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性心理学论文

性心理学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性心理学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性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普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所获得的规律可以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所获的规律也可以丰富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传统上着重于研究个体、个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心理学则着重于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复杂。美国心理学会迄今仍把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放在一个分支里。一般说来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特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关系、涉及较稳定的心理特质,而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直接社会情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这个情境的解释的作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现表明,直接社会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1860年出现了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此后,塔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邦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虽然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但真正开创、推广这个方向的是奥尔波特和默德。在他们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奥尔波特的著作《社会心理学》问世以后,社会心理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20世纪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勒温的影响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群体影响和态度问题。

50年代,阿施等人开展顺从的研究。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说服的研究。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成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奠定了基础的归因理论成了研究重点。80年代以来,认知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社会心理学在50年代以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过。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介绍过作为心理学重要分支学科的社会心理学。20年代出版了勒邦的《群众心理学》、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以及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等重要著作的译本,中国学者自己也编写了一些社会心理学著作。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如拉察鲁斯、斯坦塔尔、冯特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塔尔德、西格尔和勒邦关于群众心理的研究。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还有影响,如塔尔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体极端化和个性消失的思想等。20世纪初态度的研究成为中心。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出现以后,社会促进的研究成为中心。以后,群体过程、说服、顺从、认知失调、归因等分别成为某一时期的研究中心。

美国是研究社会心理学最多且最有影响的国家,它的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往往影响到其他国家。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斯密斯等人对1979年美国主要社会心理学刊物发表的文章作过一项调查。这项调查表明,研究最多的是归因及态度和态度改变,论文达50篇以上;其次是社会和人格发展以及认知过程,达40篇以上。

性心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资本;内涵;维度;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B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2-0121-1.5

“心理资本”这一概念起源于上世纪的“积极心理学”运动。该运动提出心理学应更关注人们的积极情绪体验、个性特征和心理过程,帮助健康的人更幸福。2004年,Luthans和 Youssef从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力量为核心的“积极心理资本”概念,认为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相对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个体积极的心理品质不管对组织还是对个体本身的长远发展都更为有力。因此,如何促进组织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管理学者和心理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心理资本作为提升个体和组织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资源应运而生。

一、心理资本内涵

持特质论的学者认为心理资本是作为个体的内在特质而存在的,它类似于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反映了一个人的自我观点或自尊感,支配着一个人的动机和对工作的一般态度,是个体通过学习等途径进行投资后获得的一种具有相对耐久性和稳定性的心理内在基础构架,主要包括个性品质和倾向、认知能力、自我监控和有效的情绪交流品质等。

而以Luthans为代表的学者则将心理资本看做个体的一种积极地心理状态并将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它能通过有针对性的投入和开发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持状态论的学者认为心理资本类似于个体的心理状态,是可以测量、投资开发和有效管理的。

随着对心理资本研究的深入,学者们认为心理资本并不是简单的人格特征或心理状态,而是两者的综合体,既具有特征性又具备状态性。认为个体心理资本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能够显现创新绩效的可测量、可开发的一种心理品质,具体包括具有稳定性特征的心理特质和具有灵活性特征的心理状态。

二、国内心理资本的相关研究

(一)国内关于心理资本维度的研究

柯江林、孙健敏在其编制的《中国本土心理资本量表》中提出并验证了我国本土心理资本包括事务性心理资本和人际性心理资本两个维度,其中事务性心理资本与Luthans等人的研究结果类似,包括乐观希望,坚韧顽强,自信勇敢,奋发进取;而人际性心理资本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包括谦虚诚稳、包容宽恕、尊敬礼让与感恩奉献四个方面。而大多数以企业员工为被试的研究中普遍认同Luthans等人对心理资本维度的划分――希望、乐观、坚韧性和自信四个维度,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观点,即四个维度分别是自尊、自我效能感、控制点和情绪稳定性。还有学者认为只要符合积极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判别标准的元素(如感激、忠诚等)或满足某一特殊文化背景要求的积极心理都应该纳入心理资本的维度之中。李林英、肖雯通过对北京101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自编了《大学生心理资本量表》,得出大学生心理资本不仅包括自我效能、乐观、韧性三个公认维度还包括感恩和兴趣两个维度。此外,包括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情绪智力、韧性、公民组织行为等六个方面也被纳入到心理资本的维度中。

(二)国内关于心理资本对组织内结果变量的影响研究

惠青山等人对中国职工心理资本进行研究表明,心理资本(整体)对组织承诺、利单位行为、利同事行为、人际和谐、工作满意等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离职意向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各维度对组织内结果变量的影响与心理资本整体对它们的影响有差别。

在控制了性别和年龄两个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效应后,员工的希望、乐观和坚韧性三种积极心理状态都对他们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有积极影响;而且三者合并而成的心理资本比希望、乐观和坚韧性三者单独的影响作用都大。该研究在中国经济文化背景下,验证了心理资本及其三个维度都与工作绩效和组织承诺存在正相关,这与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取得的结果相一致。此外,心理资本也并非总是一成不变,随着职务的升高,组织承诺、心理资本和工作绩效总体呈上升趋势;随着工作年限的延长,员工的组织承诺、心理资本与工作绩效总体也呈上升趋势。

(三)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

田喜洲,谢晋宇通过在全国不同地区调查的721份样本,验证了心理资本能对员工工作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且心理资本在组织支持感对员工角色内行为和缺勤行为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组织支持感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在一项针对企业员工的研究中也发现性别对于创新行为的影响可以完全被心理资本所中介。此外,心理资本作为一个潜在变量对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有成功的预测作用。

