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发管理论文

研发管理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研发管理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研发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1.研究假设。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本文研究目的,提出以下假设:H1:企业研发成功并转入资产的研发支出不会显著加剧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H2:企业通过其他途径再次计入当期损益的资本化研发支出会显著加剧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2.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11-2013年上市公司且披露的开发支出项目不为零的非金融类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本文用到的财务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金融研究数据库(Csmar)。资本化和费用化的开发支出数据为手工收集,年报取自深交所、上交所网站和巨潮资讯网。剔除数据缺失项,共得到三年共1035个观测值。研究使用EXCEL进行数据归集整理,SPSS进行统计分析。3.模型设计。本文借鉴陆建桥提出的扩展琼斯模型来衡量企业盈余管理程度,的扩展琼斯模型具体如下:其中,TA为总体应计利润,为企业净利润NI与企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CFO的差;A为企业总资产;REV为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动数;REC为应收款的变动数;FA为固定资产原值,IA为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年末数,i为某个公司;t为年度。本文先用OLS法估算出模型(2.2)的回归系数,再将回归系数代回到模型(2.2),得出年度公司样本的回归值,并以各年度对应的实际值减去回归值的差额确定为可操控性应计利润|DA|,来度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本文基于已有的理论,以及Cazavan-Jeny,Jeanjean和Joos(2011)、李莉、曲晓辉、肖虹(2012)、王贺(2014)、苏雨湄(2014)的研究,构件模型:|DA|DV1DV2MBRIRLNALEVREALCAPELSECAP(3)其中REAL-CAP是企业当期从研发支出资本化中转入资产的数额,ELSE-CAP是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除转入资产外的减少值。DV1和DV2分别为扭转亏损(扭亏取1,否则取0)和企业增发、配股或IPO(存在三者之一取1,否则取0)的虚拟变量;LNA是企业总资产取对数,代表企业规模;MBRIR是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代表企业成长性;LEV是企业资产负债率,代表企业资产结构。

二、实证结果分析

1.描述性分析。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企业盈余管理程度|DA|从0至1.03不等,均值为0.0817,标准差为0.08673,较为符合离散程度。REAL-CAP即企业当期从研发支出资本化中转入资产的数额,最小为0,即本期该企业没有转入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ELSE-CAP即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除转入资产外的减少值最小值为0,表示本期该企业没有除转入资产外的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2.回归分析及结果说明。从数据结果可知,REAL-CAP与|DA|不显著相关,从而验证了H1:企业研发成功并转入资产的研发支出不会显著加剧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ELSE-CAP与|DA|显著相关,且标准系数>0,说明该指标能显著导致企业盈余管理程度增加从而验证了H2:企业通过其他途径再次计入当期损益的资本化研发支出会显著加剧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主要的原因是,在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在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选择上有一定的操纵空间,部分企业会利用此进行盈余管理。但由于企业在确认无形资产是须符合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因此企业为达盈余管理目的而确认的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会因最终无法确认为无形资产而通过计入当期损益等其他方式转出。因此转入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不会不会显著加剧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而企业通过其他途径再次计入当期损益的资本化研发支出会显著加剧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

三、结论及建议

研发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一般只在有限时间期内有效。各种智力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名称、图像以及外观设计,都可被认为是某一个人或组织所拥有的知识产权。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企业逐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知识产权的保护显得更加重要。[1]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入世这些年来我国因知识产权保护而出现的各类问题层出不穷,致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吃了不少的亏。

中小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中相对活跃的部分,只有不断地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依靠知识产权的独占性占领市场,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站稳脚跟,并谋求更大的发展cssci期刊目录。因此,在市场经济洪流的冲击下知识产权保护已刻不容缓,中小企业中加强知识产权更应该成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点。

一、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现状

1.研发数量少

许多中小企业不愿花费较大的资金来培育和发展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因此不得不付出高额的专利使用费,并在市场竞争中丧失先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较少拥有自己的专利产品和技术。统计显示,建国以来我国生产的西药有3 000多种,而其中99%是仿制;农药146个品种,仿制率达95%;精细化工3500个品种,仿制或低档产品占97%。[2]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截止2007年11月,在中国境内申请的发明专利中,专利申请地址来自于日本的有204723条,美国为136875条,而地址为中国的发明专利仅有17466条,根据权威部门估计,每年“中国制造”为专利技术支付的费用大约占出厂价的25%——30%。[3]可见,我国中小企业的专利技术研发数量太少,而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其竞争也越显惨烈,很多中小企业,特别是缺乏专利产品和技术的企业,更是在经济竞争中难以立足。

2.研发质量低

中小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需要加强知识产权的研发意识之外,还需要侧重核心知识产权技术的研发,即注重知识产权的质量。根据200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我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现代企业管理论文,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2004年,我国的专利技术申请为13万件,有一半来自跨国公司。从专利的构成看,中国申请的100件专利中,只有18件是发明专利;而国外企业申请的100件专利中,有86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cssci期刊目录。[3]从这一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中小企业不仅在专利技术发明的数量上较少,而且质量较低,这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二、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1. 内在因素

目前,许多的中小企业虽然研发了新的产品和技术,但是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有些中小企业自身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没有及时创立自己的品牌和产品,而让他人抢先申请了专利和注册商标,从而丧失了专有使用权。另一方面,一些中小企业虽然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强,但是缺乏专业的人才、知识产权保护专业机制也不健全。以美国的337调查为例现代企业管理论文,2002年——2006年,在涉及我国出口产品的46起337调查中,有14件案件我国企业未应诉,未应诉案件约占全部案件的1/3。一些337调查案的原告方利用我国企业付不起诉讼费和搭便车的心理,刻意选择那些可能不愿应诉的小企业作为列名被告,以侵犯其核心知识产权为由,向ITC寻求普遍排除令的保护,从而直接打击我国整个行业的利益,甚至不得不退出美国市场。[4]可见,中小企业不做好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的防护工作,不未雨绸缪,必然会在遇到实际问题中吃亏。

2.外在因素

第一,政策法律、法规不完善

由于知识产权属于法定的权利,它不仅表现为权利内容法定,而且还表现为获取和行使权利的方式法定,因此,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也必须具有相应的规范性。但是现代企业管理论文,目前我国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政策法规还并不完善,没有详尽的知识产权保护条例、专利申请审查制度、职务发明创造申报与审查制度、科技成果登记制度、知识产权投资管理制度、商业秘密保护制度、研究开发项目登记与定期审查制度等。[5]这就使得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难以规范,使得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陷入混乱cssci期刊目录。

第二,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尚不完善

由于知识产权申请、评估、确认等工作较为复杂,对于一般的中小企业人员而言,由于信息不足,往往需要专业的服务机构进行辅导处理。但是,目前高质量、体系完善的专业服务机构较少。而高质量的服务机构收费较高,也超过了一般中小企业的承受能力,因此许多中小企业不得不选择资质较差、收费较低的中介服务机构,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实力差距,不利于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

第三,内部控制不足、实施效率较低

目前一些中小企业也关注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并设立的专门的人员和机构处理相关事务,而国家对于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给予了较多的优惠,也颁布了一些相应的优惠政策。但是因为缺乏较好的内部控制管理,虽然目标在制定之初是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发生了偏离,从而导致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陷入僵局。

