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行为与文化论文

心理行为与文化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心理行为与文化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心理行为与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将积极心理的理念运用于学校文化建设,有利于充分挖掘和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内在积极力量、培育积极品质,有利于促使每一名师生乐观向上、快乐发展,有利于建设幸福和谐的学校文化,使学校真正走上“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建设之路。

为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与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将共同举办首期“积极心理与学校文化建设高级研修班”,现诚邀各单位相关人员参加,并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加人员

中小学校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以及班主任、心理教师等。

二、研修内容

模块一:理论篇

积极心理学原理及其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基于积极心理的学校文化建设新思路;

学校文化建设及其心理动力;

学校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及积极品质形成的影响……

模块二:案例篇

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引领师生幸福成长;

积极心理运用于学校文化建设案例剖析;

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学校解析……

模块三:考察篇

北京知名中学考察。

三、授课专家组成

教育部相关部门领导;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学校文化的资深教授;

国内外积极心理研究专家;

一线知名校长(参会校长可在报名回执表中提出主题演讲申请)。

四、研修时间、地点

1.报到时间:2012年7月17日

研修时间:2012年7月18日~21日

2.报到地点:另行通知

研修地点:北京师范大学

五、研修费用

1.学费:1980元/人(含授课费、午餐费、资料费)。

2.外地参训人员可协助统一安排食宿(费用自理)。

六、考核与证书

学员完成研修内容并经考核合格的,将获颁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具章的结业证书;并可在北师大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网页(scett.bnu.省略/)上查验证书。

欢迎学员围绕研修内容提交论文,题目自拟。论文要求:(1)符合本次会议相关主题要求,且未在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2)论文内容应包括: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及参考文献,作者及其单位、邮编、电子邮件地址;(3)论文提交邮箱xljkzz@vip.省略。会议将在了解学员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提交论文的质量决定是否结集出版,优秀论文可推荐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发表,相关事宜将在会后另行沟通。

七、其他事宜

凡参加研修的学员,均可提交学校在文化建设方面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与会专家将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解答、分析,现场进行交流互动。

凡参加研修的学员,每人须携带电子版免冠照片1张(注明单位、姓名及身份证号码)、身份证复印件1份。

八、付款方式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苏州桥支行

户 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账 号:1100 1079 8000 5600 9860

联行号(京外汇款填写):105100012091

九、报名及联系方式

报名电话:010-88810835 传真:010-88817526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培训部 王老师

咨询电话:010-58802881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余老师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心理行为与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在二/外语学习者运用目标语进行写作时,被动语态的使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本论文应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对本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2009EFL)和美国报纸语料库(Los-Angeles, NYT, washpost)之间的不同差异进行研究。本论文所使用的工具是WordSmith4和Antconc。

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分析,结果表明本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2009EFL)和美国报纸语料库(Los-Angeles, NYT, washpost) 在被动语态的使用上具有显著差异。

二、文献回顾

被动语态是英语中一个很重要的语法项目,对中国学习者而言是一个难点。到目前为止,针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被动语态习得的研究并不多。国内关于被动语态的研究大多只在理论层面上,或只在研究作格动词时有所涉及。具体来说,国内研究多是对英、汉被动语态进行对比分析,以找出两者的相似和不同,而使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来对中国学习者的被动语态的习得情况的研究仍很欠缺,陈万霞(2002)曾使用中国学习者语料库对中国学习者的被动语态的习得做过研究,但是没有与本土语料库进行对比研究。

国外研究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者被动语态习得的极少,如Yip(1995),但他研究的只是假被动式(pseudo-passives),且研究对象只限于台湾学生。

三、理论框架

本文的理论框架是二语习得理论,该理论强调外在环境因素对语言习得效果的重要性,同时否认先天因素的影响。但作者认为先天因素也是应该考虑的影响语言习得效果的因素之一,只不过在大多数语言习得者中,先天差异微乎其微,所以环境论主要是在不考虑先天差异的前提下,强调注意学习者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语言习得的影响,分析各种外部环境变量对习得成果的起作用的大小。起初,在“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的基础之上,环境论的观点是,一种语言就是一套独立的行为习惯,学习掌握某种语言的过程就是培养一种特定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就是在培养新的语言习惯(即第二语言),在形成新习惯的同时要摆脱和避免旧的语言习惯(即母语)的干扰。最近,“文化迁移模式”是环境论队伍里提出的一个新观点。该理论的观点是,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会受心理上和社会文化同本族语者之间的差异距离的影响。社会距离的概念是学习者作为一种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与操另一种语言的社会群体的接触,心理距离是指学习者作为个体所受到新的一种语言文化对自身心理或情感的影响。这些被看作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形成了“文化迁移”的内容,即学习者在学习一种新的语言的同时也接受了一种新的语言文化的过程。文化迁移还有许多内容,第二语言习得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熟练程度取决于他们向目的语迁移的幅度。

四、研究方法

本论文用了两个语料库,分别是本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2009EFL)和美国报纸语料库(Los-Angeles, NYT, washpost)。本论文所使用的研究工具是WordSmith4和Antconc。

关于被动语态的使用,首先使用Antconc的正则表达式计算美国报纸的语料库中被动语态使用的频数,结果为689次,再用同样的方法计算英语学习者语料库中被动语态的使用频数,结果为434次。然后用Wordsmith的Wordlist工具,计算美国报纸语料库的总的形符数,结果为202507个。再用同样的方法计算英语学习者语料库总的形符数,结果为176328个。最后再使用卡方检验,计算出P值,看结果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

五、数据分析

由上表可知,美国报纸语料库和英语学习者语料库在被动语态的使用方面,计算得出的卡方值约为27.76,由此得出的P值

六、结语

本论文从被动语态的使用情况着手,对美国报纸语料库和英语学习者语料库之间的不同差异进行研究。运用Wordsmith和Antconc工具以及卡方检验,最后结果表明这一个维度的差异具有显著性,美国报纸语料库和英语学习者语料库的语料构成也存在明显不同。同时表明,中国学习者在进行写作训练时被动语态使用不足。希望本研究也能给英语的教与学提供一定的启迪和建议,从而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英语,也让英语教师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

心理行为与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和谐家庭 子女 影响 构建方式

中图分类号:G619.29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和谐家庭”的构建属于社会范畴,构建和谐家庭要将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放到首要位置,以民主协商的氛围为构建方式,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家庭新模式。由于和谐家庭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我国各个地区都已经开始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单位的构建,其中,和谐家庭是基础。

