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园艺技术论文

园艺技术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园艺技术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园艺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84-02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里最高层次的教育,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如何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需要深入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部分,紧密结合实践,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探索,建立健全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及其个性发展,同时符合当下的经济、社会和科技进步的,具有创新性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和模式至关重要。

1 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为园艺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园艺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是园艺领域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定位。根据园艺行业、产业及其技术特征,园艺领域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涵盖的服务领域包括园艺良种繁育与推广、基地规划、设施设计与建设、生产管理、现代农业园区管理、园林苗木繁育、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以及园艺全产业链技术体系建设与创新等。

2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教育部立足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实际,将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培养模式逐渐转变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园艺领域全日制硕士专业涵盖了果树、蔬菜、观赏园艺、茶学及其与之相关的交叉领域设施园艺中的诸项内容,果、菜、花、茶的栽培及繁种、贮藏加工的新技术与应用推广。园艺领域硕士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应与园艺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与学术型硕士学位相比,所学课程结构更加注重应用技术和实践技能。学位获得者应具备农业技术推广理论和方法,掌握园艺科学最新成果和应用技术,能够独立承担园艺科学试验研究、技术指导、组织生产及经验管理任务,具备编制园艺发展规划、开展咨询服务等综合能力。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自2010年开始招收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起步较晚,健全合适的培养模式,对于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 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3.1 构建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面向行业和社会,培养实践能力优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业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命,实践类课程是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形成了以实践取向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学习农业硕士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课程内容;系统地学习园艺专业基础知识、现代传媒知识、农业推广知识等相关知识;还要学习生产管理技能、教学技能、调查分析技能、计划与评估技能等。专业技能素质培养包含果树、蔬菜、观赏植物的品种培育、种苗生产、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采后储运加工以及园艺产品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3.2 搭建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化专业实践平台

专业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问题,专业实践平台的搭建和管理非常重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应届本科毕业生所占比例较大,这些学生缺少实践经历,只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创建实践基地则是研究生培养单位与行业企业共同搭建的一个人才培养平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专业实习、教育见习、企业实践的方式,利用共建的平台先行了解相关职业行业的实际情况,在实践基地中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理论[1]。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充分加强与相关行业组织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基地要发挥校院两级单位的主动性,学校可承担部分跨学院的专业学位基地建设,同时采用激励措施鼓励和支持学院多渠道自主联系、建设实践基地。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多方面的沟通和深层次的合作,优势互补,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化专业实践平台,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培养具有创新活力和工程素养的高级人才[2]。

3.3 实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选聘实践经验丰富、教育研究能力强的教师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导师。因为部分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并不具备相应的学术及学历水平,所以加强对一些学术型导师的培训和锻炼,选送缺乏实践经验的导师到科研、管理、生产等领域进行锻炼,促使其转型[3],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一般选聘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担任校外导师,同时,要求其有能力、有时间且愿意为研究生提供实践指导。校外导师主要指导研究生实践工作,对实践环节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具体指导意见和建议,并与校内导师共同商讨、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以保证研究生所学课程能够为实践及将来的工作服务。同时,校外导师提供学位论文需要的相关项目材料,协助学校导师做好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指导工作。

3.4 规范学位论文管理评价体系

学位论文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最后一环,也是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是研究生对专业领域认识和理解的凝练。规范专业学位论文研究的实质就是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学位论文体系,并在规范中进一步强化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因而,必须加强学位论文的规范和管理。首先,学位论文的课题应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和项目研发而选择,突出实践应用能力,避免将纯理论或重科学研究的课题作为学位论文选题[1]。园艺领域要求结合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导师研究项目和培养单位基本条件选题。选题应来源于园艺产业的实际需求,是某一区域园艺产业或科技型企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生产、技术、流通或管理等领域的具体命题;应用实证研究方法等开展试验研究。鼓励和支持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或毕业设计形式多踊,论文可以是市场(产业)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试验研究、产品开发、产业规划设计、产业案例分析等。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的论文评价标准,引导研究生树立问题意识、实践导向、应用导向,围绕行业或职业的现实问题,将理论和自身实践经历有机结合。调整专业学位答辩委员会的成员结构,扩大具有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委员比例。同时,规范学位论文研究也离不开校内外导师的力量。校内外导师要引导研究生结合实践经历进行论文撰写,将实践过程中面临的行业(职业)问题作为论文研究中心,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强化自身实践能力。

3.5 加强教学方案和管理制度建设

以专业学位改革为契机,以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为核心,探索适合的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管理制度。人才培养要紧跟时代步伐,不能一蹴而就。在加强教学方案和管理制度建设的同时,要依据社会、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意见反馈,以及社会重大需求的变化而持续不断改进培养模式,切实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4]。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组建由主管院长任组长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研究生实践工作的组织实施、考核、总结和表彰等工作。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学习前,在校内外导师指导下,制订个人实践计划。另外,研究生在基地实践期间要遵守基地单位的有关定与要求,认真完成预定的实践任务。实践领导工作小组以研究生的工作态度和实践任务完成的效果、实践单位评语及书面总结等为依据进行考核[5]。为了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环节考核评定项目和标准必须按《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参加实践环节的有关规定》的要求执行。制度的建立保证了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为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4 结语

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遵循“合理定位、明确方向、突出特色、提高发展”的原则,强调科学、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园艺领域应用研究型人才[6]。

5 参考文献

[1] 陈培坤.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3):136-137.

[2] 徐林,张斌,巩恩普,等.控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0):11-14.

[3] 刘宗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1):102-103.

[4] 聂文龙.教育改革推进中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J].教育理论研究,2016(6):187-188.

