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咨询论文

心理咨询论文

心理咨询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心理咨询;新生入学教育;校园建设

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扩招的人数越来越多,面对更多的高中生、社会有志青年等踏入高校大门,如何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成为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所谓新生入学教育就是指在大学一年级入学的第一天起,为了提高其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而对大学生进行的各种教育。其中,心理咨询方法的引进,对我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当多的高校都已建了的心理咨询的专门机构。

一、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开展心理咨询的必要性

1.学习压力的释放,心理空虚。刚刚踏入校门的大学生,经历了巨大的升学压力,从一个近似封闭的学习环境转变到一个全方位开放的、提倡多方面自由发展的环境。这就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一个很大的落差。在这样的转变时期,很容易出现“无所事事”“心理空虚”等不良的心理现象。更有甚者则会出现精神颓废、退学等问题。每年在高校新生入学不久就会出现很多这样的例子。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新生入学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患于未然。

2.生活节奏的变化,容易产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大学生活几乎是每个高中生都向往的生活。自由时间充裕、学习压力小、可参加的活动丰富、公寓化住宿等等现状对于新生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生活上的不适应,极易导致学习上的落后,进而产生深度的自卑感。因此,我们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不应该单纯的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等理论知识的输入,而应该走进新生公寓、走进课堂,采用谈心、倾听、引导、启发的方法,使他们认识到自己该承担的责任,走出过去的阴影,勇于面对现实,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的计划投入的现实的生活中来。

3.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相对于高中的关系已经相当复杂了,不再是单纯的学习,这里培养的是综合素质的新时代人才。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或是处理不当就会出现“不信任”而封闭自我或是“泛交”的现象,一方面,会造成自弊、害怕交往的心理问题,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另一方面,又会出现荒废学业,甚至由于交友不慎走入歧途。这些问题的出现,大都源自初期教育忽视了新生内心的状态,没有及时帮助解决。通过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咨询讲座或是会诊,可以有效地传达人际交往的一些技巧,克服不合理的交往方式,养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4.家庭、社会的期望值过高,容易产生自卑、自负的心理问题。当前很多新生出现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家庭、社会的期望值过高。高考顺利,给大学生们带来的是赞赏和吹捧,但是进入学校则荡然无存。随之而来的是羡慕和自卑。因此,新生入学教育要想取得很好的效果,只有通过私下的沟通、交流才能观察到这一点,从而解决这些问题。

二、心理咨询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有助于增进新生对心理咨询的了解。新生教育中的心理咨询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心理出现了疑惑是需要及时解决的,但是问题出自何处,如何解决,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不加解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新生入学教育中心理咨询的介入,可以很好的增进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了解。用正确的眼光和态度来认识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并不是有了心理疾病才做得事。它主要帮助咨询对象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发挥自己蕴涵的潜在能量,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完善。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及技巧,对大学生的学习、交往恋爱、择业等方面给予帮助,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成熟及全面发展。1这样可以为以后学习、生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一条帮助的途径。

2.有助于学校心理咨询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当前各高校都相当重视心理咨询的发展,大多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心理行为健康指导中心等心理咨询机构,并且这一教学资源被作为教育部教学评估的一个重要内容。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对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新生教育中的心理咨询工作是大学四年心理咨询工作的开端,它有利于该部门制定下一步的工作目标。

3.为新生正式步入大学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心理基础。新生入学教育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今后大学期间的工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大学生做准备。其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只有心理上的健康才能为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心理咨询可以很好的帮助新生解除心灵深处的重压,排解负面情绪、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大学新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4.可以有效地完成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工作的开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点就是帮助大学生转变思想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绪、最佳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属于大学生内心世界的变化,而且大多又是心理咨询服务的领域。同时,我们应该清楚思想转变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理想与现实分歧问题。因此,心理咨询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它既可以丰富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内容、强化入学教育的功能,又有助于新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进一步突出心理咨询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的份量

1.为新生提供多渠道了解心理咨询。高校在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中,要为新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了解心理咨询。只有同学们深入的了解过学校心理咨询的情况,才能很好的利用、参与到心理咨询中来。通过直接的心理咨询讲座来为新生讲解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以往的新生入学教育主要采取的是军训、讲座、参观、学习校规校纪以及学习经验的交流形式,很少有对心理咨询内容的牵涉。

2.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渗透心理咨询的方法。高校心理咨询是指专业技术人员采用聆听、疏导、启发等方式来同来访者进行交流,提供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引导来访者认识到问题所在,使其正确的面对现实已摆脱现有的心理困惑。我们在进行新生入学教育的过程中,如果能很好的采用诚恳、热情的态度,运用心理置换的交谈、疏导和启发的方法,这样就会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达到共容的心理空间,增强新生入学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效应力。传统的说教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形势,我们应该综合以往的各种方法,添入心理咨询方法的心血液,才能更好的完成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3.设立专门的新生心理咨询机构。当前国内各高校大多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心理行为健康指导中心等心理咨询机构,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开展的也如火如荼。同时,笔者认为也应该针对新生建立相关的心理咨询分支机构,开展相关的研究,这样对新生的心理工作更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人民出版社,2006.

心理咨询论文范文第2篇

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员作为教师(或学生)的普遍一员,其自身也有着“七情六欲”,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是与求询者一样的问题。如果朋辈心理咨询员自身心理素质、专业素质不过硬,那么他们将很容易被求询者所“感染”,甚至于同病相怜,这不但会耽误对求询者的辅导与治疗,而且会害了朋辈心理咨询员自己。因此,朋辈心理咨询员上岗前必须经过一定程度的系统培训,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掌握必要的咨询方法和技巧,以确保在各种类型的心理患者面前能做到“不误导且能自保”。

二、朋辈心理咨询员要能始终把握住“心理健康的标准”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要求咨询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着清晰的认识,并能做到始终用这一标准来对求询者进行辅导。本人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特点:(1)快乐。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快乐的时候,但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情绪是积极而愉悦的,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豁达的,他在不快乐的时候善于宣泄、并能较快地从不快乐的状态中恢复过来。(2)行为有效。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的行为是有意识的,并且有一定的目标性;他能较妥善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心理、情绪以更好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3)与人善处。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做到跟多数人相处融洽,善于尊重他人,容纳他人,与人易达成共识。(4)耐挫能力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正视失败,在失败面前不会一撅不振;还能正确面对成功,在成功面前不会得意忘形、停步不前。(5)自信心较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为人处事不卑不亢,对自己的行动充满自信,同时不自以为是,为人谦虚、处事谨慎而不独断专行。

三、朋辈心理咨询员要正确认识求询者的“本土化”特点

有这么两组漫画:第一组描绘的是美国的一对青年大学生。女生对男生说:“你看起来心理有点问题”。男生听完后说:“是吗,那我得回去看看家庭心理医生。”。女生羡慕地惊叹:“你竟然有家庭心理医生!”。第二组描绘的是中国大陆的一对青年大学生。当女生对男生说“你看起来心理有点问题!”时,男生听完后显得很沮丧,低着头自言自语:“是吗?……”然后,黯然走开了。同样的情景,同样一句话,为何不同国家的青年大学生的反映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青年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有着一种“本土化”的反映。

正确认识大学生的“本土化”特点,是朋辈心理咨询员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我们的学生往往会逃避心理问题,认为身体有问题的人能得到关爱、照顾,而心理有问题者却会被人歧视、甚至打击。他们普遍有三个特点:首先,他们是晚来的求询者(已造成了心理疾患)。在刚产生心理问题时,他们虽然也感到自己存在着异样的心态或行为,但总担心被别人知道,害怕去找心理老师和心理医生,只有当造成了心理疾患时才会以此为由去寻求治疗。其次,在求询过程中,往往将情感问题躯体化,只报告身体症状,而隐瞒心理症状。当你问到关于心理上的敏感问题时,许多来询者会隐晦其词或故意避开。再者,他们对所陈述的内容能否保密极为关注,非常担心自己的“私隐”被周围的人知道。

