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一地理论文

高一地理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一地理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一地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自主学习培养

一、问题的产生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注重学生的学习的能力,并且是终身学习的能力。它要求学生可以很好的进行终身学习,有一定的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方法。新一轮的教育课程不在是一味的强调知识的传授的,它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且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态度上有所改变,要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对待。“在课程实施中学生应该是主体,并不是向传统的教育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在这种课程教育下,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主体,他们会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会积极的思考问题,对于一些实践性的课程他们应该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有利于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对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促进作用,当然,通过这样的课程学生可以很好的获取新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所以,自主学习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二、自主学习及其基本特征

“自主学习”的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探索性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使自身的素质得到优化。“自主学习”的教学理论建立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的基础上,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协调发展.再反过来促进教师更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这便形成了一个“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机制。从已有理论的研究成果中我认为自主学习的特征有:主体性、能动性、反思性、实践性、发展性、创造性。

三、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式

(一)巧设情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进行地理课的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了,并且对地理感兴趣,才能更好的学习,有更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应该想尽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支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程度。

1.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的求知欲增强。

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学习相关的地理知识。这对于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很大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学习季风概念,可以让学生亲自观察与体验珠三角地带的冬夏季节风向的差异。通过这些方面的学习,学生会对地理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这对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有很大促进作用。

2.教学手段灵活多样,这样学生才会学而不厌。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不一样,它具有其自身的一些特性,挂图、模型等这些传统的比较直观的教具在课程中会出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可取的.这样可以让把学生的思维有一个跳跃性的发展,说趣闻、讲故事、引用俗语或者是解释典故等方式对于扩展学生思路也是有很大帮助的。比如,在叙述“欧洲”时,如果仅仅是通过文字讲述,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难以显示。个性的表现与创造自然就少了。然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课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通过多媒体可以展示了欧洲独特文化的图片。通过视频来播放欧洲得独特的风景,这时学生就会更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得到了提升。

(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主观能动性

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观察能力。

因为学生的自主性一直都受到压抑,这就导致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佳。死记硬背是学生的一贯作风。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案就应该有所改变,教师应该通过一些问题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有目的的去学习。因为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就会带着问题去学习,这也会改变学生的一些学习习惯,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有促进作用。对学生的引导应该是科学合理的,这样学生才能加强对地理事物进行观察,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观察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升。

2.学生思维判断能力的培养。

就学生自主学习这一角度而言。教师的语言起到一个关键性的作用,语言的合理可以让学生兴趣更高,因为只有学生爱听、会听、听准课程才能发挥其作用,再好的课程如果教师在语言上有缺陷也是功亏一篑的,因为学生更本就没听进去,所以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毫无帮助的。因此,教师的语言是很关键的。那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直观性的语言相对而言它的趣味性更强,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听课的欲望;然而启发性语言不同于直观性的语言,它更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品质有赖于规范性的语言。

(三)注重培养问题意识,锻炼学生质疑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同样的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是教师需要做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对于研究现实未知问题有很大促进作用.学生在能够自主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的完美结合。在学习中学生应该学会学习,知道怎样才会达到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秦桂玲 浅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地理教学[期刊论文]-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7)

[2]刘春梅 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的几个特点分析[期刊论文]-大理学院学报2007,6(2)

高一地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探讨加强新形势下中学地理素质教育发展

地理素质是国民所具备的地理知识及在行为活动中遵循地理法则的情感和能力,包括地理知识素质、地理品德素质和地理行为素质三个方面。地理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浅谈全民地理素质提高

我国公民的文化、科学素质中,作为科学常识部分的地理常识较欠缺,我国公民对“滥用农药、化肥”、“自然资源过度消耗”这些涉及人类可持续发展能 力的弊端的认识尤为淡薄。可见,加强地理素 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势在必行。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但由于人类在人地关系上的无知,缺乏自 觉的环境意识,使全球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不断困扰着人类。环境问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连。

联合国通过《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 问题”。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如大气污染、酸雨肆虐、森林砍伐、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灾害频发、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面向21世纪,如何解决好保护环境与经 济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是摆在我国未来建设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因此,从青年一代抓起是提高全民地理素质 的根本。

二、初中地理教学现状令人堪忧

目前,我国的课程设置使初中地理与升学无缘,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初中地理教学现状令人担忧。据初 步调查可知,在广大农村,因社会衡量教育质量只看升学率,所以,不少学校把初中教育搞成了升学教育,只重视升学考试的学科教学。在农村初中,90%的地理课由兼课教师担任,教学效果很少过问,导致大多数兼课教师随意把地理课作为自己所教“主科”的复习课或练习课。向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的时间难以得到保证,还谈什么地理素质教育呢?在城市学校,初中地理课基本由专职教师担任,地理教师掌握了教学阵地,而大多数学生却把地理科当作“副科”,甚至有的班主任鼓动学生弃学地理,因而学生对地理课无兴趣,上课不专心,在地理课上记英语单词或做其他科的作业,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地理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当前,高中地理受普通高考科目设置的冷落。高考不考,对高中学生产生误导作用,使他们认为地理课可有可无。虽然高一地理学科要求会考,但因会考要求简单,且有的学校会考监考力度不够,学生过关容易,绝大多数学生觉得学习地理无压力,也就没有热情和兴趣学习。教师难教,教学效果较差,势必影响到未来国民的地理素质和科学素质。

针对上述现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为全面实施好素质教育,重视和督导中学地理教学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我们中学地理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地理素质教育的质量。

三、加强中学地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应试教育把教育目标任务更多地定位于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考试技巧的训练,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够重视。而素质教育则以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良好身心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为宗旨。因而,地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且更要重视地理品德素质、行为素质的培养。教学中,可结合教材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国策教育以及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等。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体现在教学基本功上,地理教学基本功是地理教 师为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的一种综合体现,是反映地理教师队伍和地理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地理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能力、语言技能、板书技能、板图 技能等要素。

近几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举行的青年教师地理优质课竞赛、教研论文竞赛以及形式多 样的教研活动,无疑对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让学生主动发展,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创造” 、“学会做人”等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在没有升学压力下的地理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差生,充分信任和尊重差生,给予差生更多的鼓励和指导,使差生产生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 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的发展。

“学会创造”就是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创造方法,培养学生强烈的创造意识和良好的创造个性。创造方法主要有“智力激励法”、“类比启发法”、“联想法”、“形态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地理教学中 ,除注意渗透这些方法外,还应让学生积极参加兴趣活动小组,把课堂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吸收更多的知识信息。这样,掌握的知识信息愈多,产生创造的可能性愈大,获得创造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 。许多创造都说明了这一点,如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学说”、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理论”等。

高一地理论文范文第3篇

    一、工作目标

    1、狠抓教学管理制度的落实,使教学工作的管理更上一个新台阶。

    2、完善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使之尽快成长起来。

    3、初一、初二各科的统测,统招班合格率要达到100%,英语、数学优秀率要超出全镇所有参考班级最高率的16%(语文10%),非统招班两率要达全镇各初级中学重点班最低线;初三的合格率和优秀率要达到全镇所有参考班级的第一名。

    4、初三升中考总分合格率、总分优秀率保证目标为前五名,理想目标为前三名,同时要做好学生的分流引导工作。

    5、高一语、数、英、物、化市统考合格率保证目标为前六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优秀率保证目标为前八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

    6、高二语、数、英市统考合格率保证目标为前六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优秀率保证目标为前八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

    7、高一、高二会考科目合格率、优秀率要达到全市的平均线以上。

    8、高三高考上省线人数要达到上级指定的保证目标。

    二、工作措施

    1、强化目标管理。各级组、科组根据学校教学的整体目标计划和要求以及各学科实际情况制定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各科任教师根据学校教学整体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按年级学科要求,按班级学生实际和教师本人特长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上述三种教学目标,从集体到个人,从整体到局部,最后落实到教师个体教学目标和学生个人上,从而实现学校的整体目标。

    2、抓好备考工作。高考备考领导小组要加强班风、学风和教风的管理,要注意监控辅导对象的辅导过程和效果。其他各类考试科任要尽早确定培优辅差对象,定好培优辅差计划。各科要加强对临界优生和临界合格生的辅导,在抓好单科优秀率和合格率的同时,提高总分优秀率和总分合格率。

    3、初中毕业班,要正确处理好提高升中试成绩和为我校高中输送优秀人才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辅导好临界优生和临界合格生,提高总分优秀率和总分合格率,又要及早了解学生的报考意向,从关心学生,开展集体活动,宣传我校高中重点班优势等着手,加强学生的爱校思想教育,做好初三年级的分流工作。

