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岩土工程毕业论文

岩土工程毕业论文

岩土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注册工程师;工科教育;培养方案;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082-02

一、引言

注册工程师制度是国家执业资格制度,是对工程技术人员实行的一种门槛准入控制。该制度有助于提高工程师的技术水平,便于国际上的交流和互认,在发达国家已经实施了许多年。我国建设部信息中心于1992年印发《建筑师、工程师注册制度研讨会纪要》通知,开始探索注册工程师制度。我国人事部和建设部于2001年公布了《勘察设计行业注册工程师制度总体框架及实施规划》,对各部门职责做了总体规定,为后续的工作开展制定了纲领。

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的及格率,可以部分地反映出该专业的办学水平。现在大学教育与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仍有脱节,毕业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才能成为合格的注册工程师。目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充分满足注册工程师能力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工程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本文以我校勘察专业为例,介绍了基于注册岩土工程师能力要求的专业课程改革。

二、课程改革的措施

1.修订培养大纲。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大纲代表了工程界对岩土工程师知识结构的总体要求,也为我国高校制定培养大纲提供了重要参考。本课题组根据考试大纲,提炼出注册岩土工程师所需的岗位能力,调整我校勘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注册岩土工程师制度所要求的大岩土概念。

为了方便学生毕业后尽快获得行业“准入证”,我们将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大纲中绝大部分的知识点都分配到大学课程中去,以求教学内容涵盖注册考试内容。同时进一步明确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减少课程的总学时,尤其删除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部分。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大纲不仅包括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普通化学等公共基础课的内容;还包括理论力学、工程力学、工程地质等专业基础课的内容;还包括边坡加固、基坑支护、施工技术与组织、桩基工程、地基处理等专业课的内容。要掌握这些内容庞杂的、相互联系的知识,需要对现有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描绘出能力要求与课程之间的对应图。

2.优化课程体系。我国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包括基础考试和专业考试,要让学生扎实掌握这些知识与能力,必须有相应的教学改革与之相配套,注意课程之间的整体联系。在课时分配上注意参照注册资格考试大纲,科学分配课程学时,调整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关系。充分研究课程内容以及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减小不同课程中内容的重复,构建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使课程的整体结构更加合理。比如在土力学中适当增加渗流固结、斜坡土压力理论,为今后从事地基处理、边坡加固、基坑支护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基础工程课程中,适当增加桩基设计方面的知识,并引入公路桥涵地基基础规范的一些内容,扩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在技术课程中,增加岩土规范与建筑法律法规的内容,这也是注册岩土师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

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也会影响到学习效果,专业课程开课的前后顺序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岩土工程勘察这门课重点在于介绍勘察技术,同时又是工程地质、土力学等课程知识的综合实践与应用,所以应该把岩土工程勘察安排在土力学之后讲授,因为土的工程性质和土的分类这些内容要依赖工程地质、土力学课程的内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对基础类型的建议,也需要有基础工程作为先修课程。

3.改变授课方式。改进教学环节,尝试采用案例教学、互动讨论、观看录像、论文报告、室内试验、野外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以案例教学法为例,课堂上的工程案例是为学生进入实际工程所作的准备,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既有机会提出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可以及时从教师及同学那里获得反馈意见。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们解决问题的种种方法都可以提出来并加以比较讨论,这为他们将来以后的工作提供了一个近乎真实的场景,缩短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在授课过程中还应该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满足注册岩土工程师能力的要求。在岩土工程实践过程中,不少工程问题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如果培养了较好的设计、施工、管理和沟通等综合能力,毕业时即可以胜任工程师岗位的工作任务。例如根据一栋高层建筑上部荷载和地质勘察报告,如何确定基础方案就是一个综合问题,要采用桩基、筏基、箱基中的哪一种基础类型,除了考虑建筑功能、结构强度问题外,还涉及到各工种互相配合协调、深基坑开挖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等。如果学生没有培养出综合应用能力,就无法胜任这样的工作。

三、课程改革的成效

1.专业培养方案更加完善。本课题组采用实地走访、分发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岩土公司企业、本专业校友进行调研,听取他们对专业改革的意见,了解福建省的人才需求趋势,结合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大纲的要求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使本专业培养计划能够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本课题组还跟踪本专业在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能力培养的进程,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还增加注册工程师考试内容,并根据每年注册工程师考试大纲和试题进行调整,使其具有时效性和真实性。优化后的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更加明确,各教学环节之间衔接更加紧密,课程体系突出主干课程的核心作用。

2.教材建设体现了注册工程师的能力要求。以前的教材编写是以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为依据,对行业的注册考试关注不够。现在我国土建行业已基本建立起完善的注册考试制度,作为行业准入门槛。但现有的大部分教材,还是没有体现出注册考试的影响,这样使学生毕业后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准备注册考试。本课题组以其中的专业基础课《基础工程》为切入口,编写了较有特色的教材,体现了注册工程师的能力要求。

3.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工程实践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地质实习、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测试实习、边坡基坑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岩性辨别、现场试验、岩土设计等方面获得实践训练,以达到人才培养对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实践性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的性质不同,分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依照课程的安排顺序,遵循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单一到综合、由模仿到创新的过程,循序渐进,组成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凸显行业特色。相关的成果获得我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后续需要解决的问题

1.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机会有待增加。在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岩土工程师的培训任务很大程度上由企业承担,而我国的岩土工程毕业生在职业培训方面还未形成体系,施工企业和设计院大都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工作技能和实践经历。人才市场的需求和毕业生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迫使学校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与注册师执业制度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尤其要增加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机会。

2.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我国青年工科教师这几年数量大增,普遍缺少工程经验,这样在指导学生实践教学方面就难免捉襟见肘。在兼职教师方面,我国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教学造成工作时间和教学时间冲突,得不到企业的支持和鼓励,所以到大学兼职教学的工程技术人员不是很多。

参考文献:

[1]曹霞,金凌志,蓝丽江,付强.注册师制度下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5).

[2]李飞,霍宁.我国注册岩土工程师执业制度与高校教学改革探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1).

[3]孙超,常虹.与注册岩土工程师制度相适应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28(2).

[4]张云峰,詹界东,李文.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与国家注册工程师制度接轨[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1).

[5]周德泉.岩土执业资格制度下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J].交通高教研究,2003,(2).

[6]黄真萍.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04,(4).

