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解剖论文

解剖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解剖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解剖论文范文第1篇

(一)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我们建立了局部解剖学交互式学习网站,师生在网上可以互相交流,答疑解惑,通过这个平台,将自行录制的外科手术录像按照局部解剖学大纲要求上传到网上,学生可以在教室、计算机室、寝室上网观看或下载,极大地强化学习效果,课前观看,使学生带着问题而来,当他们解剖到的结构与录像一致的时候,引起共鸣,加深记忆,相对传统局部解剖学教学的离开实验室只能看书本被动学习而言,手术录像式局部解剖学教学改革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主动,学生会因为学会一个知识点,理解一个手术的解剖学细节而兴奋,转而带给他们更大的学习热情[3]。

(二)丰富了案例式教学的案例库建设。案例式教学在我国医学教育中如火如荼的热烈开展,其形式涉及PBL、TBL等多种模式,但是开展案例式教学的瓶颈是尚没有符合教学大纲规定的典型案例,开展案例式教学的教师大都各自为营,案例缺乏规范性和标准性,急需建立相关案例库满足PBL或TBL的教学方式发展。我们自制的手术学录像,以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为切入点,密切联系基础知识,录像后面配有病例问题,使学生学习的案例有了标准化和规范性,避免教师主观因素导致的片面讲授,对师的教学思路,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三)降低尸体消耗,提高尸体使用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民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5],医学院校通过正常渠道搜集的尸体标本越来越少,有的院校局部解剖学已经无法正常开课,被迫进行示教或用婴儿解剖教学,目前各学校大力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赖以生存的尸体资源异常短缺,成为制约国内医学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我们引入各局部重要的手术入路和手术解剖操作,相当于引入了临床问题,围绕手术入路进行实验实际上就是围绕问题这个中心展开实验,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以点代面,既突出了重点,又兼顾相关知识的延伸,传统的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一般7-8名学生解剖1具尸体,经过本次教学改革后平均14-16人用1具尸体,这样一来,每年尸体用量减少为教学改革前的1/2。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虽然使用尸体减少了,但是学生在实验中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爱护解剖结构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一些细小的神经、血管分支也主动进行保护,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尸体的使用率。

使用之后的尸体,再经过开放实验室上学生的解剖处理,使解剖结构和层次等更加清晰,一部分尸体或器官等被制成陈列标本,丰富了我校解剖展览馆作品;一部分尸体或器官则适用于系统解剖学、口腔解剖生理学、麻醉解剖学等课程的实验课使用;而涉及颅腔、椎管、骨盆等部位微细解剖结构的操作,则用于临床医师培训使用,或供相关专业研究生解剖,这样就极大提高了尸体利用率,这说明手术录像教学方法的确为基础和临床提供动态或双向服务,有利于课程开展的连续性和不断发展。

二、手术录像在局部解剖学的组织实施尚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解剖论文范文第2篇

《人体解剖学》是高等护理教育护理专业学生最先接触的、必修的医学基础课程。该课程为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和职业技能,进而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但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缺少护理专业的专用教材,且其内容远远满足不了护理专业的需求,未能体现高等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现有供本科护理专业用的人体解剖学教材与供其他专业用的教材并无明显差别,如国内大多数高等护理教育使用的人体解剖学教材,仍与临床专业共用由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系统解剖学》教材;如国内部分高等护理教育使用针对护理专业编写的《人体解剖学》教材,打破了长期沿用的临床专业人体解剖学教材编写模式,但大多教材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其内容的选取侧重学科内容的完整性,坚守基础课程的定位;如国内部分高等护理教育使用《人体结构学》教材,把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内容融合为一体,但90%以上护理学院本科生的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属于两门课程,分别由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和组织胚胎学教研室承担,教学与考核存在较多问题,无法实现真正的融合。近年来高等护理教育人体解剖教学借鉴医疗专业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形式,部分高校将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分为系统解剖学和护理应用解剖学两门课程分别开设。实践已证明这种培养模式对高等护理教育护理专业的学生是切实可行的。不但提高护理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临床操作技能,而且也为高等护理教育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提供实践依据。鉴于国内高等护理教育本科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结合近年来郑州大学护理学院本科护理解剖学教学经验,改革传统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将传统的《人体解剖学》和近几年我们开发的《护理应用解剖学》教材融为一体,编写适合本科护理教育的《护理解剖学》创新教材势在必行。

