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乡村医生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摘要:通过对乡村医生收入和养老保障的现状研究,发现乡村医生在现有体制和收入状态下难以实现养老保障。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乡村医生养老保障制度,除政府增加投入外,还应考虑将乡村医生养老保险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合理接轨,明确乡镇卫生院作为上级监管负责单位的作用。
目前乡村医生处于老无所养的尴尬境地,直接影响了乡村医生的工作热情和动力。因此,要使乡村医生这一集医疗、防疫、保健为一体的农村卫生最基层的力量继续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深入和完善。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现场调查资料来源于2007年卫生部支持项目的部分数据。
问卷调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及地理因素,综合考虑各省乡村医生建设现状,选取东部地区的福建、广东,中部地区的黑龙江、江西,西部地区的云南、宁夏和新疆,每省按照经济水平高低抽取2个县,共14个县进行村卫生室人员问卷调查,实际收回有效问卷4071份。本研究采用了问卷中与乡村医生收入及保障相关的数据。
现场访谈:项目组成员与样本县卫生行政部门、财政部门、人事部门相关领导进行座谈,每个县随机抽取5位乡村医生进行深入访谈。访谈内容是乡村医生收入及保障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政府各部门的对策。
1.2资料分析方法
定量资料经统一编码后,经Epidata3.1软件以双录入的方式录入及核对、查错,最后利用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采用社会学定性访谈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
2、结果
2.1我国乡村医生收入状况
由于乡村医生的半农半医的性质,故对其收入从医疗收入和其他收入两方面进行分析。
2.1.1平均月收入。根据问卷,调查地区乡村医生从事医疗卫生服务月平均收入如表1所示,收入200元以下的占15.39%,其中新疆和田占88.61,宁夏彭阳占68.75%; 201元.500元的占23.86% ,801元—1000元的占0.57%。西部地区村卫生室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服务的平均月收入多数在800元以下,中、东部大约1 /3在501元一800元之间。
2.1.2土地收入等其他收入。调查地区40.70%的乡村医生除医疗卫生服务外,无其他收入,见表2。
调查地区80.77%的乡村医生从事医疗卫生服务的收入超过土地及其他收入,是其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宁夏等西部地区的乡村医生在访谈中表示,近年来由于新农合的推广,对乡村医生的业务收入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农民更愿意到可以报销6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就诊,各省只是将村民的几十元的门诊账户留给乡村医生。尤其是宁夏开始实行药品零差价管理(省财政以每人每月400元给予补助),乡村医生除了财政收入补助外,业务收入所占比例普遍较低。
2.2乡村医生养老保障状况
调查地区乡村医生年龄构成:25岁以下占4.05%,25岁一34岁占27.31%, 35岁~44岁占25.47%, 45岁一54岁占18.86%, 55岁以上的占24.31%。可见乡村医生队伍老化现象比较严重。调查地区乡村医生仅有2.54%的人有养老保险,97.46%的人没有。在接受调查的村卫技人员中,接受过政府津贴的占71.8%,津贴的数额最少为45元,最多为 14800元,平均1598元。
部分省基层卫生行政管理人员表示,在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中,乡村医生同其他农民一样,也是在自愿原则下参保,以自助为主,以县为单位进行统筹。中东部地区某些县实施了这种农村养老保险,但现行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水平不高,返还额度低,退休后300元/月的养老金不能满足乡村医生养老的需求,3600元/年的养老金甚至低于农村年人均纯收入。
2.3政府公共卫生补助状况
有73.80%的乡村医生享受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各省标准不一,见表3。
3、讨论和建议
3.1乡村医生收入无法自行承担养老负担
从乡村医生的收入现状可以看出,横向上,乡村医生的业务收入虽然在普通村民中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但是由于乡村医生处于三级卫生服务网底的特殊性,加之村医扎根基层而放弃的机会成本等,投入与所得不成比例;从纵向上看,乡村医生与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的业务收入相比,也是比较低的。
发生以上现象的原因在于,虽然乡村医生保留了半农半医的性质,但近年来乡村医生因为从医需要而逐渐放弃了土地经营的收入,其收入基本靠村卫生室的日常收入来自给自足。近年来由于在新农合实施过程中对住院的监管不利,导致有些门诊可以解决的疾病,村民为了获取更高的报销比例,往往在卫生院办理住院,隐形地分走了一部分原本属于村卫生室的基本医疗业务,对乡村医生卫生服务的业务收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村医还要承担大量的公共卫生工作,尽管各个地方有一些公卫补助收入,但保障力度不大。从外部支持看,政府财政的部分不能支撑农村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中西部及贫困地区,政府财政对乡村医生往往只能提供公共卫生工作的补贴。
以上原因导致了乡村医生的收入不稳定,收入与投入比偏低。所以在乡村医生靠务农养老的传统逐渐弱化的今天,乡村医生通过收入减去业务和日常支出的结余解决养老问题,较为困难。
3.2现行保障机制无法有效解决村医养老问题
在保障制度方面,我国缺乏国家层面的乡村医生社会保障的政策,现有的农村养老保险由于筹资水平低,保障度不大,并未在农村养老中取得实效,乡村医生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很低。
而如果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途径的话,村医的归属并无准确的界定。虽然可以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保险,但一次性需要补交的保金和之后每月需自付的较大比例的保金,都是乡村医生很大的经济负担,他们能够持续参保的能力较低,而养老保险又是需要长期投资以取得回报的社会保险,所以稳定性不强便成了阻碍乡村医生养老保障的一大因素。
3.3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收入不稳定、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政策不利等因素制约了乡村医生合理的养老需求,乡村医生无法在现行养老保险体系中得到实际的养老保障。所以对村医养老实行专项的制度保障显得很有必要。
加强政府财政投入,建立统筹资金库。由于乡村医生提供卫生服务的公益性,政府有必要也有义务提高对这种公共品的提供方即村医的养老保障投入,使乡村医生付出与所得成正比。特别是村医专项保险的资金池的建立和解决历史遗留的村医无法独立完成的养老夏交保金的问题,可以考虑通过一次性财政投入建立起统筹资金库,并针对实际调节个人缴纳比例,从而建立统一的长效养老机制。
