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心理问题论文

青少年心理问题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青少年心理问题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青少年心理问题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但是,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突出。论文百事通究其原因,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本文仅从家庭因素方面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础

一个人的成长总是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儿童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刻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如果儿童从小在家庭里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后的学校教育就能顺利地进行;如果儿童在家庭里受到不良的教育,就会使他们在接受学校教育时发生困难,学校久需要用很大的力气去矫正他们的错误和缺点。因此,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行为习惯养成至关重要,它也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成败。

在纷繁的社会环境因素中,对人的心理发展影响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是家庭环境。这是因为:首先,家庭是人们出生的地方,是人们有生以来所接触和生活的第一个环境,是一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对一个人的身心成长,道德品质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二,家庭是人们连续生活时间最长久的生活环境。孩子的生活大部分是在家里度过的,他们最初的道德观念、价值观正是在家庭中形成的。个人的心理品质、心理特点、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第三,家庭中教育的观点、方式和方法,家庭成员的作风、习惯、品德修养,家长的心理品质、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性格特征都深深地影响孩子的心灵。家庭环境对人的个性形成有巨大影响作用,同时对人的心理发展方向和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家庭结构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人员的构成及其排列顺序。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家庭结构面临着由大家庭向小家庭、小家庭向多元家庭发展的趋势。当前比较常见的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隔代家庭、缺损家庭、重组家庭、流动家庭等等。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之间长期相处、关系密切,都是一个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正常的家庭结构被打破,则会给青少年心理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如:父亲或母亲早亡,会给青少年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灵创伤,使其失去了精神的依托,出现行为不正常、情绪不稳定等现象。随着离婚现象的增多,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些离异家庭的子女大多具有自卑、少言寡语、性情孤僻、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较强等心理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家庭、学校的极大关注。目前,学校里有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就是由于残缺的家庭结构造成的。所以,要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地发展,首先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个完整和睦的家庭。

3.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面个方面。子女不但要从家庭里得到生存和生活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也需要从家庭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的气氛和生活秩序,对于未成年子女的影响尤为重大。未成年的子女,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不可能脱离家庭、父母而独立生存和生活,他们一步也离不开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好不好,对他们的身心影响极大。如: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经常吵架,必然使自己的子女失去归属感,心理上失去支持和平衡,造成心理障碍,在学校可能表现出沉默寡言、不合群、自卑等异常现象。实践证明,生活在具有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中的青少年,往往表现为情绪稳定、性格开朗、人缘好、对生活和前途充满信心等人格特征;生活在缺乏良好家庭生活氛围中的青少年,则容易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和行为,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对现实强烈不满等人格特征。可见,家庭生活氛围是比较直接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社会环境。所以,作为一个家庭,除了为子女提供物质生活条件外,更重要的要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给他们一个民主、和睦和安定的家庭。

4.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家庭教育和抚养子女的方式,是受教育者教养观念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教养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养方式,不良的教养方式会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从现实情况来看,以下三种不良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最大。

4.1专制粗暴型:父母专制、蛮横、任性、不讲道理,以圣人和教训者自居,忽视孩子人格的存在。这种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要求过分严厉,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孩子动辄打骂,丝毫不顾忌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容易形成自卑或者退缩心理,还会导致孩子产生撒谎、破坏,甚至偷盗犯罪等行为。

4.2冷淡型:一些父母因为热衷于自己的事业,或者父母关系不良,导致对孩子管教不严、或者缺乏对孩子的关心。孩子容易形成冷漠、自私;胆怯、孤独等性格。

4.3溺爱型:主要体现在父母不管孩子的要求合理不合理,从不违背孩子的意志,要什么给什么,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对孩子的要求一味的满足,直接受害的是孩子本身,孩子向父母提出的种种要求,父母从来都不加分析,一一照办。久而久之,就会对孩子的个性、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孩子则容易形成任性、自私自利、专横跋扈等性格。

5.家长自身素养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青少年心理问题论文范文第2篇

家长刘女士:

孩子有了自己的秘密

42岁的刘女士是一家公司的会计,女儿16岁,今年上高一,学习成绩还不错。

“女儿是个乖乖女,是全家人的宝,以前孩子在学校有什么新鲜事总是和家人诉说,现在孩子上高中了,个子也一下子长高了,慢慢有了自己的秘密,不爱和家人交流了,高兴时能和你聊聊身边的事,不高兴了问什么都不多说。去年,女儿看到好多同学都有了手机,也非常想要,和她爸和我说了好多次。我们做家长的也觉得孩子还小,正是学习的时候,要手机没什么用,就没有满足她,没想到孩子因为这件事还和我们怄半天气。今年我们就和女儿承诺,要是能考上重点高中就先给她买个手机。女儿很争气,通过努力考上了重点高中,于是暑假我就给女儿买了个手机,不过女儿有了手机后,把手机设上密码,QQ也换了密码,房间的抽屉也上了锁。我真担心孩子因为这些分了心,更担心为此影响孩子的学习。不过孩子还是很听话的,不让她做什么,虽然很不情愿,但是很少顶撞我们。开学前一天,同学约她出去玩,她爸爸知道后,不让她去玩,让她准备迎接开学。她虽不高兴,但也没有出去玩,气得一天也没有和她爸爸说话。”

“这些可能都是孩子青春期的表现吧!孩子学习压力大,逆反心理也很强,我们做家长的要好好引导,让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毛毛:

想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毛毛乖巧伶俐,在家不仅得到家长的宠爱,在学校也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采访毛毛,她却不好意思地在玩弄手里的小熊。

“我是家里的小公主,每天快快乐乐,什么事都是爸妈给安排好的,不过每逢节假日,爸妈给我报的各种特长班是应接不暇,加上学习的压力,看到别的同学玩,心里也怨恨过爸妈。不过我对特长班还是比较感兴趣,学什么也学得比较快,爸妈对此还是比较骄傲的”。

“不过慢慢地我不愿意主动和爸妈交流了,有时候他们会强迫我去按照他们一些想法去做,我也想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有自己的空间。像人家外国的孩子,有什么想法总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鼓励。”

“尤其上了初中以后,我愿意和同学们交流,因为我们有共同语言,和爸妈有代沟。同学们都有了手机,平时用手机交流,还可以促进学习,他们却怕我有了手机会影响学习。真是郁闷!不过平时我还是挺害怕我爸妈,也不想让他们为心。总之,我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也会安排好我的学习和生活,开心快乐地过好每一天,让所有爱我的人放心。”

专家简介:

王宏,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山西省心理学会会员,太原十二中心理教师,曾近20篇,其中获国家级论文二等奖两篇,其它论文获山西省一等、二等奖。在四川省汶川发生地震后主动到什邡市洛水镇做心理危机干预。

家长张先生:

孩子是我心头的痛

张先生,46岁,省城某媒体记者,儿子今年15岁。提起孩子,张先生一脸的无奈:“怪我们做父母的没有教育好,孩子今天这样是我一生的痛。”

