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标三实经验总结

一标三实经验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一标三实经验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标三实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1)完善施工企业财务核算信息化建设。指的就是总部决策可以透明化的实行在全部分支企业中,财务核算从企业总部走向企业全部,由静态管理转向动态管理,实现财务核算信息化,使得企业人员可以充分共享财务信息,并以此保证信息的质量,以及执行信息的效果,除此之外,为使得财务业务与资源配置共同发展,要求信息共享要从分散走向集中,从企业内部走向外部。(2)新会计准则执行后,对施工企业的会计科目设置提出了新要求。新会计准则相应增加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到期投资等金融资产类的相关科目,同时也取消了短期投资的相关科目,并增加“投资性房地产”等科目,现有的“应付职工薪酬”科目由原本的“应付福利费”、“应付工资”组成,现有的“营业支出”、“营业收入”由原本的“主营业务支出”、“主营业务收入”科目组成,新会计准则对施工企业的会计科目调整、转换提出了许多要求,这就要求施工企业会计及时做好老制度与相关新准则之间的调账和衔接工作,做好相关调帐工作,调整帐木,并灵活转换会计科目。(3)建立施工企业内部监督控制制度。施工企业在建立内部监督控制机制中重要位置是由财务核算的特殊性决定的。内部监督控制主要包括会计系统、控制程序和控制环境三个方面。因各企业的规模、业务、性质的不同控制程序也会有不同的变化,需要分权控制,合理、合法的授权、控制,以及业务程序批准控制,组织规划控制等。建筑企业管理当局需要加强对严格控制内部的整体认识、态度和行动,以及此种行为的重要性,称为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可以通过某些系统将所有经济业务事项最终在会计报表中都反映出来,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2如何在新会计准则下加强施工企业会计核算

(1)充分认识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和重要性。施工企业应以财务资金的活动为核心,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互联网、财务办公、软件电子计算机等对所有分支机构实行财务监控、数据的远程交换和会计电算化,使企业业务与资源配置同步发展,同时要求施工企业实现财务信息充分共享,为了实现财务核算的及时性要求,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业务活动与财务信息互不对称的滞后现状,采用集中式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财务核算的效能,会计报表反映出的财会信息可以反映出企业资产负债状况、所有者权益变动、现金流量并了解其盈利水平等情况。这是让公众了解、评价企业决策也是政府监管部门、债权人、投资人和经营者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贯彻好新企业会计准则,以便于真实、准确的向报表使用者如:企业决策层等反映会计信息。(2)谨慎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一直以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都因其可靠且便于核实而被广泛使用,我国的财务报表和财务会计便都是采用此方法,历史成本计量方法是指资产情况和一个主体的负债情况,但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和业务创新的日新月异,用于未来与现在的经营决策时,历史成本计量便不一定很可靠,同时也使得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方式很符合现实经济发展环境的客观需求。(3)做好新准则实施后的信息通告工作。在首次执行新准则后,企业应当上报其首份年度财务报表,并按规定,列出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以及附注。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为了反映执行新会计准则对其现金流量、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企业还应当在附注中用列表的形式详细说明通告数据的调节过程。(4)开创职业人员的新思维,并加强其判断能力。会计人员解决新准则中面临的问题时要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学会用新的思维、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和来不断加强职业判断能力。新准则有利于增强企业会计工作的趋同愿望,同时新规则立足于维持会计信息使用者和者的之间的良好互动,提倡关注会计领域的重难点问题,注重专业判断。

3结束语

一标三实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价值创造;现金;现金流;现金流管理

引言

价值创造一直都是每个企业普遍关注的话题,企业的财务管理一直是以追求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相应的企业财务的现金流管理对企业财务的价值创造有一定程度上的作用力。而且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相关的经验总结告诉我们,企业财务的现金流管理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企业的本质,在关于企业的价值评价指标中,基于现金流管理的评价一直是最具权威的,本篇论文是基于价值创造进行企业现金流管理进行相关的探讨,主要分析如何从战略管理以及战术管理两个方面针对现金流的结构、流向 以及 流量等几个层次进行安全、效益等方面的管理。

1.现金流与价值创造的关系

为了企业运营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许多相关的专家学者都十分重视现金流的研究,针对现金流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有:现金流的决定因素,企业的运营管理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在企业财务的分析评价中现金流指标的作用,现金流与投资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现金流对投资决策和股利支付行为的作用等,最重要的就是基于价值创造的现金流管理分析等。

价值创造与现金流的管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相关的专家学者在研究分析中总结出现金流对企业的价值创造具有一定的决定作用,反映着企业的财富创造质量,决定着企业的社会价值以及经济价值,决定着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1.1现金流对价值创造的作用

根据西方经济学家的关于资本循环与周转的基本原理,我们可以从深度以及广度上理解现金流对企业的现实意义。马克思曾经指出,资本的循环以及周转主要包括货币的循环与周转、商品资本的循环与周转以及生产资本的周转与循环等三个方面。在整个产业链中,我们不难看出,货币资金也就是现金流决定着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同样的价值创造也离不开生产经营活动。

货币资金,也就是现金流,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最重要因素。企业为了能在市场上占有先进的生产设备,高素质的生产人才以及高质量的生产原材料,想要占据更大范围的试产,就必须要持有足够的资金。

企业实现价值创造的途径就是产品的销售,也就是说企业通过产品的销售来进行企业价值的创造,实现整个现金流的稳定。虽然说生产能创造财富或者是价值,但是,这个价值创造的过程能否实现,就要看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能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一旦能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就回去购买,企业才能将生产出来的产品转换为资金,然后将资金继续投入生产或者是扩大整个生产的规模,从而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实现整个资金流的循环,通过上述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价值创造依赖于整个资金流,一旦资金流中断,相应的企业也就不能更好的创造价值。

