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信息处理论文

计算机信息处理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计算机信息处理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计算机信息处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教材;考试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熟悉和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本文从高职的培养目标和职场对高职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出发,以“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为指导思想,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进行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模式的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1]。

1明确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高职教育中的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2]。

根据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培养目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笔者对“计算机信息技术”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组织教师编写配套学习指导和实验教程。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以基础理论“必需和够用”为前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模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实训教学的内容和时间,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训。自主开发网络考试系统,在考试方法上,着重考核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2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掌握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通过计算机查询信息、获取信息的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学习知识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笔者在多年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在日常教学中尝试采用一些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并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出来,以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借鉴。

2.1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自2001年起,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教育部的积极推动下,普及度虽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地区经济文化、教育水平、意识观念的差异,导

作者简介:鲁菁(1973-),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

致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存在很大差异[4]。导致学生升入高职院校以后,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很熟练,有的学生对计算机一无所知。怎样弥合零起点和非零起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差异,是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面临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针对这一现象,建议在教学之初,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摸底调查,考查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水平。然后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的实际认知情况,将学生分为零起点和非零起点两类。在教学过程中,对两类学生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如对于非零起点的学生,有部分教学内容对他们来说是学过的。为这类学生只需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任务,使学生通过完成指定任务复习已有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并达到进一步提高的目的。对于零起点的学生,刚开始最好采用系统授课的模式,按照“演示授课练习理解巩固练习运用检查”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的引导,培养他们积极思维、解决问题、动手操作的能力。

2.2重视协作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协作学习不仅有助于营造启发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氛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小组活动是协作学习中主要的学习活动方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时注意小组成员的异质特点,使小组成员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自主意愿,便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以3~4人为宜,以避免出现小组分化的情况。合理的分组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查、监督、指导,必要时还要介入活动,给予总体的认同与支持,帮助学生克服遇到的困难,或当发现某些学生的操作不正确或操作过程较繁琐时,给予及时的干预和引导,避免产生负面效果,保证学生间的交流取得预期的成果[5]。

2.3 “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知识。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学习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循序渐进地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过程如下:

(1) 分析教学目标。列出为达到该教学目标所要学习和掌握的所有知识点,作为当前教学任务的“知识主题”。

(2) 设计任务。将上一步分析得出的“知识主题”融入到布置给学生的任务中。对任务一定要精心设计,保证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能够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难易程度、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关联等多方面的因素。

(3) 自主完成任务。学生接受任务后,可以借助已有知识,通过教材、上网等多种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可以通过小组成员间交流互相提供帮助和支持。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包括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度,小组的协作情况,注意总结遇见的问题,易犯的错误、成功的范例,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和启发。

(4) 分析、评价和总结。除了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知识点、操作步骤和方法进行分析、讲解和总结以外。还应对学生完成任务的优劣,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采用的方式、方法进行客观的评价,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5) 设计强化练习。根据分析、评价和总结的结果,为学生设计出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这类材料和练习经过精心的挑选,即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要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以便通过强化练习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对教学内容巩固和强化的目的[6]。

3教材选用与开发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1]。高职计算机教材的选用要与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对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相适应。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理论知识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信息处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以课堂讲授的教学形式为主。二是操作实验部分,学习内容是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采用机房实验授课的教学形式。

理论知识部分,我校选用的是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心委托南京大学张福炎教授组织编写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作为理论知识的教材[7]。该书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知识编排系统全面,很适合计算机理论知识课堂教学使用。

另外,组织专人编写了适合高职特点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指导和实验教程》一书,该书由理论学习指导和实验教程两部分构成[8]。针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知识点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难把握学习重点这样的情况,我们在理论学习指导中,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配有与这些概念和知识点相关的典型例题分析、强化练习和参考答案,方便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达到尽快掌握和巩固教学知识的目的。

依据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第二部分“常用软件的使用”中的要求,实验教程部分由Windows基础操作、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0的使用、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00的使用、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 2000的使用、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 2000的使用五个单元,共九个实验构成。

实验教程的编排考虑四个方面。第一,以任务建构知识。每一个实验设计成为一个大的任务,大任务又由十几个小任务组成,每个小任务能够体现本章节需要学习的2~3个知识点。通过完成小任务,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继而完成每个实验安排的大任务,达到学习和掌握整个实验教学内容的目的。第二,内容编排适合学生认知规律。每个实验由实验内容、实验步骤、主要操作总结3部分组成。将具体实验步骤与实验内容分开,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会将注意点集中在实验内容上,通过积极思考、既有知识的应用、小组讨论、教师演示等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如果对某些实验内容的操作步骤有疑问或遗忘,可以

到第2部分实验步骤对相关内容进行二次学习。第三,各实验之间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第四,实验内容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如第二单元“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0的使用”中的两个实验,一个是论文排版,一个制作电子板报;第三单元“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00的使用”实验里处理的数据是学生成绩。实验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较容易理解,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考试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为和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考试保持同步,为给学生提供与之相同的上机考试环境,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系组织教师自行开发“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考试系统”。该系统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式,分为考试和监考两大模块,具有题库管理、自动分发试卷、定时控制收卷、试卷完成情况查询、理论题目自动阅卷、自动将考试结果打包上传等功能。

近三年,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考试系统”,组织了6次全校性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期末考试。试卷由后台服务器从题库抽取产生,保证不同场次的操作题目不同,在同一场次中操作题目相同,但理论部分试题不同。考试系统采用倒计时,考试时间剩最后3分钟时提示学生保存考试结果。考试时间结束,系统自动将考试结果保存并上传至服务器,同时显示出学生的做题情况,比如理论题目已做数量,操作题目保存情况等。实践证明,在每学期教学任务结束时,组织模拟江苏省等级考试形式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期末考试,一方面真正实现了教考分离,提高考试的公平性,另一个方面,使学生重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该考试系统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测试,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知识。在整个教学结束后,也可以利用该系统对学生进行多次的综合性模拟测试,锻炼学生操作技能和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冉崇善. 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04(31):37-38.

[2] 刘俭云.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 大众科技,2007,100(12):152-153.

[3] 高建华.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1):15-16.

[4] 卜佳锐.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 福建电脑,2007(6):195.

[5] 李广凤. 交互式教学原则初探[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8):60-62.

