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语文文言文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初中语文文言文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语文文言文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策略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据30%左右。文言文对培养学生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等有着直接作用。同时,学习文言文能够提升初中生的欣赏品味,增强学生的语感等。然而,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大都觉得文言文语言绕口、内容枯燥,对其内容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的,往往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初中生觉得文言文离我们很远,内容古老,词义生僻,很难产生学习的兴趣,使文言文教学达不到其本身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可以说,提升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质量已经刻不容缓。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的谈一下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一、以兴趣为着手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兴趣是学生行使一切行为的原始动力。新课改倡导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知识,进而增强自我综合技能和素养。然而,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对于文言文总是缺乏兴趣,觉得其语言枯燥、内容古老、字词生僻等,文言文教学往往呈现出“死记硬背”、“填鸭式”等传统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够从根本意义上凸显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应改变这一传统教学现象,以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兴趣认知为基准点,以兴趣促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

于漪曾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上课就能吸引住学生。”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导入激趣,诱使学生主动探究文言文知识。如:在学习《木兰诗》教学内容时,笔者以学生爱看的花木兰电视剧和小品视频来引入,进而提出问题:她为什么从军?在从军过程中别人会不会发现她的身世?以此为悬念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文言文,还原“历史内容”。

二、巧用语文教材,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

教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文章的选取和安排是结合大多数的初中生心理特点和个性需求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教材内容是教师结合新课改,实现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且教材的安排也不是绝对性的就适合所有初中生,对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和整合。笔者在教学中优化和整合教材内容,灵活地运用教材,通过教材本身选取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巧用教材,借以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促使学生综合技能和素养的有效形成。

如:在《木兰诗》的教学过程中,就“互文”这种修辞手法,笔者采取归类总结的方式来进行,即:首先,将文章中涉及到的“互文”修辞内容单独列出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其次,让学生总结这样修辞手法的特点:这里说的“东”、“西”、“南”、“北”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方位,“将军”也不是战争意义上的将军级别,只是一种“统称”。再次,在学生就自己对互文修辞手法的认知和了解基础之上,开展“寻词之旅”:让学生找出其他文言文或者诗词里用这种手法的句子。这样,学生纷纷自主的去收集相关的信息,强化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三、开展实践活动,深化学生深入学习文言文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学生感触最多的就是古老、僵化、呆板、无趣。教师对于文言文的讲解更多的是对重点字、词、句的解释,之后硬性的让学生进行记忆,学生感受不到文言文的内涵,文言文也起不到任何的教育作用。对此,笔者认为文言文的教学也应相应地开展实践活动,以实践的方式来促使学生深入研究文言文,感受文言文中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形成一定的民族精神。

笔者在教学中,将文言文教学内容与时代性相结合,结合学生的智力特长以及个体的自我追求和需求来开展一定的实践活动,活化文言文教学。如:首先,改变文言文的表现形式,将其与现在最为热门的“嘻哈音乐”相联系,诸如:周杰伦的系列歌曲都是改编自传统文化、文言文等,也鼓励学生将文言文改编成为音乐进行展示。其次,笔者举办文言文改编实践活动,让学生就自己改编的内容进行展示,相互之间进行学习等。以这样动态的形式来弥补文言文本身的不足之处,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时代性以及文言文在现代文化中的作用和价值,进而增强自我对文言文学习的信心。

总的来说,新课改的纵深发展带动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创新。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范畴,在教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价值,对学生人文素养及综合技能的提升有着推动的作用。教师应不断的探究文言文教学策略,最大限度的提升文言文课堂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力桥. 中国文言文教学的现代转型[M].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初中语文文言文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词语训释;应用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其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和理解文言文书籍。在漫长词汇发展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出古今异义词,给古书的阅读和古文献的考究,带来一定的困扰,因而,研究文言文的古语训释,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牢牢把握词语训释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引导学生对于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正确的训释。

一、利用古文献阅读,开展词语训释的教学工作

初中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点就是对于古代词汇的学习。词语训释是文言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做好词语训释教学工作,可以采用阅读古代文献的方式来完成。古代文言文的语言,大部分储存在经典的文献资料中,因而,对于历代经典文献资料进行研读,关注其中的整理、注释内容,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获得较为丰富的词汇知识。因而,可以引导学生对于经典的文言文资料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较好的完成词语训释的学习。

二、利用教学评价,开展词语训释的教学工作

新课程标准在“古诗文阅读的评价”中提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中,应注意重点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或者工具书达到理解文言文大意。

