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二语文学期总结

高二语文学期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二语文学期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二语文学期总结范文第1篇

一.整合教材内容时,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又考虑高考输送人才的需要,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结合在一起,突出重点,淡化转化难点,舍弃非重点。二.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兴趣、能力、心理需求)和教材内容(课文的难易、侧重等)采取教师讲授、分组讨论、录像展播、情景模拟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整合;适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48-01

高二下学期,语文学科共有四种教学用书,其中两种是供学生自学用的读本,另两种是选修课本:《语言的实际运用》和《先秦诸子选读》。我和高二年级其他三位语文老师把《先秦诸子选读》作为教学重点,现把本人教读此课本的一些心得、体会作一个简单的归纳。

高二语文学科选修课的教学面临两大难题:

1、课时紧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这本书共有七个单元,涉及《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26篇课文,平均每篇课文不到两个课时,一旦遇到特殊情况冲掉几节课,或者单元测验什么的,每篇课文就只有个把课时,课时的不足很容易导致我们教师为赶进度而蜻蜓点水,或不得已大包大揽,满堂灌。

2、难易度、深浅度不易把握

去年参加新教材培训,有幸听了刘真福老师(《先秦诸子选读》的编写者之一)的一堂讲座,他的建议是:浅教材深讲,深教材浅讲。似乎编者只需把先秦诸子的文章粘贴在一起,汇编成书就行,至于深浅、难易、条理,他们是不考虑的。听了之后我一头雾水,从事较长时间高中语文教学的我以为,高中选修课具有基础性的一面,它不以传授系统完整的学科专门知识和理论为重点,但应在必修课内容的基础上做适当加深和拓展。

鉴于以上两大难题,在该书的教学中我主要解决了以下两个关键问题:

一、何整合教材内容?

刘真福编委说:选修课的“选择性”特点就是让广大一线老师灵活的处理教材。至于怎么个灵活法,他没说,我以为: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选择教学内容。

在通读《先秦诸子选读》,整体把握了教材结构的前提下,我主要考虑了三对关系:多与少,难与易,深与浅。对高二(5)班(文科重点班,学生的知识面较宽,积累也比较厚重。)我侧重教学《荀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对高二(3)班(理科平行班,较多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基础比较薄弱。)我选择对中国文化具有根本影响力的《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四个单元做重点讲解。

二、如何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

1、根据课文内容的深浅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

本着深教材浅讲,浅教材作适当拓展延伸的原则,区别对待。比如说《论语》,它是典籍中的典籍,对该单元的教学采用传授、背诵、吸收、内化相结合的方法,只要求同学们掌握重要实词的理解,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不作过高要求,但要求学生:a.背诵课文中的重要章节。b.深刻理解文本中涉及到的成语,并合作补充摘抄《论语》中的名句。C.联系显示谈孔子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再比如说《荀子》选读单元中的《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学,因这篇课文大量采用譬喻手法,阐明事理深入浅出,层次明晰,理解起来不会十分费劲,我把课文教学肢解成如下五大板块:a.回忆学《劝学》时接受的有关荀子生平、事迹信息,评价荀子的哲学思想和《荀子》一书(对书的评价可以不中肯);b.字音、字形的掌握;c.文言知识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d.层次分析(设计的问题是:课文共八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分别阐述了什么问题?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怎样阐述的?);e.文中体现的哲学思想。采用如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利用《“点对点”测评卷》理解重要的实词虚词,写读书札记,交流读书札记,师生共同研讨辩论。事实证明,如此教学教师轻松,学生积极,效果也不错。

2、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适宜的教学方式

高二语文学期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际班;ACT;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2B-0005-03

2015年10月21日,《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在北京。报告显示留学“低龄化”的趋势日益显著,越来越多的中学生选择国际高中或高中国际班,为留学之路奠定基础。这些学生通过参加国外的语言考试(托福、雅思)及美国大学入学考试(SAT&ACT)进行申请,来实现自己的留学梦。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和ACT (American College Test) 都是美国大学入学考试,中国对SAT的关注较早,而对ACT的了解并不深入。然而近些年来,参加ACT考试的中国学生却逐年增加,甚至有赶超SAT的势头。从近些年的ACT考试成绩来看,中国学生在数学部分的表现十分突出,获得满分的学生不在少数。而阅读部分却不尽如人意,平均分始终为四部分最低,没有满分获得者。因此,研究ACT阅读考试对现行国际班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ACT阅读考试的结构,第二部分主要讨论国际班学生阅读现状及其成因。第三部分就出现的问题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