1.2现金流决定着企业的价值创造

有些人依据企业创造的利润来衡量一个一个企业是否盈利或者是盈利多少,但是,在企业的现实经营中,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有的企业虽然是在盈利,却没有钱去缴纳所得税的情况,这就说明用企业利润来衡量企业的收益情况是存在一定的水分的,不过如果利用现金流这一指标来衡量企业的收益情况,就可以从根本上排除那些水分,更好的衡量企业的收益情况。在整个现今流的循环过程中,企业的投资者,持股人等都可以充分的认识企业财务的整个现金流动。还有一点就是上市企业的股票价格,上市企业的孤标价格与现金流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整个证券市场上,现金流是与企业的价值创造密不可分的。

2.基于价值创造的企业现金流管理

上一章我们分析的是企业的现金流与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企业的价值创造依赖着整个现金流,二者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章主要讨论基于价值创造的现金流管理。包括现金流的流量,流向以及结构等问题。

2.1基于价值创造的现金流的结构性管理

现金流的结构性管理首先要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选择合适的方案评价准则,对整个现金流进行合理的控制以及反馈。现金流的结构性管理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方向,决定着企业项目的决策问题。现金流的结构性管理主要以现金流的预算为准绳,从资金的筹备、运用以及分配等方面着手,企业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必须把企业的各种结构型战略转化为企业的总预算,并且通过价值的创造作为企业现金流预算的主要依据,使企业的各项结构性管理具体化,各种财务的计划综合化,确保企业的生存能力,资金的流动性以及财务的灵活性。

2.2基于价值创造的现金流的战略性管理

企业实际的经营活动决定着企业战略性决策的有效实施,也就是说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影响着企业的现金流,然而,企业的价值创造还要依靠整个现金流的战略性管理。战略性现金流管理涵盖着很多的方面,包括现金的预算,现金流的日常流量管理,以及现金流的风险预警管理等等。这些管理无一不与企业的价值创造有关,所以,在进行现金流的战略性管理是要考虑是否有利于企业的价值创造。

结束语

企业的现金流的管理与企业价值的创造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相关的技术方面的研究我国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现金流的管理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的现金流管理更是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企业权力的合理分配,等问题,企业的现金流管理涉及到的学科也有很多,所以研究人员应该从多方面考虑影响企业现金流管理的因素,从根本上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

参考文献

一标三实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1—3月4—6月7—9月10—12月

58304元;35120元;19000元;144961元

销售回顾:公司产品的结构多层次,系列组合,依托自身商誉优势,在产品定位与市场策略上,近亲繁殖、扩张道路。从4个品牌,8类产品,由年11月初在流通领域中常见的辣根王,果汁,寿司酱油,鸡汁,直至后期逐步登陆市场的寿司醋,辣椒油、芥末油等,均在消费界取得部分认可。产品销售过程是通过引导最终消费者,从而带动产品流通的策略,我们同时为销售商和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至上的服务,直接有效的供求资源和网络信息,整个工作是在消费以及流通两个领域同步开展,使销售队伍——销售商——消费者之间进行整合。

经营分析:

1、经销商的定位,南京现有的两个经销商:A(李军)与B(黄丽春),A现有的销售网络集中在市内酒店宾馆,主营高档干货,餐料配送业务。B的客户群面向流通市场,同时也兼营终端业务,A和B的销售网络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同时也缺乏一定的成长性,他们因其客观因素限制,业务拓展能力不强,短期未能在原有的网络基础上进行业务延伸。

2、产品消化周期差异化,产品消化周期完全取决于消费者的使用量,这与各地区的饮食文化密切相关。公司的芥辣、寿司醋,芥末油消化周期较慢,同比之下,鸡汁、果汁、正处于市场成熟增长阶段,我们在为公司带来增量产品的选择上,需要准确定位。

业绩来源:销售商理念是考虑自利行为和风险因素,我们的终端销售队伍在消费界的推广效果,打消了销售商对风险因素的顾虑,从而选择了我们产品作为利润微薄的名牌产品的替代品,鸡汁产品在争夺劲霸的产品份额,果汁替代新的品牌,芥辣则抢占爱思必局部市场,而寿司酱油和醋更多的倾向于引导销售。此外,公司产品在消费界的客户根据不同层次性质区分为:大型餐饮公司或星级宾馆,中档酒楼,专业粤菜馆,咖啡馆等,产品分类全年销售比例如下:

存在问题:

1.经销商违规(冲货、窜货)

南京地区前任经销商与公司战略方向和销售策略的意见上产生分岐,公司因故终止该经销商的产品经销权。然而该经销商竟以此为耻,并拉开了导火索,与南京办销售队伍为敌,浓浓得火药味将鸡汁、芥辣产品价格一降再降。甚至,不惜重金,余近求远,从别的区域采调公司产品低价冲击南京市场,使我们销售队伍在客户眼前的信誉和产品推广带来恶劣的影响。

2.空白市场尚未开发

前期工作重心在南京,时间原因,未能及时将江苏中部、北部及安徽部分市场开拓,这些区域市场的工业产业密集度低,在消费水平和餐饮业的发展也较逊色,相对产品品牌竞争的程度上也明显的低,从战略的角度上,这些区域宜早开发,作为待机市场,先入为主。

[next]经验总结,于年12月18日,南京办在双门楼宾馆天之味产品“厨艺大观”活动,收益匪浅,利用到场嘉宾的人脉资源,不仅提高了产品在厨艺界的知名度,同时也收集了很多业内人士资料和动态信息,以便后期的沟通与合作。

餐饮业宏观分析:下半年禽流感带来餐饮风波,南京市餐饮业全年零售额78.69亿元,下半年零售额仅35.75亿元,同比下降27.9%,大中型餐饮上客就餐率同比减少22.3%,禽流感已成为导致今年下半年餐饮业萧条的主要因素。

微观分析:消费者要求在预算的约束下将效用最大化,根据消费者的偏好。而生产者在技术约束下,将利润最大化,在双方自利行为的交互作用下,以达到市场均衡,从现有两者均衡比例来看,以下是消费者的选择购买行为比例:

现代营销趋势更多的体现出上朔到生产领域,下伸至消费领域,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流通领域。

年工作计划

年预计全年回款100万元以上,保持增长345.9%,预计第一季度完成15万元回款,第二季度25万元回款,第三季度回款30万元,第四季度30万元,南京市内终端用户预计扩增至150家,分销商增到70家。

工作方向:

1.对经销商的管理

定期检查核实经销高的产品库存,配合公司发货时间及物流工作,确保经销商的库存在短期内消化,不出现积压产品及断货现象,同时协调好各分销商的渠道,有销售网络重叠现象的,避免引起产品价格战。

2.解决产品冲货、窜货问题

实行奖罚分明制度管理体系,解决因产品价格大幅度波动造成的市场威胁,查找冲货根源,经核实无误后取消违规经销商的产品促销资格,时间为1年。相反,提供有效信息并持有凭证的销售商,公司给予相应的促销补贴政策。

3.销售渠道下沉

进一步将产品深度分销,由原来的批发市场深入至农贸市场,在终端的走访中,针对信息的收集,寻找对产品需求量大的消费群。目前,浓缩果汁产品的需求量集中在咖啡馆、茶馆,我们还需要在产品质量和价格上寻找相应的切入点。

目标市场:

将对扬州、泰州、盐城、淮安、镇江、连云港、芜湖、马鞍山、安庆、淮南、淮北等苏中、苏北、及安徽局部市场进行开发,搜罗并设立特约经销商,享有与南京经销商同样的经销政策,实行自然销售,特殊区域可视情况而定,是否增派销售人员。

重点促销产品:

鸡汁和果汁在年将被重点推广,两个产品的消化周期短,但在市场竞争方面优势不明显,准备将相应消化周期长的寿司醋、芥末油,辣椒油等停止促销,从而补贴鸡汁和果汁产品的促销,能起到重点产品的增量效果。

[next]销售队伍人力资源管理:

1.人员定岗

南京办固定人数5人,终端4人,流通1人,准备从终端调派1人兼跑流通市场,而原负责流通的人员兼跑省内周边城市,开拓空白市场。

2.人员体系内部协调运作

每日晨会进行前日

的工作汇报,端人员将负责的区域业务工作表格化,流通人员将市场信息和竞品动态提供给终端人员,终端方面的供求信息和网络资料由流通人员安排解决,大家交换意见,进行信息沟通,为销售做好全方位的工作。

3.关键岗位定义,技能及能力要求

终端人员销售对象为市内酒店,宾馆、咖啡茶馆等,面对直接消费者进行服务,要求在谈判技巧和国语标准化的程度上有所提高,要有实际的终端业务开发率,流通人员销售目标是为产品打开分销渠道,通过分销过程,最终到达消费者,流通人员要具备清醒的思维,长远的战略眼光,善于沟通、分析、认真看待问题的启发性和套路背后的逻辑性,打开每一个产品流通的环节,确保产品顺利分销。

一标三实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统计学个性;统计学实用性;例题习题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1-0098-02

一、高等学校开设《统计学》课程的重要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已发展到高度信息化的新世纪。数据是信息的重要表现形式,统计学作为一门收集、整理、显示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已经浸透到当今信息社会的方方面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作为一种通用的数量分析方法,统计学在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经济社会调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直以来,国家教育部都将统计学确定为本科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因此,对于我校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工商学院的经管类非统计专业的学生而言,统计学的地位如同数学和外语一样重要,起到基础性工具的作用。统计思想的匮乏和统计方法的缺失将影响学生将本专业研究问题深化以及进一步剖析社会复杂经济现象的能力形成。

基于此,根据经管理类非统计专业学科的特点设计统计学教学内容,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其即具有坚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功底,又懂得统计方法,能熟练掌握现代计算手段的经济和管理人才,以能胜任市场调查、经济预测、信息分析和其他经济管理工作,是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出发点。

二、统计学教学中的困境和原因分析

目前经管类非统计专业统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课程枯燥难懂,把统计学视为第二门数学,憎恨、敬而远之;学生不理解统计思想,不思考统计方法的逻辑过程,只是为了完成学分死记硬背,学完统计学后甚至连其中的符号都不认得。统计学教学实际处于“不知为什么学,不知怎么学,不知怎么用”的尴尬局面。统计学的基础性作用目前还无从谈起。  根据多年自身统计学课程学习的经历和教学经验总结,我们发现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忽略了统计学的个性,没有把统计学与学生自己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我们放弃了统计学的实用性,没有把统计学与社会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具体来说:

1.目前教材是针对经济管理这一大类的,由于通用性广,这样无论例题习题的设计上,还是在案例教学的实施上,没有针对陛。例如,无论是对金融学、经济学、国际贸易专业还是管理学、会计学、人力资源专业,目前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等章节的习题、例题都延续工科数理统计的研究视角,针对工厂产品质量管理设计的。难以让有关专业的同学深切地体会到统计在本专业学习中的应用价值,进而产生生疏感。  2.统计学的生命在于应用,统计的价值和魅力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中才能得以体现。在统计教学实践中,我们几乎没有的案例教学,即使出现的少数统计方法的应用举例,大部分例子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演示统计方法的实施过程。案例不但与相关专业结合不够,而且与现实经济问题严重脱节。使学生的思维禁锢于书本,不知所用。应用性的迷茫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有效地激发。

三、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

(一)还原《统计学》的个性  在缺少个性化《统计学》教材的状况下,在教学方法、手段上下工夫,开发出有针对性的习题、例题以及案例是解决问题的首要环节。具体来说,对于学习《统计学》的不同专业的学生,要针对其专业,有选择地安排统计学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设计与其专业背景密切相关的例题习题库。  1.教材选择思路  经管类非统计专业的教材应有别于统计专业,应与教学大纲相一致,而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大纲应结合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来加以制定。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在遵循实用性、方法性、思想性、简明性的原则下确定《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即,教学内容应着重介绍实用的统计方法和通用的统计思想,避免繁琐的数理推导和数学证明。

