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调报告

外调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外调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外调报告范文第1篇

昆虫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书本理论知识和科研方法,由传统的验证型实验教学模式转变为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应遵循如下原则:①理论和实践并重,增加了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应用;②内容结构全面系统,突出教学重点,介绍我国及本地农业生产及资源开发有关的昆虫类群;③联系实际,辐射科技前沿。结合20世纪以来国内外昆虫领域研究的成果,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佳木斯大学在进行研究型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授课内容上下衔接,避免重复,突出引导与启发的作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②学习实践知识,掌握实践方法的灵活运用;③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助科研。部分昆虫体型小,有些典型特征肉眼难以观察,因此必须借助体视解剖镜来观察,这是昆虫实验课面临着的实际问题。在实验课中引入彩色体视显微镜,对于不易观察的内容,教师可以在体视解剖镜下操作,同时学生得到教师的指导,将昆虫实验教学效果提升一个新的高度。由于电化教学的运用,使得实验教学实现了质的飞跃,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昆虫实践环节创新

针对生物技术专业要培养合格的从事生物领域所需的专业人才的特点,改变以往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佳木斯大学确立了实验课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提高培养学生实验技能重要原则,提高了学生在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选择昆虫丰富的季节,利用周末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调查。野外调查地选择在植被与生态条件较好、昆虫物种丰富的四丰山风景区,该地是野外科学考察的理想基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可确保昆虫的分布面广与多样性。

2.1昆虫野外调查的实践

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到野外进行昆虫采集调查。在课堂教学提前完成了昆虫纲各目的介绍,在生物标本馆进行分类学实践,对昆虫纲的各目进行观察,让学生掌握昆虫各目的主要识别特征,从而为野外实习奠定基础。调研前期,在采集用具发放、采集地点确定及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周密布置及详细计划,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对调查过程中教学方式做了相应调整,如白天野外采集时,要求观察昆虫的生境,通过采集增强学生对昆虫的感性认识。根据昆虫趋光性的特点,在夜里组织学生用高压汞灯进行灯诱,这种采集方式既直观地诠释了昆虫的趋光性,又保证了采集的质量和数量,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在采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观察、思考,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昆虫标本鉴定实践

野外调查结束后,实践教学环节尚未结束。要求学生进行标本制作,并安装昆虫采集标签,最后进行科学鉴定、分类。学生利用课本的昆虫分目检索表根据相关特征对标本进行初步检索,将采集的标本丰富到实验室或增加到生物标本馆进行展览,这极大地改善了观察标本陈旧以及实验室标本短缺的现状[3]。

2.3昆虫调研报告的撰写

在野外调查结束后,要求每位学生撰写昆虫野外调查的总结报告。对采集方法和数据进行归纳、总结,便于今后查缺补漏,优化实践教学。这使在野外调查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也让学生接触并查阅了大量的专业书籍,这样自觉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实践环节的开展,也是使学生更加团结,锻炼了学生的耐心,增强了自信心,为他们成为合格的现代化人才奠定了经验和知识基础。

2.4参与昆虫研究的实践

以科研促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昆虫教学仅局限于一般教科书,教学方式只包含课堂讲授和教学实验观察标本,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已经不适应生产实际、社会服务。结合工作实际需要,在教学中发挥科研实践工作的优势,大力推广以科研促教学这一实践教学模式。积极创造科研与实验条件,让大学生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工作中,成立课外小组。学生通过参与指导老师的科研工作,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基本科学素质,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缜密的研究作风。许多学生课余时间会到实验室做研究、查资料,结合教师的科研工作为学生增加了难度较大的设计性实验内容,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

3展望

外调报告范文第2篇

首先要实现前端的光发射机、光放大器等光设备通过网络管理系统进行监控,可以监测光设备的工作状态,并且通过网管调整设备的参数(如:增益、AGC、激光器的通断、告警门限等),具备告警功能(可以手动设置),历史记录可查;待条件成熟时实现对终端设备如:光接收机、ONU等有源设备的网络管理功能,HFC网络的远端设备的网络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平台来实现,如EPON的IP平台。设备的网管完全建立在数据平台上,支持Web方式,网管系统遵循开放式网管标准,与国际、国内满足开放式网管标准的其他网管系统完全兼容,光发射机、光放大器、光接收机共享一套网管软件。软件应具备方便的系统扩容和版本的升级能力,升级后的软件或版本应有向下兼容能力,且不影响已有的设备和器材在系统中的正常工作,根据用户要求至少5年内能够免费升级。4)网络系统技术指标:五常市有线电视HFC网络的广播业务平台在较长时间内要采用模拟电视和数字电视节目共同传输方式,在模数混传的情况下网络规划设计、设备选型要使网络系统的技术指标满足国标的要求。

2设备器材选择要求

2.1设备器材选型原则

1)选用具有广电总局入网许可证的产品,并能够提供测试数据、入网许可证;2)选用国内外知名厂家的产品;3)选用具有生产规模厂家的产品;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4)选用性价比高的产品;5)在同等或以上城市网络中有批量使用的成功案例。

2.2设备器材的一般要求

外调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航测调绘;必要性;方法

1.航测大比例尺地形图调绘的必要性

七十年代后期, 我国航测事业有了飞快发展, 国内各工程测量部门采用这一先进的测绘技术, 为工程勘测设计提供各种大比例尺地形图。实践表明, 航测图所反映的地形详尽逼真,具有较高的数学精度, 并减少了大量的野外工作, 有利于工程勘测设计的进行, 深受各专业技术人员欢迎。航空摄影测量需要经过航空摄影, 外业控制测量和调绘, 室内作业等三个基本过程。由于航空摄影受到气候条件, 航摄飞行申请与审批, 航空摄影单位计划安排等等影响。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 针对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和既有航测资料的状况, 制订出有效的技术措施, 直接利用既有航测资料测绘铁路大比例尺地形图是解决急需,缩减勘测经费, 节省人力的有效途径。把航测数字化手段运用到大比例尺成图的过程中,将发挥它的显著优越性。相片调绘是运用航测数字化手段测制出高质量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十分关键的一环。

