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气象论文

气象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气象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气象论文范文第1篇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气象影视已经成为中国电视节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气象局影视中心目前承担着中央电视台各频道、凤凰卫视、旅游卫视、新华社电视台等多个公共频道的天气预报节目制作工作,同时独立运营中国气象频道,随着业务的拓展和制播技术的更新,原有的以“存”为主的媒资系统以不能够支撑现有业务运行,迫切需要设计建设一套全新的媒资系统为新媒体和新业务的发展提供支撑。本文所提供的设计方案在保持原媒资系统传统功能的基础上,重点考虑媒体资产自身业务管理的增强、丰富媒体资产服务模式以及对外服务标准化三个方向的发展,旨在建设具备气象影视资源管理特色的媒资管理系统。

一、需求概述

1、整合现有媒资,继承、迁移原有媒资系统数据,将原系统LTO3磁带库数据平滑升级到硬盘数据管理模式,提升数据利用效率。2、提升新媒体等业务支撑能力,完善媒资系统的生产、管理、运营业务。3、建设对内、对外的媒体内容服务平台,不仅能够实现资料数字化保存,而且能够对内实现各生产系统如制作系统、新闻系统、城市预报系统、播出系统、网站等新媒体系统资源的入库、出库等服务,对外实现与全国各级气象部门媒体内容服务平台,实现资源的汇聚、等。4、整合现有工艺规范和资料著录规范,完善气象特色及气象标准建设。

二、方案设计

2.1媒资系统总体框架

整体系统由主干互联平台、信号收录子系统、节目制作网、安全传输网关、媒资子系统、播出子系统共六部分组成。彩色部分框图为新媒资系统设计建设部分,黑白部分表示的是影视中心原有业务系统,不在本次设计建设任务中,但需考虑对接。其中,黄色框图部分媒资子系统为核心,绿色部分主干互联平台、安全传输网关、节目制作网、信号收录子系统是媒资子系统的外延部分,通过主干互联平台的串联,实现影视中心全业务互联互通,并完成与影视中心已有互动气象业务部实现文件化、数据化交互。主干互联平台:作为整体系统的信息交换枢纽,主干互联平台设计基于SOA架构,采用企业总线技术,实现影视中心业务流程上各节点系统的互联互通。媒资子系统:基于多个业务体系的内容资源存储、管理及再利用的基础平台,是影视中心素材和节目资料保存、节目生产的交互核心。信号收录子系统:作为卫星、3G回传信号的采集系统,通过收录服务器在媒资系统在线存储体保存收录的节目。节目制作网:影视中心节目生产加工平台,作为媒资前端具备对上传资料的分拣、初编功能。安全传输网关:考虑到影视中心内部业务系统的安全级别不同,设计安全传输网关作为中间缓冲区,做数据摆渡传输。可通过网关实现安全策略制定、访问控制、安全防护、安全区划分等功能。

2.2数据对象

新建媒资系统中,应主要包含素材(含新闻通稿/条目)、综合类成品、新闻类成品、其他数据格式文件(图片、文档)等重要数据对象。每种对象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组合:视频文件、音频文件、字幕工程文件、元数据、附属图文资料[3]。媒资素材和成品资源均按照MXF或者AVI(非结构化数据)+XML(结构化数据)+附属图文资料文件包的形式提交媒资系统[4]。

2.3基础平台设计

存储架构设计:对于未来海量媒体数据文件的存储,考虑采用适应云计算需求的网络分布式文件系统(DFSDistributedSoftwareSystems)[1]。计算资源设计:新媒资系统设计IT基础平台基于影视中心已建数据中心VMware虚拟化平台构建。虚拟化设计:一般系统中上载、非编等工作站由于涉及到硬件结构、专业板卡或特殊板卡(视音频类),无法实现虚拟化。高IO的核心计算存储资源(例如FC存储元数据控制器MDS、数据库服务器ORACLE/SQLSERVER)一般不使用虚拟化产品。资源检索、转码、、web服务等软件支持虚拟化,部分需GPU资源加速的应用,如非编、资源上载、QC等不采用虚拟化[2]。虚拟机设计:通过虚拟机的设计,可以确定CPU/内存/磁盘/网络结构等资源规格容量。虚拟机的用量按照表2-4来制定。需要注意的是CPU越多会导致CPU分片的消耗,因此尽量减少CPU个数的使用,注意单个虚拟机最多使用物理主机CPU核数的一半。主机设计:根据影视中心数据中心机房基础环境现状,本系统云计算平台主机统一设计采用刀片服务器。虚拟机存储设计:云平台在考虑存储设计时,要兼顾存储空间和读取性能。虚拟机所需空间等于系统硬盘空间加上内存大小,根据业务管理对磁盘空间使用率的规定,考虑预留25%容量。考虑到虚拟化采用VMware技术,为减少IO压力,设计服务器虚拟化使用FC-SAN的架构。网络结构设计:本系统设计中,采用万兆以太网架构,由NAS网络进行素材文件交互和元数据交互。系统中配置万兆核心交换机+千兆接入交换机,采用万兆级联的接入方式,大大提高系统以太链路交互带宽。数据库设计:数据库服务器采用Linux系统,Oracle双机RAC的数据库模式。

2.4核心子系统设计

主干互联网平台设计:采用双总线架构,由两个部分构成:ESB和EMB,ESB(企业服务总线)主要用于完成全平台各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和元数据交互,而EMB(企业媒体总线)则用于完成各业务系统之间的媒体文件交换和传输。主干互联平台设计通过部署在媒资系统中的接口服务器或部署在中心平台ESB上的接口程序,实现以WebService方式与系统双向交互,最终可以为用户呈现便捷的交互效果[5]。媒资子系统设计:媒资系统建成后,将承担影视中心日常工作所产生的素材和成片文件的存储和管理工作。由入库子系统、核心数据系统、采集整理与下载子系统、资源管理及平台系统、内容审核子系统、运营管理子系统、资源汇聚及对外服务系统等子系统组成。

2.5互联及对外服务设计

主干互联平台采用Server-Agent+基于SOA架构的ESB+EMB双总线规范,实现对原有系统业务的继承和扩展。针对原系统数据迁移的需求,由大洋公司开发系统导出导入工具,主要完成:分析原有数据库元数据、媒体数据的数据结构,将系统中原有数据在线导出;根据原有数据的高码率文件进行验证和转码,拷贝原有高码文件,并生成新的流媒体在线文件,低码率以MP4H.264格式存储,满足后续大规模流媒体;根据离线导出的文件,重新写入到新的系统平台中,完成系统数据的迁移。安全设计媒资系统安全设计总体思路:在总体结构上减少相互间的依赖和影响,系统中各子业务模块可独立运作,需考虑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问题[6]。

