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恋爱心理学论文

恋爱心理学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1.行为心理学概念简介

行为心理学是在20世纪初创立的一门科学,但其学习原理及行为规范技术是自从人类有了文学历史以来便存在。本世纪20年代,曾在美国风靡一时。俄国的谢切诺夫(1829—1905)是第一个在行为学研究方面以严谨的实验来取代哲学臆想和偶然观察的学者。他认为:所有人的行为实质上都是反射性的,甚至人类最高级的艺术和智力成就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系列连续反射作用引起的特殊联想在变态行为研究时,谢切诺夫探究了条件作用现象,但他还没有完全承认条件的作用。接着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1849—1936)在研究狗的消化腺功能时,作了著名的消化腺分泌体外引流实验,发现了条件反射规律,对后来确立的行为心理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行为心理学真正创始人应为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年他在美国的《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行为心理学的确立。华生把心理学界定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和动物的行为,而行为的基础构成因素是刺激和反应。因此,他断言,能将一切心理学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都纳入刺激和反应的规范之中,并提出S—R即刺激反应的基本公式。华生在对复杂的学习过程,提出了两个著名的定律,即频因律和近因律。某一反应对某一刺激发生次数越多,该反应就越可能对同样刺激起反应称为频因律;同样,某一反应对某一刺激次数在时间上间隔越接近,这反应就越容易产生称为近因律。尽管后来行为心理学经过不断的充实和改造,但始终保存了华生的行为心理学的重要标志。条件刺激产生主体反应的理论认为,一个人无论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是后天习得的结果。这与我国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可以说是不谋而合的。由于华生的学说对后天学习作用的重视,使得后来逐步完善的行为心理学进一步发展形成一个新的概念即学习理论。

2.师范高等专科学生的行为特点

目前,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下简称师专)的学生多是高中应届毕业生。他们年龄偏小,心理状态不够稳定,且大多属于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多数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宠爱。久而久之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行为模式。具体表现分述如下。

2.1 唯我独尊我行我素

大学生开始独立生活,对家庭及父母的依赖减弱,要求社会、老师、家长将他们作为正式的成人角色对待,希望在衣着、择友等多元社会行为方面有更多的自由,要求“自己决定自己的事”,在行为上还喜欢标新立异,对成人束缚和社会的约束常有反抗现象。

2.2 情绪行为强烈而又不稳定

大学生情绪反应快而强烈,可因一件小事高兴或失望,能从高度兴奋转入沉默和抑郁。而且情绪一旦产生,便较快地转化为情绪行为。大学生的情绪行为具有很大的“动作性”,情绪体验与动作联系很密切,既可能具有建设性,又可能具有破坏性。如看到斗殴及欺侮妇女事件,有正义感的大学生常前去制止,这种行为具有良性的社会效应;反之“哥们”意气大打出手,这样的行为则具有破坏性。大学生的情绪行为,有明显的易弥散的特点,容易受环境气氛的感染。

2.3 学习行为富有创造性又具有随意性

大学生年龄相近,是人一生中最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时期,他们不保守,对事物充满好奇的憧憬,喜欢大胆探索。他们的学习行为表现为喜欢怀疑和争论,不盲从己有的结论,勇于批判等等,纵观历史,许多重大的学术论争常是由青年学生发起。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另一特点,是不如成年人那样耐心有计划地研究和探讨问题,容易表现忽冷忽热,兴趣不稳定。例如,对某一问题怀有浓厚兴趣时可以废寝忘餐;一旦失去兴趣,积极性一落千丈,甚至会厌倦这门学科。

2.4 社会经验不足行为难规范

一些大学生在恋爱、服饰等方面遭到同学、老师的批评或指责时,不是冷静分析,却抱着“我偏要这样做”的逆反心理,不顾后果,甚至可能会做出学校和社会不认可的事。

2.5 趋众行为突出

趋众行为是大学生行为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所说的“一窝风”、“赶时髦”都属于趋众行为。学生在这一种环境中常感受某种气氛的无形影响。若为良性的气氛,这时所产生的趋众行为是积极的;反之,如果不爱学习之风和恋爱风盛行,这种气氛给教育带来消极作用。

当然,上述这些特点,并不是每一个师专生都一一具备或每个特点都十分突出。如果师专教育中,教师不注意及早对学生的这些弱点予以纠正,将来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所产生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3.师范高等专科教育的对策

根据行为心理学的SR公式,外界不同刺激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进而产生不同的行为规范。因此,笔者认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对刚步入高校门槛的17~18岁学生就必须有的放矢地不断给予正确引导,将各种有利于他们身碰的良性刺激贯穿纖的学习过程中,并产生长期稳定的良好反应。这些反应对高师学生形成高尚的行为表现将起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高师学校应对新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学校在开学典礼上就应着重强调教师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光荣性以及学习教育科学和专业知识的严肃性、严谨性、科学性;还要通过典型事例进行教育,邀请在教学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有突出成绩的先进工作者作报告,以现身说法,使刚入学的教育幼苗,对教育过程有感性认识。

其次,在不同场合(如班会或授课时),教师都必须循循善诱,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当好人类灵魂工程师重要性的认识,使新生形成正确认识,指导实践达到克服不良的心理状态,而表现出正确的行为目的。

第三,教师要为人师表。师专的教师是“未来教师的教师教师的一切行为,对学生尤其是新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不但要有较渊博的学识,而且要有良好的人格和严谨的教风和学风。学生往往会以自己的老师为摹仿的对象,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同样,由于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有些社会上的不良分子常常会利用这点,去诱惑甚至勾引学生。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时常向那些思想幼稚、“免疫力低”的学生,尤其女生敲起警钟,对可能出现不良行为的苗头,应晓之以理,做过细的思想工作,防范于未然。

第四,必须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并不断宣传和执行。管理制度规范的长期刺激,对学生的行为反应能起约束的作用。对一些违反规章制度的学生,除正面教育外,适当的处罚是必要的。这样,不但能对违规的学生有教育作用,同时对其他学生也能起正确引导的作用。

第五,学校应经常组织有益心身健康的课余活动。例如,“学雷锋”、“青年志愿者”、“献爱心”、“义务献血”及各种文体和兴趣小组活动。学生能置身于丰富多彩、有益心身的良好氛围中,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对他们的心理素质的塑造和完善大有裨益。

第六,教师应热情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效。学生以学为主,科学知识浩如烟海且多数学科枯燥复杂。低年级的学生,入学时往往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当考试成绩与自己的愿望有距离时,常常会怨天尤人,甚至消沉而一厥不振,或者想方设法作弊。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有的是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心智活动和认知活动上存在某些不足;有的是缺乏坚强的意志,畏难情绪严重;等等。针对这些情况,作为教师切忌歧视或讽刺,以免使成绩差的学生因受不良刺激,产生逆反心理,而出现不良行为反应,有时甚至相当严重。所以,对待成绩差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分析情况,找出主要矛盾所在,并指导他们解决矛盾,提高学习兴趣和信心;与他们一道应用行为心理学的有关规律,摸索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应用频因律和近因律)帮助他们养成有组织有成效地进行学习的良好习惯;督促他们合理地分配学习和业余时间;在他们有进步时应及时给予鼓励等。

