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畜牧调研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以今天这样的深度和广度,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信息化浪潮又将人们推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化时代。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对国际化的竞争,迫切地要求我们用高科技的手段改造现有的畜牧业,全面推进畜牧业信息化是提高畜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把畜牧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到用户手中,实现畜牧生产、管理、畜产品营销网络化,加速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和升级,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
什么是畜牧信息化
畜牧信息化,是指为全面提高畜牧业经济运行效率、畜牧业劳动生产率、畜牧企业竞争力,在畜牧生产、管理、经营各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电脑、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整个畜牧信息化建设中,硬件(电脑、网络等设备)是基础,软件(办公软件、各种应用软件)是条件,信息资源(资料、消息的收集过程)则是重要的生产要素。
畜牧信息化的现状
我国目前畜牧信息化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畜牧信息资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给用户的有效资源严重不足;畜牧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程度低,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也正是当前实施畜牧业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畜牧业网络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重复建设、小而散,而真正能为用户提供有效信息、访问价值大的网站并不多。畜产品市场动荡不定,需求与供应之间,始终处于周期性的波动之中,经常出现“买难”、“卖难”的现象。
建立畜牧信息资源数据库,完善网络建设
数据库是指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的数据集合,内容丰富、真实有效的信息资源是畜牧业信息技术的关键。根据不同用户对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加工工作。保障建立一个真实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数据库。例如,美国建立了畜牧信息数据库系统,包括饲料、活畜和畜产品的价格、销售、库存、运输和进出口等很多动态信息,同时将信息及时地向网络传送,全国各地的政府、研究所、大学、企业、饲料厂等都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到这些数据,以进行市场预测和生产决策。转变了政府职能,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
同时加速推进畜牧信息网络工程的建设,加强标准和技术平台的建设,建立统一的网络平台,建立以各省畜牧信息中心为枢纽,上联农业部,下通至全省各地市县乡的畜牧信息网络体系,并使畜牧信息网络与畜牧业龙头企业、全国各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养殖大户及畜牧业科研机构实现计算机联网。
完善畜牧信息网络建设,首先要加强畜牧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开展畜牧信息员培训,拓宽信息渠道,推广信息来源,搞好信息采集工作,建立一支自上而下、高效灵活的畜牧信息采集、整理、队伍;其次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网站中的栏目,增加一些对用户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栏目,例如“供求信息”、“市场动态”等信息;最后,要加大网站的宣传、推广、普及,农民养殖户是畜牧信息使用的主体,必须使他们学会在网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使网站上的信息真正用于生产实际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也是建立网站的最终目的。
一、基本现状
从这次调研的情况看,我市畜牧业发展现状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1、畜禽市场行情一路走高。
今年我市畜禽市场价格一路走高,特别是生猪;牛、羊市场价格坚挺,同比增长33.3%、30%;鸡蛋价格7.2元/公斤,肉鸡市场价格7.4元/公斤、大鹅收购价格为16元/公斤以上,也处于高价位运行,创近几年最高水平。
2、饲养成本增加,利润不降反升。
这几年饲料价格一直呈上升趋势,与*年相比,同样饲养一头猪,成本增加130元左右,但今年畜禽产品价格呈高价位运行,养殖利润不降反升。据测算今年出栏一头肥猪,可获纯利300元,饲养母猪销售一窝仔猪获纯利2200元。
3、畜牧产业化格局已现雏形。
随着“主辅换位”战略的不断深入,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推进,畜牧业发展已向产业化方向转变。这几年,建设朝阳蒙阳冷冻厂、龙镇旺仔屠宰厂等6个肉羊加工企业,1个大鹅屠宰厂,8个机械榨奶站点,有力地促进养殖基地的大发展,目前初步形成以兴隆乡为代表的奶牛养殖;以团结乡为代表的肉牛养殖;以“三山”为代表的山绵羊养殖;以新发乡为代表的狐、貉养殖;以太平乡为代表的大鹅养殖等产业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兴隆乡的红升村、双泉乡的龙丰村、新发乡的永和村、龙镇的向东村等奶牛养殖专业村,发展各类养殖专业户1029个,畜牧产业化发展格局已现雏形,结合新农村建设,小区养殖模式得到推广。