2.对航外调绘资料的要求

2.1航空摄影像片

航空摄影像片是我们像片调绘的基础资料或工作底图,它包括航调片及立体观察片,所以航片资料情况的好坏无疑要对我们调绘的作业进度及成果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对大比例尺成图而言,这种影响会显得更为突出。因为大比例尺地形图与其他中小比例尺地形图相比,具有成图精度要求较高、各种地形要素表达细腻、信息负载量大等特点,这自然就要对航片资料的各项质量情况提出更高的要求。

2.2航摄像片的质量

航测外业调绘质量受野外判读,室内清绘、表示,符号统一运用,航片质量等影响,只有在满足要求的航片上,准确判读,运用合理、清晰、简易、统一的地图语言表示,才能保证最终成果的数学精度和地理精度。首先,如果航片影像质量不佳,即影像的纹理层次不清,没能很好地把一些微小的地形信息单元充分地显现出来,影像密度及反差也没能达到一种较为理想的适中状态,那么这种劣质的航片资料对我们大比例尺地形图的调绘生产作业显然是不利的。在大比例尺地形图上绝大多数的地形要素一般都要以高度的精确性详尽地表达出来,一些微小而又独立的定位要素占有很大比重(如电杆之类的地物要素),大的地物要素其细部又要保持几何形状上的高度精确(如楼形),若资料影像模糊不清,就要给调绘的室内判读立体观察及野外实地判调等一系列作业程序带来很大的障碍,甚至无法进行;影像密度反差偏高也同样会造成上述的影响,特别是对像片清绘整饰造成很大的困难,因为影像密度反差,过黑或过白都要影响甚至完全遮盖某些要素或其细部的正常显现,如过黑的密度影像,其调绘内容往往就要同阴影部分混为一体令人难以区分,这样一来对外调的各类要素笔迹着墨整饰,调绘者就要花费极大地精力来加以判识,从而影响工效及调绘成果的质量。

2.3外业调绘底图比例尺的确定和选择

大比例尺的地形图调绘,航片资料的放大倍数,即航调片比例尺的确定和选择。根据多年来的生产实践经验表明:大比例尺成图,航调放大片的比例尺原则上不应小于成图比例尺的2.5倍,地物稀少地区对比例尺的要求可适当放宽。由于大比例尺地形图所要表示的内容繁多,信息表达细腻,单就这个意义来讲,在不影响清晰度的前提下,自然是航调片的放大比例越大越好,比例倍数的增大无疑会给我们实际作业在技术上带来一定的便利,也就是说在判读及清绘整饰等作业环节上是有利的,但在野外携带使用的机动性上却是很不方便的,反而降低了它的使用效果;再者航调片幅面无目的地放大,要增加感光材料的投入,在经济上是一种浪费,在成本效益上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航调放大片比例尺的选择,是大是小,在遵循一般原则确保晒图质量的前提下,要结合实际情况而定,即根据测区地形要素的繁杂程度,在使用的技术性和机动性两者之间加以合理的权衡,城镇密集地区的大比例尺地形图调绘,航调片一分为二,要尽可能以大为佳,反之放大比例尺可选取小一些乃至放宽。

3.室内判绘作业的具体方法

(1)首先在室内直接对影像进行解译。结合作业图幅的具体内容,详细分析提供的各种资料和判读样本,熟悉和掌握作业图幅内各地形元素和影像特征。

(2)室内判绘要依据成像规律,充分利用影像特征(影像的形状、大小、色调、阴影、纹理、图案、相关位置)和有关资料。通过立体观察,认真识别,综合分析正确判绘各种地形元素。如果影像不够清晰或地物密集时可先依据影像对地物进行调整标绘,通过室内解译从影像中判绘地物、地貌,并标绘在底图上,如果影像不够清晰或影像太小时可局部放大影像结合周围地物进行判断,然后到实地补充调查确定。

(3)室内判绘过程中,对于有把握确认的地形元素,按有关技术规定进行综合取舍,直接清绘到调绘图幅上,对于难以辨认或疑问的影像作为判读疑点做出相应标记,以便野外调绘时认真核对。

4.野外调绘作业中的方法步骤

(1)测区作业开始前,首先学习图式规范,技术设计,踏勘报告,对测区的调绘作业做到心中有数,一般先易后难。

(2)熟悉了解像片的野外实际地理位置,出发前,对照旧图,查明本片行走的最佳路线及显著地地理名称,以便准确地到达目的地。

(3)野外调绘作业中,首先做到三到,即看到,对于地面上的所有地物、地貌都要看到;走到,对调绘片的每一处都要走到;问到,对于不明的地物、地貌等要素,要询问清楚,记录明白。

5.作业中的几点经验及方法

(1)对测区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可因地制宜地确定作业顺序,一般情况下按像片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顺序进行,以免漏掉。开始工作选择最佳的行走路线,以便事半功倍。

(2)如测区砖瓦结构的房屋较多时,在作业中可对土房做特殊记号,反之对砖瓦房做特殊记号;如果篱笆墙较多时,对砖、土墙做特殊记号,反之对篱笆墙做特殊记号。

(3)对高层建筑的房檐,一般情况下直接测量不到,可根据房檐的雨滴线来测量。

(4)对于烟筒水塔的测量。

①利用皮尺直接测烟筒、水塔的周长,然后利用几何原理求得(D=C/3.14,C=周长,3.14=圆周率)。

②采用切线延长法量取烟筒、水塔直径。

③在烟筒、水塔有投影的情况下,直接量取烟筒、水塔根部的投影直径。

④对于阴影掩盖或影像不清的地物,一般最好用皮尺采用交会法、截距法、或用平板仪实地测量。但在缺少丈量工具时,可采用目估、步量和相关位置的判调,结合像片比例尺共同确定准确位置。

6.外调结束后

要及时内业清绘外业调绘结束后,要逐段、逐片、逐项仔细认真地清绘,不要虎头蛇尾,眉毛胡子一把抓,以免产生丢漏现象,清绘结束后要认真自查自校。总之,大比例尺航外调绘是一项内容多,工序复杂的工作,所以每个调绘工作者都应本着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仔细、认真、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道工序,从而确保调绘工作的质量。

7.结束语

随着测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测绘技术的不断更新,地形图、成图质量的要求显得更为重要。航外调绘是航测成图的关键环节,有待同行更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外调报告范文第4篇

