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七上语文总结

七上语文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七上语文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七上语文总结范文第1篇

我们知道:教育是神圣而崇高的,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教育让人从无知走向睿智、从幼稚走向成熟。教师教育学生,自己首先应该是:胸怀理想,充满激第二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情和诗意,品行端正,善解人意,热爱生活,富有自信、自强、自立,不断挑战自我,朝气蓬勃,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领导。善于调动帮助他人成长的各方面因素。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广泛的兴趣爱好。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善于和人相处,善于和人合作。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受人欢迎。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善于学习的一代师表。我知道:自己从事的事业就是将以上诸条附诸实施,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挑战自我,不断攀登高峰。

我从教学中感到: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最好的教学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的无比热爱,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的炽热心灵之中。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教师要能爱学生,会育人,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教书育人的工作中,不断地向周围的能者学习,包括自己的学生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因为,教学是一门艺术,追求这门艺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术的高境界,就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基于此,我在本学期计划中,为学生安排了课前演讲,每个人轮流两次,一次成语知识演讲,一次名人名言演讲。使每个学生机会均等,轮到哪位了,这位同学就十分重视,先要找好话题,再要精心准备,课前要讲出质量,提前将成语或名言写在黑板上,每次演讲同学们都热情很高,掌声欢迎,气氛十分活跃。而学生们通过板书和演讲的锻炼,说的能力、书法水平也提高了,又积七下语文教学工作总结累了成语和名人名言,有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们增强了竞争意识,增强了时间观念,争分夺秒。讲后简评,又提高了学生的议论、评说能力,一举多得,一学期下来,课前演讲开展的扎实、卓有成效,使课堂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课堂气氛活跃,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

本学期还开展了快速默写竞赛活动,1.快写成语,2.快写课文,取前10名(但不一定是10人),给小组加分,,其余默写计时,到时后没有写完者扣分。小组间采用背课文竞赛的方法,每组一人,每次背诵准确无误者给10分,错一处扣一分,其初三语文教学工作总结他同学可以为小组加分背。使学生认真准备背诵,变枯燥的背书为有趣的竞争,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及成就感。

本学期我还组织全体学生办了两期手抄报,内容围绕读书及迎新、迎考为主题。事前做手抄报的相关知识辅导,事后加以评讲,适当奖励。另外还在期中、期末,分别开展了百分大比拼活动,奖励前三名,自费为学生发奖品,目的是调动学生的作业写作求好、求高质量的积极性,这项活动已初见成效,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进度上,本学期截止到12月底已完成七年级上语文教学工作总结范文册及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程的学习检测,及单元测试,并为个别不过关者把关、面批、面试,做到了单元把关,单元测试,(测试成绩见附表)。

七上语文总结范文第2篇

然而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操作,我们发现名著阅读走进课堂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主要问题是缺乏对名著导读课的深入思考和运行,没有把名著导读目标真正定位于学生的发展上,无形中降低了名著的价值,减弱了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最终使名著阅读流于形式、浅尝辄止,难以推进名著阅读的深入开展和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与内涵修养。这样就促生了我校名著导读课(1237循环阅读)模式,具体如下:

“1”,指读一整本的名著原作;“2”,指两种课型――导读展评课(展示课)和自主阅读课(阅读课);“3”,指名著阅读导读课要达到的三维目标;“7”,指七个环节:①明确目标――②教师导读――③自主阅读――④摘抄笔记――⑤读情检查――⑥展示探究――⑦总结评价。

一.为什么要读一整本的名著原作

现实中的农村初中名著阅读出现了各种怪现象:有改编简化甚至异化虚化名著(少年儿童版读物或影视作品或动漫游戏等)的,有为获取信息进行短平快浮光掠影式速读的,有为应付考试急功近利只选读零散语段的,有为消遣只关注情节忽视历史厚重和人文品性浅尝辄止阅读的,……不一而足,令人乍舌。这样下去,作为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名著经典何以传承?