一、ACT阅读考试结构及内容

ACT考试是以中学所学内容为依据,侧重于对中学所学内容掌握程度考查的学术考试。ACT考试由英语、数学、阅读及科学四个部分构成。每个部分满分都为36分,总分为四个部分平均分。ACT阅读考试由来自4个不同领域的文章构成,文章长度约为700~900字,每篇文章后附10道选择题,答题时间为35分钟。四篇文章的具体类型及内容见下表:

考试侧重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如通过阅读选文,判断作者的主要观点,理解时间的顺序或因果关系,比较不同的方面;根据选文直接明确提供的信息,分析推断出其中隐含或暗示的含义,根据上下文确定文中词语或表述的含义,总结概括,分析作者或描述者的立场与方法。试题主要针对选文内容,不考查选文未涉及的事实记忆,不考查孤立的词汇或逻辑原则 。其中所涉及的文章类型与考点其实是与美国对高中生阅读能力的要求相契合的。CCSS(全美教育标准)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提出了以下要求:“学生应该阅读文学作品,以及基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的事实及背景知识的复杂文章。学生将被挑战并且能够基于所读文章回答问题。阅读侧重考查学生的批判思维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关乎学生在大学,职业及人生的成功。”从中不难看出,ACT阅读作为一种学术能力考试,考查范围广,时间紧,题量大,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这对中国学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二、国际班学生英语阅读现状及其成因

国际班的最大特点就是中外课程双轨制,引入国外主流课程,如A-level, IB, AP,GAC等,所有的外方课程教材全部为英文原版引进,同时设置按照中国会考要求设计的中方课程,涵盖普通高中所学科目,各具特色。从近几年的教学情况来看,国际班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及学术能力比较突出,但阅读能力亟待提高。这集中体现在绝大多数国际部ACT阅读成绩没有达到ACT官方的benchmark22分。分数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际班的阅读教学确实存在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英语阅读的重要性没有被充分认识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能够培养健全的人格,为公民的幸福奠基。阅读对推动一个国家的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即将出国留学的高中生来说,阅读能力关乎他们在大学的学业表现。美国大学通常每周的阅读量为500页左右,主要内容为书籍和各类期刊文献,话题非常广泛,即使是在标准化考试中得分很高的同学都会觉得吃力,而教授多种多样的考核方式更是让想偷懒的学生无处逃遁。阅读如此重要,所以SAT和ACT考试都将阅读作为一个单独的考试部分,去衡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否能够达到美国大学的入学标准。且在考试总分相同的情况下,美国大学更倾向于录取阅读成绩高的学生;反观中国高考,无论是语文还是英语试卷,都只把阅读部分作为考试的一个题型;而美国把阅读视为教育学科下的学士硕士甚至是博士研究阶段的一个专业。而在传统英语学习中,我国的英语教师及研究者通常只是将阅读作为四项技能之一进行训练,因此,我国英语阅读教学只局限于英语课堂内的课文讲解,英语课外阅读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学生的阅读量在课内和课外都不达标。笔者曾在开学初,对所教国际班两个班60名高二学生做过调查,60%的学生没有读过一本完整的英文书籍。读过5本以上的学生只占5%。而国际班学生在高二下学期即将参加ACT考试,这样的英文阅读储备远远不足以应对ACT阅读考试也必然会影响他们在美国大学的学习效率。

(二)中方英语教材不能满足学生需求,阅读课程设置不合理

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传统的中方英语教材将听力、语法、阅读、写作融为一体。虽然最近的英语教材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编写,在内容的选取和形式安排上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这套教材的编排主要突出中国英语高考要求,不能完全满足国际班学生阅读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缺乏阅读策略的训练。现行中方教材阅读部分基本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同一个语法项目安排在不同阶段,语言由易到难。阅读文章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语法知识点编写,忽略了阅读策略的训练。第二,阅读材料覆盖面窄。现行教材的编排已经尽可能遵循广泛取材的原则,包含语言文化、风土人情、自然科学等。但是教材中几乎没有英文小说的编排。而ACT阅读考试中小说部分的出题比例占25%,并且作为开篇文章呈现,小说阅读的匮乏导致学生这部分得分普遍偏低。除此之外,社科类的文章编排比较少,缺少这样的文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第三,文章难度不够,教材里无论是文章还是练习对于国际班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吃不饱”。较低的难度无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热情,也导致学生在进行较难的ACT阅读训练时无法适应。从课程设置来看,阅读只局限于英语课内的课文部分,课时分配少,教师在处理方式上倾向于精读,力求使学生掌握词义及句法。精读对于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彻底理解文章是非常必要的,但过分侧重精读,会产生一些不利后果,比如,学生的阅读量太小,无法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词汇量对于阅读非常重要,而阅读又是提高词汇量的最佳方式,两者相辅相成。美国高中生毕业时词汇量大概在13,000个左右,中国高中生的词汇量只有4000个左右;普通美国高中生的平均阅读速度为260 WPM (word per minute),中国高考要求的阅读速度大概为60~70WPM,而ACT阅读的速度要求为200WPM。这就不难解释为何国际班学生入型在阅读部分只能完成2~3篇,且准确率偏低。

