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评专业职称论文

评专业职称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评专业职称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评专业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职称论文字数统计

一般不要求字数,只是会计算你的论文篇数。

关于医学的职称论文

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

[摘要]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之养成是当代医学发展所需,但在我国目前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过程中存在许多误区,文章探索了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养成的途径:在医学伦理教学上着重培养与提高医学生的伦理辨析能力;院校教育和医院继续教育相接合,建立终身医德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医学伦理素养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医学生 医学伦理 素养

[作者简介]傅伟韬(1973— ),女,吉林吉林人,吉林医药学院人文社科部伦理法学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伦理、法学。(吉林 吉林 13201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79—02

素养就是一个人平素的品质、一贯的修养,而医学伦理素养则应表现在人们对医疗领域中自己和他人行为是与非、美与丑的判断和评价基础之上而形成的一贯的品质和修养。医学伦理素养之养成,就是一个人对医德行为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理解,并将此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的过程。

一、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养成的现实价值

1.医学伦理素养是当代医学发展所需。医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它的发展中并不是独自前行的,它与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只有技术没有人文情怀的医学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的医学,因为它偏离了医学的本质和目的。现代医学模式更科学地概括了影响人类疾病和健康的因素,突出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许多复杂的医学伦理问题、多元价值的并存常使医学科研人员处于左右两难的境地。在临床科研、实践中,医务工作者要正确处理涉及多层次、多因素复杂的医学伦理问题,就必须具有较深厚的医学伦理素养。医学生是医学临床与科研的有生力量,他们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对于医学的发展更有着巨大的社会意义。

2.医学伦理素养是创造和谐医患关系的必要元素。在全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构建和谐医院、和谐医患关系可以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近几年,社会上对医疗服务的批评日益强烈,医患关系也成为众所瞩目的社会热点之一。客观地说,医疗临床实践与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除了法律法规适用、管理制度、政府投入、社会保障等诸多因素外,还有我们不能忽视的医务人员的医学伦理素养没能经受住考验的事实。毋庸置疑,若想彻底改变现状,创造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着力培养和加强医务人员医学伦理素养是其中最能动、最速效的措施之一。

3.医学伦理素养是成为合格医生必备的素质之一。从医学传统及医学职业的本质看,医乃仁术,无恒德者不可以从医。医疗卫生工作的宗旨和医务人员的行为特征都显示出医学伦理素养的特殊重要性和内在必要性。缺少医学伦理素养的医务人员很难甚至不能完成医学职业本身的目的——维护病人的利益和福祉,而这恰恰是医学的根基。在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中也明确提到,“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是医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

二、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养成的误区

1.医学伦理学教学目标的偏差。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伦理理念,逐步养成医学伦理素养。目前许多院校的医学伦理学的教学都把重点放在了医学伦理知识的传授上,而偏离了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真正目标。医学伦理素养虽然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伦理知识来体现,但不是说具备医学伦理知识就具备医学伦理素养。由于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的教学都将教学目标停留和局限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上,在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跟不上现代医学发展的步伐,造成医学生在对医学伦理知识的学习中只是死记硬背了一些相关的知识点来应付考试,理论联系实际方面仅局限于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不能融会贯通形成医学伦理理念,难以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作为未来医学科研与实践的主力军,很显然,医学生的医学伦理素养很难提高。

2.医学生学习认知的偏差。(1)重视医学专业学习,忽视医德素养养成。受长期以来只注重实用技术这个在社会上占主流地位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医学生往往更看重对医学实用层面的理论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忽视了医学本质是关爱生命,为人类服务的深层价值内涵,因此许多医学生都认为“专业课很重要”,而对医学以外的各种“非专业”课程则完全凭兴趣和心情来看待,甚至很多专业课的老师也在自觉不自觉中强化着他们的这种想法。许多院校医学生努力学习着专业课,而对所谓“非专业”课的医学伦理学等人文课程的学习则认为是在浪费时间,于是医学伦理教育的课堂上缺课、开小差的现象极为普遍。当然,在学生这种轻视松懈的态度下,很难谈及医德教育效果的实现。(2)将医学伦理素养局限于医者的仁爱之心。许多医学生甚至医务工作者对于医学职业所需的医学伦理素养的理解就是医务人员应具有仁爱之心。而实际上,仁爱之心仅仅是医德素养的一个方面而已,没有医学伦理理论作支撑的仁爱之心,有时反而会导致行为选择的失误而给病人带来不应有的伤害。医学院校的学生往往没有认识到这样一个重要而现实的问题,即只有在接受规范化、科学化的医德教育的基础上,才能理智地分析、解决医疗实践中的道德问题。(3)将医学伦理素养养成定位于未来职业任务。许多医学生只是将医学伦理学简单地看做是一门课程,没有把它作为医学职业生涯中医德素养养成的一个环节对待。把医学伦理学教学所要完成的医德教育及医学伦理素养培养看做是工作后的积累,而不是在校学习期间的任务。而医学伦理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积累过程,在大学学习阶段如果缺失这一必要的素养养成过程,医学生在进入医疗实践后,在角色转变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应对与学生时代完全不一样的环境和情况,以更好地服务社会。

3.医学伦理素养属性认知偏差。许多人将医学伦理素养养成等同于技能的学习,医学生在校期间对医学伦理知识的学习随着课程的结束和考核的合格而完成,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已具备了医学伦理素养,对今后工作中需要的医学伦理判断一定可以手到擒来。而许多医院及医务工作者本人也认为既已在学校接受医学伦理相关方面的教育,就已具备相应的素质。事实上,医学伦理素养不是简单的技能的把握,而是知识和经验不断积淀后的理念的形成,是在一定知识积累基础上的对医疗实践中涉及的伦理问题进行判断和评价,并有意识地不断学习和积累相关经验以提升自身的医学伦理修养。由于人的思想观念易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之不断变化的复杂的社会和医疗环境,尽管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在学校已学过医学伦理学课程,但是如果只局限于此,是无法抵御各种不良倾向的冲击和影响的,在医疗实践中也不能准确地作出伦理判断,有时可能会出现侵害患者利益的情况。

三、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养成的途径

1.在医学伦理教学上着重培养与提高医学生的伦理辨析能力。(1)医德理论储备是医学生具有伦理辨析能力的必备要件。医学伦理的理论讲授又是医学生增加医德理论储备的前提要件。针对目前患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和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现状,医学生如果缺乏必要的医学伦理知识,面对以人为本的医学,仅仅在医疗技术上胜任则未必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医疗目的,面对患者,技术完备的医学生可能会茫然不知所措。而具有必要的医学伦理知识可以帮助医学生更好地发挥和应用其所掌握的医学知识技术。因此医学院校除了有责任传授给医学生目前医疗实践所需要的医学知识外,也有责任培养医学生必要的医学伦理理念。对医学生而言,通过学习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原则和各种规范,培养对众多医学伦理学问题或难题的分析能力,就是要形成医学伦理素养,即培养在医疗实践中对伦理问题的敏感力和把握解决伦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而医学伦理理念不可能在医学生的头脑中自发形成,只有依靠专业教育传授给医学生处理医疗实践所必需的医学伦理知识,才会促使医学生形成一定的医学伦理理念。(2)注重医德实践以拉近医学专业与医学伦理之间的距离。医德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如同理论知识需要经过临床实习才能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一样,医德的养成也需要密切结合实习,通过医德实践,医学生可以获得直观且真实的医学伦理辨析体验。因此,可以考虑进行一些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可以在课堂上采取情景模拟法教学,同时,适当增加一些实践环节。比如,请医学专家结合多年行医经验给学生作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组织有关医德医风方面的演讲比赛,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以了解我国医患关系的现实和医学发展的实际需求。