二.为什么设置两种课型――阅读课和展示课

一方面我们的名著阅读需要导引和展示。学生的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欣赏上,更要将品评人物作为突破口。因此,老师必须上好名著导读课,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对名著深刻理解和品评。学生读得怎样,效果如何,教师怎样知道,学生自己怎样知道,这就需要展示出来,并在展示的过程中通过相互点评、质疑、碰撞、趋同存异,更能加深对名著的理解与消化。

另一方面,无论老师怎样指导,怎样细讲,怎样分析,怎样训练,名著阅读最终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读才能达到效果,因为学生是内因,是名著阅读的主体所在。因此,必须设置自主阅读课,留足学生名著阅读的时间,“我阅读,我受益;我品味,我快乐”!

三.名著阅读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名著阅读有其基本目标――完成新课标推荐的名著篇目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名著阅读有其终极目标――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我们设置了名著阅读的具体三维目标:

1.了解重要作家生平、创作风格、作品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形象等有关文学常识,丰富积累;能结合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主题,初步领悟内涵,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初步培养鉴赏能力;能在阅读交流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能进行阅读成果展示,提升合作交流能力。

2.名著阅读始终贯穿过程意识,能掌握正确阅读方法,自主读出独特情感体验,会做读书笔记,能展示阅读收获,对导读过程能作出评价。

3.培养阅读名著兴趣,认识人类文化博大精深,吸收各民族文化智慧,热爱人类灿烂文化。

四.整个名著阅读过程如何安排

我们每周每班均安排一节固定的导读展评课,另安排一节自主阅读课在周一下午第三节(名曰“相约周一”,当然也可灵活安排于课外活动或者双休日等时间)。我们在实践中具体操作如下:

导读展评课45分钟分成了展评部分35分钟和导读部分10分钟两段,其中前段展评部分35分钟用于交流、展示、总结、评价上节课阅读内容,后段导读部分10分钟用于导读下节课阅读内容;自主阅读课45分钟分成自我阅读35分钟和摘抄笔记10分钟两段进行。这样每一次完整的名著阅读课总是从导读展评课最后5分钟“明确目标”开始,经自主阅读课后又到导读展评课第40分钟“总结评价”结束,形成一个又一个循环。即:

导读展评课:

环节一:名著阅读课第五步――读情检查(合作交流)5分钟;

环节二:名著阅读课第六步――展示探究25分钟;

环节三:名著阅读课第七步――总结评价5分钟;

环节四:名著阅读课第一步――明确目标1分钟;

环节五:名著阅读课第二步――教师导读9分钟;

名著自读课:

环节六:名著阅读课第三步――自我阅读35分钟;

环节七:名著阅读课第四步――摘抄笔记10分钟。

五.七个环节如何具体操作

1.明确目标:约1分钟

此为名著阅读课第一步,是本次名著阅读的起点。学生依据名著导读设计方案(导读案),了解阅读范围,明确阅读目标,知晓具体要求,以增强名著阅读针对性。

2.教师导读:约9分钟

此为名著阅读课第二步。主要是激发阅读兴趣,指导正确阅读方法。不仅是名著资料简介,不仅是欣赏精彩片段,最重要的是阅读方法指导――教给名著阅读的方法:①先读什么②精读与略读③读书卡片和笔记④使用工具书⑤交流疑难⑥读后感等。

3.自我阅读:约35分钟

此为名著阅读课第三步。根据名著导读目标和阅读方法,自主阅读名著,关注阅读时效,注意对名著内容的体会和感悟,读出个人感受,用特殊符号标注出疑难不懂之处以便记录。

4.摘抄笔记:约10分钟

此为名著阅读课第四步。依据名著阅读卡,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或读后感等),整理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困惑疑难。

5.读情检查:约5分钟

此为名著阅读课第五步。以小组为依托,组内先同层后异质,对名著阅读情况(读书卡和笔记)检查,以便于了解学情,反馈阅读情况,动态掌控阅读进度,及时解决困惑疑难,为展示做好充分准备。

