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级会计总结

初级会计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初级会计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级会计总结范文第1篇

摘要:当今的中国,经济全球化已经是无法阻挡的大趋势。在这个开放的市场中,涉外企业又成了中国经济中的另一个支柱。宁波市作为一个浙江第二大城市,国家的计划单列市,浙江的经济重心,吸引了无数外资企业的投资,加之北仑港的不断发展,使得宁波对外资企业更加具有吸引性。

作为涉外企业的重要部门--财务部,涉外会计作为另一种会计形式,腾空出世。不同与普通的会计人员,涉外会计人员具有更高的会计专业水平和英语交流能力,因此,作为中美合作会计专业的学生,我们更加应当对其深入调查与了解。

关键词:涉外会计 需求量 宁波市

1、实践过程

6月24日-6月27日,本实践小组共分为四个队,分别前往镇海,鄞州,北仑,老三区对涉外企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就行实践调研。

6月28-7月1日,小组成员共同研究调查数据,讨论如果书写论文,总结报告以及心得。

2、实践成果

2.1涉外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

众所周知,会计人员的素质专业性很强,因此,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

我们以老三区的调查结果为例:1)大部分涉外企业要求会计人员能独立完成记账、报税、结转、审核等财务工作,少部分只能完成记账和报税。

2) 对会计人员要求的相关技能(列表如下)

(注:此调查题为多选题)

2.2涉外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获证要求:

经过调查,对于会计人员来说,尽量多的获证是找到好工作的必要前提。但是,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初级会计师资格证是找到工作的前提。如果在工作中,会计人员能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学习,逐渐获得中级会计师资格证以上的更好级别证书,这将有利于会计人员日后的工作。

我们以老三区,鄞州区的调查结果为例:

在老三区的调查中,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获证要求是:会计师事务所要求所有人员执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及初级会计师资格证,对于中级会计师资格证及CPA、ACCA、AICPA等证书要求不等。

在鄞州区的调查中,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获证要求是: 100%接受调查的会计人员认为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必须要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56%认为会计人员要获得初级会计师资格,17%认为会计人员要获得中级会计师资格。

2.3涉外企业要求员工具备的基本品质:

通过调查,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有如下几点:(1)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大大加快,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日益趋短。会计人员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钻研业务,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成为终身学习的实践者。会计人员除了需精通会计专业知识以外,还需知晓诸如财务管理学、财政学、金融学、审计学、统计学、市场管理学、目标管理学、预测学等经济管理知识。(2)沟通能力:会计工作既是经济管理工作,同时也是服务窗口,会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涉及各方面、各层次的不同利益的人群,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具有适应各种不同环境的能力、具有从各方面听取或吸收信息的能力,以及具有准确恰当地运用语言和文字表达的能力。沟通可以澄清许多不必要的误会,消除监督中的敌意,进而改善人们对会计人员的刻板印象,树立新型会计人员的良好形象。(3)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不仅仅是会计这个职业,很多职业都要求其员工具备这两点能力。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吃苦耐劳精神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我们以北仑区的调查结果为例:

北仑组:

(注:此调查题为多选题)

2.4对于会计人员工资的分析:

会计人员的工资是与工作经历紧密挂钩的,刚毕业的大学生,工作经验不足,无法掌握公司整体财务状况,一般只能成为助理会计或者较为普遍的财会人员。随着会计人员年龄的增长,工作经历逐渐丰富,能力不断增强,会计人员的工资将会不断上涨。相比而言,获得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或者注册会计师资格证的会计人员,工资状况比普通会计的工资状况乐观。

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会计工资水平的调查结果,我们以镇海组的调查为例:

镇海组:

对于有一定经验的会计人员工资情况调查结果,我们以鄞州区的调查为例:

鄞州组:

2.5涉外会计被接受的程度分析:

涉外会计不同于普通会计,该专业培养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熟悉涉外企业的会计政策、法规、国际会计惯例,以英语作为语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该专业以财务会计专业为依托,除了学习我国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外,重点讲授国际会计惯例和国际贸易规则,突出培养学生会计英语水平,主要培养涉外会计人才。

但是通过调查,部分企业认为涉外会计与普通会计无差异,部分企业认为相较于普通会计,涉外会计的优势在于知识面更宽,有利于各类型会计工作的开展;了解国内外相关政策法规,并能熟练使用英语,有利于涉外工作。

3、整体总结

3.1基本总结:

通过调查,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涉外会计这个专业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识,一般企业不会刻意招收涉外会计人才。

2. 会计人员要求在学习中扎实掌握专业知识,更需要拓展专业之外的素质。

3.刚毕业的会计人员工资状况普遍较低,随着经验的增长,工资会逐步升高。

3.2对于涉外会计专业学生的要求:

1.扎实掌握书中的专业知识,在大学中培养自身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

2.努力学习,在大学期间需获得会计师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资格证,有条件者可以争取中级会计师资格证。

3.发挥涉外会计的专业优势,扎实自身的英语水平,掌握好国际会计的基本准则以及国际贸易的规则。

4.不要过分看重工资等物质条件。经验的积累有助于会计人员自身的发展

4.1对相关企业的建议:

相比于普通会计,涉外会计的优势在于英语能力水平,以及涉外会计精通中外会计体系。因此涉外企业可以适当聘用涉外会计。

初级会计总结范文第2篇

1 旅游管理(财会)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1.1 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了旅游与财会的结合

我校旅游管理(财会)专业是为培养具有良好旅游职业素养,能够熟练掌握企业财会岗位群的操作技能和会计软件应用能力,熟悉饭店、旅行社、旅游景点的财务核算,毕业后能较快胜任旅游企业及其他行业收银、出纳、财务会计、财务主办、财务管理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根据确定的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不仅要有财会方面的专业课,还要有旅游专业的相关课程(图1所示)。在表1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除了位于表下部的财会类专业课程外,我校还开设了如“旅游职业礼仪、酒店概论、旅游市场营销、旅行社运转实务、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服务与管理”等旅游类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考取前厅服务、客房服务、餐饮服务(中级或高级)资格证书。当学生最后去旅游行业的财务部门实习时,他们不仅通晓财务,而且非常熟悉旅游企业的运转,这将会对业务的理解力有更大的提升。

1.2 课程体系设置注重实用性

在财会类理论课程的设置上,不过分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必需”、“够用”为度,使学生具备合理的理论知识结构,以区别于以理论知识系统扎实为特征的本科层次;在应用性实践课程的设置上,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强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运用高新技术从事技术岗位工作的实践能力,为未来职业技术等级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从业后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以区别并高于以操作技能为主的中专层次。

1.2.1 专业理论课程设置(见表1)

