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园艺学论文

园艺学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园艺学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园艺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中国园艺学会桃分会于2007年5月在郑州成立,挂靠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每两年召开一次学术会议。本次会议主要围绕桃树产业发展现状、品种资源与遗传育种、生物技术、栽培生理与技术、采后生理与贮藏、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内容进行了广泛深入地交流;并进行了第三届全国赛桃会;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生产推广单位、桃专业合作社等300余名代表参加,全会共收到提交的学术论文79篇,其中的74篇编入《中国园艺学会桃分会第四届桃学术年会论文集》。

7月6日会议举行了学术报告会。会议特别邀请了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高东升教授和上海农业科学院林果研究所所长叶正文研究员分别作了“设施果树研究进展”和“桃市场动态与长途运输”的专题报告。有15位代表进行了大会发言,充分展示了我国桃遗传、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分子育种、病虫害防治及产业化最新研究动态,活跃了桃科研和学术气氛,加强了同行之间的交流与联系。

会议共收到赛桃会参评样品239份,其中普通桃184份、油桃49份、蟠桃6份。专家组根据样品的外观品质、内在品质等指标进行了综合评比,评出“蒙阴杯”金奖22个,银奖28个,铜奖27个,桃王奖1个,风味皇后奖1个。就品种方面而言,这一届的参赛样品一改上两届日本品种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国产品种第一次占据上风,反映出我国桃育种水平和栽培技术进步显著。

园艺学论文范文第2篇

生物技术是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高新技术,生物技术在整个科学领域中占据了越来越显著的地位。作为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技术已经成为人类彻底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克服人类自身所面临的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疾病危害、能源资源匮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有效手段和工具[1]。

目前在黄瓜育种中,广大科研工作者利用生物技术结合常规育种方法,创新了一大批含有优异基因的黄瓜育种材料,培育出多个丰产、优质、多抗品种。生物技术在黄瓜遗传育种上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介绍在这方面已取得的一些重要进展。

2分子标记技术在黄瓜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2.1黄瓜基因的分子标记

开展基因分子标记研究是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分离和克隆基因的基础。“十五”期间,我国科研工作者建立了适合黄瓜的RAPD、AFLP和SSR标记的优化反应体系,并对黄瓜的多个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

钱忠英等[2]优化的黄瓜RAPD反应体系为:PCR程序94 ℃预变性3 min,94 ℃变性30 s,37 ℃复性30 s,72 ℃延伸2 min,循环40周,最后72 ℃延伸7 min为佳;模板DNA的适宜浓度为2.5~5 ng/μL,引物浓度为0.6 mol/μL,dNTPs浓度为0.25 mmol/L,Mg2+浓度为1.875 mmol/L。张桂华等[3]建立了适合黄瓜的AFLP反应体系:在50μL酶切连接体系中,取300 ng基因组DNA进行双酶切和接头连接,然后取4μL酶切连接产物进行预扩增,预扩增产物稀释30倍后,采用“2+3”选择性扩增引物组合用于选择性扩增可以得到很好的扩增效果。葛风伟[4]等摸索了适宜黄瓜的SSR反应体系,认为在25Μl PCR反应体系中,Mg2+的最适浓度为0.2 mmol/L;dNTP最适浓度为0.2 mmol/L;反应体系中Taq聚合酶宜加入1U,引物应加入30 ng;DNA最适浓度为5 ng/μL。另外,刘殿林[5]、张正奇[6]、孙敏[7]等也对黄瓜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和RAPD反应体系进行了探索。

基因分子标记方面,陈劲枫等[8]利用RAPD技术获得了黄瓜全雌性特异的片段B111000。娄群峰等[9]筛选得到了与黄瓜全雌性F基因连锁距离为6.7 cM的AFLP标记TG/CAC234,并将该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SA166。张桂华等[10]找到2个与白粉病抗病相关基因连锁距离为5.56 cM的AFLP标记,目标片段的大小分别为238 bp和236 bp。张素勤等[11]研究并获得了与控制黄瓜霜霉病和白粉病的感病QTLs均紧密连锁的显性AFLP标记:E25M632-103。该标记从分子水平说明黄瓜霜霉病和白粉病的某个感病QTLs是连锁的。丁国华[12]筛选得到与抗霜霉病基因dm连锁不十分密切的CsRGA3标记。在dm和CsRGA3之间还检测到黄瓜白粉病抗病基因pm的存在,显示了dm和pm存在连锁关系。国艳梅[13]筛选到的AFLP标记E4M6和E5M5,分别与黄瓜营养部分苦味基因Bi连锁,距离15.0 cM;和不苦基因bi连锁,距离18.8 cM。顾兴芳等[14]找到了与黄瓜果实苦味基因Bt紧密连锁的两个显性AFLP标记E23M662-101和E25M652-213,与Bt的遗传距离分别为5 cM和4 cM,且位于Bt两侧。Thomas等[15]以WⅡ983G×Strait8的55个F2+代个体和Iudm1×Strait8的90个F2+代为研究群体,从960对RAPD引物产生的135个多态性标记中筛选出5个与黄瓜霜霉病基因(dm)紧密连锁的标记:G14-800、X15-1100、AS5-800、BC519-1100和BC526-1000。

2.2黄瓜遗传图谱的构建与基因定位

1994年,Kennard等[16]以G421×H-19获得的F2+群体为材料,构建了一张总长为766 cM的遗传图谱,该图谱由10个连锁群组成,包含了58个位点标记,2个位点之间的平均距离为(21±8)cM。同时利用种间杂交GY14×PⅡ83967获得F2+群体构建了含有70个位点,10个连锁组群,总长480 cM的连锁图谱。1997年,Serquen等[17]以G421×H219杂交的100个F2+株系为试材利用RAPD技术构建了一个含有80个位点的连锁图谱,包含了77个RAPD标记,3个形态标记,分为9个连锁组群,整合长度628 cM,平均标记间隔7.8 cM。

2000年,Danin-Poleg等[18]以GY14×PⅡ83967为材料,用SSR标记技术构建了黄瓜的遗传图谱,将14个SSR标记定位到8个连锁组群中,整合图谱总长为783.2 cM,并发现其中有9个标记与甜瓜相同。Bradeen等[19]利用Joinmap软件,以G421×H219的杂交后代群体为研究对象,整合出含有10个连锁群,255个标记,总长为538.6 cM的遗传图谱,平均标记间隔为2.3 cM。又以GY14×PⅡ83967为材料,构建了一张包括了15个连锁组群,197个标记,整合图谱长度为450.1 cM的黄瓜遗传图谱。Park等[20]利用对番木瓜环斑病毒(PRSV-W)和南瓜花叶病毒(ZYMV)敏感的“Straight8”和对PRSV-W、ZYMV有抗性的TMG1(TaichungMouGua)的F6代重组自交系(RLs)为材料,构建了包含353个位点,12个连锁组群的连锁图谱。Fazio等[21]采用G421×H219获得的171个RLs和216个F2+单株构建了包含14个SSR标记、24个SCAR标记、27个AFLP标记、62个RAPD标记、1个SNP标记和3个重要形态学标记(雌性,有限生长和小叶),分为7个连锁组群,总长为706 cM的遗传图谱。Young等[22]以黄瓜抗病毒和感病毒的亲本组成的重组自交系进行AFLP、RAPD、RFLP标记,并构建了353个位点的黄瓜图谱。

“十五”期间,我国科研工作者构建了2张黄瓜遗传图谱,其一是张海英等[23]利用黄瓜重组自交系为作图群体,构建的包含9个连锁组群,共有234个分子标记的连锁图谱,其中包括141个AFLP标记、4个SSR标记和89个RAPD标记,覆盖基因组长度727.5 cM,平均图距3.1 cM。应用该图谱对控制黄瓜耐弱光的数量性状基因(QTL)进行了研究,将影响叶面积增长量的5个QTL分别定位在LG1、LG7和LG9连锁群[24]。其二为李效尊等[25]利用F2+代群体,构建的包含77个SRAP标记和79个RAPD标记的遗传图谱,分属4个大的连锁群和5个小的连锁群,总长度1110.0 cM,平均间距为13.7 cM。并将侧枝基因(lb)定位在一个大的连锁群上,其两侧标记是OP-Q5-1和OP-M-2-2,与lb的间距分别是9.3 cM和15.9 cM;将全雌性基因(f)定位在一个小的连锁群上,其两侧标记是OP-Q5-2和BC151,与f的间距分别是13.8 cM和13.6 cM。