三、关于国内心理资本研究的几点思考

(一)理论研究方面

对于心理资本的本土化后的维度划分我国学者们还未达成共识,因研究对象数量和质量的差异我国学者自编的本土心理资本量表缺乏一个公信度较高,适用性较广的常模,因此扩大样本取样的宽度与广度是未来心理资本本土化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此外,心理资本在我国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研究大都集中在组织内部对员工心理状况和组织行为学变量的预测上,对于以学生为样本的研究也大都集中在定性分析上,定量分析的较少,因此今后的研究可增加对学生样本的关注,开发提升学生的心理资本,从而提高学生的竞争优势。

(二)实际应用方面

尽管国内已有学者建立了心理资本干预和开发的模型。对心理资本理论的实际应用做出了一定贡献,但这些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措施还需要通过不断的探讨与验证才能进一步推广。因此,建立心理资本增长长效机制,构建心理资本干预与开发的科学模型,结合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共同打造个体或组织的自身的竞争优势是未来心理资本从理论走向应用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美)路桑斯等著,李超平,译.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柯江林、孙健敏.心理资本:本土量表的开发及中西比较[J].心理学报.

[3]蒋建武,赵曙明.心理资本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J].经济管理.

[4]肖雯,李林英.大学生心理资本问卷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6)

[5]惠青山.中国职工心理资本内容结构及其与态度行为变量关系实证研究[J].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6]仲理峰.心理资本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J].心理学报.

[7]田喜洲、谢晋宇.组织支持感对员工工作行为的影响:心理资本中介作用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8]魏球.心理资本对职业生涯成功预测作用的实证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邵建平、张建平.基于心理资本理论的X型团队构建与开发机理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10]温磊、七十三.企业员工心理资本干预的实验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性心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四川省地方本科院校;专职“性教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

      随着国家对“性教育”的重视,专业的“性教育”教师出现在全国很多大中小学,并越来越受到关注。专职“性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构成对性教育的质量和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对于“性教育”的重视应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放在重要地位。“性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在四川省地方本科院校已经初具规模,但教师的专业素养还不容乐观。本文根据笔者对四川省地方本科院校专职“性教育”教师的调查情况,谈谈教师专业素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升的策略。

一 四川省地方本科院校专职“性教育”教师专业中存在的问题

“性教育”虽然已经被列入学校教育的内容,但由于受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影响,在实际的教学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仍然不能坦然面对。作为专职“性教育”的教师们,在专业构成上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根据对四川省本科院校“性教育”教师的调查显示,专职“性教育”教师的素养存在着这样的一些问题。⑴一些教师对于性教育的责任认识不够清楚。对于性教育的必要性在广大性教师的观念里已经毋庸置疑,但对于性教育的责任认识不到位。大部分教师倾向于认为性教育的责任在于家庭和社会,而忽略了学校和教师的职责。⑵对学校进行的性教育的主要内容认识模糊。大多数教师对性教育的内容认识仅限于性知识,而未考虑健康人格和伦理道德教育。⑶进行性教育的知识和能力欠缺。调查中,“性教育”教师对于性教育中的健康文明的性观念和性道德的观念模糊,说明了教师知识和能力储备的不足。

     由于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不足,导致四川省地方本科院校“性教育”问题仍然处在薄弱环节。因此,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对学校性教育没有统一的认识。一部分人认为大学生已经长大成人,对于性知识该懂的都懂了,专门进行性教育会冲击正常教学,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所以,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关于性教育的内容很少。其次,对于学生接受性教育的意愿存在疑虑。据调查,某院校曾为全校师生开设“性教育健康”选修课,计划招收50人左右,实际报名人数竟接近200人。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性教育是认可和接受的。再次,一些院校认为性教育是有必要的,但只需要交给学生基本的性生理知识。大学生对于性知识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性道德的了解还不够,因此性教育应将健康人格和伦理道德教育结合。最后,对性科学知识的理解不够,认为性教育是教给学生信息。

二 四川省地方本科院校专职“性教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策略

教师专业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绝不能一蹴而就,“性教育”教师也不例外。它需要政策的支持、专业的培训等多方面因素的长期综合影响。针对四川省地方本科院校专职“性教育”教师专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强教师的专业提升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 加强“性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注重职前培训

教师的专业构成对于“性教育”的质量意义重大。学校“性教育”虽然受到重视,但是并没有成为独立的课程,愿意承担“性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人数相对较少。因此,对于学校性教育课程的师资保障应首先确保性教育课程的地位和受到重视的程度,只有提高课程地位才能保证师资的数量和质量。

首先,各学校应当确立性教育的学科地位。作为一门综合教育,性教育涉及性心理学、性医学、性生物学、性伦理学、性社会学、性法学、性美学等多方面知识。而这些知识大多数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因此建立在这些学科基础上的性教育已经具备成熟的作为独立学科建设的条件。性教育的地位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确立,仍然处在徘徊的局面并随时可能受到冲击。设立“性教育”独立学科时,应将知识系统化、设立专门的性教育专业,将其发展成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学位教育。

其次,在与性教育相关的专业中设置专业必修课和公共必修课。将性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在一些与性教育相关的专业中设置性科学的必修课,可以帮助有志于从事性教育的学生提升专业知识。如在心理学专业中设置《性心理学》作为必修课,在生物学专业设置《性生物学》、《性医学》等。培养和提高职前性教育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应对选修课和必修课的课程可设时间、内容以及学时、教材内容和考核作出指导和监督。

最后,加大“性教育”相关课程的开设力度。性教育专业的相关内容繁复庞杂,与有限的学时形成巨大的矛盾,不能系统深入的学习性教育相关知识直接影响了性教育教师的专业提升。因此,可以通过开展选修课和性教育辅修课拓展性教育的知识。如在生物学、思想政治学、心理学等专业中,有一部分将来从事 “性教育”的学生,在他们中加强性教育辅修专业的开设力度,能够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