四、朋辈心理咨询员要有“本土化”的工作理念和方法

面对有着“本土化”特点的大学生群体,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必须“本土化”。首先,对心理问题的关注要“本土化”。西方人认为是心理问题的,我们不一定觉得是问题,例如,西方性解放、性混乱了几十年,他们对性方面的问题特别关注,在这方面的理论、治疗方法特别丰富,而在我国对这些问题就未必如此关注。

其次,对心理咨询工作的理念和方法的运用要“本土化”。心理咨询的许多理念、治疗方法都是从西方引进来的,在西方适用的理念,在中国就未必适用,必须结合国情、地方特点加以改造创新,才能使之在我们的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再者,研究问题的方法、方式要“本土化”,要不断创新。譬如,就问卷调查而言,由于西方人个性化较突出,参与意识较强,往往调查结果能反映调查对象的真实想法或情况。而我们的学生在填写问卷时可能会表现出“应卷反映”(如揣摩学校、老师希望自己填写哪项),社会“暂需反映”(被社会舆论左右)、“中庸反映”(趋向于选择不好不坏、不偏不倚的选项,避免极端化)。我们必须对调查结果在何种程度上能反映出事实的真相进行认真的分析。可见,在西方行之有效的咨询方法,在中国不一定有效,我们必须针对求询者的特点采取相应有效的咨询方法。

最后,表达沟通用语要“本土化”。由于心理咨询的许多理念、治疗方法都是从西方引进来的,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地进行理解、翻译、消化、改进和利用,其中包括正确地表达(书面和口头上),即心理咨询方面的有关用语要使用国语,要符合国语的标准并利于求询者理解和接受。

参考文献:

[1]陈国梁.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邱鸿钟.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展.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肖沛雄.大学生心理与训练.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8.

心理咨询论文范文第3篇

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之间的相关性。两者在工作目标及工作任务方面是相同的,都是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为基本目标,为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提供指导。如果德育是关注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那么心理咨询则是更加关注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两者相辅相成,并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心理资源与德育工作在职能上具有一定的连接性。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人才,而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成长并发展的基本要求。换句话说,心理咨询通过改善学生心理状态,使学生形成一种乐于接受教育并反省自我的心态,为后续的德育工作制造条件。而德育则是通过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对学生心理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正面作用。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之间的差异性两者具体工作任务具有差异性:德育旨在改善学生政治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规范学生思想;而心理咨询则更加关注学生心理和谐化发展,帮助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远离负面情绪,并认可自身价值,结合自身特点来制订发展计划。另外,两者在内容上存在差异,德育内容主要为爱国主义及集体主义等,心理咨询内容主要由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心理障碍等部分构成。除此之外,在工作方式上也不同,德育主要是通过集体教育、集体培养等公开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心理咨询则更偏向于暗示、谈话等隐蔽性方式,针对每个人不同情况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最后,两者在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差异,在德育工作中的任务分别充当教育和被教育的角色,其中教育者为主导者,而被教育者则是教育者施加教育的对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双方所扮演的角色是相等的,与其说是教育过程,还不如说是互相交流、沟通的过程,教师对学生通过询问、商量、帮助等方式提供心理指导。

2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之间的有效结合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知,德育与心理咨询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德育和心理咨询工作进行有效结合,在共同作用下展开工作,才能发挥其作用。在此过程中,两者结合得越充分,效果越显著。心理咨询是德育过程的有效依据,同时也是德育开展的基本目的;而德育对于心理咨询来说,有助于人格的健全及提高。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理咨询在德育工作方面的功能首先,心理咨询对于德育工作具有补偿功能。心理咨询德育工作者更深层地补偿了德育观念的内涵所在,并明确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不仅仅是唯一的主导者和权威,而应该是和接受教育的人员保持平等的地位,相互沟通,协助治疗;传统的德育方式主要体现为教育、灌输、评价等方式来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这些方式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不能真正注意到学生内心真实想法,使治疗效果减弱。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咨询者同时有着协助者和治疗者的双重身份,通过引导及沟通来协助学生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大多数问题都是通过学生自身力量去解决。传统的德育工作倾向于解决学生在政治、社会、道德、法律方面的错误意识,忽略学生最基础的人格教育,如对社会的适应性、面对困难及人机障碍时的解决方式等;而心理咨询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方式,因此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充分补偿。其次,心理咨询对德育工作具有指导功能。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德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如在心理咨询工作中,经常会通过测试、宣泄、联想等方式来掌握咨询者内在的人格弱点,根据人格弱点去分析学生人格中存在的消极部分,使德育工作能够因人而异进行个性化教育。除此之外,心理咨询工作也为德育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传统的德育仅仅将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普通角色进行要求,而心理咨询中会将学生作为复杂人际关系中的具体人物进行要求,它提倡对咨询者的人格进行尊重,并理解咨询者人格中存在的缺陷。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不应在短时间内急于对咨询者所表现出来的缺陷思想及行为做出断定,而是与咨询者共同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帮助咨询者更快地解决心理问题,重新以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美好的生活。

德育在心理咨询工作方面的功能。首先,德育对心理咨询工作具有约束功能。给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确保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及个性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个性指的是某个人在意识方面的倾向及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状态。德育工作对于心理咨询具有调节作用,思想品质在人类个性中占据了重要部分,它对个性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同时也会支持并鼓励其个,对于消极行为进行约束,使学生的个性保持在良好的道德水平之上。其次,德育对心理咨询工作还具有心理保健功能。思想品德程度的高度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自尊、人际关系、价值观、自信的形成。若某人抱有宏远的理想和抱负,那么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一理想,他必须比其他人更加勤奋努力;若某个人具有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那么他的人际关系必定较为糟糕。通过举例可以发现思想道德与个性之间存在必然关系,一个人若不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行,也不可能会拥有完善的个性。同样,若没有完善的人格,道德品行也不能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该如何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呢?笔者认为,改善学生心理问题的重点就在于改变其认知观念中存在的偏离现象。应结合哲学理论及观点,掌握学生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从心理学角度去试图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这就要求广大教育从业人员应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行及心理素质、相应的专业知识及教学技巧。

3结束语

心理咨询论文范文第4篇

1.我国心理咨询的特点

1.1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亚健康人群。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较快,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因利益分配、竞争压力、观念冲突引起各种矛盾剧增,由此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值得关注。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对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39个城市取样研究报告表明: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度心理问题,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急需获得心理咨询与治疗。[2]据此推算,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1.2我国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

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是心理学,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滞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程度低,心理学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心理学专业人才比较少,心理学培训机构的实力较弱、社会机构的建设不够壮大。由此导致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在知识普及、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行业规范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当前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将来心理咨询行业的成熟和规范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

1.3我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有着深刻影响

心理咨询作为心理科学在咨询领域的应用,反映了一定的超文化的科学性,然而,具体的心理咨询理论、技术、取得的一些经验性的成果局限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心理咨询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风格等方面影响着我国民众的心理。由此导致西方的某些心理咨询理论不适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征或者对中国民众的心理辅导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的影响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发展方向。

2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取得的成绩

2.1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国在心理咨询的宣传方面取得一定进步,翻译和编著出版的介绍心理咨询技术和心理咨询知识的书目已多达几百种,刊登有关心理咨询的文章的学术类与普及类期刊之和多达数十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与健康》、《大众心理学》等。关于心理咨询方面的文章在近几年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集2001年到2008年期间的文献,以“心理咨询”为主题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5083条;以“心理咨询”为篇名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833条。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2.2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

