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个人发展总结

大学生个人发展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学生个人发展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个人发展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校 班主任 学习兴趣 群体氛围

班主任对高校班级学风建设负有工作职责。班级学风是一所大学的整体教育水平、精神面貌体现的基础标志,班主任作为辅导员教育管理班级的协助者,更应该将班级学风建设作为自己工作的着力点,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全面掌握考虑班级各种因素,激发个体学习兴趣,引导自我学习意识,进而引导个体兴趣对班级群体泛学习倾向的建立产生联动作用。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一步引导培育班级群体营造学习氛围的基础。

学习兴趣就是通过措施引导学生产生个体需求上的满足。从心理学角度说,兴趣是通过认识、参与、活动,进而得到快乐、愉悦、认同和满足的全部过程。建立个体学习兴趣需要班主任通过一些活动和工作推进激发,这就要求执行者对学生和班级集体有更多的了解,掌握每个同学的情况,掌握班级整体现状,通过启发引导,针对性地在学生兴趣建立的各节点,给予必要的鼓励和支持等外部条件,使其学习兴趣完全被激发,进而推动班级整体学风的改善。

一、班主任对班级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与激发

对班级学生个体的激发与引导,要掌握一定的工作思路,即在特定范围领域,通过特定的思想指导和活动贯彻,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自我学习能力的作用,最后激发出自我主动学习兴趣,并长期保持这种状态。

从学生个性特点入手引导是稳妥的方式。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接触,帮助他们建立对自我特性和自身学习状态认识的基本定位,研究适合的学习方式。鼓励他们寻找有兴趣的活动和学习方向,探寻本专业或者选修课程、技能型课程的兴趣点,或者发现自身对音乐、体育、艺术类的学习爱好,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身探索的主体,班主任帮助发现、总结,目的是激发学生对该方向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加入一个具有共同爱好、共同兴趣的社团是锻炼其竞合意识的方式。大学里形成的具有共同爱好和兴趣的社团是开放性、自主性、合作性的交流平台,在各种活动开展过程中,能增强相互协作意识。学生通过锻炼,会感知到要达到活动的效果和目的,必然需要相互帮助,同时学会对他人的认同和自我认同。一定的竞争性和合作织存在,也是这个交流团体带给学生个人最直观的认识。良性的引导发展将有力促进学生对学习和活动的关注和努力,强化兴趣点。

二、班主任对班级群体学习氛围的营造与巩固

经过对学生个体的交流辅导,基本已形成在特定领域内的学习稳定性,此时需要通过合适妥善的途径,将学生形成的各种兴趣拓展至整个学习范畴内,同时将激发个人学习兴趣,帮助提升至整个集体对学习高度认同和持续兴趣上,使群体性学习得以覆盖,帮助班级大多数建立共同的学习兴趣力,最终形成较为稳定的班级学习氛围。

借鉴校园社团形式,建立班级学习型小组。找到班级群体大多数学生的共同学习问题、共同学习方向,大家共同研究讨论解决。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一些课题性研究项目,邀请专业老师指导解惑,利用群体力量解决专业知识难题,使对问题的感官认识与解决方式变得灵活,同学们通过这种方式找回对学习的兴趣和对自身的认同感。

及时对班级共同成果进行总结和展示,是一种巩固班级氛围的有效途径。在学校、学院、班级乃至各个学习小组之间进行成果总结和展示,会令各个学习团体小组成员发现自身的价值,他们会直观地认识到,经过相互学习和努力,他们创造的学习成果可以得到更大范围内的认同,会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生或者教师的认同,这将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同时有助于形成长期、持续性过程,对班级群体学习氛围的营造和巩固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根本上说,学生的学习能力源于他们个人发展目标和能力驱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源于自身发展的需求和专业教师的激发。班主任作为高校最直接负责班级学风建设的执行者,需要学习更专业的教育知识,改进必要的工作技巧,引导学生个体发现学习兴趣,并采取方式及时解决在培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三分钟热度”、学习兴趣过程中断的状况。教育学生认识到所有知识的收获和技能的磨炼都属于学习范畴,对于人的发展都是帮助和收获的过程。做好这些有效的个人教育引导,将最终作用于班级群体学风氛围的营造。

参考文献:

[1]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学习心理[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06).

[2]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08).

[3]田春燕.论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4]陈德松.大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湖北省大学生学情调查的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4(03).

大学生个人发展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风;学业生涯规划;学习

学风建设是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良好的学风对于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但目前大学生普遍出现学习态度不端正、自制能力差、学习动力不足、对未来迷茫等问题。

第一,学习动机不强。很多同学从高中进入大学后,由于不再接受高中严格的监督,自己有所放松,整日无所事事,缺乏正确的规划和指导,这样使得在应试教育中走出来的学生变得更加迷茫,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第二,学习纪律松懈。目前有些在校大学生学习作风拖沓,自制能力较差,有的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玩手机、下课玩网络游戏。平时得过且过,期末突击复习,只求及格,不求甚解,甚至个别同学为了通过考试,不惜冒险作弊。

第三,专业思想淡薄。大多数学生高中时期缺乏专业的学业生涯规划,甚至许多学生是调剂分配而来,学习主动性较差、专业认同度较低。加之进入高校后学习难度加大,许多学生缺乏能动能力,难以从高中的学习方法转变,在缺乏专业指导和关注时丧失学习信心和热情。

一、学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从以往经验看,单纯依靠强制性的管理手段要求学生养成学习习惯,营造学习氛围还是远远不够的。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大学生,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是实现学风建设长效发展的根本保障。

1.学业生涯规划是培养终身学习的基础

学习是持续一个人一生的追求,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才会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学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离开学校讲授式授课的前提下,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仍然能够将学习和求知作为个人发展的动力,寻求新知识,探求新方法,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身价值。