岩土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质勘测;岩土勘察;工程

中图分类号:P6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市场经济正在不间断的深化和发展着,这样的社会前提就更加的促进了我们国家的居民们生活水平以及城市化的建设不断高升的趋势,现代化的工程建设量及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逐步的增长着,基坑和基础的建设也越来越打,各种各样风格和方式的建筑物都耸立于地面之上,而这些的建筑物,在平面上也有非常多的变化,这也给许多的工程结构以及技术勘测方面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因为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在的发展状态了,其中很多问题都显现出来,无论是有待解决的安全问题还是关于提高岩土和勘察它的质量等问题,无疑不是现在施工队伍中的重中之重。

一 在以往传统的模式下,地质勘测和岩土勘察这一工程的相关探究

地质的勘探和岩土的勘测工程相关概括

地质的勘探和岩土的勘察,这一工程所要涉及到的基本理论,一般包括和涵盖的都是力学方面的相关理论、工程力学的理论、工程的地质等理论等,这样的工程方面的理论几乎全部是半经验半科学化的理论体系。这样的情况对于地质的勘探以及岩土的勘察等工程来说,更要求相关的技术工作人员们一定要在坚实的知识理论的指导之下,用自己积累而来的大量经验和实践心得来进行相关的有机结合,更要充分的去融合工程和项目之中最为具体的实际情况,因此利用它来建立起一个适宜合理的框架和模型,并且可以用此优异的判断能力以及优异天赋等,把它作为地质勘测这一工程问题的解决最佳渠道。而针对那些岩土勘察和地质勘探的工程技术人员们来说,不仅是要有一个坚实的理论方面的知识作为依靠,更要积累许多丰富的实践生活之中或者实践工作之中得来的经验,在此之时,注意学习和使用的时候,更要谨记那些在规律和公式背后所隐藏的真正情况以及背景方面的相关链接知识等,明白期真正的内涵以及它的假定方面的各种条件。

地质的勘探和岩土的勘察工程之中,关于岩土地质的相关问题

1 工作人员在进行这一系列的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的去勘察清楚范围以内的的地貌、原始的地形、岩土层的类型、分布、成因、变化规律以及它的特性等,具体的评价以及分析出地基的均匀性以及它的稳定性问题。

2 关于基坑方面的工程,我们工作人员还要弄明白基坑周围的环境问题,关于基坑建设方面,它所需要贪图的参数该是多少一定要弄清楚,评价以及分析出放坡的时候,它可能性以及基坑的边坡和稳定方面的特性,应该适当的去选择支护结构的类型,也不能忽略它的稳定性特征,尤其要注意基坑降水和开挖的时候,对地面和周边的影响。

3 弄清楚影响了建筑的场地稳定性这一因素的不良地质及其它的相关作用以及那些特殊土质的相对类型和各个成因等问题,找出可能危害工程的原因程度,并做好规划计划好工程的发展趋势。

4 查清楚弄明白所埋藏的墓穴、旧基础、沟浜、防空洞、河道、孤石等因素对于整个工程所存在的不利于工程的埋藏物和它的分布范围。

二 对于现在形势下的岩土工程的勘察方面,必须要进行综合式的深究

以往的传统模式下的岩土工程的勘察,它所存在的问题

1 过于质地化的勘察资料,因为勘察的各个部门都是长期的去各执其职,彼此之间在协调的程度上都不够深,设计以及勘察这些工作也都是各司其职,加之岩土的勘查工作规范之中的相关制定也十分落后,在新技术和新设备上并没有做到及时的去更新,那些专业的安排又过于详细,还有岩土的勘察工作自身有所具有的局限性等特征,使得勘察和设计互相脱节,经常出现岩土的勘查工作人员们不能理解,也就没有办法加入到考察的队伍之中去。

2 数字化的设计和数字化的地图,这养的设计系统之间是不可以融合贯通的,地形图再设计系统之中被称作是底图亦或是基础的数据,在数字化的地图及运用上面仍然有许多技术还未成熟,致使CAD的设计软件和它不能够很好的匹配。

3 勘察所来的信息,在数字化方面的程度还相对比较低,勘察部门得出来的勘察信息一般都是把表格、图纸、文字等形式记录下来的,信息之中所有的定性方面在描述上也比较多,这样的问题就导致了设计人员们很难去理解其中的勘察信息,在对于勘察所得的信息和处理方面也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困难。

数字化的勘察技术

数字化的勘察技术其实就是指勘察的单位,在使用现代化的测绘技术、计算机的技术、数据库的技术以及网络通信的技术以及CAD这样的技术,通过这些再进一步的与计算机的软件系统相结合,把这个工程的项目之中所涵盖的信息全部统一和集中到一起,构建一个完整的计算机模式化的勘察辅助系统,数字化的模式在勘察上使用,使得传统的手动式勘察方式从新走向了一个新的台阶,也就是现代化的CAD先进技术,让岩土的数据勘察能够全面的得到信息化的精确处理,使得这一工作更加的专业化,也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也能够为各个工程的项目以及工程的设计方面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

三 解决的措施

一定把勘察的依据确定明确

如果想保证岩土的勘察工作能够顺利的被完成,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在这一过程之中没指定出一个适合勘察的纲要。勘察的纲要也就是指导这个岩土工程进行勘察和各项工作中比较重要的纲领文件,它同时也是勘察这一工作的中心保障。要加强和保证的来的报告的准确性,对此进行相应的审查,一定不可以马虎,特别是在施工现场在稳定性方面的评价以及对于基础的选型方面的论据,这些都是整个工程应该密切关注和谨慎的问题。

在编录资料的时候,一定要合理的去整合

关于勘察的资料方面进行整理,这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共同合作才可以完成,毕竟现场的技术人员们自己是不能够独立完成的,还需要报告的编写人员来一起完成这项任务,许多的勘察单位也在施行着这种分工的制度,,这样对于资料的编制方面是不好的,分工制的方式施行以后,那些现场的技术工作人员们仅仅是把现场最为原始的班表和编录情况交给了编写的人员,作为报告的编写工作人员们对于现场其实根本不了解现场的具体内容,这样就造成了与事实脱节的状态。

(三)在勘察和测试的手段以及方法之中,一定要选择那些合理而且正确的

在勘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地基和土质,找出一个适宜的手段以及方法来进行测试,这样对于勘察的结果上可以大大的提高了它的准确性,比如说,静探应用对于有淤泥质软土、地下水位的埋藏深浅、淤泥以及填土方面,毕竟静力的触探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能够第一时间把地基的强度反映出来。