在孩子10岁时我便与老婆离婚了,孩子跟着我。开始孩子学习不错,在班里名列前茅,我便把全部心血都用在孩子身上,每天接送孩子,既当爹又当妈。但是孩子的性格慢慢有了变化,沉默寡言,问他什么也是哼哼哈哈。在孩子上六年级时,我因工作经常出差,放松了对孩子的管教,结果老师不断地打电话给我,说孩子经常缺课。我非常生气,便打了孩子一顿。没想到孩子一星期没有回家,也没有去上课,找到他时是在一家网吧里。

从那以后,我也不再管孩子。孩子成了网吧里的常客,上学那就是想起来就去。结果学校让我给孩子转学。没有办法,我找关系又给孩子找了一个寄宿制学校。没想到好了几天,孩子又开始逃学……

有些事情说出来都可笑,因为孩子,好多警察都和我非常熟了。有时候,孩子上网到深夜,身上没有钱又回不了家,他就打“110”,说自己回不了家了。警察把他送回家后经常把我教育一顿,就这样隔三岔五警察就会来我家一趟。

孩子刚上初中一年级就不想上学了,告诉我,什么也学不会,坐到教室就头疼。我也和他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给他讲,没有办法。孩子辍学后,那就更是疯玩,我工作也忙,不再管他。经常和一些比他大的孩子玩,上网打游戏、聊天。没有钱了就到我单位找朋友、同事5元10元地要。时间长了我也就麻木了,有时候我们坐在一起聊的时候,我也就不再把他当成孩子,反而像是个朋友。

有一次我下班回到家,一开门看到家里有一个女人,30岁左右,孩子把我叫到一边笑着说,这是给我介绍的对象,闹得我哭笑不得……

现在,他疯玩了几年后,觉得也没有什么意思,我就又给他联系了一所技校,让他学点技术,将来也算有一技之长吧!虽说我的孩子现在刚15岁,可他的想法和心理年龄却很成熟。我真是担心他这样长大会不会对将来有影响。

孩子张明:

上网是我最大的乐趣

和张先生聊完,记者又单独和张先生的孩子张明(化名)进行了接触,虽说张明刚满15岁,但是没有了青少年的那种羞涩和稚嫩,而是一脸的成熟和狡黠。刚一见面,张明便对记者说:“我叫你哥吧!叫你叔叔我不习惯。”

“我爸妈离婚后,对我的打击很大,看着我爸每天为劳,好一段时间我都觉得压抑,学习的兴趣也慢慢消退。后来,我爸因工作也经常出差,同学们知道了我爸妈离婚,经常在我身边唱‘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我一下子崩溃了,对我爸、对家、对学校,我特别厌恶。此后,我便开始逃学、上网玩游戏,虚拟世界让我找到乐趣。我爸第一次打我以后,我就在网吧里呆了一个星期,饿了就向同学借钱,买面包或方便面充饥,一天只吃两顿,没钱上网我就看别人上网,有时候帮助别人一起玩,还能蹭吃蹭喝。从那以后,我爸再不敢打我,也不多管我了,上网成了我最大的乐趣。

到13岁时,我就不上学了,和比我大得多的人玩。没钱了,我还找我妈要过几次钱,还偷了她几次钱,后来我妈就不再给我钱。没有钱我很无奈,又想上网,就去偷网吧门口的自行车,偷过五次,每次都能卖二三十元。最后一次让别人给逮住了,一顿暴打,看我还小就没有送我去派出所。”

张明无奈地摇摇头,问记者说:“哥,给支烟抽吧!”张明接过烟,利索地拿出一支点上,很自然地把剩下的烟装了起来,并对记者笑着说:“还是好烟啊!就算你采访给我的辛苦费了。”

“时间长了,我和网吧的老板也混熟了,就在网吧里当网管,管吃管喝管上网,每月还给我300元。第一个月发工资,我还给我爸买了两盒好烟。我和爸的关系也慢慢好了点,我经常上网聊天,也想给我爸找个伴,毕竟他还不是太老。

这几年我也疯玩够了,我爸和我商量想让我学个技术什么的,我想学修车,再说吧!像我这样真是一生都毁了……

在此,我也想提醒家长们,一时的冲动不仅毁了一个家,还会毁了一个孩子。

针对以上个例和一些家长对青春期孩子叛逆性格的抱怨,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山西省心理学会会员、太原十二中心理教师王宏,她告诉记者,受应试教育影响,家长总是用过于功利的眼光看孩子,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常常忽视或无视孩子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十几岁的孩子仍然是弱势群体,生理、心理发育还不健全,非常需要得到家庭的关爱、师长的重视、同学的友谊。同时,他们又正处于身体断乳期,认为已经长大,可以独立面对社会。如果家长或学校没有注意到这样的变化,对待孩子仍采用包办、干涉、指责方式,不仅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王老师向记者介绍,太原市十二中早在1998年就开设了心理健康课,2003年成立了心理咨询室,隔周给孩子上堂心理课,以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尤其是新生入学后,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心理很容易失衡,他们会为新生准备如何适应新学校的讲座。还在学校开展了心理短剧、如何感恩、如何认识自己、安全上网、意志的培训、走出自卑的阴影、青春期异往等等的课程,让青少年学生亲自参与,效果很好。

谈及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表现时,王老师介绍,大致可分为:学习类问题、人际关系类问题、情绪类问题、受挫心理类问题、自卑心理问题及青少年性心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王老师结合案例,进行分析,给出建议,以帮助青少年以及家长正确面对和引导其健康成长。

学习类问题

案例:张某,男,12岁,学习成绩差,对学习不感兴趣,非常贪玩,尤其爱玩游戏机,父母对其无奈。

案例分析:这是一个学习动机不足的案例,具体表现为:厌倦学习和逃避学习,学习懒散,上课经常出现分心和厌倦情绪;不愿看书、不愿动脑,将大量时间放在其他活动上;学习精神不振,对学习冷漠、畏缩,经常以多种借口回避学习活动;学习目标缺乏或不明确,学习行为具有从众性和依赖性;学习方法不当,没有掌握灵活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学习没计划,很难适应新的学习任务。

专家建议:学习动机不足是个体、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应着重从个体因素入手,全面地进行分析和有针对性地提供辅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协助孩子建立合理的学习目标,使其学习具有明确的努力方向;2.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提高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家长切忌对孩子包办代替,应给孩子一定的学习和生活空间;3.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在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4.引导孩子对学习成绩的优差进行正确的归因;5.指导孩子掌握良好的学习技能,如复习方法、记忆策略、听课方法、阅读策略、学习自我监控策略等;6.制定具体、可行的学习计划,增强学习有序性,以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人际关系类问题

案例:李某,女,13岁,小学班主任是其母亲的同学,加上她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所以老师和同学都很照顾她,像个骄傲的公主,但到了中学后,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与同学关系很不融洽,心里很难过,感到孤立无助,情绪低落。

