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学科总结

语文学科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语文学科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学科总结范文第1篇

本学期我负责学校教导处、语文学科、二三班语文教学等工作。回顾一学期来的学校生活,我既感到欣慰又觉得惭愧。欣慰的是我生活在一个团结的充满人情味的教师群体氛围中,尊敬的领导、热情的教师和活泼可爱的学生让我感到了大家庭般的温暖;惭愧的是由于自己工作能力有限,在一学期中也没取得什么特别显著的成绩,思来想去,我就从以下三方面做该学期总结

一、在思想上,爱国爱党,积极上进。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先以身作则,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师表形象要时刻注意,我在注意自身师表形象的同时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因为我深信良好的品行是每个人身上最美的东西,针对社会这一大气候和学生这一小气候我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到了最重要的地位。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心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劳任怨。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在教育教学上,敬业爱岗,严谨治教。

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是每位教师最大的心愿、最高的荣誉。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最紧迫的问题是具有新的教学理念、刻苦钻研如何把课上得生动而有趣,才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从而显现出独特的上课风格。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深感肩负责任之重大,虽工作繁杂,但不敢懈怠,唯恐有负家长和学生。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课前,我认真仔细的进行备课,根据本班学生特点,对教案进行认真的修改,课后布置的作业力求少而精,努力做到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坚持课前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上课,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三、在管理上,认真负责,热心服务。

我努力做好校长、教学副校长的助手,并协调好教师,认真细致地做好各项工作。

1.学期初,认真做好课程设置、课表安排工作。严格按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课程。做好新生入学工作,按时完成学籍办理工作。

2.暑期,学校布置了PDC项目学习亲子实践活动作业。开学初,组织开展了暑假特色作业展。

3.每周一,行政会议之后,及时制订好学校周工作安排,并在学校工作群。

4.对新上岗教师跟踪指导,推门听课,课后评课,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协助纠正。辅导新上岗教师课,两位教师都取得区级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并在全区展示。

5.抓好校内教研,融入协作组教研。语文教研组每周就教学中遇到的某些教学难点的突破展开学习讨论。每两周组织教师参加一次协作组教研活动。10月份,承办一次协作组教研活动。

6.对教师的教案、作业、备课等及时进行常规检查,写出反馈意见,并及时总结。

7.组织开展语文学科"期中教学质量分析会",透过分析查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使教师在分析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提高。

8.组织一、二年级做好期末表现性评价工作。

9.参与“学在郑州”录课工作,认真完成录课,并按要求上传。

四、存在问题。

语文学科总结范文第2篇

本学期工作中自以为比拟胜利的几点:

(一)在培育学生良好学习习气上下了功夫。一年级重生年龄小,天真生动,自在散漫,我在开学初就留意严厉请求学生,使得他们逐步懂得规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气。比方按时上学,及时上交作业,做好课前准备,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发言要举手,等等,一切这些每天都要讲,一学期下来,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气曾经根本养成,估量下学期学生们会表现更好。

(二)汉语拼音教学扎实有效。教学拼音正是孩子们刚刚入学的时分,是在好的听课习气尚未养成的阶段,单调的汉语拼音教学容易令小学消费生厌学心情,为避免学生厌倦,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制造卡片、做游戏、讲故事等有趣的方式,将汉语拼音交叉其中,让学生在玩中学,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还发起家长在家辅导孩子在游戏中温习稳固汉语拼音,并且留意引导孩子发挥拼音的适用性,有不少家长做得很不错,他们教孩子用拼音给我发短信,还经常用拼音和孩子交流。就这样,我们很顺利地完成了汉语拼音的学习。

(三)识字教学灵敏多样。一年级小学生识字程度不一,有很多孩子识字很多,根本能独立阅读了。还有相当一局部孩子识字量很少,而如今人教版的教材请求的识字量又很多,所以不少孩子对每课的大量生字有些目不暇接,显得很是“消化不良”,这是典型的识字艰难。鉴于此,我便想了很多识字方法,还通知了家长请求家长帮助,及时地唤起学生对识字产生兴味,慢慢地,大多数孩子都赶上来了,很多学生还对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有了兴味,每学习一个新字,我都会问学生这个字是什么偏旁,还有哪个字和它很相像等等,这样,学生们都会竞相答复,无论答案对与错,我都耐烦地倾听耐烦地指导,效果还真是不错。