一、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多次发生重大地质灾害,极端气候常态化,灾害性天气频发,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质灾害具有一定动态演变性和隐蔽性,以前的调查成果已不能反映地质灾害发育现状,不能满足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和防灾减灾需要。开展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进一步查明地质灾害隐患,彻底摸清地质灾害现状,健全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系统,对提升地质灾害总体防治水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

二、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目的

本次地质灾害调查的主要目的:以村(居)为基本单位,全面开展我市1:5万比例尺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查明地质灾害隐患,建立地质灾害信息预警预报系统,进一步提升我市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水平,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按照国土资源部《<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要求,充分利用已开展的1:10万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综合研究成果,加强对已有成果的二次开发利用,了解、掌握我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有的放矢地部署我市地质灾害调查工作。

(二)对我市所有镇、村(居)开展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查清全市城镇、厂矿、村庄、风景名胜区、重要交通干线和重要工程设施分布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区)分布状况,包括不稳定斜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缝以及潜在地面塌陷等。

(三)调查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点发育现状和发生历史,查清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形成影响因素以及造成的危害等,并对其稳定性、危害性(灾情)及潜在危害性(险情)进行评价。

(四)调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包括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名称、位置、数量、预防和治理方法以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施单位、治理时间、资金投入情况、治理效果等。

(五)研究各类地质灾害的形成分布规律,开展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和风险评价,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危险区和重点防治区,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和地质灾害综合研究。

(六)对每个存在的地质灾害点建立信息档案,编制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预案。

(七)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管理系统和群测群防信息系统,结合调查成果,指导当地政府进行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工作。

(八)建立市地质灾害数据库,标准按照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1:5万地质灾害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及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省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实施方案》规定执行。

(九)提交调查工作成果。包括1:5万地质灾害调查报告、1:5万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管理数据库和群测群防信息系统、地质灾害野外各类原始资料、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编)。

四、工作方法

本次调查工作的开展以涉及我市不同时期的水、工、环综合研究成果为资料基础,采用的主要工作方法如下:

(一)资料收集。涉及国土资源、规划、统计、水利、气象、旅游等多个部门。

(二)遥感解译。采用最新遥感映像航片对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质灾害发生点或隐患点进行全面解译,以此指导野外各项调查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地面调查。在已有资料和遥感解译的基础上,将传统的调查方法与先进的调查手段相结合,开展区域环境工程地质条件调查和地质灾害核查、调查。

(四)GIS技术应用。严格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修订的《空间数据库工作指南》和《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及相关标准,进行分层、编制属性表,建立县(市)级地质灾害图库。

(五)GPS技术应用。采用高精度GPS全球定位系统,将地质灾害发生点和地质灾害隐患点位置进行准确标绘,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提供资料依据。

(六)综合研究。在野外调查工作结束后,在对资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研究,科学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规划建议。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网络和信息系统。

五、工作进度安排

全市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要于年10底前完成,并通过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与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联合组成的技术工作小组的审查验收,其中野外调查工作要于6月底前完成并通过验收。主要工作分六个阶段:

(一)调查准备阶段(4月10日—4月15日)。

成立市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联合调查组,制定工作方案,确定地质灾害调查资质单位,编制完成调查技术实施方案等。

(二)资料搜集与遥感解译阶段(4月16日—4月25日)。

主要搜集我市不同时期不同比例尺的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社会环境及气象水文资料、矿山分布及开采情况、地下水开采情况、地质灾害发生情况。采用多时相、不同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开展地质环境遥感解译和地质灾害遥感解译,从面上掌握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整体、动态特征。围绕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镇、村(居)或重大工程,同时兼顾交通干线以及水库、河流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解译,开展高分辨率遥感解译,全面查清我市所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

(三)野外调查与勘查测绘阶段(4月26日—6月30日)。

在已有资料和遥感解译的基础上,将传统的调查方法与先进的调查手段相结合,根据地质灾害现状发育程度和区域地质环境条件,针对不同地质灾害分别确定相应环境工程地质条件调查区并开展区域调查。同时在扫面的基础上,选择重要地质灾害地质体或重点地段,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并辅以山地工程、物探、钻探等手段加以验证。通过技术工作小组对本次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工作质量的验收。

(四)室内资料分析整理及综合研究阶段(7月1日—7月31日)。

根据野外工作成果,归纳总结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形成机理、造成危害,分析研究地质灾害点的潜在危险性、防治措施、监测方法,进行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编制实际材料图、1:5万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1:5万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等成果图件,汇总整理地质灾害调查表、有关影像资料等。

(五)群测群防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阶段(8月1日—8月31日)。

按照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1:5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完成群测群防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

(六)成果报告编制与验收及成果汇总上报阶段(9月1日—10月31日)。

在野外调查工作结束后,在对资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总结编写成果报告及其他地质灾害调查成果资料。通过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与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联合组成的技术工作小组对我市1:5万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的审查验收。

六、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技术保障。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有关部门和承担调查任务的地勘单位为成员单位的市1:5万地质灾害调查协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协调我市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联合调查组,办公室和联合调查组设在市国土资源局。办公室主要负责编制完成调查项目宣传方案、实施方案等工作。联合调查组由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市国土资源局、承担调查任务的地勘单位组成,负责本次调查的实地调查、技术保障、调查技术实施、数据库建设和成果汇交等工作。

外调报告范文第5篇

按照市政府工作安排,以及区委、区政府整体工作部署,我区自6月23日起开展全区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活动开展7个月来,检查组紧紧围绕既定目标,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精心组织、严格管理、依法行政,检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检查成果

1、成绩斐然。按照市区统一部署,积极推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由综合治税服务中心牵头组织中介机构对全区企业进行财务专项审计,建立欠税监控台账,逐户列出欠税清单和清欠计划,实施欠税动态监控管理并严格控制新欠发生;督促税务部门切实发挥税务稽查和纳税评估职能,适时采取保全强制措施,确保欠缴税款足额入库。在区国税、地税、住建、公安等相关部门以及各镇街大力配合下,截至2018年1月底,共对 家企业完成检查并出具报告,查出企业全额欠缴税费约 亿元,其中地方级欠税约 亿元,已催缴入库地方级欠税 万元。