2、 加强职后和在职培训,促进在职教师的专业提升。

在职性教育教师的职后培训应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和体系,将性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校本计划和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系列。将教育规范性的业务培训和教师的自我修炼结合起来,提升专职“性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一方面,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是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的有效途径,要做好在职教师的继续培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⑴ 设计出系统的性教育教师培训方案。因涉及工作、家庭和时间安排,在安排在职教师的学习和培训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对培训时间、内容等进行公示,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之后,应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培训效果的跟踪调查。接受培训的人员在上岗前还需要严格的资格审查,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进行考核,尤其是教师的教学实践技能需要格外受到重视。⑵ 对于培训内容应精心设计。性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包括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教育能力的培训两方面。在对性教育教师进行培训时,要注意教师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 、性规范、性美学等知识的学习,并注意将理论学习和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性教育问题结合起来探讨。 ⑶注意培训形式的多样化。可以通过短期培训班的形式进行集中研讨式的学习。采用指导读书,疑难咨询,听讲座、看性教育录相,组织研讨,观摩课堂教学、参观等多种形式,帮助受训教师更新观念,破除性教育思想障碍;掌握性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并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另一方面,坚持教师的自我发展,尊重教师的自主性,教师的专业提升还依赖于自我学习和修炼。在注重在职培训的同时,应鼓励教师加强自我学习,主动积极地进行性教育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可以建立必要的激励措施,如可以对富有责任心的从事学校性教育活动的教师给予岗位聘用、职称评定、专业发展、工作绩效考评等方面的肯定,增加性教育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定期开展性教育课堂教学的教案、课件的评比,开展性教育赛课活动、鼓励教师写性教育的经验交流文章和相关的教学论文,定期对他们进行督导和考察,尤其重视学生对教师的授课反馈意见。利用反馈的信息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地进行自我学习,加强专业修炼。此外,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性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撰写性教育教材,从国情和地方特色出发,全面系统的阐释教育的原则、意义、内容、途径和方法,对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进行详细介绍,帮教育教师提升自我修养。

3、 建立专门的地方“性教育”教师保障机制

   “性教育”教师的专业提升需要很长的过程,职业培训和教育活动评比会在短期内促进他们专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解决不了长久问题。为确保教师专业在长期内不断地提升,应建立专门的地方性保障机制。首先,应确立“性教育”的实际地位,整个社会对于“性教育”应大大方方地面对,采取坦然不回避的态度将“性教育”列入学校教育的内容之一。其次,建立性教育的工作交流监管机制。将性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进行,实行听课评课、论文评比、经验交流、专题研讨等方面的监管制度。鼓励教师互相学习,并定期进行跨学校、跨区域的性教育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推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和相互影响。此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性科学学习和教育交流的社区,方便教师之间的教育经验交流和探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此外,还可以建立“性健康教育辅导、研究、咨询中心”、 为教师开展性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帮助。建立性健康教育基金,以确保性健康教育持之以恒地有序进行。

三 小结

对于“性教育”的重视,应将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放在重要位置。“性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应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力度,建立专门的“性教育”教师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教师的职业评价和激励体系方面入手。确保“性教育教师‘教师职业发展的顺畅,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促进他们在工作中不断的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

[1] 林杰. 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策略[J]. 大学教育科学, 2006(1):56-58.

[2] 梁德友. 论当代大学生性教育[D].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 杨惠琴,叶芹. 四川地区大学生性心理状况调查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2):26-27.

[4] 靳琰. 中国与瑞典、美国学校性教育比较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性心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异质性心理原理是指外界事物的声音、外形、颜色、光线等作为一种刺激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使人可以迅速感知事物,因感知经验和感知常性被违背而产生。广告传播中异质性心理原理的运用就是由于刺激物的时空突然性、变异产生的突然性和综合突然性等特征给人们带来深刻印象,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置身于浩瀚的广告世界,人们仿佛进人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万花筒,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突然,一个广告画面映人你的眼帘,锁定你的眼睛,刻人你的脑海,来去匆匆的你对它给予了特别的注意,并且久久不能忘记,这正是广告创作者的追求。广告创作者总是使广告与众不同,在准确地向受众传递有关商品信息的前提下,力图让越来越漫不经心和无动于衷的受众对之过目不忘。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利用异质性心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

一、异质性心理原理概念

引人注目,使人过目不忘,亦即强烈刺激人的感知器官,从而得到深刻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异质性心理现象。其原理是:外界事物的声音(包括有声语言、音乐、音响等)、外形、颜色、光线等作为一种刺激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眼睛、耳朵、鼻子等),人可以迅速感知事物。一方面由于人脑具有记忆功能,可以使过去感知过的事物较长时间地保留下来,形成感知的延续性。另一方面,作为感知客体的外界刺激物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使之有规律可循,即使有所变化,也不会变得面目全非。这样,人对客观事物可以多次重复地感知,不断积累感知经验。这是感知的恒常性。如果新的感知经验与过去的感知经验保持一定的联系,能够维持平衡,并且能由过去的感知经验顺理成章地推衍,接受新的感知经验,就会呈现出心理学上的同质性心理,这种心理一般不会引起心理上的巨大变化。