三、气象媒资系统的实现

气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农业农村农民;探讨

引言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农业生产受天气、气候影响较大,各类气象灾害对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根据中国气象局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80%在农村。因此,了解当前农村气象服务状况,提出改善农村气象服务的应对措施,对于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里通过分析当前农村气象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做好农村气象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1.当前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气象服务产品满足不了农村的需求。气象服务产品单一,没有针对农村实际需求的预报产品,如名特优农作物经济作物生育期采摘期的气象保障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养殖业发展的气象服务、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等等在农村均还得不到;农业气象灾害、突发性气象灾害预报农民很需要,但不能及时得到;农民要求低温冻害、高温干旱、台风暴雨等各种气象预测预报产品要更及时、更准确、时效性要更长,并尽可能的定点、定时、定量。

1.2气象服务信息的快速传输渠道还没建立。目前农村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互联网等。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主动从这些媒体获取气象信息仍然是少数,气象知识在农村普及率极其低。更是农民舍不得花钱拨打气象声讯电话和定制手机气象短信。农民喜爱的原始的有线广播大喇叭在农村已消失,受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制约因特网在农村普及,除电视外其他音频视频媒体在农村也没有。目前许多地方在乡镇配了兼职气象协理员,在村里配了兼职气象信息员,这些人只是兼职的,待遇和地位问题未得到合理的解决,更主要是对这些人员的气象应用培训管理也没到位,而且毕竟人少还撑不起气象信息传播的重担。特别是台风暴雨、寒潮等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还是到各级政府层层传递到农村,灌输到农村,但很难迅速到底到边。更遭的是雷电、冰雹、局地突发性暴雨的发生发展往往只有几分钟几小时,这些突发性灾害的监测预报就不可在几分钟内传递给每位村民了。

1.3宣传教育缺位,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一方面气象科学知识没有纳入到农民培训的范畴,气象主管机构因为管理体系和人力财力的关系,也没有深入到农村搞宣传教育工作,使得能懂一些气象科学知识的人较少。另一方面是农村人员中文化素质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去,还有经济条件好的能人,不断迁居到城市去了。留守在农村的人员主要是老、幼、妇等。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农民解读不了气象信息,影响了气象信息的科学利用。还有从事气象工作的人员平时到农村调查研究少,不了解农村和农业生产,不了解得农村的客观需要,在气象服务信息中提出针对性强的指导意见少,影响气象信息在农村发挥的作用。

1.4农村防雷意识淡薄,防雷装置几乎空白。在农村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再受迷信思想深远影响,农民常把雷电解释为“天公发怒”,把受雷击理解成是天意,没有基本的防雷知识,在雷雨来临时,往往跑到没防雷装置的凉亭、简易棚、大树下等最易受雷击的地方躲雨,而遭雷击伤亡。在农村农民建房为了节省投入,也没意识装设防雷装置了。农村防雷减灾的管理工作还不到位,由于政府投入人力、财力有限,建设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部门还深入不到农村的防雷管理,规范的防雷技术服务还未延伸到农村。

2.针对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2.1气象部门要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各类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和增加服务产品的数量。气象部门要改变传统预报产品,提供适合农村需求的预报产品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涉及到气象部门现行的体制、机制、资源配置、气象业务服务机构职责分工、内部人员结构等很多方面,需要对整个气象运行系统进行改革和调整。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那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努力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2.2建立与完善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加快农村加密自动气象站网建设,以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及局地小气候的监测预警。增加与农村关系密切的农业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雷电等观测项目,提高遥感遥测技术在农村气象监测的应用水平,为农村气象服务提供必要的监测技术手段。制定针对特色农业进行农业气象、重大病虫害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等方面的观测,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供基础监测数据。建设或完善雷电监测网并加强雷电监测预警的科学研究。

利用多种气象科技手段,建立乡镇短时、短期和中期气象预报业务系统,以乡镇预报业务带动和完善农村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发展包含天气、气候、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等内容的农村预报预测系统。通过完善与发展农村气象气象服务系统,制作更多的符合“三农”气象服务需求种、养业各个环节的气象保障预报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产品,构建现代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

2.3采取多种手段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地方广播电视部门要建立重要天气信息绿色通道。像以往抗台气象信息一样,及时插播农村种养业的关键期预报、突发性的强对流大风、暴雨、雷电等预报。同时气象部门积极建立好高效的信息快速分发流程,实现重要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到达农村,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及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的影响。

在农村建设气象预警专用系统,可采用手机短信、气象警报接收机和无线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相结合的方式,布设24小时待机的受控高音喇叭音频播出设备,确保信息的及时和接收。

利用手机短信和固定电话来传播气象信息是最便捷、服务面是最广的。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手机短信订制用户和固定电话包月用户,同时相关信息产业部门也要适当降低收费标准,让更多农民能用得起这些信息。

2.4建立农村气象科普教育体系。气象主管部门要进行多方调研,编写适合农村特点的、通俗易懂的气象预报运用、气候资源利用、种养业气象服务指标、避雷防雷技术等乡土教材。

启动气象信息“进村入(下转215页)(上接214页)户”工程,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专题资料、墙报、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现场咨询活动等手段不断加强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在有关涉农培训基地开设气象科技知识课程,定期地举办农村气象技术培训班,传授经济实用的农村适用技术,培养乡土气象专家,从而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科学利用气象信息的水

把气象知识编写到中小学校地方教材中,给学生发送气象科普知识,组织气象专家到学校作科普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科普基地、参观气象部门,做到科普宣传从娃娃抓起。

2.5加大农村防雷减灾管理力度。做好农村科学防雷宣传教育工作外,把农村防雷减灾纳入到规范管理中,在农房建设许可中把好防雷设计关和施工关,建立农村建设项目的防雷设计审核和施工监督制度。对农村的防雷状况进行定期普查,公布普查结果。特别是对农村企业、公共建筑、学校的防雷隐患,要分类指导,督促整改到位。

2.6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从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高度,各级政府要完善管理机制,支持气象部门为农村服务而进行的业务体制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化装备建设,协调气象、建设、信息产业、广播电视等部门,规范农村防灾减灾防工作。制定农村气象防灾应急预案,投入资金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气象观测网建设,投入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场所的防雷措施和规范农村防雷减灾管理。

各级政府要重视气候资源的应用开发,推广太阳能的利用,进行风能资源、光温资源等的调查,做好特色农业气候区划评价和成果推广、落实气象科普宣传、对农民进行气象科技知识培训等工作。