三、加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

1.提高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中小企业要明确知识产权在其自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意识。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知识产权研发、申请和保护专门机构,并培训专业的人才从事知识产权相关工作。建立一套与政府、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相协调,成熟有效的纠纷风险评估和处理机制,从而确保中小企业在面临知识产权纠纷中能够从容面对。

2.不断完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制度

政府部门应该意识到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要从战略上对中小企业进行重视,要给予那些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的技术中心提供资金、人才、信息和研究项目等更多的支持,扶持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使其在知识产权的争夺战中获取有利的优势。并不断总结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经验,参照国外发达国家较成熟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结合国情,制定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cssci期刊目录。鼓励中小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并进行相应合理的政策扶持。

3.完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

鼓励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建立,完善知识产权服务的规章流程,强化中介服务机构的信息服务意识,并进行合理的人员配置。政府机构也应规范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的收费标准,对于需要知识产权服务的中小企业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可以给予适当的补贴,以鼓励中小企业可以接受高质量的知识产权服务,确保申请了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都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4.建立内部控制工作

对于中小企业本身,政府从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部门,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中介服务机构都应该建立适当的内部控制机制。根据各主体的复杂程度建立相应的完整的内部控制机制,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控制和相互牵制作用,防止个别人员出现操作风险,保证知识产权保护目标实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此外各部门之间、人员之间应相互配合,各岗位和环节都应协调同步,各项业务程序和办理手续需要紧密衔接,从而避免扯皮和脱节现象,减少矛盾和内耗,以保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高效性和连续性。

参考文献

[1]苏元机.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及保护意识的增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44.

研发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R&,D投入,市场占有率,医药生物企业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向创新型经济的转型,创新作为主要的驱动力,在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研究。医药生物企业的高技术特点决定了其对创新的要求也更加强烈。目前,国外企业已经把技术创新活动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上的投入仍然偏低。R&D活动是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企业是否要重视R&D活动?R&D投入的多少是否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营绩效?如果这种影响存在的话,具体如何影响?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本文对R&D投入对市场占有率的影响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力求深化对企业发展理论的认识,为我国医药生物企业明确发展方向、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二、文献综述

市场占有率既能反映企业竞争优势又能反映企业经营绩效,因此本文分别从R&D投入与企业竞争优势、R&D投入与企业业绩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

(一)R&D投入与企业竞争优势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任何先进技术和产品都会过时,都会被更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取而代之,而且产品周期也随之变短。因此企业管理论文,企业只有加大研发力度,不断用新产品代替旧产品,比竞争对手提早开始新一轮市场生命周期,才能获取竞争优势,形成和巩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长久不衰。

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竞争优势有两种形式:成本领先和标歧立异。即,一种是在同质产品的生产上由低成本所带来的低价格竞争优势,另一种是由产品异质性所带来的竞争优势。

R&D投入与竞争优势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自于R&D投入在价值链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由此导致的企业通过自身价值活动来获得低成本和(或)差异化的能力。R&D投入的方向不同,产生的竞争优势的形式也不同。

1、 R&D与成本领先。

李心合(1996)指出:技术与成本的关系十分明显。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则产品消耗高,生产损失大,生产效率低,成本水平高。因此,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改进工艺是降低企业成本的根本途径。

张艳华(2006)运用企业内生理论,分析了R&D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她指出,产品成本的80%取决于研究开发阶段,其余20%在生产阶段可以控制,因此,企业加大R&D投入后,生产成本降低了,企业便拥有了成本优势企业管理论文,采用成本策略时,可以让渡更大的价值给消费者。

2、 R&D与差异化。

刘金材、顾丽琴(2005)强调了新产品开发对企业的意义,他们指出:开发新产品,能增加商品品种、数量和市场供应,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要,同时,对企业来说,可以增加其市场开拓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张静中(2007)发现:企业要想使产品在市场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就必须生产出与众不同的、有自己特色的产品。换句话说,必须生产出具有差异化的产品,才能赢得市场,才能取得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企业自主创新,运用自主的知识产权生产出新产品,将新技术转变成现实的社会生产力。

正如王荣、武博(2001)在研究中总结的,企业可以通过R&D,开发出性能卓越、价格便宜的产品去开辟新市场,占领或扩大已有市场;也可以通过R&D,研发出独特的工艺以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学者们纷纷尝试用数据来说明R&D投入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Sharmistha(2001)通过对1996年54家加拿大中小企业的研究,证明了:企业产品创新的程度与R&D投入密切相关,并且产品创新程度越高,企业的竞争力越强。

杨梅英等(2007)通过问卷调查,并利用(偏)相关分析方法计算出北京市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对其企业竞争力以及竞争力各构成指标的(偏)相关系数,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R&D投入和当年的竞争力指数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企业管理论文,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该重点加大R&D投入。

(二)R&D投入与企业业绩

Jooh Lee和Eunsup Shim(1995)分别抽取了美国和日本的6个高科技行业中的143家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研发费用对企业的市场价值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企业应重视研发,并把研发作为企业战略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冯·布朗(1999)认为R&D投资对企业价值存在“加速化陷阱”,并不是正相关关系,即由于R&D投资的增加与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之间的非正相关关系所引起的高风险。

Hsieh, Smishra和Gobeli(2003)采用美国1975~1996年的医药和化学业的数据,以纯利润、营运收入、销售增长、托宾Q值为因变量,以R&D和固定资产为主要的自变量,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对R&D投资的获利要比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获利大。

Valdemar, Mogens, Tor and Erik(2004)采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将时间定为1995~1997年丹麦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选择制造业公司年报和国家统计局网站上公布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支出与收益显著相关,并且其积累的收益率大约在9~12%。

朱卫平、伦蕊(2004)通过以广东省某市的全部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以企业人均利税额和竞争优势系数来代表企业的绩效。他们发现,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资金、人力资源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基本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程宏伟等(2006)利用高新技术上市公司披露的数据,检验了R&D经费投入与业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从总体看,我国高技术上市公司研发水平偏低,研发强度与主营业务利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三)文献评述

现有研究充分肯定了R&D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深入分析了R&D投入对竞争优势、企业绩效的影响,尽管研究者将市场占有率作为度量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但是,大多未能将R&D投入与市场占有率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本研究在对R&D投入对市场占有率影响进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企业管理论文,利用上市医药生物企业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整体来说,技术创新能力较弱,R&D投入偏低,各个行业对R&D投入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所以应该具体行业具体分析。医药生物行业的高技术特点,决定了R&D能力对其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研究选取了医药生物这个行业进行具体研究。

三、实证研究及结论

(一)研究假设

通过文献回顾,分析可知,企业不同R&D投入可以获得不同的竞争优势。具体来说,工艺研发投入的增加,可以引起生产工艺的技术变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企业拥有成本领先的竞争优势,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产品研发投入的增加,可以使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表现出质量或特征的差异,开拓市场新的领域,提高市场份额。概言之,企业的R&D投入通过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再影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并且表现出一定的正向作用。据此提出假设H:企业R&D投入与市场占有率正相关。