2.学业规划有助于端正学校的学习风气

学风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反映,加强学风建设首先要从根本上抓起:即从学生的思想工作上抓起。大学时期是年轻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知识高度积累并向质变发展的阶段。很多学生来到大学,摆脱了高中时期家长的管理、老师的“填鸭式”教育、同学之间的竞争,开始在所谓“自由”的大学氛围中放纵自己,不思进取。通过制定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帮助同学认识大学生活,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合理规划学业安排,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带动效应,在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的氛围。

3.学业规划能够使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意识和学习动机

学业生涯规划会针对学生不同时期的学习能力和需求,形成不同的计划、安排。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初根据自己对大学的初步认识形成简单的学习计划,并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根据自己的见识、经验、能力的提升不断调整,有“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按计划”变为“定计划”,由被动变为主动,有狭义学习变为主动提升。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不断地进步和自主能力提高,成就感不断提升,自信心增强,思维方式及心态就会向着更积极向上的方向转变,进而更有信心和勇气。

4.学业规划为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为求职就业创造条件

大学学习的目标是培养自己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支撑。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本身就是相继和交叉的关系,要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首先要从学业着手,根据社会需求,把握社会发展动向。大学所学的专业是未来求职的依据和保障,通过制定学业生涯规划,一方面完成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也为职业的选择和定位提供了依据。学业规划通过依托于专业学习,通过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个人特长和兴趣,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增加自身就业竞争能力。

二、学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1.确定学习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

很多同学缺乏学习目标,总觉得进入大学后碌碌无为又好像每天很忙,渐渐萌生出“混日子”的心态。其实每个人的学业规划都会依据自身特性的不同而不同。每个学生初到学校,因受教育经历、家庭背景、个人兴趣、理想信念影响,对自己的学业规划和个人未来发展的期许会有不同。

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学业生涯指导,帮助学生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学业生涯规划,一方面使学生明确在校期间的学习进程,确定阶段性目标及整体目标,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明确实施步骤和实施方法;另一方面,将职业发展与学习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大学时间,敦促学生在校四年为其职业理想而奋斗。

2.入学初期协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后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业规划的制定更主要是目标激励和时间管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目标的达成与努力程度相辅相成。学业生涯规划的一个特点就是根据大学阶段每个年级的不同,随着学生个人的成长、思想和见识的不断成熟,学业规划也会循序渐进。对于入学之初的新生,学业生涯规划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新生增加对学科的了解,适应大学生活,通过每一个时间单元,周、月、学期、学年设定学习目标并敦促其完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下一单元打基础。随着学生适应性的增强,后期学生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上,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最终帮助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的习惯。

3.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目前的学生管理者,往往一开始就为学生制定了大量的规矩和惩罚措施,学生被迫接受,但并不了解学生真正的想法和动态,很多要求适应低年级但并是适应高年级同学。学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入学初期,学生设计的学业生涯规划必将随着其专业知识、社会经验、文化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在新生指定学业生涯后,一定要求学生定期对其学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通过调整,辅导员老师可以了解学生近期思想动态,并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调整对学生的管理思路,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正确引导、规划其发展。 4.构建学生管理与教师教学的交流平台

现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基本的沟通,通常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课后缺乏沟通和探讨,学生往往是“填鸭式”学习,逐渐丧失了学习、研究热情,更有甚者认为“与其听老师讲还不如自己看书”的念头,课程过半逃课人数剧增。学生学业生涯的构建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无论是针对大一新生的新生研讨课,大二大三的科技竞赛辅导,还是大四时期的考研指导,抑或者是学业生涯规划调整,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与沟通贯穿一个学生求学生涯的始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可以使教师更加明白学生对于课程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真正将学生的需求与课堂内容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学生可以向老师反映课程的难点,更加深刻消化课堂知识,达到课堂教学目标。

三、制定不同时期的学业规划指导

学生入学后,每一阶段的学习都存在差异和不同,学生对于自身发展和规划也会不断改变,学业生涯规划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业生涯做出指导和调整。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在制定辅导计划时必须考虑年级、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辅导。

一年级偏重于学业适应辅导。此阶段学业辅导主要包括基础课程辅导、新生中的杰出学子培养、新生适应性教育和新生研讨课等,通过对大学学科介绍和适应性培养,帮助新生适应自主生活、学习方式,做好角色转换定位,同时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增强学生学习基础课及专业课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自控能力。

二年级重点做好学业规划辅导。此阶段包括基础课程辅导计划、学习困难学生帮扶计划、学业危机干预和科技竞赛辅导。经过大一一年的学习和适应,大多数同学大发展目标已经明确,学生的优点也开始显现。这一阶段,通过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扎实专业知识,培养实践技能,规划学业目标,鼓励个性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或科创研究,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社会责任感,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针对学业困难学生及时做出帮扶和学业危机干预。此外,该阶段针对发展目标明确地学生,可以进行相应的考研或就业指导。

三年级加强学业创新辅导。这一阶段的学业指导内容包括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计划、科技竞赛辅导、考验辅导计划和杰出学子的培养计划,进一步深入、拓展科研和努力提升学业。通过深化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要求及大学生科技研究和素质拓展活动来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鼓励大学生参加与专业有关的各项实践工作,开展针对杰出学子的培养计划。并对学生未来规划和选择做出明确的指导和规划。

四年级学业发展辅导,此阶段学业辅导包括实习指导、学业危机干预、学习困难学生帮扶计划和毕业生职业规划,通过对学生三年的学业总结,有针对行地开展职业生涯指导,完成从学业到就业的转变。同时,针对学业困难学生,找准原因,探索解决学业危机的途径,保证学生能够正常完成学业。

通过系统性的学业生涯规划指导,结合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需要,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从自身的特点和兴趣出发,制定大学学习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步骤和实施方法,合理安排时间和学习计划,实现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品质和能力。

