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部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尤其在法制建设上。如何建立健全与社会整体相适应的法制体系,以法治业,以法兴业,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在此作一阐述。
一、旅游市场现存的问题。
目前旅游市场尚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因而存在许多问题。从宏观上讲,主要是:
1、旅游宏观调控乏力。行政管理部门权威不够,缺乏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机构。部门所有、各自为政的传统习惯难以改变,局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使市场难以实行统一管理。同时,与管理相应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法律法规、措施未跟上,使
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该如何学习,什么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我们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应该怎样学习?我觉得,应当做到几下几点:在上课之前把整本教材像看文学作品一样通读一遍;上课认真听老师讲的内容;时不时地记一些笔记。以上这些只是基本,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一、三维立体学习法
这里我要说的是一个三维立体学习法。欧洲学者费奥和博迈森提出的学习立体模型,该模型把学习分成三个维度,即实践性,交往性,和自主性。
(一)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不用老师逼迫,自己主动学习,上课时,主动把老师讲的不懂的或需要深入了解的知识点记录下来,下课通过网络、书籍、图书馆等深入了解信息和知识。这一点我们的学生做的不够好,认为只把老师讲的记下来就行了,考试及格就可以了,记住,你学的东西是你自己的,别人带不走,抢不去,天长日久的积累就是你的资源和财富,应付和对付到最后你什么都没有,白白溜走了时间。
(二)交往学习
所谓交往学习,就是知识不是你自己一个人在学,而是和同学们一起学,有很多好处:不但能倾听别人的经验、方法,取长补短,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便于今后在职场上快速融入团队。这就是为什么教师上课时要给学生分组,分组讨论,分组做一个调研报告,分组模拟一个操作等,希望同学们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在分组作业时能发挥每一位同学的作用,不要搭便车。
(三)实践学习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专业,学生们不单单要学习饭店的发展历史,还要学习前厅部、宴会部的一线员工是如何服务的,不仅要学习导游的工作流程,讲解技巧,更要在实践中体会、琢磨。
本文重点谈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如何增强学习的实践性。
二、如何增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实践性
(一)增强课后扩展阅读
1、国家旅游局官网
这里不但有旅游业的实时焦点新闻,还有相关旅游统计公报,各省旅游要闻等,是了解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最佳途径。另外,浏览各省旅游局的官网,更可详细了解旅游业的发展状态,以及最新的产业政策等。如:辽宁旅游政务网,辽宁旅游资讯网。
2、各类旅游报刊杂志
《中国旅游报》是中国唯一的全国性旅游行业报。建议班级订阅一份,互相传阅。一些可读性强的相关旅游杂志,主要从旅游者的角度,图文并茂,感悟旅游目的地的精彩,经常阅读,练就旅游达人。如:国家地理、中国国家旅游、旅行者、悦旅、旅游时代、旅游纵览、旅游情报、世界、华夏地理等。
3、互联网与旅游业结合的新业态
学生要了解目前旅游业发展的水泥加鼠标的新业态,尤其是在线旅游运营商的发展,这些旅游运营商的运营模式是怎样的,发展趋势如何,需要什么样素质的人才。如:携程、艺龙、同程、去哪儿、途牛等。
(二)多与学长沟通
著名职场励志书《你能行》的作者,北京优可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CEO老可曾在这本书中写到他请职业规划师给在校的大学生提一点建议时,那位规划师毫不犹豫地说“在大一的时候认识20个师兄师姐,这样你就可以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可以从他们那里完成自己的职业兴趣探索,从而尽早判断你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建议同学们多和老师沟通,了解毕业生的去向和联系方式,向他们去取经。或由他们介绍给行业内的前辈、精英,平时多沟通,交流,了解行业动态、发展以及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
(三)学习课程时的及时实践
有一些同学抱怨毕业后到旅游企业的工作都是一线服务员,我们是本科生,还有许多专科生也在那做,真是大材小用,本科学生毕业后当服务员?有这种想法的同学不少!想一想,专科生比我们本科生学的更专,工作后上手快,相比之下,我们本科生年龄比人家大,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有一些同学说,我们不是学旅游管理的吗,我们毕业之后不是要当管理人员的吗,同学们,管理不是空中花,管理要接地气,任何管理者都要从一线做起,了解操作流程,方法、技巧,这样才能去管人,所谓管人就是让人去做好事,如果你连这个事是怎么做的都不知道,那又怎么去管理呢。
那问题就来了。我们本科生如何赶超时间要比专科生做的好。随时实践!不要等到大四实习时老师给你安排一个岗位,那时候就太晚了,去什么方向的旅游企业,酒店、旅行社、旅游电子商务、旅游涉外保险、旅游景区?不实践,哪个是你喜欢的你自己也不晓得,即使选择了一个大的方向,现在实习的时候也都是双选,企业选不选你还不一定呢,这是不是就丧失了去你心仪的企业的机会。所以,建议在平时要随时去实践。这种实践包括:
1、老师在课堂上留的调研报告
比如在讲旅游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时,留了一个调研报告,调查一下酒店行业和旅行社行业人员流失情况,其实,不光是让大家完成一个调研报告,更注重的是让同学们有一个和企业接触的任务,逼迫大家主动接触企业,了解行业动态,并向企业展示优良的自我形象和学校形象。实践证明,这种形式非常不错,学生做完调研回来,向老师汇报,有一个旅行社非常看好我们的学生,并欢迎学生课后做兼职实习。又有一个知名旅行社的客户经理看到我们学生的风采后,特意打电话给老师,让老师推荐10余个优秀毕业学生到企业实习。此种实践方法的效果是看得见的。还有一些学生在完成该作业时,时常有企业人员不接待的现象,万事开头难,慢慢来,一定行的,这样,学生锻炼了胆识,磨练了意志,懂得了如何与人沟通。一份调查报告作业的内涵是多么丰富啊。这样,在旅游经济学,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学原理与实务等多门课程上,以作业形式丰富学生实践经历是一种非常好的表现形式。
2、课程内的参观实践
在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学原理与实务,饭店管理、旅游开发与规划等课程上,都设计一些参观课程,并听取相关业界人士的讲座,增加对业界的了解。
3、模拟实践环节
根据相关课程,设置了导游模拟训练,酒店和客房模拟训练等模拟实践环节,通过对相关岗位的模拟操作,达到领悟技能、流程的目的。
(四)寒暑假的短期兼职
有些学生在寒暑假时无事可做。我觉得这个时候的时间比较紧凑,是一个在行业体验实践的好机会。尤其是在暑假,这个时候是旅游旺季,旅行社和酒店的人员都比较缺,容易找到兼职机会。通过一两个月的实习,基本能了解和掌握实习岗位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服务流程,并对该行业有大致了解,不但能把老师在学校对该门专业课的讲解深入体会,更能发现实践操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便于回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与我校有着很好合作基础的沈阳故宫旅行社,每年到旅游旺季都会招收一些兼职景区导游员,这时我就会为他们推荐一些优秀在校学生,通过旅行社的反馈,我校学生表现非常优秀,其中有同学还获得了游客的表扬信,从在该旅行社实习的学生的导游技能看,要比没有去实习的同学高出很多。以后行业内发的机会更多。
(五)毕业实习
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为例,旅游管理专业从2010级的学生开始实行三加一的人才的新模式。所谓三加一教学方式,即在有效的四年制本科学习中,集中三年时间学习理论课,最后一年进行实践锻练和毕业论文。加强学生在校最后一年的实践环节,使学生能综合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不断增强旅游管理与服务意识,提高从事旅游管理与服务的实践能力。我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积极创建各类实习基地,搭建实践平台,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操作技能。在时间上采取“3+1”的新学制,第一,专业实习必须从第六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1个月内开始,必须在一个实习单位实习满规定时间(酒店、餐饮满6个月或达到6个月的工作量;旅行社满3个月),不同实习单位实习时间不可以累计。实习时间不满的学生,其实习成绩作零分处理,并按规定重新安排实习。进一步建立完善的实践考核体系。制定了实习管理与评估管理办法,使校外分散实习能够落实到实处,保证了实习计划的完成和实习质量。第二,要求毕业论文与专业实习内容相结合,学生在专业实习过程中应该注意及时总结经验,以便于撰写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
