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一、熟悉考纲,把握方向

结合考纲,学生要熟悉《中考考试指导用书》里对每一单元的要求,复习时做到有的放矢。强调学生把初中所有的教材,相关地图册全部备齐,教师进行全面讲解复习,速度可以快一些,一节课复习一个单元。同时要求学生背书,对于历史大事件要求学生能不看书背出来,学生全面了解教材知识,做好相关的笔记。培养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快捷定位,查找考点

对于任何一个考点,都要求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教材中找出来。从操作步骤上说,可以分为三步,首先是定方向,确定该考点是哪一学年学的。具体说,中国史中清朝以前是初一内容,清朝以后是初二内容,世界史是初三内容,其次是选定教材,根据每册教材的前后年代进行,应熟练掌握,最后是根据目录精确定位,打开相应教材的目录,快速确定该知识点是属于哪一课,并立即定位。其次是教法,主要从两方面加以训练:一是根据目录查找考核点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教材划分为各个单元;二是训练学生的速度,可以口答竞赛,也可定量限时笔答。最后要求学生把课文中的子目录抄到课本总目录上,这样打开目录能更快地找到相关的历史知识点

三、循序渐进,分化梳理

在复习中国历史第三册时,先将中国近代史划分阶段及概述主要内容,让同学们对1840年-1949年这段历史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然后再分成两个阶段,即和来分别复习,基本的历史知识让学生看书掌握,我只讲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如让同学们把列强发动的五次列成表格,将战争的名称、时间、原因、签订的条约、结果或影响归纳整理在一起,然后根据表格内容找出时期的一条主线,两大矛盾,三大条约等。一条主线即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勾结,把中国一步步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两大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三大条约即《》《》《》。

四、融会贯通,全面提高

每次月考结束之后,教师要针对学生失分多的地方,进行分析、总结,全面综合知识时提供典型练习加以训练,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理清线索,如复习世界近代史时让学生在读课本的基础上,指出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怎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条主线,然后以线穿珠,把近代史上的英、法、美三个国家的四次资产阶级革命,俄、日两次维新改革和德、意的统一都串起来,指导学生以线带面。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线索,找出联系。

二是勤作比较,如:时期国共两党的不同政策及表现,两次世界大战等等。训练时,逐步增加跨度与难度,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三是指导评价,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组织团体。教师要充分指导,教会学生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辩证地予以评价,其基本策略是一分为二,分清主次,评述结合。

五、分类练习,复习巩固

在复习了一段时间后,让学生想想前边的内容是否掌握牢靠,为此可以为学生设置专题训练,如:将侵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日、美、俄的史实及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的战争与探索的史实等,利用选择、材料解析、简答等多种题型进行巩固练习。还可以进行适度的分类强化训练,根据选择题、列举题、材料题、问答题这四种基本题型教师挑选一定数量的题目让学生在考前集中练习一下,这种集中练习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频繁接触知识点,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进一步熟悉,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以前的知识得到巩固、强化。

六、联系现实,学以致用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轻松

初中历史是学生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接触历史知识,虽然内容简单,但学习起来也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初中历史的学习更轻松呢?

一、找到窍门,灵活记忆

历史属于文科范畴,有大量的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记忆,这也是历史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的原因。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是如此,出现问题并不可怕,我们要引导学生想方设法地去解决问题,记忆能力是一项基本能力,如何在短时间内强化记忆,在需要时能够快速地在脑海中反映出来更是一项本领,找到适合所学学科和自身特点的记忆方法,才能夯实基础,为后续学习奠基。为此,针对一些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点,教师可根据其不同特点,归纳总结出不同的记忆方法。例如,历史大事年表内容繁多,且极易混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将大事年表上的顺序进行重新排序,将每一年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汇总到一起,无论是古今中外,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意识,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历史。比如,1861年这一年,中国进行了,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掌握这一记忆方法后,学生脑海中的一个个小事件就不再是孤立存在的零星碎片,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形成了一个整体。除此之外,还有图表记忆法、歌曲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等,等待学生的灵活运用。