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理应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教学模式也应从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心理特点出发,使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然而近年来,现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文章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理论实践与思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现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径作进一步思考。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

据最近一项研究调查表明,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认为最迫切想解决的问题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优化自我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克服自卑心理”、“控制不良情绪”等方面的问题,调查结果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课程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他们现存的心理不健康问题。目前,现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材编排上侧重于心理发展规律及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与高校大学生平时学习生活明显脱节,与大学生实际心理需求产生错位。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往往存在“脱钩”,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内容陈旧等问题逐步凸显。

1.2课程设置单一化

课程设置单一化,即是指众多大学只在大一新生班级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在其他年级如大二、大三、大四等则未设置、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而导致整个大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在大一已经全部讲授完。然而,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有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大一新生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完成的首要任务是寻找自我和调节心态;大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多的是“健全人格”和“适应社会”;大三学生教学目标更多的是职业生涯规划、求职心理、就业压力等,然而现今大部分高校仅在大一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立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级特点、学生的实际需要,目标设置不具体、不明确。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能针对大二、大三、大四等不同年级分别设立针对性、具体化的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泛”而“空”,不具体不明确。

1.3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

通过作者对长沙理工大学、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等众多高校的现场实地调研,并结合自身多年的心理健康教学经验,不难发现,现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而讲授法受学生的欢迎程度却比较低,因此常常出现学生厌学、逃学、“隐性逃课”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极不理想。从目前的课堂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形式主要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方式过于传统,为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听课注意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紧迫。

1.4课程考核单一化

通过作者对长沙理工大学等五所高校现场实地调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其中开卷考试、撰写主题论文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采纳的主要方法,虽然有平时成绩如作业提交、考勤、到课率、旷课率等方面的考核,但是很多流于形式,对实施全方位、全角度、全维度地评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瓶颈。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2.1课程设置多元化

高校领导和心理健康教师应高度重,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和不同心理需求,对课程设置实施全面改革,可实施“对症下药、量身定制”课程设置,实施课程设置多元化,教学目标具体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在针对大一新生开设的基础上,还应针对不同年级的心理需求作为公共选修课“对症下药、量身定制”开设一些心理健康课程,采取“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模式。公共必修课应涉及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和基本心理需求,公共选修课则针对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开设不同主题或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分年级、分主题进行,设置系列化的课程,如学习心理学、恋爱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工作心理学、异常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等,为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每个年级的需求不同“对症下药”、“量身定制”课程,针对性、具体性解决大学生每个年级阶段的心理问题,推动课程设置多元化、教学目标具体化,避免一次课堂教学目标“泛”而“空”,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注意力,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2.2教学内容实用性

针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教材及教学内容、章节的选择,高校与心理健康教师团队应通过众多本科、高职院校实地调研,在遵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实地学情分析,通过问卷、调研、访谈等形式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调研、问卷与实地访谈与调查,了解大学生针对心理健康教学目标以及大学生现存的问题,喜欢教师“讲什么、怎么讲、如何讲、什么方式讲”等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需求“量身定制”、“对症下药”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强调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实用性的统一。有调查研究显示,60.5%的大学生不喜欢老师讲复杂难懂、理论性高的教学内容,这进一步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传授、选择应避免复杂难懂,应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实际接受的程度,应遵循“量体裁衣、对症下药”的法则,教学内容强调实用性,能解决孩子们的实际问题。

2.3教学方法多元化

针对心理健康教师课堂上教学方法单一、方式过于传统、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体验活动、小组讨论、行为训练等形式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参与度、体验度,引导同学们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学习心理学理论提出:成人学习80%是由于自身体验而获得成长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传统的“我讲你听”的教学方法改为“你做我听”,引入互动体验式教学,教与学形成一种积极地互动,通过互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和统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是一门填鸭式的灌输课,而是一门体验性、参与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体验课程。在课堂上,教师应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并重视大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增强课堂授课形式的灵活性,强化授课方式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

2.4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

为全方位公平、公正地考核、评估大学生的课程教学效果和大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在设有撰写课程主题论文、开卷考试、问题解答的基础上,应采取活动展现、案例讨论、比赛答疑等多种考核方式,对全面、综合性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奠定基础。

2.5注重优秀师资队伍的培养与选拔

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的主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要建设一支以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应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在按比例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基础上,高校还应鼓励、积极推荐高水平的、有丰富实战经验心理学理论背景的教师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去。另外,学校应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培养,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法讨论,参加心理健康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以及教育教学培训等活动,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水平,为保证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阐述了阅读疗法的概念和作用,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意义和作用,并提出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服务的方法和技巧。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因素急剧变化的时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13益加剧,对人们的思想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由于成长过程中的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心理疾患已成为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为数不少的学生在性格、情感上存在缺陷,相对缺乏独立自理能力,而且耐挫力较差,适应能力偏弱,导致在人际交往和面对新环境时引发出许多问题。与此同时,大学生们还存在着许多心理压力,这些压力来源于很多方面,有社会各种舆论带来的压力,有家庭传统观念和教育观念与自身观念的冲突带来的压力。大学生因心理障碍而休学、退学的占总退、休学人数的30%左右,自杀、犯罪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以上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担忧和如何应对的思考。图书馆是大学生学习和获取信息资源的地方,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为使图书馆发挥预防、化解、排除大学生心理问题、思想问题的教育职能,近些年兴起了“阅读疗法”,用以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有效资源,拓展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开展有特色的个性化服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治疗心理疾病,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应该重视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

一、阅读疗法的概念与作用

所谓阅读疗法,是运用生理学、医学和读者心理学的原理,通过有选择的读物和指导性阅读,来寻求心理问题的答案和解决的办法。阅读疗法能够排除读者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改善情绪,调整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以达到辅助医疗的治疗目的。作为一种简单方便的心理自助疗法,其应用已越来越广泛。美国科学家斯塔克在一项全美调查中发现,84%的心理医生在使用阅读疗法,该疗法在增进自信、改变行为和人际关系方面有特别疗效。

