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上语文课总结

上语文课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上语文课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上语文课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情感;激发

一、案例背景

2012年4月9日上午,因陪美国来的一名博士后去一所小学调研而有幸听到了这一节课。这是一节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槐香五月》。执教者是一位让人感觉特别温馨而甜美的年轻女老师。

二、案例描述

带着一束束雪白而清香的槐花,女老师走了进来。于是,这堂课就在她把那些鲜花分发给孩子们的时候拉开了帷幕。首先她让孩子们自读课文,接着是读生字,在课本上描出和在本子上写出1-3个自己认为最难写的字,再接下来是读短语,进而齐读课文,再快速默读第一自然段,并回答第一自然段讲了什么,再是让孩子们说说“你觉得槐花像什么”,从而引出“槐花的特点:多、香、美”,再紧接着问孩子们“清香、醇香、浓香”这几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最后是游戏,让孩子们读出大屏幕中缺了部分字词的课文。

三、案例总结

正如前面所说的年轻女老师的温馨而甜美一样,这节课从头到尾都洋溢着槐花的清香和孩子们的热情。如果非要给这节课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注重对语文情感的激发。

1、“实物”激发

这体现在让孩子真实地感受槐花。这是一所城里的小学,孩子们大多数都生长在霓虹灯闪烁的高楼大厦当中,对槐花自然是没有太多的了解,老师的这一举动,让孩子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槐花,这有助于孩子们热爱语文课的学习。这样一串简单而实在的槐花,对于城里们的孩子们来说是多么宝贵的人生体验,它不仅让孩子们在课堂上燃烧了对语文学习的激情,更是让孩子们在整个漫漫人生路之中都永远的留下了关于槐花的美好记忆。

2、“韵律”激发

这体现在“读生字”这一环节。如,“炒”-chao chao chao,炒炒炒,左右结构火字旁,炒菜。这种有韵律的读法,让孩子们读起来朗朗上口,这又何尝不是激发了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呢?曾经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音乐是陶冶情操的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衬托着各种喜怒哀乐,当你快乐、悲伤、孤独或者思乡的时候,这时你会发现音乐是最好的朋友,给你增加无形的力量。不必说,音乐的功效是无法用言语来诠释的,而韵律是音乐的精髓,如何用韵律来演绎语文课堂的精彩,这就是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的最好的表达。

3、“想象”激发

在亲身体验了槐花以后,老师让孩子们来说说“你觉得槐花像什么”。有的孩子说像“一串鞭炮”,有的孩子说像“一串项链”,不管孩子们说像什么,老师的回答都是一个关于肯定的微笑。“想象”的世界没有国度也没有边界,有的只是一种勇气,而孩子们能不能去大胆的发挥想象,这就是教育成功与否的真谛。如果说想象力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珍贵的天性,那么,让我们向这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感谢她保护了孩子们尚处萌芽状态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四、案例反思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让语文的情感如槐花般绽放”,它的本质也就是回归了课程的基本理念。

1、注重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这节课,老师用“雪白清香”的“槐花”唤醒了孩子们的激情,用“香喷喷”的“感觉”培养了孩子们的语感,用“鞭炮”和“项链”等丰富了孩子们的思维。

2、发扬语文教育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样的槐花,在“槐乡”的孩子们看来,它们无处不在,可以用来吃也可以用来玩;而对城里的孩子们来说,更多的可能就是一种感觉。而这种独特的体验,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人生非常宝贵的一种经历。

3、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上语文课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学科,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基本语言能力的养成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甚至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实现成为关注重点。有效教学,简单说来,就是使老师的教学目标顺利完成甚至超额完成。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呢?下面我们具体探讨一下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做法。

