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基础会计实验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 会计手工实验课程的学生成绩考核
(1)会计手工实验课程成绩考核存的问题
会计实验教学是整个会计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应与课堂教学一样,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这对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其按质、按量、按时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实验任务,进一步提高实验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鉴于会计实验教学与一般课堂教学相比,有其特殊性。
(2)会计手工实验课程成绩考核的可行性办法
总评成绩=平时考勤+实验考核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平时考勤,占10%;实验考核成绩占60%,由凭证、账簿、报表、事后抽查,分别占20%,20%,10%,10%;实验报告成绩占30%。
平时考勤。该成绩根据实验指导老师每次的考勤记录评定。学生在实验课期间内,无故迟到或早退一次扣1%,旷课一次3%,假设无故迟到或早退5次或旷课3次,平时考勤成绩为0分;无故迟到或早退5次以上或旷课3次以上(含3次),直接取消实验考核资格,该课程成绩以0分论处。
实验考核成绩。在整个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指导老师要进行三次检查,每次要对学生所操作的情况进行详细登记,每次检查占20%,并且每次要对学生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告知和集体进行讲解,在检查前要对学生宣讲评分标准,扣分标准。每次设定一个标准90分,在这个基础上,首先检查是否按时完成任务,完成指定的实验任务不扣分,完成90%的扣5分,完成80%扣10分,完成70%扣20分,完成70%以下的为不及格,其次每发现一个错误扣2分,重大的会计分录、试算不平衡和账簿的余额不正确每项扣5-8分,最后对平时回答老师提问积极而且正确的同学每次可加2-3分。每次检查可根据具体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扣分: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对账及结账和会计报表的编制
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1)书写是否规范,例如数字有没有倾斜,占格是否正确,7和9是否下去四分之一,6是否上去四分之一等;(2)相关人员的签名是否规范;(3)会计科目和金额是否正确,例如原始凭证的金额大小写是一致,记账凭证会计科目符不符合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况等;(4)填制的日期是否正确,例如票据的出票据日期要大写;(5)空余的金额栏是否划线注销;(6)附件的张数是否正确;(7)凭证的编号是否正确和连续;(8)原始凭证的粘贴是否规范;(9)装订是否规范。
会计账簿的登记、对账及结账
(1)是否根据会计凭证进行登记,例如凭证编号、会计科目和金额登记是否正确;(2)数字和文字的写书是否规范;(3)编号是否连续;(4)有没有跳行和隔页登记的现象;(5)有没有数据计算错误;(6)会计凭证和账簿对账是否正确;(7)明细账与日记账对账是否正确;(8)明细账和总账对账是否正确;(9)日记账与总账对账是否正确;(10)错账的更正是否符合规范(11)结账划线是否正确,数字是否正确;(12)科目汇总表和试算平衡表是否正确等。
会计报表的编制
(1)会计报表的数字填写是否规范;(2)会计报表的数字是否正确;(3)会计报表的项目的合计数是否正确;(4)资产负债表的资产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年初和期末的合计数是否相,应收账款、存货、未分配利润等难点栏目填列是否正确等;(5)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是否正确;(6)现金流量表的数据是否正确,最后的数字与资产负债的数字是否对得上;(7)相关人员是否签名。
事后抽查成绩。学生在完成实验任务时,抄袭他人实验成果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有必要进行事后抽查,事后抽查是指在实验老师完成了学生的实验任务检查后,根据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有关问题,口头向学生提出并要求当场回答。假设被抽查的学生不能全面地、准确地和熟练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则应扣减10%。该成绩的设置与评定,一方面,有利于指导老师了解学生实验的效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下次加以注意或改进;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少数学生不认真弄懂问题,抄袭他人的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行为的发生。
实验报告。该项成绩是在学生完成实验任务后,对自己所做的实验进行全面总结的局面证明,包括实验封面、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步骤、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和实验心得体会等,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可以加强学生对操作的理解、总结。该项目占总成绩30%,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1)实验目的和要求是否明确,占2%;(2)实验步骤是否正确占3%;(3)实验结果占2%;(4)实验数据记录占15%,实验数据一定要把重要的操作过程拍照或截图,并且要配有说明,最少要有20张图片,不是图片越多越好,抓住重点是关键,可以判断该生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5)心得体会占8%,要体现通过实验后掌握了哪些专业知识和哪些操作,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行继续努力学习,对难点和重点的操作要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分析,对自己操作的一个合理的评价,对该实验课程的合理建议。
2 会计电算实验课程的学生成绩考核
(1)会计电算实验课程成绩考核存的问题
会计电算实验教学是整个会计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毕业后从事会计电算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应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这对于学生按质、按量、按时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实验任务,进一步提高实验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2)会计电算实验课程成绩考核的可行性办法
总评成绩=平时考勤+实验考核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平时考勤,占10%;实验考核成绩占60%,由账套初始化、总账、薪资管理、应收应付款管理、固定资产、会计报表组成,分别占5%,20%,10%,10%,5%,10%;实验报告成绩占20%。
平时考勤。该成绩与会计手工实验课程的考核差不多,学生在实验课期间内,无故迟到或早退一次扣1%,旷课一次3%,假设无故迟到或早退4次或旷课2次,平时考勤成绩为0分;无故迟到或早退4次以上或旷课2次以上(含2次),直接取消实验考核资格,该课程成绩以0分论处。
一、《会计综合实验》教学现状
(一)教学培养目标偏离 《会计综合实验》教学体系包含培养目标、教学教材、教学课时、师资力量、考核体系五部分,优质的教材是核心,充足的教学课时是基础,雄厚的师资力量是关键,健全的考核体系是保证,而正确的培养目标是教学体系其他四部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教学培养目标影响着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想要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会计人才,首先要制定正确的培养目标。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培养目标是“立通、电力等行业发展,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我校会计学专业。在全国交通系统享有“南路桥、北财会”的美誉,在全国电力系统被誉为总会计师的“黄埔军校”,我校的办学特色与我院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会计综合实验》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为交通、电力行业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但目前我校会计人员的培养目标却与之相偏离。很重要的一点是,《会计综合实验》教材使用的案例全都是制造业的案例,与交通、电力行业相脱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的是制造业的整个流程,对交通、电力业务却非常陌生。这样的培养方式,使得我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没有任何就业优势。