2.院校教育和医院继续教育相接合,建立终身医德教育体系。(1)院校医德教育应延续至医学生见习和实习期。医学的实践性特点使医学教育的见习、实习阶段,更应注重医学伦理素养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医学生的见习、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技能的见习、实习,也是对医学伦理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的见习、实习。在校学习期间,医学生初步掌握了基本的医学专业理论知识,也把握了基本的医疗道德要求。但社会环境是复杂的,受来自负面渠道和功利思想的影响,会使刚刚走上社会的医学生产生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和心态失衡问题,这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医德教育效果。因此,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不应以某一门课程的终结而终结,而是要延伸到见习、实习过程中,形成包括医德启蒙教育、医德系统教学、结合临床实践教学、临床实习医德教育在内的多层次、分阶段、连续性的校内医德教育体系。(2)医院应接过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接力棒。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即使通过在校的医学伦理素养的系列教育,医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已具备了一定的医学伦理素养,但在长期的日常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在校时不曾遇到的更实际更具体的问题,加之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在医疗领域也会不断出现新的伦理问题,这都需要医务人员不断加强自身的医学伦理素养,防止在医疗实践过程中的任何环节、任何时期出现忽视、侵犯、伤害病人利益、违反医学伦理的情形。这就要求不仅医务人员自身要加强学习医学伦理理论的主动性,而且需要医院给医务人员提供继续医学伦理教育的平台。

3.逐步建立医学伦理素养的评价机制。医学伦理素养的评价是把医德理论、医德规范和医德实践三者统一起来,以独特的医学价值判断直接参与整个医学实践活动的形式和过程。它是医学伦理原则和规范发挥作用的杠杆,长期的道德教育及适当的引导、约束机制,可以使人在内心深处建章立法,并逐渐转化为内心信念和行为习惯,因此,医学伦理素养的评价机制能够以其特有的方式深刻影响医学生尤其是医务工作者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在医院可以把医务人员的自我评议、医生同行之间的评议和患者对医务人员的评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并把评议结果与职务晋升、年度考核和利益分配结合起来;也可以根据考核情况,对有违医学伦理行为的医务人员进行下岗培训,对违反医学伦理原则和规范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惩戒,形成一种外在的评价机制。长期的正面教育引导必将会在医务人员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有效的正确的价值导向,并逐渐转变为他们的内心信念,从而促使医务人员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医学伦理素养。

[参考文献]

[1]马博.浅谈新时期医学生的医德教育[J].药学教育,2008(2).

[2]廖浩.新时期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8).

[3]刘运喜.医学生医德素质形成过程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12).

[4]陈君.浅谈医学生的医德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

看了“职称论文字数统计”的人还看:

1.2017年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2.职称论文的字数要求

3.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评专业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2006级财务X班的学生XX,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是XXX老师。我的论文题目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虽然做财务分析的人很多,但我仍选择了做财务分析,主要是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也是为了系统的学习这部分理论知识并用于指导实践,因为之前并没有系统的学过财务分析;另外,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出现分离,利益主体出现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学会并进行财务分析也已显得非常重要。而我之所以选择以中石化为例,是因为我认为中石油是一个财务体制相对健全的企业,对这样的企业做出的财务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信息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和充分性。

下面,我将从: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论文的优缺点以及写作论文的体会四个方面作具体地介绍,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我写这篇毕业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繁盛的市场经济推动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利益主体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当今,权益投资者与中介机构、债权人、治理层和管理层、雇员、顾客、政府及相关监管机关、注册会计师等都主要依据有业务往来的企业的详尽的财务报表,判断这些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前景,并据以做出各种各样的决策。而财务报告是一种非常专业的信息披露方式,一般的投资者面对深奥的、专业的财务报告有时如坠雾中不知所云,所以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地、相比较的分析。

由于受财务分析主体利益的制约,不同的财务分析主体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是不同的。但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数据有很多,唯有正确使用财务比率才能从中挑选出对投资决策有用的信息。财务报表的分析不仅是评价财务状况、衡量经营业绩的重要依据,挖掘潜力、改进工作、实现理财目标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投资者合理实施投资决策的重要步骤。

其次,我想谈谈我这篇论文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方法。

本文首先在文章开头简单阐述了对上市公司报表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和意义,在目的中,我谈到:不同的财务分析主体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是不同的。在文中,我通过投资大师巴菲特的几句话主要介绍了财务分析对投资者的重要性。

接着我便以2008和2009中国企业500强之首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做出具体的财务分析。在做具体的案例分析之前,我先从宏观方面综述了2008年世界和中国的石化工业状况,并简要介绍了中石化在2008年的经营概况。我之所以要对这部分做介绍,是因为金融危机对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 、筹资活动有着不同程度的财务影响。面对金融危机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要减少库存 、降低人工成本、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在投资活动中要减少投资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抓住投资机会提高权益性投资;在筹资活动中要提高借款比重、充分利用应付账款。通过对这些宏观背景的介绍,可以得出一些后面对三大报表的分析中具体项目变化的原因。

开展财务分析需要依据一定的财务数据和其他信息,这些数据和信息除了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外,还包括财务报表附注、管理层的解释和讨论、审计师意见、其他公告、社会责任报告、媒体和专家评论,以及监督部门处理公告等。由于分析的主体不同,获得信息的数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搜集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防止片面性。

财务报表是财务分析最直接、最主要的依据。财务报表最主要的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正因为如此,我对中石化07、08年三大报表做出具体分析,对于资产负债表,我选取的是中石化母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而不是集团公司的”合并资产负债表”作分析,因为这部分的内容基本一致,除了在股东权益部分分了归属于母公司和少数股东的权益。而其他两张报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我则是分析的集团公司的”合并利润表”和”合并现金流量表”。分析报表后,我还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具体的变动原因,并做出对投资者的建议。在分析原因和得出结论时,我主要结合国内外的宏观经济背景和公司内部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充分利用了财务报表的附注进行分析。

在进行三大报表分析时,我充分利用了财务分析方法中的趋势分析法,也就是:通过对比中石化07、08两期财务报告中的相同指标进行定基对比和环比对比,得出它们的增减变动方向、数额和幅度,以揭示中石化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趋势。其中,我具体主要运用有两种方式:财务报表的比较和财务报表项目构成的比较。

接着,我对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主要的财务指标进行了分析。具体做法是将08年与07年的各个相应指标做出对比,并分析引起指标变动的具体原因。财务指标有很多,因此,在选取指标时,我只选取了部分有代表意义和对我分析有利得指标。在进行各项财务指标分析时,我充分利用了财务分析方法中的比率分析法,也就是:通过计算各种比率指标来确定经济活动的变动程序,有构成比率,有效率比率,也有相关比率。

对中石化进行财务分析时,我也选用了一定的评价标准与之对比,以便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评价。这其中有历史标准、行业标准、也有经验标准。

论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论述现行财务分析的局限性及其产生原因以及相关弥补措施,对于这部分,我主要是通过阅读几本报表分析的电子书对这部分的介绍,综合它们的观点,并结合一定的实际,分析而得出的观点,所以,更偏向于“文献综述”。同时我对财务分析面临的挑战及财务分析的发展方向做了一定的介绍。虽然这部分参考价值并不大,且很多方面已体现出来或已开始改革,但由于并未完全变革,所以,我也就顺便提了一下。

再次,我想谈谈我这篇论文的优缺点。

优点:

1:结构

2:格式

3:分析

4:重点

。。。。。

缺陷:

1.删除、剪切内容不完全:从初稿的56页到最终定稿时的47页,这篇论文在最后阶段进行了大量的“瘦身”,但在瘦身过程中,存在一些删除不完全的内容,比如:第5页的表头。而有些地方应该有的,在截图时又截掉了,比如:第22页合并资产负债表的非流动负债的部分项目以及第24页股东权益的部分项目。

2.还存在一定的错别字或语句不是很通顺的地方。

3.对某些概念和方法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刻。比如因素分析法和某些比率计算

4.分析三大报表的具体变动原因还不够透彻、全面,多数地方只做了客观的分析,对投资者的主观建议偏少,对其他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建议也不够突出、具体。

5.计算有部分错误,在计算指标时,出现了一定的错误。例如:第9页净利润的计算,第16页的发展能力指标的部分计算。

6.没有进行综合分析,本来是打算利用改进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进行综合分析的,但由于在最终定稿时,内容过多,有56页的内容,且由于改进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图做的不够好,所以在X老师的建议下进行了删除,回避了这部分我认为相对重要的部分。

最后,我想谈谈我写这篇论文的体会与收获。

评专业职称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西南联大 学术纯粹性 改革 教师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9-0026-03

一、问题的提出

钱学森老先生关于人才培养的世纪之问由来已久,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似乎并不能给钱老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为什么我们现在的高校培养不出大师呢?笔者结合盛产大师的西南联大,并比照当下教师的评价制度,对原因略析一二。

尽管处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中,但西南联大能够在短短的八年时间,为社会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在各个领域都有建树的人才,这和当时联大的师生们秉承着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术精神分不开的。在联大的校园,这种浓烈的爱国情感使得联大的知识分子深刻意识到,只要文化不灭亡,那么我们的民族就是有希望的。他们以文化的创造和传播来维系中华民族的血脉,坚定地投入用学术救国的行列中,以自己的知识和才华报效祖国。然而,这种纯粹的学术精神恰恰是当下高等教育所缺乏的,尽管现在环境远远好过抗战时期,但我们的教育成就却无法超越西南联大。

广东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与京沪是可以分庭抗礼的,但是在文化和学术上却没有这种抗衡的资本。学界有京派和海派之说,但学界并没有岭南学派,倘若广东要在学术风气和治学风格上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打造学术界独树一帜的岭南学派,那么广东的高等教育改革应该重点考虑如何重新构建健全的制度来保障学术的纯粹性。

二、西南联大的学术概况

(一)宽松的晋升制度

联大的教师职称评定并不注重所发表的论文或出版物的数量,其规定:“国内大学毕业助教。助教三年,可升教员。国内研究院毕业得有硕士学位者,为教员。教员三年得升专任讲师。讲师三年得升副教授。副教授三年升得教授”。[1]同时,教师职称升任一级所需的三年也包括不在同一所学校的教龄。这表明教师的学术评价和职称评定方面,主要偏重于职业操守和授课能力。联大的助教和教员在评讲师职称时必须开出两门以上的课程,且授课受到学生的欢迎,效果良好,这是主要的条件。同时还要具有能够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发表过著作或多篇论文,但这只是次要的条件。讲师,在教学中取得突出成绩,被全院或全系师生公认,并在科研方面有学术专著或创造发明,都可提升为副教授。同等道理,副教授可提升为教授,且手续简便公开,准备好所需的材料,上报校常务委员会,经教师聘任委员会审议通过即可。[2]教授或副教授的评审,没有名额限制,为一切优秀的人才敞开大门。

可见,联大教师的晋升制度主要以任教的时间长短和授课效果为参考标准,不会因为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达到数量上的硬性指标而对其职称和待遇做相应的调整。众所周知,学术并非一蹴而就,很多学科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是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

(二)官员兼任制

联大纯粹学术氛围的形成,除了在聘任和晋升制度上赋予教师极大的自由外,其学科官员兼任制的实行也是重要原因。学校官员不会有特权,更不会因此增加薪资,而使教师获得额外的收益。(见表1)

表1:西南联大改定教职员俸给标准(1944年8月9日)

资料来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四)第485页

以上是联大规定的不同职位最低薪资和最高薪资,行政职务的工作人员和教师之间的差距非常大。不同层次的教师又有差别,教授最高可以拿到每月600元,但普通教员最高也只有240元。全校薪资最高的是三位常委:梅贻琦、蒋梦麟和张伯苓均,他们的薪资为每月710元。[3]而联大的其他行政官员都属于兼职,虽然有官职在,但并不增加薪酬。如算学系教授兼主任杨武之的薪额是590元,而教授姜立夫是600元,教授江泽涵是590元。从统计数据来看,600元是最高的薪酬,做官不一定拿得到,不做官能拿最高薪酬的大有人在。

1942年10月,联大的教授们集体拒绝了一笔特别办公费,这放在今天,等同于行政津贴,理应得到,但他们却拒绝了。“……盖同人等献身教育,原以研究学术,启迪后进为天职,于教课之外兼负一部分行政责任,亦视为当然之义务,并不希冀任何权利……”[4]这封拒绝信后附上了冯友兰、张奚若、陈岱孙等25位兼职行政教师的签名。实际上,在抗战后期,由于通货膨胀,很多教授的生活举步维艰,他们典当衣物及书籍,卖稿卖文,停止子女教育,实属不易,很多老师都要申请其他补助,但是他们却拒绝了理所当然的行政费补贴。可见当时的教授将学术研究和学生教育视为教师的天职,并不追逐行政职务,反而将其作为一种义务。

三、广东高等教育存在问题

(一)过于量化的学术评价标准

广东省高等学校教授、研究员职称评审条件,除了达到基本的学历要求、外语要求,专业技术工作条件、业绩成果条件和论文、著作条件都已经量化。教授或研究员的评审,其论文或著作应该达到以下条件之一:(1)年均授课240计划学时以上者,论文、著作要求:理工类5篇(部),文科类6篇(部);(2)年均授课120-239计划学时以上者,论文、著作要求:理工类6篇(部),文科类7篇(部);(3)年均授课60-119计划学时以上者,论文、著作要求:理工类7篇(部),文科类8篇(部);(4)年均授课59计划学时以上者,论文、著作要求:理工类9篇(部),文科类10篇(部)。[2]从以上的规定中可以得出,教授的评定主要看课时量和论文的完成,并且没有详细的分类,而是笼统规定理工类和文科类。但实际情况是,学科之间的差别很大,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科目,单纯的论文数量并不足以说明学者们学术功底的深厚。高校的教师本来是学术自由的主体,现在他们不仅要授课,还要进行科研,因而教师们是十分疲惫的。短期内,为了达到所规定论文的数量,可能会导致大量的文字垃圾出现,从而造成虚假的学术繁荣。

(二)“以刊论文”负面影响加剧

广东高校在教师职称论文的评定中,除了上述的授课量和论文数量给出了具体的规定,同时也对所发表的论文刊物作出了限定。“论文”是指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独立完成或第一作者),其中应有二分之一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3]

以刊论文,其目的是促使高校教师们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的期刊,并不是某一学科的专业平台,而是多种学科交杂在一起,学科边界并不清晰,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在CSSCI1998-2006年的600余种来源期刊中,刊登单一学科论文的期刊只有4种,刊登1到3个学科论文的期刊只有29种,刊登10个或10个以上学科论文的期刊占总数的72.3%。[5]这些数据表明,大多数学术期刊不是专业期刊而是综合期刊,在审核投稿者的论文时,可能无法区分学者的真正研究水平。此外,为了评价方便,在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和项目申报等方面,行政部门常常依据学者们所发表的论文进行评定,这直接导致了恶性循环。实际上,广东各高校都对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实施不同的奖励,如广东商学院规定核心刊物的科研计分为4-5分,非核心的一般期刊则为2分,然而深圳大学则只奖励核心期刊,对于非核心期刊的论文无奖励。[6]如此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高校教师为了在核心期刊上,量体裁衣,只注重发表在哪里,而忽视了他们真正应该写什么。

