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石油化工论文

关石油化工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关石油化工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石油化工论文范文第1篇

英文名称: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主管单位:中石化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浙江省杭州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1-7631

国内刊号:33-1087/TQ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关石油化工论文范文第2篇

东北石油大学于2010年成功申请了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如何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突出本专业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工科人才的途径和方法,是培养我国能源化工人才和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目前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对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重要性的最好诠释。

一、优化课程结本文由收集整理构

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加强学生专业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还要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了解科技发展的趋势,掌握未来变化的规律。

二、优化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成形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必须渗透到各科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创设新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营造一个鼓励学生创新的课堂氛围。采用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加强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叉综合,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注意融合学科前沿知识和高新科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探索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

充分利用我院省级化学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仪器设备和师资力量,探索和完善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方法及其在课堂教学、实验技能竞赛、创新实验设计竞赛、新能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中的应用,改革和完善实验课程成绩的科学评价体系,改革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方式和体制,探索保障实验仪器设备不断更新以跟上学科发展的途径,完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经费和实验耗材的实验室管理体制。

四、完善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立校内外创新实践基地

实行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与教师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实行学生科研立项制度,从政策和经费上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学生作学术报告等形式,使学生了解能源化工专业发展的学术前沿;鼓励学生申报国家创新实验项目,省、校级挑战杯项目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发挥区域经济优势,签约合作企业,并对创新设计实验室进行重点投入建设,本专业已建成国家级石油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大庆炼化公司的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保障。

五、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评价是教育管理中实施控制的特殊手段,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传统培养体系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弊病反映在评价体系上采用简单划一的方式,未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全面的水平和能力。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全面性考查,更要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查。考试方式多样化,考试时间自主化。同时建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积极的激励机制,即对学生的各种创新行为和成果给予正面的激励和奖励。建立专门制度,从政策导向上鼓励和支持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并付诸实践。

六、实践成果

1.丰富和完善了教育教学研究的改革和实践。项目在能源化工专业2009级中进行了三年的应用,收到了良好效果,极大地推动了其他化工专业类拔尖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实践,对促进石油化工类拔尖创新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0年以来,石油化工类专业承担省级教改项目3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9篇,主编教材3部;完成了《分离工程》等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工业催化》3门重点课程建设。

2.促进了石油化工专学科建设。石油化工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改革促进了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为主的石油化工类学科建设。目前在学科建设方面已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工艺,1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能源化学工程,1个省重点(特色)专业—化学工程。已有1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平台—国家级石油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轻烃加工与利用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石油与天然气化工省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级石油化工技术研发中心,已成为黑龙江省石油化工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

3.学生创新实验与竞赛获奖。通过创新培养体系的实施,能源化工09-2班25名学生,8名学生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10余名学生参加国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公开7篇,申请专利2项。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100%,六级一次性通过率80%;国家二级计算机考试一次性通过率100%,并有40%的学生自愿考试通过国家三级计算机考试。同时该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3名同学获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1等奖,5名同学获得全国化工设计竞赛二等奖,2人获得全国英语竞赛三等奖。1人获得2011年“国信蓝点杯”全国软件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黑龙江赛区c语言程序设计三等奖,1人获得2011年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校级英语竞赛、物理竞赛,软件设计大赛和挑战杯等获奖30余项。经过系统化、有针对性的培养和严格的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班级大多数学生获得了“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等荣誉称号。在此基础上班级的学风日益浓厚,多次获得校级荣誉。

关石油化工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石油化工;应用型人才;人才培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140-02

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重点突出适应广东省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需求,且与产业行业对接紧密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石油化工方向充分依托中国石化集团茂名石油化工公司,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科研促进教学、强化英语教学、培养国际视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主要在石油化工及相关行业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是学校石油化工特色鲜明的标志性专业,对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思考与总结,以期提高本专业的改革成效,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一、加强专职教师的工程背景

本专业专职教师每年有近一个半月的时间去炼油厂或油厂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和认识实习,为年轻教师及学生提供接触企业装置和工艺的机会。我校联合茂名石化公司,针对缺乏工程背景和经验的年轻教师,为他们进行相关培训。

途径一:针对专业建立的课程群,定期聘请企业一线的有经验工程师为校内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比如,对《乙烯生产》这门课程,定期聘请茂名乙烯厂各个车间的工程师来校为教师做专题讲座,主要针对每个车间(如裂解车间、芳烃车间、苯乙烯车间、丁烯车间、环氧乙烷车间等)的产品、装置、工艺流程、生产原理、实际遇到的技术问题等进行讲解,一方面可提高任课教师对课程的直观深入的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另一方面为教师和企业人员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技术交流和探讨,促进教师和企业人员的科研合作,以科研促进教学。

