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社会学论文

医学社会学论文

医学社会学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与此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已向四个方面扩大,即从单纯治疗扩大到预防保健,从生理扩大到心理,从医院服务扩大到家庭和社区,从单纯的医疗技术措施扩大到综合的社会服务。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知识技能, 而且还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质底蕴。本文选取社会实践视角,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分析近三年来社会实践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一、社会实践活动设计上注重三个结合

大学生社会实践从狭义上来界定,主要指高校学生走出校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入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 会,使学生在接触社会环境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一系列物质和精神活动的总称。[1]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上,右江民族医学院 强调“三个结合”即与医学教育目的结合,与专业技能相结合,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1、与医学教育目的相结合

医学教育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医学生掌握具体医学知识或习得一两种临床技能,而是使医学生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这与马克思所提出: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是一致的。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他绝不只是技术精良的专家。他不仅有完备的知识、见识和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世界眼光。本校在社会实践设计上,一是让学生通过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在亲眼目睹国家伟大成就,山乡巨变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崇高职业道德思想和医学使命;二是让学生通过调研,了解国家医疗卫生改革和基层卫生状况,树立积极投身医疗卫生事业,立志成为人间大医的责任感使命感;三是在实践中更深刻理解本校“大医精诚”校训和人才培养目标,做一个“精医术、懂人文、有理想、能创新”和“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作为”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

2、与专业技能相结合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校时学生主要是学习专业理论,少有机会用于实践。在社会实践设计中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这类实践活动会更容易提起同学们的参与热情,社会效果也特别好。比如:护理学院的学生结合《老年护理学》到敬老院做义工;预防医学专业同学下农村、进工地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临床专业急救方向同学进社区演示急救方法和包扎小技能;口腔系同学跟小学生结合爱牙日开展“大手拉小手”爱牙宣传活动。在学校社会实践类型中,专业实践类以及社会服务类中的医疗服务占整个社会实践活动类型的85%以上。

3、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大学功能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服务社会发展。在社会实践设计上我们针对百色地区周边不同县域需求情况,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如:对凌云县白豪茶产业,深入茶厂进行关于茶饮料、老茶叶效用调研,促进学校与企业联合科技攻关。在老师指导下,对百色芒果、荔枝、青蒿提取物进行成分分析,研究抗炎止咳、抗氧化作用。对本土壮族、瑶族支系进行人类学研究。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加城乡清洁活动,同学们到农村开展灭四害活动。结合广西地中海贫血防控计划成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三年来深入8个县(区)10个乡镇开展宣讲活动。总之,根据社会需求所设计的专项调研、急救技能演示、民族医技法推广、义诊、专题讲座、问卷调查都受到社会欢迎。三年来,在暑假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中,共有118支服务团下到覆盖百色十二个县(区)等基层单位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服务活动。

二、医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成效

1、医学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在社会实践中,医学生们无形中还增长了包括政治、历史、经济、法律、伦理等方面的人文知识。通过进村入户、访贫问苦、义诊等活动,同学们学会以人为本,尊重人,在沟通交流中树立人文精神。这有利于帮助改进90后被认为“以自我为中心”,以及大学生“知识傲慢”和“技术傲慢”的社会偏见。通过体验,学生们在社会这所大学,在人民群众这个老师面前学会人文关怀,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生命价值和尊重人格的平等。在2013年5月第四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上,学校代表队李涛、雷裕玲、马瑞莺、陆江玉4名同学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娴熟的临床技能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夺得本次大赛三等奖。在总结会上,四位同学都表示除了技能之外,人文素质帮助他们获得更强大力量,成为制胜的另一个法宝。

2、综合能力得到锻炼

一是社会工作能力得到锻炼。社会实践中医学生要尝试去跟政府卫生、教育、民政等部门、跟中小企业、跟乡镇村部联系, 要同形形色色的百姓打交道。老百姓由于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文化层次,其思想观念、处世态度大相径庭。因此如何提高社会工作能力,通过积极的人际交往,获取理解、支持和信任,以消除各方面的阻力,完成实践活动任务,需要医学生不断摸索、磨炼和提高。二是沟通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做群众工作,需要较强的表达和沟通才能。其中说话技巧、问话和听话技巧、礼仪等知识,都要在实践中演练。基本的活动内容如发放宣传手册和讲解基本常识,如果能抓住不同个体的特征,掌握适当的问话技巧,就能解除他们的心理防备,得到他们的配合。三是心理耐受挫折能力增强。同学们在活动方案文书中,活动内容和程序设计妥当完整。而实际上要顺利完成预计活动,学生们都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挫折。今年我们在做关于艾滋病问卷调查时,由于人们对艾滋病的不理解,常常不愿意填写调查问卷。有一组同学就碰到遭到居民怀疑、误会、拒之门外的情况,不得不电话求助,最后由带队老师和驻村干部协同解决。遇到这些问题,就是对学生心理的一种考验。学生们要克服挫折感和自尊心“伤不起”的考验,积极面对,沉着应对,走出困境并取得成功。这种挫折教育, 锻炼了他们的受挫力、培养他们的恒心和毅力。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就在这一次次的磨练中得到了提高。[2]

3、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

医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切身接触社会,了解群众疾苦,不仅在医学方面增长见识,更是亲身体验到基层医疗卫生现状,感受到群众对科技、医疗、卫生保障等方面的需求,从而进一步端正医学专业思想,树立忧患意识。通过社会实践这个第二课堂,坚定和内化“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医学生誓言,自觉树立献身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本校医学生在毕业后60%回到基层工作,为改善基层医疗卫生贡献力量。