(四)关于岩土勘察之所以这么严谨的重要性

岩土勘察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勘察这个工程的建设场地方面的地基等部分,毕竟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一个好的地基怎么会有好的工程,而地基一般所指的就是建设场地中的岩土体,而岩土体又是自然之中经过了十分漫长的时间的潜移默化而成,根据各个地区的地质环境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在建设场地上也有很多的复杂性、多变性以及不确定等因素的存在,因此,在施工以及设计之前,工作人员对于这项工程的岩土方面的勘察一定要仔细,毕竟岩土勘察所得来的报告是整个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之中最为重要的依据,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把这其中遇到的问题都能够妥善合理的解决,这都是勘察工作的重点。

总结:综合上面所论述的内容,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关于岩土的工程和勘测技术方面,一直都是在不停的更新与进步着,我们一定要在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的同时,也不能够忽略了规程方面的学习以及一定要重视规范,掌握时下最新的科学和技术,而作为职业的工作者,各方面的素质更是有待提高,应该有一个良好的素质以及职业的道德品质,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心,只有素质技术双管齐下,才能更加促进它的发展,也更能保证工程的质量,在实践之中也要注意经验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总结自己和提高自己,认真研究每一处情况,最后得出结论,为我们国家的上层建筑发展做出贡献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栋华;地质勘探与岩土勘察工程探究[J].科技风,2012年 第09期

[2] 陈继祥;蒋峰;岩土勘察工程技术发展概述[J].科技风,2010年 第15期

[3] 江建清;郭风云;岩土勘察工程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年 第02期

[4]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关于公布全国工程勘察与岩土行业“诚信单位”名单的通知[J].中国勘察设计,2008年 第04期

[5] 黄亮;曾航;关于地质勘探与岩土勘察工程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 第17期

岩土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岩土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改

我国已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总理也做了重要批示:“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新创业,正是国家经济转型、社会进步的一种必然要求,高等院校应该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土壤。

目前,国内高校均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由于办学条件、办学层次不同,不同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侧重点均有所区别,由于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较早,这方面教学改革进行得比较好的主要集中在各名牌大学,学生主要集中于电子、信息、网络、生物等专业。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办学条件限制,相当一部分院校才刚刚开始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尤其是对于岩土工程专业,由于专业实践性较强,综合性较强,在创新创业教改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国外发达国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较早,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形成了完善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创新性人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国外模式中,百森商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非常有代表性。百森商学院以培养创业意识为主,通过创新性课程教学,倡导创新创业精神,帮助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提升思维方式、冒险精神、进取心、创造能力。百森商学院非常重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从初期的创业体验课程到后期的创业案例课程,非常完备。斯坦福大学作为一所世界知名的工科学校,也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特点是以“产学研一体化”为中心开展创新创业教学,斯坦福大学不断开展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并首创了“科技工业园区”模式,同企业签订长期的合作计划,不仅鼓励学校内部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商业化,而且还为企业提供不同等级和层次的教育培训服务,帮助传播最新科研成果以及培养高等技术型人才。同时企业也成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训练和实践基地。良好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为斯坦福大学培养了大量的卓越人才。

我国自1998年以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前期主要集中在“985”“211”大学,主要以清华大学为代表。清华大学建立了较完善的创业创业课程体系,并致力于推进创意、创新、创业“三创融合”的高层次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讲座,举办创业大赛、“校长杯”等系列赛事;设立“星火班”“启创班”等创新创业人才因材施教项目,同时重点打造“未来兴趣团队”“创客空间”“X-lab”“创+”等“三创”平台。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各大高校均积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自身特色制订了行动方案,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地方本科院校岩土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尤其是在岩土工程专业等专业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较为滞后。岩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外主要有美国模式和欧洲大陆模式。美国模式主要是由社会和学校两部分组成,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先进行工科基础教育,学生毕业后则由社会提供具体化、职业化的专门教育,并且有各专业的工程师考试和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在完成所有项目以后才能成为工程师。欧洲大陆教育主要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其培养过程主要在学校完成,大学生在学校要先完成与工程师相关的基本教育和基础训练,获得职业资格认证,在毕业时才可以取得工程师学位。我国岩土工程教育的主要模式是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岩土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学习,毕业进入专门企业以后,通过在企业具体工作的过程中来完成工程师的职业教育,自此才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岩土工程师,也设置了职业资格认证和考试。相对来说,我国岩土工程专业教育比较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设置了较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但创新创业课程设置较少,这与以前的一些专业观念有关。由于一直以来岩土工程专业被认为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创新不易,创业也非常难(目前大学生创业主要集中在服务类行业),因此造成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教学效果一般。

三、地方本科院校岩土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在岩土工程专业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主要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岩土工程科技发展进步的内在需求。科学技术永远是要不断发展前进的,只有不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才能不断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推动岩土工程技术的进步,促进国家科技进步。二是解决就业需求。我国开设岩土工程专业的高校较多,毕业生人数极多,就业压力非常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创业乃至解决其他学生就业问题,_辟就业多渠道。做好岩土工程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要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岩土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设置必修和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以下课程:①有关企业家精神的课程,学习成为一个优秀企业家需具备的基本素质;②有关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课程,把握国家未来发展动态,创新创业方向;③有关企业的财税制度和法律制度的课程,了解公司注册、运营的基本流程和手续;④有关企业股权结构方面的课程,新型的创新创业公司必定需要优秀的团队,股权分配直接影响团队的积极性和稳定;⑤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课程,企业的运营和管理需要有专门的知识;⑥有关岩土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方向的课程,实际上在岩土工程专业有很多可以创新的领域,有了一定的创新后,创业就水到渠成;⑦有关创业的案例分析课程,选取典型成功的创业案例,进行讲解和代入,激发兴趣。以上课程的开设,可以基本满足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

2.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和考核制度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需要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需要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增加设计类课程比重,以创新为导向开展专业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开展开放式教学,多让学生讨论和互动,并成立不同方向的兴趣小组,吸纳本科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开设综合性设计专题与试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制作虚拟课件,开展虚拟情景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在考核方面,可以增加答辩的比重,笔者在课程设计教学中,全部采用现场答辩,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对其不懂的地方现场分析,更加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3.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

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高校可与相关企业一起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共同推动高新技术的研发,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创新意识,也可将老师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同时定期派遣学生到企业实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深入了解企业的运营过程,并对工程技术的开发、运用和服务作相应的调查。

