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生物论文

中生物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生物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生物论文范文第1篇

问题的最好载体是情境,因此,设计问题的时候,在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问题基础上把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悬念等情境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富有趣味的问题情境,能够更好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例如:在讲授《免疫与计划免疫》中的“免疫”时,我根据现实情况举例。这一课的教材安排时间正是“水痘”的多发时间,面对班级中得了水痘刚刚病好上学的学生,我问道:“张某某同学,你的病好了,欢迎你。你是什么病呀?”,“通过得病后,你对这种病有什么了解?”等问题。问题的难易适度,由浅入深,一环扣一环,在师生的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既亲和了师生关系,也调动了其他听着的好奇心,诱发了学习兴趣。

二、运用沟通技能,幽默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幽默是通过谈吐,使听者觉得可笑,有趣,而意味深长,可是人得到一种精神享受。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诙谐的语言,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使学生以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在课堂中出现幽默元素,给学生奋进以精神食粮。例如:我教生物学这门课程已有十几年了,课程的安排时间都在下午的1-2课时。此时是一天中学生学习状态不佳的时段,尤其是夏季,即使学生午休后,状态也是一样。学生们常是哈欠连片,怎么办?幽默就有了它的用武之地,平时我爱看书,那就多多关注幽默书籍。讲课前,给孩子们讲一两个幽默故事。学生们听课哈哈大笑,学习精神就振奋起来了,有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实验法,提升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使兴趣再上一台阶

(一)加强演示实验,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让孩子们看到的,尽量让他们看到。例如,讲《鸟的生殖与发育》一课时,我经常演示的是“观察鸟卵的结构”这一实验。这个实验虽不复杂,但经常会由于鸡蛋是人们平时接触最多的食物,感觉对它了解太深了而被忽略它的内在知识,从而省略了这一实验。当孩子们在课堂上看到真实的鸡蛋时,高兴得不得了,当把鸡蛋打到烧杯中观察结构时,有很多的孩子们兴奋得举手争着抢着回答他看到的知道的,并教育学生将今天学到的知识回家宣传。经过多次的不定时不定点的调查,及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的攀谈中获得:有好多的人都不知道小鸡是由胚盘发育成的,都认为小鸡就是卵黄发育,胚盘发育成头的。经过宣传后使平凡的事情变的不平凡了,使普通的知识不普通了。学生受益,身边的人们也明白了事情的真伪,让事实展现在人们面前。

(二)增加实验,使孩子们有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时间只要充裕,就可增加生物实验。如:在讲授完《植物体的组成》之后,为了让学生们看到导管的存在与作用,我设计了下面的小实验:我们这里有很多的果树,到了春天会变成花的海洋,花的世界,尤其是梨花白如雪。这时,我会采摘一枝梨花,把它放在称有红墨水的瓶中,放到教室的窗台上,在阳光的照射下,逐渐变成粉红色的花朵,让学生们看到这一过程,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在讲授《花的结构》以后,当粉色的桃花开的似火的时候,会特意组织孩子们春游,在玩耍中亲眼看一看桃花的结构。再如:在讲授了“传粉”中的“人工授粉”之后,到了梨树授粉时,我会带着孩子们帮果农们义务授粉,在理解知识的同时了解到所有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劳动,从中体验到劳动的乐趣,排斥不劳而获的可耻。了解农民的辛苦,作为他们的子女今后该怎么做。

四、运用媒体应用技能,课堂多媒体教学,提升学习兴趣

中生物论文范文第2篇

改变传统“毒霸课堂”的陋习,但是又不能过度放任学生,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度。简单的来说,教师要从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教育教学开展的规律出发,正确把握好讲,在课堂中能够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还要做好点评,把素质教育下学生主体地位充分显现出来,为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打下扎实的环境基础。

2.教师进行充分准备

侧重科学性的初中生物课程除了对教师具备一定的生物专业技能知识外,还有具备生物知识迁移转变能力。目前,初中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对生物课程知识仍然是以口传授为主要来源。所以,教师的生物专业知识和自身的个人素养非常重要。初中生物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授之前,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生物专业知识技能并完善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如:在对八年级生物“生命的起源”的课程准备中,初中生物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将“自然发生论”和“神创论”产生的背景和区别带来的影响解释给学生听。并让学生逐步对生命的起源加深认识和理解,以完成教学目标。