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学习评价的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测评,进而了解词语训释的学习质量。美国著名学者鲁姆提出了学习评价理论,将学习评价理论划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三个评价类型。而在初中文言文教学工作,可以采用教学评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教学评价中,我们不能仅仅为了考察学生掌握常用词的程度进行对学生客观化和量化评价。我们更应该注意学习文言词语中掌握多少学习方法。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对考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学生学习的状况,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对于学生的一点点进步,都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等积极的评价。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对于“异”字的意动用法,然后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学生能够很快从所学的知识中找出类似的用法, 我给予那些很快回答出问题的学生极大的鼓励和赞扬,结果很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所以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价,给予学生鼓励和赞扬对展开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利用训诂学知识,开展词语训释的教学工作

文言文学习之所以难度大,就在于文言文中存在着诸多的古今异义词和难解词。古今词汇的发展变化,给学习者以及研究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文言文如果不经过词语训释,是很难达到通晓其义的目的。

1.将古书用字和以声索义与推求语源相结合

以声索义,就是根据声音,来推断字的意义,而主要的推断对象就是假借字和同源字。之所以对于假借字和同源字采用以声索义的推断方式,是由于这两种字体,都是以声音作为主要的联系纽带,因而,可以利用声音,对于它们的词义做出推断。比如《观潮》中“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中“文”通“纹”,画上纹彩。在文字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产生出新的字、词;往往新词是在旧词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一个旧词的词义不断的发生引申变化,从而分化而形成一个个的新词,这些新词都出于同一个母体,因而,若干的新词之间,具有语音相近或者相同、意义相通、而字形不同的特点,从而构成了具有一定的可追溯性的新词。同源词是指出于同一个词族的词语,这些同源词之间具有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特点,因而,可以依据这个对于同源词在声音一定的基础上,进行意义的推定,从而形成对于新词的词义的重新界定。比如在《世说新语》两则:客问元方:“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疑问,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一词,古义:指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而今义:专指子女。《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中“帖”通“贴”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中“火”通“伙”。基于这种分析,可以使用以声索义,并结合古书用字和推求语源的方式,来达到认识古字的目的。

2.将语境与以形索义相结合

在训诂学中,有“形训”一词,就是通过字形来推断词的意义,也就是以形索义。会意字、指事字、象形字之间,都有着之间的联系。因而,通过字形,能够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素或者是词的意思。初中课本中《童区寄传》里出现了“之”作为实词的用法,“之虚所卖之”,前一个“之”释为“到、往”。对于这类字,形训的作用体现出说明、揭示字的本义。但有时,在文言文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所使用的词语,并不是使用其本义,而是采用了该词的引申意义,并且,这种情况大量存在。针对这种情况,就要采用以形索义的方式来确定具体的语义,在多种语义并存的前提下,可以采用以形索义与语境共用的方式,来增加语义的准确性。以形索义,所筛选的是词语的本义,对于词的本义的了解,可以更好的掌握词的引申意义,从而为增加词的意义的准确性判断提供保障。

当然,词的本义的探寻,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可以依靠其他的辅的手法,例如对于字形的综合应用,从而在文选中,较好的把握词的本义;也可以根据词在文选中的具体的语言环境,挖掘出词在语句中的意义。

四、结语

总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工作中,词语训释是掌握古今异义词的重要方式,通过对于词语训释的学习,能够有效的掌握古代文言文中的各种异读词语,从而获得较好的古代文言文知识。对于词语训释的教学,可以通过古文献阅读、学习评价、训诂学知识等多种方式,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让学生能够有效的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孔晓玲.初中文言文文体意义的挖掘及教学应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4):120-123

[2]何书.试论古汉语动词词义裂变式引申[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05):79-80

初中语文文言文总结范文第3篇

一、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于文化背景的理解能力不足。文言文在写作过程中,需引经据典,因此文章的构成中有许多典故内容,这对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造成了困难。典故的应用实际与“比兴”的诗歌写作手法之间具有联系,以此物喻彼物,以此物联系彼物。因此,一个典故中通常带有两层或两层以上意思,这种理解对于学生来说过于抽象。此外,在一些文章的学习中,需要对于历史文化的背景内容有所了解,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文章的内容。(二)文言语法特殊现象对于学生造成困扰。文言文学习中,古今异义、通假字以及虚词等的使用,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具有较高的难度。学生由于汉语基础较为薄弱,容易对一些古今异义造成混淆。因此,学习过程中,这些特殊的古代汉语词语含义、语法,对于学生会形成困扰。(三)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没有兴趣。在文言文学习中,一些学生对于学习意义的理解不足,一些学生感受到学习困难,容易对于学习失去兴趣,或者本身就不具有兴趣。此时,学生的学习是完全被动的,在学习过程中难以进行主动思考、主动感受,造成主观上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效果不佳。

二、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初中语文文言文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思考和探索

