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总结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字: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6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因起步较晚,所以在专业程度上与英美等发达国家有一定的距离,我国高校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目前还处于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

1.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为:“学生能熟练掌握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及理论方法、具备较强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人际沟通能力;能有效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参与和从事基层社会服务与管理社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而实践教学的途径分别为:理论课程的教学、专业见习和社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等。

以笔者所在的安康学院为例,其社会工作专业主要开设的课程有《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社区工作》等,上课方式一般均由教师主讲或学生试讲评分,在特定时间进行模拟个案或小组活动,在模拟活动结束后,教师在另外挑选案例或就本案例要求学生交上一份活动策划或活动报告,这虽然看上去是在实践教学方面有了一定的倾斜,但教学依然是偏于理论的。此外,尽管学校设立了专门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基地,但是前往基地见习的时间偏少,基本上每学期一次,持续时间不超过一天,这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无疑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调研和总结,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学生对社会工作的认同感不足,对社会工作的相关学习提不起兴趣,实务能力的欠缺和培养阻力都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

二是n程的设置缺乏合理性,教学的手段太过单一。操作性和实务性是社会工作的显著特征,要求学生在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实务能力,但目前院校以“填鸭式”的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受到了忽视。

三是实践基地单一、配合力度差、专业见习时间短、实践对理论的检验能力不足。学生在见习时因时间关系只能象征性完成一些任务,对基地的设施进行走马观花式的观赏,并不能接触到实际的案例。在其他机构也是类似见习的方式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长时间得不到检验,显然违背了实习基地让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直接运用到实践中的原则。

四是教学设备不足,实验室建设不足、实际训练得不到保障。目前由于一些院校教学设备缺乏,实验室建设不足,学生只能在教室象征性的模仿案例、想象性的进行活动策划,忽视了案例发展的不可控性。没有条件捕捉模仿过程中的错误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反思变得异常艰难。

五是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实务经验和教学经验对教学的影响非常大。但很多教师在实务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不论在授课和实训方面都影响了学生的能力发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我们有必要思考和研究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相关对策,目前可以总结如下:

首先是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体系改进。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注意教材的选择和教学时间统筹。社会工作专业对从业者的要求具有全面性,单一领域的专业方法并不能满足需求,应对教学课程进行目标化和规范化管理,例如在学生大一时以基础理论课程为主,大二时以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课的操作训练为主,大三时以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为主,而大四时应以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为主,做到层层递进,全面发展。

其次是建设实验室和增加实训基地。台湾学者曾华源认为标准的实践机构和基地应具备下面几种条件:“信奉社会工作的的专业价值观和伦理观;有合格的工作员为学生的实践做督导;工作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与社会工作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有一定的硬件设备基础;机构运行状况良好;机构有让学生进入实践的医院等”。有鉴于此,高校在建立实训基地应该从地域、数量、和类型三方面选择,比如:行政型的民政部、院舍型福利院、社区服务型街道办事处等;社会工作服务型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救助站、戒毒所等。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具有相当的必要性,社会工作实验室分为小组工作区、个案工作区、多媒体教室兼工作区、控制区四个区域。学生和教师可以利用实验室独立或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展多种社会工作实务服务项目,如残疾人士的康复工作、社区禁毒工作、社区老人照顾活动、学生成长小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等等,促进学生操作能力和实务能力的增长,促进教师教学的反思。

最后是积极培养和引进专业的实践教学督导,这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关键和灵魂所在。督导的设置不应局限于专业教师,还可以是实践基地的负责人或工作人员,其长期身处一线,具有相当的经验可供学生参考。例如可以为学生建立“双督导制”,即教师和实习地负责人共同辅导学生开展实习,这可以有效弥补教师在实务能力方面的经验欠缺。

社会工会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在我国仍属起步阶段,但是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已经形成共识,那就是本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实务能力的重视和培养,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提高,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实务能力的培养定会不断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1]王圣军,张绮莹.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研究[2]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20-24.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模式

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专业教师大部分是由社会学或相近专业转型而来,理论教学能够基本完成,实践教学环节还极为薄弱。因此,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体系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中,笔者以鞍山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近八年的实践教学为依托,通过对实践教学的评估与反思,力图梳理和构建一个相对合理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模式,以期对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有所裨益。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始建于2008年,实验室刚刚建成,实习基地基本落实,在此种情况下探索适合我们地域、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模式,对于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工作人才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方案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不断的摸索与学习中,我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定并逐步完善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形成了全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一、全程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体系的基本内容

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我校社会工作专业以培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全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是指学生在校的四年时间里,全程专业见习与实习以及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活动贯穿始终。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在抓好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全程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分阶段,梯度式实施,以达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一)认知实践

社会工作专业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社会的认可度和认同度均不高,因此,我们的生源90%都是通过调剂来的,因此,在大一第一学期,我们主要通过组织“新生适应性小组活动”的形式来加强新生对于专业的认可度。新生适应性小组的工作者由社会工作专业大三的学生担任,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各界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加新生对于专业的认知,更能够锻炼大三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掌握知识技巧的能力。通过大一第一学期“社会学”和“社会工作概论”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新生已经对社会工作专业有了基本的了解。社会工作的专业属性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这是日后从事社会工作专业、提供社会服务的基础。因此,在大一第二学期,我们组织学生参观社区、法院和检察院的矫正中心以及妇联等相关机构,初步了解这些机构的运行机制,与服务对象进行初步接触,了解机构社工在提供服务时使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对社会工作专业形成初步认知,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认知基础。

(二)课程实践

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逐渐引入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本专业教师采取微课教学、翻转课堂的形式,增加学生的课程实践比例。除了基础理论的讲授外,其余部分教师在课前采取小视频的形式将教学重点难点在网络上,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自主学习的过程内化基础知识,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情景式教学、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社会工作实验室是一个以教师讲授、角色扮演、现场案例分析和监测实习为主要内容的一整套教学设备和系统,它作为社会工作钻研教学、科研、实务的重要一环,把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它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有着极为突出的重要性。①在社会工作实验室中,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目标和设计,进行角色模拟,了解和应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督导老师可以通过实验室的监测设备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督导。实验结束后,可以通过视频回放的方式,以教师讲解,小组讨论的形式,对实验过程中的内容进行总结和讨论,加深对知识和技巧的理解。

(三)课程实训

在学习社会工作三大方法的基础上,大学三年级的学习主要围绕《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等特殊领域的服务对象展开。由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社会工作实务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分支社会工作的课程的理论讲授部分主要是围绕服务对象的特点所展开,其余的课程时间均由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到社会工作机构以及相应的政府职能部分进行观摩、实训,使学生尝试扮演社会工作实务者的角色。只有深入社会,接触到真正的案主,灵活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通过不断的总结和提升,才能进一步提高社会工作的实务操作能力。