    4、抓好教学进度。各年级在不影响课堂效率的前提下,要力争把教学进度适当提前,以求得本学期各类统考以及下学期高考、升中考、会考和市、镇统考备考工作的主动权。

    5、落实教学工作检查制度。期中和期末教导处和科组联合进行两次教学工作检查,检查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情况,检查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检查教师备课、辅导及作业批改等情况,检查教师教研工作情况,检查科组建设状况,检查各功能场室的管理状况等等。

    6、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各科组在抓好备课质量的基础上,强化作业布置、批改、以及学生书写格式规范化的管理。本学期拟在各班开展一次作业展览活动,安排三次(第6、12、17周)学习质量跟踪测试,把学生的学习质量落到实处,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推动良好学风的形成。

    7、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备课组活动要做到“三定”、“四备”和“五统一”,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学进度、统一目的要求、统一重点难点、统一作业练习、统一测验考试。使用新教材的备课组要加强对教材、教法、学法以及练习的研究,以便尽快适应新教材。各备课组还要抓好每次集体备课的质量,落实好备课的专题,有效地把备课内容转化到教学实践中。

    8、开展教改专题研究。各科组的教研工作要继续以目标分层教学为重点,同时加强学法的指导,并围绕专题进一步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组织教师学习理论,掌握操作方法,参加有关教研活动。在研究过程中,各科组要发挥备课组的力量,分工合作,共同研讨,不断总结。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检查仍以目标分层教学为核心,全面检查、考核各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方面对目标分层教学的应用。

    9、加强学风建设。班主任不仅要认真抓好班风,通过良好的班风带动学风建设,还要配合科任,参与各科的教学管理。班主任要多组织些与学习有关的活动,在班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科任要结合教学实际多给学生以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逐步掌握学习的技能和技巧。

    10、培养青年教师。以结对子、压担子、搭台子、引路子等形式,按照《新教师教学达标规定》和《教师结对子制度》中的有关要求,导师和新教师各自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并分阶段对新教师进行考核,以帮助新教师尽快提高业务水平。

    11、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各备课组要组织相应的兴趣小组、竞赛小组,为参加省市有关竞赛作好充分准备,并力争获得好名次。本学期各科组要针对优生抓好辅导的落实,举行1~2次学科竞赛,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素质。

    12、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根据市教育局要求,充实必要的器材、设备、报刊、图书和杂志等,进一步加大课本、辅导材料、练习资料等的订购和管理力度,科组长要切实负责,经常检查督促有关功能室的管理工作。

 

    三、行事历

    周次 日期 工作内容

1、 9月3日——8日 开学典礼;稳定学生情绪;教师结对子会议;教师 制定工作计划

2、 9月9日——15日 毕业班教学经验交流会;市完中语.数.政.生.化科组 长会议;市语.数.政.生.化镇中心教研组长会议;市 政治课题组会;高中物理竞赛

3、 9月16日——22日 上学期期末考总结会议;完中物理科组长会;市各 科镇中心教研组长会;“展示你的才能”系列活动 发动工作

4、 9月23日——29日 班优秀作业展览;高中市各科中心教研组长会;市 数学课题实验评比;市教育科研课题工作会;市初 中、高中青年教师化学实验能力竞赛;完中计算机 科组长会;九月份文明班评比;参加镇中小学生文 艺汇演

5、 9月30日——6日 国庆节

6、 10月7日——13日 学习质量跟踪测试;新教师工作座谈会;市高中艺 术教育研讨会;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

7、 10月14日——20日 教学常规检查;市初、高中美术公开课;高一地 理、物理研讨课;全国高中数学竞赛;政治高中课 题组实验研讨活动

8、 10月21日——27日 教研工作检查;市高中艺术课(音乐、美术)教学 调查;初中地理教学研讨;全国中学信息学奥赛; 高一化学研究课;初中化学公开课;粤(顺)港澳 语文单元教学研讨会;初、高中数学教学研讨会; 十月份文明班评比

9、 10月28日——11月3日 教师结对子阶段性总结;高二历史研讨课;高三物 理复习研讨课;政治科高考辅导讲座

 

周次 日期 工作内容

10、 11月4日——10日 新教材使用情况研讨;市音乐教学研讨课;市教研 室下乡视导;“展示你的才能”系列活动;学校体 育运动会

11、 11月11日——17日 班学法指导工作调查;市高中化学新教材使用情况 调查;省中青年高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竞赛;高三 政治复习研讨课;初中计算机研讨课

12、 11月18日——24日 学习质量跟踪测试;市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研讨会;初中物理公开课;文学创作大赛 总结

13、 11月25日——12月1日 目标分层教学优质课评选;市中小学落实教学常规 工作调研;十一月份文明班评比,班主任工作调查

14、 12月2日——8日 班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之星评选;市中小学音乐 说课比赛;初中史地生教学情况调查;市中学生即 席作文竞赛;中学数学课题实验视导

15、 12月9日——15日 优秀论文评选,市中学生物说课比赛;市初中化学 单元目标引导探索实验研讨会;政治课题组实验工 作调查;高考备考视导;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

16、 12月16日——22日 教学常规检查;市高中化学开展研究探索性学习情 况调查;市学科带头人、新秀、教学能手复评

17、 12月23日——29日 学习质量跟踪测试;市高三物理复习研讨课;数学 课题实验工作总结会;十二月份文明班评比

18、 12月30日——1月5日 期末复习经验交流会;市中小学各科论文评选

19、 1月6日——12日 教研工作检查;目标分层教学总结

20、 1月13日——19日 新教师期末复习督导

21、 1月20日——26日 学期复习考试

高一地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子地图 ; 地理教学 ;独特作用

一、地理电子教学地图的基本概念

(一)电子地图的界定

电子地图是存储在计算机的硬盘、软盘、光盘或磁带等介质上的,地图内容是通过数字来表示的,需要通过专用的计算机软件对这些数字进行显示、读取、检索、分析。电子地图上可以表示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普通地图,如公路在普通地图上用线划来表示位置,线的形状、宽度、颜色等不同符号表示公路的等级及其他信息。

(二)电子地图的分类

电子地图的分类方法很多,如:按地图格式,可分为栅格格式电子地图和矢量格式电子地图;按载体可分为以光盘为载体的电子地图和网络电子;按比例尺可分为大比例尺地图、中比例尺地图和小比例地图;按其内容可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等。

(三)电子地图的功能

电子地图的品种繁多,其功能也不尽相同,但都有其共同功能,描述请见下表:

二、电子地图应用于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中一切语言、文字或思维意识的简化和替代者。而电子地图是地图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应用到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电子地图与普通地图相比具有的优势

普通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内容和比例尺固定,修改困难;体积重量,易破损、保存、携带、使用不方便;复制的成本高,难以做到资源供享;不能直接供计算机使用,而且交互性差;内容更新慢。这些问题影响了地图在地理教学中作用的充分发挥。电子地图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契机。电子地图是地图理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与普通地图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1、电子地图存储在计算机硬盘、软盘、光盘、磁带等介质中,存储容量大,挂接数据库,信息量大而丰富,共享能力强,可以进行无级放缩,地图要素可以随意删减,并且随其比例尺变化,显示信息也随之变化,电子地图还具有长度、面积量算,体积计算,地形剖面分析,坡度坡向计算,最优路径选择等等。

2、使用电子地图,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3、通过让学生查询、整理、分析电子地图中的数据,归纳总结相应的结论,能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

4、电子地图的内容丰富,有利于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拓展。

5、 教师、学生同步上网操作,教学中师生互动较好。

(二)运用电子地图,可以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优化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也是教学由“应试教学”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根本保证。它能体现出一位教师应有的素质,又能激起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去理解和探究学科知识,提高并形成学科能力。电子地图是一种以可视化的数字地图为背景,用文体、照片、图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为表现手段展示城市、企业、旅游景点等区域综合面貌的现代信息产品,具有地图的分层、放大、缩小显示、漫游、移动、信息查询、修改、删除等功能,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计自己的内容。

教学实践证明,电子地图的使用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增强了课堂师生的互动性,并且为学生构建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电子地图的使用可以改进地理教学

在地理教学中使用电子地图,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好的感性认识,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实现对区域的类型、分布、特征等的直观了解。在完善教学工作方面,教师能通过随时更新的专业信息进行查询检索、变更修改、研究分析、成果等多项工作,以达到事伴功倍的作用。使用电子地图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教学效果:

(一)运用电子地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地理研究对象的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即使利用普通的纸制地图也不能很好的帮助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必须借助电子地图、地球仪、地理景观图电教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当前地理学科遭受巨大冲击的情况下,借助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例如在高一地理必修1序言中可以将Google Earth引入到课堂中来,让学生耳目一新,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运用电子地图,可以丰富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

电子地图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地图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出现为地理教学提供了一个现代的工具。电子地图的信息量比普通地图要大的多,在教学中,除了讲述课本上的内容,还可以扩展教材中涉及不到的内容。

比如讲“中国的疆域和人口”时,通过使用网络电子地图,获取全国及各省级行政区的总人口、人口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等数据,这些数据有利于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拓展,而使用普通地图难以获得这样全面的数据。

(三)运用电子地图,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获取信息的机会

信息获取能力是信息化社会要求人们具备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信息获取能力并不是指狭义的计算机课程或计算机操作,而是指利用计算机及其它传统方式搜集、整理、提取所需要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搜集信息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在互联网上,利用搜索引擎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搜集出大量的信息。普通地图从本质讲是一幅图象,其内容的信息很难直接利用计算机查询。而电子地图是基于地图数据库的数字化信息,查询、修改等均十分方便。

与普通地图相比,电子地图拥有强大的查询功能,可以帮助从本质上讲是一幅图像,其内部的信息很难快速查询。电子地图拥有强大的查询功能,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获得地图上的信息。在教学中使用电子地图,特别是网络电子地图,进行交互式或者自主学习,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在电子地图上查找数据,有利于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获取信息的机会。

(四)运用电子地图,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对电子地图的观察和分析,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各种地理事物是用各种电子地图符号体现出来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把各种电子地图符号形象化。同时,通过观察和分析还要注意把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找出其间的相互关系,查明其地理规律。使用电子地图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电子地图在学生头脑里形成的是概括的表象,这种表象往往会促使学生产生直觉思维,从而进入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之中。

(五)运用电子地图,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在电子地图上可以看到祖国辽阔的疆域、壮丽的河山、丰富的物产资源、广大的森林和草原、无数的工厂和矿山等,这些都可以激起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热情。另外,教学过程中通过我国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的分布示意图,结合图表数据中的人均占有量加以讲述,可以增强学生对我国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中国电化教育,2001(2)

[2]阎承利著,教学最优化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116-119

[3]林国银,GIS用于中学地图教学实验的研究 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2006(01)

[4]艾廷华,电子新技术条件下的地图设计[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97(0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6]刘艳红,电子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 首都师范大学,2004

[7]李广江,地理信息系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东北师范大学.2003

高一地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汉代;江南;城市;商业

城市既是政治统治的中心,也是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城市与商业问题,对于了解当时的政治统治、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拟就汉代江南城市的建置、商业活动、商品经济发展的限度及其制约因素等相关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一 江南地域范围与城市建置若干特点

“江南”一词,在秦汉史籍中屡见记载。但“江南”者何?其空间范围有多大?古人对此解说殊异,各有所云。

考诸《史记》、《汉书》,有时往往将“江南”指为某一特定而具体的地域。据《史记·秦本纪》:“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越王勾践世家》:“江南、泗上不足以待越矣”;《货殖列传》:“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其俗大类西楚。”各家在对《史记》作注时,解释也各有歧义,如裴駰《集解》引徐广曰:“江南者,丹阳也,秦置为鄣郡,武帝改名丹阳。”而张守节《正义》则认为:江南者,“此言大江之南豫章、长沙二郡,南楚之地耳”。①又《汉书·地理志》称:南郡“夷道县”,“莽曰江南”。这里,或将“巫郡”与“江南”、“江南”与“泗上”并列,或以“江南”与“衡山、九江”、“豫章”、“长沙”等并列,甚至将“江南”或释为“丹阳”,或释为“豫章、长沙”,或谓之曰“夷道县”。于此诸多事例说明,江南的地域范围,有时确乎仅指相对具体而特定之地域,乃至等同某一郡县,似无可疑。

但文献中,有时又将“江南”泛指为长江流域以南的广大地区,它往往是“大江之南,五湖之间”②的统称。如《史记·黥布列传》:“黥布军败走,渡淮,数止战,不利,与百余人走江南。”《货殖列传》:“江南卑湿,丈夫早天。”同书又云:“夫山西饶材、竹、谷、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枬、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以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司马迁根据地理条件、物产分布等,把当时全国划分为山西、山东、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四大经济区,其中的“江南”,包括了长江以南的许多郡国,当很显然。③

古人地理观念尚欠精审,加之文献记载的着眼点有别,所以有关“江南”的地域范围也就说法不一,各有所指。我们这里所说的“江南”,泛指岭南以北,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它包括会稽、吴郡(东汉)、丹阳、豫章、南郡、江夏、长沙、桂阳、零陵、武陵等郡,也就是汉代荆、扬二州的大部分地区。

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很早,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城虽大,无过三百丈,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④至战国时期,由于兼并战争,列国出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在险要之地及交通要冲皆普遍设城。正所谓:“御外之道,莫若设险;制胜之方,莫若因形。重门纛折,设险也;高屋建瓴,因形也。”⑤城市的数量和规模得到迅速发展。《战国策·赵策》云:“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想望也”。就其地理分布范围来看,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及淮河上游地区,江南地区则寥若晨星,仅有吴城、郢都等几座较大的城市。

秦灭六国,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在地方推行郡县统治,江南地区已出现了会稽、闽中、南郡、长沙、黔中、九江等六个郡级行政区,可考的县治大约有38个左右。到西汉高祖六年:“令天下县邑城”,师古注曰:“县之与邑,皆令筑城”。⑥且“以其(秦)郡太大,稍复开置,又立诸侯国。”⑦加强地方行政建置,使西汉城市建设得到飞速发展。在江南,先后增设了豫章、丹阳、江夏、武陵、零陵、桂阳等六个郡级行政区,加上秦原有的南郡、长沙和会稽等三个郡级行政区,共有九个郡国,县治140个。东汉时期,由于南方人口增多,土地垦辟,又在会稽北部分置吴郡,县城进一步增加至144座。⑧

秦汉时期,江南地区郡县级城市体系业已基本形成。由于江南的经济水平、人口因素、地理条件以及交通状况与黄淮流域不同,它的城市发展也与之有着不同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1、江南城市分布较为稀疏。为说明问题,我们把荆、扬二州长江以南地区的城市分布密度列表如下:

从表中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西汉扬州之会稽、丹阳、豫章三郡,总面积445887平方公里,占当时全国总面积的11.31%,县级城市61座,城市平均密度为7310平方公里一城;荆州之江夏、桂阳、武陵、零陵、南郡、长沙等六个郡国,面积426607平方公里,占当时全国总面积的10.82%,县级城市79座,平均密度为5400平方公里一城。按《汉书·地理志》记载:元始二年(公元2年),凡郡国103,县邑1314,道32,侯国241,合计县级城市1587座。而荆扬二州之江南城市,西汉140座,占全国城市的9%左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同期的淮河流域及黄河中下游流域的情况又如何呢?为了便于比较,我们以州部为单位,列置各州部城市分布密度表如下:

综合上表各项数据,江淮问之豫州、徐州总面积160236平方公里,占当时全国总面积的4.05%,有县级城市240座,平均668平方公里一座;黄河中下游的司隶部、兖州、青州、冀州,总面积为352649平方公里,占当时全国总面积的8.98%,有县级城市496座,平均为711平方公里一座,平均密度远远高于长江以南的荆、扬二州。

城市分布密度,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中国古代城市在政治上统治着农村,经济上却依赖农村。从政治统治的角度而言,要做到朝令夕至,一个县治的有效管理幅度最好保持在方圆数百里之内;在财政上主要依赖农业税的条件下,维持一个县级政权至少要控制几千户纳税农民。这样,在方圆数百里的地域内,至少要有数千户居民方可划为一县,建立一个县级城市。在地域与居民两个条件中,居民数对设县立治的意义无疑更为重要。如东汉光武帝刘秀,在践祚之初,面对户口耗减,不得不“省郡国十,县邑道侯国四百余所”⑨便是例证。在中原,由于地狭人众,县的辖境一般只有数百平方公里,县级城市分布密度很高。而江南“地广人稀”,县的辖境自然较大,城市分布密度也就很低,一般在数千平方公里,甚至上万平方公里设一县。