①财会类专业课程设置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我们对传统会计学类课程进行了扬弃,摒弃以往一些理论知识太强的科目,而将对于培养目标“有用性”的课程保留。以夯实财会专业基础为主线,我校开设了“会计基础、统计基础、经济法基础、财经法规”等基础性课程,进行会计学类的通才教育。在此基础之上,我校还开设了“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实务、旅游企业财务管理、饭店软件系统应用、收银技术”等专业主干技能课程。在这样的财会课程体系中,我们主要形成a以“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三门课程为主的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证体系;b形成以“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两门课程为主的考取初级会计师的职业技术等级考试体系;c形成以“酒店财务管理、饭店软件系统应用、收银技术”三门课程为主的具有酒店特色的财会课程体系(见图1)。

②相关财会类专业选修课程设置

为提高学生运用会计信息的综合能力,拓宽相关知识面和增加就业机会,我校还开设了“宏观经济分析、证券与投资、财务报表分析、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公司理财”等专业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设置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对选修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和完善有助于更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兴趣,为不同发展层次和方向的学生提供选择不同课程的机会。

1.2.2 应用实践课程设置

我校旅游管理(财会)专业开设了“会计基本技能训练、初级会计实务技能训练、纳税申报技能训练、会计电算化技能训练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专业依托我校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最后一年在旅游行业财务岗的顶岗实习,充分实现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专

业已与南京绿地洲际酒店财务部建立了深度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使企业走进校园,学生提前了解企业需求,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使学生有目的地规划个人职业生涯。 2 旅游管理(财会)专业教学工作开展状况

我校旅游管理(财会)专业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突破传统会计教学内容体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本着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对知识的需求,对教学内容重新组合,并做到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等级考试、岗前培训相结合,实行“多证”制度,提高学生就业适应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注意与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等与社会接轨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考试结合,充分考虑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三门考证课程和“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两门考级课程直接采用了考试教材,并按考试大纲要求进行能力培养。

如表1所示,学生在第一和第二学期修完了“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三门考证课程后,在第三学期的11月参加江苏省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学生在第二和第三学期修完了“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两门考级课程后,可以在第四学期的3月份参加全国初级会计师考试(目前我校已与贝特培训机构建立合作,两个考试可连续进行)。

为了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过关率,我校不仅建立三门考证课程试题库,而且与培训机构合作建立三门课程考点资料库,所有材料按照教学进度印发给学生。不仅在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针对考证内容进行考试,并且在第三学期开学后的10月左右,再进行一次模拟考试,以保证学生在暑期学习中的持续性,从而进一步保障会计证的过关率。事实证明,我校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等级考试、岗前培训相结合,切合了学生实际工作需要,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目的性更强、更有动力,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会计证的过关率也取得了极大的提高。

3 关于深化旅游管理(财会)专业教改的若干思考

3.1 进一步完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3.1.1 我校旅游管理(财会)专业的师资队伍在图1的第三个层次——具有酒店特色的财会课程体系中存在着明显不足。财会教师来源于会计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没有在酒店等旅游企业工作的经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他们在教学中往往无法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学校应该定期将财会专业教师通过挂职、兼职等方式到酒店等旅游行业中进行实践锻炼,从内部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3.1.2 财会教师人数不多,应该由专业负责人每周开展教研活动,协调教学计划,交流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以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1.3 学院应该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报考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会计师、经济师、电子商务师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以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比例。

3.1.4 以精品专业、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建设为契机,带动财会专业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提高实践能力积极性,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3.2 进一步完善实习就业体系

  我校旅游管理(财会)专业是个新专业,目前学校的实习和就业单位关于财务岗位的招聘数量非常少。数量少并不是因为需求少,而是由于很多旅游企业不知道我校有这样一个专业。因此,学校应该在该专业的宣传上给予更多的重视,充分利用我校的旅游企业资源与更多的单位建立该专业深度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使财务专业的学生在实习中能够真正的接触到财务,学以所用,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2008年我校开设旅游管理(财会)专业,经过三年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调整,我校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一定的教改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本文旨在总结过去三年专业教改中的经验教训,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作为一所培养旅游人才的全日制高职院校,2008年我校开设了旅游管理(财会)专业,这对于完善我校旅游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同时也对如何办好这个专业提出了挑战。为了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经过三年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调整,我校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一定的教改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本文旨在总结过去三年专业教改中的经验教训,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3 进一步完善财会硬件设施

目前《饭店软件系统应用》这门课程还没有实施,主要是因为学校还没有购入相应的饭店软件系统,而这门课程对旅游管理(财会)专业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我校财会专业主要的实习及就业单位是酒店,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未来学生在收银以及财务岗位的实习和就业都是极为必要的。

初级会计总结范文第3篇

一、全面实施我国会计人才战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全面实施会计人才战略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贯彻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人才,是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重要条件,会计人员是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基础性、管理型人才。加快我国不同级次会计人才培养,完善不同级次会计人员能力框架和培养体系,不断提升会计人员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会计改革事业顺利推动,有利于深入贯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二)全面实施我国会计人才战略是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一些企业通过跨国合并、上市、重组、联合等方式成为大型跨国公司,一些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承包、劳务合作,一些企业在境外进行多元化投资。在防范和规避境外经营风险,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方面,会计工作尤为重要,会计人员在参与决策、制订预算、资金成本管理、会计核算、内部控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会计人员特别是跨国公司高层会计人员应当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会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信息化、财经法规等方面的专业水平。健全和完善会计人员尤其是中高级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体系和培养体系,必将有利于培养选拔一批符合跨国经营企业需要的国际性、复合型高端会计人才,更好地促进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三)全面实施我国会计人才战略是不断推进我国会计改革事业的根本保障

近年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政府会计改革、内部控制建设、推进会计信息化、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会计理论研究等各大领域取得全面突破。制定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质趋同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积极响应G20峰会和FSB倡议,及时公布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为推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和规范发展,提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为促进企业防范和化解经营管理风险,财政部联合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等部委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项配套指引也即将实施;配合我国财政改革和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深化,医院、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率先取得突破,政府会计标准改革提到议事日程;为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成立了中国会计信息化委员会,及时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会计信息化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全面推进;在会计理论研究、会计教育等领域也取得了不菲的业绩。这些重大的会计改革与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相辅相成,构成我国整个经济改革的有机整体。为使这些重大会计改革成果在促进我国经济改革开放大业中持续、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通过健全、完善和落实不同层次会计人员能力框架和培养体系,推动会计人员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素质,担当好应尽的责任。

二、我国不同种类和级次的会计人才选拔、评价和发展的战略体系基本形成

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会计工作,高度重视各类会计人才的培养。2009年,财政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长期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对不同级次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要求进行重大调整,基本建立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交叉、互为补充的会计人才选拔评价和发展的战略体系,形成了既有会计市场准入资格(会计从业资格、注册会计师资格)、又有初、中、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既有会计人员评比表彰、又有特殊会计人才(会计领军人才)培养的格局。各类会计人才评价、选拔和培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践表明,这一体系是完整的、成功的、有效的,既体现了中国国情和特色,又借鉴了国际惯例。