途径二:定期送教师外出培训、交流、实习。学校会选派教师去参加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培训,达到提高教师工程经验的目的。比如,学院曾经与茂名瑞派化工设计院达成培养协议,选派三名新进教师去该公司进行为期3个月的“Aspen plus”软件应用专题培训。这几位教师均表示这类专题培训非常专业,能很快地掌握此软件的应用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毕业论文”等环节得心应手,学生给出的反应都比较好!这在某种程度上间接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和社会服务功能。此外,学校也定期外派教师去国外大学(如英国知山大学)进行交流和培训。本专业教师队伍应积极走出去进修或参加学术交流,扩宽视野,吸收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构建课程体系的经验。

途径三:实施新进教师的“导师制”和“听课制度”。最近几年,学校引进很多新教师,并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或专家做新进教师的指导教师,对这些新教师的教学把关,同时将这些教师引入学科团队,使其发挥所长。此外,学校建立了新教师的“听课制度”,成立学校或者学院“教学督导小组”,定时对新教师进行听课,与他们一起分享上课的技巧或方法,使其能够更快地适应角色,承担教学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新进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为更好地完成本专业的改革服务。

二、加强企业参与力度

学校建立了企业参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投入,加强企业参与力度。

1.近两年来,学校依托广东茂名石油化工公司、湛江东兴石化公司和广州石化公司等企业,获批三个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使学生的化工认识实习、仿真实习及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得到保障。同时,充分利用可共享资源,培养工程素质好、动手能力强、踏实肯干的应用型人才,取得学校、学生、企业、社会多方共赢的效果,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生在企业的学习情况,由专家组采用现场考察或问卷调查等方式来检查企业培养方案的落实情况。

2.学校制定形成“企业参与的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细则,聘用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制定人才培养的有关制度,明确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学生、企业的权责,制定培训费用、兼课人员的酬金发放、学生的实习生活补助等事项。学校与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建设协议”、“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协议”等,建立“以师徒定岗培训形式进行实践培训”的机制,完善各种配套管理措施,为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保障。

3.本专业以“专业认证”和“卓越计划”为契机,跟踪开展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研,了解市场和人才的双向需求。比如,本专业教师去北海炼化调研时,发现很多毕业生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对学校某些课程及内容的设置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会。用人单位也不例外,北海炼化人事部部长反映:现在对石油化工专业人才需求的趋势和方向将可能侧重于“煤化工”,企业希望毕业生既具有石油化工的专业背景,也具有煤化工的专业背景,建议可在石油化工专业方向增加几门煤化工的相关课程,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和适应企业需求的能力。而且,炼油厂工程师反复向学校教师反映:“现在既懂工艺又懂设备的人才太少了。”基于此,学校考虑为化工专业开设一些设备方面的课程,或将这些知识渗透到课程中,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明确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学校会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

三、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人才培养是通过课程教学内容实施的,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设置哪些教学环节,要根据所从事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但所有的课程设置都需要为培养必要的职业能力服务。

根据学生能力与课程的对应关系,将课程内容进行归类、整合、安排,形成脉络鲜明、清晰的课程结构,以真正有利于实际能力的培养。

1.学校构建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要求的课程体系。主要改革内容为:①在学校完成3年的主要教学内容,第四学年主要在企业参与实践教学;②化工设计课程结合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项目和学校化工设计大赛项目进行课程改革;③认识实习分散进行,为新生进行专业教育并增设《化工导论》课程;④第七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生产实习(含仿真实习),分散到各个企业,以师徒定岗的培训形式进行实践培训;⑤第八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为进行毕业设计或撰写毕业论文,部分学生可在企业选题,由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

2.目前本专业建立“油类”课程群,如《石油炼制工程》、《石油化工工艺学》、《石油储运基础》等,形成课程群网站,加强课程群中各个课程之间的内容划分、整合与衔接,使每个课程单元中的各个内容模块与实际工作所要求的能力要素相对应和适应。

3.将工程案例教学法引入部分课程的理论课堂教学中,广泛搜集、筛选和整理、编写涉及“油类”课程群的典型工程案例。将整理收集的“油类”课程群中的典型工程案例引入课程教学,让学生以工程师的角色去体会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理论知识运用、设计过程、工艺操作等面对的实际工程问题,为学生搭建理论学习与工程应用的桥梁。同时,促使教师深入生产一线,编写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和启发性的高质量工程案例,并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把握案例教学的节奏和方向。

四、加强机制建设

应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保障体系的建设,对保障机制进行研究与改革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之一,学校逐步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管理体制、学生管理与考核、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评价等系统建设,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机制。只有建立好这些保障措施和监控机制,才能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平和培养质量。

五、总结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化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的顺利进行,本文就上述若干层面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和思考,或许存在片面性,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申延明,刘东斌,樊丽辉,李士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4,(3):1-4.