2.开发与专业背景相融合的例题、习题库思路

与专业背景相融合的例题、习题库建设是统计学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统计学教学未来改革的方向之一。目前在统计学的教学改革中,几乎没有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例题、习题的研究,有的也只是教师凭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备课过程中的即兴发挥。因此,例题习题的讲解过程中融入专业知识尤为重要,比如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举股指(如上证指数)计算的例子,权数就是股票的成交股数;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举有效汇率计算的例子,其权数是贸易比重;对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举累进税计算的例子,其权数是处于某税级的人数。这样,通过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讲授中设计不同例题的做法,使学生感觉生动、具体、容易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于统计学例题、习题库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其他专业授课教师的通力配合,需要统计学授课教师之间资料的共享、经验的累积,必要时还需专业的研究机构设计开发。

3.案例库建设思路  在众多世界一流大学的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中,案例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案例库是否建立以及建立的好坏,不仅影响着而且直接反映了该校案例教学的水平。

统计学案例教学以案例为载体,以课堂讨论为主要教学形式,以达到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目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下三点是必须把握的。首先,案例是为统计学教学服务的,而统计学的内容包括统计调查方法、统计资料整理方法、统计资料分析方法和统计资料预测方法,因而统计学教学案例也应围绕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案例,形成一个反映统计学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统计学教学案例体系。因此,案例的选择要有代表性、典型性,能清晰说明一个原理或一种方法,使学生能理解原理的内涵或方法的效用,易于举一反三。其次,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案例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得透彻,才能充分开展案例讨论,取得实效。案例教学并不是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方法,而是在保留传统教学方法优点的基础上,使二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再次,教学案例应该本着“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的原则,围绕不同的教学内容建立。每个案例都必须是真实事例,并配有相应的数据库以供选择各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为了使学生对案例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还需对每个案例所涉及的数据的取得程序和方法、调查表的表式、样本点的分布、数据的含义以及案例的约束条件等作具体说明。最后,案例教学中,必须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是导演者,课前要有针对性地精选案例,课堂上组织案例讨论过程,去解决讨论中发现的问题,最后要进行总结,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

(二)恢复《统计学》的实用性

对于《统计学》实用性的提高,可从两方面人手:

一标三实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课题主持人刘昕:重庆市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侦查局局长,重庆职务犯罪侦查业务专家,具有丰富的职务犯罪侦查实践经验和深厚的法律理论功底,在《人民检察》、《重庆检察》等刊物公开发表文章数篇,主要研究领域为刑事侦查学、刑事诉讼法学、技术侦查等。

课题组成员:邹望: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南岸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汪葵:重庆市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侦查局综合处副处长;李玲: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研究室,西南政法大学刑法学硕士,日本亚洲太平洋大学国际政策学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日比较法学、少年司法制度等。

[核心提示]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的实施给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为传统职务犯罪侦查模式的转变带来了新的契机。职务犯罪侦查活动自始自终都是一种由证到供、由供到证、再由证到供的无限循环、交叉往复的过程,取证与取供虽然有性质与内容上的不相同,但两者之间并没有价值高低之差别、地位轻重之迥异。转变以前的“由供到证”的职务犯罪侦查模式不能从“口供中心”的一端变为“口供非中心”的另一端,形成新的极化发展思想。证与供应当并重,都是职务犯罪侦查活动的中心,确立“证供并重”的职务犯罪侦查模式概念及对其组成要素进行模式化研究,是探究职务犯罪模式转变的前提与基础。

[案例]2012年3月,重庆市某检察院破获犯罪嫌疑人陆某为帮助他人获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扶持的示范项目而受贿50万元一案。犯罪嫌疑人陆某收到好处费后将钱先放到自己家中保险柜里,后因风声紧将保险柜转移到其弟家中,并同时与之约定如果自已被检察机关通知讯问就马上将保险柜中财物转移藏匿他处。侦查机关根据举报线索,经过缜密初查,取得行贿人,果断立案后讯问陆某,但是陆某拒不交待。侦查人员在搜查其住处后,发现了一保险柜说明书,对此陆某狡辩自已只是曾想过要买保险柜但是还没有买,侦查人员初步判断保险柜已经购买并且赃物已发生转移,便对其联系紧密人员展开调查,发现其弟疑点较大,但其弟对保险柜一事也不予承认。侦查人员随即调取住宅小区的监控录相,发现不久前其弟曾移出其住处一疑似保险柜的物件,于是就保险柜一事对陆某进行测谎试验,陆某未通过测谎试验,侦查人员将测谎结果展示给其弟,其弟自知难以再隐瞒,如实承认了转移保险柜一事以及藏匿地点,侦查人员迅速起获赃款,面对赃款证据陆某终于开口坦白了罪行。

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职务犯罪侦查机关始终围绕着“证”与“供”相互支撑和相互循环的规律,在“证”中促“供”,在“供”中找“证”,又以“证”成“供”,取证与取供齐头并进、交叉往复,充分地体现了“证供并重”的这一符合侦查工作规律和实践的侦查模式。

一、“证供并重”职务犯罪侦查模式的提出

模式(pattern),又称模型或样式,字面意思为事物的标准样式。简单地说,模式就是把某一类事物的结构状态经过归纳总结到一种抽象的理论高度所形成的理论模型,通常标志着事物之间隐藏的形而上的规律关系,它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也是从以往积累的经验中得以抽象和升华拟以解决未来各种问题的经验总结。一般而言,当一个领域逐渐成熟的时候,自然会出现很多模式。模式广泛存在于不同的领域和范畴中。比如,经济领域有经济发展的模式、刑事侦查领域有刑事犯罪侦查模式,职务犯罪侦查领域也有职务犯罪侦查模式。但是,即使在同一领域中进行模式化研究,其着眼点也可能不尽相同。比如:在刑事诉讼的领域,从方法技术侦查学突破案件的目的的角度,可分为从人到案的模式和从案到人的模式;从刑事诉讼构造的角度,可分为职权主义模式、当事人主义模式和混合模式[1];从刑事诉讼的价值二元论的角度,可分为犯罪控制模式和正当程序模式;从对犯罪人的打击和保护的角度,可分为争斗模式和疗救模式;从国家追诉犯罪与侵权的角度,可分为对抗模式和合作模式,等等[2]。通常来说,侦查模式是指在一种理论背景中,对侦查运行系统的结构进行的一种抽象概括,是对侦查运行系统内组成要素间及其关系的提炼和确认[3]。介于此,职务犯罪侦查模式是指在职务犯罪侦查中所形成的指导、规范以及监督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并以一定结构形式表现出来的外在统一体。