6.展示探究:约25分钟

此为名著阅读课第六步。在阅读的基础上展示阅读感受与收获,合理安排展示任务,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读到写、由文本到生活的顺序设计。主要形式有:①读后复述②片段朗诵③交流心得④开展辩论赛⑤知识抢答⑥表演展示⑦读书报告⑧探究挖掘⑨成果展览等。通过展示把名著阅读引向深入,引向生活;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质疑,学会欣赏。

7.总结评价:约5分钟

此为名著阅读课第七步,也是本次名著阅读的终点。可对课堂展示的效果作出即时性评价,也可对整个名著导读过程作出终结性评价;可肯定成功,也可指出不足分析原因,以利于后期阅读效果的加强和阅读能力的迁移;可自评,可互评,也可由老师点评。总之,加强阅读活动的总结评价,能促进名著阅读的长期有效开展,使之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中。

六.有模式但绝不模式化

我们的名著导读课各环节时间安排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要根据名著的内容不同和学生阅读的具体情况而灵活掌握和变动的。

比如:八年级下学期读《西游记》时,一种方法是按章回分课时读,可按照上述七环节的时间大体安排,另一种方法是结合周末和假期调整各环节的时间安排――周五导读课安排45分钟进行“第一步明确目标和第二步教师导读”;学生自读课安排周六周日两天时间进行“第三步自我阅读和第四步摘抄笔记”;下周展评课安排45分钟或者更长时间进行“第五步读情检查、第六步展示探究和第七步总结评价”。当然,我们也安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更适合假期阅读的名著,利用整整一个星期、两个星期甚至半个假期来作为“名著自读课”处理;同样的也可以把“教师导读”、“读情检查”“展示探究”“总结评价”延长时间到45分钟甚至是90分钟,放大为“教师导读课”、“读情检查课”“展示探究课”“总结评价课”,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我们为了获取名著阅读更好的效果,也实施了一些必要保障:比如激发和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很重要;敢给时间、敢于放手很重要;教师预读很重要;导读案设计很重要;阅读小组建设很重要;家长支持很重要;对学生分层要求(吃不饱与吃不了)很重要……

七上语文总结范文第3篇

那么,如何让“回顾·拓展”承载本原,有效发挥其作用呢?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七”的“交流平台”为例,笔者谈以下几点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应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人教版语文五年级教材在“回顾·拓展”中新设“交流平台”这个栏目,就起着总结反思、方法习得、能力迁移、习惯养成的重要作用。然而,在有些教师的眼里,“交流平台”食之无味,弃之不忍。因为它涉及的内容、情感、表达的方法都已经在课文的教学中理解品味过了,语言文字训练也已完成,此处再次出现比较乏味亦有重复之嫌。不少教师在教学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常常平行推移而不能深入,以致收效甚微。

“回顾·拓展七”中的“交流平台”编者安排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让学生结合本组课文谈谈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形象;二是让学生交流学习和运用描写人物方法的心得体会。

其实,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须从以下几方面有所考虑:

一、整体观照 明确目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从五年级上册开始,教材在指导学习上有比较系统的设计。每个单元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板块组成,每个板块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编排设计紧扣语文学习重点,追求语文学习的整体效益。因此,“回顾·拓展”的教学目标要紧紧围绕单元教学目标,为单元教学的整体目标服务。

联系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在“阅读”方面提出的要求“体会表达效果”“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和在第七组课文的“导语”中点明的学习重点:感受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来看,“回顾·拓展七”中的“交流平台”提示的内容——交流文中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形象,学习和运用描写人物方法的心得体会,并不是孤立地出现的。编者是要求教师要结合单元教学重点和学段要求来确定“交流平台”的交流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交流平台”之前,要有一个整体意识,关注教材之间的前后联系,让我们的教学有的放矢。

二、依托文本 回味品悟

“交流平台”是“回顾·拓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课文与读写实践的纽带,也是学生对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的一个过程。

因此,在“回顾·拓展七”“交流平台”的教学中,教师要找准起点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预设,品悟运用。例如:

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七”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本组课文刻画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他会给你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 (生自由交流)

师:他给你的印象这么深刻,说明这个人的特点鲜明,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谁来说说你认为描写最精彩的地方?