2.3分子标记在黄瓜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上的研究

分子标记技术以其准确性高、速度快、周期短而较多地应用于黄瓜种质亲缘关系分析和种质资源多样性检测方面。利用RAPD标记进行研究的报道有:张海英等[26]分析了华北型与欧洲温室型品种的杂交后代的遗传漂移情况,进行了初步的遗传分析以及F2+个体的基因型分析。刘殿林等[27]分析了39份黄瓜材料的遗传差异,不同材料间的遗传距离(D)在0.0642~0.592之间,并根据遗传距离,按UWPGA法进行了聚类分析。夏立新等[28]计算出黄瓜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研究了田间园艺性状与分子遗传距离间各种相关曲线的相关系数。陈劲枫等[29]对黄瓜属的22份材料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聚类分析为2群:CS群(黄瓜、西南野黄瓜及野黄瓜)和CM群(甜瓜、菜瓜、野生小黄瓜及非洲角黄瓜)。庄飞云等[30]也将23份材料按亲缘关系聚类为黄瓜、近缘野生种、种间杂交种和甜瓜亚属种4类。李锡香等[31]分析了66份黄瓜种质基因组DNA,将供试种质分为8个组群。另外,利用RAPD标记可以从分子水平上探测黄瓜亲本自交系与其杂种F1代的遗传差异[32]。

AFLP技术也经常用在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上面。王志峰等[33]利用AFLP技术对包括80份山东黄瓜地方品种和24份其他地区品种的遗传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山东黄瓜地方品种与日本品种和欧美品种分属不同类群或亚类群,山东地方品种分为8组,各组内生态类型基本一致。AFLP分析计算出15份密刺类黄瓜品种的遗传距离在0.033~0.686之间,聚类分析分为8类,新泰密刺和山东密刺遗传差异较小,与长春密刺遗传差异较大[34]。李锡香等[35]以8对引物对70份不同来源的野生和栽培黄瓜种质基因组DNA进行AFLP分析,将供试种质聚类为3大种群:西双版纳黄瓜组群、印度野生黄瓜组群和栽培黄瓜组群。Zhuang等[36]用RAPD和SSR分析黄瓜野生种、半野生种的亲缘关系,二者的遗传分析结果具有很高的协调性,二者遗传距离的相关系数为0.94。

另外,李俊英等[37]发现在不同黄瓜品种的线粒体中存在类质粒分布的差异,其存在有一定随机性,不同品种中的同一种类质粒间具有同源性。

2.4黄瓜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黄瓜基因克隆有多篇报道。康国斌等[38]克隆得到了在黄瓜冷敏型品种低温锻炼异表达基因的cDN段(ccr18),大小为639 bp。在基因组中以单拷贝或低拷贝形式存在。ccr18基因与黄瓜低温锻炼相关,与拟南芥染色体IIIBAC库中的F14P3基因组序列具有88 %的同源性。白吉刚等[39]扩增出黄瓜生长素结合蛋白基因(ABPl)cDN段,大小约为800 bp,该基因在开花前1 d的子房中表达信号较弱,在授粉后2 d、4 d和6 d的幼果中表达增强。丁国华等[40]利用简并引物从黄瓜基因组DNA中分离得到15条同时具有特征保守域结构的NBS类型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GA),翻译产物与许多抗病蛋白有较高的同源性。

牛林海[41]克隆了黄瓜HMG(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s)基因,并认为该基因是单拷贝,具有组织特异性表达,在根中表达最强。叶青静[42]测定了黄瓜果实组织中的与细胞分裂相关的精氨酸脱羧酶(ADC)基因cDNA序列(约1.83 kb)、与细胞膨大有关的扩张蛋白基因cDNA序列(约786 bp)以及一条酸性转化酶的cDNA全长序列(约2.25 kb)。李志英[43]获得了正常和“花打顶”黄瓜之间的2个差异片段所在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分别定名为CUATP和CuADC。“花打顶”植株中CUATP的表达明显减少,而CuADC表达量增加。梅茜[44]构建了黄瓜幼果的cDNA文库,得到139个表达序列标签(ESTs),其中有97条与已知基因高度相似,36条为低度相似序列,在GenBank中未找到匹配同源序列的ESTs为6个。娄群峰[45]从中国弱雌性黄瓜中克隆出了全长为1024 bp的ACC合酶基因,包含6个开放阅读框,不同生态型黄瓜中ACC合酶基因序列保守性很强。不具有性型特异性,但在植株不同部位表达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2.5黄瓜杂种纯度及品种指纹图谱分析

黄瓜种子纯度鉴定的常规方法是根据田间表现性状进行鉴定,后来发展为利用同工酶的方法,但二者都有一定的缺陷。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鉴定黄瓜种子纯度,可以在苗期甚至种子阶段进行,高效快速、稳定可靠。克服了传统田间检验要根据植株园艺性状进行而导致的费时、费力等缺点。但相关报道比较少。

王和勇[46]研究表明,黄瓜不同组织器官的DNA对RAPD扩增无影响,均可获得一致的指纹图谱,并建立了种子纯度鉴定的RAPD的反应体系。孙敏[47]等通过RAPD标记鉴定和分析了黄瓜品种真实性,也建立了适宜黄瓜种子纯度鉴定的RAPD指纹图谱。金红等[48]研究了抗除草剂基因在黄瓜杂种纯度快速鉴定上的应用,摸索出田间抗性鉴定和室内种子抗性鉴定的除草剂临界浓度,建立了一套在种子发芽阶段或2片真叶期进行黄瓜杂交种纯度鉴定的新技术。

2.6分子技术鉴定黄瓜病害

王惠哲等[49]以感病组织和健康组织总RNA为模板,进行cDNA合成和PCR扩增,对75份黄瓜病毒病样本进行了检测,结果从感病组织中扩增出与预期的425 bp大小一致的目标片段,而健康组织无此扩增产物;29份材料检测到TMV,检出率达38.67 %。同样的方法,也检测到黄瓜上的西瓜花叶病毒2号(WMV22)[50]。李淑菊等[51]利用RT-PCR对黄瓜病毒毒原种类进行检测。陈洁云等[52]用同样技术明确了ZYMV和CMV是浙江及其周边地区侵染葫芦科植物最主要的病毒种类,夏季CMV普遍发生,ZYMV主要发生在秋季。

3黄瓜组培技术与单倍体和三倍体培养

利用对黄瓜离体组织的培养,通过愈伤组织和胚状体两条途径均可获得再生植株。何晓明等[53]建立了子叶及下胚轴离体培养体系,通过愈伤组织分化出的不定芽获得再生植株。郭德章等[54]将分离纯化的黄瓜子叶原生质体,培养于mKM8p液体培养基中,原生质体可持续分裂至愈伤组织形成。当再生的愈伤组织直径达0.5~1.5 cm时,及时转入改良的MS附加不同生长激素的培养基上诱导分化及再生,结果产生大量体胚并再生成植株。

不少报道对黄瓜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做了探讨。侯爱菊等[55]认为外植体类型、基因型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诱导黄瓜直接器官发生有显著影响,子叶节是最佳的外植体类型。杨爱馥等[56]研究认为愈伤组织诱导阶段和胚胎发生阶段分别采用9 %和6 %的蔗糖浓度,可促进体细胞胚胎发生;胚诱导培养基中添加6-BA 0.5 mg/L,以及愈伤组织诱导阶段甘露醇与蔗糖配合使用,可提高体细胞胚胎发生率。梅茜等[57]研究表明,苗龄和ABA是影响子叶分化形成不定芽的显著因素;加入适量的AgNO3可改善黄瓜愈伤组织的质地、促进芽的形成。与曹利仙等[58]试验结果相同。郭德章等[54]认为Ca2+浓度对黄瓜原生质体的稳定和细胞分裂有重要影响。李云等[59]研究后认为赤霉素处理离体黄瓜子叶不能诱导花芽分化,萘乙酸的促进作用不明显,激动素KT1.0诱导花芽分化的频率最高。但周俊辉等[60]认为l/2 MS培养基中附加0.10 mg/L 6-BA能显著提高离体黄瓜子叶的开花率,White培养基中附加2.00 mg/L的KT开花率也有明显提高。相同浓度的L-丙氨酸和L-酪氨酸均明显促进黄瓜子叶开花,而甘氨酸对黄瓜子叶开花则有一定的抑制。

在黄瓜单倍体和多倍体培养方面,杜胜利等[61]在国内首次建立了一整套通过未受房离体培养产生黄瓜单倍体植株的技术体系,再生频率达25 %。雷春等[62]通过射线辐射花粉授粉并结合胚培养从3个基因型中获得了单倍体植株。陈劲枫等[63]研究了异源三倍体黄瓜的离体繁殖的培养基配方最佳的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 + 6-BA 2.2 mg/L和MS + 3.0 mg/L KT + 0.2 mg/L NAA,然后丛生芽在MS + 0.2 mg/L 6-BA的培养基上伸长大约10 d后取整齐一致的芽在1/2 MS + 0.2 mg/L 6-BA培养基上生根。

4黄瓜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及基因工程改良

基因工程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改良作物品种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可应用于黄瓜上的转基因方法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和电激法等,目前以农杆菌介导法为主要方法。近几年来,广大科研工作者研究和建立了黄瓜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并通过农杆菌介导将CMV-CP、CBF3、Cor15A、Chi、Glu、CTB/CS3、RS等基因导入黄瓜基因组。

