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扶贫工作意义

扶贫工作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扶贫工作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扶贫工作意义范文第1篇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其他班子成员的共同帮助和支持下,任劳任怨、深入扎实的在自己的分管领域开展了一些工作,认真履行了本职岗位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一、2018上半年本人担任……扶贫小分队队长。任职期间本人兢兢业业,严格遵守扶贫工作纪律,带领小分队成员较好的完成了扶贫阶段性工作任务,取得了……户贫困户和其他村民的高度认可。2018年6月,代表……迎接了国家对我县脱贫摘帽第三方评估,成绩优异。

二、根据班子分工调整,2018年下半年我分管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保化安全、食品药品检验中心、工会等工作,带领所分管股室、人员做了以下工作:

1、加大药品抽样频次,重点加强对国家基本药物品种、出现质量问题较多的品种的抽验力度,提高抽检覆盖面。 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药品监督抽验任务,全年抽检抽检药品共完成82批次。

2、通过多种措施、手段宣传药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工作意义,提高医疗机构上报积极性,超额完成上级安排的药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工作,全年完成药品不良反应300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123例。其中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45例,一般药品不良反应/事件255例。

3、开展药品安全、特殊药品、药品零售企业突出问题、医疗器械专项整治、流通领域中药材中药饮片、疫苗等专项整治工作,保证了全县药品经营使用单检100%全覆盖。

4、发展县域经济,提升我县医药产业发展水平,协助省局完成对……药业有限公司 品种工艺核查工作,丰富了该公司的产品品种,为我县医药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扶贫工作意义范文第2篇

一、总的指导思想。

根据中央、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县财政经济形势,2009年全县财政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区党委七届九次会议精神,以及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区财政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县经济建设的工作实际,为全县经济建设工作服务,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积极培植新的财源增长点;进一步加强税收的征管,努力增加财政收入;调( )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工资发放、支农、扶贫、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以及保持社会稳定等重点支出需要,坚决落实比例适当、集散有度、收支合理、使用得当的十六字方针,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强化财政监督,规范财经秩序,确保今年财政各项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财政工作目标总任务。

3、创建文明单位,促进我局两个文明建设上新台阶。

三、财政工作主要措施。

在新世纪的第一年里,对财政部门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充分认识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和完成2009年财政任务的艰巨性,面对困难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及我国将加入wto的有利契机,以改革为动力,以旺盛的斗志知难而上,确保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财政工作任务。为此,应切实抓好以下各项工作:

1、巩固壮大支柱财源,积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蔗糖业是我县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要巩固好糖蔗的种植面积,增加对甘蔗良种良法的科技投入,提高甘蔗产量和甘蔗含糖量,确保制糖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使支柱财源不断壮大;经济结构调整是我县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作为政府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财政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把农业基础财源摆在我县财源建设的首位,结合本县实际情况,主动为县委、县政府出点子,想办法,支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打破单一经济结构,立足于农民和财政双增收的目标,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努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积极筹措支农资金,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并确保支农项目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做好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和规划管理,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整顿,切实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做好企业扭亏为盈工作,加强成本管理与经济核算,挖掘内部增收潜力,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加大科技投入,支持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发展。加强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切实做好财政扶贫工作。

2、加强收入征管,确保完成财政收入任务。

一是要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工作方针,严格执行税收法规,依法征税,改进税收征管手段,把该收的收入及时、足额的收缴入库,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坚决打击各种偷税、漏税、抗税行为;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税收虚假问题。二是要坚决维护税法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切实清理自定的税收先征后返政策,坚决制止擅自减税、免税、缓税行为;三是进一步完善农业四税征管办法,完善和稳固县、乡、村征收网络体系,加强村级协税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逐步建立农税申报纳税制度,加大税法的宣传力度;四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预算外资金管理,完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形成统一收费管理、统一收费票据、统一财政专户储存、统一会计核算的预算外资金收支管理办法,加强预算内外收支统管,提高政府统筹运用预算内外综合财力和宏观调控的能力;五是加强防洪保安费的征收管理。

3、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努力保证重点支出。

扶贫工作意义范文第3篇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江西目前仍有38个特困片区县和原中央苏区县、3400个贫困村、385万贫困人口,特别是还有100多万贫困地区群众居住在生存发展条件较为恶劣的偏远山区、库区、地质灾害区。而此前开展的有土安置移民搬迁,随着形势变化越来越难以推进。为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实施搬迁移民扶贫新途径、新办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近年来,江西在修水等一些地方开始探索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无土安置扶贫方式,并取得了较好成绩,闯出了一条新路,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一、新形势下推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意义重大

随着形势的发展,江西已实施十年的有土安置搬迁移民扶贫的方式逐渐突显两个问题:一是有土安置点难找,接收地农民难以或不愿提供土地给搬迁来的移民;二是有土安置搬迁虽然解决了贫困群众生存问题,但仅靠少量耕地难以解决其发展问题,搬迁移民和其他大多数农民一样,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因而,移民更希望搬迁至城镇或工业园区,并且原来已搬出的贫困群众也要求向城镇和工业园区二次搬迁。而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将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区贫困人口搬迁移民至城镇或工业园区,进行无土安置的条件也日益成熟,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突出。

1、大力开展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是遵循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展潮流的明智选择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由于农业初级产品消费弹性系数小,附加值低,且农业生产受到土地、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虽然随着农业投入不断增加,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绝对值在不断增长,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因而农业吸纳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承载的人口都极为有限。这一状况和态势,驱使人类社会不断由农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只有当农村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与农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经济总值基本相当时,劳动力转移才能基本趋于稳定。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尤其是近十年来发展速度逐渐加快。根据社会发展趋势,未来几十年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步伐必将加快。当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突破50%,预计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2030年达到70%左右,2040年达到80%左右,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近十年来,江西城镇化步伐也显著加快,2012年达到47.5%。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再则,从江西目前农业生产总值来看,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而农业人口却仍占总人口55%,两者相差甚远。因此,江西必须加快城镇化步伐,缩小与全国的差距,以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和较快发展。