2《护理解剖学》创新教材编写思路

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是为学生以后临床护理服务,但临床上到底需求哪些内容?如何根据护理职业岗位需要重组《护理解剖学》教学内容?真正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如何确定教材结构、教材形式以及编写思想上的创新点?特别是教材编写思想上的创新;如何将最新的高等护理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运用于《护理解剖学》教材的编写中?首先,根据临床护理工作调查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各级护理工作统计中急危重症监护病人显著上升;随着介入治疗的大量开展深静脉穿刺和动脉穿刺急剧增加,术后导管护理大量增加;尤其随着护理学科的飞速发展,专科护理操作如心内注射、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骨髓穿刺、泪道冲洗等逐渐增多。其次,分析以上述临床护理工作调查结果设计座谈提纲,组织高年级学生、临床护理专家召开座谈会,主题贴近护理岗位来确定编写重点内容。如为提高学生护理操作的准确定位编写教材突出全身体表标志内容;为提高学生护理操作的准确性和成功率编写教材突出表浅血管神经体表投影;为提高学生防范失误的能力编写教材突出与各种注射、穿刺、插管、急救等操作定位、操作技术控制的解剖学知识。最后,结合对国内外高等护理教育人体解剖学教研相关文献检索分析,最终确定编写思想、教材内容和教材形式的创新,形成详实的文字材料并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最后通过课堂实践,将学生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用于教材内容的调整上,以编写出既能够体现高等护理教育特色又能兼顾终身教育的高等学校《护理解剖学》创新教材。

3《护理解剖学》教材编写创新

3.1思想创新

在教材编写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指导思想,遵循护理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和为护理及其相关专业课程提供必须够用理论知识的基本原则,重在基础,贴近临床,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人文精神以及评判性思维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等护理人才。

3.2内容创新

结合临床护理工作调查发现,紧贴护理岗位需要,同时保证人体解剖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和凝练。内容选择突出针对性与实用性,强调职业需要,以够用为原则,尽可能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最新的高等护理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运用于教材编写中。对与护理专业关系密切的内容充分描述,如运动系统内容突出全身表面标志、易于发生骨折和损伤部位的解剖知识;如内脏学突出各系统重要脏器位置、结构功能,尤其要突出内脏插管涉及的脏器和部位;如脉管系统突出心、全身动脉主要分支、表浅动脉压迫止血点和全身浅静脉等内容;如神经系统突出周围神经重要分支、与注射和性神经损伤等有关内容。同时在护理专业工作领域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展的情况下,在各章节中尽可能渗透环境保护、人文知识、健康教育等相关内容。对其他内容只作一般介绍。如腹腔血管和神经的分支分布、出入脏器的结构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运动系统部分内容等进行删减和压缩。

3.3形式创新

在教材总体结构和表现形式上尽可能做到贴近专业、贴近岗位、贴近学生。根据高等护理教育需要,重组人体解剖学教学内容,本教材是医学基础课程贴近护理专业教学的有机尝试。全书分为9章,每章前设置学习目标,主要体现大纲的基本要求,指导学生高效学习;每章内容分基础模块和护理应用模块2部分,基础模块在内容选择上突出针对性与实用性,强调护理专业需要,使其内容符合护理专业岗位执业标准。基础模块中“知识卡片”是护理专业知识的拓展(如学科进展、学术前沿等),体现专业素质、能力、职业道德。护理应用模块结合临床常用的诊疗、护理操作技术,从解剖学知识应用的角度上,研究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毗邻,阐述操作的定位、局部层次结构与操作的关系以及操作的注意事项,使学生提前感受基础知识与应用的结合。在护理专业工作领域、服务人群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在专业模块中尽可能渗透环境保护、人文知识、健康教育等相关内容。每章末设置思考题,紧贴执业考试内容和题型,尽可能利用临床护理案例展现解剖学基础知识点,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临床应用能力。如第七章感觉器:上部基础模块包括第一节视器(分眼球、眼副器、眼的血管和神经)、第二节前庭蜗器(分外耳、中耳、内耳);下部护理应用模块包括泪道冲洗术、球结膜下注射术、球后注射术和咽鼓管导管吹张术共四节内容,每节内容包括应用解剖和应用要点;正文后临床护理案例如:某高校大一男生,游泳后出现双眼畏光、眼红,自觉眼睛磨痛,接着出现眼皮红肿、怕光、流泪,早晨起床眼皮被分泌物粘住,不易睁开。就诊后医生诊断为:急性结膜炎。请运用视器相关知识指导结膜炎病人局部滴眼药水,如何滴入眼药水才能使其与结膜完全接触?滴完后常常需要自己用手指尖按压该眼内眦角处,请解释其原因?为避免急性结膜炎的传染流行,如何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