1 和谐家庭的构建对子女的影响

1.1 和谐家庭是子女成长的重要基础

孩子能否健康快乐地成长,与家庭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孩子们在步入大学之前,除去学校的学习时间,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在父母的身边度过,家庭作为孩子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的语言环境、人际交往环境、心理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家庭成员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处世方式对子女都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就有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的说法,家庭作为孩子们成长的基础,环境的和谐与否决定着孩子心理素质的养成和处世方式的变化,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长期处在矛盾家庭中的孩子的行为与长期处于和谐家庭孩子的行为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因此,从这一层面上来讲,建立良好的家庭分为,制造和谐快乐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为人处世、非智力因素的提成都有着显著的作用。在和谐快乐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合作能力、自控能力、适应能力都较强,性格明显开朗,外向,且生活的独立性、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也较高,社会责任意识也更强。

1.2 和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情感保障

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以帮助孩子们养成开朗、正直、热情、进取的优良品质,此外,和谐家庭的沟通氛围较好,父母也较为开明,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各种烦恼时,都可以自由地与父母倾诉,父母就可以给孩子心理上的慰藉和烦恼化解方法的指导,因此,和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情感保障,而在矛盾和冲突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当遇到烦恼时无法向父母倾诉,只能自己寻求解决方式,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2 和谐家庭的构建方式

2.1 重视沟通

重视沟通是和谐家庭构建的首要原则,在家庭中,父母的沟通不仅可以加强家庭成员的感情,也是合作教育孩子的基础,因此,一定要重视起沟通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沟通不仅要注意分担对方的负担,也要懂得分享内心的感情和感受,相敬如宾,重视礼数,尊重对方内心深处的信仰,建立好共同的人身观、价值观,在家庭成员之间培养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为和谐家庭的构建创造良好的基础,让孩子可以在有序的秩序下快乐地生活。除了父母之间的沟通外,构建和谐家庭更为重要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这也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为此,父母在子女年龄较小的时候需要坚持带孩子散步、做游戏,参加一些亲子活动,热情地解答孩子的问题,尊重孩子的个人想法,与孩子站在同等的角度处理和思考问题,给孩子适度的空间,在工作之余要抽出适当的时间与孩子参加共同活动,培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共同爱好,增加与孩子之间的情感。

2.2 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的各项行为对孩子行为和心理的养成有着重要的指导,孩子年龄较小,父母是其第一模仿对象,因此,在和谐家庭的构建中,父母一定要起到“模范”作用。据调查表明,爱好学习的父母其子女一般学习兴趣也较强,因此,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与孩子一起学习,帮助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当然,父母的以身作则不仅体现在行为的表现上,也体现在精神领域的影响上,有些父母可能文化程度较低,但是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这种精神就会对他们的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孩子们可以从父母身上继承这种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3 尊重老人

家庭是社会的一份子,有相应的权利,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在家庭义务的承担中,最为基本的义务就是“尊老爱幼”,其中,又以尊重老人为主,尊重老人不仅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法则和道德准则之一。据有关数据调查,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老人不尊重,那么在子女长大之后大多也缺乏尊重老人的意识,这就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尊重老人在构建和谐家庭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尊重老人可以让家庭成员充分的意识到自己的义务,不仅改变了老年人的弱势地位,对子女也有着极强的感化作用,一个和谐家庭的标准之一就是父慈子孝,因此,“尊重老人”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必然要求。

2.4 重视教育

在和谐家庭的构建中,父母要充分的认识到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对孩子的教育不仅是家庭中的核心,也是提高孩子心理素质的关键因此。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父母不仅要鼓励孩子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要培养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在与孩子出现意见上的分歧后,要注意沟通方式,平心静气地解决问题,教育孩子尊重长辈,关心父母,切忌在孩子面前争吵、指责,为孩子营造健康的教育氛围。此外,家庭的教育是一门艺术,涉及面较广,父母必须建立系统的教育制度,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使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地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3 结语

家庭是孩子价值观念和道德素养养成的主要场所,和谐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巨大,对孩子心理素质、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谐家庭也是和谐社会的组成单位,只有千千万万的和谐家庭才能够到和谐稳定的社会。在和谐家庭的构建中,父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也是最值得孩子尊重和信赖的依靠,因此,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尊重老人,懂得沟通,为孩子构建一个团结和睦、尊老爱幼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深刻地体验到家庭生活中的爱心和亲情,懂得生命的真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坚忍不拔的心理素质,为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做出有益贡献。

参考文献

[1] 姚海涛.论和谐家庭的内涵及其构建[期刊论文].学术论坛,2010(8).

[2] 杨雄,刘程.当前和谐家庭建设若干理论与实现路径[期刊论文].南京社会科学,2008(9).

[3] 魏荣,黄志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和谐人格的塑造[期刊论文].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4).

心理行为与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话语分析模式,社会文化环境,《背影》翻译比较

 

0.引言

韩礼德的话语分析模式是建立在其系统功能语法的基础之上,以交际语言为导向的模式,将语义看做说话者的语言选择系统以及与这些选择系统相关联的广阔的社会文化框架。在这一模式中,语言功能的表层实现方式与其社会文化框架紧密联系。语域是这一模式的核心概念,即与具体的交际功能相关联的传统文本类型,包括语场、语旨和语式。语域的每个变量都与一系列的功能相关联,即语言的三个纯理功能包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本文结合话语分析模式对比分析朱自清散文《背影》的两个英译文,旨在为翻译评估提供有益的借鉴。

1. 《背影》语域和纯理功能分析

1.1语场和概念功能分析

语场指正在发生的事的内容,所进行的社会活动的性质、特点,语言所谈及或描述的是什么。语场主要通过语言的及物性系统来实现。《背影》一文中作者在开篇埋下基调:“祖母死了”,父亲差使交卸,“祸不单行”;而后父亲经过再三踌躇终于决定亲自送我上火车;火车开车前艰难地越过铁路为我买橘子,我为之动容而几次流泪。原文主要运用物质过程,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父亲的行为过程和描述作者心理状态的心理过程。

1.2 语旨和人际功能分析

语旨指的是文本涉及的交际者,他们的基本情况、特点、地位、角色、关系等。语旨与人际功能相关,主要通过语气系统和评价系统来体现。《背影》作者在整个叙事过程中渗透着父子间含蓄深厚的感情。因为笑父亲的“迂”和认为自己“太聪明”时表达了对父亲的愧疚和对自己的指责,父亲买橘子、读父亲的来信等场景从另一个侧面表达了对父亲感恩和深爱之情。

1.3 语式和语篇功能分析

语式指语言在交际中所起的作用,包括交际渠道和修饰方式。语式与语篇功能相关,主要通过主位-述位结构、信息系统和衔接手段来实现。因为文章主要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所以时间前后发生的衔接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翻译时要尤其注重汉语与英语之间的逻辑差异,采用适当的衔接手段。免费论文,话语分析模式。