就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来讲,我国公众对心理咨询经历了从怀疑到初步认同的过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缺乏了解,一提起心理咨询,人们总是想到精神疾病,公众对心理咨询持漠视和怀疑态度。最近几年,各方面关于心理咨询的报道使公众对心理咨询有了比较客观的了解,我国公众特别是城市居民越来越积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有所改善,持逐步接受态度。2008年零点调查公布的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共10个大城市3254名常住居民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存在心理问题时,35.1%人愿意寻求心理医生帮助,38%的人视情况而定,有26.1%的人明确表示不去看心理医生。[3]以上数据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成为心理咨询的对象。

2.3我国心理咨询专业化建设取得较快进展

我国心理咨询起始于医院,其后在高校取得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心理卫生协会成立了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委员会,促进了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为了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我国启动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当前,我国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已经遍布全国。有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7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112个;截至2006年9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机构149个;到2007年9月,我国心理咨询师队伍已壮大到12万人。[4]我国心理咨询机构的完善和心理咨询师队伍的壮大促使我国的心理咨询沿着专业化的道路较快发展。

2.4我国心理咨询的法规建设逐步加强

当前,我国心理咨询建设逐步法制化。近几年来,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颁布了很多标准,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趋于完善,人才的培养初具规模。2001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正式公布。2002年,心理咨询师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同年7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启动国家心理咨询师远程培训项目,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2004年4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在全国正式进行。2005年10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2005年版)》的颁布,从此正式为心理咨询师确立了职业规范。2007年制定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用文件的形式颁布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第一版)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一版),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咨询的管理体制,规范了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职业行为。

3.我国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3.1我国心理咨询的市场需求不旺

虽然我国公众逐步趋于对心理咨询的认同,然而由于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民众比较保守,出现心理问题时,宁愿自己去面对困难,也不愿意求助咨询人员的咨询服务,加之我国心理咨询服务市场良莠不齐,增加了一些人的顾虑,另外心理咨询要收取不菲的服务费,也让一部分人对心理咨询望而止步。2007年中国一些地区就出现了由于缺乏咨询对象,心理咨询机构处境艰难的状况。[5][6]心理咨询的呼声较高但有效需求不足的“冰火两重天”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蓬勃发展,是我国一线心理咨询工作者需要努力克服的问题。

3.2我国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

2008年秦漠教授等对我国六大区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让人担忧,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为心理学的仅占总体的34.8%。秦漠教授分析认为,许多人可能是在接受了一些在职专业培训后进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工作的。[7]和国外咨询人员一般要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且经过长达5年以上的专业训练相比,我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专业基础非常薄弱。学校部分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是从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员转来,这些人员虽具备心理学背景,却缺乏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和实践;医院心理门诊的医务人员多是医学出身,没有系统地接触心理学知识;社会团体的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质同样让人担忧。从专业背景看,我国的心理咨询师大多不是学习心理学专业,而是其他专业的心理学爱好者;从接受专业培训情况来看,咨询师的接受的培训时间短,专业素养与严格意义的咨询师的从业要求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的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3.3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

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道路,然而,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发展也存在较大隐患,原因在于我国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服务缺乏有效监管。具体表现在:第一,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认证和资格审查不严。有些未经心理咨询资格的认证的人员或只经过简单培训的人员也进入咨询领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第二,心理咨询行业职业资格缺乏统一标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有“心理咨询员”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认定,卫生部有“心理治疗师”从业认定,中国保健协会和人才交流中心又推出“心理保健师”的人才评定。[8]第三,我国没有建立起心理咨询工作效果评估和督导体系。我国一级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标准未启动,心理咨询的督导工作缺乏专业人员的完成。[9]基于以上原因,我国心理咨询服务行业管理比较混乱,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制约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化发展,需要国家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加强协同,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3.4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任重而道远

我国现有的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多引进于西方,而针对我国人民的心理特点所进行的研究不足。由于文化差异,西方心理咨询的一些概念仅仅是西方心理咨询发展的特定环境的产物,翻译的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并非完全适应我国人民的心理。有鉴于此,我国心理咨询工作者强烈地呼吁加强心理咨询理论的本土化,创建适合本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理论,并为此做出了一些创造性的工作。1999月,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的心理辅导国际研讨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林孟平教授在其主题演讲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引起了与会者的较大关注,并引发出广泛的研讨。[10]2001年12月,在清华大学召开了“华人文化与心理辅导的国际研讨会”,来自台湾、香港、大陆等地的一百多名心理咨询专家和临床学家热切地讨论了心理咨询本土化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本土化的治疗技术、方法。[11]近几年,诸多的学者撰文对我国心理咨询的本土化从发展历史、结合文化到创新技术、培养人才诸方面都作了深入的有意义的思考和探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建立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的目标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未完成适应国情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不成熟,还需我国心理咨询人员特别是专家在此方面作出贡献。

心理咨询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心理咨询 价值干预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Value Problems: The Eternal Topic i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Ethics

DENG Yaqi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226007)

AbstractComparison on the mainstream in western psychology counseling in value to the basic point of view with the current domestic consultants, scholars question the value of intervention, it has some significance ethic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seling.

Key words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value intervention

如今,心理咨询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助人自助”活动,主要是通过咨询者与一个或多个来访者之间的良性人际互动过程来帮助来访者产生心理、行为上的改变等等。心理咨询过程既然是一种人际互动过程,其中就不可避免的会涉及价值问题。可长期以来,心理咨询伦理中,有关价值问题的处理,咨询心理学界却颇为争议,从西方到东方,从理论到实践,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国内外心理咨询中的价值问题进行比较研究,相信对我国的咨询伦理建设会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

1 西方主流心理学对价值问题的基本观点

发轫于上世纪初美国“指导运动”的咨询心理学发展至今,仅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及其学派就达250种之多。即使是西方主流心理学派在价值问题的处理上,也一直有争议。

1.1 心理咨询和治疗应严守“价值中立”

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创立者罗杰斯认为人性规定了价值,人性“知道”价值,心理咨询的实质就是让来访者领悟自己的本性。①咨询者在咨询中要严守“价值中立”,避免任何价值说教,努力为来访者创设和谐的气氛,以来访者主动的陈述展开讨论,通过来访者自由地自我探索,发现价值,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存在疗法的倡导者罗洛・梅发现现代人患有心理疾病不是由于性本能受到压抑,而是感到丧失了人生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他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提倡自我选择的存在倾向的主要代表,强调在咨询和治疗中,咨询者应尊重来访者的“自我的主动性”,严守“价值中立”。

1.2 价值干预是必然的

行为主义者认为咨询和治疗有权对来访者进行直接间接的影响或塑造,价值信念是行为经验积累的产物,人们在习得社会行为时,也形成了与之相一致的价值观,主张通过塑造行为来塑造人的价值观。②行为疗法的代表斯金纳曾明确提出在咨询和治疗中幻想没有价值影响或完全保持价值中立是不切实际的。在治疗中,确定什么样的行为予以强化或消除,实质上就体现了某种价值选择,价值干预是必然的。

理性―情绪疗法(简称RET)是支持价值干预的典型,其创立者阿尔伯特・艾利斯主张RET的咨询者应用讲解、说服乃至论辩的方式来教导来访者与自己的非理性信念质疑,教会来访者运用RET的思维方式,以理性的信念取代非理性。③价值干预的烙印昭然若揭。