陈峥等[64]的研究表明,在共培养的菌液中添加乙酰丁香酮,明显提高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延长农杆菌与外植体的共浸染时间至40 min,外植体的存活率和出芽率显著提高。姚春娜等[65]试验表明,超声波处理可以明显提高农杆菌对外植体的转化频率。侯爱菊等[66]建立了一套黄瓜遗传转化体系,适宜的选择压力为卡那霉素30 mg/L。金红等[67]也对影响遗传转化体系的因素进行了摸索。于静[68]、孙兰英[69]、赵隽等[70]均认为子叶节是黄瓜遗传转化体系的最佳外植体,最适宜的芽诱导培养基为MS + 6-BA 0.5 mg/L;子叶节预培养1~2 d,在添加6-BA 0.5 mg/L、乙酰丁香酮100μmo1/L,pH 5.2的MS培养基上进行培养,遗传转化效率最高。利用TDZ从子叶节上诱导出再生芽,效果优于BA。

金红等[67]将抗除草剂基因bar导入到黄瓜子叶中,获得落地转化株系。邓小燕等[71]构建成植物表达载体Pbinp-35S-CBF3。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黄瓜子叶,获得了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黄瓜再生植株。张兴国[72]等也将冷cbf3基因和corl5a抗寒基因导入黄瓜基因组,创制出耐寒黄瓜新材料。白吉刚等[73,74]将拟南芥生长素结合蛋白基因转化黄瓜,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单性结实能力增强。通过黄瓜离体子叶不定芽再生体系,陈丽梅[75]和林建丽[76]已分别将荧光素基因(luc)、ATT1基因和花生白黎芦醇合酶(RS)基因导入黄瓜,获得了阳性转基因植株。柏锡[77]获得了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基因的黄瓜植株。张国广[78]将来源于菜豆的几丁质酶(Chi)基因和克隆自烟草的β-1,3-葡聚糖酶(Glu)基因导入3个基因型的黄瓜基因组中。侯爱菊[66]、孙兰英[69]和杨成德[79]也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菜豆几丁质酶基因导入黄瓜。

5存在问题及展望

黄瓜有7对染色体,染色体组总长度750~1 000 cM,高饱和的分子连锁图应具有7个连锁群。目前构建的遗传图谱相对不饱和,整合后的连锁图谱虽然密度增加,但是不能覆盖整个基因组。被定位到图谱上的分子标记不多,与重要性状紧密连锁的标记就更少。因此,仍需对黄瓜分子标记进行研究,找到与性状紧密连锁的标记,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的定位克隆奠定基础。黄瓜组织培养以二倍体的研究居多,单倍体和多倍体的研究较少,黄瓜单倍体组织培养的技术在国内仍未成熟,黄瓜转基因技术也还停留在研究阶段,与实际应用还有相当差距,今后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姜健.生物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1999,19(3):8-11.

[2] 钱忠英,蔡润,潘俊松,等.黄瓜RAPD体系的优化与应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3,21(3):208-213.

[3] 张桂华,杜胜利,鞠秀芝,等.黄瓜AFLP反应体系的建立[J].华北农学报,2004,19(2):10-12.

[4] 葛风伟,张海英,陈青君,等.黄瓜SSR反应体系的建立[J].华北农学报,2004,19(2):5-9.

[5] 刘殿林,杨瑞环,哈玉洁,等.黄瓜基因组DNA提取与RAPD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2,17(4):9-12.

[6] 张正奇,邹敏芬,熊劲芳,等.黄瓜DNA的提取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0(6):31-33.

[7] 孙敏,乔爱民,王和勇,等.黄瓜DNA提取及其RAPD-PCR反应体系的优化[J].种子,2004,23(6):9-14.

[8] 陈劲枫,娄群峰,余纪柱,等.黄瓜性别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筛选[J].上海农业学报,2003,19(4):11-14.

[9] 娄群峰,陈劲枫,MollyJahn,等.黄瓜全雌性基因连锁的AFLP和SCAR分子标记[J].园艺学报,2005,32(2):256-261.

[10] 张桂华,杜胜利,王鸣,等.与黄瓜抗白粉病相关基因连锁的AFLP标记的获得[J].园艺学报,2004,31(2):189-192.

[11] 张素勤.黄瓜霜霉病和白粉病抗性遗传机制及其分子标记研究(博士毕业论文).2005.

[12] 丁国华.黄瓜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及其对霜霉病抗病基因标记的研究(博士毕业论文).2004.

[13] 国艳梅.黄瓜苦味遗传规律研究及AFLP分子标记(硕士毕业论文).2003.

[14] 顾兴芳,张素勤,张圣平,等.黄瓜果实苦味Bt基因的AFLP分子标记[J].园艺学报,2006,33(1):140-142.

[15] Thomas H,Staub J E,Claude Thomas.Linkage of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marker stodowny mildew resistance in cucumber (CucumissativusL.)[J].Euphytica,2000,115:105-113.

[16] Kennard W K,Poetter K,DIjkhuIzen A,et al.Linkage samong RFLP,RAPD,isozyme,disease-resistance and morphological marker sinnarrow and wide crosses of cucumber[J].TheorAppl.Genet,1994,89:42-48.2.

[17] Serquen F C,Bacher J,Staub J E.Mapping and QTL analysis of horticultural trait sinanarrow cross in cucumber(CucumissativusL.)using random 2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markers[J].MolecularBreeding,1997,3:257-268.

[18] Danin-Poleg Y,Reisn,Baudracco-Arnas S.Simples equecerepeats in Cucumism apping and mapmerging[J].Genome,2000,43:963-974.

[19] Bradeen J E,Staub C,Wye C.Toward sanexpande dandinte grated linkagemap of cucumber(CucumissativusL.)[J].Genome,2001,44:111-119.

[20] Park Y H,Swnsoy S,Wye C,etal.Agenetic map of cucumber composed of RAPDs,RFLPs,AFLPs, and lociconditioning resistance topapayaring spot and 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es[J].Genome,2000,43(6):1003-1010.

[21] Fazd G,Staub J E,Srevensm R.Genetic mapping and QTL analysis of horticultural traits in cucumber(CucumissativusL.)[J].Theor.Appl.Genet.,2003,107(5):864-874.

[22] Young H P,Suat S,Cispin W,et al.Agenetic map of cucumber composed of RAPDs,RFLPs,AFLPs and locicondition[J].Genome,2000,43:1003-1010.

[23] 张海英,葛风伟,王永健,等.黄瓜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J].园艺学报,2004,31(5):617-622.

[24] 张海英,陈青君,王永健,等.黄瓜耐弱光性状的QTL定位[J].分子植物育种,2004,2(6):795-799.

[25] 李效尊,潘俊松,王刚,等.黄瓜侧枝基因(lb)和全雌基因(f)的定位及RAPD遗传图谱的构建[J].自然科学选展,2004,14(11):1225-1229.

[26] 张海英,王永健,许勇,等.黄瓜育种中“血缘”遗传关系分析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1,16(2):20-26.

[27] 刘殿林,杨瑞环,哈玉洁,等.不同来源黄瓜遗传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3,18(3):50-54.

[28] 夏立新,陈德富,等.黄瓜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1,34(2):91-94.

[29] 陈劲枫,庄飞云,逯明辉,等.采用SSR和RAPD标记研究黄瓜属(葫芦科)的系统发育关系[J].植物分类学报,2003,41(5):427-435.

[30] 庄飞云,陈劲枫.黄瓜栽培种、近缘野生种、种间杂种及其回交后代的RAPD分析[J].园艺学报,2003,30(1):47-50.

[31] 李锡香,蔚,杜永臣,等.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鉴定与分类研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4,5(2):147-152.

[32] 齐秀丽.黄瓜自交系及其F1代的RAPD分析(硕士毕业论文).2003.

[33] 王志峰,孙日飞,孙小镭,等.山东省黄瓜地方品种资源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J].园艺学报,2004,31(1):103-105.

[34] 王志峰,孙小镭,孙日飞,等.山东密刺类黄瓜亲缘关系研究[J].中国蔬菜,2005(2):6-8.

[35] 李锡香,蔚,杜永臣,等.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J].园艺学报,2004,31(3):309-314.

[36] Zhuang F Y,Chen J F.Assessment of genetic relationship samong Cucumisspp.by SSR and RAPD marker analysis[J].Plant Breeding,2004,123:167-172.

[37] 李俊英,闻颖达.黄瓜线粒体类质粒pC1,pC4在品种间的分布及同源性研究遗传[J].科学通报,2001,28(4):367-371.

[38] 康国斌,许勇,雍伟东,等.低温诱导的黄瓜ccr18基因的cDNA克隆及其表达特性分析[J].植物学报2001,43(9):955-959.

[39] 白吉刚,刘佩瑛,等.黄瓜生长素结合蛋白cDN段的克隆及其表达[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2,28(3):200-204.

[40] 丁国华,秦智伟,刘宏宇,等.黄瓜NBS类型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与分析[J].园艺学报,2005,32(4):638-642.