模式的名称(pattern name)通常模式表现为模式的特点。模式的名称实际上是一种助记名,它用一两个词来描述模式的问题、解决方案和效果,从而反映出模式的整体特征。模式的名称可以帮助人们思考,便于与其他人交流和分享模式的设计思想,因此,职务犯罪侦查模式的特点亦可用职务犯罪侦查模式的名称将其特定化。职务犯罪侦查模式的名称就是对该模式进行设计和运用时所采用的高度概括其特征的一种助记名,但是要找到恰当的名称也往往是模式设计的难点之一。

目前,按照我国职务犯罪侦查实务中的习惯称谓,主要有两种常见的职务犯罪侦查模式名称,一种是在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前具有“由供到证”特征的职务犯罪侦查模式,二是新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后所提倡的具有“由证到供”特征的职务犯罪侦查模式。这两种模式都高度概括了各自模式的基本特点。

遑论“由…到…”这种趋向性的特征定义方法是否妥当,首先,“由供到证”和“由证到供”所体现的均是以诉讼程序的走向为基础的“证”与“供”的关系,只不过确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从全局整体上来看,职务犯罪侦查的每一个程序或者阶段都相当地重要,“证”与“供”不能偏废或极化,“由供到证”模式中也好、“由证到供”模式中也罢,均是需要在掌握了一定的犯罪证据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核实犯罪者的口供,因此可以说,每一个案件其实都是从“证”到“供”的。“由供到证”模式和“由证到供”模式的最大的不同,是在“由供到证”的职务犯罪侦查模式中获取口供之前的取证活动被弱化而获取口供却被寄予了大量额外的客观证明任务和证明责任,这种侦查活动重点选择的不适当倾斜则正是导致“口供中心主义”的证供不平衡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产生刑讯逼供等侵犯人权等问题的根本源头之一。但是客观地讲,口供中心主义的形成也不能完全简单地归咎于侦查观念习惯的问题,因为口供本身也确实具有相当的重要性:首先,构成要件理论重视犯罪嫌疑人的主观和目的,而这除了由犯罪嫌疑人的客观行为和结果反映外,主要还需要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来表明;其次,贪污贿赂案件自身的特点就是隐秘性,因此只有当事人的供述才能复原犯罪的事实经过;再者,口供可以证明犯罪事实、犯罪主观方面的证据外,还可以提供侦查线索、帮助发现相关证据及时破案。可见,口供乃是职务犯罪侦查的工作重心本身并无不妥,只不过“口供中心主义”使获取口供承载了过多的客观证据证明责任而已。

从某种方面讲,获取证据也包含了获取口供的侦查活动,只是在“由供到证”和“由证到供”两种模式中,有意识地将获取口供与其他取证行为进行了区别强调。事实上,获取证据是每一个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起点,除了获取口供需要受到立案这一阀值节点的条件控制而因此在立案前与立案后的获取证据的方式有所区别之外,在其他职务犯罪侦查活动之中,获取证据和获取口供之间并没有显示出必然的由“供”到“证”的单向流向关系。即,获取证据活动与获取口供至少在立案后是一直呈现出双向流向且交叉循环关系的,而在立案之前也不存在获取口供这一说法。可见,“由供到证”和“由证到供”两种模式的特点在以取证为起点、以供证互为映证的上面并无本质的不同,绝对的“由供到证”或者“由证到供”也并不存在,因此无须从倾向于“供”的一端改为倾向于“证”的一端,将“口供中心”变为“口供非中心”只会造成新的极化思维的模式发展道路。

既然“由供到证”和“由证到供”两种模式的本质区别主要是对侦点环节的选择不同,那么仅就重点的选择而言,每一个案件中获取证据活动与获取口供对案件的侦破都是同样重要的,获取证据活动既是职务犯罪活动的起点、又是中点、也是终点,既是获取口供的基础、又是获取口供的目的;而获取口供可以证明犯罪事实、犯罪目的和动机、提供侦查线索、帮助发现相关证据及时破案。何况在立案之后获取证据活动与获取口供的关系一直是分别同时进行、相互支撑、必不可少、不能割裂的。因此,与其说职务犯罪侦查活动具有“由供到证”或者“由证到供”的依侦查程序顺序为基础、以重点选择的不同为相互区别化的特征,宁毋说职务犯罪侦查活动自始自终都是一种“由证到供――由供到证――再由证到供…….”的无限循环、交叉往复、证供同重的诉讼程序更为确切妥贴。

所以,在整个职务犯罪侦查的过程中,“证”与“供”虽有性质和内容的不相同,但两者实际上并不应当有价值高低之差别、地位之轻重之迥异。囿于此,转变后的职务犯罪侦查模式不宜采用“由证到供”为其特点的命名方法,而是应当采用一种不分阶段、不分走向、不极端化,只明确职务犯罪侦查活动中以“取证”与“取供”两大中心任务为本质特征的名称来标志刑事诉讼法修改后需要转变的职务犯罪侦查模式,即以证供平衡为特征的“‘证供并重’的职务犯罪侦查模式”[4]。相对于从前职务犯罪侦查活动中“证”与“供”之间不平衡的“由供到证”模式,转变后的职务犯罪侦查模式则紧紧围绕强化“取证”和强化“取供”这两个方面为提升进取方向。具言之,一方面降低对获取口供的过分依赖但对获取口供的方法技术更加科学系统地完善,另一方面增加口供以外其他证据的采集方法和比例,在充分体现新模式的正义性、工具性和经济性的同时,将获取证据的水平与获取口供的水平分别提高、互为依托,针对各自不足而亡羊补牢、并驾齐驱而均称发展。