4、科技兴牧作用不断强化。
调研中发现农户对畜牧科技推广认识大大提高,养殖户对于畜禽品种改良认识大大提高。奶牛人工授精率达到90%以上。农户对于标准化养殖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王洪顺的鸿富种猪场,王国庆的育肥猪场、杨氏牧业奶牛养殖场已将生活区和养殖区分开,在饲养过程中,严格按标准化技术规程操作,实行封闭养殖。
二、存在问题
1、农户养殖观念落后,思想认识还比较低。
大多数农户只顾眼前利益,还没有真正把畜牧业作为长远的增收项目来抓,组织化程度很低,缺乏养殖能人、经纪能人及管理能人,没有意识到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2、畜牧加工滞后,养殖技术水平不高。
我市缺乏有拉动性的龙头企业,产品附加值低。畜牧业发展科技含量不高,沿袭传统养殖摸式,经济效益低,市场竞争力弱。
3、畜牧养殖成本过高,预期收益风险大。
饲料价格逐年上涨,今年增幅最大,许多农户担心预期收益存在很大风险,普遍处在观望之中,不敢扩大养殖规模。
4、畜牧信息不畅通。
乡镇畜牧中心没有配备网络设施,不能及时有效地为农户提供畜牧养殖、销售等信息服务。
三、畜牧业发展建议
根据这次调研掌握的情况,结合我市畜牧发展实际,提出以后的畜牧工作建议,具体如下:
1、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加强畜牧科技培训
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户发展畜牧业的信心,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发展畜牧养殖上来。积极开展多种畜牧科技培训,实施分类指导,促进农户由传统饲养模式向标准化饲养模式转变。
2、确定畜牧养殖品种,重点发展规模经营。
各乡镇根据自身发展优势和农民饲养习惯,确定养殖主导品种,制定切实可行的畜牧发展规划,大力推进,长期坚持,做大做强。引导农户建立家庭养殖场,探讨发展畜牧循环经济,减少环境污染,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效益。
3、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密切企业农户关系。
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招引知名畜牧龙头企业来我市投资建厂,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契约机制,既保证企业原料集中供应,又提高养殖户利益,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增加财政收入。
4、转变政府工作职能,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
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引导不参与、支持不干预、服务不包办”的原则,转变政府工作职能,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养殖大户及畜牧经纪人等,同时通过落实省、市畜牧扶持政策,加大畜牧资金投入,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一、*市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20*年,*市畜牧业工作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注重提高畜产品质量和效益,在积极推进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稳定畜产品总量以及发展市场需要的优质特种禽方面进行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畜牧业生产在上年增产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畜禽产品产量全面增长。20*年全市肉类总产量107990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3.3%;奶类总产量263483吨,比去年同期增长3.5%;禽蛋产量1*450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1.4%。
生猪生产保持较快增长,羊反弹增长,牛和家禽稳定增长。20*年末,全市生猪存栏73.27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13.9%。其中能繁殖的母猪9.01万头,同比增长10%;生猪出栏103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15.1%。猪肉产量达77863吨,同比增长18.6%;羊在去年下降的情况下恢复增长,全市羊存栏15.65万只,比去年同期增长6.9%。出栏13.16万只,比去年同期增长3.1%;牛和家禽年末存栏分别为9.09万头、1252.82万只,同比增长4.3%和26.5%。出栏分别为3.95万头和1696.1万只,同比增长2.4%和9.4%
总体来说,*市畜牧业还处于一般的发展水平,生产方式还是以散养为主,规模饲养偏小,生产效率低,与世界畜牧业发达国家的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35%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影响我市畜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人均GDP和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带动了*畜牧业的发展。1987年*人均GDP为1480元,20*年已达到70749元,年平均递增20.22%,远高于发达国家同期的年递增速度。198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13和739元,20*年分别增加到18536.8元和8495.42元,年平均递增率达到14.8%和12.3%。