案例分析:这是一个新环境适应问题。因转换学习环境而产生的适应问题在新生中普遍存在,它会导致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功能的损害。表现如下特征:症状通常是慢慢形成的;必定面临过环境的突然或很大变化;症状不会因环境改变而立刻好转,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调理。原因:明确是生活事件(变化)引起了应激反应,如新的学习环境;挫折耐受力低;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家庭教育不到位。

专家建议:做适应的主人,不做适应的奴隶;尽早认识到生活、学习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问题,认识到生活过程中总有失败;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设法改变自己的想法、态度与行为方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锻炼自己与人交往的技能,把自己融合在欢乐与团结的学生群体当中;建立同情心,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

情绪类问题

案例 :王某,15岁,女,青春活泼,平时总把日记本锁到抽屉里,好像有十分秘密的事情,父母觉得很奇怪,莫非孩子有什么秘密?有一天,他们撬开抽屉看了孩子的日记,被王某发现了,她情绪激动,质问父母怎么能偷看她的日记,当着父母的面把日记本撕了。其父母惊愕地站在那里,他们不明白孩子为什么连爸爸妈妈都不信任了。

案例分析:王某的气愤源于父母对“自我秘密“的侵犯,父母的愕然、惊讶是因为缺乏对青春期孩子心理特点的了解。

专家建议:家长应了解青春期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其自主性和成人感是他们自我意识急剧发展时期的一个特点,也是其个性发展的转折点,如果不尊重他们或者生活上过分地照顾他们,就会使他们产生自卑、焦虑或敌对破坏的消极情绪,影响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青少年自我意识虽有了飞速发展,但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就有了自我教育的能力,而要多与父母沟通,全面评价自己的行为,提高自我认识水平。

异往类问题

案例:M是初二的学生,男,班长,学习成绩也不错,老师同学都喜欢他。可是,到了初二下学期,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状况。有一次,M组织同学排练节目,和擅长唱歌的女同学K接触较多,两个人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同学们开始拿他们开玩笑。不久,班主任老师也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还批评了他们。不容他们两个人解释,并通知了双方的家长,家长也不容分说批评了他们,M和K都很委屈,M变得有话不愿和家人说,对老师也产生了很强的抵触情绪,上课故意顶撞老师,在老师的批评下干脆旷课。

案例分析:这个案例属于异往中的逆反心理偏差问题。造成M出现行为偏差的主要原因:其老师、家长不懂得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们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处理不当,使矛盾激化;M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容易产生固执偏见,逆反心理很强,以为对立与破坏是表现自己的坚强、勇敢,是英雄行为。

专家建议:理解他们,真诚地关心和帮助他们,青少年随着生理发展,渴望与异往,这种心理很正常。老师与家长应多引导而非限制;要多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不要无端猜疑;要善于发现和支持他们的正确行为,重新点燃他们自尊的火种。

自卑心理类问题

案例:Q是初一年级实验班学生,13岁,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不错,是班上的佼佼者,上中学后家长和老师对其寄予很高的期望,她也很努力,但学习成绩仍然退到了班里30名后,敏感的她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称自己是“一条被淹死的鱼”,产生自卑感,痛苦不安,影响睡眠。

案例分析:该学生属于焦虑自卑心理。主要是学习压力太大,对学习效率、健康发展造成影响。压力一:自我内部的压力。“我始终应该样样比别人好”, 是一种绝对化的非理性观念,是她问题的根源,当现实生活中出现比别人差的状况,且自己觉得已经尽力时,现实与认知无法协调,于是产生焦虑和自卑;压力二:来自外部的压力。家长和老师的期望值过高;压力三:学习环境的压力。实验班都非“等闲之辈”,竞争对手都很强。

专家建议:①缓解学习压力。从改变她的认知着手,帮助她从自我困扰中走出来,引导她领悟到“没有人能够样样都比别人好”,指导她正确面对成绩的起伏和人生竞争成败;② 重建自信。家长和老师降低期望值,转变教育理念,给予更多的理解、鼓励和支持;③形成合理的用脑习惯。学习效果的提高重在方法的改进,而不是无限制延长学习时间。

如何预防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家庭是青少年人性和理想最主要的培育场所之一。因此,家庭关爱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缺少家庭关爱的儿童自尊心不强,心理不会健全,因为家庭关爱是自尊的第一个重要源泉。双亲和子女的关系对于儿童自尊的发展非常重要。

青少年心理问题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 要:体育已逐渐成为学生个体全面成长的教育途径的必不可缺的途径之一,尤其在学生心理成长中发挥着其他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通过研究体育与校园文化、体育与心理素质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如何发挥体育在推进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中的优势,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 引 言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有不同之处。体育本身所蕴含的独特魅力与教育功能,决定了体育运动通过多种组织形式实施于人际交往的环境下,使学生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受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它能够通过多种多样的身体活动方式满足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提高他们的体质、调节他们的情绪、磨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使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与个性品质,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几乎任何体育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情感。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增进自我意识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2 提高体育心理素质的意义及必要性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所面临的学业、升学、各类等级考试、就业压力越来越严重。再加上现实生活中学生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高,学生个性越来越强,心理问题渐趋严峻。这种心理危机现象蔓延下去,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及今后的工作,也影响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2.1国内高校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发展现状

据对我国大学生相关调查发现,80年代中期23.25%的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20世纪初上升至约30%,其中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约占10%。从总体水平看有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呈现出继续上升的趋势。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陈志霞等人运用“自杀态度调查问卷”,对101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10.7%。由此可见,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校园体育心理素质的提高越来越被重视重视,强化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体育心理素质的而提高对于促进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搞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很多高校反而普遍存在在缩减体育课程的学时数的现象。

2.2体育心理素质的内涵与特征及现实意义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体现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有:(1)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2)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3)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与自我认知度;(4)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5)完善的情感与情绪控制;(6)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和自我平衡能力等方面。

体育心理素质简言之,就是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形成的较高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个性和意志品质、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强的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等。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而体育则是人脑的思维通过作用于身体,来实现完成各种运动动作的过程。在运动的过程中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使学生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对于体育促进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作用,在我国远古时代就有了初步的认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提高,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愈加明显。尤其是体育心理素质的提高对促进学生个体的过渡、成长、社会与环境的适应能力的作用。

2.3利用校园体育促进良好体育心理素质养成的可行性及意义

学校体育对学生个体心理和生理的发展的积极影响是其他教育内容不可代替的。这点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历程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和肯定。广东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邱远教授基于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先后于1999-2000年、2001-2003年、2002-2004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普查。其主要采用了SCL-90测试量表、实验组对照法、文献资料法的研究方法。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呈明显下滑的趋势,已经严重的影响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正常的校园学习生活。该研究对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了全面的研究与分析,并对学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进行了有利的探讨,为我国体育心理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国内还有其他一些专家学者在该领域的调查和研究,也在体育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提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建议与对策。(1)利用体育教学的直观、实践性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与提高;(2)利用体育竞赛的公正性、公平性,推进学生个性品质与心理水平的完善与提高;(3)能够有效缓解学生各种压力、愉悦心情、调节情绪,促进学生情感发展;(4)利用体育活动的紧张性、竞争性、灵活性提高学生的应激性和适应性,完善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5)利用体育运动参与中体验胜利与挫折,有利于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自性心与成就感,尤其是性格比价内向型的学生;(6)利用体育活动的集体性、协作性、感染性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7)利用体育的参与性、娱乐性、积极进取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养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2.4校园体育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的优势