2. 基于话语分析模式的英译比较

基于话语分析模式,现试将《背影》两英译文(译者分别为杨宪益、张培基)进行分析比较说明:(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杨:“What’spast is gone,” said my father. “It’s no use grieving. Heaven alwaysleaves us some way out.张:“Now that things’ve come to such a pass, it’sno use crying. Fortunately, Heaven always leaves one a way out.”在“难过”一词的表达中,杨译的“grieving”显然要好于张译的“crying”,因为“难过”一词是心理过程,而“cry”一词是行为过程,把心理过程转化为行为过程削弱了原文的感情表达效果。(2)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杨:He warned me to be on my guardduring the journey, and to take care at night not to catch cold. Then heurged the attendant to keep an eye on me, while I laughed up my sleeve athim --- all such men understood was money! And wasn’t I old enough to lookafter myself? Ah, thinking back, what a bright youngman I was! 张:He told me to be watchful on the wayand be careful not to catch cold at night. He also asked the trainattendants to take good care of me. I sniggered at father for being soimpractical, for it was utterly useless to entrust me to those attendants, whocared for nothing but money. Besides, it was certainly no problem for aperson of my age to look after himself. Oh, when I cometo think of it, I can see how smarty I was in those days!原文用“嘱”“嘱托”含蓄地表达了父亲对我的担忧和牵挂,杨译用“warn”和“urge”两次准确地再现了原文的情感因素,而张译的“told”和“ask”显然在语气上弱于原文,因此也影响了情感的表达;同时,原文用“难道”一词暗含了作者对自己自作聪明的惭愧之情,杨译的反诘句巧妙地对应了原文的语气和情感,而张译的“I can see…”陈述语气削弱了这一效果。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原文在此处“真是太聪明了”以及前文“真是聪明过分”是反语修辞,表达了对当时自己的年幼无知和父亲对自己深沉的爱感到无比懊悔。杨译两处都译作“bright young man”,并无明显贬义和讽刺之感,而张译的两处分别译为“smart aleck”和“smarty”都有“自作聪明“之意,恰如其分地再现了原文的语气效果和情感意义。(3)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杨:As myfather is a stout man this was naturally not easy for him.张:That would be a strenuous job for father, who wasfat. “胖子”用在这里形容父亲的身材因为年龄大,而日渐发福,为后文“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等一系列细节描述作铺垫,更加体现父爱之深沉。张译所用“fat”一词,带有贬义,语气过于直接和粗鲁,而“stout”一词无此负面含义。(4)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杨:Shall we ever meet again? 张:Oh, how I long to see him again! 原文最后用感叹句表达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体现了父子情深。杨译的疑问句语气上略显不足,而张译“how I long to see him again!”又未免直白,笔者认为可以作“Alas,how I wonder when I cansee him again!”(5)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杨:We crossed the Yangtze and arrived at thestation, where I bought a ticket while he saw to my luggage. Thiswas so bulky that we had to hire a porter, and father startedbargaining over the price.译:We enteredthe railway station after crossing the River. While I was at the booking officebuying a ticket, father saw to my luggage. There was quite a bit ofluggage and he had to bargain with the porter over the fee.因为英语注重形合的特点,通常避免重复,而用替代或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此句杨译用“where”和“this”分别指代了前文的“station”和“luggage”,不仅避免了重复,而且使句子浑然一体,而张译却略显拖沓。同时,文中的“脚夫”和“小费”个新信息,在前文并未提到过,所以需要必要的铺垫,杨译用“hire” 这一搭配手段引出了“porter”,进而自然提到了“price”,而张译很突兀地提出了“porter”,又急转直下引出了“fee”,流畅性显得稍为逊色。(6)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杨:He put these on the platform before climbing slowly down to cross thelines, which he did after picking the fruit up. 张:Incrossing the railway track, he first put the tangerines on the ground,climbed down slowly and then picked them up again. 这一句原文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述,生动地再现了父亲拿者橘子过铁道时的艰难情形。张译遵循原文结构,接连用了三个动词加强了表达效果;而杨译用“before”和“which”等词虽然具有逻辑,但是在表达这一连贯性动作上,削弱了原文的表达效果。

3. 结语

在翻译过程中,要特别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对文章体裁的影响和语言的选择。免费论文,话语分析模式。免费论文,话语分析模式。话语分析模式用于文学语篇的翻译比较,在语言层面之上结合社会文化背景,适用于相对客观的、系统的译文比较评估。免费论文,话语分析模式。免费论文,话语分析模式。语域理论在翻译质量评估方面的应用值得更加深入的探讨。免费论文,话语分析模式。只有运用适合的语言学理论,才能取长补短,让理论更好的为实践服务,让我们的翻译水平得到深层次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3.司显柱.2004.论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4): 45-49.

4.Jeremy Munda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M] Routledge: London

5.House, J. 1977.A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M]. Germany: Gunter Narr Verlag Tübingen.

6.Halliday,M.A.K.2000.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 [M].London: Arnold.

心理行为与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在政府与慈善的关系上,学者彭定光认为慈善的目的不只是解贫济困,而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维持公共秩序,促进社会发展。政府的慈善责任首先是慈善理念的培育,它包括慈善文化建设和慈善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周秋光、孙中民认为,在慈善文化建设中,政府要加强传统慈善文化的宣传,还要促进传统慈善文化与国际慈善文化的结合。而丁锋辉认为,在文化层面上政府的责任是: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积极倡导慈善理念。

3.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慈善意识的社会氛围。

有学者从企业角度来谈慈善问题。目前中国企业慈善存在的问题:

①慈善的规模小。

②慈善的理念不够成熟。

③慈善体制还不完善。

④慈善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有学者认为民企参与慈善活动有其复杂的社会心理动因,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a.利己基础上的利他。

b.互惠利他。

c.纯粹利他。在这三种社会心理中,作者认为互惠利他是符合现阶段我国实际国情的理想心理状态.它一方面能有效克服功利主义思想,另一方面比纯粹利他具有主动性和稳定性。

有学者从慈善组织角度谈慈善问题。刘云娜介绍了中国慈善组织募捐所面临的困境,分析了募捐困境的原因。作者对走出困境提出了相关建议。刘俊红从管理体制、内部运营机制和社会环境三方面分析了慈善组织发展面临问题的原因。作者也对慈善组织的发展提出了建议。赵倩探讨了当代中国慈善组织与人权保障之间的关系,作者着重论述了慈善组织的发展、变异情况,对其价值取向进行了探寻,慈善组织价值取向由道德到人权保障的演变过程。