(三)官本位现象愈演愈烈

现在的高校,越来越多的学者热衷于做官,因为做官带来的效益显而易见。不同级别的官员在学校的地位、待遇和话语权不尽相同。在项目申报、评奖评优方面,有行政级别的教师比普通教授更具有优势。行政级别将高校教师分成三六九等,在某些学校,行政工作人员的工资比一线教职员工要高很多。更何况,教师成为官员后,要忙于事务性工作,忙于上级领导的考核,忙于各种应酬,他们哪有时间去做研究?而现实的情况下,高校的官员不仅仅是官员,他们还要继续当教授,做科研,带研究生,其结果可想而知。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但科研成果含金量少却不会给他们的职位晋升带来不利。高校的校长一般都是任命制,很少进行公开选拔,31所副部级大学校长职务由中央直接任命,这也是因为行政级别的存在而导致的直接结果。并且,不同学校的校长的行政级别不同,中山大学是985高校,校长的行政级别为副部级。普通本科一般为正厅级,与地级市的书记、市长级别相当。试想,当高校的教师都热衷于做官时,又有多少人可以在这种风气中保持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学术精神?有多少可以拒绝成为行政的附庸呢?又有多少教员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自己的一片净土,以期若干年后将自己打造成大师呢?

四、广东高等教育改革的对策

高等教育培养不出大师,不在于硬件条件。想当年,联大的师生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外部环境是何等恶劣。现在各方面硬件要比过去好很多,而教师们都忙于,评职称,上课念课件,内容人云亦云,少有创新。行政化现象愈演愈烈,高校官本位主义导致许多学者无法安心教学,却争着竞争各种行政岗位,以寻求相关利益的实现。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还在于我们的评价考核标准不恰当,直接导致了学术纯粹性的缺失。主要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尊重学科差异,合理设置考核标准

高校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授课和科研,因此应该分为两个部分分别考核。授课部分,应该积极推动学生评价。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授课的好坏,理应由学生进行打分,促使教师努力提高授课水平。对于不同年龄的和不同职称的教师设定相应的授课量,如青年学者主要是完成授课任务,应把更多的精力投入科研中;而中年学者由于其拥有长期的教学经验,则可以重点进行授课,传播知识,减少科研任务。科研考核方面,由于学科之间的巨大差异,各个学科应该采用适合本学科评价的标准,分二级学科甚至三级学科,重点是学科内的比较,不同的学科应该有符合其学科特性的指标体系和评价重点。对于人文学科,由于其研究成果的现实价值存在潜在性,更应该采用和自然科学不同的方法,例如可以采用论著代表制度。如果该学者的论著是其学科内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那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免除量化考核,也许在这一时期没有发表其他论文,但他相应的待遇不应该有变动。应依据不同学校的学科特色,制订更加详细和更具可行性的考核标准,逐步降低对论文数量的要求。

(二)推动同行评审,营造宽松学术氛围

同行评审是利用同行专家在其擅长的学科,对某一成果的价值做出判断。由于专业的类似性,使得同行的专家们对相似的问题,在评审过程中更客观,能够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因此同行评审的效果是直接的。对于高校的教师来说,同行评审形成的舆论压力对其工作更具有约束力。同行评审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因此,选择合适的评审员非常关键。而成为评审员的首要标准是在其研究领域内具有十足的公信力,选择的成员也可以包括国外的同行,以增加评审的宽度。评审员的选取和评审规则应该透明化,对外界公布评审的流程和结果。此外,应当采用双向匿名制,对于利益相关者,要进行回避,采取不记名投票制,定期更换专家库,建立专家信誉档案等。

(三)学术回归原点,去除行政化

为了让高校的教师单纯地追求学术,行政化现象势必要得以纠正。去行政化,并不是单纯地去行政,行政是必要的,对于日益庞大的高校来说,行政工作人员不仅是为学生服务,也应该是为忙于授课和科研的教师们服务的。去行政化只是去除行政权力在教育氛围内的过度作用,有能力的教授可以成为学校的行政官员,但不能将各种利益和官职挂钩。因此,不仅仅要淡化学校的官本位色彩,而更要加强学校在科研和教学方面的管理。要加强大学内部建设,保障教师的地位和权益,强调学术的价值要高于行政权力,让学术主导高校的运转。应从实行校长遴选制度开始,取消行政级别,改变以往的政府任命制,真正由教授选出职业化的校长。如此程序产生的校长能够首先实现高校的独立,让校长根据学校的特色,组建行政工作团队,在校长的带领下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得教师们真正有时间和精力去做纯粹的学问。

五、结束语

在大学做学问的教师们,不缺乏对其学科真正有兴趣者,但由于现行的各种考核制度,扭曲了他们的本意,疲于奔波各种不恰当的考核,浪费了很多时间。一个国家的强大,需要一批真正做学问的人淡泊名利,潜心治学,这样才会培养出独立精神的人才来为社会服务。广东省应改革当下不合适的评价制度,维护学术的纯粹性,赋予教师学术自由的权利,让教师醉心于授课和研究,还校园一片宁静。

[ 参 考 文 献 ]

[1] 西南联大改定教职员俸给标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四)[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485.

[2] 黄晓通.大学贵在有大师——回望西南联大教师聘任[J].文化学刊,2010(2):48-53.

[3]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三十四年四月份俸薪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四)[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488.

[4] 西南联大25名教授拒受特别办公费致常委会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四)[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537.

评专业职称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教学;写作渗透

现阶段很多高校一味追求学生的高就业率,学生的分数,在语文教学中不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仅仅是照本宣科的讲述理论知识,教师也很少布置相应的作文作业,平时只有有写好的大学生才会去写作,这使得大学生整体写作水平不高,甚至于连简历和毕业论文也存在严重的雷同现象,这是语文教育的失败,更反映出了高校对大学生语文写作能力培养的不重视。因此,要想提高大学生写作水平,高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一、大学语文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第一,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能够为大学生在社会上立足垫定基础;第二,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大学生使用措辞的灵活度,在日常的写作应用过程中能够得心顺手,帮助大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写作才华,提高大学生的文学修养;第三,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比如轻松撰写工作报告、工作总结、求职信等,自己晋升也可以轻松撰写职称论文和专著等,促使大学生抓住各种工作机会。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现状

1.众多的理工科院系仍然没有认识到写作能力的培养对于理工科学生也具有重要意义,我校众多的理工科院系中到目前为止均未开设《大学写作》课程,也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很多理工科学生的母语水平和人文素养仍然停留在中学生的层次上。

2.文学院的《写作训练》开设于大学一年级,经历了高中的应试教育以后,许多新生对经典作品的阅读面窄量少,许多基于学生一定阅读水平基础上的写作教学活动无法开展。同时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却又对带有“补课”性质的写作教学内容感觉“意犹未尽”。笔者建议应当推迟到大学二年级(至少是大一下学期)开设写作课程,同时在三年级或四年级开设《高级写作》的选修课,以满足部分同学进一步研究性学习的需求。

3.对于其他院系的《大学写作》课而言,除了新生阅读障碍的问题以外,还存在着课时偏少、缺乏统一课程标准、缺少针对各专业的文体写作教材等问题。《大学写作》一般均设置为一学期,2个学分。一学期36课时的教学时间除去写作训练和随堂考试的时间以外,留给老师的讲授时间寥寥无几,两节课时甚至连期末考试的时间都不能满足。同时由于开课班级学生专业各不相同,所需教授的应用文体也大相径庭,没有分类细致的教材不说,不少写作老师也是半路出家,对于一些较为专业的应用文体缺少实际经验。笔者认为较具有操作性的方案是:让某位教师较为固定地教授某专业的《大学写作》课程,同时鼓励其针对所教专业,自编部分讲义。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渗透方法