(二)教材不合适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编制一本适合我校的《会计综合实验》教材是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关键。我校目前经管院财务与会计系《会计综合实验》教材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我校《会计综合实验》的教材多半是复印的或是多年以前由本校教师编写的,教材内容没有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而改进,难以达到时代的要求。第二,我校《会计综合实验》教材的内容全部以制造业企业为案例,这与我院的培养目标相脱离,也与我院的办学特色不相符。因为学生的模拟演练没有与将来的就业相对接,目前本课程未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第三,目前我校《会计综合实验》课程并内容存在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相分离、课时安排不足的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导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适应单位的财务软件系统。第四,教材内容重核算,轻管理。我校《会计综合实验》教材的内容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会计核算,但对于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财务决策等与管理相关的内容却非常少。
(三)课时安排不合理 《会计综合实验》是连接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纽带,它以企业的经济活动为脉络,内容涵盖了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在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进行综合实践练习。在理论进入实践的过程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满着各种新奇,很容易发现理论知识的欠缺与实践的重要性。因此,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来帮助学生解决其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让其可以熟练操作与理解实验中的每一个流程。目前我校的《会计综合实验》课程安排在大四的第一个学期,课时为6周。这个学期是学生找工作与研究生备考的高峰期,工作与考研的压力已经让学生应接不暇,学生投入到实验课程的精力必定会大打折扣。另外,实验包含了手工实验与财务软件实验,目前我校对《会计综合实验》的教学主要是手工实验,几乎没有时间跟学生讲解财务软件实验。手工实验虽然非常重要,但仅仅通过手工实验,学生对会计业务只是一个感性的认识,无法真实体验企业情景。对《会计综合实验》课时的安排既要满足手工实验的课时,同时还要考虑财务软件实验的课时,这样才能让《会计综合实验》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师资力量相对匮乏 《会计综合实验》教学的指导老师对实验流程的设计、课程的安排、实验内容的组织、实验手段的运用起着主导作用。我校《会计综合实验》教学的指导老师为会计专业相关学科的老师,虽然指导老师对于理论知识非常熟练,但由于指导老师长期从事科研项目,无法与信息技术同步,因此不可能对目前实践中的每一个业务流程都非常熟悉。目前《会计综合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式一般是把学生分为几组,每组有二三十人,每两个老师负责一组。因为每个组的人数比较多,指导老师无法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指导每一个学生,更没有时间将课堂内容进行实践业务的迁移。另外,由于每个老师的知识面不一样,同一个问题请教不同的老师得到的答案可能会有出入,这也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误解。
(五)实验评价与考核手段单一,要求偏低 对学生《会计综合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与学习态度。我校对《会计综合实验》课程的考评方式是“平时成绩+实验报告” 简单的百分制量化模式。由于每个学生上课做的实验相同,上课没有时间完成的实验可以在课后完成,这样很容易导致部分不自觉的学生相互抄袭。而由于老师对那些平时不爱提问题的学生不能及时监督和指导,单凭上交的实验报告无法客观判断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目前这种考核方式只注重结果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有失公平性,而且考评结果带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这种不合理的考核方式既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也让老师在评定成绩时无据可依,最终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达不到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二、《会计综合实验》教学体系改进
(一)修正《会计综合实验》教学培养目标 《会计综合实验》的培养目标应该以我院的培养目标为依托,为交通、电力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企业需要的员工是可以为自己直接所用、为自己解决问题的员工。目前我校绝大部分的本科会计毕业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第一,对交通、电力行业及其业务不熟悉。第二,很多毕业生熟悉手工做账,但对软件做账却了解甚少,不能适应企业信息化的需要。第三,会计本科毕业生虽然有较强的会计核算能力,但缺乏会计分析的能力。考虑到以上原因,为了培养交通、电力行业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我校《会计综合实验》的目标应该考虑以下几点:第一,结合交通、电力行业的特殊性,培养熟悉交通、电力行业业务的会计人才;第二,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结合,培养动手能力强的会计人才;第三,培养并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人格,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个人素养。针对以上四个方面,将学校与企业的目标相结合,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毕业生才能满通、电力行业的真正需求,学生的职业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二)改进《会计综合实验》教材 《会计综合实验》教材内容以会计教育培养目标为前提。结合《会计综合实验》的培养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革:第一,组织本校教师编写适合本校会计专业的内容,删除原教材中过时的内容,保留原教材中的重要部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第二,教材内容增加交通和电力企业的常见经济业务,并做到难易程度分明、重点突出,以增强学生将来的适应性。这样改编的教材既继承了传统又突出了特色,使得我校培养的学生成为能适应多种行业的多面手,增强其在社会上的竞争力。第三,增加职业道德、个人修养与职业判断的内容,增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个人的职业判断能力。第四,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相结合。为了能实现这个目标,学校应购买相应的财务软件,使学生既熟悉手工会计,同时能熟练操作电算化会计。
(三)合理安排《会计综合实验》课程课时 充足的课时是达到《会计综合实验》教学目标的保证,在考虑课时安排时既要考虑课时的充足性同时也要考虑课程安排的时间。考虑到学生在大四的第一个学期开始准备找工作、考研等事情,建议将《会计综合实验》课程安排在大三的第二个学期,这个学期各门学科都已经结束,学生对学科理论知识还比较熟悉,这样做实验会比较熟练。会计综合实验应分为手工实验与电算化实验,手工实验速度慢,可以帮助学生慢慢消化各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对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后,再进行电算化实验将会节省时间。可将手工实验的课时安排6周,电算化实验安排2周。由于每个学生做实验的速度不一样,这样安排课时,对部分实验进度慢的学生而言时间可能仍不够,对此可利用网络来补充其中的不足。学校的相关财务软件随时对学生开放,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上网练习,这样既可以补充课时安排不足的缺点,也增加了学生做实验的灵活性。
(四)充实师资力量 要保证《会计综合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有一批高素质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应具备以下三个重要的专业素养。首先,具备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具备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融合并灵活应用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进行会计综合模拟实验的过程中将理论、方法和实践结合起来并融会贯通。其次,具备丰富的实验经验,能迅速发现学生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次,具备严谨治学的作风和严格要求的工作态度。对此,可从以下三方面培养高素质的师资力量:第一,加强任课老师理论知识的培训。这里的理论知识既包含会计学的相关知识,还包括心理学、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与数据库应用知识等。第二,校企合作,让学校老师有机会到企业学习,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既精通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第三,聘请校外专家,充实实践教学队伍,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业务紧密相连。校外专家每月定期对《会计综合实验》的指导老师进行培训,让指导老师与信息社会同步,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五)开放式的《会计综合实验》课程考核方式 《会计综合实验》课程的考试评定结果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还能为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方案提供必要的参照。针对《会计综合实验》考核方式的不足,需要从考核内容和考核模式两方面对其进行改进与补充,使考评方案既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发挥指导老师的引导推动作用。可将考评方案设计为“出勤率成绩(10%)+实验报告成绩(50%)+课堂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成绩得分(10%)+分组实验成绩(30%)”。
