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才流失论文

人才流失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人才流失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才流失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人才流失对策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市场已成为商家必争之地,无数国外投资商将眼光投向中国。如今的人才竞争不再是区域的,小范围的,而是主要战场在中国的世界大战。中国民营企业正面临着残酷的人才竞争。面对国外知名大企业,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缺点,人才流失必然会非常的严重。所以,要解决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问题势在必行。

一、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人力资源不同于一般的资源,以能力为导向的一种复杂的实体,其特点是量化分析较难,全面识别不易,管理要求较高。企业传统的人事管理必然会向人力资源管理过渡。

人才流失与流动不同,是指人才为了自身更高利益而发生的自愿流动,这种流动给企业带来了损失,这就是通常我们所指的人才流失。其实人才流失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对企业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本文主要研究的就是它的负面影响。

1.社会原因分析

影响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社会原因是社会信用机制的缺失,市场经济应该是信用经济。“重合同,守信用”是保证市场经济有效运作的前提。然而,从目前看,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信用机制,对于一些不守信用的人,社会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理办法。因此,在缺乏相应的道德和法制约束机制情况下,一些缺乏职业操守的人员可以无所顾忌的甚至以泄露原公司商业秘密为代价。通过跳槽来寻求个人利益,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

2.企业原因分析

(1)人才管理理念存在认识偏差

主要表现在:一是许多民营企业缺乏正确的人才意识和人才培养的长期战略。在需要人才时,会通过挖来的“能人”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二是在一味地迷信引进所谓“能人”的同时,忽视内部人才,企业内部人才往往得不到重用;三是许多民营企业的“老板”将其员工当作是出卖劳动力的打工仔,这种结果导致员工最终只能把企业当作跳板,或是只拿薪金而不关心企业的发展前途。

(2)缺乏“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但却受家族管理模式的限制,往往以血缘关系作为任用和提拔人才的标准,导致不公平竞争;在管理方式上,企业主对下属能力不信任,不授权或授权不足,关键人才只能做执行者;在员工的上下沟通上,裙带关系阻碍透明顺畅的内部沟通渠道,出现鸿沟,不能形成统一的范式或价值观。许多民营企业在中国迅速做大又很快破产倒闭,陷入困境,就像沈阳飞龙、巨人集团以及三株等,导致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先进文化吸引、留住人才。

3.个人因素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员工的需求也开始从低层次的物质需求转化为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素材。人才更看重的工作满意度和成就感,关注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机会和前途。如果企业缺乏这样的机会和满足,他们可能就会选择其他企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的对策研究

1.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与人才激励机制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不进则退”。人才因得不到培训而感到日渐落伍,从而会选择能提供经常性培训的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制度化的培训机制,建立与组织目标和员工职业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培训机制同时要启动企业激励机制。从战略角度,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当前,民营企业的主要激励手段是薪酬,当薪酬不能体现其应有的社会价值时,流失就成为必然。此外,谋求更高的职位、追求工作的挑战性、职业生涯的规划等等都对人才流失产生影响。因此,洞悉人才心态,明确内在需求,建立机制,充分满足需求,提高人才的满意感和成就感。

2.情感留人

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人才有很好的激励、约束和凝聚作用。要塑造一个真正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从企业文化的三个层面:即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入手。在日常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理解人、尊重人、关怀人、成就人,从充分信任员工、关心人才疾苦、为人才排忧解难等细节入手,在人才与人才、人才与企业、人才与企业主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从而使人才真正获得一种归属感,不愿轻易离开企业。

3.事业留人

由于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员工越来越多,发展空间和成长机会成为他们选择企业的重要标准,人才不愿意留到民营企业很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为企业的前途感到担心,自身机会成本太大。因此,企业要留住人才就必须努力为员工提供成长与发展的空间,结合自身优势,制订出阶段性、长远性、可盈利性、受人才认可的战略发展规划,迎合人才向上拼搏。这就要求企业树立长远发展目标,并将发展目标与企业的人才紧密联系,使人才能够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并且了解与企业一起成长发展的机会,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做到事业留人的目的。

4.留住人才的其他技巧

(1)建立合理的淘汰机制

企业应该定期对人才进行绩效考核,按照成绩高低,高的升职,低的淘汰。这首先有利于精简机构,合理配置人员。其次,完善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最后,动态管理,合理淘汰。通过对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工作能力、综合素质的整体评价,定期地淘汰不合格员工,利于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其才能,增加对企业的信心,减少人才流失的可能性。

(2)满足人才个性化需求

著名管理顾问克雷格说:“设立高期望值能为那些富于挑战的有贤之士提供更多机会。留住人才的关键是,不断提高要求,为他们提供新的成功机会。”满足人才的不同需要的同时也是企业不断提高人才要求的前提,在以往的经验总结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手段如:变更薪酬的比例;提高员工生活方便性的项目;给予生活幸福感;提高员工个人能力的项目;提高员工个人成就感的项目;提高员工公平感等等。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宏观经济的不断改善,民营企业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人才已成为企业稳固竞争优势,把握市场机遇,赢得挑战的关键。企业要发展必须解决人才流失问题。企业不但要完善自身的各种制度,还应该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为员工着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德.组织行为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05-307.