也有学者从个人的角度来谈慈善问题。毕素华从微观层次分析企业家慈善行为,对激励和提升当代中国企业家慈善行为精神和能力进行了制度伦理视域的理论研究。赵海林认为中国慈善事业之所以举步维艰,关键是缺少一大批倾心追求慈善事业的企业家即中国富豪们。王小波对普通人参与慈善事业的问题作了探讨,作者认为要建立以普通人为主体的慈善捐赠新体制,就必须塑造慈善文化氛围,强化现代公益精神,建立小额捐赠机制。

虽然以上学者没有专从伦理学角度来探讨慈善事业发展的问题,但他们论述的内容或多或少都与慈善伦理有某种内在的联系。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慈善伦理研究一直比较滞后。目前国内慈善伦理研究情况大致如下:一部分学者把目光投向传统文化中的慈善伦理道德,但这些作者的研究仅仅停留在传统慈善伦理的肯定或否定上,并未涉及慈善伦理基础问题,就目前可查资料而言,只有周中之、程立涛两位学者的文章谈到慈善伦理道德基础问题。周中之教授认为它有三部分组成:

1.建立与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相适应的财富伦理。

2.建立与中国文化相适应的感恩伦理。

3.建立以制度支持为核心的诚信伦理。程立涛博士认为慈善事业发展的道德基础主要有三:

①以慈爱和同情为基础的情感伦理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内在支撑。

②人道主义的理性义务观,为慈善行为提供外在规范和情感约束。

③慈善事业的道德价值目标,体现在互助行为的总体交换中。两位作者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价值但也存在不足:对传统慈善伦理挖掘不够,对西方优秀伦理思想借鉴不足,与时代精神结合不紧。最重要的是没有从宏观结构上来构想慈善伦理基础问题。中国慈善伦理基础的构建要体现“中西融汇,古今贯通”的总特征。而“以古为基,以中为本”应该是慈善伦理理论研究的指导原则。慈善伦理理论工作者既要把目光投向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还要紧跟时代,放眼世界。精心筛选,潜心研究,为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彭定光:《慈善是一种公共责任》.《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8年第4期

[2][3]《慈善理念与社会责任》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4

[4]吴 妍 姚俭建:《民营企业参与慈善的社会心理动因分析》 《 慈善理念与社会责任》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4

[5]刘云娜:《中国慈善组织募捐困境探析》西北大学硕士论文, 2007、6

[6]刘俊红:《中国社会转型期慈善组织发展的问题及对策》.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7、6

[7]赵 倩:《当代中国慈善组织与人权保障》.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8、5

[8]毕素华:《当代中国企业家慈善行为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10

[9]赵海林:《企业家与慈善家――论中国富豪的社会责任》 《慈善理念与社会责任》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4

[10]王小波:《试论普通人参与慈善事业的意义、影响因素及其途径》.《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2期

心理行为与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所谓“外语教师课堂策略研究”不是指教学法研究,也不是针对诸如语音、语法、词汇,或听说、阅读、写作等方面教学的分门别类的研究,其着眼点是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课堂互动(classroom  interaction),旨在了解教师的哪些课堂行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从而成为值得提倡的教师课堂策略,并成为外语教学评估的依据。这种研究在中国很有必要,因为每天都有大量外语学习都走进课堂,他们的进步无疑在很大……

2.现实需要

我们可以先对中国和西方的外语课堂作一简单对比,从中了解中国的现实需要。

首先,中国的外语学习者——无论在校生还是成人——都是在本国学习别国语言,即“外语”。一般说来,他们到课堂上来学习语言知识并练习使用语言,走出课堂后便很少有这样的机会。而在西方国家,除了一些在校生需学习“外语”,更多学习者是移民、外国人或生活在双语环境中的人(如在加拿大)。他们是在目的语国家里学习目的语,即“第二语言”(简称“二语”),所以二语习得研究首先在西方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二语学习者除了专门到课堂上学习语言,平时就在目的语环境中生活和工作,有大量自然接触和使用语言的机会。这就是说,课堂在“二语”环境中仅是语言学习的途径之一,而在“外语”环境中即使不是唯一的、至少也是主要的途径。因此,“外语”学习者对课堂的依赖性更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对他们学习效果的影响也更大。为此,外语教师有必要掌握有效的课堂策略。

其次,语言课堂有一个有别于任何其它课堂的特征:语言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内容。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应熟练掌握目的语,而且应懂得如何通过使用语言而教语言,并能使学生通过使用语言而掌握语言。正因为这一点,语言教学研究才如此受重视,以至几乎被等同于应用语言学。在西方,二语教师多为该语言的本族人,且具备教育学或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硕士学位,大学教师则需有博士学位。而在中国,外语教师绝大多数是中国人,虽已获得外国语言文学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但也只能算高级外语学习者,不具有本族人的语言优势。以大学外语教师为例,他们一般刚毕业就直接走上讲台,很少有人在语言教学方面接受过正规训练。高一虹等(2000)的调查显示,即使在参加全国甚至国际学术会议的高校英语教师中,“系统学习过应用语言学”的人仅占18.5%,半数的人表示“有一定了解”,三成的人“不了解或了解很少”。戴炜栋(2001)的问卷调查则显示,我国外语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均不容乐观。师资方面的差异表明,中国的外语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上都需要指导,需要认识外语教学的规律、课堂过程的实质以及有效的课堂策略,以便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再者,正因为语言课堂具有特殊性,课堂互动本身作为一种语言交际活动,是学生语言实践的极好机会。如果学生能参与课堂互动,就能直接获得学习和掌握语言的机会,同时还能参与管理自己的学习,这会使其学习态度变得更积极、负责(Allwright  1984)。在英、美等西方国家,课堂上更强调学而不偏重教,所以课堂讨论以及各种活动比较多,教学常以学生而不是教师为主体,这些在郁小萍(2001)的调查中都得到了验证。西方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有利于外语学习者提高学习兴趣和语言交际能力。而在中国,尽管“师道尊严”和“满堂灌”早就受到批评和摒弃,但如果外语教师不接受专门训练,平时也得不到足够的交流机会,那么他们初上讲台时所能参照的往往是自己以前的老师的做法。这样一代一代影响下去,传统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况且“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技巧都有很高要求,非一日所能掌握。要想打破这种局面,对外语教师进行课堂策略指导很有必要。

总之,上述差异造就了中国自己的外语课堂环境。在这种客观环境中,外语教师的课堂策略能发挥重要作用,因而研究课堂互动以及教师的课堂行为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3.西方研究状况

这方面研究的状况如何?我们在考察中发现,有关研究成果基本上产生于西方,并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末。此前语言教学界热衷于比较“教学法”,如语法一翻译法、听说法、认知法、情景法等。这些“教学法”多集理论原则、大纲、教材、讲课技巧等为一体,教师的课堂行为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然而比较的结果表明,每种教学法都有自身的优势,但没有绝对优势(Allwright  1983),于是研究人员才开始把目光转向课堂互动。