2、就江南内部而言,其城市发展也极不平衡。江南北部沿长江及太湖、鄱阳湖、洞庭湖流域的城市密度又比江南南部要高一些。如会稽南部,面积158568平方公里,有县城13座,平均密度为11326平方公里一座;而会稽北部,面积68835平方公里,有县城13座,平均密度为5295平方公里一座,其密度高出会稽南部一倍以上。同样,在豫章郡的18座城市中,有110处于鄱阳湖之滨,其密度远远高出豫章之南部。城市发展不平衡与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江南地区,地貌构造多以丘陵为主,在当时生产条件下,开发极为不易。而地处长江沿岸的江汉平原、鄱阳湖、太湖冲积平原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开发,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人口也相对较多,所以城市发展较快,密度相对要高。而江南南部,原多为越族所居。《汉书·朱买臣传》称:“越,非有城郭里邑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开发程度不高,城市密度也就很低。

3、江南城市规模普遍较小。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江南城市除吴城等极少数城市有一定的规模外,大多数城市面积在一平方公里以下。如丹阳郡之春谷县城面积只有0.12平方公里,石城县城面积为0.39平方公里,芜湖县城面积为0.12平方公里;⑩豫章郡之枭阳县城,面积接近1平方公里,⑾昌邑古城面积为0.24平方公里;⑿福建崇安县城村汉城,平面近似长方形,南北长约860米,东西宽约550米,面积约0.48平方公里,据初步推测,城村汉城是汉灭闽越之后的冶县县治“冶城”。⒀

城市规模的大小,与人口密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人口分布来看,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公元2年四万户以上的县有长安、成都、茂陵、鄢陵、宛、阳翟、彭城等。而广大的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据东汉应劭《汉官仪》称:“荆扬之江南七郡,唯有临湘、南昌、吴三县令”。⒁按秦汉制度,万户以上的县设令,万户以下的县设长,荆扬之江南七郡仅临湘、南昌、吴三县超过万户,可见江南之县户口稀少,所以城市规模相对较小。

综上所述,江南城市分布稀疏、呈区域内不平衡发展,城市规模普遍较小,这些都是由江南经济发展及人口、地理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就整个南方而言,从秦38座城市到西汉140座,东汉144座,增长了近3倍,其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这也和秦汉时期江南社会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

转贴于 二 以城市为中心的商业活动

毋庸讳言,两汉时期的江南城市主要是作为行政统治中心和军事镇压基地,有着强烈的政治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也在逐渐增强,这突出表现在以城市为中心的商业活动日趋频繁。

(一)区域性商业都会出现

城市是商业活动集中的场所,因而也是商业发达的重要标志。在两汉时期,地理要冲城市业已成为区域性商业都会,如吴城和江陵。

吴城(今江苏苏州市),又名姑苏城,是春秋吴王阖闾根据伍子胥的建议所修建。作为当时的都城,其城区规模较大,周围23.5公里,开水陆门各8个,城中又有小城,周围6公里。至秦统一后,为会稽郡治,汉代因之,东汉为吴郡郡治,长期为吴越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由于地处肥沃的太湖流域,交通便捷,物产丰富。《史记·货殖列传》载:“夫吴,自阖闾、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所谓“东有海盐之饶”,主要是指其煮盐业的发达;“章山之铜”,说明铜的冶炼和铸造业先进。吴王刘濞时“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国用饶足”。⒂“三江五湖之利”说明其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同时交通便捷。《越绝书·吴地传》载:“吴故水道,出平门,上郭池,入渎,出漅湖,上历地,过梅亭,入扬湖,出渔浦,入大江,奏广陵。”可知其有渠道北通长江,南通过江南河沟通钱塘江。《史记·河渠书》也云:“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陆路,可北循陆道直抵无锡历山,西循九曲路达于太湖。由于便捷的交通,吴越之地的盐、铜、越布等产品通过这些商路输出。

江陵(今湖北沙市附近),楚国故郢都。自楚建都于郢后,经过几百年的开发,农业、手工业都有相当的基础。特别是商业更为发达。桓谭《新论》说:“楚之郢都,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为朝衣鲜而暮衣弊。”⒃《战国策·楚策》记:“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这里,楚国当指郢都,说明郢人口众多,所以尽管当地是出稻米之区,食、薪仍然昂贵。而行人车辆拥挤,正是人口密集、市场繁荣、贸易发达的具体表现。后来郢都虽被白起所焚坏,而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江陵仍然是全国重要都市之一,所谓:“江陵亦一都会也。”《史记·货殖列传》亦云:“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说明江陵腹地资源丰富。据司马相如《子虚赋》载:“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则盘纡弗郁,隆崇律蟀,岑崟参差,日月蔽虧;交错纠纷,上干青云;罷池陂陁,下属江河,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柟豫章,桂椒木兰、蘖离朱杨,榩梨梬栗,橘柚芬芳”;“西通巫巴”,证明其交通便利,溯江而上,和巴蜀经济区保持联系;同时北上陈、宛(今河南南阳市)和中原可以往来;东通江、淮,和吴越经济区交往。江南所产梓、梗柟、姜、桂、金、锡等物品通过江陵行销各地。而各地物产,亦通过江陵,散销江南腹地。

(二)商业形态多样

汉代江南商业就其性质而论有官营和私营;从形态上讲,又分贩运贸易和店铺零售等几种形式。

1、官营商业

官营商业是指由政府直接控制商品买卖的一种商业形式,它是以官营手工业生产为基础的。汉代官手工业已在江南部分郡县有所出现,如下表:

从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来看,主要包括煮盐冶铁,生产铜器、铁器、木器、漆器等生产、生活用品。这些官营手工业产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供皇室和贵族们享受的奢侈品,如金银铜器等;其二是与人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如食盐、铁农具、舟车、日用漆器和铜器等;其三是一些特色产品,如木器、橘柚等。此三者除前者之外,其他产品大多投放市场,进人流通领域,形成官营商品。

官营商业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得以实现。其一是盐铁专卖。在江南主要是通过分布于上述的盐、铁官实行统供调拨,控制经营。其二是均输平准。均输平准实行于桑弘羊受任为大司农的元封元年(公元前70年),这是汉武帝接受桑弘羊建议的一项商业国营措施。《盐铁论·本议篇》云:“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故曰均输。开委府于京师,以笼货物,贱即买,贵则卖,是以县官不失实,商贾无所贸利,故曰平准。……故平准、均输所以平万物而便百姓。”可见,均输、平准把贡物商品化;同时,利用国家雄厚的财力,控制商品流通和物价,部分地取代商人贩运贸易的职能,使利润归于国家。正如《汉书·食货志》所云:“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为赋,而相灌输”。

当然,官营商业虽然控制了国计民生的商品销售,但并不能完全控制全国的商品买卖,这也为其他商业形态存在提供了条件。

2、贩运贸易

贩运贸易,亦称贩运商业。在秦汉简牍、文献中,有“行贾”、“中舨”、“商贩”、“贾贩”、“市贩”、“贩贾”及“私贩卖”等用语。它是商人将生产物从有余的地方运到缺乏的地方,利用物品的地区差价,通过长途贩运,贱买贵卖的不等价交易而牟取利润的一种商业行为。

江南地区贩运贸易起源甚早。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乘扁舟浮于江湖”,从事贩运贸易,“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⒄战国时楚国鄂君长途贩运,舟车路线达十几个城,范围遍及三楚地区⒅。可见贩运面之广,路途之远。

至汉代,在统一局面下,江南贩运贸易进一步发展。参与贩运的不仅有富商大贾,而且也有小股资金的合伙经营。江陵凤凰山汉简就有“中舨共侍约”,其文如下:⒆

(年)三月辛卯中舨:(舨)长张伯、石兄、秦仲、陈伯等十人相与为贩,约人贩钱二百,约二。会钱备,不备勿与同舨,即贩直行共侍(持)。非前谒。病,不行者罚日卅,毋人者庸(佣)贾,器物不具,物责十钱。共事以器物,毁伤之及亡,贩共负之,非其器物擅取之,罚百钱。贩吏令会不会:(会)日罚五十,会而计不具者罚比不会,为贩吏,枲(集)器物及人。贩吏秦仲。

从这份契约可以看出:民间合伙经营的资金很少,人均仅200钱。但其规定却比较细密,对因病不能参预买卖者,对器物不备或器物损坏者以及不参加聚会或虽去聚会,但财物账目不清者均要处罚;而且设有贩长、贩吏具体管理,制度比较严格。这足以证明,当时江陵一带民间商贩合伙经营形式比较普遍,发育得比较成熟。