阅读疗法通过治疗者向读者推荐一些有益的相关书籍,使读者通过阅读来达到缓解、消除心理失调,促进心身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作为人的精神食粮的书籍,自古以来就有充实人的精神、满足人的欲求、启迪人的心智、调节人的情绪的作用。阅读疗法的干预水j可分为四个方面:智力的、社会的、行为的和情绪的。在智力水平上,阅读疗法可激发读者对自己的态度与行为进行反思与分析,并意识到处理问题的方法,获得关于人的行为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发展自己的必趣;在社会水平上,阅读疗法能扩展人的认识范围,强化礼会和文化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读者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更加有效地生活;在行为水平,阅读疗法可增强人的活动能力,给读者提供机会,以便在想象中体验各种行为模式,考察其可能的结果,也有助于抑制不成熟的行为,促进成长;在情绪水平卜,阅读疗法可使读者获得许多经验,在阅读过程巾可以有意或无意地获得情感的支持、认同,并通过体验作者设定情境中的恐惧悲伤,使内心的焦虑得以释放,使情感净化,从而使被压抑的情感和体验进入意识之中,开通情绪和冲动表达的渠道,获得领悟,为读者提供机会以了解自己的动机和他人特定情况下的动机,找到解决类似问题的办法。阅读疗法既可以单‘地使用,也可以与其他疗法…起使用。阅读疗法的关键是推荐的书籍应符合治疗目的、当事人的病情和病凶以及阅读水平、阅读兴趣。要避免观点模糊甚至错误的书籍。阅读过程中,读者若能撰写读书笔记,并得到治疗者积极的关注和指导,则效果更好。因为阅读疗法有无压力、无顾虑、无强制性、具有暗示作用的独特优势,使读者易于接受。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意义

1.通过阅读疗法使大学生及时排除心理困扰。大学生目前患心理障碍疾病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应当采取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防重丁治的原则,以便有效地抑制住患病率二升的不良趋势。读者到图书馆可以无精神压力、无顾虑地进行阅读治疗,也不必支付咨询费用就能解决心理问题。因此阅读疗法相埘于心理咨询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阅读疗法具有娱乐、信息、益智、领悟等功能,有利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治,如同英格兰布里斯托尔大学医生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的:“阅读诗歌比吞服药丸能更有效地治疗焦虑症和抑郁情绪”。调查显示大学生70%曾经通过读书来解决心理困扰、排除心理障碍。所以阅读疗法不失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好办法。

2.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方式。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图书馆是责无旁贷的。阅读疗法服务的丌展是对几十年传统、被动的图书馆阅览服务方式的一种挑战,它顺应了信息社会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增强r高校图书馆在社会文化、信息市场的竞争力。

3.发挥了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高校图书馆除肩负着信息眼务的职能外,还宿负着对火学生进行思想、心理、文化、信息素质等多种教育职能。图书馆作为人才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职能,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以书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有利于逐步完善阅读疗法的理论与应用。阅读疗法在同的研究历史较短,理论与应用研究十分匮乏,它的作用机理和应用效果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可以积累经验,在实践用中加强对阅读疗法的研究。

三、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阅读疗法

1.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由心理咨询师对馆员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人员要极大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必须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心理学、医学等基本知识,不断地加强自身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充分了解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

2.广泛宣传阅读疗法。我国对阅读疗法的研究还很少,研究进展较迟缓。图=馆可以利用宣传栏、校,播站,举办讲座等大力推介阅读疗法,向学生介绍阅读疗法的作用与基本常识。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一般都能从图书馆收藏的书刊资料中找到排解方法。这有助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乃至今后到社会上能够自觉而有效地利用图书这种特殊的药石预防和凋适心理障碍,使之终身受益。例如,某图书馆举办j,“阅读疗法”展览,以“现代生活的第二起居室——健康阅读——快乐生活”为主题,推广“以书为药”的阅读疗法,并向读耆推荐古代阅读疗法处方一一清代张潮开列的阅读疗法书目书本草和改编的常用对症阅读疗法书日。

3.图书馆设立专门的闭读台疗室。阅读治疗室应为专的阅览室,环境应布置得轻松幽雅,使读者感到精神放松。藏书要经过精心选择,放置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帮助的文献。由经过培训的咨询靖员,提供心理咨询书刊目录和专题文章,辅导读者进行有效阅读。

4.进行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在校园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传具有启发意义的佳作。让更多的网者来学习。推荐优秀书目,以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还可以和来访者在网络进行交流,解答他们的困惑,使更多的大学生获益。

5.丰富馆藏资源,编制专题书目。阅读疗法必须有相应的馆藏资源,应根据需要合理地进行文献配置。还要根据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经常地提供心理咨询书目、刊目、专题文章,开展导读工作。

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曾在美国哈佛大学专攻心理学的岳晓东博士提出心理健康与咨询中的“灰色区”概念,认为心理正常的“白色”和心理不正常的“黑色”之间存在一个“灰色区”,且世间很多人都散落在这一“灰色”区域内,表现为心理不平衡、情绪障碍、焦虑心理和变态人格等。成教大学生是一个构成复杂的群体,一些人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心理困惑和心理不适。

1.破茧成蝶的学习心理和得过且过的混文凭心理相互影响。成教大学生生源复杂,有的是为圆大学梦的成年人,有一些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继续深造的“专升本”学生,还有一部分是追求“一专多能”的第二学历的学生。他们大多内心深处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渴望自己的价值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当然,成教大学生中也有部分人存在得过且过的混文凭心理。这部分人学习无动力,有的是奉父母之命不得不学习;有的是为了寻找出路和谋求职业,才不得不选择成人教育这条出路。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行为自由散漫,缺课逃课现象相当普遍,考试舞弊现象泛滥,对学校的认同感不强。总之,“学”与“混”的心理矛盾在成人大学生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2.归属感差,自卑心理重。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心理学家柯里也指出,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就是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成人大学生总觉得低人一等,自我价值否定性倾向明显。首先,成人大学生或者是“老大不小”上大学缺乏年龄优势,或者是高考失利,失败的阴影总是笼罩心头,接受成人教育只不过是无缘普通教育之后的无奈选择。其次,“成教大学生不如正规大学生、成人教育文凭不如正规文凭含金量高”的社会舆论消极影响也容易使成教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学校对普通大学生和成人大学生实行两条线管理,用人单位对成人教育毕业生则另眼相看。一些学生在这种观念影响下长期压抑自己,“危机感”强烈,很难在家庭、学校、社会找到归属感,容易产生的偏激情绪,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

3.学习、生活、工作压力大,焦虑、恐惧时有发生。成教大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不扎实,入学门槛相对较低,在校学习时间短。2007年,教育部发文,要求各成人高校在分省计划编制过程中,要体现成人高等教育为在职从业人员服务、以业余学习为主的特点,尽可能减小全日制脱产学习的在校生规模。但是,成教大学生啃的却是普通本、专科生教材,学习任务重,学习难度大,心理压力可想而知。一些成人大学生肩负着更多的家庭、社会、工作的责任,工作、生活、学习的多个角色甚至是多种压力使他们更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和思想迷茫。此外,成教大学生同样面临着交友、恋爱、婚姻的选择,面临经济拮据的窘境,遭遇价值观念的冲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成教大学生比普通大学生要面对更多的学习、就业困难,遭遇更多的挫折与失败的考验,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如果调整不当,极易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然而,一些普通高校对成人教育认识不够,投入精力明显不足,对成人大学生心理健康关注程度普遍偏低。