[2]宋克慧,田圣会,彭庆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7):94-98.

关石油化工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程实践 教学模式 综合实验 认识实习 生产实习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084-0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化工专业)以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加工利用为背景进行人才培养,满足国家能源化工发展重大战略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校化工专业具有鲜明的石油石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石油加工类专业课程的开设,包括“石油加工工程I”、“石油加工工程II”与“有机化工工艺”3门专业限选课,“近代炼油技术”专业选修课,以及40学时的“石油加工工程实验”必修课;2.在国有大型石化企业设立了实习实践基地,以此为依托开展专业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3.绝大多数专业教师有着良好的石油实践背景,不仅讲课案例多与石油有关,而且为学生提供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及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题目也多与石油相关;4.学生就业去向主要是石油石化企业以及与此相关的单位。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我校化工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主要通过实验、实习、设计、科研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进行培养,其中在专业实验与实习方面进行了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项目导向的研究式专业综合实验模式

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石油加工工程实验是我校化工专业的重要专业实验课程,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研究与实践能力,创新了实验教学模式,优化了实验教学内容。石油加工工程实验的开设以项目研究为导向,主要内容包括30学时的油品综合评价实验和10学时的中试演示试验,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协作意识与表达交流能力。

油品综合评价实验以原油评价为核心,先通过对原油的实沸点蒸馏切割得到汽油、煤油、柴油、减压馏分和减压渣油等不同馏分油,然后让学生分组完成各个馏分油的性质测试,最后小组内部汇总各位同学的测试数据,撰写综合实验报告,提出原油的可行加工方案,并答辩汇报。[1]通过这一研究式综合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原油蒸馏和馏分油性质测试的基本方法,模拟了石化企业对原油评价的整个研究过程,体会了石油炼制工业过程的内涵,学会了针对原油性质确定合适的加工方案,不仅学习巩固了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并通过最后的答辩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中试演示试验依托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强大的科研平台和化学工程学院中试科研基地而开设,主要内容涉及原油的二次加工过程,包括渣油溶剂脱沥青、多功能提升管催化裂化、固定床催化加氢、碳四烷基化以及冷模流态化。学生分组参加中试演示试验,指导教师结合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讲解各中试装置的用途、原理、特点、工艺流程以及相应技术的工业应用状况等,并进行现场提问与讨论。通过中试试验的训练,引导学生了解了石油化工工艺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放大意识以及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和实践热情。

二、“校内―校外―校内”的三段式实习模式

实习是工科专业工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将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实践过程,是深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途径。我校化工专业的实习环节包括金工实习、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三部分。其中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分别在大二暑假和大三暑假进行,主要依托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来开展。但是目前大型石化企业的自动化和技术集成程度越来越高,在企业“安全第一”的要求下,学生几乎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在企业现场的实习“只能看,不能动”,致使实习效果不佳。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教学质量,学校在校内建设了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的实践基地,包括设备拆装实验室和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实践了“校内―校外―校内”的三段式实习模式。学生首先在校内实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到校外实习基地(炼油企业)进行现场实习,最后回到校内实践基地进行操作训练。

(一)认识实习

认识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炼油企业,对企业、生产车间、生产装置有个初步的印象和概念,简单了解主要的炼油工艺过程、原油及石油产品,掌握加热炉、换热器、蒸馏塔、反应器、泵、风机、压缩机、管道、阀门等常见单元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主要用途等,并为《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认识实共2周时间,首先在校内花约2天时间学习加热炉、换热器、蒸馏塔、反应器、机泵等常见单元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主要用途。然后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一周的现场实习,主要是在炼油厂参观典型化工设备,如泵、风机、换热器、过滤机、精馏塔、反应器等,请企业技术人员讲解设备的操作、维护与保养。另外,简单了解石化企业对原油的加工流程、典型加工过程,如常减压、催化裂化、加氢、重整装置等。通过现场学习,使学生对石化企业单元过程设备以及由其组成的工艺过程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最后回到校内的设备拆装实验室,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和现场的参观实习,对照图纸进行设备拆装实习,了解化工设备内部的实际结构及特点,如蒸馏塔的塔盘及装填方式,压缩机活塞、进气阀和排气阀、离心泵的轴承座等的机械密封结构,安全阀和控制阀的执行机构的特点等。通过拆装实习,学生对设备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有了直观和深入的理解。