切实提高乡村医生的收入水平,提高其参保能力。由于乡村医生工作的特殊性,目前大部分乡村医生己经基本脱离土地,所以土地养老的路走不通,要建立起长效的、可自付的村医养老保险机制,也必须从提高乡村医生收入入手,弥补由于从事村医带来的土地收入降低或丢失的损失,使乡村医生在提高现有生活工作质量的前提下拥有更多的资金用于交付自己的养老保险金。
论文关键词:院前急救人性化护理探讨
院前急救是医院急救的前沿阵线,面对的是急、危、重病人,具有随机性强、时间紧、流动性大、急救环境条件差、病种复杂等特点[1]。人性化护理是由美国人华生(Watson)首先提出的“人性照护”护理模式发展而来,所谓“人性照护”即护士必须有人性科学的认知,给予病人人性化照护[2]。随着急救医学的不断发展,院前急救的人性化护理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1 院前急救的目的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EMSS)的首要环节,主要目的是对突发性、急发性伤病员,在第一现场及转送中途实施尽快、准确、有效、连续的医疗救治和护理,最大限度的控制、稳定病情,赢得救治时机,达到“救死扶伤”的目的。
2 院前急救人性化护理的方法
2.1配备优良的急救仪器设备 作为急诊医疗的首要环节——院前急救,更需要不断改善设施设备,建立救护车远程监控体系,配备防震性能好的救护车和齐全的医疗设备,如:全自动心肺复苏器、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供氧装置等。也就是说,救护车就是一个现代化的小型医院。
2.2建立规范的急救管理制度 院前急救护理绝非单纯的注射和普遍处置。因此,坚持建章立制的严肃性和操作规程的严格性,是保障院前急救质量的坚实基础。如:《急救信息管理制度》《急救护理人员值班、调配制度》《救护车医疗设备配置、使用制度》《监护转送制度》等规章制度。每位护理人员就象执法一样,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患者安安心心地接受急救护理。
2.3掌握高超的急救护理技能 院前急救涉及病种广、学科多,易出现难以预料的情况,其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在实施生命救护时护理论文,其时间性、技术性对能否挽救病人的生命至关重要,急救技能、应急能力、反应水准的高低是决定急救成败的关键[3]。
2.4形成密切的急救医护配合 司机、医生和护士是院前急救中一个三位一体的抢救单元。在整个抢救的过程中,要本着病人的生命、利益第一,医生、护士、司机不分彼此、通力配合,努力将院前急救工作做得天衣无缝,圆满地完成急救任务。
2.5建立融洽的人性护患关系 人性化服务是在原有服务理念上的一种升华和发展,它是医院赢得病人的基础[4]。护理人员在院前急救的过程中,要善于营造温馨、和谐的护患关系,时时处处为病人着想,使患者眼中的我们,不仅仅是医生、护士,更是朋友、亲人。
3 院前急救人性化护理的效果评价
3.1坚实的物质保障 院前急救随机性大、时间紧迫,需在最短的时间到达现场。为此,必须随时掌握路况信息,指挥司机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第一现场,以免因交通阻塞而延误抢救时间,错失最佳抢救时机,这点体现了建立救护车远程监控体系的必要性。抢救乡村病人,配备防震性能好的救护车尤为重要。院前急救面对的是急危重病人,病种病情复杂,为确保能充分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紧急情况,急救车除备有必需的急救物品外,还应配备齐全的医疗设备。
3.2严格的操作规程 完善的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是保障院前急救质量的重要基础。首先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院前急救呼叫紧急,无时间界限,护理人员必须随时处于应急待命状态,接到指令后,迅速限备急救物品,以最快速度到达现场。第二应建立“知识技能考核机制”。护理人员要能护理、急救内、儿、妇、外、五官等各种病种的病人,因而要有较全面的护理知识与病情观察能力。第三应建立“护理效果考核机制”论文格式模板。急救工作要求果断、迅速,分秒必争,必须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现场工作环境大多复杂,可能导致感染,因此,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第四,应建立“护理档案记录机制”。在抢救中,所有用药及治疗均依据医生口头医嘱,护理人员须保存用药后空瓶,以备查询。如果情况许可,应该做好抢救记录等。
3.3熟练的护理技能 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和精深的医学技能,如不加强学习和训练,就很难完成院前急救护理任务。第二要掌握熟练的复苏操作能力。这不仅是医生应具有的能力,也是急救护理人员所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可能为伤病员带来更大的希望。第三要掌握抢救设备的使用。现在的急救设备绝非单纯的一个急救箱,全自动心肺复苏器、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供氧装置等现代医疗设备已逐步配备进救护车。这就要求医生护士都要掌握这些现代抢救设备的使用。
3.4积极的团结协作 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医务人员既要有明确分工,又需要积极地整体参与,尤其在突发事件中有大批伤病员的情况下护理论文,就更要求统一指挥、团结协作。护理人员一定要主动参与、主动协助。首先要能独立操作,根据现场紧急情况进行初步判断,完成基础性的护理操作和医疗操作。其次,要积极协助医生,使护理过程与诊疗过程相辅相成,配合默契,使患者及时得到有效的医治和护理。
3.5人性的护理服务 院前急救病人多为突然发病或病情加重,病人或家属心理上焦虑、恐惧、求救心情迫切,对医务人员期望值高,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因此要在现场即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是尊重患者。人性化护理的核心是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还有尊重患者的隐私权与面子,不使患者感到窘迫、尴尬或难堪等。第二要诚实守信。对患者的承诺就一定要兑现,而且一定要做好。护理人员必须要能够被患者所信赖[5]。第三要善解人意。护士能主动察觉患者的需要并及时伸出援手。例如,注意到患者在转运途中情绪有异样,甚至十分激动。护理人员就必须学会察言观色,揣摩人心,切身了解患者所面对的恐惧和困境,与患者建立温馨、和谐的护患关系,以“朋友”“亲人”的角色真诚而无私地帮助患者及家属。
院前急救医疗是一条绿色生命通道,它维系着病患者的生命和家属的期待。因此,院前急救护理要重视病人及家属的需要,将人性化护理理念应用于院前急救护理体系之中,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使病人在就医全过程中感到更放心、更安心、更称心、更舒心,整体提高院前急救的护理质量,促进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亚卓.应用行为科学方法提高急诊护士职业素质[J].中华护士杂志,1997,32(8):462-463.
[2]顾海杰.现代护理艺术性简论.实用护理杂志,2000,16(3):1-2.
[3]梁俊莲.反应水准与急救效果的关系[J].中华护士杂志,1999,34(11):696.
[4]缪春平.以人为本开展人性化服务[J].实用医技杂志,2003,6:656.
[5]许志伟.中国当前的医疗危机与医护人员的专业责任和使命[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9):2.