(一)会计市场准入资格

市场准入资格(执业资格)是指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职业)实行准入控制,是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行业(职业)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会计市场准入资格有会计从业资格、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两个种类。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经济组织的会计从业人员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从业人员,不仅需要良好的业务素质,还应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职业道德,受法律和职业纪律的约束。《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2005年财政部以第26号令的形式《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制度”。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获得财政部门统一颁发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从事会计工作。未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能从事会计工作,各单位也不能聘用。

《注册会计师法》规定,从事社会审计鉴证并签署审计报告的注册会计师,必须依法通过国家级统一考试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经过多年实践,目前我国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1000多万,取得执业注册会计师资格的约9万人。

(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

不同级次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是会计人员从事业务工作的技术等级。根据《会计专业职务试行条例》规定,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务)分为高级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会计员。高级会计师为高级职务,会计师为中级职务,助理会计师、会计员为初级职务。从1992年起,财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原人事部)联合组织开展初、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高级会计师资格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实行考试与评审结合的制度。目前,初、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累计报考人数达到2424万人,共有383万人次取得相应资格,高级会计师资格报考人数累计超过22万人次,5.1万人通过国家合格标准获得评审资格。正高级会计师资格也正在研究之中。初、中、高、正高级不同级次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体系基本形成。

(三)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为了缓解我国高端会计人才缺乏制约会计行业发展的“瓶颈”,充分发挥会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财政部党组决定于2005年开始实施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并与2007年5月8日了《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十年

规划》,力争用10年时间,打造1000名左右企业类、行政事业类、注册会计师类、学术类4类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全国会计领军人才,担负国家会计行业的领军重任。据了解,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已作为国家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急需的专门人才,列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目前已从各行各业选拔了650名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这项系统工程已经在社会上形成口碑,极大地激发了有关部门和各地财政部门选拔高端会计人才的积极性,如广西开展“十百千”拔尖会计人才培养工程。

(四)全国会计人员评比表彰

根据《会计法》“对认真执行本法,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做出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给予精神的或物质的奖励”的规定,财政部已于1990年、1995年、2005年、2008年、2009年先后5次组织开展了全国范围的会计人员评选表彰活动。为促进全国会计人员评比表彰规范化、制度化,财政部于2007年制定了《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评选表彰办法》,规定会计人员表彰活动“一年一小评,三年一大评”。财政部2009年评选表彰的十名企业总会计师,有望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实践证明,通过评选表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做出突出业绩和重大贡献的先进会计工作者,树立当代会计楷模,激励广大会计人员崇尚诚信、依法理财、锐意创新、敬业奉献,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完善会计从业资格,注册会计师资格能力框架,不断加强和规范会计市场准入制度

(一)会计从业资格的能力框架

从业资格是从事某一专业(职业)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会计从业资格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的专业水平、职业道德和法规政策最低要求,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入门证”。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开始从事会计工作,尚处于“学徒”阶段,属于各单位最基本、最基层的会计实务辅助操作人员,一般从事基础性的会计工作,应当掌握必要的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财经法律法规,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具有基本的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等。

为了进一步完善会计从业人员能力框架,大力推广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财政部重新修订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等三个科目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并由中国会计学会组织专家编写了辅导教材,作为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题库建设的依据。修改后的《会计基础》大纲,突出了会计从业资格人员需要掌握和应知应会的会计原理和基础知识,如会计概念、要素、假设、科目、凭证、账薄、报表、档案管理等内容;同时为提高考生从事会计工作的操作动手能力,增加了单位主要经济业务事项,如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等的账务处理。从财经法规知识层面,要求会计从业人员遵守《会计法》的主要内容,恪守会计职业道德,掌握金融、税收、政府会计基本概念和一般规定,如现金管理、银行结算等知识。从掌握会计电算化技能角度,要求会计从业人员熟悉计算机基本知识,掌握电算化基本流程、应收/应付账款核算、工资核算模块、固定资产核算模块账务处理等基本操作。

(二)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的能力框架

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是依法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并接受委托运用专业特长,对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进行鉴证,并提供会计、税务、管理咨询等商务服务的执业人员。

注册会计师提供审计鉴证和会计、税务、管理咨询等商务服务的性质,决定了注册会计师应当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较高的职业技能、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丰富的实务经历等。如应当具备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相关法律、组织和企业、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恪守职业道德、提高人际沟通技能,维护公众利益,遵循独立、客观、公正原则,为客户保守商业秘密等。

制定科学的注册会计师能力框架,有利于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2008年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在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考试多元评价功能,贴近注册会计师考试国际模式,借鉴境外会计师组织考试的经验基础上,修订并了《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办法》。根据《考试办法》规定,现行注册会计师考试分为两个层级,形成了“6+1”的新模式。考生只有在至多连续5个年度内通过第一层级的考试,才能参加第二层级的考试。第一层级为专业阶段,主要考核考生执业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考试科目由原来的5个科目(分别是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税法)调整为6个科目,分别为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税法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第二层级为高级阶段,主要考核考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突出实务操作能力,考试科目为职业能力综合测试。

四、健全不同级次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能力框架,培养造就大批合格的会计专业技术人才

(一)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能力框架

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含会计员、助理会计师),是会计专业职称序列中最低的技术职称。

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是在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掌握运用会计从业资格应具备的知识基础上的提升。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会计基本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处理一般会计业务,协助会计主管完成相关财务、会计工作;应当较为系统地掌握会计实务原理和专业知识,熟悉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并正确执行基本的财经法律制度。

针对初级会计人员应具备能力框架要求,2009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重新梳理修订了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就《初级会计实务》而言,不仅要求初级会计人员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求掌握财务管理的基础概念和原理。也就是说,既要求考生熟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概念和内涵,掌握产品成本核算、产品成本计算与分析,还要求掌握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熟悉和掌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本知识。修订《经济法基础》科目考试大纲时,侧重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劳动合同、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税收征管、支付结算等基本法律制度,而原大纲中的会计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概述、流转税法律制度、所得税法律制度等内容,根据不同会计级次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需要有所取合。

(二)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能力框架

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相当于会计人员中级职称,一般具有能够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具备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员,应当能够独立负责并组织开展某一领域会计工作,能够协助会计部门负责人或独立完成相关财务会计的领导工作。因此,要求中级会计资格人员具有扎实的财务会计理论功底,较为系统地掌握最新的会计准则制度,熟悉并能正确执行有关会计等财经法律制度,熟悉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能够熟练运用上述专业知识草拟本单位比较重要的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和办法,对单位日常财务事项作出及时准确的专业判断等。具备对一般

或常规业务的分析处理和专业判断能力,是中级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的显著特征。

针对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和水平,修订后的《中级会计实务》增加了股份支付、长期负债及借款费用、预算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等内容,体系更为完整。考虑到作为具有中级会计职称的会计人员,需要具备熟悉掌握和运用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参与单位经营财务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和水平,《财务管理》考试科目作了较大幅度的改革。修订后的大纲不仅更加注重企业自身财务管理的要求,而且相关知识领域和范围大大拓宽,将原来从投资者财务出发、以资金为链条的财务管理,拓展到预算、筹资、投资、营运资金、收益分配、税务、财务分析与评价等多个方面,形成了较为全面的、更加贴近公司财务的财务管理知识体系。就经济法规而言,在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人员掌握现行经济法规的基础上,对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人员,侧重要求全面系统地深度掌握与会计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如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法律等。