当然,开学初的方案远远不如学期中的变化快,有很多理想的东西都还没有来得及施行或是施行得还很不到位,总是希冀还会有些时间容我作进一步的调整,可是适得其反,时间到了,学期末了,只好下学期抓紧时间来补偿这些所谓的“差错”了。

本学期工作的缺乏之处:

(一)课堂发问较少,学生的表达才能受限。一年级的语文课堂较难调控,学生们不会倾听,课上他们能听教师说话就不错了,所以我普通只招呼好学生们听我讲,而无视了个别发问,这很不好,下学期一定多给学生表达的时机,让每个孩子都有进步。

(二)课堂练习较少。一年级特别是写字教学,一定要在课堂上留出充足的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这样,孩子们的写字习气才好。可是,本学期,我们在课堂上写的时间很不够,课下又做练习册,这样,学生练字的时间少,所以写字草率。下学期一定留意,让学生育成良好的写字习气,扎扎实实地写好字。

语文学科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三学生 语文心理策略

教育心理学认为,心理素质是生命的精神载体,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它一切素质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处于高考紧张备战时期的高三学生在语文学科方面往往存在淡薄意识,以致作为母语的学科语文居然得不到学生的重视,语文科成为了不少学生高考科目中的“短腿”,这与学生的特殊心理无疑有很大的关系,仔细探讨这个问题无论是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高考成绩还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笔者经过认真搜集材料,,比较研究,发现总结了一些特点,并分析其成因,探究应对策略。希望对高三语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学好语文学习起到一些作用。

一、特点

功利性强,急于求成。 处于激烈竞争中的高三学生往往以能否迅速提高成绩,提高成绩的速度来判定在学习的哪一方面花多少时间。而“语文学科知识的掌握在于学生不断地积累和巩固。”1语文学科需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特点又明显不能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过分功利的学习动机导致很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违背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学生对语文淡薄意识明显。长期以来社会上流传着语文学科拉不开差距的思想不可能不对学生产生影响。有的学校指导思想也不正确把语文学科排在了高考科目的最后一位。高三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为紧张的一年,许多学生希望在这个短暂的时期考到最好的成绩,而语文学科本身的循序渐进性又不能象其他学科那样在短时间内增长特别多,反而让学生觉得即使不努力,也不会下降很快。

依赖性强,缺乏自主意识。长期以来,学生已经习惯了依赖老师。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做,不敢越雷池一步。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要逐一进行检查,学生才肯做。高中的学生依然没有忘记这种模式,即使背课文,也习惯于给老师背课文,这样他们才有信心背。高三的学生依然无法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布鲁纳认为: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除了尽可能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以外,“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

二、形成原因

语文成绩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在高考这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中取胜依然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目的,分数依然是一个硬性指标。高考语文涉及的知识面很宽,而学了十几年的语文在一年之内有突飞猛进的提高实在是难上加难,而其它的科目努力起来却可以前进不少。老师所总结的那些做题方法和技巧也不象其他学科那样见效,而且还受理解能力的限制。不少学生语文学习成就感不强。有的学生开始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了,但考试时因为理解能力不够,还是无法得到高分。而那些没有按照老师要求做的学生凭语感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分数。社会上长期以来流传“语文拉不开差距”在学生心理已经形成。个别学生甚至以为即使不在课堂上努力学习,作为中国人语感也不会差到哪里。

高三时考试频繁,而且形式单一,一套套形式大同小异的模拟题让学生感到没有高一、高二时那样赏读作品的乐趣。这样对于一些文学爱好者也渐渐感觉到高三语文课堂已经不再是他们自由驰骋的天地,而是考试的训练场。

学生正常的阅读权利被限制或剥夺。古今中外的大多数文学作品都是精华,学生大胆地阅读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和写作水平,还可以拓展视野。少数学生限于小说阅读中不能自拔的反面势力让少数学生家长、老师不能正确引导学生阅读,把学生正常的课外阅读理解成闲书,进行没收,这样学生的一点点求知欲也被抹杀了。

过分追求有趣的学生心理特点导致学生对武侠、故事会、读者等杂志较感兴趣,而对比较难懂的学术性文章、科技说明文不感兴趣。曾经有位学生提议如果课本编的象作文书那样适合学生理解就好了。

可见,还需进一步引导学生不只以趣味判定书的好坏,还要看它能否给自己实实在在的提高。

数理化的练习可以迅速地改变学习成绩,学生做对题后,往往会有成就感,而语文学习不是通过做练习来完成的,硬性作业少、软性作业多,硬性作业要天天检查、评比,软性作业效益是隐性的、长期的,所以他们投入的精力就少,甚至有些学生还认为,语文考试的成绩往往是不定性的因素更多,考得好与否,关键不在于复习、学习的情况,更在于临场的发挥与“运气”