[41] 牛林海.裂叶牵牛、玉米和黄瓜HMG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硕士毕业论文).2002.

[42] 叶青静.黄瓜果实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调控的研究(硕士毕业论文).2003.

[43] 李志英.黄瓜“花打顶”形态、解剖、细胞学特征及相关基因的分离与鉴定(博士毕业论文).2003.

[44] 梅茜.黄瓜幼果cDNA文库构建与部分ESTs分析(硕士毕业论文).2004.

[45] 娄群峰.黄瓜全雌性基因分子标记及ACC合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博士毕业论文).2004.

[46] 王和勇.黄瓜杂交种子纯度的RAPD鉴定(硕士毕业论文).2001.

[47] 孙敏,乔爱民,王和勇,等.黄瓜杂交种子纯度的RAPD鉴定[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8(2):103-107.

[48] 金红,杜胜利,陈峥,等.抗除草剂基因在黄瓜杂种纯度快速鉴定上的应用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4,19(3):31-34.

[49] 王惠哲,李淑菊,庞金安,等.黄瓜上烟草花叶病毒的RT-PCR检测[J].天津农业科学,2004,10(2):11-13.

[50] 王惠哲,李淑菊,霍振荣,等.利用RT-PCR检测黄瓜上的西瓜花叶病毒[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4,11(4):20-22.

[51] 李淑菊,王惠哲,霍振荣,等.利用RT-PCR对黄瓜病毒病毒原种类进行检测[J].华北农学报,2004,19(3):100-102.

[52] 陈洁云.两种葫芦科病毒的分子检测和致病性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03,33(5):449-455.

[53] 何晓明,林毓娥.黄瓜子叶和下胚轴的离体培养[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1,37(5):423-424.

[54] 郭德章,鄢铮,赖钟雄,等.‘翠秀’黄瓜子叶原生质体的高效培养及植株再生[J].园艺学报,2003,30(2):227-228.

[55] 侯爱菊,朱延明,杨爱馥,等.诱导黄瓜直接器官发生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J].园艺学报,2003,30(1):101-103.

[56] 杨爱馥,朱延明,侯爱菊.几个影响黄瓜子叶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因素[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3,39(3):206-208.

[57] 梅茜,张兴国.黄瓜组织培养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24(3):266-267.

[58] 曹利仙,赵鹂,唐宇力,等.硝酸银对黄瓜离体子叶培养芽再生的促进效应[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1,36(2):168-171.

[59] 李云,鄢洪强,李林,等.离体培养黄瓜子叶花芽分化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9(6):86-88.

[60] 周俊辉,周家容,林毕成,等.6-BA和氨基酸对黄瓜子叶离体培养成花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4,40(2):171-173.

[61] 杜胜利,魏爱民,魏惠军,等.利用生物技术创造黄瓜育种新材料方法研究[J].天津科技,2001,(2):627.

[62] 雷春,陈劲枫,钱春桃,等.辐射花粉授粉和胚培养诱导产生黄瓜单倍体植株[J].西北植物学报,2004,24(9):1739-1743.

[63] 陈劲枫,罗向东,余纪柱,等.异源三倍体黄瓜的离体繁殖和鉴定[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3,39(2):109-112.

[64] 陈峥,金红,程奕,等.提高黄瓜农杆菌遗传转化体系再生频率的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01,7(4):47-49.

[65] 姚春娜,王亚馥.超声波辅助发根农杆菌对黄瓜遗传转化的影响[J].园艺学报,2001,28(1):80-82.

[66] 侯爱菊.黄瓜抗真菌基因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硕士毕业论文).2001.

[67] 金红,杜胜利,陈峥,等.抗除草剂转基因黄瓜的获得及T_1植株抗性鉴定[J].华北农学报,2003,18(1):44-46.

[68] 于静.CTB/CS3基因表达载体构建及对黄瓜的转化(硕士毕业论文).2003.

[69] 孙兰英.几丁质酶基因对黄瓜遗传转化的研究(硕士毕业论文).2003

[70] 赵隽,王华,潘俊松,等.黄瓜子叶节离体再生体系的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4,22(1):43-48.

[71] 邓小燕,张兴国,井鑫,等.冷诱导转录因子基因CBF3转化黄瓜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5):603-605.

[72] 张兴国,邵长文,等.基因Cor15A和CBF3导入黄瓜基因组[J].蔬菜分子育种研讨会论文集,2004.

[73] 白吉刚,宋明,刘佩瑛,等.生长素结合蛋白cDNA的克隆及其在黄瓜中的表达[J].植物学通报,2002,19(6):705-709.

[74] 白吉刚,王秀娟,尹谦逊,等.生长素结合蛋白基因转化黄瓜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2):263-267.

[75] 陈丽梅.黄瓜的高效再生和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硕士毕业论文).2004.

[76] 林建丽.花生白黎芦醇合酶基因表达载体构建及黄瓜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步研究(硕士毕业论文).2004.

[77] 柏锡.t2PA基因对黄瓜的遗传转化及其在不同植物中的表达效率分析和密码子改造(硕士毕业论文).2003.

园艺学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猕猴桃,实生选种,皖金

 

目前,世界猕猴桃栽培品种分属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2个种,美味猕猴桃较耐贮藏,而中华猕猴桃品种贮藏性较差,限制了中华猕猴桃品种的推广。因此,选育耐贮藏性的中华猕猴桃新品种意义重大。安徽农业大学园艺系与皖西猕猴桃研究所经过近30年的努力,通过实生选种,选育出晚熟中华猕猴桃新品种皖金,与近年来国内选育的猕猴桃新品种相比[1-3],特选-815具有果个大、丰产、早果、耐贮藏等优点。该品种于2009年12月通过了安徽省林业厅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林木良种编号为:皖S-SV-AC-005-2009。

1 选育过程

1981年,安徽农业大学园艺系在皖赣边界山区进行猕猴桃种质资源调查时,发现了1株中华猕猴桃自然实生优良单株,编号81-5,果实卵圆形,果肉黄色,果面茸毛短而少,随后引入安徽农业大学猕猴桃品种资源圃实生选种,经RAPD遗传分析,81-5与金丰和早鲜亲缘关系近,进一步说明,其起源于江西或皖赣交接处[4]。经栽培试验观察,其性状表现稳定,果形大、平均果重为100 g,丰产性较好,但果实品质及耐贮性稍差。1986年,从中华猕猴桃优良单株81-5采集种子,引至皖西猕猴桃研究所建立选种圃;1991年开始,216株实生苗陆续结果;2001年,在实生群体中进行实生选种,初步筛选出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品系3个;2003年,开始对初选优系进行品种对比和区域试验,结果特选8-15表现突出,果形大、耐贮藏,为中华猕猴桃品种所罕见。2006年3月~2007年11月,对特选-815物候期、生长结果习性、果实经济性状、耐贮性等进行了研究[5],2009年12月28日,通过安徽省林业厅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皖金’中国。

2 主要性状

2.1 植物学特征

皖金属中华猕猴桃,果面茸毛短而少、枝条上着生有短茸毛,芽大而饱满,芽苞外露,叶片近圆形,叶尖急尖,枝条深褐色,表皮粗糙,皮孔大而多,花朵较小,初花时呈白色,后逐渐变为淡黄,谢花时呈黄色,花瓣、花萼5~6片。

2.2 果实经济性状

果实卵圆形,果皮棕色,果肉呈黄色实生选种,平均单果重133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5%,可滴定酸为0.88%,Vc含量759 mg·kg-1。

园艺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园艺植物离体培养学;课程;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27-03

近几十年以来,植物离体组织培养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渗透到生物学科的各个领域,成为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之一。利用离体组织培养进行快速繁殖是当代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最广泛、最有成效的一个领域,在园艺植物方面这一技术进展尤为迅速。1960年,Morel用兰花茎尖离体培养脱病毒植株后,国际上相继建立了兰花工业,在兰花试管快繁高效益的刺激下,观赏花卉、果树和蔬菜等园艺植物以及稀有濒危植物的试管快繁和脱病毒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取得很大进展,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我校林学与园艺学院的全部园艺相关专业从1998年起均开设了“园艺植物离体培养学”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奠定了较强的园艺植物离体组织培养方面的理论基础,而且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提高了其理论联系实践、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新技术、新知识与日俱增。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学内容应反映当今的科技发展水平。然而,在有限的学时内,为了保证学生熟练地掌握组织培养技术,该课程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上。因此,在保证学生掌握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的同时,要加强其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在讲课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学科的综合知识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一、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完善

教学计划中“园艺植物离体培养学”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为24个学时,实验教学部分为6个学时。因此,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是科学地完善起理论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好这24个学时,尽可能地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有关植物离体组织培养的书籍和教材比较多,有的偏重于基础性研究的内容,涉及具体操作技术较少;有的只涉及各类植物离体组织培养的技术操作,缺乏一些系统性、基础性的知识内容,总的看来还没有一本完全适合园艺专业的教材。作为一门课程来讲,其教学内容应有一般性的基础理论,有一般的操作技术,更应有不断更新的研究成果、进展和经验。而教学内容的选择,孰轻孰重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决定,要在知识构成和技能培养两个方面寻找平衡点。