(四)综合实习

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升,并对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有了较深的领悟,基本具备了独立开展专业服务的条件。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紧密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的实际,在学院规定的实践课基础上,逐渐扩大实践教学学时比重,在第七学期至第八学期开展为期近一年的综合实习。我国南部地区社会工作专业较北部更发达,获得国家资助的力度更大,而且社会工作机构较多,因此,我们在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将学生输送到深圳、上海等社会工作机构进行综合实习。通过一年的实习,有效的督导,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要求,机构的运作方式,方法和技巧的运用都有了经验认知和情感体验。

二、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来看,目前我校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实务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本专业共有专业教师5人,多人具有社会学专业背景,理论知识能力相对较强,实务能力不足。在课程实践环节,虽然社会工作专任教师对课程实践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总体来讲,由于师资不足,教学任务繁重,对实验室教学的研究不足,因此对于实验的设计缺乏整体上的建构和整合。在综合实习部分,由于实习单位与学校较远,指导老师和学生之间只能通过电话或邮件形式进行沟通,无法提供及时有效的督导。

(二)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设计不足

在目前的教学体系中,虽然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以及各分支社会工作等实务课程设计当中均包含实验室实践部分,但是教师都是根据理论教学的需要进行实验设计,实验设计主要围绕社会工作通用过程、方法和技巧的训练,缺乏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设计。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的缺乏,导致学生缺乏对于个案工作程序和方法的整体认知,无法灵活恰当的运用技巧,难以形成知识和技巧的有机整合。

(三)缺乏自营的社会工作机构

由于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复杂性,只有多样的实习基地才能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实习基地的类型应该包含政府相关职能部分、社区、群体组织等。但是,在北方地区非政府组织和福利组织较少,且发展水平有限,并且具有社工性质的社会组织较少,因此能够提供专业实习的机会有限。目前,辽宁省共有6所高校建立了社会工作专业,其中沈阳师范大学和沈阳化工大学先后建立了“青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和“乐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不仅是锻炼学生技能的场所,也是服务教师教学,配合师生科研的平台,因此,自营社会工作机构的缺乏,对我们实践能力的锻炼来说无疑是一种损失。

(四)实践教学缺乏制度化规范

通过近八年的探索,鞍山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已经初步建成了全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但在实践教学管理方面明显滞后,例如,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同步实习和集中实习的统筹和安排,实践教学的评估与鉴定等工作,缺乏制度化的形式使其固定下来。由于地域性限制,缺乏充足的实习机构,我们在毕业实习阶段主要采取集中安排和分散实习两种形式,对于集中安排的同学管理较为方便,而分散实习的同学的监管相对困难,由于缺乏严格的制度保障,实习活动的质量很难保证。

三、完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想

为了进一步完善现有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体系,我们可以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引进具有专业背景的师资力量,提高现有师资的实务能力

在编制允许的情况下,引入具有专业背景和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开展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负责专业实验室的维护和日常运转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在现有情况下,面对现有师资薄弱的情况,我们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请相关政府职能部分、社会工作机构的一线工作者走入课堂,讲授实务经验部分,并作为学生的课外督导老师,并要求现有师资在相关社会工作机构进行挂职锻炼,丰富实务经验。在综合实习环节,建立毕业实习指导老师和机构指导老师的联动督导制度,明确督导职责,制定实习指导老师和实习督导的考核方案,确保实习质量。

(二)部分实验课程单独设置,突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验室教学作为从理论到实践的中间环节十分重要,部分实验教学应将其列入实践教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打破实验依附于课堂教学的观念。基础方法和技巧训练的实验部分可以穿插在理论教学之中,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应该作为独立的教学环节,实习整合各门课程的助人技巧,突出对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多层次、逐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验室教学中,应该组织教师进行集中教研,集体攻关,形成分工明确、有效合作的实验室教学体系。综合性实验可以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展开,可以在校内招募案主,或在校内策划和组织与社会工作有关的实践活动,将所学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创造性地开展服务工作。

(三)建立社工机构,国际化办学,拓展类型多样的实习基地

社会工作学生的成长必须借助实习机构为平台,进行个案、小组、社区等全方位的专业训练,以获得个人情感体验和经验积累,进而树立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确立社会工作的职业精神。②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可以进一步积极争取资源建立兼顾研究、教学和服务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社会工作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专业平台。社会工作专业在西方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发展较快,我们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拓展国际化视野,进一步搭建国际实践基地,激励并提升学生的专业热情,接触和学习前沿国际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并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

教学制度是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得以规范执行的重要保障。为了使社会工作实践教学规范、有序地进行,必须在充分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学生实践考核制度和教师实践教学考核制度。社会工作专业可以成立负责管理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专门机构,机构的成员可由既有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又熟悉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机构可以负责专业实验室的维护和日常管理;选择、联系和确定实践教学的单位与机构;解决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负责实践教学的评估与鉴定,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作者:单晓竹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云英.论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社会工作:学术版,2008,(6).

[2]史铁尔.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探索[J].社会工作:学术版,2007,(4).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字]社会工作,写作,融合,

一、写作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在近几年在中国兴起,比西方社会晚了许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许多缺陷,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社会工作这门新兴专业不断地汲取着其他学科的营养,写作这门课程也进入了社会工作者的视野,目前国内大学都把写作列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

(一)专业性质决定了社会工作需要写作

在中国大陆社会工作者一般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机构从事工作,以救助他人、帮助他人为职业内容,在工作中无不与写作有关,如:调查报告、工作计划、工作记录等。

(二)职业性质决定了社会工作需要写作

一名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优秀的会话能力,同时也需要出色的写作能力。在从事社会救助时,时常会以书面形式与被救助者进行交流,如何运用恰当的言辞与被救助者进行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救济者困难的解决,如:被救助者在诸如婚姻、性等方面难以启齿,这就可以通过书面来交流,这时恰当的言辞有利于引导被救助者向良性方面发展。

(三)社会工作的发展决定社会工作需要写作

近几年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得到长足发展,对自己专业课程的需要逐渐增多,写作作为一项传统课程在许多方面已经得到运用,他已经融入了多种专业之中,如:新闻专业有新闻写作,广告专业有广告写作等。社会工作在长期发展中也意识到写作对于本专业的重要性,社会工作需要建构自己的写作课程。

二、写作与社会工作相互融合中的困难

写作与社会工作到底不是同一专业,因此他们的融合在许多方面都有困难:(一)缺乏写作与社会工作两方面都精通的学者。目前的学者或者精通写作,或者精通社会工作,在这两方面都精通的很少或者说是没有,而要使写作和社会工作相互融合需要这两方面都精通的学者,如果这一难题不解决的话,社会工作要建构适合自己的写作课程很难实现。

(二)专业性质的不同也是阻碍写作与社会工作融合的一大因素。两者到底是不同专业,他们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和不可调和的矛盾,例如:社会工作的实践性、随机性与写作的理论性、规范性的冲突。

