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园艺师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园艺植物离体培养学;课程;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27-03
近几十年以来,植物离体组织培养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渗透到生物学科的各个领域,成为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之一。利用离体组织培养进行快速繁殖是当代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最广泛、最有成效的一个领域,在园艺植物方面这一技术进展尤为迅速。1960年,Morel用兰花茎尖离体培养脱病毒植株后,国际上相继建立了兰花工业,在兰花试管快繁高效益的刺激下,观赏花卉、果树和蔬菜等园艺植物以及稀有濒危植物的试管快繁和脱病毒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取得很大进展,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我校林学与园艺学院的全部园艺相关专业从1998年起均开设了“园艺植物离体培养学”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奠定了较强的园艺植物离体组织培养方面的理论基础,而且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提高了其理论联系实践、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新技术、新知识与日俱增。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学内容应反映当今的科技发展水平。然而,在有限的学时内,为了保证学生熟练地掌握组织培养技术,该课程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上。因此,在保证学生掌握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的同时,要加强其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在讲课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学科的综合知识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一、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完善
教学计划中“园艺植物离体培养学”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为24个学时,实验教学部分为6个学时。因此,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是科学地完善起理论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好这24个学时,尽可能地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有关植物离体组织培养的书籍和教材比较多,有的偏重于基础性研究的内容,涉及具体操作技术较少;有的只涉及各类植物离体组织培养的技术操作,缺乏一些系统性、基础性的知识内容,总的看来还没有一本完全适合园艺专业的教材。作为一门课程来讲,其教学内容应有一般性的基础理论,有一般的操作技术,更应有不断更新的研究成果、进展和经验。而教学内容的选择,孰轻孰重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决定,要在知识构成和技能培养两个方面寻找平衡点。
作为一门课程,应有其完整的体系。根据经验,学生认为的“有用、没用”有很大的盲目性,大多根据自己的认识、好恶作判断。所以有时学生认为没有用的部分往往对完善学生的知识构成、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逻辑性和条理性,使教学内容既有一定的理论教学深度,又突出实践性方向。基于这些特点和要求,“园艺植物离体培养学”课程构建了以下几个模块的教学内容。
模块一为生物技术概论部分,包括生物技术的概念和组成,生物技术的应用及其安全性,植物生物技术等。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生物技术的构成及其应用,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了“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的内涵。
模块二为离体培养基础理论部分,分为9个方面,几乎涵盖了植物离体组织培养的所有理论知识点,从植物细胞全能性理论,各种组织、器官、细胞、原生质体等外植体的培养,直到植物种质资源的试管保存。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可让学生了解细胞全能性的理论基础和细胞全能性在离体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了解脱分化和再分化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以及脱分化、再分化在植物再生中的作用;了解脱分化和再分化在解决植物育种和生产方面的理论基础和离体培养条件对生理生化、代谢机理、遗传等方面研究的理论意义和方法;理解植物激素和其他培养条件对促进离体培养的作用和原理;理解离体培养中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和机制。
模块三为实践创新及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注重实验技能训练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行实验模块化管理,将实验内容与学生科学研究结合起来。该模块分为4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基础性实验,实验内容基于教材基础知识,同时注重实验的宽、广、精、深,突出对基本理论的验证、对常见技术流程的熟悉,包括组织培养实验室的参观及常见仪器设备的使用、器皿及用具的洗涤与环境消毒、培养基母液的配制与保存、固体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植物材料初代培养、继代增殖扩繁、生根培养、试管苗的驯化与移栽等实验内容。第二层次为创新性实验,由任课教师给出创新性实验题目库,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做。通过接触、了解现代组培技术在园艺植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第三层次为科研性实验:鼓励学生直接参与到学院老师的科研项目中去,并结合本科毕业论文开展相关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化和延伸“园艺植物离体培养学”实验教学内容,在提升学生科研水平的同时,将研究结果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内容,一举多得。
模块三为产业化生产,注重并强化产业化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以具体的案例为教学材料,增加了相当一部分传统教材上没有涉及的内容,例如组培苗生产工厂的设计及工厂化生产、组培苗挑苗分级及切割工艺、组培苗质量鉴定与运输、组培苗成本核算与效益分析等。在教学中通过大量的种苗产业案例(例如观赏花卉脱毒与快繁、果树蔬菜脱毒与快繁、药用植物的离体培养等),融入多年来外出考察和参加学术会议积累的实践资料开展教学,重点阐述了大量元素及其他成分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巨大影响,不仅改变了同学们以为植物组织培养只是简单地调整激素配比的观点,而且可使同学们能较为全面地了解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实验教学内容的构建及改革