通过“三加一”教学模式,本专业教学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一方面,是实习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和提高;另一方面,是毕业论文的质量得到提高,旅游管理专业2010届、2011届绝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是结合实习岗位相关内容写的,所以毕业论文能够达到理论与实践,言之有物,质量普遍较好。
(六)参加各种旅游学术会议、讲座
学生通过参加一些旅游学术会议、讲座,或网络上搜索观看一些讲座视频,增加对旅游行业发展的深深层次了解,同时增加和同行业界的接触和交流的机会。
(七)参加各种旅游服务大赛
通过参加学校、省市级的各类旅游职业大赛等,锻炼学生的能力,开阔学生视野,同时也增加了行业对我校及学生的认可,进一步促进就业。
陕西省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逐步成为旅游大省。近年来,陕西省旅游业发展更为迅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产业地位也随之上升,对陕西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
一、陕西省旅游业发展迅速,对地方经济贡献不断提升,对相关行业的带动十分明显
根据2016年陕西省旅游局旅游业对地区经济社会综合贡献率的调研报告,2012到2015年间,旅游业对本地区GDP的综合贡献从13.27%上升到14.88%,提高了1.62个百分点;旅游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从2012年的8.02%提高到9%,旅游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49%;2013年到2015年间,旅游业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了1.46、1.31和1.11个百分点;从旅游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来看,2012到2015年间,旅游业在第一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从4.68%上升到5.77%;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从19.88%上升到20.14%。从2015年陕西省的统计数据来看,旅游业对促进本地区相关产业发展的贡献比较突出,其生产总值占住宿餐饮生产总值的63.36%,占批发零售生产总值的26.88%,占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生产总值的25.24%,占房地产生产总值的10.22%,占其他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15.86%。
由此可以看出,旅游业对陕西省关联产业的带动效应远大于关联产业对旅游业的贡献效应,已经成为本地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支柱。
二、陕西省旅游业发展仍然存在旅游公共服务不够健全、旅游产品差异化不足等问题,旅游业供给无法满足市场日益变化的需求
2013到2015年间,陕西省接待境内外旅游人数不断增长,旅游总收入逐年递增。但从游客在“食、住、行、游、购、娱”六方面的花费情况来看,花费结构发生着一定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国际旅游收入构成看,2013到2015年间,入境游客在长途交通、住宿、餐饮、市内交通、邮电通讯方面花费所占比重有逐年提高的趋势;娱乐花费所占比重2014年相比2013年有所提高,但2015年与2014年持平;购物、市内交通和其它服务的花费比例呈下降趋势(图1)。
2.从国内过夜游客的花费构成情况看,2015年与2014年相比,长途交通、住宿、餐饮、娱乐、市内交通、邮电通讯方面的花费所占比重有所上升,景区游览基本持平,购物和其他服务所占比重大幅下降。
3.从国内一日游游客的花费构成情况看,长途交通、餐饮、娱乐、市内交通、邮电通讯花费所占比重上升,景区游览、购物和其他服务花费所占比重大幅下降。
剔除价格因素,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入境旅游者在购物和娱乐方面花费持平或下降,表明陕西省在旅游产品提供和娱乐服务方面有效供给不足。具体体现为旅游产品和娱乐服务较为单一,特色不明显,创新不足。
国内过夜游客和一日游游客中,购物所占比重在两个年度均超过了10%且上升幅度较大,购物主要集中在陕西地区的特色食品和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方面;娱乐花费有所上升,但两年均未不足10%,游客参与的娱乐活动主要集中于体验式旅游;陕西省近年来提出了打造体验式旅游新业态,但效果尚不明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游客的消费需求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单一的观光旅游需求已经逐步转变为互动参与的体验式旅游需求,从对标准化产品和一般的需求逐步转变为对定制产品和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如何在满足大众化消费的基础上,提供更富有个性化、差异化,能满足不同消费层面游客的需求的旅游产品,已成为陕西省旅游业做强必须面对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1 2013-2015年陕西省国际旅游收入构成分析(%)
从陕西省旅游统计数据可以看到,近年来本地区的国内游客在出游方式方面,家庭或者亲朋Y伴旅行所占比例最大,个人旅行次之,主要是自助游形式。自助游是一种个性化旅游,其需求多元化且对旅游信息的依赖程度高,因此对旅游信息在可靠性、及时性和提供途径的多元化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两年陕西省游客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在优质景区的讲解服务、旅游咨询服务、体验式旅游等方面满意度有了一定提升,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部分乡村民俗村同质化严重;部分景区旅游交通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停车难问题突出;部分景区周边环境秩序较乱、卫生条件差,安全管理存在漏洞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游客的正常游览,对景区乃至陕西的旅游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因此,陕西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实质问题是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有效供给不足。要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供给侧改革入手,调整旅游供给结构,增加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有效供给。
三、陕西省旅游业供给侧改革的路径探索
供给侧改革较权威的解释是指“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基于陕西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供需矛盾,推进其旅游业供给侧改革,应该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旅游产业供给结构,打造高质量、多样化的旅游产品,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改善旅游环境,不断提高旅游供给水平,满足日益变化的旅游市场需求,具体路径如下。
(一)树立消费主体理念,有效整合区域资源,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
以市场为主导,以消费者为主体,积极适应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要站在全域旅游的高度,谋划旅游业健康发展新模式,把陕西作为一个“大景区”,进行科学地规划和建设。
以旅游业为中心,对本地区的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相关产业、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和文明素质等进行系统化和全方位的优化提升。要进一步实现区域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旅游综合功能的全面升级,使旅游业态从当前的景点旅游逐步升级为全域旅游,最终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城乡居民共同参与的陕西全域旅游大格局。
(二)树立旅游品牌理念,提高旅游产品供给质量,提升陕西旅游整体形象
品牌是一种产品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标识,作为一种无形资产,能给拥有者带来额外的增值。增值的源泉就是消费者对该种产品的高度信任和良好印象。陕西旅游业要进一步做精做强,必须树立旅游品牌理念,不断提高旅游产品的供给质量。
1.做好陕西现有旅游品牌的维护和升级。对“丝绸之路起点旅游”、“秦岭国家中央公园”、“红色旅游”等已有的旅游品牌加强精细化管理,讲好品牌故事,不断提升品牌效应。