由此可见,大力推进贫困地区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工作,将大量农村人口搬迁进城镇和工业园区,完全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展潮流,切合当前江西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需求,是一种科学理性的选择。

2、大力开展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精神的有效举措

扶贫工作属于“三农”工作范畴,解决贫困问题必须置于解决“三农”问题之中通盘考虑,而解决“三农”问题又必须置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之中统筹考虑。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十已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同步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一方面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快速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并为工业和城镇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同时也为继续留在农村的农民实现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通过减少农民,达到致富农民的目的。对整个社会而言,这将有力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农场或种植业大户及农业企业集中,并同步促进农民向市民、农场主、农业产业工人分化,进一步优化人口布局和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能够迅速壮大经济实力,积累更多的财富,以更大力度支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村公共福利建设,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这个过程是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均衡协调发展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简单概括为“人进城、钱下乡”。这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基本路径。显然,大力推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将有力地推动“四化”同步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完全符合党的十精神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重要新举措。

3、大力开展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是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两大突出矛盾和同步推进“四化”发展的有益探索

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也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如两极分化严重,内需不足等突出问题。大力推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可以有效缓解当前社会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和矛盾,并同步推进“四化”发展。一是有利于大规模快速、高效地减少贫困人口,缩小两极分化。将贫困地区群众大规模搬迁出来,是一项“多快好省”的扶贫举措。所谓多,就是一举可以有效地解决居住在偏远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区农民的行路、上学、就医、住房等多重困难;所谓快,就是能快速有效地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减少贫困人口。通常一对青壮夫妇搬迁进城镇进园区,就江西而言,一般年务工收入均能达到5万元左右,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既可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又可迅速提高他们的收入,其收入提高速度和水平远远高于就地扶持农民发展农业产业;所谓好,就是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不仅解决了当代人的贫困问题,而且解决了其子孙后代的发展问题,阻断了贫困在代际之间的传递;所谓省,就是相比就地扶贫可以更加有效地节省大量物力财力。由此可见,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是破解当前减少贫困人口、缩小两极分化这一个重大难题的有效切入点和重要途径。二是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健康、平稳、持续发展。过去较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增长较大程度上主要依赖出口和投资,然而在当前国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这一发展模式受到很大的冲击和制约。无论从当前形势还是未来发展情况来看,依赖出口和投资都将难以为继。因此,要使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只有通过加大消费,扩大内需。从边际消费倾向来看,收入的增长将导致消费支出的增长,而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远低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穷人的消费是最基本生存的消费,基本生活资料消费在穷人的消费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富人早已超越了基本生存消费层次,基本生活资料消费在其消费中所占比例不大。据粗略计算,农民搬迁进城,收入可以增加三倍以上,消费也可扩大三倍以上,再加上搬迁移民过程中建房等消费,其扩大内需的作用十分明显。有专家研究指出,中国要扩大内需,增加消费,寄希望于大幅度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扩大中等收入人口比重。帮助贫困人口进城镇进园区,无疑是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增加消费和扩大内需的有效重大举措。三是有利于破解人口城镇化难题,提高城镇化水平。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这在较大程度上得益于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今后几十年,我国要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仍要借助推进城镇化这一强大动力。但这些年,我国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即土地城镇化发展较快,人口城镇化进展缓慢。江西城镇化率与全国相比差5个百分点,有些县城镇化率更低。通过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将极大推进人口城镇化,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四是有利于破解工业园区招工难问题,促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随着江西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工业园区招工难逐渐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一大难题。一方面,县域企业招工难,另一方面,江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外省。大规模将贫困地区群众搬迁到工业园区居住,让他们在家门口打工就业,既可以有效破解招工难问题,又可以解决园区企业各自解决职工生活设施成本高的问题,促进县域工业发展壮大,同时可解决农民因外出务工造成“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无人照顾的社会问题,可谓一举多得。五是有利于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改革的巨大潜能已得到释放,农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引导农村人口进城进园,充分激活农村人力资源,促使农村各种资产得到盘活和利用,对整个农业的发展极为有利。尤其是可以大大促进土地承包权和山林经营权置换和流转,宅基地复耕,为推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六是有利于拓展现代信息的空间形式和依托载体,大力促进信息化快速发展。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而城镇化能够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拓展空间,使信息化在城镇里更好发挥作用,从而实现城镇信息化,促进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不仅对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三农”工作,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全省扶贫和移民系统每年计划安排搬迁10万贫困人口,未来十年,江西将完成100万贫困人口的搬迁任务。如果将这项工作扩大到全省整个农村,以更大的力度推进,那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全省贫困发生率,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城镇化率,使江西城镇化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全省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都将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可以有效地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总之,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最佳切入点,是推进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新形势下做好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的条件具备

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奋斗,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乃至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都迈上一个新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尤其是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级政府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支农力度,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创造了一系列有利的条件。

1、各级财政及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为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打下了扎实的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实力得到迅速的壮大,各级财力迅速增长。2012年,全国财政收入103740亿元,比上年增加20639亿元,增长24.8%。江西财政收入也已突破2000亿元大关。全省县级财政总收入1564.1亿元,占全省收入的76.4%。各级财政实力的增强为民生支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农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农业生产性收入逐年提高,加上在外打工等收入的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据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公布的数据,江西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828元,比上年增加936元,增长13.6%。随着各级政府财力的增强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政府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搬迁进城镇进园区的能力大大提高,贫困群众也产生了搬迁进城的内生动力。

2、涉农部门关联搬迁移民专项资金逐渐增多,为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的资源整合拓宽了渠道