文言文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沉淀和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精华所在。学生能够通过不断地深入学习文言文来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但是从目前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来看,文言文并没有真正地展示出其本应具有的文化魅力,而且所展现出来的教学效率也极其低下,这在大多数的中学院校中都是非常普遍的。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也是因为文言文在真正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但是学生却很难真正从中领悟到相应的道理,因此这就很容易给学生的内心造成巨大的压力。文言文通常都具有深刻的历史含义,主要讲述了作者的丰富情感以及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情况等。所以,对文言文进行熟读已经很难成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方法,但是如果放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许多错误的方法就必然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就必须找准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文言文教学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初中文言文教学难的问题也获得了高度的关注,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其所具有的多种有效作用也开始获得了人们的关注和认可。具体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陶冶学生的情操

课程改革以后,大多数中学所指定的教学目标不再只是针对应试教育的需求,而是开始不断地强调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方面的发展,而文言文在促进这两个方面的发展和有效发挥就有着十分强大的功能和作用。文言文能够针对中学生的思想来进行教育工作,特别是在爱国主义的教育方面,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能够真正入选到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都属于精品,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内容必定非常健康和纯正,不是对我国的大好河山进行赞颂,就是对未来的人生进行极富哲理和智慧的点评,或者直接表达出作者对真善美的强烈追求。通过这些经典的作品来反复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浓厚韵味,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来说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2.拓展学生的眼界

我国是承载着几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如今更是在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来充实和发展自己。在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替以及有志人士的发展和创造之后,中华文化变得愈加繁荣和深邃。而这一切的成就都是通过文言文的形式流传下来的,这将对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都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因为中学时期是学生形成独特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所以,在这个时期学习文言文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领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促使他们充分了解历史,并开始走向更加久远的未来。

3.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发展

语言系统不论古今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我国古代的汉语和如今现代的汉语都有着大致相同的语言类系统,这都是一脉相承使然。古代的文字语言是当代文字语言发展的重要源泉,这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我们在真正使用现代汉语的同时,也无法磨灭和忽视古代汉语的重要性质,因为文言文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对语言追求本源的过程。所以,在对汉语进行研究的同时,必须要研究汉语的去处,并以此来不断促使现代汉语语言的发展。另外,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也能够有效地解决语言断层的情况,因此,要想真正运用好现代汉语,就必须高度的重视文言文的教学过程,必须要从文言文当中吸取到真正有利于促进汉语发展的因素。而且学生大量的学习和接触文言文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在文学方面的素养,并成为学生往后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以下几种重要意义。

1.能够促使文言文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当代社会是一个以白话文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文言文的社会地位被不断地减少和削弱,甚至如今很难真正看到文言文在社会发展当中流动。白话文能够快速地发展并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使用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要求的,但是白话文的发展却促使我国几千年沉淀的文言文受到了严重的轻视。有专家针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文言文在社会的发展职能中已经丧失了它本应具有的日常生活使用价值。因此,文言文就只能够被极少数的老学究或者是受过正统教育的知识分子所掌握,而多数普通民众则无法将其当作思想交流的主要工具。但是,语文教学是一种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教学行为,因此,文言文所具有的工具性就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对文言作品以及古老的中华文化进行阅读和学习。如今,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全世界有很多国家都被我国几千年的文化所吸引,其中,文言文就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所以,我们必须不断传承和发扬文言文,并努力让世界了解和认识文言文,促使这种古老的语言表达形式能够在全球范围焕发光彩。

2.能够提高中学生的文学素养,传承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

语文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就曾明确提出语文教学除了需要促进学生对于语言知识运用和掌握之外,还应当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加以培养,并以此促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具有一个健全的人格。而文言文就明确记录着中华文明文化的发展和成就,蕴含着古人丰富的优秀思想和博大的智慧,也直接体现出了古人非常高超的写作技巧。学生学习文言文,不但能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升其自身的审美眼光和能力,最终提高其文学方面的素养。如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各个行业对于人才的追求也越来越激烈,他们都急需拥有自身独特思考意识和认识的人才出现,因此,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致力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有效地激发学生本应具有的潜能,促使学生能够对文言文真正了解和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3.能够促使中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染,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延续和发展到现在,这与我国传承已久的中华文化的道德精神息息相关。虽然我国优秀的中华道德精神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在人们的实际行动和我们所学习的文言文中都有直接的体现。初中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篇目的选择都是遵循道德意义的原则来进行选择的,因此所选取的文章大多数都是能够深入体现道德教育意义的文章。所以,中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够有效地培养和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文化和素养,具体所体现的道德主要有:(1)学会坚持的毅力,坚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在困难面前永不言败,一直坚持奋斗,这种优良的品质一直流传至今。例如,《愚公移山》就是很好的例子,愚公面对智叟的劝说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坚持,决定与子孙一起挖山,且最终获得了成功。(2)学会承担的精神,承担即是担当,表示一个人必须要勇于负责,这种担当的精神通常是建立在儒家的入世基础之上,主要强调在涉及一些重大事情的时候,勇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从而保全整体利益。(3)勇于探索,不断追求真理的原则,人们对于真理的不断追求,促使整个文明不断地向前发展,比如我国的四大发明、火药等,这些都对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3.1教师方面

