能尽快适应初中学习,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甚至一些尖子生可能变为后进生。为此,笔者对小学与初中分化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衔接,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进行了实践。

一、关于小学与初中数学成绩分化原因的分析

1. 环境和心理的变化

七年级学生面对新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由小学进入自己理想的初中,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的想法。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初中数学比小学的难学。例如:在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领域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的初步知识,而到了初中阶段,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等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内容,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七年级新生的学习质量。

2. 教材的变化

小学数学侧重是打基础。其内容主要是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各种量与计量的方法;各种基本运算、基本的数量关系;基本的图形认识及简单的周长、面积与体积计算;以及简单的代数知识等。而初中数学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包括计算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等。在内容上增加了复杂的平面几何、系统学习代数知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数扩展到有理数、实数;还有简单的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

3. 课时的变化

在小学,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初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科目多使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这也使七年级新生开始不适应初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4. 教法学法的变化

在小学,学生认知的主要手段是通过直观感觉来获取知识的,课堂上教师特别重视学生活动,让学生充分交流、感知、直接地获取知识。初中数学知识比较广泛,是对小学知识的完善、推广和引申。因此,初中教师更注重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方法的渗透,重视老师的精讲和学生的演练。学法上,小学教师讲得很细全,练得熟,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可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初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因此,初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然而,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小学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做好小学与初中衔接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1. 做好准备工作,为衔接打好基础

(1)做好入学教育工作。这是做好衔接的基础工作。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小学与初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初中数学学习的特点,这里主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七年级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小学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初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小学与初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初中学习。

(2)摸清基础,规划教学。为了做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教师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一方面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和比较小学与初中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小学与初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2. 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小学与初中衔接

(1)立足大纲和教材,以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七年级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整式的加减等。因此,在教学中,应从七年级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等。

(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小学与初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小学的自然数与分数、简单的几何图形等,到初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小学成立的结论到初中可能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以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3)加强学生课前自学的指导,提高课堂效率。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先对将要学习内容做全面的了解――从哪一点切入,包含哪些知识、各知识点间有何联系,让学生有个大概的轮廓,事先明确明天的学习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必将产生充分的心理准备,学习的主动性必将增强,为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4)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初中数学较小学数学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这就要求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5)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初中数学概括性较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课后进行认真巩固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多变,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3. 加强教法学法指导

初中数学教学要把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指导以培养学习能力为重点,狠抓学习基本环节,如“怎样预习”“怎样听课”等。具体措施有三:一是寓学法指导于知识讲解、作业讲评、试卷分析等教学活动之中;二是举办系列讲座,介绍学习方法;三是定期进行学法交流,同学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 优化教学各环节,促进小学与初中的良好衔接

(1)运用情感和成功例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做好小学与初中衔接,除了优化教学环节外,还应充分发挥情感和心理的积极作用。我们在七年级教学中,注意运用情感和成功例子,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少责怪学生,要多找原因。要深入学生,从各方面了解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上存在的问题。给他们多讲数学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讲爱因斯坦在初中一次数学竟没有考及格,但他没有气馁,终于成了一名伟大科学家等。这使学生提高认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七上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初中数学;衔接;实践

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面临着许多变化,受这些变化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成绩会大幅度下降,许多小学数学成绩很不错的学生有可能变为学习后进生。因此我对新生入学后的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来搞好六、七年级课程的衔接。

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对七年级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教材、同学、教师、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进入初中必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听说初中数学难学,初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实有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负数、绝对值、数轴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质量。

(二)教材的变化

首选,小学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量少而简单;而初中数学内容开始抽象,研究变量、字母的内容增多,不仅注重主要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小学相比,增加了难度。

(三)课时的变化

在小学,由于量少简单,课时较充足,课容量小,进度慢,老师对重难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初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科目增多,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这也使七年级新生开始不适应初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四)学法的变化

在小学,教师讲得细,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到初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初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小学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搞好小学初中衔接所采取的一些实践

(一)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1.搞好入学教育

这是搞好衔接的基础工作和首要工作。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小学初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初步了解初中数学学习的特点,为其他措施的落实奠定基础,这里主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初一数学在整个初中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小学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初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学生讲明小学初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四是可以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初中学习。