4.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制订完善的支持政策

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平台建设进一步强调学术交叉,对岩土工程专业而言,平台成员应包括土木、机械、信息、电子等专业的学生,可以建立创新创业交流讨论平台,定期组织研讨会。在政策支持方面,应建立创新创业园区或提供创新创业的用房,提供法律、税务等政策咨询服务,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为创新创业团队争取国家、省、市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同时,可鼓励优秀校友设立创业孵化基金,对优秀项目进行投资。

5.积极开展学科、创业竞赛

积极开展学科竞赛和创业大赛,通过比赛锻炼动手能力,同时有利于对自己的项目进行宣传和推广;定期组织优秀校友的创业典型事迹报告会,进一步发挥朋辈影响作用。

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学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使之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工作。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要积极组织及参与科研工作,积极参加社会服务与实践工作,在社会服务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创新创业工作中,创新是基础,创新的源泉就来自于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有了技术基础,才能更好地开发产品、提供服务,也能更好地为学生现身说教。师资队伍水平直接关系到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高低。为了提高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水平,可以进行专门化培训,聘请科研大师、优秀企业家进行授课,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校企联合研发。

四、岩土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湖南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现已将学生创新科研项目、自主创业等课内外实践活动融入专业培养方案。创新创业教育类必修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已设定为指定性选修课程。积极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开展了SYB(创办你的企业)创业培训教育,免费在毕业生中开展SYB\GYB创业培训。两年来,共有2862人参加了创业培训,有1609人获得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创业培训合格证,学生在提升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同时,凭证还可享受国家自主创业小额贷款及各地方政府提供的各项优惠。我校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2014年共计举办创业专题讲座12场、创业事迹报告会8场,参与学生达6200多人次。学生参与活动积极踊跃,各类创业竞赛活动获奖捷报频传。在2014年“创青春”湖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暨“挑战杯――彩虹人生”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上,学校获得了2个金奖、1个银奖、7个铜奖和1个优胜杯奖,“华兴运动康复中心”湖南省项目直接现场签约,“湖南秦发电器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荣获创业实践挑战赛银奖。创业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激活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2014年,全校共有41名毕业生实现了自主创业。

在引导、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学校下发了《湖南理工学院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实施意见》,构建了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服务体系和平台。学校在推进大学生创业扶持工作中,加强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项目的建设。湖南理工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帮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申请和获得创业专项扶助资金,免费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了创业所需的办公场地和创业训练的实战场所,组建了创业导师团队,聘请了岳阳市创业专家志愿服务团,为进驻基地的学生及其创业项目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对创业项目进行跟踪服务,在商标注册、工商注册、专利申请、成果转化、法律咨询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2014年,共有16个创业项目入驻学校孵化基地并获得了学校的启动资金资助,成功孵化创业项目12项,帮助了36名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取得岳阳市高校毕业生创业专项扶持资金,帮助了65名毕业生获取了自主创业证。其中“指尖上的小丽”手工剪纸、ING设计工作室等项目申请了工商注册,办理了营业执照。

可以说,在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改中,我校已经走在前列。除按照学校要求和统一安排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外,岩土工程专业也已经针对自身特点,按照上述教改方案进行了不断尝试和努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经过建设,学院已具有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任教师除具有高教系列专业技术职称外,70%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土建类职业资格证书和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同时,历史建筑保护已经设立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教师指导学生申报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剪计算模型及承载力对比研究”,被评为2014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应邀参加教育部举办、哈尔滨工业大学承办的第八届(2015)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并在会上交流;指导学生设计制作的“电梯及升降机生命保障机构”获第十二届(2012)“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三等奖;指导学生申报的“低碳建筑技术在湘北地区的可行性研究”,被列槭〖洞笱生德育实践项目;组织指导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关于东洞庭湖区村庄整改调查研究”成果及“新余坪、新规划”研究设计成果,均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赞扬,并获省级大学生“挑战杯”优秀作品二等奖;采用项目化运作模式, 指导学生社团开展的新农村建设“住宅设计方案”服务项目,免费为农民提供住宅建造技术服务,受到广泛欢迎与好评;吸纳大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纵、横向项目,在学校周边及环洞庭湖区域的岳阳、常德、益阳、长沙、平江、汩罗等地,完成了工业与民用建筑及公路桥梁建设的勘察、设计和检测等多个项目。按照上述岩土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改步骤,并不断进行实践与创新,必将岩土工程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推上新的台阶,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就业创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岩土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地质工程作为一门应用学科,主要研究与地质体有关的工程问题,是在利用地球的自然环境、物质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人类活动中,涉及地质体的评价、处理、改造和控制的科学技术。19世纪中期,国外地质工作者开始对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研究,逐步形成工程地质学科体系。1949年之前,我国没有独立的地质工程学科,地质工程学科被包含在土木工程领域内。1952年,国家先成立长春地质学院和北京地质学院,又成立武汉地质学院、河北地质学院、西安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等,后来,冶金部、铁道部、水利部等所属高校视各校实际状况开设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本科专业。国家教委在1993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含“勘察工程”“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等10多个工科类地质及相关专业。1998年,开始实行新专业目录,这次改革把“勘查技术与工程(080104)”和“资源勘查工程(080105)”两专业合并成“地质工程(080106)”,新的地质工程专业包含1998年专业调整前地质类所有的地质类工科专业。2004年9月,“教育部地矿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武汉召开,建议增设“地质工程”专业,保留“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并新增“应用地球物理”专业。近年来,我国有28所高校开设了地质工程专业,28所高校以前隶属不同行业部委,与地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都有所不同,根据各个学校长期办学的积累和特色,形成了特定的专业内涵和定位。学校需求侧重面各不相同,因此,各校的课程设置及培养方式差异也较大。江西理工大学位于享有“稀土王国”“世界钨都”美誉的赣州,其前身江西冶金学院成立于1958年,当时设有采矿与地质系;1977年增设矿山地质专业,地质工程专业于2008年开始招生。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目标,确立复合型地质工程本科的办学方向;2014年,地质工程已有3届毕业生,由于办学定位准确,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毕业生以专业适用性高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特点而受用人单位欢迎。专业连续3年,就业率为100%,考研升学率达34.3%。