此外,当代西方有很多专家学者也认为,在咨询和治疗中绝对保持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主张价值干预。美国学者考瑞认为,“咨询员与当事人所沟通的就是价值观。咨询员希望当事人成为怎样的人,以及认为人生应发挥哪些教育功能,这些的确都在散发他们的价值观”。④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弗兰克尔在其意义疗法中主张咨询者用自己的人生信念、生活态度与价值观等帮助来访者克服不正确的价值观,体现了明显的价值干预。

总之,在西方咨询心理学界,就价值问题而言,各学派在理论立场上是存在分歧的,甚至有些对立。但在实践上,西方各国有他们的独特做法:由全国性专业协会制定成文的规范,规定咨询家在处理价值问题上的原则和程序。如心理学会有“心理学家道德准则”,咨询和发展协会有 “道德标准”。

2 中国心理咨询界对价值问题的争论

2.1 “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

2.1.1 心理咨询人员应严守“价值中立”原则

受哲学中的“科学价值中立说”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事实与规律)是超越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不受经济等社会诸因素制约的,当然也不会掺杂任何个人的态度、情感,不涉及个人主观倾向和价值观念。目前国内有相当数量的心理咨询专业机构把“价值中立”作为对咨询者的基本要求,一些从事咨询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也认为,“价值中立”是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素质之一,曾文星先生等在谈到作为心理治疗者的几个条件时指出,成功的治疗者最重要的一条是“要保持中立无私的态度”。⑤

2.1.2 咨询实践中无法真正做到“价值中立”

价值干预是心理咨询自身的要求。“心理咨询要取得成效,必得有价值干预。心理咨询的过程,无法避免价值干预。”⑥每个咨询者均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有自己的态度、立场、观点,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体系。在与来访者咨询互动的过程中,即便是专业程度很高、做事态度严谨的咨询者也无法绝对做到“价值中立”。毕竟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意识,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潜意识,带有倾向性的价值干预是无法避免的。

价值干预是心理咨询本土化的要求。中国特有的文化孕育出的中国人的人格特征,决定了西方某些咨询理论及原则不一定会在中国适用。杨鑫辉教授认为中国人尊重权威,并认为咨询者应当是“专家”,是有相关的专门知识和权威,应当能替自己解决问题。主观上有接受价值干预的准备,若未得到明确、具体的干预措施,定会大失所望。

2.2 “功能干预”与“内容干预”

10多年前,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的年会期间, 就“心理咨询是思想工作的现代化”的误解,江光荣教授指出在价值干预时应重功能干预而不重内容干预。2004年,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就心理咨询的相关讨论中,江教授又进一步提到价值的功能干预是允许当事人进行独立的探索,自己去发现价值,去选择价值。它是基于心理的动力学机能的干预。这种功能性的价值判断,咨询师越敏锐越好。

对此,咨询实践领域也有不同的声音。

绍兴文理学院教育系主任、副教授林慧莲认为,事实上高校心理心理咨询中的价值干预不可能回避价值内容,因为不少学生来访者之所以心理失衡,往往是由于价值观念本身有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关心的不是如何回避内容干预,而是在进行内容和功能干预时如何进行科学操作。⑦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的杨渝川谈到,在中小学心理咨询中,有三种形式的价值介入是常常可以见到的。第一种是以信息提供为主的价值教育。如关于珍视生命、防止自杀的生命教育,关于预防艾滋病、增进生殖健康的宣传与教育。第二种是以价值观探讨为住的价值观澄清。如生涯发展辅导。第三种是以治疗为主的价值观矫治工作。这主要是针对非理性、性的价值观进行工作。⑧

2.3 性别与价值中立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女性主义的主张与传统的男主女从的性别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给现实中的女性以很大的冲击,当然,对于女性心理咨询师来说,也不例外。在面对异性间的性问题咨询中,女性心理咨询师无法是一个没有性别的科学家,“既不男又不女”,站在中立的立场上,解答对方有关性的困惑。⑨咨询员是生活中人,他的文化价值观中的性别观念是他作为人的一部分,在咨询中如遇到相关的刺激,他的心理及相关的文化观念会本能地跳出来进行辨识和防卫。⑩

2.4 价值中立与价值参与的矛盾与统一

价值中立是价值的“零参与”,价值参与则包括价值澄清、价值导向和价值灌输三种,其中,价值澄清与价值导向是价值的“适度参与”,而价值灌输是价值的“绝对参与”。“零参与”与“绝对参与”都是人们在价值处理问题上的极端方式,既不能满足人们对心理咨询的现实需要,又防碍了心理咨询功能的正常发挥,是不可取的。

当然,价值中立原则为价值参与提供了一个科学的限定,指导咨询师在价值问题的处理上掌握适度性,使伦理学道德规范与心理咨询科学功能之间的相对和谐成为一种可能。

3 启示

3.1 心理咨询离不开文化土壤

西方咨询心理学有其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咨询模式,在普遍承认价值多元的文化大背景下,各学派观点虽有分歧(人本主义强调“价值中立”,行为主义则强调“价值干预”),但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我国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根基,如今,社会虽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但一味“移植”,势必会引起消化不良,只能在吸收、借鉴外来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探索适合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特点的咨询和治疗体系,本土化研究和实践任重而道远。

3.2 心理咨询伦理应考虑性别问题

在越来越开放化、国际化的当前中国社会中,性困惑已不再是难以启齿问题。心理咨询师在面对异性来访者的咨询实践中,要绝对地保持价值中立,那是不现实的事情。从咨询实践的效果来看,异性咨访关系有时反而更有效地帮助了来访者,促进了他的心理健康发展。

3.3 心理咨询伦理价值标准有待建立

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即使是经验最丰富、专业最过硬的心理咨询师也不可能从来没有触犯过咨询伦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的专家钱铭怡教授和樊富珉教授在2011年9月的南京心理咨询伦理培训班上就毫不避讳地谈起此事。笔者认为一些心理问题是由明显的价值偏差引发的,如不解决价值偏差的问题,心理问题很难解决。而要解决价值偏差,在有些情况下就得进行必要的价值干预。虽然价值干预有可能出现道德问题和合法性问题,但只要方法、方式科学得当,适当的价值干预是有存在的必要的。当然,价值问题作为心理咨询伦理的核心,在咨询实践中,更应受心理咨询伦理价值标准的制约,这是行业规范,可以指导心理咨询从业者更好地把握干预度的问题。

注释

①③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②蔺桂瑞.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价值观教育[J].教育研究,2001(12).

④考瑞(Gerald Corey)著.咨商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M].李茂兴,译.台北:台湾杨智文化公司,1996.

⑤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⑥江光荣.关于价值干预与价值中立的讨论――再谈价值的功能干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

⑦林慧莲.心理咨询价值敢于的操作策略试探[J].高等农业教育,2005.5(5).

⑧杨渝川.论中小学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价值介入问题[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6).