2.摸清底细,规划教学

为了搞好衔接,教师首选要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一方面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另一方面,比较小学、初中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小学初中知识的链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衔接工作

1.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

初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绝对值、数轴,对七年级新生来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

2.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

小学初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新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3.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初中数学较小学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活,不能死记硬套,这要求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性,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4.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

初中数学比小学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为此,我在教学中,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三)加强学法指导

初中数学教学要把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指导以培养能力为重点,狠抓学习基本环节,如“怎样预习”、“怎样听课”等等。具体措施有二:一是寓学法指导于知识讲解、作业讲评、试卷分析等教学活动之中,这种形式贴近学生学习实际,易被学生接受;是定期进行学法交流,同学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优化教育管理环节,促进小学初中良好衔接

重视运用情感,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我在初一教学中,注意运用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习数学兴趣。更是深入学生当中,从各方面了解关心他们,特别是差生,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上存在的问题。给他们多讲数学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讲爱因斯坦在初中一次数学竟没有考及格,但他没有气馁,终于成了一名伟大科学家;华罗庚在学生时代奋发图强,终于在数学研究中做出了卓越贡献!使学生提高认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提问和布置作业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多给学生创高成功的机会,以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热情。

经过几年的不断实践完善,证明实施这些措施后成效明显。我知道这些不足挂齿,只想抛砖引玉,赐教于大方!

七上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一、直观性数学的含义

直观性教学实际上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实物、模型或者语言等抽象概念,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将原本抽象的数学现象进行归纳和整理后,上升为感知觉、表面数学现象,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和学习[1]。

二、初中数学应用直观性原则的现状

(一)教师对直观性原则教学并未有深刻的认识

在初中数学的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并没有深刻认识和探究教材,尤其是教材中涉及实践动手方面的知识,教师对这些实践教材的认识度和重视度都不够高,以至于教师不能全面地在教学中融入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没有得到深刻的体现。

(二)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抽象,使得直观性原则趋于形式化

有部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抽象,不能将原本就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很直观地认识并领悟其中的真理。尤其在讲述练习题的过程中,教师采用抽象和单一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师只注重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及答案,并未在枯燥的练习题讲解中融入直观性原则,不利于学生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三)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展示中并未采用多样化的直观性教学材料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演练中,教师并没有应用到多样性的直观性教学材料,更多是根据传统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展示,教师主要是按照教学内容采用手绘图对学生进行演示,这样不仅会占用很多的课堂时间,而且也缺乏一定的精准度。

三、如何更好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直观性原则

(一)数学知识具体化

教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要将数学知识具体化,让学生能够全面、深刻地认识相关知识点。比如教师在教学七年级上册《丰富的图形世界》过程中,不能只是单一地向学生讲述几何体的概念,而要向学生展示几何体的模型,如长方体、三棱柱、圆柱、圆锥等。并让学生多观察,让学生能够对所有模型具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然后教师向学生具体地讲述几何体的特性,让学生了解到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采用直观性的材料,将数学知识借助这些材料向学生进行展示,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相关知识点,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比如在?W习全等三角形的时候,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各种形状的三角形以及生活中的一些图片,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观察与感受,最终让学生明白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以及对应角都是相等的。将原本在形式上较为抽象的知识点,依照知识本身逻辑,按照次序直观地向学生进行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习能力[2]。

(二)演示数学实验

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将学生学习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内化,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就需要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点演示,而学生自己实践操作后会更加深入地将知识点进行理解。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不等式”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天平,先让学生估量教科书的重量,然后借助天平称出实际的重量,并让学生观察移动游码的位置,并观察天平是否出现倾斜,并让学生利用不等式来表达书本的重量,最终学生就能得出书本实际重量的取值范围(如:2

(三)应用现代化的数学教学手段

七上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6篇

初中数学是一个整体,很多同学在初学时感受不到压力,慢慢积累了很多小问题,这些问题在学习后期逐渐凸现出来。尤其是有一部分新同学就是对七年级数学不够重视,在进入八年级后,发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希望教师辅导来弥补。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七年级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经常出现一些问题。如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等。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在七年级阶段不能很好的解决,在八年级的两极分化阶段,同学们可能就会出现成绩的滑坡。相反,如果能够打好七年级数学基础,八年级的学习只会是知识点上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加,在学习方法上同学们是很容易适应的。