3、店铺零售

贩运贸易主要是调节地区间商品流通,要使商品直接进入消费者手中,还多依赖店铺零售。这在秦汉文献中称为“坐列贩卖”。如《汉书·食货志》云:“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师古注曰:“列者,若今(唐时)市中卖物行也”。在江陵凤凰山10号汉墓出土木牍中,有专门记载从事零售而得收入的帐单。据有人考证:“(丁)组简所记人数至少有四、五十人,从张母称呼看,似非雇佣关系,应是合股经营商贩,由贩长统一安排,分派到市中‘坐列贩卖’”。⒇

(三)区域商品交流频繁

汉代中央集权的大统一局面,为商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活动条件。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曰:“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汉书·伍被传》云:“重装富贾,周流天下,道无不通,故交易之道行。”又《盐铁论·力耕篇》载:“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郡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臻,万物之所殖……宛、周、齐、鲁,商遍天下。”江南,作为中央集权统治下的区域,亦介入其中。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荆、衡阳经济区与中原内腹地区商业交流。司马迁在论及荆、衡阳经济区与中原的关系时云:“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陈在楚、夏之交,通鱼盐之货,其民多贾”;“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受江、汉、淮,宛亦一都会也”。把它们看成是俗同互惠的经济圈。从商品流通渠道看,江南之商品主要通过江陵,北上宛,再上洛阳而行销中原各地;中原之物则通过宛、江陵再散销江南。江陵凤凰山10号汉墓有一简就记载:“上官乙人圣二户贩马郃少一日。”[21]这是江陵贩马之记事,马产于中原,其购销渠道主要是通过较北的宛而输入的。湖北之云梦睡虎地12座秦墓中出土了相当多烙有“咸”、“咸亭”、“咸里”、“咸亭上”、“咸上”等戮记的漆器,湖北江陵和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亦出土了不少烙有成都工官所造漆器,如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漆器制品,有相当部分烙有“成市”、“成市草”、“成市饱”、“成市素”、“市府”、“市府饱”、“市府草”等戮记。江陵凤凰山8号墓出土的漆器制品印有“北市”等戮记。据有人考证:“‘成市’和‘南乡’、‘北市’戮记的性质既明,便能判断马王堆一号汉墓和凤凰山8号墓出土的漆器,基本上都是成都市府制造的”。[22]其输入路线,据有人考证:“江陵等南方楚地通过南北交往问最大的商业城市宛市与长安沟通,成都官府所出漆器便通过这种渠道进入楚地”。[23]另据王符《潜夫论·浮侈篇》记载:京师贵戚死后制作棺椁“必欲江南檽梓、豫章梗楠”;贵戚豪门甚至“其徒御仆妾皆服文组彩牒……犀象珠玉、虎魄瑇瑁”。江南之木材、犀象珠玉、虎魄瑇瑁行销京师洛阳,其北上路线估计是从江陵经陈至宛而行销洛阳。

2、吴越经济区与淮河流域商业交往。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云:“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基本上把吴楚经济区与淮河流域划为一体。当时东楚的重要商业都会吴城“有三江五湖之利”,水路“入大江、奏广陵”和江北淮河流域联系起来。“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南楚之地,通过江北之重要的商业市场寿春、合肥与淮河流域保持联系。“郢之后徙寿春,亦一都会也,而合肥受南北湖皮革、鲍、木输会也。”江南之铁器,多是通过这种渠道输入。例如江西修水出土汉代的制农具铲和臿,就有“淮一”的字铭,证明是从临淮郡输入的;[24]今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汉墓中出土一件陪葬农具登记单——“东阳田器志”中记载的铁臿、鉏(锄),也是从临淮郡输入的。[25]福建崇安城村的汉城遗址中也曾出土铁器71件,农具18,其中铁犁一件,它的形制与北方的铁犁完全相同,估计也是通过淮河流域的郡县输入。

3、江南与岭南商业联系。江南和岭南毗连,经济上有相互依存的关系。早在南越时,就与长沙国有着密切的商业贸易活动。当时开发南越所需的先进工具铁器及牛、马、羊等,大多是通过长沙国输入的。吕后时“有司请禁关市铁器”,南越王赵佗以为是长沙王从中作梗,因此发兵攻打长沙国,便是例证。至武帝灭南越,设郡县,统一于中央集权之下,岭南与江南贸易往来就更为频繁。《汉书·地理志》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其交易通道主要是秦朝修筑的大庾岭道和灵渠等。在海上,则是通过会稽的东冶上下往来。《后汉书·郑弘传》云:“交阯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讯海而至。”在东汉,为了更好适应日渐频繁的商业往来,当时毗邻岭南的桂阳郡太守卫宏在含涯、浈阳、曲江三县“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驿”;[26]章帝时“开零陵、桂阳峤道,于是夷通”;[27]桓帝时,桂阳太守周憬又开辟水路,繁盛商业:“桂阳有泷水,人患其险,太守下邳周憬,字君光,颓山凿石以通之”;[28]“郡又与南海接比,商旅所臻,自瀑亭至乎曲江壹由此水……府君乃命良吏……顺导其经脉,由是小溪乃平直,大道允通利,抱布贸丝交易而至。”[29]这些道路的开辟,进一步加强了江南与岭南的联系。同时。岭南又是中国与东南海上各国的前哨,外国商品传到岭南以后,又能从江南传入中原内腹地区。从史书记载来看,岭南与江南及中原之交易,最迫切需要的是开发岭南所需的“金铁器马牛羊”等;而岭南输出的主要是土特产,如白壁、珠玑、玳瑁、犀牛角、翠鸟、珊瑚树、荔枝、岭南佳果等。

值得一提的是,江南还存在一定的海外贸易。据《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东冶海外有亶、夷二洲,秦时方士徐福入海求仙所率童男女数千人,即留居在那里,“世相承有数万家,其志土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冶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直州者”。证明江南同东南海上贸易的存在。另据《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曾在大夏国看到巴蜀物产邛杖、蜀布,而当地人说系由商人从身毒国(印度)贩运而来;东汉时为与掸国、天竺、大秦等进行铜铁、毛织物、象牙、犀角、珠金等贸易,而辟置永昌郡。“近年来,‘南方丝绸之路’的考察和研究,均把两汉看作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30]

转贴于 三 商品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及制约因素

如上所述,江南虽然存在较为频繁的商业活动。但同中原及关中地区相比,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还是较低的。这主要表现在:

其一,江南自给自足性经济成分仍然很高。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云:“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从城乡市场的联系来看,为广大人民普遍需要的大宗商品,主要是非家庭所能制作的盐铁两项。小农与市场的联系只是一种不得已的行为,并没有形成自觉的商品意识,故“千金之家”还是少数。

其二,为商品交换而生产的手工业作坊较少。当时全国设在各地的工官有8处,而在江南没有一处;设铁官49处,而江南仅有耒阳1处,占2%;设盐官37处,而江南仅有巫、海盐等2处,占5%。我国考古工作者迄今为止已在全国各地发掘汉代冶铁遗址30余处,有的规模十分宏大,面积达十余万平方米,却没有在江南发现一处。同样,民间手工作坊亦相对较少,致使江南作为商品交换的多为方物特产。

其三,商业市场相对较少,且规模较小。据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当时全国著名的商业都会二十个,其大部分分布在中原地区,江南仅有江陵和吴二处,占10%左右。而且规模亦较小,象长安九市,临淄“市租千金”的商业市场,江南没有。江陵、吴城和成都仅是区域性的小市场。

由此可见,当时商业的发达,北方确实远远超过南方。经济重心在北方,商业中心亦在北方。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诸因素制约着江南商业的发展。

其一,自然资源丰富,人们不需要通过努力就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使人们缺乏开拓精神。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总结为:“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也无千金之家”。

其二,地广人稀,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对较少。江南地域面积占当时全国总面积的22,13%左右,而人口在西汉平帝元始二年时仅有3,444,947口,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5.97%左右,人口密度平均为3.95人/平方公里;到东汉,虽然有大量人口南迁,但至顺帝时也仅有7,307,675口,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5.26%左右,人口密度平均为8.38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低,开发程度不高,很难分离出富余人员去从事商业买卖。