二、“证供并重”职务侦查模式的具体内容

“证供并重”职务犯罪侦查模式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其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上,可以包括以下几个具体方面:

(一)线索管理方面

主要转变内容包括线索收集渠道实现多元化;线索评估标准实现精细化;线索管理实现规范化;提倡实名举报制,落实实名举报的及时反馈举报人制度;建立实名举报的奖励举制度、建立对实名举报人的保护制度;健全举报人受打击报复申诉、控告、赔偿、制度;建立对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的人的责任处理制度;完善错告、诬告的澄清制度;建立健全泄露举报人身份和举报信息内容的责任追究规范。

(二)情报收集与分析方面

主要转变内容包括建立健全侦查信息的快速查询系统;建立专门的情报部门、配备和培养专门的情报人员、分级配置情报技术设备,建立健全情报信息管理规范;开发运用情报信息收集、分析、管理和运用的软件系统、自主建立多种专门情报数据库;建立以“情报导侦”为理念的侦查工作机制,实现情报与初查、前期侦查(立案后不直接接触犯罪嫌疑人前的侦查)、审讯、后期侦查等环节的情报交流、交换、咨询、支援、共享的工作机制;建立情报机构与外部机关部门的情报交流和交换机制;制定《情报公开规范》;建立省(市)级“情报一体化”工作机制;深入研究“污点证人特情和豁免制度”以及“污点证人保护制度”。

(三)初查方面

主要转变内容包括将获取关键证据的活动提前至初查阶段,把侦查的准备工作做细致、做全面;增加初查新型手段,研究和探索在法律允许和社会认可范围内的“非技术侦查措施的具有技术含量的初查手段(如手机定位、话单分析等)”和“非秘密侦查手段的具有秘密性的初查手段”(如跟踪、化装侦查等);尝试探索分立出专门初查小组(队)的可行性,根据实际情况对有条件的基层检察院的职务犯罪侦查部门打破以办案小组为主体的侦查组织结构,走专业化分工的道路(如将侦查人员划分为情报支援组、初查组、审讯组、取证组和后勤安全组等,各个小组相互衔接、互相配合,发挥各自的长项优势互补);建立“初查一体化”工作机制;建立与外部机构和机关的初查协作机制;建立初查后立案前的《立案决策风险评估参考指南》。

(四)目标考核方面

主要转变内容包括建立健全实质立案审查制度,由侦查指导处和指挥中心对具有一定立案风险的案件适时介入、跟踪案件指导和一体化指挥侦查;改变和调整立案目标考核的方式和重点,尝试将对立案率的单一考核方式,转变为对线索管理、情报分析、初查成案、撤案率、率、有罪判决率等体系化的分项分级考核指标,实现立案的适当“宽进”;调整撤案审查制度,建立“撤案咨询委员会”,对撤案采取“在三年内连续发生因同类型、同原因、同承办人办理”的案件进行个案评析报告制度;改变单一对撤案率的考核方式,增加未及时上报撤案咨询委员会审查、撤案个案分析后发现“三年内连续发生因同类型、同原因、同承办人办理”的案件、泄露案件重要信息等其他综合考核指标;将撤案后的案件及其涉案人员信息录入相关的“撤案信息库”及“高危人群库”;研究立案后的侦查组合计划与策略选择方案,实现侦查活动的精细化分工。

(五)前期侦查方面

主要转变内容包括立案后尽量不直接接触犯罪嫌疑人,开展秘密的侦查活动,为审讯做好充分的证据准备;根据秘密侦查手段、技术侦查措施和常规侦查方法按不同的情况事前制定组合策略并根据办案的实际需要选择其组合。

(六)审讯方面

主要转变内容包括审讯做到精细化、科学化、专业化,在审讯前充分掌握情报,做好审讯问的充分准备,制定审讯方案和备用方案,确定审讯步骤、审讯策略及方法;优化配置审讯人员、培养审讯人员在镜头下的审讯能力,克服审讯压力;在审讯前进行面谈,了解犯罪嫌疑人基本状态和确定其真话与谎言的基准反应模式;在审讯中以心理学、行为学、精神分析学等审讯理论为基础,实现审讯专业化,以测谎技术为辅助实现审讯科学化;以审讯视频为分析基础进行审讯现场指导,以远程多方通讯系统为依托进行即时远程审讯指导与指挥;合理采取强制措施,并做好各种强制措施的后续工作、做好防止翻供串供的工作;同步强化取证,进行重点搜查、询问、调取证据等固定关键重要书证、物证、人证工作;审讯后进行供述成因谈话或让犯罪嫌疑人提交供述动机报告,为以后审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后期侦查方面

主要转变内容包括全面快速搜查和补充取证,构建完整、稳固、多层次、立体化的证据体系;及时追缴赃款赃物、追逃或启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采用专人审查、集体把关方式,建立非法证据的审查机制;健全侦、捕、诉协作机制,邀请侦监和公诉部门介入,及时发现、补强证据、排除非法证据;了解辩护律师活动,听取辩护人意见;引入预审机制;重大案件参加庭前会议和跟庭旁听;接受出庭作证的应答培训;建立“侦防一体化”机制,加强侦查情报和经验的总结与交流,建立侦查部门、预防部门与情报部门的定期情报信息和经验规律的交换与共享制度。