二、回归教材,体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时,常出现的问题是题没少做,成绩却不见提高。究其原因,学生忽略了教材内容而一味地拔高,只能是高屋建瓴。初中历史教材汇聚了编写者的智慧,将历史初步展现在学生面前,逻辑清晰,与学生的接受水平一致,是学生最好的参考资料。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将教材读懂读透,才能在此基础上学会举一反三。以《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这一课为例,“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等加粗黑体字为一级标题,是这一节课中几个大的方面,而下面具体的展开内容与之相对应,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加深理解并记忆,而绿色的小字部分基本不要求学生掌握,只是作为上述内容的拓展和延伸,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这节课是初一上册的第一课,教师将这些给学生讲清楚,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以此类推,学会使用课本。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做笔记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如果一堂历史课下来,学生的课本依然是空空如也,看不到批划的痕迹,自然也看不出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从初一开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勤于动笔。首先,要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初识历史,在讲授新课之前对课程有所了解,不理解的地方圈点出来,做好标记,上课时认真听老师是怎么讲的,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课堂上,善于运用红色、蓝色、黑色不同的笔做好标记,比如一个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过程与结果几个要素都需要自行总结出来,哪些地方是重点需要记忆的历史概念,哪些地方只作拓展研究,都要心中有数;最后,课后做好复习,温故而知新,将知识

内化。

四、善于利用课堂提问,勇于提出质疑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通常来讲,一节课往往是由教师所抛出来的一个接一个的问题组成的,将这些问题熟记于心,自然形成了本节的框架结构,有利于学生进行全面的把握。例如,在进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戚继光抗倭这一部分有如下几个问题:(1)戚继光为什么被称为民族英雄?(2)他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3)戚家军与我们学习过的哪支军队有相似之处?(4)戚继光与岳飞有何异同点?这四个问题从内部结构上说是呈递进关系的,只要学生认真听讲、仔细思考,都不难作答,会听课的学生不仅仅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更不满足于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要充分体会老师的思路,掌握主动权,并且针对与自己想法不一致的地方,勇敢地表达出来,提出疑问,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提出质疑意味着学生进行了思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提出有意义的质疑就应该得到表扬,如果学生一味被动地接受老师所灌输的大量知识而不去思考、不去提问,终究还是没有形成独立的见解,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可以说是会了不难,难了不会,只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帮助学生共渡难关,把学习历史当做是一件乐事,让学习在轻松快乐中进行。因此,作为历史老师,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体会到学习历史的乐趣,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再将学习历史当做是一项任务,让学生爱上历史,爱上历史课堂,在历史的长河里自由遨游!

参考文献: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一、史料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有助于生动地解释历史知识

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从实践基础上获得的直接、具体的认知,属于初级阶段;而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间接而抽象,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初中历史教学中有着许多抽象的历史规律与概念,这些理性知识是横亘在初中生学习路途上的难关,此时教师引用形象生动的史料来增加课本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再在这些感性认识的积累中升华成理性认识,无疑是事半功倍的。譬如在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学习中,历史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自开始中国人民进行的一系列反侵略战争及战后签订的一份份不平等条约,丰富具体的史料呈现在初中生眼前,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一目了然,落后就挨打的历史教训为学生深刻理解和牢记。在分析这些形象具体的史料的过程中,抽象、枯燥的历史规律与概念被生动解释与印证,教学实效自然很好。

2.有助于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出发,而是对客观事物抱以热忱”。只有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他们才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有了动力才能产生效果。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特点为出发点,有选择性地挑取那些初中生感兴趣的史料,用形象生动的丰富史料激起其求知欲,使其发散思维,激发其灵感。比如教师在讲授远古人类时,可收集一些与“山顶洞人”和“北京人”相关的史料,除教材上的图片外,还可用多媒体展示更多关于远古人类的头盖骨及其复原情况,文字、图像、视频等各种史料交错而有序地向学生呈现,此时教师的讲解更加风趣生动,北京人与现代人头骨的不同也更加形象地被学生了解。生动、丰富而特色鲜明的远古人类史料给学生以直观印象,浓厚的兴趣刺激着他们的求知欲,教师讲解的知识点自然被他们高度关注着,在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对历史知识的领悟也更深了。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时需把握的原则