1993年,滇虹药业在成立之初,走的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也就是立足二三线市场,伺机进军一线市场。到2003年,滇虹药业在二三线市场辛勤耕耘十年,根基已经非常牢固,于是滇虹提出“品牌上移”的战略,开始进军一线市场。2007年滇虹的品牌“康王”上榜“亚洲最具价值500强品牌”,滇虹在一线市场的投入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当前,基层医疗市场成为医药企业关注的焦点,滇虹也再次向二三线市场发力,利用自己的先发优势深耕“根据地”。
昆明滇虹药业有限公司总裁助理、药品事业部副总经理刘泽辉告诉《广告主》: “农村市场一直是滇虹药业的根,多年以来我们在此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的逐步实施, ‘新农合’覆盖的农村人口越来越广,从而为我们再次发力二三线市场创造了新的机遇。”
在“营销下沉”的过程中,滇虹明确区分了农村医疗市场与社区医疗市场的不同。对于农村市场,滇虹积累多,经验也多,特别是在渠道的建设上,滇虹的一个明显优势就是滇虹与区域经销商有良好的台作关系,不仅能够依靠这些经销商将药品铺到目标市场,而且还能与经销商合作开展品牌传播。刘泽辉表示: “与经销商合作传播的主要形式有售点橱窗广告、导购牌、海报以及试用装派送等,这些传播方式都很有实效性。”
新医改对农村医疗市场的扩容主要表现在处方药上,由于处方药不能在大众媒体投放广告,对于处方药的传播,刘泽辉分析道: “乡村医生对药品的选择有很大的主导权,滇虹将处方药传播的重点锁定为乡村医生。我们参照传统处方药市场的成功经验,开展了诸如基层医生药品知识培训、继续医学教育(CME)活动、在专业杂志上刊登产品广告和发表相关论文等形式的传播,效果很好。”
悟(Yi)空(Sheng):好吧,我对医改大道理不感兴趣,少些唧唧歪歪,最好来点实在的。
少开些会
应该开的会一定要开,没有必要的会尽量少开,可以采用更加有效的方式把重要的精神传达给一线医务人员,例如采用新媒体的方式,把医生还给患者,把护士还给患者。
少些不必要的检查
上海某三甲医院曾经统计过,每年要接受大大小小方方面面的200多次检查,去掉周末和节假日的话几乎每天都有检查,需要养一堆人去应付各种检查,劳民伤财。其实很多检查是根本没有必要的,是可以压缩合并的。但是事关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的检查必须要坚持,甚至还要增加。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完全可以改变检查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现场检查方式,采用实时数据监控的方式来进行,这样更加有针对性,也更加能发现真正的问题。
改变现有的病史书写方式
如果你去问临床医生每天上班最痛恨的是什么?多数人会告诉你是写病史,是每天写不完、越写越长、写得想吐、写到想骂人、奇葩规定越来越多的病史。其实去过国外的人都知道,发达国家的病史是很简明扼要的,很多是表格式,根本没有国内这么复杂。国内能不能从善如流,改变现有的病史书写方式,少写一些,把时间还给医生,把医生还给患者(关于病史书写我会另文详谈)。我相信,如果真的能够做到改革病史写作方式的话,年终评选中国十大医改措施时,医生肯定会投票把TA选为第一名的,不相信你试试看!
大力资助临床研究
临床医生最大的悲哀是中国没有资助临床研究的机构和基金。这就逼着临床医生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和基础研究的人一起去抢着申请国家自然基金(只资助基础研究)。这就相当于逼着专业足球运动员与专业的乒乓球运动员进行乒乓球比赛,实在是太荒唐和不公平。其实临床研究更重要、更麻烦、更困难、更花钱,因为很多中国人不习惯进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所以强烈呼吁在中国建立专门资助临床研究的NIH,让临床医生回归临床研究。当然,对于少数有兴趣和精力的临床医生,也还可以继续申请国家自然基金去研究细胞、老鼠和兔子。
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
美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新药物和新技术诞生?关键在于他们有很多可以保持持续创新的机制。例如美国为了鼓励生物技术创新,有一个LDT机制(Lab Developed Test,实验室开发的技术)。许多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项目之所以没获得FDA批准,并非检测的临床意义不大,而是因为实验对象(即患者)相对局限,使得试剂厂家投入产出比过低,而不愿意使之商业化。另外,LDT可以让一项新技术在 获得美国FDA批准全国推广之前,先在小范围内临床应用,摸索经验,不断完善和成熟。强烈呼吁CFDA也能够在中国建立类似的机制,鼓励技术创新!
取消医生的职称晋升
中国的临床医生职称体系是全世界独有的,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这种职称体系有其存在的理由,现在到了该梳理的时候了,不然无法和国际接轨。
这种制度逼迫所有的临床医生,包括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都要去申请课题、做研究、发表文章,甚至于发表SCI文章。不然的话你就无法晋升,这是很荒唐的,催生了大量的和论文造假,也养活了很多很多粗制滥造的医学杂志。职称晋升主要是和工资待遇挂钩的,现在国内已经有了更加科学、系统、可靠的评估体系,是时候考虑废除临床医生的职称体系了。
允许临床医生做超声
中国好像是全世界唯一不允许临床医生做超声的国家,其他的国家规定都是“超声医生可以做超声,临床医生也可以做超声”,其道理就像专职的驾驶员可以开车,其他任何人也可以开车一样,前提是经过培训和考核获得驾驶证。超声是临床医生的眼睛,对于产科医生、心内科医生这些需要动态观察的医生更是如此。所以,在国外很多产科医生、心内科医生都是自己在做超声,一面做胎儿的结构超声(成人的心脏超声),一面和患者沟通;一面做超声,一面进行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操作都是常态。中国能否也和国际接轨,允许临床医生做超声呢?
恢复助产士职称系列
在国外,助产士是一个独立的职业,她们拥有“有限处方权”,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开处方,可以独立进行产前检查和接生。很荒唐的是,在几十年前中国取消了助产士职称系列,关闭了助产士学校。中国从事接生的是护士,她们考试、晋升的内容基本上是和接生无关的普通护理内容,她们多数是护理专业毕业的,毕业进入产科后要重新学习助产内容和相关技术,中国居高不下的剖宫产率也与此现状相关。在多年的呼吁之下,已经有些学校重新开设了助产专业,但是助产士系列职称依然没有恢复。
这么简单的事情也迟迟无法落实,让人觉得谈医改真是件很奢侈的事情。
论文关键词:成年居民 艾滋病 知识 健康教育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杨凌区成年居民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反映居民预防艾滋病的能力,为今后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随机抽取2个乡4个行政村和城区4个社区4个家属院的居民,采取自愿、不记名方式调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杨凌区成年居民对艾滋病的知晓程度并不乐观,尤其是农村和文化程度较低的居民知晓率更低。有5.4%的居民没听说过艾滋病,59.5%的居民认为艾滋病不能预防,对不会传播艾滋病的行为和如何预防传播艾滋病的高危行为知晓率较低。结论杨凌示范区目前没有艾滋病报告,让群众掌握艾滋病防治知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控制艾滋病之根本。
Key words adult resident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knowledge,health education
Abstract OBJECTIVE To get a view of knowledge among the adult residents in Yangling,and to inflect their capacity to prevent AIDS,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future health education.METHODS Inhabitants from 4 villages of 2 township and 4 residential areas of 4communities were chosen by cluster"sampling and surveyed by a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voluntarily and anonymously.Thestatistics has been analyzed.RESULTS The awareness rate of AIDS among adult residents is not sound,especially among the countrydewellers and poorly"educated inhabitants.5.4%of the people had not heard of AIDS,and 59.5%of them thought that AIDS was im-possible to prevent.They knew little about the behaviors that don#t transmit AIDS or the dangerous AIDS"transmitting behaviors.CON-CLUSION There is no AIDS victim reported in Yangling.To help the people obtain the knowledge of prevent AIDS and develop a civi-lized and healthy living method is the essence of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AIDS.