出勤率的考察可以通过老师每节课随机点名检查试验结果,未到者为旷课,扣出勤成绩分,并且被点名3次未到者成绩不及格。实验报告成绩考评根据实验报告上交的次数及完成的正确度进行考评。课堂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成绩考评老师根据学生提出与实验内容相关的问题的次数与回答实验问题的次数及正确率相应加分。最后一项,所谓分组实验是在《会计综合实验》课的最后两周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个组负责一个实验,每组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整个实验,然后由各组推荐一名同学讲解本组的实验。分组实验可以让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每个成员理解实验的整个流程。由于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所以会把这次实验当作自己的事情认真主动地完成,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每个组的实验不相同,避免了学生相互抄袭的现象。对分组实验成绩的考评可通过“分组实验总成绩=自评分+互评分+老师评分”模式记分。每一个单项的成绩按百分比进行分配,并且每一项的成绩由老师、自己、第三方给出。如表1所示:
该种考核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很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既可以考核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知识构建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与知识表达能力等,考核结果客观、公正。
[本文系2013年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会计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系统; 实验效果; 新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等院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专业都开设了会计信息化必修课,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程,现今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该课程的实验效果不理想。本文就会计信息化课程实验效果不理想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个解决该问题的新措施。
1会计信息化课程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推动和发展我国的会计信息化事业,各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会计信息化课程,以培养更多合格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作为培养信息化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的课程教学,则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课程教学中,实践环节是重中之重。重视和提高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实验效果,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
目前,会计信息化课程实验中主要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1.1会计信息化的相关概念界定不清,导致实验范围模糊
高等院校开设本课程,课程名称依然不尽相同。有相当一部分院校用“会计电算化”一词,有的用“计算机会计”,有的则使用本文所提的“会计信息化”。尽管课程名称不容易引起误解,都明白所指之物,但各概念所涵盖的范围却不一样,实验内容亦不尽相同。要提高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实践效果,就有必要统一认识、统一名称,界定清楚各概念,从而明确本课程的实验内容和实验范围。
1.2教学中诸多环节单一,影响实验效果
在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诸多方面显得很单一,从而影响了本课程的实验效果。具体表现如下:
(1) 教学采用的商品化财务软件品种单一。在会计信息化教学中,受财力或课时量限制,大多数教师只采用某一个品牌的商品化财务软件进行教学演示。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后,尽管理想状态是很熟练地掌握了该财务软件的操作,比如用友软件;但是操作其他品牌的财务软件如金蝶时,就显得力不从心,达不到“举一反三”的实验效果。这也离我们“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目标相距甚远。
(2) 教学方式单一。在教学方式上,相当一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介绍所用财务软件的使用步骤。教师在此无疑成了一种活化了的“软件说明书”,根本体现不了高校教师应有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此种教学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性得不到提高,亦不具备很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 教材课后练习单一。很多的会计信息化教材,其课后习题数量少而且习题类型单一:有的只有复习思考题;有的给出的章节后习题是对实验步骤数据的“翻版”,更换一下数据而已;有的甚至没有课后习题。学生在学习了相关实验内容后,巩固知识这一环节就显得薄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实践性亦比较差。
1.3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当前,一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依旧比较落后,认为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财务软件的操作,而忽视系统的开发与维护知识,造成了“重操作、轻维护”的局面。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无论是系统问题,还是操作问题,都无从下手,实践能力大打折扣,实验效果不理想。
1.4会计信息化实验与手工账会计实验不能很好地融合
相当多的高校财会专业在上实验课时,会计信息化实验课与手工账实验是分别进行的,包括笔者所在的学院亦是如此。学生在学完这两门课程后,不能将二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无法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都采用了电子信息技术处理会计业务,所以,会计业务与电子信息技术是紧密不可分的。
2影响会计信息化课程实验效果的原因分析
影响会计信息化课程实验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对会计信息化认识的滞后性,使得会计信息化实验范围模糊
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这两个概念,严格来说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因为这是信息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各自所涵盖的范围亦有所不同。由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过程。我国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1]:第一,会计电算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后期)。该阶段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处理的能力,使学生熟悉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财务软件的主要功能及使用方法等。第二,会计信息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会计信息化”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1999年深圳召开的“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会计信息化涵盖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会计核算,还具有管理功能和控制功能;涉及范围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的职能部门;所形成的信息不仅在企业内部传递,还与供应商和客户共享。
所以,会计信息化是对会计电算化概念的延伸和扩展,是更高层次的概念,也是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提出的。与之相适应,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现在相当一部分院校对这一发展过程不甚了解。我们有必要界定清楚各概念的界限,统一认识。课程名称统一的实质,是对该课程的本质深刻、到位的认识和理解。
2.2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在影响着本课程的实验效果
在会计信息化教学中,一些薄弱的教学环节直接影响了本课程的实验效果。
(1) 受财力、课时量等限制,只采用某一种财务软件进行实验。各高等院校所使用的财务软件,有的是由学校支持购买的正版商品化财务软件,相当一部分院校由于财力所限,则采用的是由软件公司免费提供的教学演示版财务软件。教师一般是就某一种财务软件进行演示教学;与之相对应,学生学习实验的也只能是某一种财务软件。若学生没有很好的触类旁通的能力,那最后的学习效果就是名副其实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使用其他没学过的财务软件时,就茫然不知所措。所开设的会计信息化课程,达不到预定的实验效果。