园艺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1 实验室管理模式改革

1.1 管理体制

我院2003年7月成立了园艺学实验教学中心,整合各类实验室设备设施资源,实现了学院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校内实验基地由中心统一管理、统管共用,构建了“教学、科研、基地三位一体”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缓解了扩招带来的本科教学实验设备和设施不足的压力,保证了实验教学任务的完成,在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变为能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园艺学实验教学中心仪器设备总值2 780余万元,实验基地占地200亩。2007年,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3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验收。

1.2 运行机制

1.2.1 实验室建设及运行

实验教学中心利用省部共建园艺学基础实验室与山东省高校第一、二期骨干学科实验室建设等资助资金800余万元,购进了一大批实验教学急需的仪器设备及设施;利用“八五”“九五”“十一五”重点学科建设,“十一五”重点实验室建设,“十五”重中之重建设,博士后流动站建设等资助资金2 000余万元,购进了以气-质联用仪、等离子质谱仪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保证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科教学经费、研究生教育经费、学科建设经费中的设备维修费,由学院统筹管理、统一使用。实验教学中心对科研项目收取一定的大型设备使用成本费,保证了实验室仪器设备良好的运行状态。

1.2.2 实验基地建设及运行

园艺实验基地占地200亩,有现代化的温室、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10 000余平方米,有果、菜、花、茶名贵品种资源300余种。在实践中我们逐步摸索总结,形成了实验基地“一个平台两条主线”“三种运行体制”共存的运行模式。

一个平台是学校、学院投资搭建实验基地基础设施、安保管理平台;两条主线是按照学校土地有偿使用的规定,实验教学和科研示范分别由学院教学、科研两条主线计划投入;三种运行体制是实行园艺实验基地教学用地由教学经费保障,科研用地由各科研项目保障,科技示范用地由承租园艺企业投资保障的运行体制。

2 保障措施

2.1 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

实验室开放是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利用率的重要措施,是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2.1.1 中心制定了实验室开放管理规定

明确了实验室使用与登记、实验设备使用与交接等一系列具体措施,保证了实验室的运行秩序。

2.1.2 加强实验室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

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集体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中心逐步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实现“一专多能”,提高实验室开放保障能力。

2.1.3 采取灵活的方式加强实验室管理力量

发挥教师学历高、水平高的优势,根据各自特长,聘请相应教师担任大型设备技术指导。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实验室管理和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实验室根据工作实际,邀请研究生协助工作,申请本科生勤工助学岗位。

2.2 拓展实验室开放内容

2.2.1 实验室实行多种形式开放

建立了时间、内容、实验器材的“三开放”模式,为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大的自主空间。积极为学生的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研究服务。每年相关专业50%以上的学生要借助中心的实验条件完成论文。2010年以来,在中心完成的论文中,12人获优秀学士论文奖励。

2.2.2 重点支持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

将相对独立的科研训练起始时间前移到一、二年级,激励学生自主创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创新活动。三年来,共支持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6项、学校SRT项目12项、学院创业创新项目60项。

2.2.3 将学生社团的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开放管理

相关专业的学生社团数量多、活动多、参与学生多,依靠中心的条件支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茶文化协会自编自演的“谢师茶”“沂蒙干烘情”在“首届全国大学生茶艺技能大赛”中分别获得团体二等奖和个人二等奖。“茗风”茶学创业团队集茶叶生产、加工、审评及茶文化于一体,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平台,每年惠及学生200余名。

2.3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2.3.1 坚持本科实验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我校有上百年的办学经验,发扬光荣传统十分必要。“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我校传家宝之一,园艺专业在传承实训认知“模拟承包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面向二年级学生开展“青春创业竞赛”,为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搭建了平台。园艺学院有为学生提供土地搞专业实践的传统,最早是一个班一块地,院里免费提供种子、肥料,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农业,热爱专业。近几年,为更好地锻炼学生,学院在实验站开辟了“青春创业基地”,面向大一学生组成模拟公司进行土地使用权竞标,试行“模拟承包制”,划片划地,划树种分品种,明确责任义务,“承包”到人到组,放手让学生参与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增加了学生的责任感与贴近社会生产的真实感,探索了本科生深度共享科研资源的新途径。

2.3.2 本科教育实施导师制

实施“大学全程导师制”,即在本科一、二年级设由班主任和青年教师共同承担的导师制。青年教师由学院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素质,从优秀的中青年教师、科研人员中选择。导师经常深入学生中间,提供思想引导、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心理疏导、成才向导。使学生管理从以“管& rdquo;为主到以“导”为主,导师对学生学习、选课、第二课堂活动、就业等进行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同时提供各方面的信息和进行必要的生活、心理等方面的辅导,结合专职政工人员的日常教育管理,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大三第一学期让学生和所有教学科研教师自由“双向选择”,一旦确定选择对象,教师则负责学生课程论文的指导、生产实习及毕业论文的指导。

导师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安排实习培养方案,使导师因人而异、悉心施教成为可能;学生选择心目中的理想导师和感兴趣的学习方向,学生能够深度参与实验室工作,深度参与教师及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工作。

大学全程导师制的实施,铺设了一条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之路,创建了一条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建构了一个教书育人的新机制。实施大学全程导师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业务素质,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就业能力。

3 效果与效益

3.1 设备使用率高

实验中心成立以来,实验室管理及运行状态良好,设备使用率、设备完好率、设备效益均较高,深得学院内外师生的好评。2012年学校根据山东省统一要求进行了全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情况审计考查,中心在7项考查指标中有5项名列前茅。

3.2 教学成效显著

3.2.1 学生学业成绩优异

近三学年,学生课程考试平均分77.7分,毕业生中研究生考取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2013年考研率高达59.2%,其中考取985和211工程等全国重点院校的研究生比例达到58.7%。

3.2.2 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具有较高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近三年,200余名学生参加国家创新性实验计划、SRT、“挑战杯”等创新竞赛活动,25人次在省部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157名学生组建了17支创新创业团队。茶文化协会学生2010年参加全国高校首届茶艺技能大赛荣获团体、个人二等奖各一项。

3.3 科研成果丰硕

课题档次不断提升。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其中杰出青年基金1项、优秀青年基金1项,承担国家跨越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国家948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等以及山东省科技厅、教育厅、山东省自然基金等项目100余项。近年来,学院年均研究经费4 000多万元,教师主编和参编全国通用教材和面向21世纪系列教材15部,发表学术论文328篇,其中SCI收录73余篇。2010年以来,学院教师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获取各类国家专利32项。

3.4 社会影响力增强

近年来,学院招生第一志愿报考录取率逐年提升,2010年为44.1%,2011年为54.9%,2012年为58.7%,2013年为100%。本科毕业当年考取985和211工程等重点大学研究生录取率高,2010年为21.1%,2011年为16.1%,2012年为17.7%。学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3%以上。

园艺专业毕业生谢思惠,坚持自主创业,2012年获全国“就业创业先进个人”称号。山东省2011年启动名校建设工程,2012年园艺专业被确定为首期应用基础型重点建设专业。普通园艺学成为国家精品课程,2013年建设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2年学院获得“山东省科技兴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参考文献

[1] 王玉法,梅兰兰.开放与共享实验室教学模式的构建[J].实验室科学,2013(1):118-121.