解剖论文范文第3篇

颅颈交界区通常是指斜坡的下1/3、枕骨大孔、寰枢椎以及周围的韧带、血管等组成的一个区域,由于其结构较深,位置复杂,周围及区间内有重要结构,一旦出现病变和损伤易危及生命而显得重要,其中关节包括寰枕关节、寰枢关节、寰齿关节等,包括的韧带有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寰椎橫韧带、齿突尖韧带、翼状韧带等,这些骨骼、关节韧带起着稳定颅颈交界区,保护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颅颈交界区的疾病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先天畸形,外伤后引起的寰枢椎及齿状突的骨折,韧带损伤,类风湿关节炎引起的局部韧带的破坏和关节的变性,最常见则是各种原因引起的齿状突脱位压迫颈髓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如四肢肌张力增高、四肢无力、走路不稳、末梢肌肉萎缩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随着手术技术的日益成熟,颅底外科的迅速发展,神经外科医师还曾尝试行枕下远外侧入路和极外侧入路,两种入路均可以到达颅颈交界区腹侧部位,不仅能解决硬膜外病变,还可以解除硬膜下病变,同时还可以行颅颈后方固定,但由于手术操作时间长,手术创伤较大,易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为解除此区病变,近些年来开展的内镜下经口入路一直视为“经典”的手术入路。内镜下经口入路由于内镜的广角度,视野好,手术较传统手术创伤小,手术并发症少。但经口入路由于口腔固有的特殊性,无论显微镜下或内镜下仍有许多并发症,如术后舌体肿胀、牙齿损伤,术中可能需要切开软腭甚至硬腭,术后可能会给患者造成发音困难,口腔为有菌地带,术后出现伤口感染几率增加,切口不愈合,甚至颅内感染的几率会增大,术后可能出现喉头水肿,影响呼吸,部分患者术前需行气管切开,给患者造成痛苦,术后影响患者进食等。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经鼻蝶手术的熟练开展,使内镜下经鼻行颅颈交界区病变的解除变为现实,内镜下经鼻手术行颅颈交界区腹侧病变有了报道,胡凡等报道导航引导下经鼻行内镜下切除齿状突治疗颅底凹陷症畸形取得不错的效果,2005年Kassalm等曾报道1例经鼻齿状突切除病例,术后同期行后入路寰枢椎固定,但仍未出现大范围的开展经鼻入路行颅颈交界区手术,开展的地方只限于国内技术力量较强的单位,可能与神经内镜的熟练应用以及团队的配合有很大关系,也与经鼻手术入路的解剖关系不清楚有很大关系。

内镜经鼻行颅颈交界区腹侧病变切除与经口比较有很大的优势:内镜经鼻较经口更微创,创伤更小,内镜经鼻在鼻咽部切开黏膜,避免切开咽部黏膜,可以更早进食,避免了术后留置胃管与软腭和硬腭的切开,有利于术后伤口的愈合,减少了伤口感染,经鼻手术通路为相对无菌环境,对于经口手术比较,发生感染几率较低。本研究在尸头上模拟手术操作步骤,内镜经鼻可以顺利到达下斜坡及寰枢锥部位,模拟手术采用双鼻孔入路,将双侧中鼻甲推向两侧,部分学者报道为扩大手术视野,便于手术操作,建议切除中鼻甲,但考虑中鼻甲有过滤和湿化空气作用,将中鼻甲推向两侧比较合适。关于蝶窦,为方便手术操作,术中可以打开蝶窦,切开蝶窦下壁,Kassam等进行手术操作时将中鼻甲和蝶窦一并切除;Leng等则保留了中鼻甲,但打开了蝶窦;胡凡等报道导航引导下经鼻内镜下行齿状突手术过程中未切除中鼻甲,也未打开蝶窦,使手术更为微创,神经导航可以协助术中更好地进行操作,辨认重要结构;Wu等则应用单鼻孔手术并在鼻甲和鼻中隔中间放置鼻撑扩大手术操作空间,本研究在尸头上反复操作,我们认为将鼻中隔后方的骨性部分切除在不切除鼻中隔和打开蝶窦的情况下,通过双鼻孔操作便可获得满意的效果,对于任何手术均有其适应证一样,内镜下经鼻手术同样有其适应证,适应证主要有下斜坡的硬膜外病变、寰枢椎畸形、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外伤等引起的齿状突过长等,病变在中线附近较合适,偏离中线的病变由于椎动脉的存在,而显得有困难,对于硬膜下病变,由于硬脑膜无法缝合,脑脊液漏的问题由于术区空间狭小,仍无法很好解决,经鼻咽入路虽然是相对无菌地带,但患者仍有颅内感染的可能性,如果不能很好解决此类问题,硬膜下病变复杂病例经鼻暂时不合适,硬膜下探查或微小病变的处理可以在熟练应用神经内镜的基础上应用。