3.完善教学方法

3.1对教材进行探索调研。教材是贯穿整个学习阶段的重要主题,在初中生物教学课堂中,其教材也不例外,是贯穿整个学习的主体,且其对教材的应用还停留在传统的照搬照抄模式上。在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推动下,二次开发和深入探究调研教材已经成为了一个必要的过程。如:在七年级生物课程“皮肤与汗液分泌”中,其中除了固有的皮肤知识是教师必须教授,教师还可以充分将这些知识扩展到人体学、医学等相关领域中。使学生了解教材与生活紧密联系及教材的重要性。

3.2引导学生利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生物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它提出要“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最终也是为了将来的生活。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联系学生原有的经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只有把知识真正落到实处,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学以致用”,这样的学习才具有真正意义。

4结语

中生物论文范文第3篇

一是教材结构设计。新编教材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和探究,因而教材设计了多个模块,分别对学生进行培养和锻炼。“观察与思考”模块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资料分析”模块锻炼学生加工和分析数据的能力。此外,教材还分别设置了“进一步探究”“、技能训练”“、课外实践”“、设计”等等多个不同的模块,分别锻炼学生不同的素质,全方面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同时教师改变学生被动回答问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再通过探究活动掌握内容。例如“飞鸟适合飞行的特点”,教师只是从侧面给与学生几个小提示,重点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以及课本的内容探究,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重视实验教学。新编教材从生物学的本质出发,打破旧教材的常规实验模式,实验方法注入探究性实验,以及安排各类实践活动和社会调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实验得出的数据为基础,让学生自己通过查阅资料数据、查阅相关理论去把握实验的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从而提升学生掌握实验的技能,发挥学生的潜能。

2新编初中生物教材特点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2.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突破重难点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新编教材的内容虽然有一定缩减,但是部分内容的难度增加。因此,教师只有对教材吃透读懂,掌握教材图文的意图,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引起学生的思考;并且在科学合理的方法下启发学生,帮助学生在思考中突破重难点知识,达到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共同发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提升教学质量。例如“营养合理”的学习,教材通过问题设置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学习。教师再以方便面提出问题:方便面是否可以代替正餐?为什么?设置该问题的意图在于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是虽然学生都吃过方便面,对于方便面是否健康的信息也很多,但是学生并没有从营养组成方面考虑方便面的组成。因此,该问题可以为学生开启科学之门。最后,该问题有助于学生从生物学学科角度建立合理的营养概念。总而言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资源的作用,促进学生接受和吸收知识,也提高自身对教材的掌控能力。

2.2灵活使用案例教学

使用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案例教学法是近年来应用于教学领域的常用教学方法,而且被证明在提高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方面有显著作用。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利用常见的生活场景或者有关热点事件对相关知识和概念进行内涵式的表达。教师在案例中需要设置相应的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再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得出答案或结论,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学习“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该章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已知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描述食物链的基本特征;再根据能量的来源提出问题:一般的物质和能量沿着一定的食物链流动,有毒物质是否也是如此?再要求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教材,最后得出结论。教师再提出水俣病事例,要求学生根据该事例提出疾病的防治对策。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以及结合教师的提示得出最后的答案,最后达成共识:排放有毒物质最终危害人的健康,人们要保护环境,从而保护人类自身的安全。通过问题的逐渐引导,层层分析,让学生逐渐了解课本知识,并且感受生物中包含的更深刻的意蕴[3]。