三、应对策略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叶克斯--多德森(Yerkers Dodson)律向人们揭示了, 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学习效率也随之增加,动机过弱不能激起学习的积极性2.。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因地质宜地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从而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首先,应该从思想上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对其他科的影响。语文素养是基本素养,其重要性在于决定一个人的文化归宿、决定了一个人了解中国社会的能力3。让学生知道语文学科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意义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强大动力。记得教高一时,有部分学生不明白为什么现代人要背诵古文。我给他们讲有个同学过五关斩六将即将赢得工作机会,但在适用期内因为把“沁园春”的“沁”读错了,就失去了工作机会。

其次,要让语文课上得精彩。每一堂语文课都是教师展示自己的舞台,教师应该使语文课堂生动活泼,并且富有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到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了,比教师被迫学习效果要明显得多。教师的作文批语、课外谈话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再次,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体会主人翁的自豪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只要学生参与了,他们的潜力是无穷的。

最后,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会了学习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总之,改变学生不重视语文学科的错误思想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分析他们轻视语文的心理特征,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语文作业研究》中国语文课程网

语文学科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选点 总结 科学高效

近年来,随着更多的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自身规律及其与社会生活关系的思考和探索,语文教学正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也不可否认,由于受应试教育、教师素质等因素的制约,语文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目标不明、(师生)地位不清、简单重复、急功近利等现象,教学效果与新课标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要克服上述弊端,语文教师除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外,关键还在于遵循规律,科学施教。

一、 知纲明目,树立体系

文与可画竹之所以能形象逼真,一挥而就,关键就在于他在作画之前就已成竹在胸。语文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不但自己要对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了如指掌,还应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对教学大纲、考纲所要求的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有宏观的把握。这就好像导游把游览示意图交给游览者一样,游览者有了示意图,就能按图前行,到达预期的目标。大家所熟知的魏书生之所以能在语文教学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措施之一就是在开学之初,师生共绘语文“知识树”。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了解语文学科,这是符合学生的整体认知规律的。如果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缺乏全面的把握,教起来势必“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得要领;学生学起来必然如堕五里雾中,茫然不知所往。

优秀的教师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师能科学地使用或“再度开发”教材,用好、用活、用实教材。我们在讲授《寡人之于国也》一课时,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喻证作为一种论证方法以结论的形式说给学生,那么学生对本文中喻证的理解也就只停留在概念上,而不会有更深的领悟,更不用说在以后的作文中应用了。教师如果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把“喻证”或类比思维作为一个知识节点,贯穿多篇古文的论证方法来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论证方法的逻辑性与形象性,体会每一种论证方法背后的思想、观点、情感,帮助学生在品析、鉴赏中建立起“喻证”知识的前后联系。让学生明白“类比” “比喻” “对比”是中国古代文人特别青睐的笔法,在大量的古文中俯拾皆是。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劝学》《谏太宗十思疏》。当你把类似写法的文章列在一起时,学生就会在你的引导下思考这种修辞现象背后更深层的问题,这种论证方式隐含着中国古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中国式的类比思维和比喻推理。它与西方的列举归纳与演绎推理截然不同。教师心中先有纲,有体系,在教学中才能高屋建瓴,驾驭自如,课堂教学才会有层次,有广度和深度。如果我们对此一无所知,就难以发掘文本之间、知识之间的深层联系,只会简单地告诉学生本文的论证技巧、写作特点、修辞现象,无法与最根本的思维方式建立起联系,无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实现教学的科学高效。

二、 选点突破,形成系列

叶圣陶先生多次强调:“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语文教学还必须把语文规律性的知识转化为可以指导训练的言语活动规则,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现行教材虽然对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有专门的概要介绍,但它的主体部分是课文。而语文课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这就给语文教师的施教带来了难度。如果教师每一节课都是字、词、句、语、修、逻、文,这样一路讲来,由于受时间的限制,教学只会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难以深入。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学生的误会,以为语文课不过如此,多学一点,少学一点,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教师教得乏味,学生学得肤浅,课堂效率不高、教学质量上不去也就不足为怪了。

因此,要使学生每节课都有所得,教师必须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根据教材实际,对教材进行科学的整合。大胆取舍,有单元教学意识和构建高中知识体系意识,每课设计出一两个知识点和能力点。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挖掘深刻。现行高中教材都是按文体来划分单元的,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教师在教学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以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也能促进教师构建清晰的语文课程的知识谱系,构建自己的教学序列。

