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解剖学论文

解剖学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解剖学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解剖学论文范文第1篇

1.1实验组织由学校教学实验中心和团委在每学年的第二学期面向全校各个年级招募对解剖学有求知欲的学生开展“利用局解前后遗体扩展解剖学知识,制作解剖标本,促进动手能力”的大学生创新课题申请。针对大二及以上学生,专业不限。课题立项后,学校拨给经费,实验室每周向学生开放两次。学生以相同或相关专业组成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所需物品由解剖实验室提供。

1.2实验前培训由实验指导老师对实验者进行前期培训,包括思想教育、解剖器材的使用与标本制作过程的注意事项。(1)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始终怀着一颗对捐献遗体者感恩的心,并以此来激励解剖学知识的学习,实现捐献者对医学发展的期待。(2)解剖器材的使用与标本制作过程的注意事项着重于以下两点:①按照外科手术的标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手术器材的使用,将解剖室比作手术室,遗体比作患者,实验者发扬团结互助的团队作用,保证顺利完成每次实践操作。确保使用实验过程中的个人安全及避免对他人的误伤。②要求实验人员在解剖遗体与制作标本过程中充分利用有限的遗体,最大程度上减少失误与浪费。

2实验的方式及内容

2.1将遗体利用最大化在局部解剖学开课之前或开课期间,由实验小组中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在遗体上进行人体经脉循行路线的标记,并用颜色的标记笔区分不同的经络,依据解剖学骨学和肌学标志找到相关腧穴,用有色长柄图钉标示,使同学有的放矢,加深对经络循行、腧穴定位及腧穴解剖知识的掌握。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则将解剖后的组织、器官进行复位,根据专业侧重相关系统,由宏观到微观、由基础到临床广泛探讨。例如药学专业可以通过消化及循环系统了解药物进入人体后的吸收、消化、及作用途径等。

2.2打破原有解剖学教学模式指导老师不再就系统解剖讲系统,而是以系统为主线,参照遗体标本及模型对实验者进行重要的解剖学基础知识复习与回顾,并且旁涉组织学、生理学及病理学。这一方式具有系统性、整体性与联系性,能较好地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将医学知识进行充分地联系与融合,使学生在短期内能够对解剖知识进行回顾与复习,为后期各专业课和临床实践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3PBL教学法的具体应用PBL教学方法是指以临床问题为引导的基础医学教学[4]。虽然学生都上过基础课,但大多数学生不知如何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解释临床中遇到的问题。对此,指导老师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宏观和微观形态学上的引导。每次尸体解剖课后,均组织学生讨论死亡原因、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等,结合所学的病理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例如,在解剖遗体后见一例肝的局部萎缩,右侧纵膈膜与后壁膜移行处有大量淤血。对此老师让学生课后查资料,。在下次实验时进行讨论[5]。讨论中有的同学认为是循环和血液系统的病理改变,有的同学认为是消化系统肝病引起的结果。最后在综合相关文献资料及尸体情况并请教老师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出血是循环系统病理改变的外在表相,实质应是肝硬化晚期造成门脉高压症,在侧支循环时导致食管静脉丛怒张和破裂出血”。这样将PBL教学法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将老师指导与学生讨论结合起来,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和学生对解剖课学习没兴趣的状态,激发了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知识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解剖中能主动与病理学、临床医学等知识进行联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4制作教学和陈列标本我校每年都有部分局解后废弃的尸材,以往要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去火化等进行处理。自从设立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方向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后,原本需要废弃处理的尸材被师生们充分利用进行解剖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师生们根据遗体状况制作教学标本,并查找文献资料,且学生们尽量自主设计制作,并遵循“先易后难,先浅后深,先留后舍,比美创新”[6]的原则。此过程中,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最能体现意义所在:①充分实现了遗体捐献者的遗愿。②弥补了人体解剖教学资源的局限,改善了解剖教学标本陈旧、数量不足的状况,变废为宝,贯彻了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办学理念。③学生在制作解剖标本中也是一种学习,因为只有充分了解某一标本的形态、结构等才能做好这件标本。这个过程获取的知识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④教学标本的制作填补学生没有动手机会的空白,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制作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辟了新途径。