1.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成教大学生学习任务重,学习时间短,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一些人认为专业教学是硬道理,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则可有可无,于是,心理健康教育无法纳入课程体系,而是以一些板报、标语的宣传替代了事。个别高校在成教大学生中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课时少得可怜,教师只能作一些基本的理论传授和简单的心理测试,根本无法进行系统的心理素质训练,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性与可操作性特点也无从体现,“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当然很难达到。

2.心理咨询边缘化。一般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但成教大学生很难享受这些资源,因为成教大学生的面授时间一般安排在寒暑假或节假日,而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在这些时间不开放,各高校函授站(点)则没有条件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理论界对成教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研究边缘化。目前,研究高校心理咨询的理论成果不少,但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高校普通大学生而言的,专门关注成教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几乎没有。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文献标题为《成人教育心理咨询》学术论文,检索时间是1987~2008年,没有任何相关记录;再检索标题为《成人心理咨询》的内容,结果只查到2条相关记录。尽管很多成人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年龄相仿,但经历不同,学习环境不一样,甚至前途也会有很多差别,因此心理反映和心理咨询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如果套用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咨询的方法恐怕收效不会明显。

3.日常管理程序化。当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大多实行二级管理模式,即成人教育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主要负责招生、学籍、教学计划制订、教学站(点)审核等工作,各院(系)主要负责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安排、学员的日常管理,其他相关部门负责后勤、党团等工作,分工协作是这一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的是分工容易协作难的尴尬局面。一些高校的教务、党、团、学工部门很少参与成人教育管理,教师往往临时聘请,没有专职的学生工作队伍,学生中党团组织不健全,计财部门只管收费,后勤部门会因宿舍紧张而安排成教大学生临时租住在校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当然难觅成教大学生的踪影,成教大学生似乎总是高校的一个匆匆过客。这主要是因为一些人认为普通高等教育是主打产业,成人教育只是学校创收以改善教学条件的手段;或者认为成教大学生有工作单位的关心,学校不应过多操心。于是,报到缴费上课—考试毕业成了成人大学生活的全部流程,程序化的管理非但无法抚平成教大学生昔日的失落感,而且由于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较而催生了新的落差感,甚至由于这种落差而逆反、怨恨、自暴自弃。

成人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康的心理是合格人才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因此,高校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关注成教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帮助他们调整心理不适,化解心理矛盾,排解心理压力,预防心理疾病。

1.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构建心理健康的平台。“所谓‘教书育人’,‘育人’是目的,‘教书’只是手段,而要‘育人’,首先必须‘育心’。这样看来,教育教学过程应该是个‘育心’的过程,即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1]。对于成教大学生而言,“育心”的工作显得艰巨而迫切。第一,迫切需要专门的成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针对性强的教材,成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举步维艰。因此,根据成教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编写出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是当务之急。第二,迫切期待心理健康教育能走入成教大学生的课堂,保证课时,注重实效。该课程一方面为成教学生提供关于心理卫生与保健方面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结合成教大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心理测量、角色扮演、行为矫正等方法,进行必要的心理素质训练,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第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各科教师应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2.利用网络心理咨询,关注成教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问题。网络心理咨询是在吸取传统心理咨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网络技术,通过在线即时服务、BBS论坛、E-mail邮件等形式进行的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具有开放性,成教大学生不会因为时空的限制而吃“闭门羹”;网络具有隐蔽性,来询者可以逃脱熟人的眼光,倾诉平时难以启齿的问题,释放心中的压抑、苦闷,在咨询人员的帮助下走出心理困惑,克服心理障碍。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网络成了成教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新渠道,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当然也应做到网上。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曾在所教成教大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听说过网络心理咨询”的不到被调查者的15%,一些学生错误地将网络心理咨询等同于网络聊天。在了解了网络心理咨询的相关情况后,近40%的学生表示,“如果有心理帮助的需要会考虑网络心理咨询”,但他们对于咨询的效果表示“没有明确把握,试试看再说”。这说明相对于传统心理咨询而言,网络心理咨询的诸多优点使它更容易为成教大学生所接受,因此,对于这一全新的事物,我们一方面要适当宣传,避免误解;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心理咨询网站的维护和管理,咨询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利用网络这一平台达到“助人自助,化痛为通”的目的。

3.实施人本化的管理。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学校的各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协作精神,像对待普通大学生一样关心和爱护成教学生。如财务部门体谅部分学生的经济困难,在当前成教大学生无法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的情况下缓收或减免特困学生的学费;任课教师注重与学生的课后交流,学生辅导员经常深入学生当中;就业部门尝试为成教大学生构筑就业的平台,用真挚的爱心和无私奉献精神为学生排忧解难,抚平他们的自卑感,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学工部和团委既要健全成教大学生的班级管理制度,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又要吸引和组织成教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可将校园文化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使他们在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陶冶情操,发挥特长,展现自我,树立自信,克服自卑,优化心境,让成教大学生学会“用勇气去改变一切可以改变的,用平静去接受一切不可以改变的,用理智去区分可以改变与不可以改变的”[2],成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体系

在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全面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是解决当代大学生实际问题的需要,也是确保高校稳定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探究基于实效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理论依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根本目的就是切实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构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我国当代在校大学生年龄一般处在18~26岁之间,正值青春晚期和成年早期,其心理发展处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但尚未成熟的重要阶段,即处在心理断乳期。他们在学习心理、人际关系心理、情绪心理、性和恋爱心理、挫折心理、择业心理等八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心理教育、辅导和咨询。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问题对教育所产生的需求,要求我们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二、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1.统一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就是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者,要将受教育者视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体,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实现教育者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统一,从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一是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能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前瞻性,以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创新精神根据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尊重受教育者即全体大学生的主体性。大学生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既是客体,也是主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要能唤起和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觉性、创造性、能动性,促进教育对象进行自我教育,并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

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统一性原则,就必须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结合起来,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激发起自我教育的要求,培养其自我教育的能力,将教育内容转化为自我要求,从而实现教育向自我教育转化。

2.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是构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目标原则。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而且要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热情、果敢、坚毅、人格健康、个性和谐、具有创新能力,成为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3.并重性原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将发展性教育引导与问题性咨询辅导并重,坚持预防学生自杀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并重。根据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型,即教育发展型和咨询治疗型。咨询治疗型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模式是具有医学特征的模式,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心理障碍或身心疾病患者为服务对象,以消除症状作为首要的咨询和治疗目标。教育发展型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模式则以所有的人群,特别是健康的正常人为主要服务对象,把求治者称为来访者,不以消除症状为首要治疗目标,而以促进来访者的成长、发展为根本目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应二者兼顾,坚持二者并重。