根据Allwright  &  Bailey(1991),课堂互动是教学的实际过程。外语教师带着教学计划走进课堂,其中包括大纲规定的内容、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要建立的课堂气氛。这些将分别影响学生的语言输入、语言实践机会和心理吸收状态。然而计划不等于结果;影响必须经过课堂互动过程才能作用于学生。事实上,在互动中教师和同学的话语也将带来输入,各种语言交际与练习的机会将随时出现,课堂气氛也会变化。所以教师要学会管理课堂互动。

早期的外语课堂互动研究在方法和目标上都受到教育学领域种种观念的影响。主要研究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行为分类,即把师生课堂行为预先分别划分为若干类别,如教师接受学生情绪变化、采纳学生观点、提问、讲解、作指示、表扬、批评等,以及学生应答、启动话语、沉默等(Flanders  1960),称作“分类系统”(category  system)。研究者对照着到课堂上作记录或录音后再转化为文字,然后作量化分析。这种方法也称“课堂互动分析”(Ellis  1994)或“课堂观察”(AIlwright  1988)。此类研究仅70年代前后就出现25项(Chaudron  1988),旨在了解教师的课堂行为是否符合所提倡的模式、哪些需改进、哪些更有效等,可直接为教学服务。例如Jarvis(1968)的分类系统可用来分析教师个人的教学模式与理想教学模式之间的偏差率,从而达到教学评估与改进的目的jMoskowitz(1968)则将Flanders的分类系统以及经她扩展的外语互动系统(Flint)用于培训教师学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然,行为分类法在理论和操作上都可能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因为对行为类别的划分和定义均基于研究者的个人认识,而且分别看待师生行为容易忽略交际意图和课堂全过程(Kumaravadivelu  1999)。

第二种方法是话语分析。如果说行为分类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话语分析则从社会学角度将课堂互动视为“活生生的人际互动”(Allwright  1984:156),将师生同视为参与者,他们每走一“步”(move)都将实现一种教学功能并受到一定规则的约束。研究者建立了各种课堂话语体系,如建构步(structuring)+引发步(soliciting)+应答步(responding)+回应步(reacting)(Bellack  et  al  1966),或启动步(initiation)+应答步(response)+反馈步(feedback)(Sinclair  &  Coulthard  1975)。据此分析课堂(录音)材料,可以了解师生如何共同创造学习机会,而不只是教师如何教。“交际法”在当时极为盛行,不少目光投向了真正意义上的课堂“互动”及其给学生提供的语言交际机会。例如Fanselow(1977)建立了综合性语言交际系统,可用来分析不同课型的课堂话语;Long等(1976)在分析了外语课堂话语后发现,小组式互动比齐步走(lockstep)式互动更能促进学生参与交际以及用多种言语行为进行交际。话语分析法1)不区分师生话语,有利于了解互动意图和全过程;2)先分析材料后得出结论,比较客观;3)将语言形式与其功能联系起来则增加了理论系统性,在应用中也容易做到精确。

实际上,话语分析与行为分类不同,对教的研究是间接的,其着眼点是如何促进学。从70年代中期起,外语教学界已意识到“教”的目的是“学”。进入80年代后,二语习得研究的强劲势头更是强化了对学习者方面的关注。不过二语习得研究本身也存在心理与社会两种不同取向(Firth  &  Wagner  1997):前者关心哪些个人心理因素会影响语言习得;后者关心怎样的互动模式能提供语言习得机会。后者得到的重视相对不足,但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它多通过话语分析方法,分析单位多为“步”或“T单位十残片”或“C单位”(Chaudron  1988:45),针对的问题多围绕所谓“意义商议”(negotiation  of  meaning),即会话双方通过“划界”、“确认理解”、“核实理解”、“请求澄清”、“重复”等手段来调整互动结构,以便理解所产出话语的意义。意义商议被认为能促进语言习得,一方面因为它既能预防又能修补理解缺口,可带来“互动型”可理解输入(Long  1983;Pica  et  al1987);另一方面因为它能创造输出机会,并通过“负输入”推动会话者改换别的表达方式以修正自己的输出,令其更准确、连贯和恰当,更易于理解(Swain  1985;Pica  1988;Pica  et  al1989)。

从80到90年代,一直有人通过话语分析调查课堂环境中哪些因素会促进意义商议。结果显示,意义商议在真实课堂上出现并不多(如Pica  &  Doughty  1985;Pica  &  Long  1986),因为有若干条件会制约其产生。首先,齐步走式互动模式在课堂上应用较多,而它不能像小组式模式那样提高学生语言输出的量与质(Long  et  al  1976;Foster  1998)、减少学生心理压力、营造轻松自然的课堂气氛(Long  &  Porter  1985),从而带来更多的意义商议机会(Doughty  &  Pica  1986)。此外,意义商议在不同语言水平或母语背景的学生之间(Varonis  &  Gass  1983)及不同性别学生之间会更多(Gass  &  Varonis  1985),在两人小组比在多人小组中、在完成双向任务(必需交换信息)时比完成单向任务(自由交换信息)时更多(Doughty  &  Pica  1986;Fosterl998),在完成有一定挑战性的解释型任务时比完成一般程序型任务时更多(Brown  1991)。课堂上若不具备上述有利条件,则很难保证出现意义商议。

还有人着重研究“引发步”或“启动步”,即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问题主要有两类:1)要求回忆并提供知识型信息,只有一个正确答案;2)要求作出评价、判断、解释或论述,接受多种答案。它们分别被称为“封闭性”和“开放性”问题(Barnes  1969),或“展示性”(display)和“参考性”(referential)问题(Long  &  Sato  1983;Brock  1986)。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在课堂上实际提出的问题主要是前者,尽管前者重事实不重思考、重记忆不重理解,很难促进语言习得(Koivukari  1987);而且学生用于回答后者的句子长度是用于回答前者句长的2.36倍,可见前者不能促进输出(Brock  1986)。此外White  &  Lightbown(1984)还发现,由于教师认为答案只有一个,便急于得到那个答案,往往提问后很快就重复问题或叫另一个学生回答,结果降低了学生的回答率,因而也降低了其输出量。