(二)样本的选择及数据来源

随着新会计制度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的实行,我国上市公司有关研发费用支出的信息披露状况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因此,本文将研究期间定为2007、2008和2009三个年度,选取了在我国沪深两市2006年12月31日前上市到2009年12月31日止还存续的A股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并剔除了ST公司及欠缺任一年度所需的研究数据的样本。

通过严格筛选,最终选取了28家医药生物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本文研究的样本。所有数据来自于巨潮咨询、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网站上公开披露的财务数据。

(三)研究变量选择

1、R&D投入指标的选取。

企业R&D投入主要包括营运资本投入、人力资源投入、设备与设施及场地的投入和创意思想投入等。由于一方面创意思想投入缺乏客观、可量化的标准企业管理论文,且创意思想主要由研发人员提供;另一方面设备与设施的投入可以折合成货币计量并入财力投入中,所以企业R&D活动的投入大多主要反映在财力投入和人力投入上。因此本文选取R&D费用(K)和技术人员数(L)作为R&D投入的考核指标。

2、市场占有率指标的选取。

市场占有率常用的计算方法有整体市场占有率、为所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和相对市场占有率。本文选取相对市场占有率这个指标。相对市场占有率是指相对于最大的竞争者或三个最大的竞争者的市场销售量(额)的比重。相对市场占有率反映了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市场成长速度,也反映了市场上企业竞争的强弱变化。在28个样本中,本文选择市场销售额最高的代码为600062的上市公司作为基准,来计算相对市场占有率。

3、控制变量的选择。

上市公司规模是公司市场占有率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所以本研究将公司规模设置为控制变量。由于R&D投入对公司的固定资产价值和无形资产价值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本文选取公司资产总额来反映公司的规模。

现代市场营销理论认为,各个竞争者的市场占有率同它们的市场营销努力成正比。所以本研究选择企业的营销努力作为另一个控制变量,并且用企业的市场销售费用来衡量企业的市场营销努力。

(四)研究模型的建立

回归模型是一种常用于考察投入产出关系的模型,因此,本文建立多元线形回归模型如下:

模型中为因变量,表示上市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和为解释变量,分别表示上市公司的研发经费支出和技术人员数,和为控制变量,分别表示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和销售费用,是回归方程的截距项,是回归方程的残差项。

(五)R&D投入与市场占有率的相关性检验

首先我们利用2007~2009年三年的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通过SPSS16.0软件处理,得到结果如表1、2、3三张表:

表1引入/剔除的变量a

模型

进入变量

剔除变量

方法

1

M

K,L,SIZE

逐步回归(标准:F的可能性≤0.05的变量进入,

F的可能性≥0.10的变量剔除)

2

K

L,SIZE

逐步回归(标准:F的可能性≤0.05的变量进入,

F的可能性≥0.10的变量剔除)

3

SIZE

L

逐步回归(标准:F的可能性≤0.05的变量进入,

F的可能性≥0.10的变量剔除)

a. 因变量:SHARE

表2 模型摘要

模型

R

R2

Adjusted R2

误差估计

D-W

1

0.789a

0.623

0.618

0.178573736

2

0.860b

0.740

0.734

0.149062052

3

0.883c

0.779

0.771

0.138321314

1.921

a. 预测因子: (常量), M

b. 预测因子: (常量), M, K

c. 预测因子: (常量), M, K, SIZE

d. 因变量: SHARE

表3系数a

模型

非标准的回归系数

标准的回归系数

t

Sig.

VIF

B

标准误差

Beta

1

(常量)

0.114

0.027

4.158

0.000

M

8.929E-6

0.000

0.789

11.632

0.000

1.000

1.000

2

(常量)

0.077

0.024

3.259

0.002

M

6.195E-6

0.000

0.547

7.903

0.000

1.496

1.496

K

5.076E-5

0.000

0.420

6.057

0.000

1.496

1.496

3

(常量)

0.048

0.023

2.075

0.041

M

4.650E-6

0.000

0.411

5.564

0.000

1.976

1.976

K

3.798E-5

0.000

0.314

4.473

0.000

1.784

1.784

SIZE

3.654E-7

0.000

0.292

3.751

0.000

2.194

2.194

a. 因变量:SHARE

表1显示了逐步回归的过程,按照对市场占有率的影响贡献程度的大小,逐个引入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的三个解释变量,即销售费用、R&D费用和企业规模,从而建立了三个模型,剔除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的解释变量技术人员数。由表2可知,三个模型的Adjusted R2分别为0.618、0.734和0.771企业管理论文,显示了随着三个解释变量的引入,修正后的可决系数呈现明显增大趋势,即拟合优度变化显著。当解释变量增加到销售费用、R&D费用和企业规模三个变量时,方程的拟合程度最高。最优模型即第三个模型的D-W值(杜宾-瓦森检验值)为1.921,接近于2,可以认为该方程的残差不相关。表3显示了三个模型的回归系数、常数及t检验结果,可见,销售费用、研发费用和企业规模都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检验,并且回归系数均为正,所以可以认为市场占有率与销售费用、R&D费用、企业规模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三个模型中三个自变量的VIF(方差膨胀因子)的值均在10以内,说明自变量为销售费用、研发费用和企业规模,因变量为市场占有率的模型中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由于截面数据中可能存在异方差,导致回归参数估计量不再有效,所以本文利用上步回归得到的普通残差的绝对值和市场占有率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来检验是否存在异方差。如表4,结果表明普通残差的绝对值和市场占有率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208,p值为0.057,略大于0.05,表明有可能存在异方差。

表4Spearman相关系数

SHARE

w

SHARE

相关系数

1.000

0.208

Sig. (2-tailed)

.

0.057

N

84

84

w

相关系数

0.208

1.000

Sig. (2-tailed)

0.057

.

N

84

84

为了消除异方差对模型估计造成的影响,本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对原模型进行修正,权重为此前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的普通残差绝对值的倒数,再次回归得到结果如表5:

表5加权最小二乘估计结果

SHARE

回归系数

t值

Sig.

VIF

K

0.385

5.173

0.000

3.488

SIZE

0.191

11.222

0.000

1.596

M

0.510

8.214

0.000

3.555

Adj R2

0.972

F

961.176

D-W

1.881

可见,修正后模型的拟合优度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修正的判定系数从0.771上升为0.972,表明修正后的方程很好地拟合了样本的数据。方程的D-W值接近于2,可以认为该方程的残差项之间是不相关的。研发费用、企业规模和销售费用三个自变量VIF值均小于10,可认为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三个自变量均通过了0.05显著性水平检验,并且回归系数均为正,表明R&D费用支出、企业规模和销售费用与市场占有率具有显著地相关性,且这种相关性是正向的。

为了检验是否已经消除异方差的影响企业管理论文,我们再次对修正后的模型的残差的绝对值与市场占有率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检验,如表6:

表6Spearman相关系数

SHARE

w1

SHARE

相关系数

1.000

0.190

Sig. (2-tailed)

.

0.084

N

84

84

w1

相关系数

0.190

1.000

Sig. (2-tailed)

0.084

.