我国自1985年报告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目前感染人数已居亚洲第2位,全球第14位,疫情处于上升趋势,且由高危人群逐渐向普通人群扩散[1]。在艾滋病目前尚无疫苗可预防、又无治愈药物的情况下,通过健康教育向广大群众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根本措施。杨凌示范区是一个拥有16万人口的国家惟一的农业高新示范区,其中包括4个乡镇、1个城区,城镇、农村人口各占一半,目前还没有艾滋病病例和感染者报告。笔者认为如何做好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保持艾滋病“零”状态,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5年12月,在农村随机抽取2个乡镇4个村,在城区随机抽取4个社区4个家属院入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农民、公务员、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企业商业人员、服务业、教师及家属等(不包括大中小学生)。
1.2调查方法
调查员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健康与运动协会”会员,调查前对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注意事项与技巧进行培训。问卷是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填写采用自愿、不记名、选择方式回答;艾滋病相关知识问题答案以“对、错、不知道”三选一的形式出现,防止被调查者在回答时主观猜测,以示结果的客观性。调查时由调查员讲明情况,当场发卷,当场填完收回;对文化程度较低、独立理解能力较差的人群采取个别询问、由调查员填写问卷。问卷内容包括社会学人口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艾滋病知识来源和态度3个方面。
1.3整理分析资料
共发放问卷2 500份,收回有效问卷2238份。将有效问卷采用双录方式录入计算机,用EpiDATA2.0软件建立数据库,对2个数据库进行核对、校正,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人口学特征
被调查的2 238人中,城镇居民为1 153人、农村居民为1 085人,男性为1 286人、女性为952人,年龄最大74岁、最小18岁,小学程度及以下为289人、初中文化程度为682人、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为816人,大专以上为51人。
2.2居民对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2238名居民中,有94.4%的居民听说过艾滋病,有88!8%的居民知道艾滋病是一种严重传染病,对于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知晓率相对较高,依次为血液传播(88.5%)、性传播(87.2%)、母婴传播(82.6%);对于不会传播艾滋病的途径和如何预防传播艾滋病的高危行为知晓率很低,“不共用剃须刀、指甲刀、牙刷”和“不去街头游医拔牙”、“性生活使用安全套”可预防艾滋病知晓率仅为30.7%、33.9%和59.2%,“蚊虫叮咬不会感染艾滋病”知晓率为38.9%,认为“艾滋病可以预防”的知晓率仅为40.5%,见表1。
2.2.1不同性别对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7个问题中,除“艾滋病可通过怀孕母亲传给婴儿”女性知晓率明显高于男性外,其余男性知晓率高于女性。
2.2.2城乡居民对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比较:除“艾滋病能否通过血液和血制品传播”和“蚊虫叮咬会感染艾滋病吗?”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城镇居民知晓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见表2。
2.2.3不同文化程度居民对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比较:除“一起居住、劳动会感染艾滋病吗?”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艾滋病知识知晓程度与居民文化程度呈正相关,见表3。
2.3居民艾滋病知识的来源和态度
城市居民艾滋病知识来源依次为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宣传广告、街头宣传资料及周围人聊天;农村居民依次为电视、周围人聊天、乡村医生、广播、宣传广告及街头宣传资料。97.4%的居民想详细了解艾滋病知识;70.2%的居民认为艾滋病距自己很远,自己不会感染艾滋病。
3讨论
3.1艾滋病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不可掉以轻心
虽然目前杨凌示范区无艾滋病报告,但居民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并不乐观,相对于我国目前报道市区较低[2-3],尤其农村居民知晓率更低。有5.4%的居民没听说过艾滋病,居民对艾滋病认识比较肤浅,对深入了解日常生活哪些为高危行为能传播、哪些行为不传播知晓率很低;有59.5%的居民认为艾滋病无法预防,70.2%的居民认为艾滋病离自己很远,根本不会感染艾滋病,说明居民对艾滋病认识存在误区。艾滋病知识的缺乏,是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的主要原因,当地政府应高度重视艾滋病的预防工作,不可存在侥幸心理。
3.2防患于未然,加大艾滋病健康教育力度
健康教育是控制艾滋病的首要环节,只有通过有效的知识传播,提高广大群众预防疾病的保健意识和防护能力,才能杜绝艾滋病的传入和流行。在大力开展全民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时,首先把重点应放在农村居民和文化水平较低的服务业、商业、打工者及家属身上。调查显示,农村居民知晓率显著低于城镇居民,居民文化水平与艾滋病知晓程度呈正相关。而“在不共用剃须刀、指甲刀、牙刷”(17.2%)及“不去街头游医拔牙”(22.0%)、“性生活使用安全套”(38.4%)、“不共用注射器”(48.1%)可预防艾滋病方面知晓率很低,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尤其处于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有限,日常生活多不能做到这些。
目前健康教育活动多在城市开展,很少深入农村;加上农村居民文化程度较低,对精简的宣传单、宣传广告不能理解,造成他们对艾滋病知识缺乏深入了解,而目前我国疫情主要发生在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4],所以要充分重视农村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为农村居民办一些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顺口溜、快板、图片作为宣传栏目、资料,或在农村放电影中间插播艾滋病科普片,或在村广播站定期进行科普讲座等。
另外要充分看到乡村医生在村民卫生知识传播中的作用,应首先对乡村医生进行培训,把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作为农村艾滋病宣传的窗口或宣传员。文化生活较为单调的村民把聊天多作为生活的一种乐趣,在农村培训有威望、群众关系好、文化程度高的村民作为宣传员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宣教方式。
在调查时我们发现,男性和文化程度高的人易接受调查,女性和文化程度低的人拒绝回答率相对较高,且多数调查项目女性知晓率低于男性。目前我国艾滋病疫情女性患者逐年上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60%为妇女,所以女性居民的健康教育也应作为一个重点。
在宣传内容上进行全面调整的同时,首先要广大居民了解艾滋病,知道通过改变不良的行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艾滋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再把重点放在日常生活哪些为高危行为要预防、哪些行为不会感染上。在宣传形式上应立足于城乡居民普遍喜爱的大众传播媒体——电视。艾滋病科普片、宣传广告应在当地电视台定期播放,或制作成公益广告、字幕播放。
当前,我国在艾滋病防治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在当地无艾滋病报告情况下,政府和卫生部门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通过健康教育进行艾滋病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戴志成.全球/中国HIV/AIDS流行状况及预防与控制策略[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84-88
2陈清蓉,陈启超,王静,等.十堰市2005年社区居民、大学生、中学生艾滋病常识及态度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20(3):56-58
3于慧芳,文,周哲华.嘉兴市南湖区艾滋病健康教育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9):75.
