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音乐表演论文

音乐表演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音乐表演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音乐表演论文范文第1篇

作者暂时放下了音乐美学的视角,转从心理学的视角来阐述“情与理”的具体内容及相互关系,如把现实生活中人的感情,称为艺术心理学中的“一般感情”;论述“感情”时引用了曼德勒的反馈的环路;而在阐述“情绪”这一名词时,则用了六个心理学的专业术语对其规律性现象进行分类,即:层次性、运动性、复合性、共鸣性、实在性、生物性。这就再一次证明了本章论证的理论性、科学性,可谓是环环相扣。但就这一大段写作的整体思路来分析,笔者认为有个不妥之处,即作者之前非常清晰地分出了的“感情”、“情感”、“情绪”三类,却在具体论述时将“感情”与“情绪”的论述层次混在了一起,这就很容易让读者产生误解,即认为“感情”与“情绪”是人类“情”中对等的两个方面,而实际上作者在之前已经提到“情绪和情感都是同一感情过程的两个侧面”。

在第一段落结尾处,作者并没有忘记回归到本章重点的理论视角—音乐表演美学,点出“有识之士关心美育的重要原因”,并引出下一段的内容—音乐作品中的情与理。作为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的总纲,第二段开始便提出“古典乐派重理,浪漫乐派重情,印象乐派重美,商业艺术重货币”的筒言,得出音乐艺术“复杂性从属于第一性的社会存在”的结论,这是作者结合美学理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入题的;接下来文中又引用维戈茨基的《艺术心理学》的内容,用以说明“艺术世界不同于现实世界”,即音乐表演艺术中情与理的特殊性,很自然的过渡到了音乐美学领域中的内容—读谱、练习、舞台表演三者中的情与理的特征与关系。作者根据表演者进行作品练习的顺序将音乐表演时遇到的情与理进行了排序。首先是读谱过程中的情与理,这段阐述显现出作者写作的高明之处—将音乐语言的内容、音乐体裁的内容分别摆出来,从局部论证情与理在读谱过程中的重要性及相互关系。此处,作者几乎全是从音乐表演美学的视角展开陈述与论证,如文中首先从乐理的知识点切入,陈述构成音乐作品的几乎每个小的音乐因素都离不开“情”字,通过这些小的音乐语汇,表演者“可以了解作品的情绪特征”,而音乐表演中的“理”正是“这一系列的情绪特征联成的一个整体”而“构成了一定的逻辑关系”。

为了使文章的论证更有说服力,紧接着作者就例举了胡登跳先生的作品《问》,借茅原先生的“笔”来阐述音乐读谱过程中情与理的关系以及二者的重要性,说道“艺术感情也起着思想的载体的作用”,并得出结论“感觉引起想象,想象引发感情,先体验了感情,后领悟思想内容。”可见,情是理的前提,理是情的发展的必然趋势。接下来,作者又强调演奏者创造独特的个人演奏风格的重要性,而要达到独特性,就必须在音乐作品中融入表演者独特的情。文中又以浪漫等乐派的作品特征为例,再次点出情的重要性和部分个性中的共性—民族性。在第四段中,作者顺承着第三段的内容展开“练习过程中的情与理”的论述。这一段落,杨易禾先生非常清晰地、很有层次感地将整段内容分为了两大类进行阐述,即“练习性练习”与“表演性练习”。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篇幅论证了这样一个道理—音乐作品中的“理”必须靠前,只有“理”到才能“情”到,即在“练习性练习”中,练习者要注意“理”的把握,在“表演性练习”中,练习者要探索“情”的恰当度。在“练习性练习”中,作者引用了胡应麟先生作品中的文字说明一个道理:野狐与小僧皆不可取。笔者理解为:野狐更不如小僧,即练习者在练习时必须首先把握“理”,“手上功夫真正做得到”,否则就只能成为连“小僧”都不如的“野狐”了。对此,作者也有画龙点睛之笔—“没有这种精雕细琢,不可能达到上成的表演艺术”,因此,表演者只是一个“野狐”而已。当音乐作品的“理”被掌握之后,练习者便可以开始对其“情”进行探索了,即“表演性练习”,结合文中前一段文字,便可理解为只有“理”而缺乏“情”的表演者顶多也只是一名“小僧”罢了。在这一小段中,作者着重强调了“练习对情绪的宏观控制”的重要性,从而引出“理智”之“理”的调控作用,说到练习“情”的最高境界是“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状态,即“理智”之“理”将“情”放入了“规定情景”之中。这些都说明作者不仅重视表演性练习中“情”的练习,也不忽视”理”在这一过程中的调控作用。这一整段的方法介绍性的阐述手段恰好使文章更具有音乐表演的实践性。音乐表演艺术的最后一阶段便是表演的过程,相对于第三段、第四段来说,此段论证的篇幅较短小,但却简洁明朗,其论点在表演过程中的运用不容置疑。