N

84

84

结果表明修正后模型的残差的绝对值与市场占有率的等级系数的p值从0.057上升到了0.084,显著性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由此可以认为模型的异方差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六)简要的研究结论

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结论:技术人员投入与市场占有率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D费用支出、企业规模和销售费用与市场占有率具有显著地相关性,且这种相关性是正向的。

因此,医药生物企业应该更加主动,把技术创新放在战略首位,加大R&D费用的投入,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使企业拥有持续的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在同行业中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虽然本研究表明,企业科技人员数与市场占有率不显著相关,但是医药生物行业的高科技性质决定了其对人才需求之高,高素质人才影响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着医药生物技术进步的方向,所以我国研发队伍的结构和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1997

[2]李心合.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降低企业成本的根本途径[J].中国工业经济, 1996(03)

[3]范光杰,陈光.竞争优势:创新产品选择条件下的波特观点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2)

[4]SharmisthaBagchi-Sen. 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Location: The Factory, the Firm and theProduction System [J]. Economic Geography, 2001, Vol.77, No. 1, p77-79

[5]杨梅英,熊飞,管弦悦,王楠.R&D投入对北京市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 2007(S2)

[6]Jooh Lee and Eunsup Shim. Moderating Effects of R&D onCorporate Growth in U.S. and Japanese Hi-Tech Industries: An Empirical Study[J]. Th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1995(2), volume 6,p179-191

研发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论文模式

当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中,研究生培养方式已分为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两种类型。基于工程实际的切实需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正在快速发展,将成为今后专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这对工科专业研究生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因此,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论文选题、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与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有所不同。因此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和论文选题进行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应用型、创新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教育部文件明确要求要进一步推动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的转变,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每年招收的硕士研究生数都在50万人左右,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占比例逐年增加。从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趋势来看,大量毕业生特别是工科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走向社会实际的工作领域。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在基础理论、整体素质、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培养规划,使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专业领域工程研究、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管理能力,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二、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论文选题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不能完全照搬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需要把握好诸多环节。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各专业实际情况,设置相关课程,加强基本技能培训,特别要加强工程领域的实践环节。对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课题研究、论文写作与答辩等都要有不同于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内容。其中学位论文选题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核心环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背景和发展方向,科学选题,尤其要定好研究方向和内容。选题的质量和方向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业前景。如果选题没有新意,那么论文写作内容也只是重复前人的工作。同样,选题如果脱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际,研究内容太理论化,那么也就无法达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预期目标。因此,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硕士论文的选题,要从提升实践创造能力的观点和视角来思考,选题既要考虑到科学性、先进性,也要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目标要求,确定具有一定难度的实用性课题;既要有理论分析,又要有实践验证;选题应为本学科、专业或工程实际等方面具有实现该课题的基本物质条件,并经过努力能按期完成。

三、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模式研究

1.论文选题范围

一般情况下,研究生论文选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导师已有课题确定选题。依据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选题,在研究经费、实验条件等方面都有较好的保障,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导师的科研工作相融合,为学生顺利完成论文提供较好的研究条件。二是结合工程实践进行论文选题。从工程实践中提出研究课题是专业学位研究生选题的重要来源之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解决工程实践的现实问题,学生在深入实践、广做调研的基础上,能够确定现实生活或学术研究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提升自己理论水平的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提升,为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了基础。三是与企业联合培养确定论文题目。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是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选择企业亟须解决的技术难题作为论文选题,这种选题不仅可以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会设计、研究与实际制作,培养他们从事科研、学习的基本素质和开创性的科研能力。

2.论文选题模式

从生产实际出发,工科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研究类学位论文,如应用研究论文,也可以是设计类和产品开发类论文,如产品研发、工程设计等,还可以是针对某个工程领域的软科学论文,如调查研究报告、工程管理论文等。根据多年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体会,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具体可从五个方面进行选题。

(1)产品设计研发类论文。研究内容来源于生产实际的新产品研发、关键部件研发以及对国内外先进产品的引进消化和再研发,包括各种软、硬件产品的研发。要求遵循产品研发完整的工作流程,采用科学、规范、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研发产品。产品达到行业规范要求,满足相应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性能先进,有一定实用价值。

(2)工程设计类论文。该类题目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与技术手段、技术经济、人文和环保知识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工程项目、大型设备、装备及其工艺等进行设计研究。要求按照工程类设计规范必备的辅技术文件,包括工程项目概况、所遵循的规范标准、技术经济指标等。综合运用工程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技术手段、技术经济、人文和环保知识等对设计对象进行分析研究。

(3)工程应用类论文。该类题目直接来源于工程领域实际问题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可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应用性研究。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命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资料检索、定性或定量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实验方案合理,数据翔实准确,分析过程严谨。研究成果能解决特定工程实际问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见解。

(4)工程项目管理类论文。该类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为基础的工程任务,可以研究专业领域的各职能管理问题,也可以涉及专业领域的各方面技术管理问题等。能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工程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工程项目管理问题研究方法和程序,通过资料检索、实地调查、定性定量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资料和数据来源可信,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见解,并具可执行性。

(5)调研类论文。该类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工程和技术命题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提出命题,发现本质,找出规律,给出结论,并针对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或解决方案。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调研的命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资料检索、实地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资料和数据来源可信。给出明确的调研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见解。

研发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国内外关联数据研究热点对比分析

垂直知识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大数据时代图书情报人员新能力

国内机构知识库的最新发展探析

提高纸质期刊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唐卡图像语义信息的描述框架研究

“暗网”应用情况及监管方法研究

计算机科学领域科研合著网演化分析

词汇链文本表示模型计算方法综述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网站研究述评

高校图书馆数据分析机制研究

数字化笔记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基于产品的组织任务特征研究

知识管理:不要再摸着石头过河

基于大数据的知识共享方法研究

我国知识创新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开放创新中介网站特征、案例及启示

互联网下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模式探讨

高校图书馆面向研究生的服务模式探讨

国内图书馆转型发展研究综述

政府危机管理信息服务建设研究

研究信息专员:内涵、核心能力和服务

ESI助推学科建设作用分析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治理国内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及评述

科学数据开放共享中出版商政策研究

我国信息产业政策研究热点分析

老年人代际知识转移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专利发明人人名消歧的研发团队识别研究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APP推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数字环境下专业图书馆的业务重组和转型探讨

多学科交叉环境下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探索

基于SCI论文的学科领域研究发展态势与国际地位分析

我国地区大学生元素养的现状与教育对策

东亚地区研究机构图书情报学国际发文的计量分析

基于AHP-模糊数学的8所煤炭高校科研竞争力比较研究

信息素养教育在美国法学教育中的角色分析及思考

公共图书馆面对MOOC版权问题的应对策略研究

在线协作创新网络的结构演化特性研究

网络众包模式下知识转移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

产业集群研究足迹分析——基于网络可视化视角

试析C2C电子商务信用评价体系的困境及其突围之道

知识管理实践与企业市场绩效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

知识管理推动创新:国际研究视角与本土实践

互联网时代企业“知识+”的概念探微与实践策略

从我国全民阅读调查数据看阅读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知识管理论坛》获得首批网络连续型出版物出版资质

