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工艺美术专业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In this paper, outstanding course building for practice
of “Ceramic Model Design” (Major of Arts and Crafts
(Direction: Glass and Ceramic Design) in Shanghai
Institute of Visual Arts is taken as an example so as to
probe into effectiveness and experience of Arts and Crafts
Teaching Mode Reform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在全国高等艺术院校陶瓷设计教育中,造型设计是一个薄弱环节,很多大学都没有造型设计方面的专业教师。陶瓷造型设计课程作为陶瓷教育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却常常被忽视,究其原因还是师资队伍建设薄弱,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老套与落后,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教学脱离社会实际需要。
因此,我们需要对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探索,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设计人才,以及直接能为企业服务的实用型人才。
二、以工作室为轴心的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1、构建完善的课程教学师资队伍
本专业师资队伍采用当前国际知名大学普遍采用的模式,设立30%的专职教师和70%的外聘教师结构,聘请工艺美术行业内的工艺美术大师、艺术家担任客座教授。他们以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精湛技艺,亲自示范操作并手把手辅导学生,以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作经验的积累。同时,鼓励外聘专家参与课题研究,指导青年教师完成科研项目。
另外,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构建青年教师“自我哺育”机制,充分调动青年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强化提高教学和科研的综合能力,实现在短时间内达到适应岗位要求的目标。如:派遣青年教师到企业中实践,建立一条使青年教师能够走出课堂――走进企业――回到课堂的渠道;支持青年教师不断开展科研活动。将青年教师纳入科研团队,为其搭建平台,提升科研能力;支持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各类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和会议,鼓励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使青年教师逐步成为业界突出人才;鼓励青年教师进行作品创作,在实践中提高业务水平;要求青年教师协助专家上课,做好授课准备和服务,参与教学工作,共同备课,并对学生进行课程辅导,定期举行教学阶段研讨会;从在职青年教师中培养青年学术骨干,完善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使师资水平不断提高。
以《陶瓷造型设计》课程为例,该课程负责人是一位在陶瓷艺术设计领域极具影响力与号召力,同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陶瓷企业管理能力的教授。课程主讲教师是来自国内艺术院校教授陶瓷造型设计的3位教授,他们在各自的教学单位都是陶瓷学科的骨干教师。课程辅导主要由本专业青年教师组成。在本教师队伍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助教1人,教辅1人,3人具有硕士学位,1人有企业管理与创办工作经历,3人为外聘兼职教师,现已形成一支知识、学历、年龄、职称、学课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另外,该教学团队每学期定期举行教研活动,分别对《陶瓷造型设计》课程大纲、教学内容、课程重点与难点进行探讨,教师间相互交流学习,以便在教学中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与优势,从整体上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2、工艺美术专业工作室的建设
工艺美术专业有一个共同特点是教学离不开工作室,因此专业学习着重以工作室教学为中心,强调学生对工艺技能的掌握,培养动手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在我们的教改过程中强调将教学工作室建设成浓缩的小型工厂或工坊。为此我们加大了对工作室的投入,目前使用空间达到三百多平米,可容纳三个班级90个人同时上课。另有研究工作室、柴窑工作室共九百多平米,形成一个设备齐全的集教学、研究于一体的工作室。
以陶瓷工作室为例,该区域划分为瓷土配制区、拉坯成型区、现代陶艺制作区、陶瓷彩绘区、陶瓷窑炉烧成区。在工作室,学生可以了解陶瓷的各种制作方法和工艺手段,从胎釉的工艺配方实验到拉坯、捏塑、泥条、泥板、注浆,经晾干、修坯、干燥、上釉、釉下和釉上彩绘、烧成工艺等。在《陶瓷造型设计》课程中,从创意制图、效果模型制作、工作模成型、粘接洗水、素烧到高温烧成等几十道工序均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
为了提高工作室的利用率,除了承担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以外,工作室还面向松江大学城七所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学年课时达到188节。
3、教学模式的改变与探索
1)、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
随着工艺美术工作室硬件建设趋于完善,各个工艺流程都能够在工作室中完成。因此,工艺美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是依据主要工艺流程或环节来设置的。如陶瓷设计方向课程设置:
一年级主要课程有:拉坯训练、抽象形体造型、工艺基础等;
二年级主要课程有:经典造型临摹、国外套具造型临摹、陶瓷工艺学、陶瓷釉上装饰、陶瓷釉下装饰等;
三年级主要课程有:现代陶艺制作、综合装饰设计、产品设计、专业创作等;
四年级主要课程有:毕业设计效果图表达、效果图与效果模型制作、制作工艺等。
这样的课程设置形成了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以工作室为轴心的教学模式”的一个大循环。高年级对低年级的帮助会直接产生影响,同时四个专业课程老师可互相交流,不同课程的老师和学生可以交叉影响。另外,本专业课程实施单元制集中教学,即把课时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不仅使课程增强了连贯性,又在短时间内集中解决多种问题,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工作室如同工厂的缩影,按工艺流程设置教学流程,同学们不但可以全面了解整个专业的实践操作流程,重要的是通过四年的实践学习,能掌握各种专业技术,毕业后能直接与社会接轨,可以独立创业,开办个人艺术工作室;也可以进入设计公司,迅速在某一设计岗位独挡一面。
2)、新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a、不断整合和调整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关注最新的陶瓷玻璃的设计资讯和发展趋势。
b、强调系统知识框架下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专家学者的理论传授和专题讨论,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改变“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模式,体现了信息化特征。实践课程在工作室进行实际操作,以及到企业参观、实习,形成设计作业与产业生产挂钩的教学新模式。
以《陶瓷造型设计》课程为例,主讲教师主要从各个历史时期世界经典的陶瓷造型设计产品出发,讲授陶瓷造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设计规律,提出设计课题作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陶瓷设计图纸的绘制以及效果图的制作,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讨论、报告和总结等。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课下进行市场调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即学即用。在实践方面采取教师示范和单独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锻炼,熟练掌握陶瓷造型制作的工艺流程。对于一些优秀作业,利用教学团队的社会资源,与企业生产相结合进行投产推广。
c、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让学生的学习创作不局限在课堂。采用教学和科研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项目的操作中得到锻炼,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比赛等。
3)、健全的教学管理流程
课前准备:提前一个月联系任课教师给予充分备课时间和准备上课所需要的材料、工具,开课前两周为兼职教师预定机票与住宿。
初期规划:正式上课的第一天,指定专职教师迎接外聘老师,并简要介绍学校上课的规章制度,如考勤等细则。
中期检查:当课程进行过半,专业负责人会了解课程的教学进度和课程实施情况,如果发现有偏离教学目标或没有达到预定教学效果的情况,会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以确保整个课程的教学水准。
后期成果:课程结束后,专业负责人和专业老师会观摩学生课程作品,检查作品的完成情况,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对需要改进的地方和任课教师做沟通。
4)注重产学研有效结合