[6] 何克抗.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 张福炎,孙志挥.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 鲁菁,江敬尧,张永瑞.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指导和实验教程[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Reform and Practice of Advanced Vocation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LU Jing, MA Ji-jun, BAO Dian-qing

(Lianyungang Teacher’s College, Lianyungang 222006, China)

计算机信息处理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 要:我们正处在网络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发展与变化改变着全球的经济模式,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更新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消费模式。而现代会计行业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受到强烈的冲击。可以说现代网络的发展促使现代会计行业的不断更新;而会计行业的不断更新又越来越依赖现代网络的发展。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现代网络发展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一、交易形式的变更及其对记账方式的影响

1、交易网络化逐步形成

根据2007年底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的《2007中国网上银行调查报告》显示,有58. 6%的企业使用网上银行替代了超过一半以上的柜台业务;有26. 1%的企业使用网上银行替代了50% ~60%的柜台业务;26. 9%的企业使用网银替代了70%~80%的柜台业务;网银替代90%以上柜台业务的企业网银用户比例也超过了5%。由数据可见,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使用网上银行,交易网络化是会计结算的必然趋势。

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个人之间的交易都能通过网上银行直接在网上进行,不需要再跑去柜台。目前,各大银行开通的网上服务非常繁多,从银行明细账查询到网上汇兑再到网上贷款。实现交易的网络化后,所有的银行业务都可以得到实时的反馈信息。现在有银行已经推出了短信提醒服务。当有款项汇进或汇出的时候,会发出短信提醒。交易网络化让银行与企业的账目之间能达到时间上的统一,信息可以同步。

2、电子凭证成为主要的记账凭证

网络化的电算会计中,电子凭证会代替纸制凭证。电子凭证分为内部电子凭证和外部电子凭证。内部电子凭证是企业内部财务软件系统生成的凭证。比如由采购人员在进销货系统中录入的信息,生成凭证后传送到总账系统中。外部电子凭证则是企业与其他单位或个人在交易中产生的电子票据,比如网上银行汇款的电子回单等。同时可以通过在每个信息中都加入一个电子签名。以鉴别由企业内部人员录入的信息、由银行传递来的信息的真伪,保证电子凭证和纸制凭证具有一样的效力。凭证的电子化会大大提高会计业务的处理速度,提升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网络会计报告的产生

经济环境的改变,不断地对会计信息系统提出新的信息需求。在会计发展史上这种进程一直没有停止过,尤其是近几十年来,这种进程有不断加速的趋势。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冲击已远远超越了局部或技术性影响的范畴,事实上,它正在推动着工业经济社会向数字经济社会的发展。

1.会计报告载体技术的变革。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出现及在会计中的应用,给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带来了全新的信息载体技术。磁介质、光电介质等新的信息载体技术替代了纸介质成为会计信息新载体。计算机信息载体不仅数据存贮量大,而且特别适宜于信息的再加工处理。计算机系统可对其存贮介质上的数据进行极其快速的分类、汇总、再分类、再汇总、传送、转存等数据处理工作。

2.会计报告处理技术的进步。

计算机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分类、计算功能,而且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实际上是当代技术进步最快的一个行业),计算机系统体积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快。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大大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只要会计数据进入计算机系统,即可随时产生会计报告内容。现在,只要我们建立了具有标准编码结构的原始数据库捐助计算机系统强大的数据分类和计算功能,随时可以组合产生特定需要的会计报告。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为会计报告模式的创新准备了物质条件。

3.会计报告传输技术的进步。

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出现,尤其是巨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为会计报告的传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手段。会计报告传输和的时空限制将不复存在,通过互联网会计报告将逐渐成为主流渠道。 转贴于

三、随着网络发展还应进一步对环境信息披露,以便更好实现现代会计的社会责任

目前企业环境信息严重匮乏,披露的信息可比性差。信息使用者需要了解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所带来的环境风险以及企业的环境活动产生的财务影响,企业对此并未足够重视。因此亟需设置专门的资信统计机构与建立企业资信库。市场上还无专设部门或机构负责建立企业环境报告信息库。社会及投资者不能全面准确获得企业与环境相关的某种信息,那些恶意欺诈的企业,环境及财务信息亦缺乏反映和记录。西方发达国家每个企业环境信息情况都会反映在信息库中,可公开查阅。如果企业恶意诈骗,通过网络信息使用者很快就能知悉其恶劣行为,银行也会自动冻结存款,有关部门就会对此展开调查。

四、网络时代的发展对会计信息化人才要求越来越高

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特殊性根源在于其人才知识结构的特殊性,知识决定了人才的特点及其发展途径和方式,因此首先确定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是挖掘会计信息化人才特殊性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在确定人才特殊性要求的基础上,可有针对性地进行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各参与者从自身角度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发展提供动力和环境。

信息环境下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应该包含四个层次:常规知识、会计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与商务知识。

1.常规知识。深厚、广博的常规知识是一个人受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体现了人的素质。作为会计专业的从业人员应该掌握以下的常规知识:外语、数学、经济学基础等。

2.会计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务、审计、会计理论、职业道德等。要强调的是,会计人员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不能停留在书本、准则与制度上,要融会贯通,应用职业判断分析、解决非常规问题,灵活应变。

参考文献:

1.杨周南.《会计信息化体系探索》.中国会计学会第四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主题报告

计算机信息处理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对当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然后针对档案信息化的应用提出了电子文件的管理方法,最后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探讨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档案信息化管理是档案工作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升档案工作为社会服务能力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档案部门大力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图使档案工作与社会发展同步。尤其现在计算机管理广泛应用于各类单位管理的方方面面,在各项管理活动中,电子文件以其快捷的办公速度和传递速度逐步取代了纸质文件,如何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办公自动化、无纸化等事物的出现,使档案的生成方式发生很大变化,诸如文件的起草、签发、催办、归档等运作过程在计算机和通讯线路中进行,这样档案的前身必须以机读文件为主要形态,那么档案也自然以机读形式存在,这些档案的利用方式与纸质载体档案的利用方式有很大差异。这种变化预示着档案工作者将面对更多的机读形式以磁盘为载体的档案。广大信息检索者关心的是信息的内容,这些信息可能来自不同的机读形式的档案中。把这些档案信息综合系统地提供出来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失时机地提供有价值的档案信息。必须有一个精选的过程,使得机读形式的档案信息具有系统性,真实性、有价值性,用户才能获得更为完善的服务。由此看来,档案信息电子化是档案利用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1、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管理软件缺乏统一性。档案部门使用的计算机型号不一,规格各异,各自开发的软件不能互用,并且没有一个既适用于文件检索又可用于档案信息管理的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由于不能互调,就不能利用电脑完成信息管理工作,不能快捷地出版信息编辑成果,这制约了档案信息电子化的进程。