教师在进行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应当重视课前准备工作,很多语文教师都认为自己教学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自己的课前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好。而这项课前准备工作不仅仅包括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准备,同时还包括了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了解的准备。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并以此来预设出教学过程当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同时对自身的教学时间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2)教师需要重视知识的储备,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和经验,如果教师自身知识量不够的话,就很难对学生实施有效教学。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地吸收知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3)教师需要重视自身教学经验的积累,很多知识都可以通过课本来获得,而且也可以通过社会方面的历练来获取。但是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经验的获得就来源于教师长时间的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文本要义,促使教师能够找到更好的教学切入点。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当中通常使教学具有一定的层次感,而且更加地符合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水平,所以教学经验对于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3.2学生方面

学生在文言文的教学课堂当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学生做好知识的储备,这都是教学实践过程的基础,新课改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且学生的自主合作也必须要和接受性学习相结合起来。因此,学生要想储备知识就必须先学会自主学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这个道理。(2)学生应当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态度能够保证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通常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性格和命运,而学生的学习态度则直接决定了教学过程的成败。所以,学生必须要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这是作为一个学者本应具有的良好品质,这样也能促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其学习方面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态度对于教学双方来说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都是教学实践的关键所在。(3)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的。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达到一种教无可教的境界,因此,教学不仅是为了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提高能力,更是促使学生增强自身智慧和能力。新课改高度的重视对学生的学习、实践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当中也需要不断地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目的。

综上所述,文言文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和特殊的地位,同时也是初中语文教学难点所在。因此,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既是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巨金冕.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2014(24).

[2]周文君.浅析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注意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4(23).

[3]孟娜.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07).

[4]许瑞军.浅谈发现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4.

初中语文文言文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文言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80-01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有一个最基本的特点,作为一个重要的交际工具,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因子。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决定了语文这门学科与其它物质工具相比具有其应有的特殊性。在民族文化方面无论是传承,还是发展创新,都依赖语文才能够获得发扬光大。正因为如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应注重文言文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1 在文言文教学中蕴涵并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讲解文言文的艺术造诣,特别是在学习一些优秀的文言文的时候,更要鼓励学生汲取古代文学以及作者的思想中一些优秀的艺术创造内容,不断充实自己的思想,在文学艺术等方面提升自身的各种素养,以求古为今用,使文言文的教学具有现实的意义,达到教学目标。这些内容在很多的名篇中都存在着,比如在《岳阳楼记》和《小石潭记》中,兼具情怀和意境之美,在《论语》中更是处处都包含着哲理之美等等。很多的古文中,不仅思想内容上乘,而且对人类灵魂的塑造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既了解这些优秀文学传统艺术价值,又要思考作者的这种思想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对人生有着怎样的影响,还要学习作者的深刻塑造思想内涵的写作方法。比如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在明白了文章中渗透出来的只有勤奋刻苦方能成才的深刻道理之后,还应引导学生了解这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写法和结构,以弘扬优秀的文学艺术,学国的传统文化知识。

2 在诗歌鉴赏中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文言文的许多作品中属于古代的诗歌。这些经典之作不仅文字优美,语言精练,集中体现了汉字的无穷魅力,而且也正是这些古汉语的文章及诗歌,以其自身的建筑美及韵律美让人类文明获得进步,境界获得提升。我们今天仍然需要继续较好学好这些优美的诗篇,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用这种文化的内涵武装学生的头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由于古典文学作品离我们的年代比较久远,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差距较大,文字晦涩难懂,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应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及古典诗歌的兴趣,通过朗读体会和一些与文章相关的背景资料,引起兴趣,欣赏其中所特有的韵律美和思想内涵。如教学《登岳阳楼》这首诗时,作者心情抑郁,壮志难酬,这种心情和境界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历,很难把握,和体会得到其中的意境。教师就可以先从引导学生欣赏岳阳楼和洞庭湖壮阔的美景开始,步步深入,逐渐引入到作者的心灵深处,把我感情的基调,让传统文化深入到学生的心中。