要落实各乡镇气象分管领导,真正落实专职兼职气象协理员,建立农村兼职气象服务队伍。确实解决这些人兼职人员的待遇地位问题。

3.结语

加强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焦点,做好这项工作,取决于广大农民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自觉程度,取决于气象部门科研开发和服务的主动性,取决于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取决于各级政府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气象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选择适当的气象条件喷施农药,在生产实践中尤为重要。指出在喷施农药时,要把握适宜的气温、选择适宜的湿度、避免降水天气施药、巧借风力和合理利用光照。

植物病虫害和杂草的丛生、消长与气象条件有密切关系。采用农药防除病、虫及杂草,是植物保护的有力武器,是保障农业高产稳产的重要手段。而在选用农药种类、使用方法、避免对作物、人、畜的危害和发挥施药后的效果等方面,都必须考虑气象条件的影响。如同一种农药,在某种天气条件下可以提高药效;而在另一条件下,不但药效降低,而且药效期也会缩短。因而,选择适当的气象条件喷施农药,在生产实践中显得非常重要。

1把握适宜的气温

气温的高低直接影响药效的稳定性,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较高的气温会增强药剂的渗透力,加快毒杀速度,有利于提高药效;但气温超过一定范围后,药效反而会降低。一般来说,当气温在20~30℃范围内用药,其效果比气温在20℃以下的天气条件下使用效果要好;但当气温超过35℃时,由于高温会促进药物分解而降低药效的持久性,同时在喷施药液时,喷出的雾滴水分在高温下也易挥发,导致局部药液浓度加大,加之作物新陈代谢旺盛,故易引起药害发生,且易引起人身中毒事故。因此,在晴天施药,最好选择在上午11时以前和下午4时以后进行,避免在中午高温条件下施药。

2选择适宜的湿度

湿度对农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农药剂型的影响上。对大多数乳剂农药而言,由于湿度大,会相对降低其浓度,加大药液流失,从而降低药效;但对有的撒施粉剂农药则有利于药粉与作物茎叶的粘附,能提高药效。通常粉剂农药宜在晨昏植株露水未干时进行喷撒,以利药粉粘附在叶片上而不被风抖落;喷雾宜选晴天无露水时进行,以免稀释药液,降低药效;喷粉、喷雾后遇到降水,常会冲失药剂或冲淡浓度,需要重新喷药。空气潮湿会使药剂挥发能力减弱;土壤的干湿,对药效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较湿的土壤能更好地吸附杀虫剂,增加药物与虫体接触机会,从而提高防效。

3避免降水天气用药

下雨天喷施农药,药剂易被雨水冲刷而流失,导致药效降低甚至失效无效。为了延长药效期,最好选择晴天或雨过天晴时喷施农药。但如果雨季正逢害虫防治适期,不能过多推延喷药时间的情况下,也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防效。

(1)在农药中加入适量的黏附剂和辅助剂。如洗衣粉、木薯粉浆水等,以增加农药的黏附力。

(2)选用内吸性强的农药。如乐果、杀虫双、稻瘟净等,此类药施药后4h无雨,则有80%以上农药有效成分被作物吸收;4h以后再下雨则对药效影响不大。

(3)选择速效性农药(如速灭威),在喷药后短时间内就产生药效。

(4)选择粉剂农药。尤其是在大雾、露水重的情况下,喷施粉剂农药最为有利。特别是可湿性粉剂,能溶解于露水而加快毒杀速度。

(5)选择超低容量喷雾器喷药。由于浓度高,雾滴细,易被作物吸收,可减少流失。

4巧借风力

喷药宜选择无风天气,有风会给操作带来麻烦,很难保证药物喷撒到需要的部位。如果施用剧毒性农药,更应注意风向及风速的变化,以免产生药害,发生人、畜中毒事故。大风能促进药剂的挥发和散失,造成药剂浪费,同时易导致药液四处乱飞,增加空气污染,导致人畜农药中毒事故。因此,大风天气时不宜喷施,以静风或微风条件下施药较好。在一天的早晨或傍晚,由于逆温层的存在,气层静稳,是喷药的最佳时机。同时,还可利用风向喷施农药,操作人员应顺风前行或背风倒退,这样才使药剂准确地喷洒到位,且对人体安全。

5合理利用光照

强烈的光照能加快药剂的挥发与分解,使药效期缩短且在强光下,作物新陈代谢旺盛,气孔张开,农药容易对作物产生药害,甚至烧伤叶片,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在炎热的中午不宜施用农药。另外很多昆虫如地老虎、稻苞虫、卷叶螟幼虫等都有昼伏夜出的特性,只有当它们处于采食状态时,才有受药的可能性,故强光照下不利于喷施防治此类害虫的农药,宜选择在阴天或晴天傍晚施药。

总之,影响农田施药效果好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病虫的生理特性和农药的理化特性方面。施药时除要做到“对症、适时、恰当、安全”外,还要考虑天气与施药之间的关系,根据各类药剂和防治器械的性能,决定合适的施药方式。

气象论文范文第4篇

1电力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应用功能

1.1事故分析

灾害性天气及恶劣气候对电网的安全运行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大雪、冻雨、雨夹雪等天气极易使线路出现倒塔、断线的现象;强风易使输电线路发生断线或相间放电;大雾及沙尘天气易使输电线路发生污闪;雷电天气容易使变电站及输电线路由于雷击而遭受损坏;气温之间的温差过大也会使输电设备无法正常运行;暴雨天气极易使输电线路发生倒塔。以上灾害性天气必须引起电网调度部门的高度重视。及时、准确的对灾害性天气进行预警,能够使电网调度及管理部门提前做好应对的措施,从而减少或避免灾害带来的损失。

1.2野外的施工检修

每年都要对电力系统中的输配电设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修,需要检修的设备的数量多、时间长,操作也相对比较复杂,并且该项工作极易受到当地天气、气候等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在恶劣天气状况下,会严重影响到室外的电力施工、抢修及检修等工作。为了确保顺利、安全的实施该项操作,需要先准确预报当地、当时的气象条件,再进行操作及检修等工作,这种方法不仅使检修的质量及速度有所提高,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于停电引起的负荷损失。

1.3负荷预测在电力系统的运行管理及计划

过程中,负荷预测在电能分配、发电及输电等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负荷用电不仅与经济的增长及工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还受到经济、政治及政策等因素的制约。以本省为例,山西省负荷用电与天气及气候等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比较明显,干旱、内涝等增加了农灌的负荷,强度较高的降雪、降雨天气大幅度降低了用电负荷。山西省电网用电负荷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通常表现为当夏季的气温升高时,制冷负荷有所增加;当冬季气温降低时,采暖负荷快速增加。因此,气温是电网负荷中一个较为敏感的因素。