人才流失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煤矿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危害;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097-02

前言

近年来,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现象日益严峻,在煤矿工作多年的一些技术骨干和新进矿的大中专毕业生,因各种原因出走,造成煤矿技术人才的大量流失,给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发展带来严重影响。这不是个别煤矿企业的偶然现象,是目前整个煤矿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为此,笔者对煤矿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产生的危害及如何应对作出分析和探讨。

一、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1.行业艰苦,安全性差。众所周知,采煤行业是艰苦和高危行业,在开采过程中存在着瓦斯、煤尘、水、火、顶板等诸多不安全因素,而煤矿大部分又地处偏僻地区,远离城市,社会环境、居住环境、教育环境、人文环境与城市差别较大。

2.经济利益的驱动。人才追求高工资和高福利待遇,与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之间产生矛盾。同行业高薪挖人,再加之近年公务员及事业单位招聘人数较多,其工资待遇、福利的大幅度提高,这对年轻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来说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薪酬待遇的落差迫使大量的煤炭主体专业人才流失。

3.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大中专毕业生是思想最活跃的群体,他们希望跨出校门后,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干出一番事业,以达到自身价值的体现。有了这种期望,一旦在企业中不能得到良好发展,就会产生离开的念头。

4.对人才的了解和信任度差。领导对企业内部的员工缺乏一定的了解和信任,感性地判断他们没有能力担起重任,平时既不与他们进行沟通,也不安排重要的岗位对他们进行锻炼,严重打击了员工的工作激情。由于领导对自己缺乏最起码的信任,造成了他们工作没有激情,更谈不上能力的发挥,所以人才流失就在所难免。

5.用人不当。企业内部用人机制的不力,不重用德才兼备的人而重用善于经营人际关系的庸才,势必会影响有才华的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一个意见满天飞的企业肯定会面临崩溃的局面,人才的流失也只是时间问题。

6.社会舆论的影响。煤矿给人们的印象不好,这除了与煤矿的安全性差及行业艰苦有关之外,还与社会舆论有意或无意地夸大煤炭行业的苦、累、危险是分不开的。人们听到看到的往往是矿难持续不断的发生,从而形成社会上“谈矿色变”的气氛。

7.其他原因。煤炭企业员工流失的主力军主要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大中专毕业生,他们年轻,精力旺盛,对所在企业依附性不强流动性大及无家庭负担等特点。如果企业对他们人文关怀不够,加之远离城市社区业余生活枯燥无味,还要面临成家立业的抉择等因素,这些都是促使他们离开企业不可忽视的原因。

二、煤矿企业人才流失的危害

煤矿企业人才流失对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煤矿企业人才流失制约了煤炭产量的提高,还严重影响煤矿安全生产,使煤矿陷入“扩产―事故―减产”的怪圈,成为煤矿企业安全问题的一个瓶颈。没有专业技术员,生产方案拿不出来,安全措施制定不了,制定了也落实不下去,有重大危险源无法识别,有效的安全装置不会使用,很多不该发生的煤矿安全事故就这样发生了。

2.企业人才流失最明显的莫过于会给企业带来直接成本方面的损失。人才流失后要找接替者需要花费成本,对于人才流动频繁的企业而言,花在招聘和培训新员工上的费用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3.人才流失及更替还会给企业带来间接的成本损失。由于企业人才流失而带来的对工作绩效的干扰是一个重要的间接成本。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才在流失之前,由于心不在焉而造成的效率损失;二是由于该职位在被新员工填补之前的空缺成本;三是由于流出者和流入者的人力资本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如果流失的是高质量或具有很大潜力的员工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将是长期的。

4.企业人才流失对其他在岗人员的情绪及工作态度会产生消极影响。因为小范围的人才流失可能向其他人提示还有更好地选择机会,从而刺激更大范围的人才流失,造成所谓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特别是当人们看到流失的人才得到了更好地发展机遇时,留在岗位的人员就会心动,工作积极性会受到影响,也许以前从未考虑跳槽的员工也会开始琢磨是否也要跳槽。

5.企业大量人才流失不仅在企业内部引起强烈震动,还在外界造成该企业不容人才的恶劣影响,使企业形象蒙受损害。尤其对上市公司来说,更是影响到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公众形象。

三、煤炭企业控制人才流失的对策

一个企业不可能永远留住所有的员工,“流水不腐,户枢不蠢”,一定量的人才流动,可以起到整合内部资源,吸引外部资源的作用。但是,无序过高的人才流动是每一个企业都不愿看到的,特别是对煤矿企业,人才流失将严重制约煤矿的产能提高和安全生产。如何转变观念,留住人才,保持竞争力,成为煤炭企业急需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招聘环节控制人才流失。留住人才的前提是招到合适的员工,招聘作为人事管理过程中的一环,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为企业“过滤”和“筛选”人才。首先,在招聘条件的设置上要打破以往对年龄和性别的严格限制,只要条件适合岗位的需求,可以广进人才,以抑制人才流失。其次,在招聘过程中给应聘者提供企业和应聘岗位各方面详细的信息,使他们对企业和应聘的岗位有一个全面、明确、现实的展望,他们就会认真考虑应聘的工作,权衡利弊,减少以后发现自己不适合此工作而选择离职的概率。