二是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餐饮业快速发展、社会集团消费不断增长促使畜禽产品市场需求日益增长。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人均肉、蛋、奶消费量不断增加。1998年,*城市、农村居民人均购买肉、禽、蛋、奶及其制品金额分别为399.7元和129.96元,到20*年,分别达到898.77元和297.67元,十年分别翻了2.25倍和2.3倍。20*年全市餐饮业零售总额达516746万元,比1998年的176377万元,增长了近3倍。全社会畜产品消费量的增加,客观上拉动了畜牧业的发展。
三是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在坚持市场导向的前提下,重视政策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和引导作用,先后出台了母猪补贴、奶牛补贴、生猪保险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目前*市每头能繁母猪年补贴100元,每头优质后备奶牛年补贴500元。20*年全市享受补贴的母猪102888头,发放补贴资金1028.25万元,大大激发了农民养殖的积极性。
三、制约我市畜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农村信息技术服务网络不够健全,农业技术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目前,农民在生产前签订购销合同的不多,多是先生产产品,再寻找收购者,缺乏必要的市场信息,无法把握市场的最新动态,导致盲目生产,加大了养殖风险。据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年*农村农业技术人员为1700人,其中:具有初级职称的900人、占53%,具有中、高级职称的800人,占47%。平均3个村不到两个农业技术人员。现有技术人员和管理水平,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二)养殖业的比较效益低下,不少农民放弃养殖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快速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扬,一个劳动力的短工价格每天都30—50元。以养猪为例:随着养猪成本的不断上升,一般农户家庭散养一头猪不计算养殖风险,仅可赚50—100元/头(仔猪自繁自养可赚100-200元),时间需要4个多月,养一头猪不如打一两天工。农民从比较效益中,看到养猪的比较收益太低。规模养殖虽有效益,但要投入资金、场地、技术,许多农民力所不能及,而且养殖风险较大,无奈不得不放弃养殖。
(三)畜牧业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隐患依然存在。由于目前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到位,防疫队伍依然不稳,一旦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将对产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同时,畜牧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质量安全隐患还很多,制售假冒伪劣兽用生物制品、非法经营兽药饲料、非法使用违禁药物等情况时有发生。
(四)畜牧业的资源不丰富,发展空间受限。*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占有率低,畜牧资源特别是土地、饲料资源逐渐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发展畜牧生产的饲料原料很大程度上依靠购买,致使生产成本加大。另外,畜牧规模养殖用地,面临土地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双重挤压。
四、对加快我市畜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适应畜牧业发展的农民合作组织,提高政策机制支持力度。从实际出发,初步建立“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经纪人+农户”的畜牧业经营模式,把分散的农民集中起来,通过公司为他们提供一系列专业化服务,提高农民在市场上的抗风险能力。有条件的农民,各级政府要给予政策与资金支持,鼓励他们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适应畜牧业发展的农民合作组织。并逐步向畜禽加工生产、销售、加工服务和供应服务等方面发展,让农民自主发挥作用,把畜牧业生产的产、供、销紧密的连接起来,成为畜牧业产业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积极推进规模养殖,发展设施畜牧业和生态农业,提高畜牧产业化程度。要积极将发展畜牧业规模化生产作为实现技术与畜牧产品相结合,提高畜牧产业生产水平和组织水平,转变畜牧生产方式的有效手段。要积极扶持和引导农户改革兼营兼业的习惯,向专业化饲养方向转变,引导农民选择规模经营要适度,要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尽快降低散养比重,利用专业户发展和养殖产业集聚,推动建成更多专业村和专业乡,有条件的地区要发展设施畜牧业和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模式,促进安全生产、清洁生产、标准化生产,有利于产品全年均衡供应市场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畜牧产业化程度,有效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2003年以来,县委、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县政府高度重视以肉牛产业为主体的畜牧业,将其作为全县重点工作之一,作为一项富民工程、强县产业专题推进。由于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工作措施,以肉牛产业为主体的畜牧业获得快速发展,取得显著成果。现将畜牧业发展及产业基地建设情况做调研报告如下。
一、过去四年来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生产指标情况。预计2006年底,肉牛存栏达到29万头,年出栏达到11万头,与2003年底相比分别增长20.8%、34.16%。生猪饲养量达到60万头,与2003年底相比增长18.8%。禽类饲养量达到950万只,与2003年底相比增长15.85%。禽蛋达到2.9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5.7万吨,与2003年底相比分别增长11.5%、52%。四年来,从总的生产形势来看,受宾西牛业及我县产业政策拉动,我县肉牛业发展形势乐观,牛行较高维持在3.8—3.85元(毛斤)左右。生猪生产情况受全国形势影响,波动较大。特别是今年上半年以来,空栏率增加,生产能力削减。禽类生产也呈现波动态势,禽蛋价格偏低。