(三)缺乏相关的理论支持,目前这一课题的研究还属于全新的领域,没有相关的理论性文章出现。没有理论的支持的观点是无法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他所构建的体系也无法得到完善。

三、写作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社会工作之所以能建构自己的写作课程,首要之处就是他们有着共同点,相联系的一面,这就使社会工作与写作相互融合有了可能。

(一)社会工作实践之中需要运用写作,我们在从事社会工作时,不论是调查还是汇报都离不开写作,可以说写作是我们社会工作者的工具之一。一方面写作为社会工作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渠道,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为写作提供内容,使写作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得到发展,他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鉴戒,比如:社会调查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而这一方法的结果是通过调查报告反映的,只有很好地掌握了写作中调查报告的写法,在加上充分的社会实践调查,那么所从事的研究课题才能得到最佳效果。

(二)实践证写作是很多学科的基础,无论从国外、香港还是大陆来看社会工作也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之一。社会工作者需要有熟练的应用文写作技巧,这是由社会工作者所从事的职业所决定的,比如:公务员在工作中就离不开公文写作。

(三)社会工作最主要的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而写作能帮助社会工作者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发生、发展及变化情况反映给社会工作者,然后通过动态信息反馈加以把握,以便及时的加强或修正决策,达到全面救助的目的,动态性信息是社会工作者解决这类问题必不可少的依据。

四、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体系

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体系也就是把写作与社会工作相互融合,把写作的优越性,适合性运用到社会工作中去,总结归纳出一套专门用于社会工作者的写作方法,使他系统化、理论化即形成社会工作写作课程。

通过分析社会工作与写作的区别联系,透视社会工作与写作相互融合,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建构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提取目前写作课程中与社会工作相联系的内容,例如:江少川主编的《实用写作教程》中第二章“行政公文”、第三章“机关事务文书”、第四章“会务文书”、第十七章“论述文体”可以成为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主体内容。特别是其中的“调查报告”、“工作研究”、“学术论文”、“计划”对社会工作更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贯通写作与社会工作两方面都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人才,从事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理论研究。人才是建立理论的基础,只有把人才队伍建好才能发展他。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课程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作,他需要解决写作与社会工作的诸多矛盾冲突,我认为这可以通过系统协调论来解决,我们把社会工作看成一个大系统,社会工作写作,个案社会工作,社会心理学等看成他的要素,那么社会工作写作最终会适合社会工作这个大系统的。

(三)从社会实践中寻找写作所需要的内容,从而使写作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理论来自实践,一切理论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正确的理论,社会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把社会工作的实践性渗透于写作之中,使写作与社会工作与相融合,把写作建成社会工作的方法论。

(四)要从三个层面来确立社会工作写作的体系:

1、微观层面:从写作和社会工作各自的理论入手,分析各自的特点。

2、中观层面:从写作和社会工作的联系与区别入手,找出社会工作写作的理论基础。

3、宏观层面:从社会大环境入手,适应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使写作与社会工作相融合。

五、总结与评价

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建构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目前面临着很多困难,理论也不完善,但是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这一课程的建设必然会的得到一定的发展。我个人认为,这一课程的建设主要由社会工作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完善。

社会工作写作课程对于社会工作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无论在理论和实践,社会工作写作课程都将渗透其中,我期待着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实用写作教程》江少川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总结范文第4篇

1 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社会工作向深处发展的一个瓶颈。如何通过一种新的社会工作机构形式的引入来实地探讨并由此获得成效仍然还是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进程中值得关注的话题。

1.1模式缺乏本土特色

专业社会工作教育起源于西方,所以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过程中参考借鉴西方的经验无疑也是必须的。

1.2教材编制局限性

我国的高校目前很大一部分使用的教材还是通用版的“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系列”,该教材虽已经经过中国学者的编写,但是该教材并没有直接接触中国国情及社会工作发展现状,它们还深深的打上了港澳和欧美社工教材的烙印,因此难以直接应用于实践,也就更难有属于自己的一种社会工作教育模式,也就不利于本土化人才的培育,也就更加不利于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培训。

1.3教学缺乏灵活性

在师资方面,教师缺乏太多实践经验,在我国各高校中,普遍缺乏既通晓国际通则,掌握社会工作方法,又有本土社会工作经验的社会工作教育人才。社工教师大部分是从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等相关专业转行过来的,对于国际通则及本土经验都不太能了解,也就难于胜任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1.4社会工作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从一开始就游离于“服务”之外了,教授理论与方法的多,但是实践机会却少,脱离了社会的最新需求。

2 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的修正与扎根

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我们不难看出,尽快地培养出一批具有中国本土文化底蕴,而且具有深度反思实际研究能力的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工作教育实现科学回归的时代选择,同时也是社会工作教育得到发展的必然选择。

2.1加大投资力度

我国政府应加大对我国各大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投资力度,包括财力上的支持,包括行动上的支持。政府部门可以筹措专门的资金支持社工院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和师资建设,并且可以设立奖学金制度以及交换生制度,增加教师出境、出国访问交流的机会,派遣或交换师资到港台以及欧美地区去留学,汲取优秀的经验来解决目前社工师资专业不平不足的尴尬。

2.2提高本土教育特色

在提高教师本土化的同时,应努力开拓本土化的教材和教学方式,针对我国教材没有针对实践的现状,社会工作教师可以尝试与民族学,社会学等学者一起编写教材,并结合全国各地的实地调查,形成科研成果一起写进教材里面;在讲授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时,老师可以发展具有本土性的教学语言;在课程设置上,可以紧密结合我国社会转型期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积极反思,进一步优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2.3扩大师资力量

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工作师资队伍的专业化。

2.4建立实践基地

社会工作教育实习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实习过程,是教学的延伸;是学生整合课堂所学理论与实务工作,增长知识和实务工作能力,发展专业自主能力,增进专业自我,培养专业意识与专业价值观,培养反思、批判精神,促进专业自我成长的实践平台。

3 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的发展前景

中国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教育尽管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但是其发展前景却依然十分广阔。这个在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在最近几年,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显了,对于此,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者已形成了基本共识。在中国发展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不仅对中国有益,而且对世界范围内社会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1输送合格的专业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最直接的一个作用就是为中国社会提供给了适合本土社会工作的,具有中国本土文化底蕴,具有深度反思实际研究能力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使这些人才更加地去关注人们的需要,信念,价值,目标,传统和期望等,更好地去为整个社会大众服务,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

3.2强调国际通则与本土经验并重

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价值观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并重,这是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社会取向,是中国社会工作未来发展的基本,因此,在未来的社会工作中,我们能看到各种全面的社会工作者,并且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社会工作者。

3.3专业理论的发展和专业技能技巧的创新

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在发挥着其作为高等教育的应有职能,它不断地总结经验,促进专业理论的发展,研究新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实现专业的发展;社会工作者与民政部门相结合,不断地研究、发表着属于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形势研究,促进中国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这些是社会工作者作为社会工作发展的中坚力量而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因为在现代社会里,人与社会所面对的问题是必须经过长期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员解决的问题,它并不只是需要经验和热情。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硕士;实习教育;督导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030-02