俗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上”的情与理不仅不可忽视,而且更为重要,“在舞台表演过程中,演奏者必须充满激情的进入二度创作”,即“情”在此时的重要性,但紧接着文中又指出“感情泛滥的破坏性,决不低于缺乏激情”,点出“理”控制“情”的必要性,并且引用了戏剧表演艺术中“表现派”与“体验派”曾有过对立的观点而最终还是在理论上达到统一的例子,说明在表演过程中“第一自我”(理!与“第二自我”(情)的关系,即“第一自我始终冷静地在监督着第二自我执行演出计划”,一语中的,倒出音乐表演过程中情与理的相互关系。最后,作者使用了简短但概括性较强的语言对本章内容进行了总结,从哲学范畴引出“必然性与偶然性”来类比美学范畴的“情与理”,科学地总结了音乐表演艺术中“情与理”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此一方起决定性作用;在另外一定条件下,彼一方起决定性作用,二者具有互补性,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换。”并且提出: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表演者,就必须“如实的认识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深入研究,在何种情况下,那一方应该处于主导地位的规律性……”在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的部分论证中,笔者认为也有欠妥当之处,即作者的阐述手法似乎给读者一种错觉:这四段的内容是平行并列的关系。而细读本章之后却发现,文中第一段是从情与理的普遍性展开论述,第二段是从情与理在音乐中的特殊性展开论述,这两段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的内容却是并列关系,并且都应该隶属于第二段。如果将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全部纳入第二段的论述中,文章可能将会更有层次感。

作者:黄梅

音乐表演论文范文第2篇

“琴人合一”是每一位表演者追求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求表演者做到投情,以达到展现作品丰富内涵的目的。做到投情,首先表演者务必准确的把握作品情感基调,其次要对作曲情感的发展逻辑和色彩变化做以详细的分析。我们以声乐作品《昭君出塞》为例,这首作品的情感起伏和情感色彩变化非常多,首先写女儿离开家乡眷恋不舍得悲叹之情;其后转换成对将来“长城无烽烟”的坚定信心和美好展望;最终写到“千里麦浪翻”的丰收喜悦景象。细腻、坚定、豪迈的三次情感变化要求我们表演者要灵敏的做出反应,将情感色彩变化与歌声处理的和谐统一。另外情感表达还可以从谱面上寻找,乐谱上的任何一个音符和装饰音都是有意义的,我们要将每个静止的音符在音乐表演中给予生命力,将作品内涵完美的呈现给观众。

二、音乐表演中的想象

想象是音乐表演中的另一个心理要素,它使人在音乐原有的理性和感性的认识上,经过重塑而构成新的音乐形象。这个过程给予了作品崭新的生命力,它不仅将原作再现,而且还将其创作给予独特性,使音乐作品有了新的色彩。表演者想象得越丰富,作品中心思想就会展现得越清楚,观众的感受也会越深刻。音乐表演中的想象包括对场面环境的想象,也包括对作品所持有的精神气质和内在情感的深刻领悟。例如在歌剧《原野》中,有一首声乐作品是《啊!我的虎子哥!》,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要以金子的身份融入到剧情之中,展现出对虎子哥敢爱敢恨的情感,将作品完美的展现出来,引起观众的共鸣。想象是音乐表演心理要素中的关键,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一重要要素并运用到音乐表演中,使音乐表演富有生命力,感化观众。

三、音乐表演中的临场心理调控

(一)全神贯注的投入

音乐表演的时候不需要我们再考虑什么地方该改动,攻克哪些技术难关,此时要做的事情就是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表演本身,将自己平时练得东西发挥出来展现给观众就可以了。临场表演时我们平时对作品的研究和所获得的各种感受都已经潜移默化的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是这种潜在的东西支持着表演过程。全神贯注是保障音乐表演顺利完成的重要心态之一,如果左顾右盼只会给音乐表演现场带来消极的影响。训练全神贯注最方便的一个方法就是,音乐表演者把平时的每一次训练中都当成演出对待,这样在正式演出的时候,做到全神贯注也就不是那么难了。

(二)情感的自然流露

情感的自然流露要求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把音乐情感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使听众或观众的感觉很舒服,而非刻意模仿。情感的自然流露可以使表演者和听众达到水融的状态。要做到音乐表演的自然流露,需要表演者具有一定熟练的表演技巧、至高的精神境界和艺术修养,真正的把音乐融汇于心,使音乐从心中自然的流淌出来,最终使音乐作品的演绎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三)调节和克服怯场心理

音乐表演在上场前通常会出现紧张和怯场心理现象,而临场表现恰恰是决定音乐表演质量的最关键时刻,克服怯场心理,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客观的态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摆平自己的位置,不要想着一鸣惊人,这样不但无形中给了自己巨大的压力,而且还有可能导致发挥不正常。我们应把心态放正,音乐表演不仅仅是表现自己,更重要的是表现音乐,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表演中,竭尽所能的表现音乐作品,争取最好的表演效果。

2.自信。自信在音乐表演中尤为重要,是充分表达情感和演唱效果的前提。表演中面对台下的观众应做到“眼中无人、心中有人”的境界。自信是做任何事情成功的前提,如果连自信都没有,又何来勇气去完美的展示自己。当然建立自信也是需要一定基础的,对于表演者来说需要对作品进行充分的练习和熟练把握。另外还要看到自己的优势所在,扬长避短,将自己优秀的地方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从容的完成作品表演。

3.娴熟的技巧。表演者要做到熟练掌握相关技巧,表演时便可水到渠成。古人说“艺高人大胆”肯定有其中的道理。我们只有在具有充分的实力的前提下才能做到无所惧怕。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要在演出前反复的练习作品,这样在表演中就不会害怕,可以更好的做到用表演取悦观众,用情感感染观众。