三、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内容

1.建立结合机制。高校要理顺工作体制,从总体上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实现心理建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公共课程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切实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要鼓励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增强心理学知识的积累,将心理健康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达到宏观与微观并重,灌输与疏导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效果,充分发挥两种教育理论的教育合力。

2.建立干预机制。高校要建设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方位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建立由校(院)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院(系)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班级心理委员和大学生心理社团组成的纵向链条;建立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家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和心理咨询室组成的横向链条;建立由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心理援助热线、心理信箱等构成的心理求助“绿色通道”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与干预体系等,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功能覆盖全体学生。

其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专家组的指导下,组织协调专业教师、德育工作者和医务人员等,通过授课、辅导、咨询及心理训练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院(系)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指导下,组织实施本单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委员由志愿为同学服务且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担任,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了解掌握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状况变化,及时发现和反映学生的心理问题,对重点学生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并及时做好信息反馈。学生心理社团则通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动性,形成有效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3.建立服务机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应激事件或者外部环境造成的,从根本上消除或缓解这些负性事件的影响,对营造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作用。为此,高校除了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还要从学生资助、管理和就业指导方面,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外部条件。对于贫困学生,要提供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位等资助,减少他们因为学费、生活费无法缴纳而带来的焦虑和压抑。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辅导员要及时介入,多给学生一些关注和辅导,有针对性地建立一对一指导与服务。对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收集就业信息,建立就业基地,进行生涯规划指导,应聘技能培训等,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

4.建立互助机制。高校要通过组建大学生心理协会、设立班级心理委员等,加强同辈教育骨干队伍建设。建立起联动机制、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即加强各层次同辈教育组织的互动与联动。定期组织同辈教育骨干培训,强化同辈教育骨干的专业知识修养,对在同辈教育工作中做出成绩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

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性; 社会; 通识课; 教学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in teaching general-knowledge course “sex and society” in university

ZOU Yuliang

College of Public Hygiene of Wuhan University, Hubei Wuhan 430031, China

【Abstract】Sex and Society is a general-knowledge course in Wuhan University. Topics about sex are always sensitive and involved of privacy, so it is hard to teach courses related to sex.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discuss how to teach knowledge about sexual behavior, sexual health and risks of sexual behavior. I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general knowledge course of Sex and Society, the specificity of students in university must be considered; and we also focused on the special needs of the students. Variant sources were used in this course.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rrent society and some real events that happened recently were discussed. The materials used in the course were arranged in several them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was also considered seriously. We got good teaching effect through these measurements.

【Key words】 Sex; Society; General-knowledge course; Teaching

武汉大学通识课《性与社会》由社会学系周运清教授开设,主讲教师来自社会学系、公共卫生学院和其他有关院系。笔者作为主讲教师之一,参与了2010年秋季该课程的教学。自接到教学任务后,笔者深感上好此课难度较大。因为,有关“性”的话题非常敏感,涉及隐私;其次,课程涵盖内容广泛,涉及多学科,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而且,授课对象是大学各院系、各专业的在校学生,背景知识和基础知识差异较大。几位授课教师在课前讨论时,一致认识到课程对于在校大学生的重要性,有关“性”话题的讨论实际上是对人类灵魂深处进行探索,并不仅是向学生们“呈现”或者“灌输”生理、疾病和健康方面知识。笔者在备课过程中,多方广泛搜集资料;在进行教学实践的同时,也不断思考和摸索。现将在此过程中的体会总结如下,其中的经验和不足与同道共享、共勉。

1 教学内容准备

本课程一共18学时,由于课时数有限,课程负责人和各授课教师对授课内容进行了讨论和分解,笔者承担的是有关“、性健康、性风险”教学内容,共两次课6学时。

1.1 充分分析学生的需求

我们一直在思考:在本课程的学习中,究竟大学本科生需要什么知识或信息?在准备授课内容时,考虑到选课学生专业背景差异较大,因此确定授课内容很重要。教师在确定授课内容时必需有依据,在搜索了对大学生所做的一些调查后,采用了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周运清教授所做调查作为内容选定依据。该调查结果提示:对于“性教育”,大学生最希望了解异往、恋爱心理方面的知识,占全部学生的57.4%;有23.3%的大学生最希望了解性生理、避孕、生育方面的知识;有13.2%的大学生最希望了解性生活的具体技巧方面的性知识;另有3.1%的大学生最希望了解其它方面的一些性知识。

笔者承担的“、性健康、性风险”部分的教学内容,也应当涵盖性生理、避孕、生育方面的知识。众所周知,性不是单纯的生理活动,而更是一种情感活动,异往、恋爱心理方面的内容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安排时,我们考虑应当先对有关情感活动进行介绍,再引入性生理、避孕、节育方面的内容。这样的逻辑顺序不仅有利于同学理解,关于爱和亲密关系的讨论也非常必要。

1.2 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在对上课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之后,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是课程内容是否充实的有力保证。当今社会资讯发达,在教学材料方面,文献来源主要有教科书、期刊、报纸、网络等。文献类型有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的区别,我们选择教学参考资料时,考虑主要采用二次文献中的教科书、专著类文献,再辅以少量一次文献。因为教科书、专著总结性较强,有关论点争议较少,而且部分教科书历史悠久,出版过若干版本,受众认可度较好。

搜索文献时,笔者首选大学图书馆作为资料来源地。首先经图书馆网站馆藏书目检索,英文文献策略以“sex”或“sexuality”为检索词。经检索,英文图书版本较陈旧,很多内容已经不符合当前时代特点,故未借阅。中文检索时,因检索词“性”、“”、“性健康”的检索结果不敏感,难以定位文献。我们直接根据中图法分类查找,中图法与性学有关图书主要分布于社会学中,具体编码层级为:C91社会学C913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C913.1恋爱、家庭、婚姻C913.14两性问题。我们在图书馆医学分馆C913.14分类下发现较多相关书籍,翻阅后选取了《性学观止》[1]、《性与生活》[2]作为两本主要参考书。这两本书均为美国专著的中译本,其中《性学观止》也是美国比较成功的大学性学教科书,我们选取的是该书中译本插图第6版。

根据分类查找文献会漏掉其他分类的重要文献,于是我们再根据国内性学领域著名专家姓名进行检索,如清华大学附属玉泉医院“马晓年”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李银河”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潘绥铭”教授等。李银河所著《二十讲》[3]和马晓年等人所著的《中国女性性调查报告》[4]进入我们的文献资料范围。

除图书馆文献外,购书网站上很多资源可作为补充。因为有一些优秀图书资源并未被大学收录,笔者也想购买一些书籍作为个人收藏。我们查询了购书网站卓越网和当当网,经筛选后购买了《人类的性存在》[5]第8版作为补充。此教科书和《性学观止》、《性与生活》各有长处,我们在制作教学课件的时候,不同程度地有所参考。另外,因性关系涉及“亲密关系”有关领域,我们在网站购买了英国动物学家Desmond Morris所著《裸猿》三部曲中的《亲密行为》[6]、《人类动物园》[7]作为参考。