三、对医学院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建议

1、多方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

社会实践现实性、体验性和践行性的特点,让大学生置身在一个真实、开放、充满着冲突、矛盾和挑战的环境里,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拓展了大学生人生体验的广度和深度,让他们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感悟时代的使命和自己肩负的责任。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医学高等院校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还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经验和方法尚待探索和总结,在实施过程中尚存在不少问题:如形式单一,程序模式化;个别学生自信心不足,认识程度和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比如本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女生比例远远高于男生,个别团队男生人数只占10%,非常不利于活动的组织实施;有的学生自主能力不强, 对组织和带队老师依赖过多等。因此, 医学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主管部门、学生机构以及社会三方面应该积极配合,总结经验,加强对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引导和支持,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内外条件,使这一素质工程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起来。[3]

2、建立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建立稳定、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开展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力保障。要发动多方的力量,建立稳定、多功能、多类型的实践基地。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校企合作、与地方政府共建等建立多形式的校外实践基地。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广泛争取社会各界对社会实践基地的支持。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学校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3、推进“课题型”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医学社会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宋代;医者群体;儒医;研究综述

一、宋代医者群体的研究

从历史角度考察,宋代的行医人员与当时的“医人”、“医生”(龚延明:《宋代官制词典》,中华书局,1997年,第285、286页)均有所不同,欲以宋代行医人员为中心进行研究,“医者群体”的称谓应当是概括比较全面,比较恰当的。

陈邦贤先生在《中国医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的“绪言”中就提到医家地位研究,论述基本上以传统杰出医者为代表与医事制度之演变为重点。庄佳华的《试论北宋医者的社会地位之转变》(硕士论文・国立台北师范学院・1994年)一文认为在北宋时期,由于皇帝的重视,在“以医药施行行政”与“抑巫扬医”的治国政策下,士大夫求医观念改变,医者的社会地位相对提高。但文章的时间仅限于北宋,而且关注较多的是士大夫阶层情况。杨小敏的《宋代医者群体若干问题研究》(硕士论文・河北大学・2011年)一文主要按照医者内部社会阶层和认识意识的不同,将宋代医者群体分为一般医者群体和特殊医者群体两大类,前者包括宫廷医官、地方医官、军医和民间医人,后者则包括巫医、僧医和道医。并基于宋代医事制度的革新特点,分别阐述了各医者类型对古代传统医学发展的正反两方面作用。然而,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的认识中仍然存在大量的误区与盲点,不论是在上层社会还是下层民间、京城重镇还是乡野僻村,巫医、僧医、道医之类,因具有存在的历史空间而不可能清除。最后,文章在梳理古代医药学发展变迁的前提下,尝试从官方医学的繁盛、民间社会的忽视、炮制药剂的流行和文化溯源的惯性四个方面,概括了现代社会舆论中缺少宋代脍炙人口的医学家的历史原因,体现了宋代医者群体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明先生著《南宋时期浙江医药的发展》(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年),书中第四章“医药学家及著作”,整理了诸多南宋时期浙江地区医药名家,反映了浙江医者群体及医药水平的发展状况。

二、宋代儒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儒医的形成,陈元朋所著《两宋的“尚医士人”与“儒医”――兼论其在金元的流变》(台湾大学出版社,1997年)阐述了宋代的医事制度与士风医俗,分析了宋代士人“尚医风气”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儒医”概念的出现时间,为研究儒医问题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宋代的儒医――兼评Robert.P.Hymes有关宋元医者地位的论点》(《新史学》,1997年第6卷第1期)指出“自宋以降,‘儒医’逐渐成为医学传承的主流,这类医者大多具有儒学的根底,他们注重对医学经典的研读,其行医作风也多合乎儒家的道德标准,与那些仅凭数张药方或几味单方便为人疗疾的医者,有本质上的不同。”张莉《宋代儒医研究――兼论宋代的“抑巫扬医”》(硕士论文・湖南大学・2008年)指出宋代儒医现象的形成是内外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外因方面,皇帝们对医学的重视以及朝廷一系列“扬医”政策的实施,印刷术、出版业的发达,儒生入仕的压力,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民间巫医、庸医等诸多因素,促使习医的儒生越来越多。在内因方面,医学和儒医发展到宋代,关系更加巩固。外因为儒生尚医、习医提供了各种条件,内因影响着儒生们对医学的态度。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宋代儒医现象形成。此外,陈艳阳《宋元时期医学队伍的组成特色》(浙江中医杂志,2003 年 1 月)、徐仪明的《论孟子“仁术”说对北宋儒医文化发展的影响》(《史学月刊》, 2002年第11期)、贺圣迪的《论儒医的形成与特征》(《上饶师专学报》,1999年第5期)等文章也有所涉及。

儒医的定义,薛公忱在《论医中儒道佛》(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中对儒医问题进行了多方面论述,他把“儒医”狭义定义为宗儒、习儒的医者和习医、业医的儒者。这个定义初步表明儒医群体内的成员不仅仅有崇尚医学、习医的儒生,也有弃儒为医成为医者的儒生。形成儒医的两个主要方式,是从医者提升为儒医和从儒生转变为医者,这是对儒医的高度总结。李良松《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认为:儒医,从广义上来说,可以说是掌握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的文人。他们或是弃儒从医,或是儒而兼医,或是知医而自用。”他认为文人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就可以被称为“儒医”。这个表述比较完善,基本上可以概括各个时期儒医现象的基本特征。