本专业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条件与社会资源,形成企业、工作室、项目制相结合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新型教学模式。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设计项目。工作室与项目制之间紧密结合,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潜能,并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分为造型、拉坯、装饰、玻璃工艺四大方向,为学生提供校内、外良好的实习环境,完成从创作到成品的一体化进程。
三、以工作室为轴心的教学模式的成果与经验
工艺美术专业“以工作室为轴心的教学模式”筹划于2008年9月,并于2012年8月完成工作室的硬件改造,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013年7月,国内高校首个无烟柴窑投入教学使用,强调传统制陶工艺与现代设计思想的有机结合。基于该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施,本专业《陶瓷造型设计》课程被评为“2011年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2013年度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并获得“2014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的项目建设。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本专业已形成了完整合理的教学管理体系,拥有完善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大纲及教案,教学方法灵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职业学生;操作动手能力;培养;
【中国分类号】G455
对于职业学生来说,文化学习基础薄弱,在中学阶段,他们已是学习困难生,对学习没兴趣,才选择去职业学校读书的。因此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师改革那种从普通中学沿用过来的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大胆创新、探索出一套适合职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操作动手能力,使其成为合格技术人才。笔者结合职业教育工作实践,着重通过五个方面探讨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技能的操作
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形成的一定动作或智力活动方式 。技能学习是以掌握程序性知识为前提,一般通过感性认识看、听、模仿、反馈等过程由不会到会,自动化过程。人们通过多次练习形成的动作技能,按照动作技能形成的科学规律创建训练程序。
二、态度的培养
态度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社会性学习的结果,是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等不同情境作用下,通过对他人的社会示范、指示或忠告,将社会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态度,并在一定条件下产生改变和迁移。态度包括职业精神、职业信念、职业道德、创业精神、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个体在职业中不同表现。因此,职业教育要特别注意学生职业态度方面的培养,利于动手能力的形成。另外,个体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习得应用,不等于具备了动手能力。
三、模拟性教学的实施
模拟性教学是指课程的实施要建立在真实的情景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活”起来,通过“做中学”“动中学”来实施课程。“我们假定理论知识是情景的,因而能够把它们从教室迁移到并应用于学校以外的实践情境。”最有代表性的教学方式主要有:(l)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指学生自己制定项目实施的时间,选择合适伙伴,通过大量调查实践,尝试提出解决问题途径,并运用各种工具和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2)现场教学。现场教学是指师生把课堂设置于车间、地头、店铺等工作现场而进行的教学活动。(3)仿真教学。教学的场所由传统的教室转向实训室、广场、公园、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或经过特别布置的教室等,采用边讲边练、边讲边操作等教学方式,在模拟工作场景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四、实践型教学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通过实践性教学来完成 。动手技巧技能的培养主要依靠实训、实验、实习来完成。首先,学校应根据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巧技能,去分配比较完善的具有不同层次的操练场地与设施,着力培养一支经验丰富、责任心较强的实习队伍。其次,在实训过程中,学生要能摸、能动、能操作,做到在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最后,结合社团活动多次组织学生竞赛活动,聘请高水平的能工巧匠现场示范表演,开阔学生的眼界,训练学生的手眼能力。
五、校企合作的有机结合
从学校方面来说,校企合作能及时反馈社会需求,锻炼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从企业方面来说,校企合作可借用学校的力量,提高企业职工的教育素养,促进科研成果向现代生产力转变。中职学校自身的特点决定其与企业、行业存在着广泛联系,如果割断了这种联系,就会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校企合作的主要作用是:(1)校企合作是保证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校企合作使企业直接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让方案能更好的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的需要,对实践性教学提出更具体的方向,着重突出“以实践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思想。(2)校企合作是提高实践性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就目前职业教育情况看,除必要的校内教学实验、课间实习场地及设施外,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所有的专业配齐师资和实训条件,特别是阶段性和毕业前的顶岗实习,通过校企合作,利用企业人才(师傅)、真实环境中的设备资源和企业文化,对学生较强动手能力形成必备的条件。
目前校企合作易操作的几种形式:(l)学校与建设单位或某行业主动联系,进行生产实习或毕业设计。这是我们过去多年提倡的,它既联系了生产实际,又有创收,学生又能在实操中得到锻炼。(2)合作成立由学校、企业和相关行业组织机构组成的董事会或专业指导委员会。这些组织直接参与教学管理,带着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协助学校制定有关教学计划,特别是制定实践性比较强的教学计划,并可借此落实“定单式的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实现学校、企业在培训职业能力方面取得“双赢”效果。(3)合作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借助企业的支持,彰显学校实践性教学的系统性和时效性,有些专业必须建立专门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或实习工厂。如学科创办公司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措施,即每个学科都建立与专业教学对口的专业公司,实施产教结合、学科与公司合一的教学模式,把传统的课堂教学延伸到专业实践中,让学校向社会敞开,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在社会服务中提高,专业兴趣在实践中深厚,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积累丰富。
如笔者所在的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曾长期隶属于轻工业厅,规口为教育厅管理后,形成了以工艺美术为特色,以培养地方性人才为基础,为河南省培养了大量的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学校抓住经济发展机遇,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道路,学校与信阳、开封等城市联合办学,与多家装饰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办学协议。企业帮助学校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场所,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基地,进行大量的实际操作和第一线的实际锻炼。毕业设计以市场需求为课题,在教师指导下提出设计思路和方案,征询客户和设计公司意见,不断改进完善,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先后为装修公司做设计方案550套,为企业设计产品包装380套、企业形象设计120套,其中一部分已被企业实际应用,推向市场。以集团为平台,发挥省包装技术协会、省工业设计协会、省建筑装饰设计商会的作用,提供了大量专业人才需求信息。直接为公司企业输送专业设计人才1660名,及时解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了学生就业,取得了良好的人才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妙.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教育发展研究,2010,4