心理咨询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心理咨询;网络形式;高校;特点;探新办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03-02

近年来,我国高校由于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事故较为频繁,其在凸显高校心理咨询与教育缺失的同时,也在告示着传统“面对面”心理咨询方式的僵硬,或者说并不能够全面地体现出其在高校心理健康上的预期作用,导致一部分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无法获取某种力量与疏导方向。在此背景下,新出现的网络心理咨询模式将是传统心理咨询最好的弥补剂,如果二者能够相辅相成、相互结合,那么目前高校心理咨询的作用将出现质的变化,为高校心理健康提供更为稳妥技术支持的同时,也为社会心理咨询提供更好的经验。

一、网络心理咨询的特点

1.保密性。严格的保密性作为心理咨询行业的基本伦理原则,其在心理咨询师与访问者之间都非常适用。一般来说,在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访问者需要通过暴露个人信息为心理咨询提供依据,而个人信息作为人身最为隐秘的生存因素与条件,能否得到保密不但属于心理咨询师的个人职业道德,也是访问者与咨询师之间建立咨访关系的前提条件。而网络由于带有匿名的特性,其在确保访问者个人信息不被发现或者泄露的同时,也为访问者提供较大的信息暴露空间,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心理咨询的保密性。但是,在利用网络匿名性时,由于信息不公开往往也会造成来访问者缺乏责任感、信任感以及伦理观,无法建立长时间的咨访关系。

2.即时性。在心理咨询工作上,其咨询关系建立的前提条件是访问者的自愿来访咨询。但是相对来说,由于个人心理与社会观念的影响,大部分高校学生并不会自愿进行心理咨询。而网络由于具有匿名保密的特性,学生在不暴露个人姓名或者真实信息的前提下,可以利用电子邮件、留言平台或者聊天软件等方式向心理咨询老师或者其他人群表述自身的困惑,而心理咨询老师则可以即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与讲解,帮助学生走出困惑与宣泄压力。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解决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问题的效率,降低了心理问题导致的严重后果。

3.便捷性。对于高校来说,由于有寒暑假与相关节假日,在放假期间由于空间的差异,传统“面对面”的心理咨询无法继续进行,也在困扰着高校心理咨询的持续性。但是网络心理咨询由于不受空间的影响,学生在异地同样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咨询。另外,通过网络咨询也为咨询老师对访问者的资料存档提供更为便利的途径,便于咨询老师对访问者的后期跟踪和反馈,实现学生心理咨询的信息化管理,为咨询师与访问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特性。

二、高校网络心理咨询在实践上常见的问题

1.效果无法显现与认可。在现阶段,访问者与心理老师对于网络咨询模式的评价存在较大的差异,相对于访问者对于网络咨询方式的普遍认可,心理老师评价的差异较为突出。从一份调查研究报告上发现,一半以上的心理老师认为网络咨询与传统“面对面”咨询各有优势,但是大部分心理咨询老师认为在现阶段的网络咨询难度还较大,使咨询的效果大打折扣。但是从实际上来说,由于我国国内对于网络心理咨询,特别是在高校领域内的实证研究还较为匮乏,研究与评估网络心理咨询无法跟上实践的发展速度,因此其效果还无法形成统一的认识。

2.网络心理咨询的保密性无法得到保障。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对于访问者的信息、资料以及相关的咨询谈话记录要做好保密工作,其属于咨询行业的伦理原则。但是,相对于传统“面对面”的咨询方式,网络模式下的不确定因素更多,因此保密性的难度也更高。在网络中,相关信息与资料容易被第三者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截取与破坏,或者由于咨询师与访问者的大意而丢失与泄露。另外,由于计算机具有公用与多用途等特点,其存在的记录较为明显,容易被其他人员共享与拷贝。以上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网络咨询保密性无法得到保障,给高校网络心理咨询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因素。

3.网络心理咨询由于匿名性给危机处理带来难度。在网络心理咨询的方式上,访问者通常利用昵称或者邮件地址与咨询老师沟通。如果在咨询过程中出现紧急情况或者危机事件时,由于匿名性的存在,心理老师无法及时现场解决,相对于校园网络可以及时通过IP查看学生相关信息,外网则需要和公安机关、救护与福利机构以及网络管理部门等取得联系与寻求帮助,这也导致了危机与紧急情况的无法及时解决。另外,部分学生出于好奇或者其他原因,往往会假扮访问者或者编造相关心理与心理老师取得联系,从而无谓地浪费了心理咨询老师的时间与资源。

4.理论与技术手段缺乏体系化认识。在目前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上,对于理论与技术手段的运用还较为缺乏体系化的共识,大部分心理咨询老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也给心理咨询工作带来巨大的难度。例如,在网络心理咨询工作上,哪些理论适用于实际情况,哪些心理问题适用于网络方式,心理咨询老师在进行网络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需要哪些职业素质、能力与技术等问题都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因此,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师资、执行效果等参差不齐,给网络心理咨询的广泛利用带来巨大的难度。

三、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探新办法

1.构建网络心理咨询的新平台。在网络心理咨询工作上,是否具有规范化、合理化、易用化以及性能化的平台是其实现的前提条件,相对于现阶段社会上的各种沟通平台,各高校如果可以通过自身校园网资源,开发利用小型化与专业化的校内网站、交流软件等,其对于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效果将更能显现。当然,目前相关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例如,Wbe Services技术、jQuery技术都能实现互动,基本可以符合高校心理咨询需求。另外,各高校还可以利用保密文件柜的相关技术,实现信息的有效存储,提升工作效果。

2.有选择性地实现身份认证。为了避免匿名性所造成的问题,相关高校可以有选择性地实现身份认证,例如在咨询的过程中,学生的学号要求体现,在紧急情况下老师可以很快地通过学号对位个人。同样,心理咨询老师要以真实的身份显现在心理咨询平台上,心理咨询老师的容貌、能力以及资质属于基本的标识信息,而访问者通过相关平台可以随时验证相关心理咨询老师的治疗效果。

3.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体系化心理咨询制度。相对于传统“面对面”的咨询方式,网络咨询给心理咨询老师带来巨大的困扰,这是因为咨询的开始与结束时间往往由访问者决定,心理咨询老师缺乏直面观察的同时,部分访问者对于咨询的耐心还较为缺乏,从而导致心理咨询老师判断依据与思索时间严重不足。因此,各个高校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体系化的心理咨询制度的构建。例如,对于网络咨询空间、时间一定要明确规定。学生在什么时间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咨询的地方最好在规定的IP上等,从而降低环境的干扰与心理老师的困惑。

4.提高网络心理咨询老师的职业素质。(1)提高心理咨询老师对理论与技术的把握。网络心理咨询老师在利用网络形式的过程中,需要把握与学习相关理论与技术,在积累工作经验的同时,为同行提出更多具有远见性与适应性的工作理论与技术。(2)提高心理老师对于技术网络技巧的掌握。心理咨询老师在利用网络的过程中,自身对于计算机软件的使用、维护、安全保障与网络程序的操作等一定要熟练地把握。特别是对于本校的网站与交流平台,一定要懂得程序的操作办法与软硬件设备情况,并要求懂得简单故障的及时排除技术。(3)提高心理咨询老师的写作与相关技能。心理咨询老师无论在任何形式的咨询工作上,都要根据不同时期与学生的心理状态,对自身的书面表达与写作技术进行提高与加强,一定要善于表达与巧于提问,从而构建更为顺畅的沟通桥梁。