运用史料辅助授课确实有助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但是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教师进行史料教学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史料要有度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形象生动的史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一些复杂抽象、不易理解的历史概念,学生对历史规律与本质的认识也更加深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更要注意史料运用的度,切记不可忽略教材。现有的义务教育体制下,初中历史课本无疑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其中的历史知识是教学的重点,其地位是任何史料、参考书目都无法取代的。日常教学中,因课本内容的限制,教师选取一些相关的文字、图片或视频史料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在印证历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效果,是可取的。但是要注意不能使用过多的史料,否则容易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偏离课本。初中生正处于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此阶段的学生可塑性最强,但他们对问题的宏观把握能力却不强,此时若是实施偏离教材的大纲式教学,对部分内容的史料关注过多,十分容易导致初中生思维的片面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今后的综合学习能力。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以教材为施教主体,适度地选择史料穿插其间,千万不可喧宾夺主。

2.要选择直观易懂的史料

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虽有了提高,却依旧偏向于接受直观易懂的事物,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选择史料时应挑选那些相对简单明了且特色鲜明的史料来辅助教学。虽然丰富、深刻的史料可以给人更加全面的历史认知,原始史料更是给人真实感,但是大多数初中生对历史与史料的把握能力与理解能力不够,史料愈是原始、深刻,愈容易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这样会影响运用史料的教学效果。譬如在学习女皇武则天这段历史时,《资治通鉴》中的话常常被教师引用:“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驭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教师的本意,是要学生了解两点:武则天因女人当政常用官职来笼络人心,但同时也重视选贤任能。这段史料本来是不错的,但对初中生而言却显得难度大,很少有学生有兴趣去细读这些话,更难有共鸣。因此,史料并非是越原始越好,而应以直观易懂为优先选择。

3.不同教学阶段对史料的运用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文字史料与音像史料这两类史料在不同教学阶段有不同的作用。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直观的音像史料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音像史料本身具有的生动性与丰富内容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持久,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初中生更好地把握史事和理解历史概念与规律。因此,一般情况下,初中历史课堂上应首选直观易懂且信息量丰富的音像史料。而且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还应鼓励初中生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资源,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尝试收集、分析、归纳史料,加深他们对史料的认知,同时也培养他们探究历史的问题意识与逻辑论证能力,提升他们学习的综合能力与思维能力。 然而,教师也要注意使史料的运用与实际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相符,在多元化的史料运用中要有所侧重。初一、初二时运用音像史料的比重较大,而初三时随着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提升与升学考试的实际情况,则要较多引入文字史料了。比如初一讲授宋代历史时,可用多媒体展示名画《清明上河图》,引领学生进入宋代的社会环境了解宋人的社会生活,极大地调动了初一学生的兴趣,他们的认识也更深刻了。而到了初三复习阶段,教师则要为学生提供各类记录宋代历史的文字,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历史、总结规律。只有在不同教学阶段有重点地运用史料,才能在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逐步提升其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运用史料辅助教学,生动地解释历史知识,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适应了初中生的学习特点,符合教学规律,提高了初中历史的教学实效。然而,在运用史料时要注意有度的原则,以教材为主体,同时选择那些直观易懂的史料,且在不同教学阶段有所侧重。如此,不仅能激发初中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使课堂更加丰富生动,而且也能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阅读分析能力与逻辑论证能力,真正做到提高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字】初一历史;教学;指导

历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课程,一直都处在被冷落的状态,得不到学生与家长重视,被列为副科。外加传统教学中,以老师为主的讲授过程,布置的很多题目都很枯燥,让学生背诵、回答与思考。在这期间,学生只得被动接受,用旁观的形态学习历史,而不是身临其境接近历史。这种学习不仅很难提高学习兴趣,对历史课堂的鲜活性也会造成很大影响。对此,在初一历史教学中,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提高学习兴趣与效率等方面着手,让学生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做好学法指导,是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作为快速发展的社会,伴随着知识更新,人类对知识有了更多的需求,知识老化速度加快,上学所得的知识很难达到终身受用的目的。对此,学生必须掌握获取知识的渠道与方法。中学生作为中学历史教学对象,大部分学生将来从事的事业不是历史研究与教学,所以很多学生认为将大量时间花在历史学习上是浪费。因此,在现代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掌握史实。

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每位初中生都必须面对的事情,而初一作为整个中学历史学习的关键,影响着整个中学历史教学成果。与小学相比,初中科目增多,从历史学习来看:怎样才能掌握复杂的地点、事件、人物与时间,挖掘历史演变经验,及时总结教训,指导学习与日后工作,是师生需要面对的问题。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尽量为学生创设愉快轻松的氛围,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陶冶情操,从而树立起全面终身发展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初一学生对历史知识陌生的特征,树立教育目标,做好学习指导,从怎样参与课堂教学、怎样高效的完成作业、规范行为等方面帮助学生打下基础。综上,在初一历史教学中,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学法指导,将学会变成会学。