同时,教师还要对高中三年的教学内容有个总体规划,高一、高二、高三各注重哪些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有计划地实施。只有教师做到心中有体系,教学才能有条不紊。教师教得深入,学生才能学得深刻。教师为学生搭设好知识的台阶,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学生就能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学会学习。

三、 总结规律,授以规矩

教材无非是例子,教师再也不应只是“教课文”,而应学会“用课文”。让学生“借用课文”来习得言语活动的程序性知识,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言语活动能力的目的。

任何知识都有其来龙去脉,都有其形成、发展的规律。教师在选点突破时,就是要把知识的源流,知识的本质规律,学习的方法总结归纳出来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这些规律性的知识,就等于找到了高效学习的捷径,就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广收博取,又要深入研究;既要考虑知识、能力上的广度,也要挖掘其点上的深度;既要考虑知识的传授,又要着眼于能力的培养;既要总结规律,又要点拨方法。只有兼顾到以上各点,才能使教学科学高效。

把规律性的东西教给学生。教会他们读书学习,鼓励他们与文本对话,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培养他们质疑、释疑、交流、感悟的各种能力,真正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学科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素能培养 因材施教

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因为它包括了语言文字知识(如语音、文字、语法、修辞、逻辑等)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实践活动并创造语文实践活动成果(如思维、写作、演讲、交际等)的训练内容,是一门分支广、范围宽、实践性强的综合学科。还有,语文学科的特质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和谐自然的。虽然语文学科的特质和参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获得了共识,但如何在素质教育中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特殊功能、提高语文学科教学的效果?我觉得,关键是教学方法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肤浅认识:

一、利用教材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叙事性强或富有思辩性的作品,还有充满幽默、风趣、给人的佳作,那些刻画精妙、描写优美的作品对学生吸引力很大,能够带给他们自身生活环境的弥补或是人际之间的沟通,甚至是情感的转移和渲泄。所以,语文学科的教学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上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当引导

我们知道,传统教学方法有不少弊端: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囿于书本,不求甚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一定的科学秩序,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存在一定隔阂。而学科素质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动性,教学目的多元化,既顾及学生的知识和智能,又顾及教材中蕴含的品德、人格教育和审美情趣、心理素质教育等因素,教师起传递教学信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感到我要学也会学,探究获取学科知识的思维和实践活动规律,使学生的各种潜在素质得以发挥发展。所以,教学中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的和谐统一是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三、正确把握语文学科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与学必须和谐,即必须遵循教师善教和学生会学乐学并重、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重的原则。

1.教师善于启发诱导是学生会学的前提,是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基础。

语文学科教学,教师的讲解引导作用异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上、在教材内容特点上、在教学方法上、在教学媒体运用上、在课堂教学结构上都必须有通盘考虑,真正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 转贴于

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教师展现自己理解教材的思维过程,也是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发现的过程,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示范,让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会学了,有了成功感,自然也就乐学了。

2.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乐学的保证,也是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途径。

语文学科以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文中曲折动人的故事、优美动人的描写、简洁有力的议论、饶有趣味的说明、巧妙的比喻、精警的哲理语句,都富有美学价值。但每一课的新知识却不及数理学科明显,一些知识还是循环的,容易导致学生兴趣滑坡。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给学生提供新信息、新知识。一方面可以从课文中发扬其蕴含着的能使学生增长见识的内容,如课文的时代背景、有关的风土人情、作者的生平趣闻轶事等等;另一方面可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如,作者的创作谈,有关课文的争议、评论,甚至课文中某些词句用法的优劣比较,或适度训练改变行文构思等。这些拓宽视野的知识介绍和激发兴趣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

语文学科总结范文第6篇

语文学科和数学、科学、音乐等学科相比,具有不同的认知模式,这是因为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是基于学科知识为主导的,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同时,就已经了解到这些内容的思维方法。但语文学科的主体内容并不是语文知识,语言知识的学习只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言语实践的规律并为其服务。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看到语文学习提高了对数学、科学等学科的理解能力。基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语文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内部活动的特殊性,语文能力的生成需要通过内部活动的外化,必须建构一种专门和语文学科相对应的思维程序,来配合在听说读写过程中的转换和实践。