3实验项目存在的需求与不足

解剖学论文范文第2篇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珋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数据资料对比使用χ2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腕管正中神经横截面积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正中神经横截面积桡尺关节平面分别为(0.10±0.02)、(0.06±0.01)cm2,豌豆骨平面分别为(0.15±0.03)、(0.08±0.02)cm2,钩骨钩平面分别为(0.12±0.02)、(0.06±0.02)cm2,两组比较,P均<0.01。

2.2不同病情程度腕管综合征患者腕横韧带厚度、正中神经扁平率比较轻、中、重度腕管综合征患者钩骨钩平面腕横韧带厚度分别为(0.40±0.02)、(0.43±0.03)、(0.46±0.03)cm,正中神经扁平率分别为3.32%±0.43%、3.47%±0.23%、3.69%±0.12%,轻、中、重度间比较,P均<0.05;轻、中、重度腕管综合征患者豌豆骨平面腕横韧带厚度分别为(0.30±0.02)、(0.36±0.06)、(0.40±0.03)cm,正中神经扁平率分别为2.87%±0.34%、3.12%±0.43%、3.33%±0.11%,轻、中、重度间比较,P均<0.05。

3讨论

腕管是一个狭窄坚韧的骨纤维性隧道,位于腕部腹侧腕横韧带与背侧腕骨间的一个解剖间隙,缺乏伸展性和对压力的缓冲作用。正中神经在管道位置表浅,故腕管容积的减少或内容物体积的增大均可致正中神经卡压,造成腕管综合征。腕管综合征是外周神经病变之一,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3]。传统腕管综合征的诊断主要通过电生理检查患者肢感觉、运动功能等,但电生理检查的局限性是只能评价正中神经功能状况,不能反映正中神经的形态学变化,且电生理检查存在有创性、无法提示神经卡压的原因等缺点[4]。因此可能造成假阴性结果,使患者不能得到有效治疗,病情加重;另外,由于在进行电生理检查时实际操作测量过程中的误差、解剖变异及患者自身生理学因素的影响,常出现诊断结果与临床检查不一致。临床要求采用更精确、更方便、更无创性的技术来确诊腕管综合征[5],且临床医生希望在术前能了解正中神经的形态学变化。超声诊断仪的发展及使用,为腕管综合征诊断提供了直观的声像图,有利于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6]。

目前,有关超声定量分析腕管综合征患者腕横韧带改变的报道很少,超声诊断腕管综合征主要测量参数有正中神经在腕管入口和出口平面横截面积、膨胀率和屈肌支持带厚度等[7]。本研究通过对比腕管综合征患者与健康者在超声诊断中正中神经横截面积变化,发现腕管综合征患者正中神经在桡尺关节、豌豆骨、钩骨钩平面的横截面积均明显增大,说明正中神经肿胀增粗。已有研究[8]证实,腕管综合征高频超声最特异的声像图改变是正中神经在腕部呈弥漫或局限性肿胀、回声减低,在腕屈肌支持带的近端明显增宽。研究[9]认为,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肿胀在超声声像图上表现为神经厚度增加,面积增大,定量评价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神经干的粗细变化,横截面积更加可靠。均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进一步说明腕管综合征患者在正中神经横截面积有明显异常。因正中神经是紧贴腕横韧带深面通过,通过测定腕横韧带增厚程度可间接反映正中神经受压程度。通过测算正中神经扁平率可反映正中神经变形程度。本研究结果还显示,重度腕管综合征患者在钩骨钩平面与豌豆骨平面的腕横韧带厚度和正中神经扁平率均明显高于中度和轻度者,中度腕管综合征患者在钩骨钩平面与豌豆骨平面的腕横韧带厚度和正中神经扁平率均明显高于轻度者,说明随着病情加重,正中神经受压变形严重。