1.4电气设备的气象服务评价

服务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统计与分析历史的电力及气象资料,研究并逐步建立电力调度、电力线路发生污闪事故的气候量化条件,再依据不同的气象条件对污闪的概率进行计算。针对大风、温度、暴雨及湿度等建立起相应的警报系统,再分析电力设备的维护安装条件,并以此建立起合理的与设备安装维护相关的气象指标。

2电力系统气象信息服务网络化路径

2.1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

电力气象信息服务网络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电力气象信息服务的关键问题。通常情况下山西省各个地区电力气象信息服务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差异,一些地区受到资金的制约,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网络建设中,致使无法广泛、深入的开展电力气象信息服务网络化建设。因此,多元化投资体系的建立非常有必要。将政府投资作为主体,并设立专用资金用于建设电力气象信息服务的网络设施,从而为电力气象信息服务网络化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另外,还要使市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吸引和鼓励个人及企业投资,为该地区电力气象信息服务网络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撑。

2.2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社会及科技的发展,使山西省气象信息网络已经渗透到电力系统领域。目前,该地区的气象信息服务网络正逐步完善,但与发达省份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差距。首先,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薄弱,硬件设施较为简陋且短缺,技术手段也明显不足;另外,网络的运行维护及软件的开发等缺乏经费保障。电力气象信息服务网络化是一个与多个部门相互关联的综合性能较强的系统工程,相关部门必须建立起有力的具有主导性的领导体系,并加强对电力气象信息服务网络化的组织与管理,明确的对各个部门进行分工协作,不仅能使电力信息服务网络化建设过程中的浪费及重复建设现象大大减少,还能有效促进其快速、健康发展。

2.3开展技术培训,加强信息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优秀的电力气象信息服务队伍是气象信息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目前,山西省正在逐步完善气象信息服务组织,但是仍然缺乏电力气象信息服务方面的人才,一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数量不足;另一方面是现有的电力气象信息服务人员的技能及知识都已过时、陈旧,不能够与复杂的电力需求相适应。因此,必须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可以通过正规学校远程教育或在职培训,使人员的素质得到提升,还要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技术业务培训,争取构建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电力气象信息服务队伍;同时,还要重视扩大电力气象信息服务的队伍,以确保及时、准确、有效的开展电力气象信息服务工作。

2.4建立有效的气象信息收集及机制

气象服务信息资源在电力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对传播渠道进行改革,通过网络渠道收集电力部门对气象信息服务的广泛需求,并定期组织学者专家等进一步对需求进行分析,再向决策部门上报。这一方法就能够使决策部门对电力部门的需求及动向进行快速了解,并及时的对供给方式及内容等进行调整,还要快速的对电力部门的需求作出反应,使电力部门的需求与政府目标相互一致。另外,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及制度,使政府的气象信息更加制度化与规范化。

2.5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推进资源共享

气象论文范文第5篇

衡量基层信息网络通信能力的重要标志是网络通信系统的运行质量,具体是指各种信息资料迅速、准确地流通和安全稳定的传输。而实现网络通信系统的优质运行,除了有适应现代信息通信发展要求的设备之外,基层信息网络保障人员要定岗定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科学的、系统的、适应基层信息网络通信设备运行要求的维护管理制度。只有高度重视和认真做好维护和管理的每个环节,才能有效地保障基层信息网络通信设备长期稳定地运行,不断提高基层信息网络通信系统的整体运行质量。首先要建立健全机房管理、系统定期维护检测、值班、设备维护保养、重要数据备份以及安全保密等日常管理制度,按照平常、汛期、应急时期的不同工作要求,制定完善各种状态下的工作预案,在执行过程中实行制度管人,不断完善制度的可操作性。其次要建立健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保障机制。认真组织基层信息网络保障人员定期开展专题研讨、技术座谈、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基层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信息网络工作的保障力度。

2执行科学的技术规范是加强信息网络通信保障工作的手段

信息网络通信系统建设资金投入大,如果缺乏正确、科学的维护管理意识和方法,容易人为地造成信息网络通信设备的损坏或使用寿命缩短,甚至还会影响到正常业务工作的进行。所以,信息网络保障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保障意识,针对设备的系统特性、运行环境、运作周期、使用期限等技术要求制订实用的、科学的、系统的维护管理方法,执行科学的技术规范。首先要规范信息网络通信系统日常维护管理操作流程,确保在各种情况下工作人员都能沉着冷静、动作规范地进行操作,有效避免各种事故苗头或故障隐患的发生。在检查维护系统的过程中严格做到“一查、二看、三处理”的工作步骤。“一查”,即检查各种设备的指示灯状态是否正常,联机查看设备故障告警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在进入机房时,先用鼻子闻一下,是否存在设备运转引起过热、线路老化产生的糊焦味。“二看”即看各种设备的指示灯状态是否正常,线路是否有烧结点,空调温度和湿度否正常。“三处理”即对告警情况进行分析,如有非正常情况,迅速查出告警原因。根据告警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置,并对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对告警现象、原因、采取的措施等进行记录,做好技术档案,便于以后的维修工作。其次要坚持对系统设备运行进行“日检测、周维护、月分析”的维护检修制度,在此基础上定期组织信息网络保障人员召开情况分析会,结合自己业务实际对各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交流,对本系统发生的故障和隐患现象、原因、采取的措施、处理结果等技术资料进行讨论,研究维护注意事项及有效解决办法,全面提高信息网络保障人员的故障处理能力。

3强化高度的责任意识是加强信息网络通信保障工作的关键

基层信息网络通信保障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且枯燥无味的长期性工作,技术上或工作态度上的点滴疏忽,都可能造成通网络通信中断或系统瘫痪的严重后果,这就要求从事信息网络通信保障工作的每一位保障人员都必须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一是要爱岗敬业,对每一个工作环节都能始终保持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能持之以恒、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件工作。二是要勇于吃苦,乐于奉献。信息通信保障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维护管理都有严格的、标准的方式方法,如设备性能参数、技术指标的测试记录,几个月甚至于一年都没有变化,但必须长年累月地重复这项工作,不可避免地使人产生厌烦和浮燥的情绪,从而动摇保障人员的意志,形成懒惰心理。所以信息网络保障人员要有吃苦和奉献精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起考验,才能取得维护到位,保障有力的效果。三是要强化岗位目标管理。对信息网络通信保障的岗位明确定人、定岗、定责,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确保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保障人员工作绩效情况实施考评,考核结果与评先创优提拔紧密挂钩,确保岗位责任落实有效。