对于齿状突的处理,内镜下经鼻手术,由于本实验中所用尸头均为正常结构,齿状突平于或稍高于寰椎上缘,该入路最下端可达枢锥椎体,而对于齿状突异常的患者齿状突一般会高于寰椎上缘,所以经鼻入路可以从齿状突尖部顺行切除齿状突,解除对脊髓或延髓的压迫,部分病例只需切除很少的寰椎上缘,甚至可以不切除寰椎前弓便能解除对脊髓的压迫。而经口入路寰椎前弓遮挡了齿状突,必须切除寰椎前弓才能看到齿状突,术后势必会影响到颅颈交界区的稳定性,必要时还要同期或延期行后入路固定术。脑脊液漏是该手术不可回避的问题,对于硬膜下病变,由于硬脑膜无法缝合,脑脊液漏的发生率较高,即使硬膜外病变,由于局部炎症等病变的原因,齿状突长期压迫,会造成硬脑膜的破损,甚至缺如,病变解除后仍有出现脑脊液漏的可能性,虽然术前设计的倒“U”型瓣有防止脑脊液的作用,但术后仍有出现脑脊液漏的可能。有学者运用多层重建技术修补颅底取得不错的效果,张亚卓等则采用“三明治”修补法修补颅底缺损。

解剖论文范文第4篇

用Excel建立数据库,调查资料收集后输入数据,进行录入核对,IOD值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LSD)法,P<0.05,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五年制高职护生人体解剖学考试成绩分布将全部参加人体解剖学考试的学生成绩按以下9个区间分组统计:100,90~99,80~89,70~79,60~69,50~59,40~49,30~39,0~29。结果显示,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上述各区间所占比例分别为:0.00%,1.59%,5.08%,7.62%,14.29%,22.54%,22.54%,19.37%,6.98%,成绩呈负偏态分布,平均成绩为51.38分,以40~59分学生居多。

2.2五年制高职护生入学适应状况将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成绩由高到低进行排列,得分位于前30%者确定为高分组(n=94,平均分为71分),后30%定为低分组(n=94,平均分为33分),其余为中等组(n=127,平均分为50分)。统计结果显示,不同成绩等级学生的入学总体适应性水平差距显著(P<0.05),3组学生入学总体适应性水平依次是:高分组>中等组>低分组,学生入学后适应状况不均衡。

2.3五年制高职护生入学适应性与人体解剖学学业成绩相关性分析由表1可知,高分组、中等组及低分组学生的总体适应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高分组总体适应得分为(131.02±0.66)分,分别与中等组及低分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等组与低分组比较除交往适应外,其他维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与思考

3.1五年制高职护生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成绩呈负偏态分布人体解剖学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该课程主要帮助护生建立起正常人体形态结构框架,为其后继医学基础课以及护理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在五年制高职护理院校,该课程设置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是高职护生进入专业院校后接触的第一门医学基础课。该课程几乎涵盖了医学领域1/3以上的名词;新名词数量多,内容庞杂,是本课程的特点[7]。此外,五年制高职护生入学起点为初中毕业,其在入学前后接受的教育课程差别显著,学生对新课程尚未确立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本研究中,五年制高职护生对医学基础课程不适应以及人体解剖学课程的自身特点,导致该课程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呈负偏态分布。该成绩分布态势在笔者的意料之中。