大学生个人发展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就业指导 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241-01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社会性的热点问题。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有学校培养方式的问题,也有毕业生个人的问题。解决这一影响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的社会性问题,不仅需要政府制定一系列保障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更需要各大高校构建起有效、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充分地就业。

一、构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显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预计达680万人,创下新的历史纪录。如此多的毕业生涌入就业人才市场,势必会进一步加剧原本就已十分激烈的就业竞争,就业形势可谓十分严峻。这种极其严峻的就业形势凸显了构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和口碑,影响到这所学校的声誉和未来的发展。尤其是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才市场需求多元化的今天,如何保证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已经成为高校谋生存、求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大学生就业的好坏,取决于大学生个人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概念,是大学生各方面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大学生在大学受教育期间所获得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相关的证书等,只是就业的基础,只能为用人单位提供大学生受教育的程度信息,而不能完整体现出一个大学生求职、获得工作并适应工作的能力。因此,需要构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升高校大学生包括必要的求职技能、健康的求职心态和职业规划能力等就业能力在内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特点

大学生具有知识化程度高而社会化程度低,情绪波动度高而自抑程度低,自我认知度高而人际协调力低,成才急切度高而抵抗力低的心理特点。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服务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能够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因人而异的就业指导服务方法。

除了在具体的就业指导过程中应有灵活多变、因人而异的方法外,从总体上说,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还有全程化和阶段性的特点。全程化,指的是高校构建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需要全过程地贯穿于大学教育始终,连续性地在整个大学生涯中,为学生提供不间断的就业指导服务。阶段性则指的是就业指导服务应当根据大学生在校生活、学习和个人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拟定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方法:分阶段将入学至毕业的过程根据不同时期的教育进程和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引导把个人选择与社会的职业岗位需求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职业意向、职业潜能,通过合理的学业规划来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各项能力和素质,切实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如何构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构建合理、高效、得到学生好评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需要在多个方面开展工作,笔者在此简单地总结几条:

(一)健全良好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机制

应当健全由高校领导、各相关部门负责人、院系负责人、年级或班级辅导员等共同构成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机构。在学校内部可以增设专门统筹全校就业工作的就业办,通过“学校——学院”的垂直管理体系进行两级管理,从而为学生提供各类需要的就业指导服务,统筹规划全体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帮助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

(二)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团队建设

一支专业化、有经验、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就业指导服务团队,是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高效、高质量运行的有力保证。在高校中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团队建设具有先天的优势,学校可以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和智力资源,定期开展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就业指导服务人员报考各类职业技术职称,从而不断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另外,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也应积极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将就业指导和就业研究结合起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强就业指导服务的研究,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完善就业工作信息化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也需要采取信息化的工作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有效、及时的就业信息,通过网络媒介、同学会等各种途径,多层次、多渠道地收集有效的招聘信息,及时通过就业信息网、就业一体化系统等方式给毕业生。另一方面也可以完善毕业生简历信息库和就业单位简历信息库,方便毕业生对用人单位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双向了解,实现资源共享无障碍,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更好的网络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大学生个人发展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素养 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 提高 就业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项目“海南高职学生职业化素养研究”(编号:QJJ12508)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98-02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每年大学生毕业季都会出现学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人难”的矛盾现象,高职学生同样存在这样的矛盾。经与海南部分企业座谈发现,高职毕业生大多注重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不明确,缺乏交流合作意识,对企业运作机制了解也较少,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更没有明确意识。而毕业生对于他们在校期间没有针对性的去提升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他们普遍认为,大学期间缺乏对企业的深入了解,缺乏对自己的自我审视和评价以及必要的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

在社会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高职院校从入学起就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必要的。大学期间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使大学生入学开始就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促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设定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职业目标,从而引导大学生注重自己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海南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1.课程开设不及时

调研期间,经过与60位在校高职学生座谈,了解到有65%的学生在初进大学后因为之前高考的辛苦突然松了一口气,对学习重视不够,同时学校入学教育的力度不够,普及性不强,且缺乏老师相应的指导,导致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没有明确目标,职业生涯规划紊乱。

海南高职院校只在大二、大三才开设就业指导课,同时兼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开设时间较晚,且指导教师少,不能在学生由高中生过渡到大学生角色转换的黄金时期进行合理的引导,未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和生活目标,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因而使他们在大学期间无法通过明确的学习生活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做好前期准备。

2.课程注重就业率而非学生个人职业素养

目前,海南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指导工作由就业指导教师承担,大多数教师均为非专业人士,本身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可操作的技巧,也无社会企业工作经历,对就业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用毕业生的总结来说就是“老三篇”:先强调形势严峻,增强紧迫感;然后调整心态,对工作不要挑三拣四;最后提出本专业往年就业率高,鼓励学生要有信心。教师过多注重就业率,对如何才使学生通过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而提高个人职业素养方面涉及过少。

对学生而言,课后更多的还是迷惘、困惑、彷徨。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针对性不够,不能根据学生个人特点、专业需求等制定相应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仅限于说教,鲜活案例少、不实用,内容虚空、贫乏无味。

3.集体“号脉”,没有针对性

从海南的几所高职院校了解到,目前职业规划课程采用的都是“大课”制。一个老师讲,下面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在听课,相当于集体“号脉”,没有办法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缺点,也不能根据专业特点、学生个人特点进行相应指导,就更不能对症下药,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三、督促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相对于国外高校来说,海南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识相对薄弱,没有真正为提高学生个人职业素养提供相应的服务。目前,很多学校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缺乏规划理念、组织机构和配套的专业教师队伍,导致学生在入学的黄金时期错失指导,个人职业素养提高受限。

笔者认为,要真正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需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在整个高职教育过程中,且每个阶段之任务侧重点各有不同。

1.了解职业前景

调查中,75%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深入不够,实效性不强,对于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机制和企业的需求等没有给予良好的熟识环境,对于每个专业今后的职业前景分析过少,学生一是不知道学习重点在哪里、二是毕业后适应企业环境较慢。