2.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打造乡村旅游精品,适应多元化、个性化旅游市场需求。目前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较高,就成熟度和对游客的吸引度来看,在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浙江省。差异化发展是乡村旅游的生命力,在陕西乡村旅游精品建设发展中,一定要注重差异化发展思路,保持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和传统旅游业态的区别。要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深入挖掘独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形成乡村旅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全省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3.适应大众旅游时代的新趋势、新特点,发挥产业特色优势,不断推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要在“旅游+文化、农业、体育、休闲度假、互联网”等方面深入探索,不断创新旅游产品形态,培育陕西旅游新精品,塑造“人文陕西,山水秦岭”的整体形象品牌,提升陕西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和美誉度。
(三)树立游客为本理念,不断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品质,进一步满足游客需求
旅游服务的品质,关系到游客的旅游体验,高品质的旅游服务,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前提。树立“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理念,不断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品质,是陕西旅游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路径。
1.不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在进一步完善支线航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际运输轨道等交通网络的基础上,适应当前游客自驾游、自由行不断增加的趋势,要加快完善交通标识、停车场、自驾营地和旅游厕所等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标准化管理,为游客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基础旅游服务。
2.加强智慧旅游平台和游客集散中心的建设,建立便捷的旅游信息服务系统,保证游客随时随地享受旅游咨询服务。目前已经开始全面实施的《陕西省智慧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以加强现代化科技创新应用为核心,积极培育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旅游发展模式;依托交通枢纽,建设全国性游客集散中心,逐步实现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城市、旅游线路咨询服务全面覆盖。
3.不断探索创新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旅游公共服务产品建设,提高其对市场需求的满足程度。随着旅游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和旅游市场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增加,原来主要靠政府投资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不能M足游客的需求,必须创新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如积极推广实施 “PPP”模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旅游公共服务领域。
4.创新旅游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旅游市场管理水平,提升旅游综合服务质量。旅游体制机制是影响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陕西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现有职能已不能满足行业需求,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加快旅游体制机制的创新势在必行。
(1)建立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强化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综合协调能力,研究解决陕西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2)创新景区管理方式,积极探索建立权责对等、高效运转的管理模式,逐步实现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
(3)创新服务评价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建立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诚信记录和等级退出机制,不断完善旅游服务管理机制以及导游职级、服务质量和服务报酬相匹配的导游激励机制等。
关键词:高职旅游;专业设置;优化调整
河南高职旅游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近十年时间的快速发展,在校生所占河南旅游教育份额由2007年的34%逐年递增至2009年的74%,取代中职旅游教育一贯优势,成为河南旅游教育的主要层次,也成为河南旅游业最大的旅游专业人才供给基地。
随着旅游业在河南省经济建设中地位的提高,“旅游立省”战略目标的确定,以及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带来对旅游专业人才质和量要求的明显变化,为河南高职旅游教育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挑战。各高职院校更加注重专业内涵建设,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师资建设、“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等方面不断规范发展。但从整体上看,河南省高职旅游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特别是专业设置问题尤其突出。国家教育部相关“教指委”已经做出积极的探索,提出了很好的方案,河南省也很有必要对高职旅游类专业设置进行优化调整方面的探讨。
一、河南高职旅游类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旅游业是一个涉及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企业的综合产业,食、宿、行、游、购、娱是现代旅游的六大要素,因而旅游类专业是涉及面较广、综合性、应用性强的专业。由于办学传统、思维惯势等与高职旅游教育职业化发展的融合不到位,导致专业规范化建设过程中出现偏差。
河南高职旅游类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旅游类专业定位模糊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教高[2004]4号),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分,明确了旅游大类的地位。旅游大类包含旅游管理类和餐饮管理与服务类2个二级门类、8种专业。其中,旅游管理类包含旅游管理、涉外旅游、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和酒店管理等6个专业,餐饮管理与服务类包含餐饮管理与服务和烹饪工艺与营养2个专业。但是,应用英语专业(通常开设有旅游管理方向、涉外旅游与酒店管理方向等)和旅游英语专业(通常开设有英语导游方向、涉外旅游方向等)却不属于旅游大类,而归到文化教育大类下属的语言文化类专业。
可以看出,旅游大类的划分是基于行业的职业岗位群,而文化教育大类的划分就带有明显的学科分类的特征。在这样的分类指导下,现实操作中就会出现问题。比如很多旅游院系大都设置有旅游英语专业,主要培养英文导游、国际领队等旅行社岗位人才和涉外或高星级酒店的前台、西餐厅等岗位人才,如果按照专业大类的要求来进行专业建设的话,它往往会套用传统的学科建设的成熟模式,即很偏重理论性。但如果按照旅游大类的思路来建设,它就应该有典型的职业化性质,会带有很典型的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所以现实中就会有这样的混乱,相同的专业设置,五花八门的培养方案,结果培养出来的人才大相径庭,有的抢手,有的滞销。
另外,专业门类模糊。首先体现在二级门类名称和专业名称混用。由上图1可以看出,旅游管理(二级门类)与其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同名,餐饮管理与服务(二级门类)与其下的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同名,这容易出现指代不清,造成理解上的歧义。另外,酒店管理专业与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竟然属于不同的门类,可是对比相关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都几乎一样。因此,难免会提出这样的质疑:是不是酒店管理专业应该偏重“管理”,而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兼重“管理”与“服务”两个方面?他们的真正区别到底在哪?
再比如说“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方向+旅行社管理方向)”,试想,一个专业可能有好几个方向,但几个方向的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如何用同一个载体完成?又如,“旅游服务与管理(导游方向)”,我们的专业目录里既有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又有导游专业,那么专业代码是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64151合适还是用导游专业的640103更准确?又如,应用英语(旅游管理方向、涉外旅游方向、酒店管理方向),到底应该归到外语类专业还是旅游类专业?