二、做好初一学法指导的途径与方法

(一)开设学习方法指导课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所以老师要从课堂、课前学习与社会实践、作业处理等方面做好专题讲述,这些方法是通用的学习方式,需要专业的学习方法,利用学法指导,让学生对学习方法、目的有深入的掌握与理解。在操作中,学法指导无需太多课时,一两节课足矣,主要看教学中,学习方法的摸索,通过积累,促使学生养成好习惯。

(二)为学生创设条件,做好预习

启发,即对教学重点、目的、难点有明确的要求,通过将科学的思路给予学生,让预习方向更清晰。课前预习事实上是学生自学的过程。为了达到预习目的,在学习中应该要求学生在书本上做好批注,同时结合问题序号,梳理知识,让学生对老师讲到的内容有良好的认知,从而避免课堂上一片空白。通过翻阅字典,解决课本中的生词,掌握教材提到的事件、人物,然后才能对问题有较好的解答。通过归纳不理解的事件、不确定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预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且结合学生不甘落后、争强好胜等特征,对预习进行记录。

(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

要真正掌握学习方法需要一定的时间,课堂教学作为核心环节,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必须从教学策略着手,让学生自觉行动。为了解决知识重难点,老师可以利用图片、实物、模型等各种直观教具与多媒体,突破时间局限,进入自然的思维状态。为了打开思维,充分利用类比、对比、比较等教学方法,让已有的知识与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对比,然后再激发思考。在此期间,老师不能急于将答案告诉给学生,而是留有一定的空白,让学生思索。

三、增强初一历史学法指导的途径

(一)讲述过程通俗化、具体化

具体作为学生形成知识框架的条件,对初一学生尤为重要。为了让初一历史教学具象化,老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录像、幻灯片、讲故事等方式,让教材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达到传递知识,生成概念的目标。如:讲到《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时,如果仅仅凭借文字很难达到理解,对此可以利用光盘播放的方式完成。从光盘中为学生讲述十万多年前,北京周口店与周边地区的人文景观与地理环境。

形象化则是对知识进行形象的阐述,它是增强感染力、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如:在讲整合下西洋这件历史壮举时,为了让这句空洞的话更加形象具体,可以利用《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从数据中讲述整个事件,表中列出了出海时间与所作的事情。从这些数据中,学生就能明白为何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的壮举,和欧洲相比,要早50多年。

通俗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将教材中难懂的专业术语与深奥的地方通俗的解释给学生,让其真正领会教材内容编排。

(二)活用启发式教学

因为初一学生基础不多,仅限于小学六年学到的知识,和高年级学生相比,初一学生的思维与注意力都较差,为了提高与培养注意力,就必须活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其主动开动思维。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启发不是满堂启发,必须放在恰当的环节。启发题目要难易恰当,不能太简单,也不能过难。如:在讲到《秦帝国的兴亡》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两课中,可以借助最近火热播放的电视连续剧《芈月传》向学生提问:你认为秦始皇是个怎样的人?有的学生会说秦始皇是个伟人,也是个好人,有的学生则说他统一了中国,建立了郡县制与货币。通过启发式教学,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让学生初步了解到历史人物,同时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从多项实践结果来看:启发式教学对提高学生智力,培养创新与发散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只要启发得当,对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具有重要作用。

(三)化整为零

化整为零,即将教材谈到的内容细分成很多具体的问题,结合学生的记忆、分析能力,将需要掌握的内容写到黑板上,然后再帮助学生找准知识点。如:《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可以从(1)我国最早的人类叫什么?(2)北京人距今约多少年?(3)北京人有那些特征?(4)北京人使用什么工具?(5)北京人使用的是什么样的火?(6)人类最初的社会组织形式是?通过这些题目既阐述了整堂课内容,同时也突出了重难点,明确了具体内容,如果学生能回答这些问题,这节课也就顺利完成。这样既能便于学生听懂,同时还能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从教育分析来看:初一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事物表层,更喜欢听故事。从学生的思维与心理状态来看:老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心理,从怎样提高学习兴趣与效率出发,教会学生分析、思考、处理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更加聪明。