[2]林晓亮.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基本职业能力探讨,12页.硕士学位论文.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7
论文摘要:端砚行业的从业人员是端砚制作技艺作为西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戢体。同时也是“活”的瑞砚文化及其端砚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从肇庆市黄岗镇白石村等地端砚制作作坊的从业人员为例,可以探讨影响传统手工作坊的从业人员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寻求谈领域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方法并提出管理的建议。
一引言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作家冯骥才先生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的,是靠人传承下来的,如果从事民间艺术和技艺的艺人日益减少,遗产就要断绝了i1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言传身教作为传承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中,人的因素尤为重要izl0
端砚制作技艺具有浓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是端砚制作艺人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无形资产,是通过有形作品呈现的无形财富。端砚制作工艺作为雄庆的传统手工艺,经过无数端砚制作艺人的努力,制作艺术越来越精湛,既人文荟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原汁原味,保持着浓厚的地方特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于民间,成长于民间,繁荣于民间,具有民族性和大众性的特点,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2006年5月20日,“端砚制作技艺”作为传统手工技艺被国务院正式认定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t310
端砚行业作为典型的传统手工业,由于其手工作坊的行业背景,形成了制作工艺精湛、生产流程独特以及产品数量有限等特点。如果单一从扩大生产组织规模的角度“发展”传统手工业,有可能丢失其传统文化特色、象征意义和存在价值,导致传统手工艺的湮灭。因此端砚行业作为传统手工业的现状将继续存在,而且因其稀缺的存在形式和产品的独特性而备受瞩目。
肇庆市黄岗镇白石村是中国的四大名砚之首—端砚的发源地,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当地的制砚村民。当地制砚起源于唐武德年间(公元618年),距今已有1 300多年的历史。端砚制作工艺不但使白石村成为名副其实的砚乡,也使其成为一项长盛不衰的文化产业。2003年广东省科技厅批准黄岗镇为广东省端砚专业镇,肇庆市政府命名黄岗镇所属的白石村为端砚文化村,这里聚集了几百家端砚家庭作坊,其主要设在农户的房前屋后、院落屋内,是国内成熟的大规模生产端砚的作坊区。
二、传统手工作坊工作满意度研究方法
近年来我国人力资源工作满意度研究得到了重视。吴宗怡、徐联仓i41对于msq量表进行了修订和使用;卢嘉、时勘}s}研制出了我国的工作满意度量表,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此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它的测量结果与msq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该问卷涉及对管理行为的满意度、对管理措施的满意度、对工作回报的满意度、对团体合作的满意度、对工作激励的满意度五个方面。一个明显的不足是,这些量表的实证研究都主要集中在经营管理模式较为成熟的现代企业,而对传统手工作坊的从业人员进行工作满意度测评,是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一个空白。端砚作坊的从业人员是继承端砚文化的主要力量,是端砚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载体。研究这支特殊的人才队伍,可以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以及他们对所属组织的期望,从而达成作坊主与从业人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进而增强这支队伍的归属感和凝聚力,降低传统文化行业从业人员的流失率。在国家大力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关注传统手工作坊从业人员的生存状况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1.量表的设计。本研究之量表的设计参照了国内t外相关的研究文献,借鉴了多个成型量表的设计要点,形成了量表的初稿。同时邀请多位组织行为学以及管理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连同端砚行业的资深企业管理人员组成聚焦小组,经过头脑风暴和专家法编制修订而成,力图反映端砚作坊的实际情况。为了评定的科学性,本研究均采用7点评定方法对每个项目进行评定,0,1,2,3,4,5,6分别表示极度不满意、不满意、有些不满意、中立、有些满意、满意、非常满意,得分越高表示越满意。
2.信度、效度分析。计算工作满意度六个维度的分量表cronbacha系数分别为0.89,0.91,0.94,0.89 , 0.91和0.90,说明测量的一致性程度很高并且内部结构良好,量表具有很高信度。在田野调查的初期,经过了两天的试调研和小规模的数据测算,验证了量表架构以及问项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工作满意度量表的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原构思中分别属于师承关系、工资收人、工作环境、工作本身、作坊福利、职业发展6个方面的项目都很好地进人了各自因子,各个项目在各自因子上的载荷都在0.50以上,而在其它因子上的载荷总体很小,因此6个因子也即该行业从业人员工作满意度的6个维度,即由因子分析推导出的量表具有很高的内容效度。
三、研究发现
调查组共发放215份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间卷196份,有效回收率91.16%。受调查人员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如表1所示。
统计显示,受访人员总体的工作满意度分值为4.024,即满意度为67.1%,属于“有些满意”,与较好的水平75%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各满意度要素的影响显著性如下:
1.师傅传授意愿对从业人员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师傅传授意愿越明显,传授方式越恰当,从业人员满意度越高。端砚作坊从业人员离开自己的家乡到白石村工作,在端砚作坊内除了打工挣钱,主要希望在这个端砚之乡跟师傅学习正宗的端砚制作技艺。调查得知,他们在工作中对师承关系感到“满意”和“有些满意”的占13%,认为关系属于“一般”的占60%,对师承关系“不满意”或“极度不满意”的占27%。师承关系的总体满意度直接决定从业人员在本行业内的留职意向,也是作坊主稳定从业人员队伍的重要因素。从业人员对于“如果师傅不愿意传授技艺,就到别处去学”的问项的认同率达到63;对于“如果师傅愿意传授技艺,工资低一些也无所谓”的问项的认同率达到71%0
2.绝对收入对从业人员满意度影响不显著,但是收人的公平性和准时性对从业人员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同一地区、同类工作的报酬相差不大,从业人员对工作报酬的满意程度主要是与在其他行业工作可得收人进行横向比较的结果以及与在家务农的收人进行纵向比较。调查结果显示:收人适中、按时足额发放、不随意克扣,这是端砚作坊从业人员总体工作满意度居中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是从工资构成的角度看,目前城镇职工工资大多数包含必要的社会保障基金,但端砚作坊从业人员普遍没有。据实地调查了解,端砚作坊从业人员因流动性强,他们更多看重眼前的实际利益,普遍希望全部收入以现金支付。因此如果把养老、医疗保险费用从收人中扣除,他们实际到手的工资就更低了。许多端砚作坊从业人员的实际收入只能维持跟前的简单生活,难以养老和防病。他们之所以有小额积累,是因为他们把日常生活费用压缩在温饱水平。
3.工作环境对从业人员满意度影响不显著。调查结果显示,从业人员对于工作环境中的“噪音”和“粉尘”没有太大的反感,认为“一般、习惯了、无所谓”的占到76%;只有5.6%的人认为“有害身体,不满意”;还有18.4%的人认为“比较原来的工作环境,已经很好了”。
4.工作时间、劳动强度是工作本身的两个重要评价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工作时间对从业人员满意度影响不显著。在访谈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大多数端砚作坊没有固定的工作日和休息日之分,从业人员的工作自由度比较大,只有当接到批量订单时,才需要加班。由于端砚作坊从业人员大多数来自外地(外村、外镇或广西等地),他们吃、住都在作坊附近统一租用的房屋内,对于计件工来说,他们既有时间加班,也有意愿加班,目的是多挣钱。
劳动强度对从业人员满意度影响不显著。虽然工人的劳动时间普遍很长,但在工人对劳动强度的感受上矛盾不大,有79%的从业人员认为劳动强度在完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因为对比其在家乡干农活的经历,端砚作坊的工作俨然要轻松一些。虽然从业人员上班和加班都是自愿的,但是超长时间劳动必然加速劳动力的损耗,损害从业人员身心健康。从从业人员对问卷最后一题“自由表达想法和建议”的回答中也可以看出,他们中不少人建议“希望每次任务完成后有一定的休息时间”。
5.调查显示,端砚作坊从业人员在住宿和膳食方面的满意度居中。由于从业人员大多来自外地,他们的住宿和膳食都由作坊主安排。大多数端砚作坊在伙食方面的做法是:从业人员一天的工作餐都由作坊主统一供应,主要保证从业人员吃饱。作坊主、师傅和徒弟一起用餐,没有分别对待。满意度居中的原因主要是作坊主没有偏见,全体从业人员一视同仁,同甘共苦。