一、建立趣味课堂

针对小学生特点,小学的语文教学应充满趣味性,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激情,放松学生紧张的学习心情。以“乌鸦喝水”这一课为例,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场情景剧表演,让学生将“乌鸦喝水”这篇课文的内容通过表演的方式讲述出来,然后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讨论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乌鸦的什么优点,或者让学生与乌鸦进行身份置换,让他们讲述自己作为一只乌鸦在那种情况下会作何反应,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通过这种方法,不仅活泼了课堂,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养成踊跃回答问题的习惯,从而紧跟老师的讲课步伐。这对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来说也是一个可行性较强的方法。总体来说,建立趣味课堂对于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具有良好的助力作用。但是也应注意的是,趣味性课堂的创建要遵循有意义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所以,老师应特别注意掌握趣味课堂的“度”,不能盲目将课堂打造成无意义的趣味课堂,为了趣味而趣味,这样会使学生对于课堂的重视程度降低,也会使老师的教学效果下降,不利于高效的语文课堂的有效进行。

二、实现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具备形象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已被大量运用于各种学科的课堂中,小学语文课堂也不能例外。情景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具有较高的带入度,很容易将学生带入到一种特定的环境中,带给学生真实的体验感,也就更容易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以“升国旗”这一课为例,老师可以在讲述课文之前向学生讲述国旗图案的来源,国旗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要升国旗。然后可以利用多媒体设施向同学们播放有关升国旗的相关视频,视频强烈的代入感可以触碰到学生心灵中的爱国情,有助于学生对于接下来课文的理解。在课文讲述完毕后,老师可以进一步向学生讲述在参与升国旗时的注意事项,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升国旗的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升国旗,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这种方法,激发学生对于语文课堂的兴趣,对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三、引导讨论,释疑解惑

开展课堂讨论应作为语文课堂的常用教学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其学习得到提升的一个重要条件,所以应极为重视。讨论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与学生间的讨论,一种则是学生与老师间的讨论。以“谈礼貌”这一课为例,老师可以先分小组让学生之间讨论讲礼貌的重要性,生活中存在的讲礼貌的行为以及不讲礼貌的行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将自己的讨论总结进行阐述。根据学生的阐述,老师可以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提问,将礼貌问题上升到道德问题,将学生的思维深度拓展到新的领域。可以对现在社会上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阐述,将其中的偏激观点收集起来,进行改正,向学生讲述正确的价值观,以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反思归纳,增强信心

小学语文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某个故事,识别某个汉字,其最终目的是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的概括能力和语言的陈述能力是需要尤其注意培养的基本能力,课堂小结是锻炼语言概括能力和语言陈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课堂小结就是对所学知识点的总结概括,是对本节课重难点的汲取过程,所总结的正是学生需要重点记忆的地方,应被老师重视。而且,课堂小结中,老师应减少干预,将总结交给学生完成,学生通过自己的总结,既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实现首次记忆,而且在总结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很多问题,可以进行查漏补缺,达到完善吸收。最后,老师要在此阶段帮助学生解决疑虑,并对学生总结不完善的地方进行补充说明,使学生能够做到对知识点的真正掌握。

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实现了课堂的有效教学,体现的不仅是老师的教学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发展能力。高效的语文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老师应极为注重学生在课堂的反应,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多变的学生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才能实现有效的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于京京.小学语文课堂学生提问行为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上语文课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教改;高效课堂;问题

在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中,虽已进行了新教改,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未改变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尤其是到了高年级,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中,越来越不重视语文这门课程。这是为什么呢?那么如何提升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改变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实现语文课堂的和谐,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效率呢?

一、强化文本意识,以学定教,优化教学环节

在新课程背景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有明确的文本意识。对学生而言,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关键是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分析,一方面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能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从教材选编的角度讲,语文教材是专家根据课程标准,依据语文知识和能力目标选编课文,而不是依据具体学情选编课文。这样对教师来说,就应该根据语文学习的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删繁就简,确定每册教材的教学篇目。根据学情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确定好每堂课合适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不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教学就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效率自然不高。所以,教师应该在充分调查学情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努力做到以学生高效的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杜绝无效课堂教学环节。