[2] 周林,陈雨海,孙建迎,张庚灵,钟杰.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四位一体”教学管理改革[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0(1):123-125.

园艺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转变观念;创新能力;创新教育

为顺应时代潮流,为培养21世纪的新型的专业人才和新型劳动者,在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形势下。笔者结合园艺学科特点及自己的教学经历,就如何进一步落实和升华创新教育,谈谈对园艺专业课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些作法和体会。

1 更新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将传统的应试教观念向创新教育观念转变;将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长辈观念更新为师生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将以对口高考为目标的应试教育观念转化成为当地经济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的思想观念;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教学观转化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教育观。因此,在中职园艺专业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园艺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科学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2 创新处理教材

对教材的创新处理就是指改革教材中落后于社会时展的知识体系,建立使学生认识和把握未来发展的知识体系和活动体系。

2.1 教材的编排顺序

教材内容的编排不一定都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时需要教师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与重组。如:园艺植物的生长都有季节的先后顺序,这与教材的编辑内容是不一致的。教师可以灵活地调整教材,随季节适当安排授课内容,减少夏季讲贮藏、冬季讲开花的尴尬局面,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

2.2 教材的知识内容

通常教材在编定后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基本稳定,但科学技术和当今社会正在迅猛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教材中必然会有部分内容不能适应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对这部分内容作适当的变动是十分必要的。如:讲植保中的农药品种时,教师要随时关注产生的新药及国家新禁止上市的药品名称;如:介绍某种花卉品种时,教师要在第一时间知道该花卉最新培育的品种。通过对内容的更新,使教材更科学合理,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加前沿。

3 创新教学方法

在园艺专业课教学中,传统的“讲授法”已不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广大园艺专业课教师应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如: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性学习、讨论式学习、合作型学习、自学式学习。其中,辩证性学习是指辩证地看待一个问题,如:“锄头下有火,锄头下有水”,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锄地在土壤水分多时有促进蒸发的作用,在土壤干旱时有保持水分的作用。通过让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此外,还可采用“发展问题教学法”、“一问多解教学法”、和“开放性教学法”等多种新颖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极为重要。所谓:“发展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解答了某一问题之后,学生对所解答的问题适当加以变化和发展,并编出发展题,师生共同解答。例如:在学习花瓣的颜色与花对太阳光的吸收有密切关系时。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花瓣一般比较柔嫩,温度过高,就会灼伤花瓣。太阳光由7种色光组成,其中红、黄、橙的光热量高,由于同样颜色的花瓣对同样颜色的光反射性好,也就是说,红、黄、橙等颜色的花朵能把阳光中的红、黄、橙等强光反射回去,所以花儿中红、黄、橙色的花多;而黑色能吸收阳光中的全部射线,当阳光照在黑色的花瓣上,它不懂得反射,只是一味地吸收阳光中的热能,致使‘体温’升高而不能自控,终于被灼伤,所以黑色的花很少见。有学生问:“那到底有没有黑色的花呢?”让学生继续学习下去,师生通过查资料知道:“据统计,全球4100多万种植物中,只有8种开黑色花,荷兰花卉研究所联合六家园艺机构经过25年的努力,在1986年培育出了黑见色的郁金香,其中有一种品种叫‘黑鹦鹉’,资料上还有‘黑鹦鹉’的照片呢”。

所谓“一问多解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启发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同一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法。例如:针对“如何使农作物增产”这个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光合作用、种植密度、矿质营养、呼吸作用、遗传以及生态的角度去分析解答。

正所谓教无定法,只要我们教师用心钻研总结,好的教法是会不断产生和发展的。

4 教育手段要创新

一支粉笔、一个板擦、一本教材,已不适应现在的教学形势。园艺教师应突破封闭式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格局,使之出现多样化、弹性化的趋势。教师和学生都应树立“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自然即课本”的思想,鼓励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去参观、观察、去操作、实践,将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自由的时空中汲取知识,发展特长。教学手段不但要“走出去”还要“请进来”,即利用电视录像、幻灯、投影、计算机、多媒体、多功能教学设备等现代教育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增强课堂的“动感”“美感”“直观感”,使园艺专业课课堂更精彩、更生动、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在今后的园艺专业课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地设计园艺教学课件,对网上资源进行开发延用,利用多媒体网上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欲。

5 作业布置要创新

传统的作业绝大多数是书面写作,内容仅限于课本,如每课一练、同步练习、单元练习等,形成了练习—批改一再批改的基本模式,这很难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笔者认为内容多元、形式多样、多度、多变的作业练习,能使学生在作业中获得能力。例如学习园艺植物的繁植技术中,讲到了扦插、嫁接、压条、分生等多种繁植技术,我们选择生产中比较常用、容易实施的扦插和嫁接技术,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作为一次课后作业。讲到花卉的开花时间、传粉、结果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去观察当地各种花卉的开花时间,进行记录和整理,当作一个长期作业来完成。这样的作业打破了以往只能写下内容才能算是作业的传统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能力得到提高。

6 转变评价观念

教师首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旧观念,应向“创新鉴定”观念转变。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人价值,保护并发展学生个性。

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考核方式上要改变一次期终考试成绩定优劣的局限性。笔者采取了课堂综合互动式专题讨论及答疑,以及课程小论文的写作等考核措施,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积累,提高教学质量。

(1)课堂互动式讨论及答疑。如在讲授《植物的病虫害》这一学科时,为提高学生对病害认识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对植物病害防治的宏观理解。在一个单元教学将结束时,老师预留一些具有辩证思维的题目让学生思考。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讨论和辩论,老师做总结并评定成绩。