综上,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职务犯罪侦查模式应当从“由供到证”向“证供并重”的思路转变,可以以模式化的研究方法,结合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实践,建立“证供并重”职务犯罪侦查模式。即,围绕“取证”与“取供”两大中心任务,对反映职务犯罪侦查程序、侦查行为等的组成内容及本质特征进行遴选、分离;再经过经验和逻辑的判断,通过创造一系列抽象概念化的元素将职务犯罪侦查活动中的各种经验事实分门别类、建立联系并得出结论,从而建构出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关系结构体系而形成模型或模式。建立“证供并重”职务犯罪侦查模式的作用,或是对实然的职务犯罪侦查做出的充分描述从而提炼出的典型职务犯罪侦查模式,或是对职务犯罪侦查模式的转变提供最佳效益的规范性方案,或是对职务犯罪侦查模式之未来发展起到指导作用,或三者兼而有之。建立“证供并重”职务犯罪侦查模式之终极目的,并非将理想化的模式这种典型、极端、纯粹的状态直接放在司法现实中进行强制模拟或复制,而是旨在通过对照理想模型这种具有一定标指界限和范围功能的事物,析出现实情况的某种投射,便于分析出现实更接近哪种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理想模式类型,并利于找出其中的差距和探索缩短这种差距的方法路径,使其应用既保持理论的科学合理性,又达到理论对实践的支撑和指导作用。

注释:

[1]笔者注:从法国学者埃斯梅冈于1913年出版的《欧洲大陆诉论史》可以看到,在刑事诉讼法学领域,欧洲学者在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将刑事诉讼制度分为了“控诉式”、“纠问式”、“混合式”三种基本的类型。

[2]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98页。

一标三实经验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国际化;文化“软实力”;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8-0102-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公民、信用治理及其评价体系研究-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视角”(批准号:70772008);河北省社会科学项目-河北高校学科拔尖人才选拔与培养计划资助“企业信用治理结构、评估系统与机制创新研究”(批准号:CPRC049);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河北中小企业技术自主创新动力的实现机制与战略路径”(批准号:11457201D-34)

[作者简介]王焕丽,石家庄经济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国际政治硕士,研究方向为能源战略、能源外交;

叶,石家庄经济学院会计学院教授,博士后,会计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公司理财、财务管理;

(河北石家庄050031)

吴国斌,石家庄学院马列部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发展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河北石家庄050035)

世界上绝大部分跨国公司属民营企业,中国民营企业经过20多年“引进来”的发展,现正在“走出去”,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与竞争。21世纪企业国际化经营将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在未来发展进程中民营企业竞争力的发挥成为各利益相关方关注的焦点,而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深层驱动力将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在凝聚企业员工的力量、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文化“软实力”诠释

“软实力”(softPower)一词最早由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Nye)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指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其力量源泉是基于该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在国际政治领域中通过非强制性的文化、理念和政策等无形的力量来影响其他国家人民的行为。对于企业而言,文化“软实力”则是指企业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中,为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而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所凝结、积淀的,并被广大员工认同的文化氛围、价值观念、精神力量、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声誉、市场信用和品牌影响力。与硬实力相比,企业的“软实力”尤为重要,因为它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与竞争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文化“软实力”对内表现方式为:企业文化应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创造力并释放员工的潜能,从而促进企业达成提高整体竞争力、内强素质目的的能力。企业文化“软实力”对外表现为:通过对公众利益、生态环境、社会进步负责任的良好的企业社会美誉度、公信度占领利益相关各方心灵以获得有利于推动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持环境、公众评价环境、人际和谐环境并由此打造由其品牌、服务、诚信所构成的在利益相关体心目中强势持久的影响力、感召力和辐射力,以获得外塑形象能力。卓越的企业文化“软实力”能够塑造企业的优良形象并促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高,是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深层灵魂。

企业文化则是基于衡量企业生存发展能力的文化“软实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基础和灵魂,也是企业“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是企业长远发展的精神动力。美国哈佛商学院的兰-普教授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基于企业文化的企业‘软实力’在参与国际竞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正在超越传统‘硬实力’而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日益强劲和我国经济活动日益融入国际市场的今天,民营企业国际化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最具活力的力量,一直以来以改变求生存的民营企业需要在这个变化的大环境中寻求自身生存的全新战略。而提高民营企业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亲和力、感召力并以此为基础铸就企业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以求嵌入较为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国际空间来谋求自身的更快发展,已经成为目前国内民营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重要战略取向。因此,要在国际舞台与其他国家经济体相互合作、同台竞技,建设具有自身特色并融合到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中去的企业文化,并以此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实现科学发展和财富增长的力量之源,也是我国民营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始终保持竞争优势的制胜之道。改革自身的管理体制以参与并适应世界竞争,其实质也是一场企业文化的深刻变革,即重塑适应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崭新企业文化。

二、建立兼容并蓄的中国特色民营企业文化

(一)建立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近年来一些视中国国企如洪水猛兽并屡屡阻塞中国国有企业并购路径的一些西方市场经济体对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经济舞台带来了很大困扰。在此背景下,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走向却显得越来越重要,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中国企业外向直接投资中的比重也在迅速提升,开始成为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的一支生力军。我国大多数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要想在国际经济舞台立足和长足发展就需要扬长避短,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在企业竞争的众多因素中,“软实力”是中国很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软肋,增强“软实力”正是中国很多企业必须努力补上的一课。

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成为了世界企业文化的主流。而我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一直缺乏建立在现代商业精神基础上的企业文化和现代经营理念,更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模式,所以在国际舞台上仍处于低端的企业形象。在跨国经营中,只有建立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符、能为所有员工拥护的企业文化,并把这些文化宣传和渗透到企业内部和外部,形成一种影响力,才能进一步提升企业凝聚力、执行力和创新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取得立足之地。优秀的企业文化来源于本国本民族的社会文化,是企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依托于企业创立和发展壮大的历程和经验总结,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助于企业发展的信仰和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所生成的行为规范和经营风格,代表了企业的品牌和形象,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

(二)发达国家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启示

如何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进而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是企业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基于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的步伐,研究发达国家先进的企业文化,以借鉴其经验和启示,实现我国民营企业逐步融人现代化的国际经济生活中去,并体现自身文化“软实力”特色,以获得长足发展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企业文化中亦能体现出民族精神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延伸。具有西方管理文化特色的美国企业文化“软实力”和代表东方文化特色的日本企业管理模式,是世界经济体中最为典型和卓越的企业文化代表,也是我们的研究重点。