作为一门课程,应有其完整的体系。根据经验,学生认为的“有用、没用”有很大的盲目性,大多根据自己的认识、好恶作判断。所以有时学生认为没有用的部分往往对完善学生的知识构成、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逻辑性和条理性,使教学内容既有一定的理论教学深度,又突出实践性方向。基于这些特点和要求,“园艺植物离体培养学”课程构建了以下几个模块的教学内容。

模块一为生物技术概论部分,包括生物技术的概念和组成,生物技术的应用及其安全性,植物生物技术等。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生物技术的构成及其应用,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了“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的内涵。

模块二为离体培养基础理论部分,分为9个方面,几乎涵盖了植物离体组织培养的所有理论知识点,从植物细胞全能性理论,各种组织、器官、细胞、原生质体等外植体的培养,直到植物种质资源的试管保存。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可让学生了解细胞全能性的理论基础和细胞全能性在离体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了解脱分化和再分化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以及脱分化、再分化在植物再生中的作用;了解脱分化和再分化在解决植物育种和生产方面的理论基础和离体培养条件对生理生化、代谢机理、遗传等方面研究的理论意义和方法;理解植物激素和其他培养条件对促进离体培养的作用和原理;理解离体培养中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和机制。

模块三为实践创新及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注重实验技能训练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行实验模块化管理,将实验内容与学生科学研究结合起来。该模块分为4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基础性实验,实验内容基于教材基础知识,同时注重实验的宽、广、精、深,突出对基本理论的验证、对常见技术流程的熟悉,包括组织培养实验室的参观及常见仪器设备的使用、器皿及用具的洗涤与环境消毒、培养基母液的配制与保存、固体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植物材料初代培养、继代增殖扩繁、生根培养、试管苗的驯化与移栽等实验内容。第二层次为创新性实验,由任课教师给出创新性实验题目库,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做。通过接触、了解现代组培技术在园艺植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第三层次为科研性实验:鼓励学生直接参与到学院老师的科研项目中去,并结合本科毕业论文开展相关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化和延伸“园艺植物离体培养学”实验教学内容,在提升学生科研水平的同时,将研究结果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内容,一举多得。

模块三为产业化生产,注重并强化产业化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以具体的案例为教学材料,增加了相当一部分传统教材上没有涉及的内容,例如组培苗生产工厂的设计及工厂化生产、组培苗挑苗分级及切割工艺、组培苗质量鉴定与运输、组培苗成本核算与效益分析等。在教学中通过大量的种苗产业案例(例如观赏花卉脱毒与快繁、果树蔬菜脱毒与快繁、药用植物的离体培养等),融入多年来外出考察和参加学术会议积累的实践资料开展教学,重点阐述了大量元素及其他成分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巨大影响,不仅改变了同学们以为植物组织培养只是简单地调整激素配比的观点,而且可使同学们能较为全面地了解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实验教学内容的构建及改革

1.实验内容的构建。受学时缩减的限制,实验安排的重点在于训练学生的基础操作技能。其内容主要包括:(1)组织培养实验室的功能介绍和参观。这部分内容,早期在课堂上完成,效果并不理想。因为组织培养实验室为专用实验室,实验室的设计、构造及使用都有特殊的要求,所涉及的功能实验室仪器设备较多,且直接影响快速繁殖的效果,所以“空对空”的讲解显得很苍白。而且,这部分内容与做实验时涉及的内容又不可避免地需要重复、强调,从而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因此,在做实验时再对实验室和设备进行逐一的讲解、演示,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2)培养基的配制和无菌操作的练习。配制培养基是进行快速繁殖的技术基础,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掌握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及其灭菌技术。由于在灭菌过程中有较长的空余时间,所以可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让学生进行无菌接种的练习,为下一个实验打下基础,提高接种成功率。学生可每人一支试管、一种材料,反复进行练习(不必在接种室进行),直至熟练为止。(3)外植体的接种及观察。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外植体的处理、消毒以及接种技术。

2.实验内容的改革。由“实验”到“试验”的初步转变从上述可以看出,实验内容主要突出的是学生基本功的训练,但缺乏系统性以及相应技能的培养;而且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处于较被动的地位,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以致于学生上实验课不认真、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较严重。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这取决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吸引力。经过研究分析,要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键在于实现由“实验”到“试验”的转变。在保持实验内容相对稳定突出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由“实验”到“试验”的初步转变关键在于培养基配方的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处理上。在进行“实验”时,全班学生使用同一个配方,实验的结果也仅仅是计算一下污染率和愈伤组织诱导率,交个机械的实验报告了事;而对于快速繁殖的核心理论基础――控制器官分化的激素模式(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比值的变化对器官形成的调控)缺乏系统的实践验证,这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缺陷。在进行“试验”时,则是事先指定一种材料,说明其培养目的,要求学生按实验小组查阅资料,对实验方案(培养基配方组合)进行初步设计;教师在对各方案进行评价的基础上,确定该次实验全班学生采纳的最终方案,由每个小组完成其中一个处理,数据共享。这突破了以往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实验结果仅仅是根据公式计算出的“数字”的局面。得出“数字”后,实验还远未结束,学生还需要围绕主题进行分析,把“数字”转化成相应的“数据”,完成论文(非实验报告)的撰写。需要强调的是,为了保证试验的效果,还必须注意培养材料的选取。根据这几年的实施情况,总结出关键的一点是选材要容易培养,容易成功,能在较短的时间(大半学期)内有结果。更能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改革教学手段,达到最优化教学技术

1.影像资料编制与播放。传统的教学手段与影像资料相互结合、补充,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使“园艺植物离体培养学”教学更直观,信息量更大,学生学习激情更高,课堂教学效果更好。教师自编自录组织培养操作技术视频,充分展示了组织培养基本技术的几个关键阶段:母液及培养基的配置、外植体消毒及接种操作、植物材料无菌培养、不定芽分离切割及生根培养、组培苗室内炼苗及移栽技术等。课堂上教师边播放影视资料边做讲解,特别讲解操作技术的关键环节及注意点。充分利用影像资料的直观性,将抽象枯燥的课程内容具象化,传递更多的课程信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同学们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基本的操作技术和管理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互结合。利用多种软件综合制作了“园艺植物离体培养学”多媒体课件。该课件图文并茂,层次清晰,方便快捷。多媒体课件中丰富的图片、经典的表格、精美的录像和简洁的文字不仅能很好地展示组织培养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原理,而且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大量的外部信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课程讲授中,教师可以把教学时间主要集中于重点问题的阐述、难点问题的剖析,不再以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教学,明显改善了课程教学效果。另外,传统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一种延伸,也是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一种必要补充。如在讲解组培苗继代培养时增殖系数的变化与计算,工厂化组培苗生产时生长季节、车间库存、员工配备、种苗增殖系数等关键环节的调整等知识点,板书便是最好的媒介。

3.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针对目前课堂教学学时少、讲解内容有限的客观事实,教师在每次课结束后均会提出一些与组培相关的问题供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深入学习,同时授课教师还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植物组织培养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国内外经典教材在线阅读网站、组培苗工厂化育苗公司网站、组培苗木相关的科研单位与实习基地网站以及专业学术论文与专业论坛等供学生学习、讨论与交流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索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及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将现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应用于课程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提升了学习能力,同时使自身知识结构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四、存在的问题

在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课程时间的安排上。由于课时的减少,我校的课程教学分上半学期和下半学期进行。可是,实验接种后,还需要近1个月的时间才能取得数据,所以实验若安排在下半学期进行,可能数据还没有取得学生就临近放假或面临各科考试了,这将影响数据的收集(也有可能培养材料还没反应,无数据可收集)。因此,建议将实验安排在前半学期进行,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收集、分析、处理数据,完成论文的撰写;也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论文的评阅,完成实验教学的收尾工作。对实验教学的改革仅仅是一个初步的探索,今后随着实验条件的改善,一方面要进一步争取在实验材料选取上实现多样化,做到每一实验小组有一种材料,每一实验小组有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案;另一方面要逐步实施完全开放的实验,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霍学慧,王建华,郭风法,等.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278-280.

[2]刘清波,黄红梅,陈智勇,等.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课程取材途径[J].实验室科学,2013,16(1):190-192.

[3]钱善勤,覃逸明,蓝群.“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与改革实践[J].柳州师专学报,2013,28(2):109-111.

[4]彭菲,鲁耀邦,雷思琦.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117-119.

[5]汤青林,张洪,周志钦,等.园艺学本科专业现状及改革发展对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5):231-235.

[6]朱雪云.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5):34-36.

[7]朱国兵.“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14):117-118.

[8]钟字,张健,冯茂松.“园林植物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课程构建及教学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6,(2):44-46.