(生交流 教师相机出示预设的人物描写片断,学生再次入情入境品读体味)

师:大家读得如此有味道,可以看出作者把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运用的生动形象的描写方法,深深地打动了你。想一想:这些描写方法是通过什么来刻画的?(生交流)

师:这组课文中有很多人物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些文章运用了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浏览课文,自主交流,师相机点拨引导)

师:大家交流得不错。不过,我想考考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出示一个课外的人物描写的片断)请你认真读一读,仔细品味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生交流)

以上教学片断是围绕本单元的读写收获组织学生展开交流。采用“先放后收”的方法,先引导学生谈自己学习本组课文印象最深的人,老师及时鼓励点拨引导,接着把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交流平台”需交流的重点。让学生品读范例,引导学生回顾本组课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使学生体会到这种表达的效果。所预设的生发点为,体会交织运用多种描写方法的好处,再引进一个课外的人物描写片断,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就将“交流平台”承载的读写知识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促进读写知识从陈述性向策略性转化,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三、拓展延伸 迁移运用

七上语文总结范文第4篇

一、树立生态化的教育价值观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初中语文的教育教学目的不应该只停留在“授业”的单方面的侧重,更不应该沿袭过去的“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标准,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自身必须明确的树立生态化的教育价值观。要充分注意和发掘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尊重每个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扩大学生的优秀之处,使之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老师必须尊重和理解学生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他们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应该在教学中彰显其主体地位。

二、构建平等自由的师生关系

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鲁迅先生的《社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去体会其中的脉络,教给学生如何去构思全文,如何实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写作效果。以《社戏》为例,教师在明确教学方式方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自己体会其中关于写作方面的技巧,在“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则下,引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构建民主、平等、理解的师生关系。学生通过感受其中的时间顺序,总结出文章的脉络,从时间上看是按照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的顺序写的,尤其是在其中的景物描写中,学生各抒己见,都能从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中挖掘出很多珍贵的写作技巧和非常优美的语言,并谈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三、探究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鲁迅先生的《社戏》过程中,对于其中作者语言的运用,在教学方法上有着诸多不同之处,也存在着不同的收益。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在感悟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每个学生的着眼点不同,为此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在融合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不同的段落,实现对每段的精辟理解和分析,然后在小组组长的总结发言中,其他学生给予相应的补充,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教学方法也较为科学有效。

四、整合生态化的教学内容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也应该植根于生活,生态价值观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整合生态化的教学内容,这在当前是一个探索阶段。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魏巍先生的《我的老师》一文时,将其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生态化的整合,在教学“梦里寻师”故事的过程中,通过整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整体理解叙事的方式方法以及需要把握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其中对于故事情节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按照六要素进行理解和体会,既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又融入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五、建构生态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基于生态价值观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需要注意强化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建设,将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主体范围扩大,在坚持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等诸多主体的综合评价实现生态化的互动。在评价内容界定中需要全面化的建设,对学生的评价要多维度地进行综合评定,尤其是强化发展性和教育性的指标建设。在评价方式方法的运用中,可以通过自评、互评和综合评价的方式对教学结果进行整体评价。例如在对于某个学期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直面整个学期学生能力水平的提升,而且还要注意对于学期前后的有效延伸,素质教育不是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就能够彰显效果的,更不是通过几个学生或者几十个学生就能体现教学水平的。

七上语文总结范文第5篇

做好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衔接工作应是交接双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与七年级语文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下面,我试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的角度分析我们日常教学中应如何做好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一、研课标,明过渡