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文献传递工作的数据分析与思考

研发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珠江钢铁产学研情况概述

珠江钢铁具有中国第一条CSP连铸连轧生产线,同时也是华南唯一一家专业从事高强度、高性能热轧钢板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投产九年来,珠江钢铁高度重视以企业为主题的各类创新工作,依托企业内外的国家级技术中心、科研院所和内部超过55%的大专学历员工以及关系密切的用户,并通过“产学研”、“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两栖人才”等模式,先后共承担或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3项、国家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2项、省级技术创新项目6项、市级技术创新项目8项、与国内钢铁研究院校签订合作项目20余项,等等。

珠江钢铁目前已与北京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江苏大学、重庆大学、钢铁研究总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等国内知名院所保持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并且每年都投入300万元以上的资金用于相应的合作课题。以解决公司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共同研究一些相关领域共同关心的科技问题。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钢铁研究总院、广钢集团CSP研究所共同开发的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Nb、V、Ti微合金化技术,在微合金化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薄板坯连铸连轧微合金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获2006年冶金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薄板坯连铸连轧微合金化技术研究及低成本高性能微合金钢的开发”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Ti微合金化高强及超高强耐候钢强化机理、控制技术及引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两年来,珠江钢铁不仅通过产学研合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奖励5项、获得经济效益逾2亿元:同时在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了以产学研带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产学研带动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珠江钢铁自身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自成立以来珠江钢铁秉承“创造价值。成就你我”的价值理念,把人才视作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在以产学研为重要载体的依托下,铸就了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一支精诚团结、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技术管理团队。形成了珠江钢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推行促进创新团队快速成长的员工成长计划

员工成长计划又被公司称之为“阳光通道”计划,是公司为致力于管理、技术、操作创新并取得创新成果的员工专门开辟的一条成长“阳光通道”,以引导创新人才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成长。此项计划以及之后提到的创新激励计划作为公司“价值创造”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本身就是珠江钢铁与中山大学共同合作的成果。

“阳光通道”员工成长计划作为员工成长的具体执行方案,以“搭高梯子、建宽舞台、引入竞争、奖励卓越,储备、稳定、开发公司需要的战略性人力资源”为基本宗旨,把“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以能力提升为基础,以公平竞争为手段,以员工成长为目的”作为其基本原则。“阳光通道”计划具有较宽的员工覆盖面,依据员工的岗位工作业绩、创新业绩和个人能力的大小。设立了操作、管理和技术三个系列。分别设有勇士、明星、银星、金星和首席五个职务。公司成立了专门的人才评价委员会负责“阳光通道”职务的评定工作。每两年举行一次评定会。

这一计划结合公司的薪酬计划,获得相应职务的员工可以利用薪酬计划设计的宽带薪酬跑道实现工资的跨越式增长,达到首席级别的员工其待遇可以超越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向高层管理人员靠齐。这一计划结合了职业生涯设计的思想,为员工在管理、技术等岗位实现成长提供了制度平台,有效地避免了“官本位”思想的滋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选择最能创造价值的岗位。

新的员工成长通道方案于2005年颁布并于2006年开展了第一届计划的评聘工作,共有40名优秀员工受聘珠江钢铁第一届“阳光通道”计划专业职务,受到了广大员工的好评,员工满意度和参与各个项目研发的积极性较之前有大幅度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大幅增强,业绩得到持续提升。第一届计划执行以来,各受聘员工奋发图强,进取创新。共进行师带徒39人次。开展培训工作60人次,47篇,工作建议60条,技术创新46项。

推行激发创新活力的创新激励计划

创新激励计划是公司为在生产、技术、管理等各方面进行的能够给公司带来效益的创新活动搭建的创新平台和给予的奖励政策,其设立“鼎新”、“博才”、“维思”、“锐智”和“奇才”五项奖项。分别奖励公司每年度不同层次组织和个人自主研发或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的技术和管理创新项目。创新激励计划在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企业管理与科技体系化和规范化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能极大地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和研发实力,对于培养公司需要的合格人才做出不可忽视的贡献。

公司每年定期举行的“两栖人才”项目成果会、科技与管理论坛和“五小-金点子”成果会是创新激励计划的重要载体。

“两栖人才计划”是以培养生产与维修、生产与科研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为目的的一项员工成长制度。其运作方式是:员工在完成本岗位工作之余,围绕公司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三个方面由公司出课题或者自己找课题,组建课题组,并通过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通力合作进行研究,公司提供课题经费。最终实现公司通过将其研究成果运用于生产经营实践提升竞争力、获取经济效益,员工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该项目自实行以来实施项目超过200项,并获广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二等奖。

科技管理论坛和“五小一金点子”项目是员工针对当前公司生产经营的现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管理、技术、工艺、设备等相关问题调查和研究。并撰写论文进行评选的一项重要的智慧施展平台。

这些论文中的举措致力于在资源获取能力、资金安全运行和实现经营目标三大环节为公司求得突破,并在高成本运行中寻求公司整体发展的新道路和新对策。通过此举。吸引了公司最广泛的员工积极投身于岗位创新、技术创新等创新活动中去。成为了公司开展更高层次技术创新项目的基础。两个项目至今

已开展了7届,提交了论文数百篇,实施项目逾百项。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培养了大批创新型企业人才。

通过上述人才机制的建立,根据公司计划财务部评估,近两年的成果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超过5000万元,同时深化了产学研模式在公司中的运作,促进了公司和各大院所各项科研成果的快速生成。又使得公司一大批创新型人才队伍在良好的土壤中不断壮大成长。获得了成果和人才的“双丰收”。目前,珠江钢铁员工总数659人,大专以上学历363人。比例高达55%。其中,博士9人,硕士30人,广州市优秀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4人。中国冶金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广钢集团优秀专家4人。

对产学研带动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

在产学研的带动下,珠江钢铁通过“阳光通道”计划、“两栖人才”计划、科技管理论坛等有效形式,激发了员工科研创新的潜力。为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提供了充分的土壤。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珠江钢铁也不忘对此进行思考,总结一些重要的经验和教训。

以人才培养为基础

以产学研带动人才培养,不仅仅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改革。同时也是企业培养应用型合格人才的一项重要渠道。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已经强调多年,但现实状况却是不尽人意。为数不少地停留在口头上与书面上,对于高校培养高素质学生以及企业培养合格人才都是未达其效。珠江钢铁在执行产学研政策以来,一方面创新管理和技术,一方面把培养人才当作重中之重。如此才能保证产学研合作模式长盛不衰。而且,珠江钢铁产学研带动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光包含一批科技创新型人才的领军人物,同时也在塑造管理和操作岗位上的卓越人才。

以创造效益为目标

产学研合作带动人才培养。在培养了人才的基础上必须以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目标,这符合珠江钢铁“创造价值、成就你我”的理念,更是整个产学研模式本身的最终目标。我国的高校、科研院所集聚了大量的科技资源,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未能有效对接;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珠江钢铁自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以来,虽然取得了骄人成绩,但精力毕竟有限,未能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产学研三方必须精诚团结、通力合作。进行市场化创新。及时转化科研成果,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打开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并在此过程中识人育才。