(2) 教师在授课环节上有待改进。若教师对会计信息化课程及授课目标认识不深刻,认为会计信息化就是介绍某一种财务软件的操作步骤,则其充其量是在扮演一个活的“使用说明书”的角色,按照财务软件的使用说明来讲授操作步骤。其结果就是学生只会这一种财务软件的操作,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操作其他商品化财务软件时,就不知所措。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很好地扮演启发者、激励者的角色,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外,还要从总体上要求学生掌握各子系统间的关系、数据信息的传递程序及控制程序。没有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学到的知识是支离片碎的,根本达不到“触类旁通”的效果,遇到纯属操作上的问题时,也不能圆满地解决。
(3) 学生巩固知识环节上有待加强。目前相当一部分教材的课后习题部分质量不高,数量少而且类型单一,数据资料太过简单,模拟实验的仿真度不高。根据韦沛文、覃杰宏(2003)的研究[2]:中国2000-2002年间有代表性的5本会计信息化教材中,章节后习题占教材总体内容的比例平均值为10.24个标准页,而美国1995-2001年间有代表性的5本会计信息化教材中,章节后习题占教材总体内容的比例平均值为217.4个标准页。可见,我国的会计信息化教材中,章节后习题部分在数量上严重不足,学生在巩固知识时,没有合适的资料数据可利用,实验效果不理想。不仅如此,韦沛文、覃杰宏还研究了章节后习题类型的结构:在上述提到的5本有代表性的教材中,2001年出版的教材没有章节后习题;其他4本教材均有章节后习题,但其中的3本只有问答与思考题一种习题类型;只有1本教材的章节后习题类型有选择题、问答与思考题两种,题目数分别是41题和146题。这5本教材的章节后习题数总量为472题。而上述提到的5本美国会计信息化教材中,章节后习题类型涵盖了资料题、案例题、选择题、问答与思考题等多种类型,习题总数量为4 804题。可以看出,我国的会计信息化教材章节后习题不但数量上明显不足,在习题类型上也显得太过单一。学生在巩固知识时,由于章节后习题资料质量不高,直接影响了其实验效果。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会计信息化教材建设工作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各种新编的优秀教材陆续出版。采用优秀的附带有足够数量、类型多样练习题的会计信息化教材,对于会计信息化课程实践效果的提高,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2.3对会计信息化知识结构整体认识不清,导致解决问题能力差
笔者所带的财务、会计班的学生就是如此:当填制完一张付款凭证点击“保存”时,系统提示“凭证类型错!”,学生不知所措,没有思考是否要检查一下所填制凭证的贷方科目是否有“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一般都是请教师解决问题。诸如此类操作失误而引起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自己解决,从侧面反映了学生的实验效果不理想。有的学生头脑中固有的观念,就是他在进行计算机操作,而没有意识到是在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工作;二者之间本质的区别,就是后者将会计核算规则融入到了财务软件中,操作者要按会计核算规则来进行操作。会计信息化的知识结构中不仅包括基本技能部分,同时也包括对系统的简单开发和维护,以及对应用问题的解决。一味地强调前者而忽视后者,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实验效果的关键一环。
3提高会计信息化实验效果的新措施
目前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学生对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整体结构认识不足,对数据传递关系掌握不够,对控制关系也不甚了解,本质上是对IT环境下的会计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从而影响了本课程的实验效果。针对这一突出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个提高会计信息化实验效果的新措施,即将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与手工模拟账实验课程双轨并行,数据资料互补。具体办法如下:
3.1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的改进
教师首先转换角色,不再是单纯的“软件使用说明书”,而要成为“宏观调控者”:调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进的手段包括:
(1) 讲解系统各功能模块时,采用“教师讲授重点、学生自学一般”的思维模式。即对于总账系统、报表系统等重点功能模块,教师要精细讲解;而对于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具有类似性质的功能模块,教师则扮演“宏观调控者”的角色,设定教学目标、布置实验内容,甚至是布置思考题,由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相应的实验步骤和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或自行思考解决,或由实验小组成员来解决。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2) 考评学生时,注重学生实验操作的过程控制,以避免偷懒学生几秒钟之内对其他学生作业的复制。这就要求改变以往只看结果打分的形式。比如:利用一次课的时间要完成总账系统初始化工作,在设置会计科目体系、录入期初余额、设置凭证类别、设置结算方式每项工作完成时,都要做记录并且打分评价,而不是全部做完一次性打分。再者,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效果,评分体系里也要考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让学生把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记录下来,作为加分的依据。
3.2手工模拟账完成后,学生加工整理手工账资料,实施数据转换,准备实施会计信息化
如前所述,会计信息化的实验资料数据太过简单,章节后习题数量少且类型单一,在学生巩固知识这一环节上比较薄弱。学生完成手工模拟账操作后,对模拟企业的概况、数据的传递关系、会计核算方法的应用都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利用这些资料进行会计信息化实验,不但资料齐全,仿真度高,学生对这些资料的熟悉度也很高,对模块间的关系、数据间的传递关系及控制过程也会有一个更直观、更清晰的了解和掌握。
3.3会计信息化、手工模拟账两门实验课程双轨并行,资源互补
这一阶段的实验,相当于是会计信息化课程的综合模拟实验,即在进行会计信息化模拟实验时,采用的数据资料是手工模拟账的数据资料。这种方式,不但弥补了章节后习题单一的不足,且仿真度极高,能够提高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实验效果。在此,学生的学习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广泛地参与到实验中。整个学习过程是一种自发、自觉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其思考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3.4撰写会计信息化课程实验报告
会计信息系化课程实验报告,是对综合模拟实验的归纳和总结,是学习成果的体现。学生通过撰写实验报告,系统地梳理实验过程,也是与教师互动交流的平台。而教师通过阅读实验报告,掌握学生个体的实验水平及学生总体的实验效果,并作为评分的重要参考。
以上提高实验效果的新措施如图1所示。
总之,采用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与手工模拟账实验课程双轨并行的措施,提高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实验效果,培养一批合格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辉煌历程——中国会计信息化30年[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246-247.
会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在将理论知识向实际工作转化时,往往需要一个适应阶段。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如何培养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一个挑战。
一、会计模拟实验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会计模拟实验的必要性
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在会计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会应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解决会计实践问题。这种实践操作能力除了可在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实习获得外,还可在学校为学生创造一个模拟“财务处”,使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获得。
(二)会计模拟实验比校外企业实习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
会计工作的直接载体是各种票据和账表,所有这些会计票据、账表都要求填制及经办的会计人员签名或盖章,以明确经济责任。从未动手制作过此类票证、账表的学生动起手来总会出错。为了避免出错,也为了及时获得会计信息,再加上会计资料涉及商业秘密,多数情况下,实习企业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极少。因此,多数学生到校外企业实习也只能是观光实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会计模拟实验通过创造一个模拟的企业,可以使学生在这种模拟环境中,根据实验内容的要求,自己动手,根据经济业务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直到进行财务分析。通过这样的模拟实验,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全貌有了直观的了解,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工作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这种实践效果,是在校外企业实习所无法比拟的。