2.合理设计薪酬制度。一个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应该是激励的基础,是吸引、留住人才的关键手段,是调动职工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因素。好的薪酬制度设计应把握一个度,达到对内对外公平。因此,在薪酬总量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必须对薪酬结构加以调整:(1)拉大工资收入差距。在工资总量恒定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技术含量高、安全生产等职能部门突出岗位的工资基数,而降低一般岗位工资水平;(2)提高绩效工资比例,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通过绩效工资考核,奖勤罚懒,体现贡献不一样工资水平不一样;(3)严格区分技术管理岗与行政管理岗,使纯粹技术管理岗与中层管理干部岗位工资基本持平,奖金相当,突出技术人才重要性;(4)实行一岗一薪,一人多岗,岗薪累加,真正体现人才价值。

3.对人才进行分类管理,防止人才流失。企业要把人才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来抓,首先从是否有工作的激情,是否有完成工作的能力方面对员工进行摸底调查,然后进行分类。可以将人才从工作激情和能力大小来分类管理。(1)对高激情、高能力人员的管理。这类人才是企业最理想、最有价值的,领导者要做出关键的一点是给这些人以充分的权利以便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实现他们的目标,最大限度地释放他们的创造力。(2)对高激倩、低能力的人员的管理。这类人员在新进的员工中比较常见,工作热情高,态度端正,但是没有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很差。对于这类人员,领导应当充分肯定他们的激情,针对他们的工作经验不足,要鼓励他们大胆实践,安排他们在一线岗位进行锻炼。这类员工的管理是一项长期投资,企业要有耐心。(3)对低激情、高能力人员的管理。这类人员多见于专业领域中的技术人员,但他们对于自己的职位或长期发展无明确的目标。领导层一方面要对他们的能力予以肯定,另一方面又要对他们提出具体的期望和要求,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激发他们努力工作的热情。经常与他们沟通,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调整他们的心态。(4)对低激情、低能力的人员的管理。对于这类人员,首先要有信心,本着“多养马,少换马”的原则,尽量激发他们的激情和提高他们的能力,但是一定要控制好在他们的身上花的时间,如果这类人员长时间没有改变,就不要再浪费时间和金钱,果断地予以淘汰。需要注意的是,这类人员中有些可能是企业的“员老”或“关系户”,如果领导抛不开“感情和关系”,不及时进行调整,势必会对其他员工的激情造成影响。

4.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稳定人才队伍建设。与一些煤炭院校建立协议培养、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是当前煤矿专业人才严重短缺条件下一项切实可行的战略决策,是企业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煤炭企业可以和高校联合办学,也可以从企业内部选拔一批批具有可塑性的员工去高校进行专业培养,为打造煤矿专业后备人才做好准备。此外,煤炭企业可以建立实习基地,为煤炭院校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实习场所。并与煤炭院校协议每年接收一定数量的煤矿专业毕业生来矿实习,让毕业生提前了解企业,了解煤矿,熟悉煤矿,融入煤矿,待到毕业之时如能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的一般都是认可企业各项制度及企业文化,这类大学生进入企业是属于能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

5.加大安全投入,构建和谐矿区。煤矿企业要加大对煤矿安全生产的投入,改善煤矿工人的作业环境和工作条件,使煤矿安全生产条件得到彻底的改善,使职工上班有安全感。针对煤炭企业矿区环境差的劣势,加大环境建设力度,搞好规划设计、园林绿化、环境卫生、文化娱乐等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温馨祥和的社区氛围,发展矿区教育事业,构建和谐小康矿区。

6.努力打造重视人才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要企业全体职工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培养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与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用优厚的待遇招揽人才是短期行为,而一种渗透人心的企业文化可以将真正优秀的人才吸引过来,这个效应是长期的。

7.媒体要进行正面的宣传报道。矿难事故的发生,媒体的报道大多着重描写“矿难”的严重后果,对于“矿难”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探讨较少。这方面的报道过于负面,使大家对煤矿“黑色印象”更蒙上一层阴影。在呼吁广大媒体要正视矿难事故,客观报道之外,笔者认为煤矿企业也应该在宣传方面投入资金,让社会了解全面的煤矿。

煤矿企业人才流失控制不好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稳步推进企业人才梯队建设也就失去了根基。人才流失的防范与控制不是企业哪个人,哪个部门的事,它是个系统工程。如何能使人才在煤矿企业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乃至将来变成参天大树,靠的是企业全体上下,各个职能部门群策群力积极应对,这也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保证。

人才流失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人才流失,以人为本,用人机制,招聘

优秀人才的流失是目前我国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酒店的员工高流动率对酒店的管理和经营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对我国酒店来讲,优秀员工的流失,带走的是酒店的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管理资源等宝贵财富,从而使酒店丧失核心竞争力,陷入经营困境。酒店如何做到“以人为本”,留住优秀人才,对于酒店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拟结合作者在秦皇岛海景假日酒店的实习经验,结合酒店现状就如何留住人才进而更有效的利用人力资源进行了研究。

1.海景假日酒店概况

秦皇岛海景假日酒店是一家按照四星级标准兴建的食宿娱乐为一体的高档度假型酒店,由全球知名的洲际酒店管理集团管理,拥有275间设计舒适、典雅视野开阔的客房,其中包括14间装饰豪华的套房以及1间总统套房,所有房间均配备现代化豪华设施。同时有国际标准的水疗中心和健身中心,拥有全市最好的西餐厅,中餐厅,以及本地区独一无二的由印度本土厨师主理的印度餐厅。商务中心提供专业秘书服务和上网服务,另设有礼宾服务、机场和火车站接站服务、当日洗衣、贵重物品保险箱、豪华轿车出租、24小时送餐、健身中心、室内游泳池、桑拿和蒸汽房等。