二、地质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素质要求

(一)社会对地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地质工程专业可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多领域。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好,就业门路宽。从2004年开始,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基础工程、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调查、矿产资源的普查勘探等工作日渐重要,为地质工程毕业生创造了很好的就业环境。据调查,从2004年至2014年,国内各高校地质工程专业学生供应量与市场需求量之间的比例一般在1∶5到1∶6之间,有的甚至达到1∶10。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岩土工程勘察、工程钻探、基础工程施工及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对地质工程人才的需求量也较大。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减少,矿山企业对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随之减少。而近年,各校地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多,用人单位人员饱和,对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以江西理工大学为例,与前几年相比,2014年10月学校大型招聘会招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单位及需求量减少,不及前几年岗位数的三分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今后社会对地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将由技术型需求转向素质型需求,计划经济体制下“专才”模式将很难适应社会发展。

(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复合型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良好的文化修养、较强的发展后劲和多种能力,主要体现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思维三个方面的复合。地质工程复合人才不仅要掌握地质学科专业知识,还需精通工程理论和设计知识;不但要逻辑思维能力强,还要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懂施工、会管理、能经营。

三、江西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与实践

近年来,江西理工大学为保证地质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不断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形成学校独有特色。

(一)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

作为学科专业建设基础,课程体系建设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奠基性、导向性的重要作用。地质工程专业积极构造自己的课程体系,课程在模块设置上分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任选课和集中实践环节。通识课程设置包括“体育”“军事理论”“思想道德与法律”“英语”等,重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科基础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工程测量”“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土力学”“普通地质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岩土工程勘察”“工程地质学”“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等;专业任选课包括“工程钻探”“地质灾害防治”“地球物理勘探”“岩土锚固与支挡工程”等;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有工程实践背景的比例还不是很高,特别是工科专业。为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根据地质工程专业需要,与相关企业、工程单位共同制定了双向培养计划。每年选派教师到工程单位进行工程训练,促进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新教师的知识体系与教学方法,同时,学校也从工程单位引进有多年工程经验的高素质人才,稳定和壮大教师队伍。

(三)加强实践环节教育

实践教学对本科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巩固理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为提高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学实践采取校内外相结合的形式。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安排了普通地质学认识学习、测量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11门必修课程和专业任选课,安排210学时实验,3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江西理工大学作为江西赣州的一所本科院校,有得天独厚的实践教学条件,学校所在的赣州市有众多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基础施工企业及大量矿山企业。通过与这些企业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和毕业实习基地等方式,为复合型地质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完备的实践教学平台。另外,学校每年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到校做学术报告以拓宽学生知识面,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论

岩土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程分解;案例教学;顺序模块;分析能力

0 引言

针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围绕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及教材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整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的重要基础环节[1-3]。其中案例教学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4-7]。岩土工程专业具有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多数课程内容是工程实践的产物,因此单纯的照本宣科,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根据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活动,提出了同一工程案例分解的顺序模块教学法,在教学活动者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1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存在的问题

(1)授课任务繁重。岩土工程专业课学习周期比较长,内容枯燥。尽管采用了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但是知识体系繁杂,信息量太大,枯燥的理论分析或叙述,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形成了老师讲,学生睡的局面。而老师为了完成规定的授课任务,很少与学生互动,偶尔有问题穿插,学生也茫然不知所以,结果形成了自问自答的局面。

(2)理论和实践脱节。r土工程专业课实践性很强,学生很难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学生普遍感觉学习过程中枯燥无味,不知道其具体使用方法。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按照章节顺序逐一讲解,并以案例说明;但是由于这些案例都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的而设计的,因此一门课往往会有多个案例,而且往往这些案例之间的关系并不大,因此学生也只能零碎、片面地看待问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学生更不知如何下手,更难以全面分析并给出综合性的解决方案。因此,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助于摒弃“填鸭式”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如何积极有效地学习,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程体系繁杂,难以综合掌握。岩体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繁杂,具有知识跨度大、实践性强、案例典型等特点。课程所含理论知识涉及力学、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等多学科领域,学生往往难以整体掌握。但是岩土工程专业课程与工程生产活动密切相关,课程内容是工程实践的总结,课程的内容大都和典型工程设计及其施工实践相关,这一特点为岩土工程专业研究生案例教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2 同一工程案例分解的顺序模块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由于研究生大多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对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大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这是案例分解并进行顺序模块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前提。本文仅以某隧道工程为案例,讲解该教学方法的应用。首先以该隧道工程为案例分解为不同的模块,进而设计参与该案例的课程如:《工程地质学》、《高等岩土力学》、《隧道施工技术》和《岩土工程数值计算》等。课程的设计和展开将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1)《工程地质学》的授课教师根据该案例的工程背景,详细讲述工程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岩层岩性特征,同时介绍教材中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

(2)《高等岩土力学》的授课老师结合该工程的实际条件,讲述相关岩体的物理、力学特性,重点介绍该工程岩体的力学模型及其相关参数的确定方法。

(3)在上述老师介绍实际工程背景的基础上,由《隧道施工技术》课程针对性提出该工程的施工方案设计及其实施过程。同时介绍其它施工技术的适用性及其适用条件。

(4)在进行了各种的准备和辅助内容以后,由《岩土工程数值计算》课程针对该工程项目的水文地质条件,岩性特征,施工技术等具体情况,建立大型数值计算模型,对该隧道工程的变形等整体结构特性进行模拟和预测。

3 结束语

通过该案例的讲解,使得各个课程之间有明显的前后衔接和脉络联系,具有浑然天成,互为补充的特点。从学生的角度来讲,由于目标工程不变,授课内容前后一脉相承,更容易抓住重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自觉形成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思路,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的质量,而且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大有裨益。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容是针对一个案例进行的顺序模块教学,可能无法涵盖整个课程体系所包含的内容;因此,需要在组织和设计该教学方法的时候进行全面考虑,统筹安排,针对性设计多个工程案例,以期全面覆盖课程体系所要求的授课内容。

【参考文献】

[1]姚彬.浅谈案例教学法在VFP 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6.

[2]伍一.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建设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6(1):118~119.

[3]张兄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0,8(15):50-51.

[4]许青云.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21-23.

[5]Martinez M T, Fouletier P, Park K H, et al. Virtual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 evolution and control[ J].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1, 74:225-238.