5.强化网络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的探新工作。在利用网络咨询方式的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较为显现,因此在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方面具有较大的难度。从实践工作上来看,认知疗法、意象对话法等办法在目前较常使用,其效果也较为显现。而催眠疗法、行为疗法由于实际实施的难度较大,因此效果还无法得到保证。另外,焦点解决取向技术、在叙事治疗上的传统书写、故事叙说以及文本互动等形式较为适用于网络心理咨询。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网络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新鲜的事物,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显现,而相关高校在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同时,一定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自身网络心理咨询网站、交流平台等进行构建,为心理咨询提供更好的保障。另外,还要提高相关心理老师的技能、构建自身的制度以及强化校园内对于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力度等,为网络心理咨询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心理咨询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需求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011-04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survey online counseling demand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explore the way to answer those demands.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used in this research, and researchers selected college students from more than 20 universities of China as research participants through snowball sampling on Internet. Some conclusions were drawn in this research as follows: ①Some college students have already used online counseling. Meanwhile, mos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expected accepting web-counseling service. ②It is important to guarantee the service quality of online counseling by improving its expertise and effectiveness. ③It is necessary to do more researches on how to utilize online counseling to intervene in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Online counselingDemands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向大学生提供安全有效的心理服务在心理咨询专业领域也越来越被深入的探讨。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与国际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咨询形式应运而生。大学生对网路心理咨询的需求如何,该如何满足这些需求,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网络心理咨询的概念及实践服务于1995年由Murphy和Mitchell提出,[1]相对于面对面心理咨询它有着方便快捷、超越时空限制、信息量丰富、保密性强、易于记录和反复阅读等独特优势。[2]虽然对网络心理咨询有不同的界定,但它一定具备以下特征:①网络为媒介;②远距离互动;③专业人员提供的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具体而言是指网络上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特定专业咨询关系为基础所持续进行的咨询过程。网络沟通方式主要有异步的电子邮件、同步的网上聊天与视频远距沟通等方式。[3]2002年有67位心理治疗专家预测,通过互联网开展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在未来的10年里将成为第二大快速增长的服务领域。[4]

一些研究表明,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第2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6月,年龄介于20岁至29岁的网络使用者所占的比重为28.1%,在所有使用群体里位居第二位,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对于网络使用的比例已达到11.3%。[5]上网正成为大学生从事学习、了解时事、交流感情、查询信息、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成为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交往也越来越成为大学生不可替代的新型交往方式。

从现有研究情况看,有47.32%的高校建立了心理咨询网站,有22.24%高校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网络心理咨询,但多用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6]除了高校之外,也有相当数量的个人或机构建立了心理咨询网站,有诸多心理咨询师从事网络心理咨询,但实际上国家并没有专业协会和相关部门认可这些服务,心理咨询师没有网络心理咨询专门技术训练、没有规范操作指导、没有可遵循的伦理规范,专业服务无从保障,大学生透过这些网络寻求心理帮助的现状令人担忧。

目前关于网络心理咨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采用的方式及应用的效果。[7]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如学习障碍、人际关系不佳、社会适应困难、情绪障碍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心理咨询来解决。[8]目前系统研究网络心理咨询理论的文献比较少,在实际操作中主要是继承了传统面谈心理咨询的理论,并没有建立起自身的理论体系。由于网络的特殊性,伦理问题成为了网络心理咨询重点关注的一个领域。国外诸如NBCC等组织已经列出了一些伦理规范标准。[9]

综合现有的网络心理咨询的相关文献,目前国内外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这种方法还属于刚刚开始探索与尝试阶段,虽然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但是他们对网络心理咨询的认识和需求却不得而知。为此,本文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试图了解大学生借助网络解决心理困扰的基本情况以及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需求的具体情况,进而探讨如何应对这些需求,改进和完善针对大学生开展的网络心理咨询工作。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在网络上通过滚雪球式的抽样方式发放问卷,即首先将问卷在网上发给认识的大学生,再由这些学生发给认识的同学,再发给认识的同学,以此滚动,并按问卷上的邮箱地址发回研究者。

2.研究工具

本研究自行编制了《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需求调查问卷》。编制完成后,首先进行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结果进行修改,并与专家进行讨论,形成最终施测问卷。

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大学生借助网络解决心理困扰的基本情况;第三部分为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需求情况。

3.研究对象

问卷来自北京、陕西、四川、吉林、广东等全国22个省市64所高校,共188份,其中有效问卷151份,剔除无效问卷最后有效问卷151份,有效率80.31%。被试的基本情况(见表1)。

4.统计分析

研究采用SPSS 16.0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包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网络使用基本情况

大学生日常网络使用情况主要由上网频率、每天上网时长、上网时段来呈现(见表2)。

大学生上网频率出现一边倒趋势(见表2),78.8%大学生每天都会上网,而一周上网4~5次的人数也占到了16.6%,一周仅上网2~3次甚至1次及以下者仅占3.3%及1.3%。上网时长每天5小时以上的百分比最高,占总调查数的36.4%,第二位是每天上网3~5小时占33.1%,每天上网3小时以下占第三29.8%。从上网时段来看,62.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全天均可上网;相比7.9%选择一般白天上网的同学,晚上上网的同学相对多一些,占25.8%;没有学生选择只能在周末上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大学生借助网络解决心理困扰的基本情况

(1)接受网络心理咨询的一般情况

在本研究中,有24.5% 的学生尝试过借助网络解决心理困扰。使用过网络心理咨询的学生基本满意的占41.2%,感觉一般的占47.1%,有11.8%的同学对自己的咨询效果不满意。

(2)借助网络寻求心理帮助的途径

通过多项反应分析(见表3),在借助过网络解决心理困扰的同学中使用最多的途径是通过网络做心理测试进行诊断(27.5%),其次是通过实时聊天工具与他人进行讨论(23.2%),排在第三位的是获取心理健康教育类信息及浏览心理学网站、心理学家博客(均为17.4%),另外还有11.6%的大学生通过在论坛或留言板提问来解决心理困扰,而仅有2.9%的同学认为接受过专业网络心理咨询。

(3)获知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的途径、使用频率、服务提供方

接受过网络心理咨询的大学生中,有41.2%的人是通过网络搜索获知该服务的,23.5%的人是通过论坛帖子,另外17.6%的人是通过学校的宣传获知的。

调查显示只有5.9%的人选择了一周一次有规律的咨询,而70.6%的同学选择了“其它”,主要填写的是“偶尔”和“很少”。

分别有29.4%的人和35.5%的人接受过高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及非盈利性公益组织的帮助;5.9%的人寻求过社会上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帮助;没有人接受过医疗机构的帮助;但是另有29.4%人次选择了“其它”,主要为接受个人提供的网络心理咨询。

3.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需求情况

(1)大学生寻求网络心理咨询的意愿

在进入研究的151名研究对象中,有87人表示无论之前是否接受过网络心理咨询,当再遇到心理困扰时愿意接受网络心理咨询,占总调查人数的57.6%(见表4)。

在愿意接受网络心理咨询的被试中,吸引其接受网络心理咨询的原因里,29.9%的学生认为网络心理咨询专业性强,而认为网络心理咨询方便快捷,及不受时空限制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4.1%和23.0%。另有16.1%的人认为网络心理咨询匿名性好,有6.9%的人认为价格合理(见表5)。

(2)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方式的需求

网络心理咨询方式的期望:62.1%的调查对象首选在线交谈或聊天室这种形式,23%的选择了电子邮件,另有8%和6.9%的人分别选择了实时视频和留言板或论坛。说明大学生最期望透过文字得到咨询帮助,这很好地体现了网络隐匿性的特点(见表6)。

(3)对网络心理咨询设置的需求

首先是希望服务的时段,在需求一般时,50.6%被试选择了晚上,有24.1%选择全天均可,另有20.7%的人选择愿意在周末接受网络心理咨询。但是当需求迫切时51.7%的调查对象认为全天任意时段均可,32.2%的人选择了晚上。

大学生期望的服务提供方与那些曾经接受过的服务提供方情况基本相似,选择非盈利性公益组织的最多,占40.2%;医疗卫生机构最少,占6.9%。高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及社会盈利性心理咨询机构中,分别为25.3%和26.4%。

另外,41.4%大学生能够接受的网络心理咨询费用上限为20~50元,占比例最高,其次为20元以下占27.6%和50~100元占21.8%,100元以上所占的比例最低为9.1%。

