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勘察设计调查报告

勘察设计调查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勘察设计调查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勘察设计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程勘察设计 专有技术 研发 制度需求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008-02

一、引言

专有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出现以来,以迅猛的速度发展起来。到目前为止对专有技术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专有技术实质上就是为制造某一特定产品或使用某一特定工艺所需要的具有秘密性的知识、经验和技术,它包括各种工艺流程、加工工艺、产品设计、设计图纸、技术资料、方案、配方、技术规范,以及管理、商业、财务等方面的内容,也可以表现为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口头传授等。

21世纪以来,我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并面临着更多机遇和挑战。勘察设计专有技术作为技术秘密已经逐渐成为勘察设计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是勘察设计企业内部的重要资源,它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随着勘察设计行业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的不断应用和创新,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好,行业内部竞争力也越来越激烈,随着勘察设计行业大量的专有技术的形成和研发,使得勘察设计专有技术成为勘察设计行业的秘密武器和“杀手锏”,为勘察设计企业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所以勘察设计企业研发专有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对于专有技术研发的一系列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有必要建立合理的制度来解决存在的问题,这就是对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的制度需求。针对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的研发,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对它的制度需求进行分析。

二、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宏观管理的制度需求

技术研发的过程管理主要是从专有技术研发的各阶段进行总体的管理,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管理三个层次。其中专有技术研发的宏观管理是一种战略型管理,它主要是依靠国家勘察设计部门运用一些必要的经济、法律和相应的行政手段加以实施,使得专有技术的研发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地进行开发和合理地利用。

在专有技术研发管理的制度中,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的技术研发过程中形成的行为习惯和非正式约束的规则,它是一种对研发人员行为的不成文约束和限制,不具有强制性;正式制度是人们在专有技术研发过程中对研发活动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一系列的方法、政策、法规等,起着约束人员的技术研发活动的作用,具有强制性;而这些制度的实施机制则是指由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规定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的标准规范体系、实施规程和行使机构等。从中可以看出,实施规程和运行机制离不开机构的支撑,非正式的制度能够摆脱机构的约束。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说,社会化的大生产需要机制的调节,而一个有序的、合理的、公平竞争的机制必须在政府的控制下才能形成,一些非正式的习惯、方法等在其作用上微乎其微。换句话说,就是专有技术研发的管理离不开机构的保障,而宏观管理的直接表现就是相应机构的形成和设置。

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的研发需要部门、人员的协同努力,需要综合地进行有效的规划、协调和管理。我国专有技术研发的管理涉及许多部门,我国勘察设计协会、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都对专有技术的研发活动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如对它的研发机制、研发办法等作出规定,但是由于专有技术的研发水平与利用水平不高,导致专有技术研发缺乏系统性管理。因此,组建相应的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活动管理的现实制度需求。

三、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成本管理的制度需求

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使得专有技术研发活动的成本管理效率很低,所以将研发过程的四个阶段引入到研发成本管理中。对于每个阶段,都会有相应的成本投入。勘察设计企业为了在投入最小成本的前提下,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应该对每个阶段进行成本控制,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使得研发过程各阶段的成本管理更加明确,更有利于各阶段的成本控制,从而使得成本管理效率有所提高。这就是专有技术研发实现成本管理的制度需求。

成本投入是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的力量源泉,近年来,我国在专有技术研发活动上面的成本处在迅速增长期。2006年,我国的研究与开发(R&D)成本支出总额达到3003.1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22.6%,其中企业支出占绝大部分。可见,企业已经成为国家基础研发的新主体,所以勘察设计企业对专有技术的研发投入的成本也越来越多,就更有必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或制度体系对技术研发的成本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

目前,我国关于研发成本管理的研究非常少,对于这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成本控制方面。例如,2005年,徐露宁、张和明提出了控制产品设计阶段的研发支出的相关对策;2007年,闻树瑞提出了机遇研发活动中的各类风险控制的研发成本控制框架。然而,对于专有技术研发这类具有价值的创造性活动,是不能简单地将它和产品的研发视为一体。对于专有技术的研发,我们将专有技术研发过程的各阶段引入其中,对其每个阶段进行成本管理,进而对研发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成本管理。

国内外的学者根据不同标准对技术研发的各阶段的划分不同。本文前面提出将专有技术研发分为四个阶段,通过分析各个阶段的成本对技术研发成本进行管理。

1.初级基础研究阶段。基础研究主要是明确要研发的技术方向、进行初步的资料收集、调查报告等。成本支出主要是对工作人员的工资、调查费用、咨询费用、图书资料费等。这个阶段是整个研发活动的开始阶段,对整个研发活动的成本支出有着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着研发成本的高低。因此,在此阶段应制定相应的制度来规范初级基础研究阶段的各方面的成本支出,对成本管理进行全面的管理。

2.发展研究阶段。发展研究阶段是对技术研发活动基础性研究的进一步研究,此阶段进行研发的可行性研究,对研发的技术进行初步评估,以及进行市场对技术的需求进行调查等。这一阶段的主要成本包括主要研发人员的薪酬、调查人员差旅费、各项调查费、所需材料及设备费用等。这一阶段的成本投入在整个研发活动中占有很大比重,同时也可能会有加大成本投入的风险发生,对于此阶段的成本管理制度需求是很大的。对此阶段的成本支出,应制定相应的制度将该阶段的成本投入划分不同的比重,使得成本的利用达到最有效、最合理。

3.技术研发阶段。该阶段是研发取得成果的阶段。专有技术形成的阶段,此阶段成本投入较大,这一阶段的主要是测试新产品和新技术,由此相应地产生各种费用支出支出,如人工薪酬等。专有技术的价值成本是技术研发阶段的结果,所以在研发各阶段中,技术研发阶段对于技术研发成本投入、质量以及后期收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而该阶段的成本管理尤为重要。

4.应用实践阶段。应用实践阶段是对研发专有技术的应用测试。该阶段的成本支出主要是投入使用前的必要准备支出。这时发生的研发支出相对较小。该阶段是研发勘察设计专有技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技术研发阶段的研究成果是否达到要求、不增加工程项目的成本投入的前提下是否能够带来更多的利益等,都在实践应用阶段能够体现出来,因为应用实践阶段要对研发的研究成果进行有效的检测,从而在应用实践阶段就会产生较大的专有技术检测风险。在该阶段之后,可以根据实践的结果对研究成果进行相应的细微调整,使其更适合工程项目的各项工作。

四、专有技术研发的管理标准化的制度需求

目前,我国还没有正式建立起统一协调的工程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的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规范。在石油、化工、电力等勘察设计单位都是各自有自己的工作规范和一系列的适用标准,但是在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还没有相应的工作规范和标准体系,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工程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的研发工作,难以实现工程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的有效利用。所以,工程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的管理标准化显得格外重要。