那么,高职院校在学生入学初期阶段,应通过讲座、下企业参观,以及与企业员工互动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前景有一个客观、清晰地认识,对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机制、企业的需求方面有正确的了解,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明确目标、厘清思路,才能创新方式方法,为就职做好第一步的准备工作。

2.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指导其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有毕业生指出,大学生活的角色转变很重要。大多数学生为初次离家就读,对于今后的学习、生活处于迷茫、彷徨阶段,此时对其进行学习目标、专业设置、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内容的引导,会防止过分沉迷网络游戏、陷入恋爱漩涡等思想和心理疾症的出现。

高职院校在为新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可安排相关的心理教师、职业规划师、就业指导师和班主任进行联合培训指导,了解学生个人性格特点、爱好特长、社会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科学有效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建立相关档案,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实现职业目标而制定行动方向、时间规划和方案,有目的地构建与职业目标相一致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职业生涯规划的监督执行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根据学期学习特点、自身发展等阶段不同而有所变动。入学初期的自我评价、职业前景认识、职业生涯规划,中期的职业生涯扩展,毕业前的职业选择、决策,几个时期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朝着终极目标展开计划。但是,初入校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锻炼,对自身行为控制能力不够,实施过程中可能因为某些原因而自我放弃或者跑偏方向。针对这一特点,高职院校应建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档案,配备专门心理教师、专业教师等对学生进行定期追踪指导和监督评价,不断地鼓励、陪伴在学生身边,从而保证规划的有效执行,为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个人职业素养尽绵薄之力。

因此,海南高职院校应当真正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贯穿职业规划教育于始终。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机构。要对高职学生进行以职业定位设计指导为基础的全方位就业指导,经常邀请往届毕业生或企业工作人员来校座谈、讲座等,为学生寻求更多了解企业需求、定位自己的窗口。

参考文献:

[1]赵志川,陈香兰.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2]柳晓君.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人生发展[J].高教论坛,2005(3).

[3]龚咏梅.简论对大学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1.

[4]韩宝庆.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1(2).

[5]曹桂彬.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创新[J].高等教育论文.2013(1).

作者简介:

大学生个人发展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差异化;职业生涯规划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转型,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选聘更加严格,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需要得到职业生涯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对大学生的职业认识和生涯规划指引的公共基础课程,要做到通过学习使每位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本文提出了进行适应大学生差异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探讨。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

1.基本概念

“职业生涯规划”又称“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一个人把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结合起来,在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和价值观进行综合分析和权衡,结合现实环境,确定符合自己的事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编制相应的工作、学习计划,根据时间、顺序和方向在每一阶段采取具体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2.人才培养方式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高教司[2007]17号),明确提出,从2008年起倡导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

3.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主要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首先从理想与职业有机结合树立学生的积极学习和就业观,认识到职业发展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并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有初步的认知;其次从学生的自我认识,了解和评价自己,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最后设定职业与人匹配的职业生涯目标,制订行动计划与措施,形成规避未来职业风险的主动意识。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自我探索、职业探索、职业决策。自我探索分为性格、兴趣、能力与价值观四个部分,通过课程学习以及课后进行的自我探索,挖掘自身的动力源泉,发现自己适合的职业,寻找自己的优势以及工作对于自己的意义。自我探索中性格讲述采用MBTI理论、兴趣讲述采用霍兰德理论、职业价值一般引入舒伯的职业价值理论等。职业探索是关于职业世界中知识的了解,获取具体的、客观的职业信息资源。职业决策是综合了个人对自我认识和对教育与职业等外在因素的判断,对生涯抉择进行的判断和决定,最终完成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高校重视不同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因高校重视程度的不同,有的设置为公共基础课,有的将其设置为公共选修课;有的高校将本课程与本校毕业大学生就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新生入校后就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并将本校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贯穿始终;也有的高校偏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把社会对道德、礼仪等各方面的要求灌输到课程内容中。

2.授课内容偏重理论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引导学生设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追求,并且阐述实现目标的方法与步骤,认清自我和外界的职业发展现状,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但是,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讲授形式较为单一。当前的职业生涯课程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偏重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讲解,却忽视了大学生个体的差异和每个人所要选择不同的职业规划。

3.不能有针对性地面向学生

从社会、学生及教学目标可以看出,当前社会对于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具有多样性,学生对于个人的学习要求也存在差异,而当前统一培养的模式不能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多样的专业性强的人才,学生希望得到差异化对待。

三、适应学生差异化的培养模式探讨

1.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贯穿大学教育始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面向新入校大学生开设的培养人生理想和积极就业观念,认清自我,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制订计划并积极实现的课程。然而,大学生作为学生身份向工作者角色转换的阶段,他们对学习、家庭、工作的理解也不断发生变化,他们设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就需要不断地修订。所以本文建议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一份求职发展档案,对学生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性格等各方面能力水平的测试报告进行整理;对学生的家庭环境、学业完成情况、社会实践活动、实习经历进行记录和考评。在大学的开始阶段开展集中授课,使学生树立通过就业实现理想的观念,并认识自我,在之后的大学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讲座、职业生涯咨询等形式的指导。

2.构建差异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构建符合学生差异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根据大学学习的阶段性任务对学生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生涯指导,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阶段的人生指引进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需要与所学专业紧密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授课老师不仅要在集中备课中掌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还应对所要授课专业有一定的深入了解和认识,能够对听课学生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就业方向、所要进入行业的发展情况、所在行业对职员的普遍要求等的教育。同时,同一专业的学生因家庭背景、个人的兴趣爱好、学生能力等存在较大差距,也要求教师在授课中注重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诉求。

3.多样化授课方式,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

适应大学生差异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要关注群体性差异,比如贫困生群体、农村生源群体和心理问题学生群体、创业群体、女生群体等特殊群体。对于缺乏自信、对就业感到怯懦、自卑、不愿与人沟通的学生,需要特别关注,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并注意在生活和学习中为其解决一些实际困难。针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开展差异化专题讲座、座谈、职业咨询,也可通过“一对一责任制”的形式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参考文献:

[1]李迎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经典文章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8):93-95.