3.2五年制高职护生入学适应状况不均衡现状与人体解剖学成绩的相关性五年制高职新生正处于由青少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这一阶段发展最迅猛的社会性需要包括受人尊重的需要、友谊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而五年制高职新生在这样一个阶段离开父母和家庭,开始独自学习生活,他们需要与同学、朋友、老师等进行各种交往,经常要面对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因此,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显得异常突出。所谓入学适应性是指学生在进入新的学校后,面临内容广并以自我监控为主的学习任务,能否发展出新的学习能力,以适应学习任务的转变;能否在新环境中建立起协调的人际关系;具备自己安排与照顾日常生活的能力以及自我情绪控制的能力[8]。本研究基于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的设置,结合学生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成绩状况,针对性地对本校护理新生的入学适应性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入校后分别在生活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交往适应、情绪适应、生活自理适应以及总体适应方面呈现不均衡状况。适应性好的学生,其学习主动性较强,能够把握课程重点,摸索出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生活自理能力较强,能够处理好与同学、朋友、老师之间的关系,具备人际交往知识、交流方法和技巧,其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成绩居于前列;而适应性差的学生,该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则不理想。

3.3思考鉴于五年制高职护生的身心特点以及人体解剖学的课程特点,授课教师应积极开展适合我校护理专业现状的课程改革,注重本课程与临床护理工作的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人体解剖学知识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指导意义。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降低理论内容的难度,根据护理专业特点予以简化。授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选用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通过学生在自身或同学之间共同用体表标志定位深部结构的体表投影,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模型或标本确定护理操作的部位,叙述经过的层次结构、局部结构特点和应注意的问题等,为学生正确实施操作奠定基础;设置临床护理案例,运用人体解剖学知识进行解释,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考核中提高技能考试分值比例,增加体表标志的定位、体表投影的定位和在标本上演示及叙述局部操作的内容,利用考试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解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

护理专业学习解剖学的目的是掌握主要器官的形态特征和功能,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准确地实施各项护理操作提供形态学基础。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人才的知识结构、临床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宽厚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知识和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将以医学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向“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的课程体系转变,革新教材内容,完善教学手段和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满足培养跨世纪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要。

一、大胆革新解剖实验指导,突出临床应用特色

首先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为主线,以临床护理实践为引导,根据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学特点,自编实习指导,突出与临床护理操作密切相关的解剖内容,如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与注射、穿刺、插管和切开技术相关的局部解剖学基础知识。使学生对操作中的解剖学要点做到心中有数,如操作部位的选择、结构层次、毗邻及角度和深度的掌握,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加强与护理专业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护理专业的教学需要,为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操作能力

护理技术操作70%的内容与解剖学相关,其中抢救技术100%与解剖学有关。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对患者进行多种技术操作,操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非常重要,而准确性、合理性是和解剖学密不可分的,因此护理专业的解剖课教学更应该注重实践。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灵活,把学与用结合起来,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解剖教学中,尤其是实验课教学探索的课题之一。

体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是临床操作中非常关键的定位标志,实验课教学重点之一是培养学生在活体触摸体表标志的能力,并把触摸体表标志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把护士的素质教育融于标本观察的实践中,教会学生在观察尸体标本、模型的同时,要在自己或同学的身体上观察、触摸、辨认这些标志性结构。这种从标本到自身,从自身到标本的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结构,避免了单纯的机械记忆和操作的盲目性,提高了临床操作技术的成功率,培养了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提高了护士的自身素质。

三、培养学生在标本上演示护理操作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模拟临床操作,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可以在模拟臀大肌注射时用注射器向穿刺部位注射染料,然后再进行局部的解剖操作,观察染料的分布情况,注射针扎入的深度及针头与臀区血管、神经的关系。操作结束后请大家总结臀肌注射的最佳部位、深度、角度及易损伤的血管和神经。模拟临床护理操作要注意防止学生片面追求操作练习,忽略解剖的结构观察。

四、结合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

在实验课教学中,课堂讨论能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结合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查阅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在讲授肝门静脉系统解剖时,引导学生就临床肝硬化治疗新进展、肝门静脉系统与临床肝硬化病人可能出现的症状的解剖解释等多方面问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并针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形成一系列系统知识。