2.海景假日酒店人力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2.1海景假日酒店人力资源利用现状

2.1.1岗位人员结构

从调查来看,目前在酒店人员结构中,餐厅服务及管理人员占总比例的52.66%,厨房厨师及管理人员占47.34%。

2.1.2学历结构

目前酒店的从业人员,初中及以下学历约占总人数的24%;高中学历的约占总人数的71%;大专学历(包括进修取得的学历)的占总人数的4.66%;本科学历的占总人数的0.34%。根据社会相关人事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酒店大专以上学历在占总员工平均比例为11.2%,餐饮从业人员的学历比平均水平要低6.2%个百分点。

2.1.3从业人员工作年限

为了能更好地分析酒店人员的稳定性,我们设计了工作年限分析。如下表:

表1酒店从业人员工作年限情况

岗位类别

总体人数

工作年限(年)

0~2

2~5

5以上

厨师

175

82

63

30

服务员

515

325

115

75

文员

10

7

3

领班

83

18

25

40

主管以上

35

10

25

整体合计

818

432

216

170

工作年限百分比

52.8%

人才流失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关键人才 留用

一、关键人才

帕累托法则揭示了组织经营中的一个现象,组织80%的效益是由20%的员工创造的,这20%的员工就是组织的关键人才。他们为数不多,却有着巨大的价值创造力。如何夺取和保留关键人才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

1.关键人才的内涵

关键人才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其各自得看法,一种观点从核心能力和岗位技能的角度来定义。郭朝阳(2001)认为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和技能,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和杰出的经营管理才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起关键作用的员工属于关键人才。一种观点从所从事业务的地位和性质角度来定义。唐效良认为,企业关键人才是指那些拥有专门技术、掌握核心业务、控制关键资源、对企业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员工 。一种观点则从关键人才的特征角度来定义。Lepark和Snell(2002)从人力资本的“战略价值”和“稀缺性”双重维度来界定关键人才。杨佑国从五个方面对关键人才做了界定:关键岗位;知识面宽、经验丰富;培养周期;专业特殊,难以找到替代者;理解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员工。

2.关键人才的特征维度

(1)关键性。关键人才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始终是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领导者,持续推动企业的变革和发展。

(2)关键人才注重自我实现。他们对事业的忠诚度远远高于对企业的忠诚度。他们专注于自己的专业,从挑战性的工作中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持续的成长。

(3)流动性。作为人才市场上的稀缺资源,关键人才流动相对容易和频繁。当他们感到所处的环境不适合职业成长和价值实现时,很容易发生流动。

二、关键人才留职倾向理论分析

1.关键人才流失理论

国外在人才流失方面的研究相对成熟,形成了诸多人才流失模型。马奇和西蒙模型,认为工作满意度及员工对企业间流动的可能性估计是员工流出企业的两个重要因素。普莱斯模型,建立了员工流出的决定和干扰因素模型。莫不雷中介模型,着重于研究员工满意与员工流出之间的行为和认知过程。

关键人才的流失对企业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和风险,包括智力资产的流失,生产效率和企业创造能力的下降;企业品牌,声誉受损。同时,随着关键人才的离去,企业面临核心技术和商业机密的外泄,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2.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可概括为两类:内容激励理论和认知过程激励理论。关键人才作为企业核心人力资本,具有知识性,高技能等特点,其个体的需求层次和行为特征有所不同。

3.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是员工和组织之间的隐性契约关系,体现在员工对组织的依赖感和忠诚度。当员工和组织对契约未达成一致,或者一方违背契约,员工便会改变对组织的行为投入,甚至是离职。

4.组织承诺

组织承诺是员工对组织的目标,价值观的认可。组织承诺受到个人特征,工作性质与工作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对留职意向,工作绩效等呈相关关系。

5.员工满意度理论

员工满意度理论是员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包括四个方面:工作本身,薪酬水平,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的评价。工作满意度对员工的行为会产生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影响。

三、关键人才的管理

1.相关研究

国内外关于关键人才的管理研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主要集中于管理人才的培训,提出了人才加速储备库计划,管理培训生计划和继任计划。

2.关键人才留用具体措施

以上的管理计划仅仅针对管理类关键人才的培养,缺乏普遍实用性。在长期的实践中,学者们提出了一些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措施:

(1)满足员工需求。留住关键人才,分析员工需求是首要工作。关注关键人才在不同阶段的需求状况,满足他们的需要。

(2)建立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基于胜任特征的招聘到薪酬体系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乃至离职管理,需要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配合。

(3)软实力留人。比如文化,文化是员工认同感和凝聚力的纽带,当员工认同了企业文化后,便会内化为员工的行为表现。

(4)时刻关注员工心理期望,组织承诺状况。在劳动关系的约束的同时,组织和关键人才要在共同愿景的基础上就核心价值达成共识,依靠精神和感情激发员工的激情和忠诚。企业于关键人才的心理预期达成默契,建立信任和承诺的关系。

(5)人才梯队建设,企业不仅要重视关键人才,但同时需要适度拉开梯度。建立第二人才梯队,给关键人才施加适当的压力,建立内部竞争机制,使关键人才保持危机感。

四、展望

国内外学者主要对关键人才的界定和激励等方面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国内的研究更多的是针对高科技企业的研究,研究结果缺乏普遍适用性。对关键人才与企业发展的中介变量的研究的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有限。未来的研究有待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并对关键人才留用与企业之间关系和作用机制进行更多的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光辉:核心人才流失: 研究背景与主要理论[J].科技管理研究,2008.(4)