早在20世纪70年代,语文教育工作者就开始探求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1978年,章熊从作文教学着手,尝试着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1981年出版了《语言和思维训练》。“语文思维”这个提法最初见于1995年出版的卫灿金的《语文教学思维论》一书,书中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语文思维培育学的基本框架,包括语文学科学生的发展,语文学科的思维本质,语文学科思维培育的目的、任务和原则等,此书可以看做思维学和语文教育学交叉研究的探索之作。另外,1996年出版的彭华生的《语文教学思维论》也从思维学的角度总结了语文教学的经验。到目前为止,我国语文教学中有关思维培育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

冉正宝在《语文思维论》中将“语文思维”界定为思维主体在运用汉语进行认识与表达、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的思维活动中,借助于形象对语文对象展开的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过程。根据这一界定,笔者认为所谓语文思维,就是言语主体运用汉语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借助于言语环境对言语对象作出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

本文依据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形态,将语文思维能力分为学生概括能力、比较能力、分类能力、推理能力。语文思维和其他学科的学科思维一样,具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形态、思维品质、思维方法,语文思维概念的提出也必将引起语文课程理念的深刻变化和教学理念的积极变革。

二、小学中年级培育语文思维的必要性

1.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科本身的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的载体——语文教材,它的编写内容不是过去那种单纯以语言知识为主的选文,更多的是以话语的训练组合为主的言语作品,重视语文学习中的言语环境,强调学生对口语交际方面思维的训练等。特别是中年级的语文教材,以人教版为例,从三年级上册开始,课文开始分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这是从阅读方法上对课文进行的划分。精读是指认真仔细地研读,有时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略读课文不但要求把握和理解阅读材料,而且有助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其教学要求相较于低年级,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新课程语文教学中使用的言语作品打破了过去那种文体式的框架结构,把不同的文体特征的言语作品混编在同一个教学单元,以模块的形式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现言语作品的结构、思想、风格。

2.变革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要求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材所发生的改变并不意味着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观念。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重知识轻智能;第二,重讲轻读轻练;第三,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脱节。为了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正确地阅读教学观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第一,知识与智能并举,树立阅读教学立足于发展学生智能的教学观。传授知识、打牢基础是必要的,但培养语文能力、发展智力(主要是思维力)更为重要。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应该紧密结合、互为促进,这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第二,讲、读、练并举,以练为主线,树立阅读教学立足于发展学生思维力的教学观。学语文,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学“语言”(口语与书面语)。语言是工具(人们借助它来思维的工具、来表情达意的工具、来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作为“工具”,它是讲不来的。单靠教师“讲”,学生是不能掌握、不会运用的,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多读”与“多练”,才能把“工具”真正掌握在手,运用自如,这样,学生就会一天天聪明起来,善于用脑。第三,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在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一刻也不能分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发展自身的思维力,这也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另一重要目标。

从以上要求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的重要价值。语言与思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从学生语文思维培育这一角度进行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更好地解决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的问题,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3.小学中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为依据,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是语文学科和数学、科学等学科不同,因为母语是可以自然习得的。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语文知识并不能自动转化为能力,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在学生主体和语文能力中建立一种桥梁,这就需要一种心理联结。认知心理学强调有机体学习的内部加工过程,而思维就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语文学科总结范文第7篇

我们经过对大量的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的调研和访谈后总结出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育教学存在的困惑的,主要包括这几点:语文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语文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向在哪里,目前的语文教育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意义在哪里,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对于语文学科的考核方式应该如何改革等方面。

(一)语文学科到底应该教什么

语文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新课程改革这么多年,对于语文学科的改革要求不断变化,课程标准也不断的变化,今天的语文教学对于学生而言到底什么才是必须的,什么才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都是语文教师的问题。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主要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展和推进,对于语文语法和汉字的学习到底要进行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教育教学的困惑,不少的一线高中语文教师拿捏不准,只好完全依据高考的考试大纲来选择教学内容。

(二)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语文教学改革一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到底是为什么要给学生讲授语文,学生学习语文的目标在哪里,从传统的学生学习语文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基本的汉字进行学习,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的书写和沟通交流能力等,到今天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对基本的汉字的学习,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训练,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和中国传统的价值观的学习,对于基本的语言文字的而应用能力也不仅仅局限于现阶段的语文教育教学,更加看重对于学生的能力训练过程。但是教师难以对这些问题有清楚的认识和把握。

(三)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如何提高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不少教师认为高中语文对于学生而言花费时间最少的一科,学生的学习到底应该从哪个角度出发,为什么学生在上语文课时的积极性都比较低,学生对于基本的语文学习的兴趣到底为什么缺失,这是传统的原因还是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原因。