(三)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能力框架

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属于会计高级职称,其持有者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会计工作经验,是单位高层次会计人员,一般能够胜任大中型企业的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具有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应当能够独立领导和组织开展本单位财务会计工作。

具有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应当系统掌握经济、财务会计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并能正确组织执行财经法律制度,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丰富的财务会计工作经验,能够组织开展单位财务会计工作,制定本单位会计工作方案与办法,参与单位经营管理,能够对单位重大财务事项进行独立、合理的职业判断,能够协助单位负责人完成单位财务会计等相关工作。目前,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制度,全国统一组织考试,考试科目为《高级会计实务》,评审工作由省级财政、人事部门和有评审权的中央有关部门组织。

在修订《高级会计实务》考试大纲时,充分考虑到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起点高等特点,重点考评高级会计师对会计、财务、财经法规的综合运用能力,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遇到的复杂财务问题的能力,以及是否具有企业高管层应具备的管理水平。因此,修订后的大纲将要求具备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财务战略、企业并购、股权激励、衍生工具、金融资产转移、财务综合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并灵活运用于实践。

(四)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能力框架

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是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中最高技术等级。拥有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应当具有相当于大型企业集团或特大型企业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的能力和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系列只限于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次,高级会计师在评审条件上实际只相当于相关系列专业技术资格的副高级,因此,我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体系尚不完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级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发展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特别是对高端会计人才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建立我国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已迫在眉睫。财政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总结地方试点经验,积极研究建立全国性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制度。

我们认为,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宜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制度。申报人员应当具有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已全面系统地掌握了会计、财务、财经法规等专业知识,并具有在一个部门或一个系统担负财务会计管理领导工作的经验。经过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与评审,取得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应当具备担任大型企业总会计师、财务总监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水平,能够从财务的视角全面介入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因此,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能力框架,应当定位于在全面掌握会计实务、财经法规和财务管理的基础上,侧重考评大型企业集团内部控制、资本运作、企业并购、信息系统规划等内容。具备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总会计师等的能力框架的显著特征,是具备全面参与企事业单位管理活动的能力。

五、加强对境外会计职业资格进入我国市场的管理

初级会计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申报;评审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专业技术职称只设置了初级(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副高)三个级次,与其他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相比,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体系是不完整的,一直缺少正高职级。这种不够完善的专业技术职称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薪酬待遇、职务级别、晋升空间等。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对于高端会计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部分省份逐步探索开展了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在实际申报评审中,一些财会人员不熟悉申报条件和基本要求,没有能够及早准备相关申报材料,影响了正常的申报和评审。笔者在2015年通过申报评审取得云南省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结合接受财会同行咨询问讯的经验,指出在申报评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供拟申报参评人员借鉴参考。

一、开展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评审的意义

我国从2005年起全面开展高级会计师(副高)全国统一考试和评审工作。随着取得副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的人数逐年增加,财会人员对于更高层次的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向往和追求越来越强烈。正高级会计师是会计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最高级别,相当于高校教师系列的教授。自2003年深圳市率先开展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评审试点工作以来,全国至今已有辽宁、河北、江苏、内蒙古、云南等15个省份开展了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的申报和评审试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已有900多人通过申报和评审获得了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这是不断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体系,形成层次清晰、相互衔接、体系完整、逐级递进的初级、中级、副高级、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职称改革的重大举措。其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结束了会计专业技术职称系列没有正高职级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也让更多的高层次会计人才看到了更大的希望,将为广大财会人员提供更好的个人发展机会和专业发展的空间,为加快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步伐奠定了基础,并将极大地激发广大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热情。

二、申报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硬性)条件

(一)可以申报参评的人员范围

从多数省份试点情况来看,本省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中直接从事会计工作的在职在岗专业技术人员可以申报参评,但不包含行政机关和参公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离退休人员和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专技人员也不属于参评对象。

(二)学历和资历要求具备的条件之一

一是获得博士学位,并担任高级会计师职务满5年;二是获得硕士学位,并担任高级会计师职务满5年、从事会计工作满8年;三是获得大学本科学历,并担任高级会计师职务满5年、从事会计工作满10年。需要注意的是,除达到破格条件外,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人员不能申报参评,担任高级会计师职务年限及从事会计工作年限应由所在单位提供相应的证明。

(三)其他应当具备的基本要求

一是有的省份要求申报者参加当年《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如重庆市、河北省等,其他大多数省份不要求考试或考核;二是履现职(聘任副高级会计师职务)期间的年度考核均为称职或合格以上;三是除符合免试条件并提供相应证明外,要求取得职称外语考试A级合格证书和计算机考试(正高级)合格证书,有的省份已取消职称英语和计算机的考试要求;四是持有有效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三、专业理论与学术水平要求

(一)总体要求

多数省份要求申报人员具有较高的会计专业理论水平,精通本专业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熟悉国内外科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具有指导(副)高级会计师工作的能力与经历,是本部门、本地区、本单位会计专业学术带头人。有人认为这一要求比较“虚”,难以具体体现和提供相应材料。实际上评委专家是很容易从申报者的工作业绩和科研学术水平中找到相关证明依据的,因此科研能力和学术成果显得非常重要,拟申报者应当提前3-5年潜心研究并积极发表成果,按照具体的要求来准备和组织科研学术材料。

(二)科研学术材料的具体要求

以云南省为例,一是要求独立出版专著1-2部;二是在省部级以上財会类专业学术刊物上独立发表会计专业论文5篇以上,其中全国核心期刊不少于2篇;三是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项,或获得省部级研究成果二等奖以上。需要注意的是,专著和论文的内容必须是会计专业方向,的载体是财会类学术期刊,全国核心期刊以时的“北大目录”为准,专著应有ISBN统一书号,字数不少于10万字;的刊物应当具有ISSN或CN刊号,在增刊和论文集发表的一般无效,每篇论文字数不少于5000字(有的省份要求3000字以上)。但实践证明,仅仅达到这些最低的基本要求是不够的,要让自己具有足够的竞争实力,完成的科研成果应当是质高量多比较好。

(三)怎样做好科研和学术研究工作

正高级职称对于参评者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水平要求很高,可以说大多数拟申报者就是在这方面难以达到相应的条件,以致不得不望而却步。当然,撰写专著和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要求申报者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和开展研究;所谓科研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对专业工作的认识,还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如果你写出来的东西没有什么价值,又找不到地方发表,那就是再想“正高”也只能是个梦想。所以,拟报评人员应当提前3-5年积极撰写和发表财会专业论文或专著,并积极申请主持或参与省、厅、市等各级财会课题研究。如果论文或专著能够获得省部级奖项,也是最好的实力证明。