其三,远离政治中心,开发程度不高。两汉时期,黄河中下游既是政治统治的中心地带,同时也是国家重要的赋税来源之地。汉王朝极为重视这一地区的开发。国家的农业、手工业投资亦多有偏重,使得其整体经济环境良好,市场机制活跃,为农副业及手工业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而广大的江南地区,由于远离政治中心,且在国家赋税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较小,政府尚无暇顾及这一的开发,使得这一地区的农业、手工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自然不会很高。

其四,城市分布稀疏,且规模较小。传统社会,作为商品交换的农业、手工业产品,其消费对象主体并不在农村,而是城市中非农业生产的人口。所以,商品经济发达与否,与其城市分布密度及城市中的消费人口的多寡休戚相关。江南地区,由于城市分布稀疏到数千平方公里甚至上万平方公里才有一座,这就大大地限制了农村与城市以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商业交流,也增加了运往市场的商品成本。再加上江南城市规模普遍较小,消费人口相对较少,扩大不了商品的需求量,商品经济很难繁荣。

注释与参考文献

①《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②《史记》卷60《三王世家》。

③王子今:《秦汉气候变迁与江南经济文化的进步》,载《秦汉史论丛》第六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④《战国策·赵策》。

⑤《玉海》卷174。

⑥《汉书》卷1《高帝纪》。

⑦《汉书》卷28《地理志》。

⑧详见《汉书·地理志》、《续汉书·郡国志》以及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⑨《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

⑩张南等:《安徽汉代城市的分布与建设》,《学术界》1991年第6期。

⑾《枭阳城址初步考察》,《考古》1983年第7期。

⑿《江西新建县昌邑古城调查记》,《考古》1960年第7期。

⒀《崇安城村汉城探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11期。

⒁《续汉书》卷25《百官志》注引。

⒂《汉书》卷35《荆燕吴传》。

⒃《北堂书抄》卷29引。

⒄《史记》卷61《货殖列传》。

⒅黄盛璋:《关于鄂君启节地理考证与交通路线的复原问题》,载《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63—285页。

⒆黄盛璋:《江陵凤凰山汉墓简牍与历史地理研究》,载《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68页。

⒇黄盛璋:《江陵凤凰山汉墓简牍与历史地理研究》,载《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69页。

[21]见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70页。

[22]黄盛璋:《关于鄂君启节地理考证与交通路线的复原问题》,载《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4页。

[23]《关于凤凰山168号汉墓座谈纪要》,载《文物》1975年第9期。

[24]《江西修水出土战国青铜车器和汉代铁器》,载《考古》1965年第6期。

[25]蒋廷瑜:《广西汉代农业考古概述》,载《农业考古》1981年第2期。

[26]《后汉书》卷76,《循史传》。

[27]《后汉书》卷23,《郑弘传》。

[28]洪适:《释棣》,卷23。

高一地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神话;南海;桂林;徐整;纬书

【作 者】覃乃昌,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南宁,530021

【中图分类号】B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7)03-0116-007

The Creations Myth Of the Zhuang-Dong Language Speaking Ethnic Groups Are the Main Origin of the Pan Gu Myth

Qin Naichang

Abstract:The Pan Gu myth is divided three types of the Creation,comprising of opening up the sky and land 、incarnation、bother and sister’s marriage and recreating the human beings. According to Ren Fang’s 《Narrating the peculiars》 in the Nan Dynasty ,the record of “There was a Pan Gu kingdom in Nanhai",“There was a Pan Gu temple in guilin”,today Laibin is considered to be a central area of the earliest spreading the Pan Gu myth in Guangdong and Guangxi. Xuzheng was a position of conducting the temples and ceremonies of the Wu kingdom in the Three Kingdoms,the duty of the position was communicating the people and the god 、editing the latitude book for the imperial court .(This was editing the books according to the theology and the Ru scriptures in the folk faiths,these books reserved a few ancient myths and legends.) Today Guangdong and Guangxi belonged to the Wu kingdom administration,so the latitude books consisted of the Creation myths of the Zhuang-Dong language speaking ethnic groups in Zhujiang River of the South China,this was matter of course. the Creation myths of opening up the sky and land 、incarnation、 bother and sister’s marriage and recreating the human beings of the Zhuang-Dong language speaking ethnic groups may be the main origin of the Pan Gu myth.

Key words:Pan Gu myth;Nanhai;Guilin;Xuzheng ;latitude book

一、神话的三种创世类型:开辟创世型、化生创世型、再生创世型

神话在汉文文献中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徐整的《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记》,两书均已失传。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唐代欧阳询等编的《艺文类聚》卷一所引的《三五历纪》:

天地浑沌如鸡子,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宋《太平御览》卷二引徐整的《三五历纪》,内容与此相同。

关于《五运历年记》的作者,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茅盾认为是徐整,袁珂认为是后起者,本文从茅盾的说法。

清代马马肃《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记》说:

首生,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这两则神话所属的类型并不相同,前者可称作“开辟创世型”,后者可称作“化身创世型”。

明代董斯张在《广博物志》卷九中也引《五运历年记》:

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

此则文字与前面所引不大相同,疑是另外的版本。

南朝梁人任所撰的《述异记》采录了自秦汉以来有关的各种神话:

昔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氏喜为睛,怒为阴。吴楚间说:氏夫妻,阴阳之始也。……日方按: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然则生物始于。

其中,“吴楚间”关于“氏夫妻”为“阴阳之始”的说法,我们称之为第三种创世类型――“再生创世型”。

二、南海和桂林①:任日方《述异记》指明神话最早流传的地区

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那样,神话在三国以前的典籍、文物、道教经书中都没有提到,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竞相从古人古事中寻找理论根据的情况下也未有人提及,似乎不像是中原地区产生的神话。为此,一些学者认为,可以从采录者活动的地域及古籍所记载的有关的遗址等去追寻当时流传的地区,进而探讨其起源。②

任所撰的《述异记》中说:

今南海有氏墓,亘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之魂也。桂林有氏庙,今人祝祀。南海中有国,今人皆以为姓。

南海、桂林是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的两个郡。《史记・南越尉佗列传》说:“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

这里先说南海,其一指南海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期214年)置,秦汉之际,南海之地入南越,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南越后复置,郡治在番禺,即今广州市。辖境相当于广东翁江、大罗山以南,珠江三角洲及绥江流域以东,其后渐小。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唐以后又曾改番州、广州为南海郡。但是,在史籍文献中,南海大多是泛称,其所指因时而异,有时指我国南方,有时指岭南地区。《左传・僖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书・禹贡》说:“入于南海”。其确地不详。《诗・江汉》说:“于疆于理,至于南海”。《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说文》曰:“?,稻属。从禾,毛声。伊尹曰:‘饭之美者,玄山之禾,南海之?’。?,呼到切”。这里的“南海之?”中的南海就是泛指岭南广大地区。我们认为,任所撰的《述异记》中的“今南海有氏墓,亘三百里”中的南海,也是泛指岭南广大地区。因为这里说的氏墓,不是指具体的某一座墓,而是带着人们的精神寄托的想象中的墓,也可以指岭南的山山岭岭,因为连绵三百里的墓是不可能存在的,再加上后面一句“俗云后人追葬之魂也”,就更能证明这是人们想象中的墓,是“俗云”而已,或者说是人们“追葬之魂”的民间传说。由此可见,这里的南海不是指南海郡,而是泛指岭南地区。再说,汉代灭南越国以后再设的南海郡,其范围已经大大缩小,其后的范围则更是渐渐缩小。因此此处的南海不是指南海郡,而是泛指岭南地区。另外,再从最后一句“南海中有国,今人皆以为姓”看,如前所述,后世盘姓遍布岭南地区,因此“以为姓”的居民构成的国也不可能局限在南海郡,而是在广大的岭南地区。

任《述异记》所说的“桂林有氏庙,今人祝祀”中的桂林则是指桂林郡。据文献记载,秦时的桂林郡治所在今广西桂平西南,南朝梁时在武熙(今广西象州县西北境内)。

《象州县志》记载: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今县境置桂林县,此为行政建置之始。

吴凤凰三年(公元274年),今象州境置武安县、桂林县。武安县为桂林郡治。

晋太康元年(280年)今县境置武熙(武安县改称)、桂林2县。

南北朝梁于今县境置阳寿、武化、长风、淮阳4县。阳寿县治(今县城)为韶阳郡治。

隋开皇十二年(592年)置象州,今县境有桂林、西宁、淮阳3县。大业2年(606年)废象州,今县境置阳寿、桂林县,属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象州。今县境置阳寿、西宁、桂林、武德、武化、长风6县。③