大学生个人发展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心理问题;职业指导;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9-0069-04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的情况下,深入认识和理解职业的分布特征与动态发展趋势,对大学生正确选择职业、寻求职业发展至关重要。部分大学生未雨绸缪,在步入大学校园后就开始充分利用社会实习或兼职的机会感受职业;部分高校也在不断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期在提高该校就业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认识自己、分析环境的综合能力,从而找到与自己人格特征、兴趣爱好、能力范围相匹配的职业领域。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所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发展机遇,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测评和总结,确定其事业奋斗目标,选择合适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和培训计划,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1]。职业生涯规划旨在通过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进行自我肯定并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个人发展过程。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职业环境及家庭环境,如果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估有失偏颇,在求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挫折和冲突,心理上也随之出现困惑和不适,引起各种心理问题[2]。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矛盾心理

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初期,如何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和职业领域是未来能够长期从事该职业并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要条件。面对众多选择和机会,利益与诱惑,初涉社会的大学生群体亦是充满兴奋与惊喜,然而现实的残酷也为大学生增添了不少困惑。一方面,求职者留恋条件舒适、经济效益高的大城市,同时又抱怨大城市带来的生活高成本。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2014年对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的调查发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生活成本满意度指数都在最低的9个城市之中[3],而这些城市又恰恰是大学生求职者梦寐以求的理想工作城市。另一方面,求职者追求待遇好收入高的工作,同时又畏惧高收入工作带来的各种压力与挑战。在一项基于全国19个行业的收入差距研究中显示,职工个人年均收入最高的三个行业依次是房地产业、金融业和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这些行业是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技术复杂程度较高,对求职者的受教育程度、知识储备、专业技术等各方面能力要求也较高,工作压力与挑战显而易见。以上两方面的因素带来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矛盾心理,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机遇与挑战并存,无疑都使大学生在取舍、去留的问题上矛盾重重。

(二)依赖心理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通过对自身和环境状况的分析,为了选择合适职业制定相关计划的过程[1]。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对自身情况的评估,还是对未来职业方向的定位,最后付之于行动――完成职业选择、实施具体工作,决定未来职业发展状况的始终是自己。然而,有些大学生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对个人的职业倾向毫不了解,对外界的职业市场不闻不问,将就业的希望寄托在学校或父母身上,始终处于一种观望就业形势的状态。高等学历、名牌学校、热门专业确实能增强个体求职竞争力,但这些并不能成为找到理想工作的充分条件。过分依赖这些有利条件,反而会使其成为成功就业的阻力。此外,父母在很多时候也会成为大学生依赖的对象。父母的意见和选择对一些自我意识发展较差的个人会起到一定的支配作用。这类大学生未完成心理上的“断乳”,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估主要依赖他人,对事物没有独立的见解,害怕承担自主选择带来的过失与责任,将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权交于父母或他人。这种依赖心理会严重阻碍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而影响将来就业。

(三)攀比心理

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就是要通过各种比较选出适合自己的职业。这种比较主要集中在各种因素的综合选择上,如地域选择、待遇选择、职位选择等。这些选择是以个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能力专长为基础,然而不少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贪慕虚荣,忽略个人情况与需求,在同学朋友之间比较工作待遇、社会地位、所在城市的经济效益等,产生了盲目的攀比心理。更有甚者将个人的攀比扩大到家庭势力的攀比,追求父母的金钱和权力带给自己职业发展道路上的便利。如此一来,职业生涯规划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大学生求职者也失去了在社会上独立生存、立足的公平机会,并不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

(四)自卑心理

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客观准确的自我评价是接下来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基础。虽然顺利完成高校的专业知识学习,但长期的校园生活使得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求职者缺少社会工作经验,对自己的评价过于保守,缺乏竞争的勇气,对职业生涯规划缺少应有的自信。在自卑情结的驱使下,求职者通常会找出很多不利因素,比如岗位需求与专业能力不符、职位的未来前景不确定、薪水太低、离家太远等,并极力去避免这些可能情况的发生,害怕失败。他们从未真正考虑自己求职过程中的优势所在与真正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什么,大胆努力地去追求成功。事实上,在职业生涯规划的任一阶段,问题与困难都始终存在,犹豫、彷徨与退却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观望的策略永远也不会将一份心仪的工作带到面前。

(五)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在社会或群体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选择而采取顺从多数人意见或行为的心理倾向[5]。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快速发展但同时又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特殊时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难免参考多数人的选择,依赖别人的评价和建议,忽略自己的个性特点,产生从众心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从众心理一般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职业选择上从众。高薪白领的工作一直以来受到众多大学毕业生的青睐,这里面不乏有盲目跟风、未从个人实际情况、职业未来发展空间等角度出发的求职者。这类求职者一般以多数人的意愿和选择为标准,应付即将面临的就业危机,而非考虑个人职业生涯长期发展。二是在就业区域上从众。国内一线大都市聚集了不少来自外地的大学生求职者,就业机会多、发展空间大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大都市就业的优势,但很多求职者却没有看到在大城市生存的劳苦与艰辛,跟随大多数人的选择而来到这里,反而使未来生活变得更加茫然。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心理问题成因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阐述。

(一)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忽视

表面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忽视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心理问题没有直接联系。但这却是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6]。首先,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忽视直接导致学校、家庭及学生个人崇尚理论知识教育,而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文化知识,而对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在某些家庭已经提前至幼儿期。其次,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忽视导致高中毕业生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自己擅长哪方面知识的学习,而非在职业教育的指导下对所选专业未来的就业前景、发展空间做全面的考察和权衡。再次,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忽视也使大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对职业信息的了解远不及对理论知识的关注。这就使得许多大学毕业生在经历了十几年的教育之后,面对职业选择、职业规划还是无所适从,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矛盾、从众的心理危机,且不知就业问题迟早都要面对和解决。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不够深入