儒医社会地位的研究,宋丽华《中国古代医人社会地位研究―以汉宋之间为核心》(硕士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第三部分展开对宋代儒医的研究,作者指出虽然世人给儒医有极高的评价,但医人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取得根本性的改变。这从儒医的习医缘由、医人对儒学的倾向以及儒医以外医人群体的社会地位状况都能得到体现。同时,从医人称谓的角度小结汉宋之间医人社会地位的概况。唐晓伟《从文医关系看医生社会地位的变迁》(硕士论文・兰州大学・2008年)一文指出文医关系的紧密程度与医生社会地位的高低互为因果,宋代产生了“儒医”且地位逐渐提高,使文医关系更加紧密,二者的深入交往促使医生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升,并终于在金元之际达到顶峰。安春平《宋代的医生》(硕士论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1年)通过对宋代医者群体的构成、思想背景与学医方式等基本情况的考察,指出儒医开始成为一种社会角色是宋代医学发展的一大特点,儒医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宋代医生社会地位的提高。此后,儒医的努力成为促进医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除却上述方面的研究,还有关于某一儒医人物、地方性儒医群体、特定历史时期儒医现象的研究。王敏《世医家族与民间医疗:江南何氏个案研究》(博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一文在研究江南世医何氏家族的发展历程中对宋代儒医有所涉及。同时,作者还指出医者与患者在一个开放的医疗空间中展开互动与博弈,社会地位、关系网络、文化等级这样一些因素,在医疗场域的博弈和竞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影响了医疗资源的分配与流向。李似珍《从陈高由儒转医看宋代的儒医现象》(《医古文知识》,2001年第4期)则注重个体儒医的研究,文章通过讨论陈高作为经学博士转而从事医学管理的个人经历,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医学的重视,由此使医理的发展有了新的突破,促进古代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周益新《宋代儒医高若讷对中医学的贡献》(《山西中医》,2003年10月第5期)一文详细论述了宋仁宗时期的著名儒医高若讷在培养医学人才、整理古典医籍、精研“伤寒论”学各方面的突出业绩。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对宋代著名医家进行介绍或考证的短文,如陶丽华《宋代湖州名医――朱肱》(《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杨金萍、王振国《宋代医家董汲学术思想简析》(《中医药学刊》,2004年第7期)、张如安《宋代医家李怪生平小考》(《中华医史杂志》,2004年第4期)等。

三、小结

医学社会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人文素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医学院校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的重要保障。它集中反映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以人为本”是其根本追求,也反映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重要理论和价值原则。如何把“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医学生的价值取向、愿望要求和自觉行动;如何正确把握其深刻内涵,发挥其在凝聚力量、引领风尚、教育学生方面的重大作用;如何在医学生中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精神动力和基本的医德规范,以解决目前全社会关心的医学人才培养问题,医患纠纷问题,医德医风问题,医学生人文素质低下等问题,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医术精湛品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是我们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加强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这一观念在医疗活动中尚没有完全变成现实。许多医务人员只是重视医学知识和医术,忽视医学人文的领悟及其素养生成,引发了医疗服务中的人文缺失,使得医学丢弃了它充满仁爱精神的历史特质。重视并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实践,不仅是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对于坚持以人为本,复归医学人文神圣宗旨具有同样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在价值

医学人文只有内化为医学生的内在素质,才能将核心价值体现在医疗卫生工作的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只有内化为医学生的内在价值,才能发挥其引领作用。

(一)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现状。

调查显示,近90%的同学是通过思政理论课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知识的,政治理论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网络文化为医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提供了传播途径,为医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题拓展了影响空间,为医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医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提供了有效手段,应该充分发挥网络文化整合与凝聚作用,促进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但调查也显示其中只有30%的同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完整掌握的。这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缺失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冲击影响;社会转型期价值多元化的博弈;主流宣传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传媒多样性的影响和冲击;教育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显著;社会不良风气的消极影响;社会现实问题理论研究的深度不足。影响人们的主观因素主要有:80、90后一代人生理心理特点的影响;个人认知水平的限制;自我意识凸显的影响;偶发因素的制约;国人长期文化自觉的缺乏,等等。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医学生的内在价值。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医学生的内在价值要经历几个重要的阶段。首先,是认知感受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医学人文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作用于个体,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在心中形成有关知识结构。其次,是思考分析阶段。学生在已形成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清楚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医学人文信息的要求和社会价值,开展新的思想认识和思考。再次,是鉴别选择阶段。学生在形成新的对医学人文认识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医学的人文要求同自身原有的人文素质加以对比,进行判断和选择。其间学生可能对新的医学人文观念加以同化、吸收,也可能出现疑问、排斥的状况。这要求我们及时地掌握有关信息并进行及时调整。最后,是深化吸收阶段。学生所形成的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医学人文认知如果在实践活动检验中得到肯定性的社会评价,学生就会不断获得有力的情感支持,加强履行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医学人文要求的意志,进而形成信念和信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医学人文内化成为提升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一种活动,要求我们遵循科学的内化途径,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医学人文内化只有针对不同的学生的特点,因人制宜,灵活多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才能使他们感受到入耳、入心,产生良好的实效。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构成要素,是由医学人文认知和医学人文情感及践行医学人文的行为习惯、信念、意志等多种要素组成。这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医学人文内化不能只专注于某一个具体方面,应同时注意各个方面的导引和训练。而且从总体上有机地协调起来,给学生施以有效的影响。