3结语

中生物论文范文第4篇

新时期的高中教学,强调生本理念,即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落实新课改理念就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参与进来。情境教学就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方法,通过在生物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贯穿生物科学史,能够使课堂教学更丰富,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比如,在讲授伴性遗传时,我们教师就可以从血友病的发展史来激发学生兴趣。血友病是因为身体缺乏某类凝血因子而导致患者产生严重凝血障碍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男女均可发病,但绝大部分患者为男性。血友病在先天性出血性疾病中最为常见,出血是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这种病症最早叫做“皇家病”,之所以这么说是应为这类病最早发现在欧洲王室,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夫妇身体健康,本育有两儿四女,大儿子因为血友病而病逝,次子继承王位;他们的两个女儿和健康男人结婚后分别生下一名外孙女,一个外孙女与沙皇尼古拉二世婚配,另一个嫁到西班牙王室,但是都生下一个患血友病曾外孙。从此,血友病通过英国与欧洲各大王室之间的通婚而传播到德国、俄罗斯和西班牙,从而出现了“皇家病”事件。在教学前,我们把这个知识讲给学生,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注意将生物科学史与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栏目相结合

在生物教材中,为了增加课堂知识容量,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所以教材中就出现了很多关于教学研究的内容。但是,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因为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更多的教师把教学的关注点放在了知识的讲授上,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新课程的理念是基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切实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这就意味着新课改下的生物学科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这就需要了解学科的发展及其本质,生物科学史就能够满足这方面的要求。例如,在关于细胞学说的建立和细胞学说的发展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重要的思想。人类在探索细胞的三百多年的历史中,经历了许多挑战、困难与困惑以及在探究过程的中收获与喜悦。正是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现,使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有了巨大的飞跃。因此,恩格斯曾把能量转换与守恒、进化论、细胞学说,并列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所有这些,对于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无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注意将生物科学史与生物科学的价值观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是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在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创造出切实可行的,能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培养的有效方式和方法。例如,在有关酶的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酶的发现,研究及在有关酶的研究活动所取得的进展中,充分贯彻科学价值观的思想。酶的发现,最早源于十九世纪欧洲的酿酒业的发展。在十九世纪未,欧洲盛行的葡萄酒工业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葡萄酒工业的发展,那就是当时酿出的葡萄酒,常常莫名奇妙地变质发酸。当时的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其中巴斯德提出,葡萄酒变质发酸,是由于所酿出的葡萄酒中,酵母菌的存在,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下,葡萄酒中的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也正是酵母菌的存在,使酒精进一步氧化生成了乙酸,因而使酿出的葡萄酒,在较长时间的存放后,会变质发酸。然而,李比希却坚持认为,引起发酵的,并不是酵母菌,而是由其分泌的某些物质,并且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菌细胞死亡后,才能发挥作用。这两种观点,曾在当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最终结束这种争论的,是毕希纳。他从酵母菌细胞中成功地提取了一种液体,并且发现,他从酵母菌细胞中提取的这种液体,能够像活的酵母菌细胞一样,完成发酵任务,毕希纳把从酵母菌细胞中提取的这种液体称为酿酶。因为毕希纳的这一成就,他荣获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然而,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在当时,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又过了将近二十余年,萨姆纳与诺思罗普分别提取了一系列酶,并证明它们都是蛋白质。1946年,二人因为在研究酶的本质上的巨大贡献,而共享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四、结语

中生物论文范文第5篇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课堂上离不开实验,而我校实验设备比较落后,缺乏实验材料,使得很多规定的实验课难以按照正规的要求开设。面对这种情况,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既解决了上实验课难的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讲到“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田边山坡捉来蝗虫,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几个学生合用一个放大镜,聚精会神地观察蝗虫的翅、足、口器、气门及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

2.不拘泥于课本,开展开放式教学

我班的学生中有养鱼专业户的子女,有菜农的子女,也有养鸡、养兔专业户的女子……这些学生都有着较城市学生甚至比教师丰富得多的直接生产、生活经验,我把他们看作“小老师”,与他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例如:在讲到“淡水养鱼”一节时,我就请养鱼专业户的孩子走到讲台上,我坐到他们的位置上和其他同学一起悉听学生讲解有关淡水养鱼的知识,如淡水鱼的种类、混合放养的优点、如何喂养等,他讲得头头是道,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学生还从家里带来了鲢鱼、鲫鱼、鲤鱼等淡水鱼苗,指导大家如何辩认。最后,我加以简单地概括小结。这种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更能把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