一、洞悉我国社会工作硕士实习督导制度

1.社会工作实习督导制度的形成。在19世纪早期慈善组织的社会在实践中,形成了“师傅―徒弟”实习教育模式,逐渐明确了实习的过程要达到的目标,且对实习过程提出了要求。到19世纪末,慈善组织在大批量地培养自己的社会工作人员中发现,培养的人员未能实现慈善组织自己培养的目标,出现了实习人员和实习机构都无法解决困难的新问题,由此进一步凸显了实习过程中学院介入的重要性。在20世纪30年代的发展赋予了实习教育新的意义,强调实习应该有计划和系统地M行,因此实习督导的任务变成专业教育任务的一大组成部分。在60年代形成关联督导模式,强调实习和理论教育的互动,形成关联督导制度。

2.我国社会工作硕士实习督导制度的发展与现状。我国社会工作硕士实习督导的配备情况,也根据督导师资力量而有所不同:在学院督导力量方面,由于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时间短暂,许多教师都是“半路出家”。笔者所在的中南民族大学共有MSW教育教师31人,其中专职教师19人,其中57.89%的教师有实践经验;另有兼职教师12人,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基础,但是实践经验略显单薄。许多高校已经建立起来学院与机构联合督导的模式,在行政化的机构中,会安排专人对实习学生进行督导,但他们往往对社会工作没有深入的认识,其督导也都是行政化非专业的;在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中,虽有资深专业的督导老师,但也存在精力和时间不足的问题。

二、透视我国社会工作硕士实习督导制度

1.我国社会工作硕士实习督导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一,联合督导模式流于形式。尽管多数学校都倡导建立与机构联合督导社会工作硕士的模式,但由于机构性质的限制,缺乏社会工作专业工作知识和技巧,以及机构督导对社会工作硕士实习的不重视,造成机构督导只是名存实亡。中南民族大学社会工作硕士实习教育采取的是过程评估和总结评估相结合、以总结性评估为主的方式。实际上一般只要求学生在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单位和指导老师签署意见后于第三学期结束前上交实习专业鉴定表,再由指导老师评定实习等级。这一评估方式的问题在于目前学校并未制定一套评估指标体系,实习单位和指导老师的鉴定往往依靠主观判断,使得这种评估方式往往太过片面、缺乏客观性。

第二,实习督导理论知识与实务经验发展不平衡。从学校督导教师来看,很多教师长期以来着眼于理论研究而自身缺乏实践经验,所以在实习督导工作中,表现出有丰富的理论支撑但缺乏实际的实务经验,无法给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技术性的督导。从机构督导人员来看,他们虽然有着丰富的实务经验但由于缺乏专业素养的学习,但其理论知识缺乏,不能帮助学生专业的成长。

第三,高校、机构对实习督导培训及评估不足。一方面,许多高校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存在重学术而轻实务的倾向,加上对本身对社会工作认识的不深入,从而对社会工作实习督导更加缺乏重视,对于实习督导的培养和培训更是可见一般;另一方面,学院未对导师的督导任务做出明确可操作化的标准,或将其作为教学考核之一,致使学校督导对社会工作硕士实习生的督导偏向主观性随意化。从机构角度来看,相关督导培训也同样不足,导致督导水平参差不齐。评估环节的缺位在机构督导层面亦是如此,以至于无法确定学生是否得到及时有效的督导。第四,督导角色定位不清晰,督导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很多学生与学院督导和机构督导一直是师生关系或学徒关系,督导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很少能与实习生形成平等的、对话式的伙伴关系。加之学生本身缺乏实际经验,这样很容易形成对督导的依赖。督导在社会工作硕士的实习过程中也多是发挥其教育,其行政性、支持往往得不到很好的发挥。第五,督导对于不同基础学生的实习缺乏针对性。实习督导在指导时,很少按学生基础加以区分指导。就目前社会工作硕士主体构成来看,学生基础水平各不相同,包括对社工专业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专业技巧的掌握,实习中应对问题的方式等。然而,目前实习督导往往对待学生“一视同仁”,没有采用个别化的督导计划。这使得督导缺乏针对性,缺少系统深入的督导。

2.我国社会工作硕士实习督导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一,社会工作无论是作为一种专业还是一种职业,在我国都尚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对于社会工作硕士来说,往往对专业的认同度不高,许多社会工作硕士毕业后甚至没有从事社会工作专业方面工作的意愿,因此根本无法对其实习过程进行专业督导。

第二,社会工作硕士实习督导是一个涉及督导、机构、实习学生以及服务对象等多个要素的有机整体。由于当前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机构严重不足,实习机构在实习督导上时间精力等方面投入不足,督导工作缺乏评估标准,导致社会工作硕士实习督导制度的不健全,其实习效果也大大折扣。

第三,高校对实习教育督导的投入力度不足,既缺少专项经费支持,又缺乏对社会工作硕士实习督导的评估考核标准,导致导师对社会工作硕士在实习中的督导往往有心无力。

三、完善我国社会工作硕士实习教育督导制度

第一,推动实习督导专职化。社会工作硕士实习督导制度的建立受到政府对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视、政策支持、宣传力度等方面的影响,应该倡导政府加大对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提升社会认同度和知晓度;增加对社会工作教育的资金支持,为建立和发展社会工作硕士实习督导制度做后盾;明确社会工作硕士实习督导制度在社会工作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规范健全实习督导体系;鼓励NGO等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发展专业化社会工作机构,从而为实习督导的专职化提供可能。

第二,强化学校实习督导力量。首先,选择本专业毕业或者持有社会工作师资格证的教师负责社会工作实习督导;通过教学质量评估或知识考核选出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扎实的教师来担任;选择在社会工作C构担任一定职务的教师或者实务经验相对丰富的教师作为实习督导。并且专职实习督导只要求负责学生实习工作,无须完成科研任务,确保实习督导在时间和精力上的充足投入。其次,应加大对实习督导经费的投入并建立规范化的评估考核和激励制度,如设立专门的实习基金,用于实习相关活动的经费支出以及实习督导的工作补贴等,但必须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通过督导评估考核制度把实习督导工作任务作为一项指标纳入考核,增强学院督导的主动性。最后,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制定个别化实习督导计划。实习督导计划应当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实习安排,做出相应的制定。可以将学生按基础进行分组,对于社会工作基础薄弱的学生,首先应着重帮助他们认识社会工作专业,建立专业认同,增强其专业学习积极性;对于有基础的学生,重点则是协助他们在已有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提升,促进理论与实务的整合。