1.实验内容的构建。受学时缩减的限制,实验安排的重点在于训练学生的基础操作技能。其内容主要包括:(1)组织培养实验室的功能介绍和参观。这部分内容,早期在课堂上完成,效果并不理想。因为组织培养实验室为专用实验室,实验室的设计、构造及使用都有特殊的要求,所涉及的功能实验室仪器设备较多,且直接影响快速繁殖的效果,所以“空对空”的讲解显得很苍白。而且,这部分内容与做实验时涉及的内容又不可避免地需要重复、强调,从而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因此,在做实验时再对实验室和设备进行逐一的讲解、演示,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2)培养基的配制和无菌操作的练习。配制培养基是进行快速繁殖的技术基础,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掌握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及其灭菌技术。由于在灭菌过程中有较长的空余时间,所以可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让学生进行无菌接种的练习,为下一个实验打下基础,提高接种成功率。学生可每人一支试管、一种材料,反复进行练习(不必在接种室进行),直至熟练为止。(3)外植体的接种及观察。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外植体的处理、消毒以及接种技术。
2.实验内容的改革。由“实验”到“试验”的初步转变从上述可以看出,实验内容主要突出的是学生基本功的训练,但缺乏系统性以及相应技能的培养;而且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处于较被动的地位,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以致于学生上实验课不认真、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较严重。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这取决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吸引力。经过研究分析,要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键在于实现由“实验”到“试验”的转变。在保持实验内容相对稳定突出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由“实验”到“试验”的初步转变关键在于培养基配方的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处理上。在进行“实验”时,全班学生使用同一个配方,实验的结果也仅仅是计算一下污染率和愈伤组织诱导率,交个机械的实验报告了事;而对于快速繁殖的核心理论基础――控制器官分化的激素模式(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比值的变化对器官形成的调控)缺乏系统的实践验证,这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缺陷。在进行“试验”时,则是事先指定一种材料,说明其培养目的,要求学生按实验小组查阅资料,对实验方案(培养基配方组合)进行初步设计;教师在对各方案进行评价的基础上,确定该次实验全班学生采纳的最终方案,由每个小组完成其中一个处理,数据共享。这突破了以往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实验结果仅仅是根据公式计算出的“数字”的局面。得出“数字”后,实验还远未结束,学生还需要围绕主题进行分析,把“数字”转化成相应的“数据”,完成论文(非实验报告)的撰写。需要强调的是,为了保证试验的效果,还必须注意培养材料的选取。根据这几年的实施情况,总结出关键的一点是选材要容易培养,容易成功,能在较短的时间(大半学期)内有结果。更能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改革教学手段,达到最优化教学技术
1.影像资料编制与播放。传统的教学手段与影像资料相互结合、补充,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使“园艺植物离体培养学”教学更直观,信息量更大,学生学习激情更高,课堂教学效果更好。教师自编自录组织培养操作技术视频,充分展示了组织培养基本技术的几个关键阶段:母液及培养基的配置、外植体消毒及接种操作、植物材料无菌培养、不定芽分离切割及生根培养、组培苗室内炼苗及移栽技术等。课堂上教师边播放影视资料边做讲解,特别讲解操作技术的关键环节及注意点。充分利用影像资料的直观性,将抽象枯燥的课程内容具象化,传递更多的课程信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同学们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基本的操作技术和管理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互结合。利用多种软件综合制作了“园艺植物离体培养学”多媒体课件。该课件图文并茂,层次清晰,方便快捷。多媒体课件中丰富的图片、经典的表格、精美的录像和简洁的文字不仅能很好地展示组织培养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原理,而且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大量的外部信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课程讲授中,教师可以把教学时间主要集中于重点问题的阐述、难点问题的剖析,不再以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教学,明显改善了课程教学效果。另外,传统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一种延伸,也是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一种必要补充。如在讲解组培苗继代培养时增殖系数的变化与计算,工厂化组培苗生产时生长季节、车间库存、员工配备、种苗增殖系数等关键环节的调整等知识点,板书便是最好的媒介。
3.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针对目前课堂教学学时少、讲解内容有限的客观事实,教师在每次课结束后均会提出一些与组培相关的问题供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深入学习,同时授课教师还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植物组织培养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国内外经典教材在线阅读网站、组培苗工厂化育苗公司网站、组培苗木相关的科研单位与实习基地网站以及专业学术论文与专业论坛等供学生学习、讨论与交流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索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及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将现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应用于课程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提升了学习能力,同时使自身知识结构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四、存在的问题
在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课程时间的安排上。由于课时的减少,我校的课程教学分上半学期和下半学期进行。可是,实验接种后,还需要近1个月的时间才能取得数据,所以实验若安排在下半学期进行,可能数据还没有取得学生就临近放假或面临各科考试了,这将影响数据的收集(也有可能培养材料还没反应,无数据可收集)。因此,建议将实验安排在前半学期进行,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收集、分析、处理数据,完成论文的撰写;也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论文的评阅,完成实验教学的收尾工作。对实验教学的改革仅仅是一个初步的探索,今后随着实验条件的改善,一方面要进一步争取在实验材料选取上实现多样化,做到每一实验小组有一种材料,每一实验小组有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案;另一方面要逐步实施完全开放的实验,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霍学慧,王建华,郭风法,等.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278-280.
[2]刘清波,黄红梅,陈智勇,等.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课程取材途径[J].实验室科学,2013,16(1):190-192.
[3]钱善勤,覃逸明,蓝群.“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与改革实践[J].柳州师专学报,2013,28(2):109-111.
[4]彭菲,鲁耀邦,雷思琦.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117-119.