工程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管理标准化涉及专有技术研发管理标准的编制、和实施的整个过程,这些都是工程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专有技术研发的基础,对专有技术研发进行标准化管理,有利于专有技术研发的有序性和合理性,同时也为专有技术的研发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结语

鉴于我国工程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的重要性,其研发的制度需求仍是需要解决和探讨的问题,本文仅从三个方面对工程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的制度需求进行分析,为我国工程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的制度构建提供参考。此外,除本文上述几方面之外,工程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的研发还对组织研发、人才供给等方面有着现实的迫切的需要,因此,对于工程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的研发需要构建一整套制度体系来对研发活动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郑成思.Know-How概论.建筑管理现代,2004,(4):12~14

2.陈燕玲.勘察设计企业的知识管理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69~70

3.宋雪莲,张德洲.企业研发成本控制策略探讨.财务与管理,2010,(11):89~90

4.管随诊.企业研发项目成本管理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31):185~187

5.马海群.数字信息资源管理的制度需求分析.图书馆.2009:10~11

6.李松龄.制度需求的概念.制度研究与评论,1999,(3):34~37

7.李厚廷.制度需求的制度变革动力效应.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8(8):38~40

8.于旭,杨秋月.制度创新视角的知识管理.图书馆报工作,2010,54(4):113~117

勘察设计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程设计档案,档案管理,管理对策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工程建设也在蓬勃发展中,在工程建设中会形成各种类型的工程设计档案,这些档案贯穿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在工程施工、竣工验收、后期运营、维护以及新工程借鉴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工程设计档案对国家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工程设计档案管理也势在必行。

1 工程设计档案的内容

1.1 任务内容及技术标准

(1) 任务书、协议书、合同书、上级批文。

(2) 任务有关的文件、原始资料和依据,建设单位提出的对建设项目的详细要求。

(3) 会议纪要。

1.1.2 原始调查、测绘、分析、试验资料

(1) 规划、勘察设计进行中所产生的观测、试验、化验、计算、调查等成果汇总的图表、文字说明及报告。

(2) 外委及向有关单位收集的调查资料、各种比例的地形图、地质图、控制点成果表、水文地质、地震、气象、经济等成果资料。

(3) 与工程相关的工程照片、底片及摄像带等。

(4) 为编制工程概预算提供的调查有关的资料汇总。

1.1.3 规划、勘察设计成果

(1) 工程调查报告、规划报告、地勘报告、测绘成果及文字说明。

(2) 工程项目建议书、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3) 初步设计文件、施工图设计文件及各阶段补充、修改、变更设计及其附件。

2 工程设计档案的特点

2.1 组成的成套性

一项工程设计全部设计文件材料的总和,包括设计依据材料、中间设计成品和最终设计成品等,按照一个独立的工程项目把它们组成一套完整、准确、系统的档案,其中每一张图纸、每一页文字或表格都是该套档案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就是它的成套性。

2.2 形成的阶段性

根据设计工作的基本程序,一项工程一般都要经过设计准备(即前期)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和配合现场施工安装阶段,每个设计阶段工作任务、工作程序和工作环节,应具备有工作条件,以及必须形成的设计文件的内容及其深度、章节的组成,格式及审批权限等,在设计程序中有明确具体的规定。

2.3 内容的专业性

一项工程设计是由多种专业和设计人员按不同专业分别开展具体设计作业,又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因此,一项工程的设计文件材料其形成过程是多学科、多专业联合集体创作的过程。各专业之间必须密切协调,以相互提供的设计文件作为依据而开展工作,其形成的设计文件之间也必然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2.4 使用的通用性

设计是一项继承性和创造性的工程,一般都是在继承和借鉴前人设计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造,而不可能是全新的设计,这首先是设计工作性质所决定的客观要求,也是设计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工程设计的图纸文件除了用于某一特点的工程建设项目外,还用于本单位其他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中,或外单位生产建设做参考和借鉴,套用其中的一部分甚至全部图纸文件,这样大大避免了重复劳动,缩短了设计周期,提高了工程效益,这同时也为工程设计档案的保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5 数量浩大

工程建设产品本身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不仅造型庞大、结构复杂、内容繁多,而且由一个个单件生产的项目衔接的固定资产体系。它们千差万别,各自有它独特的结构、形式和要求,并相应形成多种多样单独的设计图纸文件。因而设计单位在设计技术活动中形成图纸文件必然具有数量大、递增快的特点。

2.6 巨大的经济效益

设计单位的工程设计档案,是从事工程设计技术活动的成果和产品。工程设计档案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首先它是为某具体工程项目提供设计图纸文件,作为施工必要条件,其次,它是可供开发利用的设计技术资源,对内可参考复用,对外可供技术转让和交流。因此在工程设计档案管理中,需加强档案保密性工作。

3 工程设计档案的重要性

3.1 是工程建设项目的有机组成部分

建设工程项目中,设计档案是最重要组成部分,项目的调查报告、工程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施工图设计成果等,都是工程项目不可或缺的成分。工程设计档案贯穿着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是工程建设项目的必需品。

3.1.1 在控制工程质量方面的作用

工程设计档案在工程质量控制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工程设计档案在施工过程中,是施工单位参照执行的标准,同时也是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控制工程质量的标准;

(2) 工程设计档案在工程竣工验收过程中,是对工程质量进行验收参照的标准。

3.1.2 在养护维修中的作用

工程设计档案在工程后期使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工程设计档案中的设计标准是工程使用过程中不能超越的界限;同时在后期的养护维修过程中,都需参阅原设计图纸,在原设计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养护维修措施。

3.1.3 在工程重建、改扩建中的作用

因自然灾害、或在后期需提高工程设计等级(改扩建工程),需查阅原工程设计档案。原设计档案可提供一些通用的技术资料,如地勘资料等;同时原设计档案在灾害调查、改扩建工程参考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3.1.4 在科研项目中的作用

正是由于工程设计档案的通用性、专业性以及巨大的经济效益,工程设计档案在科研项目中体现自身的作用。科研项目往往会有具体的工程实例,便离不开工程设计档案;同时工程行业的新技术,一般是在对已有工程项目的总结、创新,在此过程中需要参考大量的工程设计档案。

4 工程设计档案管理对策

4.1 建立档案管理体系,编写档案管理细则

档案管理体系是由档案标准(指档案的企业标准)、档案行政管理规章和企业各职能部门中与档案管理相关的岗位职责条款这三个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其中档案标准是整个体系的骨干,档案行政管理规章和职能部门岗位职责是与其互相配合,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建立科学、合理、适用和操作性强的工程设计档案管理体系,从组织领导、管理体系、职责分工、奖励处罚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对文件材料的形成、收集、归档范围、分类、整理、立卷归档等提出具体要求。使档案工作做到归档有范围、立卷有标准、借阅有规定、保密有条例、库房管理有措施、开发利用有目标,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编写工程设计档案管理办法,使档案管理人员在收集和编制竣工资料时做到有章可循、标准一致、职责分明。