2、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仍需改进。档案信息管理电于化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但由于历史原因,馆藏档案业务基础差。案卷质量不高,特别是各类档案的著录细则相容性不强,系统软件移植性差;档案自动化工作尚无统一标准,仅着眼于某一个馆或某个专业系统,无法全面实施、推广统一标准,这也制约了档案信息工作电子化。

3、档案管理的技术标准,组织工作程序标准未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特点和发展考虑,越来越多的归档“文件资料”是磁盘、光盘,现行的档案整理、分类方法、著录标准及有关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

4、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实现档案信息电于化。首先要有现代化的人,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知识屡次和先进技术水平,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计算机操作。从目前看,许多档案部门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其中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就更奇缺,大部分档案人员现代技术水平偏低。甚至有现代文盲现象。尽管引进了现代化设备,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就谈不上档案信息电子化了。

二、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1、建立网络档案系统。

在系统内建设数字化综合应用平台。建立健全内部服务网和公众服务网,发挥网站的作用,使档案网站成为宣传档案工作、开展档案信息服务的窗口。促进档案现行文件信息化的标准建设,根据系统建设需求,采购必要的硬件设备,为系统提供硬件基础。提高档案管理软件的技术和应用水平,为保证档案信息交换、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制定相应的策略、保障档案资源的原始性、安全性、可靠性。

2、加强电子文件的管理是做好档案信息化的关键

2.1电子文件的载体稳定性差,易损坏,随着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的建立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重要文件被传输上网。上网前,又按着信息管理部门的统一要求进行了文件格式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和通用性,对那些未输送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网上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档,应由电子文件形成部门编目整理,也利用网络技术向档案部门传输,可以借助信息管理网络在各业务管理机构与档案部门之间开通电子文件归档专递网线,建立依附在信息管理网上的归档专用子系统。将上网与未上网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通过此系统传输给档案部门。档案部门经与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管理部门协商后,要对归档的电子文件提出格式要求。无论利用何种途径归档,必须由电子文件形成单位按统一格式编目整理后,传输给档案部门,不能由档案部门自行从网上下载,以保证电子文件形成部门对其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档案部门接收的电子文件一律应存入光盘,最好不用磁盘存贮。2.2电子文件归档所涉及的问题更加广泛,受制约因素多,仅靠档案部门独家很难完成,应采取电子文件形成部门、档案部门、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三结合的方法。电子文悠扬形成部门熟悉各项管理业务,了解电子文件的自然形成规律和历史联系,是承担归档工作的主要责任者,在鉴定工作价值时最有发言权;档案部门掌握归档的原则、方法,又了解全局情况,可以发挥把关和统筹作用;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既是电子文件的形成单位,又是设计和维护信息管理网络、管理电子信息的专业技术部门,在电子文件归档制度化、标准化的工作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三个部门的职能应用于相互渗透,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在电子文件归档中集成一体,共同形成质量较好的电子文档。

2.3,做好档案归档电子文件的技术处理工作,实施电子文件管理战略。新型文件材料的归档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深入到现行文件工作领域,对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的接收、处置乃至存储工作进行指导,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信息,了解文件信息重新组合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说,通过采取技术处理,将已归档的电子文件改为“只读性”文件,即只能读不能写的不可更改的文件,从而识别和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结构,保证电子文件的可靠性,使之与纸质文件一样发挥社会效用。

2.4解决好档案电子文件的保存问题。以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的电子文件,从理论上讲能够长期保存。因为它的信息读出是无接触式的,不存在磨损。电子文件记录在介质层上的信息被密封在塑料保护层内,不怕外界磁场的影响,不会直接受到空气中的灰尘、水份及有害气体的侵害。但是,由于电子文件形成的时间短,缺乏实际贮存的验证。所以,电子文件中原始信息的长期保存问题是有待档案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目前,对于长久保存的电子文件。需要定期进行复制,以防止信息损失。

三、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对各种不同类型载体的档案(如:纸质档案和照片、录音、录像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和转换,加强对本单位电子文件积累、鉴定、著录、归档等工作,保证产生的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真实、完整、有效。研究电子档案接收、保管、利用的技术方法,并制订电子档案管理办法。

计算机信息处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审计;信息系统

(1)存货盘点观察小组应由熟悉客户营运情况的有经验干部领导。风险愈大,要求的经验愈高。对于较欠经验的助理人员,应给予适当的督导,并鼓励他们将疑点问题告知现场合伙人员或其他领导。(2)如合伙人或领导无法亲临盘点现场,应预留电话,以便助理人员遇到重大问题时联络。审核前预先召开会议,提示重点,可以帮助较欠经验的助理人员注意到写作论文潜在的问题。(3)执行盘点审核时:①抽查的重点应为高价值的项目。②如果不是每一个地点均列入审核范围,不要事先或太早告知客户前往的地点;如果采用循环盘点的方式,不要轻易让客户熟悉选样的模式。③对于重大或不寻常的盘点差异、客户人员记录核查人员抽查项目、客户人员对查核程序过度关心等现象,审计人员均应提高专业警觉性。④对于好像很久未用的存货项目,或存放的地点或方式不寻常的项目,应保持警惕,弄清是否有受损、过时及过量的存货。⑤盘点时公司及工厂间的存货调拨收发活动,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如不可避免,应做好适当控制。