6.获奖、晋升和创业机会对从业人员的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即学习与成长机制越完善,从业人员的满意度越高。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与国家、省、市相关部门多次联合举办的端砚评奖活动、“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等称号、职称的评选、晋升活动以及攀庆市人事局开设的工艺美术专业职称资格培训,向端砚作坊的从业人员展示了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对从业人员的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同时,端砚行业近年来呈现的良好发展势头,尤其是肇庆成为“中国砚都”、“端砚制作技艺”作为传统手工技艺,被国务院正式认定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振奋人心的大事,使得从业人员有更强的信心投身端砚行业,寻求创业发展的机会。因此行业发展前景成为影响从业人员工作的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管理建议
1.保障传承。传承的实现形式大体有两种:一是自然性传承;一是社会干预性传承。自然性传承是指在无社会干预性力量的前提下,完全依赖个体行为的某种自然性的传承延续(如肇庆民间诸多的“端砚世家”)。这种自生自灭的自然传承方式往往因为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个体的变迁而受到极大的制约。社会干预性传承是指在某些社会力量干预下的传承。这包括行政部门、立法机构、社会团体的各种行政干预和支持。通过行政、立法所产生的某种强制性干预力量尤为重要。端砚制作技艺的社会干预性传承主要有两方面:其一,通过政府干预性力量支持或保障端砚制作技艺自然传承活动的实现,包括采取法律、技术、行政、财政等措施,建立端砚制作技艺传承人保障和激励制度,促进端砚文化遗产的传承;其二,将端砚制作技艺的传承活动纳人教育途径中,使之成为青少年教育、社会文化发展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强化师承。端砚作坊的从业人员从一个普通的雕刻工匠成长为著名的国家或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成长过程,通常需要1020年的时间。师承制度在端砚行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也是符合这个行业特点的人才培育制度,实践检验证明师承制度是适合端砚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的。通过强化端砚作坊师承关系建设,充分发挥端砚大师、师傅、老艺人的作用,以老带新,言传身教,把他们长期积累的经验,良好的艺德,娴熟高超的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是非常重要和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 本土文化 高校美术教育 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方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代表和文化特征,具有浓郁的本土气息,反映了一个地域内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高校美术专业学生通过对美术与本土文化内在联系的学习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不同的地域文化,知道本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习本土文化的热情和兴趣,唤醒对民族本土文化的热爱。树立传承和发扬的主人翁意识,让民族本土文化的意义牢固镌刻在自己的灵魂深处。
如何才能将本土文化更好地引入高校美术课堂,是高校教师需要思考的。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每一个省市区都有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如何看待这些文化历史资源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正确引导,因材施教
由于大学的生源较宽广,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本身就受各自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情趣,要介绍当地文化,就要正确地引导和因材施教。首先,教师要熟悉当地的文化脉络;以版画课程中木刻为例,湖湘文化的源头在于楚文化,历史悠久,出现了大量的造型优美、色彩丰富的艺术佳品,而现存的滩头年画就是代表之一,滩头由于地处内陆,避开了各种战乱、灾祸,才使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完好地保留下来,成为我国四大年画产地之一,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教师要深入了解这个画种的特点、历史沿革、文化传承,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学生的审美情趣不同,学习兴趣有高有低,可以鼓励学生介绍家乡的美术作品、文化等,再由教师加以引导、类比,凸显出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山西的学生可以介绍当地的剪纸艺术,广西的学生可以介绍当地的竹编,由教师从造型、题材、功用等方面加以分析,使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再激发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兴趣。
二、因地制宜,融入课堂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本土文化能否以更大的比例纳入美术教学课堂,融进美术教材里,凸显本土文化的价值,让学生获得对本土艺术的重新认识和对本土文化的基本信念?这个问题急需思考。
1.整合当地艺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如何在美术课堂里结合教材渗透本土艺术?我省有丰富的本土艺术形式,如泥塑、瓷器、木雕刺绣、扎染、版画等,如果给美术专业的学生定期开展本土艺术的综合实践活动,那么通过实践不仅丰富了课堂,更保证了本土艺术的传承,体现了教学的有序性和长效性。
2.利用独到的教学资源,拓展教学。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学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及特殊的人才资源,因地制宜利用挖掘才能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例如:我在上版画课程时介绍了我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常宁板桥镇的版画作品,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有些常宁籍的同学回家时收集整理了家乡的艺术形式再反馈到课堂中,引起其他学生的羡慕,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还经常邀请一些本土艺术家跟学生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在学习本土艺术的过程中,冲破思维定势、回归人类本性,有益于学生情感观念的形成和民族气质的造就。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美术教学多是以视觉教学为主,数字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强化教学效果。例如教师亲自拍摄、收集一些本土文化具代表性的图片,其色彩效果和艺术感染力是课本图片难以比拟的。再如利用视频播放民间美术的制作过程,其生动性、细致性和准确性是教师的讲授无法达到的。设计软件应用到讲授本土文化课堂教学中是教学的创新领域。例如利用photoshop和CoreIDraw等软件制作出单元形,然后进行复制,就能轻松制作一些连续纹样和对称纹样,学生不用像以前那样不停地重复画,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利用PowerPoint和Macromedia FLASH MX整理网络图片、音乐等资料制作欣赏类作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网络的即时性和便利性,可以轻松找到相关资料和信息,让所学知识及时与世界接轨,让知识的更新换代更迅速,让学生通过网络初步了解其特点及审美价值,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的条理性、直观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通过课堂作业,让学生理解、创新本土文化
没有创新实践,便没有继承和拓展。我们在将本土文化结合到艺术教学中时要鼓励学生在掌握特点的基础上,敢于实践,勇于创新。通过不同的课堂作业形式检验教学效果。
1.本科生要求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怎样看待不同的地域文化,如何将本土文化融入美术创作中,是最难教授的内容。临摹、复制本土艺术作品,通过自己的理解创作新的美术作品,以论文和作品的形式总结自己的所学所想是我在课程中经常布置的作业。如木刻年画、刺绣、泥塑、扎染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本土艺术创作过程的构思、构图、制作等,从实践中体味民间艺术构思的大胆想象、构图的无拘无束、造型的变化夸张、色彩的强烈热闹线条的粗犷简略。
2.作业要与日常课程相结合。在绘画创作中融入本土文化的元素,让学生通过与日常生活结合制作美术作品。例如将传统的木版雕刻印制转化为平面设计和版画课程,在图案设计课程中结合湘绣的造型元素,在绘画的构图课程中借鉴圆形式,对称式、方形式、S形式等常见的本土文化形式、在内容选择上,更多的是大学生生活题材。同时积极注入新时代的元素,使其在继承中得到发扬,在发扬中不断创新,使作品既有古朴的美感又充满时代气息。这真正实现了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新课程理念。
总之,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何将本土文化引入高校美术课堂,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是高校美术教育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正确引导,加以善材利用,需要美术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张仃.让工艺美术与民族绘画携起手来[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204.