(三)会计模拟实验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强化了技能训练
在会计教学中,长期以来一直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这有悖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一些学生参加工作以后,虽然有较强的会计理论知识,但实际操作能力很差,不会制凭证、登账、结账和编制报表。会计模拟实验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例如:让他们分别充当出纳、会计、会计主管和稽核人员等,练习假币识别、点钞、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以及审核签字等,大大缩短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距离。
二、会计模拟实验的组织
(一)会计模拟实验的内容
会计模拟实验的内容分为单项、阶段性和综合模拟实验三类。
1.单项模拟实验
这种模拟实验是以理论教材的章节为实验单位,按理论教学进度分别组织实验。如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可分别开展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和传递、会计账簿的开设和登记、结账和错账更正实验等;在《财务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可分别开展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试算平衡表、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审核实验等。这样可使学生在学完一个内容后,在实践操作中对会计理论知识形成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2.阶段性模拟实验
在学生学习完一门会计专业理论课之后,应安排一周左右的时间,对本课程所涉及的经济业务和相关会计处理方法、程序进行比较综合的模拟实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课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比如在学完《成本会计》后,可设计一些材料费、人工费、水电费、燃料费等费用的结算和分配业务,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各种成本计算方法,计算产品的成本,使学生熟练掌握费用的发生、归集和分配的全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综合模拟实验
这种实验主要是在学生学完大部分专业课程后进行,以提高学生对所学过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综合模拟实验的资料,是某一模拟单位某一特定月份完整的会计资料,包括企业的基本情况、成本计算方法、各账户的期初余额、原始经济业务、财务分析指标、相关财务制度和政策规定等。按照实验的总体要求,从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到完成实验报告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模拟实验。
(二)会计模拟实验的方式
对于单项模拟实验和阶段性模拟实验来说,实验内容不多,一般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而对于综合模拟实验,因其实验内容较多,工作量较大,综合性较强,实验时可采用以下组织方式:
1.个人独立运作
要求每个学生各自单独完成全部会计模拟实验内容。其优点:学生通过整个实验过程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各项专业技能;其缺点是:不能使学生感受到实际工作中会计机构各岗位的业务分工和内部牵扯制度以及会计凭证在各岗位之间的传递过程,学生的工作量大,材料消耗也大,实验成本较高。
2.分工运作
要求把学生进行分组,在每组中按照会计机构内部各岗位的分工情况,进行分岗位操作。其优点是:增强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能熟悉、明确各种会计岗位的基本职责,掌握各类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过程以及原始单据和其他会计凭证在各个会计岗位之间的传递程序和方式,也能了解到财务部门与企业内部其他单位及外部有经济业务往来的相关单位的财务关系,掌握相关业务的处理方法。其缺点是:实验过程组织难度相对较大,而且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全面了解和掌握程度明显低于个人独立运作方式。
三、目前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强调会计核算,忽视会计监督
会计模拟实验基本都是要求学生完成“凭证――账簿――报表”的循环,即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再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最后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学生拿到实习资料后,接着就按要求编制记账凭证,忽略了“审核、监督”这一重要环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教师在准备资料时,没有准备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供学生判断、选择,使学生从观念上淡化了这一步重要的审核工作。
(二)模拟实验指导教师由会计专业教师或实验员担任,脱离实践
目前,高校中的会计模拟实验指导教师多数是由会计专业教师或者实验员担任,而这类指导人员对于具体的经济业务环境一般也未亲身经历过,在指导实验过程中,只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凭自己的能力来判断具体经济业务的处理方法。但理论知识往往与实际会计操作有一定的差异性,使指导教师的解释表现得不够真实,脱离实践。
(三)模拟实验中偏重手工会计,忽视计算机会计
由于计算机会计的快速发展,大多数企业实行了会计电算化,以计算机代替手工进行会计处理,会计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知识成为现代会计人员所必备的能力。但在高校会计模拟实验中,绝大多数仍然停留在手工会计模拟阶段,对于计算机会计的模拟实验进行得还很少。学生工作以后,还要适应计算机会计的处理方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师生在意识上对计算机会计模拟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
四、对今后会计模拟实验的设想
(一)配备有经验的专职会计模拟实验指导教师
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应选择那些既有深厚的会计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有高度敬业精神的会计人员担任学生的实验指导教师。如果学校与校企合作办学办得好,还可以聘请企业中有经验的高级会计人员到学校进行指导,增加学生实验的现场真实感。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加强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
高校已经配有计算机会计实验室、财务软件,只是还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让学生在手工会计模拟资料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计算机模拟,从原始数据的录入、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编制,到计算机自动登记账簿和生成会计报表,让学生从计算机会计模拟中体会到会计电算化的快捷方便。从手工会计模拟到计算机会计模拟,计算机模拟是在手工模拟之后进行的,学生对经济业务已比较熟悉,虽然计算机模拟的时间可能较短,但收到的效果却很大。
(三)完善会计模拟实验的总结和考核工作
【关键词】基础会计 实验教学 创业理念 实验改革
目前对于会计实验改革的研究多停留在实验室硬件建设方面,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却很少学者研究实验内容的改革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重硬件,轻内容”的实验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亟待我们提出新的基础会计实验教学模式。
于玉林(2004)对21世纪会计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新世纪会计实验趋于规范化、综合化、现代化和社会化,因此要建立和健全会计实验教学的运行机制。李粮(2007)对会计模拟实验室建设进行了思考,分析了会计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建议加强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章新蓉(2007)对高校会计专业实验教学进行了探索,目前会计专业实验教学还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教学资源缺乏整合,应建立实验教学共享资源库,构建实证会计研究的实验系统。邹江、何晓民(2010)以江西省部分高校为例,对高校会计专业实训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束缚,实训的质量不高,要加大投入,培养学生会计综合能力。本文考虑到了这一问题,将创业理念融入到了基础会计实验中,对培养会计学生的整体管理意识,以及以后创业有积极的意义。
一、目前基础会计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内容刻板,实验效果不明显