[5]汤青林,张洪,周志钦,等.园艺学本科专业现状及改革发展对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5):231-235.
[6]朱雪云.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5):34-36.
[7]朱国兵.“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14):117-118.
[8]钟字,张健,冯茂松.“园林植物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课程构建及教学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6,(2):44-46.
[9]杨雪,刘春雷,王丁,等.植物组织培养及实验(实训)教学的几点心得[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1):65-67.
英文名称: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主管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主办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9369
国内刊号:23-1391/S
邮发代号:14-47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57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借助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在前期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院校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该专业人才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旨在探索切合实际的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
二、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向我校专业硕士、代课老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发放调查问卷,通过整理和分析数据,总结出我校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1.课程设置体系过度强调“理论性”,而“实践性”和“应用性”不强。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和用人单位认为,本课程目前的体系还不能很好地协调理论和实践的内容,理论讲授内容比重较大,实践课程较少或者不能完全落实,造成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同时因为缺乏实践,对理论知识掌握也不牢。
2.课程缺少学术前沿进展。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本课程介绍的传统技术、方法和工艺比例较大,对生产中急需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介绍偏少,而后者恰恰是现今人才竞争的一个制高点。
3.课程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学方式简单化。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未能充分运用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远程教学等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不好。
4.课程教学环节的管理不严格、考核机制不尽合理。在座谈中发现,教学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教师教学中对学员管理不严格”。对课程教学环节的管理往往流于形式,导致一些学生以工作忙等为借口,对学习任务敷衍了事;加上考核机制不尽合理,导致学生产生混日子拿文凭的心理。
三、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课程改革措施
1.开展有效引导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培训,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根据自身特点,提前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有的放矢地学习。同时,给学生创造条件开展社会实践,以使他们将来更好地将自己所学服务于社会。
2.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快捷、直观化、信息量大等优势,结合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课程特点,适时展示大量图片和影音资料,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在教学中灵活采用“渐进式”、“案例式”、“交互式”、“专题讲座式”等教学方法。这样不仅使枯燥的内容直观生动起来,而且拓宽了讲课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1)案例式教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包括成功案例和反面案例,如农产品安全事件)的分析和讲解,将理论知识有机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任课教师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评价,启发学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交互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教师讲授基本理论,学生讨论的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而且能够使学生在的交流中得到相互启发,使课堂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同时,任课教师根据在交流中收集来自全国各地的成功案例,进一步丰富本课程的案例库。
(3)专题讲座式教学。借助高校对口支援的政策支持,邀请本领域的知名专家开设专题讲座,解决部分课程内容不能开设的矛盾,开阔学生视野,增加知识面,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得更大的收获。
3.以研究型实验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讲授法有许多优势,但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主要由老师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保证,其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容易被忽略。本项目组尝试“教学科研化、科研教学化”的教学与科研互动模式,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研究命题,组成研究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专业文献,确定合理的研究路线,进行规范的研究实践。通过实践,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阅读思考的欲望,提高了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园艺特色专业产学研结合创新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058-03
高等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一项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学研究的水平。[1] [2]江西省是园艺大省,2011年全省果蔬面积约1791.9万亩,产量1913.2万吨,园艺产业是我省种植业中的第二大产业。同时,随着江西省生态农业的建设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的推出,园艺产业在可持续发展、生态与经济的关系协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江西农业大学园艺专业是江西省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在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和农业推广等方面具备了鲜明特色,是江西省园艺人才培养的基地,多年来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性教学改革、教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许多探索性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园艺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及任务
(一)园艺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我校依据江西省园艺产业发展需要,努力培养高素质园艺人才,力争将园艺专业建设成在江西生态建设和园艺产业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高级人才基地;专业建设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手段,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实践性教学为教学特色,始终保持在江西省“园艺高等教育、园艺科学研究、园艺科技推广、园艺社会服务”的领先地位[3] [4];紧密结合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攀高,不求大,不趋同,立足自身特色,推进江西农业大学园艺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为江西振兴园艺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建设成具有明显地方特色和优势、综合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园艺本科专业,为江西省的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为江西省农林类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 园艺特色专业建设任务
在课程建设上,我校加大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实施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建设工程,以园艺专业必修课程为核心建设精品优质课程群。在实践性教学上,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建立一个融课堂实验、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农业推广于一体并互为补充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团队建设上,建设一支结构更加合理,教学质量好、科研水平高、服务能力强,并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肯于创新,且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效果显著及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在教学条件建设上,加强校内园艺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园艺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在科学研究上,坚持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课题为载体,为学生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场所和实践机会,加大科研转化教学工作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在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上,加强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专业自评体系,建立起规范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机制。[5][6][7]
二、园艺特色专业建设成效
(一)形成了一套具有江西地域特色和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建设思路