(二)旅游类专业设置过于集中
根据2010年3月国家“教指委”的“全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发展调研报告”显示,河南56所高职高专院校中,有33所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占59%,酒店管理专业19所,占34%,其它专业10所,占17%。
可以看出,河南省旅游类相关专业培养的专门人才主要集中在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两个专业方向上。从毕业生情况看,旅游管理专业占38.56%,酒店管理专业占56.10%,两个专业占了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总数的94.66%;从在校生情况看,旅游管理专业占52.70%,酒店管理专业占41%,两个专业占了旅游管理类专业在校生总数的93.70%;从2009年计划招生情况看,旅游管理专业占60.10%,酒店管理专业占31.40%,两个专业占了旅游管理类专业招生总数的91.50%。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两个专业在毕业生培养、在校生人数、计划招生人数等方面分别占据了旅游管理类专业总数的94.66%、93.70%、91.50%,说明河南省旅游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结构太过集中,这样的规模和结构是不能满足目前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很有必要按市场需求和调节对这些专业进行优化调整。
二、河南高职旅游类专业设置优化调整方案探讨
(一)我国高职旅游类专业设置优化调整方案
2010年3月国家“教指委”的“全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发展调研报告”中专门针对我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设置提出了修改意见,准备实施专业优化设置。可以看出,这样做的效果:
一是专业定位更加准确。如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合并为“旅游服务与管理”,明确了高职高专办学层次与旅游业所对应岗位需求的匹配,使人才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避免了专业方向设置重复的问题;
二是专业设置更加规范。如取消历史文化旅游专业,或归入导游专业,一方面充实了所合并专业,另一方面规避了学生因为知识面窄导致就业面窄的问题;
三是满足新兴业态的需求。如把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纳入专业目录,就是顺应了近年来旅游新业态的巨大需求,使旅游教育和旅游业形成良好的互动,互相推动,共同发展。
(二)河南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设置优化调整方案
截止2011年3月,笔者通过河南省教育厅高职院校网站平台对河南省33所开设有73个旅游类专业的高职院校进行信息收集,除以上7个专业设置外,还有12所院校设置了旅游英语专业、2所院校设置了英语导游专业(郑州旅游职业学院还设置了旅游日语、旅游韩语等小语种专业)、2所设置了应用英语专业(一所为涉外旅游与酒店管理方向,另一所为旅游管理方向)、1所设置了森林生态旅游专业、1所设置了企划与营销专业和办公文案专业。其中,有27所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占37%,酒店管理专业18所,占25%,旅游英语专业12所,占16%,涉外旅游专业5所,占7%,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3所,占4%,导游专业、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应用英语专业各2所,各占3%,英语导游、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森林生态旅游等专业各1所,各占1%,其它2个专业,占3%。也就是说,目前河南高职类专业设置共计为13个专业。
以“我国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目录调整建议表”为参考,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实践经验以及行业需求,特提出河南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设置优化方案。
这样做主要是基于以下的考虑:
一是目前的高职高专旅游教育的层次定位应该定位于培养服务行业一线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和基层、中层管理人才,因此,旅游类专业的设置首要的原则应该先立足于服务――行业需求量最大的岗位,然后才是管理――潜在的发展空间,所以建议把高职的旅游管理专业更名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更名为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
其次,根据目前全国和河南酒店业的发展现状看,随着酒店业特别是高星级酒店的急速扩张,对酒店管理方向的人才需求剧增,以现有的专业数量和培养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应大力扩大酒店专业的数量和规模;
其三,尽管旅游行业一直奇缺外语类人才,特别是小语种人才,但旅游行业对这类人才的要求标准至少在本科培养层次之上,所以高职这类专业人才的对口就业率几乎为个位数,甚至为零,所以应适当限制或停招此类专业;
其四,目前的高职高专旅游教育的层次定位应该明显区别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应更注重职业能力、人文素养和通识能力的培养,因此专业的设置不应该过多过细,否则反而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
总之,河南省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的设置原则以鼓励发展旅游服务与管理和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适度发展景区服务与管理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严格控制涉外旅游专业的设置。通过优化专业设置,更好的与行业需求接轨,使河南高职旅游教育的专业定位更加准确,专业设置更加规范,并适度兼顾满足新兴业态的需求,从专业设置的层面上,尝试解决高职旅游人才培养和旅游业人才需求供需错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田里,马勇,杜江主编.中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2]李艳红,曹晔.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现状调查与调整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8.
[3]杨红F.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透析[J].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2.
[4]曾曼琼.高职旅游教育发展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2,(1).
乡村旅游工作调研报告范文一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田园风光和农业农事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近年来,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亲近自然、陶冶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和进行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
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加上过去宣传促销不够和受开发条件所限,使得了解和来我们旅游的客人并不是很多,然而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这就充分说明发展旅游具有巨大的潜在开发价值和潜在客源市场。由于我们缺乏知名度较高的旅游企业,没能够把知名度打出去,以至于旅游方面没有做得很有特色。就我看来乡村旅游是一个市民需要、农民受益、前景无限广阔的新兴产业。当今的经济形式也强烈的呼吁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将县的旅游市场做大做强。
一、旅游发展的优势、现状与差距
我认为,我县发展旅游业优势突出。我们也看到,乡村旅游已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优势突出,开发潜力巨大
1、优越的地理条件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西部,山清水秀,物产丰饶,是赣粤湘三省交界处保存完好、融山水为一体的生态功能区;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是典型的老区、山区、库区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享有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素有水电之乡、旅游之乡、茶叶之乡的美誉。全县通行客家话,拥有浓郁的客家文化和风情。县面积不大,只有1543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0万人,但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79.8%,空气质量也稳定在1级,江是长江流域保持最好的水系之一。便捷的交通将为县乡村旅游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2、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治安指数高,百姓淳朴好客。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环境优美,境内山奇水秀,风光旖旎,是大京九沿线赣南西部地带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我县拥有国家一级景点4处,二级景点12处,三级景点31处,四级景点55处,五级景点60多处。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两个,即五指峰国家级森林公园、陡水湖国家森林公园。从资源看:休闲旅游的资源非常丰富,我县发展休闲产业已具备适合发展休闲旅游的条件。
3、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我们除了拥有水电之乡、旅游之乡、茶叶之乡的国家级桂冠,还有闻名全国的陡水湖和后来国家又相继在江上建成的罗边、龙潭等发电站,形成的一线穿五珠、一江连五湖壮美景观。与此同时,我县广大农村生态良好的田园风光、山清水秀的乡野村落、风格独具的客家农家小院,绿色环保的农副产品、风格独特的农家饮食、热情好客的客家朋友。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将为我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无限的商机。