加大执法力度,杜绝企业短期行为为彻底杜绝企业的短期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除了对企业加大审计力度外,还应以法律对企业进行约束。1.重新修订《会计法》、《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通过立法程序明确规定如下内容:首先,企业经营者应承担的短期行为方面的法律责任。凡是由企业经营者个人行为因素造成的,无论其对短期行为的界限是否清楚,也无论是否经过会计人员之手,均应追究企业经营者的责任;凡是直接由会计人员个人行为因素造成的,应追究会计行为主体和企业经营者的相应责任;其次,因企业对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而给投资者、债权人等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导致决策失误等而造成损失的,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最后,民事赔偿的主体应是会计信息失真的责任者即企业经营者,而不是企业法人实体,更不是会计行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会计电算化已成为现实并广泛应用。会计电算化是审计变革的催化剂,它将大大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审计环境要求进行审计变革的进程。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定义及特点(一)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定义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CAIS---ComputerizedAccountingInformationSystem)指的是以计算机为主要信息处理手段的会计信息系统,该系统是由人员、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相关的信息资料文件和会计规范等基本要素组成,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特点1.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本特点(1)数据存储的磁性化、无纸化。(2)内部控制的程序化。在手工会计方式下,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职能分割、人员的分工形成内部控制体系。(3)数据处理的集中化、自动化。(4)会计人员业务知识的多面化。2.会计电算化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区别(1)数据准确性明显提高。计算机具有高精度、高准确性和逻辑判断的特点,使得数据的准确性有了明显的提高。(2)数据处理速度明显提高。计算机具有高速处理数据的能力,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自动处理会计数据,极大的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增强了系统的及时性。(3)提供信息的系统性、全面性、共享性大大增强,能够为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财政税务部门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对审计的影响(一)对审计线索的影响在电算化会计中,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会计记录的存储与处理,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会计凭证的存储与处理。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一经输入机内,便以文件的形式存入机内的数据文件。(2)帐薄的存储与处理。总分类帐为文件所代替,明细分类帐采用满页打印式,因而导致两类数据之间的日常核对只能在机内进行。帐薄登录时,通过计算机登帐程序自动执行,使用的是哪一种程序难以判断。(3)报表的编制采用按事先的公式到帐薄文件、其他报表文件中取数计算,数据来源、公式定义、编制结果、打印格式等均采用机内文件的形式。由于磁性介质修改不留痕迹的特点,使审计人员很难相信打印输出的会计报表,正是根据企业单位提供的公式定义文件加以编制的。(二)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改变由于会计系统实现了电算化,手工会计系统原有的内部控制已不能适应电子数据处理的新特点,不能有效的降低电算化会计系统特有的风险。为了系统的安全可靠和系统处理与存储的会计信息准确完整,必须考虑电算化系统的特点,针对其固有的风险,建立新的内部控制。这些内部控制除了有关电子数据处理的制度、规定和人工执行的程序控制外,内部控制的程序化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对程序控制,审计员要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进行审计。对于电算化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弱点,审计人员要能评估其影响,并向被审单位提出改进的建议。(三)对审计内容的影响在会计电算化的条件下,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并没有改变。但由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固有的风险决定了审计的内容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包括对计算机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这是在传统的手工审计中所没有的。因此,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内容就应当包括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会计软件的程序、数据文件以及内部控制的审计等。(四)审计技术的改变在手工会计处理的条件下,审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审查一般采用审阅、核对、分析、比较、调查和证实等方法。所有审查工作都是由人工完成的。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的特点决定了审计的内容和技术的改变。虽然人工的各种审查技术仍是很重要的,但计算机辅助审计是必不可少的审计技术。(五)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更高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由于审计线索内部控制、内容和审计技术的改变,决定了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更高了,即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会计、审计理论和实务知识,而且要掌握计算机和电算化会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六)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变化人们在过去的审计工作中已建立起一整套审计标准,如审计人员标准、审计报告标准等。但由于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审计技术等的变化,过去的审计标准的某些部分已不再适用,而与电算化系统有关的准则和标准尚未建立,所以,在这种形势下,要完成审计工作,必须修改和完善相应的审计准则和标准。由上述可见,会计电算化给审计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新要求。传统的手工审计已不能适应电算化的要求。学习、研究和开展计算机审计是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新课题和新任务。

三、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审计的对策(一)努力抓好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审计工作电算化会计系统开发审计是审计人员对电算化会计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可行性研究、设计、试行等所进行的审查和鉴证。系统开发前,审计人员通过参与开发过程实施事前审计,根据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控制点,随时审查系统的开况。审计人员在电算化会计系统开发完成后,对系统开发质量进行的审计为事后审计。事后审计的重点是会计电算化各项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其目的是弄清系统是否在可控制下运行,能否保证数据处理和输出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审计人员一般可采用符合性测试方法审查已开发的电算化会计系统。(二)积极培养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人员(1)加强广大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培训,逐步扩展和更新现有的计算机知识,提高操作水平,以达到能够对数据库等电算化会计处理系统进行操作来获取审计证据的目的;(2)合理配置审计小组人员,充分考虑审计专家和计算机专家的紧密配合,合理分工,相互沟通;(3)在高校财经类专业的教学中重视计算机正规知识的教育,除开设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之外,还要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课程,使高校成为培养计算机审计后备人才的摇篮。(三)加强对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核与评价应从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两方面的测试与评价进行。程序控制的责任者是软件开发部门。对本单位自行设计开发的电算化系统,应结合开发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档资料,审计系统的开发计划是否经过严密的审证,仔细研究调查后方可实施。制度控制的责任者是会计软件的使用单位。审查系统工作环境的控制是否完善,是否建立和健全机器设备使用控制制度,是否制定和执行科学的操作规程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四)大力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有两种,即审计软件和测试数据。审计软件由审计人员使用的计算程序所组成,处理来源于被审计单位会计制度的重要审计数据。测试数据技术是用于执行审计程序时将数据输入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并将获得的结果同预定的结果相比较。计算机辅助审计不但要对输入的原始数据和打印输出的会计数据进行审查,还必须对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的程序、相关的内部控制系统、数据文件以及对计算机硬件本身的可靠程序进行审计。这样才能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处理系统数据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准确性。四、对未来审计方式的展望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出现的计算机审计整合法,它将传统审计(财务审计)和计算机(电子数据处理)审计结合为一体。在这个阶段,所有的高级审计人员都受到计算机审计和财务审计的训练,无须交叉咨询。一般审计人员也接受过计算机审计和财务审计的基本训练。计算机审计技术小组主要是开发设计审计软件。整个系统的审计报告不再分计算机系统和会计系统两种形式,而是一份综合审计报告。应用这一方式,审计的效率将大大提高。这一计算机审计的方法,体现了审计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谭浩强主编、INTERNET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12-216

2、李国良、互联网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3、金光华、李刚等著、网络审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138-139

4、易佩富、如何对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进行审计﹝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1(3):16-18

计算机信息处理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 要】现代企业需求高级电气维修专业人才,传统的企业培养的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级电气维修工培养模式及其考核鉴定体系迫在眉睫。依据高级工等级标准,结合技能等级鉴定的方式和特点,考虑学员不同层次的特点,采用模块式教学方式,深受学员欢迎,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电气维修专业与国家职业标准相对应的职业名称为维修电工,其职业定义为:从事机械设备和电气系统线路及器件等的安装、调试与维护、修理人员。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企业广泛使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新设备显然对从事维修工作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无论是从知识结构,还是从技术技能结构上都发生了变化,故传统的企业培养的模式已无法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立以岗位需求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级电气维修工培养模式及其考核鉴定体系迫在眉睫。 