(2)小论文的写作。论文的写作是学生掌握某科系统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生扎实掌握本专业课程的良好方法。小论文由同学自主选题,或老师规定选题。最后由老师评定成绩,针对课程论文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集中解答。

(3)实验报告。实验课是充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必要过程,是学生掌握专业课的重要步骤。根据学生对实验内容的了解、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报告内容的正确性来评定实验课成绩。在每次上课前对共性问题进行总结和指正。

园艺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园艺专业;生产实习;创新能力;学生就业

毕业实习作为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为导向,通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团队合作的科学素养和独立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技能,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能力,以及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认知和解决园艺产业实践问题的能力,为将来胜任本职工作打下基础。

1实习前充分准备

1.1召开动员会

在实习开始前,组织全体实习学生和带队老师召开实习动员大会,让大家充分了解实习的目的、意义,充分认识到实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根据实习特点制定实习纪律,分配各班班长和团支书的工作职能范围,使其参与到生产实习的组织工作中来。着重强调安全教育,尤其是实习中人身和财产安全问题,让学生明白没有安全就没有生产实习的落实。安全、纪律问题重在学生干部的带领作用和学生的自律。

1.2合理配备实习老师

在实习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指导教师是主导。指导老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实习教学效果质量的好坏。因此,根据年龄、职称、经历、专业等对实习指导老师进行优化组合,一般由经验丰富、责任感强的老教师担任队长,以便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和专业教师指导实习的整体水平,以及实习期间内外部的组织协调与管理。实习指导教师要有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讲解要耐心细致、有针对性,答疑要准确、切合实际。

1.3与实习基地沟通协商

由于园艺专业生产实习的季节性和周期性较强,实习前应周密计划,与实习基地加强沟通交流,协商落实实习内容、实习方式、实习时间等,确保实习效果。

2实习形式多样化

2.1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并举

分散实习是利用周末分散的时间,学生自由组合,根据毕业实习教学大纲联系实习单位,确定生产实习内容,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前往实习单位完成实习任务,这种方式具有不占用学生正常的上课时间,不影响正常的教学方案实施的优点。集中实习是停课集中时间进行实习,指导教师依照实习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率领全体学生集中前往实习基地和实习单位,采取参观学习、现场实际操作、专业讲座和讨论等方式实施实习。集中式实习因占用时间过长,需要教学计划集中安排,势必造成其他课程的安排过于集中,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实行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并举,在园艺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段利用周末两天集中学生实习,其余时间分散实习,既不影响教学效果,又使学生乐于接受。

2.2分批分阶段实习

园艺生产季节性强,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假定实习完全套用教学计划,仅仅安排在几周内进行,学生就不可能对整个生产过程有清楚的认知和实际操练,势必影响实习效果。因此,可采取灵活的分批分阶段实习模式,将实习时间与周末时间综合考虑,将实习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实习内容可以大大得以丰富。

2.3循环交换式实习

各实习单位实习内容不同,学生分组安排进入不同的实习基地,每组学生在某个基地实习一段时间后与另一个实习基地的学生对调互换。这种模式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生产单位和企业,对专业行情加深了解,学到更多的适用技术和专业知识,从而使得专业综合素质得以大幅提升。

2.4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顶岗实习

鼓励学生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以及未来的就业动向,让有能力和有条件的学生自己寻找、联系实习单位,或由指导教师推荐到有可能招收毕业生的生产企业去实习。学校聘请企业的生产技术人员作校外指导老师,校内老师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实习并进行指导。这种方式可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企业也可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水平,双方可相互增进了解和加深了解。如果学生和企业最终能达到双向选择的意向,对两者都是有利的、互惠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另外,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顶岗实习模式,使实习内容、课题来源更加广泛、丰富,学生除了选择学校老师布置的实习任务、内容外,也可将企业交给的课题带回学校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达到“校、企、生”三方共赢。

2.5混合式实习

生产实习不再单独进行,而是随本科生导师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时一起进行生产实习。这种方式有充足时间保障,能够与毕业设计(论文)或导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有充足经费作保证,与导师朝夕相处,教师以自身的科研素养影响学生,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来引导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新能力,更具科学性、严谨性。缺点是导师实践阅历、经验和课题差异较大,部分导师的科研方向和指导本科生的论文内容与实际生产联系不紧密甚至脱节,有些实习内容与未来的就业或工作关系甚微,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技艺的培养,对学生就业工作帮助不大。

3考核科学合理考核方式

对人才培养有明显的导向性。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实习考核要科学合理,要体现出目标一致性、客观性、可行性、简易性。在实习结束时,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包括考勤和纪律情况)、实习报告内容的完整性、实习记录本记录的认真性和全面性综合评判,给出一个合理的分数。评定等级分为优秀(≥90分)、良好(≥80分)、中等(≥70分)、及格(≥60分)、不及格(<60分)五级,且优良率不超过55%(优秀20%),保证评分的客观性和相对性,体现教育的全面性。尤其是实习报告的撰写,体现的是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

4结语

毕业实习是完成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实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只要加强管理,善于管理,积极大胆探索,就能提高实习效果,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定元,潘红忠.高校工科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162-163.

[2]俞成丙,张宪康,邵勇.简论生产实习的过程管理[J].高等教育研究,2006,22(3):24-26.

[3]郄世鸿,梁军.高校生产实习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6):158-159,189.

[4]李永刚,张铉哲,张俊华.农科类生产实习的分析及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3(16):224-225.

[5]沈涛,卢鑫,黄金哲.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在生产实习教学中的渗透[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2):146-147.

[6]杨世芳,祝媛媛,王治国,等.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J].广东化工,2013(2):128-129.