岩土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发展趋势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in China professional after nearly twenty years of efforts, has realized to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progress in exploration, prospecting means, whether from the exploration equipment, technical investigation of digital or technical staff knowledge of the breadth and depth have made rapid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hrough analyzes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urvey technology, and discusses the method of technology for investigation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P25

一、我国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现状

1.桩基技术方面

在高层超高层建筑中,桩基技术应用最为广泛。如混凝土预制方桩和预应力管桩由于具有单位承载力投资省、质量有保证、施工速度快等特点,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混凝土灌注桩及其后压浆技术由于桩长和桩径范围选择大,提供的承载力幅度大,地层适用性强等特点,发展也很快。为合理利用桩间土承载力,复合桩基技术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2.地基处理技术方面

我国软土地基处理现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在天然地基的合理利用方面,开发了大量的复合地基新技术。强夯法、预压法、排水固结法、堆载预压、水泥土桩、碎石桩、以CFG桩和静压砼预制小桩为代表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技术,得到广泛使用和研究。复合桩基和刚性桩复合地基中桩土相互作用的理论和研究成果逐步被采用。

3.深基坑工程及边坡支护技术

我国深基坑及边坡支护技术是近20年来随着高层建筑的大量兴建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是集岩土工程和结构工程为一体,包括支挡、防水、降水、挖运土、监测和信息化施工的系统工程,具有工程地质复杂多变,区域性和个性强的特点,已成为施工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4.环境岩土工程方面

与环境关联的岩土工程及与岩土有关的环境工程的广义环境岩土工程的概念逐步为学术和工程界所接受。环境岩土工程的概念和理论逐步深入人心,地基处理与深基坑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问题的认识与处理,要求将地基处理与深基坑工程作为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整体问题一并考虑成为环境岩土工程的新思想。

5.岩土预测与控制方面

从采用传统理论力学和计算土力学计算方法发展到采用灰色理论、损伤力学、神经网络技术等人工智能方法和动态滚动预测方向发展;控制技术从单一手段朝着多样、复合的方向发展。

二、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方法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下面就与传统勘察方法进行对比, 加以论述。

1.传统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方法研究

勘察资料过于地质化。由于部门长期的条块分割, 勘察、 设计分散作业, 加之岩土工程规范制定和新技术、 新方法应用的滞后, 以及专业设置过细, 岩土工程本身的特殊性等原因, 设计与勘察之间脱钩多,使得勘察提供的岩土工程信息通常以设计人员难以理解的形式出现,而且勘察也较难参与设计的全过程;设计人员也因知识的局限, 很难深层次理解岩土工程勘察信息, 因而勘察成果在设计中的转化率较低, 造成许多不应有的浪费和损失数字化地图与数字化设计系统间不够贯通。地形图是设计系统的底图或称基础数据,由于数字化地图中的某些环节技术条件不成熟,与 CAD 设计软件的接口不匹配, 很难顺利实现对接, 设计系统不得不重新将勘察资料数字化, 影响了设计系统 CAD 的推广应用。勘察信息数字化程度低。勘察部门提供的勘察信息往往以图纸、 表格、 文字等形式为主,内容上定性描述较多。这一方面造成设计人员对于勘察信息难于准确理解, 另一方面造成对勘察信息处理、 利用上的困难。

2.数字化勘察技术研究

数字化岩土工程勘察是指应用当代测绘技术、 数据库技术、 计算机技术、 网络通信技术和 CAD 技术, 通过计算机及其软件, 把一个工程项目的所有信息有机地集成起来,建立综合的计算机辅助信息流程,使勘察设计的技术手段从手工方式向现代化 CAD 技术转变,作到数据采集信息化、 勘察资料处理数字化、 硬件系统网络化、 图文处理自动化, 逐步形成和建立适应多专业、 多工种生产的高效益、 高柔性、 智能化的工程勘察设计体系。该技术体系用系统工程观点, 把勘察、 设计的图纸、 图像、 表格、 文字等以数字化形式存贮。

3.数字化勘察技术关键优势

岩土工程地质建模的方法目前采用的主要有表面模型法,表面

模型法的历史较早,它的基本内容就是通过精确的表示出工程地质体的外表面来表示均质地质体的建模方法,也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建模方法。表面模型法的数据来源是通过测点获得的一系列离散的测点资料, 包括测点的几何特征数据和属性特征数据, 然后利用数据解释结果重构地质体界面。可以抽象为把一系列同属性的点按照一定的规则连接起来,构成网状曲面片,进而确定整个地质体的空间属性,有很多方法用来表示表面, 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数学模型法和图示模型法, 本论文主要讨论图示模型法。 常用的图示模型法有边界表示法、 规则格网法、 等值线法、 不规则格网法等, 其中不规则格网法是本系统选用的模型表示法, 将做详细分析讨论。不规则格网法是将区域内有限个点将区域划分为相连的三角面网络。 区域中任意点落在三角面的顶点、 边上或三角形内,如果任意点不在顶点上, 则该点的数字属性值通常通过线性插值的方法得到,所以 TIN 是一个三维空间的分段线性模型, 在整个区域内连续但不可微。有许多种表达 TIN 拓扑结构的存储方式,这里采用一个简单的记录方式是:对于每一个三角形、 边和节点都对应一个记录,三角形的记录包括三个指向它三个边的记录的指针, 边的记录有四个指针字段, 包括两个指向相邻三角形记录的指针和它的两个顶点的记录的指针;也可以直接对每个三角形记录其顶点和相邻三角形。每个节点包括三个坐标值的字段,分别存储 X,Y,Z 坐标。这种拓扑网络结构的特点是:对于给定一个三角形,查询其三个顶点属性和相邻三角形所用的时间是定长的。它在沿直线计算地形剖面线时具有较高的效率,当然可以在此结构的基础上增加其它变化,以提高某些特殊运算的效率。对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实施改进, 逐步过渡到数字化勘察技术, 并推广其广泛应用, 这是勘察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这其中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不仅仅是因为其中还有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尚未完全攻克,而且我国目前在数字化勘察、勘探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很匮乏, 因此, 必须加大数字化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人才的培养, 并加快该技术的研究应用,以真正实现岩土工程的数字化勘察的广泛应用。