我们将园艺专业建设立足江西,坚持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在主要教学、科学研究和农业推广等方面具备了鲜明特色,按照培养专业知识全面而系统、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思路,以我校园艺学科为支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深化教学内容和技术手段改革、促进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结合,实现“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突破口”的目标,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主要从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新增专业方向观赏园艺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方向特点和要求,既在基础课程上与园艺专业保持一致,又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面向本省产业发展需求,为本省园艺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专门人才。其次,加强园艺专业实验室和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在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从“以校内园艺实验平台和实践基地为依托的课程实践教学、以教师校企合作项目及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为纽带的毕业实习、以省内园艺相关生产企业为依托的顶岗生产实习”三个阶段,多层次、渐进式地构建了与都市农业和园艺产业化发展相衔接的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再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和横向项目,努力开展对外服务,为学生实践提供机会,提高教师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并且进一步聘请校外创业导师,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促进学生更多、更深入地了解现代园艺产业的发展态势,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最后,改变本科生论文选题完全来源于老师的科研课题的传统,根据企业和生产需求,为本科生确定毕业论文选题并将相关试验全部或大部分安排在企业完成,着力解决生产上急需解决的科技问题。
(二)组建了省内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平台
我校园艺学科立足江西,坚持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针对赣南脐橙、南丰蜜橘、奉新猕猴桃、上栗黄瓜、瑞昌山药等特色果蔬种质资源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园艺植物种质资源与创新、园艺植物发育生物学、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园艺产品采后生理与处理技术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为江西园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学科点骨干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近五年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百余篇,获各级各类项目40余项。此外,通过选育,获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及认定的品种有4个,并获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江西省科技进步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等多项奖项。
我校园艺学科目前组建了“江西省果蔬保鲜与无损检测重点实验室”、“南昌市果蔬保鲜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点―植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等科研教学高水平平台,建成了园艺作物标本馆,建立和完善了校内外实训基地,实验室总面积达4000m2以上,仪器设备总价近2000万元。有内容系统、设施完善的校内实习基地200余亩,有各类固定校外实习基地10余个。
(三) 打造了一支知识新颖、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根据园艺专业现有教师状况,我校结合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本专业建设成功的关键。经多年建设,本学科拥有了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职称结构均较合理的学术队伍。通过与国家重点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选送访问学者,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青年教师蹲点锻炼、实行导师制、采用以老带新的培养方式等,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通过校企结合办学,加大“双师型”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等,加快造就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双师培养为重点,企业兼职教师为补充,提高素质为核心”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教师学术水平有较大提高,能更好地参与当地经济建设和行业重大技术难题攻克,并取得丰硕的教学与科研成果:我校已获批准“园艺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在近三年内,获得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0余项;我校教师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推进了精品课程《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等课程的建设和教材建设(《果树栽培学各论》、《蔬菜栽培学总论》、《蔬菜栽培学各论》、《园艺学实验教程》等)。此外,我校还新增校外产学研结合的实训基地3个,组建了校内实训基地。这些平台的建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探索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园艺专业学生培养模式
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实施“园艺专业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训练计划”,以课题立项的形式,每年资助10个“园艺专业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训练计划”项目,带动100多名学生参与,以鼓励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制订和完善本科生创新实践学分实施办法,建立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计算机程序设计、大学生英语竞赛、职业技能竞赛等校内大学生科技竞赛基地,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发明和创造竞赛活动,积极组织和鼓励广大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力争园艺专业有1~5项省级以上获奖项目,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近五年来,我校园艺专业招收本科生300余人,本科生学士学位获得率达96.1%,考研录取率为30.8%,平均一次性就业率为87.7%。近五年来,园艺专业4次评为省级社会实践先进营队,有1人次获第四届“挑战杯”校外学术科技竞赛江西赛区特等奖,1人次获江西省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1次获江西省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奖,2班次被评为“五四”红旗团支部,1人次获江西省大学“谈科学发展观”征文一等奖,2人分别获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二等奖、三等奖。
(五)构建了一套符合现代园艺生产要求的课程体系
江西农业大学园艺专业作为江西省特色专业,特别强调突出区域特色,立足地方,面向江西园艺作物生产,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思路和特色。通过对农业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按照“拓宽专业口径;减少计划总学时,减少必修课程;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选修,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培养”的原则于2010年重新构建了园艺专业课程体系,将所有园艺专业实验课程重新进行了整合,避免了不同课程实验重复做的弊端,并依托我院国家级植物生产实践教学中心编写了《园艺学实践教程》一书,目前在所有园艺相关课程教学中得到了有效应用。
(六)建设和完善了一批实践教学基地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自项目建设以来,先后建成了园艺作物标本馆、园艺作物标本园、园艺作物展示馆,三年来园艺实验室共投资275万,更新与配置了实验仪器,建造了1000m2的智能温室1座,使校内实习基地和实验田室更现代化。在江西华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江西农望高科技种业有限公司、江西原野食用菌公司、江西中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学生实训基地,以项目为依托,在江西樟树、新余建立了长期试验示范基地,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所、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年都有一批学生到这些单位进行毕业实习。
三、园艺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与园艺业建设发展趋势尚有差距,建设的视野还不够宽广
园艺产业已充分表现了全球化的特征。因此,作为培养园艺作物栽培、育种、加工、销售的高级人才的园艺专业,其特色应“立足当地,放眼全球”。江西是一个农业大省,而园艺又在农业产业结构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一些非常有特色的果树、蔬菜产区,如赣南脐橙、南丰蜜橘和遂川金柑等都是我国主要的名、特、优柑橘。1995年南丰县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南丰蜜橘之乡”的称号,2003年南丰蜜橘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定为原产地保护产品。2002年赣南脐橙已被农业部列为国家九大优势农产品之一,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发展项目和品牌。因此,建设园艺特色专业,培育特色专业都必须站在全球园艺大环境、全国园艺生产的高度来认识,并且还应深化和提高认识,不断提高特色专业建设水平。
(二)园艺实验室、实践基地硬件建设还需要完善
实践性强是园艺专业的专业特征,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已形成了重视实践、实践教学效果突出的经验和教学方法。但是,随着园艺产业作用和效益的不断深化,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园艺学科对实践教学也提出了更高、更符合时展的要求。实践性教学过程需要继续完善和提升其理论高度。目前,由于经济投入有限,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硬件建设、实践条件与现代化教学实践的需要仍有差距,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特色专业建设是长期目标,需要在阶段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深化完善和提高
园艺专业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积累了一些办学经验,初步显示了办学特色。本项目获批后,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更加明确,任务更加全面,指标更加具体,措施更加可行,成就更加显著。但是,特色专业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它是一个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随着园艺产业发展而不断深化、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建设过程。我们将在完成本项目任务的基础上制订长、中、短期规划,制订年度计划,为把园艺特色专业建设不断推向新水平而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李俊龙,林江辉,胡锋.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4):59-61.