四、申报者应当具备的业务经历与工作业绩

申报者应当具有丰富的会计专业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有较高的专业分析水平、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会计实务工作中复杂、疑难问题的经历。这项要求从总体上看也比较“虚”,难以提供比较具体的支撑材料。但是,这项要求又是必不可少的体现个人专业技术水平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如果你在单位组织或参与过公司上市、企业改组改制、重大投融资等方面的工作,或组织指导过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大中型单位开展财务会计业务工作,或主持完成省级以上重大会计科研课题,或被聘担任过省级以上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经济论证、咨询专家,或负责主持起草地方性会计法规、全省性财务会计管理办法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成绩突出、成效显著、获得较高评价的,就可以总结出来经所在单位签章证明后作为支撑材料提交。

五、申报参评材料应当全面完整

申报评审材料是评委会评定申报人是否具备相应资格条件的重要依据,拟参评人员应当慎重对待这一环节的工作。实践证明,申报者用足够的时间来认真梳理、组织、撰写、整理和报送一套全面完整的参评材料是非常有用和值得的。申报材料应当分为三个部分来组织整理和装订报送。

(一)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申报评审主表

要求填写和报送一式二份,手写或打印均可,表格部分的内容根据自身情况据实填写。其中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是难点,要求撰写聘任副高职以来从事会计专业技术工作的主要情况,因有字数(一般2000字以内)限制,应当抓住重点,突出亮点,分层次列出小标题予以总结,主要反映申报者的工作业绩、能力水平、突出贡献以及典型事例等,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目的在于让评委会专家能够客观、公正、全面地对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做出评价。

(二)各种学历证书、奖励证明及反映个人业绩能力的材料

提供复印件并加盖所在单位人事(职称)部门审验公章,按照目录顺序编制页码,制作封面单独装订成册。在向评审委员会报送该册材料的同时,还需要提交原件以便现场对应核实。

(三)科研论文及学术成果证明材料

此项材料一般较多,宜单独装订成册。主要提供聘任副高职以来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和学术成果复印件,每篇文章均应复印期刊封面、目录、正文和封底,每页均需加盖单位职改部门审验公章,并在报送该项材料时提交期刊杂志原件和成果结题证明以便现场对应核实。

六、申报评审的主要环节和程序

根据各省份当年的关于报送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评审材料的通知,符合条件的财会人员可直接组织材料申报参加评审。各省份评审委员会一般按照“资格审查-面试答辩-组织考察-评审表决-授予资格”的程序来安排并通知申报人员参加各阶段的评审。资格审查在报名参加评审时由评委会根据上述基本要求核实是否符合要求,其余环节和程序由评委会按期逐项开展。

(一)参加面试答辩

面试答辩是多数省份开展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考评的重要环节,一般采取自我简介和专家提问的方式进行,最后由答辩小组根据申报者的综合表现予以评分。自我简介应当简明扼要,主要介绍自己的专业成长、业务能力、工作业绩和学术水平等,突出介绍自己的亮点和重点,一般不超过10分钟;答辩组专家结合申报者的自我介绍和申报材料的有关内容,一般提出3-5个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要求申报者就自身情况、申报材料、论文观点和当前财会热点等主题来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一般不超过30分钟。对于国际国内涉及财会领域的经济热点问题,没有事前的充分准备和广泛的新闻阅读是难以应对和回答的。需要提醒注意的是,申报者应着正装参加面试答辩,切不可随意应付,这既是对评委会专家的尊重,也是举止仪表的一个综合反映。

(二)评委组织考察

面试答辩结束后,由评审委员会根据申报者得分确定进入下一环节人员名单,同时评委会人员将分组到申报者所在单位对报评者进行全面考察。考察内容主要是申报者的政治素质、廉洁自律、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在单位及行业的影响力,以及申报者申报材料的真实性等。考察组到达申报者所在单位后,主要走访单位纪委监察审计部门、组织人事财务部门、分管财经工作的领导等,最后形成考察报告提交评审委員会。

(三)评委会表决评审

根据资格审查、面试答辩、单位考察等环节的综合评分和评价情况,由评审委员会组织开展最后的评审工作。评审工作由该省份本届正高级会计师评委会全体成员参加,通过对每位申报人员的测评和考量,最后由评委会对申报人员进行投票表决,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二评委投票同意的则通过评审,授予正高级会计师职称任职资格。任职资格从表决评审通过之日起算,担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及兑现相应待遇则应从所在单位聘任之日起算。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社保厅,财政厅.云南省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评审办法(试行)[M].云人社发[2013]143号. 

[2]蒋建林.教授级高级会计师是怎样炼成的[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2(06). 

[3]耿成兴.申报高级会计师资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会计之友,2012(03). 

[4]余红燕.正高级会计师资格评价制度有望出台[J].中国会计报,2010-03-05(01). 

初级会计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培养 会计法律人才 高级会计人才

一、会计人才的培养现状及问题

市场经济下,各行业、各领域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我国会计人才队伍正逐步壮大,已建立了会计从业资格准入制度、专业技术资格认定制度、在校教育制度和领军(后备)人才培养等制度,形成了国家支持、社会鼓励、个人积极参与、学校教育与在职教育相结合的全面的、多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会计人员队伍结构优化、素养提高。形成了企业内部会计培训班、针对各类资格证书的会计培训辅导机构、各高校会计本科教育以及高校和研究所的会计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等多种会计人才培养途径。

尽管我国会计人才的队伍再不断的壮大,但是会计行业却面临着”就业难与用人荒”同时存在的尴尬局面。产生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会计人才队伍分布不合理。通常根据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资格认证、职位状况将会计人才分为初、中、高级三等。举例来说,这里所讨论的初级人才是指核算会计,出纳等。中级人才的职能有比如说负责一些财务分析、财务管理以及预算编制等。高级会计人才主要指高级会计师CFO财务总监、首席财务师、总会计师、高级财务分析师、会计师事务所的高层从业人员合伙人以及高级经理等。目前初级会计人员过多,缺少高级会计人才,导致在出纳、会计等基础性岗位激烈竞争,而中高级会计则供给不足。二会计人才能力结构不合理。我国各办学单位会计在课程设置方面的特点不明显,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核心基础课程,在专业方向课,而依据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去向和会计工作技能要求设置的选修课及综合技能训练方面的课程开设比例不足够,忽视实务能力的培养。三会计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在我国依法治国的方略下,法律对于指导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财会领域,一系列的行业规范、法律法规指导着具体业务的运行,内在的要求会计人员精通相关法律法规。而我国会计人才的法律知识欠缺,导致实务中出现种种问题,不仅体现在不能很好的指导企业的财务良性发展,甚至导致企业面临诉讼的风险,给企业的经济利益以及声誉造成了影响,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会计与法律交叉学科核心竞争力会计人才的思考