(4)期望通过网络心理咨询解决心理问题的类型

调查显示,期望通过网路心理咨询解决心理问题的类型最多的是心理/情绪障碍占到22.2%,其次是人际交往问题占17.6%,再次是就业问题占到13.4%,异往问题占到10.9%,学业问题占到10.5%,生活问题占9.6%,适应问题占8.4%,最低的为亲子关系问题和失眠问题均为3.3%(见表7)。

(5)对网络心理咨询的顾虑及认为消除顾虑的方法

结果显示(见表8),42.2%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解决心理困扰,所以暂时没有求助动机,另外18.8%的被试对网络心理咨询师信任度不高,15.6%的被试对治疗效果存在质疑,10.9%的被试认为网络心理咨询不够专业,4.7%的人认为网络心理咨询不够安全,1.6%的人存在客观条件不允许情况,另有6.2%的人选择了“其它”。

调查对象认为消除他们顾虑可用的方法,首先是咨询师/机构能够提供资质证明(占42.5%),其次是咨询师详细介绍网络咨询流程(占21.8%),再次是双方签订保密协议(占18.4%),以及先进行一次面询(占17.2%)。

四、讨论与建议

1.大学生已经使用和更多期待使用网络心理咨询

从调查的结果看,被试中有24.5%的大学生已经透过多种方式在网上寻求过心理帮助,也就是说大学生已经是网络心理咨询的实际使用者。如果将来有心理困扰,有57.5%被试愿意选择网络心理咨询获得帮助。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学生在现实中出现心理困扰求助,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大学生只有9%,愿意接受心理咨询的为40%。[10]这似乎表明大学生更乐于接受网络上的心理咨询。这一结果与张永红等所研究大学生更愿意接受网络心理咨询的结果相一致。[4]

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接受的原因:一方面他们是网络的使用者,在本研究所调查人群中,78.8%的大学生每天上网,只有1.3%不上网或很少上网,网络成为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可以直接透过网络寻求帮助;其二网络本身的特点决定学生愿意选择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咨询,一个是网络的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另一个特点就是匿名性,有63%的学生将这些作为选择网络心理咨询的原因。而这些特点同时也是面对面心理咨询所不具有的优势;其三,大学生期待透过网络解决的心理问题范围涉及面很广,也使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的功能性提高。

2.提高网络心理咨询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是服务的重要保障

在研究结果中,虽然大多数学生有意愿接受网络心理咨询,但是他们也有一定的顾虑,即担心网络心理咨询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首先是专业性,心理咨询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与一般人际帮助活动不同。专业性透过提供服务人员的专业身份、专业服务设置、专业服务管理规范等多项内容来体现。专业身份包括咨询师的受训背景、资质证明、专业学会认可、所属机构的专业性等。[11]专业服务设置包括有专门网络服务平台、咨询服务范围介绍、咨询服务时间的安排、咨询服务的形式如电子邮件或在线聊天或视频、咨询费用、转介制度、伦理规则等;[12]专业服务管理规范涉及诸多文本文档管理、案例管理、督导管理、危机处理方案等。这些专业服务设置的确定是评估服务是否专业的重要指标。从研究结果看,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的时间段、提供服务的机构、接受服务所承受的费用等需求,在设定咨询规范时应有所考虑。

其二是有效性。要使咨询服务有效,需要对专业人员进行持续不断的培训、督导,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经验。关于网络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目前的研究还极为有限,理论上现多集中在叙事疗法、焦点解决疗法、认知疗法,认为这些疗法比较适宜网络心理咨询。[13]在咨询方式上,有电子邮件咨询的初步研究,也有少量即时聊天咨询的研究。[3,6,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有62.1%的调查对象首选是在线交谈或聊天室这种形式。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即时通讯工具的发展,QQ、飞信、MSN等成为大学生上网交流时使用的主要工具。鉴于这样的使用习惯,在线交谈或聊天室作为网络心理咨询方式自然更受大学生群体青睐;另外,通过聊天软件进行即时文本交流相对于电子邮件交流来说,缩短了间隔时间,互动更加直接,信息反馈快。但是不管怎样,网络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等问题都还处在起步研究阶段,要保证对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的质量和效果,需要对以上几个方面有大量的服务实践和理论探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网络心理咨询干预的研究

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犯罪和意外死亡的首要问题。[15,16]在本研究中,大学生倾向于通过网络心理咨询解决的心理问题类型范围比较广,其中心理/情绪障碍最多,占到22.2%,这与用SCL-90对全国6大区16所高校的528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所得结果,即22.4%有心理障碍相一致。[17]其他选项所占百分比较为平均,涉及人际关系问题、就业问题、学业问题等发展性问题。针对大学生的这些需求,需要研究心理/情绪障碍如抑郁症等如何通过网络心理咨询来解决,透过网络使用哪种理论方法更有效,咨询程序、技巧如何进行等。其他发展性问题如人际关系等问题,也涉及到如何通过QQ、电子邮件等方式来进行咨询干预,对这些问题是否有具体的技巧和方法。有了这些研究结果,才有助于咨询员的临床实践。

另外,如何透过网络心理咨询来进行自杀危机干预挑战就更大,因为危机干预需要即时的、以及与其他社会支持系统一起进行干预,但是网络上隐匿性、空间上的距离,给干预带来很大的困难,网络心理危机干预如何操作也需要专门进行研究。这样才能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面对大学生对于网络心理咨询的实际需求,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网络心理咨询的发展,尤其是要提高网络心理咨询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同时,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网络心理咨询干预也将成为未来网络心理咨询研究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 杨 晶、余 林.网络心理咨询的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40~145

2 谢四元、林 桦.湖南省高校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现状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2):118~120

3 王 翔、邱 芬.网络心理咨询研究文献综述[J].科技广场,2009(2):249~250

4 张永红.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认知、应用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9(2):114~116

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网易科技,2010

6邱 芬.我国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教育学院,2008

7 李德鲜.网络心理咨询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可普及性概述[J].科教文汇,2008

8 陈国龙、蒋年韬.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现状及其运作模式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2):158~160

9 沈玉培.网络咨商守则与道德顾虑[J].谘商与辅导,2007(253):2~7

10李华香、钟向阳、余 喜.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调查[J].青年探索,2006(05)

11 王智弘、林清文、刘淑慧.台湾地区网络谘商服务发展之调查研究[J].教育心理学报,2008(3):395~412

12 Marlene M. Maheu(2003).The online clinical practice management model[J].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Training, Vol. 40, No. 1/2: 20~32

13 庄博凯.影响台南县市国中生使用网络谘商相关因素之研究[D].私立长荣大学人文社会学院,2008

14 张均铭、王智弘.以全球资讯网为界面之认知治疗网络即时谘商研究:以抑郁情绪当事人为例[J].教育心理学报,2009(1):45~68

15周舒冬、邹宇华、张东权等.大学贫困生生活状况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5(6):460~461

16 陈启山、温忠麟.高职大学毕业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92~97

17 程 科、王 洪.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0(1):17~20

心理咨询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 心理咨询专业 ; 教学模式

      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要“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这对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心理咨询是指专业心理咨询工作人员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通过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借助各种符号系统(语词的,非语词的)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增进心身健康,提高适应能力,促进个性发展与潜能发挥的过程。高职心理咨询专业(专业代码650304,中国教育在线,2004)的培养目标为掌握心理咨询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进行心理测量、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职业指导等基本技能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其专业核心能力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际操作技能;专业核心课程有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社会发展与人才预测、心理卫生学、职业指导概论等,主要实践环节包括社会调查、课程实习、心理咨询实务、心理测量与调查、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 就业面向心理服务机构、职业培训中心、中小学、社区、各类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为一个高职专业,心理咨询专业的教学要遵循政府对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遵循高职教育自身特点与规律,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以直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核心。