4.经常的演出实践。经常的演出实践可以使表演者不再畏惧台上和台下的感觉,不再畏惧观众多与观众少的落差,演出的次数越多,表演者在舞台上整体形象和演出效果就会越好。另外,音乐表演和人体的生理也有一定的关系,经常演出可以学会如何在演出中处理自己身体的不适,将演出的负面效果降到最小化;经常的演出实践还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及时应对演出中的突况,这也是减少和避免临场紧张的解决方法。如果音乐表演者能够做到以上几点,那么在表演时的紧张和怯场心理会减弱,这对于确保音乐表演的完整演出是至关重要的。

四、结语

音乐表演论文范文第3篇

音乐表演专业隶属于现在的音乐与舞蹈学院,作为曾经艺术系四个专业中唯一的音乐舞蹈类专业,在之前的发展都是较为缓慢和不健全的。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音乐表演专业如今已经成为了音乐与舞蹈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为百色学院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音乐表演专业的发展主要是从课程设置、实习基地建设、毕业音乐会、教师教学观摩音乐会和教师音乐会、学生专业比赛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建设的。

一、课程设置

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结合调研结果以及本专业岗位的社会市场需求,以实践式课堂与舞台相结合为主要教学模式,从2015级开始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在课程设置方面减少部分不适应发展的理论课程,调整部分实践课,新开设部分实践课,探索新的教学途径,不断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促进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调研反馈结果以及岗位能力的要求,对2015级音乐表演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做出了以下调整:

精简课程,删掉或者整合部分理论课,减少学时学分。如删复调课,整合曲式与作品分析课和歌曲写作课为曲式分析与歌曲写作课,将舞蹈方向的乐理和视唱练耳课整合成乐理视唱课等。

优化课程,增加特色课程,总体课程结构更加合理。将原有的舞台表演艺术课升级,并更名为作品排演课。夯实理论基础,增加少量课程,如声乐作品赏析、器乐作品赏析、音乐论文写作等。

技能性课程比重增大,实践性学分比重明显增加。

通过开设的课程或者在课程内容中体现,如民族特色课程有原生态艺术表演,作品排演,壮、苗族舞蹈,瑶、彝族舞蹈等,红色课程有红色歌谣赏析等。

通过毕业演出检验学习成果,演出内容部分体现出民族性的特色和革命性的特色。

二、完善基地建设

为加快音乐与舞蹈学院转型发展,提高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舞台表演和演唱能力,熟悉舞台表演的流程,了解舞台设备的使用等,2014年百色学院与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原有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甲乙双方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分别从合作办学,共同育人,合作就业,共同发展提升合作水平。其中,合作办学作为继续深化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聘请相关业务骨干为客座教授或者实践指导老师,对比赛、演出等进行指导,共同参与音乐表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共同育人作为选拔一定的优秀学生可以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同时,根据实践经验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尝试新的教学改革,逐步丰富与合作单位的合作内容,提高合作水平,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果;合作就业作为录用我院优秀本科毕业生,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可以举办专场音乐会、舞蹈专场、特色文艺演出等,还可以进行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演出、作品创作,同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方面开展合作,为服务地方和发扬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通过近年与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的合作以及大量的舞台艺术实践,使得音乐与舞蹈学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艺术视野更加宽广,艺术审美和舞台演出层次得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较以往有较大提升。由于学习歌舞团的不少原创节目或经歌舞团教师指导过的参赛节目,在各类比赛中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们的舞台实践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总结的经验告诉我们,今后必须继续保持互利共赢的合作思想和指导原则,继续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补和资源共享,继续加强双方人员往来和沟通,建立形成一套更加牢固顺畅的合作机制,把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挖掘优秀的民族资源,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

三、改变毕业论文的形式

将毕业论文以论文答辩和写作的模式,改成论文写作和音乐会并存。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进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有其专业特殊性和特殊要求,为更好地体现这一专业特色,促进学生业务学习,在经过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音乐表演毕业论文(设计)以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形式为主,论文撰写(理论研究)形式为辅的方式进行。音乐表演的毕业论文(设计)采用举办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或撰写毕业论文(理论研究)的形式进行。

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具有专业学术性质,是学生表演水平及组织排演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完成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既要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思想性、创造性、学术性、专业性与艺术性的特点,注意突出红色、民族和边疆的独特资源优势和应用型人才办学特色的要求。围绕选定曲目(剧目)、指导、中期检查、评分、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指导教师要了解与检查筹备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工作的实施情况,组织质量检查活动,做好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工作的总结等。并要符合如下要求:

(一)应设置一定的准入条件

根据专业主修学生第五、第六学期专业课的平均成绩划线,后15%的学生不具备开音乐会(舞蹈专场)的资格,只能以论文撰写(理论研究)的方式作为毕业和取得学位的重要条件。

(二)学生自主原则

学生举办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要综合运用所掌握基本知识和表演技能,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策划、组织、统筹、排演一场具有专业性质的毕业音乐会(或舞蹈专场)。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给予必要指导,但主要以学生为主。