3 通过价值观教育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教育改革的浪潮下,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大家都已经达成了共识,只有让学生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素质。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以往的授课方式,解放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挖掘文言文中各种有现实意义的道德观,古为今用,注重传统文化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巨大作用,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思想,推动他们思想进程和提升道德修养,让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过程成为铸造他们自身道德进步的巨大动力源泉,最终形成学生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比如在学习蒲松龄的《狼》一文时,首先让学生明白课文讲述的内容,屠夫归途遇到两只狼,狼的眼中充满贪婪的欲望,在面对危险时刻,屠夫不畏惧,也无法退缩,与狼斗智斗勇,识破了狼的诡计,勇敢地与狼进行斗争,最终杀死狼而获得胜利。到学习到此并没有结束,应通过总结体会向学生渗透中华名族所固有的不妥协,不让步,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要排除万难勇往直前,在人生的征途中更要一往无前。

4 将文言文教学融入到传统文化教学评价中

改变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评价方式,特别是将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纳入评价之中,可以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获得新的体验,得到不一样的收获。平时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更多地考察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以及文言字词句法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这固然会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动力,当由于过于枯燥无味,又会丧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合理的教学评价应该是,既考察学生的文言文基础知识,以扫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些障碍,又应该考查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目光的焦点不要只对准在文言文的较小的框框范围之内,还可以把文言文及古典诗歌中优秀名篇和现代散文联系起来,深入浅出,在提升学生对古典传统文化理解的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把传统的文化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之中进行灵活应用,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替补学生的知识网络上的不足以及情感世界的空白。这种教学评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获得体验,合作学习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学生有机会分享自己的学习体验,既利于掌握文言文的知识,又利于传承中华文化。

总之,文言文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意义非凡。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挖掘文言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来达到传承的目的,并不断发展和创新,赋予其现实的意义。这一切要靠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开拓,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向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藏爱霞.浅析初中文言文阅读与分析能力培养方式[J].现代语文,2014(02).

初中语文文言文总结范文第6篇

一、诵读

在文言文学习中,无论是哪一类文言文,读是首要环节。诵读就是要熟读成诵,在朗读的基础上读熟,直到能背诵。应该说,诵读是文言文学习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方法,如果连读都不读,那又怎么谈翻译,怎么谈理解。诵读不仅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对理解语音、语义和翻译都有较好的作用。诵读也是目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环节之一。在诵读的指导过程中,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教师泛读或录音泛读。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诵读中的异读破读、重音停顿、节奏韵律、抑扬顿挫的语调等,同时提出诵读要求。朗读中首先要注意的是节奏的划分,如《马说》中,“不以/千里称也”“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句,都是学生常出错的地方,教师在泛读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节奏划分,可边泛读边引导学生进行节奏划分。

第二,学生自读。学生在教师泛读的引导下试读,在掌握节奏划分的基础上在读中揣摩文章的感情基调,并在自读中理解相关的语音及语义。教学中对学生自读的要求一般为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语速适当、节奏准确、读出感情。通常而言,在教学中,学生自读的时间要占整个诵读时间的大半。

第三步,重点读。所谓的重点读是根据作品内容对某一段或某几句话进行反复诵读。重点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抓住重点,在读中理解作品的内涵。如《小石潭记》中写潭上景物“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就可重点读,因其中“悄怆幽邃”与前文“心乐之”相互映衬,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在乐与忧中才能更好地领悟作者的心境,也才有“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的升华。同样,在《岳阳楼记》中对最后一段就应重点读,最后一段以“嗟夫”领起,在抒情和议论中列举悲喜两种情境,衬托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想境界,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志,可谓悲凉慷慨,一往情深,感人至深。

第四步为背诵。当然我们反对机械性的死记硬背,而提倡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在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而进行,切勿对作品都还没有理解就开始背诵,造成“读白眼书”现象发生。

二、翻译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综合体现,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实词的意义,还要对文言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进行掌握。在教学中,翻译指导要坚持“忠实原文,保留原貌”的原则,即在翻译中要做到做到“信、达、雅”。

在翻译中,常采用“一一对应,字字落实,虚词不虚”的方法来翻译常规句子。就初中文言文来看,大多都是较经典和简单的作品,翻译中只要才用先定词,后替换,再连贯的规则,基本能对全文进行疏通。

所谓定词是将句子中需要翻译的词语找出来进行翻译。如《马说》中“不以千里称也”的“称”为“著称”,“食之不能尽其材”的“食”通“饲”,“喂”之义,而“材” 通“才”,“才能”之意义。替换是将定下的词语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最后连词成句。如《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一句,其中“自”为“在,从”,“略无”为“完全没有”,“阙”通“缺”,中断。”于是连词成句“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