(1)适用群体广泛;(2)能够有效弥补常规心理咨询室咨询工作的不足;(3)实施便捷,成本低;(4)效果明显,实用性高;(5)尤其适用于高校弱势群体。

参考文献

青少年心理问题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引导;心理素质;待他人;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1-0172-01

当今社会,学生的健康不仅是需要强壮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必须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面对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则要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以及开放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各种刺激、诱惑和茫然。不久前,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有关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也相当高。本人在从事班主任期间也深刻体会到许多学生在行为表现方面呈现的种种异常,如:好动、多话、厌学、打架等,这些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往往是由于心理问题引起的。因此,将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并培养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艰巨的学习和纷繁复杂的生活,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应了解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经过长期观察,本人认为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2)意志方面一般为忧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或者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3)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①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我解脱,甚至耿耿于怀;② 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抗挫能力差;③ 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忧柔寡断,唯唯诺诺。

4)青春期综合症。表现为:① 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② 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由于中学生具有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本人认为只要能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所谓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

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呢?

要让学生认识曲高和寡的道理,善待他人。无论现代科学技术如何迅猛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多大的变化,都不允许、也不可能使任何一个正常人封闭自己,孤立于他人而存在。经验表明,不少具有心理缺陷、人格障碍或行为非常的学生,起始都是由于没有能够正确认识他人,对待他人,正确处理与他人之间关系而导致的。如以前的一位学生,曾一度十分苦恼问:“老师,这个社会到底要不要实话实说?说真话,但同学们总不喜欢,甚至连家长也这样。”他举了两个例子:一次是他看了一位女生的英语试卷,并对着英语试卷说:“倒霉,都是因为粗心白白掉了几分,不然也可以得九十分以上”。结果那位女生狠狠瞪了他一眼,从此互不说话。另一次是他的奶奶不懂得使用电饭煲,给烧坏了,被他知道了。于是等奶奶回家,他就对奶奶说:“你以后使用电饭煲小心点,刚买来的又弄坏了,几十元钱白花了。”结果,奶奶很生气,父母也很生气,为此他还被痛骂了一顿。这位同学实话实说却讨人嫌。显然,他不被他人接纳的原因,不是在于“实话实说”,而是由于言语不恰当,常有居高临下,教训他人的口吻,而使他人产生反感的情绪而疏远或责怪他。善待他人就应该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人设想。

善待他人,首先应有助人为乐、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善待他人,应该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应该懂得“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的人生哲理,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善待他人,应该牢记祖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能够实施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注意对症下药,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从而使他们智力因素受到极大束缚的特点,开展了“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制定了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制定了系列监督机制,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

2)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本人又先后开展了“三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共同创作班歌,唱班歌,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让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整个班集体表现出较强的凝聚力。

3)笔谈。这是开启学生心理的一把钥匙。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个别面谈更加行之有效(特别对于一部分特殊生而言)。本人曾在班级里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交心本”,学生可将自己的心事或想对老师、父母说的话畅所欲言地写在上面,我每周收上来批阅一次,即时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这样,就能行之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笔谈必须注意几个原则:①平等性与民主性原则。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才可能产生依赖与信任的力量;②共情原则,即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学生的各种内心感受,并将其表达出来,与学生产生共鸣;③保密性原则,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学生才有可能毫无顾忌,畅所欲言。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应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鲁迅先生曾言,我的确时常在解剖别人,但却更严格的解剖自己。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迅速发展,并开始深入到自己内心世界。但是,他们对自己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不够清晰、全面,甚至认识中的自己,是 哈哈镜中被扭曲变形的自己还不以为然,或者根本不想去认识自己。然而,人之与社会,宛如一艘船之与大海。如若不知自己处在什么位置,

(下转第171页)(上接第172页)

需要驶往那个目的地,其危险当不言自明。

认识自我即要首先知道“我是谁?”、“我是干什么的?”、“我应该怎么办?”,人生说到底就是这三个简单的问题,在不断地认识和调节中,时时纠正自己的偏差,逐步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认识自我,它包括了个人对自己的价值、目标、动机、计划、希望、要求的认识,他包括了个人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地位、人际关系、交往水平的认识。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人际交往中起到行为的指导和调节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把指导和培养学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作为德育工作的关键,使学生全面、科学、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从而达到内化为学生心理需求和行为养成的自觉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用一定的尺度来衡量自己”。心理疏导工作只有转变为学生内在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时,才能说取得了真正、积极的效果。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应充分利用好“班集体”这一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班集体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环境,班主任应有意识地通过管理、教导,包括表扬、批评、讨论、奖励、惩罚等评价手段,以及自身的楷模作用,开展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如劳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调查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现代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对成长中的青少年直接影响最大的往往不是老师,不是家长,而是他们的同伴。所谓“近朱者赤、近墨着黑”就十分通俗而深刻地揭示了这一道理。一个融洽的班集体,宛如一个温馨的家庭,会创造出健康、名主、和谐、宽松、进取的气氛,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营造这样的班集体就如同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港弯,施展才华的舞台,自我调节的方向盘,孕育着青少年健全的人格,这种教育力量常常是可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实在不可小视。

目前,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竞争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面对社会的种种诱惑,青少年心理的负担与压力将越来越频繁和沉重.他们所面临的不只是阳光与鲜花,也会有狂风暴雨,雷鸣闪电,在他们的成长中必然会遇到艰辛与曲折困难与考验情感的冲突与挣扎心灵的迷惘与困惑。于是专家认为下个世纪的竞争中除了科技的竞争外就是心理承受力、适应力的较量。因此我认为应该教会学生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能够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应该教育并训练出一代品质优秀、情感健康、意志坚强、性格完善等这些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同时发展的人,以造福社会、服务国家。

参考文献

[1]瞿葆奎,钟启泉.教育政策与教育科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06.