[2]王平祥,陈晓琳.试论品牌特色专业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142-144.
[3]林江辉,李俊龙,胡锋,顾南.建设品牌与特色专业,切实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南京农业大学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7(3):44-45.
[4]谭豫之,刘为民,白菲.中国农业大学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0(5):44-46.
[5]郑先哲,李文哲,冯江.特色专业建设中大学生创造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98-99.
[6]司,武艳艳,孙志颖,邵宝健,杨学举,董金皋.“生物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1(2):161-163.
[7]廖明,黄大乾,姜峰,朱蕾.基于差异化竞争战略的高等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8):111-113,127.
[8]刘辉,许慧.高等农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73-74,82.
一、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口径狭窄
传统农学专业的学习对象主要是大田作物,如玉米、小麦、水稻,而北京郊区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三大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渐缩小,甚至生长期间需水量较大的水稻已经限制生产,小麦亦改为节水种植。有限的农用土地逐渐被籽种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兴起所占领,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应用的舞台日渐缩小。
(二)专业课程老化
传统农学专业的骨干课程主要是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和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课程的学习目标是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面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农作物种植的多元化、生产的机械化、设备的现代化和农业功能的转化,其学习内容与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渐行渐远。
(三)实践教学简化
学校正向综合大学转变,原本在校内的农场、实验田逐渐被其他功能的建筑所替代,实践教学远离教学区,实验课与理论课在不同场地进行,增大了实验课的难度和成本,原来每天都要求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的教学安排,在成本约束下,变成了一次,投入时间少,学生学农兴趣很难形成。
(四)动手能力弱化
在教学改革“厚基础”的大背景影响下,专业课时逐渐减少,相应的实践学时也在减少, 在规定的实践教学时间内,很难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技能。实验课中以验证性实验居多,教师无法得到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情况的反馈,学生也以考试能过关的低标准要求自己,导致实验设计能力差、独立操作能力差。
二、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按照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和专业教师的业务优势,经过多方调研和论证,提出了“适合北京需求,培养都市型农业人才”的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方向,构建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争创特色专业。
(一)调整专业方向
农学专业的支撑学科以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主,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是北京农学院重点建设学科,硕士点之一,以农作物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为特色,先后选育出 6 个小麦品种,6 个玉米品种,4 个小豆品种,2 个大豆品种,师资力量在种子科学方面有优势。其次,根据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籽种农业将成为北京农业的优势产业。因此,农学专业在 2003 年第一次改革时,将专业学习方向调整为“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2006 年,又针对北京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专业领域,借助本院园艺学科和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北京农学院)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增设了“观光农业”的学习方向。至此,农学专业包括:“种子科学与工程”和“观光农业”两个学习方向,形成了培养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观光农业两个核心产业所需人才的新型农学专业,每年两个专业方向各招收一个本科生班。农学专业的两个专业方向直接针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的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北京籽种产业发展需要的,掌握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理论、技能;懂得国内外种子法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种子管理部门、种子加工与生产、种子营销企业等领域和部门,从事新品种选育、种子繁殖生产、种子检验、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观光农业”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掌握观光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观光园区、农业文化旅游产业、高科技现代农业园区等部门和领域,从事技术指导、规划设计、项目策划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构建新型专业课程体系
2005 年在北京市教委“农学专业课优化整合及骨干课程体系的研究”教改项目的支持下,根据专业学习方向和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并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深入调整。经过反复修订,形成了现在的专业课程体系。“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包括:《植物育种学》《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学》《种子加工与贮藏》《种子检验学》《种子法规》《种子经营与管理学》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种子营销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园艺学概论》《植物种质资源学》《国际贸易学》等。专业课程体系以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经营管理为主线,涉及种业产业化方方面面的知识;“观光农业”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为《农业生态学》《植物种质资源学》《观光农业》《现代农业生产原理与技术》《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都市型农业评价案例分析》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新农村发展规划》《现代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籽种农业》《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城市园林与绿化》《观赏植物装饰与应用》等,形成了以观光休闲园区、现代高科技园区建设、管理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面向北京农业生产需求,很多课程没有现成教材,任课教师就边学习、边总结、边教学。学生感到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有用武之地,增强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方向,每个学生都有专业特长。