[2] 吴东:用心留住关键人才[J],人力资源,2010.(5)

人才流失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文章对当前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进行了一系列探究,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流失对企业危害很大。人才流失的危害,是与其离职前在企业承担责任的大小相对应的。管理人员离职,带给企业的影响是团队不稳;销售人员的离职,带给企业的风险是商业机密的外泄和市场份额的流失;技术人员的流失是企业核心技术的流失和研发项目的中断或夭折。

一、人才流失主要原因

(一)外界原因

1.高素质人才供求不匹配,竞争对手之间日益激进的招聘活动。例如,近几年汽车行业火爆,各大汽车厂发展迅猛,部分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不断壮大,到处抢挖人才,造成人才资源供求紧张。有数据显示,2010年汽车产业总就业人数将达到357万人,到2020年将增至776万人。2007年,汽车人才是抢手货,2008年,这种态势仍将继续。

2.企业日渐具有行业领先地位,开始成为行业对手或行业跟随者的“重点关注”对象。

行业竞争对手或行业跟随者主动通过各种手段“诱惑”企业的员工,大家都希望学到企业某些管理体系,技术经验和营销模式,造成员工非企业内部原因的流失。

3.员工对企业依附度逐步减弱,流动性增加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二)内部原因

1.薪酬福利激励不到位,员工价值未得到充分认可。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物价和房价水平节节攀高,居民CPI指数呈快速增长趋势,各类生活必需品几乎都翻翻。在此种严峻情形下,薪资问题始终是一个员工极为看重的问题。员工的薪酬决定了他的经济与社会地位,关系到他的生活质量与活动空间。

最新公布数据显示,某市市区2007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2113元,年度为25356元。2007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4932元(月平均2078元)。市场工资价位,一般管理类员工月薪为2000~2500元(75分位),部门主管级月薪为3000~4500元(75分位),中层管理员工年薪约为10~12万元(75分位)。由此给企业各层级员工(特别是新入大学生)稳定带来一定压力。

2.企业职业发展通道不能有效支撑员工的发展需要。一是企业职业发展路径窄,如技术工人、专业管理人员、营销人员、项目经理等都缺少职业发展路径的设计。二是职业发展层次少,员工职业晋升等待时间长,形成“天花板”效应,特别是年青的大学生希望晋升要快速。据2007年调查,企业33.3%的主任工程师、25%的主办、20%的中干认为自己在企业内已没有上升的空间,合计共占有效问卷人数的25%。三是缺乏对员工个人职业发展的明确规划,员工不能清晰地看到自己未来的职业状况。

3.部门领导欠缺育人意识或能力。少数部门领导只忙于日常事务,对新入员工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关注,造成新员工对公司和领导的不满意。有些员工因个性原因与主管领导不能融洽相处,员工流动倾向增加。

4.没有对工作不满和工作压力的宣泄机制。当员工对现有工作不满意时,因缺少宣泄心中不满的渠道,员工对工作的不满意程度就会日趋严重,最后只能选择跳槽或降低工作绩效。

5.内部培训机制不健全。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而人才的工作更多地依赖知识或自身拥有的知识,因此在公司不能提供适当培训时,他们不再和公司荣辱与共,而选择保全自己的职业生涯。当前,企业培训是系统和不全面的,特别基层的年青员工得不到专业培训。

(三)员工个人原因

1.新员工“先就业后择业”和“出去看看”的思想较为严重。近年,高校对毕业生就业的宣传导向就是“先就业后择业”。由此,大学生毕业到公司就业一段时间,有了一定工作经验后,就开始跳槽寻找更理想的工作机会。有部分新大学生总觉得要到社会上去闯荡一下,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认为年轻的时候不出去看看就会留下遗憾。

2.人个家庭因素。年轻员工随配偶或男女朋友流动,或者回到父母身边等情况也是员工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人才流失的应对策略

1.建立关键岗位后备人才队伍制度。第一,确定各关键岗位;第二,根据关键岗位设置基本的胜任条件;第三,由部门提出后备人才,公司进行考察;第四,关键岗位后备人才配备到位,并设计实施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第五,给后备人才适当的薪酬倾斜。确立人才梯队,发展组织能力,这是解决问题的核心。

2.职业发展通道重新设计。一是建立各专业序列的职业发展通道。二是扩充职业发展通道层级,青年员工每二至三年能实现晋升,中年员工四至五年能实现晋升。三是点对点帮助员工设计或调整职业规划并促成职业发展的实现。合理设计人才发展的通道,让员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上升空间,员工才会安心工作。

3.尝试实施关键技术人才协议工资制,实现关键技术人才薪酬与市场对接。不仅对外部引进的高级管理和关键技术人才实施协议工资,对内部核心人才也可以尝试实施协议工资制,避免因薪酬分配内外不公平造成内部人才流失。由于内部人才协议工资可能会对当期内部薪酬体系造成冲击,可以将协议工资增加额作为一种二至三年后滚动兑现的中长期激励。