(三)提高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路径和对策。

提升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是一个复杂而整体的工程。

首先,要遵循自主选择与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调动学生内因,引导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目标由社会规定变为自我发展目标。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发挥作用,使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大众价值体系始终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学生理想信念的关系。把解决各种利益矛盾作为突破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想与医学生现实相结合。

其次,应遵循主导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重视社会外部因素的作用,构建社会、高校教育的联动体系,形成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合力。教育主渠道是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主要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高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的关键实现路径。日常思想教育和实践是提高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基本路径。隐性思想教育是提高医学生价值体系认同的间接路径。

最后,遵循引领价值与满足需要相结合的原则,使医学生从内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当代大学生生长于社会的全面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如何面对现实和未来方面存在困惑迷茫和失落失衡的思绪。阻碍并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要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当代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弘扬主旋律,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识。

三、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院校的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如医学哲学、卫生法学、社会医学、医学史、医学美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科学思维方法、中国传统文化等广泛开设,他们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在医学人文教育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提高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和层次有着显著的效果和重要意义。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贯彻到医学人文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一)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医学人文教育是实现医学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医学教育有时注重医学科学的技术层面训练,忽视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导致医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精神缺失。加之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冲突和各种思潮的影响导致医学生思想多元化,医学生价值观受到较大冲击。要让医学生充分地认识到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当今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不但要重视专业的学习,而且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加强人文素质的修养。要在心理素质、伦理精神、社会责任、哲学素养等人文社会学科等方面不断升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提高认识和判断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的基本能力。

(二)在社会实践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

教育内容途径方法局限,导致医学服务中的系列问题,如医德医风差、医患沟通不畅、医患纠纷频繁、社会满意度低等不和谐的问题出现。因此,应当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发展,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人文医学素质教育模式、途径、方法、机制。应当共同努力解决以上问题,探索在医学生中进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的医学人文教育的载体和路径,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医疗实践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要重视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医学生的见习、实习时间直接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提供了一个融医学专业教学与医学人文教育为一体的平台。学生在遇到的典型病例时候,要求他们从社会、生理、心理、家庭等诸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使学生亲身感受医学诊治的人性化过程。同时,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加强医患沟通、使医生与病人友好相处。

爱岗敬业、开拓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在实践教育中引导医学生形成效率意识、参与意识、市场意识、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引导医学生形成民主法制意识、生态意识、科学意识是现代化精神的体现。引导学生形成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公平正义意识以及开拓创新精神,以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是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学生投身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患者服务,是最有效的人文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一个自主、宽松的氛围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文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65-67.

[2]苏玉琼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04-107.

[3]彭世良.浅析新时期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实效性[J]西部医学,2012(7):1426.

医学社会学论文范文第4篇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握思想的活灵魂,把握邓小平理论体系的精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除了正常的人文社科教学内容以外,融入更多的与医学相关的社会科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中渗透人文医学知识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一方面,挖掘课程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医学知识,采用合乎学生特点的方式拓展知识范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人文医学素质进行培养。另一方面,融合人文医学知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讲解中渗入人文医学思维和人文精神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医学生成才和医学发展的指导意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密切联系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和医疗改革政策的贯彻执行的形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联系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取得的成就。《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医学伦理学》课关注医德建设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的实施。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在课堂教学的进程中,教师以自己的高尚品格和优秀的师德表现感化学生,同时以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思想的共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医学知识的侵润和人格的陶冶。教师在教学组织中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高度重视、充分尊重、平等对待、因材施教。创造宽松、民主和平等信任的人文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尊严和自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形成坚毅品格和独立个性。开展实践教学,扩展人文医学教育的途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以拓展人文医学教育的途径和空间。在实践教学环节,人文医学素质教育活动更直接、更持久,更有利于直观地在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以及道德情操方面开展教育。将社会实践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对医学生的期望。也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认识社会的能力、增长经历社会的见识,激发学生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使命的紧迫感。强化人文选修课开设人文选修课是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必修课主要偏重专业课教学。近年来,学校先后开设了《社会学》、《宗教学》、《伊斯兰文化与风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等多门课程。逐步增加医学法学、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医患沟通等人文课程,突出人文社会科学为医学生的行医能力服务的目的,合理进行课程设置。部分开设美学、音乐欣赏等人文知识普及课程,以提高医学生的文化修养。实施人文医学素质模块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医学生“五项素质”教育为基础,形成模块化教育体系学校党委研究通过了“人文医学素质模块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开展人文医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其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合格医学人才为目标,将人文医学素质教育渗透到医学专业课教学中,以党、团、学生会活动为辐射,形成整体教育教学体系,动员全校力量,实现全面教育。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提高教学水平和实效性。通过“模块化教育教学”实施,使具有人文医学素质的合格医学生具备五种基本素质:即思想政治素质、伦理道德素质、人文知识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能力素质,这五大素质即五大模块。要培养具有上述五大素质的合格医学生,是一项需要集全校之力的教育教学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包括人文社科部教师、专业课教师、党组织、团组织和学生组织五大模块队伍的力量来完成。人文医学素质模块化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模块化教育教学”体系,由第一课堂课程模块和第二课堂课程模块组成。第一课堂模块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般人文课程、医学人文交叉课程和人文技能课程、专业课程五个子模块构成。第二课堂模块即由文化教育活动(兴趣小组、比赛、表演、专题讲座、学术讲座、各种论坛、社团活动等);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社会实践公益志愿服务活动;读书活动;医学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医学院校校风、校纪、校容所形成的独特校园文化情景、人际情景、物质情景等独特氛围所营造的活动)等几个子模块活动体系构成。