二、教师要在教材内容的挖掘和处理上下功夫

要想提高高中的语文课堂效率,教师就要在对文本的研读上下功夫。教师不仅要对文本的基本内容烂熟于心,还应该在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处理上下功夫。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适合本班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即能够触及学生思维神经的问题,徘徊于知识十字路口的问题,树立着思维导向目标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能扩展学生思维时空的问题和能迸发出思维火花的问题。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教材不仅仅是个例子,它更应该是师生互动、放飞思想的舞台。

《语文课程标准》给语文课的定性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所以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学会在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换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思想,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教育。因为“语文这种工具,不同于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这种工具,你不用它便罢,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赋予它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在一堂语文课上,语文教师如果能让学生在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中,把能力训练的枯燥性和人文思想的趣味性有机统一起来,那么学生怎么能不爱我们的语文课呢?

三、作业的布置

语文科目作为主科,作业不能太少,当然也不能太多。我选择根据学生的态度、能力确定作业布置密度。在作业时间设计上,从作业数量和难度两个方面考虑,而非单纯地选择前一种或者后一种。对于一些能力不佳的学生,可以选择数量;对于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偏重难度――中等难度即可。 分层布置作业不必天天如此,但有时候很有必要。 并且这些思路必须落实到每周的章节计划当中。 然后是常规思路 。第一个常规思路是:作业尽可能尽快批改完,及时发还给学生。当课代表每次领取作业的时候,可以在一摞作业上附上三五个学生的名字。目的就是表扬做得好的,批评做得差的。第二个常规思路是:假设某次作业中的个别题错误太多、而且比较集中。教师尽量不抱怨、不自卑,并且不把这些行为方式和情绪施加给学生。从上面的操作中,我们会逐渐赢得学生的心。

四、在语文课堂中致力于“课型模式”的研究和探索

语文教学材料分为不同种类,散文、小说、现代诗歌、古典诗歌、文言文等,不同的题材有着不同的特点,也决定了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还有阅读课、书评课、作文课等不同的课型由不同的侧重点,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潜心研究它们的规律、特点,因“课”制宜,因材施教。跟学生一起总结技巧,归纳特点,切实提高应对各种阅读材料、各种卷面题型的能力。但不管什么样课型,都必须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授学生学习方法,使提高教学效率不是教师唱的一场独角戏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激发其学习兴趣。真正有兴趣,学习语文就无“愁苦”可言。而兴趣并不会无故产生,心理实验证明,成就感对兴趣有诱发作用。学生在语文上很少有甚至没有成就感,就打击了他们学语文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对语文也就淡漠了。反过来,若能使其有所成就则能使其兴趣增加,兴趣增加则学习状态就会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那么,效率自然相应提高。

成就感从何而来?它来自于学生的进步,而要想取得进步就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许多学生抱怨语文记忆太多太难,教师不妨以教授记忆方法,提高学生记忆力为突破口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一词多义是文言词语的常见现象,可让学生通过记住例句去记住词义,这是理解记忆法;解题方法多如牛毛,学生记了这条忘了那条,教师可将解题思路编成口诀,让学生分组记忆,这是口诀记忆法;音近字、形近字易混淆,可将其分类,采用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等联想记忆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作为素质教育子系统的语文教育,也必须依据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寻找最佳出路。在教学的主阵地――课堂这个环境中我们必须转变原有的教学思路,拓宽教学视野,既有应试技巧的传授,又要兼顾语文的魅力开发,让学生有能力的提高,有审美的提升,有情感的共鸣。在应试能力与素质教育中找到平衡点,打造最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上语文课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激活课堂;融入其他科目;学生喜好

在语文研讨活动中常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埋怨:“现在的语文课教得越来越没意思,家长不重视,学生不在乎;语文课有时都成为学生因为上数学、英语课很累而调整休息的时候;再说语文课上了也真没劲,教师讲的东西有多少考试会考?语文在学生、家长心中的地位越来越低;说实话,我们自己对语文教学都有些茫然,语文教学何去何从……”

如何激活课堂、提高效率?语文课堂上教师可注意以下环节:

一、树立语文学科是“大学科”的观念,在语文课堂中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

很多人都认为语文无非是分析语法、赏析美文。其实语文学科博大精深,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好课堂,在语文教学中处理好本节课的重点,并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那么语文课将生动活泼得多。

二、了解学生的兴奋点,不妨让课堂跟着学生的喜好走

课后教师时常会慨叹:上课只要你跟学生闲聊,学生就会精神抖擞,若讲到课本知识学生就没精打采。这种感叹某种意义上给所有的语文教师一个暗示:学生在课堂上的兴奋点是可以找到的,就是迎合学生的喜好。那么如何将课堂知识与学生的兴趣这两者兼顾好呢?语文有其明显的优越条件,那就是语文课本身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及其他思维能力。当然了解学生的兴奋点,迎合学生的喜好,并不意味着不分析课文,只是我们在分析课文中让学生认识到:语文魅力无限。

三、知识点的题目(问题)化与课堂板演的结合

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激发其兴趣与动力的一个主要因素是让其有成就感。因此,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语文中的知识点问题化,并利用课堂的当堂板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重视呢?

对文章段意归纳方法的指导,如果只是空洞的分析,即使你的理论再全面、科学,学生不愿意听或听得模棱两可,其效果可想而知,但若结合具体语段让学生到黑板上板演自己归纳的段意,其他学生比较谁归纳得更好,教师再总结应该如何归纳段意,那样学生既有参与的愉悦,更有做题、纠错的成就感,何乐而不为呢?

上语文课总结范文第5篇

那么,课改究竟给语文课堂带来怎样的变化?新课程目标下的语文教学究竟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去梳理、总结?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师与学生究竟成为怎样一种新型关系?《觅渡文丛》就是带着这样一些问题面世的。《觅渡文丛》的作者们大都来自教学一线,许多都有着几十年的课堂教学经验。他们对语文课改有着切身的体验,有着深入的思考。他们并不回避自己的困惑,但更不懈地进行着自己的追求;他们不排斥“主义”的倡导,但更着力于“问题”的研究。这或许就是《觅渡文丛》的风格吧。

杨九俊(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主编,《觅渡文丛》主编):

有朋友问:你们是迷渡还是觅渡?我以为这是具有循环意味的问题,因为迷渡而觅渡,觅渡上路之后又迷了路……大概这就是杜威先生所说,教育是包含科学在内的活动,应当有螺旋式上升以至无穷的过程。觅渡也好,迷渡亦是,都体现了作者对母语的挚爱深情,对母语教育规律探索的执著信念。谢谢老师们对“觅渡者”的关心,欢迎有更多的同道加盟,奉献自己在语文长河边的感叹和思考。

王栋生(南京师范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

有青年教师被校长听了课后,有些苦恼,校长问她:“你为什么在教室里走来走去?你的位置在讲台,应当这样,双手撑住讲台两侧,不要乱动。”这位教师很为难,她不明白,为什么不能走近学生交流,为什么不能站在学生中间带读,为什么要立在讲台后像个官僚一样地自说自话……

上课时,教师该站在哪儿,校长也要自以为是地说三道四。语文教学的艰难,有时并不在学科之内。教师的教学位置,未必要“在学生的前面”;“在学生中间”,可能更好。这不是形式上的位置,而是观念上的位置,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场所。我上课时,喜欢走到学生中间说话、对话,距离近了,“讲台”没有了,仿佛更能突出学习的内容。――当然,这只是我的感觉。我总觉得自己是在和学生一同阅读,和学生一同写作。那些教学文本我很熟悉,然而面对的学生是新的,这就让我始终对课堂教学充满期待。我总是在想,今天课上会发生什么。

爱因斯坦说“只有个人才能思考”,因而,只有教师个人才能“觅渡”。每位教师的课堂都有其特殊性,面对奔腾的河流、变幻的风云,要“觅”的不只是“津”,还得找寻“时机”。教师必须熟悉教学对象,知道必须在什么时候教,怎样教。从这个意义而言,每位教师都得重视自己的经验,而不能一味地靠他人指点迷津。