象州就是南朝梁任《述异记》中提到的古桂林郡的中心区域。古桂林郡所辖的范围,最大时达到大半个今广西地区。自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唐武德四年(621年),这里称为桂林的时间长达680多年。

我国著名的神话学家袁珂先生在他的《古神话选释》中,对南朝梁任《述异记》“桂林有氏庙,今人祝祀”是这样注释的:

桂林,秦置郡名。约有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全部地方。其后三国吴也置桂林郡,治所在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其后南齐所置桂林郡,治所也在这里。此处所说的桂林,即指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象州。……

如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介在岑溪县和容县之间,还有一个小镇,就叫“”。④

三、徐整与《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记》

最早记载神话的是徐整。徐整,字文操,三国时的吴国豫昌人。他是一个很有学识的道人,云游四方,研究道家思想,了解道教经典。据史料记载,他曾任太常,为九卿之一,掌宗庙礼仪,为沟通人神之官。汉代以后,朝廷有编写纬书的惯例,即以神学或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编写成书,其中保存不少古代神话传说,也记录一些有关古代天文、历法、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徐整《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记》二书,一些学者认为是为纬书。孙吴称帝,需要开辟神话作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渊源,太常之官造作纬书自是份内之事。然纬书之作,亦需意识基础。三国时代的吴国包括了岭南地区。也就是说,今广东、广西地区在三国时代属吴国的管辖范围。徐整利用他作为吴地太常卿之首和作为道士之便,把当时流传于这一地区的神话录入纬书之中,当是自然之事。虽原著散佚,但《艺文类聚》卷一、《太平御览》卷二、《广博物志》卷九都将其引用保存。

四、开辟型创世神话:主源于壮侗语民族的开辟神话

壮侗语民族普遍存在“宇宙蛋”创始型神话。如壮族《姆洛甲》神话说:在混沌时代,宇宙中旋转着一团大气,渐渐地越转越急,越转越快,最后变成一个蛋的样子,它里面有三个蛋黄,后来爆开分成三片,一片飞到上边成为天,一片沉下变为地,一片飞出去变成海洋。壮族麽经《布洛陀》说:远古的时候,天和地紧紧叠在一起,结在一块,不能分开。后来,突然一声霹雳,裂成两大片。上面一片往上升,就成了住雷公的天,下面一片往下落,就成了住人的地。布依族《混沌王》开辟天地神话说:在很古很古的年代,宇宙间一片迷蒙。混沌王哈气成雾,扇气成风,宇宙仍然混混沌沌,天地不分,东西南北不辨。这时盘果王出现了,他用鞭子一挥,把宇宙辟成两半,上浮者为天,下沉者为地,上有日月星辰,下有河流山川,天地从此就开拓出来了。布依族《开天辟地》神话说:很古很古的时候,天和地是合在一起的,没得天地之分。玉皇大帝就派来开天辟地。拿起一把大斧头砍了三年,才把天和地砍开。天和地砍开以后,轻的东西就朝上升,变成天上的云和雾;重的东西就沉下来,变成地上的石头和泥巴。傣族《口八英开天辟地》说:很古很古的时候,没有天地,没有万物,只流动着气体、烟雾,呼呼地乱吹着狂风。不知又过了多少年,气体夹着烟雾,狂风吹着气体,三样东西渐渐地组合在一起,凝结成一个圆球。剩下的另外一些气体、烟雾和狂风,凝结成一个巨大的人形,这个巨大的人形就是后来创造天地和万物的始祖神口八英。口八英伸开双手,搓身上的污垢,将污垢糊在那黑色的圆球上。污垢圆体便慢慢地向四面八方扩大,形成了天地。壮侗语民族中的侗族、水族、仫佬族、黎族都有类似的神话。

这些神话与开辟创世型神话“天地浑沌如鸡子”,“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等十分相似。

在这些民族中还有把天撑高的神话,例如壮族《布洛陀》神话中说:天地造出来后,可是那时候的天很低,爬到山顶上,伸手可以摘下星星,扯下云彩。天地靠得近,人们日子很难过,太阳一照,热得烫死人;雷公轻轻打鼾,就使人们不能入睡,要是雷公大吼大叫,就好象天崩地裂一样,使人听了又惊又烦。为了使天地分开,布洛陀带领人们爬了九百九十九座山,找到一棵又粗又高的老铁木,布洛陀挥斧把它砍倒,大家把它抬到山顶,把天顶高。布依族创世古歌《造天地》中说:布灵真能干,布灵最聪明,扛着神竹竿,忙把天地撑。神竹实在少,撑天天不稳,撑了南面北面垮,撑了西边东边倾,布灵气呼呼,找来四根大神竹,一方撑一根,才把天撑住。神竹显神灵,节节往上伸,伸了十二节,天就有了十二层。壮侗语族其他民族中也有类似的神话。这些神话与开天辟地神话中“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也十分相近。

必须说明的是,整理者在收集整理提炼成神话的过程中,加进了哲理性的内容,并吸收了道教的一些理念,如“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数极高,地数极深,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等。

有学者认为百越民族的宇宙蛋创始神话的基本模式是:大气旋转――凝固为神蛋――裂开成三界。这与古代百越各族生活环境及精神氛围有关。古越民族所处的地方,到处是水乡泽国,其自然环境与水有很大的关系。在他们的生活中,“陆事寡而水事众”。他们在岭南西江――红河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活动,倚水而居,与水、水的变体水气(雾)等结下不解之缘,形成许多以水、水气为底蕴的神话传说。一团大气急速旋转形成神蛋,蛋又裂为天地的神话,当是在百越先民因为常见大雾在风吹时旋转运动、雾散后现出天地的生活基础上形成的。⑤

宇宙蛋创始神话还与多鸟类的生存环境和鸟图腾崇拜有关。古代百越民族生存环境与鸟类有很大的关系,古代传说舜禹葬时,象为耕,鸟为耘地。汉代王充《论衡・书虚》说:“舜葬于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田。……象自蹈土,鸟自食苹(草),土厥草尽,若耕田状,壤靡泥易,人随种之,世俗则谓为舜禹田”。以后便有“象耕”“鸟耘”之说,并说成舜禹“圣德所致,天使鸟兽报佑之也”。⑥这就说明,鸟在古代百越民族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一些学者认为,骆越民族的“骆”实际是古越语“鸟”的汉语记音,说明了岭南越族生活与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古西瓯骆越民族先民崇鸟,也当以鸟卵为神秘之物,神蛋化出天地的神话因而有其文化之根。

五、化生型创世神话:主源于壮侗语民族化生神话

化生创世神话主要是肢体化解创世神话。如前所述,布依族有《力戛撑天》神话:太初年代,力戛率领众人撑开了天地,为了不再使天再靠拢,他拔牙当钉把天钉牢,牙齿变成了满天星斗。拔牙淌的血变成彩霞,喘的气变成风,淌的汗成雨,眨眼成电,咳嗽成雷。没有光明,他又挖出自己的眼睛,右眼化为太阳,左眼化为月亮,大地才有了生机。力戛在天上劳累了九九八十一天,精疲力竭而死去。他累死了,身上的各个部位变成了万物。广西柳江县壮族师公唱词《造人歌》:

混混沌沌天地天,混混沌沌无乾坤。

法王生来无父母⑦,五色祥云结为婚。

不觉将身来变化,将身变化置乾坤。

脸面上升为天界,肉化为泥气化风。

左眼化日右化月,牙齿化为满天星。

头发后来化草木,十指尖尖化山坡。

大肠大肚化湖海,小肠小肚化江河。

黎族创世神话《大力神造天地》说:

大力神拱天射日月以后,想平展展的一片大地,光溜溜的没有山川森林,人们又怎样生息繁殖?……他还把梳下来的头发往群山上一撒,山上便长出如头发般茂密的森林来。……用脚尖踢划群山,凿通了大小无数的沟谷,他的汗水流淌在这些沟谷里,便形成了奔腾的江河。……大力神为万物生息不辞劳苦,当他完成了造化大业后,已经筋疲力尽了,他终于倒了下来。临死前,他还深怕天再倒塌下来,他撑开巨掌,高高举起把天牢牢地擎住。传说那巍然屹立的五指山,就是黎族祖先的英雄――大力神的巨手!