1 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只具有达标性 

我国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类似一把尺子,只具有达标性,是按照“标准参照考试”方式进行的,它是以某一个职业中某一个等级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操作熟练程度和职业道德要求等作为标准,检查考生是否达到等级标准规定的要求。难度不是以考生通过率来确定,而是以要求的知识、技能量的特征(掌握多少、反应快慢等)和质的特征(复杂程度)来决定,对来自不同企业、具有不同工作经历、不同文化层次的人进行高级维修电工等级鉴定培训,使他们大都能达到高级维修电工等级鉴定标准,目前尚无统一培训模式,为提高培训质量、满足参训学员不同的要求,在高级电工培训教学中我们依据高级工等级标准,结合技能等级鉴定的方式和特点,考虑学员不同层次的特点,采用模块式教学方式,使培训教学能有章可依,参训学员能各取所需。 

2 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采用模块式 

2.1 模块化的由来 

“模块”一词是外来词,其英文为module,模块化作为一种高技术时代的技术开发、设计思想,最初出现在信息技术领域。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模块式教学(简称mes),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模块式教学法”,它是在深入分析每个职业(工种)和技能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岗位规范),将教学大纲和教材开发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形成类似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方式。培训目标明确:每个模块的学习都要以掌握必要的技能为目的,主要以胜任本职业的能力要求为目标,每个模块的课程设置,应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按需施教、学用一致,干什么学什么,尽量精简不必要的知识。 

2.2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四大模块教学 

模块式教学将高级维修电工应掌握的应知、应会内容分成四大模块:基础模块、基本技能模块、行业技能模块、新技术应用模块,特别是新技术应用模块:高级维修电工要能利用可编程控制器(plc)、变频器对旧的拖动线路进行改造,利用编程软件进行编程设计,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通信等知识,该模块以介绍新技术在电气控制方面的应用为目的,是培训的重点与难点。以可编程控制器为例:可编程控制器(简称plc)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综合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讯技术而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工业控制装置,它将传统继电器控制技术和现代计算机信息处理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成为工业自动化领域中最重要,应用最多的控制设备,并已跃居工业生产自动化三大支柱(可编程控制器、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的首位。

现代工业控制普遍采用plc的必然性:在plc问世之前,继电器控制系统是针对各种控制要求而专门设计的;传统的继电器控制系统的控制电路要使用大量的控制电器,需要通过人工布线,组装来完成电路的连接,其通用性能差,只要控制要求改变,其控制接线就需进行改动。其二,单个继电器触点数目仅限于4~8对,若控盘线路较复杂,则需增加较多的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等器件,从而导致控制柜体积庞大,功能局限。其三,由于器件的老化,脱焊,触点的开闭导致的电弧烧蚀、接触不良等现象不可避免,控制系统的可靠性降低,导致维修工作耗资费时,若停产维修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鉴于上述缺陷,现代工控采用plc控制也就自然而然,plc用软件代替大量的中间继电器和时间继电器,仅剩下与输入和输出有关的少量硬件,接线可减少继电器控制系统的1/10~1/100,因触点接触不良造成的故障也大为减少。 plc优越的工控性能亦不再赘述。 

2.3 高级维电plc改造模块的针对性培训 

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虽分为应知、应会两大部分,但由于维修电工对理论要求较高的特殊性,尤其可从高级维修电工的应会考试可以看出,高级维修电工的技能并不是纯粹的操作,而突出的是理论指导实践。因此,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对各模块教学时要用理论去分析解释实际中的问题,将理论与实际中的应用结合起来,组织学员对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典型事例进行探讨,提高学员的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模块中的课时,是考虑到参训学员有中级维修电工技能等级、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并利用在职业余培训的特点计划的,大量的消化和练习将由学员自己完成,教学以讲授为主,指导练习、参观为辅,若有学员想对某一模块系统学习,可增加学时,参加专训班学习。 

总之,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内容模块化分类,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员选择学习项目,节约时间,节省培训成本;有利于教师的备课和器件的准备;将培训内容模块化并将模块中的内容公示,还有利于接受社会的监督。通过几批次的运行操作,该模块化教学方式利于提高学员的技能鉴定合格率,深受学员欢迎,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1]维修电工(初级、中级、高级).《职业技能鉴定教材》编审委员会,1998.10. 

[2] 庄建源.维修电工(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操作技能考试手册.石油大学出版社?,2001.1. 

计算机信息处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上机考试系统;需求分析;总体设计

1.软件开发背景

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以及熟练地使用常用计算机操作软件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地基本能力之一。为此各大中专院校均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其中教材名称会略有不同),并要求学生至少要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是采用纸质试卷闭卷形式进行考试,学生要花大量时间去记忆菜单、快捷键,很显然这种方法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也不利于考查学生的操作能力,而且目前无论是全国还是各省的计算机一级考试均采用上机考试形式,没有经历上机考试训练的考生对等级考试环境很陌生,导致正式考试时花很多时间去熟悉考试环境,甚至发生“保存错误”这样严重失误,并最终导致学生不能通过考试,院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维持较低的通过率。同时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也非常期待一款软件,能够自动完成理论题的批改并将成绩保存到Excel文件当中,能够对操作题答题文件进行上传汇总,这样可以大大减轻教师考试监考和考卷批改的负担。

为此作者尝试开发了这一款计算机基础上机考试系统V1.0版,软件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学生考试程序和教师监考程序。该系统可以用于学生期末考试,有理论自动评分,操作题自动上传功能,还具备随机抽题功能,大大方便学生考试和教师批改。由于考试内容安排和考试操作环境完全参考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相关规定,所以又可以作为学生备考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训练软件,对提高学生计算机一级考试通过率有一定的帮助。

2.系统需求分析

2.1 系统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为方便学生上机考试,教师监考,并能为学生提供江苏省一级B上机练习环境,计划开发计算机基础上机考试系统,希望对提高学生操作能力,规范化考试,提高学生一级B通过率有一定的帮助。

软件主要包括窗体设计、数据基本处理,数据库基本操作,网络通信连接等相关内容,这些知识内容在Visual Basic编程软件中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作者有过应用程序开发经验,应该能够胜任软件开发工作。同时待开发软件对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环境要求较低,所以现有条件能够满足开发要求。

综上所述开发计算机基础上机考试系统是十分必要和完全可行的。

2.2 系统技术特点分析

开发语言选择Visual Basic 6.0,系统运行硬件环境:P III以上CPU,256M以上内存,1G以上硬盘,10M以上网卡;系统运行软件环境:Windows NT,Windows 2000,Windows XP及以上操作系统,Office办公应有软件。