在利用各种实体文献资源的同时,笔者也充分利用发达的网络电子资源。首先利用Google图书馆,以“sex”和“sexuality”检索,再选取有部分或全部预览者。经浏览筛查,最后选取的图书有“Sex and Society”[8]、“Sexuality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9]、“Sex and Sexuality in China”[10]、“Our Sexuality”[11]、“Exploring the Dimensions of Human Sexuality”[12]。特别是“Sex and Society”,共三卷,内容丰富,契合当前本科生教学需求。但遗憾的是Google图书提供的预览部分太少,倘若大学图书馆能考虑够购入部分优秀书籍,对教学和科学研究都将提供重要帮助。国外原版图书往往制作精美,特别是一些优良的图片和表格,可直接用于多媒体课件制作。

另外,由于笔者作为湖北省教师参加了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的生殖健康咨询师省级师资培训项目,在培训项目中接触到一些生殖健康咨询师培训教材,这些材料有些内容也适合应用于本课程。例如《生殖健康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基础知识(试行)》[13]与《生殖健康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咨询技能(试行)》[14]。该项目培训中使用的课件部分也被选作为本课程参考资料。

2 教学内容安排和组织

2.1 充分考虑时代特点

当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不同年代出生的人,对于性的观点有着巨大的差异,社会中有关性的话题也很多。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首先由焦点话题引出教学内容。我们选择了授课近期社会中发生的几个焦点话题。第一个是武汉《楚天都市报》登载的中学生手机挂件成为时尚的新闻,第二个是报纸和网络上登载的江汉大学内自动售货机上销售的新闻,第三个是2010年6月发表的关于美国某监狱首次在监狱内放置发放机的科学研究论文[15]。

上述性话题中,尤其是美国监狱安置免费发放机的研究备受关注。即使在美国,这样的研究也引起强烈争议。争论焦点之一是,在类似监狱这样的机构,本身是不合法的,免费的发放有鼓励监狱里的服刑人员发生的嫌疑。教师在介绍这个研究的时候,特别强调了研究结果证实,免费的发放并没有增加服刑人员的,而恰恰相反,与发放机放置之前相比,安全比例还有所上升。这对于美国监狱的性病、艾滋病流行有较好的预防作用。但是,我们应当指出,这样的研究容易引起争议,应当科学评估其研究结果和作用。而且这一措施能否在美国其他监狱推广,还需要更进一步的评估。

实际上,在整个教学内容安排时,作为教师,我们呈现了很多内容,大部分内容选自国内外较为成熟的教科书,争议较少。少部分内容容易引起争议,或者是各方意见不一,我们在呈现此类话题或观点时,有意识引导学生,首先指出这些话题存在争议,其次尽量以科学、客观的角度向学生呈现内容并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们在学习时注意辨析。

2.2 以专题形式组织教学内容

任课教师在编排教学内容时,在前期分析学生需求基础上,针对《性与社会》课程中广泛的性话题进行了筛选,主要选取了以下专题:

2.2.1 性、性别、性存在(sexuality)和性取向等基本概念,并由此引出爱情、亲密关系、婚姻和性的关系的有关话题 此环节开场介绍“性”这一术语的源起,中英文的有关定义,再重点引用Morris关于亲密关系的论述,以及Sternberg的爱情三角模型。

2.2.2 具体类型的界定 引用大多数教科书认可的从性幻想到等6种类型,并引出一个人的性和两个人的性等有关概念,再引出性决策、性协商话题。

2.2.3 的流行情况 介绍国内外青少年现状,特别引用亚洲三个城市青少年水平变化的科学研究论文[16]。此环节可组织学生对我国青少年行为模式变化进行探讨。

2.2.4 性生理和性心理有关理论 在性心理发展部分,特别引用Freud的性发展理论,并介绍对此理论的批评意见。性生理部分主要介绍性解剖、性生理反应周期以及怀孕、胚胎发育、生育等有关知识。

2.2.5 性与生殖健康有关概念和知识 提出性与生殖健康概念,以及不同专家的解读,甚至是批评的声音,如中国人民大学潘绥铭教授对生殖健康概念的批评意见。例如,针对我国强制性婚前检查取消这一事件,对婚前检查进行讨论,再引出孕前检查、男性质量下降、障碍等专题进行讨论。接着引用数据表明当前全世界和中国生殖健康现状。接着再引出促进性与生殖健康的一些措施。关于中国的障碍流行现状,我们引用了马晓年教授所做的《中国女性性调查报告》的有关数据。

2.2.6 性传播疾病/感染、艾滋病 在性与生殖健康概念介绍之后,我们重点介绍了性传播感染、艾滋病的流行情况。随后重点讨论了传播途径、检测方法、感染风险估计,再引出“安全”(safe sex)的概念,以及在安全实施时性协商的技巧。然后,通过2个案例讨论艾滋病感染的风险和有关性协商的话题。

2.2.7 避孕知识 指出避孕方法的大致分类:抗排卵、抗受精、抗着床。重点介绍男用、自然避孕法、传统避孕法的有关知识,这些方法可能比较符合在校大学生当前和不久的将来的需求。各种方法的注意事项和失败率也作了介绍。

2.2.8 异常 展示了一些异常的分类,并且指出对正常和异常行为界定的依据。

3 课堂教学组织

3.1 注意把握性话题的敏感性、隐私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注意把握性话题的敏感性和隐私性。对性问题的谈论,我们既要理直气壮,也要注意教学方式和方法,更要强调科学客观地看待有关性的研究数据和结论。教学内容中有大量的理论和研究数据呈现,我们一方面注意把握内容的尺度,一方面在教学时也提醒学生对这些理论和数据进行辩证思考。

3.2 注意密切联系实际

性话题的讨论不能脱离时代特点,更不能脱离实际。引用一些当前的热点话题引出某些专题,能够较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成为中学生手机时尚挂件,大学校园里自动售货机售卖这样的新闻报道,还有笔者所在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所做“武汉地区女大学生调查”[17]的研究结果。尤其是针对美国监狱的免费发放机这一科学研究,引导学生对这一研究的公共卫生学意义进行讨论,收获颇多。课后还有学生给教师发来邮件,谈论自己的观点。

3.3 合理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

本课程各个性学专题内容的呈现时,由于各专题内容的复杂性和形象性,我们充分采用了多媒体技术,形式非常丰富,我们除了使用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作为主要讲解形式外,还采用图片、表格、数据、动画,甚至是视频资料作为教学材料。在备课阶段搜集到的很多制作精美的图片在教学中起到很直观的作用,帮助同学们掌握有关知识。