新的课程标准是九年一贯制,更注重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它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进行整合,将其列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一以贯之的目标。作为一线老师,我们就要仔细研究小学和初中在这三个维度上的要求有何具体不同。例如:在阅读方法上,由小学高年级的“学会默读,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到初中“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理解和分析评价层面,由小学语文的“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到初中语文的“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老师只有真正细细研读课标的这些变化,做到对课标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找到既符合教学规律又能渗透下一阶段学习目标的好方法。

二、 研教材,明目标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犹如飞驰的火车,我们的语文教材明显体现了这种变化。于是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初中语文教材、高中语文教材、大学语文教材等就像这列火车上的一节节车厢,如何使孩子们能与火车头一起向前奔,我们就要细细研究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该如何过渡,否则,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具体到小学高年级语文来说,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我们在处理课文内容时,首先要适度加深、适度渗透一些七年级语文的学习目标。小学高年级在教师研读教材后,确定教学目标时,往往着眼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这样的目标定位,就小学教小学,缺乏对学生长远发展的关照,因而不利于学生的科学发展。因此,我们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更要做好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关注一些与初中知识关联性强的知识增长点,确定好既适应高年级学生身心发展,又能体现初中语文教学要求的目标,让孩子们跳一跳也能够得到,帮孩子在这些知识增长点上“飞一飞”。这样,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这两节车厢的联系就更紧密了,衔接的效果会好得多。

三、研过程,明方法

因老师们个人的理解不同并鉴于孩子们的成长经历的差异,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易沿袭中年级的一些做法,具体表现为,在对知识点的理解上,小学老师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从朗读声音的轻重中去体会。而且小学的教学过程易限于课文内容,在句子中理解词语的意思。而孩子们进入初中后则需跳出课文内容,关注社会现象,从特殊的例子中,推断出一般的用词规律,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小学高年级老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初中学习方法的渗透。具体到某一知识点的理解来说,我们可以在创设情境、通过朗读训练去感悟这一知识点后,将理解程度适当延伸、总结提高,从“一个词”扩展到“一类词”,进行初中学法的渗透,进而提高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及解题能力。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大自然的文字》中有这样一段话:“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体会动词使用的准确生动之后,进一步拓展延伸,帮孩子们整理出这一类词的共性――采用了拟人手法,进而引导孩子们认识说明事物的文章里,这一类词语能够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有趣,这样就顺利实现了初中语文学法的渗透。有了这样的渗透与铺垫,将来孩子们在初中再学习这类知识点时,就会因为这个跳板的存在而水到渠成。

四、研学生,促过渡

从小学升到初中,是对学生生理、心理以及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一次重大考验。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小学低年级依恋老师到初中阶段自主意识增强的过渡期,在对老师有明显依恋的同时,他们的自主意识正在不断萌发。作为小学高年级老师,就一定不能错过这样一个抓好过渡、促进衔接的黄金期。我们应在日常的工作中注意半扶半放,给孩子一定的自,帮孩子们制订学习计划,优化学习方式,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强孩子适应初中学习的能力。具体到语文学科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形成熟练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正确的习惯;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养成及时总结、进行思维拓展的习惯。养成了好习惯,孩子们进入初中后就能很快适应初中生活。

五、研试卷,主导向

六年级的语文教师除了进行必要的学科教学工作外,也应了解初中语文的试卷结构,可以适当地按中学语文的考试要求考考学生,让他们在毕业前能够熟悉常见的初中语文试题,明白中小学语文考试试题形式及侧重点的差别。近期的泰州市抽测试卷,就体现了泰州市小学语文命题的导向:它遵循了“既紧扣书本,又略超越书本;既注重基础知识,又重视能力考查;既注重贴近学生生活,更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初步形成和发展”这一原则,试题出得“活而有格”。试题从形式到内涵都与初一语文非常相似,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九年一贯制、小学初中“一盘棋”的理念和思想,我觉得这对我们今后教学应起到导向的作用。