北京是我国心理科学发展先进地区,相关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比较成熟,但开设高职心理咨询专业的院校非常稀少。现代生活方式在给人们带来更多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压力,人们对心理援助的需求一直呈上升趋势,但心理咨询服务传统上更多针对对生活质量有更高要求的高端人士,从而导致咨询费用昂贵,尤其在北京。北京同时也是全国心理咨询力量最强大的地区之一,心理咨询机构林立,心理专家辈出。结合北京市心理咨询市场费用高、高手多这两个特点,高职心理咨询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一为成熟心理咨询师培养助手;二为有心理援助需求但经济实力有限的中低收入者培养心理服务人员;三培养有发展潜力的心理服务后备人才,这是因为高职毕业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专业经验的积累,他们对专业发展会有更高的期望,产生提升学历、扩展知识的需要。

高职心理咨询专业教学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理论包括两大类,一是心理学基本理论,这些理论主要解释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规律与心理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对人的心理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与理解。例如“普通心理学”使学生全面系统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心理活动的基本特征, “发展心理学”使学生掌握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社会心理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变态心理学”使学生掌握异常心理的一般知识,以及成因、发展演变过程。这部分理论学习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并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对对象的特点、属性、发展趋势心中有数。第二类是心理咨询理论,这其实是一组关于心理咨询工作方法的理论,是前人对自己或他人心理咨询实践过程的概括化总结,这部分理论其实很难与技能分开。例如“咨询心理学”介绍心理咨询含义、性质、对象、原则、形式、对咨询人员的要求、心理咨询的职业道德、心理咨询的主要原理和方法等基本问题,“心理统计与SPSS软件应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心理统计的基本理论及调查资料向数据转化的技术,“心理测量学”使学生了解心理测量的基本理论,掌握心理测量的基本技术,“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主要介绍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学派等主要流派的理论与方法,“团体心理咨询”主要介绍团体心理咨询的主要理论、团体过程等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团体心理咨询的技术。教育心理学家费茨(P.M.Fitts)和波斯纳(M.I.Posner)认为,技能形成要经历三个主要阶段,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自动化阶段,此部分理论学习当属于心理咨询技能形成中的第一阶段认知阶段,在此阶段,学生形成心理咨询的动机,掌握心理咨询工作的一般规则。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这两类理论对于学生最后的技能形成都至关重要,由于人的复杂性,不学或少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学生将对未来的工作对象缺乏最基本了解,那么掌握再多的技术也是无的放矢,况且在不了解人性情况下,掌握心理咨询技术根本是不可能的。不学或少学心理咨询特殊理论呢?所有的技术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但掌握起来事倍功半,应用起来也会生硬、低效。总之,心理咨询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理论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与以物为工作对象的工科高职专业不同,心理咨询专业是以人为工作对象的,完全通过人际关系进行工作。一般高职专业的理论课教学原则为“适度、够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重于对具体技能的练习而不必重视对原理的理解,由此要求教师尽量淡化理论讲授。因为作为陈述性知识的理论比作为程序性知识的技能更易于口头传授,高职教学的这一要求着实让许多习惯于动口而不习惯于动手的理论课教师头疼不已。目前通行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已将理论学习时数压缩为总学时的50%,除去教育部规定的各类公共课,可以用来进行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教学时数所剩无几,只占总学时的20%左右。心理咨询专业的理论教学亦依此比例。

相对于技能课,心理咨询理论课的讲述难免有些枯燥,这往往造成学生注意力难以长久保持,最后影响教学效果。为避免出现这种局面,让宝贵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效用,我们经过多年摸索,尝试在理论教学中,进行以下改革:

1、 课堂教学改革

1)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教师可提前向学生布置任务,如布置讨论题,要求学生课后查资料;布置讲课题,要求学生课后备课。为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可采取分组 学习的方式。对学生在课上的积极表现,教师要及时给以反馈强化并与期末成绩挂钩;对学生在课堂表现中遇到的挫折困难,教师要及时给以情感支持与技术支持。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知识学习的关键一为兴趣,二为基础。学生最愿意也最容易接受的知识是利用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可以理解的知识,教师在上课前要对学生的基础心中有数,授课中努力启发学生发现新知识与已有经验的联系。具体的方法除锻炼口才,坚持讲授,保证讲授的逻辑性与幽默性外,还可以采用课堂讨论、团体游戏、角色扮演等等活泼生动的方法,很多心理学课程都比较适合进行这样的活泼教学。

3) 灵活使用教学媒体

现在几乎所有高校都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涉及的教学媒体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先进,但大多数课件在形象性、丰富性、交互性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好的多媒体教学除了要有生动精彩的课件,更可以大量使用音像制品,甚至直接带领学生网上冲浪。

2、 课外阅读改革

心理学著作浩如烟海,古往今来大批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著书立说,将他们宝贵的经验与我们分享,这是我们这些心理工作后继者取之不尽的财富,学生在课堂接触到的有如冰山一角。我们将课外阅读作为必须完成的课外任务布置给学生,每学期开学初,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参考书目制定阅读计划,学期中间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学期末,将读书笔记作为重要考核项目。今天的学生是看动漫长大的一代,对文字似乎特别不敏感甚至反感,鼓励学生阅读对教师是个不大不小的挑战。

3、 考核方式改革

对不同的理论学科,我们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学科发展成熟,知识点固定的科目,多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并大量采用选择题,希望通过选择题的量大、客观特点尽可能保证考核的信度效度;对于与技能联系紧密的学科,则偏重于考察理解、运用能力,不一定拘泥于考卷。所有期末成绩中都包含课堂表现分、课后作业分与课外阅读分,希望以此更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最后的几点思考:

1、关于“适度”与“够用”。

   2004年底,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目录中包括532个专业。规范后的专业目录,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分,分设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资源开发与测绘、材料与能源、土建、水利、制造、电子信息、环保气象与安全、轻纺食品、财经、医药卫生、旅游、公共事业、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公安、法律19个大类,下设78个二级类,共532种专业,其中财经、旅游、公共事业(心理咨询包括其中)、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法律六大类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文科高职,占31.6%,其余均属理工科高职,可见在高职专业中,理工科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如此千差万别的专业,统一人才培养模式有多大的可能与必要呢?20%理论学时真的就是所有专业的“适度”、“够用”标准吗?建议有关部门对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论证。

2、关于”淡化理论教学“或“理论课实务化”。

   重视实训一方面是就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目前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大多还是不擅长学习书本知识,高考成绩偏低的学生,有人认为这样的学生不喜欢思考也不会思考,只要练会一门技能有生存的基本条件就可以,不必引导他们探究真理,思考人生。但教育的价值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迎合学生现有水平上,还要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未来的选择,即赞可夫所说的“教育要走在发展前面”,学生在今天可能对现状无所谓,将来准备重新选择时,过于偏狭的一技之长可能竟成了绊脚石,那时大学生活给他们带来的就只是痛苦的回忆了。当然,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力不会全靠理论学习来保障,但饱含人类大量间接经验的理论知识总是对我们的人生有着较大借鉴价值。我们的学生毕业时才20岁,作为教育者,我们不应该替他们想得更远些吗?

3、结论:

1)高职心理咨询专业培养为大众或中低收入人群提供基本心理服务或为高级心理咨询师担任助手的心理工作者。

2)理论学习的价值体现在了解人性、促进心理咨询技能形成上。

3)学生学习心理咨询专业只是他人生的一个起点,他还将有无限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周军,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 教学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12月第1版.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三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3]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9期

[4]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1314期

[5]周应浩,高职理论课教学法之探索,现代企业教育,2006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