解剖学论文范文第3篇

1.1ZJ区域静脉分布椎外后静脉丛位于椎管外后方,主要收集脊柱后方竖脊肌、多裂肌及筋膜软组织等静脉血。该静脉丛在肌肉内分可为内、外丛,由后向前方走行,接近ZJ及椎板时伴腰动脉的分支走行,于腰椎峡部中份表面汇合,向前继续走行至横突根部同横突前静脉汇合并注入LV或ALV。椎外后静脉丛围绕ZJ外上部和内下部,呈类环形包绕ZJ周围,在上下节段之间、经椎板间隙在椎管内外之间均存在大量静脉吻合,形成网状分布。腰椎侧前方腰大肌等血液经椎旁静脉丛回流,由外向内走行并汇合至横突浅静脉,同横突前动脉伴行,至横突下缘根部偏腹侧汇入LV或ALV。椎管内前、后静脉丛之间相互吻合,其中部分静脉行至椎间孔下缘时汇合形成椎间静脉,跨越椎弓根上表面出椎管,至横突根部汇入LV或ALV。LV之间在椎体侧方、横突根部腹侧表面形成连续升支,称为ALV。LV伴行于同名动脉上方,左侧LV穿过交感干和腹主动脉背侧后汇入下腔静脉,右侧LV穿过交感干背侧后汇入下腔静脉(见图1)。

1.2ZJ区域静脉出现率及外径本组中76.25%(122/160)标本的椎外后静脉丛汇合至腰椎峡部中份表面,随后同横突前静脉汇合并注入LV。LV并非绝对成对出现,常出现单侧LV缺如,总出现率为69.38%(111/160)。LV缺如同ALV的存在没有必然关系。ALV并非绝对连续,有15%(3/20)的病例出现单侧单节段ALV缺失。经统计学处理,左右两侧数据行t检验,均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节段椎外后静脉丛有部分血管汇合至腰椎峡部中份表面,其平均外径对比:L1(0.930.13)㎜<L2(1.01±0.21)㎜<L3(1.20±0.12)㎜<L4(1.24±0.16)㎜;横突前静脉汇入LV前平均外径对比:L1(1.06±0.24)㎜<L2(1.11±0.32)㎜<L3(1.17±0.24)㎜<L4(1.20±0.15)㎜。椎间静脉汇入LV前平均外径对比L1(0.88±0.16)㎜<L2(0.90±0.10)㎜<L3(0.94±0.30)㎜<L4(0.95±0.31)㎜(详见表1、2)。

1.3ZJ区域静脉分布特点ZJ区域静脉分布复杂,根据收集静脉血回流部位可分为椎外后静脉丛区、椎间静脉区、横突前静脉区。椎外后静脉丛在后方肌肉软组织中可分为内、外丛,分别收集腰内、外侧肌肉的静脉血。,内丛由后向前,分布于第Ⅳ象限内上位ZJ内侧面,于上位的ZJ背侧内下缘3-5点钟范围内向下外走行汇合并跨过腰椎峡部中份表面;外丛由后向前,分布至下位ZJ外上缘第Ⅱ象限内,于ZJ腹外侧面8-10点钟范围内向上内走行汇合至椎间孔区。内、外丛多数静脉走行至椎间孔区,注入LV或ALV。椎间静脉区,椎间静脉区包括经椎间孔下缘穿出椎管的椎间静脉以及经椎板间隙和椎外后静脉丛之间形成的细小吻合支,可回收部分椎管内静脉血走行并注入LV。横突前静脉区,椎旁静脉收集脊柱两侧肌肉内的静脉血,由外侧向内走行,汇合至横突下缘偏腹侧形成横突前静脉。继续行走并在横突根部注入LV或ALV。

2讨论

腰椎ZJ周围静脉之间存在大量吻合支,形成静脉网。其分布仍有一定规律,在具体部分走行密集,汇合并形成粗大静脉,伴动脉走行。静脉壁薄,在局部解剖中显露困难,手术中重视程度不足,目前研究重视通过造影行椎管内静脉丛解剖学研究[4]。ZJ区域静脉的临床应用研究有助于为手术中止血、减少术后并发症提供依据。

2.1LV的出现率及临床意义既往研究认为LV多成对出现,为4对[5],VinayJ[6]的解剖发现LV和ALV存在于全部标本中,与我们结果存在差异。本组标本常出现单侧LV缺如,总出现率为69.38%(111/160)。LV缺如时椎外后静脉丛回收的静脉血可注入ALV,回流至相邻节段的LV。LV互联吻合的特点提供了强大的代偿能力,结扎单阶段LV或ALV并不影响静脉回流,此外由于交联丰富,也存在静脉损伤后出血量大,术后易渗血形成深部血肿的特点。