汪政(著名文学评论家):

语文课堂的位置感不仅会存在于老师与学生之间,也存在于课堂与课堂之外,存在于课堂与社会、存在于课堂与生活之间。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看起来是句老话,但不等于我们今天已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现在喜欢说一个词,那就是“语文生活”。教育的目的是要让人明白生活的意义,获得生活的能力。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与语文打交道,都有自己的语文生活,但每个人的语文生活质量相同吗?所以,语文教育要对学生的语文生活能力负责,对一个人一辈子的语文生活质量负责。什么是高质量的语文生活?能欣赏,能感动,能思考,能表达,在语文生活中有自信,能获得积极的评价,通过语文的沟通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在语文中感受到成功与快乐。这些都是。

这样一想,我们语文教育的目标、语文教学的手段、语文课堂的形态都可能发生变化。知识不能代替能力,会应试不等于会生活,课堂语文不能代替生活语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见得能过上诗意的生活。语文也有知与行统一的问题。我们语文教学中无用的太多,许多都是“屠龙之技”。

所以,语文要走出去,要接通与社会、与生活的血脉,教师要解决学生在现实语文生活中的困难,要为他们畅通地进入当下的语文生活提供帮助。让学生不仅在课堂,而且在鲜活的社会生活中去感受、学习和实践语文。

唐江澎(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语文教育或许可以称为诗化的生活教育,生活是需要体验才能认知并深味的,因此,语文学习或许更应该重视体悟。

今天,我们常常强调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从反面佐证了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渐渐感到,国家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要想依靠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来实现困难重重,未来让人无法乐观,寻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势在必行。

但我们也乐观地判断,母语教学的彼岸永远存在,通往彼岸的语文津梁也永远存在且多样。在众多可能的语文教学路径中,我们关注活动体验式教学。活动体验式教学不可能涵盖所有的语文教学行为,它只是代表了我们在语文教学有效性上的一个态度或者说一种寻觅,事实上我们也做出了较长时间的持续努力,在课堂教学实践方式上,我们跨出了比别人更大的探索步伐,我们正在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在某些文本教学领域发生静悄悄的革命性的变化。

在活动体验式教学中,我们强调亲历与感悟,强调活动与体验,这是因为我们深知只有让学习者亲身参与了活动,才能会有更为深刻的学习体验,才能最终把最初的知识认知变为内化的知识。另一方面,这种强调亲历、参与、合作,从而获得体验与感悟的教学方式,让知识的获得不再单纯是知识的累加,而是一种能力的形成。活动体验式教学的意义还在于,体验让学习进入了生命领域,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其身心与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

近年来,我们在现代诗歌课、演讲课、倾听训练课、问答课、非连续文本课、写作课上的实践努力和取得的成效,表明我们的寻觅不仅仅是一种出发。

黄厚江(江苏省苏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语文课的种种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即语文课不像语文课了。一是语文被拔高了,放弃了语文学科的基本责任,而去追求那些高位的目标。二是语文被夸大了,即把所有和语文相关的甚至关系不大的东西都当作语文必需的内涵和责任。三是语文被萎缩了,很多语文课堂,只剩下一个目的――考试和成绩。四是被虚化了,新理念越来越多,新形式越来越多,可是离语文越来越远。五是语文课被转移了。很多语文课,其实是政治课,历史课,艺术课,影视课,班会课,最流行的是文化课和人文课。

什么是语文课呢?怎样才能使语文课成为语文课呢?