(二)规模经营情况。预计到2006年底,全县各类畜禽专业场(户)发展到10400个,与2003年底相比增加1500个。畜禽专业场(户)占全县总农户的比例达到10%,与2003年底相比增长1个百分点。规模养牛专业户发展到4000个,年出栏百头牛育肥场发展到350处。养猪专业户发展到3300个,千头猪场25处,养禽专业户发展到1900个,万只鸡场达到25个,特种动物养殖专业户发展到1200个。
总的来说,我县的畜牧业在四年来的时间内,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趋势,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畜牧业已基本实现由支柱产业向主导产业的转变。主要表现是畜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不断增大,多年来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都超过了50%,基本实现了“半壁江山”。预计2006年底,全县畜牧业产值达到24.6亿元,与2003年底相比增长28.12%。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与2003年底相比增加2.5个百分点。农民畜牧业人均收入1200元,与2003年相比增长33%。畜牧业对于加速我县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及地方财政收入,保障市场供给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肉牛产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标准化肉牛小区推进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2003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肉牛产业的重视程度,把肉牛产业作为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来抓,坚持走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之路,通过政策引导、机制推进、专题扶持等多项措施,肉牛产业持续快速发展,肉牛产业素质不断提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优势,为我县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预计到2006年肉牛产值达到8.65亿元,农民肉牛业人均收入450元,分别较2003年底增长14.2%,33%。基地建设取得实效。2005年宾西牛业公司落户宾西经济开发区后,标准化肉牛小区建设全面启动。预计存栏1000头以上肉牛专业小区达到15个。目前部分乡镇的小区已入户投入使用。主要做了如下工作。一是采用购买、利用政府机动地等形式,解决了土地使用的难题。二是放宽信贷额度,活化担保形式,对入户小区的养殖户优先给予贷款和贴息,在牛舍建设上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全县肉牛专项贷款1亿元,目前投放7300万,其中50%以上用于小区及养殖大户。三是制订《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建设技术方案》,规范肉牛小区牛舍建设和设施配套。全县各乡镇总计投入30多万元,为小区建设解决了机井、电力线路、道路改造等实际问题。四是落实哈尔滨市地方标准,加速发展生态、环保型肉牛产业。预计到年底,我县可新增优质肉牛生产能力3万头。以标准化小区为主要载体的优质肉牛产业基地,将在我县肉牛产业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联基地,基地联小区,小区带农户”的联动发展模式,将有效推进我县传统肉牛产业向现代化转变。
(三)畜禽品种不断得到优化,畜产品质量逐年提高。通过繁育改良、引进推广优良品种,我县良种覆盖率不断增大。猪、黄牛、禽的改良面分别达到98%、90%和98%以上。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改促繁,以繁促发展”的方针,繁改体系建设不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断加强。截止目前,全县共建立繁育站点143处,实现了繁改不出村的目标。连续多年冻配改良黄牛都名列全省第一。大力开展三元杂交技术,培育适合宾县情况最佳肉牛杂交组合和三元轮回终端杂交最佳父本,为培育我县品牌的肉牛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开展良种猪的人工繁育及良种猪的人工育种及禽类、良种肉羊、良种肉犬等品种的冻精配种工作,使我县所有畜禽基本实现了良种化。
(四)科技兴牧作用不断强化,畜产品效益水平稳步提升。四年来认真落实丰收计划,大力推广十项新技术,使我县养殖业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扩充和总结出“选良种、标准舍、冬防寒、夏防暑、高精料、加酒糟、添秸秆、饮足水、快育肥、适时出栏”肉牛育肥综合配套技术,现已成为我县农民饲养育肥牛的主要技术手段,大大提高了肉牛的日增重、出栏量,缩短了育肥期,提高了饲料转化率,增加了养牛的经济效益。据测定,肉牛采用快速育肥综合技术育肥,经80—90天育肥,日增重达到1.53kg,500kg左右出栏,每头赢利330元左右,比本地黄牛(153元)提高115%。秸杆综合利用比例加大,种草养鹅、种草养畜也出现了良好势头。
(五)依法行政,稳步推进,动物防疫及畜产品安全整治工作有序推进。齐抓共管,群防群控,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有效推进。落实“两强化、五强制”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病。四年来,按上级要求,全面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阻击战、牲畜口蹄疫强制免疫大会战。禽类免疫率达到95.5%,口蹄疫免疫率达到91.8%。猪瘟、丹毒免疫率达到了96.7%,肺疫达到了95.3%,鸡新城疫免疫密度达到97.61%,禽霍乱免疫密度达到94.2%。认真贯彻畜牧行业法规,动物防疫、草原、饲料、兽医、兽药等执法环境和市场经营秩序进一步规范。