2.2ZJ区域静脉的分布规律及临床意义观测发现:①ZJ区域静脉同动脉分布存在相互伴行的规律,粗大动脉多有相应静脉伴行。②ZJ区域静脉由椎外后静脉丛的内、外丛呈类环形毗邻包绕,内侧的内丛走行汇合至下位椎间孔区,外侧的外丛走行汇合至上位椎间孔区。③接近ZJ背侧顶端,静脉纤细,越接近ZJ腹侧,静脉逐渐粗大,椎外后静脉丛走行汇合至椎间孔区时外径可达1.24±0.16mm。临床工作中发现,ZJ周围区域存在数个常见出血点。①电刀紧贴ZJ背侧骨面显露时,因血管较细,电凝止血确切。②ZJ腹侧血管粗大,内下缘和外上缘为动静脉走行区域,常见出血,同动脉损伤后的出血情况不同,静脉损伤后的渗血在术中表现并不明显,止血时易遗漏,存在形成深部血肿的可能。

2.2.1椎外后静脉丛的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内丛静脉走行经ZJ内下缘3-5点钟范围内,至峡部中份表面时伴行于腰动脉(LA)背侧支发出的升肌支。显露腰椎峡部,可预先电凝峡部外侧,推拨内侧软组织并显露峡部。在其外侧电凝不应过深,可能伤及神经根及其他重要组织。外丛静脉走行至ZJ腹外侧面8-10点钟范围内时伴行LA背侧支分出的降肌支。显露ZJ腹、外侧时,在该范围内应贴ZJ上、外侧缘缓慢电凝,可减少出血。椎管内静脉同椎外后静脉丛在椎板间存在大量细小吻合,显露椎板间时可在浅部贴椎板缘行点状止血,效果确切。切忌深部操作,避免进入椎管后因传导损伤脊髓。

解剖学论文范文第4篇

由于我国计算机教学起步比较晚,所以多媒体教学软件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也相对较晚。但是,近年来,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日益进步及发展的背景下,人体解剖学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多媒体、网络化及信息化”核心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机遇之下,多媒体教学软件在解剖学教学中呈现广泛性的应用。例如:目前我国一些高校研制出的多媒体课件,如“Authorware软件”,是通过计算机专业人才使用vissualc++编制完成,该多媒体制作工具已被解剖教师充分掌握。又如:哈尔滨医科大学刘芷余教授为首所研制的《解剖学教学CAI》,其内容丰富,涵盖了文字、图片以及自我测试三大部分,并且还具备助学与助教两方面的功能,为人体解剖学教学提供了充足的帮助及依据。总之,多媒体教学软件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有着极其广泛的运用。多数多媒体教学软件都具备了教学资源、大量解剖图片以及多媒体三维动画等多方面的功能模块,为人体解剖学教学的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基于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从上述论述中,可发现,如果将多媒体教学软件与互动教学模式充分融合,进而构建出基于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互动教学模式,那么人体解剖学教学将更具有效性。笔者认为,在构建过程中,需充分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构建过程需强调“交互性”在构建过程中“,交互性”的着重强调显得极为重要。主要体现为,基于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并以学生为主体,对多媒体技术中的文字、图片音频以及视频进行整合,进而构建出生动形象、富有时代感的全新学习环境,并以3DMAX技术建模为途径,模拟出形象具体的实验过程及生活过程,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学习模式。如图1,为多媒体交互式教学模式作用图。

2.2完善学习内容及情感互动基于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互动教学模式需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局限性,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并对学习内容及情感互动环节进行完善。例如:可以网络互动为途径,利用一些网络软件,如创建QQ群、电子邮箱以及BBS等,让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实现双向交流,有效促进双方的情感交流。

2.3重视互动功能的开发假以时日,如果互动功能能够得到全面强化,那么人体解剖学互动教学将更具全面性。因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便需要重视互动功能的开发。互动功能主要体现在仿真及虚拟现实技术方面的发展。在研发过程中,需结合人体解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使研发功能能够符合解剖学教学的适用性,并且适用于教师群体及学生群体,以此使在人体解剖学实际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难点及疑点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3结语

解剖学论文范文第5篇

1.1方法

主要从学习成绩、知识拓展能力两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学习成绩包括期末理论考试和期末实践技能考试成绩;知识拓展能力测试采用笔试方式,两组使用相同的教材,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常规的人体解剖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但实验组增加了动物部分器官的解剖和化大为小的实践技能测试,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成绩进行处理分析。