【中图分类号】R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652-0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1]、慢性疾病以及各种肿瘤晚期人数不断增多、“空巢现象”等因素的影响下,社会对临终关怀护理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在我国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我国专门的临终关怀中心并不多见。而多数综合性大医院因经济效益、周转率等因素也往往拒收那些无治疗价值且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同时我国相当一部分家庭难以承担患者在综合性大医院住院的费用[2]。加之在我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大多数患者都选择在家庭等熟悉的环境中走完生命最后的进程。上述因素叠加在一起,无疑给社区临终关怀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笔者旨在对国内外社区临终关怀模式的研究,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临终关怀模式。从而更好的为临终患者提供照护服务,提高临终患者生命最后阶段的生活质量,降低卫生服务成本,提高社区资源的利用度以及减轻患者家属的负担[3]。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模式
模式的概念最早由建筑大师Alexander[4]提出,后来哲学学科引进并延伸了模式的概念,用作分析或阐明事物的关系与本质[5]。在实际工作中,模式一般指事物或事件在一定时间内所形成的比较固定的格式、样式、样板和模型[6]。临终关怀模式的探索模式,是对事物总的看法和观点,是支配事物发展的总体观念,是对该事物本质性的看法的体现。临终关怀模式就是从总体上对临终关怀进行把握[7]。
1.2 临终关怀的概念
临终关怀[8](hospice care)是向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顾,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使临终病人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病人在临终时能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临终关怀学是一门以实践规律为研究内容的新兴学科,其分支包含了生理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对临终患者及其家属各方面的促进作用,还在于对于医学以及社会的重要贡献,尤其是其社会方面的意义,临终关怀能够反映人类文化的时代水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准。
1.3 居家临终关怀的概念
居家临终关怀是护士或临终关怀专门人员访问家庭护理病人的形式。
2 我国社区临终关怀模式
对我国目前临终关怀事业具有指导意义和较大影响的是李义庭的PDS模式和施榕的“施氏模式”[10],两者的共同核心为家庭临终照护和社区临终关怀相结合[9]。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了“家庭一社区一医护人员”相结合的社区临终关怀模式。
2.1 李义庭的“PDS模式”
李义庭的PDS模式全面构建了“1个中心,3个方位,9个结合体系”(One Point Three Subject Nine Direction)。“一个中心”即以解除患者的病痛为中心,针对临终患者临终前的痛苦,给予特殊的医疗、护理服务,使临终病人尊严、安逸地辞世,表现出对人的最大尊重,对人的本质、人的生命认识的神话,这有利于减轻家庭成员精神、心理和经济的负担,有利于家庭和谐、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有利于为人类社会节省人力和物力资源,使资源分配更加合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个方位,九个结合”,在服务层面上,坚持临终关怀医院、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与家庭临终关怀相结合。要将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列入我国卫生事业和区域性卫生规划内,并认真组织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应将临终关怀同社区人员的医疗、保健、康复一样纳入总体规划。社区卫生服务的城市区域应以街道,农村以乡镇为基本单位,业务上以街道医院、乡镇医院为依托,来推动社区临终关怀事业。目前,或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应重点加强家庭临终关怀病房的建设,并同临终关怀医院一样,建立规范化的操作规程。在服务主体上,坚持国家、集体、民营相结合;在费用上,坚持国家、集体、社会投入相结合。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事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才能不断地将临终关怀事业引向深入[11]。
PDS模式作为一种大家比较公认的模式,是一种比较完美的理想化模式。但是,其涉及的方面广,人员广,未免显得面面俱到,这在我国现实经济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下,其可行性及实用性大打折扣。
2.2 施榕的“施氏模式”
“施氏模式”主要着眼点在乡村,其核心是家庭临终照护。施榕认为,21世纪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在乡村将大有发展,家庭临终照护是医学目的的崭新内容,应尊重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临终病人的祈望,有利于老人及家庭的利益,有利于社会卫生资源的公正分配。施氏模式提出,①要统一认识,全面规划,把我国乡村的临终关怀事业纳人老年医疗保健的总体规划,成立省(市)、县协调织,制定乡村临终关怀的政策法规、制订家庭临终护的相应政策,包括家庭临终照护的基本内容、质量要求、收费标准、费用承担,以及分配方案等,使家临终照护模式有章可循,健康运转。②要建立县、乡、村家庭临终照护指导中心,对所辖的家庭临终照护进行统管,提高乡村全科医生、家庭临终照护的家属和有关人员的业务技能们研究能力和协调水平。③施氏模式认为乡村全科医生是农村卫生工作中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乡村全科医生的种种特性为他们在家庭临终照护模式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提出了针对乡村全科医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临终关怀培训。④为防止病人家属或照顾者对病人不愿或不好好照顾,有必要订立“家庭临终护理公约”。⑤ 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由依赖、顺从、被动的“主妇”名份,上升到独立、自由、主动的主角地位。因此,需要提高妇女角色意识,使她们更好配合乡村全科医生共同做好家庭临终照护[12]。
施氏模式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较高。但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事业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社区家庭照护方面制度并不成熟。同时,随着现在社会独生子的增加及其工作的繁忙,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价值的转变,“空巢家庭”数目的不断攀升,施氏模式很难推广施行。施氏模式也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2.3“家庭―社区―医护人员”模式
“家庭―社区―医护人员”模式吸取了“PDS”模式和“施式模式”的优点。提出由家庭为临终者提供全部或部分医疗费用(其余部分由保险公司或者单位支付),创造患者满意的临终环境,家庭成员作为临终团队主要成员进行生活护理、精神抚慰及其他帮助;社区帮助组织安排自愿者组成临终团队进行资金的筹集,如单位提供医疗费用,协助落实保险金、贫困人口医疗补助金,募捐、成立临终关怀基金,并监督家庭中临终关怀的实施。由社区医疗机构或综合医院的临终关怀中心提供的医务人员进行其他相关的临终关怀服务。社区组织自愿者的具体方式为以己养老模式:由同时具备相当行为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人组成志愿团队,通过社区组织安排协调进行关怀并记录时间,当志愿者本人或者亲属需要照护时可向社区提出申请,参照所提供的照护时问由社区安排调配偿还或进行一定经济补偿[13]。这种模式是三种模式中覆盖面最广的,也是可行性和实用性最强的。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区在人员、技术等方面的负担。但考虑到我国的经济以及国民素质的局限性,此模式的实施,也面临着不小的困难。
3 针对我国社区临终关怀模式现存问题的对策分析
3.1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广临终医疗保险计划
日本的老年福利医疗保险制度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一方面,我国虽然不能做到像日本一样强制全民皆保,但该举措的成功实施启示我们要更加重视老人医保制度的完善,切实做到为病人服务。
3.2 大力开展临终护理院的建设
在我国现存的医疗制度以及社会支持系统下,我国临终护理大都以居家形式为主,然而,在“四二一”家庭数目的不断增加,“空巢现象”的持续恶化以及家属照顾者相关照护知识的缺乏等因素的影响下,居家临终护理的质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并且还占用了很大一部分的社区卫生资源。建立临终护理院可以帮助缓解上述压力,且能优化资源的利用。根据未来发展的趋势,居家为主的临终关怀模式将被社区临终护理院为主的临终关怀照护模式所取代。
3.3 扩大社会支持系统
由于我国医务人员的缺乏(尤其是社区),不仅给病人及其家属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不便,也给医务人员本身带来了很大的负荷和压力。仅仅依靠医务人员远远不能满足日益高涨的临终照护需求,所以需要社会各界的人员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包括经济、照护等方面的支持。
4 小结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社区临终关怀模式仍不完善,未形成一个完整合理的网络系统。尽管目前一些学者已经提出了几种社区临终关怀的模式,但其中每个模式都有一定的缺陷及局限性,不能很好的适合我国国情。我国社区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资源利用。我国社区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牛欢欢.社区临终病房护理模式调查.临床合理用药,2009年1月第二卷第二期.