侗族有女神萨天巴用双乳做天和地的神话。

这些与“首生,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的神话是何等的相似。

一些学者认为,百越各民族肢体化解创世神话与他们较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与自然的较亲密的关系有关。氐羌族群多居高山僻野,环境严酷,天时和天气对其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影响很大,故他们常祭天,神话也多为天神拿物件创造天地。而“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⑧在他们的生活中,“陆事寡而水事众”。所以他们与大自然的关系就较为亲密,在感情上容易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神话也多为巨人取自己身上的物件创造天地。⑨

还有学者认为:化生型创世神话来源于壮侗语民族的“碎胎化生”创世传说,来源于古越族吃人葬骨习俗。这一点,可以在岭南地区的考古发现和民俗材料中找到依据。

据此,有的学者推断:徐整在世时,古越人“垂死化生创世”神话传说已大致定型。

六、再生创世型神话:主源于壮侗语民族兄妹结婚再造人类神话

在壮侗语民族中,洪水淹天下、兄妹结婚再造人类神话,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而且基本上包含以下几个要素:(1)射日;(2)为得到雨水与天上的雷公作斗争;(3)智捉雷公;(4)兄妹得到雷公送给的牙齿种成大葫芦;(5)雷公骗兄妹得水喝逃回天上降大雨淹天下;(6)兄妹坐进葫芦躲过灾难,世界只剩兄妹二人;(7)在仙人的劝说下兄妹结婚;(8)兄妹婚后生出磨刀石一样的肉团;(9)兄妹把肉团剁碎洒到四野再造人类。

许多学者认为,洪水淹天下兄妹结婚再造人类神话是南方民族的神话。它还逸出中国,进入太平洋――亚洲南部文化区,成为其中重要的文化因子。著名民族学家芮逸夫先生在他的《中国民族及其文化论稿》中列举了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的一些例子后说:“这种形式的洪水故事的地理分布,大约北至中国本土部,南至南洋群岛,西起印度中部,东迄台湾岛。……我推测,兄妹配偶型的洪水故事或即起源于中国西南,由此而传播到四方”⑩这一推测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从洪水兄妹婚神话在壮侗语诸民族中集中、广泛流传及其具有发源地种种特点考察,这一神话可能主源于壮侗语民族。因为,(1)在西南少数民族中,壮侗语民族是主要居住在大江大河流域――华南珠江流域的民族,历史上有可能受过洪水的浸害,这一神话是这些民族对洪水灾难的历史记忆。(2)壮侗语民族是典型的稻作民族,稻作农业对雨水的追求特别强烈,由此而反映的与雷王的斗争也特别突出。(3)如前所述,从壮侗语民族的远古神话序列看,洪水神话是这个序列中的一个链环,具有序列性的特征,是本民族固有的神话,没有吸收和接受其他民族神话的痕迹。(4)壮侗语各民族的洪水兄妹婚神话中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是生下磨刀石一样的肉团,这在其他民族相类似的神话中是没有的,磨刀石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就必须依赖的生产生活工具,在华南珠江流域大量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许多磨刀石出土,磨刀石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壮族麽经《布洛陀》中多处记录了磨刀石,壮族有崇拜磨刀石的习俗,这就说明这一神话反映了人们对远古(新石器)时代生活的回忆,也反映了它是壮侗语民族自己创作的反映本民族历史的神话。(5)水族民间还流传《兄妹种瓜》神话,它除了记述兄妹种葫芦,洪水到来后躲进葫芦避过灾难外,还记述了兄妹结婚生出磨石胎,兄妹切块后重新繁衍人类:

有两兄妹,自幼父母双亡,家里很穷,年年靠种地维持生活。

有一年,兄妹在地里种葫芦,其中有一只葫芦瓜,瓜藤有一里路长,叶大得象一幢房,瓜大得赛过一个谷桶。兄妹俩看见很喜欢,也觉得很奇怪。他俩就把这个葫芦瓜抬回家里用刀子割开,挖干净内瓤,找个地方藏起来。

过了一年,洪水淹了天下,兄妹俩不知怎么办了,就躲藏到那个葫芦瓜里。瓜浮在水上,漂去一处又一处。经过一个月左右,洪水退了。这个时候,天下的人都死光了,剩下的只有兄妹两人。

后来在神的劝说撮合下,兄妹成婚,后来生了一个象一块磨石的肉团,在天上的仙人指教下,他们用刀子割那肉团成几十块,爬上高山去,撤下肉块,就变成天下的人了。

这一神话传说没有射日、没有为得到雨水与天上的雷公作斗争、智捉雷公、兄妹得到雷公送给的牙齿种成大葫芦、雷公骗兄妹得水喝逃回天上降大雨淹天下等内容,讲的只是兄妹种葫芦瓜后的奇遇,应该是洪水兄妹婚神话最原始的版本,从而说明洪水兄妹婚再造人类的神话是壮侗语民族原生的神话。

必须说明的是,伏羲神话、女娲神话与兄妹神话是三个根本不同的神话谱系。这一点本系列论文还有专文论述。伏羲神话、女娲神话最初与洪水神话毫不相干,是后人牵强附会把它们扯到一起,至于南方洪水兄妹婚神话中的兄妹变成了“伏羲兄妹”、“伏羲、女娲兄妹”,是无文字文化、弱势文化对有文字文化、强势文化的借用。“伏羲女娲神话流传到南方,最大的变化就是与南方民族叙述人类再生的洪水神话结合了起来。洪水神话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但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洪水神话与葫芦、兄妹婚联系在一起,则别具一格,并在民间信仰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11]

缘此,一些学者认为,流传在百越后裔壮侗语族各民族中的这些神话,无论在形象及叙述方面都如此相似,很可能为百越古族分化迁徙以前的产物。如是,则其产生的年代较为古老。说百越各族为神话或神话某种类型的首创者之一,或者说在百越古族中很早就流传着及同类型的其他神话,大约是可以成立的。[12]

七、汉文化在神话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前面已经说过,壮侗语民族的相关神话只是神话的主源,神话在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还会融进其他民族的文化因素,其别是汉文化的因素。

明代董斯张在《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记》“之君,龙首蛇身”的形象与《山海经・海外北经》中烛阴的形象“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之下”相似。有的学者认为,《广博物志》所引的这一则神话,整理者在整理中可能借鉴了《山海经・海外北经》中烛阴的形象,想象出一个“龙首蛇身”的。换句话说,这一则神话中的形象可能源于烛阴。但也有学者认为,是神话在流传的过程中融入了烛阴的形象。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中为陈述他的“天人感应”的思想而罗列了人身各部分与天地相对应:“……故人之身,首分,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和,象神明也;腹饱实虚,象百物也。……”有学者认为,化身神话整理者在整理这一神话时,可能参考了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中的这一编排方法。或者说受到了这种编排方法的影响和启发。

从徐整采录整理的神话看,更是溶入了道家的理论和道教的因素。其最突出的是道家的元气说、阴阳学说和术数理论,把神话归入道教的理论框架里,以此为基础来演绎创世事迹,并将它纳入古史系统,把他排在三皇之首,进一步演绎出“自从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的历史序列。徐整的《三五历纪》中充满了道家元气说、阴阳说的内容:

本有天地之时,混沌如鸡子,瞑氵幸始牙,鸿兹阴,岁在提摄,元气肇始。……清轻者为天,浊重者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生化。

他在《五运历年记》又说:

元气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

而在对“垂死化身”的描述中,徐整又使身体的的各个部分“化生”为东、西、南、北、中“五岳”,“使的形象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联系在一起,也与整个中华大地联系在一起。……以后,随着道教的传播,神话逐渐流行开来,渗透到各地民间生活中去。也被纳入古史系统里,置于三皇之前,从而最后完成中国古史‘自从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的定型。这是南方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13]

注释:

①此处的桂林是指南朝及其以前的桂林郡,不是现在的桂林,请读者注意书中有关的论述。

②刘亚虎:《南方史诗论》第186页,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③象州县志编纂委员会:《象州县志》,第716页,北京,知识出版社,1994年。

④袁珂:《古神话选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转引自过伟:《中国女神》,第149―150页,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⑤刘亚虎:《南方史诗论》第189页,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⑥王充:《论衡・书虚》,四部丛书刊本。

⑦法王:壮语,地界之王。创世神的别称。

⑧《史记・货殖列传》。

⑨参见刘亚虎:《南方史诗论》第190页,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⑩芮逸夫:《中国民族及其文化论稿》上册,第1059页,艺文出版社(台北),1972年。

[11]刘亚虎:《南方史诗论》第183页,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