4提高保障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是加强信息网络通信保障

气象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分析得出影响天水苹果正常生长的主要农综合评价z业气象灾害是前秋9月大气干旱、冬季12—2月暖冬高温、苹果花期4月下旬高温干旱和春季4月下旬低温危害。各灾害发生频率在53%~70%之间,以前秋9月干旱最多,春季4月下旬低温危害最少;前秋9月大气干旱以中—大灾为主;其他灾害均以轻、中灾最多,大灾居次;各种灾害因子重灾年份最少,仅在6%~15%之间。农业气象灾害综合评估除轻灾评估准确率略低,为89%外,中—重灾评估准确率均达100%,灾害评估效果比较理想,对农业防灾减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气象;灾害;苹果生产;甘肃天水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国之一,年均灾害损失约510×108~640×108元。其中由气象灾害引起的损失占85%左右,仅干旱、洪涝、风暴潮、冰雹、低温冷害这几种气象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损失的97%左右,直接经济损失占总经济损失的76%以上[1]。天水地处黄土高原与西秦岭山地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海拔在750~3120m之间,年均气温7.0~11.1℃,年降水量430~600mm之间,平均日照总时数2000~2400h,无霜期156~188d,极适宜优质苹果生产,是甘肃省主要苹果产业发展基地,所产苹果以个大、色艳、硬度强、糖分高、品质佳、耐储存而深受广大客商和消费者青睐,“花牛苹果”已获得全国知名品牌类注册证明商标,是支撑天水市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天水市现有苹果面积约6.5×104hm2,总产量约54×104t。但由于境内山多川少,沟壑纵横,海拔高差大,气候差异显著,属全国气象灾害高发区域,干旱、洪涝、冰雹、低温冷害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苹果产量、品质和优质率提高很慢,极大地限制了苹果产业化发展。

近年来,气象灾害评估技术研究已引起众多学者高度关注,但大多局限于单种气象灾害[2-5]的定性化研究。特别是针对多年生果树,在实况灾害资料极度缺乏的情况下,果树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报道很少。为此,本文利用统计学方法,确定影响该地苹果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因子,并将各农业气象灾害因子划分等级,进行天水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果树作物量化评估影响研究,为有效防御农业气象灾害,最大限度减轻或减免农业损失提供参考。

1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资料来源苹果产量资料取自天水市统计年鉴1978—2007年;相关气象资料取自天水市关山区清水、渭北旱区秦安和河谷区麦积二县一区气象站1978—2007年气象观测资料。

1·2研究方法

1·2·1代表点的选取根据天水气候区划,选取渭北旱区、关山区和河谷川区苹果种植面积较大的秦安县、清水县和麦积区作为代表点。

1·2·2苹果产量资料的处理苹果气候产量资料分解的方法和准确性,会直接影响苹果农业气象灾害的分析评估研究。

在参照仅有的农业气象灾害观测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将天水市苹果总产量资料按3、5年滑动平均法、线性法、正交多项式法、指数法等多种函数分解方法[6]提取其趋势产量。统计分析表明:天水市苹果总产趋势产量的提取以指数法效果最佳(图1),趋势产量提取方程为y=8682·2e0·126t(y:趋势产量;t:时间序列,t=1,2,3,…;n=30;r=0·93)。用y′i=(Yi-yi)/yi×100%计算逐年苹果总产量动态相对偏差百分率[6-7](y′:苹果气候产量增减率;Yi:苹果实际产量;yi:逐年苹果趋势产量;i:年份)。

1·2·3影响天水市苹果总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因子的提取农业气象灾害对天水苹果生产的影响研究[8]中,通过分区统计分析,得出影响天水渭北旱区、关山区和河谷川区三区苹果正常生长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均为上年秋季9月大气干燥度,冬季12月至2月负积温的光照条件订正值和苹果花期4月下旬平均最高气温的大气相对湿度订正值,春季低温晚霜冻出现频率和危害程度正在逐步减轻。

为了更进一步提取影响天水市苹果总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因子,将3个气候区主要灾害因子与天水市苹果总产量动态相对偏差百分率进行逐步回归[9],建立如下影响苹果气候总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因子提取方程:式中,y′i为苹果总产量动态相对偏差百分率;K′9秦安为渭北秦安上年秋季9月大气干燥度∑T≤0℃×Q12-2麦积为河谷区麦积冬季12—2月负积温的光照条件订正值;TM4月下旬/U麦积为河谷区麦积苹果花期4月下旬平均最高气温的大气相对湿度订正值;Tn4月下清水为关山区清水苹果花期4月下旬平均最低气温。12—2月暖冬高温虽然不属于气象学上定义的气象灾害因子,但随日益加剧的暖干气候[10],暖冬高温对苹果生长影响极大,仅次于前秋9月干旱灾害。

1·2·4气象灾情等级划分标准将渭北秦安上年秋季9月干旱(用大气干燥度表示)、河谷区麦积暖冬(用冬季12—月负积温的光照条件订正值表示)和花期高温危害(用苹果花期4月下旬平均最高气温的大气相对湿度订正值表示)、关山区清水春季低温危害(用4月下旬最低平均气温表示)4种标准化处理后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标准值作为成灾变异值。再将1978—2007年30年成灾变异值中大于或等于0·1以上的成灾变异值(春季低温为小于或等于-0·1以下的成灾变异值),按变异值的离散程度[11]分成相等的4个组,从小到大将灾情等级依次划分为轻灾、中灾、大灾和重灾4个等级,并采用分级赋值和内插法依次赋以1~3、4~6、7~9、10~12。9月干燥度(秦安)、暖冬(麦积)和花期高温(麦积)成灾变异值小于0·1为无灾;春季低温(清水)成灾变异值Z大于0·1为无灾,无灾年份灾害等级分值ci按0分赋值(表1)。

1·2·5灾情指数的计算及综合评价方法式(1)得出影响天水市苹果总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为渭北秦安上年秋季9月大气干旱、河谷区麦积12—2月暖冬和4月下旬花期高温干旱、关山区清水春季4月下旬苹果花期低温危害。

为此,本文将以上4种灾害作为影响天水市苹果总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因子。用式(1)计算得出的相应站点灾害因子的贡献率(方程中相应灾害因子系数/4种灾害因子系数绝对值之和×100%)作为相应站各类灾害因子的影响权重(wij:其中渭北秦安9月干旱w1=37%;河谷区麦积暖冬w2=27%,花期高温危害w3=22%;关山区清水春季低温危害w4=14%),并与其对应站点相应灾害类型的等级分值相乘,4种灾害类型进行累加[式(2)]就得到农业气象灾情的灾情指数(Pk),并以此作为农业气象灾害危害评估指标,与苹果气候产量增减率实况分级进行对比分析(苹果气候产量增减率实况亦分为无、轻、中、大、重5级,分级方法同灾害成灾变异值分级)。