[2]刘斐.民族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18期.
[3]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M].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
[4]李玉.中国民间美术赏析[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趋势
论文摘要: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中国的就业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与深刻的影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大环境,当前地方高校应当立足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有效整合各项资源,切实践行产学研一体化,科学调整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一、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规模过大
当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多大学把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学校创收的专业,没有从自己所在地域的特点、文化特色,学校专业优势等方面来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造成了专业设置上的重复和浪费。近几年来,由于唯生源是图,国内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万人规模的大学。艺术设计教育的这种规模扩张,特别是新办专业的地方院校,由于各种条件限制,难以遵循艺术设计专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这种情况导致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体系结构趋于学科化、同质化:办学层次浅,更趋向学科性。专业教育只限于基本专业理论和基本专业技能的传授,实践教学没有条件也没有能力进行。
(二)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不适应时代当下的要求
很多地方高校在教育管理上欠缺程序性、规范性。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上课随意性很大,因人设课、盲目增减的情况不同程度的存在。因为短时间内快速膨胀,教师队伍建设不容乐观,科研学术水准参差不齐,更无法说到良好的梯队建设了。
此外,虽然我国工艺美术高等教育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说,具有现代意义的以工业产品为主体的设计教育却只有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艺术设计教育多从美术教育派生而来并且多从工艺美术专业更名而来,是一种以美术为基础的设计模式,一直不大重视与技术、经济的联系,也不考虑经济对设计的影响,沿袭这种设计模式使得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束缚。
(三)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空前增大
数据显示,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随着2009年全国611万人从高校毕业,待就业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这个数字约等同于中国高校扩招之初——1999年全社会所有拥有大学毕业文凭者的总和。那时,全国各类高校待就业毕业生还不到30万。而目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中国青年权益状况报告》显示,中国高校毕业生待业率已达到15%左右,远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
造成这一现状,最直观的原因便是自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根据2009年11月9日教育部网站的消息,全国普通高校由1998年的1022所增加到2008年的2263所,增长比例超过120%。其中,地方高校由1998年的759所增加到2008年的215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数目则锐减——这是高校大量合并所致。地方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数由1998年的225.8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1850.5万人,增幅达8倍之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的如此庞大的毕业生数量,让社会需求无法消化,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情况成为事实。而地方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尤甚——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部分专业就业率区间分布》显示,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尽管有些学校的部分艺术专业就业率较高,但还有一些艺术类专业的就业率低于60%。
(四)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师资建设严重滞后
相当多的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结构比例失衡,其中严格意义上的设计人才比例很小;教师队伍知识结构也存在明显的不合理: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艺术设计教师队伍在教学中明显与社会、市场、时代的要求相脱离;社会急需的一些新专业(如数字媒体技术等)教师情况堪忧:本专业毕业的教师多数学历职称较低,教学经验不足,非本专业毕业的教师多数为其他艺术专业毕业,而后经短期进修后上岗的,很难说完全胜任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 转贴于 (五)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素质偏低
囿于历史原因,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一直以来以文科生为主要生源。近年来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受社会需求的影响,功利心过重,片面地要求子女报考艺术设计类专业,造成一窝蜂式的艺考热。很多考生都是考前经过短期填鸭式的专业突击而后报考的。可以想象,这样的生源进入学校后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这些对设计既无兴趣又无天分的学生不具备足够的艺术思维或创造力。此外,近年来大量理工科院校兴办艺术设计专业以及社会对工科人才的需求,使得很多理科学生也能够报考艺术设计专业。很多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并无兴趣,但从就业及收入等方面因素考量,最终选择了艺术设计专业,基础专业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相对缺失使得艺术设计专业的理工类学生整体艺术修养与专业技能层次相对偏低。
二、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研究
针对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加大改革力度,转变旧有的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优化课程内容和结构,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教育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构建出我国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科体系,使艺术设计教育办出自己的特色,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一)合理控制招生规模,避免重复专业的设立
地方高校应避免以往大而全式的跟风浪潮,合理考量自身的专业设置,建立一批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专业,把在校生数量控制在自身师资条件和教学设施条件等综合因素的评估范畴之内,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与毕业生质量。
(二)改革教学模式,优化培养目标,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应该找准自身定位,创建符合地方高校发展长远规划的,重视地域特色及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全新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以往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同时,应该利用地方高校的学科优势,与本地区的经济需要相结合,深化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为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创作良好的运作模式。
(三)以人为本,重视艺术设计教学的主体,确立人性化的教学理念
包括依靠和壮大提高教师队伍,逐步提高师资水平和抓紧教学梯队的组织建设;尊重科学的教育规律,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等等。
总之,尽管地方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只要立足自身实际,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指导学科建设,用以人为本科的理念应对具体教学,就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壮大和发展地方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的符合市场需要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林细莲.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及应对措施[J].社科纵横,2009,(5).
[2]冯建军.创新教育与课程改革[J].江西教育科研,2000,(10).
[3]王果胜.大众化教育与教育管理制度创新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3,(1).