(二)生产实习

我校化工专业生产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炼油企业的生产过程,熟悉原油特点、实际加工方案及主要加工过程的工艺流程,了解或掌握某一生产车间的原料与产品、工艺流程与原理、产品质量控制指标与控制方法,加深理解主要工艺设备的结构、原理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安全与环保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并为《石油加工工程》、《有机化工工艺》和《近代炼油技术》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生产实共4周时间,具体实施步骤如图1所示。首先结合炼油企业的具体实习车间,在校内用两三天时间学习原油加工方案与主要工艺过程的原料、产品、工艺流程、操作参数等理论知识。然后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两周的现场实习,并采用“集中-分散-考核-集中”的现场学习模式。[2]第一个“集中”是指学生进入企业后,请企业培训人员向学生集中介绍企业概况、车间概况、安全与环保规范及案例等,并到石油化工安全实训基地接受与企业员工类似的安全培训。“分散”指的是将学生分配到具体的车间进行岗位实习,熟悉学习车间的生产原理、工艺流程、原料处理、产品精制及用途、装置特点及作用、工艺操控、事故处理方案等。“考核”是指岗位实习一段时间后,由指导教师逐一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现场考核。最后一个“集中”是指现场实习结束前一两天,由指导教师分组带领学生对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对各车间以及其之间的联系有一个宏观的了解。通过现场实习,培养学生的生产安全与环保意识,了解石化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生产车间与岗位的工作环境与规范要求,熟悉工艺过程与生产原理。最后回到校内的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学习主要炼油工艺过程的原理、流程,特别是产品收率与质量调控方法,并进行操作模拟,了解装置的开停工操作,掌握工艺参数调整对产品收率与质量的影响规律、生产事故的排查与处理方法。通过仿真实践环节,解决了现场实习“能看不能动”的缺陷,培养了学生的工程运行能力。与此同时,学生要完成生产实习报告和仿真培训报告,按照标准绘制现场实习车间与仿真单元的详细工艺流程图。

图1 生产实习实施步骤示意图

三、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实践基地是开展工程实践教学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实习质量与效果,因此需要加强实验室与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3]为更好地实践三段式实习模式,我校在校内建设了设备拆装实验室和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并在燕山石化、华北石化、石家庄炼油厂等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与燕山石化共同建设了国家级石油化工安全实训基地。

(一)设备拆装实验室

设备是拆装实验室的主体。为此,从石化企业引入了一批典型设备,如换热器、压缩机、热油泵(单级与多级)、计量泵、螺杆泵、控制阀、安全阀等设备;专业教师提供了不同类型的蒸馏塔盘;设计建造了加热炉、往复泵、轴流泵、蒸馏塔、反应器等有机玻璃动态演示模型。

(二)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学校于2010年建成了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包括炼油化工过程的仿真培训系统和催化裂化半实物工艺流程仿真系统两部分。

炼油化工过程的仿真培训系统基于霍尼韦尔先进的ePKS(即Experion过程知识系统)DCS控制系统及Unisim模拟平台。该系统与目前石油石化企业仿真培训系统一致,与企业保持技术零距离。该系统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包括一套ePKS DCS控制系统;第二部分包括5套Unisim仿真模拟系统和5个标准工艺模型(常减压CDU、连续重整CCR、柴油加氢DHDS、加氢裂化HCU、催化裂化FCCU),其中催化裂化FCCU模型为定制开发,与所建设的半实物工艺流程仿真装置匹配。

催化裂化半实物工艺流程仿真系统按照真实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进行8:1比例缩小建设,包括反应再生设备、塔、压缩机、机泵、换热器、空冷器等设备构件,体现提升管反应、两段再生、外取热、原料掺渣油、小回炼、催化裂化产物分离、液化气生产、汽油处理和稳定等过程的特点。装置内不运行实际物料,部分重要输入输出数据与真实DCS相连接,以DCS控制系统为中心,获取操作员仿真培训系统中催化裂化五套标准工艺模型的数据,反应―再生和分馏系统的重要数据在实物装置上显示,重要阀位数据可现场显示和调节双向传送。

(三)石油化工安全实训基地

石油化工安全实训基地是我校与燕山石化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共同建立的。在基地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燕山石化公司的设备、人力、场地、师资条件,并融入学校在安全方面的研究成果,提高了实训基地的技术水平。该实训基地是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实训基地位于燕山石化教育培训中心,包括基本安全技能实训室、现场安全操作和安全管理技能实训室、提高型安全实训室三部分。基本安全技能实训室包括个人防护基本技能实训室、抢险救护基本技能实训室、安全监测技能实训室、公用工程现场模拟实训室、危险品标识实训室五部分。现场安全操作和安全管理技能实训室包括电气安全实训室、危险化学品物性测试实训室、现场直接作业环节安全管理技能实训室、应急救援能力实训室、事故模式预测实训室。提高型安全实训室包括人机工程安全实训室、设备危险性预测实训室、综合现场管理实训室。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科专业大学生的重要教学环节,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对工程教育的重视,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强化工科专业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工程实践教育的实施需要依托有良好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更要有可行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专业创建了良好的专业实验教学条件与稳定的大型国企实习基地,并拥有中试研究基地、设备拆装实验室、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等特色校内实践基地,以及石油化工安全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多年来致力于工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具有石油特色的工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如项目导向的研究式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模式、“校内―校外―校内”三段式实习模式。良好的工程实践硬件设施与可行的实践模式相结合,必将培养出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李瑞丽, 徐春明. 石油加工工程综合实验的教学与实践 [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 24,(4): 108-109.