园艺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设施农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201-03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工科与农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专业。所谓“复合型”是指在农业工程、环境工程和生物技术三方面复合的知识结构平台上各种能力或潜能的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该专业具有实践性、应用性、产业性极强的特点。但是在全国本专业教学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与社会对该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构建我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十分必要。

一、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1423”型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1.“1”个新型实践教学方案的修订与完善。新方案压缩单项实习内容和时间,由原培养方案的9周减少到4.5周,增加了专业综合实习内容和时间,由原培养方案的5周增加到8周,达到提高学生的复合型能力,实现工农知识融合掌握,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践的问题。

原实践教学方案中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设施操作技能训练、设施环境工程学实习、综合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17个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完全伴随课程性质进展进行,对单独课程教学效果良好,但实习内容重复现象严重,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合理化安排实践教学具有较大的改进的空间。修订后实践培养方案主要包括认知实习、专项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研创新实践6个方面。这六个方面理清了实践教学层次,增加了总体实践教学的时间,调整了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的比例,提高了综合实践环节的比例。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循序渐进的层次和顺序,强化了实践教学,突出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

2.“4”个环节的全程实践教学的构建。“4”个环节的全程实践教学是指“认知―专项―综合―科创活动”环节。(1)增加认知实习,强化学生对复合型能力的认知。认知实习包括工程训练、设施技能操作训练和综合认知实习。虽然是认知实习,但其实践的内容是综合性的,其实践时间打破常规,安排在一、二年级,通过认知实习使学生对专业能力的复合型要求有一定的认知,启发学生的专业思维,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以后有目的性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2)缩短专项实习和课程设计时间。专项实习包括植物保护实习、生物学实习、测量实习、设施环境工程实习、设施栽培实习、温室综合管理实习等;课程设计包括温室结构与构造课程设计、园区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建筑电气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休闲农业建筑课程设计、休闲农业艺术与设计课程设计以及温室智能化管理顶岗实习等。专项实习和课程设计直接针对核心内容进行,安排在大一到大三期间,时间控制在0.5~1周,强化和深化学生的专项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综合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奠定基础。(3)强化综合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实习是学生将工农两方面知识有机结合的一次演练。我们与温室企业、设计公司、农业园区等20家企业、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生进行4~5周的顶岗综合实习,参与一线的管理、生产和设计等任务,以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毕业论文(设计)设计实施过程中,学生参与实习单位或导师的科研工作、生产管理或规划设计工作,从实践中选题,毕业论文(设计)具有科研创新或实际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4)补充科研创新实践,培养复合能力。创新与科研技能实践,不占用实践教学的计划时间,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最有力的补充。创新与科研技能实践的基本支撑:一是国家、学校的科创项目;二是老师的科研、实践项目;三是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可充分利用大一到大四的课余、节假日时间进行。创新与科研技能实践时间安排更为灵活、内容更综合,是我们多年来大力发展和支持的实践内容。现已建立和完善学生科研创新的长效机制,加强资金和研究平台保障,培养学生自己的科研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了大学4年的计划教训时间和节假日,综合性实践教学的时间得到保障,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复合能力奠定了基础,提高了教学质量。

3.“2”是指“点”与“面”相结合的实现模式。“点”上实习主要包括工程训练、设施技能操作训练Ⅰ、设施操作技能训练Ⅱ、生物学实习、植物保护实习、测量实习、设施环境工程实习、设施栽培实习、温室综合管理实习、温室结构与构造课程设计、园区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建筑电气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休闲农业建筑课程设计、休闲农业艺术与设计课程设计等15项内容,重点提高学生的单项技能。“面”上实习包括社会实践、暑期综合教学实习Ⅰ、暑期综合教学实习Ⅱ、毕业论文(设计)、科研创新项目等内容,是课程实践的深化和强化的综合性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设计温室时,学生不仅简单地从温室工程建造角度设计,而且从植物需要、环境特点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设计,从而实现了工程和农科有机结合,优化了温室结构。另外,在设施农业产业中,不仅考虑种植植物种类、栽培管理技术要求,而且考虑产品市场销售。在实习安排中,我们重点加强面上的实习,保障其时间和实习效果,实习贯穿大学四年,计划内综合实习时间达21周,实习内容紧密结合校内(外)实习基地的一线科研、生产和管理等,并在学校导师和基地导师共同指导下进行。对单项点的实习则针对性强,要求精益求精,短时间内突破单项技能的瓶颈,为综合性实习奠定基础。“点”与“面”的合理安排和组合,以理论教学为线,融会贯通,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复合能力。

4.“3”是指与校企、校研、校社三联合的实训基地。近年来,我国设施农业产业发展迅速、遍及全国,涌现出大批设施农业企业、科研单位和农村合作社,建立了大量的设施农业基地,为实践教学拓展空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有利于我们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校内建立了设施农业环境与生物技术实验室、园艺植物与设施生理生态实验室、温室工程实验室、陕西省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践教学基地。校外与20家著名的温室公司、景观规划设计公司和设施农业园区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实现了校企、校研、校社联合培养模式。学校、企业、研究所和农村合作社可为学生提供不同层面、不同需求的实践平台,既满足了学生的实践实习场地需求,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条件,也为企业等用人单位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发展活力。扩大空间,汇聚研企社资源,建立多层面实践教学基地。2008―2011年连续3年,先后选派了346名设施专业本科生分别到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都市温室有限公司、北京京鹏温室有限公司、北京中环易达设施园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榕绿宝石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华大基因、宁夏中卫市新阳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宁夏丰甜科技农业有限公司、陕北安塞生态示范园区、榆林市农业科技示范中心、阎良天成园、西安尊地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杨凌新天地示范园区、杨凌现代化创新园等公司进行综合实践。校企、校研、校社联合的方式,既为学生实习增加了实践基地,又让企业、科研单位和合作社与学校合作,促进了他们的发展。我校与宁夏丰甜科技农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宁陕科技合作项目协议书,与宁夏中卫市新阳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承担了国家支撑项目。

二、实践效果分析

1.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通过改革,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改革了陈旧的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升了实践教学队伍素质,完善了实践教学制度;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对在生产实习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查找资料、设计方案、动手实施等一系列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再认识,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设施科学领域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深刻认识学科在现代农业和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及发展前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养成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良好个性品质。同时,也是对学生进入社会前的一次心理调整。如通过“专业劳动课”教学实践,学生自主选择实践对象和实习实践环节,自由安排实践时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精神。在新的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下,从一开始就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极大地加强了学生科技创新素质。自2008―2010年本科生公开达24人次。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达25.88%以上。