一、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区别

1.初中数学面临三年后的中考,而小学数学却不面临这样的考试。

我们都知道,中考数学试题不只考查基础知识,更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所以中考题有不少有难度的题目。而小学出题重点就是考查基础知识。小学数学侧重于打下数学的基础,初中数学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包括计算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等。

2.初中数学知识量加大、学习时间短、速度快。

小学数学6年学习一些数学基础知识,而初中三年6本书,其实是两年半学完,要挤出半年的时间进行中考复习。初中数学在内容上增加了复杂的平面几何知识,系统的学习代数知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数扩展到有理数、实数;还有简单的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初中数学的学习内容增多了、加深了,难度增大了,要求也更高了。

二、如何打好七年级的数学基础

1、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1)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2)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3)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对这些问题,应该更细心一点,更深入一点,更熟练一点。

2、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

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学生也要学会自己做。

只有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八年级、九年级以后,有一部分同学就会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的一团糟。总之,“总结归纳”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3、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同学们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1)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2)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现实情况是,同学们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的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是因为一旦做了这件事,就会发现,过去的很多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反复在出现;过去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金矿,只有发掘、冶炼,才会有收获。

4、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

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同学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1)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2)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学好。“闭门造车”只会让的问题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这些门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直到无法赶上步伐。

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经过与同学讨论,可能就会获得很好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

5、注重实战(考试)经验的培养。

七上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7篇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准确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复习过程:

一、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师: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告诉我们学习要经常复习,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其实复习不仅快乐,而且还能让我们的知识得以巩固提升,让知识更好地为我们服务,这不就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吗?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系统地整理复习“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复习。 )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

(1)师:小数的有关知识我们已经学过了,现在你打算怎样系统地整理复习这部分知识呢?

(2)请大家打开书看88~98页,看看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

(3)自主整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

(4)交流矫正: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组长做好记录。(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5)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既全面具体,又简单明了。

2.全班交流,构建知识 。

(1)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教师倾听学生汇报,适时引导,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评价。

3.整理完善,沟通联系。(出示。)

(1)小数由哪几部分组成?怎样读、写小数?

(2)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3)小数的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一)复习读、写小数

1.读出下面的小数,并指出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展示课件)

(1)0.2读作: (2)0.07读作:

(3)1.87读作: (4)35.6读作:

写出箭头所指的小数。(教师引导完成。)

师:读写小数,应注意什么?

生1:读小数时小数末尾的零不能读出。

生2:写小数时要使用阿拉伯数字。

2.教材第115页第9题:哪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可以用0.3表示,为什么?

(1)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说一说0.3表示什么意思?你能自己创造一个0.3吗?那么0.03又表示什么意思?0.75呢?

(3)你还能例举生活中的小数吗?(要求能说明小数的具体含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有选择地进行板书,并适时小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二)复习比较小数的大小

1.比较每组中两个小数的大小,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课件展示。)

(1) 0.070.17 (2) 4.21.04

(3) 0.50.6 (4) 0.45 0.79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

生1:从左边第一位数开始比较,第一位数大这个数就大,第一位数相等就比较第二位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生2:从高位到低位依次比较,哪一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2.看线段图比较小数的大小。

(1)你能从上面的小数中选择你喜欢的两个小数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2)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的。

(3)按一定的顺序给这些小数排排队。

教师小结:比较小数大小时,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小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三)复习小数加减法及应用题

1.计算。

(1)你能从上面的数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小数编出哪些不同的加减法算式?(反馈时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说出算式的意义。)

(2)说一说计算小数加减法应注意什么。

(3)独立完成,板演,交流指正。

(学生做题,指名板演。)

生1:在列竖式计算时,注意小数点对齐。

师:谁能来补充?

生2:计算小数加减法,在列竖式计算时,注意小数点对齐,满十进一,不够减向前退一。

2.解决问题。

包60.5元 橡皮1.5元 日记本3.7元

铅笔0.2元 文具盒19.4元 彩笔3.5元

(1)买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要用多少钱?