四、建立教学观摩音乐会制度和教师音乐会制度

在各项改革的内容中,教师教学观摩音乐会是属于从教师的层面自己进行改革,提倡教师每年举办一次教师教学观摩会,形成长效机制,以此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风、学风,形成学术氛围浓郁的良好教学环境。观摩音乐主要是提高教师对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对自己近段教学集中的展示和检验,是能较客观的体现出教和学的成果,同时也是一次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良好机会。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一)规范音乐会的内容和形式

对于音乐会的曲目要求、演唱水平、海报节目单制作、服装装扮等各个方面,教师要严格把关,精心设计。

(二)实行奖励性政策

鼓励教师举办教学观摩音乐会、教师音乐会等形式的音乐会。对于超过每年举办一次的教师,每次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音樂会后总结

音乐会后教研室对音乐会中间出现的问题和值得大家学习的方面都要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在改进中提高音乐会的水平。

通过改革观摩音乐会、教师音乐会,教师和学生都收获了知识,也发现了问题,同时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专业水平,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丰富了学生的舞台经验。

五、设置专业比赛项目

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目前的能够参加的唯一声乐或者舞蹈比赛项目就只有学校一年一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中的歌手比赛或者舞蹈比赛。但这两个比赛形式都是在全院的范围内进行的业余比赛,就是说对于学习歌唱和舞蹈专业的同学要同其他学院的业余选手进行比赛,这样跟其他学院的同学就没有可比性。基于这样的考虑,建议二级学院在院内举办专业性较强的比赛项目。

具体比赛规则如下:

(一)每年举办一届声乐类和舞蹈类专业比赛

争取由学院团委举办,提高比赛规格,扩大比赛影响,将比赛与红色合唱团一起打造成学院的精品项目、特色项目,为百色学院实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添砖加瓦。

(二)由各教研室制定科学严谨的比赛规则

声乐和舞蹈教研室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讨论之后决定改变以往比赛不够严谨和规范的行为,制定出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性的比赛规则。

(三)实行奖励性政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音乐表演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与欢快的旋律结合后,使歌曲更具有童稚、乐观、浪漫的气息歌曲由七个乐句两个乐段组成第一乐段平稳的节奏与略带跳动的音调,表现了夏雨下个不停第二乐段节奏较宽,是主人翁情感的抒发后两小节节奏紧缩,曲调迂回,点明了歌曲的主题意境

 

二、设计理念: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教学要体现以审美为核心、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新型师生关系、体现新的评价方式。我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学生的音乐感受,导入时用《小雨沙沙》的音乐创造一种有关雨的氛围,通过谜语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做到整体把握。在歌曲教学中我采用多次聆听来达到学生能演唱的目的,对美妙的音乐有所记忆,利用沙锤伴奏来让学生探索乐器的特点,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了,并且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创作表演中,各组组内交流合作,努力探究创造小学音乐论文,各组互评,学生自评,从而完善了评价机制,至此,本节课的教学便实现了新课标规定的音乐课程的价值。

三、教学目标:

1、能够喜欢雨的音乐,感受音乐所描绘的雨的形象,引导学生用欢快活泼、富有表现力的情绪演唱歌曲。

2、感受并表现歌曲中的节奏,养成细心倾听音乐的习惯。

3、让学生能用不同的演唱方法来表现歌曲,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的能力。

4、感受不同的构思,不同旋律,相同内容,风格情绪的变化。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孩子用优美的声音、愉快的情绪表现《踩雨》。

2、难点:歌曲中相似旋律及切分节奏、附点八分音符的表现。

五、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小乐器(沙锤)、钢琴。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

音源创设情境 听唱式、表演式

七、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播放歌曲《小雨沙沙》(营造课堂气氛)

2、导入:谜语:千条线万条线掉到地上都不见 (以谜语激发学生兴趣)3、感受大自然的声音

设计意图:铃声响了,师走向讲台,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节非常有意思的课,(激起学生兴趣)用上你们的耳朵和眼睛,(提出活动要求)把你们的观察告诉我。(学生更加精神集中,猜测即将发生的事情)”师说出了一个简单的谜语,学生感觉出乎意料,骄傲地说出了谜底,接着音乐响了,雷声轰轰﹑风声呼呼﹑雨声哗哗﹑师随着音乐的速度与节奏与课前准备好的几个学生出其不意﹑精神抖擞﹑步伐整齐﹑动作划一的舞动。学生被震撼了﹑惊呆了,数秒钟后,掌声雷动,跺脚声咚咚,全班都开始了。师问了几个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室内顿时气愤热烈,按捺不住地举手发言交流,积极主动地思考发现。热烈讨论后,师归纳大家的意见,播放轻快的歌曲《踩雨》。

4、歌曲《踩雨》教学:

①聆听歌曲《踩雨》观看下雨情景图小学音乐论文,说感受:(情境创设,自然引入雨天

的情境,有趣而自然的进入了本课的主题。)

设计意图:消除顾忌打开心扉说出真心话说出真感觉。

②快乐旋律三分钟训练,引导学生用各种雨的声音来训练力度记号的表现。

1=D 2/4

pf

3 45 5 5 - ︱3 4 5 5 5 - ︱

小雨 沙沙  沙 大雨 哗哗哗

fp

5 65 4 3 4 5︱34 3 2 1-

大雨 大雨 哗哗 哗 小雨  沙沙  沙

设计意图:音乐课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必须让每个学生都愿意参与,这既是师德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眼中教师人格魅力的集中凝聚。简单的练声使每个学生都很平等的参与着,简单的基础上同学们想出了不简单的方法,比如合作表演,比如为旋律配伴奏等等。学生的精彩表演师都用歌曲的各种节奏作为奖励送出。为下一环节的演唱做好铺垫。