[2] 孟祥海, 孙学文, 周亚松. 提高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措施 [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S2): 124-126.

[3] 刘淑芬. 以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全面提升工科高校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J]. 大学教育, 2012, 1(8): 27-28.

关石油化工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项目,表明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发展思路的重要变化。卓越工程师计划是高等教育和市场、岗位、产业、行业新的结合点,是适应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现状的新的发展点,是突破我国高等教育创新能力发展瓶颈的新举措。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出现是高等教育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的必然结果【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是一项需要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四个方面紧密合作的系统工程,最终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动手的工程能力【1~4】。 “卓越”工程教育强调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实干精神;强调工程素质和实践意识的培养或增强,是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强调企业广泛而深入地参与人才培养的诸多环节,强调生产实践资源和条件的充分利用,企业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联合构成实施“卓越”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主体;更强调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能现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

1追求卓越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及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主要面向石油化工行业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已成为广东乃至华南地区独具鲜明石油化工特色的专业。2008年获选校级特色专业、2009年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全国CDIO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专业、2010年纳入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经过多年充分的调研、研讨与实践,逐渐形成了追求卓越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图1):共建企业深度参与的专业教育培养平台,企业参与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实践教学、生产实践教学、系列工程教育讲座、学位论文等环节的教育培养工作。实施由实践到理论的教学模式,最终经过系列课程和应用实践等诸多环节教育,实现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工程教育模式,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好的石油化工工程技术人才。并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工程教育经验,围绕“产学合作、突出实践、注重应用、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逐步完善优化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利用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或工程公司的设计项目,由企业牵头开展项目教学,使学生较系统接受工程实践训练,加强工程实践、工程设计能力培养,且全面开展工程文化教育,注重培养工程意识,用工程文化教育观指导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5、6】。

2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深化教学研究与实践,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依托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手段,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

2.1理论联系实际

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结合全国CDIO试点专业,实施《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等CDIO示范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推动化工设计大赛、大学生“挑战杯”等第二课堂活动,探讨以项目为主线教学、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2.2科研促进教学

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将科研项目内容、成果作为课题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参加各类比赛。

2.3生产促进教学

紧密联系生产,加强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与企业加强学术交流和产学研合作,聘请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参与课程体系改革、联合编写出版特色教材,继续实施生产实习、仿真实习及专业实验的优化改革与实践。利用企业工程项目,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另外通过采取项目教学,改革化工设计课程的教学;其次是强化增加毕业环节设计类题目的比例。石油化工专业领域有6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可由企业讲解,或部分以讲座的形式讲授,或部分章节可增加现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2.4强化英语教学

采用渗透方式强化英语教学,提高学生外语能力。在改革和加强基础英语学习的同时,要加强专业英语和应用英语的训练。在学习基础英语之后,甚至是同时,选择一些与专业关联度高的基础课开始,每门课程在内容、作业和考试方面渗透一定比例的英语内容,强化英语的学习和应用。

2.5培养国际视野

培养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生服务面向能力。在强化培养学生外语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开设高水平的讲座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强化国际视野,进一步提升学生适应跨国公司人才素质的要求。

3 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的培养

“卓越计划”的核心目的是要让工程教育回归工程,使学生具有充分的知识储备、熟练的实践经验,保证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是系统化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具有充分的知识储备、熟练的实践经验,保证教学过程中的工程实践活动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

3.1 综合实验

主要是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通过石油化工产品分析实验、反应工程实验、化工分离技术实验、化工工艺实验、计算机仿真化工实验、研究开发型实验、专业技能培训等内容,培养学生实验仪器的安装和调试能力,实验数据的采集和整理能力;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和有关专业知识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2 认识实习

通过在中石化茂名分公司、中石化湛江东兴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广东新华粤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油茂名分公司等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加深理解和巩固已学知识,增强学生对炼油化工装置的感性认识。

3.3 生产实习

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巩固与运用所学各门课程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工程观点,训练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学习操作控制与生产管理的有关知识,增长化工生产实操知识和技能。

3.4 仿真实习

通过仿真实习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反复开车、停车、事故处理以及极限运行状态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在复杂情况下的决策能力。