2、亮点突出。积极寻求突破,不局限于查账,在检查过程中深入挖掘税源潜力,寻找征收漏洞,通过与中介机构交流,已发现我区财政收入新的增长点。一是契税征收。按照省级文件规定,城市建设配套费纳入契税计税依据范围,按契税适用税率3%征收,可追溯以往年度。目前我区相关企业基本上都未缴纳契税,此项税收将给我区带来较大财政收入。二是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企业所得税征收。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文件要求(财税〔2009〕27号),自2008年1月1日起,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为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全体员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分别在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标准内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超过的部门,不予扣除。以上两点将给我区带来大量的财税收入。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保障工作落到实处。

6月9日我区召开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会议,区财政、国税、地税等部门主要领导以及237家企业负责人参会。会议对检查工作作出明确工作部署。会后,抽调区财政、住建、国税、地税、公安等部门相关人员组成专项检查组,并聘请两家中介结构组成6个小组对企业进行账务审计。

为保障工作顺利开展,检查组和中介机构在微山湖又一村酒店集中办公,活动采取中介机构为主体,相关部门配合服务的模式,严肃工作纪律,明确责任分工,制定了《工作制度》、《值班表》等规章制度,保证检查工作客观真实、公平公正。

三、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积极推进工作进展。

1、科学谋划。科学制定工作计划,着重对房地产、建筑业以及规上企业进行重点优先检查,根据每周检查工作进度,当周制定下周调账名单。检查工作采取调账与外调相结合的方式,2个调账组和1个外调组协同工作,由调账组进企业下达《财政检查通知书》,要求企业于限定时间前将财务资料送达检查组,中介机构对其账务资料进行检查,对检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外调组采取实地调研方式,进一步核实情况,并按需要要求企业补交相关资料。

2、依法开展。本次检查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等法律法规下发通知、开展检查,切实做到了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与企业接洽中,检查组人员统一佩戴工作证,见面后出示执法证件,必要时携带行政执法记录仪等相关设备,力争检查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3、严格把关。为保证工作严肃性,检查组与中介结构工作上互不干涉,出现问题需要协调时,须向各组组长及相关领导及时汇报,由检查组领导统筹调度,确保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介机构对送达的账务严格审核,审核完毕后出具检查工作底稿,企业无异议后,出具《检查报告》,《检查报告》由检查组组长以及企业签字认可后正式生效。对不提出异议但拒不签字的企业,依照《财政检查工作办法》(财政部令第32号)规定,对企业下发《财政检查征求意见函》,5日内不提出书面意见或说明,视为无异议。

4、积极入库。为缓解我区财政压力,及时扩大检查战果,检查组本着及时入库、应收尽收的原则,对于欠税数额较小的企业,检查组要求企业主动到税务部门缴纳税款后,将财务资料返还企业,对数额较大的企业,检查组要求企业制定缴税方案,在不影响我区财税目标的前提下,分期缴纳税款,同时将《关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税款入库函》和《检查报告》及时移交税务部门,由税务部门按照税款种类、数额进行收缴入库工作,待企业缴纳税款后,由企业将税票复印件送达检查组,用以存档核对相关数据。

    5、及时上报。系统制定了《企业会计信息检查账本凭证送达明细表》、《企业缴税明细表》等表格,及时更新统计数据。每月将检查工作中各项数据以及检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上级领导及区政府汇报,让领导及时掌握工作进展。同时,积极对接税务部门,做到信息及时共享,对企业税款缴纳情况等事项进行沟通协调。

    四、密切协作,强化督导,确保检查取得实效。

    活动开展以来,个别企业以种种理由拖延、拒绝送达账务资料,已核实欠税的企业不及时缴纳税款,对此,检查积极应对,制定了一套工作方案,并取得积极进展。

    1、电话督促。每周核对企业账务资料送达情况,对逾期未送财务资料的企业,检查组安排专人对其法人和财务负责人进行电话督促,并作好记录备案。

    2、当面警告。对屡次督促仍不送达财务资料的企业,由财政、税务、公安人员组成督导小组,进企业当面下达《告知书》予以警告,再次明确送达日期。

    3、单独约谈。对不配合检查的企业,以及已核实欠税不及时缴纳税款的企业,对其负责人进行约谈。9月下旬,检查组对财务资料调取不予配合11家企业,以及查实确认欠缴税费的8家企业进行了约谈,严肃表明检查组态度,严格要求规定时间内送达财务资料。

4、媒体曝光。对约谈后仍不配合6家企业,于10月下旬,在相关媒体上进行了通报批评,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2017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相关部门、镇街大力支持下,检查组牢记使命,攻坚克难,检查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客观认识到检查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一是企业不配合调取财务资料,以各种不正当理由拖延;二是已核实欠税的企业税款未及时入库,一方面是个别企业缴税不积极或因资金受限,另一方面是据个别企业反映,税务部门存在不及时受理企业缴税的行为。为促进工作顺利开展,对2018年检查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大力度。2017年,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在会议上强调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表明了政府立场,震慑了一批欠税漏税企业,均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个别企业仍存在侥幸心理,通过2017年半年来检查情况,个别企业态度较为强硬或以各种不正当理由拒不配合检查,检查组多次协调沟通,进展甚微,仅依靠检查组力量无法推进工作进程。2018年,希望在政府层面召集专题会议,让各相关部门、镇街、有关企业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凝聚合力,推进工作。

二是强力惩治。对不配合的企业,建议采取严厉措施,避免出现跟风趋势。

1、加大征收力度,成立督导组,督促税务部门及时收缴税款,每周通报进度。对不配合检查的企业,直接移交税务部门,由税务部门进行评估,评估后,归国税管理的企业,由国税进行税务稽查,归地税管理的企业,由地税进行稽查。企业欠税较多、情况严重的企业,成立专项小组,国地税联合执法。

2、对契税、补充养老保险费、医疗费企业所得税征收事项,建议区政府责成税务部门成立征收小组,开展专项检查。

3、由税务部门降低企业税务信用等级,报送省税务局将企业拉入黑名单,信用等级降至最低后,企业融资、贷款、开发项目都将受限,企业法人将不能搭乘高铁等交通工具。

4、发改部门不予立项;政府采购部门,三年内不允许其参与政府项目招投标;国土、住建等部门,在办理“五证一照”时,可视情况拒绝办理。

5、成立媒体宣传小组,以宣传主体,全力营造检查氛围,对检查组核定后报送的不配合企业名单,可于当天或第二天直接曝光。同时,检查组进行调账、外调时,可视情况让记者跟随,对不配合的企业进行现场曝光。

6、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依法对企业会计、法人采取罚款、吊销相关证件等措施。

外调报告范文第6篇

对于社会公众对生源调出计划的强烈反应,有人不解,既然当地高考报名人数减少,高校调出部分招生计划不影响当地高考升学率,家长为何会恐慌?既然每年高考结束后,一些高考人数比较多的省市,连续多年二本、三本以及专科计划都招不满,不少计划是被浪费的,那么,为何不可把这些名额调出,去提高不发达地区的高考录取率呢?