③聆听感受歌曲:

·旋律(节奏)训练引出歌曲(多次聆听为演唱做好铺垫)

·师送歌声给学生

设计意图: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摆正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放下架子,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建立一种资源共享的伙伴型师生关系,也拉近了师生距离,让学生觉得也不会再难为情不好意思等。

· 多次聆听(轻声模唱)感受歌曲描绘的情绪(培养学生细听轻唱的习惯)

· 感受哪一句歌词最能表现出我们在雨天里踩着小雨时的乐趣

· 给歌曲伴奏 (让师生一起探索乐器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的想法各式各样,在单独表演时都比较容易,但在合作表演时错误较多,所以有些学生在把自己创意展示时,其他学生应做忠实的观众或听众,可在接下来的合作表演中得心应手。

·“踩呀踩呀……”让学生们站起来一起有节奏的做一做脚上的动作。

(合作 探究)

④演唱歌曲: (让孩子们用欢快活泼、富有表现力的情绪演唱歌曲)

·相似旋律处对比演唱

·歌曲处理找困难全班帮助解决 (互帮互助养成良好学习氛围)

·借助乐器用优美的声音、愉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⑤创作表演:(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表演,表现出音乐之美)

设计意图:这一创作活动留给了学生自主体验,自我探究的空间,驱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合作机会,体验

了与他人合作的愉悦。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互动与交流,通过教师更富有激励性的个性评价语言,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学习氛围中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小学音乐论文,逐步获得创造、表演、感受、评价等艺术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交往等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⑦结束:师呼喊学生一起走出教室踩雨

教学反思:

再好的方法,如果一直延用,长时间没有变化与改进,学生都会对之慢慢失去兴趣。“年年岁岁教此书,岁岁年年法不同”应是我们教师的不断追求。如果我们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自然会保持音乐课堂的恒久魅力。

在本课教学中首先用学生熟悉的歌曲创造了简单﹑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导入环节中教师用肯定的语句激中了学生的精神,在歌曲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歌声送给学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最后环节学生的创作表演体现了课标的合作性。从这一案例中,我深深地感到有效的的学习方式给我们音乐课堂带来的是学生兴趣的高涨,是教师有效的教学,老师们放开手让孩子们发挥课堂的分分秒秒吧!

音乐表演论文范文第5篇

学术规范、文章质量、学科建设与编辑评奖几个问题是本届会议讨论的重点。

深秋的厦门11月8-10日,恰值庆祝厦大艺术学院成立二十五周年之际,全国第五届音乐理论期刊研讨会在此举行。《音乐研究》《人民音乐》《中国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音乐周报》等16家音乐刊物的编辑与领导汇聚一堂,面对现实、回顾以往,在总结近期办刊经验,指出存在问题的同时,围绕学术规范、文章质量、学科建设与编辑评奖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设想。

音乐期刊不必一统天下

学术文章的学术规范问题,是多年来期刊论文写作与编辑工作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引文、注释、关键词、研究概述等具体问题,与会者各抒己见,《音乐研究》副主编陈荃有首先代读了未能到会的《黄钟》前主编蔡际洲的文章。蔡教授认为,青年作者论文写作学术失范问题较为严重,有80%的研究文章前面不做论题研究概述,回避研究史实与前人研究成果;关键词不准确,文章有结论,论证少过程,谱例无序号,语言表达不符合汉语习惯等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

如何规范,以哪一种标准来统一期刊论文,引起了与会者热烈讨论。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郭树群提出注释与参考文献是否严格区分放置页下和文后等更为具体的规范问题,南京艺术学院《音乐与表演》副主编冯效刚介绍了江苏新闻出版局的相关规定,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李宝杰认为,不同的期刊有不同的规范标准,就音乐理论期刊的《中国音乐学》《人民音乐》和其他音乐学院学报学术文章,执行的标准都各有不同。多数与会者认为,为保证人文社科刊物各自的特色,不必像理工科刊物一样一种标准统死。音乐期刊可以执行各自的标准,但自身对文章的要求必须统一。

《人民音乐》副主编金兆钧认为,撇开音乐期刊的生存问题不谈,期刊质量的下降与稿源与撰稿人队伍变化有关。虽然近些年硕士、博士论文很多,但真正符合期刊质量的不多,许多文章大而空。比起八十年代的硕士毕业生写作水平差了许多。《黄钟》主编刘永平认为音乐理论期刊首先应该强调文章的学术质量。学报论文就是给专业人士看的,至于音乐表演与教育普及性文章,可以到音乐普及性报刊去发表。音乐编辑选择稿件的学术眼光十分重要。《中国音乐》前主编樊祖荫认为,对编辑不熟悉的稿件适当采用外审制,虚心学习老编辑的工作经验,对提高期刊质量是非常有益的。