(六)强化市场体系建设,主要畜产品外销量连年增加。几年来,我县主要畜产品外销率逐年增加,外销率都分别达到60—90%。2002年我县建成宾安肉牛交易市场,集市上市日肉牛达到1500头,日交易量400多头,年交易额达到1.4亿元。2006年,全县牲畜交易市场达到10处,畜牧业经纪人达到1000人以上。宾县已经成为哈东地区最大的肉牛交易集散地。特别是近两年来,我们以宾西牛业等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上海驻东北办事处协调,按照协议向上海等地的供应肉牛,打响了宾县品牌,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年来,我县以肉牛产业为主体的畜牧业取得显著成绩,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对加快发展畜牧业的正确决策和强有力的领导。县委、县政府准确把握农村经济发展形式,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调整农村经济新框架的产业来抓,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财政、信用社等部门也大力支持畜牧业的发展。县信用合作社逐年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今年已下放7300多万元资金用于支持肉牛生产的发展。二是得益于各乡镇和各部门对畜牧业的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三是得益于广大农民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对畜牧业发展投入很高热情。近年来,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种植业,常常出现丰产不丰收的现象,使农民认识到单纯发展种植业的生产方式是行不通的。所以,发展畜牧业逐渐成为广大农民自觉的行动,纷纷行动起来投入到生产之中。畜牧业收入在农村经济收入比重逐年增加,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我县畜牧业逐渐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二、畜牧业发展及产业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通过调查了解和分析,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应忽视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畜牧业及基地建设工作的推进落实,必须尽快予以解决。
(一)肉牛产业基地建设资金不足。我县是一个农业县份,农民人均收入低。40%以上的农户发展肉牛生产,农户自筹资金的能力不高,肉牛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政府财力紧张,对肉牛产业的投入明显不足。标准化小区建设需要新建牛舍,每平方米的投资都在300元以上,前期投入大。标准化生产在饲料、兽药等投入品方面都有严格要求,产品监测、检验等公益性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这些资金短缺问题,都将在较长一个时期影响我县畜牧业进一步发展。
(二)科学饲养、疫病防治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标准化畜牧业生产观念还不深入人心。养殖户对实施标准化生产的意义认识普遍不足。繁育改良工作也面临新挑战。夏黄f1代在生产性能上明显好于其他改良牛一代,但由于长期利用夏洛来冻精级进杂交,肉牛生产性能、牛肉质量提高不快。农户在饲养配方、环境卫生、疫病防治等方面都存在认识误区,对科学生产、动物防疫等认识不够。
(三)企业和养殖户对接存在一定距离。宾西牛业公司落户我县宾西经济开发区后,养殖户对企业生产能力和经济实力还不托底。能不能按照市场价格收购,养殖户有怀疑思想。同时,养殖户认为公司制定的政策还不够明显。农民想看到的是实惠的政策。另外,农户普遍存在养牛不愁卖的心理,与宾西牛业公司的合作积极性还有待于通过宣传等方式进一步提高。
(四)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工作亟待加速。我县以标准化肉牛小区为主体的产业基地建设工作已取得实质性突破。但是,建设速度还是相对缓慢。原有的小区布局不尽合理,人畜混居,农民习惯成自然,对小区的认识上存在误区。小区建设的标准化规程实施工作尚未完全启动。标准化生产规程实施还没有列入日程。虽然有了集中饲养,但如果不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小区建设的主要目的就难以实现。部分乡镇基地建设工作力度不大。
(五)发展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截止目前肉牛养殖贷款发放已达到7300多万,为缓解我县肉牛产业发展资金紧张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是,农户还是认为贷款利息偏高,手续还应当进一步简化。县政府扶持政策出台后,在我县农户中引起强烈反响,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但是,也有一些政策涉及到的部门,部门利益为重,在农户办理贷款担保、评估等工作中,不作为或不积极主动承担义务,引起群众不满。
三、未来五年的工作安排