4、深厚的文化底蕴,纯朴的民俗民风是打造乡村旅游的重要形式。众所周知,我们赣州地区除了拥有具有红色革命文化,还有着客家文化、宋城文化、生态文化等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得天独厚。这些优秀的地方文化,是乡村旅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二)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
1、认识不足,市场观念不强。首先是对乡村旅游的产业地位认识不够,没有看到乡村旅游广阔的市场前景。认为旅游只是风景名胜区的事,从而忽视乡村旅游的发展。再就是缺乏对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认识,出现了建筑城市化、活动简单化等趋向。
2、基础落后,功能配套不全。目前我区广大农村道路条件并不理想;景点建设、环境打造等总体上讲还比较差,整个基础设施的配套不全,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要。
3、相对于那些成功的乡村旅游县的范例,我们缺少的是市场的宣传力度,本地缺少知名度较高的旅游公司,我们也缺少与外地知名旅游公司的相互合作。
二、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与工作业绩
如前所述,我县完全有条件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并发展成为吸引力大、竞争力强的乡村旅游强区。为此,1999年,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研究,提出了旅游兴县的战略构想,决定把旅游业作为支撑我县经济发展的中长期支柱产业来抓,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当年建设了旅游商贸城,邀请中科院地理所编制完成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0年成立首家旅行社-五指峰旅行社;引进外商开发力源山庄;举办了秋之韵旅游周活动;编制完成五指峰、陡水湖、仙人湖详细控制性规划。2002年成立了陡水湖景区船运公司;引进新余、千岛湖的客商在陡水湖开发民俗风情苑、鬼城等旅游项目。2003、2004年五指峰、陡水湖先后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这期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2005年引进深圳安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整体开发旅游产业,县委、县政府提出:依托大项目带动整体开发,以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带动综合开发,以核心景区建设带动梯度开发。开始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点、有带动性的项目建设。2006年县首家四星级酒店建成开业;成功承办了全国第三届生态旅游论坛。2007年成功入选中国生态旅游大县66强,同时又喜获中国最具魅力的生态旅游大县和最具发展潜力的生态旅游大县两项大奖。2008年被评为全国首个中国石艺之乡,成功举办首届陡水湖金秋赏枫节。2009年被评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成功承办赣州市第三届生态旅游文化节,县首家按五星级标准建设的度假村一期项目建成并开业,陡水湖景区旅游专线建成并通车。骄人的工作业绩昭示着的旅游事业一定会蓬勃发展!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1.发展目标及定
未来将发展成赣州新区,是赣州主城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可按照魅力乡村,生态产业,休闲观光的总体定位,重点发展特色乡镇:梅水乡;利用我县两茶一苗(犹石嶂万亩茶叶基地、合溪万亩油茶基地)特色种植优势,洁净水质的水产养殖优势,充分挖掘美食资源、民俗资源,并在沿高速出口,县城至陡水湖旅游公路建设开办特色农家乐和休闲农庄。主要建设三个现代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区:梅水乡洋田葡萄基地和农博园;梅水园村生态茶园乡村旅游示范点;社溪镇沙塅桂花苗木园。将我县建设成为赣州规模最大,特色最突出的泛乡村旅游区域,成为我省乡村旅游首选目的地之一。
2.乡村旅游点(村)建设措施
(一)扶持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
对于新获评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农家旅馆、饭馆,县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
(二)提倡在乡村旅游点进行公务接待。
积极鼓励单位在乡村旅游点或农家乐进行公务接待,县属各单位、各乡镇的公务接待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安排在乡村旅游点。
(三)给予税费优惠政策。
对农家乐办理证照等方面政策性收费要依法依规给予减免,对新开办的农家乐2年内除上级明文规定的税费以外,地方实际所得实行先征后返的办法进行奖励。凡新开办的农家乐必须符合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同时报县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审核认定后,方可享受税费优惠政策。
(四)强化乡村旅游人才培养。
强化对乡村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由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旅游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每年定期举办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培训班,并组织学员外出参观学习。
(五)健全乡村旅游管理基层组织。
建立健全乡村旅游管理基层组织,县财政给予一定办公经费补助。乡村旅游发展重点村,应建立乡村旅游协会,承担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职能。协会会长,经民主选举可以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或有较大影响力和带动作用的乡村旅游经营业主担任。乡村旅游协会的设立,应报当地乡镇政府同意,经有关部门审核后,依法登记,并纳入县旅游部门的行业管理。
(六)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对纳入统一规划的农家乐经营业主、金融机构优先安排三户联保惠农贷款,贷款主要用于相关设施建设、房屋装修、环境美化、果园开发等乡村旅游点开发。每年整合上级相关贴息资金安排50万元,用于扶持个体业主或外来客商从事乡村旅游资金开发的贷款需要。
(七)强化乡村旅游规划管理
县乡村旅游重点区域由县人民政府组织规划策划,规划策划经费由县财政安排。各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实施经营乡村旅游项目须执行规划策划的相关内容,县旅游局负责规划策划内容监督落实。
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是我县已经确立的发展方针,可以说,这十二字方针精确地把握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政治、经济、文化是当今社会的三个纬度。要真正实现旅游兴县,只有将旅游当作一个产业来打造,才能拉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真正达到旅游兴县的目标。崭新的一年即将开始,旅游业定将取得更好的业绩!衷心希望全县30万儿女齐心协力,奋发图强,在我县领导的带领下,向即将到来的2016交出一份满意的新年答卷!
乡村旅游工作调研报告范文二
一、调研的准备
为了掌握大量的一手、二手资料,研究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我们成立了有分管的副乡长为组长的旅游调研工作小组,为调研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调研组建后,分头查阅有关旅游的文献资料,争取在实地调研之前对我乡旅游有一定的了解。
二、调研的行程
201X年9月17日我们调研组3人一行来在石泉等村进行为期四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四天我们的行走线路是:石泉上古寨、古民居------金宝塘坡田------上流飞檐台、节孝坊-----霞留小水果基地,每个村一天。
三、调研方法
在调研时我们充分运用各种调研方法,力求使不同的方法所得的资料之间相得益彰,保证我们可以点面结合的获得一手资料,从而保证相关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运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二手资料法:每到一村,我们都与该村的村干部进行座谈,了解该村的概况,并从村干部那里收集旅游业基本情况,及该村旅游发展情况介绍等相关的二手资料。
2、问卷调查法:在对旅游工作进行探索性调查后,根据此次调查的目的,利用乡政协旅游工作调查问卷,组织部分公司、社会知名人士等30余名人召开座谈会,完成调查问卷。
四、调研范围
此次调研范围为马桥乡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调研的初步结论
经过一天的实地调研,我们共完成问卷30余份。通过所收集的信息,可以获得如下结论:
(1)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发展乡村旅游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1、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的问题。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尽快降低农业就业的比重,是解决农村问题,建设农村地区全面小康社会最为重要的举措。从此次调查来看,乡村旅游景区的从业人员来自于景区周边村镇。可见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由于乡村旅游业就业岗位层多面广,所需技术相对难度不大,只需短期培训就可上岗工作,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化;再者,一旦乡村旅游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当地的重要产业后,可以实行当地劳动力的长期甚至永久转化,进而加大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2、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马桥乡主要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乡镇,农业结构正在调整当中,第三产业比例较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而经过这几年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引起区域农业产品的特色化,如我乡的花豆、生姜去年吸引来了上千游人。