首先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素养提高为目的。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的特点不是思维,不是人文,而是语言。所有学科之中,唯有语文以语言为核心。因此语文课就应该是以听、说、读、写为主的语文学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达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其次是教师按照语文的规律教语文,学生按照语文的规律学语文。语文有自己的学习规律,我们的母语又有着自身的特点。语文课必须遵循这些规律和体现这些特点。退一步讲,即使对付考试,即使为了成绩,也应该遵循母语学习的规律。

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还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语文的方法主要是语言的方法,语文的方法应该是切合文体的方法,应该是切合具体教学内容的方法。当然,语文的方法并不排斥能够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利于语文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其他方法。

钱理群先生在《语文阅读教学历史经验的两个基本总结》一文中说:“所谓改变语文教学方式就是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这位“语文圈外”的人文学者的话应该是切中肯綮的。而这也正是我们倡导和践行的“本色语文“的基本主张和追求。

曹勇军(南京市第十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一线语文教学目前存在来自三个方面的困扰,或者说受到的挤压,一是过分强大的应试教育带来的压力,二是近年来学校规模扩大后,用各种考试和量化管理代替教育中师生相亲的生命共感而产生的困惑,三是课改后兴起的理论至上风气,形成理论话语霸权,给教学造成“大拆大建”的困扰。后两种情况又互为因果,造成一种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理论很繁荣,出了很多成果,另一方面,教学实践中又问题百出,不能在理论指导下得到有效解决。我们陷入一种盲目逐新、理论超前消费的集体狂欢之中,而无力应对时代对语文教育的期盼。

春晚刘谦表演“见证奇迹”的魔术,第二天便有很多热心的网友来揭谜底。揭谜者众,可是刘谦只有一个。群众需要的是刘谦,而不是揭谜者,虽然他们也能给群众带来快乐。吊诡的是,刘谦是靠别人揭谜来构思创作自己的魔术节目的吗?显然不是,他是靠自己的大量实践以及同行之间的观摩交流,获得启发灵感创作新节目的。我总觉得,这似乎与目前的语文教学研究有相似之处。我不否认理论研究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但我们在保持教育哲学的先锋性、批判性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表达对语文教学实践的温情和敬意?我们的研究立场、视域和方式应该贴近语文教学实际,贴近语文教师的职业经验。要知道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不仅理论要联系实际,理论要运用于实践,更应该观察研究实践中的问题、探索和成果,从实践中汲取思想与力量,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在教育被现代知识、体制和权力日益分割而呈现碎片化的今天,我们要敬畏课堂、敬畏教师的职业经验。我们应该思考,当下一位教师站在课堂上时,他究竟要面对哪些真实的问题和困扰?又有哪些有原创价值的思考和探索?我们应该通过研究,为教师的职业创造赋权,使其教育教学探索更具有合法性,真正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

韩雪屏(包头师范学院教授):

古今中外母语课程教材大多是以选文为编辑体例,因此,语文教学就与解读文本结下了不解之缘。解读文本有许多入口和路径:是把选文当作人文教育的材料,还是把它当作运用语言的例证;是把它视为经典文化的构成,还是把它看作历练读法的场地?教师的理念不同,对同一文本的解读和教学就会有不同的取向。

上语文课总结范文第6篇

那么如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全面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它在不同文体中都能有效达成?

一、过程目标在不同文体中的有效达成策略

1、记叙文的处理策略

(1)1、品:斟字酌词 品析感悟

字词解读,主要抓关键词引导学生感悟;词语的处理,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品词,教给“品”的方法。下文能讲到可放下文讲,下文不讲的,可让学生说说哪些词不理解。如词语的理解可分多种方式进行:有学生自己的经验理解;有教师自己讲解;有放具体语境中理解;有结合事例来感悟;有换词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性等。

(2)2、悟:涵咏体味 水到渠成

每篇课文都有点明文章主旨的重点句,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仅读懂课文本身,而且能延伸到生活实际,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而感悟含义深刻的句子往往是教学的难点,也将是课文教学的重点。既要精心的点拨、引导,又要适当提升、拓展,还可以进一步的融会贯通。所以设计要精巧,点拨要到位得法,要循序渐进,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获得深化,有如春风化雨般的点点渗透吸收。悟的训练可以从感悟语言情境、感悟语言内涵、感悟语言情感、感悟语言技巧、感悟语言转换等几方面帮助学生提高感悟的能力,以达到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3、学:谋局布篇 学习借鉴