论文关键词:电脑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实践
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是面向我国信息化产业相关领域的一线专业,是艺术设计理论、技艺与电脑操作技术有机结合,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是传媒学院的重点专业。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学校与行业、企业以及劳动力市场对接与合作的办学机制,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适应区域特色的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一、正确定位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将最终决定人才的专业技能水平,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要按照产业职业岗位对员工理论、技能的最高要求进行专业规划和建设,要将“就业岗位需要什么,专业就教授什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高行动纲领。高职的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一定的艺术设计创作能力,系统掌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利用各类图形图像编辑、室内设计软件工具实现不同的设计创作,能在平面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形象设计等行业领域从事电脑设计、制作和管理的中、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因此,高职电脑艺术设计的人才,除具有必需素质和职业道德以外,学生通过学习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知识面宽广、富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即具有熟练的软件操作能力,又具有丰富的专业设计实际能力,此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公关管理能力,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性复合人才。
二、制定适应市场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由专业教学计划来体现,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合理、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前提。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方案的制定与调整,主要受区域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其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首先要做到对产业发展趋势和变化的深入了解。根据新疆及巴州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结合边疆少数民族区域特色,我们感到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趋势是自然和科学,民族性和地方性是该专业突出主题。在制定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对教学计划进行了重新的调整,增加部分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并相应调整了课时分配;对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则增设新课程,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充实,突出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实用性;科学论证,对有关课程进行整合,课程开设顺序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目前的专业教学计划,将课程分为公共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以及选修课程四大部分,实现了课程模块化,综合考虑了对学生的必须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必须的专业理论基础及过硬的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求,具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注重全面素质教育的特点。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定位更准确,能顺应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合理构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电脑艺术设计是一个覆盖面极为广泛的大专业概念。电脑艺术设计涉及了商业平面设计、商品包装设计、标志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网络设计、CI设计等专业方面。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办学方向上可根据市场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学校自身的优势,有所侧重的构建课程体系,以形成自己的特色。根据几年来的工作实际以及市场调研的反馈,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做了调整,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电脑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确定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增强了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能力应用的新内容,开发了新的课程和实训项目,完成了从旧的教学体系向新的专业模块式教学体系的转变。变从前的公共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模块为公共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核心技术课和考试课五大模块。每个模块之间及课程的设置都根据需要进行了调整。比如,将原有“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门课程按照现代教学要求,合为一门“设计构成”课程,克服了原有教学过程中,重点不突出,教学风格不一等不足,加强了课程在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之间的衔接与配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四、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就必须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现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产学结合,即学校与企业、生产单位、社会合作培养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获得市场意识和商业化设计信息,及时把握社会和企业所认同的设计潮流与动态,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以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术技能,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扩展他们的专业知识。基于这一认识,根据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实用性特点,以市场为依托,结合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教学的平台放在企业,放在生产第一线。克服了传统美术或工艺美术教学模式下,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的弊端。
(一)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专业教学与设计开发的一体化传媒学院通过个人出资一部分,学院出资一部分,建起了校办产业“大博士”设计制作中心,购置电脑及教学必备设施设备,并根据市场变化和社会需求随时更新教学设施设备。对内为实训工作室,承担专业课教学实践及培训任务;对外为设计工作室,采用公司运作模式,通过与相关企业开展业务往来,并将有关设计与教学紧密结合,不仅成为学生学习专业、走向社会的练兵场,为学生勤工俭学提供了岗位,而且搭建了电脑美术专业教研室对内、对外开展教学研究与技术合作的平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订单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并制定具体的工作内容,按照工作流程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参与实际广告图像制作设计的全过程,并从中得到锻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充分运用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而且通过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实际问题的处理,学习了新的知识技能,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二)积极与校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教学与社会实践一体化。校外实训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不同于校园环境的实践教学场地或环境,提供专业技能训练学院尚不具备的、必需的现场设备、师资或其它设备,同时又为学生提供了就业前企业实际工作的全方位预演。为此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努力探索校企合作的关键点,寻找联系行业企业的纽带,将“产”与“学”联系起来,并充分发挥这条纽带的作用。比如利用政府、行业协会、专业管理委员会、企业等部门与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开展深度合作,如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共同承接设计项目等工作,一方面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另一方面为企业和社会输送适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五、以“改革每一次课”为突破口,突出实践教学主体地位
电脑艺术设计教学必须遵循一般性学科的教学方式和规律,但又必须有别于其他专业的教学方式和规律。因为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是利用电脑这个媒介工具将电脑软件技术以及现代数字科技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学中讲课和上机都呈现有实际的设计案例,着重强调设计理念的思维创新,要求学生能学以致用,做到实际操作与理念思维的有机结合,并以此提高设计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以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为驱动,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和实践动手技能。从上好每一次课入手,每一次课以真实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设置实践教学训练项目,营造教学情境,编制实训大纲,让学生每一次课都能进行真实的或仿真的生产性实践训练,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标准的结合,教学方式与生产流程的融合。在每一次课的内容中都融入了职业资格内容,将专业所对应的岗位操作技能融入至每一次课中,实现了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的结合,教学方式与操作技能的融合。