3.利用自然优势,实现学以致用

我校的学生中有较大部分是农民的孩子,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跨时代的新农民,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名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课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讲到“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一节时,学生了解到黄瓜的花是单性花,雌雄同株,在开花后主要靠昆虫进行异花传粉,这种传粉方式,在大田里是很容易进行的,而在北方冬季的塑料大棚里,这种昆虫传粉的机会就很少。我向学生讲述了人工辅助授粉的原理后,鼓励学生课后到有黄瓜大棚的同学家里看看,到这个天然的大实验室去实践、验证。这样,他们在学到了知识的同时,也分享了丰收的喜悦,更体会到知识的力量。

4.国情教育与课外科技活动有机结合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不但是传授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方式,而且也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生物课外活动中进行国情教育,是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我没有把国情教育脱离生物科技活动的特点进行简单说教,而是把国情教育的内容与我县的自然状况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有机结合。例如:带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到校外调查、考察,了解到我县因土质肥沃、气候宜人、水源充足,所以这里生长的土特产品种类繁多,主要有人参、细辛、鹿茸、灵芝等名贵中草药材一千多种,是久负盛名的“参药之乡”。实践证明,在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中进行国情教育,不但使课外活动小组成员的各方面能力有了提高,而且使我们组织的生物课外活动硕果累累。

中生物论文范文第6篇

针对上述缺陷,我们应当改变传统以老师演示为主的实验方式,积极推广探究式实验教学方法。探究式实验教学方法有以下优点:第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要求将实验课堂交给学生自己去操作,老师只是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学生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培养了动手能力;第二,培养学生的动口能力。探究式实验中学生可以与他人和老师进行探讨,这样有利于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第三,探究式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老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设计去完成,这样创造思维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有利于他们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教师在讲解种子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这一实验时,如果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则可以让他们去认真思考。当然在让学生自主实验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面有限,教师必须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讲解中必须注意适当的方法,不能全部一五一十地教给学生,教师可以先进行提示,让学生自己先思考。例如,在检测是否存在二氧化碳时,教师可以提示用石灰水来检测。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不仅让他们充分掌握了相关知识,而且还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设置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另外,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分清主次轻重,对于重点知识要重点讲解,对于次要知识可以一笔带过。

二、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除了上文提到的设置相关问题之外,还可以通过布置教室环境等方式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好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思考。生物课与其他课程不一样,它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和认识,例如,关于青蛙的结构,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在讲台上进行讲解,学生肯定也只是知道一点皮毛,如果教师能够将学生带到野外,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可想而知,学生对青蛙的认识必定能更加全面。老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以使提出的问题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得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比如,老师在讲解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知识时,可以先详细地向学生讲解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安静思考一会。然后,教师再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学生的探索精神得到了提高。另外,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将更高。