参考文献:

[1]何雪静.上海市东升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政地学科整合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周雷.浅谈初一历史教学方法[J].教育艺术,2012,04:28-29.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细节探索;学生主体

为了能够使本文在研究内容上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本文在写作形式上采取问题提出――问题分析――教学调整的思路来进行。依据发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细节问题,对细节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细节问题的具体方法进行达到本文研究目的的思路斫行。为了使本文的研究真正具有可行性和使用性,在教材的选取上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例进行探索。

一、课堂教学细节之一,课堂互动效果差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依然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率较少、互动质量差。所谓互动频率较少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领导地位,将知识点进行口述,而学生并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而是只“奉献”出了耳朵,并没有将大脑和嘴带入课堂,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极有可能随之涣散。所谓互动质量差是指虽然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提问,与学生进行交流,但交流的问题往往都是让学生进行“是与非”的回答,或是对课本内容的阅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发挥出来,甚至很多时候学生回答的内容都是没有进行思考直接脱口而出的。

(二)问题的分析

本文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细节问题,虽然与历史学科的特性有着很大的联系,但最大的问题则是体现在教师的授课方式上。遵循新课标理念,在初中历史课堂上,仅仅从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死记硬背是不足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历史情感的培养、历史思维的训练。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以及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则应该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及师生的互动性进行重新的考虑与界定。

(三)教学思路调整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来提升课堂师生互动的频率与质量呢?仅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临场发挥”当然是不行的,教师在备课环节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参与度这一重要问题,思考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能够时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与思考、哪些问题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本文认为设置开放性思考题、辩论题并以小组为单位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教师在对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进行备课时,教师就可以从“科举制度的利弊分析”为切入点设置问题,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有关“科举制度的利与弊”的辩论,辩论时教师特别关注沉默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并提前预估学生在课堂辩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提前预估并准备好处理和总结的方法。采取课堂辩论的形式,可以使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还可以扩大课堂参与的群体,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中回答问题、参与辩论,而学生的回答也不再停留于“是与非”的表达上,而是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论述。这就使得初中生在历史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无论是在频率上还是在质量上有有明显的提升。

二、课堂教学细节之二,教师过于依赖教材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通过对初中历史课堂的观察以及对学生进行的采访调查发现,大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时,往往都是仅仅围绕课本来进行的,课本涉及到的内容一丝不差,课本不涉及的内容丝毫没有,这种循规蹈矩的教学方法有时候并不利于学生对整个历史事件进行理解。

(二)问题的分析

教材、教师、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三要素,离开这三要素,课堂教学就无法顺利开展。因此很多时候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似乎又太多与强调这三要素的重要价值,以至于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完全依赖于教材,被教材束缚了手脚。虽然任何一本教材的价值都是值得尊重的,同时任何一本历史教材在内容上也都是精挑细选的,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任何事件的产生都是按照产生――发展――消亡的顺序来进行的,同时历史事件之间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这就使得历史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会有所筛选的从大局出发,从重要事件、重要问题出发,出于无奈不得不省略掉很多相关内容。而对这些内容的补充与扩展,是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弥补的,同时这也正是教师教学存在的重要价值之一。如果教师仅仅依照照本宣科的方式讲述教材中的知识,与学生自学就没有任何差别了。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不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更深刻的思考,还导致了学生面对历史问题,找不到正确的解答方法,无法将历史问题与学习知识有机相连的现象,因此本文认为初中历史教师要想真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坚持既尊重于教材又不盲从与教材的原则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对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