六、注重电脑美术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
美术教育与电脑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是不同人才,培养不同的人才就需要不同的培养方法。从各类职业院校相同专业学生的设计作品来看,在设计中照搬模仿现象很明显,设计缺乏创新,作品比较单一、平淡,在别人的设计理念里跳来跳去,真正具有创新的设计作品不多。因此,要提倡教师对不同艺术风格的吸收,加强对创造性思维教学理论的研究,并把其他学科一些专门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运用到电脑艺术设计教学中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设立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创新意识。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其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设立创新学分,将课内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对有创新精神并在实践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认定学分并给予奖励。创新学分主要由设计竞赛、行业证书和社会实践三部分构成。
一
总是要回顾历史的长河,才能看到未来的发展与方向。
在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看来, 如果从世界美术史的整体图景看待中国美术的历程,我国美术为人类艺术做出了三个无可替代的贡献。首先是宋代的绘画,尤其突出的是山水画和以花鸟虫草为母题的绘画。宋代的山水不仅在表现手法而且在观念上独树一帜,范宽、郭熙、董源、巨然等人的作品分别创造了以高远、平远、深远为宗的北派山水与江南风格,而这两种风格观念正好对应于欧洲风景画中后起的英雄式风格与田园抒情风格。自此山水画成为中国美术的主导。这是人类艺术史上独树一帜的事件。南宋院体绘画的写真成就堪与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再现性美术相媲美。后者致力于创造栩栩如生的人物,而前者赋予了花鸟草虫同样的生命。当欧洲传统中的鸟禽看若标本,宋画中的鸟类形似而传神。这是了不起的伟大成就。人文画的观念在很长历史时期里遮蔽了其熠熠光彩。集诗书画三绝为一体的文人画的兴起,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特殊事件。从专业的角度看,文人画属于业余兴趣的产物,它却主导了我国的美术思想。西方美术教育引入中国是中国美术史的重大转折,专业美术院校由此诞生,油画成为中国美术的重要力量,作为参照系,中国画的概念由此产生,中国画的画法也由此改变。如无西画的参照,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等画家很难说能超越文人画传统而自创新格。当然,中国美术的重大事件不限于所列之事,只是点出中国美术在世界艺术史中几处高光而已。
具体到中国美术历史的渊源,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梁玖认为,中国美术历史的空间边界至少包含五个重要范畴――中国美术认识历史、中国美术思想历史、中国美术创作历史、中国美术文明历史、中国美术交流历史。其中的中国美术创作历史又包含中国美术技术史、中国美术材料史、中国美术作品文献史、中国美术风格史等。因此,每一个中国美术历史设计的范畴都可以勾画出相关“最具标志性的事件”。
只有确立了“审视”中国美术史“最具标志性事件”的标准后才能做出非主观的陈述。这个审视标准至少包含四个衡量指标:改变、新增、推进、影响。即,一个美术事象的出现或存在改变了原有美术承传、新增了美术元素、推进了美术文化变迁、影响了当下和未来美术的演进。梁玖依据评判中国美术史“最具标志性事件”的八字标准看“中国美术史最具标志性事件”有二十大项目。即:
1.东汉鸿都门学的建立。创立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 (178年)二月的鸿都门学是汉代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的高等专科学校。因校址设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
2.南朝齐谢赫在著作《古画品录》提出了审视品评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标准与重要美学原则――“六法论”。
3.唐代画学形成了中国完整的美术学学科体系。如花鸟画、山水画等在此时成为独立画科。
4.唐代张彦远著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全书十卷,可分为对绘画历史发展的评述与绘画理论的阐述、有关鉴识收藏方面的叙述、370余名画家传记三部分,具有当时绘画‘百科全书’的性质,在中国绘画史学的发展中,具有无可比拟的承先启后的里程碑的意义。”
5.宋代建立了制度明确的画院制度。宋代画院“成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最为完备的规模最大的艺术教育机构”,并且在宋徽宗时成立了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历史上唯一的专门绘画学校,即国子监“画学”。
6.清代出现绘画“四僧”学派。“四僧”是指原济(石涛)、朱耷(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抒性灵。”
7.1903年制定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系统――《癸卯学制》。《癸卯学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它的实施宣告了封建教育制度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8.1906年两江师范学堂创设中国高等学校中第一个图画手工科,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近代化的美术师资和艺术人才。
9.1912年11月乌始光等创办中国现代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其成立“掀开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的第一页,标志了具有现代美术教育理念的新型学校的正式诞生,从而构建了一个确立先进的美术教育体系、培养专门的美术人才、造就未来的美术大师的实验平台”,也使当时的中国美术教育具有规模系列效应,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
10.1930年秋改1928年3月1日创立于杭州西湖罗苑的国立西湖艺术学院于1930年秋改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并附设高级艺术职业学校,是该校的倡建者和创办人。学校以“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为宗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是当时国内有名的艺术学府,隶属于教育部。
11.1942年5月28日晚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的著名论断。该讲话思想对中国艺术文化的创造变迁具有重要影响价值。
12.1949年7月21日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中国美协前身)在北京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宣布成立。
13.1950年4月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与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合并成立中央美术学院。
14.“美术”。
15.出现“伤痕美术”观念。 即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出现的美术现象。
16.“八五思潮”的出现。即上世纪19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种美术思潮。它对当代的美术甚至电影、音乐等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17.1989年2月5日“中国现代艺术展”开幕。
18.1994年东南大学成立艺术学系。这是中国第一个将“艺术学”设立为高等教育制度的行为,为1997年教育部将“艺术学”确立为艺术学科目录中的“二级学科”奠定了学理与事实基础,也为中国艺术学学科的探索构建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19.2001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20.2011年“艺术学”独立为学科门类,开启了建设中国美术学学科新秩序的时代。
二
曹意强认为,中国的美术学科以20世纪初建立专业美术院校为起点。我国的美术学科原初是欧洲和苏联的融合体。自18世纪以来,美术学科包括绘画、雕刻、建筑与美术史与理论。这是培养美术专业人才的完备体系。专业院校均设置国画系、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工艺美术系和史论教研室。
梁玖用具体的时间段以“学科”概念审视“中国美术”,依据时间变迁而论,可分别为五个阶段:其一,1903―1949年9月,初创多元建设时期。其二,1949年10月―1966年6月,变革完善时期。其三,1966年7月―1976年10月,“”美术观念时期。其四,1976年11月―2000年,恢复重构系统化时期。其五,2001年至今,深化规范建设时期。
与其他艺术学科一样,中国美术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违背美术教育规律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美术学学科建设的问题,梁玖认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其一,缺乏独立思想;其二,缺乏自主规格;其三,欠缺学科理想;其四,欠缺真正的学术独立;其五,缺乏真正的思想者;其六,欠缺当代学科学术。因此,美术学科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科研究、作品创作的观念、方法、资源、评价上等都显现滞后现象。而中国美术学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是存在缺失“多元成长取向形成规格的任务目标设定”问题。这是缘于中国美术界欠缺真正的美术思想家和美术教育家与缺乏本土美术教育思想所致。
作为国务院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曹意强指出,目前的本科设置目录有些地方违背美术教育的规律,分为中国画(含书法)、绘画、设计和雕塑。在此油画与版画的名目消失而合混表述为绘画,仿佛中国画不属于绘画。这种违反艺术教育常规的分类极不利于油画与版画的教学。美术学科和整个艺术学科一样,不仅存在有违规律的目录设置,而且学科的管理划一,评估体系极不合理。目前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分四类:专业艺术学院、综合艺术学院、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这四类的艺术教育的资源需求、师资力量、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应有所侧重,宜采取分类管理。在评估体系上,采用量化的标准,这看似公平的方式正在严重影响我国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现行的评估标准不尊重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则,也不考虑专业的特性,更无视学校或个人的实际创作、研究与教学水平。可以说,现行的评估体系貌似科学,实则是底线标准。好的学校与次的学校排在同一量化线上,表格中的数据是打分的依据。这导致各院校忙于跑学科点、争项目、搞出版,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教学、创作与研究的本行上,因为前者而非后者决定了学校的命运。教师的晋升也是这样,学术与创作的水平无所谓,教学更是如此,重要的是在核心级刊物上发表相应数量的论文篇数,并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这种底线量化标准和上述存在的问题,如不加以改变,势必会妨碍中国美术学科的发展,只有纠正了这些原本不应出现的问题之后,我们才能展望中国美术的前景。历史已证明,美术学科理应会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巨大贡献,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动机不是美术吗?但前提是这台发动机必须正常运转。