[9]杨雪,刘春雷,王丁,等.植物组织培养及实验(实训)教学的几点心得[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1):65-67.

园艺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洪涝灾害;CiteSpace;研究力量;热点;前沿与趋势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4-39-3

Analysis of Hotspots and Frontiers of Flood Disaster Research Field in Beijing

Li Chun Xu Yanl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Beijing 100032)

Abstract: Taking fifteen years' SCI papers of flood disaster research field in Beijing district from 2001-2015 as objects, with CiteSpace as tool, the research agencies, hotspots, frontiers and future tendency of flood disaster research field in Beijing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gencies carrying out flood disaster researches in Beijing were mainl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eking University,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and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The research hotspots were regional flood disaster, climate and flood disaster, flood disaster caused by related activities, and related fundamental research. The research frontiers were mainly Yellow River, climate change,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decline tendency.

Key words: flood disaster; CiteSpace; research strength; hotspots; frontiers and tendency

洪涝灾害是世界上最主要、且频繁发生的灾害之一。我国地形地势复杂,地区之间的气候差异较大,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匀,导致洪涝灾害突出,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总体来说,北京地区处于持续干旱状态,但汛期降雨时间短强度大,给城市的安全运行带来严重威胁,同时也给城市管理部门带来全新的挑战[2]。近几年来,运用美国德雷塞尔大学信息技术学院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Space软件对特定专业领域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是一大研究热点[3-6]。

本文拟以CiteSpace软件为工具,以《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中所收录的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文献数据为样本,对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研究力量、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进行分析,以期为洪涝灾害领域科研人员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为相关管理部门精准把握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资源状况提供情报支撑,从而提高研究成果对北京社会发展的应用价值。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均来源于《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数据库。SCI数据库为国际通行指标,它在评价高校院所的研究实力,衡量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7-10]。本研究以Flood、flood control、flood disaster、rainstorm等为主题词进行检索。研究数据采集时间跨度为2001-2015年,然后从中筛选出北京地区科研人员发表的学术论文,也包括北京地区科研人员与外省市或国外人员合作发表的论文。共检索到SCI论文总数442篇,共有204家科研机构(包括与北京地区机构开展合作研究的相关单位)参与了相关研究。

2 北京地区洪涝灾害领域研究力量分布

研究表明,北京地区在洪涝灾害研究领域开展研究的机构主要有6个,分别是: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 Sci)、北京师范大学(Beijing Normal Univ)、北京大学(Peking Univ)、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hinese Acad Meteorol Sci)、中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China Inst Water Resources & Hydropower Res)。除此之外,中国农业大学(China Agr Univ)、中国石油大学(China Univ Petr)、国家气象局(China Meteorol Adm)、中国地质大学(China Univ Geosci)等机构的SCI发文量也较多,同样是北京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重要力量。结果显示,北京地区在该领域的主要科研机构均为中央在京单位,充分体现了该领域“国家队”的科研实力。

另外,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与其它机构的合作较多,尤其是北京师范大学,与其它机构的合作最多。

3 北京地区洪涝灾害领域研究热点

研究热点是指在某个时期内,广受科研工作者共同关注和共同探讨的科学问题或科学专题。通常来说,文章的关键词是文章内容的核心和精华,因此对文章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出F频次高的关键词通常被看做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11-13]。本研究即利用关键词,借助CiteSpace软件来确定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分析表明,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分别是“防洪”(flood control),出现的频次为29次;其次是“黄河”(yellow river),出现27次;“气候变化”出现19次,位居第三;频次高于10的18个高频短语详见表1。从这些高频词归属的类别来看,大致可分为四类,分别是:一是区域问题与洪涝(如华北、华东、东北、黄土高原、长江、黄河);二是气候与洪涝(气候变化、天气研究、大雨、自然灾害、降雨强度);三是相关活动与洪涝(人类活动、自然灾害、汶川地震);四是相关基础研究(水文模型、土壤浸蚀、土壤湿度)。据此可以认为,北京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上四个方向上。

从中心度这一指标来看,“防洪”、“黄河”两个名词的中心度在0.1以上,进一步说明了这两个方向的研究在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此外,长江、水资源、气候变化、水文模型和华东等短语的中心度也都在0.03以上,说明这些问题与洪涝的关系也比较密切。

4 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前沿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所提供的词频探测功能,考察某时间段内词频的变化,将其中频次变化率高的词(突现词,burst terms)从大量的关键词中探测出来,从而确定某一领域的研究前沿和未来研究趋势 [14]。本研究将检索到的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得到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研究前沿。结果表明,出现频次最高的三个关键词分别是防洪(flood control)、黄河(Yellow river)、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其次分别是长江、华北(north china)和华东(eastern china),表明关于这些主题的研究在此前一段时间内受到研究人员的较多关注,参与研究的人员较多,从发展趋势上看,这些主题的研究未来仍有可能持续受到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

但从“突现”的角度来看,突现强度较高的则是黄河、气候变化、汶川地震和递减趋势(decreasing trend)等主题词。虽然学术界对这些主题词所代表的方向关注的时间或长或短,关注的科研人员数量有多有少,但不例外的却是它们的“突现性”,这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定时间内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有关于气候和气候变化的研究、关于华北平原的研究、关于相关问题递减趋势的研究等等。关于天气和气候变化的研究热潮开始于2011-2012年,在至今为止的几年内持续受到了科研人员的高度关注;关于华北平原的研究,在2013年突然达到了一个较高的高峰并有望持续一段时间;关于降雨强度、干旱期递减等相关问题递减趋势的研究从2011年来也受到了较高的关注度。可以认为,以上四个方向为首的研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得到更多科研人员的关注,取得更多更深入的科研成果。

5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在洪涝灾害领域开展研究的机构主要是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除此之外,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国家气象局、中国地质大学的研究实力也较强,其中北京师范大学与其他机构的合作最多。根据主题词出现的频次进行分析可知,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主要为区域洪涝灾害、气候与洪涝灾害、相关活动(如人类活动、自然灾害等)造成的洪涝灾害以及水文模型、土壤浸蚀、土壤湿度等基础研究。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主要为黄河、气候变化、汶川地震和递减趋势等。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SCI论文只是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不能全面代表北京地区在洪涝灾害研究领域开展的所有研究工作。因此要想更全面的了解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状况,则应该对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分析。

参考文献:

[1] 田国珍,刘新立,王平,等.中国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及其成因分析[J].灾害学,2006,21(2):1-6.

[2] .北京城市洪涝灾害的主因和对策建议[J].中国防汛抗旱,2011,12:27-28.

[3] 张凌.基于CiteSpace的竞争情报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1(10):1-8.

[4] 陈超美,陈悦,侯剑华,等.CiteSpaceⅡ: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2009(3):401-421.

[5] 刘则渊,王贤文,陈超美.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及其在科技情报中的应用[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10):14-34.

[6] 王婷,付爽,王瑞焕.国内外云计算研究的可视化对比分析[J].情报探索,2013(9):20-24.

[7] 孙会军.我国高校园艺学科SCI论文产出力与影响力比较研究[J].北方园艺,2012(20):194-197.

[8] 袁天峰,李广德.SCI收录中国医学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与比较[J].情报业务研究,2003(10):106-108.

[9] 郑泉水,杨卫.从SCI论文统计数量看中国力学学科的国际地位和趋势[J].力学进展,2000(1):145-148.

[10] 郑祥,姜大千,张凯,等.从SCI统计数据看近15年MBR在环境领域的研究状况[A].2005年国际城市中水回用暨园林景观水治理技术研讨会[C].2006.

[11] 赵蓉英,徐灿.信息服务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情报科学,2013(12):9-14.

[12] 赵蓉英,许丽敏.文献计量学发展演进与研究前沿的知识图谱探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5):60-68.