在社会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的前提下,高校工作历来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2003年4月,教育部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将年度招生计划安排与毕业生就业率适度挂钩,对就业率偏低的地方或高校,原则上要减少招生、控制招生或调减增幅。至此,高校开始关注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设置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在临近毕业的大四学生中举办就业指导讲座,搜集职业市场需求举办校园招聘会等。然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就业率,而未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事实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能简单等同于就业指导,前者是一项连续而又系统的工作,而大学阶段更是通过专业学习有针对性做好职业选择的准备阶段。高校只关注就业率而不重视学生就业能力、心理素质的变化,只关注大四学生而不包括低年级学生对就业的准备状态,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还不够深入,没有体现其工作的系统化和完整性。这难免让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感到困惑与茫然,产生依赖、自卑等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在择业时的自我认知失调

自我评估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环节,然而很多大学生在面对职业选择时,不能够客观准确地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进行有效评估。在面对择业压力时,甚至出现自我认知失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我评估高于实际能力水平。这样的大学生心理定位偏高,对职位待遇的要求较苛刻,容易产生攀比心理,但由于实际能力有限,很难找到心仪的工作岗位。二是自我评估低于实际能力水平。这样的大学生畏手畏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刻处于观望状态,没有勇气去尝试和挑战,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三是自我评估模糊,对自己的实际能力水平没有清晰的定位。这样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不清楚自己的专业能够胜任什么类型的工作,面对就业压力产生从众心理,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和明确的职业规划。

三、对策分析

(一)在全社会营造职业生涯规划的良好氛围

在全社会提倡职业教育,营造职业生涯规划的良好氛围是非常重要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大学生尽早对职业市场进行了解,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更加系统化的作出岗位选择,充分预期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具体而言,国家应从社会层面引导人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首先,从政策上逐步改善我国的教育体制,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其次,国家需要引导高校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教育的重视程度。再次,从文化氛围上,国家需要引导国民改变现有的只以利益为导向的就业观念,弘扬多元化的就业理念。

(二)高校改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

高校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改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首先,高校应设立专门负责该项工作的部门,设计出一套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的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指Х桨福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接触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信息。其次,高校应建立专业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很多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是由就业指导人员或管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承担,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相对较差,工作效果不明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配备一支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有利于该项工作科学有效的开展。

(三)利用心理测量工具对个体进行全方位评估

客观、科学、全面的自我评估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前提,但是自我评估始终是个体对兴趣、能力方面的自我考察,是一种主观体验。为了减少自我评估带来的主观性,预防认知失调带来的心理问题,可借助心理测量的科学手段对个体的性格、兴趣、能力倾向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将其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依据,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潜能。负责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教师应该能够熟练心理测量工具,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综观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历史,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已经成为国外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理论依据。具体而言,心理测量可结合相关课程进行,通过相关心理的测量掌握学生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一般能力倾向、特殊能力、职业应性等大体情况。学校可以建立相关档案,并定期更新,这样可以让学校和学生个人发现个人职业潜能的发展动态。

参 考 文 献

[1][6]刘咏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5.

[2]张玉香. 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研究[D].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2014:33.

[3]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 生活质量指数趋升空气质量食品安全堪忧――2014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报告[J].经济学动态,2014(8):9-26.

大学生个人发展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结合模式;在校理工科大学生

在校理工科大学生群体是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技创新和发展的生力军,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各条战线上的中坚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培养在校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两个重要途径。本文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实施现状,分析两者结合的必要性、可行性,探讨实现两者结合的长效模式,从而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

1 在校理工科大学生的总体特征

在校理工科大学生除了具有青年人的共性特征外,还因为专业的特性呈现出个性化的差异。理工科的教育更侧重于专业技术的培养,这要求大学生培养相应的人格特征:谦虚、克己、忍耐;处事认真、严肃审慎,保守、尊重传统等。与文法和经管类的大学生相比,理工科大学生较容易忽略或不重视自我人文素质的养成,这不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训练和提高。①

2 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结合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高校全员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拥有一致的价值取向,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结合体,在许多方面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两者的长效融合将更有利于在校理工科大学生的培养。然而,现实中,两种教育的效果都有待进一步彰显,两者有机结合的模式更是没有顺畅地运行,需要更好地统筹与协调,形成长效机制。课题组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调研,发放问卷650份问卷,回收603份,回收率为92.77%,有效问卷586份,有效率为97.18%。具体情况如下:

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形式单一,效果不明显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主要包括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两课”教学,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观念的重要渠道。但是,高校的“两课”教学往往侧重于理论讲授,实践案例偏少,教学效果不明显(见表1)。

表1

表1:我觉得,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比较侧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效果不够明显。

2.2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现状:缺乏本土色彩,责任感引导不够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从国外引入的教育模式,国内的研究和实践缺乏系统性和本土化色彩。调查显示,53.4%的学生在接受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后,反而对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见表2)。这会导致部分毕业生对未来职业发展迷茫、找工作时挑三拣四、在工作岗位中不能很好地发挥个人所长,融入新环境。

表2

表2: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出未来人才的标准,我觉得自己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对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

另外,当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发展,如何将个人理想的实现,与国家、社会的发展融合起来,没有更加深入地引导。这将不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见表3)。

表3

表3:我觉得,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在讲授个人发展的要求时,应该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

2.3 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的现状

学术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分别进行研究的不少,而将两者有机结合进行研究却不多见,将两者结合模式进行研究甚至是一个空白。现实中,人们往往只是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当作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落实的一种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指导性意义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两者的师资队伍、学术研究、发展方向并未实现真正的融合。