以谋求共赢为导向

对于在产学研合作下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方,都应该具备足够的积极性,把谋求三方的共赢作为其导向。一方面,企业通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利用其科研、教育、人才等优势,解决企业科研和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凝聚和培养优秀人才,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使自身在服务中发展,在贡献中提高。有了三方合作的平台,实施真正的产学研合作体系,确立长远合作机制,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目标,方能将产学研带动下的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建立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合理可行的保障机制,是珠江钢铁关注的重点。公司遵循产学研的运作规律。依靠产学研合作带来的生机和活力,建立“阳光通道”计划、“两栖人才”计划、科技管理论坛等平台,设立“鼎新”、“博才”、“维思”、“锐智”和“奇才”等激励机制,辅之以优良的领导政策、重点发展政策、发展方式政策、资金投入政策、工作条件政策等,使各岗位人员不断在管理科研上创新实践,去陈出新,同时也对阳光通道职务评聘和各科研攻关项目明确责任,定期考核,合理监控。事实证明,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下的产学研带动人才培养模式展现出了优越性。

研发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R&,D投资,技术改造,技术购买,企业注册类型

1. 引言

企业的科技活动除了依靠企业自身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实现技术进步外,还可以通过技术改造与购买其他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达到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生产率,促进企业产出增长的目的。因此,从实证角度来研究R&D投资、技术改造、技术购买与企业产出的关系,对于了解我国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推动企业产出增长的机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国内外学者就R&D投资、技术购买与企业产出关系已作了较多的研究。Hall和Mairesse(1995)和Keller(2002)等,他们的研究结果均表明R&D投入产出或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Jefferson andHu (2004)利用总量生产函数从企业层面对北京市国有工业企业进行了R&D收益率的估计,发现在1991到1997年间,R&D投入显著促进产出增长,R&D收益率在1.21—1.07之间。Jeffersonet al. (2006)从R&D决策过程、知识生产过程和创新过程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三个方面考察了我国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全部创新过程对经济业绩的影响,认为创新对中国制造业增长作用显著,R&D收益率至少是固定资产收益率的3—4倍。吴延兵(2008)根据1996—2003年中国地区工业面板数据,研究了自主研发、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引进对生产率的影响,发现自主研发和国外技术引进对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国内技术引进对生产率并没有显著影响。

Hu等(2005)运用中国1995—1999年每年约10000个大中型制造企业数据,研究表明R&D对产出的影响作用显著。把所有企业划分为高科技企业和非高科技企业两个样本后,高科技企业的R&D产出弹性为0.064,非高科技企业中R&D对生产率并没有显著影响。金雪军、欧朝敏等(2006)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技术引进和R&D投入对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技术引进和R&D投入虽增加了我国技术知识存量,但并没有有效地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李小平(2007)运用分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从1996到2003年的面板数据,就自主R&D、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的产出回报率和生产率回报率进行了分析,他发现R&D投资的增加不但不能带来产出的增长,反而会导致产出的减少,并且高R&D投资行业所导致的产出减少的最多,同时,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对产出的影响都不显著,而且R&D投资、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对生产率的提高也不显著。

根据以上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各学者研究的层面并不相同,有的是地区的国有工业企业、有的是我国制造业企业、有的是仅是大中型工业企业,有的则是高科技工业企业等等,不同层面的研究及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在已有的研究中,我们尚未发现从注册类型层面来研究所有工业企业的R&D投资、技术购买及技术改造与企业产出之间的关系。因此,本研究从工业企业注册类型层面,运用经验分析方法研究中国企业技术投入与产出变动之间的关系,考虑到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来源渠道的不同,分别考察直接R&D投资、技术改造和技术购买对企业产出的影响作用。

2. 计量模型与数据

2.1. 计量模型

研究各类科技活动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一般利用生产函数的方法。现假定工业企业的各项科技活动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技术水平,并通过技术水平而作用于企业产出。于是企业产出增长由资本、劳动和技术推动,我们根据CD生产函数:

(1)

其中,为企业产出;和分别为企业投入的资本与劳动现代企业管理论文,A为技术水平,它是企业科技活动T的函数;、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

考虑到人类知识的自动积累,技术水平存在自然增长,我们假设,q为一常数,是非体现型的“外生的”技术进步,由此可见,技术水平A不仅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还受到科技活动的影响。当不考虑“外生”技术进步,即为零时,技术水平完全由科技活动。将代入式(1),对式(1)取对数,并引入企业类型i和时间t,以及随机扰动项后,得到如下的基本计量模型:

(2)

在分析的过程中,结合所收集的数据,科技活动主要包括R&D投资、技术改造与技术获取。技术获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国外技术购买和国内技术购买两种方式。然而,当技术引进企业与被引进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差较大时,技术相对落后的企业在模仿和引进其他先进企业技术,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用于人员培训、相关工艺的开发、以及必备配套设施的购买等,形成了消化吸收的费用支出。因此,本研究中的科技活动T包括了R&D投资、技术改造、国外技术购买、国内技术购买,以及用于消化吸收所支付的经费。

2.2. 数据

由于本文把研究层面定在不同注册类型的工业企业,目前我国工业企业的注册类型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其他内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共10类;而国家统计局关于我国不同注册类型工业企业的统计数据是从2000年开始的,因此,我们所能收集到的数据是从2000年到2007年八年十个不同注册类型的面板数据。

原始数据全部来源于《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资料》(2006、2007、2008)和《中国统计年鉴》(2008)。产出用工业增加值表示,用工业增加值指数缩减为2000年的不变价。资本用生产经营用机器设备表示,为了便于处理,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生产经营用机器设备原价平减为2000年的不变价。标准的劳动投入应该利用劳动时间投入,由于缺乏资料,劳动投入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减去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后的数值反映小论文。R&D投资用R&D经费内部经费支出表示,消化吸收投入用消化吸收经费支出表示,这两个经费支出包括了相关设备购买和相关人员的工资支出,所以R&D经费内部经费支出额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额用加权价格指数折算为2000年的不变价格,加权价格指数我们借鉴朱平芳与徐伟民(2003)的方法,以当期消费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加权平均表示,权重分别为0.55和0.45。企业的技术改造、国外技术购买、国内技术购买分别用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和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表示,同时都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平减为2000年的不变价格。由于其他内资企业在某些年度缺少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国外技术购买经费支出、国外技术购买经费支出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数据,于是得到一个关于十个类型企业的从2000年到2007年的不平行面板数据。

3. 估计结果分析

由于本文数据量较小,而且,若某一类型企业在某一年度缺失数据,那么数据量就会更少,出于自由度的考虑,本文采用静态面板数据中的随机效应估计方法和混合OSL估计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再利用Breusch and Pagan拉格朗日乘数检验来选择是采用混合OSL模型还是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在不加入时间趋势和加入时间趋势两种情况下,分别用混合OSL方法和随机效应方法,进行估计基本模型(2)。估计结果见表1。

表1 模型估计结果

模型

(m1)

(m2)

(m3)

(m4)

(m5)

(m6)

(m7)

(m8)