调出计划不仅对推进高考公平有利,而且也对高校招生有利――有一些高校在本省招不到学生,也愿意把计划调出。这其实也是部分教育部门管理者的不解之处,这种“不解”,恰恰暴露出主管部门对考生家长的意愿并不了解,这是这次生源调出计划引起风波的重要原因。

政策背景:发达地区生源减少

近年来,我国不少省市高考报名人数持续下降,江苏就从2010年的52.7万人,下降到今年的36.04万人,7年间下降了16万,今年相比去年减少3.25万人。每年高考招生中,各地也有不少二本、三本院校和高职高专的招生计划未完成,调查显示,高考之后放弃填报志愿和录取后放弃报到的考生达到100万(其中,放弃填报志愿约50万,放弃报到约50万),全国各地都有。

曾有媒体报道,2011年高考填报志愿中,江苏有4万名考生放弃填报第二阶段三本和高职高专志愿。但是,对于生源外调计划,家长不知道这些计划的构成如何,一本是多少,二本是多少?是本科为主还是高职为主?是不是只有外调而没有调入?外调计划在最初公布时没有详细交代,大家一看这么大的外调规模,比如江苏3.8万、湖北4万,肯定影响孩子的升学,担心升学竞争会更激烈。有关部门是在家长开始表达不满情绪之后,才出面进行解释,如江苏省调出计划中本科只有9000人,高职为2.9万人,湖北也称,调出计划既有本科又有高职高专,而这个时候,家长的不满情绪已经调动起来。

对于高校招生,不同的家长和考生有不同的诉求,有的考生想进一本,所以上了二本线也选择复读,而有的考生没有达二本线,觉得能进一所三本院校也好,因此不能认为有二本、三本院校招不满,调出计划不影响考生利益。目前的计划录取制度,是按学生分数结合志愿投档,填报志愿和录取时,信息不对称,有的学校计划未能完成,这可能有多方面因素,包括录取制度因素,高校只有一次集中录取,不是学校多次录取,学生多次选择。

对于外调计划,考生和家长会对比其他省份的调出情况,还会考虑本省的高考录取竞争。如果本省的高考录取率,尤其是一本录取率并不高,可本省的调出规模却很大,家长的不满情绪自然会迅速点燃。而且,多年的积怨,也会在这一时间爆发出来。像这次生源计划调出,一本录取率超过20%的北京、天津却没有参加,调出3.8万的江苏的一本率却一直维持在10%左右,质疑也就随之而来:为什么北京、天津的录取率这么高却不外调?

毫无疑问,江苏等省份的家长有这样的想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由于我国各地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各地基础教育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加之我国实行户籍管理制度,故而,长期以来,我国高考录取实行分省按计划录取制度。各高校把高考录取指标分配到各省,高考录取指标也就成为各省户籍人口的蛋糕,各省考生、家长势必关注自己获得的“蛋糕”有多大。

高考录取率,包括整体录取率(即高职高专以上录取率)、本科录取率和一本录取率三大指标。近年来,我国各省的高考整体录取率差距已经在逐渐缩小,录取率最低的地区与全国平均录取率相差已不到5个百分点,而这并没有让考生和家长感到公平,因为考生和家长更加关注的是本科录取率和一本录取率。

目前,全国各地的一本录取率差异巨大,最高的北京等地已超过20%,而有的省市只有5%、6%,全国一本平均录取率在9%左右。推进高考公平、缩小地区录取率差距,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国家推出的“协作计划”和“跨省生源调出计划”,就是为了缩小地区录取率差距而制定的。从推进高考公平的大道理来讲,大家都可以接受,但是,具体调整各地的招生计划,各地的考生、家长都会考虑到自身的高考利益会不会因调整而受到影响。

江苏家长质疑为何北京、天津不调整,因为单从录取率来看,最应该调整的是录取率最高的地方。对此,教育部门应该做出解释,给公众一个交代。不过,北京和天津也不是没有计划调出,在国家推进的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中,教育部直属高校是要拿出2%的名额进行专项招生的,但这应不属于生源调出计划之列。调出计划是全国范围的调整,考生和家长不会只关注本省,还要看全国的整体政策,以此评价政策的合理性。

不过,就是调整到北京、天津,也有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一是北京的考生也不愿意外调,会把已有的录取指标作为自己的高考利益加以捍卫,像在北京开放异地高考,就遭遇北京家长和考生的激烈反对。二是北京高考人数不多,只有6万多人,一本录取率很高,但一本计划的绝对数却比较小,只有1.5万多人。这次上海也有计划调出,只有5000人,远少于江苏,但这已经占上海高考人数5万人的10%了。

不公根源:分省按计划录取制度

从根本上说,此次生源调整计划暴露出诸多深层次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决策不公开、不透明。其实,不仅是今年国家有关部门在做生源计划调整时,没有广泛听取意见,以往每年高校制定招生计划,也都是不公开的。高校制定招生计划,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历史因素,即高校过去的办学定位(包括一些985高校也是通过合并地方院校组建而来),以及传统生源构成。二是举办者属性,我国的高校按举办者属性,有国立(即部属)院校,按属性应全国范围内招生;有省立(省属)院校,由地方出资举办,可在本省招收更多学生,但由于本省生源有限,也对外省招生;还有高职院校,这些院校主要为地方培养职业技术人才,招生以本地为主,再适当结合考生的报考意愿和就业发展,向外地招生;再就是民办院校,学校有更大的自确定招生地域范围。三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科专业设置。其他,还有各地的生源报考意愿、生源质量等因素。

本来,有关部门应该向公众交代招生计划为何这么制订,可是几乎从来没有这样的过程。不少家长质疑调出计划的依据是什么,这应该是有关部门主动向公众公开的决策信息。如果涉及考生切身利益的决策,是由有关部门闭门制定的,那很容易引起争议。