人文医学素质模块化教育教学考核评价第一课堂学习的考核,按照学校现有规定进行。第二课堂考核实行弹性学分制,在校生每年修2个学分,在修学中如实填写《宁夏医科大学医学生素质教育记录册》记录学生参加各项活动的时间、内容和感受,由组织者在记录册上盖章确认,会同教务处认定学分。在考核中贯彻全程化原则。自始至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细致的考核。首先,在考核的时间上实现全程化。即从入校学习的那天起,将考勤、当堂发言、论文撰写、教学活动和期终考试等教学环节都纳入考核范围。其次,在考核的空间上实现全程化。不仅局限于课堂上的考核,也包括社会实践场所的考核和平时表现的考核。强化载体功能,重视活动、仪式作用的发挥医学院校应当充满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特殊的活动和仪式更加承载了体现这种尊重和关怀的重任。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创新,可以从学校文化所特有的活动和仪式着手。以丰富的种类和类型举行学校文化仪式,确定这些活动和仪式所象征的文化含义,都将为现代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医学生宣誓仪式在新生入学伊始,举行医学生宣誓仪式。医学生宣誓仪式是医学生特有的仪式,体现了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期望和对“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真谛的深刻感悟,激发了医学生的职业神圣感和职业光荣感。通过医学生宣誓仪式,培养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和对患者的关爱。尊重生命是医生职业素养和医学道德修养的核心。向逝者和遗体捐赠者致敬仪式人体解剖课是医学教育有的一门基础课。它涉及到遗体的使用和处理。逝者为医学研究捐献遗体,他们的奉献精神是值得敬佩的。他们摒弃了数千年来传统丧葬观念,把遗体贡献给医学教育事业。对捐献者表达崇敬之情,同样是医德教育重要的一部分。从尊重逝者开始,形成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从医者才能发自内心地关爱和尊重患者。在相当程度上,这类教育的重要性可以超过单纯医学技术的教育[4]。为护生授帽仪式学校在每年的5月12日国际护士节,都举行庄严地为护生授帽仪式。为护生授帽的仪式是护生走向护士职业的重要标志。伴随着庄严的乐曲,在南丁格尔画像前,护生肃立在医学护理的前辈面前,佩戴上圣洁的燕尾帽。护生接过明亮的蜡烛,在南丁格尔画像前宣读誓词。神圣而庄严仪式标志着护生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白衣天使”。医学生毕业典礼医学生毕业典礼是结束大学生活走向社会的最重要的标志性活动。可以说是大学给学生上的最后一堂教育课,寄托了学校的教育理想。它承载着学校文化中众多的理念与情愫,具备着仪式庆典活动所普遍具有的功能。毕业典礼不仅是对毕业生学业成就的肯定,而且是对他们所获得新身份、新职责、新义务的赋予与确认。也是向学生展示、传授学校核心价值理念的过程。在此活动中集中展示的校徽、校歌、校标、校旗和校服也构成了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文化符号,是学校的精神象征,也展示了一所大学的地位和内涵。

建立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宁夏)基地

为了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加强医师的医患沟通能力,强化医学生人文关怀的意识,完善人文关怀的技能,以提高医学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能力,学校向中国医师协会申请建立“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宁夏)基地”获得成功,成为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在宁夏的唯一培训基地。通过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使广大医学生在了解医师职业精神的普遍原则和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掌握医患沟通技巧,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理念,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增高人文医学从业技能水平,增强建构和谐医患关系的技能。

强化后期临床阶段人文医学技能教育

当前,进入临床课和实习期后,很多学校都没有针对实习生开设专门的人文医学教育课程。临床前的医学人文课程开设相隔时间较长,教育的效果和实用性较欠缺。而且,教学多以课堂讲授、理论灌输为主,教材更新较慢,对实习生而言,人文医学技能的学习和实践是脱节的。应当重视在临床阶段的人文医学教学,应以实用性为主。他们的学习不以单纯的理论体系为主,而应当是学生在今后的医学实践和从医后真正实用的技能。建立专门人文医学教学机构,发挥医生教师的优势学校在临床学院成立了“人文医学教育”系,专门负责临床学习阶段学生的人文课程学习和技能培训。使人文医学学科和教师相对集中,发挥学科群和教师的整体优势,系统地推进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具有医学背景和临床经验的教师的优势。以临床环境为大背景,以医患关系和医护合作为载体。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对临床工作和人文知识技能有相当的了解,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临床前进行的医学法规、医患沟通、心理咨询人文培训医学实践阶段主要相关的知识集中在医师职业精神、人际交流技巧、医学信息管理、社会科学、卫生经济学和科学思维等方面。学校教育阶段课程的缺陷使医学生从业后感到所学知识的缺乏。因此,在后期临床教学中医学法规、医患沟通、心理资询应作为临床培训前的人文培训内容。而且在教育方法上要与前期教育有所区别。应当特别注意学习方式的针对性,对相关知识的讲授要密切结合临床实践。让医生在掌握临床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对患者人文关怀的意识及工作理念。