(四)语文学科的考核方式应该是怎样的

语文学科的考核方式一直是考试和日常的作业,但是从现阶段制定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仅仅依靠考试和作业是完全不能够将学生的实际能力测试出来的,对于学生的能力训练和教育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因此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的考核方式到底应该是怎样的,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二、高中语文教师存在这些困惑的原因

从我们对于高中语文教师存在的困惑的调研和分析,我们认为现阶段而言高中语文教师存在上述几种困惑的主要原因在于两点:教师自身没有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较低。从上述教师的困惑我们不难看出,主要的问题在于教师对于目前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依然存在较大的困惑,快速变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对于教育教学的要求的急剧变化,让部分语文教师难以赶上时代变化的步伐,尤其是对于高中阶段,高考指挥棒依然存在,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一直是一个两难的问题。第二就是语文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较差,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的一线教师依然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对于教育决策的话语权依然十分少,这当然是不利于教师依据现实的情况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解决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师困惑的对策建议

从上述对于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的分析以及存在这些困惑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我们认为解决这些困惑最重要的因素包括教师自身和教育决策机制的改革,教育话语权的转移,教育改革的持续性和自下而上的改革变化。

(一)从教育决策角度看,增加一线教师的话语权

从教育决策的角度上来看,目前的语文教育教学决策的主要的方向在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这些是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因为决策者对于教学一线的情况的了解始终不如一线教师,而一线教师对于教育决策的话语权非常少,这种不对称性导致教育决策的不适用,教师难以真正贯彻落实。

(二)从教育改革角度看,增强改革的自下而上特点

我们认为教育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改革的主体应该是在下方,由一线的教师和学生、家长作为推动教育改革的主要力量,政府担负着组织者和执行者的角色,帮助推进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

(三)从教师自身来看,加强学习是根本

语文学科总结范文第8篇

一、高中语文泛化类型与成因追溯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与语文材料性泛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开发,具体表现为语文教学内涵的外延被打破,教学内容呈现高度的开放性。一方面,语文课程相较逻辑性学科而言对学生外围生活空间的容纳更为宽广、自由、复杂。语文自身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语文的人文情怀亦是高中生汲取理论与经验、参与重大生活命题的源泉,因此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社会化延伸不可避免。另一方面,高中语文内容的开放极大地增加了教学取材的灵活性,意味着材料使用的个性化,然而这些个性化教学资源并不能完全保证立足于语文教育的本质需要,相反不规范的材料利用会造成语文教学价值的削减,使语文学科性特征丧失。因此,教学内容的开放在丰富语文教学资源的同时亦诱发了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问题。例如,_些高中语文教师高举生活化大旗,力求语文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得时事新闻、娱乐潮流类生活主题充斥课堂,美其名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实质上却弱化了教学轴心。语文来源于生活却并不等同于生活,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既要诉诸于语文课程的基本框架,还应考察其是否真正具备教学价值,否则就是材料性导入泛化。

(二)教学取向的模糊与语文观念性泛化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得高中语文教学观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体现为教学目标设置与教师个人对语文过程化的方向性把握,然而“语文教学观的多样性在推动语文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使语文学科的教学取向模糊化”一方面,教学观的多义阐释容易引发教学观的迷失,即教师对语文学科的价值认识不清,在将固定的理念符号活化为具体知识与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或生搬硬套,或杂乱无章,表现为对语文学科本义的无意识,无法真正建立起一个理论框架与学生个体的有序激活体系。另一方面,教学取向的模糊意味着语文教学育人功能的偏差,即教师对教学观的实施缺乏可控性,表现为过度使用与无效使用两种情况,前者指向各种理论依据的不完全成熟,后者指向教师游离于语文教学之外的非语文化行为。可见,语文教学取向的模糊是导致教学实践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应着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观念性泛化现象。例如,近年高中语文教学领域提倡人本主义教学观,在人文视野下“文化”是语文的内蕴,从高中语文情感与价值观培养的教学目标来说,提升学生思想素养、传承民族文化不应该被淡化,但是过分强调语文的人文功能而忽略其工具性特征并不符合语文学科精神。没有语言文字作为基本框架,没有文学读写、鉴赏、积累的训练,高中语文人本主义教学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教学方法的失范与语文策略性泛化