由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写不好作文一害怕写作文一不愿意写作文一更写不好作文”式恶性循环的厌学心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探索了一些教学方法。

1.精神鼓励法

按照惯例,开学第一次写作课都会安排一次水平测试以考察本班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以便因材施教。笔者认为应当特别重视学生的第一次作文,对每位同学的作文都给出详细的以赞扬、鼓励为主的批语,不放过文章的任何一个闪光之处。即使是基本功较差的学生,也应当从修辞、字迹乃至于写作态度等诸方面给予适当肯定,以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在以后的作文批改和评讲过程中也应当注意指出学生的点滴进步,每次评讲课上都安排2~3名水平较高的学生上讲台阅读自己的作文,在班级营造一个良性竞争的气氛。为了鼓励学生课堂外自主创作的热情,同时考虑到中国大学生特有的腼腆,笔者在班级留下电子邮箱,欢迎同学匿名寄来习作并及时批改回复,同时积极向相关报纸杂志推荐学生优秀习作。

2.成绩奖励法

俗话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大学生也不例外。笔者在开学之初就向学生们宣布了平时成绩奖励制度,从学生有创意地主动回答问题、主动上台演讲,到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作品,都按约定给予相应的平时成绩奖励。同时对作业成绩实行多次批改、择优给分,鼓励学生对所作文章进行反复修改。这一奖励办法较好地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3.因材施教法

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教学实践的对象——学生。教学活动必须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和个性等方面为原则来展开。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巧妙地结合起来。教师在备课中既要备教材、备学科前沿动态,更要备学生。所谓备学生,笔者觉得至少包括以下三点内涵: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样的教学内容,给不同院系的学生上课时,应当有所侧重,在给美术系同学讲“意境”时,可以结合中国画用墨的浓淡、空白来讲解;而给音乐系同学上课时则可结合《琵琶行》中音乐的疏密、停顿来认识。二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于学生的兴趣爱好要注意加以引导,而不要以自己的认识加以贸然判断。笔者曾经发现部分同学喜欢读一些“口袋书”——比较低级的通俗小说,笔者没有断然否定,而是趁势给同学们分析了“口袋书”模式化的构思和套路化的表达方式,既引导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传授了写作知识。三要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对于不同的学生,由于起点不同,所以教学重点应有不同,预期教学效果也应有层次区别。

4.作品阅读分析法

阅读与写作是一对孪生兄弟,作者想要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艺术感受能力。通过对优秀作品的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和感受能力,扩大学生的视野。作品的选择应当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接受能力和情感趋向,同时应当具有可操作性。例如,教师选择《背影》作为例文,师生共同分析、讨论细节描写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这就很符合大一新生阔别亲人、负笈他乡的心境。又如选择爱情题材的《王桂庵》作为例文,重点讲述炼字炼句的重要性和语言含蓄、蕴藉的特点,符合学生的情感趋向,教学效果良好。

5.任务模拟法

在应用写作单元中,可以结合所讲内容进行任务模拟训练,让学生在设定的工作任务中认识体会丁作的实际状况,理解应用文写作的行文规则,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在实践中锻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笔者将文体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单元,通过特定的假定任务将相关文体贯穿在一起,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例如,在讲完行政公文和常用事务文书后,设计召开南师大学代会,围绕这个会议的召开,让学生商讨怎样运用各种文体来组织会议,以保证会议的顺利展开。比如,如何请示上级领导部门批准召开会议,请示时如何处理团省委和省学联的关系,如何向与会人员通知,如何向兄弟学校及领导发出邀请,会后如何就大会情况进行会议记录,如何在会后形成会议纪要。在训练中我们要求每位学生至少要扮演三种以上角色,完成其中至少三种文体的写作(请示、批复、通知、函、请柬、会议记录、会议纪要等)。这种训练有利于学生处理实际工作的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效果较好。有同学反馈在秘书岗位公务员面试中就碰到了同样的题目,完成得非常顺利。

四、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大学生写各种应用文章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现阶段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文学院相比理工学院情况好些,但是整体而言水平普遍不高,原因在于高校不重视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一味追求大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就业率。因此,高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写作方法,在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课程学习成绩的同时,提高大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语言的理解能力,促使大学生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最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齐瑞星 单位:河北美术学院文化艺术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周龙.浅谈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思考[J].安徽文学,2013(02):128.

评专业职称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落脚点是“在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学生必须拓宽知识基础,掌握多项技能,增强就业适应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理实一体化教学在这方面显示了其合理性。本文围绕“教给谁、教什么、怎么教、怎样教”四个方面进行理实一体教学设计。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理实一体 教学设计

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侧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随着企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实行集约化经营,劳动分工从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就要求劳动者具备跨岗位的能力。要解决专业的定向性与未来职业(岗位)的不确定性的矛盾,学生必须拓宽知识基础,掌握多项技能,增强就业适应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但是,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先理论后实践,或者纯理论。理论与实践不能同步,甚至跨学期,致使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差。理实一体化教学将理论知识传授、实践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融于一体,并进行了有机结合,同步完成。降低了学生在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上的误差,优化了教学过程。通过设计贴近课堂的实训情境,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和设计情境来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感悟其中的道理,掌握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适应中职学生实际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理论知识传授与实习实训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边讲授边操作,按照实际岗位操作设置实训室(教室、实验室和实习场所一体化的配置),在实训室中可以使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与职业技能考核共同完成,优化教学效果,学生参与度高。它适合于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与现代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轨,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

尝试采取理实一体教学方法的职业院校,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能把握好具体的教学环节,只做口头上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就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要做好理实一体化,首先需要明确建构什么样的课程内容,目标如何定位,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其次,要明确提供什么样的机会和平台,设计什么样的学法,学生才能“我要做”。即让学生有做的机会,利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想做,通过讲解能做、会做,学生才能“我要做”。因此理实一体应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1.教给谁?即分析学习者

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以就业为导向,学生为主体,包括一般特征分析,学生学习风格分析以及学生起点能力分析等等。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最大的困扰是:学生已知的内容,需要走进学生的内心,平等地沟通,以确定学生的已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未知(达到目的过程中还不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能知(能达到什么程度和目标)、想知(预计学生能达到什么程度)和怎么知(用什么方法获取知识)。

以农产品促销教学设计为例:学情分析:多数学生为村干部,年龄在18~35岁之间,初中文化水平,有一定的农村工作经验和阅历,有些同学还有自己的公司,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以及如何将自己已有实践经验同课堂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方法。必须让他们充分参与课堂,在讨论、争辩、模拟、思考中自己感悟、内化知识,而不能照本宣科硬性灌输。

2.教什么?即设计学习情境和教学目标

任何一节课,教学开始阶段都存在着知识的衔接和学生情感投入的问题,尤其在学生最初集中注意力时间,中职学生又以形象思维为主。那么在课堂教学伊始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知识,通过设疑,促进学生思考;利用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借助观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农产品促销教学设计为例。

认知目标是了解促销的策略及方法;

能力目标是能够结合当地农产品制定具体的促销策略;

情感目标是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合作、互助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激发学生对营销的兴趣和增强将来从事营销工作的信心。