(三)英语教师对阅读积累不够,研究不深,指导不强

任何一个教师必须具备两种知识,一是所教学科的知识,二是如何教该学科知识的知识。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很多老师阅读只局限于文学作品,而对于很多里程碑式的英语文学作品,只读过介绍或评论,对于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类的书籍涉猎甚少,底蕴不够,高度不达。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的阅读只局限于书本内容,要求学生读,自己却未读。积累不够,导致教师无法深度挖掘阅读材料,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在课堂教学方面,英语教师虽然教的是国际班学生,却没有认真研究国外的考纲以及国外阅读课设置。与此同时,现在的英语阅读教学缺乏理论的指导。自19世纪中叶的bottom-up reading model原型被提出以来,阅读理论又经历了top-down reading model,interactive reading model等理论的发展,而图式理论,元知策略,及基层因素理论的相关研究也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遗憾的是,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并没有深度发掘这些理论,更多时候是倾向于依赖个人经验,教学模式基本上采用PPP模式,即“讲授”(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输出(Production)”。这种模式确实简洁,易操作,但却以教师为中心、应试为导向、课堂输入少 。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学科间,中外方课程配合不够紧密

在国际班的中外方课程双轨制背景下,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止体现在英语成绩上,也影响他们在其他学科的表现。北师大二附中国际部ACT科学组曾经做过一个ACT科学成绩影响因素分析,发现ACT阅读成绩与ACT科学成绩的相关性最大。中国学生理化基础扎实,很多学生做不对题的原因是读不懂英文题目。但英语教师很少阅读其他学科的英文教材,英文专业词汇匮乏,对其语义表述不甚熟悉;而其他学科教师英文功底偏弱,在指导学生阅读专业材料方面效率偏低。英语教师与其他学科合作的欠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中外方英语教师之间在共同探讨课程方面的交流并不充分。如阅读与写作这门课是外方GAC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但很多中方英语教师并不熟悉这门课的教材,也不了解外方教师的教法。通过与其他国际班教师的交流,笔者了解到他们在教学设置与教学方法中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中外方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内容、理念、教法方面没有深入的研究合作,阅读课程缺乏整体规划。导致中外方阅读教学各自为政,内容部分重复,效率偏低。

三、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ACT阅读考试的特点,国际班英语阅读教学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转变学生阅读动机,树立正确阅读目标

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动机是最有影响力的学习者个体差异因子之一。Gardner和Lambert首先提出了工具型动机和融入型动机的区别。带着“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希望通过利用第二语言达到自己的目的,侧重“学习一门新的语言的实际价值和好处”。带着“融入型动机”的学习者希望自己能融入第二语言的文化中,表现出一种“对于该种语言下的文化和人民的真诚的个人兴趣”。前者需要语言,后者喜欢语言。前者有明确的实用性目的,后者没有明确的目的。前者是被动学习,后者是主动学习。目前国际班学生既要准备托福雅思,又要备战ACT或SAT。既要完成外方的各种考评,又要应对中方的相关考试。学生学习压力巨大,而近些年来美国大学申请竞争激烈,标准化考试成绩要求水涨船高。他们阅读的最大动机便是取得高分,属于典型的工具型动机。这导致他们将英语阅读局限为考试练习,不愿意花时间去阅读与考试无关的英文书籍。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使学生无法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也不可能体会其中语言的美与力量,积累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研究表明,在外语语言测试中,具备融入型动机的学习者往往比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取得更佳成绩。所以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融入型动机与工具型动机相结合,两者结合才能形成最优动机。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西方文化,陶冶个人情操,提高人文素养,增强思辨能力才是阅读教学的真正目标。

(二)改革阅读课程,丰富课堂活动

中方英语课程应该将四项技能独立开来,分设听力、阅读、口语及写作课。虽然这是中国大学英语专业采取的课程设置,但笔者认为,国际班在高中阶段就可以进行这样的课改。鉴于阅读的重要性,可以分设精读及泛读课。近些年来,由于国外标准化考试的渗入,老师已经逐渐认识到阅读速度的重要性,所以阅读课被改为泛读课,强调运用阅读策略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并要求学生不要出声读、回读或指读,认为这些行为是影响阅读速度的重要原因。而研究表明,出声读、回读或指读正是阅读者遇到困难的表现,而非引起阅读困难的原因。在没有理解文章的基础之上追求速度和数量就如同空中楼阁。精读重“质”,泛读重“量”,两者缺一不可。过分偏重任何一种都不可取。在传统中方英语教材无法满足学生阅读需求的现状下,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对于开设这两门课非常重要。笔者建议,精读材料可以根据ACT阅读四种文章类型进行分类选材,尤其对小说类文章可以重点讲解,从高一开学至高二上学期,三个学期分三级汇编教材,文章字数由400~500字过渡到800~1000字。精析精练,加以全文翻译练习,深入解决学生的理解问题。而泛读课则可侧重阅读策略及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教材方面可以直接引入基于阅读策略写的国外教材,每一单元训练一个技巧,高一阶段完成阅读策略编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丰富课堂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通过运用小组讨论、知识竞赛,互读,表演等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表达。