医学社会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高职高专;医学生;素质培养

现代教育要求高职高专教育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这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现阶段的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忽视了这一教学目标,使课程设置尤其是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出现了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医学研究的领域是生命和健康 ,服务的对象是人 ,这就决定了对医学生素质培养的特殊性和严谨性。医学生除了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外 ,还应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良好的身心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一、全面发展观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对人的自由的追求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中革命活动和研究的主题。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通过论述异化与自由两大范畴,提出关于“新型的人”即全面发展的人的构想,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初步形成。1845年马克思的思想进入成熟期,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标志,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抽象的“人”的过程中,从“现实的个人”出发,通过对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历史考察,以人的实践本质立论,揭示了制约人的发展的客观历史规律,从而形成了包括人的全面发展观在内的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进行唯物史观的论证,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基本成熟。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仍未具体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发展是如何片面化,又如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的。这就要求超出纯哲学的论证,具体考察资本主义生产、交换、分配、流通的过程,把握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内在规律-剩余价值规律,这样才能在剩余劳动时间中发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尺度-自由支配的时间,发现最大的生产力与财富乃在于自由支配时间中人的一般能力的充分发挥。而其后出现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与《资本论》的意义正在于此。这些论著标志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最终成为结构严谨、论证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至此,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马克思的全部学说中,作为贯彻始终的一条红线逐渐凸现出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与实质。

二、高职高专医学生的素质培养的现状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是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的主阵地,高职高专医学生素培养不仅是当前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环节,而且对推动我国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们看到在现有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的更多的是单一的医学技术技能型人才,而非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这一重专业技术技能知识、实用工具类知识的传授,轻人的全面发展等综合素质培养的现象在我国教育界是普遍存在的,而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由于它自身的特点,使这一弊端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中最主要的有如下几个因素:

1.价值观偏颇,社会责任感弱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部分高职高专医学生的价值观偏离主流,自我中心和功利主义倾向严重,未能充分认识到医学学科的崇高性以及作为医学生将要担负的重任,社会责任感弱化,这与医学生将来要从事的社会医疗和人类健康事业的要 求不相适应。

2.知识结构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方面,我国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学生主要以理科生为主,理科知识在整个知识结构中占绝对优势;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历来注重医学专业教育,人文类课程多作为辅助课程或者选修课程开设,在教育资源投入上也偏离人文教育。从而导致高职高专医学生总体人文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一,表现为道德修养欠缺、沟通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力较差等。这与新历史条件下高职高专医学人才的标准是不相符的。

3.教育教学方式落后

当前我国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素质培养仍以单纯讲授式为主,理论和实践相脱节,不利于高职高专医学生素质的拓展及各种人文知识的培养。其次,学校师资配备上缺少专职人文教师,只能由一些专业医学教师兼职,大大降低了人文教育的成效。再者,由于教育经费及场地限制 ,部分院校实验实践类课程的开设受到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高职高专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实践阅历的发展。

三、高职高专医学生的素质培养应以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最深层意蕴,在于它为人的全面发展悬设了一个最高的价值目标。作为人的发展的高级形态和理想形态,全面发展的人是与现实中正在发展而尚未全面发展的人相对照的。总的说来,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的人的规定性是从三方面展开的:首先,全面发展的人是能力得到多方面发展的人。其次,全面发展的人是在丰富、全面的社会交往与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发展的人。其三,全面发展的人是扬弃了异化的具有自由个性的人。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异化劳动的存在导致了人及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的异化,从而使人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对对象的占有也是以非人的方式进行,而不是如马克思所说的,对对象的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而应当理解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这就需要扬弃异化,使人们创造的劳动产品和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人,而是置予人们的共同控制之下,使人们在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可见,人的自由个性是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集中体现,是个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在不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集中表现,是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性的充分展示。

当前,我国正迈入21世纪,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的新阶段。社会的发展不断地为人的全面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同时,也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职高专教育作为培养人、“生产”人的素质的一种社会活动,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因此,适应时代的需求与社会的发展,从单纯的知识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也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可见,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高职高专医学生的素质培养才能始终坚持以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根本目标来探求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只有从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的人的规定性出发,当代素质培养才能不囿于教育理念而更具客观现实性。

四、高职高专医学生素质培养的途径

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规定与指导下,针对高职高专医学生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某些缺陷以及现代社会人才竞争对人才素质越来越全面的要求。在高职高专医学生的素质培养中应始终贯穿全面发展的思想和理念,从以下几方面促进高职高专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当代高职高专医学生素质培养应以德育为先导,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人。爱因斯坦曾在论教育时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这就说明,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教育培养的人首先应是“社会人”,即具备做人的基本素质;其次才是“职业人”,即具备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的职业技能与素质。为此,我们必须以德育为手段,从培养人的基本道德出发,提升人的人文精神素养,塑造健全人格。但在传统的高职高专医学院校职业教育模式中,“德育为先”往往流于口号与形式,并没有贯穿高职高专医学院校职业教育与学校管理全过程,德育工作的内容与方法也过于单一陈旧,主要以灌输理论和观念为主,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当代高职高专医学生的素质培养应针对这一缺陷,从各方面对德育工作予以支持,探讨德育工作的方法与途径,使德育为先导真正落到实处。

其次,当代高职高专医学生的素质培养应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人。扬弃了异化的具有自由个性的人是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的人的规定性之一,其中包含了人的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独特创造性。而异化的扬弃与自由个性的生成,均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得以实现的。因此,在高职高专医学生的素质培养中,应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激发其创造潜力,培养其创新精神,而且在课程设置与安排上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同时,通过校园文化与学术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在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环境中塑造其鲜明个性。

再次,在高职高专医学生的素质培养中应树立现代能力观和技术观,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当代社会已逐渐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量激增,陈旧率加快以及社会分工与行业领域的不断扩大,需要更具适应性和创造力的综合性人才。这就要求在高职高专医学生的素质培养中,既要针对医疗卫生职业领域,使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又培养高职高专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与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从而适应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学生素质培养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目前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高职高专医学院校需准确把握时代对医学赋予的新要求和内涵,从各个方面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在高职高专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率,全方位提高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积极适应新型医学模式的同时,提高竞争能力,更好顺应社会的需要,推动医学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医疗卫生事业改革。高职高专医学生素质培养关系到所提供的医疗服务的质量,也关系到医患关系的改善,社会民生的和谐,更关系到医学发展的未来。高职高专医学生素质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教育质量需要政府和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与关注,需要来自学校、医院、社会的通力合作,方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具有人文精神的合格医学人才。本人作为一名高职高专医学职业教育工作者,更应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手段,从高职高专医学生培养规格入手,促进当代高职高专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潘虹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10,12.