2.3 系统主要功能分析

计算机基础上机考试系统软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学生考试程序和教师监考程序。

2.3.1 学生考试端程序主要内容

登陆:完成相关窗体设计,便于学生完成姓名、学号的输入,由于是考试系统,为了防止出现异常还要进行是否二次登陆判断,如果不是则直接进行登陆,如果已是二次登陆,则需要将上次保存的已答信息载入系统。同时在登陆模块中完成系统初始化,创建考生文件夹等相关操作。

答题:完成相关窗体设计,使学生能够进行答题操作。考试试题形式有必做题,选做题,操作题,其中必做题和选做题均可以以判断题、选择题或填空题形式出现。在该模块要实现可以进行答题操作,修改答案,放弃已做题目,查看答题情况,查看操作题要求及结果图片,打开考生文件夹,保存学生答题信息等相关操作。

顶端菜单:主要功能包括显示/隐藏答题窗体,显示考生姓名学号,提供查询交卷按钮。查询功能用来查询必做题和选做题答题情况,以及操作题的保存情况。

交卷:提示答题情况,交卷确认,计算理论题答题成绩,进行网络交卷,将信息汇总到服务器监考端。

2.3.2 教师监考端程序主要内容

考试监考:与学生机建立通信,获取实时考试信息,接收理论成绩,操作题文件传送。

附加功能:汇总成绩,异常处理,强制收卷,发送提示信息,填写考场记录等。

2.4 系统使用及维护方面要求

操作界面要友好,使学生很容易操作,同时该系统还可以作为计算机一级B模拟练习系统,所以操作习惯和考试要求均应按照江苏省计算机一级B考试要求设计。

系统应方便维护和题库更新升级,并要保存题库的安全性,不能被学生查看和更改,所以最好以数据库形式进行存放。

系统如果发生异常时,比方说网络通信不成功,也应可以考试,并作相应处理,比方设立监考密码,现监考老师进行现场操作。

3.系统总体设计

计算机基础上机考试系统软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学生考试程序和教师监考程序,同样在做系统总体分析时这两部分内容也应该分别讨论。

3.1 学生考试端程序总体设计

学生考试端总体设计主要包括数据库设计,题库保存、接口设计、窗体设计,功能模块的划分等相关内容。

3.1.1 数据库设计

理论题部分无论是必做题还是选做题均包含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我们需要将题目、选项、标准答案存储起来。存储数据有很多种方法,为了方便更新,处理大量数据,以及保证数据安全,存储形式首选数据库形式。又由于本系统中数据库只是用来保存数据,并没有涉及较多跨表查询操作,所以采用Microsoft公司的Access数据库足以胜任。为了保证数据安全,Access数据库文件还应设置打开密码。

3.1.2 题库保存

题库是考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题部分建立数据库文件并和操作题要求及素材一起存放于supportfile文件夹中,系统运行时载入。

3.1.3 接口设计

各个模块以及不同窗体之间需要传递参数,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实现,一种是采用函数参数的方式,这个方法有较高的效率,也不容易混淆,但是程序编制较为麻烦。另外一种方法采用定义公共变量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十分便于编制程序。本系统开发采用的是第二种方法,并将公共变量定义在公共模块当中,作用范围是整个工程。

3.1.4 窗体设计

为实现系统各项功能,设计登陆窗体、主界面窗体、顶端菜单条窗体、消息窗体、交卷窗体、成绩报告窗体共六个窗体,并在各窗体放置相应控件。对于一个窗体中同一位置显示多个内容,可以通过命令执行显示/隐藏来切换不同控件,以实现多个控件在同一位置显示,大大简化了窗体设计以及窗体数目。

3.1.5 模块划分

在软件整体设计当中采用向顶向下的方式进行,根据功能对整个整个系统划分若干个子模块。公共变量、公共函数、公共变量存在于公共模块当中,其余模块一般依负于具体的窗体存在。这样为了使模块划分更加简单明了,模块划分就以其实际存在位置进行划分,整个系统划分公共模块,登陆模块,答题模块,顶端菜单模块,交卷模块等几部分。各模块既有自己独立功能,又保持密切联系(相互存在调用关系),其组织关系如图1所示。各模块的功能及实现方法将在详细设计中加以讨论。

3.2 教师监考端程序总体设计

教师监考端程序是运行在监考机上的,主要用于完成两部分功能一是考试监考:与学生机建立通信连接,获取实时考试信息,接收理论成绩,操作题文件传送。二是提供一些附加功能:汇总成绩,异常处理,强制收卷,发送提示信息,填写考场记录等。

采用自顶向下的划分方法,并考虑各功能软件实现方法,将教师监考端程序划分窗体菜单设计模块,网络通信模块,监考信息处理模块三个子模块。模块划分及组织关系如图2所示。

4.结束语

论文讨论了计算机基础上机考试系统软件开发总体设计方法,内容包括软件开发背景,系统需求分析,系统总体设计方法,为软件开发提供了可供实施的技术方案。作者按此方案开发的考试系统,系统功能丰富,运行稳定,维护方便,受到学生和授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陈松乔.现代软件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计算机信息处理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 要: 概括说明机械电子控制产业发展的情况,重点介绍计算机技术在机械电子控制产业领域以及工业生产制造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0 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机械工业领域的变革,同时给相关生产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提高了生产水平和技术。随着各种技术之间相融合的发展,以计算机电子技术、机械技术为核心的机电控制领域将给工业及科研等领域带来更多的实际应用。

1 计算机技术与机电控制技术的发展概况

1.1 计算机控制理论的形成与技术的发展

忽略数字信号的量化效应,可以将计算机控制系统看成采样控制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将其中连续的环节离散化,则整个系统又可看成由不同的离散系统构成。计算机控制理论的发展主要是将采样理论、差分方程、变换理论、状态空间理论和系统辨识自适应控制等理论综合应用到控制技术中,使计算机控制系统有了初步发展。对于结构复杂、时变的非线性系统,控制系统则融入了鲁棒控制、模糊控制、预测控制等多种新型理论,逐步形成了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的一个新方向。

自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后,计算机首先被用来自动检测化工生产过程的过程参量并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同时也研究了计算机的开环控制。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现了用于过程控制的计算机,实现了直接数字控制。后经集中式计算机控制系统发展到现在的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分层式控制系统控制,通过计算机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视、操作和管理控制等。伴随着计算机处理器等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革,最终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并对其产生巨大影响。