(三)鼓励课外阅读,加强个性指导

对课外阅读的鼓励由来已久,然而长期以来英语课外阅读似乎都只凭学生自己的兴趣,随意性较强,老师的指导非常有限。国外的课外阅读通常采取分级制度,根据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智力与心理发育程度,为他们提供科学的阅读计划及有针对性的图书。笔者认为,国际班的英语课外阅读也应该进行分级,但绝不能照搬国外的书单,因为外语阅读与母语阅读不同,学生有词汇,句法,表达方面的困难。中国高中生与美国同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笔者在美国西雅图教会学校访问学习时曾带领15名中国高二学生参加过一次校方安排的阅读水平测试(MAP reading test),从测试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阅读能力处于美国七年级水平,相当于国内的初一水平。这一结果更说明国际班课外读物的选择上要基于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参考国外的主流分级体系并做出调整。如现在盛行的Lexile分级法就是一套衡量学生阅读水平和标识文本难易程度的量化的标准。它主要根据词汇的难度与句子的复杂程度来衡量文本的难易程度。该分级系统是一个分数的系统,初学者为0分(0L),最高为1700分(1700L)。北师大二附中国际部在去年英语课改时就参照Lexile分级法,参考美国众多高中必读书目,为高一新生列出书单,主要分为小说和自然科学两大主题。小说部分必读书目有书虫系列中的《雾都孤儿》《吉姆老爷》《简・爱》等经典名著;自然科学书目主要为国家地理科学探索丛书,如《机会几何》《方圆之间》《理解运动定律》等,这个系列文章内容略显简单,但学科词汇丰富,并且与高一相关学科内容呼应。例如,在物理课上学生开始学习牛顿定律时,英语教师便布置《理解运动定律》这本书作为这段时间的课外阅读,让学生积累英文相关表达,丰富其学科背景知识。除此之外,我们将ACT阅读四大文章类型细化,总结出每一类型的常见文章主题,为学生列出了选读书目。例如,ACT小说中,移民题材经常出现,我们便将《喜福会》列入书单;社科类中的政治题材是很多同学都头疼的话题,我们便选择了相对容易理解的《动物农场》供学生阅读。选读书单的选材范围相当广泛,并结合了ACT阅读考试的实际内容,适读性和趣味性都很强。与书虫系列不同,选读书目都为原版书籍,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更大的挑战,坚持啃下一本,学生就有很大收获。不少同学反映这份书单指导他们循序渐进得阅读,从改写文本到原版小说,从读一本吃力到几本不在话下,学生从中体会到了英语阅读的快乐。

(四)加强专业素养,增加与其他教师的互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学质量提出过一个公式:教学质量 = [ 学生(1分)+ 教材(2分)+ 环境(3分)+ 教法(4分)]×教师。由此可见教师及其教法起着决定性作用。想要教好阅读,国际班英语教师自己首先要大量阅读。建议英语组教师在为学生制定书单时,也要有教师的阅读计划及考核要求。阅读的题材要尽可能广泛,尤其要阅读一些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的英文材料。从ACT的文章难度来看,很多阅读问题已经不只是局限于字面的理解,有时甚至是智力上的一种挑战,丰富的知识背景能够帮助学生深层次地挖掘阅读材料。所以英语教师也应该加强同其他学科教师的联系,共同探讨学生在其他科目的英文材料阅读上遇到的问题,共同建立相关学科的英文词库及书库。与此同时,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国际班相对丰富的外教资源,多观摩外方阅读课程,尤其要学习外方教师的一些教学理念,从整体上规划国际班阅读课程,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ACT考试在中国日渐兴起的形势下,国际班英语阅读教学现阶段面临许多挑战,英语教师应该不断探索,与时俱进。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水平方面仍旧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只是对此问题研究提出的一点拙见。因此,肯定会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同行和专家们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任长松.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CT深度剖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

[2]袁晓峰.阅读是教育的核心[J].人民教育,2008,(41).

[3]孙南南.美国分级阅读教育体系探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