3.5 金工实习

通过金工实习使学生通过实践了解机械制造的原理和过程,熟悉机械零件的常用加工方法,对简单零件有初步的选择加工方式的能力和工艺分析的能力。

3.6 工程实训

学校建立石油化工工业中心和石油化工实验实训中心,包括石油化工发展历史与成果认知部、管道与静设备实训部、动设备实训部、石油化工典型成套工艺实训部、创新实训部以及操作技能培训与鉴定部以及智能化模拟工厂等,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3.8 工程设计

搜集并运用资料(文献、手册、规范、标准等)的能力;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和设备计算等工程计算能力;工艺流程图、设备布置图、管道布置图及设备结构图等工程图纸的绘制能力。包括对设计和技改项目的技术路线及方案进行调查、论证、决策能力;对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评价的能力;产品质量标准、设计说明书、技术经济评价报告、操作规程等工程设计文件的编写能力。

4 结束语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内涵在于将工程教育的理念凝练和提升、深化工程实践教学改革和加强校企结合【4】。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程师,而是符合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卓越的工程师,即不仅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高水平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还应具备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素养。总的来说,卓越工程师就是指具备杰出工程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伟伟,吴文臣.大学计算机公共课关于卓越工程计划的探索.职业技术,2011,10:13

[2] 高明,唐明.工程训练课程中培养大学生卓越工程师素质. 华章,2011,29: 175

[3] 纪文刚,刘建东,戴波等.卓越计划校企联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2(3):13-15

[4] 贾力.我国不同类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思考.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0(3):94-96

关石油化工论文范文第6篇

现场安装调整很不方便的缺点。本论文对蝶形弹簧支吊架进行设计说明,主要完成以下内容:介绍弹簧支吊架在国内的使用情况,本着节能环保的目的提出改进弹簧支吊架的必要性。说明自限式弹簧支吊架的主要部分以及工作原理,明确了设计改造自限式弹簧支吊架的重要性。

关键词:自限式弹簧支吊架设计 支吊架 集锁紧系统 限位系统。

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规划要求,在生产生活中都要努力降低能源消耗和降低废气物等对环境污染。

市场前景广阔。自限式弹簧支吊架主要用于锅炉本体、电厂的汽、水、烟、风四大管道,化工设备及管道以及燃烧器的悬吊部分,产品主要用于国内外各大石油化工产区、电厂,其中国内用于整个油田市场年建安生产产值总量在600亿左右,且年需求量正在以20%的速度递增。项目产品主要为中、外石油及石化产业相关装置配套,随着“中石油”、“中石化”在海外业务快速拓展,产品销售前景广阔。

1、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2003 年我国支吊架行业总产值为200亿元,2012年,中国支吊架产业继续速迅猛发展,支吊架行业总体经济效益均稳步上涨。全行业销售收入600亿元,同比增长90.4%;

单位:万元

中国的管道支吊架产业,它既不是“朝阳产业”,也不是“夕阳产业”,而是与人类共存的永恒产业,且在中国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产业。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管件行业更加突出,全国管道支吊架制造厂家近千家,并形成了独立开发研制一代又一代新产品的能力,产品的技术性能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管道支吊架是经济发展时代不可缺少的商品,未来将如何发展,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中国管道支架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已可以生产多种不同规格,品种的管道支吊架,已成为当今世界管道支吊架生产和使用最多的国家。同时,轻工纺织、能源化工、电力等支吊架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给支吊架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

2、行业生产技术情况

国内生产普通支吊架的的企业很多,主要有大庆油田装备制造公司等企业。现有的弹簧支吊架是按GB10182-88及华东电力设计院,西北电力设计院的技术标准等设计制造。由于使用了圆柱螺旋弹簧支吊架体积大,重量重,特别是对于一些大载荷、小位移要求的场合,用传统的支吊架,不但材料难以组织、国内工艺加工水平很困难,而且成本很高、重量重,结构不尽合理,现场安装调整很不方便。而自限式弹簧支吊架架克服了上诉缺点,在应用范围、生产效率、生产成本上有绝对优势。

管道在工作状态下承受的应力分为一次应力和二次应力。一次应力是指管道在内压、自重和其它持续外载(包括支吊架反力等)作用下所产生的应力;二次应力是指管道在热胀、冷缩或其它位移受约束时产生的应力。

自限式弹簧支吊架克服了以往的不足,满足外部及内部的力或力矩的平衡法则。自限式弹簧支吊架集锁紧系统、限位系统及防护系统于一体,便于现场安装位、维护及调试。考虑了一次应力的特点是没有自限性的缺陷,使管道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受压变形。同样,自限式弹簧支吊架也充分对管道使用时易受到二次应力的破坏进行了解决。采用绝热管托同时具有隔热、保冷和承重的双重作用,它采用保温垫层和保冷垫层,有效地解决了管道的热量损失和冷量损失的问题,从而保证了管道热介质和冷介质的安全运行,与非绝热管托相比可节能70%。