第三,明确实习督导的阶段性任务。实习前主要扮演行政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学校督导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实习前的焦虑情绪,机构督导要协助学生认识实习机构和服务对象。实习中期督导需要扮演教育者和协调者角色,学校督导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机构建立良好关系,协助学生策划服务内容并进行评估,机构督导者要帮助学生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服务关系,对学生实习的方法技巧给予指导。实习后期则扮演支持者和组织者角色,学校督导和机构督导要帮助学生处理分离的情绪,组织包括学生在内的实习小组分享会议。

督导应打破传统师生关系的束缚,与学生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以优势视角和对话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督导,与学生一同进步和成长,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专业反思,强化其对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认同。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史柏年,侯欣.社会工作实习[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9-0054-02收稿日期:2016-08-22

课题项目: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教学法在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JXZL1304)。

一、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社会工作”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不仅需要掌握青少年及青少年社会工作相关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实际的操作能力和技巧。所以,在该课程设计上适合采用项目教学法,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项目主题进行项目的策划、实施和评估。在整个项目的运作中,学生能够深刻了解和体会面对服务对象――青少年群体的整个服务过程。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80份,有效问卷180份。调查取样涉及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参与调查的学生全部是随机抽取的。本次调查数据运用SPSS 170进行定量分析。同时,抽样选取了30名大学生对其进行深入访谈。

三、结果与分析 (一)项目教学法在课程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多年在“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上尝试实施项目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认可度高达915%。有272%的学生认为“个人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有298%的学生认为“对青少年社会工作有了更多的喜爱”,有23%的学生认为“课程很有意思,不枯燥”,有115%的学生认为“希望以后的课程也可以使用这种教学方法”,等等。

1设计项目

教师首先按照课程内容设计项目主题,比如,青少年成长危机有恋爱困惑、情绪困扰、人格危机、学业危机、网络成瘾、就业危机等,围绕这些主题设计项目主题。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还会让学生自己设计项目主题。

2学生分组

教师根据班级学生人数来确定小组人数,一般是6~8人。小组成员一定要配合默契,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除此之外,在这个阶段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团队建设,各个小组需要完成小组命名、设计口号、设计logo、制订规则、选举小组负责人等一系列建组工作。

3小组项目立项

各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相应的项目,并初步提交项目计划书,并且以PPT的形式展示和答辩。教师也给予指导意见,最终确定项目任务书。

4自主学习与项目开发

在这个阶段,各小组就进入具体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为成果展示做准备工作,彩排、演练、准备道具等。在该阶段,学生按照自己的项目主题,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活动形式鼓励创新。

5阶段小结与交流

在整个项目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阶段小结,各个小组要汇报项目进展情况,并提交初步阶段成果。各个小组之间对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并鼓励其他各组成员提出建议和意见。针对同学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小组从中找出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法。

6成果提交与评价

在该课程中,学生喜欢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展现项目任务书中的服务全过程。例如,个案辅导,从接案到实施,再到结案,学生通过扮演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等其他相关角色,展现服务全过程,从中深刻体会和了解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技巧和方法。

最后,教师结合学生自评、小组内的互评和教师评价,按照一定的比例,对学生的项目成绩给出一个合理的评定。

(二)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部分学生对项目教学法不认可

大部分学生已经适应了传统教学法,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一旦让他们主动思考,主动动手,就开始抱怨,认为困难重重,抵触情绪明显。在开课前,笔者进行了访谈,85%以上的学生不了解项目教学法,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到项目教学法中,认为“太难了”“太麻烦了”“耽误其他课程的学习”,等等。但在课程结束后,学生普遍认为收获很大。

2学生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项目教学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除了专业能力外,还要求学生有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综合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考验。在教学当中,笔者明显感到学生的综合能力欠缺,导致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效果比预计效果差一些。

3教师压力增大

项目教学法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新的挑战。“它需要教师打破学科体系的知识结构,按照项目内容重新设计教学。”[1]而且教师需要有一线社会工作的实务才能够督导并提出专业建议。因此,教师备课时需准备更多的知识,需要有创新的课程设计和更加具体的教学目标,可能还会占用教师大量的业余时间去指导学生,这必然会加大教师的负担,增加工作量。

四、结论 (一)项目教学法要嵌入传统教学法中

社会工作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因此,社会工作专业课程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方法,融入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参与的过程,鼓励创新,注重整个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结果;注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成长和专业成长,而不是最终的成绩。最重要的是项目教学法与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是一致的,都是以实践为基础。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明确教师角色

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不仅是讲授者,还是项目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监督者、评估者。因此,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扮演好不同的角色。

2提高教师能力

首先,教师需要提高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外出进修,了解先进地区的实务经验;鼓励教师到一线社工机构做一段时间的兼职工作,积累实践经验。其次,教师需要有团队意识,形成教学团队。最后,教师要及时总结经验。

(三)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学校需要完善现有的学生考核制度,建立独立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2]比如,学生成绩的评定应将项目的完成情况、专业知识水平、个人能力提升、社会实践情况等按比例引入成绩评定中。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实践环节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总之,现在社会、企业需要的是拥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实用型人才,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必须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加快实践教学改革,优化学科建设,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使广大毕业生成为同时拥有扎实基本功以及操作能力强的人。

参考文献: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人才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F2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176X(2009)09-0103-07

一、引 言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大通过的新也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写入了总纲之中,作为全党、全国、全社会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被誉为“社会工程师”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是人才队伍中的一个分支,他们的服务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有效的社会工作发挥着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安定有序、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还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息息相关。在灾难来临之际,更加突显了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作用。2008年年初,我国南方发生了重大雪灾,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各领域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冲在救援抢险第一线,组织社会救助、医疗卫生、人员安置等方面的工作,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西方经济学家曾做过研究,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7%,而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其他社会经济要素的贡献率只有4.0%[1]。从我国社会转型带来的深刻变化来看,随着各种社会问题大量涌现,复杂性、多样性明显增强,解决问题的难度不断加大,对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服务等专业化社会工作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因而,迫切需要加强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不断创新管理思路、提高工作质量和专业化水平。

然而,我国的专业社会工作起步较晚。真正的专业社会工作直至中华民国时期才开始出现。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在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校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这标志着我国开始了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培养,但那时国家并没有意识到社会工作及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性。直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经济体制的变革,出现了职工下岗、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这时国家才开始意识到专业社会工作的作用。2000 年,民政部向人事部提出了关于建立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2003年初,民政部向各省市民政厅下发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队伍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经过这一时期的初步探索,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在2003年底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中,总书记指出,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之后,中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被正式提上日程,与之相关的规章制度也陆续颁布。2004年6月,我国颁布第九批国家职业标准,正式认定社会工作者为我国的新职业并制定了相应的职业标准。2006年7月20日,人事部和民政部联合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2007年12月21日,民政部了《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大纲》,并计划将于2008年6月进行第一次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目前,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数目增加到了200多所,形成了大专、本科、研究生三层次的教育体系。