2.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教会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增强,创造能力不断提高。2007年,申请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92%,2008年增加到了20.37%,参与学生的人数比例增加。每届毕业生中有20%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通过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了专业学生的质量,学生对口就业比例提高,2010级毕业学生从事本专业的人达85%之多。

3.更好地解决工科知识与农学知识的衔接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加强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和了解,缓解供求不对应的问题,满足社会对设施专业技能人才的需要。过去围绕课程进行单项技能培养,工科内容和农学内容不易很好衔接,学生综合能力很难有质的提高。通过多次综合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工科和农科两方面的知识。我们的教师虽本身研究方向是侧重某一方面,但由于常年从事设施农业方面工作,而且大多从事社会服务,工农两方面知识结合较好,在教学中也能兼顾两方面知识,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复合型能力的关键所在。实践教学新体系建设后,我们跟许多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关系,保证企业能有一定数量的实习生,以给学生提供了除正常实习时间以外随时实践的环境条件。寒暑假给学生长时间实习提供了条件,我们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单位实习,保证了企业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满足了企业需要相对稳定的、长时间的实习生要求,也为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社会需求奠定了基础,很好地解决了就业时供求难以对应的问题。

4.实践教学的社会反响好,报考率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自2003年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2个班52人来,至2007年招生已达4个班,招生规模扩大了1倍。生源地涵盖全国各地,第一志愿报考率逐年增高,由2007年的33%提高到2009年的54%。从学生不了解该专业到目前招生规模的不断壮大,说明了该专业自2003年创立以来,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尤其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5.实践教学改革了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作为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首创者,本团队对该新型专业的创建及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经验被全国20余家高校借鉴,尤其是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体系一直被其他高校引为模版。2007年,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规划设计院等全国30多所院校、科研单位参加了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召开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设施专业的完善与发展”为主题的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研讨会。我们在会议上重点介绍了我校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与举措,受到同行的一致赞誉。2009年举办了全国设施专业师资培训班,为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17所高校的教师进行了设施工程方面课程的培训,受到了同行的好评。2010年完成了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学规范,供全国高校借鉴。

6.与研企社合作,节约实习经费,保证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经过我们八年的努力,我们筛选了一批有经济实力、热情为实践教学服务的研究单位、涉农企业、农村合作社作为我们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些校外基地不仅提高了实践教学的场所,而且承担了实习学生的吃住行费用,一些单位还给学生劳动补助,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学校的实习经费,保障了我们高质量的实践教学。而且校外基地指导老师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是我们实习效果的有力保障。

园艺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土壤肥料学;英语;教材选择;实验教学;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202-02

土壤与肥料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土壤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如何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利用土壤和科学施肥,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1]。因此,《土壤肥料学》是包括园艺学专业在内的植物生产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而园艺专业学生不管是花卉、蔬菜、果树等方向,都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园艺作物生产高产、稳产、优质的目标,而土壤与肥料是至关重要的基础知识[2]。因此,园艺专业学生学习《土壤肥料学》要结合专业实际情况,重点要学会认土、评土、用土、改土的方法和措施,掌握植物营养的基本知识和主要肥料的性质及科学施用方法。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08年开始招收园艺专业本科,每年1-2个班。作为一个地方二本院校,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定位和特色在于培养一线工程师为主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园艺专业则相应要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较快适应并服务园艺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人才。而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内园艺企业与国外企业合作,外资企业也大量进入中国,这些企业对就业人员的英语素质有较高要求。因此,双语教学是培养既有丰富专业知识,又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复合型一线园艺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我校自2010年开始,进行《土壤肥料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为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对三年的实践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

一、教材、参考书选择和教学内容调整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载体,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重要源泉,教材的选择要坚持适用性原则。在双语教学中,一般采用国外原版教材,优秀的英文教材可以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专业词汇,充分把握专业教学思路[3]。然而,国外原版教材引进成本过高,我们选定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Soil Fertility and Fertilizers:An Introduction to Nutrient Management(7th Edition)影印版《土壤肥力与肥料:养分管理导论(第7版)》作为配套英语教材。该教材经过多次修改再版,内容新颖,结构合理,深入浅出,英文语句也自然易懂,十分适合。同时,我们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土壤肥料学通论》作为中文教材,该教材简明扼要,内容全面,使用效果良好。然而,英文教材的内容及结构编排与中文教材差异较大。英文教材重点在于土壤肥力和养分管理,中文教材出现的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我国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农田土壤生态与保护等方面内容较少。就园艺专业而言,目的是让学生在园艺生产中能够更好利用土壤、科学施用肥料进行栽培管理,英文教材的内容编排更加适用。但基于二本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且差异较大,难以直接采用全英文教材。我们在征订教材前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仅有34%的同学愿意购买英文教材,采用英文为主的教学。因此,我们仍以中文教材为主教学,英文教材自愿购买,教学内容也以中文教材为主。为适应园艺专业特点,拓宽学生知识面,我们还选择了《Plant Nutrition of Greenhouse Crops》(Springer,2009年出版),《Fundamentals of Soil Science》(JOHN WILEY & SONS 出版,第8版),两本书籍供学生选读,而这两本书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获得电子版,不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

在教学内容方面,尽量紧扣园艺生产实际,以园艺作物替代教材中大田作物的相关案例和图表。如在植物营养学内容中,各元素的失调症举例说明时,全部以蔬菜、花卉、果树等园艺作物的图片形象展示,加强学生的专业结合,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课内实验的双语教学

《土壤肥料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质[4]。针对园艺专业特点和实验室实际情况制定实验教学大纲,开设了土壤颗粒分析、土壤容重和孔隙度测定、土壤pH和电导率测定、土壤有机质测定、土壤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测定、有机肥消化和总氮测定共8个实验。在中文实验指导书的基础上,我参考了METHODS IN AGRICULTURAL CHEMICAL ANALYSIS——A Practical Handbook(CABI Publishing)一书,编写了英文的实验指导书供学生参考。由于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所用英文语句相对简单,容易理解,学生接受度较高。通过中英文对照,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术语及分析测试步骤的英文表达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同时,鼓励学生使用英语撰写实验报告,这对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英文摘要和一些考研的学生今后进行科研论文写作有较大帮助。