3、有利于解决农民增收减缓问题。马桥乡发展乡村旅游已经初见成效,特别是它将农业与旅游业很好结合起来,实现双业增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我乡有些村民的30%--40%的收入很多来自于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景区销售所得的收入。可见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大大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增收减缓问题。
4、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在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在调查石泉等村村民是否支持发展乡村旅游时80%左右的村民表示支持。乡村旅游不仅以农业生产方式、多种参与活动和民俗文化等吸引游客,而且以优美的环境给游客以美的享受。因此,植树种草,美化环境是其必要的投入。根据马桥乡乡村旅游景区村民反映发展乡村旅游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好处是路变好了,村镇整洁了,水干净了,绿化好了。可见发展乡村旅游,切实能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面貌。同时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
5、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化的发展是以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为标志的经济。环境发展是手段,社会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所在,也是难点所在。发展乡村旅游,虽然涉及多方利益关系,但只要使用多予、少取、放活三管齐下的方法,不仅不会触及既得群体的利益,反而会增加各方利益,从而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2)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乡村旅游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乡村旅游业伴随着整个旅游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但在农村经济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广泛地为人们所认识。特别是那些农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有的尚未开发,有的虽开发了,但缺乏强有力的领导,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缺乏宏观指导,目前还停留在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巨大潜力远未开发出来。
2、景区宣传力度不够。虽然马桥乡旅游资源丰富,有些质量等级也比较高如石泉古民居,但知名度并不高。
3、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要待进一步完善。从调查看,特别是一些自驾车的游客对入景区的道路及住宿、商店等服务设施还是不很满意的。
4、乡村旅游的政策尚未配套。从调查来看,半数以上旅游目的地居民有投资旅游业的欲望,但很多因为缺少资金而放弃。可见在全区未形成鼓励发展乡村旅游所需要一系列配套政策,如投资开发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等。
5、乡村旅游的管理人才缺乏。整个长清从事旅游业的人才知识结构层次比较低,人员从业素质也不高。从导游来看,仅仅几人获得国家导游资格,同时缺乏有序的管理。
6、乡村旅游的商品开发不够。缺乏商品意识。全乡旅游景点除花豆、生姜外几乎没有开发自己的旅游纪念品,在各旅游景区所销售的产品大多为农户自发组织买卖,而且大多为初加工农产品,产品附值不高。
(3)发展乡村旅游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1、科学编制规划。在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特点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起点编制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用规划指导乡村旅游建设。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张扬个性,确保乡村旅游原有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规划的编制要在政府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广泛听取社会和当地群众的意见。强化规划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维护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使规划的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加强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是旅游吸引旅游者的重要保证。努力提高配套程度和综合服务功能,夯实发展基础。以满足游客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服务能力为目标,结合发展需要,高、中、低档相匹配,大、中、小型相协调,加快建设餐饮、住宿、停车场等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游客接待能力,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优质的服务,提升乡村旅游景区(点)服务质量和水平。
3、重视保护利用。乡村旅游特有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继承和保护好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要按照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思路,坚持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的原则,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避免过度开发对历史文化资源及其环境造成破坏,杜绝以破坏性开发谋求经济利益的做法。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统筹规划,依法管理,建立保护与开发的良好机制。
4、积极筹集资金。发展马桥乡村旅游,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这些需要大量的资金。同时,农户要想投资旅游业也需要资金,因此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发展资金筹集的方式和途径,引入市场机制,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改变由政府包揽的做法,树立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收益的理念,进一步创新投资体制和机制,消除发展乡村旅游的体制障碍,构建以政府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小镇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在这方面马桥乡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马桥乡在开发金宝塘坡田生态旅游风景区当中,引入民间资本投入整合水库水库出险加固工程资金,利用土地整理项目资金为景区打造良好的景区外围环境,从而激励投资开发商对景区进行大规模投资建设。要放宽市场准人,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吸引省内外投资者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以缓解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要大力引进经济实力强、发展前景广的企业到旅游村镇兴办产业,实现产业聚集,增强乡村旅游的活力。
5、加强包装宣传。马桥乡景区很多是有高质量的,但很多却知名度不高,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包装宣传。因此,加强包装宣传十分重要。精心策划能反映和提升乡村旅游景区(点)知名度的主题形象。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积极举办或参加各种形式的旅游推荐会、说明会、展览会等活动,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好整体形象宣传和联合促销,营造健康浓郁的特色旅游氛围,拓展省内外旅游客源市场,吸引和招揽海内外的游客。加强新闻媒体对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宣传报道。鼓励新闻媒体配合乡村旅游的建设进行系列宣传,开设专题宣传节目和栏目。
结语
【关键词】主题公园;特点;问题;市场营销策略
对于主题公园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就我个人而言,主题公园首先是一种旅游资源,为了满足游客的多样化的需求而建造了一系列独特的环境和气氛的娱乐公园。随着我国主题公园建设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呈现出鲜明的主题特色、从强调娱乐功能到重视教育功能、与衍生产业密切结合、培育可持续发展空间、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主题公园的需求将不断增大。但是由于我国主题公园建设的起步较晚,缺乏经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一、我国主题公园发展遇到的问题
就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主题公园的发展状况看,其经营状况并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娱乐性低、远离市场、维修不善、缺乏特色等。通过调查研究,影响我国主题公园良好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过度模仿,缺少创新精神,难以给游客留下耳目一新的感觉;(2)产品单一,缺少收入来源,缺乏独具匠心的设计;(3)观念落伍,营销方式滞后,很少运用营销策略组合来延长主题公园的寿命;(4)经营保守,服务意识淡薄,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
二、我国主题公园市场营销的策略
主题公园的市场营销策略主要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四部分。在制定主题公园的市场营销策略时应该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使主题公园尽可能的满足消费者的欲望,把顾客放在第一位。至于产品的定价、营销渠道和主题公园的利益问题,则应该通过企业的营销策略组合,平衡各方面的利益。
(一)产品策略