随着国家支农力度的加大,各种直接涉及支持农民建房的项目和资金逐年增加。2012年国家下达江西农村危房改造指标是17万户,2013年可能达到20多万户。农垦危房改造2012年4.7万户,2013年计划改造5.6万户。林业危房改造2012年0.8万户,2013年计划改造1.4万户。搬迁移民扶贫2013年也增加到了6万人,2014年计划将扩大到10万人。公租房和廉租房全省高达30多万户。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江西涉及农民搬迁建房的项目总数约50多万户,按户均4人计算,惠及人口可达到200多万人。如果将这些政府部门的资源充分整合起来,全省每年可专项安排搬迁人口至少达100万人。同时,这些年涉农部门关联搬迁移民的项目和资金也大量增加,如交通部门的村组公路建设项目、水利部门的人畜安全饮水项目、卫生部门的农村医疗诊所建设项目、林业部门的绿化项目、新村办的新农村建设项目等,也可统筹整合用于搬迁移民安置点道路、饮水、卫生、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现行政策,搬迁扶贫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单项专项人均补助约4000元,按一家4口人计算,户均约为1.6万元左右;整合相关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有可能人均达6000元左右,户均可达2.4万元左右。

3、国家出台的土地政策,为减轻搬迁移民的经济负担提供了支撑

国土资源部于2008年出台了《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部分试点省通过整治节约部分农村建设用地,以指标调剂的方式按规划调整到城镇使用,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对推进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土地结构、高效利用农村土地发挥了积极作用。江西可以充分发挥试点省的优势,争取在组织实施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试点过程中,用足、用好、用活土地增减挂政策,既可解决搬迁移民所需土地,又为县城经济发展增加用地指标,同时能为移民搬迁筹集较多的资金,减轻贫困群众移民搬迁的资金压力。按照现行政策和各地做法,此项政策补助移民户均可达5万元左右。

4、县域工业园区的发展壮大,为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就业增收创造了条件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确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依托工业园区办工业的发展思路,工业园区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全省工业园区总数达到94个。工业园区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器,成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新平台,成为扩大就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而目前移民群众相当一部分已在外务工,留在农村的群众搬迁进城镇进园区后,完全可以充分就近就地就业,一方面,有效解决工业园区用工难问题,另一方面,移民完全可以充分就业,为他们稳定增收创造了条件。

5、移民搬迁愿望迫切,为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与农村相比,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宽阔平整的道路,琳琅满目的商品,完善的休闲娱乐设施,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构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生活环境。同时,资本高度聚集的城市,提供了比农村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好的工作条件,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城市工作,也能及时地接受到现代思想与观念的熏陶和感染,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还能结识来自各地的朋友,丰富社会关系,扩大生活圈子。城市优越的生活环境与发展机会,对那些年轻、文化水平高、有追求的农村劳动者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由于种种原因,现阶段农民在建设住房问题上还存在一种比较普遍且极不合理、不经济,堪称悲剧式的做法和现象。即有人把它描写成:外出农民工在城里辛辛苦苦赚了点钱回家盖栋房子,过个年住上几天后把门一锁,房子让给老鼠住;回到城里租个破烂房子又和老鼠一起住。如果就地大规模改造危旧房,若干年以后可能形成无人居住的空心房、空心村。这是当今急需改变的现状,它对农民个人财富而言是一种巨大损失,对于社会而言也是一种巨大的财富和资源浪费。实施移民搬迁进城镇进园区集中安置,顺应了广大贫困地区移民群众进城安置的现实需求,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综上所述,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无疑完全符合现阶段省情和民意。特别是事关搬迁移民成败的两个关键因素,即资金筹措和就业安排,条件基本具备。就资金而言,通过实施土地增减挂政策,可为安置区无偿置换土地,通过有效地整合涉农部门关联搬迁移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本可解决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从各地实施情况来看,建房直接成本基本可控制在1200元/平米左右。如果按商品房价格出售一部分商铺,还可进一步降低房价;搬迁至乡镇或中心村,采取统一规划、分户建房方式,建房成本可控制在800元/平米以内。搬迁农户如选择与自己财力相适应的房屋面积,依靠专项补助和实施土地增减挂政策补偿,可获得资金6万余元左右,加上自筹资金(包括向亲朋好友借款或房屋抵押向银行贷款等),基本可筹措到所需资金。对于贫困户和特困户,通过采取提高补助标准或享受政策叠加补助,以及社会帮扶等措施,也基本可以购置与其财力相适应的房屋。至于就业问题,据调查,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绝大部分都已外出务工,只有极少数青壮年和为数不多的中老年进城镇后,需要新增就业岗位,而从当前城镇就业岗位供应状况来看,还是比较充裕,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招工难,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就业问题基本可解决。

三、新形势下加快推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应着力把握的五个关键问题

实施大规模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显然不同于过去有土安置方式,它不是简单的人口迁徙,而是一项重构经济和社会体系的重大改革,也是一项涉及面极广、面临诸多问题、情况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施好这项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各级各方共同努力,精心组织、周密谋划、强力推进,切实做到“政策组合、资金整合、资源聚合、功能综合”。在工作中,要特别把握和掌控好以下五个方面。

1、确立“以县为基本单位和平台,以县城为龙头,实行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基本框架,统筹推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在我国现行的中央、省、设区市、县(市、区)、乡(镇)五级行政单位中,县是三类产业齐备、行政机构相对齐全的最低层级。在一个县中,可以比较好地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推进“四化”,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而在一个乡则不具备条件,因为大多数乡镇以第一产业为主,仅有少量第三产业,第二产业极少,业态不完整,行政机构不完全。设区市及以上层级单位,虽然一、二、三产业齐备,行政机构齐全,但单位过大,不便操作,难以组织实施。因此,实施大规模搬迁移民扶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应当以县为基本单位和平台,在县级层面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从而达到最佳效果。县城是一个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县城通常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好,公共服务机构比较完备,二、三产业相对发达,就业岗位比较多,在县域规划中,县城人口布局通常占全县人口一半以上。因此,在实施大规模搬迁移民扶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应当以县城为龙头。但搬迁,无论是前期搬迁安置、还是后期社区管理、人员就业、土地流转,都涉及到县、乡、村三级及各方面,因此,实施搬迁移民,必须“县、乡、村”三级联动,以统筹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由于县一级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前沿,县级党委、政府是组织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前线指挥部,各项政策和措施都需要他们去组织实施,而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应允许县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此,省和设区市应加强对县的指导,并赋予县级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增强县级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活力。