七上语文总结范文第6篇

初中语文小课题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问题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是属于实践性的研究课题。本课题结合了本校城乡结合部寄宿学校这一特定的教育环境,以初一、初二部分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的立脚点在阅读教学,着眼点在习作训练,是为了寻找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有效的结合点(拓展点)和有效的结合(拓展)方式与方法,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的拓展、迁移与辐射,从而形成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而展开的研究。

主要研究以下问题:

1、“阅读”与“写作”关系的研究

读和写是一个互补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在语文教学中,读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写则是自内而外的表达,读是文章作者的写的逆想活动过程。因此,“正确把握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进行“读写结合”教学的首要条件,也是本课题要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

2、“挖掘读写结合点(拓展点)”的研究(即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之炊”的问题)

读写对应原则要求读写要有相应的结合点(拓展点)。所谓读写结合点(拓展点)就是读与写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契合点。不管是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所选的文本无论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还是在写作手法运用等方面都是学生模仿习作的范例。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挖掘文本中的“写”的因素进行多方位的迁移、拓展。这样,文本中的好段、佳句、词组都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因此,如何挖掘“读写结合点”是本课题要研究的关健问题。

3、“形成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即解决学生作文“有米难炊”的问题)

关于“读写结合”的方法与模式研究已经不少,但并不是每一种都适合自己的学生。因此,教师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形成一种“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提升学生读写结合能力。这是本课题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4、“提高教师使用教材能力”的研究

要在阅读教学中寓写于读,就要求教师能挖掘出语文教材中的隐性功能,将教材“一课两用”。因此,如何使课题组教师“形成独立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寻找教材中读写迁移点、拓展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是一个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全寄宿制的学校。本地学生大部分是城市化过程中“被居民”的农民子弟;而外地生的父母大多是无暇顾及小孩的教育而选择将孩子送进我校,家庭文化的氛围较差,家长缺乏对孩子智力投资的意识,没有太多的课外读物,没有良好的文化信息来源,导致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知识面窄,阅读能力差,写作水平低。大部分的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因缺素材、缺方法导致没兴趣、没信心。教师虽煞费苦心地指导作文、批改作文,但收效甚微。因此,如何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之炊”和“有米难炊”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成为我们迫切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另外,如何提高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也是困扰我们的问题。

三、拟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主要采取以下步骤与措施:

(一)准备阶段:20xx年6月—20xx年9月

1、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对象

1)课题组成员由我校三名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组成。包括:

课题主持人:

课题成员:

2)研究对象包括三位老师所教班的学生及人教版七、八年级的语文教材。

2、分析我校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收集国内外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尤其是读写结合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分析归纳“阅读”与“写作”关系,为下阶段的实操打下理论基础。

3、初步制定研究方案。

此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

(二)实施阶段: 10月—9月

1、开题。

2、调查研究:设计相关调查表格,针对实验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分析。

3、开展实验:实验老师根据结合调查研究得出的结果,以所教文本为凭借设计并实施各单元课文的读写结合训练方案,使每一节阅读课都成为说话、写话、习作训练课。在实践中,形成一个操作性强的读写结合策略。这样,在解决学生习作文“无米之炊”与“有米难炊”难题的同时,又在写作构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使用教材的水平。

读写结合策略初步构建如下:解读目标,明确单元读写训练重点——精读课文,挖掘文本读写结合点——指导方法,掌握读写结合技巧——迁移拓展,运用读写结合方法——小结回馈,提升读写结合能力。

以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为例,说说我们是怎样实践读写结合策略:

第一步,我们先明确这个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景物描写”;

第二步,我们精读这个单元的4篇文本,各自挖掘出与单元训练重点相关的读写结合点:如《春》一文中,在教春花图与春雨图时分别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虚实结合法、多感官描写法;《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教“薄雪覆盖下的山”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移步换景法;《夏感》一文中,教“夏天的色彩”一段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绘色法;《秋天》一文中,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动静结合法;在总结4篇文本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情景交融法。注意,有些课文写结合点比较多,如果我们都跟学生练习的话,就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还要精选出最适合的结合点。