语文学科作为不可替代的母语课程,其教学方法一直处于不断革新与丰富的建设状态,“现代高中语文教师已逐渐摆脱了课程当道的被动角色,转而向教学建设者过渡”。特别是在新课改持续实施的背景下,具备独立精神的创造性语文实践活动层出不穷,主要表现为对教学方法的丰富与革新。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一切教学措施的运用都必须有的放矢,教学方法的滥用、错用对应着高中语文教学过程的策略性泛化现象。例如,高中语文课堂的合作互动策略,是不是所有的语文课文都适合这种策略昵?对于词汇解释、文献出处等语文陈述性知识真的需要学生耗费大量时间去合作探究吗?又如教学辅助工具运用的泛化现象,经常可见高中语文课堂为了凸显美学意象,追求声光色电效应,大量使用多媒体、美术、演绎等非语文学科手段制造“形式美”,这种拋弃了对真实教材文本的感知,舍本逐末的教学策略使语文审美课堂变成了空泛的“秀场”。更不要说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直接用图像取代文本、用录音取代诵读等工具滥用行为,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学习处境,花哨的教学手段反而让教学活动肤浅化。

二、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内涵与功能

(一)评价性内涵与教学导向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评价方式。传统高中语文教学评价活动发生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或周期性教学、季度性教学,甚至年度教学总结时期,这时候的教学评价已经丧失了应有的价值。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评价内容可能已经过时,再则后期评价主要是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出发,评价结果有失偏颇,且评价方式以整体性的总结为主,忽略了对语文教学过程的观照。介入性学科审理弥补了以上缺憾,将评价时间置于教学实践之前,满足了评价的时效性;由于可针对具体的语文课堂,亦提升了教学评价的公正客观性。同时这种评价模式具有鲜明的教学导向功能,能提前审理教学目标,评价教师的目标设置是否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是否体现语文课程的基础教学任务,有利于明确教师的课题思路。

(二)监督性内涵与教学调控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通过监督语文教学内容,实现对语文学科性的保护。语文学科性包括三部分,一是对于语言文字摹形,即怎么说话、怎么读书、怎么写字;二是语文的情、理、意、趣,即怎么传递信息、满足社会交际或进行艺术化的表达;三是情感性与思想性,即覆盖学生在诸如人生价值观、审美观等精神领域的教育要素。以上语文学科内容全部包含在语文教材选修教材、必修教材、知识点范文、外围整合材料中,语文教学通过对它们的开发利用体现语文学科性。因此介入性学科审理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监督指向对教学取材的监督,保障教学材料包含语文知识、对应语文课程、表达人文情感、反映语文素养,避免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脱离学科体系。其监督性内涵具有对教学材料的调控功能,促使教学材料符合语文课程的单元结构、逻辑结构、知识块结构、流派结构,保障教学材料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不可分割,避免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

(三)阶段性内涵与教学规整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标准结合了实际教学需求、高中生认知能力以及高中语文教学期望。一方面,介入性学科审理必然建立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框架中,面临着教材内容的阶段性变化;另一方面,介入性学科审理要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促使课程进度与学生个体形成螺旋上升的结构关系,体现语文教学发展的阶段性方向。因此,介入性学科审理具备鲜明的阶段性内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界定阶段性教学方法可行性、量化教学标准、判断教学工具适切性的规整功能,既要促使教学策略符合程序的合理性、任务的针对性,亦要满足策略应用对教学进度、学生认知思维发展阶段的适宜性,保持对辅助工具应用的谨慎态度,从而有效应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性泛化。

三、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实施条件

(一)审理人员的构成与专业进修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人员构成需要满足以下三方面要求:第一,审理人员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经常参加语文课题研讨活动,重视对语文学科的先进观念与实践创新体例的吸收与探索;第二,对本校语文课程的开展情况有着全面的了解,比如学校教学设施设备、资源与师资优势,以及教职人员的专业层次等;第三,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能和教师协作对话,共同面对教学问题。由此可见,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人员最好以学校语文教研组为选择单元,并确保有语文教研组的骨干成员与负责人加入,除此之外参加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人员均应经过专业的学校培训与在职进修。学校培训是对审理人员进行相关介入性教学审理的操作指导,包括操作原则(比如“以学导教”原则、审理人员之间的分工(将具体工作落实到岗,责任到人、具体审理标准与步骤渗见论文第四部分,以及审理结果的处理等;在职培训是针对语文课程的理论学习、学科知识拓展(比如语言学、语用学、文化语言学、业务研讨等,旨在提升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二)审理介入的“以学导教”原则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有效实施必须坚持“以学导教”原则,一是面向课程标准与学校整体教学规划对“学”的基础设定,如知识储备、应用技能学习、审美探究等固定框架结构。二是面向学生“学”的具体问题,比如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高中生的能力增长呈现阶段性变化,以语言知识习得为例,高一年级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初现,在语文复合句分析方面出现一个整体高峰期;高二年级学生的想象思维已接近成人水平,教师情境创设可减少对辅助工具的依赖;高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进一步完善,能够概括说明现实,深入理解事物本质,有利于母语学科的文化传承,是奠定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可见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观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教师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三是面向语文外延中的“学”,即重视社会对语文教学的应用性要求,近到学生日常读书看报、兴趣爱好,远到自荐求职、社会交际,努力构建高中生语文学习与生活外延的对等联系,为学生学科深造、社会生活以及自身发展夯实基础。