进而言之,在现行高考制度下,缩小各地高考录取差距,不但不能根本消除不公,而且会激发各地的矛盾和冲突。总体来说,近年来我国各地的录取率差距在缩小,但是要进一步依靠调整各地录取计划来缩小差距,空间实在有限,因为各地考生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

教育部门的想法,是在维持发达地区录取率不变或略有提高的基础上,把发达地区因生源下降而“多出”的名额调到不发达地区来,以缩小录取率差距、促进均衡,同时也让高校能招到学生,并控制发达地区的高考录取率――如果发达地区生源减少,而招生计划数不变,高考录取率很容易达到100%。

可各地家长都想着计划不外调,自己孩子的机会会更多,他们也会比较各地的录取率――要是保持录取率不变,那么,录取率最高的地区一直最高,所在省和它的差距就一直难以缩小。我国各地的高考录取率差距,当前主要表现在全国重点大学,即通常说的985、211院校的招生指标各省不均衡,甚至差别很大。

本世纪初,由于推进重点大学省部共建,重点大学大幅增加在属地的招生计划,出现重点大学地方化的问题,有的重点大学在本省招生比例高达50%以上,后来教育部对此进行了治理,要求在属地招生不超过30%。但到目前为止,重点大学在各地投放的指标还是很不平衡,存有地域歧视。国家推进的协作计划和生源调整计划,就是要进一步缩小差距,但这遭到家长的阻击。要推进高考公平,有必要打破现在的分省按计划录取制度,这一制度是制造各地录取率不均衡的根源所在。

治本之策:自主招生、废除学校等级

对于推进高考公平,不少人希望恢复全国统考,以为恢复统考可促进高考公平,但如果还是实行分省按计划录取,并不能改变目前的公平问题,差别只是用本省试卷考分还是全国卷考分在本省范围内录取而已。各地的录取差距是很明显的,差别不在于录取分数高低,而在于录取率差距。

全国统考统招的方式,貌似可实现绝对分数公平,但实际可能产生更严重的问题。首先,这只是把局部计划招生调整为全国计划招生,招录的机制没有任何变化,全国计划招生,会在全国范围内制造更严重的应试教育,出现全国超级中学和大择校。其次,由于各地的教育质量不均衡,地区的升学率差距不会缩小,反而可能更大。

北大在自主招生中,曾用全国统一联考成绩筛选学生,结果发现,如果全国执行同一条复试线,有将近一半省份没有一个学生可以入围复试。我国各地的基础教育水平严重不平衡,要求不同起点、不同教育过程的学生,用一个分数标准来评价和录取,是不公平的。目前,贫困学生、农村生进重点大学比例低,就是在一省范围内用一条分数线录取的结果。当然,在起点不公、过程不公的情况下,采取降低分数来提高录取几率,也会令其他考生不满,真正的教育公平,应该是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笔者建议的方案是实行全国一张卷,以此为基础,大学进行自主招生。具体操作是,全国所有考生可在各地自由报考,然后用统一测试成绩去申请大学,大学结合高考成绩、大学面试成绩、学生高中表现、地区和家庭教育因素独立进行评价录取,这就让高考摆脱计划体制,同时,大学可用多元评价体系矫正地区教育差异。

至于社会上担心的大学自主招生出现不公,一方面,可用考生选择多所大学、拿到多所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机制,迫使大学转变理念,重视办学声誉,也通过考生的自主选择来落实监督权和评价权;另一方面,政府要转变职能,监督高校依法自主招生,包括公开招生信息、出具招生报告等。

概而言之,在当前的高考制度下,促进高考公平、调整生源计划的工作不会停,而要做好这一工作,应该公开、民主决策,广泛听取民意,满足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决策权,不能闭门决策,再模糊公布,这次出现风波,政府部门应吸取教训。不能认为推进国家整体教育公平是好事,就漠视大家的意见,或者担心听取意见时反对意见多政策出不来,就不听意见。没有公开决策,信息不透明,只会激发矛盾。而且,从高考利益分配角度看,调整计划应该尽可能做增量调整,而不是存量调整,提高不发达地区高等教育质量,发达地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适度扩招增加给中西部地区计划,是更加可行的做法。

外调报告范文第7篇

前言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国家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迫切要求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加快转变地方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和关键。在“加快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核心要求下,对我省高职院校承担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多项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过程中,在教学、科研、专业技术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几大功能中,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始终是第一位的,评估一所好到的职业院校的标准,要看学校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成果,更要看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专业建设发展水平,归根结底是要依靠教师队伍的总体质量与水平。随着高职院校规模及学生招生规模的扩大,青年教师在学校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是高职院校发展潜力所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与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青年教师队伍总体水平。

因此,各所高职院校的发展,就是对职业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以及对专业发展水平进行研究,从而提出提升职业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和政策以及建议,来达到改进学校青年教师科研与专业发展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意义。

一、教学能力提升改革内容、改革目标以及问题

本项目改革是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基本理论,模式和机制。项目改革实践是:

1.改革目标

通过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现状的调研,研究探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其专业发展的影响,提出通过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进而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争取形成学校相关管理工作制度,在全省高职院校中有所推广示范意义。

2.研究内容

一是调查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二是研究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专业发展的影响

三是研究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趋势

四是研究通过提升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的途径与实施方式

3.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是探索激励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机制与外界条件保障

二是深入探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其专业发展的影响

三是通过提升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的途径与实践政策

二、课题改革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实施计划以及课题特色之处

1.实施方案

一是专项调研,包括相关文献检索分析、在全校青年教师中抽样调查、到其他高职院校相关部门调研、邀请专家咨询座谈研讨;

二是设计激励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促进专业发展机制,形成建议方案;

三是争取将研究成果上升到学校制度层面加以实施,推进学校改进教师教学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工作。

2.实施方法

2.1文献资料。根据项目研究需要搜集和分析有关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及专业发展相关资料,检索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成果。

2.2调查调研。通过对全校青年教师抽样问卷调查、典型案例访谈、有关专家咨询座谈研讨、校外调研等等方法,分析现状,发现问题,形成调研报告,提出对策。

2.3分步试点实践。通过调研报告、建议方案,提交学校,争取分步实施,改进青年教师教学管理及其专业发展工作。

3.实施计划

3.1项目准备阶段:成立项目研究团队;确定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制定项目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案;明确落实项目团队成员分工等事项。