3 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结合的可行性

3.1 一致的教育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是统领,侧重于对大学生施加道德观念、政治理想和思想体系等方面的教育、引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侧重于在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深入了解职场,确立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和计划安排,达到人职匹配。两者的目标都是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发展要求的栋梁之才,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

3.2 交融贯通的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核心和指南针,它把握着大学生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教育形式,可以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添加本土化色彩和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主线与动力,它引导大学生产生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实现人生的理想,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和形式。两者的实施,都是在引导大学生在认识自我与社会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都需要将个性关注与共性总结相统一,教育内容具有共通性和互补性。

4 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结合的长效模式

4.1 以生为本、贴近实际,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如前所述,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以下弊端:只重理论灌输和纸面论证,形式单一,缺少实践运用与引导;教育内容空泛,没有贴合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关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特点,引导个人与社会的融合,形式灵活多样,贴近青年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因此,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优势,以生为本、贴近实际,可以更好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第一,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应该树立尊重人、关心人、塑造人和发展人的观念,创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②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将社会理想、需求与个人理想、需求相结合,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二,形成贴近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职业发展和时代特点,将崇高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和宏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当下的社会实情、学生的个体关注紧密联系,寓理于事、于实。具体做法上,在讲授观念义理、政治经济理论时,可以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规划观、择业观教育,并紧密结合当下的就业形势,将用人单位的要求展现出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据研究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员工的几个因素分别是:思想道德素养、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敬业精神。③当大学生意识到,如果放松了对思想政治的学习与改造,导致道德失范、方向迷失,就会影响就业和事业,甚至误入歧途、悔恨一生,那他们自主参与与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就会大为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讲授效果也会有效提升。

4.2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引领作用

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缺乏系统性和本土化色彩,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大学生正确观念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主导与主心骨,以其为核心,可以强化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引领效果,正确指引大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述先进人物事迹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为统领,树立公民意识、职业道德观、职场敬业精神,确立正确的公私观念、职业理想,这将有益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见表4)。学生在规划自我未来的同时,也日益关注社会理想、国家发展的需求,最终实现将自我价值融入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宏伟事业中。

表4

表4: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为祖国和社会做贡献的先进人物事迹,对我影响很大。

4.3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化两种教育结合的效果

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途径;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④调查显示,78.0%的学生更加注重通过实践、活动和研讨去验证所学的知识(见表5)。为此,应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自我、系统认识社会。这既能解决两种教育的问题――教育形式单一、教育模式非本土化等,更重要的是,它能够避免理想与现实脱节的危险,实现在校理工科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表5

表5:我觉得,不能太相信书本的知识,要在实践、活动、研讨中去验证。

第一,深化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两种教育深入推动的有效载体,调查显示,82.5%的学生认为,参加活动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见表6)。学生们主要了解自我在职业发展方面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树立和深化思想政治领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观、职业道德观等。这一阶段的了解和深化,是大学生成长为青年科技人才的理论和认识基础,将很好地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

表6

表6:积极参加学校或院系开展的特色活动,能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第二,搭建社会实践平台。通过政府、学校和学院等提供的实践基地,以及自己寻找的实习机会,可以检验和锻炼能力、深入认识社会和自我。在实践中,大学生可能会因为自我认识的不足、社会价值观念的偏差,不断遭遇挫折,他们会逐渐根据社会与现实的实际情况、发展要求,逐渐调整自我对世界、人生和社会的认识,修正错误的思想观念,将职业生涯规划定位准确,由象牙塔里的青葱少年过渡到能独当一面的“职场人士”。比如,2013年夏天,广东省团省委等10个单位联合推出――“展翅计划”广东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行动,共提供了8万个实习见习岗位,帮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和职场体验中进一步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和价值观念,增强就业、创业能力。不少参与计划的大学生都反映说,在实践中“既可以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又能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参加实习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完善自身”、“实习工作培养了我的耐心和责任心,也教会我如何高质高效地完成工作。我将秉承谦虚好学的心态,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⑤

(4)强化师资队伍的培训与交流,为两者的深入结合提供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是深入开展全员育人的基础。高校管理部门应该充分重视教师队伍的作用,从经费支持、后勤服务、培训机会、激励机制等方面,努力建立高素质的专业指导队伍。第一,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培训,通过举办校内讲座、派遣教师参加专业学习与交流、开展技能观摩比赛等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教师掌握专业知识,往专业化发展。第二,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如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的硕士、博士作为教师,这将对于学科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深远影响。第三,重视辅导员队伍的选拔、培养和提升,辅导员既是大学生成长的守护人,在大部分高校,同时又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肩负的责任重大。高校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确保辅导员专注于“人生导师”角色,⑥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水平,使其走上“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道路。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舒也.对“大德育体系”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1999(3).

[2]张万玉.刍议构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2):24.

[3]戴树根,齐佳.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契合[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4]张爱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6).

[5]程祥国,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4):77.

注释:

①倪青,马庆玲.理工科大学生个性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8,3.

②张万玉.刍议构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2):24.

③戴树根,齐佳.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契合[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④张爱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6).