(2)一个书包比一个文具盒贵多少钱?

(3)李明带25元钱要买一个文具盒和一支彩笔,够吗?

(4)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教师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再减,得数要点上小数点。

四、游戏活动

猜价格:

拿出一盒巧克力,学生先随意进行猜测,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大于或小于等条件限制缩小猜测范围,最后教师再给出具体条件(如:比学生猜测的价格少或多0.25元等),使学生通过计算获取正确价格。

五、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评析:

本节课是学生对小数知识初步学习后的复习课。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交流、提取梳理相关知识点,在思考与互动交流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达到再现、激活以往分散学习知识点,并建构起知识链的目的。综观整节课,有以下两点值得借鉴:

1.放手让学生梳理知识,建构完整的“知识链”

数学复习课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和深化所复习这部分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点。并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链”,让学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数学认知结构,优化数学知识在头脑里的组织方式,从而清晰地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条理地储存和记忆数学知识,达到对知识理解的融会贯通。在本节复习课中我们看到教师首先抛出“你打算怎样系统地复习整理这部分知识”这一问题,接着又在学生小组合作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再由学生相互补充完善知识体系。这一环节的实施很好地利用小组合作模式凸显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很好地帮助学生建构了知识间的联系,使其对知识的理解更精当,知识条理更清晰,形成知识的网状结构。

七上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8篇

1. 数学故事类活动课

结合有关数学知识的教学,通过故事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历史、数学知识、增长知识,激发学习热情。数学故事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收集,可由老师讲,也可以学生自己讲。如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推理能力,介绍“韩信分油”的故事:据说,有一天两个人正在路边为分油的事发愁,这两人有一只10斤的篓子。其中装满了油,还有一只能装3斤油的空葫芦和一只能装7斤油的空罐,现在要把这10斤油平分成煞荩每份5斤,他俩没有秤,只能就这三种容器倒来倒去,怎么也分不开,这时恰巧韩信骑马路过,了解了他们的困难之后,便马上念道:“葫芦归罐罐归篓,二人分油回家走。”便匆匆走了,两人得到启发,按照韩信的办法,果然很快就把油平分成两份了。

2. 游戏类活动课

将数学知识、数学活动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如“背乘法口诀”活动课,“一站到底”活动课。

3. 操作类活动课

操作是智力的起源,这类活动课通过让学生拼、摆、折、画、量、说等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如“抽纸牌”计算活动课;这就叫“宴几”(七巧板)、折叠与展开、观察物体、三角形的分类。

4. 思维训练类活动课

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以趣味题、思考题等形式组织的知识延伸或提高的活动课,以此发展学生的思维。

5. 主题实践类活动课

结合某个或某些主体单元,以知识点为线索设计并开发主题式实践或综合应用活动课,也可以是以数学为主轴,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同时带动基它学科解决问题,即以活动为线索设计并开发主题实践活动课。如:一年级结合《100以内的加减法》的主题单元,开发了练习计算的主题研究活动课“小脚丫走天下”;二年级结合《生活中的大数》主一主题单元开发了主题研究活动课“1万有多大”;三年级结合《小数加减法》、《两位数乘法》的知识单元设计“旅游中的数学”;四年级结合《小学四则运算》这一主题单元开发了主题实践活动“出租车的学问”;五年级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主题单元,开发了“包装中的学问”主题实践活动课;六年级结合《百分数的应用》设计“买房中的学问” 主题实践活动课。

二、小学数学活动课开发途径

数学活动课内容开发,主要有三个基本途径:

1. 对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进行反思,了解其设计目的,挖掘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及学习过程中能够体现类似内容的素材,进行开发和利用。

2. 在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外,把教材上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中的某些内容适当地加深和拓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围绕一个专门的知识疑点、重点、难点,深入学习,充分发挥数学才能解答一些数学问题。

3. 研究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的数学知识、技能和素质,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知识来解决,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用处与妙处,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力。

三、小学数学活动课教学模式

数学活动课的一般模式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手操作为中心,教师成为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但在数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我们基本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问题――探究――反思。数学活动课教学模式。

一般来说,数学活动课要经历以下的教学流程:

学生主体:发现问题――实践活动――探索交流――反思评价――运用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