3.怎么教?即设计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

教学流程设计:课程导入——凤头:引入清晰,目的明确,快速有效、吸引注意;过程——猪肚:解决几个问题:是否能人人兼顾?是否考虑差异性?是否能解决重点?是否能突破难点?是否有学法指导?课尾——豹尾:依托重点提炼升华,运用情感启迪深化,拓展链接课后迁移,巧妙答疑首尾呼应,树立榜样画龙点睛。

理实一体化教学以“任务法”和“分组法”设计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任务法驱动”的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明确任务以后,通过分组,在学生自己围绕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老师可给予指导,增强了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农产品促销教学设计为例:

经事先调查把学生按照生源地分为四个团队,结合当地特色农产品组建模拟团队。每个团队指定一名队长,由队长迅速组织本团队成员坐在一起,领取一张4开的白纸和一盒彩笔,结合各地的农产品,根据特点展开分析、讨论拿出促销的方案,写在白纸上。完成后粘贴到黑板上,各团队推选一名代表讲解,老师在黑板上做记录。

最后根据各团队的促销方案,由师生共同点评各团队的优缺点,并共同归纳出产品促销的概念以及促销的常用策略和方法。

仍然以团队为单位以情景模拟、实战演练的方式展示不同的推销技巧。

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不同的场景:

A:柜台推销笨鸡蛋 9元/斤

B:展销会推销苹果5元/斤

C:到超市推销新鲜的菜花2元/斤

D:上门推销大枣25元/斤

做成题签,由各队队长来抽签,然后每组选2名同学交叉扮演推销人员和顾客(客户)。以现场演练的方式,比一比哪个团队的推销方式更为消费者喜欢,更具有技巧性。由其他三个团队点评,教师点评打分的方式分出胜负。

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所在地特色农产品通过模拟团队促销演练,在预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互动体验式教学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现眼、脑、手、口并用,并能在模拟过程中有所感悟。

4.怎样教?设计学习环境和学习评价设计

学习环境设计即课前准备营造气氛,贴近企业情景导入,手脑联动做学合一,评价反馈收获感悟。

学习评价设计:评价什么,才能改进,评价只停留在教学的某个环节,还是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很显然答案是后者。四种评价的方式:项目评价法、量归评价法、学习过程评价以及学习成果评价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可见,学生的成绩由技能训练的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按权重综合评定。根据课程目标设置评定标准,制定合理的考核方案;依据考核方案在学习训练过程中评定成绩,使理论、实训、考核三者同步进行。

教学设计是一项发挥教师才智的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创造性工作,教师要能够针对职业教育教学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设计。探索“理实一体化”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并运用到课堂中,有利于将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它是一种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也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弘.职业教育中理实一体教案设计的探讨[J].当代职业教育,2011(5).

[3]周宁.理实一体化教学在电力拖动中的应用浅谈[C].职称论文,2012.

[4]周明星.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评专业职称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偏误;废除;测试;纵向比较

英语教学测试是教学链条上的重要环节,故此在教学研讨中受到格外重视。高校英语教学界围绕教学测试改革一直进行着热烈的讨论,其热点就是四、六级一类统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通过对全国性统考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我们可以看到高校公共英语教学和英语专业在教学测试这一重要环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本质是要应试教育的测试,还是要素质教育的测试;是要制约现代英语教学的测试,还是要促进现代英语教学测试的问题。

一、近几年高校英语教学测试的争议和走向

1·围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激烈争议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1988年创立的。当时,把外语作为工具速成的指导思想淡出; 1985年和1986年分别开始实施的理工科教学大纲和文科教学大纲合二为一,1999年颁布了新的教学大纲。四级考试被确定为“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均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1999)。随后,四、六级考试逐渐被高校和社会赋与不堪重负的功能,以及四、六级考试本身具有重大缺陷,这些都在学术界引起越来越强烈的争议。对四、六级考试典型的批评和争议主要集中于以下多个方面:

1)我国地域广阔,各高校生源和师资条件相差悬殊,全国统一考试,不具合理性(牛强,2001;韩宝成,2002;刘润清,2003;井升华,1999等)。

2)考试的效度不高。毕业论文 片面追求信度而牺牲效度。考试基本遵循了结构主义类型的测试模式,重视语言知识和语言形式,忽视对语言能力实际运用的考查,尤其是输出能力的考察,很少考查到交际能力(韩宝成,戴曼纯,杨莉,2004;牛强,2001;韩宝成,2002;肖云南,罗晓英,2002等)。

3)既然四、六级考试是按教学大纲设计的一种教学考试,是为了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否达标,而不是为了比较和选拔,大学英语考试就不应该设计成常模参照型考试,而应该是一种标准参照型考试(韩宝成,戴曼纯,杨莉芳,2004等)。

4)考试被异化为领取学位的必要条件,学校排名的根据,社会招聘的必要条件(岑建君,1999;牛强,2001;张绍杰,2003等)。

5)应试教学严重冲级击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导致多选题泛滥,给教学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韩宝成,戴曼纯,杨莉,2004;吴树敬,2003;艾治琼,雷芳,2002;阚跃明,陆琳,2000;刘润清,2003等)。

在四、六级考试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强烈批评的同时,也有赞同或中庸之见。主要意见为:

1)考试效度和信度高,设计科学,组织实施严格,成绩显著,并得到社会承认,逐渐成为单位录用大学毕业生的标准之一,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杨惠中,Weir,1998)。四、六级测试是迄今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评估的最好体系,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张新元,2004)。

2)四、六级考试从一开始就重视自身的不断改革和完善,硕士论文 采取各种改革措施,实践证明,收到很好的效果(陈祖芳,2004)。

3)对四、六级考试的质疑主要源于对它的认识偏差和尚欠科学的教学管理,责任不在测试本身,它的成绩是主要的,不足是次要(张新元,2004)。

4)不是考试误导了教学,而是对考试不正确的态度以及不同的教学理念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低下(程冷杰,秦秋,2004)等。

5)如果有用人单位拿英语测试成绩作为录用员工的标准,那更是南辕北辙,混淆了测试目的和用途,与测试本身无关(张新元,2004)。

对四、六级考试持批评意见者居多。关于四、六级考试的前途,批评者给出3种意见:一是功成身退;二是社会化(从高校退出,不再与教学有关);三是彻底改造(例如,大量减少客观试题,听说读写加权相等)(刘润清,2003)。

2.从《大纲》到《要求》看对测试要求的变化

面对主要因扩招而发生了极大变化的高校英语教学形势和对四、六级考试批评的巨大压力, 医学论文 2004年国家教委公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如果把《要求》和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作一对比,就会发现,两者的显著不同除去在教学性质和目标中由“读”是第一位,转变为“听说”是第一位,以及《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做出明确定义,强调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3项内容,教学理论的指导和多种教学模式和手段之外,《要求》还对统一的教学测试做作出了显著修改。《大纲》承认,全国高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入学水平各不相同,即使同一学校学生的入选水平也有一定差别。因此,要因材施教,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达到基本要求。《大纲》规定:“把四级定为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均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这是本大纲的一个重要决策。”而《要求》则认为做出了灵活的规定:“学校可以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一般要求,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单独命题组织考试,也可以实行地区或校际联考,也可以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这就打破了四、六级考试这一原来的统一考评标准。这一重大变化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它表明,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英语教学四、六级统考的坚冰即将被打破;随TOEFL考试在中国兴起的源于结构主义的考试模式受到充分质疑,高校英语测评的种种弊端不但引起广泛关注,而且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近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已经着手进行改革,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也对试题进行了改动。它们的共同变化方向都是增加主观题和听说等输出技能的分量,以提高效度。这是积极的动向,尽管问题并未彻底解决。但是,对四级类统考进行改革并不意味着这场讨论的终结,因为这场讨论的意义并不限于这些统考。统考是一根高校英语教学测试的指挥棒,必然上行下效。所以,这场争论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英语教学测试已经走入迷途。我们必须跳出某一特定考试,重新整理思路,回到考试测评意义的起点,才能看清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二、高校英语教学测试的偏误