据张寒明(2006)、王苏(2010)等对基础会计的教学制度的研究,目前的基础会计实验一般都是根据给定的经济业务,学生使用相同账簿进行会计处理,达到熟悉会计账务处理过程的目的。这种实验内容枯燥无趣,缺乏新意,学生单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这过程存在着抄袭、偷工减料、学生业务不投入以及实验结果唯一等弊端,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效果不明显。目前的基础会计实验仅仅停留在会计核算上,忽视了会计审核、会计信息分析、会计决策与预测以及会计的内部控制,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认识不充分,业务核算能力和财务分析能力不强,因此实验内容有待充实与创新。
(二)实验过程过多强调会计核算职能,忽视了会计管理职能
邹江、何晓民(2010)在对江西省部分高校的研究中发现,目前的会计实验过程基本都要求学生完成“凭证—账薄—报表”的循环,缺少了“审核、监督”这一重要环节。的确,在会计实验过程中过分强调以会计准则为原则的会计核算,而缺乏对企业长远目标的考虑。学生认为会计就是记账、算账,管理意识薄弱,缺乏现代企业所要求的会计人员需具备的信息分析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以及决策管理的能力,忽略企业的整体价值,导致会计处理方法不能适应企业的持久发展。例如,存货盘存的方法不当可能直接导致加大企业成本,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不同的企业应适用不同的会计方法,确定企业经营项目,了解企业业务流程有助于此问题的解决。
(三)实验的岗位意识不强,岗位职责不明确
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的基础会计实验教材中,每人一套的账簿独立完成实验,造成大家对企业业务中的岗位意识不强,即使是团体进行的会计实验,大家也往往忽略会计业务中各个岗位所起的作用,而现代企业对每个岗位的职责都有明确规定。李玉珍(2010)研究认为在现行的开放教育会计实践性教学中职业岗位意识不强,对于工作职责、工作内容也不明确,进行会计实验后学生仍然不知道出纳人员该做些什么,内部审计人员如何审计,企业办税人员如何纳税,导致毕业后难以适应复杂的会计工作。因此在会计实验中应加强会计学生的岗位意识,使学生不仅明白会计核算环节,更加重视预算与监督,真正做到理论与实务的结合,认清会计工作的实质。
(四)学生成绩评定系统不完善
目前的基础会计实验,主要以学生填写凭证正确率、账簿录入正确率及报表编制正确率为主要标准,评价标准单一,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实验效果。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在小组实验中由于会计职责不明确,有的人可能承担了大部分工作,而有的却只承担很少一部分工作,大家最后成绩却相差无几,学生积极性无法得到调动。由于实验报告只占成绩很少比例,多数学生只是敷衍了事,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并未得到及时解决。
二、基础会计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基础会计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强化学生的会计理论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会计账务处理能力与技巧。会计是一门商业语言,是用来对企业交易和事项进行记录的工具。而低年级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并不熟悉,因此在业务处理过程(交易记录过程)中必然遇到障碍。结合前文的分析,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将创业理念融入基础会计实验教学中,一方面学生可以深刻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提高学生岗位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对会计的记录过程有更直观的认识,增强账务处理的技能为。具体的解决对策如下:
(一)融入创业理念,灵活教学内容
在梁飞媛(2011)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基础会计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一文中,提出使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增加“模拟公司”情景式教学方法。本文以某大学会计专业为例,将四个自然班分为两组,每组人数相当,1班和2班为第一组,共76人,3班和4班为第二组,共77人,形成两个独立的企业。要求两个小组写出创业计划书,分析企业所选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分别设置企业名称、确定经营项目及范围、拟注册资本金、明确企业目标、确定开户银行。
(二)仿真模拟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巩固基础会计知识
“模拟公司”成立后,企业进行各项交易过程中,零星交易以点钞券作为支付手段(流通货币),大额交易利用支票结算方式来完成。设计两个模拟企业之间及企业内部的交易和事项,如供应业务、生产业务、销售业务。
对各项业务进行账务处理时,结合基础会计的知识,按照学生日常生活中搜集的各种原始凭证,虚拟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完成会计凭证的填写和报表的编制。
下面以一个虚拟火力发电企业为例进行各项业务的说明。
费用类业务: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原始凭证,根据原始凭证编制相关的业务,例如火车票可以编制差旅费的业务,餐饮发票可以编制业务招待费的业务,文具图书可以编制办公费用的业务等。通过学生自己收集原始凭证不仅可以加强实验过程中的会计资料收集,扩大学生的会计知识层面,而且可以提高学生使用信息的能力,学会辨析哪些原始凭证是合法的、有效的,哪些是非法的或不正规的。
销售类业务:火力发电厂以销售电力产品及服务为主。在经过全面了解“模拟企业”经营项目的可行性、风险性、收益性后应根据自己商品的特性确定销售市场、销售主要人群及销售策略,签订购销合同、计算并交纳印花税、编制销售记账凭证。火力发电厂以销售电力产品及服务为主。
采购业务:火力发电厂主要进行大型发电设备、煤炭的采购。两个小组分别模拟企业与相关厂商的业务往来,进行基础设施及原材料的采购,填写原材料入库单、记录库存原材料,完成采购业务凭证的编写。
生产业务:火力发电厂生产的电力产品是无形的、不能储存的二次能源,特点是生产、供应、销售同时进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编制电力产品的生产流程,确定发电量,核算燃料成本、人工成本、机组折旧成本,计算单位电价。火力发电厂生产的电力产品是无形的、不能储存的二次能源,生产、供应、销售同时进行的特殊产品。
通过上述业务可以丰富学生对发电企业的认识,巩固学生的基础会计知识,提高学生实践过程中企业账务的操作能力,了解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为今后工作打下殷实的基础。
(三)以培养技能为目标设置岗位,强调角色扮演与转换
在每个实验小组中按照现代企业对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分别设置现金出纳、销售岗、材料采购岗、工资岗、仓库(办公室)岗、固定资产岗、内部审核岗、总报表岗以及税收办理岗等职业岗位,让小组成员分别进行职业岗位模拟实践操作,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应注意的事项,解决学生对这些工作岗位认识模糊的问题,熟练掌握这些岗位的操作方法和技巧。进一步明确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注重操作的规范性,同时让学生们相互检查、监督,共同促进。岗位基本职责如下:(1)会计机构负责人:初始建账时会计科目的设置,审核各类凭证的合法性;(2)出纳岗:负责货币资金的核算,编制收款、付款凭证;(3)销售岗:负责制定销售计划,预测销售成果及利润;(4)材料采购岗:负责编制材料采购单、入库单、领料单;(5)工资岗:负责在职人员工资的发放;(6)仓库(办公室)岗:负责各项业务合同、企业档案的保管工作;(7)固定资产岗:负责企业大型设备的购买,并对其进行折旧核算;(8)费用岗:负责企业日常费用的核算,如办公费用、差旅费等;(9)成本核算岗:负责汇总各项成本费用,选取恰当的成本核算方法;(10)税务岗:负责企业应纳所得税的核算及缴纳;(11)内部审计岗:证实货币资金余额的存在性、完整性、收付业务的合法性;(12)总账岗:负责账簿的录入;(13)报表岗:根据通过审核的结转凭证编制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这种根据班级人数分组及按照业务类型进行的岗位设置,以培养技能为目标的实验教学模式,克服了基础会计教学的枯燥化、抽象化,将理论教学形象化、具体化,缩短了教学与实践的差距,大大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完善学生成绩评定系统
基础会计实验考核标准应从单一账簿考核转变为对学生会计综合能力的考核。成绩评定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对小组团队成绩进行评定,根据小组交上来的创业计划书完整程度(15%)、项目可行性(10%)、会计账簿及会计凭证正确率(25%)来进行小组评分,进行集体讨论,分析每个小组存在的问题,寻求最优的解决方法。另一方面,在小组内部各个成员之间进行互评,根据个人工作内容的复杂程度、实验报告的质量及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分,如在凭证收集过程中,每个有效凭证值为1分。最后汇总两方面的分数得出个人成绩。
三、结论
融入创业理念的基础会计实验教学改革不仅仅停留在实验室硬件建设方面,更注重实验内容的创新,使学生全面了解和熟悉企业的整体状况和业务流程,加深了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岗位意识,既有针对性、深入性,又不乏完整性、全面性。学生在课堂上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辨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更好地满足现代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玉珍.基于网络技术下会计实践教学的开放性研究与实践[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2(02):272-273.
[2] 梁飞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基础会计教学方法改革实践[J].财会月刊,2011(05):101-103.