园艺学论文范文第6篇

张凌云,博士,39岁,现任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仅仅翻开她的简历,我们就目睹了一位林业科研人的成长轨迹:1997年本科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2000年硕士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2003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2003-2006年任职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2006年,进入北京林业大学工作。2010-2011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访问学者。

目前,张凌云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林果实发育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裸子植物有性生殖生物学。2005年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励,2006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获中国林学会第二届梁希青年论文奖二等奖,2009年荣获第十届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2010年获北京林业大学第二届科教之星。SCI刊物Plant cell reports,Physiologia Plantarum审稿人。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省部级项目多项。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发表在PlantPhysiolog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Botany.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Plant Cell and Physiology等国际重要刊物上。SCI收录17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参编教材1部。

然而,采访中,年轻有为的张凌云博士却与记者想象不同。她温文尔雅,谦逊低调,迫使人只能从她讲述的科研攻坚历程中去描摹这样一位为了林业科研不懈奋斗的巾帼科研人。

醉心经济林果实发育分子机理研究

经济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最好的林种。长期以来,经济林为我国工业、农业、医药、国防等诸多领域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为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高科技手段促进我国经济林发展,是张凌云博士一直以来的使命和追求。近年来,她深入经济林果实同化物运输和卸载领域,通过长时间摸索,成功建立了羧基荧光素探针活细胞示踪一激光共聚焦造影技术,首次将羧基荧光素酯CFDA引入木本果实韧皮部实时追踪同化物的卸载情况。该技术系国际首创,解决了荧光物质难以引入木本植物韧皮部的难题,实现了木本植物碳水化合物卸载的实时追踪,大大加速了木本果树同化物运输与品质调控研究进程。

以经济林中重要栽培品种为突破口,实现科技兴林,张凌云做出了不懈努力。她的团队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结合细胞生物学技术、免疫定位技术和蛋白印迹等手段,系统地研究了苹果、葡萄、核桃、枣等果实中同化物卸载路径及机制,实现了技术和理论的双重突破,为果实同化物运输和经济林分子育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主要研究成果发表于Plant Physiology等国际重要刊物上,受到国际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多次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报告。

积极开拓裸子植物有性生殖生物学

裸子植物是林业生产上的主要用材树种,我国用在建筑、造船、家具上的木材,大部分是松柏类植物,如东北的红松,南方的杉木。裸子植物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植物,在人民生活中都有重要的用途。然而,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我国一些裸子植物正日益成为濒危物种。因此,通过开展繁殖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以缓解珍稀濒危植物的生存危机成为诸多科研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多年来,张凌云博士锁定裸子植物花粉管极性生长分子机理开展了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青杆花粉中首次克隆到微管蛋白同源基因PwTUA1和PwHAP5转录因子,并对其功能和调控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PwTUA1在调控和提高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生长速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受到钙和硼的诱导,为缩短裸子植物生殖周期提供了新的思路;克隆到编码CCAAT框结合蛋白类型的转录因子PwHAP5,首次证实该转录因子具有调控花粉管发育及抗逆的双重功能。上述主要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重要刊物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上,大大丰富了花粉管极性生长理论,有望通过生物工程手段加速裸子植物分子育种,缩短生长发育周期,为提高珍稀、濒危及花粉萌发困难的裸子植物有性生殖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

林业科研领域的巾帼英才

由于扎实的探索和不懈的付出,十几年来,张凌云博士始终坚守在林业科研的第一线,潜心研究,在我国经济林果实发育分子机理及裸子植物有性生殖生物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与好评,并受邀担任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结构与生殖生物学会理事,《自然科学进展》和《电子显微学报》审稿人,《生命世界》杂志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等。

科研需要不断突破,张凌云从来不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目前,由她主持的国家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已经结题。在针对该专项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中,她带领课题组在我国特色植物腊梅、四翅滨黎、青杆等植物中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较大应用前景的高抗、多抗基因多个,并对其进行了功能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alof Experimental Botany等期刊上。申请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超额完成项目任务。他们从青杆花粉中首次克隆到编码CCAAT框结合蛋白类型的转录因子PwHAP5,并对其功能和调控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应用实时定量PCR发现PwHAP5基因主要在针叶、花粉部位表达,并受到钙离子的诱导。进一步实验证明,该基因在花粉萌发初期表达量开始升高,在花粉管发育的整个时期都进行高表达。利用基因枪轰击过表达PwHAP5改变了青杆花粉管生长方向,而PwHAP5RNAi的花粉管却生长正常,生长未受到影响。进一步,应用酵母双杂交和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筛选并证实了PwHAP5可以和PwFKBP12进行互作,并参与花粉管发育过程。转基因研究发现,该基因参与了植物抗旱、盐等多种逆境胁迫过程。该研究首次证实HAP5转录因子在调控花粉管发育及生长方向调控以及抗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园艺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园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1013939/jcnkizgsc201520240

1 引 言

这些年来,园艺专业人才在我国的需求非常大,园艺专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统计显示,在我国,当前大约100多家单位得到授权培养,其招生人数目前在全部高校的农口招生当中占1/6。随着我国农业发展的速度加快,原来对人才的相关培养模式目前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有关需求。如何改变园艺教学的模式与传统观念,进行创新教育,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已成了园艺教师需要面对的一项特别重要的课题。

2 创新人才应该具有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具有的综合素质往往是由专业性素质与基础性素质以及创新性素质这三个部分构成,综合素质教育为的是将党教育方针进行全面的贯彻,发展拥有灵动创造性思维、正确的思想意识、深厚的文化底蕴、基本道德规范、健康体魄、宽阔知识视野、高尚的人格情操以及博大的战略心胸满足当今农业需求的人才,不过创新教育作为综合素质的深入化与具体化,是以创新人格的培养、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作为价值的教育方式,需要重点分析和解决怎样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有关问题,创新教育是以塑造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创新型人才作为核心的。

21 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与丰富的专业知识

若无专业理论作为基础,创新便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计算机与外语成了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的基础知识。

伴随社会与时代的发展,有关公司在对人才进行挑选时,对应聘者的知识结构与科学文化水平的要求也逐年提高,这便要求大学生必须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坚实的基础知识。科学的知识结构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与担任社会各个岗位的条件。当今社会岗位所欠缺的不单单是知识结构科学合理,还有要求可以适时开拓自身相关的知识视野,达到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的境界。也只有如此,才可以依据现代社会发展与相关职业的要求来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开拓已经学的知识,将新问题解决掉,才可以适应职业结构调整的变化与工作的变动。专业知识作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具有的特色,所以,大学生在学校的时间里应该打下系统、扎实、专业技能功底与科学严谨的知识基础。

22 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指的是创造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在高校设置的课程以及相关的教学环节看来,对于大学生逻辑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视,不过对于创造性思维所做的训练并不够。怎样把学生具有的思维能力变成一定的创造能力,强化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让他当作一项教学的重要目标传到全部的教学当中是相当必要的。

大学生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以大学生创新的意识作为来源地。仅仅在创新意识非常强烈的指导下,才可以有非常强的创新动力,建立创新的目标,发挥创新潜能。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的大学生都有越来越多的挑战与机遇需要面临。所以,他们除一定要将专业技能与基本的理论知识学好外,还要不断使自我修养与自身素质得到提高,这当中的创造能力便是大学生一定要具有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与思维能力进行衡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大学生具有特别强烈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才可以让自己在当今异常激烈的社会竞争之中占有一席之地。

23 具备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习知识为的不单单是掌握和理解知识,还有要将知识当作一种特别的工具,在实践当中应用,去解决与认识现实当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借助已具备的知识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进行探索。目前学校培养出的那些大学生尽管有比较强的基本能力与坚实的理论知识,不过没有独立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熟练的动手能力。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是因为很长时间以来形成的将理论教学作为中心教学体系,特别是不重视实践教学的环节,再加上长时间教育经费的投入不够所造成的。

3 构建园艺专业创新的教育实践

这些年学生的就业状况显示,学习园艺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主要有两个去向,第一是去报考“园艺作物遗传育种”、“设施园艺”、“园艺作物栽培”等专业的升本或研究生,他的人数在总的就业人数当中占10%~20%,这些学生需牢牢的掌握那些更加系统的理论知识。不过大约有80%~90%的毕业生去乡镇企业、政府部门、园艺公司,进行花卉、蔬菜生产、苗木与园艺产品的推广与经营的工作,这些学生需学习更多的专业技术。为使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于园艺专业人才的需要,研究分析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31 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强化基础,将专业口径拓宽。在当今园艺人才的培养模式当中,在全部教学总学时数2196学时中基础教育部分占1272学时,比例达到了579%。园艺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与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农学等专业课程大致相同,专业之间互相渗透,为使学生可以获取知识,还有以后跨专业选修奠定一定的基础。

(2)设置专业模块,让学生进行自主的选择。学生在接受了大一、大二的教育之后,已经对学校与专业均有了某些了解与认知,在这个条件下学生能够依据自身的特长与爱好来选择自己的专业模块与学习层次。当前的园艺专业大约有两个学习层次,第一是毕业之后去考研究生,第二是毕业之后便就业。目前实行的园艺人才培养方案有三个相关的专业模块:第一指蔬菜模块,第二便是观赏植物模块,第三指果树模块,在各个模块当中都有不一样的专业选修课与专业必修课,到底要选择什么专业模块都是由学生自行决定的,如此全部的学生尽管均接受了四年的教育,不过知识结构的差异非常大。

(3)建立“枣核形”的课程体制。许多学校目前实行的园艺课程体制当中存在学校定位有差异、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与课程体系不完善等有关问题,所以,一定要重新修订。课程的安排方面将园艺专业必修课程放到“枣核”的中央,而在“枣核”的两边是适合各个就业层次的相关选修课。在这个体系之下,学生都要学习好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之后为就业或是考研进行知识贮备。

32 园艺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

(1)强化创新人才的多面性培养。多面性培养指的是对那些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与基础理论等等多个方面相对综合的培养。基础理论含生物学科、数学、园艺学科以及化学等相关基本知识。专业技能是通过参加各类科研训练与实践活动等途径来进行培养的,让学生牢牢掌握作物生产的方法与技能。