对于虚词,虽然有些时候不用翻译,但要引导学生掌握其基本用法。如《马说》中“不以千里称也”的“以”为“因为”,而“策之不以其道”的“以”则是“按照”之意。“其真无马邪”的“其”是为了加强反问语气。

此外,对重点词语,需要引导学生单独掌握。如《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中“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对古今义有区别的也要单独提出。如《三峡》中“或王命急宣”中“或”古义为“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同样如“至于”“虽”等词语也要提醒注意。

对于特殊文言句子则采用“增(补)、删、调、换”的方法进行翻译。即对包含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修辞手法的句子,这类句子如果完全按照常规句子的翻译方法翻译基本上行不通,需要用补、删、调、换的办法,来解决。如判断句中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的句子“夫战,勇气也”,在翻译时“者,也”就需删除而替换为判断词“是”。对于省略句则要补充出省略掉的部分,如《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在翻译时就要进行增补。被动句则要采用“换”的方法,如《马说》中“只辱于奴隶人之手”的“于”就可替换为“被”。倒装句则要采用“调”的方法,如《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就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介宾短语后置的因其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如《曹刿论战》中“战于长勺”一句。

三、理解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建立在诵读和句子翻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问题来作为引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把握作品内涵。因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困难,教学中提倡逐段提问,最后归纳的方式来进行。

以《岳阳楼记》教学为例,对第一段学习后设问“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来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第二段学习中则围绕“衔”和“吞”二字来套就洞庭湖的景色。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写景上,接着以“然则”二字回转而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于是过渡到第三、四段中,设问“第三、四段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迁客骚人为何会有这样的心情?”来对古仁人之“悲”和“喜”讨论,进而为自己那“进”和“退”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誓言形成对比,最后再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

初中语文文言文总结范文第7篇

一、训话与古代语文教育的渊源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融文、史、哲等多种学科知识为一体,以历代经典文献为主要依据,主要通过诵读、讲授等方式实现对文献文本的认知和深层含义的理解,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思想的传递与文化的传承,实现“文”与“道”的统一。古代语文教育的教材、教法与教学过程与训话有着直接的联系。

(一)训话著作与古代语文教材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是与“读经学经”融合在一起的。汉代设立五经博士,读经成为走入仕途的途径之一,读经教育与阅读教学形成合而为一的局面。作为儒家经典的“十三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语文教材,影响深远。“十三经”中《易》、《书》等著作本身已包含字词的训释等训话内容,被认为孕育训话萌芽;《尔雅》对古今异言、方言殊语、各种名物进行系统整理,是重要的汉语分类词典,本身即是训话学史上的重要著作;“春秋三传”则是依据《春秋》所作的注疏。由此可见,作为古代语文教材的“十三经”与古代训话联系密切。

那么,为什么这些训话著作能够担负起充任语文教材的重任呢?首先,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来看,这些著作中宣扬的思想,与其想要通过文教控制思想意识形态、巩固封建统治的初衷直接吻合。其次,与古代科举制度有关。科举是封建时代读书人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科举提出的“通章句”、“文、注精熟”即是训话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了顺利通过科举,学校和读书人自然就选择了将训话著作作为语文教材。统治者的宣扬与政策客观上促进了学者围绕经书进行训话,方便后代学习。无论是对于汉语汉字的训释,还是对于古典文献的追溯,都在有意无意中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二)训话方法与古代语文教学方法

“以形说义”是训话学常用的一种方法,意即通过字形的分析,来了解所记录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的基本词义。这种方法也被直接应用于汉字识字教学,因为最早的汉字是根据字义来绘形的。以识字和写字为主要内容的启蒙阶段,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起始阶段,直接关系到此后的读写训练和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川(P3)早在汉代,我国识字教学就总结出了“字源识字法”、“字义识字法”等教学经验。“字源识字法”是通过追溯汉字的本源、分析汉字的结构,利用汉字的构字理据识记汉字的方法。训话经典著作《说文解字》,以六书条例对汉字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解说,是分析汉字结构特点的集大成之作,这也成为字源识字教学的权威依据。“其书隐括有条例,剖析穷根源。明代李登编撰《正字千文》把字形相近的词编写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区分字形来记忆字体。

训话常用的考察古代社会的方法与语文教学也是相关的。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词和词义的发展都与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比如“玉”,本身是指一种有光泽、洁白的石头。但由于“玉”从远方传入,是罕见的东西,所以,“玉”被当做是珍宝,还被用于祭祀或者馈赠,贵族们以佩戴“玉”为一种风尚。“玉”从“美好的石头”发展为一切美好的物品的代表,有了“玉食”、“玉女”、“玉音”等说法,从本义发展出引申义。在学习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准确理解古典文献的旨意,也需要了解古代的礼仪、服装、器物、经济发展等社会状况。