Pk=∑4j=1Cij×wij(2)式中,Pk为灾情指数;Cij为4种灾害等级分值(i:1978—2007年各年份,i=1,2,3,…,30;为4种农业气象灾害,j=1,2,3,4;下同);wij为相应灾害因子的影响权重。灾情指数(Pk)越大,表明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越大,灾情越重;反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小,灾情越轻。

2综合评价

2·1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布表2是影响天水苹果生产的前秋9月干旱、冬季12—2月高温、花期4月下旬高温干旱气候和春季4月下旬低温发生频率统计。1978—2007年30年中,前秋9月旱灾最多,发生频率70%,主要以中—大灾为主,占旱灾年份的52%;轻灾年份次之,占38%;重灾年份最少,占10%。暖冬和花期高温灾害次之,发生频率分别为63%和67%,均以轻灾为主,分别占灾害年份的47%和45%;中—大灾次之,分别占47%和40%;重灾年份最少,分别占5%和15%。春季低温危害最少,发生频率53%,仍以轻灾居多,占灾害年份的50%;中—大灾次之,占44%;重灾年份最少,占6%。

2·2综合评价将式(2)计算的逐年农业气象灾害综合灾情指数(Pk)分成1、2、3、4、5相等的5个组从小到大将灾情等级依次划分为无灾、轻灾、中灾、大灾和重灾5个等级与苹果总产量动态相对偏差百分率实况分级(表3)进行对比分析。

天水市1978—2007年30年逐年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苹果生产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与实况(表4)进行对比分析。评估无灾11年,与实况相符10年,评估准确率91%。灾害年份中,评估轻灾9年,与实况相符8年,评估准确率89%。评估中灾5年,大灾5年,重灾1年,均与实况相符,评估准确率均为100%。灾害年份除轻灾评估准确率略低外,中—重灾评估准确率较高,特别是重灾的1991年、大灾的1984年、1987年、1989年、1992年和1997年,苹果均出现较大幅度减产,灾害评估效果比较理想。

3结论与讨论

(1)分析得出影响天水苹果正常生长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是前秋9月大气干旱、冬季12—2月暖冬高温、苹果花期4月下旬高温干旱和春季4月下旬低温危害。各灾害发生频率在53%~70%之间,以前秋9月干旱最多,春季4月下旬低温危害最少;前秋9月大气干旱以中—大灾为主;其他灾害均以轻、中灾最多,大灾居次;各种灾害因子重灾年份最少,仅占6%~15%。

(2)综合评估表明:影响天水市苹果生产的农业气象灾害综合评估除轻灾评估准确率略低(89%)外,中—重灾评估准确率均达100%,灾害评估效果比较理想。

(3)由于苹果灾害实况调查观测资料极少,给苹果灾害的评估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

为此,本文主要采用统计学方法,利用苹果产量资料,在参照仅有的农业气象灾害观测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将指数法分解后的苹果总产量动态相对偏差百分率,按其离散程度确定为无灾、轻灾、中灾、大灾和重灾5种灾害程度实况类型。影响天水市苹果总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因子的提取,也是采用了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理论提取。研究结论除轻灾评估准确率略低外,中—重灾评估准确率较高,在缺乏农业气象灾害实况观测调查资料的情况下,可作为气象灾害评估的有效方法,对农业防灾减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因苹果灾害实况灾情资料极少,现实生产中仍有待更进一步研究验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世奎,霍治国,王道龙,等.中国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对策[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2]刘濂,王卫,刘东都,等.河北省3种农作物气象受灾程度分级与灾害损失率分区的研究[J].生态农业研究,1997,5(4):

[3]徐良炎,高歌.近50年台风变化特征及灾害年景评估[J].气象,2005,31(3):41-45.

[4]山义昌.冬小麦风雹灾害的等级划分与灾情评估[J].气象,1998,24(2):49-51.

[5]魏丽,王保生.江西省区域性洪涝灾害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1998,19

气象论文范文第7篇

通过对发生的地质灾害、降雨等资料的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原因是地质环境条件、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相互交织,自然与社会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地质灾害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和耗散体系,具有高度非线性和复杂性,其系统行为具有非确定性和突发性[9]。在诸多因素中,地形、岩土体类型、活动断裂等为控制性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分布、形成、发展起着控制性作用。降雨、人类工程活动、地震为诱发因素。本文将影响地质灾害的因素归纳为控制因素和诱发因素。控制因素有表征地质环境条件的地形、岩土体类型、活动断裂、水网密度、构造及人类工程活动;云南省降雨诱发型地质灾害约占90%,因此将降雨作为诱发因素来考虑。

1.1滑坡泥石流灾害与地质环境的关系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1.1滑坡泥石流与地形地貌(1)崩塌滑坡泥石流主要发育于海拔500~2500m区域,3000m以上分布数量少;其中1000~2500m区域内滑坡最为集中,占滑坡总数的86%。(2)云南省地貌以元阳河谷和云岭山脉一线为界,可将全省分为滇东高原盆地区、滇西山地峡谷区,根据地貌特征细分地貌亚区。不同地貌区灾害发育分布特征不同。

1.1.2崩塌滑坡泥石流与岩土体类型岩土体作为地质灾害的活动主体,是地质灾害产生的物质基础,岩土体类型、性质、结构及构造特征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发育产生重要影响。薄-中层状极软-较硬含煤砂岩、泥岩岩组易发生塑性变形破坏导致滑坡泥石流灾害;块状坚硬片麻岩、混合岩、变粒岩岩组由于风化层厚,容易沿强/弱风化界面产生滑动;中-厚层状强岩溶化较硬-坚硬灰岩、白云岩岩组中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很少发生。

1.1.3崩塌滑坡泥石流与地质构造构造控制着地形地貌及大地构造分区并进一步影响微地貌和岩土体类型,从而影响地质灾害的发育。活动性断裂构造密集的区域,岩土体破碎,斜坡较为陡峻,较易发生地质灾害。

1.1.4崩塌滑坡泥石流与地震云南省地震活动频繁,地震发生的同时,常常诱发滑坡、崩塌和地裂缝等次生地质灾害,同时导致岩土体破碎,斜坡物质失稳,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物质来源。

1.1.5崩塌滑坡泥石流与水系密度云南省地质灾害与水系关系比较密切,地质灾害沿河流两侧呈带状分布,山区河流两侧一般为交通要道,人类工程活动对岩土体产生扰动,加剧地质灾害的形成。