主题公园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它的产品是多样化的,包括游乐设备、表演节目、硬件设施等。主题公园必须开发综合性的产品,通过独有的魅力留住老顾客,吸引新顾客。对于产品策略的制定,首先应该做好前期的调研和项目策划,确定主题的内容,开展各种表演活动来吸引游客。在做好市场定位,确定好顾客来源后,为了赢得大量游客的参与,企业要及时的更新产品。通过创新和反复的琢磨,更新改造旧的娱乐设备和硬件设备,给顾客留下焕然一新的感觉。当然,企业要时刻对主题公园的优势做好宣传工作,使主题公园的影响力打破地域的界限。其实对于主题公园来说,一旦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就是一种无形的广告。因此要通过产品设计、服务态度、经营管理等树立自己的品牌和形象,使主题公园发挥持久的魅力。
(二)价格策略
在我国,主题公园的收入主要来自门票。由于主题公园的收入来源单一,为了能够盈利,企业经常制定较高的门票,这样就会造成客源市场狭小,重游率低。其实对于主题公园来说,价格的制定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它包括定价、折扣、优惠等方面。对此我们可以采取较为灵活的价格策略,比如门票实行整数策略,让更多的游客感觉实惠;在旅游淡季,通过降价或增值(买一赠一)等打折活动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去的景点越多,获得的优惠就越大等增多主题公园的回头客。当然,考虑到我国主题公园的收入来源单一,我们可以通过餐饮、娱乐、住宿、购物等其他的服务来增加收入来源,争取找到旅游消费者成本与主题公园利润之间的平衡点。这些都是我国主题公园应该学习和借鉴的价格营销策略。
(三)渠道策略
在我国,主题公园的市场营销渠道一端是旅游产品的生产方,一端是旅游者,而其营销渠道主要是指分销、获取产品的途径。游客们可以直接到主题公园的售票处购买门票,也可以通过旅行社、电影院、学校或者酒店等中介组织购买门票。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发达,特别是年轻群体的客源的增多,从团购网上预先订票已经成一种时尚。这种渠道既方便又便宜实惠,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为了增加游客数量,增加主题公园的收入,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应该尽可能多的设立订购门票的地点,给游客们提供便利。随着我国主题公园建设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市场营销渠道的不断拓宽,使人们有了多种购买门票的选择,提高了主题公园的门票收入和品牌形象。
(四)促销策略
对于主题公园来说,促销策略也就是通过旅游广告、人员推销等方式,根据主题公园的特征,对其进行宣传,以达到企业发展的目的。广告是首选的促销手段。可以借助报纸、杂志、广播、网络媒体等方式,将主题公园的形象、景区等信息传播到广大人群中,提高主题公园的知名度。当然,对于主题公园的促销来说,人员的推销和营业推广也是很重要的。对于工作人员,要不断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强为人们服务的本应。对于那些工作积极,业务效率高的员工,应该给予奖励,以调动整个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有神劣汰的机制和定期的业务考察督促员工努力工作,刺激消费者的消费。
三、结语
主题公园是一种现代化的旅游业,通过开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来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它是集休闲、娱乐、旅游、度假于一身,根据特定的主题,采用一定的科学技术为游客提供服务的旅游场所。主题公园是一种舶来品,由于我们对它的经营缺乏经验,在发展的过程中必将遇到各种问题。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主题公园越来越受到游客们的青睐。我们也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借鉴他国成功的经验教训,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将主题公园与市场营销结合起来,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促进我国主题公园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淑霞,吕明,张新.伊春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策略――关于伊春森林生态旅游的调研报告[J].民营科技,2009(12)
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今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高职旅游教育应以培养职业能力、确立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为核心,加大教学设计尤其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旅游类课程教学改革更是融入了高职教育理念,不断落实实施旅游类专业的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强调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尤其重视实践教学改革,努力落实项目式教学的有效运用。
其中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旅游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旅游管理系一直将课程改革作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基石,认真开展专业调研,加强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突出岗位;注重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开发建设区域特色课程,突出特色;落实职业技能大赛的推动和引领,融入大赛相关内容,突出竞赛,逐渐构建旅游类专业“‘岗位、特色、竞赛’三位一体”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为不断适应未来社会角色的要求,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学院和系部深入旅游企业、旅游行政部门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力求使人才培养体现未来角色的要求。课程结构体系的知识结构强调“应用性”,即掌握旅游业务相关知识、技能;能力培养强调“实践性”,保持学校教育和实际应用的一致性,形成自己的特色。
并依据学生认知规律,按照从简到繁的典型工作任务顺序,进行任务分析,根据技能复杂程度和知识难易程度,归纳形成由简单到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从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课程,从典型工作任务核心职业能力核心课程的过程。
专业课程的排序也按照学生职业成长的规律,内部结构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串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职业能力为对象,进行递增培养,对知识的重构具有连续性,能力培养具有四个阶段的递进性。
第一阶段:“通用能力”,以培养旅游企业的服务意识为任务。第二阶段:“专业服务能力”,以培养学生的旅游企业各岗位的服务操作技能和专业能力为任务,在“校中店”――安徽中青旅校园门市店学习各岗位的服务操作技能。第三阶段:“运营管理能力”,以培养学生各岗位运营管理能力为任务,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后在“校中店”担任基层管理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进行轮岗实践,进行运营管理能力实训,培养学生运营管理能力。第四阶段:“综合职业能力”,以培养学生综合岗位技能及职业能力为任务,学生在旅游企业从事高级服务或基层管理岗位进行顶岗实习,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岗位能力锻炼,培养学生“高位就业”能力;并进行毕业设计,在理论与实践融合中进行总结、升华,提升“高位就业能力”。
该课程体系构建模式通过专业人才市场调研、工作项目和职业能力分析、教学载体和教学情境设计等课程开发步骤,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进行旅游类主干课程设计,从而全面推进教师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模式和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始终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线,突出课程实践性:第一,坚持学校、行业、社会相结合,学习、应用、创造相结合的办学理念;第二,设计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从而使课程体系有效将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第三,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融“教、学、做”为一体,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方法,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线组织学习内容并进行教学;第四,实验、实训与资格证考核相结合;第五,依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实施课程模块教学。
如在院级精品课程《客源国概论》课程教学中,课程组通过对省内外近百家旅游企业、景点和多名导游、近300名毕业生进行调研,教师将全书知识体系设计为6个教学专题,以此作为知识教学的载体,完成对本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教学情境设计。每个教学情境都有对应的训练项目,学生通过完成训练项目,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课程内容上根据目前我国主要客源地区,设计六大专题模块,并配套设计开发六个专题实训项目,项目内容紧紧围绕我国主要旅游客源国和地区展开,全面介绍各客源国和地区地理、历史、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情况、旅华市场情况等。
内容组织上,本课程为专题项目导向课程,课程内容以输出定输入,即以职业发展对导游知识素养和技能的要求为依据,确定学习内容。教学内容以项目工作为特征的学习任务为载体,通过仿真训练、项目教学,完成知识、情感与态度、职业能力的既定目标。内容组织与安排分为知识、训练、实践三个方面。如表1所示。
二、“‘岗位、特色、竞赛’三位一体”课程体系构建
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本着专业课程内容与岗位职业能力对接原则,通过校企合作、产训融合,以工作过程岗位能力为导向,突出地方特色,融入职业技能竞赛内容,将三者相互结合、相互融通,构建一个岗位能力、地方特色、竞赛要求“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一)深入调研,课程对接岗位