关于防止抄袭的办法,大家介绍了各自的经验。金兆钧谈到《人民音乐》主要办法是在网上就相关题目搜一搜。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彭佳莉则介绍了将抄袭者、一稿多投、自我复制者列入编辑部“黑名单”的办法,并希望各编辑部可以相互交换,共享资源,以便形成对学术违规者的共同制裁。

9日上午,音乐编辑新人培养与学科建设的讨论会上,李宝杰首先发言,介绍西安音乐学院的音乐编辑专业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情况。提出编辑学专业不能设置在本科的道理,认为编辑专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必须有具体的学科训练作为基础。就像近年来许多大学取消法学、工商管理的本科教育一样。音乐编辑必须首先要有音乐专业的本科训练,就像美术编辑、文学编辑必须要有美术、文学的学科训练一样。否则,编辑缺乏对编辑内容的判断与处理能力。

围绕音乐编辑学的学科建设,与会者展开了热烈讨论。陈荃有介绍了一些综合大学设置编辑学专业的情况,通常是设置在新闻传播相关的系科里面。中国编辑学学会属于一级学会,建立音乐编辑学科可隶属音乐学也可挂靠编辑学。与会者提出成立音乐编辑学学会的建议。《西部音乐文化》主编张君仁认为,音乐编辑学作为一门学科,问题的考虑应该更为成熟,从学科的对象、理论、方法到学科的历史都应该有所梳理,形成体系。

音乐表演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唱游教学的一般过程可分为熟悉音乐、学习动作、进行表演三个阶段。

1.熟悉音乐

音乐是唱游活动的核心,唱游活动应完全围绕音乐来展开。在活动前,教师必须让学生仔细倾听唱游的音乐,感受完整的音乐艺术形象,并激起情感的共鸣。在学生熟悉音乐的过程中,应要求他们听辨节拍、基本节奏、速度等,体会音乐的基本情绪。也可以让他们哼唱曲调或学唱歌词,进一步熟悉、理解音乐。此外,还可以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加深对音乐的体验、理解。例如,可用小鸟飞的动作来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流动与起伏;用小兔跳的动作来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活泼和跳跃;用拍手、跺脚、点头等动作来掌握音乐的节拍节奏等。

2.学习动作

唱游动作的设计与编排可用由教师示范、讲解,也可以让学生根据音乐(或歌词)进行即兴创编。教师示范的动作要正确规范,应在音乐声中作完整的示范,使学生对音乐和动作有一个基本完整的印象。讲解的语言要明确、简洁、形象、生动。教师的示范与讲解可适当辅以投影仪和板书,帮助学生明确行进动作的方向和队形变化等。集体舞、律动等的教学还可以借助录像,使教学更为生动,由于唱游教学的不少动作均源于现实生活,如:火车奔驰、小鸟飞翔等,因此,当唱游的题材反映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内容时,教师应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启发他们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印象出发,将记忆、想象、形象思维等心理活动置于积极状态之中来创编动作。例如:在做“缝衣”的表演动作之前,教师可将针、线、布带进课堂,给学生操作示范缝衣的过程,让他们仔细观察,然后要求他们自己设计“缝衣的表演动作”。又如:通过带领学生观看鼓号队的训练,启发他们独立或分小组创编“打鼓”、“吹号”等表演动作。动作学习应突出重点,对于较复杂的动作应进行分段练习,对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应分步骤练习。这样,学生所创编的动作会形象、生动而富有真情实感。当学生创编的动作不够确切时,教师不应轻易否定或取而代之,而应引导和启发他们改进动作。在整个创编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表扬踊跃参加创编的学生,还应不断鼓励胆怯或能力较弱的学生,注意发掘和保护他们的创造性,使唱游活动成为集体参与的音乐活动。

总之,教师的示范、讲解与引导学生进行创编这两种教学方法应相辅相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音乐表演论文范文第7篇

一、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毕业答辩音乐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毕业答辩音乐会有名而无实 

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的本科生毕业答辩音乐会普遍存在名不副实的情况。音乐表演学科因其专业的限制性、就业范围相对其他文理专业较窄,因此往往在普通高校学科设置中容易忽视,因此所谓的答辩音乐会质量差强人意。一场高质量的音乐会,应当呈现出来的是学生演唱的完整性、曲目搭配的科学性以及音乐会本身的高规格(包括舞台形象、舞美设计等),但大部分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的本科毕业答辩音乐会过于形式化,并没有达到一场真正的音乐会应有的质量水平和教学目的,比如因师资力量不够,声乐器乐不分考场,作曲作品质量远远不够,部分专业(如流行演唱专业)需要使用电声设备却因硬件限制无法使用,毕业生答辩曲目总量不够、演唱质量不高、曲目搭配不合理等问题屡见不鲜,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本科毕业答辩音乐会的整体质量,使一场音乐会有名而无实,本身的观赏性和教学价值远远不够。 

(二)学生对待毕业答辩音乐会缺乏重视 

对于非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表演学科的学生而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通过本课的课程学习,自己已经掌握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毕业答辩音乐会的设计和实施不过是获得学位的一种必然形式,加之大部分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时,鲜有关注和考察毕业生答辩音乐会的质量问题,学生由此便认为答辩音乐会的好坏与就业关系甚微,也就不愿花更多的精力进行音乐会的筹备事宜;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站在舞台上,按照学位要求演唱(演奏)完相应数量的作品就可以轻松毕业,无形中降低了对毕业答辩音乐会的自我要求。 