1.2降雨与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关系云南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小尺度单点性强降水经常发生[8]。依据最新的气候区划,云南大致可分为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温带和高原气候带等6个气候带。因气候类型不同,不同区域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差异明显,对地质灾害的诱发作用不同。云南省降雨与地质灾害关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降雨对地质灾害发育发生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不同区域诱发地质灾害的临界雨量差异明显。(2)在降雨发生当天及前几天,大部分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会伴随有降雨的发生,并且规律性非常明显。因此,短时强降雨对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诱发效应。(3)将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发生当天、前3d、前5d、前7d、前10d、前15d的累计有效降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累计有效降雨量随时间推移与地质灾害相关性逐渐减弱,前7d累计有效降雨量与地质灾害相关性较明显。

1.3地质灾害预警区划通过对地质环境条件、气候特征、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等分析,对云南省进行预警区域划分,将全省划分为11个预警区:哀牢山地区、大理丽江地区、大盈江地区、滇东北地区、滇南地区、滇西北地区、滇中高原湖盆区、滇中红层地区、金沙江中下游地区、临沧地区、文山岩溶地区。不同预警区域,对降雨量诱发地质灾害的敏感程度不同,因此根据预警区特征设置不同的降雨阈值;不同预警区,地质环境条件因子对地质灾害敏感性不同,因此根据预警区特征设置因子权值。

1.4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1)地质灾害敏感性指数在不同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下,由控制因素影响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差异用地质灾害敏感性指数(Z)表示,根据云南省滑坡泥石流形成机理及特点,选取与崩滑流地质灾害密切相关的地形地貌、地震、水网密度、岩土体类型、构造、人类工程活动共6个因子,用信息量模型[10]来计算地质灾害敏感性指数。(2)降雨诱发指数本文引用了岳建伟[4]等在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研究中提出的前期累计降雨量对地质灾害影响的降雨诱发指数计算方法。根据云南省降雨与地质灾害关系特征,将有效累计降雨天数修正为7d,选取当日降雨量,1d、3d、5d、7d累计有效降雨量为特征值,设置降雨阈值。参考李铁峰等在哀牢山地区的研究成果,α取值0.75。(3)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单元按云南省气象局预报雨量网格划分方法将全省划分为0.5°×0.5°网格单元。(4)气象风险预警指数气象风险预警指数(H)=地质灾害敏感性指数(Z)×降雨诱发指数(R)。(5)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划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级别按全国统一要求划分为5级,根据预警指数计算结果,进行预警级别划分。

2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实现

2.1基于WebGIS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设计云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和WebGIS技术,实现对地质灾害数据、雨量数据、地图数据进行存储与集成管理、预警分析等,系统包含预警分析子系统、雨量管理子系统、灾害数据管理子系统、地图管理子系统。预警分析流程:首先导入地质环境背景因子,设置各预警区因子权值,通过GIS空间分析计算地质环境敏感指数;然后对各预警区设置降雨量临界值雨量,导入前7d及预报降雨量,计算出当日地质灾害降雨诱发指数,再计算预警指数并按划分的预警等级,对预警结果进行分析,最后预警产品(图1)。

2.2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特点云南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地质灾害防治“以预防滑坡泥石流为主、以预测预报为主、以灾前避让为主”的“三为主”方针,突出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对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2011年8月26日,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与云南省气象局签订了《深化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合作协议》。从如何利用好现有资源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服务为出发点,研发了云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系统预警单元为0.5°×0.5°网格,精度可达乡镇级,且预警精度可以随气象局雨量站加密而提高,提升了云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水平。(2)系统模型中因子权值、降雨阈值等参数可根据预警结果反馈情况和地质灾害发生机理研究结果进行调整,预警方法具有可优化性。为后期雨量数据加密后分析地质灾害与降雨量、地质环境条件的关系提供模型优化接口,提高模型的实用性和可靠性。(3)系统应用关系数据库SQLServer管理属性数据,用MAPGISK9的空间数据库管理空间数据,数据管理方式更加安全、高效。(4)通过对州(市)级行政区划内地质环境条件对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特征、降雨对地质灾害的诱发特征研究,构建适合各州、市的预警区划及降雨阈值,本模型方法及预警系统具有可推广性。随着气象部门雨量监测站网及监测手段迅速提高,州(市)国土资源部门承担辖区内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将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3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成果检验

系统于2013年汛期试运行,通过新老系统预警结果对比、地质灾害灾情信息反馈,不断调整、修正模型因子权值及降雨阈值。2014年系统投入正式运行。对2014年汛期大型以上地质灾害灾情所在预警区域进行统计,在3级预警区的地质灾害约占60%、在2级预警区的约占30%、另外10%大型以上地质灾害未在预警区内。新系统在缩小预警面积、减少空报的同时提高了成功预警率。

4结语

气象论文范文第8篇

1.1需求分析

气象装备保障工作涵盖采购、供应、检定、维修、调拨/流转、报废、统计和分析评估等各个方面。随着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进程的大力推进,保障范围内的物品数量庞大、种类型号多样,涉及的业务单位和人员众多,物品在生命周期内的状态和所经历的流程复杂多变。目前,我国气象部门省级气象物资装备保障工作除少数装备类型和个别基层单位在局部范围内采用了信息化管理手段外,大部分情况下仍然以人工登记式管理为主,物资装备管理职责不清晰、流程不连续,物品状态信息不完整。在物品的种类上,人工观测仪器仪表、国家级自动气象站、区域自动气象站、高速公路气象站、土壤湿度观测站、雷达站备件、探空站备件、各类消耗性器材分别由不同的科室人工管理,分散入库、分散发货,这使得省级物资装备使用和库存总量不清、状态不明,备件申领随意性大,影响总体使用效率。在物品的生命周期中,备品备件采购、检定、故障、维修、报废各个环节互不联系,物品状态信息记录不全面不连续,不能跟踪监控,难以实时准确地分区域分类型地统计消耗量、故障率,不利于备件采购计划的拟订和设备选型,不能高效规划检定时序,无法考核供应和维修响应时效。这种局面造成省级装备保障部门无法对保障对象进行跟踪监控,清点统计工作量大且时效性低,电子化程度不高。本系统试图将省级气象装备统一纳入虚拟的网络化逻辑储备库,实现对气象物资装备全寿命跟踪监控,可以使各级气象部门能更好地服务于大气探测保障工作。