(三)训话内容与古代语文教学过程

保存在注释书或训话专书中的训话内容主要是:解释词义、分析句读、阐述语法、说明修辞手段、阐明表达方法、串讲大意、分析篇章结构。汉代儒师指导生徒读经的过程主要是:断句,正音正读,解释词语,解释全句及句群或全章的意义;指出正文的语法修辞特点,介绍与正文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等。通过字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上述训话内容与教学过程二者在某些说法方面存在一些不同,例如“说明修辞手法”与“指出正文的语法修辞特点”:后者谈到“与正文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前者虽没有明确指出,但我们稍具训话常识的人都知道考察古代社会本身就是训话的一种方法。因此,总体上看,训话内容与汉代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古代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是“文道统一”。古人认为“道”是根本的,“道”需要通过“文”来实现,人们通过“文”理解“道”。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古人指导学生阅读,主张讲解文章的名物、训话、句读、篇章,使学生充分理解其“文”,同时领会其“道”。元代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结一章之意,相接续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古人关于阅读教学的论述,也都与训话直接相关。从这个层面,我们也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即我国古代语文教学过程与训话内容一致性程度很高。训话是中国古代语文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和环节。我们无法设想在中国古代,没有深厚的训话基础,如何胜任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的!

二、训话在当代初中语文教育中的价值

作为我国古代语文教育重要学术传统的训话,对于今日初中语文教育来说还有价值吗?价值何在?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当代初中语文教育的实践与实际出发。

(一)训话与初中语文教育中的汉字学习

识字写字教学是语文教育的基础内容,也是整个语文学习的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小学各阶段识字写字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初中阶段识字写字提出了总体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 500个左右”,“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等。一项对初中生汉字书写情况的调查表明,初中生汉字书写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是经常写错别字,二是间架结构混乱,书写潦草,随心所欲。前者属于常识性问题,后者属于技能性问题。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而当前语文教育中的汉字主要是经过简化了的汉字,这些字笔画更为简单,但同时也简化掉了许多造字的理据,学生在认读和书写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

在初中汉字教学中,可以借鉴传统训话学的方法,对汉字进行字形字义的训释,还原汉字的原生状态,让学生简单了解汉字变化的过程、汉字的造字理据。一是运用训话“以形求义”方法,提高学生汉字学习的兴趣。“六书”中以“画成其物、随体洁屈”的象形字表示意义最为直接。训话中的形训,注重从汉字的形体探求本义。例如,“家”甲骨文作“很像房屋的样子,后来经过隶变和楷化,才有了今天“家”的写法;意义上,上半部分相当于房屋屋顶,下半部分则代表牲畜,反映了古人对“家”的理解。这样的解释,简单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汉字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认识、提高汉字学习效果。二是运用训话“因声求义”方法,提高汉字学习效率。“因声求义”即是从汉字中析出“声符”,以同声符的字为训。例如“政,正也”,“痒者,养也”。汉字形声字占汉字的s0%以上,数量很大,学习时可以将声符或意符相同的一组字放在一起学习,批量识读,提高学习效率。例如“顶、项、颈、颅、领”这些字都与“页”有关,而“页”的本义与头面有关,所以,以上几例也都有与“头部”相关的意思。三是引用训话知识解释汉字本义,有效避免错别字。例如“即”与“既”,左旁相同,读音相近,极易混淆。两个字都是会意字,“即”本义一个人面向食器靠近即将进食之状,故有靠近、即将、立即之义;“既”本义像一个人吃完饭扭头向后准备离开食器之状,故有完成、既已、既往等义。懂得了这些,就能区分“即使”与“既然”。将对于字义的训话融入教学,避免了某些模糊的认识或者是牵强附会的解释,便于学生识记汉字,有利于学生正确进行识字写字。

(二)训话与初中语文教育中的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程与教学寻根溯源、精益求精的殿堂。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初中阶段古代诗文共计74篇,占该学段全部选文总数量的37. 56%,这些选文文辞精美,格调高雅,既充分反映了古人的文辞与智慧,也彰显了古代优秀文化的魅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关于阅读的总体目标中提出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也是7-9年级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之一。在当代语文教育中,文言文对于学生有着特殊的意义,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中国人虽然需要现代化,但中国人的现代化,得先知道自己才成;而要知道自己还得借径于文言或古书。