[1] 牛欢欢.社区临终病房护理模式调查.临床合理用药,2009年1月第二卷第二期.
[3] 陈淑琴,王茂娟. 设置临终病房作为临终护理模式的调查.护士进修杂志 2000年9月第 15卷第9期.
[4] Brad Appleron.Patterns and Software;Ensential Concepts and Terminology.2002-02-14.
[5] 季晓鹏,王志红.我国超市家庭护理服务的现状与分析.护理杂志,2007年第24期.
[6] 马亚娜.超市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模式的比较研究.http://.cn/..
[7] 龚实愚.临终关怀的社会价值在我国的模式探讨.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李玲. 我国临终护理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国际护理学杂志,2005年8期.
[9] 李玲. 我国临终护理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年8月第24卷第8辑.
[10] 陈春燕1,罗 羽2,谢 容3. 当前我国临终关怀模式存在的问题对策.护理管理杂志,2005年2月第5卷2期.
[11] 李义庭,刘芳,付丽.临终关怀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年第5期.
仅仅二十多天后,7月14日傍晚,这位坚强的女孩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她留下最后的话语:“请把我的研究成果与我的骨灰一起带回我的故乡,交给我永远感激的父老乡亲!”
女大学生病危,一帮乡亲拯救了他们共同的女儿
1977年夏天,何国英出生在广西横县郊区的农村。5年以后,弟弟也出生了。由于母亲常年多病,这个家的日子一直过得异常艰难。
何国英从小就长得灵秀,深受乡亲们的喜欢。从小学一年级起,她的成绩就非常出色,被乡亲们看作孩子们学习的榜样。但她家里实在是太穷了,为了能让她顺利地读上书,乡亲们就无声地把她当成了自家的孩子。就这样,何国英吃百家饭、穿百家衣,一天天地长大了。
因深深懂得父母和乡亲们日晒雨淋勤扒苦做供养自己生活和读书的不易,1997年报考大学时,何国英没有丝毫犹豫报读了广西大学农学院。她想毕业后,好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报答他们。
正当何国英朝着梦想迈进之时,病魔悄然朝她悄然袭来。1999年春天,何国英经常感到肠胃不舒服,她来到广西民族医院检查时,却被意外告知患有直肠癌,这可是不治之症啊!
得知这个晴天霹雳,悲痛的父母不但卖掉了家里的耕牛、房子、拖拉机,还让在读高一的儿子暂时休学一年,倾尽所有才凑够了不到1万元,但这离巨额手术治疗费还差很远!
就在这时,听到村里最骄傲的女大学生病危,在何国英父母身旁,齐刷刷站起一帮乡亲――都是从小看着何国英长大的父老乡亲!他们中有叔叔婶婶、有老太婆有小孩子、有邻居有从外地打工闻讯赶回的儿时伙伴,大家集中送来了1万多元应急金。
村里年龄最大的陈兰阿婆已经90多岁了,白发如霜的她把自己的300元钱放在何国英父母手上时,只说了一句话:“快拿去救小英吧!她是我们村的骄傲,是我们村里人共同的女儿呀!”
当父母亲拿着那温烫的近2万元钱赶到广西大学时,何国英的心灵随着泪水同时颤抖!1999年4月初,何国英在父母陪同下来到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做手术。手术之前,经过3个多月的化疗,病情暂时得到了控制。7月初,她接受了切除部份直肠的大手术。
住院期间,村里的人时常会坐5个多小时车来到南宁市来,到医院里探望她,给她带来了她平时最爱吃的蔬菜和鸡蛋,听着乡亲们那熟悉的乡音:“英英,你快好起来啊!我们全村人可盼着你回去指导我们种田种菜呢!”
在父母与乡亲们的殷勤呵护与照顾,这次灾难,她得以顺利地渡过难关。
2001年6月,何国英以高分顺利毕业,并如愿回到家乡在农业现代园找到了工作。回想起重病时得到乡亲们那么多的帮助,何国英决定尽快把欠乡亲们的债务还上。
刚参加工作,她尝试着每个月拿出800元挨门逐户把以前自己住院生病时的钱还上,但是遭到不少乡亲们的婉拒:“傻孩子,那几个钱不要太放在心上,现在你弟弟马上要考大学了呀,也得准备些钱啊……”
多么善良而温情的乡亲啊!何国英默默地哭了。从此,何国英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我是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才有今天的,我这一生,应该如何报答乡亲们的养育与救命之深恩呢?”
“我命来自泥土,我要做的就是如何回报泥土”
工作不久,何国英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家乡是构树叶的主要产地,但是多年以来构树叶却四处散落,简直是资源的浪费。构树叶本身蕴藏着丰富的营养与肥料,如果能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以构树叶为主要原料进行饲料生产,那么对家乡的农业发展来说,日后肯定能发展成为集种植构树、饲料加工、养殖及养殖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集团化产业!
何国英越想越觉得这是个惠泽后代的好思路,但在她向县有关领导部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却遭到了拒绝。而更让她痛心的是,有一个主管她所在公司的领导直接讽刺她说:“你有什么本事研究这些呀!你若是硕士或者博士学位,那我们也许要考虑一下!”
这句话刺激了好强的何国英,她下决心报读广西大学著名的动物工程学院研究生!然而,当她真正冷静下来,细看家里早已一贫如洗,自己若是要读研究生,这对于自己苦苦支撑着的父母来说,岂不是雪上加霜?
但她还是忍不住将自己想读书的想法向父母讲了,没想到通情达理的父母竟然都同意了,他们说:“女儿呀,你有这样的想法,是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们着想,我们高兴,你放心地考吧!”