关键词:中职财会专业;学生;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一、财会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
财会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一批理论知识过硬、专业技能熟练、实践能力较强、职业素养良好的财会专业人才。众所周知,知识最终是为实践服务的,因此要求中职院校在财会专业教学中要加大实践的部分,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中职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财会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在中职财会专业教学中是较受重视的,而知识的实用性则没能引起足够的关注,实践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导致财会专业学生很难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再加上缺乏自主创业理念的融入,使得学生缺乏市场竞争力,就业选择机会较少。[2]
(二)培训安排不合理
很多中职院校仅仅安排了毕业前的岗前训练,而忽略了阶段性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基础技能无法满足综合实习的需要,实训效果自然不够理想。
(三)实践能力评价形式较为单一
大多中职院校将实验报告作为评价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形式。鉴于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较多,很难实现一人一个考核项目,因而实验报告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具有统一的标准,容易出现抄袭的现象,难以确定学生的真实水平,实践能力评价流于形式,没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四)岗位的敏感性影响中职毕业生的实习
因为财会专业的实习一般涉及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敏感岗位,这些岗位的绝大部分资料需要做好对外的保密工作,即避免商业机密的泄漏,所以很多企业不愿意接纳财会专业实习生。受此影响中职财会专业毕业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实践技能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这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是极为不利的。[3]
三、中职财会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的措施
知识的丰富和技能的熟练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要重视循序渐进,所以实践教学不可以是孤立的或者阶段性的,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做到学以致用,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因此需要积极探寻加强实践教学的措施。
(一)完善财会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完善财会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时,应注重能力的培养,重视市场的人才需求。能力的培养即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知识掌握、技能实践以及潜能开发等几个方面。为了更好地完成能力培养的教学任务,构建科学的财会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中职院校应将教学目标阶段化,如将教学目标划分为学年目标、学期目标、阶段目标,除此之外,还应根据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并因材施教,坚持走“能力培养”的路线。[4]
(二)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财会专业的实践元素
对于财会专业而言,课堂实践教学能够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的融合,是实践教学的开始和最重要的部分,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所在。前文提到,财会岗位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通过社会实践来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愈发难以实现。与此矛盾的是,用人单位却更加重视并强调实践能力。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个矛盾,财会专业的在实践教学方面已经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即校内模拟实习为主,社会实践为辅,课程实训、毕业实习多环节多层次相结合。也就是说,财会专业的学生将更多的依赖课堂模拟教学来完成专业技能的培训,因此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财会专业的实践元素。
(三)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中职财会专业的教学通常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潜能以及创新思维。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实践型人才。所以教师应该提高自身关于实践教学的教学水平,比如通过情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满足该领域的职业要求。[5]
(四)灵活运用各种实践教学成绩评价方式
随着实践教学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成绩评价方式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实践教学涉猎广泛,因而相关的评价方式也应不拘一格。评价方式可以从下列两个方面展开改善:一、在评价考试中,逐步加大技能操作部分所占的比重,并注重内容的多样性,从而引导教学的发展方向,落实实践性教学的思想,最终培养出理论、技能都过硬的财会专业毕业生;二、抽题考核,如在财会专业毕业考试中,将会计工作的整个过程细分为若干部分,就每个部分的内容编制实操考题,然后让学生随机抽取,然后考核。由于抽题考核的随机性,学生想要取得好成绩,仍旧需要对会计工作的整个过程有一个全面的掌握,所以评价考核结果并不会太失真。另外,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评价考核时间。
(五)建立社会实训基地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加强理论知识的修养,开展模拟实践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还远远不够,中职院校还应该建立社会实训基地以满足财会专业学生的实践需求。社会实训基地一般选择和学校达成实习合作意向的企业。学校在选择企业时要进行充分的考察,最好选择那些经济业务种类较多,规模较大,经营理念超前的企业,这样才更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选择好合作企业后,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以及开展可能的实际操作,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另外,学校还可以定期聘请企业财务高级会计师以及会计事务所的资深人员到学校进行现场讲座,用他们的言传身教来缩短理论和现实的差距。[6]
四、结语
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中职财会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院校应及时地更新教学理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加深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应用型人才,这才是中职财会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与方向。
参考文献:
[1]吴让军.中职会计教育路在何方[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8).
[2]赵汉斌.浅谈中职财会教学的与时俱进[J].经营管理者,2011(24).
[3]李文英.浅谈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性教学[J].财经界(学术版),2010(12).
[4]陈琼.中职财会实践教学的问题及其对策[J].职业,2011(17).
根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的教学思路,我们以会计学专业学生为主要对象组织教学。在教师安排上充分考虑课程设计的特殊性,以既懂专业知识又懂计算机应用的教师为骨干,实行老中青相结合进行教学指导从而保证了课程设计目标的实现。在教材方面则根据教学目标组织编写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任务指导书,较详细地说明了课程设计的内容、任务、步骤及要求,并指定配合课程设计的相关教材及参考资料,使整个课程设计规范、有序和可操作。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是在对专业特点、设计工作量及要达到的目标等进行仔细考虑的基础上选择确定的。为此我们选择会计信息系统作为课程设计的对象,便于学生对已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达到巩固和提高专业技能的目的。本课程设计的具体任务要求如下。
1.绘制子系统的数据流程简图使学生搞清楚系统的物流和信息流,把握系统的总体功能,明确系统的目的和特征。
2.分工完成业务子系统相应的数据文件、功能程序、输入/输出程序设计。
.3撰写相关业务子系统课程设计的报告书包括系统概述、系统分析、子系统数据流图本人承担部分的数据文件、Io/设计图表、子功能程序等课程设计经验与收获体会。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的实施
1.课题的选择。本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因此在上第一节课时就应该讲清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宣讲课程设计的基本过程和考核方法。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创造性关键还在于课题的选择。课题要大小适中只求“五脏俱全”使学生受到应有的培养和锻炼。课题一般由教师提出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提出建议经教师审核、明确范围后也可作为课程设计的实验选题。
2.课题组的组织。在课程开始时,以3一5人为一组对学生进行分组,明确各组所负责的实验项目和小组负责人并通过“实验指导书”的形式明确组长和小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组长任务是制订实验具体计划和计划实施保证小组的任务按照要求完成。教师只起到指导、协调和监督的作用。