  PLS

RE

PLS

RE

PLS

RE

PLS

RE

资本

0.4309***

0.3998***

0.4384***

0.4342***

0.4718***

0.6022***

0.4820***

0.4820***

  (0.1112)

(0.1127)

(0.1101)

(0.1095)

(0.0633)

(0.1186)

(0.0556)

(0.0556)

劳动

0.2436***

0.2335***

0.2318**

0.2313***

0.3807***

0.2567**

0.3658***

0.3658***

  (0.0739)

(0.0703)

(0.0746)

(0.0742)

(0.0734)

(0.1076)

(0.0718)

(0.0718)

R&D投资

0.3531***

0.3668***

0.3569***

0.3592***

0.1268**

0.0783**

0.1307**

0.1307***

  (0.1014)

(0.1130)

(0.1022)

(0.1035)

(0.0423)

(0.0359)

(0.0403)

(0.0403)

技术改造

0.0148

0.0448

0.0164

0.0191

-0.0579*

-0.0056

-0.0562

-0.0562*

  (0.0572)

(0.0583)

(0.0581)

(0.0582)

(0.0306)

(0.0183)

(0.0330)

(0.0330)

国内技术购买

-0.0610

-0.0156

-0.0637

-0.0581

-0.0502

-0.0116

-0.0536

-0.0536

  (0.0498)

(0.0465)

(0.0489)

(0.0493)

(0.0389)

(0.0289)

(0.0408)

(0.0408)

国外技术购买

-0.1765**

-0.2111***

-0.0849

-0.0971

0.0088

-0.0696

0.1306

0.1306

  (0.0572)

(0.0588)

(0.1521)

(0.1480)

(0.0409)

(0.0454)

(0.0913)

(0.0913)

消化吸收

0.1972**

0.1913***

0.3178

0.3071

0.0853**

0.0920***

0.2439*

0.2439**

  (0.0624)

(0.0621)

(0.2098)

(0.2002)

(0.0323)

(0.0313)

(0.1132)

(0.1132)

消化吸收×国外技术购买

 

  -0.0101

-0.0092

 

  -0.0133

-0.0133

 

 

  (0.0186)

(0.0180)

 

  (0.0095)

(0.0095)

时间趋势

 

 

 

  0.1271***

0.1286***

0.1277***

0.1277***

 

 

 

 

  (0.0240)

(0.0132)

(0.0232)

(0.0232)

常数

1.8679***

1.9679***

0.7948

0.8964

1.4648***

1.4032***

0.0467

0.0467

  (0.5460)

(0.5505)

(1.8330)

(1.7798)

(0.2799)

(0.3632)

(0.9388)

(0.9388)

观测数

75

75

75

75

75

75

75

75

F值

2237.0***

  13646.0***

  2993.3***

  764.9***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卡方值

  35625.0***

  126173.8***

  8459.4***

  117076***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随机效应检验(卡方值)

  12.62

  11.33

  24.92***

  26.81***

 

  [0.0004]

  [0.0008]

  [0.0000]

  [0.0000]

注:表中第二行的PLS和RE表示模型的估计方法分别混合普通最小乘估计和随机效应估计;圆括号中给出系数估计值的群组稳健标准误(cluster-robust standard errors);F值、卡方值分别是PLS模型和RE模型的模型显著性检验F统计量与卡方统计量,方括号是其对应的P值;随机效应检验为Breusch and Pagan随机效应拉格朗日乘数检验,方括号中为相应检验卡方值的P值;*,**,***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下显著。

在估计模型过程中发现存在群组异方差和组内自相关,因此给出群组稳健标准误用于回归系数推断。在混合OLS估计模型中,模型显著性检验的F统计量所对应的伴随概率都小于0.001,在随机效应模型的显著性检验卡方统计量对应的P值也小于0.001,因此所有估计结果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显著的。由于不管是引入还是未引入时间虚拟变量,BP拉格朗日乘数检验结果均支持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因而,下面将根据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在无时间趋势,即不考虑技术水平自然增长情况下的模型(m2)和模型(m4)中,资本产出弹性分别为0.3998和0.4342,劳动产出弹性分别为0.2335和0.2313,均在5%水平下显著。根据模型(m2)和模型(m4),对资本与劳动的规模报酬不变进行稳健的沃尔德检验,检验结果分别为chi2(1)= 11.58,相应伴随概率为0.0007,chi2(1) =11.37,相应伴随概率为0.0007,在5%水平下,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均被拒绝,再根据双侧假设检验与单侧假设检验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直接拒绝规模报酬非递减的假设,说明当前我国工业企业的规模报酬处于递减阶段。R&D投资的系数为0.36左右,也在5%水平下显著,说明R&D投资有利于促进企业产出增长。技术改造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表明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对提高企业产出的作用不显著。国内技术购买的系数为负,说明国内技术购买对企业产出具有不利影响,但这种影响在总体上不显著。在模型(m2)中,国外技术购买的系数为负,且在5%水平下显著,说明购买国外技术对产出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模型(m4)中国外技术购买及其与消化吸收交互项的系数都是负号现代企业管理论文,而且系数的联合显著性检验表明在5%的水平显著[①],因此认为国外技术购买能显著的抑制产出增长。在不考虑国外技术购买与消化吸收的交互作用时,根据模型(m2)中消化吸收系数及其显著性,可以看出增加消化吸收费用支出能显著地促进企业产出增长。根据模型(m4)中消化吸收系数及国外技术购买与消化吸收的交互项系数进行的联合检验[②]结果表明消化吸收对产出的影响作用是显著的,但至于是正面还是负面作用,由购买国外技术的支出是否达到临界值决定。根据模型(m4)的估计结果,可以求得国外技术购买的临界值为33.38[③],当国外技术购买小于此临界值时消化吸收的系数符号为正,大于此临界值时系数符号为负,由于在样本数据中,国外技术购买的平均值为11.42,最大值为14.24,因此在考虑国外技术购买与消化吸收的交互时,消化吸收的支出对企业产出具有促进作用。购买国外技术与消化吸收的交互项系数为负,说明专门用于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投入不但不能有效提高企业产出,反而存在一定的负面作用,尽管这种负面作用在统计上不显著。

在加入时间趋势,即考虑技术水平自然增长的情况下(见表1中的模型(m6)与模型(m8)),结论基本与无时间趋势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经以上分析发现,不管是否考虑技术水平具有自然增长的特性,R&D投资与消化吸收如同资本(生产经营设备)投入一样对产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为比较同是经费投入的资本投入、R&D投资和消化吸收投入的产出弹性是否存在差异,在两两之间进行稳健沃尔德检验(Robust-Wald test),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资本、R&D投资与消化吸收间产出弹性的显著性检验

模型

变量

资本

R&D投资

消化吸收

卡方值

P值

卡方值

P值

卡方值

P值

  资本

 

  0.03

0.8676

3.61

0.0573

(m2)

R&D投资

0.03

0.8676

 

  1.17

0.2787

  消化吸收

3.61

0.0573

1.17

0.2787

 

 

  资本

 

  0.18

0.6686

4.48

0.0343

(m4)

R&D投资

0.18

0.6686

 