4.2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档案管理水平,了解和掌握档案管理专业技术并深入各部门了解部门的主要工程设计活动,以便对各部门的工程设计档案提出统一的立卷要求,促使部门对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文件材料,能够及时立卷和定期向档案室归档。归档的文件材料,要保持它们之间的历史联系,区分保存价值,分类整理立卷,案卷标题简洁明确且便于保管和利用。

对于档案的管理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要严格有关的档案借阅手续,杜绝档案乱借乱发,防止分散流失。通过培训考核等手段使档案管理人员不断熟悉业务规范,强化执行力,提高档案服务力。

4.3 建立档案管理指标

在提升文档管理水平和加强程序执行力的同时,还需建立了档案管理指标,每个部门每年按照档案要求,整理自己部门的档案,严格按照档案管理要求办理。

文件控制方面:要求准确及时完成文件的收集处理、整理、鉴定,归档率达100%,档案鉴定和销毁率达100%。具体做法是:

(1)将文档标准要求纳入各部门的考核指标,促使各部门正确编制档案目录和整理档案,并及时上报档案室。

(2)为确保档案的质量,由档案管理人员对重大工程设计档案进行复核,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相关科室和经办人员,及时落实整改措施,确保工程档案指导、验收和进档案室各个环节标准的统一。

(3)档案的查询、借阅做到分部门、分级别、分人员的查询层次。

(4)加强档案的保密性工作,不外传相关设计档案,重要档案借阅需经主管部门领导许可。[1]

4.4 档案管理信息化

档案管理信息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纸质版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二是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始,计算机技术逐渐进入我国,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陆续采用了计算机管理,虽然仅仅是条目的管理,却为档案的信息化工作做出了开创。计算机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检索能力,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这一档案管理方法沿用至今,采用计算机配备专业的档案管理系统,可使设计档案管理井井有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档案管理系统的应用探索,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技术显著发展,档案管理进入快速推进阶段。2000年左右至今,档案进入了发展阶段,期间国家档案局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工程设计行业依据国家档案局的要求,依据行业发展特点和要求,以国内先进数字档案馆建设水平为标杆,提出可供设计单位参照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导意见,推动行业内有条件的单位建设行业一流的数字档案馆,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提升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2]

5 结语

工程设计档案具有成套性、阶段性、专业性、通用性、数量浩大以及巨大的经济效益等特点。工程设计档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工程建设过程、质量验收环节、工程养护维修、工程重建改扩建以及科研项目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为充分发挥工程设计档案的作用,必须加强档案的管理工作,采取建立档案管理体系、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建立档案管理指标、档案管理信息化等措施,可提高档案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勘察设计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机房;勘察;改造

引言:计算机、网络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其有效的改变着人们的的工作方式,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不断的广泛,但是在实际的建设使用中,网络机房的改造工作是重点,加强对网络机房的改造,可以促进网络的安全使用,保证网络机房的安全。在网络机房改造中,对其进行勘察,可以对网络机房的改造,提供重要的依据等,我们针对网络机房改造工作中勘察的重要性及方法进行分析。

1、网络机房改造工作中勘察的重要性

社会在变,科技在变,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的社会大环境中,人们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发展和应用,对网络和计算机的保护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为了保证网络、计算机等的使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在一些政府机关、大型企业中,建立了网络机房[1]。

当前网络机房的建设和使用越来越多,而在网络机房使用的过程中,也将其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了,为此也促进了网络机房朝着现代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和建设。在网络机房改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及工作的难点,为此网络机房改造工作中勘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网络机房的改造建设中,勘察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对场地的迅速测量,对供电、空调、接地、安全监控、门禁、承重等等进行的勘察。

在网络机房改造中,勘察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可以为网络机房改造目标的确定,提供依据,对现有机房进行快速、准确的勘察,可以帮助网络机房改造制定改造目标[2]。当前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不断的增多,计算机网络系统则是众多电子设备的集成,其使用受到环境的影响,为了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正常的运行,需要保证网络机房的安全等。在当前的一些网络机房的运行中,逐渐的将其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为了更好的发挥网络机房的作用,保证其运行的安全性,需要对其进行改造。而网络机房的改造涉及到的工作和内容较多,需要对其进行勘察,进而为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对网络机房改造工作进行现场勘察,除了对现有网络机房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之外,还需要对网络机房的改造场地,该地方的供电、接地线路的连接情况、安全监控系统的设置以及工作状态和工作质量,还有门禁系统等的安全性和权限性等进行勘察,通过对网络机房改造中各个方面的工作和条件进行的勘察,给出详细的勘察报告和勘察结果,辅助网络机房改造,制定改造目标。

综上所述,在网络机房改造过程中,勘察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网络机房改造工作进行的第一步,进行网络机房改造的现场勘察,是其改造设计的基础,勘察质量影响着网络机房改造的整体质量,在勘察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需要勘察每一个细节,针对对网络机房改造的勘察,给出一个明确、实用、客观的勘察结果,为网络机房的改造提供依据[3]。

2、网络机房改造工作中勘察的方法

网络机房在当前企业、政府机关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网络机房的安全性,可以为其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 在网络机房应用的过程中,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的暴露出来,为了更好的进行网络机房的应用,需要对其进行改造,提高性能和安全性,消除周围环境对其安全运行和正常工作产生的影响。

在网络机房改造中,勘查工作是所有工作顺利进行的第一步,加强勘察,可以为网络机房的改造,提供有效的资料,便于其进行有效的改造方案和改造目标的制定。在网络机房改造中,进行勘察,既要对现有机房进行快速准确的调查,又要能符合未来的改造目标,为网络机房的改造提供帮助。我们知道在网络机房改造的勘察工作中,需要勘察的内容有很多,为了保障勘察的工作质量,需要采用有效的勘察方法,提高勘察质量,得出客观、准确、有效的勘察结果[4]。在网络机房改造工作中勘察的方法为:

第一,现场勘察

为了保证网络机房可以顺利的进行改造,勘察是第一步工作,也是改造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所以为了保证网络机房改造的顺利进行,需要进行勘察。勘察的方法和工作有多种,首先需要进行现场的勘察,对网络机房周围的环境、改造场地的供电,空调,接地,安全监控,门禁,承重等,进行现场勘察,并注重对每一个细节的勘察,保证勘察的质量和准确性[5]。

第二,机房勘察

在网络机房使用的过程中,其中存在的问题逐渐的显露出来,为了保证网络机房的安全和正常的工作,需要对机房进行勘察,对机房内的电子设备的性能、线路的连接和破损情况、设备的连接接触性能,机房内部的环境、卫生等进行勘察,给予一个正确的勘察评定结果,为网络机房的改造提供依据。

第三,网络勘察

在实际的网络机房改造勘察中,现场勘察大多为人工进行的,所以在一些数据等的勘察、测量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差,为了保证勘察结果的正确性,还需要借助网络,对机房的信息进行勘察确认。同时利用网络对机房改造现场的信息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将其与现场勘察的结果进行对比结合,得出准确、客观的勘察结果。