第三步,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掌握相关的写作技巧。

第四步,通过对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训练和“举一反三”的拓展训练,从句子、片断过渡到长文训练,让学生从读到写,迁移拓展。

第五步,对学生习作及时的回馈,在反复训练中提升其读写结合能力。

4、实验分析:分析实验作文的内容,分析实验过程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及时收集过程性材料,及时总结实验工作经验,及时矫正实验行为。

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三)总结阶段:20x年10月—20xx年12月

1、整理实验过程性资料,归纳总结成功作法和经验,撰写课题实验报告。

2、收集整理实验当中所产生的课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案例、课堂实录等,形成相应的文集和光盘,在全校推广研究成果。

本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

四、预期成果形式

1、实验研究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

2、课题研究论文若干篇;

3、课题相关教学设计、案例、实录、片断等;

4、学生相关习作若干篇;

5、形成适合学校学情的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五、参考文献

[1] 《丁有宽与读写结合法》 丁有宽 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3年8月

[2] 《中国语文读写结合研究》 汪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3] 《教育科学研究》 裴娣娜 李春山 孙鹏 科学出版社 1997年9月

[4] 《朗读手册》吉姆.崔利斯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年8月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6] 《阅读学新论》曾祥芹语文出版社 2000年

[7] 《当代美国教育》中国文献出版社 2000年

[8]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董菊初语文出版社 1995年9月

七上语文总结范文第7篇

一、提高认识,指导实践

在这方面,本学期我做到了以下3点:这学期,我深刻认识到师德师风对于一个教育者的重要性,因此,我认真学习学校有关师德师风学习的材料,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师德师风的活动,平时我也常常学习一些优秀教师的光荣事迹,了解他们的人格魅力,了解他们的知识魅力。力争从思想认识上与他们靠拢。

2、找出以往问题,以促现在教学。一开学,我认真分析了上一学期的工作,找出工作中不足的地方并列出来,以指导这学期的工作。比如,工作没有经验,向其他老师学习不够,工作没有落到实处等。通过这样,在这学期的工作中,我在这些不足的方面提高了不少。

3、提高对学生的认识,加大对学生的了解。农村的学生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七年级的同学相对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另外,四班对于我来说很陌生,以前没有教过,所以,得下大力气去了解他们。

二、发奋学习,勤恳工作

在这方面,本学期我做到了以下7点:根据自己在思想上的认识,制定了工作计划,确定了教学目标,以使自己工作有方向可遵循,有目标可奋斗。

2、我坚持了备课后在上课,钻研教材,浏览教辅资料,积极准备教学用具。在备课之时,坚持不仅把教案备在本子上,还备在脑子里,以熟练,流畅教学。

3、认真批改作业,细心从中找到问题以及学生还不懂得地方,然后利用晚自习及时讲解补充。有时候,还对部分同学进行了个别辅导。及时测验,认真批卷,认真总结,及时整改。

4、常通过班主任和其他老师了解我所教的两个班同学们的情况,以对症下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5、虚心向语文组其他老师学习,常听他们的课,以借鉴他们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短处。也常让其他老师来听我的课,请求提出宝贵的意见。自己根据同事们提出的意见认真总结,认真分析,及时纠正。另外,我也经常听其他科老师的讲课,从中我学到了很多教法以及课堂组织方法。

6、除工作之外,我努力学习,定了报纸,买了书籍,建了博客,这一切只为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修养,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7、在邻近期末之时,认真组织了复习,制定了很多复习资料,既分类又系统的复习了。

七上语文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听话能力 口语表达能力 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084-01

我通过近几年来的实践探索,发现大部分语文老师都在开展的课前说话能训练学生的听话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说话能力,正是实现新课标要求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这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

我尝试课前说话到现在已快4年了,通过4年的实践探索,我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课前说话的训练技巧。