(一)核心竞争力会计的构想

现在会计人员已经由传统的以简单簿记为主的核算会计,转变成为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的关键。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各层次会计人才,成为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关于会计人才培养的构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应用型会计人才,这主要是针对由国外引入的MPACC会计专业硕士产生的一种讨论。随着经济的纵深发展,对知识广博、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高的应用型会计人才产生大量需求。二结果导向的会计人才,要求先确立培养的使命和愿景。根据所在环境建立符合使命愿景的培养目标,鼓励多样化目标的特色培养,培养过程围绕设定的战略和目标开展,同时以学生成就显示的培养效果又会反馈决定培养战略和目标的确定。三市场导向的会计人才,关注市场的需求和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特点来培养所需的会计人才。四IFAC的提出的关于会计培养之基于胜任能力的方法。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在其2001年5月的《职业会计师的预备及工作以能力为基础的方法征求意见稿》中对目前的会计人员能力的研究方法做了专门的解释。主要有两大类,IFAC认为功能分析法考虑会计人员的工作结果,可以通过分析会计人员的角色与任务来观察这些结果;能力要素法考虑会计人员的投入,从投入的角度列出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职业价值等。IFAC的国际教育白皮书IEP2《成为胜任的会计师》,则建议将两种方法相结合,既考虑会计人才的能力投入又注重其工作后果,提出基于胜任能力的方法。基于胜任能力的方法应将会计课程的设置与工作需求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分析工作角色职业团体可向后推导这些角色的能力与知识,从而可以使教育培训系统了解特定会计岗位所需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质,设置会计课程时根据实务中的新要求决定如何修订课程模块和结构 ,使知识和能力可持续地保持相关性。

总结一下,其实这些理念关键就是培养会计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满足市场对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无论是应用型还是结果导向还是市场导向都是对于核心竞争力识别的一个方式或者说渠道,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会计高级人才。

(二)关于法务会计的启示

法务会计是司法会计的一种,是指由独立执业的法务会计师,依据相关法律规定,综合运用会计、审计及法律等多学科知识与技能,对社会经济活动中经济纠纷及欺诈行为进行调查、审核、估算、分析和鉴定等,据以提出法律鉴定或为法庭审理作证的特定专业服务活动。而作者有感于此,认为可以把这个思路运用于核心竞争力会计的培养中去,但是不同于法务会计的是目的,不是为了司法服务,而是以培养满足社会特定需求的高级会计人才,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不同,二者在培养方式上就有很大的不同,不偏重于法庭或者司法技巧,而是为了更好的发挥会计的职能而运用法律。

(三)小结

作为核心竞争力会计的一个思路,作者结合自己法学和会计学的学历背景提出会计与法律交叉学科核心竞争力会计人才的构想,作为会计人才培养中的一个创新。本文主要基于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展开讨论,培养具有会计与法律胜任能力的核心竞争力会计。

三、培养会计与法律人才的必要性

(一)拓宽法律与会计职业的界限

现代社会,各学科知识交叉结合,各类别工作都越来越需要交叉学科知识结构。全球经济下最依赖的两个职业:律师和会计师也是如此,这两个职业支撑着当今世界的经济运行秩序和市场游戏规则,同时,律师、会计师也必须接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挑战。随着会计和法律交叉现象的增加,单纯律师和会计师都不能胜任交叉领域的工作。社会对于单一定位的法律与会计工作者是供大于求的,会计与法律工作的职业产生了界限,需要寻找路径突破,才能获得好的发展。

(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需求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会计活动作为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行为的规范化、法治化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的必然要求,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样离不开对于法律的遵守与执行。由于市场环境日趋复杂,一项社会经济活动涉及会计和法律两方面问题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促进经济的良好发展需要具有良好法律视野的会计人才,需要我国会计进行改革实现其服务市场经济的目标。

(三)我国会计法律体系

会计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的重要一环,是依法治国、依法理财的重要保证。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行政,体现在会计工作上就是要依法理财,要根据法律的要求,管理会计工作、规范会计行为。不同于英美法系的各国,普遍认为我国的法律渊源是大陆法系,以制定法成文法为特点。我国的会计准则等规范也不同于美国的会计准则由民间团体制定,是由国家为主体制定的。我国的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的的定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概念就是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为中心,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企业会计制度》等组成的体系。而广义的概念还包括了证券法、公司法、税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等所有涉及到企业会计相关问题的法律。从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的广义的定位上就可以看出,会计工作中涉及相当多的关于法律的部分,需要会计工作者具有相应的法律素养。

(四)法律在会计实务中的需要

会计工作者对于法律知识的需求并不是限于需要知法不犯法的一般层面上,而是在实务中,某种程度上,法律会作为会计工作的依据。比如关于会计准则中的无形资产部分就与知识产权法密切相关、会计中的涉税处理与税法不可分割。还有现实中财会领域面临的一些诉讼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明法律的重要性,有一些诉讼纠纷是可以通过对于法律的精通与研究来避免的,减少因诉讼对企业的经济以及声誉的损害。会计与法律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从事相关领域会计工作者了解并掌握本行业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应该成为胜任工作的前提条件。

四、培养模式展望

本文对于会计法律人才的定位为高级会计人才,不是流于泛泛而谈,法律会计人才不是懂法条的会计,也不是看的懂会计科目的律师,而是将两门学科的知识能够很好的融会贯通的高级会计人才。

(一)大学培养主体

会计法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为高级会计人才,不同于一般的以掌握会计知识为主的会计初级与中级人才,对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大学具有着先天的优势。大学的学科资源丰富、师资优良、学风浓厚、研究探索能力强,这些对于会计法律人才的培养很关键,尤其是在初始的探索阶段。但是基于现有体制下,会计与法律学科独立的现状,涉及是开展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还是增加新的研究生培养方向或者类别、师资解决、具体的培养方案的制定等等难题,需要不断的探索加以解决。

(二)专业资格认证

专业资格认证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不仅是对相关人才能力的一个认可与鉴定,还可以促进人员的学习,尤其是针对没有相关教育背景的人员的学习与职业准入具有积极作用。会计行业中现有的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管理师等资格认证就取得了好的成绩。我们知道美国针对法务会计推出的国际注册法务会计师(IFAC)资格认证就是起到了针对这一新兴领域的资格鉴定以及辅助学习的功能。那么,就可以大胆设想,也针对会计法律人才推出相关的资格认证考试制度。这可以作为社会教学的一个重要载体中介。具体怎么办还需要包括国家财政司牵头,社会、学术研究机构以及办学主体各方参与探索。本文大胆提出一个过渡时期的设想就是:CPA+司考+一个综合的评定=会计法律人才。

五、结论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已经成为不可逆的潮流,要求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人才来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要想真正达到会计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就要改革会计教育,使会计教育先行,这是会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将会计学科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所需的高级人才。本文的研究是关注于具有法律胜任能力的会计核心竞争力高级人才。由于作者是具有法学、会计学背景,所以在对核心竞争力会计培养的研究方面主要是研究会计法律人才的问题,但是核心竞争力会计的培养方面还可以进行其他交叉学科的研究,比如发挥工科背景优势的工业企业的高级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毕金星.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l0,(9).