针对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有效整合的调研,并邀请相关行业专家进行论证,讨论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制定详细的“旺进淡出,能力递进”培养模式试点方案。在专业核心素质业务模块的建设过程中,系部每学期组织召开专业课程改革的集体备课会,充分进行调研和讨论,完成导游、计调、旅游营销、旅游电子商务、景区开发策划与管理、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六个专业核心素质业务模块的建设调研,完成调研报告,并论证。进一步分析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分布,对职业能力进行分类、梳理和整合,从而确定岗位对接课程的设置及课程相互比例。
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按照“基本操作训练―基本技能训练―单项应用性实践训练―综合性、创造性实践能力训练”的程序,充分利用校内3D旅游数字实训室、安徽中青旅校园门市店、旅游策划实训室等,按照旅行社岗位群设计导游、接待、计调、旅游策划、旅游电子商务、旅游营销等实习任务,使实习实训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能力锻炼的机会。
(二)有效结合,课程突出特色
为更好地获取行业、企业对旅游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对安徽本地的旅游行业、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安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在调研基础上,听取专家的意见,本着以“服务地方,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将体现安徽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现在课程体系中,主要有《安徽旅游资源》《走遍安徽》等课程。
通过开设渗透安徽地区旅游资源、地域文化、市场发展的课程,进一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多的学生也通过地方特色课程的学习,更加加深了对本地区旅游资源、文化的认知和体会,在本地区就业的数量和质量均有较大的提升,也更加有力的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
(三)积极开拓,课程融入竞赛
每年的“系级-院级-省级-国家级”四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不仅是高职院校检验专业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练”,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尤其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教育部主办的全国性的职业技能大赛,有效抓住了专业发展的最新理论前沿、技术和方法,按照专业教学标准,达到企业要求的人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旅游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十分注重开拓职业技能大赛作用,将竞赛内容融入课程。课程内容像竞赛的项目与任务一样以模块形式出现,根据市场变化与社会需求进行及时的增加、调整和完善。
在导游、计调、旅游营销等专业方向中分别设置了《导游词创作》《导游业务》《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与法规》《演讲与口才》《音乐与舞蹈》等课程,这些课程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考试科目和内容,也是对接职业技能大赛中导游讲解、知识问答、才艺展示等比赛环节。如图1所示。 图1 旅游管理专业“‘岗位、特色、竞赛’三位一体”课程体系
三、结语
旅游业发展至今其文化属性表现愈发突出,欣赏民族文化、品味民族文化、感悟民族文化、追求民族文化是现代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终极要求。因此,展现民族文化内涵、张扬民族文化个性、突出民族文化差异性是我县旅游业不变的灵魂和永久的主题。为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加强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提高文化旅游品位,进一步打造“神秘湘西”旅游品牌,根据县委、政府部署和安排,永顺县民族事务局日组织了专门的调研组,对我县的芙蓉镇旅游进行调研:中国查字典
一、芙蓉镇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现状
我县是一个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主要居住着汉族、土家族、苗族等民族。全县49.5万人,土家族有37.2万人占总人口的75%。历史悠久,民族性突出;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不断的传承、不断光大、不断变革。这里沉淀着民族千年的智慧结晶,内容博大精深,她包含民族历史文化、民族饮食、民风民俗、民间工艺、土家特色建筑等,而芙蓉镇更是土家族重要聚居区和发祥地,之所以备受广大游客的青睐,之所以被县委政府不遗余力将其打造为我县旅游黄金带,其核心就在于除了分布自然旅游景观之外,更为迷人的地方在于她是一座千年古镇,陈列着溪州铜柱等土家民族创造的、极为丰富的、以文化遗产为主体的众多人文旅游景观,这里遗留着大量的古建筑和土家民族特色建筑,而这正是大批游客心仪芙蓉古镇的重要理由。
1、历史文化
芙蓉镇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的古镇,它是土司统治溪州800年重要交通要道,商贾云集,号称“酉阳雄镇”,原名王村,因中国电影泰斗导演谢晋、著名明星刘晓庆主演的电影《芙蓉镇》在此拍摄而得名。土家族起源于斯、统一于斯、建都于斯、发展鼎盛于斯。被专家誉为“土家源、千年古镇”。因得舟辑之利,可上通川、黔,下达沪、杭。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39年),溪州刺史彭仕愁与楚王马希范发起土家历史上最著名的“溪州之战”,公元940年双方言和立铜柱(现存该镇,是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于该镇会溪坪。明嘉靖年间,“东南战功第一”的抗倭英雄彭翼南就是由该镇起程,率部三千前往东南抗倭。而这里发现和挖掘的汉代古墓与天主教堂、医院等见证着该镇的历史。
2、自然生态文化
古镇三面环水,自古以来就是水上交通要道,窜镇而过的营盘溪瀑布连着瀑布,尤其是王村大瀑布,高101米,宽60米,飞流而下,声响如雷,故芙蓉镇又被称“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沈从文先生曾对古镇王村赞道:“白河中山水木石最美丽清奇的码头,应数王村,夹河高山,壁立拔峰,竹木清脆,岩石黛黑,水深而清,鱼大如人”。镇内还有著称“天下第一漂”的漂流和猛洞河沿岸秀丽宜人的美景。这些鬼斧神工朔造的奇特美丽的芙蓉山水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天然资源和生态条件。
3、土家饮食文化
土家族具有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土家族酸辣香的饮食特性,积累并创造了品种繁多、风味各异的民族特色佳肴。天下第一螺、土家腊肉、猛洞河桂花鱼、土家酸菜等传统饮食和小吃蒿子粑粑、刘晓庆米豆腐等都使很多游客吃了忘返;而伴随旅游业的蓬勃兴起,樱花蜜酒、牛头宴、土王全席等具有千年历史的美食开始重放光彩。即传承推广了土家饮食文化,又达到了以食促游,以食创收。
4、特色建筑
土家族先民古居溪州,早在采集狩猎时期,土家先民以树筑巢、以石垒屋、以石洞而居。“洞穴居”后来与兄弟民族建筑文化交融后发展成明清时期的封火统子大屋;“树巢居”则是土家先民为防潮湿防野兽在树上搭建居住的简陋窝棚,后与兄弟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发展成今日的转角吊脚楼,成为溪州土家族当代的主要建筑风格。土家族民歌唱到:“唱支山歌难开头,木匠难起吊脚楼,铁匠难打钓鱼钩……”,转角吊脚楼的主构特征为吊脚转角,下吊金瓜,上挂猫弓眉枋;吊脚廊栏、门窗多扎“万”字花格;吊脚下栏廊枋多通雕“万”字浮雕花边。屋顶坡面小青瓦,飞檐翘角,翘角以雄为美。而在芙蓉古镇这种转角吊脚楼有土王行宫、医院等与古镇五里石板街构成了古镇标志性建筑,而石板街上磨光发亮的石板更是见证了古镇千年发展历史。
5、土家服饰文化与民间工艺
自古以来,土家族的服饰就是别具一格,分男装、女装和童装,头戴青丝帕,脚穿麻草鞋,彩丝绣钩花……形成自己的服饰文化。土家人善于绣花和织锦,自称“西兰卡普”,在古镇依然建着具有土家特色的织锦作坊,生产出土家服饰、土家织锦和绣花鞋垫。芙蓉镇上土家人与织锦作坊一样建有独具特色的竹篾加工作坊,编织出土家人特有的筛、簸以及宋祖英歌中精致的小背篓,同时还有石雕、木雕、根雕等,并以此来招揽游客。
7、民风民俗
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自 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学。其内容丰富,有神话、歌舞、传说、民歌、丧葬文化等。取材极为广泛,主题明确,表现生动,流传深远,具有多学科价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如土家族摆手舞、毛古斯舞、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梯玛歌、土家族民歌、土家族过年赶年等,而这些民风民俗与旅游的有机融合在芙蓉镇都有了一定的尝试。
二、芙蓉古镇发展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的契机
1、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精心打造。永顺县委政府连续几年经济会议提出了旅游发展王村的战略决策,从资金、政策上给予了倾斜,给芙蓉镇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2、良好的发展空间。新建的国家二级公路1828线穿镇而过,张家界-王村-凤凰旅游线路已成精品旅游线路,电影《芙蓉镇》的拍摄,《乌龙山剿匪记》、《血色湘西》取景拉动了芙蓉古镇民族文化旅游向前发展。
3、土家族原始戏剧舞蹈毛古斯入选奥运开幕式。原始戏剧舞蹈毛古斯产生于土家族祭仪式中,土家语称“谷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或“拔步卡”。作为湖南唯一入选奥运开幕式的表演节目,在国人和世人面前展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土家族文化。这也给土家族聚居区和发祥地芙蓉镇发展民族旅游提供了天赐良机。
三、芙蓉古镇发展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旅游硬件建设,整合民族文化资源。搞好民族文化旅游,应重点突出、特点鲜明、丰富多彩的展览出民族文化,应避免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单一性,因地制宜,加强组合,包括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组合,主题不同的文化遗产景观组合等。加强民俗村,歌舞广场等硬件建设,如发展土家族民俗游,把当地土家族的民俗风情(包括服饰、居住、饮食、歌舞、婚俗、土家织锦、刺绣等)组合后向游客集中展示,吸引游客。同时也给那些没有机会向更多游客进行展演的单项文化遗产项目提供展示平台,可谓一举多得。加强行业管理,对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区居民进行专门培训,进行民族统一着装,学会简单的土家语。对古街进行集中改造修建,构建土家吊脚楼群,打造土家一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