产品结构、制造工艺流程

2.1产品结构

自限式弹簧支吊架按其结构分为:管部、根部结构件、功能件及连接件。功能件主要包括恒力弹簧支吊架、可变弹簧支吊架、液压阻尼器等。

图1自限式弹簧支吊架结构件图

2.2 制造工艺流程

详见图2 制造工艺流程图

结论:

本文在自限式弹簧支吊架的设计上,采用蝶形弹簧 ,自限式弹簧支吊架集锁紧系统、限位系统及防护系统于一体,便于现场安装位、维护及调试;可在高温和恶劣工作条件下工作;在承受冲击作用时固有频率基本保持不变,且在大冲击负载作用产生共振时,具有限制系统响应振幅的功能;具有低频特性并可承受超载;结构紧凑。整个机构的厚度尺寸方面,其尺寸更小,减小了体积、减轻了重量,降低了成本并且可使用于很多空间的夹紧的装置。通过试验校核可知:设计结果能够以自限式弹簧支吊架为研究对象,设计的重点是自限式弹簧支吊架,将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机械的设计相结合,通过对自限式弹簧支吊架的结构分析,设计自限式弹簧支吊架总体结构及各组成零件。该设计满足工作要求。

图2

参考文献:

[1]JB/T8130.1-1999 恒力弹簧支吊架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所 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

[2]HG/T20644-1998 变力弹簧支吊架

关石油化工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化工建设项目数量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基于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的自身特点,在实际的化学工业建设项目中会存在诸多潜在环境危害及环境风险。因此,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做好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工作,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将对我国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的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环境影响技术评估要点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保驾护航。

所谓环境影响评估(英文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即EIA)是指在一些规划项目进行建设施工后,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以及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以预防、减轻环境危害的有效对策与措施,同时还包括跟踪监测的具体制度和方法。简而言之,环境影响评估就是分析建设项目施工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之后提出预防和治理方案。环境影响评价是分析和预测环境质量变化的科学方法与技术手段,我国是最早实施该制度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并于2003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对此给予了法律保障。

1.化工建设项目的特点

化工建设项目的安全生产是保障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关键,但化工建设项目本身存在着许多客观的不安全因素,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环境危害和环境风险较大。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上有超过六百万种的化学物品,其中70%以上有剧毒和腐蚀性。例如硫化氢、甲醛、苯以及氨苯化合物等,具有致癌、致畸或者致基因突变的危险。据医学证明,在目前所知的致癌因素中,环境因素约占百分之八十,其中有毒的化学物质占八成以上。尽管化工建设项目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由此也带了严重的环境危害和环境风险。

1.2产品及原辅材料品种复杂,“三废”多且处理难度较大。现代化工建设项目所需要的产品及原辅材料品种比较复杂,其中很大一部分具有毒害性,较之于其他行业而言,化工建设存在着较大的环境风险和安全隐患。此外,化工建设项目所排放的“三废”物质成分比较复杂,处理起来难度很大。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难降解的有机废水以及大量的工业污染物,成为产生环境危害和环境风险的主要因素。

1.3生产工艺连续性强,技术不稳定。与其他行业不同,化工行业属于生产连续型行业,具有流程性特点,生产工艺一般较为复杂,这就决定了其生产工艺的连续性。一旦进入到生产状态,就只能进行周期性停止,否则就会产生安全事故或者环境污染;就目前我国化工建设技术水平来说,许多企业仍处于起跑阶段,客观条件制约着工艺设计水平和设备质量。在这种生产状况下,使得工艺与设备事故频发,同时也造成了许多环境危害。

2.化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要点

基于化工生产行业的自身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环境影响评估。

2.1对化工建设项目进行定性。这一评估要点只要把握住两个方面即可:首先要看主要生产工艺流程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这是全面分析环境影响程度的基础;其次要做“物料平衡”分析,整合各个环节的物料输入与输出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2.2污染的防御与治理措施。化工生产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三废”物质,但关键是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防御和治理。因此,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以及噪声污染的防治措施,也成为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的要点之一。

2.3环境风险评价机制。对于化工建设项目而言,环境风险评价机制主要包括环境风险识别、环境风险分析、环境风险预测、环境风险管理以及环境防范措施与应急计划等几个方面。这些方面基本上涵盖了整个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因此,环境风险评价机制是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要点中的重点。

2.4化工建设项目的规划与选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化工建设项目必须满足施工地区的发展规划、行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环境功能区划的总体要求,否则就会造成很大的安全和环境隐患;化工企业的建设选址也很关键,必须在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否则也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危害。

2.5国家产业政策。国家产业政策对化工建设项目的实施具有引导作用,它包括鼓励发展性政策和限制淘汰性政策。前者主要是针对一些高新技术化工产业而言的,它鼓励那些节能降耗、污染少的新兴企业的发展;后者则对那些投资多、见效少、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进行禁止和加速淘汰。因此,化工建设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也是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的要点之一。

结语:总而言之,化工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具有较大的潜在风险,因此,在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今天,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当前我国化工产业特点进行正确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环境影响评估体系,才能保障现代化工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钰.提高环境评价质量 强化建设项目环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解读[J].环境保护,2011(14).