3.4 加强教学互动,及时获悉学生反馈

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笔者就留下自己的Email地址,以便学生提问和及时反馈意见。上课前,我们就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发言。鉴于性话题的敏感性,我们建议如果学生不好意思在课堂举手提问,也可通过写纸条提问的形式。但是直到课程完毕,并没有学生写纸条提问。

4 教学效果评价

4.1 效果评价措施

本课程教学中,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几方面达成。一是课堂反应,如学生出勤率,听课时的专注程度,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二是学生通过Email的反馈意见。课后笔者一共收到4封Email,对课程内容表达了肯定的意见。例如一位同学在邮件中写道:“老师在讲到美国公共卫生的新闻的时候,我想到一部电影《勇闯夺命岛》,里面肖恩康耐利扮演的英国间谍曾说:‘……至少现在没有人在我上厕所的时候,冲进来我……’所以我也觉得那所监狱真的是很大胆的尝试。”

还有同学在邮件中提了几个问题:(1)中国人一般情况下到多少岁会没有性生活?(2)为什么有部分女生是处女,但第一次没有流血?(3)您是如何看待婚前的(我只是想知道一个大概的态度)?这些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在上课时就这3个问题和同学们进行了讨论。

4.2 教学中发现的不足

性话题的敏感性对教学提出了很高要求,我们在课堂上教学的时候发现,当涉及很多敏感专题的时候,很多学生害羞得低下头。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了要用科学客观的眼光去看待性话题。在有关专题的选择,教学材料的组织时,更加需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本次教学中把障碍作为一个主要专题来介绍,但在课堂教学时,发现学生对这一专题兴趣不大,可能是在校大学生很少会有这方面的问题,故针对这样的受众,不宜过多讨论此专题,而应当适当多讨论一些性生理、性心理、避孕和生育方面的专题。

5 结语

《性与社会》由于课程内容和授课对象的特殊性,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过程组织方面都应该有较强的针对性,从现实问题出发,以专题形式讲解,并注重互动和反馈,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美]贺兰特•凯查杜里安. 性学观止[Z].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9.

2 [美]拉瑟斯. 性与生活[Z].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3 李银河. 二十讲[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8.

4 马晓年,杨大中. 中国女性性调查报告[M].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5.

5 [美]珍妮特•海德,约翰•德拉马特. 人类的性存在[Z].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6 [英]德斯蒙德•莫利斯. 亲密行为[Z]. 上海: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7 [英]德斯蒙德•莫利斯. 人类动物园[Z]. 上海: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8 Sex and Society[M]. Marshall Cavendish Corporation, 2009.

9 Bruess C E, Greenberg J S. Sexuality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M].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 2008.

10 Jeffreys E. Sex and sexuality in China[M]. Taylor & Francis, 2006.

11 Crooks R, Baur K. Our Sexuality[M]. Cengage Learning, 2007.

12 Greenberg J S, Bruess C E, Conklin S C. Exploring the Dimensions of Human Sexuality[M].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 2010.

13 国家人口计生委人事司组织编写. 生殖健康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基础知识(试行)[M]. 北京: 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8.

14 国家人口计生委人事司组织编写. 生殖健康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咨询技能(试行)[M]. 北京: 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8.

15 Sylla M, Harawa N, Grinstead R O. The first condom machine in a US jail: the challenge of harm reduction in a law and order environment[J]. Am J Public Health. 2010, 100(6): 982-985.

16 Zabin L S, Emerson M R, Nan L, et al. Levels of change in adolescent sexual behavior in three Asian cities[J]. Stud Fam Plann. 2009, 40(1): 1-12.

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骑马出走的女人;主题挖掘;摆脱孤独

【中图分类号】:I【文献标识码】:A

劳伦斯的小说,大多都另辟蹊径、与众不同,是美国20世纪争议最多的小说家,一部《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几乎引起全世界的争议,而就他小说的内容而言,我们不得不惊诧于他的超前意识,在那个时间他竟然运用了当下后现代的小说主流的意识,成就了他的多部小说。劳伦斯以独特的视角、犀利的笔锋,揭示了许多社会的问题。探索文明的内涵和外延,剖析社会表象背后深层次的触角,用人性的魅力,战胜世俗的观念,善于向传统挑战。《骑马出走的女人》是他比较出名的中篇小说,小说以一个女人因孤独而出走,因出走而奔赴死亡,而在死亡到来之际,不但没有后悔和回忆自己曾经的幸福生活,而是内心无比宁静地去面对死亡,在孤独与死亡的对抗中,死亡战胜了孤独,以神圣的姿态高贵地站在祭坛之上。

一、劳伦斯与《骑马出走的女人》

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关注世界,关注生命,关注人性。他是少见的持生殖崇拜观的作家之一。他创造了多部惊世骇俗的争论之作。主要作品有《儿子与亲人》《恋爱中的女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骑马出走的女人》《虹》《的幽香》《白色长袜》《漂亮的贵妇人》等多部作品。劳伦斯出生在诺丁汉一个普通的矿工家里,父亲是普通的矿工,而母亲却出身于上流社会,有知识也有良好的修养,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导致父母矛盾重重,父亲最后沉醉在酒缸里。母亲承担起孩子们的教育责任,由于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照,使劳伦斯有很浓重的恋母情结,在《儿子与情人》中充分表现了这一情节。由于他的创作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影响,更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能够挖掘出人内心深处的意向,《骑马出走的女人》中,以神话的手法,描写人性的回归[1]。劳伦斯不是对女主人公骑马出走的故事进行表面的诉述,而是把她内心的思想挖掘得淋漓尽致,她因内心的孤独,而骑马出走,又因对内心孤独的抵抗,而宁愿选择死亡,致使在孤独与死亡的对抗里,死亡战胜了孤独。

《骑马出走的女人》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劳伦斯在整篇小说里都没有给女主人公名字,整篇都是用她来代称。她是一个上流社会的女人,有一双蓝蓝的眼睛,身材高挑、性感、美丽。而他的丈夫是一个比她大二十岁的,有深棕色眼睛,身材矮小、驼背、头发灰白的中年男人。由于丈夫拥有好几座银矿,她做了一次冒险嫁给了他,婚后生活在银矿区,开始了她孤独而寂寞的生活。在她心里,这里的人们死气沉沉,没有同情心和爱心,生活得无聊而倦怠[2]。这样的生活禁锢了她十年后,她对现有的生活厌倦极了,对远山中的印第安人的生活充满了好奇,经过精心的策划终于在丈夫外出后,骑马出走,奔向印第安人的领地。进入印第安人的领地后,却成为了印第安人求神祈福,献给神灵的祭品。这一出走是为了逃出孤独的魔掌,却一路奔向了死亡,而在最后的死亡即将到来之际,她的内心也充满了宁静。