1.2 机械和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在生产、科研等诸多领域里,有大量的物理量需要按某种变化规律进行控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前,工业生产多处于手工操作的状态。最初采用基地式仪表控制压力温度等在一恒定范围内,初步有了对工业生产的机械控制实践。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出现,直接实现了工业生产中各参量和过程的数字控制。计算机的微型化使控制技术更加智能化,同时将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有机结合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得到迅猛发展,且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到各生产领域。目前主要形成并应用的机电控制技术主要有PID控制,PID是经典控制理论的代表,它吸收了智能控制思想并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形成了自适应PID和非线性PID等更利于控制的变种PID控制器。另外还有模糊控制(FLC)、变结构控制等,均随着计算机领域的发展在不断地拓宽。

2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及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

2.1 机电一体化的简介和生产应用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计算机软件系统集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总称,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对各生产领域的控制过程进行监督操作。它主要应用领域有数控机床,通过相应的数控技术,在工业操作上结构、功能、操作精度上都有明显的提高。采用多CPU和多主线的体系结构,丰富了数控功能,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柔性制造系统的应用是计算机技术和制造系统在机电控制工业的应用,是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它主要由计算机、数控机床、自动化仓库等组成。在工业上,它可以随机地、按量地按照装配部门的要求,生产其能力范围内的任何工件,更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等的离散零件的批量生产。

交流传动技术的发展也是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工业上有了重要的应用,尤其是在钢铁工业中,使复杂的矢量控制技术得以实现,无论是大容量电机还是小容量电机现均可使同步电机或者异步电机实现可逆滑调速。也使交流传动系统在轧钢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可编程控制器(PLC)是集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化技术于一体的新型控制系统。这一系统解决了工业控制系统中大量开关控制的问题,逐渐取代了耗能多、故障率高的继电器控制系统。随着PLC技术的进步,其应用领域更是不断扩大,可采集存储数据,还可对控制系统进行监控。PLC能编制各种各样的控制算法程序,完成闭环控制。这种过程控制在冶金、化工、热处理、锅炉控制等场合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此外,随着工厂网络自动化的发展,PLC可实现通信及联网功能,更有助于工业生产的控制过程的监控。如今,PLC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冶金、石油、化工、建材、机械制造、电力、汽车、轻工、环保以及文化娱乐等各行各业。

2.2 计算机在机械和电子控制产业的应用实例

计算机技术和机械电子控制技术一体化的有机结合,不断使相关的新技术应用到更多的领域中去,这些应用到的领域已经不再局限于工业的生产,更多技术是切身关系到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下面举几个具体实例来介绍计算机技术和机电控制相结合的实际应用。

PLC实现了机械手移动工件的控制过程。随着世界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机器人的应用正迅速向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并从制造领域转向非制造领域,各种各样的机器人产品随之出现。随着机器人的生产和大量应用,很多领域,许多单一、重复的机械工作由机器人(也称机械手)来完成。工业机器人是一种能进行自动控制的、可重复编程的、多功能的、多自由度的、多用途的操作机,广泛采用工业机器人,不仅可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而且对保障人身安全,改善 劳动环境,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原材料消耗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有重要意义。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相结合应用的工业机器人的广泛使用正在日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农业方面,机械作业过程中驾驶室内的仪表盘正迅速由电子监视仪表取代并逐步由单一参数显示方式向智能化信息显示终端过渡,以此来改善人机交互界面。这种智能化显示终端又被称为虚拟化仪器显示终端(Virtual Display Terminal),它代表了当代仪器与控制装置发展的主流方向。它可通过屏幕任意选择显示机组中不同部分的终端信息,在屏幕上按操作者的需求,调用数据库信息,显示数据、图形、语音等多媒体信息。另外,还可以将数据信息动态存入类似信用卡尺寸大小的高密度智能化数据存储卡,将农业作业过程的数据信息通过智能卡带回办公室,由计算机应用高级软件进行处理。也可以将管理者的决策和操作指令通过智能卡传送到拖拉机上的智能控制终端,实现自动控制农机的操作。

PLC在自动售货机中的应用。自动售货机通过顾客选择商品开关,投入的硬币值由PLC驱动数码管显示,经过光传感器识别,通过判断,进行下一步操作,经过PLC的系统控制和信号输出完成售卖过程。计算机技术和机电自动控制在自动售货机中的这项应用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使PLC的应用更加广泛。

交通信号灯系统也是微机软件应用到电子控制系统中的典型实例。通过主要应用PLC技术控制十字路口的信号灯动作。准确无误的完成信号灯的变灯动作来控制时间,这项应用更是极大方便了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出行。

电脑横机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给机械编织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现在的电脑横机是一种涉及到计算机、机械、电子、控制等诸多领域的复杂系统。电脑横机的编织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最初的横机是手动横机,只能胜任比较简单的编织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电脑横机中,通过电脑的自动控制,设计人员可对编织花型进行数字化设计,通过计算机数字直接控制机械的退圈、垫沙、脱圈、弯沙等相应的机械编织动作,由计算机指令控制系统完成整个设计的编织,极大地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

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以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为主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 总结

在机械生产领域,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入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形成是机械工业中的重要变革。通过不断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使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在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东宝,工程机械与控制技术[M].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7.

[2]马增强等,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微计算机信息,1998.

[3]王立新,浅谈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J].赤峰学院学报,2007.

[4]杨明等,机电一体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农机化研究,2006.

计算机信息处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应用型人才; 司法信息安全;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10-30-02

Discussion on applied talent cultivation of judicial information security

Huang Shaorong

(Guangdong Justice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2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social demands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 talents, the importance of training applied information security talent is pointed ou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udicial information security talent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ome advice is presented in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and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s. Its cultured goal is to train higher technology applied talents that are needed, good at theory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pplied talent; judicial information security; talent cultivation

0 引言

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信息安全问题日显突出,信息安全形势持续恶化,信息安全事故不断发生,信息安全建设已经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焦点。目前,我国信息安全产业已经取得巨大成果,国家已制定了互联网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与地方性法规270多部,对信息和网络安全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信息安全形势仍然严峻,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信息安全技术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制订滞后、信息安全科研和教育落后、信息安全人才存在巨大缺口[1]。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是当前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在许多领域需要大量掌握直接技能型知识、有更具体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大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培养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有全面信息安全专业知识、能够防范计算机犯罪的专业执法人才和计算机网络应用与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1 司法信息安全专业特点

“七分管理,三分技术”,信息安全不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法律、管理和技术等问题相结合的产物,法律和管理在司法信息安全专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对社会需求、行业需要、就业市场进行广泛调查,明确了人才需求情况的基础上,浙江警官学院、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和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等警察类高职院校先后开设了司法信息安全专业。