第四,核实勘察

在网络机房的改造建设中,勘察工作是第一步,也是基础,所以除了对现场环境、周围地形等进行的勘察之外,还进行现场资源的清点核实勘察。例如确定机房新增设备的安装、配电线路以及电缆的情况,核实网络机房各级电源系统的安全性,以及是否满足工作需求,对网络设备的位置和端口进行确定和核实等等。

在实际的勘察工作中,包含看的勘察内容有很多,可以采用的勘察方法也有很多种,而一般的勘察工作,大多是多种勘察方法结合完成的,所以在网络机房改造建设中,勘察工作需要使用多种勘察方法,为机房的改造提供勘察基础保障。勘察工作在网络机房的改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勘察,提高勘察质量,可以推动网络机房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结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水平得到了提升,为其也对各个方面的要求有了一定的提升。在工作效率提升中,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应用,虽然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还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为此网络机房产生,网络机房的应用,有效的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但是在其使用的过程中,逐渐的将其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网络机房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为此需要进行机房的改造,在改造中勘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是改造工作进行的第一步,加强勘察,提高勘察工作效率和质量,采用有效的勘察方法,可以为网络机房的改造建设提供保障,帮助其完成改造方案、改造目标的制定。

参考文献

[1] 孙鸢飞,刘斌梅,胡建军,马盟雪,肖昕宇. 网络中心机房技术改造概述――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网络中心机房改造工程[J].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12,(01):52-58.

[2] 闫冬梅,隋岩,金雪松,张大鹏. 网络机房升级改造若干问题探讨[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18-19.

[3] 刘. 关于信息化机房与网络改造的设计方案探讨[J]. 企业技术开发,2010,(23):6-8.

勘察设计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随着《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政策的推进,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超过60%,农业的内在基础逐渐强化,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截至去年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调查报告),互联网的普及加快了农业信息化、自动化水平的提升,我国农业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未来农业生产应该朝着集约化管理、精细化作业的方向发展,走一条“互联网+农业”的新道路,即农业物联网技术。根据调研结果,借鉴全国率先建立智慧农业的先进案例,并结合我省省情,由此提出一套农作物生产物联网技术体系(以下简称“物联网技术体系”)。该物联网技术体系实现了农作物生产精准化管理、合理化操作,还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提供了基础条件,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随时记录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例如农产品的养分、水分、施肥、杀虫等,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提供可靠保障,可直接追溯到出现问题具体环节。

2物联网技术体系

物联网技术体系主要分为四部分:现场信息采集、数据处理、远程控制、终端体验。

2.1现场信息采集

包括射频识别(RFID)、传感终端等数据采集与视频监测信息采集。数据采集主要包括土壤数据、气候数据、雨量水分数据、风速数据等。现场信息采集不仅可以为农产品生产提供准确指导,高效管理;还可在前期种植准备阶段根据土壤信息来选择合适的农作物。

2.2数据处理

将采集到的数据信息通过无线或有线网络传输给数据管理中心,数据管理中心对基础数据进行统一存储、处理、挖掘,可生成图像或图表,直观展现动植物生长现状,并作出智能决策。数据处理阶段可以结合专家远程会诊,针对农作物的品种,与标准数据做对比作,从而做出决策方案,例如种植前期选择合适的作物品种,种植过程中研制施肥处方、喷灌处方、病虫害处方,还可监测品质、产量、预测成熟期等。

2.3远程控制

可以事先设定好控制逻辑,系统会根据决策处方自动实现渠系和管道水利远程控制、泵站自动控制等;也可通过手机或电脑登陆软件终端,只需动动鼠标,就可以根据农户操作控制水阀、风机等设备开关。

2.4终端体验

当前主要是电脑、手机、一体机、多功能电视机等,随着三网融合及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终端涌现。同时,由于有了统一的中心平台,提供综合服务,终端的服务功能和作用将大大增强。农户通过计算机登录软件操作平台或使用手机、平板足不出户就可以实时监测到大田情况,并可远程控制;可以随时接收专家指导信息、政府应急通知与政策信息;还可以提前接收病虫害预警、灾情预警等,预先采取应对措施。

3远程控制现场相关设备及功用

1)土壤水分控制是当采集参数低于限定范围时,自动开启喷灌系统,再限时或根据采集数据限值关闭水阀。2)温度控制是保证棚内温度在设定的温度环境内,通过控制加温炉、空调等的开启来实现加温,控制湿帘、风机、天窗等的开启来实现降温。3)湿度控制是保证棚内作物生长的湿度环境,通过控制加湿器等来增加湿度,控制风机、天窗等来除湿。4)光照控制是保证作物生长的光照度环境,通过开启补光灯、收起遮阳网来增加光照,关闭补光灯、展开遮阳网来减少光照。5)二氧化碳浓度低时,通过开启二氧化碳发生器来增加浓度,直到目标值。另外,还有监测土壤pH,土壤中氮、磷元素等土壤养分参数,控制施肥系统等信息化控制系统。

4物联网技术发展现状与成果

根据网络的可扩展性,陕西省可以自下而上,由行政村开始,到镇,再到县、市,逐步建立一整套信息化数据体系,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或信息平台,为科研院所提供研究数据,为指导农民种植提供依据。近几年,蔬菜大棚种植、花卉温室种植形式迅猛发展,为农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大棚构造繁琐、成本高,如何保证蔬菜、花卉的长势与产量,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回成本,是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智能大棚解决了这一问题,它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智能监测和控制棚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四大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参数,做到精准作业,合理配置资源,不仅比以往依靠人工经验种植更精准可靠,而且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大棚内的传感器节点实时采集现场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土壤元素等信息参数,并上传至数据中心,农户通过电脑、手机终端访问数据中心,可以实时监测大棚的现场信息。

5结语

勘察设计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全过程;质量管理

引 言:现代工程建设的首要要务就是将工程的质管整体融入到工程的规划、建设施工中去。从实际上来说,对于工程的质量问题,最为关心的群体应该是工程投入使用后的使用方,但是使用方对质量的获取只能通过其他有经验、有技术的专业的组织性的质量管理队伍,从工程项目的立项开始,全程跟踪、全程参与、全程管理,直至工程交付使用。这其中包含很多方面,有工程的设计、工程施工单位的选择、工程使用材料的选择、工程施工的技术工艺等,还有就是工程的施工过程的监理工作、施工人员的不定期培训和建立与工程相适应的施工奖励体系。要确保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有效进行,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施工管理方法及观念,应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及手段,按照有关的规定,切实严格执行有关的施工标准。