1.日本文化是极具自身特色的文化实体,体现在企业文化“软实力”方面依然能看到它自身的特点。日本文化是极具保守性和兼容性特色的文化模式,大和民族虽极力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形成自己的鲜明特性,但也非常善于兼收并蓄外来文化。它的保守性表现在:它把中国儒学思想的本质“仁”嬗变为“忠”,把“忠诚”看成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在企业实体中将这种忠诚要素演化成企业内极强的凝聚力,并通过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的表象形式得以强化。它的兼容并蓄表现在:根植于日本民族内心深处的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劣导致的与生俱来的生存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而触发形成的国富民丰、发奋图强、拼搏进取精神,使得大和民族具有了强烈的学习外来文化的渴望,从最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痴迷学习到近代世界经济形成过程中疯狂吸纳英美的理性文化和实用主义哲学,使得日本形成了非常独特的近乎完美的中西合璧式的文化体系,在企业文化“软实力”领域表现为,虽然日本多数企业在纯技术领域和理性规范化管理方面与美国有差距,但是独特的中西合璧式企业文化使日本企业在人才开发与利用,员工积极性调动、协作与复合性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文化“软实力”之强大有目共睹。

2.企业文化虽发源于日本,但最终形成系统的理论是在美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企业文化的理论基础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以“利润最大化”为企业终极目标。首先,美国非常注重个人主义,这与美国是没有封建历史束缚的移民国家,而移民必须自立自强才能求生存的内外在影响因素有很大关系。个人主义使得美国的文化中逐渐具有了崇拜个人英雄主义的特色,美国企业非常尊重员工的个性发展,崇尚个人自由,尊重个人价值,激励了人们的竞争、创新和冒险精神,创新是美国企业精神的核心,在美国商界流行这样一句话:“要么创新,要么灭亡”。其次,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培育了美国人的务实精神,认为“有用就是真理”,注重实际效果,少有形式主义,美国的务实精神导致其喜欢用数量来评价事物,关心效益指标,为了获得最高效率。最后,美国文化中的理性色彩还体现在其制度大于人情的特点,美国企业制定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工作标准,分工精细,职责明确,公司管理人员在实施制度时不太讲究情感和面子,注重的是契约关系而非亲缘关系。

(三)打造具有自身特色适应国际竞争的民营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而在国际化过程中,中国民营企业应该做的是:首先,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营企业文化及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以至今仍强烈影响着国人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的中华五千年的深厚传统文化及伦理观念以此为基础,扬弃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的精髓,比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折射出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等民族精神。同时,吸收发达国家企业文化管理的科学思想和优秀文化精华,例如,吸收和借鉴日本企业文化中的人本主义、团队意识等的合理内核以及欧美国家企业文化中英雄主义式的冒险精神以及理性化思维、规范化管理和开放性创新的思维模式。其次,构建能够有效发挥引领和整合作用的民营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培育和建立起良好的能令企业发展常青不败的具有核心凝聚和塑造功能的文化氛围、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普遍缺乏对所在国或所在地文化的理解以及将其与自身企业文化相融合的能力和意识,即缺乏文化整合能力。中国民营企业若不能迅速成长并促使自身与相关利益体所处文化氛围的有机整合,就将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领域面临生存危机。

基于对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现状的基本思考以及对美日两国经典企业文化“软实力”模式的分析可以得出:或许较为成功的能够应付全球性的激烈竞争并能取得优势地位的企业模式,是将日本人的合作和忠诚的精神与美国人富于想象和创造的能力结合起来,并充分地融合才能形成最佳的企业文化模式。诚然,由于母体文化不同,这一目标很难实现。但无论如何,我国民营企业的文化“软实力”仅与美日相较都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在建构迈向国际化民营企业文化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任重而道远。

三、民营企业需要外树形象、内铸精神、打造现代企业文化理念

打造企业文化“软实力”需要对内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智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释放他们的潜能,以提高企业整体战斗力。在企业内部要践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激发和造就人才、对外要有对公众和社会负责任的心态去营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中,影响深远的儒家文化本身就提倡人本主义色彩,强调诚信负责的精神,这些都与西方主流文化中的以人为本,强调对客户与自己诚实守信的商业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处。

(一)“以人为本”铸就企业现代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的基础,也是企业在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增强员工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其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精神的重要精神要素。现代管理特别强调人的因素和人本管理。自古以来,中国的思想家和当政者都非常重视人的因素,历代统治者都把“重民”作为基本的国策。“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观念始于古代,承袭至今。现今,我国企业一直在追求的现代化管理经验和模式中的“以人为本”观念,是与国际社会的理论界日趋认同的,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获取经验基础上得出的现代管理思想一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相一致,因而具有不容置疑的现代价值。

但有必要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讲述的“以人为本”在大多数条件下所指的是群体意识和力量的发挥,而非个人力量。这导致传统的民营企业在成长过程普遍存在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并出现违背现代意义上“以人为本”的文化现象,忽视对人的个性的认可与培养,以及个人作为最积极行为主体所能够发挥巨大作用的科学认识,甚至强调整体对个体的制约力量。具体表现在:浓厚的家族式经营色彩,个人独断专行;忽视激励,管理层与员工关系疏远,少有感情沟通,缺乏团队凝聚力,企业成员相互间缺乏竞争性,参与决策的愿望不高,管理者素质普遍不高等方面。这些突出体现出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薄弱之处。

现代企业管理中应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信任人的人文精神,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推行“以人为本”管理,既要满足员工物质生活需要,更要注意满足员工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创造良好的环境,设立多种激励机制,以促使员工在企业中能够最大程度上发挥个人潜能、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荣誉感、成就感,使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企业发展目标相一致,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增强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

(二)以诚信为本塑造企业负责任的社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