青少年心理问题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攀岩运动是由登山运动派生出来的现代竞技体育运动项目,是一项富于惊险性、刺激性的休闲运动,攀爬岩壁就是在经历挫折,考验意志,它不但需要一定的身体素质,更需要较强的心理素质,还需要顽强拼搏、知难而上,进而不断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自1987年进入中国以来,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参与的人群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尤其是受到很多青少年学生的喜爱。随着户外俱乐部在各个城市的普遍发展,攀岩项目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攀岩是一项以实践为主的运动,攀岩的教学过程注重青少年之间的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培养青少年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该运动项目的自身特点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尤其在勇德方面占据着项目优势。

关键词 攀岩运动 青少年 勇德培育

一、研究目的

“勇德”是美德的一个方面,它作为一种道德力量,一种为善的力量,作为内在于人的稳定的品质,有着丰富的道德内涵,主要包括主体遭遇危险、困难等伦理情境时,行为发生前的“不惧”之勇,行为抉择时的“果断”之勇,行为过程中的“坚毅”之勇,以及行为发生后的“知耻”之勇等。

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明天的太阳,他们的成长牵动着整个国家人们的心,担负着祖国的繁荣昌盛的任务。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学校体育中的一种重要的德性“勇”,在逐渐被淡化,甚至被忽视了。我国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术技能,促进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勇德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一部分,它是内化于人们的内心,是经过长期的教育与实践逐渐实现的,因此,培养青少年具有勇德尤为重要。

青少年进行攀岩比赛或训练中,要克服攀壁上给自己带来的很多困难如:岩壁的凸凹、路线的难点、对高空屋檐的恐惧、战胜自我的意志。还会体验到很多在正常条件下很难获得的身体感受。在整个攀爬过程不仅体现了克服困难、跨越障碍、挑战极限、战胜自我的过硬品质,也体现了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是勇德潜移默化积蓄和养成的过程。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报刊索引、石家庄经济学院图书馆相关的文章和书籍,查询有关攀岩论文36篇,有关勇德论文9篇,阅读相关书籍十多本。为本论文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持。

(二)专家访问调查

本文访问高校从事攀岩训练的教练5人,根据青少年参加攀岩运动练习之前和练习一定时间后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人生态度等方面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咨询。

(三)逻辑分析法

结合文献资料,对数据统计处理的结果和访谈中得到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整理并做出逻辑分析,得出论文结论。

三、结果分析

攀岩项目一般分为三种:速度、难度和抱石,所以攀岩运动大多数也是以此为主要教学内容和手段。在攀爬中运动员不仅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娴熟的技术动作而且还要提前认识线路能力并能准确的应用到比赛中,这需要果断的判断力;而在难度比赛里一条完整线路上会出现几个难点,越过难点会相对轻松一些,这需要坚强的毅力。总之,攀岩项目识线需要的准确性、难度中需要的坚毅性、抱石中需要的及时纠错性等独具一格的项目特点是培养青少年勇德的有效途径。勇德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在攀岩比赛和训练中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方面:

(一)攀岩中的不惧之勇

不惧就是不害怕,不恐惧,敢于正确的面对事实,面对挫折。在难度攀爬过程中,一条完整的线路会出现几个甚至多个难点,这些难点里就有很多是需要大幅度的窜跳动作完成,有些是屋檐的俯角,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胆量来保证动作幅度和力度来完成以便取得更好的成绩或攀爬高度。

攀岩作为极限运动之一,必然会对勇敢这种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的训练和比赛中,青少年要时刻面临着困难与阻碍,这就需要青少年必须克服种种困难和危险,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勇德正是在不断克服困难和障碍中积累形成的。因此,不惧应是攀岩中首要的,不可缺少的品质。青少年必须要时刻克服自身的恐惧心理,克服外界的压力,充满自信的完成技术动作和整条线路的攀爬,从而达到通过锻炼身体,完善身心的目的。

只有具有了“不惧”,敢于面对一切,有继续努力的勇气,他才能战胜自己,战胜压力,达到成功。攀爬中的“不惧”精神会随着平时训练的不断积累变成青少年自身道德品质的一部分,使他们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战胜困难。“不惧”是攀岩运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也是青少年战胜挫折,不断进步的前提。只有具备了“不惧”的品质,青少年才能真正的成为对国家、社会更有用的人。

(二)攀岩中的果断之勇

果断是指坚决不犹豫,当机立断。它是一个人在行为抉择时勇敢的表现,是勇德的要组成部分。果断不是面对抉择或突变时的瞻前顾后、犹豫彷徨,也不是草率武断、滥下结论、

轻举妄动的鲁莽。而是指能明辨是非,在紧急关头能当机立断地做出决定,并积极执行决定的行为。一个人的当机立断与勇敢行动应是以深思熟虑和审时度势为前提条件。

在攀岩比赛中果断是很重要的意志品质速度攀爬中第一次攀爬果断的爬出自己识线时的路线不能犹豫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第一次攀爬后要发现问题果断的改进以便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在难度攀爬和抱石的训练和比赛中好多大跨度的点都需要果断的出手以便能顺利的完成路线的攀爬。

果断这种道德品质是在不断的练习中养成的,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注重培养青少年果断的抉择路线和遇到难点的决断能力,也潜移默化的养成了青少年勇敢果断的道德品质。

(三)攀岩中的坚毅之勇

坚毅是一个人成功的必经之路,不管是有天赋的还是后天努力勤学的,只有坚持忍耐,矢志不移才会达到成功的彼岸。作为美德的坚毅之勇不仅需要磨练还要正确的引导。体育运动技术的学习是偷不得半点“懒”的,体育对人体的锻炼价值是与人自身的运动程度成正比的。如果在体育学习中没有坚毅的精神,既学不到精湛运动技术技能,也达不到锻炼身体,促进身体发展的目的。

在攀岩运动中难度攀爬对坚毅体现的淋漓尽致,不仅仅某一个单个动作的动力定型需要成千上万次的坚持训练,难度攀爬训练时指力与耐力痛苦训练的坚持,更重要的是在攀爬一条完整的线路中会出现几次难点,每一个难点青少年必须要坚持,一旦完成这个难点的攀爬就能调整以便向下一个难点发起挑战并最终取得好的成绩,如果没有坚毅之勇他们就会提前退出比赛。

青少年的坚毅之勇是在平时不断的重复实践中养成的,日常要培养当他们在遇到不能避开障碍与困难时,必须要忍耐与坚持,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四)攀岩中的知耻之勇

勇德在知耻方面的重要表现就是,遇事时既不逃避也不怯懦,能对其行为进行反思,并进行正确合理的价值判断与思考,勇敢的面对错误、失败、挫折。一个真正的“勇”者,不但要勇于面对外在的危险和困难,而且要勇于正视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具有勇敢品质的人往往能正视自己的缺点与错误,积极的去解决它。

在攀岩的训练和比赛中每攀爬一条新的路线不论完攀与否都不会做到尽善尽美,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失误和错误,因此青少年在攀完后还在不停的总结自己的失误和错误,积极的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抱石过程中如果出现错误他们会马上更改动作和攀爬线路以便取得更好的成绩。

知耻作为勇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人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必要一环。青少年经过长时间的锻炼与教育,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对于德勇的认识会更加真切,明白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后的奋发图强才是真正的勇敢,这种知错必改的精神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与进步。

四、结论与建议

当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已经非常突出。随着社会竞争更加剧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信息的迅速传播,对青少年的学习压力更趋严重。青少年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攀岩运动项目以其独特的运动特点为青少年塑造良好的人格提供了机会。攀岩运动是一项富于惊险性、刺激性的休闲运动,攀爬岩壁的过程就是在经历挫折,考验意志,挑战极限、战胜自我的过程,也是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与“勇德”积累和养成的过程。同时,它为培育青少年勇德提供了独特的环境和条件。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攀岩这项新型项目培育青少年的勇德,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冯蕾.学校体育教育伦理研究——勇德培育[D].河北师范大学.2010.