“十一五”期间,我县畜牧业必须紧密围绕标准化生产,努力突出科学发展观,强力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生态、绿色畜牧业,加速构建畜牧强县步伐。在总体的发展思路上,必须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必须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来抓,突出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必须坚持以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为工作格局,把龙头企业建设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作做为突破口,着力提高产业化对畜牧业的调控作用。三是在发展上,要继续坚持以牛为主,大力发展“牛经济”,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创建绿色、特色品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处理好畜产品基地化生产与市场的对接问题。当前随着卖方市场的逐步形成,市场对畜产品多样化和优质化的要求日益强烈。在实行畜产品基地生产时,必须认真研究市场需求什么的问题,立足于本地区实际,定位于国内、国际大市场,去考虑和研究发展什么畜种和畜产品,建设什么基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展适宜本地区条件的优势畜产品。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地发展特色畜产品,满足企业生产要求,开拓国内市场,开发国际市场。二是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基地养殖户间利益问题。基地化、产业化发展的龙头是企业,规模大、起点高、有市场的产品必须由龙头企业来消化和拉动发展,同时也是农民实现收益的关键。要引导企业以多种形式与养殖户建立起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特别是在基地建设时期,要确定正确的共建模式,采用多种可行的方式,扶持广大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三是养殖小区建设必须坚持高标准、高起点规划设计。要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合企业生产要求。四是养殖小区必须实行企业化管理。畜牧业基地建设的最终去向是工业经济,因此,在管理上要实行企业化管理。一方面要加强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的饲养管理水平。一方面要抓紧时间建设合作社,落实生产、销售等各项制度,适应基地和市场的发展要求。
未来五年的预期目标是:在现有基础上用5年时间,把畜牧业建成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综合生产能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畜产品实现绿色、特色、品牌化,畜产品加工实现系列化,综合生产能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到2020年畜牧业实现现代化,达到发达国家水准。预计2010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0%,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25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0%。肉牛饲养量达到45万头,生猪饲养量达到85万头,家禽饲养量达到1300万只,羊饲养量达到8.5万只。肉类、禽蛋产量分别为8万吨、5万吨。鲜奶产量7.5万吨。
重点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建设。
一是加强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以宾西牛业公司为重点,扶强扶壮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向养殖户提供贷款担保、技术服务、原料供应以及出资建设基础设施等措施反哺养殖业。要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契约机制,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紧密合作关系。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合作社管理、部门服务、农民受益、各方满意”的目标,鼓励肉牛小区业主、养殖大户、经纪人参与合作社建设。十一五期末畜产品加工预期目标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
二是畜禽标准化生产基地体系建设。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提高生产力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突出绿色畜产品生产,全面推广标准化饲养规程。坚决推进以标准化肉牛小区为主体的生产基地建设。到2010年,全县每个乡镇至少发展3处存栏1000头以上的标准化肉牛小区,规模养殖出栏的肉牛占全县出栏总量的70%,肉牛生产实现绿色、特色、品牌化。规模养殖出栏的生猪占全县出栏总量的80%,肉料比达到1∶3;绿色畜产品达到50%。建成规范化的肉牛产业合作社17个。
三是加强畜禽良种工程体系建设。实施标准化繁育改良站点制度,建成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科技含量高、遍布全县的黄牛改良服务体系。大力推广黄牛改良三元终端轮回杂交,严禁杂交乱配。到2010年,黄牛冻配改良达10万头,其中三元杂交所占比例达到60%以上。生猪、家禽良种率达到100%。
四是加强饲草饲料工程体系建设。加快草地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草原载畜能力。对胜利、新甸、满井的草场进行人工种草、围栏封畜、松土补播。按《宾县退耕还草实施方案》要求,加快退耕还草的进度,建设高产人工草地和饲草饲料基地,增加饲草饲料产量。积极推行舍饲圈养方式,大力开展“三贮”、“三化”,普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2010年全县秸秆利用率达到55%。
通过调研,全面准确掌握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总结近几年来的工作经验、教训,找出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探讨破解发展瓶颈的办法,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完善政策措施,推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二、调研形式