3.项目管理技术和“原型法”的应用。通过“课程设计”这门课学生不仅要完成实验设计本身这个内容也要学习如何进行项目开发和管理,以适应实际需要。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全面实行项目管理负责人制度。小组长负责进行计划制订、进度安排、过程监督和协调、实验绩效考评等工作全面负责项目的实施和综合管理,对实验任务是否完成领导负责扮演主要角色。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旁观、指导完成这个目标起辅助作用。
4.绩效管理与目标管理的导入。为了全面训练学生、完成实验任务,除了给予足够的压力和方法指导之外还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约束和激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主动性、创造性和协作精神。因此,学生课程成绩拟取决于三个部分: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实验任务完成情况、组长评价情况(组长评价依据之一是成员的协作精神)。
5.加强监控和指导严格实验报告的撰写。在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必须加强监控和及时指导解决出现的问题。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如实验报告必须严格要求,不合格的一律要求重写。因此,实验指导书必须具体明确,既“放权”让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又“集权”进行严格的要求、控制和考评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课程设计的启示
1.学生对实际的事物了解得越深越有利于有关理论的掌握学生实践的机会越多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越强。计算机应用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应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进行。只有通过课程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技能并将其应用到经济分析与事务管理的实践中去。
2.教学的内容和教师的要求必须适合学生的水平并在这一水平上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学生的能力才将受到锻炼危造力才能被激发出来。
3.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让学生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有谁代办一切,应该督促其独立完成设计任务。对确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帮助但应以启发为主不可包办。通过课程设计教师能够较方便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及时发现问题肩针对性地进行现场指导并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因此课程设计的设置有利于教学方法及内容的改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4.要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教学实践环节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是全面的。这是因为面对一项实际任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会受到全方位的考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不具备这种条件。应该说教学实践环节对目前的高校教学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1.1实验教学体系
(1)实验教学方式和学生成绩考核制度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课程内实验课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程,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大纲的规定安排根据需要安排实验课时和实验内容,实验室和教师处于较为被动的位置[4]。实验课的进行很多采用教师讲解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等,学生按照教师讲解的方法步骤完成实验,最终学生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实验结果。类似于理论课的课后作业练习[5]。经过二十多年的教学改革,各种仿真的计算机教学软件大规模应用于实验教学,装备现代化的实验室和掌握了现代教学软件的实验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位置大幅度提升,实验课占整个课时数的比例已由原来的9%左右提高到现在的15%。
(2)实验教师配备
而我们现有教师队伍中90%的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从业或兼职工作经历,也没经过相关培训,只能道听途说,把自己从别人或上一辈教师那里学来的一些东西再传给自己的学生,这既不可能生动现实也必定与不断变化的经济现实脱节。
(3)工作量分配制度
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我们学校专门制定了实验教学工作量分配制度:实验课程按小班授课,每30人为一授课单位,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量=学生人数/30×0.8。
1.2存在的问题
(1)重计划轻落实,优良的实验教学体系大打折扣
优良的实验教学体系,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管理理念的束缚,突出的表现为重形式轻考核。一是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考核,没有像理论课那样设立严格的考核标准和制度,整个实验课(包括课程内实验和独立设置的实验)基本是敷衍了事,只要参加实验,提交实验报告就合格。二是任课教师教学的随意性,有些本可以利用新型教学软件进行的实验课程,任课教师随意就变成了雷同于理论课程的随堂讲解。例如市场营销实验课,有现成的simmar-keting市场营销模拟软件可以进行实验教学,但个别教师图省事,采用课堂讲解的方式进行。
(2)缺乏优秀的实验教师,设计好的综合性实验只能被肢解
例如按照设计初衷,经济管理综合实验是在完成了“管理学基础”、“企业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和“财务管理”等课程之后,将几门课程的相关知识点融合成一个系统的知识应用链条,而进行的真正的综合性实验,但现实是根本没有能够担当该门课程的合格教师,各门课程必须进行肢解,仍然由该课程的理论教师再担任相应的实验内容,回归为先前的随堂实验,各门课程相互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不但如此,由于将各门课程的随堂实验转变为综合性实验,必须在各门课程结束后统一进行,实验的时间人为拖后也起不到随堂实验的实时验证作用,实验效果事倍功半。
(3)部分实验的教学方法和实验手段比较落后
目前部分实验的教学方法和实验手段比较落后,如验证性的专业基本理论实验,仍然采用教师传授学生动手,统一答案、统一结果,僵化的习题式练习,缺乏权威性的定论;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固定答案的主观性实验,如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任课教师根本没有工作经验,对学生所作的管理或投资规划,是否真正符合企业实际,给企业带来效益,不可能给出权威性的评定,只能是上交实验报告就及格,分值也不敢有太大的差别。这既不能调动优秀者的积极性,也不能对落后者起到鞭策作用。
(4)不完善的实验教学工作量分配制度
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量=学生人数/30×0.8的分配制度在授课学生较多的情况下,能够增加教师工作量报酬,但是如果严格按照30个人一个单元来授课,耗时耗力,单位时间内的收益并没有提高,尤其是对于学生数较少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来说,实验课的收益未必比理论课高,而且上实验课还有实验管理制度的约束,手续较繁琐。因此导致一般学历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不愿从事实验教学,致使一些难度较大的,费时、费力的实验项目得不到落实,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名不副实。
2对策建议
2.1内选外聘相结合,全面提升实验教学水平
在学校内部实行竞争机制,选择理论和实践能力强的“双素质型”教师从事实验教学。这是目前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最简捷而又行之有效的途径。从经济管理一线聘请专家,指导高层次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对于那些需要全面运用各种相关知识,实验结果也没有定性的对与错的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只有将专业理论知识在企业的创建和运作中真正应用,并且业绩显著或稳固的高级管理专家才是真正符合要求的实验教师。在这方面可以参照国外某些名牌大学(如墨尔本大学)的做法:聘请经济管理界的高级专业人才,根据实验教材结合社会经济实际,编写出一个或若干个系统性的案例,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团队[8];最后由他们对每一个团队提交的答卷进行评价打分。有条件的还可以针对学生答卷,采取现场答辩的方式进行成绩评定。来自一线的业务精英,对学生成绩评定是最客观、最接近实际,最有实用价值的。学生为了完成案例考试,还会自觉查阅实验教材之外的相关知识,自然拓宽了专业面,提高了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对于那些验证性的专业基本理论实验,进行彻底改革,改变教师传授学生动手,统一答案、统一结果,僵化的习题式练习,采取先讨论,再实验,再讨论的开放教学模式,讨论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先思考、分析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意识和习惯,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2.3制定切实可行的奖励政策,调动教师从事实验教学的积极性
提高对综合性实验,特别是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课时补贴,鼓励教师增加对实验课的投入。高校为了鼓励教师开设新的理论课,在课时补贴上均制定了优惠的奖励政策;新开设的实验课,特别是综合性及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同样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必须融合数门课程的相关知识、必须在弄清整个实验的整体路线及详细步骤的基础上预测该实验可能的创新点,以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展示各自的想象力、创造力,发挥实验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对新开设或更新的实验课应享受与理论课同样甚至超额的优惠政策。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