2、围绕“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基本要求,坚持移民整体搬迁、梯度安置、差别化扶持、综合推进

搬迁移民扶贫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始终坚持整体搬迁,如果搬迁一部分留下一部分,不但扶持成本加大,而且极易造成搬富户遗穷户的问题,这有违搬迁移民扶贫的目的;也不利于土地“增减挂”政策的实施,影响整个搬迁的成效和进度。因此,在搬迁对象选择上,要以农民居住点为整体搬迁单元,有条件的可以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整体搬迁单元。考虑到搬迁农户对搬迁地的多种要求,各地可结合实际,采取梯度安置方式:一是进县城进园区安置。即将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尤其已有家庭成员在县城或工业园区打工的农户,引导他们进县城进园区集中安置,这也是安置的重点。二是乡镇安置。将一部分条件稍差或要求留在乡镇的移民,集中安置到乡镇所在地。三是中心村安置(包括敬老院、养老院安置)。即将没有离乡意愿和条件的(包括一些五保户、智障和残疾人员)、打算长期在农村发展的农民搬迁移民到中心村(包括敬老院、养老院),这样既能缓解他们生存发展条件差的问题,又能确保这部分农民可以依靠自身能力在当地生存和发展。由于搬迁移民就经济状况而言,有富裕户、一般户和特困户,为保障他们整体搬得出,宜采取“普惠制”与“特惠制”相结合,实行差别化扶持。针对自愿搬迁而又因贫困无力搬迁的特困群众,可采取相应提高其建房资金补助标准,或采取补助政策叠加措施,或动员和引导社会(主要是企业和个人)“一对一”帮扶等办法,帮助特困户解决资金不足以及未来发展的问题。搬迁移民扶贫是一项涉及面极广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搬迁移民对经济和社会巨大的促进作用,必须十分注重全面协调、综合地推进各项工作。要在保证整体搬得出的前提下,建立新型社区网络和管理体系,要切实加强搬迁移民的就业培训和宣传教育及其他服务工作,帮助移民尽快地就业,并适应城镇生活,较好地完成由农民向市民的巨大转变,确保搬迁移民能长期稳得住。同时,要以搬迁移民为契机,同步积极稳妥推进土地和山林流转,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3、施行“移民原有权益不伤害,现有权益可增加。未来权益可预期”的基本政策,切实保障搬迁移民合法权益

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就必须彻底打消农民“想进城、怕进城”的思想顾虑。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各项优惠政策及扶持制度,真正让利于移民群众,确保移民原有的土地、宅基地、山林、水面的承包权及所有权不变,收益仍归移民所有,引导移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在原有权益不伤害的前提下,通过移民搬迁,让农民享受到搬迁移民扶贫补助或危房改造补助、土地增减挂政策补助,以及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创业服务贷款等。同时,政府在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给予大力支持。特困户还可以享受政策叠加补助。要切实把各项优惠政策具体落实到移民身上,真正让移民得到看得见的实惠,并对未来的权益可以预期。总之,在搬迁移民扶贫工作中,政府在处理富人与穷人利益关系上,要充分体现优先扶贫扶弱、先富帮后富精神,尽可能向穷人倾斜。在处理政府与搬迁移民户利益上,应尽可能让利于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处理实施土地增减挂政策所产生的利益分配时,政府应尽可能照顾搬迁农户的利益。修水等县在搬迁移民扶贫中,制定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值得各地借鉴和参考。如在移民住房上实行“四享受一支持”、就业上实行“一扶三免一确保”和保障上实行“二转一选择”,即:在住房上享受移民扶贫政策补助,或危房改造补助资金、旧房拆除补偿、县城购商品房和小户型安置房的财政奖励、安置房凭产权证可以抵押享受信贷支持等;在就业上的优先扶助贫困家庭每户3至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子女免费就读中职和高职、免费创业培训、免费职业介绍;在保障上,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保险互转、农村和城镇低保互转、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保险自由选择,切实保障移民的各项权益。

4、注重“规划引领、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基本方法,促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有序开展

搬迁移民扶贫工作的成效取决于规划的可行、财力的支撑、合理的措施以及稳步地推进。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等都要在规划中体现。要坚持规划先行,增强规划的系统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导向性,确保所制定的规划科学合理,经得住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既要科学制定规划,又要严格实施规划,既要保证规划的严肃性,不因人而变,又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及时完善,保障搬迁移民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一是要制定县域总体发展规划。根据本地具体情况,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新村建设、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形成由点到面、梯度推进、覆盖全域的城乡规划体系。合理规划本地人口结构布局,具体明确县城、乡镇、中心村居住人数。一般而言,未来40-50年,大约50%左右的人口住县城、25%左右的人口住乡镇、25%左右的人口住中心村,要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搞好县城规划建设、乡镇规划建设、村庄规划建设,确定需要保留那些乡镇、中心村或自然村,明确乡镇、中心村的范围及规模,并确保规划的严格执行。二是要制定搬迁移民规划。按照“量力而行、稳步推进”的原则,编制本地的搬迁移民扶贫规划。具体分析搬迁移民基本情况,县城的承载能力,确定进城镇进园区集中安置的总体目标,明确搬迁对象、范围及安置模式,资金筹措与管理、保障措施等内容。三是要制定年度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集中安置计划,确保稳步有序开展。按照搬迁移民规划要求,根据当年财力和农村贫困人口搬迁移民要求以及城镇承载能力,在广泛征求移民群众的意愿,充分了解村情、民情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计划。同时,要认真搞好设计,注重考虑特色和建筑艺术。