(三)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为加强实践环节,在教育部“新世纪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工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校内外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2- 2005)教改项目的支持下,将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技能作为农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形成实践课程《农事学》教学体系。《农事学》在 2004 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其配套教材《农事学实践教程》为 2005 年北京市精品教材。目前,该课程改名为《植物科技技能训练》,成为植科学院所属农学、园艺、植保专业的基础实践课程,该课程从大学第一学期开课直到第四学期,每周 3 个学时。在农学专业两个新学习方向形成后,又对专业课学习增加实践环节。原则是专业课学时不变,调整实验课时和增加教学实习天数,同时安排一些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在的专业课都增加或补充了实践教学,例如,《植物育种学》课程包括 30 学时理论课、10 学时实验课和 9 天教学实习;《种子加工与贮藏》课程包括 16 学时理论课、16 学时实验课和 3 天教学实习;《种子检验学》课程包括 8 学时理论课、16 学时实验课和 3 天教学实习等等。在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安排上,第四学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假期或周末参加不少于 12 天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在学习专业课之前了解农村、了解农民、了解农业生产。第六学期以毕业论文为主线,学生自由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活动,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前答辩。同时组织、鼓励学生申报市级或校级“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课题,通过参与项目研究的方式激发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热情,提高科学研究与创业能力,
目前,农学专业已经形成了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有一定理论体系和实用价值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1)大一、大二学生设置有《植物科技技能训练》课程,每周一次 3 学时,学习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技能。(2)大二学生参加不少于 12 天、由教师指导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活动。(3)大三学生开始参加科研训练,加入到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在科研活动中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实施和写作,毕业前完成论文答辩。(4)大四学生在第八学期结合就业参加毕业生产实习。这一套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不断线,培养学生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同时,每年聘请名师专家来校讲学,使课堂教学与北京都市农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基本实现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往往难以掌控,为了督促师生更好地完成实践环节,在考核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完成后计学分,保证教学质量。例如,(1)在每次实验、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或实习报告,分别考核,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40 %。(2)“三农调查”和“拓展训练”等实践环节,要求每位学生深入北京农村或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考察,结束后完成调查报告,采用答辩方式,全体导师为评委集体考核,合格后方可计入学分。(3)毕业论文采用导师负责制,学生每人一题,依次完成论文综述、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等工作,每项工作均由导师进行评价和集体考核,最终成绩采用优、良、中、及格四个等级,毕业论文只有达到中等以上成绩,方能合格毕业。几年的实践表明,实践教学的严格要求,督促和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条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毕业后很容易融入到工作岗位中。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对学生健康人格有巨大的塑造作用,表现在:校园艺术文化的熏陶;艺术教师人格的感染;不同艺术门类和优秀艺术作品的影响;课外艺术社团活动的塑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21世纪教育研讨会对新一代人的呼吁是:“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开放的人”。培养健康人格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主题。艺术教育本质上是人格教育,正如北京大学美学教授董学文先生所说的:“艺术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简明地说,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1]艺术教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一种灵魂的净化剂,它最能穿透某些人的感情麻木的铠甲,使受教育者在内心留下深深的印痕。艺术教育对学生健康人格有巨大的塑造作用。
(一)让艺术文化“润物无声”
校园艺术文化是指校园中充满艺术气息的校园文化。它是一所学校潜在的艺术教育资源,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积淀下来的为全体师生所认同的文化,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育人优势,对学生的心灵涵养、美好灵魂的塑造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校园艺术文化包括物化的艺术文化与非物化的艺术文化。物化的艺术文化,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艺术文化,如校舍建筑、场馆设施、花草树木、园林景观、雕塑饰物等各种散发艺术气息的东西。它是学校办学理念和独特风格的外化与体现。绿树成荫的校园大道,芬芳四溢的花苑草园,错落有致的雕塑景点,独具特色的艺术长廊,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
学校的精神文化在校园非物化艺术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它虽不具备校园物化艺术文化直观可视的特点,但它是学校艺术气息、生命活力的体现,对学校师生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办学理念,学校领导对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全体教职工对学校艺术教育的高度认同,形式多样的艺术社团组织,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长知识、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二)用人格塑造人格
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在与教师朝夕相处中,不仅观察、模仿教师的穿着打扮、言谈方式、艺术表演技巧和风格,而且还模仿教师为人处世的态度、精神风貌、气质等,久而久之学生的人格就刻上了教师的人格特征的印记。艺术学科教师一般都毕业于艺术类专业,在人格特征上,与毕业于非艺术类专业的教师相比,有其鲜明的人格特征:好奇心较强,敢于冒险,富于挑战性;擅长形象思维,有较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自我意识突出,个性鲜明,勇于创新等等。艺术教师如能充分发挥其人格独具风采的魅力,以充沛的情感、良好的情绪去感染、教育学生,去影响并陶冶他们的情感,学生的人格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艺术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巨大的,所谓“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为此,艺术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增强人格魅力,以人格去影响、感染、塑造人格。艺术教师应该牢记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告诫:“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而应充满情和爱。”
(三)挖掘艺术学科及优秀艺术作品的教育力量
舞蹈艺术通过优美的动作、婀娜的身姿、独特的造型及其所塑造的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感染人、启发人和教育人。古今中外许多的事例表明,舞蹈艺术造就了人坚定不移的事业心和满腔的热情;诚实、认真、正直和顽强的意志。音乐艺术通过多样的节奏、丰富的音色、悦耳的音响、优美的旋律影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那些无法用言语告诉人的东西,可以用音乐的旋律来诉说,因为音乐是直接表现人的情感和内心感受的。在这方面应注意到,音乐是对年轻的心灵起作用的不可替代的手段。”[2]有研究者专门研究了合唱艺术对学生人格美的塑造作用,指出:合唱的艺术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合唱的节奏规范能磨炼学生的自控力,合唱的情感体验能提高学生的感悟力,合唱的高度统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3]绘画、书法等通过直观的形象、优美的线条、巧妙的布局、多样的造型等等,对学生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艺术学科教师,应充分挖掘各艺术门类的人格教育因素,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刻的寓意、丰富的情感、善良的人性,易引起学生美的享受、思维的启迪、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净化、灵魂的升华。正如滕守尧先生所认为的:“通过创造和欣赏美好的事物和艺术品,人的情感就会结晶成美好的形式,这一美好的形式进一步对人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使之成为一种有道德的行为。”[4]为此,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选艺术作品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们认真地欣赏、细心地品味、真切地感受,从中使他们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升华。