一、现代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工程建设时常有意外发生,通过对质量事故调查报告的分析和总结,我们总结出的结论中显示,工程事故与工程的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事故的主要因素是由于工程在建设中缺少关键的质量监控和管理。体系的不健全直接导致了工程的质量事故。目前我国存在的建设现状是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没有健全的质量管理机制,这就使工程在建设中极易出现施工的随意性,结果就是很难保证工程的各项因素都在可控制范围之内,面临这样的现状,就要求施工企业必须从实际出发,对施工工程进行相关工作的政策制度等的制定。以科学合理为基础,建立起适合企业需要,保障工程质量的管理控制系统。一个企业,只有拥有了相对完善和健全的工程施工管理体系,才能为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保持不败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才能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立足点扎的更稳、更牢固。

二、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一)加强对工程设备的检查、维护

首先,工程的使用设备必须拥有完善的设备检修、维修机制的保护,使其在施工的过程中能够满足正常的使用需求,设备使用处在工作常态上。检修必须遵循专人专检、常规检查与日常检查相结合的原则。最大程度的保障工作时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良好,使机械事故在萌芽状态下就被检查出来并解决掉。重点工作内容包括查看现场相关机械设备是否安全有效、设备是否能满足工程的设计施工要求、以及工程配备的施工队伍在组织上是否合理等。其次就是对监管设备、操作设备的人员进行机械操作安全培训和建立安全意识,从根本上防止因为机械操作问题和安全意识问题造成的工程进度拖沓,尤其是工程质量事故。再次是将机械的检修和维修的环节建立起应有的日志。这样做不仅能够将工作规范起来,还能够为以后的设备监管检修提供详实的理论数据依据,需要注意的是日志的建立要具有准确性和及时性、真实性。

(二)加强施工环节的效果抽样检查

抽样检查是对工程进行整体质量把握的最重要的环节,抽样检查时首先要由各班组的班长、组长进行初次检查,对自身生产的自检有助于缩短建设周期,及时发现问题,改进问题。其次就是抽样检查,以严谨的操作和检验对施工工序检验,建立完善详细的检测回馈信息系统。保障工程的每一个工序的质量,使工程的整体质量大于工程各部分质量之和

(三)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首先,要做好安全施工方面的宣传,要对所有的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施工方面的相关教育和培训,要尽可能的做到让每一个施工人员都具有安全施工的意识,还能够开展安全施工操作。然后,各种各样的安全防护设施(比如提升式脚手架、外悬挑脚手架、密闭式安全网、物料提升机、落地式外脚手架等等)必须准备齐全而且安全牢靠,事前要对这些直接关系到施工安全的设备进行检查,以确保其百分百的可靠。除此之外还要大力发展与改进施工机械,一定要保证施工机械的各项安全性能,对于一些专用施工工具和器具都应该带有安全保险装置。

(四)土木工程项目勘察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

为了给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全面而准确的地质强度依据,在工程项目运作之前要做好地质勘察工作,地质勘察作为决定工程建设质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其工作情况的内容、深度以及资料的可靠程度都会对工程设计方案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决定了工程设计方案是否能正确的考虑场地地层构造、岩土性质及地下水等条件,是全面合理的进行工程设计工作的的关键所在,也是确定工程施工方案的重要依据。

(五)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工程施工就是在建设场地上将设计意图付诸实现的测量、作业、检验, 并提供质量保证的活动,它必须要符合设计图纸和相关文件的要求。它的最终作用就是将设计意图付诸实施,只有通过施工才能将优秀的勘察设计成果变成现实。所以,工程施工活动直接决定了设计意图能否完整而准确的实现,它直接影响着工程主体结构的安全可靠性能和使用功能。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工程施工是形成工程实体质量的决定性环节。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工程中土木工程的质量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影响这各工序的预期使用年限,对工程的整体质量而言也是重中之重。质量控制在工程建设中, 就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四方面而言, 其控制的要点主要有人、材、机、方法和环境等五大方面。把握好工程中的土木工程质量监管,就是将工程的整体质量的基石扎好根。有基础才有发展可言。加强工程的质量管理、完善工程的监管机制,并且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进行必要的机械设备的检修和维修,建立完善的工作日志是对工程负责的举措,一个建设项目的完成, 有诸多相关企业单位的参与和帮助, 相互间建立一个互助、双盈的和谐合作环境是项目的顺利进展与企业的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是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同时也要注重在各工序施工或即将交付的过程中加强抽样检测的严谨性和准确性。将工程中的土木工程的质量做到最优,为工程整体的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史彦堂.建设工程质量检验及控制方法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09(2).

勘察设计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山区、高速公路、桥梁、设计、问题与对策

前言

在高速公路进行建设所面对的建设环境是极其不同的,随着近年来,高速公路桥梁的建设在山区中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这与在一般公路上建设的高速公路存在很大的区别。因为,在山区建设高速公路必须要克服种种复杂的地形问题以及水文、地质等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因此造成在山区建设高速公路存在很大程度的难度。在本文中,探讨了山区高速公路桥梁的设计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其中阐述了关于山区高速公路桥梁的设计基本原则。

一、山区高速公路桥梁的设计原则

山区由于其具有着比较特殊的地形、地质、水文以及生态环境的条件,因此造成在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中出现许多方面的问题,首先在设计的时候,就会受到平面、纵面以及横面的限制。在对山区高速公路桥梁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多种的平曲线形式,以及关于桥梁施工的比例。为了更好的协调好设计中每个细节以及山区地形地貌的关系,应当严格遵守相关的设计基本原则,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应当严格尊关于涉及桥梁上部的基本原则。

山区具有着极其复杂的地形与地貌特点,因此在山区建设高速公路的时候,务必确保公路线条的流畅,并且避免施工过高的投入成本。在设计的过程中,桥梁作为其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其占据着极大的比重。通常,在现有的山区所建设的桥梁中,其大部分类型是跨径形式的桥梁,由于特殊性的跨境桥梁比较罕见,难以适应在山区设计与建设的要求,也具有比较高的成本,为了确保施工的顺利开展,以及保证工程符合一定的经济性,常见性的跨径桥梁成为山区高速公路桥梁建设的首选。其次,关于桥梁横断面一般以空心板以及预制梁为主要的形式,对于跨径比较小的桥梁而言,空心板与预制梁两种形式的横断面都可以考虑,对于跨径比较大的桥梁而言,一般选择与质量形式的横断面为宜。第三,对于建设桥梁的工程,还要考虑到工程的建设成本问题,避免投入过高的成本造成资源浪费,要求工程符合一定的经济性条件,所以对于跨径比较小的桥梁工程,最好选择空心板形式的横断面。由此可见,在选择合适的桥梁横断面的时候,应当同时考虑到施工的便捷性以及工程的经济性。

2、应当严格尊关于涉及桥梁下部的基本原则。

桥梁的桥墩台设计属于桥梁下部的机构的设计,通常,多数的桥墩类型都是柱式墩,分为圆柱型与方柱型。圆柱型的桥墩外观质量比较容易控制,对于施工具有便捷性,而且在与其他部分衔接的过程中,操作极其方便,适用于平原地区的环境。而方柱型的桥墩比圆柱型的桥墩在美观性方面更具有优势,与桥梁的上部结构相配合更显的协调性强。再次,在两种桥墩的受力能力方面来看,在截面面积同等的条件下,方柱型具有更强大的刚度,因此其受力能力要比圆柱型更好。