采取统一调研时间、统一调研内容,分行业、综合调研等行之有效的调研形式。即由市委农工部牵头,组织市农业局、果业局、畜牧水产局、农机局、供销社等农口部门的有关人员组成五个调研组,每个组选择3~5个合作社进行重点解剖式调研,分析办得好坏的原因,并形成单独的调研材料。
三、调研时间
2012年7月27日至7月31日。
四、调研内容及方法
1、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数量及构成(农民、非农民等)情况。查看合作社章程及社员名单。
2、社员出资情况即现金入股、实物折价入股情况。查看章程及出资情况表。
3、合作社章程及岗位职责、组织活动、民主管理和监督、生产管理、财务、利润分配、风险保障、社(会)员档案管理等制度是否建立和是否切合合作社实际及执行情况。查看制度牌及有关记录,询问合作社负责人及2-3个社(会)员。
4、合作社为社员提供服务情况,主要包括是否提供信息、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加工、销售、资金等服务情况。查看有关记录并随机询问2-3个社(会)员。
5、合作社社员(成员)大会、理事会及监事会的组建及活动情况,合作社的民主决策情况。查阅有关记录并询问合作社负责人及2-3个社(会)员。
6、合作社的经营及收入情况,主要包括年销售收入、纯利润、公积金、公益金及第二次分配等情况。查看合作社帐本并随机询问2-3个社员。
7、财务制度及财务人员情况。查看制度牌、财务票据及有关会议记录等。
8、利润分配制度及实际分配情况。查看合作社帐本并随机询问2-3个社员。
9、合作社与农户联结的形式及效果。查看协议(合同)、带动农户表册等,并询问合作社负责人及2-3位农户。
10、决策的方式。查阅有关记录并询问合作社负责人和2-3个社(会)员。
11、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对政府、有关部门的具体要求。询问合作社组织负责人和2-3个业务骨干。
五、调研组成员及分工
六、调研要求
**市自2005年开始实施动物防疫标识溯源系统项目以来,实现了与农业部及省、广安市网络化传输报送动物疫情及订购防疫标识的信息化管理,为**市兽医卫生监督、动物重大疫情监控、基层防疫人员管理和动物及其产品安全检查等提供了科学依据。现将我市动物防疫标识(二维码耳标)情况简介如下:
一、项目概况
二、畜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三、项目实施情况
1、项目资金到位及管理情况
2、项目工作开展情况
1
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的背景
转变生猪生产方式是健康养殖和提高养殖效益的必然要求。XX年10月,**畜牧局组织人员对全县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据调研结果显示:农村散养受农村留守人口减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导致养猪成本增加,农户养猪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加之近年来,全县虽清净无疫,但受到周边地区猪ii型链球菌病、牲畜口蹄疫、无名高烧等疫情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民养猪积极性受挫。农村散养农户生猪饲养观念发生根本性改变,生猪饲养量直线下滑。大户养殖在未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以前,虽在养殖数量上有所增加,但养殖场建设存在防疫设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人畜混居、污染严重、效益低下、抗风险能力差等诸方面缺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猪产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猪数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散养难以供给社会生活的需要,推行规模养殖,转变生产方式成为破解难题的最佳办法。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健康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
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2.1
抓组织保障,推动生猪产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实现助农增收致富。生猪产业是我县农村的传统和骨干产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猪产业的发展,确立了“一体两翼”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工作,下发了《关于加快生猪产业化工程建设的意见》、《关于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的意见》等文件,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县级领导为组长,畜牧、质监、财政、环保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领导小组,并专门召开创建工作动员部署会议,与19个镇签订生猪产业发展目标责任书,严格目标考核。各镇各相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责任、措施“五落实”。
全县生猪产业发展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农户响应的工作局面。
2.2
抓政策引导,推动生猪产业从零星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转变,实现规模猪场硬件建设标准化。为进一步加快实施“劳畜富民”的发展战略,推进我县生猪产业升级换代,促进农民增收,县政府出台了配套政策措施,在生猪规模养殖户用地、取水、用电、融资、圈舍建设、引种等给予5-80万元的补助,引领农户走向标准化生产。一是根据国家中小型猪场建设标准制定了《**生猪规模养殖设计规范》,从XX年起,全县新建的规模养殖场都按设计规范执行。二是打造321国道、泸荣路、县道万得路沿线等12个生猪产业基地镇。三是按照农业部“八统一”要求,本着相对集中原则,已建成得胜仁和村等10个生猪生态养殖小区。