医学社会学论文范文第6篇

1方法

1.1问卷调查,研究了解当前医学生医学职业人文素养现状我们首先根据《新世纪医学职业精神》中阐述的三项基本原则和十项责任原则以及《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以及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阐述新世纪医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设计问卷,调查研究了我市5所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的带教医生以及在校不同年级本科生对医生职业精神以及医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与职业人文素养的认知情况[11]。

1.2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确定了我院医学生职业精神与人文素养教育的培养内容,即根据《医生宣言》要求的医师职业精神以及当前与社会和医学密切相关的热点话题,于三、四年级本科生中就涉及医学伦理、医学与社会、医学的意义和目的、职业伤害与权益、医学心理、医学法律法规、医学与环境以及医患关系等相关医学人文知识进行系统讨论学习并撰写讨论报告。

1.3培养模式为融入我院现有的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为学生与专业教师进行深度交流提供有效平台,使得学生在与专业教师的密切接触和交流过程中,充分感知教师的言传身教。我院根据确定的医学人文培养内容,于每学期开学初提出4-5项医学人文讨论主题或基于背景的讨论主题,每个导师组(4-6名学生/组)中的学生须在其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就他们感兴趣的、与他们职业生涯相关的、密切结合社会实践的人文主题进行深度讨论,以摆脱目前在医学人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反感的说教式空洞理论以及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课堂授课模式。期末每位学生须提交一份医学人文讨论报告,其中优秀者鼓励投稿发表,参加某些学术会进行交流。我们从2010年10月开始至今,在我院2008级、2009级和2010级临床医学八年制本科生中实施了该项教育。两年多时间内,学生共就20多项主题对相关医学人文进行了系统学习讨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讨论

医学社会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医药 英语著作

几千年来,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直到今天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视,对国际医药学产生越来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意到中医药的疗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中医药。这为中医药的发展、增强其国际文化地位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从2001 年以来,在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很多中医药院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迎接现今时代所赋予的挑战,中医药专业的双语教学无疑势在必行。[1]但有研究显示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关著作的缺乏不容忽视。[2]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国内相关著作发展情况,从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纵观近20 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著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著作

1.丛书系列

1990 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 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肛门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 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 个分册。2001~2006 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 年和2007 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教 材

1998~2000 年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编译了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教材,并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系列丛书。在2007 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编审会指导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汉英双语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医学基础知识导读》。

3.单个著作

(1)英文

1)中医基础理论

2003 年刘干中、徐秋萍、王台主编《中药基础知识》(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1998 年徐象才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诸病中医中药外治大全》。2007 年李经纬主编的《中国传统健身养生图说》(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 年谢竹藩编著了《英文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针灸推拿

1981 年Chen Chiu Hseuh 编著《Acupuncture: A ComprehensiveText》。1999 年程莘农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中国针灸学》。2002 年金义成、彭坚所著《中国推拿学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 年李鼎原著,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编译《针灸学释难》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

(2)汉英或英汉

1)中医基础理论

1990 年陈慰中著,俞昌正译《西方的中医五行学说(英汉对照)》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07 年马伟光、和丽生主编《英汉双解简明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3)中药学

2006 年苏子仁、赖小平主编《汉英·英汉中草药化学成分词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4)针灸推拿

4.工具书

二、讨 论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医药英文著作中,丛书系列大致可分为四套,主要为汉英或者英汉双解形式编写。教材主要有两部,基本包括中医药主要科目知识,一部全英文,一部汉英双解。而个人著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较少;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三部,针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汉英或者英汉形式出版;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各科及词汇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针灸推拿学的著作编写,共有二十八部,中药学仅一部。工具书包括有十六部,均为汉英形式。

1.目前国内中医药英文著作以及普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教材:专门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的中医药专业英文双语教材还呈现一个短缺状况,尚需进一步编辑完善。

(2)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还缺乏一支数量充足,既掌握中医药专业技术,又精通中医专业英语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医疗实践中大力宣传中医药,使中医药难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国外医疗体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际认同。

(3)全英文著作:中医药英文著作目前主要还是针对国内相关从事中医药人士的学习,因此编写形式以汉英或英汉双解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编写的著作相对较少;中医药知识全面传播还尚存缺限。

(4)中药学以及其他中医药经典医籍:由于国际社会对于针灸推拿已经比较认同,但对中药学和一些中医经典医籍,如《金匮要略》等的英文著作编写较少,相对限制了有关理论的交流和传播。