基于上述种种对课堂话语的调查结果,研究人员对教师提出种种建议。研究教师提问的人都主张让教师少提“封闭性”问题,多提“开放性”问题。White  &  Lightbown(1984)指出这样能使教师在提问之后很自然地延长等待时间,从而给学生更多输出机会;此外小组活动时气氛比较自然,也有助于增加输出。实际上,大多数研究意义商议的人也都主张经常开展小组活动。当然,Pica  &  Doughty(1985:132)曾提醒说,齐步走式互动比小组式互动中的话语更合乎语法,过多的小组活动可能会减少学生接触正确输入的机会。另一方面,Pica  et  al(1987)指出教师不应把注意力全放在语言准确度上,而应注重调整互动结构,特别应主动核实和确认学生理解与否,并鼓励学生澄清和确认自己不清楚的地方。Foster(1998)还发现,学生听不懂时因怕耽误时间、不愿表现出不懂或寄希望于后面的信息,很少主动选择意义商议,所以建议教师有意识地对其进行指导。总之,这些研究者无论是着眼于教还是着眼于课堂互动与学的关系,最终目的都是帮助教师认识自己的哪些课堂行为更有利于学生的语言习得(Ellis  1994:564)。正如Allwright(1988:256)所说,研究学习过程也是研究讲课过程,为改进和评价教建立理论依据。

应该说,近三十多年来,西方一直在进行课堂互动研究,在80年代相对多一些,但由于外语教学研究领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Van  Lier  1994),这项研究未能成为主流。但是90年代中以来,西方已有不少学者开始提倡进行“教师研究”(见TESOL  Journal,1994/4),还有一些人呼吁加强社会取向的二语习得研究(如Edge  &  Richards  1998)。“行动研究”(参见Crookes  1993)的影响也在扩大,它是教师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边教学边开展的研究(Richards  &  Nunan  1990),包括课堂实验,因而涉及教师行为和课堂互动。尽管新理论还不成熟,但这些发展表明,对实际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正得到更多重视,教师作为教学实施者乃至研究者的作用也日益得到再认识,需要加强关于课堂互动和教师行为方面的研究。

4.国内研究状况

为了解国内有关研究的状况,笔者仔细查考了高等学校外语学刊研究会编的《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49-1989;1990-1994;1995-1999)中的“外语教学与应用语言学”部分(这部分在1995-1999年册中改名为“外语教学”)。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作者还作了相关统计,得到以下结果。

首先,从该部分论文的数量看(见图1),外语教学研究的势头二十多年来始终呈不断上升趋势。1984年为第一次高峰,此后十年中保持了该水准,1994年再次攀升,1999年达到整个阶段的最高峰。

从论文内容上看,主要特点是对西方理论的引进,特别是在80年代。仅以第一次高峰到来的1984年为例,“译”、“摘译”、“译述”和“编译”一类论文的数量高达46篇,占当年论文总数(120篇)的38%。不过此后不断减少,以每隔五年为例,1989年有这类论文17篇,占当年论文总数(114篇)的15%;1994年降至6篇,占当年论文总数(132篇)的2%;1999年仅有2篇,占当年论文总数(272篇)的0.7%。可见纯粹的引进在90年代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与高一虹等(1999)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

附图

图1.1978-1999年国内外语教学与应用语言学方面论文数量

心理行为与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医学论文写作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不是我们随便在网上找一些观点套到论文里,医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有其独特的属性,即科学性、创新性、理论性、规范性、可读性、简洁性等。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医学论文写作要求,给大家阅读借鉴。

㈠、科学性所谓科学性就是要求论文资料详实、内容先进。科学性是医学论文的生命。如果论文失去了科学性,不管文笔多么流畅,辞藻多么华丽,都毫无意义,只能是人力和时间的浪费。

资料详实,指论文内容、材料、结果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能够经得起科学的验证和实践的考验。要对每一个医学概念、数据等准确无误的理解和运用,坚持唯物辨证法的立场,实是求是,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做到立论客观,论据充分,论证严谨。不能主观意断,更不能为达到“预期目的”而歪曲事实,伪造数据。

内容先进,要求论文理论和实践水平能够代表当今国内外医学发展水平,如果失去了这一点,论文也就失去了价值。

㈡、创新性创新是医学论文的灵魂。能否为促进医学发展作贡献是衡量论文水平的根本标准。医学论文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新创见、新观点。医学论文不同于教科书及综述讲座之类的文章,而是在于学术交流,报到新发现,发表新方法、新理论。因此在内容中必须突出“新”字,对于已为人知的观点不必复述,而应突出阐明自己新的观点。

㈢、理论性医学论文不仅是医学科学研究的总结,而且是一个在创造的过程。它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记录或实验报告,而应提炼出指导医学科研活动及临床实践的经验教训,发现规律,并上升为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

㈣、简洁性医学论文要求简洁,这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需要各种修辞手段和华丽的词藻,它要求行文严谨,重点突出,文字语言规范、简明,能用一个字表达清楚的就不用两个字,不滥用同义词和罕见词。文章尽可能简短,材料方法部分应简明扼要,结果部分可用较少的图表说明较多的问题,讨论部分不赘述已公认的东西,不重复已有的讨论。总之,用最短的文字说明要阐述的问题,以减少阅读时间,使读者用较短的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

㈤、逻辑性论文的逻辑性是指论题、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联系一环扣一环,循序撰写,首尾呼应,顺理成章,并做到资料完整,设计合理,避免牵强附会,虎头蛇尾,空洞无物。

㈥、可读性写论文的目的就是进行学术交流,最终是给人看的,因此,论文必须具有可读性,即文字通顺,结构清晰,所用词汇具有专业性,而且是最易懂,最有表达了的字眼。使读者用较少的脑力和时间理解所表达的观点和结论,并留下深刻的影响。

医学论文范例欣赏:

【摘要】目的转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方法收集xxxx9年1月—xxxx0年1月之间我院收治的104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护理措施。在护理过程中,注意建立护患关系,亲切而又耐心的解释并尽可能地解决患者存在的思想问题,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鼓励患者自觉配合各种治疗。结果患者由最初对疾病认识不足出现异常到引导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护理质量。结论良好的护理指导对防止血压升高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护理;措施

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以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休息5分钟以上,2次以上非同日测得的血压>=140/90mmhg可以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是常见的代谢失常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防治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应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指导。

1.临床资料

我国高血压患者每年以300万例的速度增长,使许多人深受其害,即我院从xxxx9年1月~xxxx0年1月共收治104例高血压患者,其中男64例,女40例,年龄40~50岁38例,50~60岁52例,60岁以上14例,如何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措施,可将其危害降至最低点。现将对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措施浅谈如下:

2.心理护理

2.1心理护理基本概念

心理护理与心理治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心理护理强调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紧密结合护理实践,发挥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职业优势,注重心理护理,使之成为心身康复的增强剂。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的目的都是促进康复和增进健康。实践证明,心理护理只有与躯体护理紧密地结合,才能在护理的全过程中增进服务对象的身心健康。但心理护理不同于躯体护理,例如腹壁结肠造口的护理,要求护士教会病人自行处置腹壁肠造口的操作技巧(躯体护理),并对病人关心、体贴(心理护理)。