五、适当应用多媒体小结学习内容

在每节实验课结束前应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小结,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提供了比课本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的多媒体素材,使抽象的、不易理解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形式生动、形象、直观的表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及感受,较好地解决口头讲授和板书无法实现的教学重点、难点,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六、改革考试环节,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除了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外,课程结束考试时将传统的笔试为主改为笔试加技能考核,笔试占60%,技能考核占40%,主要内容包括在活体上进行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的定位;以同桌的同学为对象,准确的在活体上触摸和指出题目要求的内容;在标本上演示及叙述局部操作的解剖学要点。每个学生从十个内容的试题中抽取一道题,当场回答,老师按学生掌握的程度打分。对于还未掌握该结构的不得分,对于不能正确触摸或指出结构者,给一半分,回答正确者为满分。在考核后对于回答不正确的学生当场纠正,至其正确掌握为止。这种现场考试的方法督促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对活体资源和教学标本的应用,既能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又能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训练,调动了学生观察标本、模型的积极性。这对于解剖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也为将来学习临床医学课程打下良好的方法学基础。

通过以上多方位的护理解剖实验教学改革,使解剖学实验教学效果提升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解剖论文范文第6篇

教学效果评价包括两方面,调查问卷和考试成绩,考试内容只包括神经系统部分,为了保证试题的客观性,由未参加此次研究的教师来命题。题型包括客观题(A1型:单选题;A2型:多项选择题)和主观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统计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结果

2.1问卷调查结果

我们对实验班的班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一共发放61份,实际收回61份,收回率为100%。根据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PBL结合多媒体技术教学法有助于神经系统解剖学教学。

2.2成绩比较及分析

在简答题、论述题和总成绩的得分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名词解释题的得分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965、0.602、0.448)。实验班中,总成绩不及格者仅占9.84%(6/61),总成绩优秀者(≥80分)占4.92%(3/61)。而在对照班中,总成绩不及格者占29.03%(18/62),总成绩优秀者(≥80分)占0.00%(0/62)。

3.讨论

通过对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部分班级的系统解剖学的神经系统部分采用PBL结合多媒体技术教学法表明,PBL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法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因此我们认为在神经系统解剖学教学中积极开展PBL结合多媒体技术教学法具有积极意义。

3.1PBL教学法的优点

PBL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通过启发式、自学式和交互讨论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这种教学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的发言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发言,互相提问,除了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友爱,相互学习和相互合作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教学过程中,不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作为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也得到提高。教师在课前充分准备,查阅各种文献、书籍以及相关的临床资料,精心挑选有讨论价值的病案,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提高。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通过总结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的程度,对日后的教学工作有借鉴作用,同时教师驾驭课堂能力也得到提高。

3.2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优点

解剖论文范文第7篇

第一:论文能不能发表成功跟文章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一般给作者的第一印象就是你的命题,命题新颖有可考究性是留给评委的印象分,作者一定要把握住。

第二:很多研博的小伙伴都是跨专业考上来的,在进行新专业学习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自己的原专业,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将原先专业知识和新专业知识相结合,寻找一个契合点,不同专业知识点的结合本身就是选题创新,而且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研究趋势。

下面小编推荐两本医学核心期刊好发:

《北京医学》

解剖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动力髋螺钉;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7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9(b)-0038-03

Effect analysis of proximal femoral anatomical locking plate in the treatment of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WEN Shu-lin LIU Fei ZHONG Jin LI Zu-yi

Department of Surgery,People′s Hospital of Yifeng County in Jiangxi Province,Yifeng 336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roximal femoral anatomical locking plate in the treatment of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Methods 78 patients with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who were admitted into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2 to December 2013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allocated to the two groups.41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the treatment of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and 37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he treatment of dynamic hip screw.Surgical time,the amount of bleeding during the surgery,postoperative drainage volume,fracture healing time,recovery of function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f surgical time,the amount of bleeding during surgery,postoperative drainage volume,fracture healing time of the two groups (P<0.05),the recovery of fun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1),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f 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Proximal femoral anatomical locking plate in the treatment of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has a favorable surgical effect with minor surgical burdens on patients,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Proximal femoral anatomical locking plate;Dynamic hip screw;Curative effect