艺术教育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只有各方面综合发挥作用,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
注释:
[1]董学文.艺术教育是灵魂的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2000(4).
[2]谢红梅.音乐教育对人格素质的影响[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4).
关键词: 高职园艺技术专业 考试模式 改革思路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方法改革、校本教材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尝试,初步形成了针对高职教育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作为教育评价的基础与重要管理工具的考试,多数院校仍沿用传统的模式,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和评价,使高职教育考试改革远远滞后于教学改革。园艺技术专业作为农业类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季节性强、操作量大的特殊性,现行考试模式严重影响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此,开展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考试模式的改革,对于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园艺技术专业现行考试模式的弊端
(一)考试形式单一,技能考核流于形式。
目前,高职园艺专业大部分学科考试主要采取终结式考核,即在学期末组织闭卷笔试,教师按标准答案进行阅卷,结合学生的平时成绩,评出学生该门课程的期末总评成绩。这种考试只能考共性的、统一的东西,不能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差异来进行。虽然目前园艺专业的部分学科已经开始探索技能考核,但由于季节条件的限制,很多技能考核项目难以在期末进行,即使部分考核项目能够完成,也会在土地使用、考试材料利用、人力、物力等方面造成很大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园艺专业高职院校的技能考核项目大大减少,或者在室内完成,难以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情感体验、直接经验的收获,达不到技能考核的评价效果。
(二)考试方法片面,重结果、轻过程。
在目前学科结业成绩中,期末考试成绩是主要的决定因素,占学生总成绩的60%―80%,每学期课程结束后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评价区分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在教学过程中缺少过程考试,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考试,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和侥幸心理,部分学生平时得过且过,靠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甚至作弊。可见这种考试方法导致学生成绩不能体现学习效果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考试内容重理论、轻应用。
目前考试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考试多,应用测试少;标准答案试题多,不定答案的分析试题少,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大,善于记忆和努力记忆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好的分数。这样的考试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点的考核,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仍得不到验证。园艺技术专业的课程大多是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极强的课程,显然,这种考核方式无法检验学生的内在素质和真实能力。
(四)评价主体单一、效果不佳。
目前,高职教育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对于标准化的命题考试,客观题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应用技能操作、调查报告等考核形式的考试,由于考试都是在校内进行的,教师存在大量的“感情分”,或对“调查报告”等考核形式只在及格分以上拉开档次,缺少严格的评分标准,违背了考试的公平、公正的原则。因此,为了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考试应该有企业的介入来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创新。
(五)缺乏考试反馈机制。
由于考试是期末的一次性终结考试,学生考试结束,就意味着本门课程学习的终结,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不能与学生及时进行反馈与交流,不利于教与学的双边互动,也就难以发挥考试的导学促教效能,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而有可能将学生引向一种僵化、死板的学习轨道。
二、园艺技术专业考试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树立能力本位考试观。
考试观念的更新是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的前提,将过去“以知识为本”的传统高等教育考试观念,转变为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中心的考试理念;由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转变为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即转移考核重点,不去简单地考核学生“学会了什么”,而是考核学生“能解决什么问题”。通过重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使考试观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同步,充分发挥考试效能,保证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二)调整考试时间,注重过程考核。
高职教育的传统考试模式为期末的终结性考核,这远远达不到高职教育考核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而且园艺专业随着季节的转换,其主要工作任务会有很大不同,农时错过,环境温度发生变化,具体工作条件将无法再现,因此对于园艺专业结合农时调整考试时间是完善技能考核内容、体现考试全面性的必然。而且通过调整考试时间实施过程考核,能够调动学生进行平时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对学生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丰富考试形式。
由于各学科的教学目的不同,对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考核形式上应结合不同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在考试形式上可以借鉴澳大利亚TAFE教育考试模式,重视实践能力考核,丰富考试形式,结合园艺专业各学科自身特点,选用论文、案例分析报告、观测、口试、现场操作、开卷笔试、闭卷笔试等方法中的几种,不应唯书面考试为重,仅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表述能力、记忆能力的考试形式,则背离了“技术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改革考试内容。
目前,高职教育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要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因此,在学生成绩的考核上,不应停留在“应知”的层面上,在考核内容上不能单纯以书本知识作为考核的依据,而应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安排考试内容。注重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考题的应用性、操作性和技能性。
(五)加强考务管理,完善考试制度。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考试方案,在切实抓好过程考核中命题、制卷、考核、监考、阅卷、评价等工作环节的同时,理顺教务、师生、企业的关系,严肃考风、考纪,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和素质;建立考试反馈机制,使考核发挥导学促教功能。
综上所述,在高职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模式的改革必须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因此,我们课题组把“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考试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作为研究课题,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以全面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研究不同课程的过程考核、实践技能考核的内容和方法,探索出适应高职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考试模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2007.