1.2设计原则

(1)建立气象装备编码方法,实现对各类设备单品的唯一性标识。(2)气象装备动态管理作为省级气象装备保障业务平台之一,其应用贯穿于装备供应、技术保障和计量检定业务环节,跟踪业务流转中的气象装备动态信息。(3)通过对业务流转中气象装备状态、属地信息的查询与统计,分析出反映省级技术装备动态变化的特征,可以成为省级气象装备业务管理的决策依据。(4)系统在数据采集和推送环节应用物联网技术提高自动化水平,在软件结构上以省级用户需求为落脚点,可分省部署、全国推广;在基础信息方面,建立气象装备编码方案和装备信息数据字典,用户可根据中国气象局的相关公告,自行修改。

1.3省级装备保障业务流程

收集省级气象装备类别信息,包括地面气象观测、天气雷达、高空气象观测等类型的传感器、采集器,天气雷达国家级、省级和台站级备件,探空器材及计量检定标准器等气象装备。梳理省、市、县三级气象装备保障业务流程,以及省级气象装备供应、技术保障和计量检定业务流程,设计气象装备业务流程逻辑数据库。逻辑数据库分为若干子库,包括备件库、在用库、待修库、待检库、消耗品库、废品库等。气象装备在生命周期开始时,由省级气象装备供应部门或市县级用户进行首次入库操作,其余状态变化均在子库中流程操作。

1.4系统主要组成部分

本系统利用二维编码方法和射频识别技术对设备进行全寿命跟踪与管理,能够将设备所有的状态变更、设备流转等信息进行记录、展示,从而实现对设备的跟踪与管理,还可以将设备信息同步到国家级气象装备保障部门。为了便于业务人员到台站对现场设备进行检定或替换时,能够快速采集设备信息,并能够方便、快捷地将现场设备的更改信息更新到系统中,可通过移动终端软件的研发实现该功能;系统还提供了丰富的查询、统计功能,可以对系统中的所有设备进行各种查询统计,并以图表的形式展现;当行业标准发生变化时,系统对行业标准进行快速、方便的更新;同时系统还提供了设备网上申请、设备告警等功能。

1.4.1应用软件

主要包括个人事务管理子系统、设备管理子系统、设备状态管理子系统、设备申请管理子系统、预警管理子系统、检定管理子系统、维修管理子系统、数据同步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

1.4.2移动终端

通过移动终端平台的开发,实现站点在用设备信息的快速采集、处理,主要功能包括设备检定、设备维护和系统管理。设备检定模块可以让检定人员通过移动终端软件录入设备的检定结果,并可以更改设备的状态;设备维护模块可以让维修人员通过移动终端软件将替换下来的设备状态改为待修且选择设备的故障类型,同时将替换上的设备状态改为在用。

1.4.3数据库

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主要由设备信息库、业务信息库、监测信息库、基础信息库和用户信息库组成。数据库建设,一方面,需要建立信息标准来统一指导数据管理,在建立统一合理的数据库规范基础上,指导基础数据库建设,确定采集和传输的内容;另一方面,需要利用数据库技术,实现海量数据存储、整理和分析。

1.4.4安全保障体系

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主要包括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统一身份认证、审计日志、系统安全管理。

1.5系统功能

1.5.1信息收集与录入

在本地计算机浏览器通过身份验证后编辑信息内容。人工录入时,考虑到信息的差错率较高,允许信息录入人员进行即时或事后的修改。如果编码标签标识无法识别,可以通过人工使用设备编号检索,然后修改相关属性信息,重新制作原编号条形码。

1.5.2汇总

全省计量标准器、仪器仪表检定监控信息;器材消耗、备件库存信息等。

1.5.3网上订购备品、备件。

各区域用户实行网上备件申请、调拨。

1.5.4统计和分析评估

提供信息查询和统计功能。对全省在用仪器进行分类别、分状态、分站点查询统计;按类别、地域和时间分析在用和库存仪器仪表数量、消耗量、故障率和维修时效;统计结果可以柱状图、圆饼图、Excel表格等方式输出。

1.5.5监控和告警

全程监控传感器的检定有效时段,合理安排检定周期。对全省在用和备份的仪器仪表、传感器等检定周期和储备量按设定时限及数量阈值进行提示和报警。告警与提示信息可调整告警门限阈值,超检定周期仪器信息向主页面传递。通过短信息方式将告警和提示信息通知台站仪器责任人和市、县局业务管理人员。

1.5.6系统参数表管理

可以对系统中的各种参数表进行设置与增加、删除、修改操作。各类参数表包括设备类型和名称表、故障类型表、各种警示阈值表、各种业务规则表(如检定日期、维护周期等)。

1.5.7用户管理

具备不同类别用户的创建、删除、级别、操作权限的授予和管理。不同的用户分别进行统计分析产品处理、装备状态处理、计量/检定处理、装备供应处理、系统维护操作。

1.5.8日志管理

对数据库系统的应用进程、主要运行情况、数据库主要操作和数据库登录等进行记录。

2系统实现

本系统通过对气象装备管理的国家和省(市)两级部署业务需求分析,研究省级气象装备动态管理的业务流程、气象装备二维编码方案、射频识别和跟踪技术、基础信息数据字典结构、便携式移动终端设计和定时统计数据集汇交的等具体环节的实现方法,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的气象装备编码方法,即:“版本号+装备类别+厂商代码+品目码+校验码+型号+序列号”,建立省级气象装备动态变化跟踪编码体系。给各类气象装备分配一个二维编码,每个编码关联的信息字段包括:生产厂家、名称、型号、设备编号、设备图片、入库时间、参考价格、检定日期、到检日期、检定证书编号、当前状态(库存、在用、待检、在修、在检、报废)、所属站号、所属站名等,实现气象装备跟踪的数字化,代码以电子标签的形式标识在气象装备表面上,便于标签读写器采集气象装备动态变化信息。在气象装备业务流转的各个环节,装备编码信息均是跟踪的依据。(2)针对气象装备特有的属性特征,实现二维编码和射频识别技术在气象装备全寿命动态跟踪的应用。因气象装备有在室内、野外业务运行,统筹考虑环境温度湿度和气象装备表面特征对电子标签识别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影响,遴选适宜的电子标签和读写器。(3)分析省级气象装备保障业务流程特点,设计便于系统移植或业务推广的基础信息数据字典,包括省级行政区划、气象装备型号等。设计便携式移动终端的气象装备属性变更跟踪子系统,系统与手持终端采用WebService模式进行数据交互。(4)设计信息查询、统计、分析和信息功能模块,对省级气象装备进行分类别、分状态、分站点查询统计;按类别、地域和时间分析在用和库存数量、消耗量、故障率和维修时效;统计结果可以柱状图、圆饼图、Excel表格等方式显示或输出。制定定时统计数据文件上传规范,与国家级装备业务部门的开放式统计数据库系统同步。

3系统应用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