二、山区高速公路桥梁设计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桥梁设计理念以及构造体系

在对山区高速公路桥梁设计的过程中,首当其中的工作任务就是对结构方案进行科学合理且经济的选择,详细地分析桥梁的结构,以及其构建和连接等各个方面的内容。然而,在关于山区高速公路桥梁的实际建设过程中,往往出现许多现实性的问题,一方面,负责山区高速公路桥梁设计工作的设计人员过度重视设计的计算需要,而忽略了对于现实中桥梁结构体系、构造以及材料等各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过多的人为因素出现,对山区高速公路桥梁从设计一直到现实的施工中,都缺乏对于桥梁整体结构的专业化认识,在桥梁设计的图稿上表达不清晰,所计划使用的桥梁建筑的混凝土的质量没有大道所规定的安全性标准,由此对雨山区高速公路的桥梁的安全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2、施工以及管理的水平较低

山区高速公路桥梁建设施工水平过低,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有效的管理方式。根据相关的调查报告显示,桥梁事故的发生原因主要在于桥梁施工的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以及缺乏了严格的科学的管理,导致了施工方面的疏忽。施工以及管理的水平缺乏应有的标准,往往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带来桥梁使用的安全性的威胁,这些主要的施工问题包括了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使用此极品来建筑桥梁,这属于性质极其恶劣的施工行为,会带来建筑完成后的极大危害性。

三、如何优化山区高速公路桥梁设计

1、对于合理的设计方法进行选择。

结构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体现在有效的保证并且提高了山区高速公路桥梁的使用安全性以及耐久性。桥梁的结构设计有两种,一种是大跨度的桥梁,另一种是标准跨度的桥梁。因为不同的桥梁结构设计具有着不同的控制因素,因此在具体的设计方案方面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通常情况下,采用标准跨度的桥梁的设计方案更为多见,该种设计方案具有着经济性以及施工便捷性等多方面的优点,因此在山区高速公路桥梁的设计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2、对于施工材料的科学性选择。

在设计与建造桥梁的过程中,桥梁的建造安全性保障关键性因素在于钢筋混凝土的质量,其对于桥梁结构的整体使用性、耐久性以及安全性产生着直接性的影响。要从根本上实现对于混凝土施工与桥梁制造方面影响关系的控制,不仅仅要严格遵守相关的规范来正常使用桥梁,而且必须采取构造的措施。

3、提高重视桥梁结构设计的程度。

不管处于建造桥梁的过程中,还是处于使用桥梁的过程中,自然环境都必然对其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化学侵蚀。与此同时,随着桥梁建造时间延长,使用时间越久,其本身建造所使用的材料会出现退化,从而导致桥梁出现结构的变化,以致其结构与性能都受到一定的损坏。

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山区高速公路桥梁的设计过程中,应当根据山区具体的地形地貌水文等环境特点,从不同的设计角度进行考虑,重视对于桥梁结构的合理选择,考虑到其不同的桥梁结构具有着不同的承受能力,必须确保桥梁的安全性以及经济性,及时解决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确保在实际施工的时候顺利进行,并且获取更好的建设成绩。

参考文献

[1] 陈奉民,汪宏,曾辉. 山区高速公路桥梁的设计体会[J]. 公路交通技术. 2008(02)

[2]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主编.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M].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3] 霍明主编,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编].山区高速公路勘察设计指南[M].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勘察设计调查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桥涵 水毁的原因 防治对策

小桥涵是公路的主要排水设施之一,特别是在山区公路的水毁中,小桥涵的水毁占有很大的比例,并且破坏形式也多种多样,影响因素众多。为发挥小桥涵的正常排水作用及自身的抗洪能力,须做好小桥涵的水毁防治工作。

1、小桥涵水毁调查

1.1水文调查

水文资料是河流水情变化的记录,是进行水文分析和计算的依据,应认真细致地进行搜集和整理。首先,必须全面细致地收集和整理洪水资料,然后根据这些资料采取各种可能的途径进行洪水分析计算,求得设计洪水流量,并计算设计洪水位和设计流速,以此作为防护工程设计的依据。

水文资料的来源主要有3方面:水文站观测资料、历史洪水调查资料、县志等地方志的历史纪录。公路沿线跨越的河流一般是中小河流居多,这些河流上往往没有设立水文站,或者虽有水文站观测资料但是年限较短(少于 20年),而且无条件进行插补和延长,因而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需要在缺乏流量观测资料的情况下推算设计流量。水文调查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

(1)小桥涵概况调查。找出线路及桥涵所在位置,了解其所跨河沟的发源地;桥位以上流域面积、形状及流域内地物地貌情况;形态断面测量,主要有河流桥位处洪水比降、河道沟渠糙率、桥梁轴线与河道轴线的夹角。

(2)洪水调查。首先,对沿河气象、水文分区有一定了解,如附近有较大河流时要注意搜集河道水文资料。其次,附近如有相应的公路和铁路,要尽量搜集其桥涵勘测设计、施工、竣工资料。第三,向养护部门调查现有桥涵在运营期间的泄洪能力和冲淤情况。第四,在桥位上、下游两岸进行洪水调查,尤其是历史上历次大洪水的水位、发生年月及重现周期。

1.2 水毁灾害调查

(1)资料收集。主要是对自然气候条件、地质地形、流域范围、工程防护措施的图件与计算资料、工程定额等资料的收集。重点搜集以下资料:小桥涵的详细设计资料;水文地质、植被条件、地形等资料;降雨等气象资料;历年水毁详细记录,发生地点、规模、类型、原因;小桥涵的养护记录。

(2)现场调查。现场调查资料的搜集的完善程度和可信程度是进行水毁防治的基础,必须严格地遵从一定的规则进行调查。对于小桥涵要调查清楚水毁的位置、原因、后果以及水毁类型,还要弄清楚区域汇水面积、水毁发生之前小桥涵的状态等。

(3)调查资料处理。对调查资料逐一进行整理;按桩号对照照片、地形图纸、小桥涵设计资料逐一进行统计列表;对敏感点的状况、几何尺寸、破坏程度逐一定量计算,按桩号列表统计;对尚没有发生破坏的小桥涵进行外观直觉、经验技术判断,感觉有问题的进行逐一定量化统计;对破换严重的小桥涵进行测量估算,在室内详细对照图纸进行计算判断;对照收集的资料,详细地进行室内归纳,最后写出调查报告。