1.1.1选择性增加动物部分器官的解剖

①选择猪的脊柱,解剖并观察连结椎骨的韧带、椎间盘的结构。观察脊髓及其被膜。②摘取羊眼球解剖观察其结构并与人眼相比较。③开胸观察兔子的肺、胸膜的分部、胸膜腔、肋间血管神经及交感干等。④解剖猪心,观察心房心室的结构及心脏的瓣膜、腱索、肌等。⑤剖腹观察羊的肝、胆、胃、肠、肾、腹膜及腹膜形成的结构等,冠状面切开猪肾并与人肾结构相比较。⑥解剖牛的膝关节,观察半月板、前后交叉韧带等。⑦选择羊的新鲜股骨,锯开观察骨膜、骨密质、骨松质、骨髓腔、骨髓等结构。

1.1.2化大考为小考的实践技能测试

将实验组班级分成10个小组,每次实验时,把实验目的和内容发给每个学生,实验结束时,抽取一组学生进行提问及复述实验内容及过程,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答疑的情况打分(小考),因为每次实验抽取哪个组不确定,所以全体学生都能聚精会神对待实验的各个环节,以期掌握实验的全部内容,从而实现检测时达优。对照组实验时,不进行平时的小考式测试,在期末与实验组同时进行实验技能考核(大考)。

1.2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习成绩比较

两组成绩呈正态分布,无论是理论成绩还是实践技能成绩实验组平均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80分以上高分段学生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4,P<0.05)。而对照组79分以下低分段学生多于实验组。

2.2两组知识拓展能力测试平均成绩比较

两组成绩均呈正态分布,实验组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类型题目的平均得分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总分、各题型得分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

3讨论

解剖学论文范文第6篇

第一:论文能不能发表成功跟文章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一般给作者的第一印象就是你的命题,命题新颖有可考究性是留给评委的印象分,作者一定要把握住。

第二:很多研博的小伙伴都是跨专业考上来的,在进行新专业学习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自己的原专业,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将原先专业知识和新专业知识相结合,寻找一个契合点,不同专业知识点的结合本身就是选题创新,而且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研究趋势。

下面小编推荐两本医学核心期刊好发:

《北京医学》

解剖学论文范文第7篇

(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 白城 137000)

【摘 要】解剖实验课是医学生的必修课,是实现由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过度的重要途径。如何加快解剖实验教学改革,通过在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对解剖知识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对解剖实验的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以便使学校的解剖实验教学适应现代化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意义重大。

关键词 医学院校;解剖实验;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斯文(1964.10—),男,汉族,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解剖实验室,实验师。

解剖学是门古老的学科,是基础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解剖实验课是医学生的必修课,是实现由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过度的重要途径。解剖学课程内容庞杂,专业性强,理论描述抽象,学科中大量的医学名词需要死记硬背,学习起来非常枯燥,而传统的解剖实验教学,老师只在尸体标本上示教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关系。学生再观察标本,老师在旁指导、解疑与后期专业课及临床操作技术脱节。随着科技和人类的进步以及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解剖学的教学面临许多新的课题,如何加快解剖实验教学改革,通过在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对解剖知识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对解剖实验的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以便使学校的解剖实验教学适应现代化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意义重大。

1 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中精讲多练

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复杂的结构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的学习观察及实际解剖才能得到充分理解。实验课通过对正常结构的观察及解剖,使学生掌握人体结构的形态位置,构造、毗邻及其在临床工作中的意义,使学生掌握形态学科学习的基本规律,养成科学思维方法,提高独立观察思考及实际动手能力,为后续临床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要从教学理念改革着手,从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目标出发,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革实验教学内容,采用自主学习与实践促进学习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是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调整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减少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加强课程内容的融通和联系。解决解剖学范畴的课程多、内容多、名词多、形态结构多异,学生普遍感觉难学的问题,适应高层次“精英”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原有的教学型多媒体课件的基础上,开发制作助学型多媒体课件,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使解剖形态学教学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的形态结构,便于学生自学和复习。

四是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教学中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不仅把本学科的基本内容传授给学生,而且把本学科的科学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2 理论联系实际,基础结合临床