而如果不同时间的感知经验发生联系时,破坏了感知的协调平衡,即不能由过去的感知经验顺利地实现向新的感知经验的过渡,那样就会出现异质性心理。当一个人受到突如其来的刺激时,其视听知觉就会一时失去平衡,使感性细胞发生物理变化,从而在人的感知中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其印象深刻程度同刺激强度成正比。例如,你在街上行走,突然目睹一场车祸,使处于平衡状态的人们的感知器官突然被刺激,尽管发生车祸之人与你无关,你都会对此事留下深刻记忆。又如、当我们第一次看到化成仙人球的话筒的照片时,那种金属的话筒柄与圆圆的仙人球连接在一起的奇特形象会使我们感到突然和吃惊,从而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把这类现象归为某一偶然因素的作用,视为偶然性现象。异质性心理的原理正是从对这些偶然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找出它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二、异质性心理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一般正常人对物的感知,仅指对可见物和有声物的感知,首先是通过眼、耳这些主要感知器官来进行。“眼观其形,耳辨其声。”人的感知过程包含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具有进行判断、推理以及可记忆的能力。感知的可记忆性和物的存在的相对稳定性及其发展变化的有规律性,给人的感知器官提供了能够对同一物进行多次感知的条件,同时还提供了在这种反复的感知过程中得到无数感知经验的可能。感知经验也称为过去经验,而在新的感知过程中得到新的经验,这些新经验总是与过去曾经感知而形成的各种记忆相联系。这种联系是维系感知器宫平衡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这种联系就会使感知器官失去平衡,产生突然感、奇特感,从而出现心理异质现象。感知经验的存在是心理异质现象产生的条件之一;之二是感知常性的存在。人对客体大小、形状、颜色的感知在某些条件改变时保持一定恒定性的心理状态,称为感知常性。例如,一个成年人从近处走远时,在我们视网膜上的影像虽然相应缩小,却绝不会把他感知为儿童,这就是感知常性的作用。异质性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感知经验与感知常性被违背。

三、广告传播中异质性心理现象的特征及类型

广告传播中异质性心理原理的运用就是创造广告传播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给受众以突然性刺激,从而在受众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简言之,广告传播中异质性现象的特征是:由于刺激物的突然性而带来的深刻印象,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这种突然性可分三种基本类型:

1.时空突然性。即物像出现的时间、空间不符合一般受众的感知经验。比如正在播放电视剧,当故事情节发展到极为惊险的时刻,突然出现广告模特在夏威夷的海滩畅饮冰爽饮料的镜头,观众紧张的神经一下子松弛下来,在心理上造成很大反差。

有时,新的刺激物使接受者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在与感知经验没有联系的情况下强制性出现,会引起人的全神贯注,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例如,在电视广告中,出现一个广告模特的特写,然后迅速地变幻出各种各样的人的面孔,表情也随之改变,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受众接受的信息在时间安排上所经历的多次感知,都是过去的感知经验无法预测的。

空间的突然性是按一般感知经验,某种现象不可能出现在某种场合或者某个地方,但是意外地出现了。比如一则轿车广告:在闹市中,突然出现一只庞大的恐龙,踩烂车子,当踩到一辆很小巧的车子时,车子却丝毫无损借以说明选购这种是明智的选择。在洗发水广告中,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怪亮的光头,以此说明该洗发水里有薄荷成分,洗完头真是凉爽到极点,令人产生不可思议的感觉。

此种类型的特征是其所属的感知过程在一定时间之内,并且是连续性和活动性的,突然产生的新经验与以前经验均无必然联系,刺激物对感知者以不带任何过程的强制性方式出现。

2.变异产生的突然性。就是熟知物以完全不被知道的面貌出现,或者说是以非普通性面貌特征出现。前面列举的化为仙人球的话筒带来的现象就属此类。又比如,一头奶牛正在山坡上吃草,身上的花纹黑白分明,突然奶牛身上黑色的花纹飞了起来,原来是许多黑色的蝴蝶;一个人的头发通常是柔软的,自然向下的,但是在纽约疯狂艾迪电子连锁店的广告中,模特在说广告词时,头发突然变成辐射爆炸式,一根根向上竖起;一个孕妇的肚子被轻轻托起,肚子变成了地球,将地球人格化。经过这种变化,寻常的事物就会变得极不寻常,同时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

3.综合型突然性。除了以上两个基本类型外,还有综合二者的复杂型。它既带有时空反感知经验,又带有物像反感知经验的多方因素。这种综合型在现实生活中更为少见,因而产生的刺激更为强烈。从某种角度说,这种综合型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类型,是对异质性心理特征的复合与运用,能在短时间内给人以深刻印象,因而在广告设计和传播中体现得比较充分。

四、异质性心理原理在广告传播中的应用

1.以物的变异产生的突然性方式的广告实例与分析。物的变异产生的突然性的运用,在广告传播中也被称为物的再创造。这种创造与自然科学中的合成有一定相似之处。这种变异并非是不同物体的随意组合,而是以一定的意念联想为基础,并通常是为再现一定的观念而为。从变异物体的数量来看,包括对单一物的变异和对多种物体的变异。其常用的手段有改变比例大小、反透视、物的自身变异以及组合物体变异以及物的反复等等。(1)改变比例大小,也叫反比例,就是对物与物之间的大小比例关系的再创造,使物像以违反客观实际比例关系的面貌出现。一般的摄影、绘画总是客观地表现事物,符合人们感知经验中事物正常的比例关系。而广告可以根据创作者的要求,对事物比例重新设计,进行大胆改造,甚至某些事物或情景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出现。