2、小桥涵的设置要点及水毁防治措施

2.1 小桥涵的选位

(1)位置的选择

在山区,小桥涵一般逢沟必设,同时应考虑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路基路面排水系统及经济因素等。小桥涵位置选择应当服从路线走向,顺应自然,沿水流方向设置,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在不降低路线标准的前提下局部调整路线,选择较好的桥涵位置,使得水流顺畅稳定,避免上游水位壅高、下游流速过大、不发生斜冲等现象。

(2)小桥涵的立面布设

当河沟纵坡较缓时,水流流速较小,从下游洞口开始,以较缓的坡度向上游延伸,并尽量使上游与原沟坡率顺接一致;而在山岭区河沟纵坡较陡,水流速度较大,陡坡小桥涵的设置应充分利用地形和地质条件,既要经济合理,又要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当地形变化较大时,也可设置成陡坡和缓坡并用的平置式坡涵,二者之间的衔接用跌水过渡。

2.2 进出口形式的选择

进出口形式是否合理对于确保小桥涵及路基结构的稳定、水流的通畅有着重要的作用,应根据洞口附近的地形、地质条件和水流特征等合理选择。洞口形式多样,有八字翼墙式、锥形护坡式、一字墙护坡、跌水井式及上游跌水井下游急流坡式等。

2.3 孔径的选择

小桥涵对天然河床断面有较大压缩,孔径选择是否合理关系到小桥涵的过洪性能。应根据设计流量Q设、河床自然特性及进出口铺砌加固类型所允许的平均流速等确定孔径,以确保小桥涵足以通过设计流量及允许的桥前壅水高度,并在工程量不致过大的情况下满足一定的抗洪要求。其中设计流量是确定小桥涵孔径的主要依据之一。

2.4进出口加固及消能措施

在小桥涵进口断面,水流中间流速较大,两侧流速较小,而进口前河床断面上的天然流速较大,这对进口处两侧产生较大的冲击、冲刷作用。为防止进口冲刷破坏,须对进口附近的河床进行加固处理和必要的消能。而上游水流经小桥涵后位能转化成巨大的动能,在出口处形成很大的流速,对河床产生冲刷,在小桥涵铺砌末端的垂裙下游形成局部冲刷坑。在水流作用下冲刷坑深度变大,超过垂裙的基础埋深时,引起垂裙下沉坍塌,造成小桥涵出口铺砌段的毁坏。对山区公路小桥涵出口处的水毁,可考虑加大垂裙的基础埋深,但超过一定深度会增加施工难度。因此,在小桥涵的出口处采取必要的消能、加固措施,可以减小冲刷深度,增加小桥涵的稳定性和行车安全性,且经济有效。

3、小桥涵水毁的防护对策

3.1 对于山区沿溪线公路,涵洞不仅排水而且输沙。如果孔径太小,流沙及杂物堵塞涵洞后人工难以进入清淤,使涵洞排水功能减弱,一旦山洪暴发,涵洞极易被冲毁。因此,一般应每隔 300 米设置一道涵洞,直径不小于 100 厘米的钢筋混凝土管涵或墙身高不小于 100 厘米的钢筋混凝土板涵或石拱涵,通常要设置在凹凸曲线顶部和纵坡的陡缓变坡处。

3.2 勘察设计时,应尽量查明进出口标高、水流方向及河床土质条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如洞口形式宜做成“八”字型或流线型。当涵洞进出口黄土疏松、湿陷、有陷坑时,应深开挖、分层回填夯实,引水入涵,使水流不能下渗造成路基沉陷、塌陷。

3.3 对于进口,进涵前要调整水流方向,引导入涵;涵洞进水口应进行浆砌片石铺砌,以提高抗冲能力,亦可在进口处铺筑卵石等进行加糙,以减速消能。当涵前排水沟纵坡较大时,应建急流槽或跌水等构造物以减缓流速;防止进口冲刷。

3.4 对于洞身,设置沉降缝,并选择合理的填缝料,常用填缝料有沥青麻筋、聚氯乙烯胶泥等;控制沉降缝数量,使用中及时养护;基底改善加固,如基底夯实等物理加固、掺石灰等化学加固;设计纵坡宜大些,以使水流尽快排出;采用防渗土工布或土工织物等建筑材料,起到隔水防渗作用,以保证洞身结构完整,无渗漏现象出现。

3.5 对于出口,铺砌加固或延长铺砌;做成流线型,使水流顺利扩散;设出口排水沟;当出口位于陡坡上时,宜考虑设急流槽将水送入沟底;为减少工程量,依地形可设挑流或射流;进行必要的消能措施,进行加糙减速消能;增大垂裙的基础埋置深度,防止出口冲刷。

3.6 对于已出现局部基础淘空的桥涵,应立即用混凝土填筑基础淘空部分,然后采取现浇钢筋混凝土加固基础。必要时在桥涵上游修建合适的导流堤、丁坝等调治构造物,使水流均匀流畅地通过桥孔,以保证小桥涵在设计洪水位时不被冲毁。

3.7 加强小桥涵的日常养护,做好涵口、涵底清淤和涵底、涵台的加固,重点加强进出水口防治,使小桥涵输水流畅。

3.8 在小桥涵上游的流域内实施植草、种树等生物防治措施,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减小径流强度,防止水土流失,预防小桥涵水毁。

参考文献:

勘察设计调查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公路养护 小修工程 调查报告

一、公路养护小修工程内部控制管理现状

青岛市公路管理局下属八个公路分局、一个公路管理处,共九个公路养护管理单位(以下简称公路分局(处)),目前管养普通国省干线等公路总里程近2100公里,作为公路养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中之重,小修工程的内部控制管理显得极为重要。

(一)范围界定

公路养护小修工程是指根据《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GH10-2009)所界定的规模较小的公路养护工程项目,且资金是从日常小修保养费中“公路维修工程费”列支的项目,其资金主要来源为成品油价税费转移支付收入。日常小修养护工程的主要内容是沥青路面修补、桥涵维修加固工程、密封胶灌缝、病虫害防治、边坡养护、排水设施养护、绿化补植及其他专项工程等。其目的和任务是对管养公路及其设施进行预防性保养和修补其轻微损坏部位,使之经常保持完好状态、保障行车安全、舒适、畅通。

(二)资金基本内控程序

公路养护小修工程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公路分局(处)作为项目法人,对项目的质量进度、安全、费用等负法人责任,公路分局(处)养护科负责小修保养具体工作,在工程管理中,小修工程根据项目预算金额不同,实行分级审批制度,工程实行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质量管理、设计变更管理、交竣工验收管理等,验收后进行工程审计,完工后公路分局(处)负责编制竣工文件、图表、资料,并装订成册,按照规定移交档案室。