二、孤独的意向

1.马的意向

为什么作者要安排她骑马出走?而且小说的题目也是《骑马出走的女人》。那个时期,上流社会的女人,要坐一辆豪华的马车,头戴面纱,帽子上插着鲜花优雅地出行,而小说中也有交代,她丈夫有一辆破旧的福特轿车。那么她为什么要骑马出走呢?马是人类最早的交通工具,马的意向就是任意驰骋,奔向自由。作者安排她骑马出走,更能够符合她向往自由,摆脱孤独的内心世界。作者安排她骑马走出孤独,另一个意向是她没有目的地,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出走,也就如同我国的“信马由缰”,在马儿自由的驰骋下,随便带着自己去何方[3]。她只想做一个人,一个不是他丈夫物件的自由的人,逃离孤独。

2.银矿的意向

银矿坐落在绿荫覆盖起伏不断的高山和那没有一点生机的旷野之中,银矿本身是财富的象征,而在这里是没有半点生机的、漠然的、冷酷的禁锢。正是这座银矿的召唤,她才走进了孤独的生活里,从此她“婚后精神空虚,百无聊赖失去了美好的追求和理想”。20世纪初期,女人所崇尚的与中国的门当户对相同,是宁愿要面包不愿要玫瑰的爱情时代。银矿固然有它巨大的吸引力,是婚姻的基石,更是很多女人的软禁室,因而使她们成为了“精神上的阉人”。

3.祭坛的意向

巨大的悬崖峭壁前,有一个水滴不断,晶莹剔透的狼牙一般尖锐的冰柱从悬崖上倒挂下来,似乎是从天而降,冰柱不停地滴着水,而冰柱的下面却一滴水也没有,在倒挂着的大冰柱的后面,有一个凹进去的小空间,被清理和香薰后的她,赤身地躺在这里一块大石头上,等待着太阳光照在祭坛上的那一刻,那就是她从此告别这个世界的一刻。作者对祭坛的整个架构,意向是描写印第安人对生殖的崇拜。整个的外形架构就是男女生殖器,所以祭坛的意向就是生殖[4]。

三、逃离孤独的心路历程

1.初逃的喜悦

经过了快马加鞭的奔驰,她终于爬过了山顶,来到了一个幽静碧绿的山谷,在小溪中饮水,吃东西又喂了马,开始小憩。望着周围的环境,她没有丝毫的恐惧感,这种无拘无束的自由,这种彻底的孤独――一个人远离尘嚣的孤独,就如同久旱逢甘霖那样的痛快淋漓,“她简直难以按捺心头的狂喜,差点要跳起来”,初逃的喜悦充斥整个心田。

2.喜悦消失不知所措

山谷小溪边的第一个晚上,她无法入睡,只好数着天上的星星,她觉得自己已经死了,她确信自己的身体里发出了作为死亡预兆的巨大声响。没有一个人在她的世界里,她暗暗地庆幸,自己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寻找这无人打破的、难能可贵的孤独和自由。而在她看到了想要去的地方时,她深深地感受到,这一切没有她想象的那样高兴,甚至有些不知所措。于是她无精打采地挪着小步,不知道去何方,为何要出走。此时她已经麻木,失去了知觉,否则她会调转马头结束这心灰意冷的冒险。

3.无助下的窃喜潜流

麻木失去知觉的她,在任凭印第安人的摆布,她无计可施、义愤填膺,却又被一种潜在的激动和喜悦的情绪左右着。她觉察到了自己已经身处绝境,命运掌握在一种无形的力量之中,她明白了自己即将不复存在,自己的自主、修养、情感、性别以及忧虑都将不复存在,将成为一滴水付与滚滚东流[5]。她无法拯救自己,却在饶有兴趣地观看着印第安人以她为祭品的祭祀前的表演,内心依然有窃喜的潜流在涌动。

4.死亡前的宁静

死亡越来越近了,这个世界离她越来越远了,而她却感觉自己与大自然与整个宇宙就要融为一体了,而且这样的感觉越来越强烈,这种感觉美妙而神秘,使她的内心日趋宁静甚至有些许的向往。于是,她进入了昏迷状态,心醉神迷地跟整个宇宙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感受自己在宇宙间融化,成为一个永恒填充星星空间的夜空。已经忘记了自己,来自何方,要去何处。在人们作为祭品在祭祀前为她做各种神圣的按摩时,她感觉到了自己的肉体不复存在,而灵魂轻轻袅袅地飞上了天堂。内心的宁静如一缕青烟,驮着思想若即若离[6]。当所有的一切都准备就绪,只等阳光照到祭坛的那一刻。此刻,她知道自己与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刻到了,心中却没有一丝的恐惧,只是淡漠地、平静地等待那最后时刻的到来。

四、孤独与死亡的对抗

面对孤独,她百无聊赖、心绪不宁,看周围的一切都死气沉沉,她一心一意地思考着逃离,她觉得自己必须逃离,必须逃离这样的孤独生活,才能有新的生命。而在感受到死亡的感召时,她却以平静甚或是淡淡喜悦的心情去面对,当她到达了印第安人的充满生机的居住地时,眼前的鲜花“就像一些苍白的阴影在眼前萦绕。”她想“一个死去的人看花大概就是这种感觉。”而后,随着死亡的一步步向她迈进,她却感觉自己与整个宇宙融为一体,自己的灵魂在跟宇宙对话,自己就要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内心充满了宁静。漠然地、静静地等待这一时刻的到来,没有恐惧更没有逃离的欲望。在孤独与死亡的对抗中,孤独死掉了,而死亡却活生生地站起来,以胜利者的姿态,高傲地带走了女主人公。

结语:文学大师劳伦斯,用其独特的笔锋,设计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赌博。她――骑马出走的女人,最开始就把自己作为筹码押在了婚姻的赌桌上,当她无法忍受平淡无奇的婚姻和周围的死寂所带给自己的孤独时,她选择了另一场赌博,骑马出走。而这一次的赌博她逃离了孤独,也走向了彻底的孤独。面对孤独与死亡,她以平静的心态,选择了死亡,在她的思想里,只有死亡才能彻底逃离孤独。小说的是女主人公接受宰割将心脏奉献给“野蛮人”祭坛的壮观的仪式场面。这场面里,她是祭品,本该是最大的悲哀者,她却平静地观察着这一切的进行,最后以漠然的、平静的心情等待着这一时刻的到来。至此为止,死亡已经彻底地战胜了孤独。

【参考文献】

[1]黄薇澈.神话的回归――论劳伦斯的中篇小说[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第4期(71―73)

[2]论劳伦斯的中短篇小说李冰上海师范大学2012-03-01硕士(38―39)

[3]汪志勤.米利特的女性主义读解与劳伦斯的艺术创意和思想之对抗――《骑马出走的女人》之评析[J].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第10期(141―147)

[4]汪志勤向着死亡的存在――劳伦斯《骑马出走的女人》评析[J].国外文学2011年第11期(142―148)

[5]金学品;孙曼.劳伦斯小说中的主题与太阳神话[J].孝感学院学报2006-第2期(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