1.测试和教学的关系

从功能角度来说,测试可分为诊断测试(diagnostic testing),能力测试(aptitude test)、分级测试(placement test)、成绩测试(achievement test)、课程评估测试(program evaluation test)和科研测试等数种。诊断测试是用来为学生和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反馈信息,作为改进教与学之用,成绩测试是为课程评估之用(Henning G, 1987);但也有专家认为,成绩测试是为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诊断测试是为考察改进教学和改进教学计划(刘润清,韩宝成,1991)。不管怎样,我们不妨把其中和英语教与学联系紧密的测试称为教学测试。教学测试是英语教学常用的重要的评估手段,用来考察学生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师和学生同时获益于反馈信息从而改进教与学。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考试都属于这种测试。它受到某个教学大纲的制约和规范。语言能力测试,即水平测试和教与学并无直接联系,因为水平测试的目的是比较和选拔,与教学大纲无关。英语教学测试不但服务于教与学,而且对教与学两个方面产生反拨作用。设计良好的教学测试会给教学带来裨益,产生正反拨作用,而设计不当的则给正常教学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冲击正常教学。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测试,就存在严重的偏误,给教学带来严重的影响。

2.当前教学测试的偏误

1)当前高校英语测试的最大问题就是对入学水平相差极大的各高校在校生以水平测试的方式进行学测试,职称论文 冲击了正常的教学和教学测试

四、六级大学英语考试以及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以下统称为四级类统考)都是以教学大纲为框架设置的教学考试。毫无疑问,其初衷是检查教学大纲指导下的教学实施情况,作为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师改进教学参考。但是,如前所述,以全国统考方式进行的四级类统考弊端丛生。其最致命的根源,就是它以全国水平统考的方式对入学水平相差极大的各高校在校生进行教学测试。这种方式,使四级类统考先天带上了比较、选拔甚至是淘汰的性质。加上考试本身的缺陷,使全国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学出现了偏离教学的应考趋势。尽管2004年公布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在对学生的考评方面强调全面评估,对高校参加四级类统考与否不做统一规定,但是四级类统考对考生而言仍是必过的、事关重大的一关,甚至与毕业和学位联系在一起,而且是求职必备的资质之一。学生要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要找工作;教师要晋升;校领导要学校的名次;用人单位要录用毕业生;甚至户口能否进京,所有这些无不与四级类统考紧密联系在一起。一项为检查教与学的教学测试被异化为水平测试,成为可以给一个人和一个群体带来重大后果的“高赌注”考试(Madaus,1988,转引自韩宝成等,2004)。由此,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学生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做模拟试题,把本应阅读名著、进行正常训练的时间都给了应试训练,甚至不少学生放弃课堂参与,专攻试题。因为正常的学习,与四级类统考试题并无直接联系。这对知识类课程冲击尤为严重。有时,教师也不得不抽出部分课时,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公布两年后,四级类统考对教学的冲击没有改善的迹象。

2)技能课教学测试重视语言知识和形式的考查,忽视语言技能的考查

目前在高校英语教学测试中,仍然普遍大量使用客观多项选择题型。这种随托福考试兴起而兴起的测试模式今天受到广泛质疑。它的题型源于结构主义,强调语言知识和形式的考察,却忽视语言的实际运用;高信度,低效度;通过训练可以在原有的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分数。但是,这种出题方式却广泛存在于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的各科技能课教学测试之中。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①各类社会英语水平测试中,有大量的客观选择题,即使在改革后的四级类统考中也占相当比重。为了准备和迎合四级类统考,客观题的大量使用就在情理之中。②近年扩招,教师任课负担翻两三倍者十分普遍,教师在期末判卷时疲于奔命,而这些客观题判分容易,快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因此成为首选。③扩招导致入学水平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客观选择题仍然是让低语言能力者提高分数的快捷方式。为保证合理的及格率和考试成绩的常态分布,客观选择题也是一条出路。

3)英语专业教学测试重视语言技能的考查,忽视文化知识的考查

这种错误倾向是十几年来大的教学测试气候造成的,英语论文 主要存在于英语专业的教学测试之中。首先,英语专业的四级考试和八级考试主要是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考试,尽管在八级考试中尚有15%的英语专业知识分。虽然《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四级与八级考试的重点是测试学生的语言能力,因而不可能全面检测《大纲》所要求学生具备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但是,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分数长期以来被当成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水平标志,在升学就业等重要方面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这种错位造成本来是为专业技能教学测试的四、八级考试成了学生的生命线。其次,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哑巴英语的批评也对技能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压力,相对而言,知识的学习就退居其次。于是,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技能基本功几乎成了学生学习的全部。这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实践中产生了严重的重技能轻知识的倾向。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英语专业课程包括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英语专业知识课是有关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知识性课程,而相关专业知识课则是指与英语有关联的其它专业的知识性课程。在考评中轻视知识性课程造成学生知识性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下降,把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技能课学习,准备四、八级考试,而对知识性课程考试则平时不努力,考前抱佛脚应付了事。学生在知识性课程教学中逃避课堂参与,自己做四、八级考题已成为常见的现象。部分教师也认为知识性课程与四、八级统考关系不大,乐得让学生轻松过关。重视语言技能学习,忽视文化知识学习的倾向是一种片面的、功利的倾向,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相背离。

三、高校英语教学测试需要改革的几个重要方面

1.取消四级类统考、以教学测试的“纵向比较”为基点,以测试的“横向比较”作为参考这里的“纵向比较”指一个教学单位(如,学校、班级或个人),在高教英语学习各个历史时期的测试结果的比较,具有“历时性”;“横向比较”是指同一历史时期,各个学习单位在同一学习阶段的测试结果的比较,具有“同时性”。显然,各校英语四级类统考成绩的比较就是一种横向比较。如前所述,原来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学生入学水平相差不大,扩招使得入学学生的水平差距拉大。这种差距的拉大并不明显体现在同一所学校内,而主要是出现在校际。通过数年学习,用同一个标准去做全国统一测试来检查教学质量是否达到同一要求是几近荒唐的。尽管《要求》将其降低为:对于教学目标的评估,学校可以有包括自己命题、联考和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几种选择,但是,根据最新消息,教育部目前仍然认为,对高等教育英语教学提出课程要求和标准,以设立考试等方式进行检测是十分必要的。四、六级英语考试仍然是评价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相对比较客观的标准(教育部发言人,转引自《北京考试报》2006)。这就从《要求》后退了一步。蔡基刚(2004)曾认为,由于《要求》取消了参加四级类考试的统一要求,学校在学时数安排和课程设置上有更多的自主权,这有利于各个学校制定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教学大纲,真正做到按需培养,提高语言学习效率。由于没有统一的要求和分级,就没有必要规定统一的分级考试。可由各个地区、学校根据课程要求和自己的教学大纲标准设计和组织考试。这种考试由于规模小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就变得可能。至于是否要参加标准化的国家四、六统考,这就成为学校或个人的行为。如此,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健康发展。看来,这种预期似乎是乐观了一些。可以预料,应试之风、统考对教学的冲击以及高校和社会对统考成绩的曲解和滥用仍将继续存在。

1)取消四级类统考,代之以统一的“目标测试练习”

正确的做法是,取消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统考,把四级类统考这种全国大排队的横向比较手段替换为对应一定学习阶段(比如学期或学年)的“目标测试练习”,统一下发给各校,这种练习题目对应英语各个教学阶段的教学要求,每份试卷可依难度分成三级,由各校根据学生情况自愿挑选使用。学生做完练习后由各校自己统一判卷,这种方法有下述优点:①由于统一制卷,各高校可以通过练习了解自己学生的水平在全国高校水平中的定位。②由于练习不上交,可以切实检查教学质量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和差距,学校不必担心排名问题。③学校也可以选择把练习作为期末考试,以便检测教学质量,这样做,使得考试难度易于把握。④学生没有一考定终身带来的毕业、就业压力,自然回归课堂,应试冲击教学的现象自然消失。校际没有了排名问题,学校自然回到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的正常的教学管理。⑤英语四级类统考的取消,将为社会节约大量的资源,首先是考试资源,因为如果为了选拔,社会上已不乏各种水平考试可以利用。当然,还有印刷应试书籍用的纸张和包括学生应试培训费用等方方面面。用横向比较做参考的办法,符合教学测试的初衷。至于说废除四级类统考国家教育部就无法对高校英语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问题,大可不必忧虑。大学成百上千种专业,都没有进行统考,为什么英语教学不统考就过不了日子呢?