[2] 丁素文.论体育运动中的勇德[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7:43-45.

[3] 曹建民,张健.攀岩运动[J].中国学校体育.2002.2.

[4] 曹庆华.岩壁上的芭蕾[J].新疆体育科技.1997(3):42.

[5] 晋明朗,等.军事攀登[J].体育学院学报.2002.2:126.

[6] 邓毅洲.军事攀登心理训练浅析[J].体育学院学报.2002.04

[7] 吴鹏,薛强.高校开设攀岩运动的阻力与推力[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1.

[8] 吴鹏.高校攀岩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6.

[9] 巫杰.广东普通高校开展攀岩运动课程的可行性分析[J].内江科技.2007.06.

[10] 任喜平,马楚虹.高校攀岩运动员身体素质相关指标的监测与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3.

[11] 陶磊,廖志刚.攀岩力量训练方法初探[J].体育学院学报.2003.4.

青少年心理问题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中专生 心理 教育 反思

论文摘要:着重梳理个人担任班主任经历在面对中专生成长中呈现的心理健康、情感思想等教育考验时的应对思路方法、事后的反思,以求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教育实践能力水平。

在中等专业学校任教多年的经历,让我对本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有了相当多的接触和一定的了解。应该说近二十年来贵阳市中专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点呈现的明显和清晰的变化轨迹与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是紧密相关的。回忆和梳理自己在中专教职时面对中专生思想、心理的种种现象问题时,当时的感受、认识、选择的对策、所行的干预、处理、与学生的互动、效果等,印象都还十分鲜活生动。学习接触了“青少年发展心理学”课程之后也有借助学科理论重新对过往的教学经历进行分析,以提高认识的内心要求,但有所忌惮,在对青少年发展心理学认识还极其粗浅、理论水平不足的当下,想要准确全面分析事实状态、剖析自身认识,评价处理方式的的当失误,确实勉为其难,其间的片面、粗糙和谬误,也在所难免,不过从展示来自中专教育教学情境的案例和自己的体会以供同行专家评点的角度应该是有意义的。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以非师范生的身份入职贵阳市职业教育行当,当时贵阳市中专学校不多,只有十来所,学校规模也不大,当时我校在校生人数500人,其他学校大多超不过此数。那时学生性质有两类:学生班、职工班,职工班学生由其工作单位推荐,不必经过入学考试,学生年龄通常较大,生活阅历、思想成熟往往较我们这些初出校门又进校门的老师要强,不需要老师对其进行思想和心理辅导。学生班入学需参加高考依成绩高低分别录取入读大学、大专或中专。1990年中专招生实行“双轨制”,即同时招收高中和初中毕业生,过渡到1994年停止招收高中毕业生,当时中专学生语数外基础不错,综合素质较高, 90-96年间我校中专录取线高于贵阳一中录取分数线,生源以贵阳城区学生为主,学生中违反纪律或因心理问题引发异常事件的情况很少发生。1997年中专毕业国家不再包分配,生源情况有了变化,学生文化素质下滑,教学和管理问题增多,职工班变得名不副实:学生年龄趋小,不再由工作单位推荐。许多不愿读书、不能读书的孩子由父母押着来读“职工班”,职工班变成“放牛班”、“猴子班”。2000年取消“职工班”,之后大学扩招,中专生源质量又进一步下降,班集体和教学秩序出现混乱,学生不学、逃课严重、与任课老师频繁冲突、寝室管理几乎瘫痪,可以说2000年是本地中专教学管理最困难、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学校和班主任应对不暇地处理各种各样突发事件,不可能有针对地进行学生思想和心理干预。之后几年似乎学生思想的混乱和管理难度在恶化到极点之后渐有回落,但中职学生质量、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已经是在一种相当恶劣的状态维持。2007年中职入学改用注册式招生制度,国家开始宣传和鼓励职业教育,中职教育的政策环境呈向好趋势,但具体到中专学校普遍面临着重大的调整和改革的压力,即如何改革调整以增加学校生活对学生吸引力和实现帮助学生求职和成长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具有开拓性的问题,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实现自身价值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学生,其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几乎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成长中的青少年特别需要来自学校和教师的关怀与指导,以弥补他们在之前成长过程中的缺失,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感觉到:不管他们呈现出来的问题是什么,“爱”和“管教”对这些孩子都是最对症、最有效的教育方剂。

我所带的班级有一位学生,从小被家里送到足球学校学足球,听说家里投入了不少的钱结果却没有学出来,这个学生文化底子差,父母从来不与班主任见面,孩子本人还机灵,但学习无兴趣,更严重的是个性及精神状态十分的消极、懒散,身上有明显的长期被打击、受压抑的灰色、麻木情绪,从没见他在足球场上踢过球,这些出现在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身上,看着叫人难受,为将此同学拉进班集体,激发其主动性和活力,我安排他担任了班级体育委员、足球队长,体育委员的工作由我做好准备再让他面向全班安排组织,又安排一位体育委员配合他工作,当时我感觉对他和班上许多同学来讲“感受成功”是一服迫切需要的补药,这些学生们尚未踏入社会就已经被打压磨灭得灰头土脸的,具备典型的“失败者心态”,对于他们如果能够提供一种机会让他们能感受经由自己努力收获成功,是重新唤起他们自信和自我的关键,于是,一段时间内我特别重视足球队的活动,到场地组织催促训练(如果班主任不到场,连人数都凑不齐),为他们邀约比赛对手,组织女同学观战送水,赛后总结鼓励。刚开始这些孩子表现让人泄气:场上互相责怪,吵架,冲动负气,无法配合,每个人都发现别人有问题,从来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尽犯一些低级错误,尽管有一个半专业的球员在队里,我盼望已久的哪怕一粒进球都等不来,我一面继续平衡协调球员关系,一面在所有场合把他们每一点闪光出彩的表现大肆渲染表扬,鼓励球员,又悄悄地给队长增加责任,终于在一个多月以后,球队有了进球,再后来交战有了胜利,这以后我渐渐可以放手了,足球成了班上一些同学的乐趣,他们的精力有了方向,不再像从前没有方向地、破坏性地宣泄青春的力量或者是百无聊赖地软体动物般迟钝、懒散。球队同学精神面貌变得开朗积极活跃多了,影响班级气氛也有了正面改变。