2.解决之道

加大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教材的补充和编写,培养更多的中医药专业外向型人才,扩充全英文中医药教材和著作的编写,尤其注重中药学等学科的英文著作发展。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进行创造,改变以往独立作战、各行其是,既无方便的途径相互交流切磋,也无专门机构加以协调的状态,使中医专业术语的翻译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积极推广加强双语教学的改革,加大既懂中医药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文水平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相互促进,既有利于今后中医药的专业英语教学发展,又有利于中医药著作的继承和发展。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已经被世界所瞩目,中国作为中医药的根源之地,需要培养一些从事中医药事业优秀的外向型人才,不断宣传中医药文化,使世界更了解中医药,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而这些就需要有更多的中医药英文教材、书籍的编写去宣传发扬,既有助于国内学生和对其感兴趣的人们学习,对于国外友人也可以提供更多机会认识中医药、使用中医药,使中医药不仅为中国人民服务,同时还可以为其他国家的人们的健康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医学社会学论文范文第8篇

医学的本源是解除病痛对人类的折磨,在本质上是人学和仁学,具有根本的人文属性,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强调以人为本;“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2],认为“仁爱”、“淳良”是医者的必备条件。“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l3]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从医品德,为病人谋幸福。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给予了我们医学人文精神的历史渊源,确定了“医乃仁术”的医学价值定位和“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道德修养境界。同样,人文精神也是西方医学的核心,佩里格里诺指出,“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最经验的艺术,并且是最科学的人文”。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爱人与爱技术是并行的”,“医生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等”,“无论何时登堂入室,我都将以患者安危为念,远避不善之举”,“医学有三个因素——疾病、病人、医生,医生是这种艺术的仆人”[4等经典论述都体现了仁、术、德的完美结合。医学人文精神把人和人的价值置于首位,是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它不断探索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医学模式的改变等医学与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敬畏生命、挚爱生命。根本目标是围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幸福展开,追求真善美,实现美好人性的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很多人认为其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容易忽视,而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是随着人文医学走入医疗实践应运而生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要求执业医师除掌握医学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具备医患沟通、心理调节、依法行医、伦理指导、团队合作、人文服务等基本能力。其通过技能的培养和学习将人文精神应用于实践中。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培养以医学人文精神的目标为宗旨和价值导向,以医学人文精神为依托、寄存。以人文精神为指导和核心来培养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能使医学实践者通过人的价值层面,从整体角度去尊重生命、追求健康、理解医学。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培养如果离开人文精神将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将成为纯粹的、过度依赖的技能和工具,脱离本身的价值。而人文精神如果不贯穿应用于人文医学实践,将最终将流于形式,缺乏现实和实践意义。

2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以医学人文教育为载体

医学人文教育是围绕医学及医学人文学科群对医学生、医务工作者进行人文精神培育、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提高而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是对医学实践者进行的素质和品格教育,贯穿于医学院校教育、医务人员培训、继续医学教育阶段,以培养具有精湛的医学技术和深切的人文关怀的医务工作者为基本要求,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弘扬人文精神为根本目的。

2.1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教育模块

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通过了《爱丁堡宣言》,其中明确指出:“病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仅仅满足于治疗某些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也曾提出现代的医生应该是:健康的提供者、医疗的决策者、心理上的交流者、社区的领导者以及组织的管理者。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培养目标也应围绕这些要求进行,具体而言,是提高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的人文情感能力和人文认知能力。目前,关于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教育课程模块的设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部、卫生部印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要求医学院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依据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教育课程模块的设置一定要遵循医学模式的转变、反映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以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为主线,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本课题组认为可以形成“公共基础人文社会科学类”,“医学人文类”,“临床人文医学技能类”三大课程模块。公共基础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计算机、英语、语言与文学、历史与文化、艺术与创作、经济与管理等系列课程。医学人文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医学人文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哲学、卫生经济学等课程。在该模块中,各个医学院校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开设任选课或必修课程,如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思维学、中医发展史等课程。临床人文医学技能模块主要是在l临床实践中结合具体医疗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高尚医德、精湛医技、人文医学技能等相关教育,开展相关专题讲座和培训等。此外,也有专家建议形成核心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等有机结合的医学人文课程模式。笔者认为这三种课程模块的划分和上述三大医学人文类模块建设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区别。但隐性课程实质上包含“公共基础人文社科类”、“人文医学技能类”两大类,它涵盖的范围要更加宽广,包含医学院校校园人文教育文化建设、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等。医学实践者对传统的说教和灌输教育容易产生逆反情绪,根据医学实践者崇尚技术与实用的心理特点,隐性课程更易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实用技能类课程一般在临床实习阶段展开,该教育模块必须强调实用性。《全球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成为“基本要求”。据此,医学专业技能、职业价值、医患沟通、伦理道德、医学心理、法律素质是对医务工作者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要将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所学内容通过该模块进行实践。依据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模块内容,结合相关课程,笔者认为实用技能模块应主要包括人文医学绪论、医师的专业精神和职业精神、医学伦理和道德规范、和谐医患沟通模式、医学心理及应对压力的技能、医疗实践法律处理、人文性采集病史的技能及人文服务能力、团队及团队合作技能等_5]。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考试侧重于实用技能的考查,很多情景问题解决题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互换、案例分析、实地观摩学习等方式,帮助广大医师加强团队合作,了解患者心理,提高法律素质]。笔者在医学伦理、卫生法规等很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中也比较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训练,采用分组讨论、启发提问、医患模拟、案例分析等很多方法注重培养人文医学执业技能。针对一些专家提出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不能一味强调规避道德和法律责任的风险,不能过于注重实用性原则,不能过多要求“做一个不违规的医生”等问题l8],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培养一定要以人文精神为核心,使医务工作者医德和医技并重,否则技能的作用就仅停留在工具层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