(三)教学思路调整

针对这样的细节问题,本文认为历史教材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时,尤其是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时要提前多相关资料进行大量的收集,而这一工作最好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材参考资料”的收集与编撰,教师根据学生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将适合在课堂展示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之中。例如在对人教版初三上册第12课《美国的诞生》进行讲授之前,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美国诞生”的意义(可以从现代美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入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网络和书籍中对《美国诞生》相关的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并以小组作业的形式上交,教师对学生上交的内容进行整理会发现,学生收集到的相关内容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并且涉及到的内容包罗万象,教师在这些资料中就可以找到课堂教学的灵感,哪些相关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哪些内容是教材没有体现的……教师将这些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某一小组所提交的内容讲解出来之后,该小组成员还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而这一自豪感不仅能够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提供动力,同时还会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相关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例如美国人和英国人是什么关系?“莱克星顿”在什么地方?“波士顿”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虽然在教材中都略有涉及,但是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并不能给学生产生整体的印象,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些来龙去脉进行解释,并通过美国地图来标出重要地点的所在位置,就可以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教学思路依旧是在尊重教材以教材为主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在以教材为主的基础上融入了两个特殊的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在课前准备阶段进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并交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适当的筛选并融入到教学设计当中。第二个环节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即教师将小组提供的相关知识进行课上讲解与展示,并对被选中小组进行表扬,通过这样的方法对该小组学生进行激励,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两个特殊环节的融入,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历史知识更具有连贯性,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培养,引导学生树立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索的学习意识。

三、总结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本文从历史课堂教学的两个细节之处进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强师生互动,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灵活使用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自主学习精神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刘艳.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教学效果研究――以初中历史课《秦王扫六合》为例[D].鲁东大学,2016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6篇

计划应规定出在一定时间内所完成的目标、任务和应达到要求。任务和要求应该具体明确,有的还要定出数量、质量和时间要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师教学阶段工作计划2022,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老师教学阶段工作计划1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体育与健康教育”新课标,把“生活教育”的理念渗入到新课程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同学受。在高中学习中,文化课固然重要,可是身体素质也是很重要的,这就是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的问题了,所以说在高中的时候,体育和健康教学必须要实行下去。

二、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进入高二上期,身体素质较初中有了明显提高,各方面能力也在提高,而同时学习任务较重,这个时期的教学要注意教学的艺术,要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在体育课上全员参与,提高身体素质,减轻学习压力。

三、本期学习的主要任务和目的

本学期教学内容为高中体育第一册: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田径、体操、球类等内容。学生虽然进入了高中,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的自觉性、主动性仍较差。为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去练习,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素养。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能力的培养。

学习目的:

1、深入了解体育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手段,懂得体育锻炼对身体的作用,增长体育知识,并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

2、学习一些基本体操,加强协调性练习。

通过素质练习,提高学生跑、跳、投的能力。进一步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内脏器官机能的发展。

3、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上期所学的内容。

使之学为所用,提高体育达标成绩。

4、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顽强拼搏精神、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措施

1、课堂教学时尽量利用学校现有的场地和器材,力求基础知识教学与基本技能训练相结合。

2、上课讲解时,做到声音要宏亮、吐词清晰,组织得端,示范准确。

教法要因地制宜,灵活多变。

3、抓好两操及课外活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

4、积极配合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5、很值得探究一番。

看了开头就迫不及待的读下去。

老师教学阶段工作计划2一、学情分析

本届高三文科班学生,由于高二下学期重点忙于高中学业水平检测考试复习,对区域地理复习没有认真对待,加上区域地理的知识点比较散乱,系统性不强,识记难度大,造成前段时间的复习效果不理想,使本学期的一轮复习内容变多,任务变重,会影响到二轮复习的进度。__届高三地理备课组全体组员为了使备考工作顺利进行,针对存前段时间复习存在的的问题以及地理学科的特点,经过反复商议和斟酌,特制订如下计划:

二、工作目标

力争__届高三地理科在__年的高考中保持__届的优势并有所提升,夺取__年高考胜利。为学生进入高校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__年高三地理备考复习分三轮进行。

一轮复习必须在__年9月至__年1月完成,主要是以掌握单元基础知识,巩固各知识点,强化知识体系;同时加强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考能力为主,复习的具体要求如下:

通过这一轮复习,要让学生达到下列要求:

(1)掌握考纲规定的基本知识,能够对知识进行基础的归纳总结,能把握教材主干知识。

(2)能学会画图、填图、记图、读图、用图。

(3)答题做到规范化,能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

(4)能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简单的地理实例,做到活学活用。

二轮复习必须在__年2月至__年4月完成,在这一阶段,紧紧抓住课本,切实抓牢基础;注重讲练结合,以主干知识为载体,以专题为基础,以区域为平台,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全面提高学科思维能力;精细培优扶弱,实现整体推进。形式为专题复习,根据高考的重点、热点内容,打破教材的章节顺序,按知识的相对独立性和内在联系划分专题,深刻理解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培养分析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能力,提高综合能力。