2.2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人的心理因素与全身生理活动有密切的联系,情绪能影响免疫功能,如恐惧、紧张可使机体的“免疫监视”作用减弱,反之,良好的心理因素具有治疗价值。因此从整体看待病人是护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重视对病人心理的研究,做好心理护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表现是紧张、易怒、情绪不稳,这些又都是使血压升高的诱因。患病后,由于生理功能的紊乱,大都存在情绪稳定性降低,暗示感受性增高,对自身行为控制能力降低等倾向。因此,患者容易出现消极反应。心理护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美好的语言、愉快的情绪、友善的态度、优美的环境、使紧的心理状态得到松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可以使患者可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培养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遇事要冷静、沉着;当有较大的精神压力时应设法释放,向朋友、亲人倾吐或鼓励参加轻松愉快的业余活动,将精神倾注于音乐或寄情于花卉之中,使自己生活在最佳境界中,从而维持稳定的血压。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对待已出现的症状进行解释。让患者解除由疾病伴随而来的不愉快情绪和各种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2.3心理护理措施

护士要必须做到对病人家庭环境、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病情变化、思想情绪等有所了解,在护理过程中采取疏泄、劝导、解释、安慰、暗示、保证等手段,并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有的放矢,进行心理护理。还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素质修养,通过语言、表情、态度、行为来影响患者的感受和情绪,使之感到温暖,增强信心,减少顾虑,振奋精神,从而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这就是良好的医德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价值,也是对一个责任护士的严格要求。

2.4.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尊敬患者、爱护患者、耐心宣讲住院规则、周围环境、作息时间。部分患者的隐私要保密、解除思想负担,使患者感觉到住院如在家里一样。视患者为亲人、朋友,从而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理解,对患者不论身份、文化水平、社会地位高低均应同等对待。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治疗成功的保证。

2.5创造良好环境

病房舒适、环境幽雅,给患者以赏心悦目的感觉,病房要求清洁、整齐、舒适、美观、空气清新,尽量做到轻重患者分开,以免互相干扰。恢复期患者病房可配电视或收音机以分散患者注意力,使患者感到生活在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里,增强患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念,使患者早日恢复。

3.护理措施

3.1适量运动

有句话说:“年轻时,用健康换取金钱,年老时,用运动换取健康。”运动除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的生成外,并能增强肌肉、骨骼与关节僵硬的发生。运动能增加食欲,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改善睡眠。但高血压患者不宜进行剧烈活动,以免血压突然升高而加重心脏负担,可根据患者的体力、病情、心功能情况量力而行,开展适合自身活动的有氧运动项目。坚持长期做有氧运动同减肥一样可以降低血压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如:散步、慢跑、太极拳、骑自行车和游泳等有氧运动。但患者在进行运动的时候应注意勿过量或太强太累,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增加活动量。进行运动时,切勿空腹,以免发生低血糖,应在饭后2小时。

3.2戒烟限酒

吸烟会导致高血压。研究证明,吸一支烟后心率每分钟增加5-20次/分,收缩压增加10-25mmhg。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烟叶内含有尼古丁(烟碱)会兴奋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同时也促使肾上腺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小动脉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尼古丁还会刺激血管内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血压升高。长期大量吸烟还会促进大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内膜逐渐增厚,使整个血管逐渐硬化。同时由于吸烟者血液中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含量增多,从而降低了血液的含氧量,使动脉内膜缺氧,动脉壁内脂的含氧量增加,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因此,无高血压的人戒烟可预防了高血压的发生,有高血压的人更应戒烟。

与吸烟相比,饮酒对身体的利弊就存在争议。不时出现各种报告,有的说饮少量酒有益,有的说有害,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大量饮酒肯定有害,高浓度的酒精会导致动脉硬化,加重高血压。

3.3自我管理

患者应学会自我管理,应定期测量血压,1-2周应至少测量一次。

治疗高血压应坚持“三心”,即信心、决心、恒心,只有这样做才能防止或推迟机体重要脏器受到损害。定时服用降压药,自己不随意减量或停药,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加予调整,防止血压反跳。条件允许,可自备血压计及学会自测血压。除服用适当的药物外,还要注意劳逸结合、注意饮食、适当运动、保持情绪稳定、睡眠充足。老年人降压不能操之过急,血压宜控制在140-159mmhg为宜,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如患者服药后出现血压升高或过低,血压波动大并伴有出现眼花、头晕、恶心呕吐、视物不清、偏瘫、失语、意识障碍、呼吸困难、肢体乏力等现象应立即到医院就医。如病情危重,请求120急救中心救助。

3.4合理膳食

“民以食为天”。合理的膳食可以使你不胖也不瘦,胆固醇不高也不低。要做到合理的膳食,首先要控制能量的摄入,提倡吃复合糖类,如:淀粉、玉米等。少吃葡萄糖、果糖及蔗糖。这类糖属于单糖,易引起血脂升高,限制脂肪的摄入。烹调时,宜选用植物油,可多吃海鱼,海鱼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能使胆固醇氧化,从而降低血浆胆固醇,还可延长血小板的凝聚,抑制血栓形成,防止中风,还含有较多的亚油酸,对增加微血管的弹性,防止血管破裂,防止高血压并发症有一定的作用。其次,还要适量摄入蛋白质。高血压患者每日蛋白质的量为每公斤体重1g为宜。每周吃2-3次鱼类蛋白质,可改善血管弹性和通透性,增加尿钠排出,从而降低血压。如果患者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时,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多吃含钾、钙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如土豆、茄子、海带、莴笋。含钙高的食品有牛奶、酸牛奶、虾皮。少吃肉汤类,因为肉汤中含氮浸出物增加,能够促进体内尿酸增加,加重心、肝、肾脏的负担。再次,要限制盐的摄入量。如每日应逐渐减至6g以下,即普通啤酒盖去掉胶垫后,一平盖食盐约为6g。这量指的是食盐量包括烹调用盐及其他食物中所含钠折合成食盐的总量。适当的减少钠盐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减少体内的钠水滞留。最后,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每天人体需要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可以通过多吃新鲜蔬菜及水果来满足。每天可吃1-2只苹果,有益于健康,同时,水果还可补充钙,钾、铁、镁等。每天吃新鲜蔬菜不少于8两,水果2至4两。最好在适当增加海产品摄入,如海带,紫菜,海产鱼等。

3.5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高血压病患者由于动脉压持续性升高,引发全身小动脉硬化,从而影响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造成各种严重的后果,成为高血压病的并发症。高血压常见的并发症有冠心病、糖尿病、心力衰竭、高血脂、肾病、周围动脉疾病、中风、左心室肥厚等。在高血压的各种并发症中,以心、脑、肾的损害最为显著。如有头晕、头痛、心慌、手指发麻、心动过速等一系列症状时,应及时配合医生给予及时处理,同时要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小结:

高血压是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对其进行心理护理与药物治疗在我们护理工作中是同等重要的,家属也要与之密切配合,共同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孤独之情绪。同时要细致观察患者的不同心理,在病情许可的条件下投其所好,教会患者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帮助指导其建立健全的人格与正常的情绪反应,生活规律,以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申涛.防治高血压从点滴做起[j];医药与保健;xxxx5年08期;17

[2]夏泉源.内科护理学[m].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xxxx4:97~102.