就美术学科设置问题,梁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中国美术学的课程设置”宜实施“生态性主体成长课程论”。概观“中国美术学的课程设置”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其一,缺乏独立思想守候;其二,缺乏规格;其三,缺乏本土体系;其四,缺乏创造力度;其五,缺乏精神学术成果体现;其六,仿效与模式传统太重;其七,缺乏前沿针对的成长引领性;其八,缺乏中国美术学科课程论思想体系。
学校的课程包括两个部分――成文课程和非成文文明风景课程。成文课程,即指明文规定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如:《外国美术史》《油画技法》《美术学科研究方法论》等等。“非成文的文明风景课程”,即指显现形成学校与学生之人文精神气象、品质、格局、境界的非规定课程。如潜在课程、非规定良好行为惯例,等等。
“中国美术学的课程设置”的理解并不是单一的,可以理解为是指“美术学理论学科”。如《美术原理》《美术思潮》《美术生态学》《美术学术》《美术文化论》等学科的史论范畴系统。也可理解为“整个美术学科”,包括美术哲学、美术原理、美术教育、美术批评、美术创作实践、美术管理、美术经济、美术传播、美术消费等。这表明,美术学科中习惯口语式表达的观念盛行,这也是“中国美术学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非学术性的体现。
三
中国美术学作为艺术学科中一门博大精深的学术课题,它不仅反映着民族的历史积淀,也预示着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国美术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状况的表现,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状况的标志,也由此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人类的生存价值。
谈到中国美术学应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承担的核心使命,梁玖用了“十字方针”总结,即承传、创造、显现、润泽、外交。简单界定这“十字方针”就是:中国美术学应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好承担“承传”中华视觉文明的作用;中国美术学应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好承担“创造”中华视觉文化的作用;中国美术学应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好承担“显现”中华视觉智慧的作用;中国美术学应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好承担“润泽”中华民众心灵的作用;中国美术学应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好承担“外交”作用。因此,“中国美术外交学”应该被意识和构建。
论文摘要:目前,不少中职学校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脱离了职业需求,盲目地注重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木能做到把“职业所包含的更多必需的内容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得以实施。要解决这个问题,中职学校在人材培养过程中必须树立“职业本位”思想认识到知识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的并重关系,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做到同样重视、同样落实。
中职学校积极奉行的是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人材培养模式,前者由于各种各类的评价、要求、比赛、考核等相关政策、措施都已经较为完善,所以学生的技能培养都会尽学校的最大可能去培养,让学生有一技式长而就业指导,中职学校大多是在学校里开没相关的诸如《职业道德》、《就业指导》之类的公共课,并且不会每个学期都开设,并不当作主课进行课程设置,再者在教学过程中容易流于形式,再如师资、教材、对学生的信度等原因决定难以做到与本班学生的职业目标非常紧密,造成现行的职业指导课是所能起到应有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认识到知识技能培养与就业指导的相辅相成关系,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做到同样重视、并行实施。笔者在中职学校里任教宝他算机课程,在平时的蹲机课堂里非常注重尊七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据统计,从08届、09届毕业的我所任教过的学生的就业清况看,相比别的班级近80%的同学能更决的找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从中,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职业指导,对于解决目前存在的学生就业问题是有一定效果的。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既动手又动脑的专业课程,现在的中职所有专业或多或少都会开设,其中的很多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岗位技能息息相关,是一门非常适合对中职学生实施并行职业指导的课程。如何在中职计算机课堂中实施职业指导,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又能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职业素养应该成为中职计算机教师课堂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结合岗位需求和岗位特点,调整课堂教学内容。
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是众所周知的中职学校的学生培养模式,所以当确定了职业方向之后,课堂教学的内容就要尽可能的与之对应,让学生毕业后最大可能的学有所用。所以教师要充分分析岗位的知识、技能需求和职业素质要求,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对职业、岗位需求联系紧密的内容要作为重点进行教学,如果教材里涉及的内容不多就应该考虑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增加。如在工艺美术专业的计算机课堂上,教学的课程是CORELDRAW,现用教材里的教学案例非常单一,而当地该专业学生的岗位主要是广告设计装演公司和家居装饰公司,更多的需求是企业产品图册设计和室内装饰设计,这些内容在教材里很少体现,所以计算机教师就要在教学内容里更多的加人这些方面的案例,使自己的教学与社会发展同步,让学生课堂里学到跟就业岗位非常一致的知识和技能,为毕业后最决适应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把握课堂细节。培养良好学生职业心里品质。
职业心理品质是指职业者在职业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职业心理品质对职业者具有推动作用、调节作用和强化作用。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使职业者对职业岗位有正确地认识,即使在主观匕出现困倦、松懈、情绪低落或客观上遇到困难之时,也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使其保持旺盛的精力、饱满的情绪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职业心理品质集中的表现为职业者的需要和动机、兴趣和信念、情感和意志等。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其主要特点是:①学习基础差,缺乏学习的自信心,②心理不够成熟,缺乏坚持性,遇到挫折和困难就放弃;③缺乏远大理想和抱负,难于把握未来发展方向。由于以上原因,使得很多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不具备较强的实操能力,进人社会之后不太容易被岗位认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品质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当前的学习水平,选择合适的教材,设计合理的教学顺序,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自信心,逐步克服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放弃的弱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心理品质,坚定学习的信心。
三、充分结合岗位应用实例,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早期的计算机教学主要以程序设计教学为主,重在传授计算机理论,为了使学生掌握所有内容,不得不设计大量的练习,对于注重职业技能、素质培养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显然是不合适的。如果教师不紧跟时代的步伐进行教学设计,按照教材照本宜科,教师花了太多的精力投人到教学中,看到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教师当然也不会有什么成就感。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结合职业岗位所必需的技能和实例进于予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使学生更认真地去学习相关知识,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例如在《VF'P》的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对家里的经济收支情况建立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了解家庭的收人及开支隋况,使学生理解父母生活的艰辛的同时,体会到岗位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所在,和职业和技能的相互关系,从而实现学生的职业意识不断加深。再如在《计算机组成和工作原理》的课堂七,学生学习了计算机的硬件知识,了解了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之后,可让学生做装机实验,掌握装机的技巧,故障排除的方法等,同时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电脑的市场行隋,给自己的亲友组装叫亩,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职业。这恰哈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更多的就业岗位一一电脑公司销售和维护人员的职业岗位听必需的技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不但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同时又对学生培养职业意识,增强职业素质大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