大学生个人发展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朋辈辅导员 自我管理 团体 辅导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阶段可谓“八面来风”,学生面临适应、学习方法转变、人际关系、就业、考研、情感等诸多问题,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心理困扰不断增加,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和心理辅导需求日益加大。虽然高校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学校专职心理辅导教师队伍数量少,很难满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辅导需要,而且有的学生存在对心理咨询的恐惧,认为走进心理咨询室就会别被人看成心理异常,会被看不起;另外,还有很多人也忽略了发展性心理咨询,最终耽搁问题解决和个人发展。设计本方案前访谈了一些高专大学生,他们大部分反馈遇到困惑或者迷失方向时,更倾向于向朋辈寻求帮助,而不会直接找专业心理辅导老师,朋辈辅导员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新探索,并且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模式。所以,探索朋辈辅导员的助人能力是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言传不如身教,提高朋辈辅导员的个人素养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他们就要管理好自我,方可有一定影响力和说服力。

关于朋辈辅导员的界定,国内外学者对其各有阐述,Mamarchev认为,朋辈辅导员指那些从某个社会群体中选,接受特定的培训和信息,对群体中的其他朋辈提供心理援助,产生积极行为影响的人。我国学者章红兵认为,朋辈辅导员就是指与同学这一群体处于同一等级、同一“辈分”的学生,他们以朋友同辈的身份在同学中从事咨询、服务、帮助、引导等工作。朋辈辅导员是一支由优秀的高年级学生所组成的志愿者队伍,绝大部分是学生干部或党员,以活动、沙龙、讲座、心理测试、媒体宣传、游戏、个体关注等多种实践形式,协助班主任和辅导员老师对大一新生在思想、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进行辅导,旨在促进新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促进大学生发展与成长;我国学者杨秉钧认为,朋辈辅导员是指与被协助者同年龄或年龄稍大之半专业助人者,具备助人技巧来协助其他同学适应环境,促进学习。

关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的界定本文引用屈善孝的观点,屈善孝认为,大学生自我管理是指大学生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利用和整合自我资源(身体、心理、时间、信息、思想和行为等),运用科学管理方法而开展的自我认知、自我计划与组织、自我监控、自我开发与自我教育等一系列的活动。从定义中可知,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包括四方面的内容:自我认知、自我计划、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当前,对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研究多集中在讲座和建立各种制度上,而考虑让大学生通过体验的方式提供自我管理水平的培训形式较少。另外,当前在关于朋辈辅导员培训的研究中,关注朋辈辅导员技能放面培训的比较多,而关注朋辈辅导员个人成长方面的培训较少,尤其针对提高他们自我管理能力的研究几乎没有,朋辈辅导员是一支优秀的队伍,他们的身份比较特殊以朋友、同辈的身份在同学中从事咨询、服务、帮助引导等工作,他们本身的素质和人格魅力就很重要,他们要做好自我管理,首先要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规划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自我,才能更好的影响和帮助同辈个体完善自我。只有他们很好体验这个成长过程,才能将这份成长的快乐分享给同辈个体,而高专院校学生更关注技能学习,对个人成长关注的较少,所以高专院校朋辈辅导员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尤为重要,而以往对朋辈辅导培训的多以讲座、上课形式来组织,形式比较单一,采用发展性团体辅导的形式来进行培训的研究较少,而团体辅导在解决学生个人发展问题和某些心理障碍方面,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是一种有效的咨询形式,所以本文设计了此方案。

二、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

本方案设计以人本主义为主要的理论基础,根据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人性是积极的、向上的,相信人是有能力、有价值、有潜能的,应该得到相应的尊重和信任,个体具有解决个人问题的能力,个体能对自己负责,只要提供适当的心理环境和氛围,他们就能自我理解,改变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形成积极的行为,因此本方案设计借鉴其观点,相信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条件,积极挖掘成员的心理潜能,促进他们很好的自我管理。

三、方案设计的原则

根据团体辅导的原理和辅导所达到的目的,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重点体现以下几个原则:

此表为团体辅导方案的摘要

1.发展性原则。通过团体成员的交流与分享,使团体成员个人素质提高,重点放在自我成长与自我管理上。

2.主体性原则。在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成员得到最好的成长。

3.体验性原则。通过活动形式,使成员全员参与,成员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成长的快乐。

4.活动性原则。本方案主要以活动形式进行,区别于平时书本学习,提高成员的兴趣性,进而使成员全身心的参与进来,得到更好的成长。

四、方案设计的内容

(一)确定团体辅导的目标

通过实施该方案,希望达到的总体目标,概括为以下6条:

1.领导者营造温暖、开放、团结、平等、真诚的气氛,无条件地接纳团体成员,使成员在团体中得到真正的成长。

2.通过团体辅导帮助成员正确、客观的认识自我,并接纳自我,这样他们才不至于把他们个人的问题带到咨询和辅导中,在此基础上成员才能更好的保证心理咨询师中立的原则,进而客观的解决朋辈个体的问题。

3.引导成员规划好自己的未来,成员规划好自己的未来才能影响和辅导同辈个体去规划他们的未来,从而不会盲目的过大学生活。

4.使成员能调控好自我,调控好自己的情绪,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行为偏差和错误认知,不断自检,有个和谐的心理内环境才能更好影响别人,同时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5.及时排解成员在辅导中所遇到的困难,给成员好的督导,及时清理成员的情感垃圾,及时调适成员的困惑,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倾听朋辈个体的问题,用心解决朋辈个体所遇到的问题。

6.引导成员树立自我管理的意识,并不断在生活中检验,不断提高朋辈辅导员的个人素养。

(二)选择成员,组成团体

通过贴海报、发宣传册、广播校园网等方式,向同学们广泛宣传,吸引有意向的朋辈辅导员报名,通过面试对报名学生进行筛选。筛选出个人成长愿望强烈,希望在团体中获益,性格开朗,有较好心理学知识基础的朋辈辅导员组成团体。

(三)团体活动的效果

本方案的效果是通过成员反映和评估两个过程来体现,现场活动及时回馈成员的感悟共同成长,及时记录,并且领导者及时自我总结;评估是通过成员自我改变量表和自我总结来完成的。

五、方案实施大纲(见上表)

参考文献:

[1]Mamarchev, H.L.Peer Counseling.Searchlight Plus:Relevant Resources in High工nterest Areas.No.52+.Ann Arbor, M工:ER工C Clearinghouse on Counseling and Personnel Services,1981. ED 211904.

[2]章红兵.朋辈辅导员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07,(32):269-270.

[3]杨秉钧.教师行为对同济小老师影响下的国中理化科同济辅导成效之行动研究[D].台湾中原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