(2)实行导师制的培养方式。学生在进入到第五个学期之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尽量早些参与指导教师的研究工作,依据自身的喜好,参与各类科研项目,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在导师的负责之下,学生能够参加科研论文写作、试验方案的制订与实施的全部过程。同时,多次深入到实践当中,使个人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以成为指导老师在科研上的助手。

4 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41 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现代社会对于各类人才的要求和原来不一样,学生不可以只有单一知识结构,而是需要着重使自己知识的概括性与知识学习效率得到提高。所以,在某些课程的安排上,需要着重当代农业生物技术和园艺学的相互融合。这便需要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与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着重学习那些专业知识,锻炼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多多鼓励学生们去图书馆,好好利用课下的时间来学习知识,让个人的知识结构综合化与丰富化。

42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当前教学之中依然遵循着原来的路子,非常容易将学生的独立思维禁锢。所以,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精选优化与更新,能够保障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先进性,使课程的现代化与综合化水平提高。课程教学需要把学生作为中心,将问题作为主线,进行开放式、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认真贯彻思维、知识与方法这三者同时注重的原则,把思维与方法的练习当作教学内容的主线之一。

4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当前很多课程的实践活动一直由于实验经费没有办法获得保障、仪器设备、实践教学的场地等的限制,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很难提高。所以,特别重视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的相关环节,从而使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解决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强化和科研单位、企业与行业的合作,促进相关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保证学生实习的质量与时间。

44 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上每年至少参加三次学术活动;需要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业导师,一定要每年为学生开至少一次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报告会。努力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开拓学生的思路,使人才的综合素质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华森,符庆功基于创新教育的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3):257-258

园艺学论文范文第8篇

看似再普通不过的他,却有着极不平凡的一面:他是湖南省瓜类研究所所长、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党的十七大代表。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西瓜育种专家孙小武。

献身瓜研不言累

孙小武是湖南邵东人,1960年出生。1981年从湖南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邵阳市农科所经作研究室,专门从事西瓜育种研究。从此,他与西瓜结下了不解之缘。

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刚跨出大学校门的孙小武踌躇满志地迈出了他人生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命运之神似乎对他格外垂青。在所里,他的工作岗位是西瓜育种,指导他开展科研的是国内著名的多倍体研究专家陈为霖。他的岗位,他的导师,都令所里其他人十分羡慕。然而,3年后陈为霖教授不幸去世。当时邵阳市农科所与全国其他科研院所一样正面临着从纯科研向社会转型的“阵痛”。恩师陈为霖打下的良好基础,对孙小武而言,既是难得的优势,又是沉甸甸的责任与压力。年轻而稳健的孙小武没有选择等待,不畏艰难,毅然承担起研究课题。从此,他挑起了观察记载、整理数据等重担,逐渐成为所里独当一面的干将。

为了使自己的瓜果研究早出成果,取得实效,孙小武一心扑在工作上。为缩短西瓜育种时间,他每年在邵阳做完试验后,就直赴海南、云南等热带基地继续进行育种试验。科研基地选在人烟稀少的偏远之地,住的是草棚、牛舍或自盖的工棚,吃的是自产的五谷杂粮,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对此,他毫无怨言,欣然面对。平时,孙小武整天呆在实验室或试验基地,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在他的脑海中,没有节假日的概念,一年365天,天天是工作。自参加工作至今,他先后有9年在试验田边和临时宿舍里过春节。

为了保护试验成果,保证数据准确,孙小武常常整日整夜地趴在田间地头仔细观察,疲倦了就顺势躺在地上小睡一会。由于长年在外,餐风露宿,饱饥不定,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和胆囊炎。但他一直在超负荷地运转,从未请过一天病假。有时病痛发作,痛得在田间打滚,他也不肯离开工作现场,阵痛之后再接着干。1997年2月,他在长沙基地搞科研时胆囊炎再次发作,被送到医院抢救。在医院,他强忍着剧痛,毅然要求医生割掉了胆囊。病情尚未完全康复,他就拔掉了输液管,又来到长沙基地,为农民指导技术去了。

因为西瓜研究,他不能像常人一样在长辈面前尽孝、在爱人面前尽情、在儿女面前尽责。父亲重病期间,他无暇陪护;老婆生产时,他在海南基地;儿子上幼儿园,他没有接送过一次;亲人们的大小生日,他从没有参加过一次。每当想起这些,他深感自责,觉得欠亲人们太多太多。但那只是瞬间的念头,因为西瓜才是他生命的全部,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才是他最终的夙愿。他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科学育种结硕果

孙小武在读大学期间所积累的丰富专业知识,为他做好西瓜育种科研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以自主研究、自主创新为主。

孙小武通过二倍体西瓜诱变四倍体,利用四倍体的“放大”作用,经选择后逆转成二倍体西瓜,从而大大提高了常规育种的准确性。他还将多倍体水平上的杂种优势和三倍体的不孕性原理,运用到小果型三倍体无籽西瓜新品种的选育上,通过定向收集,提纯和诱变小果型四倍体材料,并经定向选择和培育,成功选育出小果型无籽西瓜雪峰小红玉。现在,雪峰系列良种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远销日本、美国、西班牙等国。雪峰花皮无籽西瓜已成为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无籽西瓜优良品种之一,十多年来一直是全国无籽西瓜区试和生产试验的对照品种。

孙小武先后主持选育出瓜菜新品种60多个,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4个小果型西瓜品种中,由孙小武主持选育的占了3个。

孙小武深知学习吸收国内外同行先进经验、先进技术的重要性。为此,他除了常与国内同行切磋学习外,还积极走出国门,紧盯国际最新成果。近年来,孙小武先后赴日本、荷兰、比利时、法国、加拿大等国考察,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在交流中,他大力引进国外新品种、新设备、新成果,然后在我国海南、云南、新疆、四川、上海、北京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制种,办示范样板。他先后从日本、荷兰、德国等国家引进瓜菜种子200多份;引进瓜菜育种和大田栽培高产新技术15项;引进日本风选机、干热杀菌机等先进的种子设备和优质化处理加工技术。

孙小武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跟国际学术动态,认真撰写理论文章。他先后公开发表了《四倍体西瓜杂交一代的引用和栽培技术》、《多倍体西瓜育种及开发利用》、《多倍体西瓜新品种选育及其制种程序改进》等30多篇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科研论文。他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第25届国际园艺学会上宣读的《无籽西瓜栽培模式的研究》,受到国际园艺界的关注,其英文版入编国际园艺学文集。他还出版了《精品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等3部专著。这些成果,是他多年汗水的结晶。

孙小武在瓜果科研上的突出成就,得到了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赞赏。2006年,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司长杜鹰等领导到邵阳视察工作时说:“我国水稻育种有袁隆平,西甜瓜育种有孙小武!孙小武了不起!”

心系三农助民富

孙小武来自农村,自然了解农民,熟悉农村,心系农业。他常常说:“为农民服务、为农业服务是我们的根本出发点,全力培育出高产优质西瓜、优质良种,并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不但这样说,更是这样做。

为使广大农民兄弟尽快掌握西瓜栽培技术,他编著了《袖珍小西瓜栽培技术》、《无籽西瓜栽培管理技术》等通俗易懂的专业书籍,发行量达30多万册,为大面积推广无籽西瓜和小果型精品西瓜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在每年的西瓜育苗生产关键时期,他总要率领10多名西瓜专业技术人员,带着自己选育的良种、技术资料、彩色挂图,赶赴本省和湖北、浙江、新疆、上海、北京等示范基地,进行“三新”技术讲座。通过室内讲课,田间示范,手把手地培训农民,严格落实丰产技术操作规程,大大提高了西瓜产量和品质。他还利用邵阳市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有利条件,进行现代农业示范培训,并在网站上开辟了“栽培技术”专栏,公开自己的电子邮箱,进行高效丰产配套技术的推广和技术答疑。

为带动群众致富,他还策划了“公司+市场+基地+农户”、“公司+农协”等模式,以公司为龙头,与农民签订协议订单,带动农民走科技致富之路,间接解决就业4000多人。他在省内和新疆、海南、云南、甘肃等省、自治区的贫困地区建立了种子繁殖及鉴定检测基地,面积达2万余亩,每亩制种纯收入在千元以上。他在22个省市建立了生产示范推广和原料生产基地20万亩,每亩纯收入1500元,农民获利3亿多元。其中有些已成为外贸出口无籽西瓜的定点基地,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邵阳市大祥区新塘村瓜农夏政权深有体会地说:“前几年,我家4亩望天田种水稻仅收千余元,近年来在孙小武等科技人员指导下,负责提供种苗,发放资料,定期指导,春季种小西瓜收入8000多元,秋季收入5000多元,甩脱了贫困的帽子。”邵阳县谷洲乡在孙小武的支持下,种植西瓜5000多亩,亩产值一般在1500至2000元,高产土丘达到6000多元。瓜农高兴地说:“要发家,种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