扶贫工作意义范文第4篇

会议当天来自北京、山东、河南、广东、湖北等十二个省市的18家企业带来了“秸秆提取纤维素、半纤维素综合利用模式”、“秸秆生产本色纸和黄腐酸综合利用模式”、“秸秆生产CO2肥料和生物质燃料综合利用模式”、“猪粪便生产有机肥综合利用模式”、“米糠生产米糠油、油酸综合利用模式”等18项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典型模式。据悉,18项典型模式经企业、地方申报、专家评审和公示等环节从100余项申报模式中脱颖而出。研讨会现场,来自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的专家们对18项典型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评价,他们认为研讨会上推介的典型模式对于引导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诠释所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解决方案,尤其对于偏远山区、贫困地区,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方面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农业部相关部门表示,18项典型模式将在全国进行推广普及。

研讨会期间,会与人员还参观考察了位于大兴区生物医药基地的北京梦狐宇通竹纤维研发中心。作为18项典型模式之一,北京梦狐宇通竹纤维研发中心推出的“秸秆提取纤维素、半纤维素综合利用模式”获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据北京梦狐宇通竹纤维研发中心董事长张士军介绍,梦狐宇通作为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多年来走在科技创新的前沿,自主研发的“绿能生物质有机组分分离提取技术(三素分离技术)”是一项零污染、零排放、绿能生物质100%综合利用的清洁生产新技术。整个反应过程中不用水,而是采用了一种环保的混合催化溶剂,可对光合作用下形成的所有绿色植物进行有效的分离,从而提取出高度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以及含有的各种有机成分,产品应用广泛,涉及纺织、造纸、生物制药、能源化工,以及航空航天、军工、微电子等诸多领域。

张士军表示:“三素分离技术的成功突破,彻底攻克了国内外一百多年来一直沿用的传统‘酸碱法’制浆技术瓶颈,从源头上彻底解决了政府付出极大代价治理的制浆造纸业‘黑液排放’重污染问题。”据悉,目前国内外的制浆造纸业还普遍采用着强酸强碱传统工艺,不仅能耗高、污染大、重排放,而且提取率低,仅仅利用了生物质纤维素(纸浆粕),导致资源严重浪费。与传统制浆造纸业相比,三素分离技术因无需庞大的碱回收设备及污水处理设备,而且原来重大污染源木质素、半纤维素没有被破坏,全部成功提取。三素分离技术减少了60%以上的设备投资,增加了一倍产品的产出,使原来高耗能重污染的传统制浆造纸业转型升级为低能耗、高经济效益的清洁生产行业。这项技术可以促进各地充分利用地方生物质资源优势,以产业致富、产业扶贫,以产业源头治理污染,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此项发明技术的产业化发展,给相关传统产业带来了转型升级、提高效益的发展前景,一定会为“十三五”期间节能减排、发展低碳循环经济产生快速的推动作用,也势必引发相关领域产生一次划时代的重大科技变革,使我国在生物质能综合利用领域走在世界前沿。

扶贫工作意义范文第5篇

(一)经济发展水平有差距,财政负担重。2012年,威宁GDP仅占全省GDP的1.4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1.43亿元,仅占全省的1.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亿元,仅占全省的0.84%。赫章GDP仅占全省GDP的0.7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5.64亿元,仅占全省的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4亿元,仅占全省的0.50%。威宁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融资渠道狭窄,仅教育“校安工程”、通村油路和生态文明家园三个项目的配套资金缺口就达15亿以上,相当于2012年的财政总收入。赫章2012年公共财政收入完成33925万元,而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达262808万元,财政自给率仅为12.9%。

(二)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弱。在所有制结构方面,两县所有制结构单一,民营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偏低。在产业结构方面,2012年,威宁三次产业构成为31.29:30.57:38.14,赫章三次产业构成为30.36:26.77:42.87,均呈“三一二”格局,工业经济对GDP贡献率低。在城乡结构方面,威宁、赫章城镇建设起步晚、规模小、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支撑城镇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乏力,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难度大。2012年威宁城镇化率为26.69%,赫章城镇化率为21.4%,分别低全省城镇化率9.81个百分点和15.1个百分点,与2020年全面小康城镇化率达45%的目标分别相差18.31个百分点和23.6个百分点。

(三)扶贫任务艰巨,民生事业欠账多。一是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低。2012年,威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7910元,未达到全省18700元的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861元,略高于全省4753元的平均水平;赫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368元,略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604元,未达到全省的平均水平。二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按国家的新标准2300元计算,2012年,威宁有贫困人口38.3万人,是我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县份:赫章有贫困人口23.16万人,贫困发生率达31.26%,贫困入口超过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三是教育卫生投入亟待加强。威宁目前在校生有33.8万人,其中小学生22.13万人,初中生9.94万人,高中生1.75万人;有特岗教师7000余名,其中60%以上是外地人,由于工作环境艰苦,许多被选拔到威宁的特岗教师“待不住”。按教育均衡发展要求测算,目前威宁仍缺校舍64.4万m2,缺教师3928人。威宁、赫章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也比较落后,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一定程度存在。

(四)基础设施薄弱,可持续发展压力大。威宁有18个乡镇不通油路、115个村不通公路,乡级公路通畅率仅为42.8%,村级公路通畅率仅为11.1%;2012年森林覆盖率比全省低7.9个百分点,且土地退化和沙化趋势日益加剧,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遏制。由于自然环境地区差异大,威宁虽然幅员辽阔,但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有限,人口压力大。赫章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通乡、通村公路等级低,至今与六盘水市没有高速公路连接,导致资源开发物流成本高:工程性缺水严重,不少地方仍靠天吃饭,与工业化加速发展不相适应,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