[3]韦公远.静默练习治疗高血压[j];健康科学;xxxx6年02期;37

心理行为与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策划概要;场地分析;空间组织;技术参考;建筑形态

对人文社科图书馆的定位

设计内容为新建文科图书馆建筑的设计,并对周边环境的道路及停车设施进行规划设计。要求新建校文科图书馆能够满足相关使用单位的使用要求,同时,新建筑应当与周边校园建筑群形成良好的关系,并具有一定的特色。

作为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专业分馆之一,结合专业学科背景,在校园内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校园内丰富的自然环境,该建筑应该以一种谦虚谨慎,沉稳低调的态度出现在读者面前,同时消隐在校园的大环境之中。

对人文社科图书馆建筑形态的理解

1、清华校园整体环境肌理

清华校园的整个环境肌理是以“院落”为主。从工字厅到大礼堂,从二校门到主楼,清华校园中的建筑与建筑,建筑与环境,乃至整个校园形成的是一种围合或是半围合的空间关系。

2、地块分析

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项目选址位于清华综合公共功能核心区,西侧邻南北主干道,东边为土木工程学院,北向、南向分别与学生宿舍8号楼、三教隔路相望。

地块与周围道路的平均高差为4米。北面和西面均为绿化护坡。

地块上拥有大量生长完好的植被,主要包括有白杏,杨树,槐树,塔松,白玉兰等一大批生长年限较长,树型已经成熟的木本植物。但主要集中在北侧和西侧的护坡上,缺乏系统的梳理,较为无序和杂乱。且以落叶乔木为主,夏季可以起到一定的遮荫作用,但到了冬天,无法为地块内的建筑阻挡寒风或者改变风向。

3、形态构成

项目地块内建筑全部拆除;植被保留绝大部分。地块西侧和北侧的护坡加以整理,将护坡根据高差修整成台地。且分为三级,除原有树木之外,在适当添加常绿乔木,最少达到密集种植3行常绿乔木,以缓解冬季寒风对地块内的影响。

把“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定为本设计的主题。 通过营造淡泊的建筑,宁静的空间来隐喻中国文人的情怀。 利用场地形成多重围合,远离尘嚣,创造庭院深深的场所。建筑本身也采用“庭院围合”形式,以高大的杨树林为“墙”形成一次围合,并通过图书馆及土木实验室及周边建筑形成二次围合的幽静小院落。从而与清华的的其它院落一起“铺陈伸展”。从而“融入”清华大学的校园肌理中。

对人文社科图书馆主要使用者们行为模式的理解

1、学生们的需求

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阅读行为和空间体验永恒不变的。但仅仅只有阅读空间是不够的。自习,同样是学校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图书馆是大学生们自习行为的最好场所之一。

依据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论及大学生心理需求理论,人以交往和归属作为第一层次的需求,并以学习作为最高一级层次的需求。而在低一级层次的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时,高一级层次的需求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所以公共自习空间的营造应以满足学生的交往和心理归属为前提。

自习的学生都将安静明亮的教室作为选择教室的首要条件,这反映了学生对公共自习空间相对私密性的需求;但同时学生也都认为交往合作的学习方式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学习效率上都对学习本身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公共自习空间应该是私密性、公共性兼而有之。正如Altman认为的那样:“私密性是对接近自己或自己所在群体的选择性控制。关键是从动态和辩证的方式去理解环境和行为。独处是人的需要,交往也是人的需要。”

2、设计理念的形成

将书库与阅览空间相对独立,而又将自习空间从阅览空间相对出来,在满足图书馆的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注重学习方式建有独立研究与团队合作性的原则;注重学习内容兼有基础性、研究性与趣味性的特点;注重自习空间在使用上兼有独立研究性和公共交往性的特征,明确自习空间的领域感和心理归属感,以确保研究,学习,阅览的高效性。

对人文社科图书馆建筑单体的理解

1、形态的建立

建筑为白色的简洁形体,没有复杂表现,简洁的几何体块,朴素的色彩,与树林相互依衬形成明亮,宁静的氛围。

2、功能的分区

建筑以中心圆形书库为核心,四周环绕大空间作阅览之用。空间形式灵活多变,仿佛可以在书籍的丛林中“闲庭信步”。中心圆形书库作为独立的存在,可以在关闭书库的时候,其他阅览空间仍然开放,满足学生们自习的需求。

3、光之廊

一个独特的研修场所,安静而相对独立,螺旋上升的书库与周围的阅览和自习空间的形成了一个可以自我循环的系统,读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通道和适合自己阅读学习自习的楼层。既可以随着螺旋的上升在连续查看大量书籍的同时到达自己想到的楼层,也可以通过门厅的楼梯,不经过书库,直接进入自习和阅览空间内学习。

4、灵活的空间组合

以标准化模块划分空间,可自由灵活的组合。主要分布在西面和北面,相对独立于南面的阅览室。通过可移动的软隔断,可以随意分隔单间的大小,形成从可供2~4人到8~10人的各种独立讨论空间,使用更便捷,建筑更有生命力。

总结

将书库独立,将阅览空间重新分割组合,虽然这种空间模式和现在图书馆流行的超市型空间模式有所不同,甚至和传统的以书库为中心的图书馆空间模式较为接近,但是,作为一个综合大学的专业图书馆,更需要的满足学生们实际的学习需要,而并非盲目追求新的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模式,创建一种更加符合学生行为特征的公共自习空间,并且和图书馆空间相结合,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当然,设计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比如核心书库和周围阅览室的连廊由于设计不到位,由于高差形成了很多坡道及台阶,不利于图书的管理和运输。因为课程设计时间有限,没有很好去解决这些类似的实际问题。希望下次有机会再继续改进。

参考文献:

[1]李道增 《环境行为学概论》

[2]庄维敏 《建筑策划导论》

[3]戴利华主编, 《2003海峡两岸图书馆建筑设计论文集》

[4]王(日韦)《研究型高校自习行为模式及空间的属性研究》研究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