根据省委、州委、县委的指示精神和统一部署的要求,我们牵头会同畜牧局、超强公司等相关单位,组织力量,集中时间,深入到实施产业扶贫项目的乡村农户,走访座谈了部分农户和基层干部,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
一、实施企农合作精准扶贫的情况
某县20xx年学习借鉴船山区的经验,开始在规划和实施肉牛基地产业扶贫项目上,引入了企农股份合作机制;20xx年在该县获准立项实施连片扶贫开发项目时,对核心区主导产业建设项目,坚持并改进了企农股份合作的模式,基本实现了企农合作、精准扶贫的预期目标。
超强肉类食品有限公司属于省级农业产业化扶贫龙头,也是某县2010-2011年实施产业扶贫项目依托的龙头企业。该公司主营产业涉及无公害生猪养殖、肉牛养殖、绿色蔬菜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正在建设的40万头无公害生猪、10万头肉牛、1000万只鹅鸭屠宰加工厂和城北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项目,集屠宰加工、冷藏冷冻、农产品批发、物流配送于一体,将进一步完善企业+基地 (专合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有效集聚财政资金、部门资金、业主资金和群众筹资投劳,提升扶贫开发整体效果,从而达到整县推进、连片开发、产业扶贫的示范作用。
2010年肉牛基地产业扶贫项目,是依托龙头企业超强公司,联结白店等3个村826个农户,建立养牛专业合作社,按章程规范运作,负责项目建设、生产经营和收益分配等事宜。项目总股本设置(含圈舍、引种、沼气池建设)为506万元,农户投资230万元(折合到户补助和农户自筹)占45.5%,超强公司投资276万元占54.5%。将财政扶贫资金全额直接补助到入社农户,并作为入社农户股本金投入圈舍建设和引种,同时以直补给农户补助资金的90%为全体入社农户共享,10%用于对入社重点贫困户的倾斜。项目盈余约定按股本比例实施分配,当分配给农户社员不足10万元时,企业社员不参与分配,并由企业社员补足10万元分配给农户社员。
2011年连片扶贫开发项目核心区主导产业,继续依托龙头企业超强公司,联结才子等5个村1364个农户,建立鹅鸭专业合作社,按章程规范运作,负责项目建设、生产经营和收益分配等事宜。项目总股本设置(含种鸭场、孵化场、养殖示范场的圈舍建设)为564万元,农户投资340万元(折合到户补助)占60.3%,超强公司投资224万元占39.7%。项目盈余分配进一步完善,即从竣工达产年起,按项目股本比例分配到村,再由村按7:3的比例,按贫困户扶持、一般户引导的原则,在公推民选的基础上,分别扶持本村的重点贫困户和集体经济或公益事业;当分配到村的总额不足17万元时,企业社员不参加分配,并由企业社员补足17万元分配到村。
二、推进企农合作精准扶贫的措施
该县各级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产业扶贫企农合作,精准扶贫新模式,县扶贫办、财政局、畜牧食品局和乡村、企业齐抓共管,以专业合作社为项目实施主体,从宣传发动、组织实施、技术指导,到项目管理、资金监督、收益分配,形成了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有效运作的工作体系和互动机制。
一是严格规范专业合作社。通过宣传发动,民主选举,完善管理、监督机构和规章制度,筹措落实项目建设资金,建设圈舍及配套设施,引进育肥营销优质品种。
二是严格项目实施方案。坚持向重点贫困户倾斜的原则,落实股权,保底分配,合规运作。不得擅自调整或变更项目的内容、地点和规模;对确需调整的,必须按原审批程序报批。
三是严格县级财政报账。坚持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政策性规定,规范拨付程序,保证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分阶段安排财政补助资金。对不按规定使用资金的,则终止拨付;对拒不纠正的,即终止项目执行并追究相关责任。
四是严格执行公告、公示制。在项目实施村社,对项目资金来源、建设内容和规模、补助环节、补助标准和受益农户等进行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对股本收益应到户的现金或物资,采取一折通或受益农户的花名册及签章的方式兑现,杜绝虚报冒领。
五是严格监督和检查验收。扶贫、财政和实施部门积极配合,相互协调,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搞好全程监督和检查验收,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发挥产业扶贫推进新农村和全面小康建设的作用,为全县扶贫开发探索了新的路子、积累了新的经验、做出了新的示范。
这次调研表明,该县实行产业扶贫企农合作,精准扶贫,关键在依托龙头、股份合作、联建共享、保底分配、长期受益、精准扶贫,即以专业合作社为实施主体,发挥与农户的联接作用、组织作用和载体作用,着力构建看得见、摸得着、迅速见效、长期受益的产业扶贫新机制,有利于贫困农户作为产业扶贫的参与主体,进而完善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方式。推行企农合作,精准扶贫模式,从投资环节把农民变为股民,加大村集体公共服务职能,既锁定扶持了重点贫困户,又使一般户能够更好的发展,特别是养牛合作社公推民选的200个贫困农户,首次户均分红500元,把扶持贫困户、引导一般户的精神落到实处,使政府、企业和农户都感到满意,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
三、发展企农合作精准扶贫的建议
ⅹⅹ县在近两年实施产业扶贫项目的过程中,县乡村突出统筹城乡发展,集中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企业、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尤其是企农合作,精准扶贫的新机制,有力推进了新农村和全面小康建设。对于这次调研覆盖的区域来说,项目实施前后带来的变化十分显著。
一是通过现代农业技术展示和培训、帮助农民接触新的理念,学会利用新的思维和技能,使大园区、小庄园生态示范扩展到1500余亩,呈现出产村相融的新格局。
二是在项目区新建整治水泥路15公里,架设跨河水泥大桥2座,安装路灯及杀虫灯34盏,修建垃圾池、公厕22个,资助修建活动场地,添置安装健身器材,让村民开始有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感受。
三是项目盈余除了按股份比例分配之外,还吸纳重点当地贫困农户进场务工100多名,每月发工资、包伙食,增加现金收入每年达150余万元,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