(五)科技创新乏力,专业技术人才少。两县的科技设施落后,研究与开发经费欠缺。农业生产方式粗放,缺乏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工业产品附加值低,档次不高、竞争力弱、技术装备水平落后,资源开发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以解决。受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两县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外向型经济人才、高新技术人才等比较缺乏。

二、发展困难县同步小康的突破路径

第一,做好四化同步文章。一是加快工业步伐。威宁、赫章经济增长长期依靠投资拉动,没有投资的稳定、持续增长,就没有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这已经成为威宁、赫章等发展困难县经济发展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并将贯穿于这些县未来八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始终。因此,努力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稳定、持续增长,是威宁、赫章等发展困难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所在;加快工业化步伐,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是保持威宁、赫章等发展困难县固定资产投资稳定、持续增长的重要环节。建议省根据发展困难县资源条件,有针对性地予以帮助,尽快使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威宁和赫章,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医药、农产品加工等优势工业,加强中药工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支柱产业。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使工业园区成为聚集产业、企业、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的“高地”。威宁要争取更大支持,加快推进中电投集团威宁2×66万千瓦煤电一体化项目和中国远望集团威宁煤电一体化项目:赫章要以野马川工业园区和妈姑、珠市冶金循环经济园区建设为平台,全力推进“煤电钢一体化”和“煤电化一体化”两个“一体化”项目,并积极争取支持,尽快把妈姑、珠市冶金循环经济园区列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把野马川工业园区列为省级工业园区。积极争取国家重大项目投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抓好项目。努力把项目前期工作做深、做细,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更大的支持,力争形成开工建设一批、开展前期工作一批、规范储备一批的项目梯次配备。对毕节而言,要大力推动毕节试验区已列入国家、省规划的铁路、高速公路、民用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尽快开工。加快推动隆黄铁路毕节至叙永段立项及建设,开辟贵州到四川新通道。加快威宁经毕节至遵义铁路前期工作进度并尽早开工建设,尽快促成贯穿乌蒙山区南北的成贵铁路贵阳经黔西、大方至毕节段的实质性开工。促成国家有关部门尽快批准实施贵州渝富能源大方600万吨/年煤制清洁燃料、中石化贵州织金60万吨/年聚烯烃项目配套煤炭基地、中石化贵州织金40亿立方/年煤制气、浙江新湖集团纳雍煤制乙二醇等重大项目,加快华润集团、重庆能投集团大方煤电项目核准步伐。建议省级层面加大统筹力度,抓好《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13-2020)》的政策、项目和资金落实,并在省级层面召开支持威宁县及迤那镇发展推进大会。积极采取向上“争”、内部“盘”、对外“引”、民间“投”、银行“贷”、社会“融”等多种形式,努力拓宽融资渠道,使固定资产投资由目前完全依赖国家向力争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方向转变。引导各类金融、保险机构向威宁、赫章延伸。二是加快推进信息化步伐。大力开展通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建设,努力实现电话、互联网、广播电视户户通。在有条件的产业和行业,特别是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中积极推进信息化改造和发展。三是加快城镇化步伐。着力解决土地“瓶颈”问题,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特色城镇,完善城镇功能,逐步形成城镇规模适度,空间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让区域发展实现从二元分割到城乡一体的跨越。并积极探索城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新路子,实现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威宁要重点围绕草海做足文章,充分发挥草海“聚宝盆”作用,加快推进乌撒古镇城市综合体建设,打造一批功能完善、内涵丰富、品位高雅的城市综合体和特色小城镇:赫章要重点围绕夜郎文化做足文章,按照体现山区城市特点、民族文化特色、生态文明特征的要求,加速推进东、西城区开发,加快推进西城区会展中心等一批城市综合体建设。四是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构筑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结构,带动经济结构的整体优化。威宁要做强草地生态畜牧业、马铃薯产业、烟草产业、特色农业等产业,把威宁建设成为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赫章要重点打造种植200万亩核桃、种植和抚育100万亩中药材、年饲养100万只羊“三个百万工程”,抓好省级现代高效核桃产业示范园区和草地生态畜牧业、中药材、烤烟和茶等现代高效产业示范区建设。

第二,做好民生事业文章一是努力消除贫困。继续实施好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取消项目地方配套,努力提高发展困难县自我发展能力,稳定解决贫困问题,努力减少贫困人口,防止贫困代际传递。下放扶贫项目的审批权限,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夹岩水利枢纽工程这个重大民生工程建设,支持毕节重点解决好建制村通油(水泥)公路建设。积极探索滚动使用扶贫资金的有效方式,让扶贫工作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由“救济型”扶贫向“开发型”扶贫转变,让贫困群众尽快成为积极进取、带头致富的新农民,让人民生活实现从基本小康到富足安康的跨越。二是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使自然资源优势与人力重组与整合,高度重视教育,坚定不移地实施好“9+3”义务教育及三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着力扩大就业,有组织地进行劳务输出。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取消非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25%的企业所得税,确保群众“敢看病,敢看大病”。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制度,全面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逐步建立起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做好改革开放文章。一是深化改革。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府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降低村镇银行和教育的融资门槛。从减免税收入手,发展小微企业。二是实现共赢。坚持互相依存、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合作共赢的原则,不断优化县域土地、资金、劳动力、服务等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均衡配置、自由流通。充分利用本地区域和资源等优势,积极实施区域融合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县域外部的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提高县域综合实力。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强化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吸引民营资本进入和聚集,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三是重视招商。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能源、通讯、设备、基本生活设施等的综合配套能力,对引进项目全程实行“保姆式”服务。改变“重引进、轻利用、重审批、轻管理”的倾向,做到合理引进、高效利用、有序审批、从严管理,使利用外资的管理工作逐渐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科学化。四是培养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做到既要重视“女婿”,也要关心“儿子”。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的激励机制,使所需要的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借鉴、援疆机制,创新赴发展困难县挂职方式,拓宽派帮扶的形式和内容。争取国家批准,对发展困难县实行单列的高考制度。在做好对口帮扶城市帮扶工作的同时,争取省内外高校对口帮扶发展困难县,如开设“威宁班”“赫章班”等。威宁和赫章都要更加注重对特岗教师的激励,做到用环境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加快经济发展紧迫性的认识,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各项建设事业之中。五是加强创新。引导、支持和鼓励企业从事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使企业成为技术研发和投入的主体。加强农业补贴方法创新,改变传统的农业补贴方法,整合农业补贴资金进行“捆绑”使用,把捆绑资金统筹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让农业补贴资金体现更高价值,发挥更大作用。探索对失地农民实行长期的、分期的、按市价进行的多途径补偿机制,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农民。六是激发活力。突出和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防止出现“一头热、一头冷”的情形,凝聚起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把推进同步小康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形成党委主管、政府主抓、部门主推、群众主体的同步小康创建格局。