股骨粗隆间骨折又名转子间骨折,多由于间接暴力引起,即跌倒时身体旋转,股骨过度外展或内收位置着地,从而发生[(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骨折,多发于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1]。非手术治疗常需较长时间卧床,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来说死亡率极高,因此,近年来多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手术目的是尽可能地达到解剖复位,恢复股骨矩的连续性,坚强内固定[2]。本院为了探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对收治的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4月本院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1例,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龄(62.5±4.6)岁,参照Tronzo与Evans分类方法,Ⅰ型7例,Ⅱ型10例,Ⅲ型9例,Ⅳ型10例,Ⅴ型5例;对照组37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龄(61.9±5.2)岁,参照Tronzo与Evans分类方法,Ⅰ型6例,Ⅱ型8例,Ⅲ型10例,Ⅳ型9例,Ⅴ型4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糖尿病等内科慢性疾病,致伤原因大部分为摔伤,少部分为撞伤,本研究所用病例均得到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基础身体条件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为择期手术,且手术前控制血压及血糖水平。观察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进行手术,取仰卧位,切口位于股骨上端外侧,长约15 cm,可直视大转子和股骨上端即可。使用牵引床轻度内收、内旋复位,复位后使用C型臂X线机检查复位情况,满意后放置合适的股骨外侧锁定接骨板,透视确定导针位置,满意后扩大孔径,拧入3枚锁定螺钉,透视确定螺钉位置,如不满意及时调整。最后检查患肢的活动情况以及固定牢固程度,使用温热生理盐水冲洗后关闭伤口,放置引流管[3]。对照组患者使用动力髋螺钉进行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均常规使用3 d抗生素抗感染,加强营养支持。

1.3 疗效评价标准

髋关节功能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价,100~90分为优,89~80分为良,79~70分为中,<70分为差[4]。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与骨折愈合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为(85.1±11.7)min,术中出血量为(210.7±122.3)ml,术后引流量为(69.5±19.7)ml,骨折愈合时间为(78.5±8.9)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

与骨折愈合时间的比较(x±s)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

1年后对比髋关节功能, 观察组中优28例,良9例,中3例,差1例,对照组中优16例,良7例,中12例,差2例,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

表2 两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χ2=8.64,*P<0.01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共3例(7.3%)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2例为术后感染,1例为股骨头坏死,对照组为2例(5.4%),其中1例为剧烈疼痛,1例为股骨头坏死,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老年患者由于性激素水平下降,且随着年龄增长大量骨丢失等原因,造成骨质疏松,骨组织表现为骨小梁数目减少,剩余的骨小梁变细,强度降低,容易造成骨折[5]。行走时人体髋关节会承受高于体重4倍的压力,一旦跌倒,老年人极易发生股骨大转子部位的骨折。非手术治疗包括骨牵引和手法复位丁字鞋固定,但是需要长时间卧床,容易产生坠积性肺炎、压疮、感染、急性骨萎缩、甚至缺血性肌痉挛等严重并发症,成为老年患者所得的“最后一个疾病”[6]。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65岁以上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保守治疗仅5%能独立生活,而手术治疗80%以上能达到较为满意的患肢恢复情况,因此,目前治疗多采用积极的手术治疗,包括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两大类,动力髋螺钉和解剖锁定均属于髓外固定[7-8]。解剖锁定是近年来新发明的固定方法,采用解剖钢板在股骨侧面进行固定,更加符合生物力学原理,且具有以下优点:①固定效[(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果好,能使患者早期下地活动,减少深静脉血栓、肺部以及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9];②操作简便,基层医院也能够掌握;③手术创伤较小,术中出血量少,在本院的研究中,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仅为(210.7±122.3)ml,手术时间也较短,仅为(85.1±11.7)min,对患者身体负荷小,术后辅助适当的训练以及营养支持,能加速骨折愈合,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为(78.5±8.9)d,远短于对照组的(92.6±11.6)d;④解剖钢板锁定固定方法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能允许骨折端相互压缩,且能继续发挥固定作用[10-11];⑤对于一些粉碎严重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无法固定,而用解剖锁定钢板仍能达到较稳定的固定。

综上所述,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效果好,手术对患者负荷较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宏家, 孟祥凤.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板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6):40-41.

[2] 杨争艳.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4,21(6):26-28.

[3] 敬德春.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2):179-180.

[4] 陈英杰.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J].中国临床研究, 2011,24(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