2)注重“纵向比较”

另一方面,高校英语教学测试应在“纵向比较”上下工夫。也就是从发展的、“历时的”角度观察和研究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上有多大提高,以作为检查教师教学和对学生进行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估的依据。首先,在扩招的情况下学生入学水平的差异很大,用统一的教学测试已经失去了检查教学的意义。其次,二语习得理论认为,学习者的主要个人差异包括:年龄、语言学能、学习动力、学习策略等。根据一项全国性的实证调查研究,对语言学习成绩方差解释能力最强的个人差异变量是语言学能和学习动机(刘润清、吴一安,2000)。而语言学能被认为可能是天生的(Carroll, 1981,转引自蒋祖康,1999)。因此,学习动机在可变个人差异中占有第一重要地位。罗得·埃利思(Rod Ellis,1997)认为,学习动机是对学习者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进行预测的强有力的因素,而动机的强弱也可以由学习者先前的学习结果获知。语言学习成绩低下一般是学习动机低下的反映。我们可以看到,在低入学水平段进行教学的教师,不但要面对低入学水平学生与高水平四级类统考要求的巨大差距,还要面对学生作为低成绩学习者的低学习动机,教学任务不可谓不艰巨。如果我们换个思路,把检查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成绩的纵向比较,着眼于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提高了多少,就能比较科学、公平而又客观地评价老师的付出和学生的进步。同时,得益于上面所说的统一的“目标测试练习”作横向比较的参考,教师也能清楚地看到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努力使学生的水平最终达到要求。纵向比较可以是针对个体的,也可以是以班级为单位的,还可以校全性的;比如说,学校可以对各级入学的学生以入学统测为开端,每学期测试一次。这样就能跟踪检测到教学质量的变化,对教学进行动态研究。同时纵向测评的成绩也可作为对学生、班级以及全校进行形成性评估的依据之一。

2·技能性测试和知识性测试并重

对英语专业教学而言,应该扭转重技能轻知识的倾向。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泛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大纲建议专业技能课安排65%左右的课时;专业知识课安排15%左右的课时;相关专业知识课安排20%左右的课时。尽管知识课的总课时35%仍比专业课的65%少得多,但是考虑到技能课耗时费力,应该说,在重要性上,两方面是平分秋色的。英语专业培养出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决不是言之无物、毫无人文素质可言的听说翻译机器,而应该是博学多识、高素质、全面发展的英语人才。测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测试不但是对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反馈,也是对教与学的暗示和“反拨”。重视技能测试的同时加强知识型课程的测试,就会强化知识型课程的教与学。如前所述方案,四、八级统考取消后,代之以英语专业的统一“目标测试练习”,其中按适当比例———比如50%对50%———安排技能和知识的题目,加强主观题型,弱化客观题型,就会纠正重技能轻知识的倾向。另一方面,知识性课程的期中期末考试也应当加强主观题,尤其要加强测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灵活题目,把重点放在考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把知识型课程的学习从死记猜题中解放出来,在与现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配合下,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3.增加主观题型减少客观题型,提高测试效度

在各项教学测试中,应该加强主观题,减少客观题,尤其是多项选择题的数量。留学生论文首先,尽管多项选择题可以做到信度高,判卷快,但是,对技能课而言,只强调语言知识和语言形式的考察,不能有效测试语言的应用能力;对知识课而言,过多的多选题使考试不能考察学生用英语语言能力和相关知识水平分析问题和表述独立见解的能力。“语言测试首先考虑的是测量的效度,如果一项考试信度很高,但效度不高,也就是说没有考到应考的内容,那么这样的考试有什么用呢”? (杨慧中,2001)在知识课的测试中,尤其应该增加问答题和短文写作题的份量,因为书写能力占语言输出能力的半壁江山。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测试的正反拨作用,督促学生努力学习,放弃平时不努力,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寄希望于猜题、六十分过关的消极学习态度。其次,可以使考试分数真正反映学生水平。分数的公平合理可以极大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总结

测试是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步入歧途的高校英语测试已对高校英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工作总结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测试改革。首先,对扩招后入学质量差距很大的全国高校在校生进行学测试来进行教学质量监督是可行和必要的这样一种看法必须扭转。应该以上、中、下3种水平的统一“目标测试练习”代替四级类统考,练习水平由各校自己选择,自己判卷,成绩不上交。这样,各校可以了解差距,改进教学。同时,重视纵向评价个人、班级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其次,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努力扭转教学测试中重专业技能考察,忽视专业文化知识考察的倾向,使学生不但能掌握熟练的语言技能,而且具有优秀的人文素质。最后,压缩四选一题型的比例,增加主观题型,把重点放在测试学生应用语言的交流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上,从而提高命题效度。进行以上三项改革,就可以基本刹住目前应试之风,使作为英语教学重要环节的教学测试成为促进教学和保证现代英语教学理念得以顺利贯彻的有力手段。

[参 考 文 献]

[1]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97.523.

[2]Henning, GAGuide to LanguageTesting:Development,Evaluation and Research[M]. Heinlw Publishers,1987.1-3.

[3]艾治琼,雷芳.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现状及对策[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97.

[4] 北京考试报记者·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称四六级英语考试不取消[N]·北京考试报,2006-07-01.

[5] 蔡基刚·试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基本原则和精神[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21.

[6] 岑建君·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现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6.

[7] 程冷杰,秦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与四六级考试[J]·外语界,2004,(6).

[8] 陈祖芳·学术讨论要尊重事实[J]·外语界,2004,(1):74.

[9]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 大学英语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1] 韩宝成,戴曼纯,杨莉芳·从一项调查看大学英语考试存在的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18,19.

[12] 韩宝成·高校学生英语能力测试改革势在必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410.

[13] 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2,141.

[14] 井升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原因[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21.

[15] 阚跃明,陆琳·大学英语四、六级统考的正负效应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2):22.

[16] 刘润清,韩宝成·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10-11.

[17] 刘润清,吴一安,等·中国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45-246.

[18] 刘润清·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笔谈之三(五篇)[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5):221.

[19] 刘润清·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笔谈之二(四篇)[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378.

[20] 牛强·现行高校英语测试中的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141-142.

[21] 吴树敬·大学英语教学:问题与解决办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J].2003,(3):227.

[22] 肖云南,罗晓英·关于英语测试的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7):294.

[23]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

[24] 张绍杰·教—考分离———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必由之路[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5):386.

[25] 张新元·大学英语测试质疑述评[J]·外语界,2004,(2):69.

[26] 杨慧中·语言测试研究:发展、评估与研究导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