第四,做好永续发展文章,在加速发展的同时,促进经济、环境、人口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威宁、赫章和毕节市面临的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一是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在继续实施好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工程的同时,加强天然林、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保护。威宁要抢抓国家支持我省水利、生态、石漠化“三位一体”建设和水利部重点扶持对口支援毕节市及我省实施78个县石漠化治理等良好机遇,进一步加大对草海综合治理的力度。二是坚决控制人口增长。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好农村人口增长,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实现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双降”目标,减轻人口增长对经济和环境的压力。三是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和水平,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扶贫工作意义范文第6篇

一、必须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农村沼气建设的重要意义

1、推广应用沼气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

众所周知:我国农村目前还普遍存在“脏、乱、差”的现象,厕所大多数使用的是简陋的旱厕,畜禽粪便则是任意堆放,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处理,粪水横流、臭气熏天、蚊蝇乱飞,污染问题非常严重,既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容易导致疾病、疫病的发生。而一户建一个沼气池,可全部消化人畜粪便和田里的秸秆,还生产8~10吨沼渣、沼液,足够3亩地的肥料。同时,沼气建设不但可以改变一家一户的小环境,而且还可以带动改变农村生产生活的大环境。一些地方已把发展沼气与村镇规划结合起来,与污水治理结合起来,与生态村、文明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发展沼气,农村的路改了、排水沟改了、河道改了、整个村容村貌也改了。

2、推广应用沼气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

当前,我国农业综合效益较低,农民增收缓慢,既是制约当前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建设新农村摆在各级领导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发展沼气。不仅可以在解决广大群众生活用能问题,还带动了生态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产量,而且从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建池户年均养猪8头,每头猪可获纯利200元,户均增收1600元。一个10立方米的沼气池年产沼气400立方米左右,可供一个五口之家一年的生活用能,节约煤电等费用约800元左右。三是减少了农药、化肥的投入,增加了种植业收入。施用沼肥既节省了化肥、农药,也减少了植物病虫害,保护了农业生产环境,改善了农作物的品质。据调查。“四位一体”生态温室模式户除了年节约煤电开支800元,养殖收入1600元外,还节约化肥、农药开支500元,蔬菜增产增收600元,共可增收节支达到了3500元。

3、推广应用沼气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目前我国能源问题已经提到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尤其在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今天,推广应用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每个沼气池年产沼气40017方米,可基本满足4~5口人做饭点灯的用能问题,每年可节约煤炭2吨左右;每户每年可节电250度;节约化肥、农药开支300元,并可处理部分人畜粪便。按使用年限在15年以上,共可产沼气6000立方米,节约煤炭30吨左右;每户每年可节电3750度;节约化肥、农药开支4500元。可处理人畜粪便150吨,生产优质沼肥100吨,替代化肥1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万吨。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0.2万吨,大大降低了畜禽粪便COD、BOD的排放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外部形象与内在素质的统一。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农民的素质决定农村发展的速度,决定农村文明的程度,决定农村现代化的进度。不管采取什么形式和方法,都要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农民的内在素质上。引导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跟上时代步伐。而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在解决生活用能的同时,能够有效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形成“农作物秸秆喂牲畜一牲畜粪便变沼气一沼液沼渣还田种植农作物一农作物秸秆再用来饲养牲畜”的良性循环生态链条,既可以解决农村生活用能、环境污染和农民增收等一系列问题,又可以大量消化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消除社会的一些不安定因素,达到提高人力资源、土地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利用率的目的。同时能促使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粗加工向深加工发展,逐步引导农民树立起商品的信息观念、时效观念、价值观念和市场观念,进一步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必须以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推进文明生态村和农村小康建设为目标。提出发展和建设农村沼气的好方法

1、抓好宣传,提高认识

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报刊、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开辟沼气建设专题或专栏,宣传典型,传授技术。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刷写标语,制作板报,播放光碟、录音、录像等形式,宣传沼气,认识沼气,自觉投资建设沼气。把农村沼气建设变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2、规范管理,保证质量

要切实搞好技术培训,壮大技术队伍,积极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新池型、新工艺的新国标。对沼气技术人员实行就业准入制度,施工人员必须持有国家“沼气生产工”资格证书,或市“沼气技术员上岗证”,组织专业技术队伍。实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组织施工,统一操作规程,统一收费标准,统一验收标准,保证沼气池质量及正常安全使用。对沼气用户要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宣讲沼气安全生产和使用知识,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充分发挥沼气综合效益。

要严格执行国家沼气技术管理的规定标准,制定完善农村沼气建设管理办法,抓好管理和监督,保证沼气建设工作健康快速发展。要加强灶具及配件的供应管理,努力做到统一购进、统一供应、统一品牌、统一安装维修,保证为农户提供优质、合格产品。保证农户安全、规范使用沼气灶。要积极提高农村沼气物业化管理水平,将农村能源管理部门、技术人员与沼气用户紧密联系起来,形成沼气建设、管理、使用等系列化服务网络。搞好沼气的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