三、教学措施和教学效果的思考

由于本课程在大学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开设,地方二本院校学生英语成绩良莠不齐,开课时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只有25%左右,难以开展英文授课。我们在上课前进行问卷调查,只有38%的同学愿意采用英文授课为主的方式。即使在一些211重点农业院校,也是基本通过四级英语考试的学生选修双语教学课程,英语基础相对较好,在采用英文讲课和英文板书时,也发现效果不理想,学生掌握的专业词汇还没有达到听课的水平,只能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形式,在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时采用不同的语言[5]。而作为非农业地方院校,涉农专业少,必修《土壤肥料学》课程的学生人数有限,无法开展根据学生英语水平进行中文教学和双语教学分班。考虑到双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应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使学生掌握英语专业术语,具有专业阅读、理解与交流能力[6]。因此,我们以中文授课为主,在幻灯片中将重要术语用中英文双语解释,对于案例中出现的图表,全部引用英文原图出现于幻灯片,配以中文分析讲解。对常用专业词汇,在授课中不断提及,以达到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的目的。通过教学形式的改变,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负担虽然有所增加,但提高了学习积极性,避免了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因英语理解能力不够而出现变为以学习英语为主,却忽视了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而本末倒置的情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件制作时重点考虑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众多的彩色图片、数据图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当前的一些生产实际和科研进展,引入大量图表数据进行分析讲解,避免照本宣科的理论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提高教学效果。

对双语教学的考试方式也进行了改革,考卷采用中英文结合的形式,主要是名词解释部分直接使用英语术语,考查学生专业词汇的掌握情况,其余题目仍以中文形式。对于二本地方院校学生来说,学习和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仍是第一位的。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引导有兴趣的学生参与科研,我鼓励学生申请一些与土壤肥料相关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在项目申请和参与教师科研过程中,鼓励他们阅读一些科技文献,对学生理解不了的地方,进行课外一对一辅导,提升他们的外语文献阅读能力和专业外语的学习兴趣。同时,借助网络,建立聊天群等,及时利用网络通讯工具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对学生及时答疑,共享一些电子版英文书籍和科技论文等,提高教学效果。

综合而言,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本科学生今后从事科研工作的相对较少,《土壤肥料学》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为主,双语教学仅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手段。在开展双语教学之前,必须要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对英语授课的接受度等方面进行调研,采用循序渐进、难易适中的双语教学方法,避免学生听不懂或跟不上教师授课的节奏,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专业知识没有理解,英语水平也没有提高的局面。老师和学生都应牢记土壤肥料学的专业知识是学习的重点,英语只是帮助更好掌握这些专业知识的工具,这样才能避免本末倒置,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土壤肥料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英语专业词汇,在今后工作中能够在涉及专业的外文资料或国际交流中应用,这样就达到了双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沈其荣.土壤肥料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刘轶飞,韩晓日.园艺专业土壤肥料学课程的教学体会[J].中国科技信息,2012,(17):146-147.

[3]王海燕,刘玲,孙向阳,查同刚.“土壤学”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03):42-45.

[4]常连生,韩志卿,张电学,朱晓萍.《土壤肥料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21(04):66-69.

[5]陈效民,陈巍,潘根兴,叶民标,李辉信.土壤学双语教学的课堂实践及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5,(07):33-38.

园艺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近10年来,

    近10年来,

    三、 发展 现代 花卉产欢的主要对策

    (一)大力发展花卉合作社

    降低风险、应对挑战,做强做大花卉产业,进一步参与国际花卉 经济 大循环。除了继续发挥大型 企业 的模范带头作用外,更重要的是要把千家万户的花农组织起来,使分散的小生产变为规模化大生产。花卉合作社是花农的自组织,能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的筛选、分级、加工、包装、运输等问题,增强花农购买种苗、化肥以及销售产品的市场交涉力,从源头上保证花卉质量,从组织上保护农民的利益。对合作社的功能,佐伯尚美(1993)指出,日本政府的各种价格政策、补助金、低息扶农资金等都是通过农业协同组合执行的,这也是政府支持农业协同组合事业的重要原因。因此,发展合作社不仅是推动 农村 经济的需要,也是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提高执政水平的需要。各级政府应把发展合作社作为促进农业生产、改善干群关系、建设和谐社会、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来抓。在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扶贫资金安排上应适当向合作社倾斜,甚至一部分政府职能也可以委托合作社完成。

    (二)引导、鼓励合作社与大企业联合,全面提升花卉产业现代化水平

园艺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洪涝灾害;CiteSpace;研究力量;热点;前沿与趋势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4-39-3

Analysis of Hotspots and Frontiers of Flood Disaster Research Field in Beijing

Li Chun Xu Yanl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Beijing 100032)

Abstract: Taking fifteen years' SCI papers of flood disaster research field in Beijing district from 2001-2015 as objects, with CiteSpace as tool, the research agencies, hotspots, frontiers and future tendency of flood disaster research field in Beijing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gencies carrying out flood disaster researches in Beijing were mainl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eking University,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and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The research hotspots were regional flood disaster, climate and flood disaster, flood disaster caused by related activities, and related fundamental research. The research frontiers were mainly Yellow River, climate change,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decline tendency.