4.设立月(季)度奖金制度,增加薪酬分配的灵活性,起到调节收入水平、及时激励、拉开收入差距。减少员工对薪酬不满情绪。

5.工作流程标准化,降低对个人的依赖。各项工作的开展无疑离不开员工个人的操作,但是应当通过优化业务流程,科学设计岗位,加强知识管理等方法,降低对个别能力出色的核心员工的依赖,弱化核心员工对企业资源的控制,避免出现因核心员工流失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对有离职倾向的员工,及早采取应对措施,避免公司机密外泄,依据离职对象,采取紧急办理或暂缓办理等方式。

6.严把招聘关。如果企业招到的是不够忠诚、缺乏职业道德的员工,很难通过后期培养和共事让他对企业忠诚。抓好招聘关,设立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标准,实施相应的心理测评及背景调查,从人员选用阶段控制员工的基本素质。

7.在制度契约的基础上,要建立对新员工的“心理契约”。新员工流失率高往往是不能用制度来解决问题的。首先,招聘过程中给应聘者真实地介绍公司基本情况,人力资源部和用人部门做好应聘者入职期关心、关怀;其次,定期组织一些培训,不光是仅入职培训而已,不断地修正新员工心理预期;再次,给予新员工一些更具挑战性的工作;最后,各级领导加强与新员工的沟通,特别是针对流失高峰月份之前加强与新员工沟通和辅导。

8.启用一些在企业表现优秀的大专生充实到管理、营销、现场技术岗位。企业一般招聘了较多的大专毕业生都在一线工作,这部分员工中一些表现很优秀,将他们充实到相关管理、营销、现场技术岗位使用,这样既可以让一线员工看到职业发展希望,保持稳定,又可以减少相关管理、营销、现场技术岗位流失率。

人才流失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市场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竞争,企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如何适应市场竞争对人才的需求,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服装现有技术人才的现状和服装企业人才难觅的矛盾所产生的原因,提出需要企业对技术人才加强培养和使用来解决目前这一瓶颈问题的相应对策,以求有效解决服装企业的升级及应对市场竞争?

论文关键词:技术人才;培养;使用

一、服装企业现有技术人才的状况

(一)高端技术人才的紧缺。对于服装企业而言,金融危机使得他们更加注重技术、自主创新。危机使得行业进行了重新的洗牌,淘汰了落后的、缺乏技术和品牌优势的企业。生存下来的企业对技术和设计、销售的重视是他们的共同点,金融危机的直接效应——迫切需要产业升级。因此,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和设计人员、销售人员成为危机后服装企业所最紧缺的。

(二)技术人才技术不精、素质单一。企业效益在于人。无论哪个行业都需要行家里手,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专业人才。通过调研、带学生实习以及深入工厂锻炼了解到,目前企业岗位技术人才均比较缺乏,而且技术人才技术不精、素质单一的现象比较明显,在一定程度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三)人才结构不合理。从专业技术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来看,问题还相当突出。专业过于集中、年龄段过于集中、管理专业、计算机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是主要问题。这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而言,更显被动与无奈。

(四)技术人才流失状况严重。造成技术人才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从宏观环境上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流动的壁垒被打破,限制人才流动的环节逐步消除,为人才流动提供了较密切配合的环境。原来企业确定的制度规定留人、党性留人、纪律留人对一些专业人员失去约束力;二是从企业自身来看,现代企业经济实体具有岗位的可选择性、分配的可变性、接收方式上的灵活性等优势,在对技术人才的争夺战中,企业的分配机制、激励机制都具有很强的诱惑力,特别是一些企业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完善,缺乏对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使用,致使大量学有所成的专业技术人员流失。

二、服装企业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及使用策略

(一)发挥市场资源作用,拓宽企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渠道。如今,市场资源丰富,企业应抓住并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大胆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拓宽企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渠道。1、邀请劳动模范来企业做事迹报告。技术人才的培养,不能只强调技术培养,还要特别注重德的培养,要与才同时并举。通过学典型,使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在“德”方面得到熏陶,思想上接受洗理,教育培养技术人才忠于企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艰苦创业的斗志;2、与专业院校建立校企合作,依托院校的优势加强企业储备人才的培养,还可不定期地邀请院校的专业老师到企业宣讲国际国内服装企业发展趋势、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和服装设计等相关知识,丰富完善企业技术人才的思想认识和素质;3、聘请其他企业的优秀技术人才到企业进行交流,开办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加强关键岗位技术人才的培养,使他们业务更熟,技术更精,并成为企业内部技术的帮带人。

(二)发挥岗位转化作用,强化企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效益。实践是增长才干的最好课堂,岗位是提高素质的主要平台。1、抓好岗位锻炼,使技术人才在钻研本职业务中提升素质。要坚持把岗位锻炼作为促进技术人才学习成才的一个有力杠杆,通过比武竞赛、比才竞能、换岗锻炼、交叉任职、学习新设备等手段,引导广大技术人才把岗位实践过程作为岗位成才程去钻研,努力争当工作模范、行业状元、创新能手;2、加强在职培训,使技术人才在解决难点问题中提高能力。实施中,要针对各类技术人才能力素质上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采取专题讲解、强化练习、难题会诊、领导帮带等形式,分期分批对各类技术人才进行岗位职责、业务技术等内容的集中培训,让培训始终跟着工作走,能力随着实践长,不断提高企业各类技术人才胜任本职的能力;3、注重实践锻炼,使技术人才在完成急难重任务中增长才干。企业岗位实践是培养锻炼技术人才的大课堂,也是技术人才施展抱负和增长才干的“大舞台”。要针对工作任务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急难重任务的育才作用,有意识地给技术人才交任务、压担子,让他们站前沿、挑大梁,在完成任务中锻炼提高;4、加强研究探索,使技术人才在企业改革发展中掌握本领。坚持与时俱进、创造性地解决企业改革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提高技术人才素质的主要增长点。要注重围绕企业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搞研究,立足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各种难题搞探索,大力开展改革创新活动,用改革创新带动技术人才的培养,用技术人才培养促进改革创新,使技术人才在钻研新设备、攻克技术难关、解决技术难题的过程中磨砺成才,使之适应企业竞争的需要。