(三)对审理时段与时机的恰当把握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需要选择怡当的时段与时机才能保障审理质量。一是对时段的把握。时段是指语文教学在宏观发展方向上的阶段时期,比如新型语文教学理念的推广时期、语文学科研究领域提出优秀教学成果的时期。这些时段往往是教师重新整合教学目标、更新教学素材、建设教学路径的探究时期,属于介入性学科审理的长线时段,-般伴随着语文课题研究、抽样实验课以及相关调查活动等,出现在新语文教学理念正式投入常规教学实践之前。二是对时机的把握。时机是针对曰常语文教学活动而言,即对教师某一课时或某一单元的教学筹备进行审理介入的时期,一般为教学开展的前一个星期。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结果应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教师。这份书面审理结果必须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对教师创新性教学设计以及劳动成果表示鼓励与肯定;二是具体指出教学设计的优势与缺憾;三是附上教学建议,并敦促改进。

四、高中语文泛化的介入性学科审理体系

(一)教学目标审理: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首先是对教学目标的审理,通过评价教师的目标设置是否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应对语文教学的观念性泛化现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但这样的目标设置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太过粗略抽象,不利于课题思路的清晰明确。因此,教学目标审理不仅应看到教师教学目标设置在语文取向维度的大方向把握,还应“要求目标设置尽可能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教学任务”K。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层次依据语文学科性可划分为语言文字摹形的操作层,语文情、理、意、趣表达的技术层以及反映语文思想文化的素养层。在语言文字摹形的操作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语文的听说读写,例如,语言规则方面的词汇句法目标、句子成分分析目标、逻辑纠错目标、修辞法与篇章结构目标;语言经验方面对语境语义的领悟目标,对课程背景的掌握目标等。在语文情、理、意、趣表达的技术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到具体的语文思维技能方式,如相关语言练习方面拼读与诵读目标、语言书写目标,语言心智方面的语言表达目标,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目标等。在反映思想文化的素养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教师对课文观点、榜样、情操习染的提取标准,如人文性目标是对生命尊重的人文性提取,还是针对社会生活化的人文体验,抑或是诗意灵动的文化底蕴而设。综上可见,满足课堂标准层次划分的细化目标不仅对应着语文教学的基础任务,还是对教学枝节的梳理。

(二)教学内容审理:保障材料与目标不可分割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通过监督语文教学

内容,实现对语文学科性的保护,主要途径是贴近语文教学现实,保障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紧密联系,应对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现象。首先,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来自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教学内容审理要具备对教学材料进行区分的意识。对于教师配套教材内容的使用审理相对简单,_是确保内容属于某一节课文或某一单元结构;二是确保内容符合教学阶段性目标;三是确保内容与平行教学目标构成了相互映衬与递进的结构关系。可见教师的教学取材应该呈现较为明显的内在逻辑分类,如按照教材记叙文、说明文等单元文本划分;或按照象征诗派、荷花淀派等文学流派编辑等。其次,高中语文教学内容除了选修与必修教材外,还包括例证知识点的范文,这类范文不属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既定内容,但却包含着丰富的语言经验、深邃的人文思想,或者动人的审美情感内容。此审理方向应面向具体的知识块,比如基础知识块、文言文知识块、语法知识块、文学阅读知识块、文章写作知识块等,考察教师的例文选择与上述知识块是否匹配。最后,随着语文内容的开放,语文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运用越来越明显,对于不同学科的混合内容审理应该考察教师对材料的挖掘方式是否符合语文课程的根基,即“教师对其他学科素材的转化能不能独立成料,理论性材料是否可以向实践性或体验性材料过渡”保障材料真正具备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