我所经历的一场“群殴事件”使我体会到青少年心理矛盾的尖锐复杂和教师成年人及时干预的重要。

中职学校女生占多数的班集体,学生比较典型的有两种类型,一类学生来自农村、少数来自城市的学生本分老实,不敢惹事,另一类嚣张胆大,急于在群体中在老师的视线外建立起自己的权威和优越地位,甚至做大姐大,如果不能在班级管理中平衡抑制后一类人的势头,正常班风的树立必然失败,极有可能前一类学生会被迫向后一类学生靠拢依附,班集体就会向恶性状态发展。

2004年我接了一个财会班,有几员女猛将在其中,班干部组建不大顺利,主要原因就是本分踏实的学生不敢或不愿干事管人,而踊跃要求当官的一些学生,一看上去就是那种管不住自己却想掌权管别人,乱干事的人。这天上午有一个地县学生突发急症,我送到医院,忙到一点过钟才回到学校,心里有点隐隐的不安,没有回办公室,走到教室门口听见里面有怪异的声响,一推门,门从里边抵住了,里边的学生听到我的声音炸了锅,使劲推开门一看是几个女生正围殴班上一个女同学,把她打得缩在桌底下,在场的同班同学有看热闹的,有漠不关心的,有吓坏的,没有一个上前劝阻,我当时又气又急,赶紧控制事态,将肇事学生交给保卫科做调查笔录,报告学生科,对现场旁观者调查了解情况训话交代事项,致电被打学生家长接走孩子检查身体,回到办公室整理解决问题思路:要避免被打学生方闹大事情;要防止打人一方结成小团体,下一步危及班级;要帮助班内同学对此事形成一个合适的态度,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尽快平复此是的不良影响。这次事件的五个打人者都有家庭关系异常导致的心绪恶化的情况,调查中能感觉到她们心理上的怨恨、紧张不满甚至仇恨,而在此事件中她们为自己打人找了很多充分正面的理由,好像自己是在为众人出头,主持正义,替天行道,其实根本原因还是给自己的不良情绪找一个宣泄口。被打学生比较典型地体现出为得到同龄伙伴的接纳喜欢而有意无意讨好迎合别人的青少年心理,以致于做出一些不妥当的行为,当穿帮后,反而成了众矢之的,结果她拒绝同学,同学漠视她。在接下来的心理辅助、思想教育工作中,我认为最失败的就是针对这个女同学进行的部分。后来我设想了一些方式方法想让这位女生重新融入班集体,发展新友谊,但毕业前照毕业相,她来找我提出不参加,我一再劝解最后她流泪请我理解她,无奈我只能接受自己教育失败的事实。几位打人的学生我要求其监护人到学校,当面分析其打人行为的下作可耻,寻找“替罪羊”心理的阴暗卑劣,要求学生及家长要勇敢面对自己生活和心理上真正的问题,学会处理负面情绪,否则错误的想法恶劣的心态会给自己的将来带来更多的问题和不幸。在随后的班级日常管理中重点关注引导她们开阔心胸,转换角度看问题,多参与集体活动。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主要活动是在心理和心理-生理活动现象内进行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能想象。”强调说明在青少年教育中和成长中心理疏导、思想的指导是学校教育产生作用的重要基础,尤其对目前的中专生来说虽然学习压力不大,但与同龄人相比有更多的困惑、更少的机会和更复杂的生存困扰,作为离这类学生最近的教育工作者应以最温暖的善意、最彻底的包容接近他们,尽力培育他们,运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教育直觉和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控制自己,学会调适心理,拥有健康成熟的心态,与社会一同进步成长。

青少年心理问题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中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干预策略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国计民生的大事。近年来,马加爵事件、徐丽杀母事件、虐熊虐猫事件以及前段时间的林森浩事件更加强了全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关键。

一、心理健康的相关内涵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世界卫生组织(WHO)1989年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具体提出,心理健康是指:“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效率的生活。”也就是说,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几个层面的共同发展,健康不仅是一种身心状态,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内容而言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两个方面。因而,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并结合高中生具体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足。目前,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但是这种情况并未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足够的认识,不少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还只是把眼睛盯着学生的考试成绩,盯着升学率,而很少甚至没有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存能力训练还没有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也很少。家长也极少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状况,认为成绩就能代表一切。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与生活中的失败并存,会使得许多高中生虽然学了一些课本知识,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常常不知所措,甚至一蹶不振,严重者成为精神病患者或者走上自杀轻生之路。这对其以后的人生道路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2014年2月18日发生的复旦大学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林森浩饮水机投毒毒杀室友黄洋一案。被告人林森浩终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林森浩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成绩优秀,尤其酷爱英语,高考时以780分高分进入中山大学,并于2010年被中山大学推荐免试进入复旦大学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后他的学习成绩持续领先,他发表的论文大大超过学校的要求。就是这样一个在学习上的天之骄子,在现实生活中却处理不好各种问题,处处不顺心,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不管是对于两个年轻人的家庭还是整个社会而言,都留下了持久的伤痛和遗憾。也许林森浩案件是个个例,但足以让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警醒。如果在林森浩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没有一味地教授书本知识,家长没有一味地对其迁就、纵容,认为只要读好书其他一切家长都可以容忍,而是及时予以心理干预,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也许就不会出现这种悲剧。

(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所罗门教授说过:“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关怀,那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由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由此可见,教师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学生许多心理问题的出现与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然而,目前一般的中学专职心理教师数量不多,并且现代日益紧张和繁忙的生活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和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一些教师会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早在2000年,中国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对国内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试,结果表明约有5成教师存在心理问题。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教育是一个立体的、多维的系统,学校教育非常重要,但是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与配合,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如此。而目前学校教育中,一学期除了开家长会,教师与家长几乎没什么交流,家长学校也是形同虚设。这就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没有形成统一的教育方针与对策,从而降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策略

学生的成长、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坚定的过程,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促进学生发展同样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主动开展家庭心理干预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因而父母要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要注意锻炼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练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

此外,家长应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家长务必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应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当孩子遇到心理问题时,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最终酿成大祸。

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各个中学要抓紧时间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其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有利于随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尤其是要对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进行重点培训,使其能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形成教育合力

首先,学校要认识到家长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学生家长要改变这种观点,不要认为学生送到学校就应该由学校全面负责,不管是学习上还是心理上都不管不顾。家长也应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了解学习相关的知识。双方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反过来再来支持和强化学校教育,只有学校和家长联手合作才能实现功能互补,互惠互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来共同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总结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以上我们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研究是建立在各个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真实存在的基础之上的,形同虚设的心理健康教育没办法研究也不需要研究。随着高考制度的逐步改革,高校入学率的不断提升,高中阶段的升学压力在逐渐减小。希望在这样有利的环境中,学校和家长能真正意识到心理素质的好坏对于人生的成功与幸福的巨大作用,真正地在教育中有意识地把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而不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做可有可无的、应急的举措。

参考文献:

青少年心理问题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良好的网络人文精神情境直接影响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迫切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建一个良好的网络人文精神,构设一个有利于网络主体健康发展的人文关怀情境和心理关系情境地。