企业培养技术人才的目的在于使用,在搞好培养的同时,要注意及时选拔和使用好技术人才,把各类学有所长的专业技术人才选配到重要岗位上。对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都相对突出的要及时推荐到专业管理岗位上,以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专业技术特长和管理潜能,使人才培养的成本得到最大限度的投资回报。

人才流失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地位逐渐上升。高校作为重要的知识生产、创新、传播基地,知识工作者的聚集地,对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的员工以知识型员工为主体,组织结构具有典型的知识型组织特征,人力资源不同于一般企业和组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员工普遍学历较高,在工作中不断接受知识的洗礼,具有较高的素质,尤其是学习能力;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并重,要求实现个人价值,希望得到认可和尊重;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由于员工素质较高,高校人力资源具有稀缺性,流动性较差。这些不同于一般人力资源的特征要求高校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这样才能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的知识资产利用不当

高校教师不仅拥有丰富的显性知识,即可以用书面文字图表表达出来的知识,而且拥有大量宝贵的隐性知识,即蕴含在行动中未表达出的知识,包括思维模式、信仰等。高校教师学历较高,在某方面具有较深入的研究和较丰富的知识储备,其思考方式具有独特之处,认知模式、判断能力等方面也有值得借鉴之处。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侧重于利用教师的显性知识,而对隐性知识的重视程度不高。高校在利用显性知识时局限于课本的范围,在课本范围外的显性知识交流共享、创新发展存在不足,不利于高校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

(二)存在人才流失问题

由于高校人力资源综合素质较高,要求在工作中得到的精神补偿和物质补偿符合其能力水平,而目前高校在这一点上无法满足员工需求,高校员工普遍认为待遇存在提升空间。这导致高校存在人才流失问题。人才流失对高校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不利影响。第一,高校教师学历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人才流失之后补充较为困难,会影响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第二,高校的知识来源于人才,人才流失同时也是知识的流失,而且员工跳槽后可能带走相关的科研团队,这会导致更严重的“人走才失”现象。

(三)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价标准

高校员工的劳动成果具有创造性,存在很多隐形的影响,不易进行测评。单纯根据或者完成项目的数量进行考评不够科学。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一)构建高校知识共享机制

构建完善的高校知识共享机制,不仅可以减少知识资产的无谓损失,充分利用员工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和显性知识的整合,而且能够使得知识资本不断增值。

构建有效的知识共享机制的重要前提是化解员工的信任危机和藏私行为。要营造开放的学术氛围,建立个人和组织之间良性的知识循环,让员工在知识共享中提高自我。

构建高校知识社区,为志趣相投的员工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进行信息互换、信息共享;加强图书馆和数据库的建设,为员工知识水平的发展提供硬件支持;重视高校和企业、政府、其他学校的交流,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二)营造高校知识型学习环境

知识型学习环境有利于员工各方面的成长,进一步形成留住员工的激励。营造高校知识型学习环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供良好的硬件设备和充足的科研经费,为员工进行研究创新提供条件;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提倡良性竞争;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工作制度代替刚性工作制度。增强员工对高校的归属感,激励员工进行知识创造和知识交流。

(三)正确应对人才流动

高校要正确对待人才流动。控制人才不能真正地留住人才。没有合理的激励措施,通过硬性规定控制人才,不利于员工的积极性,部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难以得到利用。只有根据员工的特点和足球构建完善的激励体系,才能真正地留住人才。

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科研条件,根据员工素质和特点决定其工作岗位,搭建社区平台,建设图书馆和数据库,定期举办研讨会,促进知识交流共享,最大化地利用人力资本,实现人力资本增值。

(四)创新分配制度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不能单纯以论文数量、项目数量作为评价指标,要根据不同岗位、不同任务,设置不同的指标。设立专家委员会,对知识型创新型成果进行科学评估,包括其短期成效和长期影响。按知识贡献决定员工薪酬。这样的措施可以激励员工重视知识创新和自我提升。有利于高校人力资本的增值。

三、知识管理对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知识的转化

基于知识管理进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搭建了知识交流的桥梁,包括高校内部的知识交流以及高校和外界之间的交流,这有利于高校内部的知识转化。知识转化包括很多个方面。第一,隐形知识通过文档化或者人-人交互过程转化为显性知识。第二,显性知识通过创新、交流、整理组合化。

人才流失论文范文第8篇

1 疗养院科技人才队伍现状

1.1 科技人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由于军队疗养院管理的特殊性,一些疗养院管理者缺乏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只重视分配任务,不重视对医务人员的开发和利用,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缺乏积极性,人力资源的整体效应未能有效地发挥。如何规划人才需求方案,如何调度人力资源,缺乏战略性、系统性的管理方式,这显然是跟不上疗养院发展要求的。