教师处理教材的思路一般是整体――部分――整体,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一般也是:理解分析――体会涵泳――归纳总结。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行文思路,更要让学生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布局谋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是什么。探索其规律,总结其方法,领会其意图,感悟其精髓。

(4)4、读:品悟积累 因法制宜

读的形式多样,有朗读、默读、诵读、浏览、速读、分组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读的训练。如用感悟到的语气读出来,是个性化阅读的一个表现,可安排有感情地朗读训练;根据读的情况进行有机地引导、感悟、积累,有默读、诵读的安排;还可根据需要快速地浏览全文;有速读的安排等。

(5)5、练:落实措施 无痕教学

每节课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培养学生哪些能力?这主要从训练的角度去设计教案。目标要明确,措施要落实。如培养学生语感,教给学生朗读、默读、品词、感悟、积累的能力,合理想象说话的能力,简要复述课文的能力(即几分钟看完,把课文关上再说说内容)外;还可结合课文巧妙安排小练笔或写话训练,写话后再交流等,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值得注意的是训练的设计要注重教学无痕,把有形的设计化在无痕的安排中,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让学生站到最高处。还要准确把握学情,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这也是有效课堂的一个主要依据。

二、过程目标在有效达成时的应对策略

1、关注工具与人文统一策略

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语文,归根结底是一种工具,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得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要求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

在语文课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体表现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不管是在字、词、句、篇的知识学习过程中,还是在听、说、读、写能力提高时,都内在地包含着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语文本身来说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教师而言,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价值引领的同时,又要增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性。这才是有效整合三维教学目标,实现语文课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真正和谐统一。

2、注重语言文字实践训练策略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就要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课的基本性质。作为语文教师无需思考要不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而是集中关注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怎样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更有效。语言训练应借助具体的语言情境和语言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具体的语言情境和语言实践中自主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其实,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字训练课,就要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重视字词句段篇的训练,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把语言文字训练贯穿全过程,可以是朗读说话的训练、想象思维拓展的训练、语言特色、句式形式的训练、也可以是读写结合的训练等,形式多样,趣味翻新。

3、重视学法提高自主学习策略

教学主要是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服务,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但不教的前提,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给学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而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所以语文学习方法的把握主要应融于语言文字实践训练的过程中获得。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学习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教师直接告之。“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学生学习中的感悟必须借助于有效的思维,没有合理的思维时间和恰当的思维方法,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肯定是肤浅的、无根的。所以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寓学法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寓思维于语文学习过程中,思维只有通过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才能使学生学会并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习作、自能交际的目的。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三个维度目标不是平分秋色,均等存在的,语文教师在三维目标的设计时,可依据学生与文本实际,有所侧重。此外,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习能力的培养等,绝对不是靠某一节课、某一周能完成的。它更多靠的是在一个比较长的阶段,扎扎实实地落实课程目标,通过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学生去体验,通过潜在的积累而获得的。做到厚积薄发,认真实践,不断总结,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杨九俊主编.小学语文课堂诊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

【2】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07.3

【3】冯 昱.教教材和用教材教[J].发表于《中国教育》,2007(10).

【4】杨九俊主编.语文课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

上语文课总结范文第7篇

一、 注重基础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中国的教育改革可以说是几十年了,以前是“灌入式”,它也有其优点,注重了知识的培养,不可否认能力也有所提高,但容易高分低能。我们新课标中仍然对基础知识有所要求,所以仍然要让学生学会生字、新词、好句、好段。学好基础知识是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学习生字新词。只是在学习中,让学生在掌握拼音方法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去读、去记,归纳总结方法。

二、注重读与想相结合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是领悟语感的最佳方式。只有反复读,才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让学生真正感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引导学生从感性上、整体上去认识,对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不知不觉间诵读的已经是自己的东西了。教学时,可创设某种情景,激发学生感情,再进行感情的指导和训练。在对比中读,词句之间的对比朗读,最能显示作者用词准确、句式选择的妙处。