(三)资金拨付程序

目前,我市公路小修管养体制实行的是在市级交通部门行业管理、监督和指导下,市公路局总体负责、公路分局(处)全面负责公路养护管理职能的模式。即市交通运输委对养护资金的收支进行统一管理,市公路局汇总制定支出预算,各分局(处)编报支出预算并根据养护支出预算使用养护资金,养护资金的收入由市交通运输委统一管理,市公路局编报养护资金的支出预算并对当季度实施的公路养护小修工程按批复预算的60%预拨资金,余款待工程项目交竣工验收合格后,根据审计值进行结算拨付;养护资金的使用权在公路分局(处),其根据预算使用养护资金。即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范围为我局2014年公路养护小修工程内控管理状况。在综合考虑了区域性特点及各区市(县)公路分局(处)自身的管理情况后,重点选取及延伸了有代表性、资金量较大的工程项目。

我局公路养护小修工程管养基本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从2005年起,我市公路养护资金全部纳入市级财政预算管理,按公路管养里程和费用定额编制年度预算,由市财政、市交通运输委下达到市公路局,资金由市公路局据预算明细下达各单位。养护经费由市公路局按季度申请,并拨付到各单位。

三、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公路建设的蓬勃发展,公路里程的增长与养护管理滞后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管理与养护存在的权责划分,资金匮乏问题制约着公路行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重建轻养依然突出

养护工作量大、机械化程度低,养护机械少,以人工养护为主,人工费较大,养路工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二)工程项目管理需进一步规范

1、招投标方面

材料采购指定材料供货方向依据不充分;材料采购未进行招投标和询价等程序;对于不需要招投标、需进行集体研究决策的项目,集体研究决策的证明材料(如会议纪要等)普遍没有整理纳入项目资料档案。

2、合同签订方面

工程合同内容不完善,项目实施具体范围、工程款支付方式,质量缺陷责任期等合同要件不齐全;合同存在描述不清晰的现象,对工程质量标准描述不严谨,无法量化、文不对题填写错误、对于支付方式缺少约定,计量支付的节点、支付比例不准确等。合同执行的取费标准不统一,费率不明确。有执行2002年建设部《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的,有执行《山东省公路养护工程预算编制方法》的。

监理合同范本格式由监理单位提供,抽查中发现对监理方约束的条款少,合同中的监理不尽责造成的损失如何进行处罚双方的约定不明确等。

(三)财务管理需进一步规范

会计核算方面,列支不严谨,存在专款不专用现象,部分单位年底将尚未发生的公路养护资金进行预提列支;

有关单位收取的“公路国有资源有偿使用费”收费标准和使用用途尚不明确,仍将其视为路产赔偿使用费,将返还资金继续分配使用。

预算执行、资金拨付与使用:未严格执行计量支付,工程计量和工程进度资料缺乏;在工程未交工验收情况下仍继续支付工程款等。

四、建议与对策

调查发现,市公路局在市交通运输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和执行国家公路养护政策,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公路养护管理制度,加强公路养护资金的管理,规范养护资金的使用,按照市交通运输委下达计划,资金及时分解拨付下属单位,使得全市的公路养护小修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各公路分局(处)在市公路局的领导、支持下,切实履行自身职责,制定了相关公路养护管理制度,努力抓好公路养护管理,较好地执行上级下达的养护计划,认真完成公路养护目标任务,保证了公路畅通,公路养护质量得到较大提升。

调查同时发现,在成品油价费税改革后,一些养护责任单位仍存在资金监管流于形式的状况,在计划管理、项目招投标、工程款项支付方面存在一些普遍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引起高度重视,市局应积极制定有针对性的内部管理措施,积极推进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增强自身拒腐防变的能力。

(一)转变传统养护方式,推进规范化管养

公路养护的核心是提高路况质量,保证公路的通达及通畅能力,发挥公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向,积极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公路养护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一是积极推进公路养护市场化。建立竞争机制,降低公路养护成本,提升养护质量,提高养护资金的使用效益。公路日常养护项目应抓紧时间制定道路小修保养的相关技术规范,特别是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完善小修保养定额制度,有计划、分步骤地推向市场。二是加快公路的养护机械化进程。大力推广公路养护机械化。三是提高公路养护标准。要加大公路安保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标志、标牌、标线,完善相应的安全防护和排水配套设施。发挥责任主体作用,使公路养护管理由单纯的部门行为、行业行为变政府行为。

(二)完善项目过程管理

对于达到招投标要求的施工、监理及材料采购项目,应及时组织招投标或邀请招标等程序。工程合同内容严密,工程变更应做到依据充分,工程项目款应严格进行计量支付,且避免重复计量,并完善相应内业资料,工程内业资料整理人员尽量相对固定,注重业务人员新老交接。项目完工应及时进行交(竣)工验收。工程项目未经审计,不得付清工程尾款。

对合同范本进一步优化,保留必要的基本要素,便于各单位操作,统一明确设计合同、监理合同的取费依据和费率标准、违约条款、订立合同的范本,避免由设计和监理单位提供合同。

(三)完善财务管理,保障养护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建议各单位按青岛市公路管理局财务管理相关规定进行账务管理,严格科目核算。规范项目资金的列支和核算分类,正确核算项目资金。避免职工个人大额借款现象,杜绝现金支付材料款及工程款现象。加强项目施工管理费的开支,坚决遏止非项目人员列支项目支出。

“公路国有资源有偿使用费”支出方面:有关单位将该费全部用于恢复路产支出,不能将其继续分配使用,市局应着手研究制定路产赔偿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规范资金使用范围、流程,保障资金使用安全。

加大养护计划执行力度,合理配置优化养护人员结构,严格控制管理成本。根据我市公路运输发展需要逐步加大日常养护的资金投入。整合目前不同来源渠道、不同管理部门的公路养护资金,统筹规划,集中管理,促进财政性资金在公路养护方面发挥更大效益;根据公路养护的特点,适当增加一定的灵活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简化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确保资金使用计划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市局应在市交通运输委领导下,加强与发改、财政等部门间的沟通协调,简化养护工程项目尤其是一些不影响公路建设整体规划的路面修理、道路设施修整、应急抢修等类型项目的立项审批手续,提高养护工作的效率。加强预算执行结果的监督检查,完善工程预算结算审计制度,加强节余资金的管理,避免被占用或挪作他用,把公路养护资金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并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从而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督、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四)加大内部审计力度

三分建七分养,建设花大钱,养护保效益,针对公路养护部门点多、线长、面广、资金分散的特点,单靠公路养护部门、财务部门自我监督与自我约束难以全面把握资金监管和养护的进展情况,需要内审部门履行经常性的能对小修工程的预算执行及其各项内控制度的落实情况实施有效的监督检查。

不断提高财会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养,有计划地吸收年轻的有会计或审计专业学历懂业务的人员充实到财会审计岗位上来,不断加强财务审计力量,强化人员培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和政策水平。

公路养护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一项地方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只有把国家和省、市有关公路管养体制改革法律法规和政策贯彻落实到位,地方政策完善配套保障到位,不断完善和提升内部控制管理,才能真正建立起全市公路管养的长效机制,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公路管理好、养护好,为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公路交通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努力提高农村公路服务水平》

[2]《交通行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