3、加大投资,支持引导

沼气建设是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要建立以农民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辅助,政府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多渠道筹资。千方百计增加经费投入。一是要多方面争取项目资金,如国债项目、亚行贷款项目、扶贫开发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小公益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等;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三是农村信用社要保证小额贷款的发放,保证沼气池建到那里,贷款放到那里;四是宣传引导农民加大资金投入,解决自身的生产、生活和环境卫生等问题;五是引导养殖场、规模养殖户、养殖小区投资沼气建设,改善卫生状况,提高环境质量。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同步发展;六是鼓励个人和私营经济投资沼气建设,进一步促进沼气事业的发展。

扶贫工作意义范文第7篇

一、初中阶段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基本成熟,同时可塑性强。他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地死记硬背,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初中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阶段。拓展初中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所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改革方面的重大突破。对于实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有效实施这一新设立的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其目的是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1.研究性学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化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四通八达,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的信息来源、思维方式、综合学力等都得到了扩展和延伸。课堂教学采用“研究性学习”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信息解决问题。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运用与实践。充分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初步的设计能力。这就需要通过更多的研究来完成。

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教学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1)社区服务方面

比如学生个人或集体在本社区通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增强为社区建设、发展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校可组织动员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如,到敬老院、社会福利院慰问老人和儿童,为他们提供服务;成立爱心助学会,扶贫帮困等。

(2)社会实践方面

比如以学生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旨在使学生获得国防知识、生产劳动技能,增强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它是学校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教师指导下的活动,如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学会一些简单工具的使用方法),参观活动(参观珊瑚礁,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等),社会考察(菜场、商场的货物门类、市场价格及销售情况),调查街道扶贫帮困等情况,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与道路破坏等社会热点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研究,写出调查报告,提出建议。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对学生集体进行劳动观念和一般劳动技能教育,进行现代职业意识、职业技术的培养和择业指导。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学会生存”、提高自理能力为目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展开活动,使学生了解和基本掌握当地家业种植和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如指导学生通过对人才交流活动情况的调查,了解现代职业和择(就)业的要求。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好处

1.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青少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愿意和伙伴进行合作交流,需要成就感。同时青少年通过几年来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特别是与“综合实践活动”息息相关的语文、数学、常识、生活与劳动等学科知识,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学生基本上能运用这些知识来自主学习、研究、创新。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锻炼自己,亲身实践,体验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

2.培养了各种能力,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丰富有趣的方式、途径,努力培养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生活。

扶贫工作意义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学生 高中教育 德育策略

一、以学生为本,促进德育内化

1.促进德育的内化。促进德育的内化就是把外在的教育影响变成学生自身的需要,要让学生成为德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让学生成为德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促使受教育者内在的能动性的激发,从而进入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境地,其过程就叫内化。

2.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德行。作为集体中的个体,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要学会相互帮助,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要学会关爱家庭,尊老爱幼,为家庭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要学会关心祖国、关心社会,要学会关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是终极的关心,是更高层次的关心。

3.要培养学生必备的现代意识。课堂上、社会上的、大众传播媒介中体现的思想观念都带有很浓的开放性,开放使他们大开眼界,使他们的知识面拓宽了,思路开阔了,增强了对社会的判知力和适应时代要求的人生态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学生的心理上必然产生考试是竞争、生存是竞争,而且成为及每个人的“实实在在的现实”。竞争是有风险的,因此,自觉地培养竞争风险意识成为高中学生的自觉行为。

4.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与群体合作意识。现代各种场合和活动中都强烈地反映自我存在、强调自我价值,这种自我意识突出地表现为自我奋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另外,科学的进步、大生产的需要、市场经济的竞争,往往取决于集体的智慧和决策,学生要认识到群体互补的重要性。自我独立意识和群体合作意识是矛盾的统一体,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两者缺一不可。

二、以教师为主导,促进德育优化

1.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创设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在德育教育内化的过程中,教师应是一个指导者和参与者,而不可以成为指挥者,以自己的想象设计去指挥学生。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应该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互动、共同成长进步。教师要关心每一个生,在工作中要做到公平客观,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力,让他们获得发展的机会。

2.教师要注重塑造自己的人格,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良好的师德和高度的责任感以身作则。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我们还特别强调教育对象的自我觉知,因为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强化受教育者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受教育者才会努力去塑造完美的自我、健康的个性。

三、以社会为载体,促进德育普及化

1.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线,接触实际、体验生活,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综合能力。社会实践课程的重要特点是非学科性的,它不依赖于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授,而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目的。社会实践课强调学生参与,它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更多的适应、选择和学习的机会,使社会化的过程成为双向互动的过程。社会实践课程要求在实践过程中,教育应当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因此,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就十分重要。同时,在活动形式与活动内容的设计与选择上应当作出精心的安排,并使学生对实践的目的、任务和要求有明确的理解。

2.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在体验中受教育。通过主题班会、演讲会、报告会、辩论会等形式,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情感和民族责任感,增强“自立、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这类课程应交给学生自己开设,让学生自行组织班会、演讲会、辩论会等,相信学生自己一定能行,学校和老师只作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在自我组织、自我体验中受到教育。

3.以业余党校、团校为基地,培养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基础知识教育与把党团组织的参观、访问、义务奉献、手拉手扶贫帮困等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优秀学生思想培养机制,使学生中的优秀分子脱颖而出。这类活动课程更要精心设计,活动的目的、意义、要求、任务要明确,避免形式主义和走过场。

4.以各种课外活动课为基础,开展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性情,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体魄的各类社团活动。课外活动课程是学校德育课程的重要板块,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课外活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兴趣得到满足,特长得到发展,通过学习活动,获得直接经验,进而获得形成健全人格的直接经验,获得关于思维、方法的直接经验,为理解书本的间接经验提供帮助。学校可以开设科技类的活动课、艺体类的活动课、文学类的活动课、社会类的活动课等等,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性情,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体魄。

参考文献:

[1]敬.高中生道德素质培养的策略与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