由此可知,中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是,因为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可忽视在能力建设方面尚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中国高等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体制滞后于社会工作的发展。社会工作是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对学生的理论水平、实际操作技能都有较高的要求。在我国高等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中,理论脱离实际,轻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缺少专业的实习机会,任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而且,到目前为止,后续教育未成体系,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培训机构。这些都造成了社会工作的教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我国社会工作的准入门槛低。周胜、周爱萍对厦门某社会救助机构进行的调查显示,该机构53名现有编制人员中,最高学历水平为本科,而且拥有本科学历的仅有2人;很多人所学专业与社会工作根本不相关[2]。加之厦门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相对应地,其社会工作也应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上。由此不难推断,中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学历普遍偏低,而且相当一部分从业者缺乏社会工作相关专业的知识背景。最后,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评价制度缺乏理论深度及有效的考核方式。目前,由国家规定的统一考试只注重对各领域社会工作的共性进行考核,注重广度而忽略了深度。并且,闭卷考试不能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技能及价值观进行综合评判。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专业社会工作还存在相当艰巨的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在于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若不能明确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框架,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进行的教育就好比无的放矢;就无法科学、全面地考察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也就不能构建科学有效的能力评价体系,进而还会影响职业资格制度的建设等一系列事务的开展。因此,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的缺失是造成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问题的主要原因,明确定位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设计一套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是当务之急。

本文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第二部分明确界定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的相关概念,作为下文论述的基础;第三部分设计了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第四部分构建了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评价体系;第五部分,作为总结,对于我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几点看法。

二、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的含义

毋庸置疑,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是从事社会工作的主体,在工作中发挥主要的能动作用。但是要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进行研究,必须首先明确社会工作的定义及性质。

由于各国的社会发展过程、经济制度以及文化传统不同,各国学者对于社会工作的定义也各有侧重。国际社会工作者联盟对于社会工作的定义是,社会工作借助人类行为与社会系统等理论帮助人类更好的与环境交流融合。它是基于人权与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开展的。[注:参见《社会工作的定义》,资料来源:npfpc.省略/shgz/bjzl-4.htm。]美国社会工作人员协会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活动,用以协助个人、群体、社区去强化或恢复能力,以发挥其社会功能,并创造有助于达成其目标的社会条件。[注:参见《美国的社会工作》,资料来源:省略/Html/sgsw/qtsw/2007-6/17/00_37_13_622.htm。]我国学者崔乃夫(1991)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注:转引自《社会工作的定义》,资料来源: npfpc.省略/shgz/bjzl-4.htm。]这些定义或侧重社会工作的功能,或强调社会工作的内容。但是由于现代社会中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多样化,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更应该侧重其专业性,即突显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性。

因此,社会工作应定义为政府或民间组织提供的,由经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的社会工作者,遵照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的服务活动,通过解决社会问题协调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应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则是以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为指导,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社会服务工作,以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人才。

而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归根结底能提供什么水平的服务、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服务客体的需求,是由其所具备的能力的高低决定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是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下按照既定标准胜任某项社会工作所应具备的素质,这些素质体现了作为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特征。基于考核职业能力的着眼点不同,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要成为胜任的专业社会工作者所必须的、潜在的能力,即职业资格;另一类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实现其扮演的角色和完成其承担的任务时达到既定标准的能力,即执业等级。不论实际操作中侧重哪个方面,或二者兼而有之,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要素都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以及职业价值观三方面。职业知识包括一般常识、社会服务领域相关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组织管理知识等;职业技能通常是通过教育与职业经验相结合所获得的,包括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价值观更大程度上考虑的是维护社会工作对象与整个社会的利益,包括遵守职业准则、承担社会责任、保持公平公正等。

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的高低关系到专业社会工作者能否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实现社会工作的目标。因此,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是影响社会工作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水平高低决定了社会工作进程的快慢。

三、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

如果不明确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那么,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的培养就没有统一的标准,从而建立有效的途径提升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水平就更无从谈起。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是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胜任能力的细化与明确,实现途径是为培养合格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而开设的各种教育、培训渠道。

(一)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的设计原则及方法

我国的特殊国情和社会条件决定了我们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不能生搬硬套发达国家经验,而只能部分借鉴,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使我们的能力框架具有更强的通用性和代表性,我们只关注一般意义上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将广义的和特殊领域的社会工作者排除在外;并且仅仅界定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核心能力要素,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能力框架适用于不同领域、不同管理模式的社会工作者。另外,为便于识别不同能力水平的专业社会工作者,我们还假设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工作者可以按照能力水平的高低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层次间具有连续性,不同级别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不同要求界定了相应的能力要素。

在设计方法上,我们借鉴了在会计人才评价领域IFAC所倡导的基于胜任能力的方法(Competence-Based Approach)。首先从社会工作人员所处环境和所服务的目标来分析其定位,即识别环境;其次确定其履行的基本职能,即明确任务;再次分析为完成该任务的具体要求,即能力要素;最后,各个层次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要素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实现途径。虽然,分析框架被分解成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间断的层次,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角色的分配也是离散的,但是能力要素对于个人来讲是连续的,在满足了低层次的能力要求后,才能为达到上一层次而努力。

(二)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

根据以上设计原则和方法,我们设计了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具体如图1所示。

下面我们分别从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对图1所示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图加以说明。

1. 初级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

初级社会工作人才从事较为简单的社会工作,尚不能单独完成某一项目。因此,在职业知识方面,初级社会工作者需要了解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包括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计算机基础技术等,注重面广而不必深究。相应地,在职业技能上,应具有观察分析能力、学习能力和判断能力。

(1)观察分析能力

社会工作概括起来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解决已经出现或发生的问题,二是预防某些社会问题的发生或者当某些社会问题尚处于萌芽状态时加以抑制。解决已经出现的社会问题反映了社会工作被动的一面,预防社会问题的发生或者将其抑制在萌芽状态是社会工作主动的一面。无论是解决已经发生的社会问题还是预防社会问题的发生,都需要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深邃的分析能力。观察和分析可以使专业社会工作者去粗取精,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可以使专业社会工作者注意到一种倾向掩盖的另一种倾向,做到防患于未然。

(2)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主要是指获取知识的能力。由于现实中的社会工作因工作对象及其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具有广阔的知识背景。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要解决新问题必然要运用新知识、新方法。因此,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在工作中,除了及时总结过去的经验外,还需要不断自学,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成为终身学习的实践者。学习能力是全部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

(3)判断能力

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实施具体行动前要准确判断工作对象所遇到困难的真正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确定工作的方向。引起社会问题的因素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专业社会工作者要能够分清主次因素,确定工作的重点。此外,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也需要运用敏锐的判断能力辨别工作是否有效,是否应该修正工作方向、改变工作方法,力求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提高速度。