(三)毕业答辩音乐会设计质量不高 

众多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的学生抑或老师会认为,毕业答辩音乐会的设计比音乐会本身容易许多,于是形成了学生和教师在音乐会设计上花费的精力远远少于舞台现场表演的准备工作。毕业答辩音乐会由舞台表演和现场答辩两个部分组成,之前应该有详尽而科学的毕业答辩音乐会设计方案。事实上,一份全面而科学的音乐会设计报告对一场答辩音乐会的质量高低影响重大,它可以指导学生在整个音乐会筹备过程中各环节和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是全面、确切、综合检验表演专业学生学习成果的必要条件。而目前有一些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的教学工作者和学生都对音乐会设计重视度不够,因此在许多细节上出现问题,其中以曲目的选择与搭配不够科学、提问答辩质量不佳等方面尤为突出。 

(四)毕业答辩音乐会各项工作疏于管理与规范 

由于毕业生答辩音乐会普遍安排在大学第四年的第二学期进行,大部分学生因找工作、实习等情况致使大部分时间无法归校,由此,前期的音乐会设计方案很大程度上需要指导教师加强指导与监督;但确有部分教师因无法或不便与学生取得更多联系,最终导致毕业生音乐会设计的格式、曲目的选择与确定等问题出现差错,从而无法达到教学要求。同时,在答辩过程中,形式化的答辩模式普遍存在,主辩教师在答辩前没有仔细阅读答辩学生的设计方案,答辩提问过于随意,对学生回答不置可否,甚至没有安排答辩环节等现象也层出不穷。在对毕业生答辩成绩评定时过于宽松,使学生对答辩音乐会没有任何压力与危机感,从而无形之中降低了答辩音乐会的总体质量。 

二、普通高校音乐表演本科毕业答辩音乐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毕业答辩音乐会的教学定位不够科学 

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的本科毕业答辩音乐会,实际上是对学生本科四年的教育质量与教学成果的综合性考核,它能以最直观的角度检验学生学位知识是否能够学以致用,技能培养是否能够在舞台实践中高质量体现。因此,要提高本科答辩音乐会的总体质量,就必须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人手,建立一套完善、全面的教学系统。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普通高校对音乐表演学科的教学定位缺乏科学性,对毕业答辩音乐会的教学更为匮乏,大部分学校仍然将其视为一门课程,甚至没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答辩音乐会开设相应课程,比如舞台形象设计与塑造、舞美设计、音乐会设计、答辩音乐会书面设计教学课程等,几乎都没有开设,取而代之的几乎是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类的课程。毕业答辩音乐会与毕业论文写作完全属于两个学科,这个理念大部分普通高校音乐院系和教学管理者不够清楚。

     (二)缺乏毕业答辩音乐会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音乐院系对本科生的答辩音乐会从教学到设计方案审核再到音乐会运行,几乎都按照“毕业论文指导+院(校)级普通音乐会”的模式进行,没有建立完备而有针对性的管理机制来确保音乐会的质量。具体表现为:首先,缺乏答辩音乐会的针对性教学系统,使老师和学生对答辩音乐会(包括音乐会书面设计方案)概念模糊,甚至有毕业生在毕业前夕仍然不清楚正规的答辩音乐会设计方案应包含哪些内容,一场答辩音乐会的流程到底如何,一线教师也对如何提高答辩音乐会的质量不够全面,仍然停留在基本的技能层面;其次,指导教师在指导答辩音乐会的设计时,缺乏对其教学过程的检查与监督,导致答辩音乐会的教学工作没有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再次,未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毕业答辩音乐会教学的评估与激励机制,使指导教师没有充分的责任感和积极性进行毕业音乐会设计指导,学生也普遍认为答辩音乐会只要按时提交音乐会设计方案、表演完作品即可,其质量的好坏并不影响毕业和就业的错误观点,因此在音乐会的整个流程中,学生态度比较“走过场”;最后,为提高学生就业率,大部分学校对学生在临近毕业学期找工作采取过于宽容的态度,面对对正常教学秩序冲击的问题,未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也为教师的指导工作增加不少难度。这些均是毕业答辩音乐会质量迟迟无法提高到新台阶的重要因素。 

(三)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普通高校音乐院系因其专业考核的制约性,使得在进行招生工作时身不由己,面对不同地区的生源因地方教育政策的制约而无法实现学生与学校的双向需求性选择。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进行的深入,普通高校的大学教育在形式上多数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造成教育上不可逆转的局面;尽管教育改革让更多学子进入大学,完成他们的大学梦想,得到进一步学习的机会,但不同高校的音乐院系受入学标准的制约,使得本应作为技能化、专业化、素质化的音乐教育逐步演变为被入学标准扼住咽喉的学科,一些原本有音乐素养的高考生却因文化几分之差与自己心仪且适合的高校失之交臂,替代他们的是部分音乐能力普通、文化成绩“过关”的学生,这对普通高校音乐院系的本科音乐教育本身增加难度。另也有部分高校因受地方招生制度的限制,面临生源质量较高的地方招考指标不足、生源质量较差的地区指标有余的情况。音乐修养的“先天不足”导致音乐表演本科教学难度增加,其中以技能教学尤为突出,从而影响学生毕业时的技能能力要求,使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整体质量不高,毕业答辩音乐会的现场展示质量自然难上新台阶。 