[2]宋世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要点探讨[J].当代化工,2006(02).

关石油化工论文范文第8篇

本科专业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自2012年本科合格评估以来,钦州学院化学化丁.学院依据办学定位,围绕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全方位、系统地进行了教学改革。

(一)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基本步骤及结果

1.修订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将化学T程与工艺专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为本专业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化学化工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能够适应北部湾区域化工类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能够服务广西、辐射东盟,为大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所培养人才是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能够满足北部湾经济区包括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煤化工、教育科研等领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毕业生可以在这些领域从事工业生产、生产技术改进、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及管理、教育科研等工作。

2.确定培养规格与要求

(1)素质要求。本专业学生要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意识;具有较强的化工实验技能、工程设计方法、丁?程实践等专业素质;具有较强的运用化学工程与工艺知识和技能综合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强的自学和知识更新能力,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自我发展。

(2)知识体系。掌握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基础知识;掌握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制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等专业核心知识;掌握石油炼制工程、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工艺学、精细有机合成及工艺学、化工分离工程、化工设计、工程制图等从事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化工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了解环保法规、劳动安全保护以及职业健康等知识。

(3)能力要求。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掌握工程设计方法、工程实践等实践技能;具备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行业生产所需的综合实践能力;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具有一定的研究设计能力。

3.将培养规格与要求分解为能力要素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能力要素分解与实现途径。

4.将知识点及知识点应用组合成模块根据新修订的专业培养目标,我们突破现有学科分类的条框,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从学生能力培养要求出发,统筹规划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体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各教学环节的始终,设计出合理的课程模块,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分别设计出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和综合运用模块。针对能力培养目标,利用这些设计出来的课程模块,将教学课程内容进行重组,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实现了对原有课程的整合优化,构建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实施概况自2012年以来,我们按照先改先试、边改边试、边总结边试、边试边推广的基本策略,依托“化学工艺广西高校重点学科”“北部湾石油天然气资源有效利用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化学工程与工艺省级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先在化学工程与工艺(石油化工)广西高校特色专业试行模块化教学改革,并在2013级本科生教学中实际应用,然后逐步向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辐射。

(三)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施的初步效果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施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后,其在应用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初步显现出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为:一是初步解决了旧有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二是初步解决了如何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问题,三是初步解决了校企、校地合作与产学研不够深人的问题,四是初步解决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相脱节的问题,五是初步解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因材施教不能协调发展的问题。

二、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思考

(一)总体评价

1.理念和目标定位明确钦州学院提出“主动服务北部湾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建设涉海类学科专业及临海工业的学科,为北部湾经济开放开发培养髙质量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及确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把学校建成适应1K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广西北部湾经济IS:发展需要的,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区域性教学型大学”发展目标定位,已贯彻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2.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基本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化工类人才素质的要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依据该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确定其能力要素,并认真分析培养各种能力所需的路径和不同的课程模块,确定了不同能力、素质要素和模块课程对应表,通过不同的模块课程教学实现相应的能力和素质的养成。

3.实践学分比例显著提高,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含课内实践和集中实践性教学)占总学时比例33.9%,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42.5%,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4.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全程,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应用型人才培养重在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不间断的训练。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了不间断、持续的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难能可贵。

(二)值得思考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一致性的问题课程设置应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通过课程教学达到预设的人才素质要求和实现培养目标。如“培养规格和要求”中有“能从事教育科研领域工作”的描述,但无相关课程。

2.学分计算标准不统一,易导致教学任务不均衡(1)不同课程学分对应的课时不同。有16课时,如有机化学;也有17课时,如化工热力学;个别的有36课时,如大学体育。(2)实践教学每周对应的学分差异更大。专业见习4周1学分,专业实习8周5学分,毕业论文设计14周14学分。学分是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也是计算教师工作量的单位。同一个专业的学分折算学时(课时)的标准应统一,便于平衡学生学习量和教师工作量的分配。

3.没有足够的自主学习和选修课程,弹性学制学业难以操作实行学分制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允许学生选学不同的课程,允许学生提前或滞后毕业。要想提前毕业就必须给学生创造提前修满学分的机会,但现在的方案设计显然做不到让学生提前毕业。必须有相当量的自主学习和选修课程,开放教学时空,如假期课程、网络课程、竞赛学分、职业证书学分、自主申请毕业论文开题与答辩等。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