3.2项目研究阶段:收集文献资料,分析研究;编制调研计划;开展问卷调查,校外调研,专家咨询座谈研讨等;统计分析调查问卷,形成调研报告;写出研究论文、政策建议及校内制度建议文本。

3.3实施阶段:修改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文件;依据研究成果和学校实际,分步试行推进落实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激励制度。

3.4结题阶段:整理项目研究与实施材料,总结完善项目研究成果;形成项目结题报告,开展项目结题验收。

4.特色与创新之处

4.1在其他研究项目多集中关注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推进产学对接、融入校企合作的情况下,本项目关注高职院校中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青年教师群体,站在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研究与探索激励学校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4.2本项目从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切入,探索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新的途径,进一步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4.3项目研究团队成员均从事教育教学管理、高职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及一线教育教学工作,本团队在该项目研究与改革实践中形成的成果将会更直接的融入到具体工作实践,同时也为学校研究制订有关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专业发展等方面制度与制度执行,甚至于全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专业发展制度建设方面探索新的途径。

外调报告范文第8篇

一、认识粮食消费的基本状况

由我州粮食生产结构决定,全州粮食供需的总体状况是“总量平衡有余,结构矛盾较突出”。比如2012年,全州人均占有粮食产量398.56公斤,高于人均消费量;但主粮,特别是口粮消费所需的小麦和稻谷缺口较大。据测算,2012年仅口粮消费的小麦和稻谷两项,粮食缺口为27260万公斤(小麦的8289万公斤、稻谷18971万公斤),可以讲,全州每天至少需从州外购入50多万公斤成品粮(面粉和大米)用于口粮消费。即使是减去净流动人口40万人,全州按347.9万人计算,粮食缺口也有20349万公斤(小麦7138万公斤、稻谷13211万公斤),每天需从州外购入近40万公斤成品粮(面粉和大米)用于口粮消费。

二、了解粮食流通形势的变化

随着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粮食部门、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不断深入,非国有经营主体不断发展,粮食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规模、经营设施、经营范围、商品粮经营量迅速萎缩。只是随着2003-2004年退耕还林粮食供应的增加,2011年以来国家在全面放开粮食购销价格的基础上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国有企业的粮食经营量才得以恢复。

(一)粮食收购。我州粮食部门在90年代,粮食年均收购量为7873万公斤(1990—1999年平均),收购率为5.74%(收购量占粮食产量比率,下同)。进入2000年后,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粮食年均收购量下降到4605万公斤(2000—2002年平均),比90年代下降41.5%;收购率只达到2.87%,比90年代减少一半。2003-2004年由于退耕还林政策性粮食供应量增加,粮食部门加大收购,平均收购7064万公斤。2011年由于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全州粮食部门收购积极入市收购,共收购粮食7737万公斤,其中收托市粮稻谷4770万公斤。2012年,由于托市粮稻谷只收1370万公斤,全部收购量也下降到4933万公斤。

(二)粮食调运。粮食经营未放开时期,粮食供需缺口几乎全由国有粮食企业从州外调入粮食来平衡。在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我州粮食平衡缺口大,每年需从州外调进大量粮食来弥补。1985年到1995年这11年,平均每年从州外调进粮食9225万公斤,尤其是1986年至1991年间,连续6年,每年都要从州外调进1亿公斤以上或接近一亿公斤粮食,其中最高峰年1987年共从州外调进粮食13283万公斤。随着粮食经营放开,从州外进入的粮食大量由其他非国有经营主体购入,由国有企业购进的很少,2011年不到600万公斤,2012年不到500万公斤,即全州20000多万公斤的口粮消费缺口粮食应是由其他非国有经营主体购入的。

(三)粮食销售。90年代,全州年均粮食销售12845万公斤(1990—1999年10年平均),最高峰的1990年和1991年粮食年销售量均接近2亿公斤(1990年销售19694万公斤,1991年销售19587万公斤);2000—2002年三年粮食平均年销量7744万公斤;2003年销售粮食13102万公斤,2004年销售8727万公斤,2011年6574万公斤,2012年6443万公斤。

粮食放开、企业改革以后,我州粮食部门销售网点萎缩,在口粮销售方面已不占市场粮食零售多大份额,主要承担的是一些政策性粮食供应业务和部分粮食批发业务。对消费者直接供应粮食除去退耕还林粮食供应、库区口粮供应、军粮供应等政策性供应外,直接供应给城乡居民作为口粮消费的粮食数量下降,2001-2004年为3000万公斤左右,2011年只有1499万公斤,2012年1633万公斤。

(四)粮食周转库存。国有粮食企业掌握一定数量的粮食周转库存,是发挥主渠道作用,保证政策性粮食供应和保证市场粮食供应安全的重要物资基础。2001年前,我州粮食部门粮食周转库存水平均能达到7500万公斤。到2002年粮食周转库存开始下降,全年平均周转库存6751万公斤,年末周转库存6592万公斤。2003年以后,此库存急剧下降,2003-2012年年末商品粮食周转库存分别只有3131万公斤、1642万公斤、795万公斤和308万公斤,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其原因:

一是由于粮食流通体制和政策的变化所致。在放开粮食购销价格的基础上,国家实行粮食专项储备制度和最低收购价政策,各级储备粮和托市粮库存增加,粮食库存性质发生变化。

二是粮食部门没有资金收购粮食来补充库存。从2002年开始,我州八县市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后,粮食供应需求量增大;同时为减轻财政和粮食企业负担,省政府作出加大原定购、保护价粮食的销售力度,分配了促销压库计划,下达了硬性任务和安排了陈化粮处理计划,这二个因素使我州粮食部门销售粮食15000万公斤以上。但随后粮食购销放开,取消了保护价收购粮食的政策,农发行将我州商品粮食收购视为非政策性粮食收购,粮食贷款采取放严收紧,有的是只收不贷,近几年有的县市根本贷不到商品粮食收购资金,无法正常收购粮食、充实库存。粮食收购资金贷款问题,是近年来困绕我州粮食部门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三是受整个粮食流通状况、结构的影响以及粮食部门整体规模、设施设备和人员状况的制约。粮食放开后,没有了“任务”概念,农民自主售粮,小米厂、小酒厂迅速发展,粮食流通趋于多渠道,在粮食企业改革中“重改革、轻发展”,采取“职工一走了之、企业一卖了之”的做法,队伍散了、阵地丢了,整体规模缩小,国有企业经营难度越来越大。