三轮复习从5月到6月,形式为冲刺复习,训练仿真题,查看已做试卷中的错题,抓住主干知识,重视地图,关注热点和焦点,讲析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三、具体措施

(一)抓好常规教学环节

1、备好和上好每一节课。

在领会考纲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在构建知识体系同时注意知识的拓展和外延。

2、加强集体备课。

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提出备课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供讨论或总结备课过程中所收获的新的体会,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取长补短,互通信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备课组成员必须做到到五个统一”,即教学目标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重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习题设计统一。

3、精选、精练、精评习题。

对试题要精心挑选,题不在多,关键要精,要起到真正练习的作用。要分析试题,要把握高考题的特征利用好每次单元检测、月考,出好每次考试题,试题讲解要及时、要讲透,要注重解题方法,解题思路的培养,还要强调答题的规范化,用词的专业化。对典型题还要写到纠错本上,确保学生每次考试能拿到70%的基础题分数。

4、认真辅导学生。

重视学情分析,不断的调整教学思路,进一步优化地理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切实做好提优补差工作。跟踪关注每次考试前十名学生的变化,其试卷要进行面批,及时反馈其存在的问题和提出帮助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自习课、晚自习等时间对考试成绩较差的后十名学生进行进行辅导答疑,解决疑难问题,使他们在地理学习上尽可能减少障碍。让他们学有所得。

5、加强督促和检查。

除了检查每次作业是否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外,还要通过提问检查要求掌握的内容是否掌握,还要继续加强学生纠错的检查和督促。

(二)钻研考纲和教材

1、分析考纲,把握考纲变化。

2、全面了解教材,把握重点,突出主干,落实基础,知识系统化。

注重总结与分析。特别是地理事物、现象规律的分析。

(三)研究高考,提升质量

高考试卷的命题趋势和走向,是在坚持对重点知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的同时,突出对能力的考查基础上,适当加大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时代性和综合性。备课组要着重研究近5年的地理高考的特点和命题趋势。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重点落实《考试说明》的能力水平要求,把教学内容与之对号入座,使知识与能力形成网络。另外,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十分注意联系社会生产、生活的重点和热点问题;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生产实际、社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的能力。

老师教学阶段工作计划3一、本学期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课的总目标是:

本学期历史与社会课程是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理解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丰富内涵,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1、文书资源:图书,教材,报纸,杂志,照片,地图。

2、音像教材:电影电视节目录像,VCD,磁带,各类教材软件。

3、实物资源: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视听教室,对媒体设备,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

4、人力资源:学生,求职人员,教师,邻居等社会人士。

三、学生分析:

初一年级是学生生活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学生从此跨入初中,跨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为了珍惜新的起点,为了更好地成长,要认识新环境,提高自己的各方面适应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药充分利用学生对事物新奇的特点,促使他对本学科产生兴趣,进而珍惜这个学习机会;这一阶段的学生有比较活泼好动,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抓住这一特点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措施:

1、认真专研课程标准,熟透教材,通过听课等方法吸取经验。

把握每一节学生互动的内容,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2、课堂上,让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发言,发表见解,教师从中点拔。

3、指导学生做到课前的收集资源,资料和图片的准备。

养成积累知识,做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课堂上多让学生发言,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本册教材共划分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后有一课综合探究活动,每一课为四课时,探究活动两课时,具体安排见进度表。

本学期增补《地理读本》为扩展学生的视野知识的积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老师教学阶段工作计划4一、教学知识目标及能理培养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这段历史。

2、理清这段时期的历史脉络,掌握重要的历史时期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用运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和处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需32课,每课教学1课时,复习课需要2课时。

三、背景分析依据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贯彻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以课改内容为样板,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中国历册,在全面贯彻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以下几点:1、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2、增强趣味性和生动性;3、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整体情况分析:学生从小学升入七年级,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10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70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100%的合格率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五、教学任务和奋斗目标

1、深化对《历史教学大纲》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2、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3、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积极探索教学形式和途径的多样化,丰富历史课堂内容。

4、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教学。

六、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以多媒体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学期根据学校的计划,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一个重要内容,响应学校的要求,我在这半学期中,力图以直观的、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来改进以往的教学,力求使自己的学科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课堂教学朝着乐、活、趣的方向努力。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

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老师教学阶段工作计划5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岳麓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4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