初级会计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学生主导;课程教学

《经济法》是我院会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和本科经管类院校不同,该课还是初级会计考试的必考科目,是一门专门学科。概念、术语乃至原理都带有强烈的专业色彩。

一、在高职教学中,课程教学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基础

当今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尤其是要懂经济。笔者一直担任经济法教学工作,为了能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创

新,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在经济法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在分析这些不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浅薄的教学经验,提出改进高职经济法教学尤其是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方法的建议。

在高职教育中,一般来说,课堂教学仍然是现阶段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阐述自己所认同的经济法学精神而非“填鸭式”教学方式。经济法是一门高度实践性的学科,在教学上应该着重在过程,丰富课堂教学,增加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与沟通,激发学生的课堂创造力,使经济法的教学方法具有指导性、思考性和启发性,而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

二、案例导向效果最为直接

新内容初始可采用以案例教学为导向,以多媒体课件建设为支撑,侧重于现代教学方式的新方法。比如,在讲解“个人所得税”这个内容,导入外国人在中国工作的案例,就对学生理解居民纳税义务人还是非居民纳税义务人非常有帮助。以案例为载体,培养的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讨论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把学生带入知识点学习,而不是直接生硬地告诉结论或答案,所以,案例讨论结束时,教师要注意做总结和点评,对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争议较多的点做深化讲解。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应认真选取有代表性的、说服力强的案例,以案例为载体,教师通过案例可以实现让学生接受知识点教学的目的,学生通过案例可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并能应用于实际中生活。

三、现代教学基本以多媒体为载体,实现现代教学技术与现代化教育设施的有机结合

在教室布局上面也要打破传统的“排排坐”,让学生在限定条件下自由分组,围坐一圈,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学生便于接受。这样的课堂布局也有利于学生进行案例讨论,进行头脑风暴。教师在学生讨论的间隙可以适当地到学生当中去倾听,甚至参与他们的讨论,拉近师生距离,融洽师生关系,形成更为良好的互动。

在这种讨论学习中,个人经验起了重要作用。为此,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经历及生活情绪带来课堂中,从自己的个性特征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特点,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程宝山.经济法基本理论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2]方春子.对经济法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

初级会计总结范文第7篇

构建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硕士产学研合作教育,需要高校与企业做出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在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要紧紧围绕提升会计硕士职业能力这个目标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解决培养环节遇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实践基地培养条件、管理机制和合作培养内容等方面。以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瑞华)实习实践基地为例,总结“农大—瑞华”产学研合作教育经验。该合作模式把会计硕士培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农大培养为主,侧重理论学习,完成校内导师和第二导师共同选定的课程的学习。第二阶段以瑞华培养为主,会计硕士深入到瑞华参加实习、实践和撰写论文,培养实践和科研开发能力。第三阶段会计硕士将知识与实践凝练成学位论文。

(一)理论学习阶段

研一理论教学阶段,学院以全国会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为指南,在此基础上与实习基地共同探讨和商定培养方案。学院与瑞华的第二导师共同创建了会计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每一年度委员会都会通过座谈、专访等形式共同论证、修订培养方案,第二导师全程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会计硕士的校内导师和第二导师根据会计硕士的培养方向在培养方案指定的课程中选课。校内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案例教学,采用MPACC案例库中的案例和实习基地提供的案例进行情景教学,突出企业实际问题的讲解,与理论相得益彰,充分体现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实践阶段

选择审计方向的会计硕士,一般被推荐到瑞华实习。瑞华在实践教学的组织落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院与瑞华共同制定了工作细则,制定了联合培养方式、培养费用、生活安排、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明确了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为了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长效机制,2014年12月,学院申请瑞华为校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出台了《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起一个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的校所合作战略联盟。2011年至今,会计学院以2011级、2012级、2013级会计硕士为运行实体、在多年产学研合作培养会计硕士的基础上,与瑞华就共建面向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达成共识,开展长期合作研究。瑞华会计师事务所是一家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国际化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具有A+H股审计资格,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具有突出影响力的专业服务机构。瑞华对会计硕士实习生存在着强烈的内在需求,每年10月份开始到第二年的4月份,事务所会集中处理大量的审计业务,业务在短时间内骤增,而在其它时间业务量归于常态,所以会计师事务所非常需要实习生来所工作,达到三赢的目的,学校、事务所、学生三赢局面。瑞华实习生的年接纳量可达40余人,每年10月份会安排实习生统一进来连续培训17天,前10天讲解审计准则和职工制度要求,讲解事务所具体业务,后面7天讲解今年会计准则的变化。通过这段时间的培训,实习生们对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事务所的工作内容也有所了解。在11月份陆陆续续地加入到对企业的审计工作,大的公司项目一般会比较多,一般会进驻几十人,实习生在其中做一些配合性的辅的工作,比如用事务所自己编制的审计软件,按企业的循环做一些简单的底稿,或者按照项目经理的要求去做企业循环中的某一部分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实习生能够对企业的财务有所了解,通过审计,实习生还能分析出企业做的账正确与否,哪些部分存在问题,软件测试有异常的,实习生会反馈给项目经理,项目经理进一步处理,进行一些补充的程序,或者是对企业发表意见。实习结束后学员撰写详实、深入的实践总结报告。实习生工作结束后毕业时,优秀学员会优先考虑留所工作,如果家不在当地的,还可以推荐到瑞华其他地区的分所工作,黑龙江分所出具鉴定和证明。

(三)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研二下学期,则是一个将实践与理论重新整合的过程,会计硕士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与校内的导师进行交流探讨,将知识与实践凝练成学位论文,论文形式可以是调研报告也可以是案例分析。瑞华可以为会计硕士在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方面提供很多素材。在实习过程中,瑞华对几百家上市公司进行审计,上市公司的舞毕、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问题、上市公司内控的不健全问题都可以进行研究,调查问卷的基础素材可以从事务所获得也可以从审计客户中获得。因此,会计硕士在实习过程中得到的不仅是职业能力的提升,还有研究水平的提升。

二、应用效果

初级会计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龙岩市;会计信息化;完善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629(2015)06-0080-04

一、研究背景

我国政府对会计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从1979年开始,相应出台了《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等十几个文件,2008年财政部会同工信部、人民银行、审计署等九部委联合成立了我国会计信息化委员会即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中国地区组织,旨在为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协调机制和智力支持。2009年的《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力争通过5到10年的努力,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全力打造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基本实现大型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和经营管理信息化融合,提升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龙岩市于1997年全面开始会计电算化培训,于2001年基本完成财政部规定的对60%的在职财务人员的培训目标,会计信息化工作得到快速的发展。为了深入了解龙岩市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现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寻求和研究推动龙岩市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对策,龙岩市科技局批准了“龙岩市会计信息化现状及完善策略”的科研项目,拟通过对样本企业的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总结龙岩市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现状、经验和成绩,进一步推进龙岩市会计信息化建设进程。