例如,法国的KOOKAI时装创造出一系列反比例的广告。在画面上:男人变成金鱼。在金鱼缸中游弋,而女人拿着鱼食一边欣赏,一边喂鱼;一个女人悠闲地趴在滑板上,三个象黄鹏鸟那么大的男人站在她的背上殷勤地为她涂防晒霜;女人在精心地涂绘脚趾甲,每个脚趾缝里都夹着一个呼号的男子;女人看着男人在抽水马桶的旋祸里翻腾求救,却毫不留情地按下冲水按纽;女人美丽的胭体超大比例,而男人变得很小,跪着为女子清洗按摩……这些都是改变广告人物的大小,形成反常的比例关系,这种夸张给人留下新颖奇特的印象,并进而思考广告的用意。在我们这个并未完全实现男女平等互利的社会,女为悦己者容的传统穿着观念仍然是市场的主导,而KOOKAI的广告带有明显的“女权主义”色彩,其“女人是世界的主宰,男人尽在我掌握”的反传统表现,在众多女装广告中独树一帜。(2)反透视,即反一般透视—近大远小的规律。人眼观察外界事物,一般透视规律是近大、远小,但在广告中,可以人为地将远处的事物制作得比近处的大,甚至大得有违常理,起到突出商品的目的。例如远景的空中人比近景、中景的汽车、自行车、房屋大得多,能产生强烈的梦幻刺激,这种设计风格激情有趣,使人富于联想。三星激光盘机广告,近处的几个人很小,而后边的三星激光视盘却大得出奇,其目的在于宣传各型激光视盘机。在反透视变异中,总是包含着事物比例变异技巧的运用。如KOOKAI的一则广告,远处的女人趴在地上,望着离我们的眼睛更近的男人,近处的男人被装进了易拉罐里面,比后面的女人小很多,这样,会有视觉上的震撼。(3)物的自身变异,也称为单一物体变异,是对单一物体自身形状或形态的变异,物像以反常态的形状出现。比如笔直的枪口弯曲下垂;玻璃瓶口弯曲变尖;压扁的南瓜;留下深深的手指凹痕的玻璃奶瓶等等。这是比较简单的引起受众注意的方法。(4)组合物体变异,是将几种不同质感或不同形状及形象的物组合为一个新的物,会产生更为奇特的感官刺激。这种组合的每一部分往往相互间有一定的意念联系。比如,从萨克斯管的自然走势中变幻出女人丰满的腿;一卷胶卷蜿蜒向前幻变成了一条蛇;一头黑亮的秀发在甩起的一瞬间变成了一只肌肉强健的胳膊。

物体组合变异的另一种形式是将多个物体或画面分别截取其中某一部分,然后再组成一个新的画面,既与原来任何一个画面截然不同,又包含着原来各个画面的某些部分和特色。例如,我国第九届广告节的金奖作品《脏系列》中的《垃圾铲》篇、《地毯》篇、《扫帚》篇,将穿得很脏的衬衣与垃圾铲、地毯和扫帚结合起来,使这些物品成为两个物体的结合体,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效果。(5)物的反复出现,即绝对相同的一物在画面中以完全相同的形状及形态多次出现。比如同一个人的嘴巴,以相同的形态反复出现,使人感到突然,甚至感到恐怖,因而印象深刻。又如兴业银行形象广告《船桨》篇、‘话筒》篇、‘路标》篇。反复出现的船桨,带给人们的动力的支持,是快速抵达彼岸的信心保障;许多远近不同但外形相同的话筒表明“倾听无处不在”,强调其真诚服务;数不清的路标表明无处不在的指引,给予需要者全面的金融服务。这种重复出现的画面可以消除单一形象带来的单调感,给受众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当然并非所有的重复都能产生异质性心理,只有那些违背感知常性的重复才能形成异质性心理。

2,以时空突然性方式的广告实例与分析。在广告媒体中,电影、电视和广播广告常常运用时空突然性的方法,特别是影视媒体在视、听两个方面能使受众连续感知,如果在连续感知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与前面的感知经验极不协调的音响、画面,就能产生强烈的时空突然性。通常的方式有以下两种:(1)插人式,即插人与原先播放的情节、内容大相径庭的内容。比如在播放电视剧的时候,突然出现一片竖条纹的彩屏,就像突然失去了电视信号,人们开始怀疑是否电视播放系统出了问题,时间在一秒一秒地延续,彩条依旧,正当所有的观众越来越纳闷时,彩条突然不见了,接着出现一段文字:反对种族歧视。这样的广告充满悬念;刺檄、醒目。当然在穿插时,要注意穿插的时间、内容和次数,否则,人们就习以为常甚至反感。(2)集锦式,是指将若干广告精选编为一组,按组插播。广告与广告之间的信息内容迥异,随意组合,观众处于毫无准备的心理状态下,接受变幻莫测的广告信息并产生异质心理。除了影视广告,广播广告也可以运用时空突然性,比如在语调平缓的广播中,突然出现惊雷一般的响声;在欢声笑语中,突然出现婴儿的啼哭;在一出悲惨的戏剧后,突然出现一个充满喜悦感的声音,这都是广播广告造成异质性心理的方法。此外,一些户外广告,如能够变化转动的灯箱广告,LED电脑看板,Q板等,也都可以发挥时空突然性变化的传播效果。

性心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心理测量技术的发展,心理测量已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本文根据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介绍心理测量在该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西方工业革命后,对劳动力的需要急剧增加,劳动分工日益精细,对人才培训、人员选拔和职业指导的需要大增。同时,精神病治疗的实践和教育实践中对弱智儿童的鉴别,这些都成为心理测量学蓬勃发展的现实需要。1904年,比奈与西蒙合作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 比奈一西蒙量表,用于测验和鉴别智力落后儿童,从此科学心理测量开始存在并不断快速发展。目前心理测量已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本文根据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介绍心理测量在该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1 心理测量的概念及其特征

心理测量是指依据某种心理学理论,通过一定的操作程序,对个体的能力、人格或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或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心理测量是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的一套严谨、系统和科学的研究方法。而心理测验是心理测量的一种具体方法和手段,它是利用量表,对某一特定个体素质进行测量的一种手段。一个科学而有效的心理测验,必须具备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心理测量具有下面的一些特征:

(1)心理测量的间接性

心理特质与客观的物理现象不同,心理特质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我们不能对心理进行直接的测量,对心理的测量只能是一种间接的测量。根据心理学特质理论,某种内在的不可直接测量的特质,可表现为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外显行为。因此,心理测量只是测量了一个人对测验项目所进行的行为反应,心理学家对测量结果进行推论,从而间接了解人的心理属性。

(2)心理测量的相对性

对人的心理或行为进行比较,没有绝对的标准,而只能选取群体中的其他人作为标准。所以心理测量的结果通常参照每个人处在一个群体中的位置,而位置具有相对性。例如,测得一个人智力的高低,就是与其所在总体的人的智力标准相比较而言的。同时,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3)心理测量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一切测量的基本要求。测量的客观性实际上就是测验的标准化问题。心理测量是一门科学,因此它的测量结果应该是客观的。它的每一个步骤,无论是测验项目的收集与选取,测验的信度与效度检验,施测过程,数据的处理与结果解释,均按照标准化的程序来进行。

2 心理测量的分类

通常按照心理测量功能分类

(1)能力测验

从心理测量的观点来看,可将其分为实际能力与潜在能力。实际能力是代表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技能,是学习的结果。潜在能力是个人给予一定的学习机会时,其行为能达到的水平。通常测量潜在能力的心理测验又称之为能力倾向测验。能力测验又可分为普通能力测验和特殊能力测验。普通能力测验就是通常所说的智力测验。例如“瑞文推理测验”,“斯坦福一比奈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等等。特殊能力测验是测量在某个特殊领域的能力。

(2)成就测验

用于测验个体在接收学习后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例如学校的学科测验,或者某种标准化的资格认证的考试。成就测验多是测量有计划的或者比较确定情境(例如学校)中学习的结构。

(3)人格测验

人格测验主要用于测量性格、气质、兴趣、态度、动机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人格测验又可以分为自陈量表、评定量表和投射测验。例如:埃森克人格问卷、MMPI、16PF、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等等。

3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测量

在现代企业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理测量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

(1)心理测量在职业选择中的应用

美国心理学家斯特朗曾就兴趣与职业上的成就之间的关系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他说:“能力与兴趣的关系恰似摩托艇的马达与驾驶员之间的关系相似。马达相当于能力,它决定小艇的速度,驾驶员则相当于兴趣,他决定小艇的方向。小艇前进的距离便是成就。成就是由马达与驾驶员的综合作用决定。兴趣与行为结合起来﹐便成为促进行为的力量。”

基于此,他于1927年编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个职业兴趣测验“斯特朗职业兴趣量表”。 继斯特朗之后,坎贝尔主持了该量表的修订后改名为“斯特朗—坎贝尔兴趣问卷”。该量表是一个应用很广的职业兴趣量表,不但能为人们提供职业方向,而且还能对职业转换和职业发展提供参考意见。测试结果可以与不同性格类型、不同职业群的常模作比较,以此了解自己在工作类型、职业兴趣、培训专业等各个方面感兴趣的程度,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以及可能的成功领域。

(2)在企业招聘中作为选拔录用的测试工具

心理测验可以在短时间内准确的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个人能力和其他个性心理特点,为员工招聘提供一个客观的度量标准,使得员工招聘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20世纪40到50年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开始越来越重视人职匹配的问题,于是心理学家开始寻求方法评价应聘者的“岗位适合度”。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心理学家对应聘者进行一系列纸笔测验,通常包括个性心理问卷、能力倾向测验、投射性测验。根据不同的职业选拔需要,心理学家从众多心理测验中选择合适的进行施测。如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中的言语测验可以作为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言语理解和人际沟通能力的衡量工具。利用投射测验,如主题统觉测验考察应聘者的工作动机和与工作有关的生活态度。利用各种人格问卷,如卡特尔16PF测验,埃森克人格问卷EPQ,测量应聘者的人格特征,作为职业匹配依据。

(3)评价中心技术(Assessment Center,AC)在员工素质测评中的应用。

自从1952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首次使用评价中心技术并取得理想效果后,该技术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强调多种心理测验技术的综合运用,采用不同类型的工作情境模拟技术选拔人才、培训人才,目的在于创设一个较为真实的模拟工作环境,从多角度考察对象。评价中心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有公文筐测验、无领导小组讨论、模拟面谈、角色扮演、管理游戏等等。

其中,公文筐测验是模拟工作事件公文处理的纸笔测验,用于评价综合分析、统筹规划、决策能力、信息处理等能力。无领导小组讨论主要通过团队互动进行测评,评价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团队合作、影响力、语言表达等人际交往能力。角色扮演和管理游戏则是通过让应聘者扮演某种管理角色或者模拟某种工作事件,目的在于反映真实环境下应聘者的工作表现,了解应聘者的心理特征和个人素质。

(4)心理测验在员工心理健康方面的应用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较为突出的趋势是,现代企业越来越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于是各种心理健康测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应用比较广泛的心理健康问卷有: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抑郁状态量表、康奈尔医学指数(CPI)、心理适应性量表、生活事件量表等等一系列心理健康量表。现代企业员工因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和各种不良生活习惯,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员工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甚至导致员工自杀事件发生。应用心理健康问卷能够及时发现出现不良心理状态的员工,及时进行干预。

参考文献

[1] 金瑜.心理测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戴海崎,张峰,陈雪枫:心理与教育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3] 林仲贤,丁锦红[J].心理测验的含义及其应用.中国临床康复,2004,(3).