1 提出说话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兴趣。

把一堂课的前3分钟安排为课前说话,可老师说话,也可学生说话,以学生为主,每人每期不少于4次,但老师每周必须做1次示范说话。每堂课安排1人登台说话(按学号轮流进行),要力争有余音绕梁的效果,可带稿,但最好不要看稿说话;然后安排3—4人即席点评(由说话者在班上抽学生点评,也可教师点评),要独到,要精要。但每位说话者说话前都必须做好准备:先写好说话稿,所写内容还必须与我们所学课文内容有联系,要情真意切,能给人以感染,发人深思;并交给前一天说话的优胜者查验并修改,最后给同桌或好朋友说话,熟悉后方可登台说话。说话后由说话者自己摘录优秀的点评和进行简要修改,最后把说话稿交到科代表处保存,收集、整理后,按时间顺序装订成册,每月订成一本供同学传阅。

也许有人会问,这样会不会耽误课堂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效果?的确,当初连我自己都有些担心,怕因说话耽误了教学时间,影响了教学成绩;结果恰恰相反,不但教学成绩连年名列前茅,而且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大大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也增强了。就连上语文课的兴趣都提高了,当初是绝大部分学生怕安排到说话,也怕去点评,但现在几乎是所有的学生都想争先恐后地去说话、去点评,害怕没机会。如果营造出了这样一种其乐融融的学习气氛,还怕教不好语文?出不了好成绩吗?

2 锻炼学生胆量,提高学生的说话技巧

最初,有些学生会出现身体不自然甚至发抖、连声音颤抖、说话得满头大汗、面红耳赤、说话结结巴等现象,这是很正常的,教师要利用语文课让学生轮流去作自我介绍,或介绍我家、介绍我班等,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和胆量的锻炼;开展写作技巧的培训举行说话技巧的培训,观看电视上优秀的说话比赛录像;为了训练同学们能有独到、精僻地点评,还可利用“读报课”给学生读好文章,然后让学生说出其中的妙处……总之,要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努力找寻他们说话中的亮点,去点燃他们说话的欲望。

3 划分不同的阶段,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

七年级新生一入校,就明确提出努力方向和长远目标,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朗读训练。

从七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按学号顺序,每节课由二位同学站到讲台上朗读课文,基本要求:自选内容,时间1分钟,态度大方、姿势端正,眼看听众(目光注视至例数第二排同学的脸,可使全班同学感受到你的目光),不能望天望地望窗外,不能抓耳挠腮。声音宏亮,口齿清楚,语速适中,语调要有起伏顿挫。采取评比打分的办法,先由教师示范评议一两次,以后均由学生评议、打分,教师总结后将分数记入平时成绩。

第二步:基本要求训练。从七年级第二学期开始按学号顺序由一位同学作口头作文训练,基本要求:态度大方、姿势端正,眼看听众(目光注视至倒数第二排同学的脸,可使全班同学感受到你的目光),不能望天望地望窗外,不能抓耳挠腮。声音宏亮,口齿清楚,语速适中,语调要有起伏顿挫。在内容要求上相对较松,讲清一件事即可。在素质训练的基础上,从八年级第一学期开始,从口头作文的内容、质量方面作重点训练。具体要求是说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的景和物。

要求文体特点突出,主题鲜明,观点正确;层次清楚,首尾照应;用词准确恰当;学习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各种描写方法;对所讲事件作适当评论。在第一步素质训练的基础上,新的要求一项不足扣一分。这一阶段,已经过良好的素质训练的学生,主要精力就转向口头作文的内容。由于受这个年龄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初中生很注意自己在同学中的“形象”,不愿在众目睽睽之下“露怯”因此,他们对周围的人、事、景、物注意观察、分析;主动阅读优秀范文,从中学习观察、命题、选材、构思、布局谋篇的各种方法,还要力求新鲜、独特。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视野日渐开阔,选材日渐丰富,分析、评论也越来越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