(四)本科毕业生逐年扩张规模,师资力量匮乏 

在普通高校,以艺体类院系为主的师资力量匮乏和本科毕业生规模扩张的矛盾未从根本上得到缓解,甚至有些院校还有更为严峻的情况。近年来,因国内各高校本科扩招,每年本科毕业生都在大幅增长,使得原本与其他学科相比师资力量较弱,教师队伍规模较小的音乐院校教学压力逐年增加,面对全面扩招,师资力量的补充速度步伐缓慢,意味着音乐院校的本科毕业生指导教师在毕业指导工作方面工作量增大;与此同时,大多数的指导教师还要肩负教学与科研等教学任务。面对重重压力,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音乐会的指导和审核工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必然压缩,从而直接影响毕业答辩音乐会的整体质量。 

面对诸如以上的问题和原因,如何从根源上人手,解决问题和困难,提高普通高校本科音乐表演学科的毕业答辩音乐会整体质量,除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之外,各地高校和教学主管人员也应当对此展开相应的改革性举措。 

要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答辩音乐会的质量,就需要强化其在教师和学生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明确其教学与教育的定位。国内的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教师以及音乐会指导教师都应该认识到,毕业答辩音乐会并非走过场,它是每年一项的教学成果,也是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的重要汇报,是学生步入社会前最后一次在校技能舞台展示的机会。因此,它应该是一场视听饕荔盛宴,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教学方式,建立年年毕业音乐会,场场高质量演出的理念,针对问题,对症下药。例如,针对音乐会教学系统的匮乏,各级高校音乐院系可以开设独立的音乐表演学科学生毕业音乐会设计和指导的课程,使学生更加明确毕业答辩音乐会的意义,规范毕业答辩音乐会的整体流程,提高音乐会质量;针对指导教师师资匮乏的问题,可以在学生大学学习的第四年分批进行答辩音乐会,将学生按能力及学生本人意愿先后分时间段进行答辩,这样既能解决学生因寻找就职单位时间段不同而无法保证持续性在校的问题,也能减轻指导教师以及答辩组的工作压力。最后,各个地方的教育部门应协调和发展对普通高校音乐学科的教学,做好监督工作,指导各个学校建立较完善、针对性强的音乐表演学科毕业指导工作和质量监督细则,从根本上保障和解决目前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答辩音乐会等相关毕业工作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同英.改革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7(3). 

[2]张俊霞.重视和抓好毕业音乐会是保证作曲及表演专业研究生质量的重要环节[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0,(4). 

音乐表演论文范文第8篇

定位与内容

《黄钟》副主编田可文认为,国内音乐刊物的定位存在问题。按高、中、低三个层次分,多数期刊挤在高端,学报类理论期刊栏目一样、内容一样,“千刊一面”,形成雷同。而国外专业期刊分工明确,定向发展。我们音乐期刊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音乐学》副主编秦序认为,刊物分层发展的设想很好,但各家刊物有个“出身”问题,主办单位的不同,要求也不一样。《黄钟》主编刘永平认为,音乐学院学报文章的选择,学校里面有一个平衡问题。相同水平的文章,得优先考虑本校师生的文章。《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杨明康认为,中央院学报一半外稿、一半学校师生稿件,其中硕士博士论文占30%,这个比例比较合适。《中小学音乐教育》主编晓其介绍选稿标准:对每期作者范围有一定要求,例如,每期稿源作者分布不得少于10个省。

自律与规范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郭树群认为,当前学术腐败与泡沫学术现象严重,大量论文书刊存在不同程度的抄袭,据统计有原创水平的文章只占1%。期刊的学术探索应不断质疑现存理论,推动研究深入发展。不能停留在接来稿发文章,等米下锅的被动状态。作为掌握学术文章生死大权的编辑,如何把关十分重要。学报编辑要有自律意识。副主编秦序认为,编辑的自律是立身之本,自律比他律更为重要,那些不研究前人成果,不具备学术水准的文章不能让其出台。

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问题,不同期刊有不同标准,关于注释问题,文章格式与篇幅问题,《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等期刊介绍了自己的经验。《音乐研究》陈荃有提出该刊论文“三不发”具体标准:1、描述性文章没有论述的不发;2、论文没有系统论述低于4000字文章不发;3、论文没有参考资料与注释者,或西方音乐研究论文参考书没有外文版者不发。《音乐与表演艺术》副主编冯晓刚提出一稿多投的电子邮箱“群发稿件”一律不发。

改革与市场经济

面临社会转型与市场经济大潮,网络的出现与信息社会的到来,音乐期刊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已经改变,如何面对现实,寻求发展,是各家刊物共同关心的问题。晓其认为,期刊面临生存、服务和发展三个问题,尤其普通音乐期刊,首先必须解决生存问题。抛开抓发行、广告,也可以搞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有经济效益的活动。现在办期刊不能当“老大”,居高临下对待读者。尊重每一个读者,为每一个读者服好务,常常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关于发展问题,是改革不要盲目,改版不能乱改,内容必须明确,定位必须明确。改错了读者就会不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