网络作为现代大众传媒工具,不仅成为了当代人力量的重要体现,而且是现代社会不可离弃的生存方式与发展方式,它深刻地改变着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精神价值世界。因此,创建一个良好的网络人文精神情境,对于克服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情境的界定

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使得世界变得越来越相似,人们可以在计算机网络中创造出与现实世界一模一样的场景,甚至创造出一种现实世界未曾见过的世界。虚拟空间的诞生,也使得固有的物理距离发生转换,物理距离对人们交往的限制也大为减少。信息的生产、和流传几乎是同时进行的,网上信息可以同时遍布全世界,世界因此变得很小。网络交流非常方便,即使是非洲部落的一个观点也可能通过网络而产生世界性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网络技术的迅速扩展和日臻完善,人类社会将进入高度发达的网络社会。人们享受新技术带给人们方便、快乐的同时,不免厌倦于整天同冰冷的机器、毫无人气的虚拟打交道,他们渴望看到一个充满关爱的网络人文精神世界。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对人世的探求和对人世活动的理想及价值追求。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的看重和追寻,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和呼唤,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主体性的祈盼和高扬,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的反思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其核心是主张主体性,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类的无限关怀。在网络社会中,在精神危机已呈“瓜分豆剖”渐露机芽的情况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实现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才能焕发出生机活力,才能有效疗治社会危机,保证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只有积极构建理性、成熟、富有创造性的网络人文精神环境,才能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一方面,人文精神关注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生意义、人生理想等本质性、终极性问题,主张解决人的精神世界问题,为人类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守护一个精神家园,使人的心灵有所安顿、有所归依;另一方面,人文精神为人们的经济和技术行为框定终极意义并规范价值取向,保证经济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符合人类的要求和造福人类。这个系统和深刻的价值理念,长期以来却为我国思想政治工作者所忽视,人文精神一直处于默默无闻之中,作用没有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例如,现在,独生子女青少年在物质生活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的同时,但在精神素质方面却似乎没有取得相应的提高,甚至反而有所退步。如今的青少年确实变得越来越“唯物”而不是“唯心”了。许多的青少年几乎是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心灵交给了他们的感觉而不是思考。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情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加工和创造的对广大网民发生感染、熏陶、激励、鼓舞、同化、约束和教育作用的网络人文精神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人文情境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人文精神情境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制约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影响着广大网民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人文精神情境又有着强大的能动作用,通过对情境的创设与优化,促进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的确立,而对已形成的情境产生能动的影响。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

网络社会是开放的,它没有一个中央权力控制机构,日常现实生活的身份等级和权力在网络社会中均失去了它以往的作用。第一,网络社会增强了人的自主性和开放心理。在网络社会中,不同的人均可以自由选择信息、发表意见和与他人交往,各种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们交往行动的个性化要求所施加的限制均失去控制力和影响力,而且,网络社会是一个非中心化、个性化、变动性的虚拟社会,身处于网络社会的人的感觉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得到大大提高,因为互联网技术扩展人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尤其是思维器官。在这个无中心的、自由平等的网络空间中,人的自主、自强、开放的心理将会大大增强。第二,虚拟化的网络环境提高了人们交往的兴趣和能力,交往心理进一步强化。在互联网上,人的交往突破了时空的局限,真正实现“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互联网给了人们一个自我创造、扩大交往、增长知识、心理沟通、排解不良情绪等的巨大的空问,但也形成了网络技术对人文精神的消极影响,产生了精神震荡和心理变异。人的思想不仅承受着在这种虚弱衰退的生理上的负担,还要经历着精神震荡。第三,在网络空间中,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并存。人们不再需要经历太多的学习和消化,只需要付出少许的努力就可以获得想得到的经验。这些所谓“经验”虽然不过是信息的堆砌,但却同真实生活体验的经验相差无几。操作者和应用者常常会眼花缭乱,难辨真伪。面对信息中的虚拟世界,人与人之间直接亲密交流和沟通的机会急剧减少,社会范围内的人际关系疏远,人情冷漠和社会的离心,有可能形成一种对社会和社会交往的恐惧心理。日益增多的“网络综合症”病人,满脑子是电脑和网络,其他一切都不能进入其视野,他们精神呆滞地坐在电脑前,对外界刺激缺乏反应,最后丧失对一般人的沟通能力,然后,就变得无法与其他人群有正当的社交关系。所以,数字化的技术有可能造就出一群异化了的、迷失方向的“电子人”,人们和整个社会就真的在一定程度上陷人了隔绝与冷漠。

在网络社会,“人——机”交往的模式,使人们多年来形成的心理和感情等人际关系的支撑要素结构平衡被打破了,从而使人深深陷入一种高频率沟通掩盖下的、不可改变的、仅仅与机器来往的孤独、寂寞、冷淡和无情。这种由孤独、寂寞、冷淡和无情的网络主体组成的网络环境,弱化了我们党对网络主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净化网络环境,建立起良好的网络人文精神情境,通过网络人文精神情境进行综合的全面的引导和教育。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情境的创建思路

网络并不是纯粹的“冰冷”的“技术机器”,它可以通过人的共同努力和科学改造而形成充满人文精神气息的温暖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是虚拟的网络空间主体交往过程中相互理解、互相包容、互相帮助的情境,着重体现了网络主体问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关怀。

1、积极创建网络人文关怀情境

人文关怀是网络人文精神情境创设的重要方面。人类正在进入网络化时代,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网络化带来的不仅仅是观念的变化,而且是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根本性转变。习惯了人情冷暖的人们将面临一个由技术和机器带来的新问题:冷漠向关怀挑战。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一方面以理服人,一方面以情动人,才能取得具有良好成效的教育结果。在现实物理空间,思想政治教育是直观的,它的效果几乎全赖于热情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怀情结。到了陌生的网络虚拟空间,思想政治教育似乎变得遥远和模糊起来,能否保持有效性依然在乎能否让受教育者在冷冰冰的网络空间感受到彼端传来的温暖又温馨的关怀。冷漠和关怀是矛盾的,但又是统一的。网络环境是冷漠的,其间的氛围却是可以由热心的人们来创造。这就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为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敏锐地抓住网络交往中的细枝末节,构筑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形成网络人文精神情境。

在许多网络交流搞的比较好的高校中,流传着一种网友现象,其迅猛、重要程度超过了l0年前人们津津乐道的笔友。人们体验到,在网友圈中形成的相互关怀要比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关怀还要凝重得多。据一份来自某上海高校的调研报告显示:网友们普遍认为,在网络空间同样可以结识朋友,但与学校中的社团或其他组织相比,进入网友圈几乎没有什么功利性的目的,只有志趣相投的人才能在始终陌生中自然走到一起熟悉起来,形成默契的小团体。这些组成默契团体的成员往往会将物理真实空间中的烦恼或问题带到网上交流,并且渴望得到自己信服的劝慰和帮助。因此,网友之间虽然可能从来没有见过面,甚至将来永远不会见面,但彼此的理解、关怀程度也许超过同寝而居的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