4.数字化勘察技术的应用

我们在进行道路、 桥梁、 隧道的测量设计经常遇到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的情况。如线路在丘陵山区,经常是各种树木生长茂盛、 沟壑纵横,难以通视,传统的测量手段很难解决,经常令测量工作人员吃尽了苦头。传统的测量手段数据处理往往用手工方法记录储存,不仅数据显得零乱,而且在数据后续处理中,往往手工处理,工作量大,容易出错,测量数据不易校核。 由于处理枯燥,需要耗费的重复劳动也就相当多,内业处理出错率较高。通过调查研究, 在我国大多数单位在公路设计测量工作中采用的方法传统,速度慢、 精度差,数据不易保存校核,所以难以适用当前推进公路建设自动化、 信息化建设的要求。采用现在传统的测量方法存在许多弊端,例如测量数据多,易出错,测量完毕不易校核和保存,采用数字化地形图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采用专业数字化地形图测绘,经过处理后,可以满足公路规范的需求,每条公路的地形图可以形成永久保存的电子档案,勘测成果在图上一目了然,可重复利用,并可不断补充调整。 公路设计引入专业勘测的电子地形图,勘测效率大大提高,勘测费用降低很多,勘测设计周期会大大缩短,而且数据精确,易于保存,数据直接导入利用,免去人工录入的繁琐和失误,可以重复利用,一举多的,可以纸上选线、 定线,测量数据可以视实际情况,随时补充调整。测量成果可以直接与国家控制网转化,以便与其他测量行业的数据共享。测量完毕或公路施工后能长久保存测量成果,并进行校核,推进公路测量的数字化进程。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岩土工程勘探是工程质量的重点,目前我国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方法较多,且众多勘察方法、技术发展的成熟程度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要在实际勘察设计工程中积累经验、重视有效性的发展、时刻应用新科学新技术来发展我国的工程勘察技术,把我国的勘察技术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成刚,白冰,王运霞. 土力学原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岩土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摘 要:岩土工程勘察在其发展的进程中,无论是其体制还是勘察测量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并且还在不断地优化创新。我国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主要研究的对象是施工建筑的地基和基础以及地下工程之间的关系。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展开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就施工建筑基础及地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给予充分的论证和分析,以便提出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就将对岩土工程勘察实践中常见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讨论。

1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实践中的常见问题

我国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依据参考国家制定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等规范规程,结合施工拟建地的现场状况,重点论述现场的原始工程地质水文条件,以提供工程地基基础施工的重要数据参数。

1.1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原则问题

1.1.1 勘察理论与工作经验的联系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所能够涉及到的基础理论内容主要包括工程地质理论、工程力学理论和土力学理论等方面,我们必须明确的是以上这些理论知识都是建立半科学和半经验的基础上的,而岩土工程勘察问题的解决过程通常都是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通过利用相关技术人员的自身工作经验并结合施工拟建地的实际状况,合理组织建立起一种相应的本构模型,充分合理地运用勘察参数,经过判断确定结果的一系列过程。可以看出,勘察理论与工作经验的紧密关联对于岩土勘察工程实践是非常关键的。笔者认为,勘察理论与工程经验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应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相辅相成。

1.1.2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与设计工作的交流沟通问题

根据我国《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的要求内容,建筑施工工程在进行现场岩土地质勘察之前,必须收集附有详细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施工总平面图,施工现场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以及拟建工程的性质、规模、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和地基允许变形量等有关资料。笔者认为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与工程设计工作之间的沟通交流非常关键,在进行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岩土勘察工作时,要事先通过于工程设计者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勘察技术人员要充分理解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并弄清拟建工程的特性特点,这样做就可以尽量避免出现勘察工作与设计不符的情况发生,同时使得勘察工作有的放矢,有利于勘察技术人员提供一个最为直接有用的结果。

1.1.3 严格控制岩土勘察工作的等级划分

岩土工程勘察是一项比较严谨的工作,在对岩土土质进行勘察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到岩土工程勘察工作量布置的情况,以保证拟建工程的施工安全性、经济合理性。具体确定办法要按照国家制定相应的分级标准,严格控制确定拟建工程的勘察等级、地基基础的复杂程度等级、拟建工程的安全等级以及重要性等级等,通过了解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各种等级划分,才能够做到严谨控制现场岩土勘察工作量的布置。

1.1.4 岩土工程勘察展开工作的经济合理性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在满足了基本的规范规程要求之后,还需考虑利用最为经济合理地勘察手段和工作量划分以完成勘察工作目的和任务。展开勘察工作消耗经济成本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勘察技术水平的高低。能否做到既经济又合理的岩土勘察,应被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人员给予足够的重视。

1.2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技术问题

1.2.1 现场地基承载能力的确定

我国针对确定施工现场地基基础承载能力的方法主要可以分为载荷试验法、理论公式法、规范查表法三种。通常我们在展开岩土工程地基基础承载能力的勘察主要是由载荷试验或者是由其他原位法、理论公式计算法、规范查表法结合以往总结的勘察实践经验等方法综合利用确定。一般情况下,由荷载试验确定的地基基础承载力是最直接的同时也是最精确的,不过因为对施工现场的岩土勘察往往都会受到一些诸如场地、工期和成本等影响因素所限制,所以在工程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少的,仅仅在比较重要的高级建筑施工中才会被采用。而理论公式计算法确定承载力的办法,主要要求的是对现场土质的抗剪强度指标的准确测定,抗剪强度的测定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受到很多人为方面的影响,造成误差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因此,理论公式计算法仅仅是作为在岩土工程勘察实践工作中的验兑参考依据。查表法是建立在工程经验法基础上的一种办法,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我们所面对的岩土勘察情况往往会不尽常见,毕竟我们能够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总结到的经验有限,许多施工拟建地的地区土质并没有足够的经验数据,导致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只能模糊估计取值,无法合理地确定承载能力。

1.2.2 岩土土质压缩模量值的确定

工作经验告诉我们,粘性土质的压缩模量值相对比较容易确定,主要是经过室内的土质压缩试验分析确定即可得到。而砂质土体的压缩模量值的确定就比较困难一些,既没有国家制定的相关岩土压缩模量值的规范,也没有指定具体的确定办法,通常只有通过标贯击数试验计算、查有关工具书直接给出经验值或利用变形模量换算等方法估算,能够确定的岩土质压缩模量值都比较模糊,且三种办法的确定值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因此,如何能够确定相对比较精确的岩土土质压缩模量值也是今后我们工程勘察技术人员所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2结语

以上是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到的一些常见岩土勘察问题,在此提出来可供同行朋友交流探讨,以避免类似常见问题在今后的勘察工作中再次发生。由于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地下的岩土体,其性质的判定主要是根据土质的客观差异性和人为测定的主观性综合决定。我们技术人员作为岩土勘察工作的主体,只有通过在不断的实践中加强经验总结,寻找岩土勘察的规律性,才能够使得勘察工作更科学化、合理化,以满足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需要和给予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岩土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1岩体力学; 2顶岗实习; 3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TU452-4