何国英开始了考研的苦读准备。父母亲不但包了家里一切事务,另外婉言建议村民尽可能不要到家里来串门闲聊,好给女儿一个静心读书的环境。而自此以后,常常路过她家的乡亲们都会对她家屋檐下那盏夜夜点燃的灯和那埋头苦读的身影敬佩不已。
2002年5月,喜讯传来:何国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研究生,主攻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接到录取通知书时,这个远离城市的静寂小村几乎要沸腾了,村民自发地好好地庆祝了几天,为了表示心意,大家让村长作为代表,送了何国英一个大红包。
感受着大家真挚的祝福,喝着乡亲们敬上的土酒,何国英好几次无语凝咽。她在日记本里写下:“为了考研,我所付出汗水,都是值得的,就为了乡亲们的灿烂笑容!我命来自泥土,我要做的就是如何回报泥土,总有一天,我一定要以一种肥沃的姿态回到泥土中来!”
就在何国英豪情满怀地准备大展拳脚时,病魔却又一次无情地悄悄向她走来。
2002年11月20日,因为觉得身体反常而且疼痛,她来到了广西医科大学检查。这次,癌细胞已经无情地在她的肺部扩散。医生当即告诫她必须马上住院进行手术和化疗补救!
何国英悲痛不已,而这一次,她不想治疗,也不想告诉故乡的任何亲人了――她明白这两种癌症同时出现意味着什么,她又怎么忍心让小村里那些其实同样不富裕乡亲们再加上沉重的负担呢?她默默地收起了眼泪,此后整整两年,她以学习任务太重没有时间回家为借口,没有回家。
何国英的“消失”让村里人十分挂念。村子里每每有人上南宁来,都不会忘记来到远离南宁市区的广西大学,给她带来家乡的土特产,还捎来乡亲们的口信:“英英,我们都在盼着你回家啊,难道回来看一眼的时间都没有了吗?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何国英的心,一次次被这样纯朴的话语揪得生生地疼。
何国英纯朴的乡亲们不知道,这两年他们牵挂的女儿一直在忍受刻骨的病痛折磨;他们更不知道,即使在最痛苦的时候何国英也没有放弃最初的梦想――研究生毕业论文,何国英选择了一个很“土”的课题:《非常规饲料――构树叶的营养价值评定研究》。
研究这个课题对何国英来说,是智力与体力的双层考验。在每天查看国内外大量资料书的同时,为了证明构树叶成为家畜饲料的可能性,何国英在学校的试验区里自己动手养了一群小白鼠、一群鸡和一群猪,并且每天亲自喂养。此外每隔几天,就得到野外去采摘大量的构树叶来作实验分析。
2003年12月,课题正式敲定后,何国英就一头扎进课题中。实验室分析、查阅资料、文章撰写等,让她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然而就在这时,她的病却已经越来越严重了。那若隐若现的痛楚,是那样揪心,她几乎每天都要忍受着。经常很晚了她还呆在实验室,一手按住腹部,一手拨弄试管做试验,而她头上脸上身上却全是冷汗。
2005年3月16日上午9时40分,她与导师还有三位同学一起到动物科技学院试验区里察看养殖的成果,却在抬头时脸色发青,人一头栽倒在地上。
15分钟后,她被呼啸而来的急救车住进了广西医科大肿瘤医院。医生详细检查过后,下了诊断书:何国英患的是直肠癌、肺癌,而且均是晚期!
接到消息,平静的乡村炸开了锅。乡亲们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整整近两年何国英都不回老家过年过节的真正原因。而这一次,为了抢救给从家乡泥土路上走出去的“女儿”,大伙儿又是你一百我几十地凑钱,短短三天之内,8000多元钱送到了何国英父母的手上。
村里还开了一个郑重的会议。最后,大家一致决定:每隔三天派一个村民代表到医院里看望英英,带去大家的问候与牵念。另外,把她家里一切事务全由大家承担起来,好让她的父母安心在南宁照顾她的一切。
两天以后,当何国英在病房里看着白花苍苍的父母和风尘仆仆的“村民代表”,从未为病痛落泪的她无声地哭泣起来。
两种癌症在身,延续时间太长,何国英实施手术已经是不可能了。为此,医院主治医生谭晓虹建议让何国英必须化疗才能延续生命,同时,必须保证最好的休息。然而,何国英接受化疗却不同意休息,她含泪对谭医生说:“我的研究成果马上就能见到希望了,我真的想把一分钟掰成五分钟来用啊!求求你,同意我在治病的同时继续看书好吗?”
当村里人看着弱不禁风的何国英捧书苦读的样子,最铁石心肠的男子汉都忍不住摇头唉气。
带着眷恋悄然走了,生命却在黝黑的土地上衍生
2005年6月,是全国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的时间。呆在病床上已经两个多月的何国英在床上“遥控”师妹继续试验,然而在她心里却一直挣扎:自己若是没有完成毕业论文答辩,那么苦学三年的研究生学业就不能算是完整啊!但自己已经是寸步难行了,如何是好呢?
其实则在此之前,学校考虑到何国英的实际情况,已经建议她可以不答辩,也可以考虑把答辩会场开到病房。
何国英却打了电话给学院办公室,她说:“我能不能提出这一个特殊的要求:我想回到学校,在严格的氛围中按照标准的程序完成我的论文答辩。因为,只有老师和所有的同学在场,这个答辩才是完整的,这也是我生命最后的一个心愿,行吗?”
这是广西大学创办百后以来,在历史上第一个身患两种绝症、却坚持要完成论文答辩的女硕临终前的恳求!
学院领导经过深思熟虑,在与医院商量过后,决定同意她的这个愿望!学校为何国英设置了一个特殊的会场:特意把会场由三楼改为一楼,答辩桌也特意调低。
6月10日上午,几送到会场。上午10时,坐着轮椅的何国英在众人的簇拥下进了会场。答辩开始,何国英用柔弱的声音宣读了自个师妹师弟和老师专程到医院接她。医院派出3名医护人员,带上急救药品和氧气,用救护车把何国英己几乎是用生命换来的论文,会场上鸦雀无声。读了十来分钟后,何国英猛地咳嗽起来,现场的医护人员马上紧急输氧。最后,因为她咳得太厉害,只好由师弟廖志超代读,然后不当之处再由何国英小声在一旁补充。全程侍侯师姐的刘丹和在场的很多老师当时心情很不好受,很多人都情不自禁地转过身去,偷偷抹泪。
一个小时二十分钟的的答辩终于结束了。经过在场11位教授与专家严格审查,何国英毕业论文设计合理、数据真实,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总评分打出来了:最优秀!
掌声,热烈的掌声一次次地响了起来,毫不吝啬地献给了这个勇敢的姑娘!何国英眼睛湿润了,苍白的脸上露出了灿烂如花的笑容。一位退休以后闻讯赶来聆听的老教授背过脸去抹泪:“这个场面太伤感了,我从来没有遇见过像这个女孩这般坚强求学的学生!”
6月29日,广西大学举行颁发硕士学位证书仪式。同班7位同学带上何国英的硕士服装和硕士帽来到医院,手腕上还打着点滴的何国英还与大家在病房里合了影。
坚持的理想终于实现,喜悦之时,这个被病魔折磨的姑娘不忘叮嘱师弟师妹:“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请你们把我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帮助我的家乡农民脱贫致富,好吗?”