性心理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港台 内地 班级心理辅导

一、引言

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目标。一般说来,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基本上处在同一层面。他们在智力、人格的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大体呈现出普遍性和规律性。这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基础。

就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人员配置情况而言,人数常控制在十人左右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显然不能及时满足同龄学生的大量心理需求,班级心理辅导形式便应运而生。吴丽娟(1985)指出“学校班级辅导是我国的特色,是以团体辅导的模式运用在班级”[1]。因此,可以通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整体发展。在我国的具体国情下,这样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对于普及心理常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防止因缺少关怀、引导而发生的心理不适应、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的特殊功能,是其他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载体所难以替代的。

二、港台地区的研究

台湾地区的心理辅导运动始于1954年。自1982年开始,台湾师大、彰化师大等高校成立了几个“心理辅导咨询中心”,分片负责学生的咨询心理辅导教育,培训中学的心理辅导队伍,并在具体操作上给予指导。在台湾教育厅的主持下,还编了《团体心理辅导手册》、《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手册》等实用性操作指南,具体指导中学的心理辅导工作。

可贵的是,台湾地区的团体心理辅导在学习西方国家的基础上既有学习,又有创新,他们将团体的规模扩大到班级,在班级中再分成一个个小的团体,通过班级心理辅导的实施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将班级中的团体心理辅导教育作为学校整体心理辅导中的一个重点。此外,他们还参考美国学校心理的理论架构,尝试将团体的心理辅导与团体的治疗有机结合起来,将临床心理学引进校园,确定一种“学校临床心理师”的模式,一方面面对学校各种对象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协助学校处理一些校园危机,如自我伤害,校园冲突等,这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工作[2]。

香港地区的心理辅导在使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上,也做了一些实质性的探索。在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面,香港着重探索在班级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香港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开始于70年代初期,最初的工作完全由班主任策划和推行,后来逐渐得到专门负责家庭与儿童福利的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的帮助。目前,班主任仍是心理辅导教育的骨干力量。这样的发展对于中学进行班级心理辅导的普及有很大帮助,但是这样的辅导人员心理学专业素质较难掌控,需要不断发展和探讨。目前,这种模式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框架的形成仍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内地的研究

我国大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北京、上海、湖北、江苏、辽宁等地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与实践工作。主要形式有:建立心理辅导室,针对学生的一些个别问题开展咨询与辅导;少数试点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排入课表;大多数是结合班级,在团队活动时间进行。由于贯穿了新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课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上海是中国内地最早在中小学开展心理辅导的地区,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面的实践探索走在全国的前列。他们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其中在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面开展了一些课题研究,形成了论文、研究报告等成果形式。如2000年上海教科院普教所的吴增强发表了《班级心理辅导——着眼于同辈群体资源的开发》一文,就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做了研究,比较系统地对“班级心理辅导”与“班级主题班会”、与“团体辅导”进行了概念上的区分,介绍了班级心理辅导的特点,班级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辅导的形式等[3]。这些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

新世纪,出现了大量与心理辅导在中小学的应用相关的著作,使得此方面的研究达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钟志农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操作要领》对于现在中小学较为常用的辅导形式进行了辩证的论述,认为心理辅导应将理念放在第一位。他认为理念是班级团体辅导的灵魂,班级团体辅导的价值及其深刻性主要就是体现在辅导理念上。他认为,心理辅导课的设计应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创新精神,需要有很鲜明的层次感和连续性,这样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4]。鞠玉翠撰写的《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论述了心理辅导方法和教育途径,认为心理辅导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班级活动与管理实施、心理辅导活动课和专门的心理辅导实施,这样有利于在班级中形成互相尊重、接纳、合作的气氛,从而对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5]。

港台地区在心理辅导教育起步较早,在团体心理辅导方面的探索逐步展开,他们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结合了本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使之更加本土化。由于港台地区与祖国大陆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因此,港台地区的成功经验对起步相对较晚的大陆心理辅导教育来说,具有更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吴丽娟.理情教育课程设计[M].台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2]舒敏熠.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初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16).

[3]吴增强.班级心理辅导-着眼于同辈群体资源的开发[J].思想·理论·教育,2000(11).

性心理学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呼唤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高素质的人,最佳的体现是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这是对培养人的当代教育提出的要求。为达到这一要求,要注意在教育体系中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

    一、 实施心理教育行为的意义

    21世纪是一个国际竞争激烈、科技发展迅速的世纪。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政治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民族素质和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竞争将引起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知识结构的变化。现代社会使人们有了时间紧迫感、差别加大造成的心态不平衡、流动和变化加快带来的不安全感、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淡化以及现代生产方式与工作条件产生的单调、枯燥、孤独乏味之类的感受,于是就加剧了人们之间的心理冲突,产生浮躁、焦虑、失落、不满之类的不健康心态。另外,在心理素质上,当代人又存在意志薄弱、缺乏抵抗挫折的能力、缺乏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依赖性强、情感不稳定、危机意识不强等心理问题。因此,心理教育在未来的教育中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知识经济呼唤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高素质的人,最佳的体现是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这是对培养人的当代教育提出的要求。为达到这一要求,要注意在教育体系中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一直受单一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学生身心整体素质发育不良。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解决的出路是建立新型的人才素质模式,而在人的整体素质模式中心理素质是基础,对人的其他素质及人才整体素质有重要影响。

    青年期是个体走向独立和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的“暴风骤雨”期,在目前的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就是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问题,走向成熟和成功。同时,也是帮助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主要任务。

    二、 心理教育行为的作用

    心理教育行为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行为。如兴趣教育、意志锻炼、性格教育、情感教育、生活技能训练、社会适应性培养等。

    心理教育的目标很明确,首先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里的心理素质是指与现代社会文化要求相适应的现代人的心理素质,与学生当前生活相适应的心理素质,以及学生进行良好学习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因素,它居于社会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之间,是个体遗传和社会环境影响、教育要求相互作用在人的主体内部的沉淀,同时又是人的主体性格结构的核心成分,推动着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提高和优化。人的遗传素质和身体潜能开发与实现的程度,以及社会文化历史经验在人的身心结构中的内化、沉淀的程度,都可以从人的心理素质水平上得到综合反映。