(五)粮食流通管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粮食流通管理开始步入法制化轨道,是对粮食行政管理制度的重大变革,对于建立健全粮食流通体制,进一步转变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改革粮食行政管理方式,规范政府管理粮食流通的行政行为,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提高管理效能和水平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条例》赋予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的职能,它所确立的各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从事粮食经营活动的公平竞争制度、收购环节的市场准入制度、粮食流通基本数据和有关情况的统计报告制度、确保粮食的质量和卫生标准的制度、粮食最低库存量和最高库存量义务的规定、粮食宏观调控和应急机制、粮食流通的监督检查制度、粮食流通行政处罚制度、粮食流通行政管理的责任制度等,是新时期搞好粮食流通管理的重要内容。当前,无论是在思想认识上、社会环境氛围上,还是在机构、队伍和财力上,都表现出有与新时期进一步搞好粮食流通管理不相适应的地方,需不断研究、探索、改进和完善。

三、近几年稻谷产购情况

(一)稻谷产量。今年我州稻谷播种面积101.5万亩,比上年100.01万亩增加1.49万亩;预计单产398公斤,比上年369公斤增加19公斤;总产量40348万公斤,比上年36887万公斤增加3461万公斤,增幅9.38%。

(二)稻谷收购情况

1、全部企业收购量。2012年纳入统计范围的全部企业收购稻谷6925万公斤(收购量比2011年的9277万公斤减少2352万公斤),占稻谷总产量的18.77%(比2011年占稻谷总产量41289万公斤的22.47%下降3.7个百分点),今年预计商品量为12000万公斤,商品率为30%。

2、国有企业收购量。粮油购销放开以来,国有企业的收购量一直呈下滑趋势,2003-2004年由于退耕还林政策性粮食供应量增加,收购量才有所增加。2011年由于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国有企业积极入市收购,共收购粮食7737万公斤,其中稻谷7421万公斤(其中收托市粮稻谷4770万公斤)。2012年,由于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启动不顺,托市粮稻谷只收1370万公斤,比2011年减少3400万公斤,整个稻谷收购量只有4819万公斤,比2011年减少2602万公斤,全部收购量也下降到4933万公斤,比2011年减少2804万公斤。可见,政策性业务即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是左右我州国有企业收购量的决定性因素,今年预案不能启动,收购难度将加大。

3、制约国企商品粮经营的因素。一是贷不到收购资金。粮食收购资金贷款,是我州粮食收购中最突出的问题。目前,政策性的粮食收购资金贷款都难以解决,其他粮油的收购贷款更是无望,各县市商品粮油收购基本贷不到收购资金,企业难以正常收购;就是现在已在收购的少数地方,也是靠职工集资,自筹资金进行收购。二是粮改后,粮食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格局形成,非国有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队伍小了、阵地丢了,经营难度越来越大,规模、经营设施、经营范围、商品粮经营量迅速萎缩,制约着国有企业的购销经营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4、收购价格。目前收购价达到0.80元/斤,预计还将走高到0.85元/斤甚至更高。

(三)托市收购中的问题

1、政策的连续性时效性要增强。2011年全州各个县市都有收购库点,政策执行效果很好,收购量较大,受到各方面的欢迎。但去年开始确定库点时我们只有两个市有,到11月份花很大力气其他县又才争取到资格,有资格后又等发行的资金,直到12月初才开始收购,错过了收购时机,收购量下降很多。如果“最低收购价政策”一时执行,一时不执行;有的县市执行,有的县市不执行,缺乏稳定性、连续性和普遍性,将不利于稳定农民收入和发展粮食生产。

2、最低收购价稻谷拍卖销售不畅,库存粮食品质下降,增加企业潜亏因素。其原因是,我州交通运距远,运费高,最低收购价稻谷拍卖销售在州外没有竞争力,很难为州外企业所购买,但州内国有粮食企业又大多无法贷到商品粮食经营贷款,无法筹集到资金购买;加之拍卖销售时标的粮食数量较大,购买时需资金额度也大,我州粮食加工转化企业规模一般较小,也没有足够的购买能力和消化能力。

3、《预案》执行的时间短,对充分发挥政策的效果有不利影响。其原因是,《预案》全省一般9月份启动,到12月31日截止(截止后发行不再给予相应贷款);但我州稻谷收获时间靠后,一般10月1日以后才会大量上市,再等农发行资金头寸、贷款额度等程序的审批,很难尽早及时入市收购,造成《预案》的实际执行时间较短,给非国有经营主体低价购粮提供可能。

4、国有粮食企业现有仓库设施年代久远、老化陈旧,又缺乏资金进行维修,给大量收购带来仓容压力。

四、地方储备粮情况

(一)规模落实情况。我州已建立省、州、县(市)三级地方粮食储备,州、县二级储备超省核定规模万公斤,其中:州级储备粮规模超万公斤,县市储备粮规模超万公斤(利川超万公斤,建始、各超万公斤)。

(二)利费补贴落实情况

1、州级储备粮。

2、县级储备粮。

(三)实际库存和轮换情况。

(四)实施管理情况

对省级储备粮,按省局要求管理;对州级储备粮,我们和州财政局、农发行联合印发了《州州级储备粮食管理办法》,每年轮换、定时满仓、常储常新,切实加强管理、规范运作;对于县市储备粮,州局将地方储备粮的管理作为县市粮食工作的责任目标之一,签订了《责任状》,并进行考核、记分和评比,要求各县市也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办法。目前,已有利川、巴东、和四个县市的县(市)储备粮管理办法(制度)经由政府(办)或粮食、财政和农发行三部门联合行文印发执行。

五、应急预案情况

各级应急预案必须经由本级政府(办)实施。州、县市粮食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要按照州政府办公室2012年3月6日下发的州政办发[2012]5号文件的要求执行。目前为止,已有、巴东、宣恩、和5个县市的粮食应急预案上报州局备案,但应急组织机构、粮食应急加工网络、应急供应网络、应急储运网络等联系名册均未上报。

六、下步工作安排

1、认真分析形势,切实安排好稻谷收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