司法信息安全专业主要面向政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各类经济管理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网络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和信息安全部门,培养能够从事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维护、网络管理与维护、信息安全设备维护和数据库系统的开发与维护等技术工作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人才。该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知识,而且要有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的素养,毕业后能够在政府部门、商业、军事等信息安全防范工程应用领域及信息安全防范工程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信息安全工作。

司法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通过三年学习,必须具备如下三方面的能力。

⑴ 基本素质 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协作和公共关系协调能力;具备一般军事队列指挥、擒拿格斗、防身自卫及机动车驾驶等警体技能;具有较高的英语应用能力。

⑵ 信息安全处理能力 ①计算机操作能力:具有较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计算机安全意识,能够操作和维护计算机信息系统。②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维护能力:掌握网络的基本原理,熟练应用网络安全防范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能进行网络设备的日常维护、局域网络的设计实施和网络安全的监测及防范工作。③数据处理等能力:具有一定的数学推理和编程能力,能够用数据库解决基层部门的数据统计、管理等问题。

⑶ 法律与警察岗位基本能力 掌握我国有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法律、法规,具有较高的执法能力;掌握计算机与计算机安全犯罪的特点,能够主动采取相应的技术防范措施。

2 课程体系建设

司法信息安全专业培养的是法律与信息安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围绕司法信息安全专业的核心目标以及毕业生的能力要求,课程体系设置必须以“强化能力,突出应用”为思想,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2]。我们根据社会需求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及时引入行业的最新技术,突出职业教育的应用实践性。注重法律基础知识,突出信息安全技术的专业性。

司法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群建设可以从法律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课程上进行外延和拓展,课程体系的设置可分为基本素质课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等。

⑴ 基本素质课程 包括大学生健康教育、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形式逻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理论体系概论、廉政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普通体育、警用枪械。

⑵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 包括职业沟通、司法口才、礼仪训练、毕业项目设计与论文。

⑶ 专业基础课 包括法理、刑法、宪法、刑事诉讼法、网络信息安全法规、高等数学、计算机导论、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安全防范技术与应用、动态网页设计。

⑷ 专业核心课程 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网络监控、电子取证、加密技术。

⑸ 拓展课程 包括软件工程、网站建设与维护、信息检索技术、警察业务、应用文写作。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即能从事法律方面的工作也能从事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的工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由于教学内容比较多,课内教学时数中包括有大量的实践性教学,实践课教学时数占总学时数50%以上[3]。

3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司法信息安全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许多安全技术和方法必须在实践过程中才能认识和掌握,实验、实训、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为了突出高职教育的应用性,我们开设了大量的实践类课程,包括计算机组装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数据结构实验及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数据库实验及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网络课程设计、网络安全技术仿真实验、网站建设综合实训等[4]。

高职院校的实训中心是组织实践教学、强化技能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场所。为切实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给信息化人才提供先进的实践场所,必须完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所需场地与设施,积极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信息安全综合实训中心(包括信息安全综合实训室、网络安全攻防实验室、网络应用实训室、数据分析综合实训室、电子物证鉴定设备、电子商务实训室、计算机基础实训室、电子数据取证实训室等)和提高司法能力的实训环境(如三维模拟监控实训室、模拟监所现场、亚伟速录室、模拟法庭、安全监控实训室、刑事照相实验室等),形成系统的实训环境。

对于比较复杂的信息安全实验,需要的设备较多,如果目前的教学条件不能满足大量学生进行并发实验,也可以采用虚拟实验,借助多媒体、仿真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在计算机上营造可辅助、部分替代甚至全部替代传统实验各操作环节的相关软硬件操作环境,学生像在真实环境中一样完成各项实训任务[5]。

加强校内实训的同时还要进行校外实践,学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建设稳固校价企合作关系,联系定点的对口实习机构,或者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实习机构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实践,配备校外指导人员,对学生实训、实习进行指导和考核,把实践性教学落到实处。同时引导建立司法行政单位、公安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接收毕业生实习的制度,为学生实现教学与实习结合提供条件,实行“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的实习模式,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4 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资源是学校办学资源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发展必不可缺的重要条件[6]。信息安全技术快速更新,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要掌握信息学科的多个领域及物理等学科的知识,而且还要不断跟踪信息安全的最新动态。学校应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司法信息安全教学团队,促进校内司法信息安全专业建设,为专业教师提供技术培训和进修学习的机会,及时派送教师进行行业培训以及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更新知识结构和内容,同时要求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倡导教师之间互相学习、集体备课、讨论交流,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为了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学校还要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或顶岗实践。此外,也可邀请企事业单位一线专家、技术人员到学校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定期为学生开设讲座或座谈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5 引入职业资格认证

由于专业设置的特殊性,要求本专业的毕业生除了掌握信息安全防范技术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有相应的IT行业从业资格。在国家职业大典中,网络信息安全行业的职业资格有网络技术人员、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安全防范评估师、信息安全工程师、数据恢复工程师等,国家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院校应结合专业,引入适合的职业资格认证,同时跟企业合作,完成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职业资格认证+订单培养,充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7]。

此外,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还必须在以下几方面继续改进:

⑴ 改革教学方法,以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教学等方法推动项目驱动教学法、分层教学法、任务实训法、案例教学法和研究性教学法广泛采用,建立视频网站和教学资源库,进行交互教学,与课堂教学形成互补。

⑵ 以工作流导向的实训课程教学体系为基础,建立课程配套教学资源库,并以课程改革推动教材建设,编写基于工作流导向的任务式实训模式教材[8]。

⑶ 鼓励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突出学生的面向应用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⑷ 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实现无纸化考试,重点测试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职业资格认证代替学科考试。

6 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对其岗位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警察类高职院校必须从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司法信息安全专业,时刻关注相关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热点,加强高职司法信息安全专业标准订制、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注重工学结合,与企事业单位形成良性互动,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强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司法信息安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任熊,李畅.高职院校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江苏经贸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79-81

[2] 于璐.高职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2011.6:26-27

[3] 陈晓明.信息类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分析与实现―以“司法信息技术”

专业建设为例[J].计算机教育,2010.14:56-60

[4] 蒋文保,李忱.高校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型探讨[J].信息

安全与通信保密,2007.9:172-175

[5] 郑洪英,廖晓峰,李传冬等.设置信息安全专业教学体系的探讨[J].教

育教学论坛,2012.9:114-115

[6] 李振汕.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和设计[J].职业时

空,2011.7(6):33-35

[7] 沈洋.高职院校信息安全人才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厦门城市职

业学院学报,2012.14(2):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