在能力建设目标中,对初级专业社会工作者职业价值观的要求也不高,他们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尊重个人价值和尊严,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其中,国家法律法规是任何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具有强制性。尊重个人价值和尊严意味着专业社会工作者不分种族、性别、社会地位、教育程度对每一个服务对象提供同等的援助机会。同时,为了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专业社会工作者应培养一种自觉学习的意识,不怕困难,迎难而上。

2. 中级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

中级社会工作人才是实务社会工作领域的主力军,他们要理解并灵活运用各种社会工作方法所需要的知识,包括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态学、公共关系学、医学、护理学等。

在职业技能方面,中级专业社会工作者应具备以下技能:

(1)社会协调能力

社会工作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但是它不仅仅是专业社会工作者与工作对象双方之间的互动,还涉及到整个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组织、人员。各个主体之间是一张普遍联系的大网,而不是零散的线段。要想顺利完成社会工作,帮助工作对象及时解决社会问题,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必须善于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协调各方的利益,这就要求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必须具备社会协调能力。

(2)沟通能力

专业社会工作者首先要在自己与工作对象之间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这样才能加深工作对象对社会工作者的信任,使工作对象完整叙述其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也使社会工作者充分了解问题。其次,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帮助工作对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与各方面、各层次的人群打交道,这就要求专业社会工作者善于从各方面收集信息、消除由于信息沟通渠道不畅而造成的误解或者与他人共同探讨解决途径。因此,沟通能力是保障社会工作顺利进行的核心。

(3)自我控制能力

专业社会工作者本身也是社会的一员,本身也生活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的旋涡之中,他们每个人特有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必然造就了他们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在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当理智地对待各主体,客观地分析工作对象诉求的合理成分和不合理成分,不能掺杂半点个人主观意见。要满足这些要求,显然要培养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在初级专业社会工作者价值观的基础上,中级专业社会工作者应该树立维护服务对象隐私,提升案主发展潜能,协助解决社会问题的价值观。每个人都享有隐私权,当因某种障碍造成隐私权无法保证时,社会工作也就会没有资料来源而陷入僵局。社会工作的任务是调动、挖掘人的潜能,因为任何人都有实现自我需要的潜能和动力,社会工作者有责任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指导。但是,这种实现自我需要的方式必须符合社会规范,不损害其他人的利益。

3. 高级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

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主要从事社会行政工作及社会研究工作,因此需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能够独立发表观点,对统计学、管理学、运筹学方面要有所建树。

要完成高级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工作,在初级、中级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具备的能力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以下更高层次的职业技能。

(1)创新能力

我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因此在各种理论及实务方面需要借鉴国外经验。但是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在实际工作中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必须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对国外经验批判的继承,实现理论的创新和方法的创新。此外,社会问题所呈现的复杂化趋势要求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够通过自身的经验,及时对自己的工作方法进行修正和改进。由此可知,创新能力必不可少。

(2)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方面的能力。对于高级社会工作人才来说,无论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还是研究工作,高效的管理能发掘并运用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实施社会政策,提高工作效率,满足人们各类服务需求,即转化为社会服务。管理的过程涉及整个社会工作机构的协调,需要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并且最大限度、最为合理地照顾弱势群体。

(3)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主要是针对从事社会工作研究的人员。他们在开展社会工作研究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社会问题产生的一般原因以及造成的影响;通过对相关文件的研究与解读,更好的利用国家政策解决工作对象的问题;通过对实践经验的分析与总结,找出社会问题产生的源头,从而设计更彻底的方法来预防社会问题的发生。

高级专业社会工作者应有的价值观是境界最高的价值观,包括及时反映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进步,具有社会责任感。只有对社会、人民保持强烈的责任感,才能真正热爱社会工作这个职业,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积极奉献,不求索取;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三) 实现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的途径

在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明确后,就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其得到落实。教育是进行能力培养与强化的最有效途径。因为教育能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有针对性地培养职业技能、帮助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教育分为院校教育和后续教育。院校教育持续时间长,师资力量集中,能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学习专业知识;老师与学生有较多的接触机会,通过老师的指导,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并引导其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要安排较长的实习时间,锻炼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加深其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因此,院校教育是社会工作者学习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专业技能、形成职业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后续教育一般持续时间短,这种教育方式最大的优点在于其灵活性。后续教育的形式可以根据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分为脱产培训、讲座、能力拓展训练等。后续教育是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更新知识、交流经验的渠道,主要适用于已经工作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

由初级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建设目标来看,对于初级社会工作人才的教育应以基础知识的灌输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为主。通过社会工作专业的高等教育就能实现这一目标,而对于虽然有本、专科学历,但是专业不对口的社会工作人才,则需要进行脱产培训,不定期讲座才能达到初级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要求。

在初级社会工作人才能力的基础上,中级社会工作人才应该进一步加强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本、专科院校教育已不能完全达到这一目标,此时需要研究生教育或者进行较长时间的临床实习、培训等,才能满足社会工作对其能力的要求。

处于最高层次的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从行政或者科研两方面开展工作,主要负责对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工作人才的长远发展进行规划、对社会政策进行研究,从而不断超越社会工作的既定目标。要达到高级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目标,必须完成博士学位的教育,并且接受权威专家的培训、督导。

四、中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为判断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是否达到相应能力框架的要求,还必须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力评价体系。并且在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转化成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

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评价体系是通过多种途径取得职业活动绩效的证据,并把这些证据对照特定的能力标准,找出偏差,从而判断其能力水准的过程。通过能力评价不仅能使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明确定位自身的能力水平,为其职业规划提供参考,而且也能为社会工作机构提供考核和激励的依据。

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刘德恩提出评价职业能力的方式包括:行为样本评价模式、工作现场观察评价模式和已有绩效评价模式。这三种方式对能力的评价各有侧重,在实际的职业能力考核中需要把三种评价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3]。

在评价体系的设计上,基于考核职业能力的着眼点不同,将评价体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从考核要成为胜任的专业社会工作者所必须的能力要素出发,形成职业资格评价体系;另一部分从考核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实现其扮演的角色和完成其承担的任务时达到既定标准的能力出发,形成执业职称评价体系。两者存在微妙的差别,同样是社会工作的内容,以判断、选择或者问答等形式来考核,体现的就是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具有的能力要素,而如果以案例分析、工作模拟等形式出现,就可以考察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具有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二者也是紧密联系的,因为我们知道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具有的能力要素会在实际工作中体现为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也可以分解为能力要素的组合形式。

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评价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五、总 结

本文首先界定了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的含义,然后分别针对初级、中级、高级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设计了相应的能力框架,为保障社会工作者达到该框架的要求,本文还提出了实现途径以及具体的评价体系。但仅有理论还不足以使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结合当前中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的现状,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建设工作,提升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水平。

第一,加快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程,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为教育目标,提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质量,实现从知识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的转化。这是改善和提高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工作质量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上积极探索和尝试各种教学方式,强化案例教学和模拟学习,保证学生实习的条件和时间。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并将实践经验列为评聘高一级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职称的必备条件之一。

第二,建立后续教育培训体系,做好做实从业社会工作者的培训工作。建立与资格评价相联系的后续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提高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技能,培养其应对新形势、处理新问题的综合能力。

第三,增强与国外社会工作机构的合作,派送我国优秀社会工作者去国外深造,同时,邀请国外有经验的社会工作者来我国进行社会工作的交流与合作,增强我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理论研究水平和国际实践经验。

第四,完善职业水平考试和资格证书制度,建立以专业社会工作的需要为导向,全面考核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的科学评价体系。从专业角度细化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资格证书体系,综合采用笔试、面试、带督导实践、同行推荐、外部评价等方式,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

参考文献:

[1]孙荣飞.借鉴国际经验中国拟大规模培养社会工作人才[N].第一财经日报,2006-10-20(A03).