  1.05

0.3062

  消化吸收

4.48

0.0343

1.05

0.3062

 

 

  资本

 

  14.57

0.0001

22.46

0.0000

(m6)

R&D投资

14.57

0.0001

 

  0.06

0.8081

  消化吸收

22.46

0.0000

0.06

0.8081

 

 

  资本

 

  24.51

0.0000

53.27

0.0000

(m8)

R&D投资

24.51

0.0000

 

  0.54

0.4643

  消化吸收

53.27

0.0000

0.54

0.4643

 

  注:检验方法为稳健沃尔德检验法(Robust-Wald test),自由度均为1;检验的假设是两都之间的产出弹性相等;模型(m4)与模型(m8)中的消化吸收的产出弹性是在国外技术购买的均值水平(11.42)下计算的。

根据表2的检验结果可以发现,在给定5%的水平下,资本与R&D投资的产出弹性在模型(m2)和模型(m4)中,即不考虑技术水平自然增长时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在模型(m6)和模型(m8),即在认为技术水平存在自然增长的情况下,这两个产出弹性存在显著差异;在模型(m2)中资本的产出弹性与消化吸收的产出弹性不显著外,在其余的模型中均显著,而且在模型(m2)中检验的伴随概率为0.057,与选定的显著性水平相差不大,因此可以近似认为资本与消化吸收间的产出弹性存在显著差异;而R&D投资与消化吸收的产出弹性在四个模型中均不显著。

4. 结论

本文利用2000年到2007年间我国不同注册类型的工业企业数据,从企业类型层面分析了企业R&D投资、技术改造及技术购买与企业产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样本期间, R&D投资与消化吸收的投入能显著地促进企业产出增长,而技术改造和国内技术购买的产出效应不显著,国外技术购买不仅不能促进我国企业产出的增长,反而有可能对企业产出增长具有显著的负面作用。同时还发现,我国工业企业的资本与劳动的规模报酬目前尚处于递减阶段。

参考文献

[1]金雪军、欧朝敏、李杨,2006,“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引进与R&D投入”,科学学研究,第5期。

[2]李小平,2007,“自主R&D、技术引进和生产率增长——对中国分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7期。

[3]吴延兵,2008,“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地区工业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第8期。

[4]朱平芳、李磊,2006.“两种技术引进方式的直接效应研究——上海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微观实证”,经济研究,第3期。

[5]Hu, Albert, G..Z., Jefferson, G.H. and Qian Jinchang, 2005, “R&D and TechnologyTransfer: Firm-Level Evidence from Chinese Industry”,Review of Economics andStatistics, 87(4), 780—786·

[6]Haddad, M. and A. Harrison, 1993, “Are There Spillovers from DirectForeign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for Morocco”,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42(1) ,51~74..

[7]Jefferson, G., and A. Hu, 2004, “Returns to Researchand Development in Chinese Industry: Evidence from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Beijing”, ChinaEconomic Review,15(4), 86—107.

[8]Jefferson, G, H. Bai, X. Guan, and X. Yu, 2006, “R&D Performance inChinese Industry”,Economics of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15(4—5),345—366.

研发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各行业的领先企业渐渐发现,运用战略性营销策略来指导业务流程重组,优点甚多。企业各部门在重组自身流程之前,首先要对潜在市场机遇有明确一致的远见。而营销部门恰对顾客、产品及竞争对手有独到的见地,所以应该带头寻找市场机遇、并调动整个企业予以支持。当所有职能部门都心甘情愿将新的营销机遇作为共同目标时,业务流程重组这个通常令人痛苦的变革过程,就成为达到这些目标的合法手段了。

但在流程重组过程中,营销仍常常受人冷落。据波士顿顾问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近半数公司称已经"重组"了销售流程,实则只有15%的公司做到这点。为什么营销没有更好地推动这些业务流程重组举措呢?

流程重组过程中常置营销于不顾,原因与流程重组的操作方式有关。为了更便于重组活动的管理,大部分企业试图找出传递顾客价值的几个跨部门流程。他们往往先界定以下四个核心流程:

创造新的报价:开发新的产品或服务。

从报价到订货:吸引顾客购买。

从订货到收款:生产、送货、收款。

售后顾客服务:处理问题,收集反馈。

接下来的程序通常是,将这些流程再分成若干明晰的子流程。然后,流程重组小组在每个子流程中寻求更好地满足顾客需要的方法。

多数职能部门与满足顾客需要之间有着直接联系。例如生产部门的职责是,以有竞争力的成本生产有价值的独特品质;销售部门的使命则是加强与顾客的联系;研发部门则旨在填补需求空白,集中缩短开发周期。

但营销部门在取悦顾客方面,作用却不太明显。营销人员既不直接接单、生产产品,也不联络分销商、受理投诉,更不记帐。

促进协调

企业重组流程的变革进行到这个阶段后,企业会将各子流程合在一起并不能自动凝成一个最优化的整体。其中欠缺的就是通过营销准则,把顾客导向流程中的各项日常工作融到一起,联成一体。

营销正好是弥补这一不足的部门,它能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希望吸引哪类顾客?什么对他们至关重要?怎样才能极有效地争取他们、服务他们?

尤为关键的是:如何才能从中取得持久的优势,给股东带来高回报率?

只工营销工作做得好,就能掌握回答这些问题的信息。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和理解,就能为企业打开增加价值的机遇之门,如市场份额增加、高定价、不断增加的产品和服务等。

协调的营销战略可确保把长期目标落实到各项日常工作中,将所有顾客导向的流程联为一体,同时也将战略与战术挂起钩来。

在将所流程凝成一体的过程中,营销做出的另一项更有价值的贡献是,它能够在各部门、各流程间收集、分析和传递信息。无论对哪个部门或流程,营销都应能回答如下战略性问题:

带来最大利润的顾客(分销商和最终用户)是谁,为什么?

令我们和竞争对手的顾客不满的是什么?最不堪一击的是哪些竞争对手?在哪部分顾客、销售渠道或产品线上?营销的整个周期是:将假想顾客变成潜在顾客,潜在顾客变为顾客,再发展成忠诚顾客。

通过完善营销周期来加快增长和提高盈利,其中有哪些机会?作用点在什么地方?

在从媒体宣传、销售,到回收帐款和售后服务这一系列与顾客互动的环节中,我们想传递给顾客什么样的信息?

营销应非常善于解答这些战略性问题,令其他部门纷纷要求营销经理出席每个规划会,参与所有顾客导向流程的再设计。

经验之谈

在波士顿顾问公司的调查中,97%的公司声称已经对营销进行了结构调整。那些走在结构调整最前列的公司根据他们的切身体会提供了四条宝贵经验。

先制定协调的市场导向战备。企业有对机遇远见共识,才能知道如何从货类优势、产品价值及顾客关系中获益。将流程与战略联系起来。每个职能部门都必须清楚,自己该如何为支持战略的关键流程服务。

把信息与激励结合起来。企业应当有一套简易衡量标准,告诉每位员工他们对企业的长远市场定位做出了多大贡献?甭想一夜之间就能天翻地覆。营销文化的力量强大。必须留出时间,让人们逐步适应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