三、设置探究空间,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中生物论文范文第7篇

教具教学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效果非常显著。我在教学“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中有关肾小球的重吸收过程时,如果利用传统教学手段,则学生通常只能知道肾小球具有过滤作用,经常忘了其过滤作用,即把什么物质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和重点,使学生形象记忆,我选取生活中一些大小不一的种子和沙粒代表血液中的物质。然后找到一个筛子,这个筛子孔的大小刚好只能让部分种子和沙粒通过。课堂上在讲到肾小球的过滤作用时,我把种子和沙子混合后放入筛子过筛时,学生露出期待的神情,迫切地想知道到底哪些颗粒经过了筛子,哪些颗粒还留在筛子上。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更把抽象、难懂的知识通过教具的演示变得具体、简单,又增添新奇感,从而突破本节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具教学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的兴趣能弥补智能的不足,持久的兴趣会导致发明创造”。实践证明,制作教具时呈现出的新奇生物现象和成功制作,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而且制作一旦有所收获、有所创新,就会使兴趣更稳定,就会继续探索,从而喜欢生物,热爱科学。师生一起努力制作教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凡是有兴趣的事物,学生总会想办法接近它、认识它、获得它。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兴趣是学习的起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素质教育的根本理念是培养创新精神。教学中合理使用好教具,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课堂操作中亲自动手,通过不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分析归纳,表述结论等,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在讲授七年级《动植物细胞结构》时,按教材规定完成教学任务后,布置课外活动,要求学生回家后做细胞模型。第二天就有好几个同学拿着自己做的细胞模型来了,有的是平面的,有的是立体的。当然了花样百出要属细胞内各个结构的材料选择,如细胞核有的用乒乓球、有的用橡皮泥、有的用鸡蛋壳等。从他们多种多样的取材,形态各异的造型中,发现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勤俭意识生物教具不仅能反映出所要学习的生物现象,更要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生物理论,同时它的制作又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理论,这就要求学生在制作教具的过程中把生物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践。然后再总结经验,检验、检查自制教具的合理性、科学性及不足,通过来回、反复反馈,既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又用实践证明理论的正确,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同时在教具制作中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如何变“废”为“宝”,利用生活中一些废弃物,如废铁纸盒、木材下脚料、饮料罐子、饮料吸管等,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教具,既节约了资金,降低了教育成本,又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勤劳俭朴的优良品质,对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情感教育。

中生物论文范文第8篇

他们向教师求助,笔者利用问题引导:“1.为何蚯蚓喜欢待在吸管里不出来?2.根据你们之前的实验探究,蚯蚓对外界的刺激能做出相应反应吗?可否通过一些刺激让蚯蚓自己继续向前爬出吸管?”笔者在学生交流实验现象时有意让这组的学生谈了谈这起“蚯蚓的意外”。学生结合笔者提出问题给出了交流,大致如下:吸管让喜欢穴居生活的蚯蚓很受用,是有利刺激,因此蚯蚓待在里面不出来。我们用湿棉球轻轻碰触蚯蚓的后半段,模拟不利刺激,蚯蚓很快就自己钻出了吸管。实验证明蚯蚓对外界的刺激能很快做出相应反应。学生们通过这个突发事件,不仅巩固了相关知识点,还利用了自己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了一些生物现象,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这个突发事件不失为课堂的一亮点。如果教师在面对这一突发事件时不欣赏学生的创意,为了维持课堂秩序粗暴地处理问题,就错过了这一意外带来的风景,也失去了一次师生共同成长的机会,彼此也对探究活动留下了一些负面情绪,也错过了对学生创新积极性的保护和肯定。

二、教材使用的创新意识

教师作为师者,在创新之路上有的身体力行做好示范作用。教材不是圣经,只是教师学生教与学的工具,使用时不可照本宣科。笔者所在地区选用的是苏科版初中生物教材。在对教材进行研读和使用过程中,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季节等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或修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地面上的植物》一节中,教材以桃树为代表植物,让学生探究花的结构、果实的结构,体会二者之间的发育关系。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桃花虽常见,但在收集观察时存在许多不便:桃树种植分散、有些小区找不到;桃花花瓣容易掉落,观察时已不完整等。有一种植物,它在南方更常见,每年在笔者教这一节的时间成片开放,植株相对桃树也要小得多,获取和携带都非常方便,这种植物就是--油菜。油菜花的结构和桃花一样简单明了。更妙的是,只需要一株油菜就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开花和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由于活动所用材料不仅是学生熟悉的材料,更是学生课前亲自收集获取的,在课堂活动设计时就更有情境代入感,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评价方式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评价的关注点主要是关注学生进展的情况,是带有形成性和诊断性的。不仅要重视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如果有涉及探究活动,教师还要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另外还要密切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以进行恰当的评价。林林总总就显得评价多而杂,但不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一定要实事求是。对于学生做出的反馈应该耐心品读,对于给出的评价应当仔细斟酌:尊重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该肯定的则应用恰当的词句进行表述,切忌夸大;理解学生由于能力或经验等原因限制导致的不足,及时引导,而对于一些明显的错误绝对不能避重就轻以免影响其他学生的判断,该批评的批评。在批评时也要显得真诚,讲究批评的艺术,注意不要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