1.2高层次人才匮乏、学科建设滞后。军队疗养院是军队卫生工作的一部分,疗养康复专业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多种因素,疗养院的保障效能未能充分体现,认为疗养院不需要高超的精益求精的医疗技术,导致高学历、具有品牌的尖子人才很少到疗养院发展事业,使这一学科人才素质及人才结构先天不足,疗养康复学科的发展速度和水平相对滞后,国内外著名的专家教授更是少之又少,疗养康复高层次人才匮乏。

1.3 人才流失情况普遍。学术骨干、技术尖子、后备人才向大城市、大医院流动;一部分年轻干部一旦学有所成,就会想方设法调往大中城市、大医院及科研单位;高水平技术型人才往工资福利好、待遇高的上级单位或地方单位挪,有些甚至要求转业到地方工作[2]。

究其原因:一是疗养院医护人员毕业于临床医学专业,但从事的是疗养康复医学,服务人群相对健康,感到自己学非所用,在疗养院无用武之地,荒废了学业,不能安心从事疗养工作,而是寻找各种机会离开疗养院;二是军队文职人员服役年限的规定及专业技术职务名额定编限制,使专业技术职务晋升难度大,挫伤了积极性,也影响业务发展。

1.4 人才队伍知识老化,专业梯队断层。目前疗养院的科技人才相当一部分是70年代的大学生,有较丰富的疗养康复知识和技能,但知识的更新不够,加上继续学习、深造的条件机会有限,只有少数人能跟上疗养专业知识前沿。而中青年骨干对疗养康复学科的认识和技能还存在差距,未能很好接替,使人才队伍出现青黄不接,人才梯队出现断层。

1.5 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在疗养院不同专业、层次的人员都在使用统一的考核标准,所考核的德、能、勤、绩等内容也很笼统,难以反映不同岗位不同人员的业绩贡献,会使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实际发挥的作用难以对应,不利于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2 思考和建议

人才开发及其管理就是要以“人”为中心,寻求人与工作相互间应用的契合点,将人才的发展与医院的发展有效地联系起来,发挥各个成员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可激励性。如何综合考虑疗养院实际情况,量身定做属于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成为疗养院稳定和发展的关键[3]。

2.1 树立疗养院长远发展目标,强化人才意识。对学科建设要有长远的思考及规划,对现有学科发掘研究,探寻新的学科生长点,要让事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以疗养康复为基点,市场调研为依据,疗养院任务特点为根本,去发掘、巩固已有的学科;开发寻求与需求相适应的学科。

对人才队伍建设,更要有长远和近期规划,并有组织制度保证,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氛围。让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思想活跃起来,把各类人才聚集起来,充分发挥这一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他们的智慧、能力去创新、发展疗养康复医学、保健医学,使学科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又以此增强人才的凝聚力。

2.2 实行科学管理留住人才。

2.2.1加强人才流动管理。对疗养院的人才底数要摸清,特别需要的是既能从事疗养康复学科研究又能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的疗养康复复合型人才。建立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制定监管重点,特别是对处于人才争夺焦点的特殊人才的流动实行监管,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人才流失。

2.2.2 合理使用人才。人才资源是疗养院建设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科技干部非常注重事业,这就要求合理使用人才。要以多种方式、多方位、多层次给学科人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给予支持发展的平台条件,提供施展才华的环境氛围,让学科把人才引进来、用得上、留得住,使人才在学科建设中为我所用、发挥所长、创造效益[4]。

2.2.3 加强思想引导。引导科技人才正确对待个人得失,正确对待事业前途.对已出现的科技人才流失问题要认真对待和解决,注意做好稳定人心的工作,防止因一些科技人才的流失引发思想波动和不良倾向。疗养院要做好医务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疗养院要成为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理想之所。

有一套适合本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和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这支队伍呈持续发展,保持旺盛活力。人才队伍得到充分培养使用和有效管理,才能真正发挥其特殊作用。深挖其潜能并激发其主观能动性,稳定疗养院的人才资源,达到留才的目的,使疗养院能够持续发展。

2.3 创新激励机制。疗养院可以利用奖金发放来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引入贡献、绩效与回报挂钩的分配激励机制,如对入选国家、军队、军区人才库的人才发给一定数量的津贴,给获得国家、军队、省部级科技进步(医疗成果)奖以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在国内外发表高影响论文的给予重奖。真正体现知识的价值,贡献的价值。

2.4 文化管理创新。文化在疗养院管理中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要贯彻以疗养院文化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①疗养院要以“人性管理”为理念,创造适应人性的工作氛围。②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医务人员的精神生活,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与文化品味,增加医务人员的归属感和疗养院的凝聚力。③确立疗养院与医务人员的共同愿望和目标,努力实现疗养院与医务人员目标和利益的“双赢”[3]。

建设好军队疗养院科技人才队伍,要从制定疗养院长远规划到医务人员激励制度实行全方位的创新,从而为疗养院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陈赛铮,徐利平.军队疗养院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思考[J].医院管理杂志,2006,13(1):70-71

2李健吉,喻雪萍.军队医院科技人才安全的现状与思考[J].重庆医学,2007,36(1):15-16

3朱超.军队疗养院人力资源管理之我见[J].中国疗养医学,2006,15(2):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