训话对初中文言文学习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文言词汇的学习。古代词汇数量少,一词多义是常见的现象。传统训话学从书面语言的形义关系出发,总结出本义、引申义学说,这对于辨析多义词的意义系列、辨析同义词等都很有意义。比如,“兵”,从双手持斤,斤在古代是斧子,当武器用,其本义为武器,由武器可以引申出持武器的人(士兵)一众多士兵(军队)一动用军队(战争)一战争法则(兵法)。这样,“兵”的词际关系就清楚了,层层引申的5个义项构成了一个系列。这样的解释,前后联系,能有效改变词义分散学习的局面,方便学生学习。此外,训话学通过连文、变文、对文等推求词义的方法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词义。二是辨别句读。古文在写作之初,大多是没有句读的。后世为了阅读方便,就标注了句读。但这些句读是否正确?运用训话知识,可以加以辨别。如《曹判论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存在两种不同的句读意见。一种认为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一种认为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两种意见,孰对孰错?李运富先生从传统训话学出发,通过考察古文献相关记载、古车制等认为:正确的理解应该是第一种解释,“下视”,往下看,“下”为状语;“登轼”,登上轼板,站在轼上。登轼是古代军事上车站立的必备本领。这种解释符合客观事实和文情语境,是利用训话解决句读争议的有利例证,也为我们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三是解决课文注释中的模糊说法。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判论战》,文下注释有“败绩:大败”条目。但为什么“败绩”就是“大败”?课文并未说明。邯郸谆《三体石经》:凡循道而行谓之“迹”。如是,则车不能循道而行谓之“败绩”,“绩”应即“迹”字。春秋时代的战争以用兵车进行为主,因此,战争中兵车垮了是最大的败仗,是之谓“败绩”。如此,关于“败绩”的解释就通了。利用训话知识作出的解释,可以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三、训话与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传承

初中语文文言文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自主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76-01

语文学科是一门集合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的一门学科,工具性是指学生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掌握基本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包括词汇、文言文翻译等知识,还包括阅读理解的能力、写作的能力等。人文性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能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是基于知识能力基础之上,又超越其之上的特性。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自主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外,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包括两个方面,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能力,也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的能力,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要遵循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同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通过主体感知总结的答案,不追求阅读答案的统一,并且,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保证学生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逐步开发自己的自主阅读能力。

1.初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阅读是能够体现个性化特征的一种形式,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通过阅读教学活动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并没有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普遍关注,目前的初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应该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在具体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还有不少的教师的语文教学依然存在教学质量差、教学时间少、教学进度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证明,语文教学的阅读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老路上,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引导下,教师的教课和学生的学习都受到一定的阻碍。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转变教学思路,注重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

教师在初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能够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自主教学是相对于传统教学中被动式的阅读、机械式的阅读模式而言的,是指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逐步建构起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为基础的有效阅读模式。在自主阅读的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不同的学习需要,并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将自我需求转化为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生潜藏的阅读兴趣。学生的自主阅读还能够让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运用自己喜欢换的阅读方式,对阅读文本进行分析和理解,学生将自己的经验与阅读文本体现出的经验相结合,最终在形成情感共鸣的基础上获得对文本更加深入的阅读体验。

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还有助于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自主阅读的教学方式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建立阅读的兴趣和信心。在这种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将大多数的时间留给学生,就相当于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索的权利。自主阅读的教学方式保证了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性,同时,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的提高,以及学生解决阅读问题能力的提高将有助于教师阅读教学的有序进行。教师让自己的思路服从学生的思路,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情况有了基本的认识后,就能够对自己在阅读中的不足有所了解,学生将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困惑向老师请教,教师对学生的自主阅读情况就会有大致的了解。教师和学生一同参与到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的开展规划中,能够为阅读教学活动提供可靠的教学保障。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沟通和了解,都会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2.初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策略分析

学生自主阅读的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就要恰当地运用自主阅读的教学模式,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反面入手,来提高自主阅读教学的积极性价值。

2.1 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提倡"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教师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体现。实施自主学习的策略,最重要的是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克服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形成的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打破依赖教师、依赖他人、依赖答案的阅读心理。从这种教学观念出发,教师要在新课文的讲解教学中,先不对文本进行介绍,而是让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阅读文本,让他们运用自己的阅读体验去感受文本、解读文本。在学生的阅读中,那些受到学生喜爱的文本往往是那些能够激发学生的自身体验,产生共鸣的文章。学生通过自我感知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讲解对文本的思路、思想内涵,作者的情感进行细致深入的理解,获得阅读中的独特体验。

2.2 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这就要求教师不僵化学生对语文文本的阅读体验,在阅读中不要对同一问题的固定答案式教学,只要学生的理解是围绕那个主题、并且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产生的,就是值得肯定的答案。比如说,对《项链》中的故事所启发的道理的解读,有的同学读出遗憾,有的同学读出真情,这是因为不同学生的个人经历的不同,他们从文本中获得的阅读体验也不同,所得到的答案也就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