1、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的要求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本着“工学结合、工学交替”,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实践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课程安排本着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基础后专业,在技能培养方面,将理论学习结合生产实践,实行“做中学、做中教”,力争实现实践教学与岗位工作零距离对接。

《岩体力学》是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的理论基础课,是力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不同受力条件(例如荷载、水流、温度变化)下岩体应力、应变、破坏、稳定及加固规律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其研究目的是解决岩土、地质、环境、水工、能源、土木、水利、冶金、交通、矿业工程等建设中遇到的相关问题〔2〕。《岩体力学》已经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中,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工程实用价值。

2 、《岩体力学》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1)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很盲目,定位不准确甚至错位;这样的认识导致教师备课、讲课、学生听课等等环节都停留在对基础知识的认知层面,即专业、专业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历证书阶段,没有更加进一步的把职业、职业标准、生产过程、职业证书对接起来。

(2)理论内容偏重轻视了实践环节,本门课程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课程,在多年的教学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科学合理的体系,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教学研究型的教学,对于我们高职高专,已经显得理论的比例过于繁重,实践明显不足,教师和学生都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轻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大批出现的高分低能学生,课堂和生产严重脱节。所以在传统的研究型的培养目标基础上应做比较彻底的改革。

(3)教材适应性较差,传统的研究型教学使一批又一批的教材偏于理论,轻于实践,学生学习难度大,乏味,因而也没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需要一套理论难度适中、够用,实践比例偏大的教材、学材和与之配套的影像资料等。

(4)教学经费的严重不足,由于在传统的教学领域,一个教师、一根粉笔、一本书就可以完成一门课程,形成了填鸭式教学的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极低。

(5)生产实践教师的缺乏,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现有的教师队伍绝大部分从校门又走入校门,从理论中来又到理论中去了,更有甚者教材中的部分验,教师根本就没有接触过,照本宣科,讲起来乏味,听起来不知所以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6)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3、《岩体力学》课程建设的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案

岩体力学课程涉及多个相关学科领域,其课程综合性强、知识点多而杂、试验项目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等特点,导致许多学生认为课程较难。所以采取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教学特点,并更好地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技能是十分必要的。

课程建设的重点是对岩体的基本力学性质理清概念、明确试验原理及数理统计方法;难点是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原理能够分析不同工程岩体在不同的力学条件下的稳定性。

解决方案如下

(1)培养目标上遵循教高[2000]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2)教学方法:课堂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岩体力学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上较难理,但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解精讲重点、恰当复习、图文并茂、穿插一些案例结合理论,利用学生求知、求趣、求新的心理引导学生在轻松环境中掌握理论知识。

《岩体力学》本身的特点和传统的粉笔+黑板书写速度慢,单一,呆板,信息量小的缺点,课堂教学适当结合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内容多、图文并茂表现力丰富的优点,提高授课效率,调节学生听课情绪,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样就要求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要投入大量的工作,准备多样的大量的图片、影像素材,特别是有代表性的工程案例、近期的工程现场视频以及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等资料,从而使学生关注本专业领域的新动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课堂上大量运用启发式:岩体力学课程中很多都是有大量的统计得出来的,亦多为经验公式,均有使用条件,在教学中强调经验公式地方性、条件限制性致使我们在实践中使用时,不能照抄照搬一定结合生产实际,再结合实例让同学们去修改完善经验公式,学生积极性会大大增强。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不可缺少的方式,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让多媒体真正多起来,ppt、录像、动画、网络视频等等。

(3)《岩体力学》课程建设改革中教材的使用与建设

学院教学改革以来,大力加强教材的建设,提倡教师根据现有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编写一些实用性强,灵活方便的学材,教学效果比较好。由于教材的编写需要周期比较长,所以大多数落后于新的科技发展。为了让学生能够及时准确地接受新科技新技术,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学材的编写,这样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能够与新的科技成果,新的技术进步同步,效果显著。

(4)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配套制定了《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希望学会在标准制定、基地建设、教师培训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扭转“双师型”教师缺乏的局面,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的有力支撑。

教育部副部长鲁晰指出:中长期来看,产业加速转型和高技术的技术型的人才匮乏的矛盾也非常突出。技术技能型有三种人,第一类是工程师,第二类是高级技工,第三类是高素质劳动者。”鲁昕解释说,之前的职业教育只讲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技能需以技术为基础。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队伍率先技能化。招聘教师要求参加过生产、或让现有的教师到生产单位参加实践,并把这个工作量化,即要求教师必须每年参加一定量的生产才可以授课。

(5)《岩体力学》课程建设改革中的实践教学建设

实践性教学环节

A、加强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由一个案例入手,例如三峡水利枢纽是开发和治理L江的一项关键性骨干工程,三峡工程区内共有各类崩塌、滑坡体2490处。其中秭归县千将坪滑坡比较典型〔3〕,以此为契机,布置任务,同学们查阅资料,用岩体力学观点去分析滑坡的地质特征与成因机制。课堂可以展开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边坡稳定分析的要素,内容充实、方法灵活,自然会有显著的效果的。

B、课堂实验环节要严格执行岩土试验的操作规程,《岩体力学》课程课内试验共有5―8个试验,学生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标准中要求的每个试验的操作;并组织一年一度的岩土试验竞赛;组织力量强大教师团队编写配套的实验教材《岩体力学实验指导书》该指导书对于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几个试验从原理、实验设备和操作步骤都有具体、详细的讲解,规定了规范的实验报告格式,为学生将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C、现场参观和理论知识结合,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的飞跃。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几个施工现场:边坡、洞室、岩体地基,让学生认识这几种工程岩体的地质、 地貌、应力等问题。参观后要求学生编写参观体会和简单的报告。

D、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4〕,顶岗实习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岗位技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学期间与企业与岗位零距离对接,使学生树立起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确保顶岗实习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提高实习质量我们需进一步加强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严格按照顶岗实习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顶岗实习基础上完成学习期间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使学生工作能力有进一步的提升。

结语:《岩体力学》课程是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此次《岩体力学》课程建设的改革符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的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比较先进,实践教学能够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通过这样的改革能够达到高职教育的五个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使《岩体力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岳晓光.《岩体力学》精品课程建设探索〔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3年第07期(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