何国英的故事经媒体传播后,在社会上引起了空前强烈的反响。人们在对这位坚强的绝症女研究生表示敬意的同时,也期待着她能够如愿以偿地完成最后的梦想。7月4日,这个祝愿终于成真――何国英研究的“构树生物饲料”研究课题,被自治区科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并且指定由著名的农产品企业广西大自然生物工程公司在一个月内将何国英的研究成果变成现实。
7月14日傍晚6时许,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农经处处长龙恩锐和专门从事构树生物饲料生产的广西大自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老总,带着鲜花和慰问金,来到医院想专门告诉何国英――她的梦想就要实现,希望她挺过这一关,早日康复,重新回到她喜欢的事业中来。
然而,此时的何国英已无法享受成功的喜悦,就在大家赶到医院前的半个小时,因为病情急剧恶化,癌细胞疯狂吞噬,她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走前,何国英说了最后一句话:“一定要记着,带着我的骨灰回故乡啊,我来自故土,更盼望归于她的怀抱,谢谢……”
所有人的眼泪都在那一刻喷涌而出,医院变成了泪海。
关键词:医学高职院校;医学教育;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40-03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鲜明职业定向性和岗位针对性易产生误读,只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用技术的培养,忽视了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限制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延伸,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作为医学高职院校,同样面临这个严峻地问题。
《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教司[1998]2号)明确指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1]医学生作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预备力量,其综合素质制约着卫生行业的整体水平。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关乎其治学之道、行医之本,不仅影响其自身人格品质的养成,也将制约其医疗技能和医德水平,乃至对医药卫生全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医学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一)学科建设失衡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的需求直接影响着医学院校的专业调整和课程设置。学校必然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上,无形中存在忽视人文教育的倾向。在课程的设置上体现为降低文化素质课的基本教学要求,减少开设文化素质课的种类与学时数,人文教育资源明显不足。以我校为例,与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一样,均不再开设注重文化素质培养的《大学语文》,即使实用性强的《医护论文写作》也由必修课变为公共选修课。
(二)教师观念局限
首先,医学院校承担人文社科课程教学的教师普遍没有医学背景,对医学基础和专业知识了解甚少,能进行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研究的教师少之又少。同时,部分社科教师社会经验和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手段单一、刻板,存在照本宣科现象,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医学基础和专业课程的教师对本专业以外的哲学、法学、社会学等人文知识总是缺乏应有的重视,片面地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只是人文学科教师的任务。而从行业一线聘请担任教学任务的专家,虽然临床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但只限于专业技术领域,容易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
(三)学生认识片面
在社会环境影响下,当下对学校教育的认识趋于急功近利,在很多学生和家长心目中,学生既然选择了高职院校,只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掌握谋生手段,于是自然要求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实用可行。而人文素质教育看似与实用无关,便下意识地产生轻视、厌烦之感,这不可不谓一种短视的行为。
(四)岗位需求误读
由于个人人文素质并非一时一地可以显现,用人单位往往将职业能力、专业素质、个人条件等作为首要考量的因素,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考评,或者说缺少立竿见影的考评方式。而学生进入用人单位后也往往得不到人文素质方面的培训,十分不利于个人和单位乃至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医学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医学首先是一个科学体系,同时又是一个人文体系,其研究对象是人,是人的生命和健康。“21世纪的医学模式从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的医学模式主张从整体性上来认识人、理解人,也就是不仅仅把人当做生物体来看待,而是要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来全面分析和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这就对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如今人们的健康观念已发生了深刻地变化,由单一的治病救命扩展到对于人类健康的维护、恢复与增强,医护工作者的服务范围和层次趋向丰富化、多维化。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所应具备的人文素质包括:(1)医德高尚,珍爱生命,具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患者的仁爱之心;(2)通力协作,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妥善地处理工作中的各种关系,特别是与病患及家属的关系;(3)善待自己,悦纳自身,能够可持续发展,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4)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三、医学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1.树立先进的人文教育理念。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着正确的教育与改革的实践。医学院校必须切实转变教育理念,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专业限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要加大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的投入和管理力度,同时要明确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升不能一蹴而就,不能妄图走捷径,也不能单纯依靠人文学科课程实现,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2.加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多维度架构。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真正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比重。特别要增强人文社科类课程与医学的关联性和实效性,结合一些经典的或当下鲜活的案例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如央视新闻联播《寻找最美乡村医生》中介绍的乡村医生坚守贫困与清苦,无私奉献的动人事迹;如在抢险救灾中医疗救援队舍生忘死,救死扶伤的大爱;如讲述医学大师的成长经历、精湛技术和崇高品质等等。从而促使医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将要从事的职业并为之拼搏奉献。
尝试整合相关学科,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体系。推进医学与人文交叉学科的建设,根据专业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患沟通等纳入课程体系之中。同时增设人文选修课程,并使之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满足学生求知和全面发展的需要。灵活利用第二课堂、学术报告、知识讲座等方式,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补充人文精神食粮。
值得注意的是,要依靠学生对专业课的重视与信任,充分发挥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潜移默化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深入挖掘学科内涵盖的人文精神,从临床和生活实际出发,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
在见习和实习环节中要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树立以病患为中心的思想,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区、乡村,开展问卷调查、科普活动及义诊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收获知识、增长才干。
3.促使教师自我提高并改革教学模式。教师应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列入继续教育的日程,拓宽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将人文素质内容渗透到专业教学环节中。同时要建成一支专门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教学团队,由人文社科教师和医学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探究有效加强人文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同时鼓励人文素质类科研创新,定期组织人文素质培训,鼓励教师参加人文教育学术活动,聘请知名学者讲学或者进行人文素质专题讲座,开阔教师的眼界。
结合高职学生特点,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将外在的传授、规范或导向与学生的内在需求密切地结合起来,注重认知和体验结合起来”。[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考核方式应侧重学生的体验、思考及分析、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力量,“它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和影响力量,校园文化中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隐性课程作用潜移默化地丰富着学生的感性认知,发挥着陶冶情操、培养兴趣、磨练意志、激发灵感和直觉、发展想象力等多种功能。”[4]要完善制度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营造博爱、诚信、笃学、创新的氛围;培养学生锐意进取、迎难而上的意志和实事求是、乐于奉献的品质;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征文、演讲、歌咏比赛等各种形式渲染医学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开阔学术视野,陶冶情操;同时要注重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营造物态环境的人文氛围,通过雕塑、石刻以及展览等引导医学生走进人类医学文化的文明成果,感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医学高职院校要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使学生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助力医药卫生事业的蓬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凤泰.提高文化素质,培育创新人才――高等教育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
[2]汪杰,田东升.论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优化融合[J].教育与职业,2012,(2):171.
[3]张颖,李华.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科教文汇,2006,(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