    其次是开发身心潜能,不仅要造就学生与未来文化相适应的一般的心理素质,更要造就学生与科技进步相适应的创造心理素质。现代心理学与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潜能未能充分利用。曾任法国总理的埃德加·弗尔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人类大脑有很大一部分未经使用的潜能,有些专家估计说,其数量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心理教育可以通过一系列崭新的教育观念、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最后,心理教育可以预防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主要是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来帮助人们消除不良心理,提高心理的适应能力。

    三、 实施心理教育行为的内涵

    心理教育行为的空间有多大?我们说:它直接影响到教育行为的成功。心理教育行为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心理教育行为承担着四个方面的任务:培养、开掘、预防和补救。推进心理教育可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切入点和侧重点,一般来说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关键能力

    21世纪人的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人的合作意识与交往能力,以及作为一种高层心理需求的创新意识与成长愿望,不论对社会的发展还是对人自身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德国的职业教育称这些心理素质是人的关键能力。我们的教育,就面临着要加大培养人关键能力的力度。

性心理学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营销心理学》教学,需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将学生置身于各种真实的或模拟的营销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各种营销情景去领悟知识、感知消费者的心理,获得专业技能和实战经验。

营销心理学是一门主要研究营销活动中,消费者和营销人员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营销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基础知识与市场营销理论的有机结合,是心理学一般原理在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延伸和应用,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而现代营销在本质上是一个营销主体与营销对象,即消费者的心理互动过程,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掌握并有效运用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和消费行为规律,是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

一、《营销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许多院校在市场营销学科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授—受教学,偏离了市场营销学科的特性,也与市场营销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差甚远。近二十多

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营销观念的增强,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一直非常旺盛,但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的市场营销人才却和社会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人才规格不符合企业要求,这无疑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矛盾。

营销心理学课程在中职学校属于营销专业学生的主干课,但在学生看来,营销心理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又属于可有可无的,学得好坏也无关紧要。一部分学生认为做营销只要口才好、反应快,其他的理论学不学都不重要。鉴于此,我提出了一些关于高职院校营销心理学课程改革的建议。

二、《营销心理学》教学改革措施

1 教学内容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营销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及学习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在理论方面只选择那些有代表性和比较成熟的理论内容, 更多地强调理论的实践应用,用理论来指导营销实践。另外,为避免与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等先修课程的相关内容重复,还应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如在讲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时,由于在其他课程已经介绍过了, 在本课程中只侧重讲解如何根据该理论分析不同顾客的需要,并指导营销工作的开展即可,具体的理论内容则不需重复。

2教学方法

为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增强教学效果。

(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 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属于讨论式或主体式教学模式, 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揭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互相评价方案,以开拓思路、积累经验、提高能力。

(2)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交给学生独立完成。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只起咨询、指导与解决疑难问题的作用。例如 转贴于

在“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对广告决策的影响”内容时,可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任务:从广告媒体的选择、商品命名、商标的设计、包装装潢、广告词的设计等方面,考虑怎样为某药品进行广告设计与开发。形式与内容:(1)分组。按学生人数进行自由分组,一般以4~6 个学生为一个小组, 确定组长, 注意对组长的选择与指导。组长负责小组内部任务的分配与安排、小组成员资料的收集等工作。(2)理论知识的学习。各小组对本教学单元内的相关知识点进行集体讨论与学习。(3)调查与资料的收集。各小组收集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采用网络以及超市或商场访谈有关营业员的方式,就各种保健酒的名称、包装、基本功能、命名、广告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解。另外,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法了解消费者对选择购买某些保健酒的原因、消费之后的感受等。(4)根据以上收集的资料各小组进行广告设计与开发。(5)各小组展示并介绍方案作品, 着重陈述方案中所运用的心理策略(如怎样引人注意、增强记忆、启发美好联想、增进情感)(6)各小组对方案进行评价、自由发言。(7)教师总结。在此教学方法中,最终结果要进行小组的自评、互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程度较高,积极性大,在评价过程中学生能积极发言。将具体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 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与工作的能力,学生要想很好地完成此项任务必须对相关知识进行认真的学习研究,前期的准备、信息收集等环节则要求学生必须就如何获取信息这一课题进行学习,方案的制订及修改,也是学习的过程,内化的过程。所以整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让学生扮演一些角色, 亲身体验所扮演角色的心理、态度、情境等,使学生了解学习的要求。采用角色扮演法时,扮演角色的学生数量有限,其余学生则要求在一边仔细观察,对角色扮演者的表现包括姿势、手势、表情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估。通过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从理论与实际两个角度去分析人们在营销工作中会怎样说或者怎样做, 效果更好。如在讲顾客的个性心理时,请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顾客,另外请一位学生扮演销售人员,并请他根据不同的个性特征的顾客采用相应的服务方式,使双方达到一个最好的沟通效果。通过角色扮演法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在改编教材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呈现特点,用图表、图片的方式展示教材知识。如讲商品命名、商标心理时,可用图片展示各种商品的商标设计图案,并分析其心理效应。在讲广告心理策划时,可用短片视频展示某些商品的广告过程,用图片的形式展示街头的广告招牌,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使教学过程更形象、直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改革考核模式,注重过程考核

在考核过程中应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 知识与能力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我把整体考核分为两个部分。其中平时的考核占50%,期末测评占50%。平时考核主要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具体项目的评价, 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具体项目的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多种方式相结合。这种考核方式改变了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的局面,激发学生全程投入学习,增加了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