三、注重表演与表扬相结合

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表演中充满自信,给他们每个人一个舞台。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课堂上,创设游戏情景,对活跃气氛、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要注重读与写的结合

上语文课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微课;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

本文系福州市教育信息技术2015年度研究课题“微课在生活化教学实践中的研究FZDJ2015A05”研究成果

微课是当前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其主要是集声音、图画、文字为一体的具有较强感染力的优势,能够创设更加形象、生动的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提升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水平[1]。

1 借助微课促进课前预习,广泛搜集生活资源

预习是任何一门学科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前预习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系统的把握语文知识点的基本脉络和结构,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语文老师的教学任务,所以在初中语文课程学习中,老师应鼓励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语文学科的课文内容非常丰富,其理解的方式往往也是多角度的。但是,由于部分学生缺乏实际生活经历,并长时间受到自身生活环境的限制,从而影响了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通过将微课应用于初中语文课前预习中,借助微视频能够让很多文学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化,有利于加深学生理解和学习。因此,老师可借助微视频,指导学生利用课前时间进行预习,广泛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资源,帮助学生更好的将初中语文知识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全面提升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时,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述苏州园林的许多景观细节,但是大部分学生却难以透过文字描述想象出苏州园林的具体样式,无法在头脑中产生直观的印象。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课堂教学需求,老师则可以提前将关于《苏州园林》的微课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的时间去学习跟进。其中,这个微课的内容主要涉及到苏州园林的亭台布局、门窗的设计、远近景的层次等,并合理的与老师的音频解说和介绍有效结合起来,着重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同时,老师还要求学生搜集自己身边一些园林的图片,对比一下课文中描绘的苏州园林,看看自己生活中的园林是怎么设计的,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苏州园林,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2 借助微课创设生活情境,促使学生感受语文课文的魅力

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实际生活。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入的课文内容,大部分都是作者的实际生活中所得出的感悟。然而,微课,又能够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以微课为载体,合理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感受语文课文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背影》这篇文章时,老师便可以利用利用微课,播放关于《父亲》这首歌的VCR,让学生能够在观看微视频的过程中联想到自己的父亲,从而酝酿更加真实的情感。当学生将自己生活中的真挚感情融入到学习过程中时,便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体会《背影》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2]。

在初中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才是学习过程中的真正主体,所以只有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够促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更加顺利的开展[3]。因此,在初中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可借助微课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将课程教学内容中的人、事、物或者景象,结合它们内在的联系,真实、具体的以视频播放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大意,从而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主旨。

例如,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诗歌的时候,老师便可以借助微课,播放这首诗歌所涉及的物象等微视频,营造浓厚的生活化情境。同时,让学生将诗歌描述的情境刻画出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全面提升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水平。

3 利用微课延伸课后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微课,由于其具备视频学习的可移动的特点,不受时间、空间、地点的局限性,具有随时、随地的特点。学生可以将视频下载到一个移动端进行课后的学习,这样能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在语文的教学中存在许多课外知识的延伸,教师无法在课堂进行过于深刻的讲解,学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进行课外知识的补充,将学习融入日常生活中来。一般这种微课的资源,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免费的教学资源,甚至可以利用简单易学的视频录制软件自己录制。

例如,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r,当指导学生去分析课文中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时,我会先在课堂上进行几个实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语句基本的阅读技巧和判断技巧。同时,在课堂的后半段给学生布置了课外的学习任务,例如我会将一些类似的句型的讲解组织录制成一个微课,让学生课后去进行观看学习,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学生在学习完视频以后,我会要求他们做一个微视频的学习笔记,以便于我及时了解他们课后自主学习的情况,实时掌握他们的学习状态。另外,通过微课进行展示,可以让学生由文及图的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的情景中来。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已被普遍应用于教学领域中。同时,语文知识渗透于实际生活中,所以老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以微课为载体,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以便从根本上提升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力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6(01):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