[2]王振龙,朴素艳等.农业高职教育考试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797-14799,14803.
湖 南 农 业 大 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生毕业论文
西瓜连作的危害
学生姓名:王五
考籍号:910907310288
年级专业:2006级现代园艺
指导老师及职称:石云云教授
学院:园艺园林学院
湖南·长沙
提交日期:2009年3月
湖南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诚 信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在文中均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年月日
)( 自考、函授文科范本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失效的特征…………………………………………………1
(一)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财务管理水平低…………………………………………1
(二)筹资难度大,抗风险能力差……………………………………………………1
(三)投资能力较弱,且缺乏科学性………………………………………………2
(四)财务控制薄弱……………………………………………………………………2
二、影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失效的因素分析…………………………………………3
(一)支持要素…………………………………………………………………………3
(二)企业内部管理要素………………………………………………………………3
(三)财务内部组织要素………………………………………………………………3
(四)会计核算、监控要素……………………………………………………………4
三、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4
(一)中小企业要加强财务队伍建设,提高全员素质………………………………5
(二)中小企业要加强自身资金管理…………………………………………………5
(三)加强中小企业投资管理…………………………………………………………6
四、结束语………………………………………………………………………………7 参考文献………………………………………………………………………………7 致谢……………………………………………………………………………………7
试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
作者:张三
指导老师:杜丽丽
(湖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长沙 410128)
摘要: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和企业自身的问题,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很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分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其管理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财务控制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但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很多问题。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失效的特征
(一)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财务管理水平低
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中小企业更愿意选择传统管理方法,而舍弃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因而,很多中小企业不设财务机构,没有专职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职能由会计或其他部门兼管或企业主管人员一手包办,造成会计信息极不真实、不完整。同时,因为中小企业发展前景、工作待遇与条件、社会保障等社会认可程度低,很难吸引所需优秀人才,导致财务管理人才缺乏、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较低。而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在这些企业中,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缺乏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和相关知识,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
(二)筹资难度大,抗风险能力差
企业要持续生产经营、扩大再生产、进行对外投资和调整资本结构,就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但中小企业注册资本较少,资本实力有限,土地、房屋等银行认可的不动产数量较少,因此筹集资金是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首选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金融市场日趋完善,为广大的企业提供了多种融资、投资的渠道。中小企业也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但是,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81%的中小企业认为一年内的流动资产不能完全满足
需要,中长期贷款更是没有着落,中小企业贷款难找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与中小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60%,出口创汇占60%,提供75%的就业机会是极不相称的。
四、结束语
相比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明显处于劣势,其失效的影响因子主要包括四大类,即支持要素、企业内部管理要素、财务内部要素、会计核算和监控要素。环境要素对其他几个要素起着决定作用,该要素位于财务管理的起点地位;企业内部管理要素是财务管理的重要保障;财务内部组织要素是财务管理运行的组织保证;会计核算体系要素位于整个财务的核心地位;会计监控要素是会计正常运行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吴大红.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03(8):18-19.
[2] 刘云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初探[J].山东经济,2003(7):7-8.
[3] 彭善利.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侦破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9):3.
[4] 翟胜霞.浅析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3(5):17-19.
[5] 张斌,刘云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初探[J].山东经济,2003(7):7-8.
[6] 宋献中等.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会计模式的比较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16-17.
[7] 孙喜平.论中小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J].事业财会,2001(4):9-10.
[8] 蒋有绪,郭泉水,马娟,等.中国森林群落分类及其群落学特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45-48.
[9] 杨启先.认真搞好民营经济,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J].经济纵横,2003(10):7-8.
[10] 谢朝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经济管理,2002(3):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