[2] 周胜,周爱萍.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来自厦门市社会救助领域的调研报告[J].法制与社会,2007,(9).

[3] 刘德恩.职业能力评价的三种模式[J].职教通讯,2000,(11).

[4] 周宏,等.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与会计人才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7,(4).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内蒙古地区

注:本文为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内蒙古地区社会工作发展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和职业,正式传入我国并向着专业化和职业化蓬勃发展,随着大众对社会工作专业需求的不断扩大,以及我国政府大力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工作专业逐渐向着专业化和本土化的方向。但是,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程度不一致,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状况也参差不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为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空间。同时民族地区民政工作的局限,以及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也使得如何进行社会工作的介入成为一个问题。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具有的特殊性,那就是必将面临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使主流文化与民族地区的次属文化相融合,使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融合。

一、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从2010年开始出现,首次开办的社工专业硕士的学校共有33所,直到2012年全国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校增至58所。从全国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招收以及培养情况,笔者看到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招收学生数量较多

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相比招收学生的数量较多,主要原因有两个。

首先,2010年和2011年中央提出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个部门和组织联合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在2020年,我国要建立较完善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和工作格局,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和素质能力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这就为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指导,使社会工作专业人数和规模不断扩大。

其次,随着社会工作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以及社工在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崛起,社会工作领域的实务工作不仅需要一线的社工人才,还需要具有综合管理能力和实务经验的高级人才。一些已经具有社会工作本科学历的实务工作者,希望借助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提升自己的能力,通过理论的指导达到实务工作效果的最大化。所以,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生源在不断扩大,造成了社会工作专业型硕士的人数远远多于学术型硕士。

第二,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的实习与实践课程较多,但是质量不能保证

社会工作专业学士学位要求学生修满800-1200小时的专业实习课程。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实习单位行政化色彩较浓,例如民政部门、司法部门、社区服务中心等,对其价值观造成冲击,导致学生对社会工作产生排斥,使得学生实习选择了非专业领域,失去专业实习的真实意义。

第三,理论学习偏西方化,本土研究较少

首先,社会工作学术型硕士办学时间较长,发展较稳定,教学质量考核形式比较系统,使得现在社会工作教育的培养偏重西方理论研究,大多数理论侧重于移植社会学理论。这种偏重理论的教学,是由于可用的理论本土化缺乏,尤其是内蒙古地区,社会工作的研究只停留在理论研究,涉及本土文化的实务研究较少。其次,在内蒙古地区的非营利组织较少,没有具体的实践环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能依靠模拟个案和小组工作,所以社会工作实务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不能深入研究社工的本土化发展,也不能让学生理解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实务操作。

第四,实习过程中缺少督导和有效的评估

首先,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生的督导包括学院督导和机构督导,学院督导主要指导学生理论知识部分,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帮助实习学生进行实践。机构督导主要帮助学生实践实习部分,更好地在社会工作领域进行实操。督导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更好的、更专业地为案主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情绪疏导。在内蒙古地区,一方面由于本土化经验不足,外聘来的督导又不能切实的了解本地的发展状况,所以督导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有实务经验的工作者,但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培训,掌握的理论知识较少,不能帮助实习的学生真正实现理论知识与实务经验的结合。

其次,在社会工作实习过程中,评估制度也很重要,评估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估、督导评估和机构评估等。其主要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实习过程中自己的操作是否正确、是否能够满足案主需求以及服务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等,为以后社会工作的学习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一个成长和反思的机会。可是,内蒙古地区的社工实务评估制度不健全,造成学生实习无目标、实务操作无标准、效果体现不明显等后果。

二、改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的办法

针对以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提出以下几点改善内蒙古地区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的办法。

第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社会工作是一项对人的工作,而人又是复杂的,我们所强调的价值观的培养,其实是针对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而产生的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在内蒙古地区,蒙古民族热情好客,助人自助的观念很强,具有较强的社会工作文化基础。所以,针对内蒙古地区社会工作学生的培养最重要的是人的价值观的培养,其次才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刚入校的社会工作学生要从访谈和参观开始,建立他们对社会工作的兴趣。

第二,提高学校教学的能力

学校教学能力的提高要从教师、课程、督导和评估四个方面入手。教师方面,应该从实务入手,介入到自己研究的专业社工机构当中,学习担任组织者和机构兼职社工等角色,从基层的一线社工到项目管理都有一定的了解,提高自身理论修养。课程方面,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小组学习,社会调查和专题研究等实务课程,帮助学生走出课堂。课程设置方面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增加选修课,例如,医疗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等内容,培养综合型人才。督导和评估方面,建立健全督导和评估制度,增加校外督导,建立学生自我评估和机构评估制度。

第三,鼓励有实务经验的人员进入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学习

在内蒙古地区,要积极鼓励有实务经验的工作者,例如社区工作人员或者非营利组织管理人员等,进行社会工组专业硕士学习,让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运用具体的理论知识做指导,提升自身能力。同时学校可以利用这些人员来拓展学生的实习空间,在互利双赢的情况下,大家共同建设社会工作专业。

第四,推动“服务-学习”模式的发展

在社会工作教学中,可以利用“服务-学习”模式帮助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即通过学生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服务,结合提前制定的课程和学习目的,丰富学生的课内学习。据数据显示,一般在教学中通过课堂、阅读、音频和视频学习的内容一般被吸收的内容只能达到5%~20%,通过示范、小组讨论吸收的内容能达到30%~50%,但是通过亲自实践和教给他人的办法来学习,最后能收到75%~90%的效果。可见“服务-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特别是有利于社会工作这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习和利用。

三、结语

我国社会工作培养模式不成熟,办学经验不足,这就要求我们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现实需求,注意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已经形成的比较成型的模式和成功经验,力求在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等方面实现本土化,积极探索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模式。为了深入研究这一问题,使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适应民族地区不同的发展需求,确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总结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的特征,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并且提出相应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陈晓敏.参与式教学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然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1 (4)

[2]张静.成就注满价值的社会工作者[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3)

[3]周利敏.从“全球化”、“本土化”到“全球地域化”:课程教育研究的规范式转型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