二、龙岩市会计信息化现状

(一)龙岩市会计人员基本信息

截止至2014年8月1日,龙岩市会计人员基本信息统计结果如下:会计人员数量:40343人,其中,市直9220人;会计人员职称分布情况(有注册登记的):高级会计师122人,中级会计师2830人,初级会计师6329人,无职称31062人;会计人员学历结构情况:本科以上学历4668人,大专学历8942人,中专及以下学历26733人;会计人员就业结构分布情况:从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5590人,企业会计工作会计人员21911人,其中大型国企、上市公司4771人,中小企业17140人;会计人员年龄结构分布情况:30岁以下18684人,30至50岁18235人,50岁以上3424人。综合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目前龙岩市会计人员高级会计师比重过低,为0.3%,远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67%,财政部会计信息化调查数据),而没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从业人员比重很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会计人员较少,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比重较大。就业结构方面,中小微企业会计从业人数比重大,年龄结构较为合理,集中分布在50岁以下,有较强的专业发展后劲。总体而言,低学历、低职称会计从业人员较多,决定了龙岩市会计人员总体素质较低,这将严重制约龙岩市的会计信息化发展。

(二)龙岩市会计信息化基本状况

龙岩市会计信息化问卷主要面向企业,分大中型企业类和小微企业类,行政事业单位采用小微企业类。针对永定区、上杭县、长汀县、武平县、连城县、漳平市、新罗区和龙岩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各发放问卷30份,共240份,实际回收问卷206份,回收率为85.83%。其中大中型企业55份,小微企业127份,行政事业单位24份。问卷由三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为会计信息化实施情况方面内容,包括44个问题,由财务部门负责填写;第二部分为会计信息化目标、决策、评价方面内容,包括6个问题,由财务部门征求企业负责人意见后填写;第三部分为会计信息化集成、投入及系统安全方面内容,包括16个问题,由财务部门征求信息部门意见后填写。通过对所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龙岩市会计信息化基本状况表现为:1.会计记录生成方式以会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运用财务核算软件记账为主,但会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手工记账的方式仍占不小比重。2.所使用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可实现的功能,主要是业务记账和编制报表为主,其次是成本核算。3.使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包含的功能模块,主要是总账及会计报表,其次是固定资产及应收应付款。4.企业在选择现有会计信息化软件品牌考虑的主要因素,首先是软件的功能是否符合企业需要,其次是软件操作的简便性和软件公司售后服务与技术支持,成本并非是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主要因素。5.使用的会计信息化软件的来源,完全购买商品化软件模式,与财政部的主导方向一致。6.制约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会计信息化相关专业人才和会计信息化的培训篑乏,政府对会计信息化没有相应的鼓励政策。

(三)龙岩市会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政策方面,主要是缺乏相关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比如,在会计信息化人才引进方面没有激励机制,在企业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中没有相关的优惠政策,在会计信息化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质量和收费标准上没有规范要求。2.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方面,通过数据统计及问卷分析可以看出,低学历、低职称会计从业人员比重过大,缺乏会计信息化人才及会计信息化培训是制约龙岩市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虽然从1997—2001年按财政部要求,基本完成对全市会计人员初级会计电算化培训60%的任务,但中级会计电算化培训一直没有开展。3.会计信息化服务机构方面,企事业行政单位对于会计信息化软件的高度依赖性表明会计信息化服务产业的发展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单位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水平,目前龙岩市存在会计信息化服务机构少、服务成本较高、服务质量与服务功能有待提升等问题。4.人才培养方面,院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将主要精力放在普适性教育方面,而院校会计信息化教育往往把重点放在专业知识层面,较少应用方面的培养,即使是偏重应用的职业后续教育,也多为核算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技术和管理层面等中高级会计信息化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培养有待加强。

三、龙岩市会计信息化发展完善策略

(一)政府层面

1.应制定和完善会计信息化方面相关政策并规范实施。出台政策激励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投资。出台税收优惠等相关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对会计信息化投资,促进会计信息化系统与管理系统的融合,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提升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提升企业会计信息化服务市场的动力。2.制定会计信息化服务的行业标准,包括软件接口标准、信息化编码标准、服务内容标准、服务水平标准、服务收费标准等,分别解决软件对接难、效率低、服务不规范、服务成本高的问题。会计信息化服务行业标准的制定有助于规范服务市场的发展,提高会计信息化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整体水平[1]117-118。3.支持会计信息化服务行业的精细发展。支持和引导会计信息化服务行业从对一般企业的服务精细化到分行业、规模的服务,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提供通用模式服务,促进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进程,支持市场的精细化发展。4.建立龙岩市会计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建设,让在职财务人员更好地掌握会计信息化的相关政策、解读和基础理念,了解国内主流会计信息化服务机构的产品应用模式、成功案例和会计信息化的最新动态,并提供信息化工作的咨询和技术支持服务。

(二)企业层面

1.软件选择方面:大中型企业可选择SAP、用友U9或NC集团管控系统及金蝶K/3及EAS集团管控系统;中小企业可选择用友通系列产品;小微企业可选择伟库在线记账平台或金蝶友商在线记账平台。2.人力资源政策方面: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制定相应的倾斜、鼓励政策,促进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发展。在培训时间上,应给予充分保证;会计信息化培训应覆盖尽可能多的员工,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开展不同的培训;培训内容不能局限于操作和业务层面,还应加强与控制、决策相关内容的培训。3.管理层方面:应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规模和对信息化的需求,建立起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审视调整制度,并制定操作性强的实施计划,使信息化工作和发展计划成为企业工作的常态;在企业年度预算中,应安排专门预算用于信息化建设;要组建专门的企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作为会计信息化的领导和执行部门,使会计信息化工作提升到实现企业整体层面的信息化[2]69-73。

(三)会计信息化服务机构层面

1.拓宽服务渠道,提升服务品质。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实时信息化建设相关信息;组建客户服务QQ群或成立会员俱乐部,定期组织户外交流活动和专题培训,加强与客户间的联系,及时解决客户问题;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对于优质客户提供专员式服务;对非服务期客户进行定期电话或上门回访。同时要加大对服务机构软件工程师的培训力度,及时掌握各种版本软件、各个功能模块的应用及问题解决方法,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及时、高效、优质的服务。2.加大与高校合作,实现“校中企,企中校”共赢模式。会计信息化服务企业应充分利用本地高校的优质师资、培训环境和学生资源,把企业搬进校园,一方面可降低服务成本,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升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高校社会服务的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和社会实践的机会。

(四)院校人才培养方面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中高级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中,最核心的是需要什么人才、培养什么人才的问题。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使供给方和需求方更加明确合格的中高级会计信息化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2.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应结合中高级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要求,设置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为企业培养更多合格的会计信息化专门人才。从强调专业化教育与应用型教育两个方面入手,使之与企业对中高级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更加契合。①3.加强人才后续教育。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按照中高级会计信息化人才能力框架内容提供合格的培训。协同会计信息化服务机构,组织中高级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联合认证,提高在职财务人员的会计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杨玉麟.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风险及对策[J].新财经,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