一是以理论讲授与学生观察理论相结合,尤其强调学生对人体标本及模型的观察理解。二是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系统解剖学的实验教学中,以学生操作为主,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找出人体重要结构,并作为评估其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三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要在教学中量使用多媒体教学及声像教学,力图将教学中的难点形象的表达出来。四是结合临床进行病例讨论,教学中要突出重点,讲清难点,介绍热点,使学生通过尸体解剖操作,既提高了实践能力,又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使解剖形态学基础与临床诊疗相结合。教学中穿插临床内容,把前后期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与临床医学院进行不同形式的合作,请临床医生参加教研室的集体备课,邀请临床医生上课,结合临床讲授部分解剖学内容,积极探索、安排局部解剖学与外科手术治疗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际,使医学前后期的课程内容相融通,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基础医学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的方法。

3 提高实践性教学效果

高质量的教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是在继承传统解剖学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的环境,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具,要具有逼真的图像、鲜明的色彩、清晰的层次、准确的定位,从而大大减少教学中的烦琐描述,更加直观的表现局部的毗邻、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二是发挥学生在实验课中主体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借鉴国内外医学院校的经验,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病例学生自由讨论。通过讨论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室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给学生创造更多接触标本模型的机会,定期开放实验室。指定专人管理、指导和答疑。在实验室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组成科技活动小组,开展科技学术答疑,指导他们进行初步的科研实验,查阅文献,写综述和小论文等,增加他们的学习、科研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后继续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4 加强解剖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解剖学论文范文第8篇

解剖学是重要的基础医学主干学科,凡与人体相关的学科都离不开解剖学教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大学生解剖学第二课堂活动是高校医学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

1 解剖第二课堂活动的界定

医学生在学好解剖课堂上要求的书本知识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自己查找文献或做相关实验对一些解剖局部和系统知识联系临床进行深入学习,是对书本知识的有益补充。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学好解剖对临床的重要性,同时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可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开展解剖学第二课堂活动时要有意识的引入创新教育理念。

2 解剖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形式

在解剖学开展课堂教学开始布置任务,在第一个学期结束前通过学生报名,层层筛选出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同学,每3人1组分派给不同的指导老师,由老师指导学生选择课题,通过几个月准备,进行初赛,复赛选择出优胜者,同时所有参与同学最后要制作论文小册子,通过这个过程极大的提高了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巩固了书本知识,同学们准备的报告联系临床和基础,给其他同学耳目一新,是很多优秀的科普作品。同时在此基础上组织部分同学开展创新课题研究,培养创新能力。

3 解剖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职能结构基础, 是创新力的核心。创新人才的教育和管理必须着力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第二课堂活动内容要来源于书本又要高于书本,既要有丰富的书本知识又要联系生活和临床。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角度来看, 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是课内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补充, 具有课内教育无法比拟的优越性。(1)课内教学内容基本固定,很难顾及每一位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能力水平, 而第二课堂活动的选题和内容是可以完全自由的,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学生个体的素质特点能够得到自由发挥。(2)课内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太多的余地, 不容易与学生个体的兴趣和智力周期合拍, 而第二课堂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基本由学生自己掌握, 容易达到与学生兴趣与智力周期的同步发展。(3)课内教学的交流以教师为主, 不容易产生思维的碰撞, 而第二课堂活动多以几个人的团队为主要形式, 团队成员之间可以充分交流, 有利于创新过程中的相互启发和激励。因此, 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为医学生发挥和实现他们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如学生在选择药物致聋的第二课堂课题时来源于他隔壁邻居家小孩在一次输液时因输注庆大霉素时导致听力下降,他们学习了感官之后,就在想这个课题,这个药物是损伤了听力传导通路中的什么结构,最后导致的听力下降。他们注意到一个关键环节,听力产生时首先是机械震动最后是如何转变成电刺激的神经传导信息的呢,可以设想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的关键结构作用肯定非常重要,药物致聋跟这个结构有没有关系呢,结果他们就去查文献发现这个结构是毛细胞,是听力产生的关键细胞。通过学习查找他们对整个听力的产生和传导过程非常熟悉,给大家讲时其他同学也觉得受益匪浅,因此这个主动学习过程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4 解剖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创新知识能力等。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优秀的人才不仅能扎实地掌握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灵活运用知识来进行创造性的工作。第二课堂活动在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起着桥梁和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