Key words: flood disaster; CiteSpace; research strength; hotspots; frontiers and tendency

洪涝灾害是世界上最主要、且频繁发生的灾害之一。我国地形地势复杂,地区之间的气候差异较大,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匀,导致洪涝灾害突出,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总体来说,北京地区处于持续干旱状态,但汛期降雨时间短强度大,给城市的安全运行带来严重威胁,同时也给城市管理部门带来全新的挑战[2]。近几年来,运用美国德雷塞尔大学信息技术学院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Space软件对特定专业领域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是一大研究热点[3-6]。

本文拟以CiteSpace软件为工具,以《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中所收录的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文献数据为样本,对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研究力量、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进行分析,以期为洪涝灾害领域科研人员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为相关管理部门精准把握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资源状况提供情报支撑,从而提高研究成果对北京社会发展的应用价值。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均来源于《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数据库。SCI数据库为国际通行指标,它在评价高校院所的研究实力,衡量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7-10]。本研究以Flood、flood control、flood disaster、rainstorm等为主题词进行检索。研究数据采集时间跨度为2001-2015年,然后从中筛选出北京地区科研人员发表的学术论文,也包括北京地区科研人员与外省市或国外人员合作发表的论文。共检索到SCI论文总数442篇,共有204家科研机构(包括与北京地区机构开展合作研究的相关单位)参与了相关研究。

2 北京地区洪涝灾害领域研究力量分布

研究表明,北京地区在洪涝灾害研究领域开展研究的机构主要有6个,分别是: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 Sci)、北京师范大学(Beijing Normal Univ)、北京大学(Peking Univ)、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hinese Acad Meteorol Sci)、中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China Inst Water Resources & Hydropower Res)。除此之外,中国农业大学(China Agr Univ)、中国石油大学(China Univ Petr)、国家气象局(China Meteorol Adm)、中国地质大学(China Univ Geosci)等机构的SCI发文量也较多,同样是北京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重要力量。结果显示,北京地区在该领域的主要科研机构均为中央在京单位,充分体现了该领域“国家队”的科研实力。

另外,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与其它机构的合作较多,尤其是北京师范大学,与其它机构的合作最多。

3 北京地区洪涝灾害领域研究热点

研究热点是指在某个时期内,广受科研工作者共同关注和共同探讨的科学问题或科学专题。通常来说,文章的关键词是文章内容的核心和精华,因此对文章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出F频次高的关键词通常被看做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11-13]。本研究即利用关键词,借助CiteSpace软件来确定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分析表明,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分别是“防洪”(flood control),出现的频次为29次;其次是“黄河”(yellow river),出现27次;“气候变化”出现19次,位居第三;频次高于10的18个高频短语详见表1。从这些高频词归属的类别来看,大致可分为四类,分别是:一是区域问题与洪涝(如华北、华东、东北、黄土高原、长江、黄河);二是气候与洪涝(气候变化、天气研究、大雨、自然灾害、降雨强度);三是相关活动与洪涝(人类活动、自然灾害、汶川地震);四是相关基础研究(水文模型、土壤浸蚀、土壤湿度)。据此可以认为,北京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上四个方向上。

从中心度这一指标来看,“防洪”、“黄河”两个名词的中心度在0.1以上,进一步说明了这两个方向的研究在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此外,长江、水资源、气候变化、水文模型和华东等短语的中心度也都在0.03以上,说明这些问题与洪涝的关系也比较密切。

4 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前沿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所提供的词频探测功能,考察某时间段内词频的变化,将其中频次变化率高的词(突现词,burst terms)从大量的关键词中探测出来,从而确定某一领域的研究前沿和未来研究趋势 [14]。本研究将检索到的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得到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研究前沿。结果表明,出现频次最高的三个关键词分别是防洪(flood control)、黄河(Yellow river)、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其次分别是长江、华北(north china)和华东(eastern china),表明关于这些主题的研究在此前一段时间内受到研究人员的较多关注,参与研究的人员较多,从发展趋势上看,这些主题的研究未来仍有可能持续受到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

但从“突现”的角度来看,突现强度较高的则是黄河、气候变化、汶川地震和递减趋势(decreasing trend)等主题词。虽然学术界对这些主题词所代表的方向关注的时间或长或短,关注的科研人员数量有多有少,但不例外的却是它们的“突现性”,这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定时间内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有关于气候和气候变化的研究、关于华北平原的研究、关于相关问题递减趋势的研究等等。关于天气和气候变化的研究热潮开始于2011-2012年,在至今为止的几年内持续受到了科研人员的高度关注;关于华北平原的研究,在2013年突然达到了一个较高的高峰并有望持续一段时间;关于降雨强度、干旱期递减等相关问题递减趋势的研究从2011年来也受到了较高的关注度。可以认为,以上四个方向为首的研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得到更多科研人员的关注,取得更多更深入的科研成果。

5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在洪涝灾害领域开展研究的机构主要是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除此之外,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国家气象局、中国地质大学的研究实力也较强,其中北京师范大学与其他机构的合作最多。根据主题词出现的频次进行分析可知,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主要为区域洪涝灾害、气候与洪涝灾害、相关活动(如人类活动、自然灾害等)造成的洪涝灾害以及水文模型、土壤浸蚀、土壤湿度等基础研究。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主要为黄河、气候变化、汶川地震和递减趋势等。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SCI论文只是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不能全面代表北京地区在洪涝灾害研究领域开展的所有研究工作。因此要想更全面的了解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状况,则应该对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分析。

参考文献:

[1] 田国珍,刘新立,王平,等.中国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及其成因分析[J].灾害学,2006,21(2):1-6.

[2] .北京城市洪涝灾害的主因和对策建议[J].中国防汛抗旱,2011,12:27-28.

[3] 张凌.基于CiteSpace的竞争情报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1(10):1-8.

[4] 陈超美,陈悦,侯剑华,等.CiteSpaceⅡ: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2009(3):401-421.

[5] 刘则渊,王贤文,陈超美.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及其在科技情报中的应用[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10):14-34.

[6] 王婷,付爽,王瑞焕.国内外云计算研究的可视化对比分析[J].情报探索,2013(9):20-24.

[7] 孙会军.我国高校园艺学科SCI论文产出力与影响力比较研究[J].北方园艺,2012(20):194-197.

[8] 袁天峰,李广德.SCI收录中国医学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与比较[J].情报业务研究,2003(10):106-108.

[9] 郑泉水,杨卫.从SCI论文统计数量看中国力学学科的国际地位和趋势[J].力学进展,2000(1):145-148.

[10] 郑祥,姜大千,张凯,等.从SCI统计数据看近15年MBR在环境领域的研究状况[A].2005年国际城市中水回用暨园林景观水治理技术研讨会[C].2006.

[11] 赵蓉英,徐灿.信息服务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情报科学,2013(12):9-14.

[12] 赵蓉英,许丽敏.文献计量学发展演进与研究前沿的知识图谱探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5):6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