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工环保安全论文

化工环保安全论文

化工环保安全论文范文第1篇

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活动中创造的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及劳动保护的观念、习惯、行为、环境、物态条件的总和;员工工作活动中的安全态度、安全行为和做事的方式是这个“总和”的外在反映。

“安全文化”一词来源于美国,按照其定义和在企业中的运用情况,“安全文化”对团体、企业而言叫“安全文化”,对个人而言叫“安全素养”。对于个人来说,其强调个人的安全素养决定个人的安全状态,即意识决定行为。

二、安全文化的本质:

安全文化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安全行事。对于一个团体、企业来讲,就是把人的安全放在生产活动中的首位,从整体性安全考虑,通过解决人所导致的不安全行为及条件来达到避免或减少事故的目的。

三、安全文化的发展历史:

1、无知阶段:此阶段人们持宿命论,被动承受伤害。

2、知觉阶段:此阶段人们持经验论,知道事后补救。

3、认识阶段:此阶段人们持系统论,知道了采取人、机、环境对策。

4、认知阶段:此阶段人们持本质安全论,知道主动预防事故的发生。在该阶段讲求行为一致性,重在沟通;提倡员工互动,全员参与;要求安全是作业的前提,提前预测和控制风险;提供人性化环境,使用本质安全型设备、工具。

我国的安全教育方针是:安全从娃娃抓起。

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概述:

在一个团体、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中,安全措施的采取,安全管理的实施,研究、分析、解决安全控制过程中问题都是由人来解决;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对象是人,受益对象也是人,通过研究人,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及保护和能力,从而达到保护员工、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所以我们每一位员工既是企业安全文体建设中的主体,又是客体。

五、企业安全文化体系:

企业安全文化体系包括安全物质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安全精神文化三个大的层次。

1、安全物质文化:包括安全行为和安全条件;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中员工的具体安全表现行为及其所使用的相关的安全工具,材料、工艺、劳保用品等。

安全物质文化是企业安全文化的表层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是硬件。该阶段的建设要求:人、机、环境的和谐建设;目的:实现人、机、环境系统的相互协调性,提高系统本质安全化程度;具体工作从改工艺和设备,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等方面实施;重点在于人人参与事故的预防工作,明确危险源,使用本质安全型设备、工具、劳保用品等。

2、安全管理文化:包括安全技术文化和安全制度文化。该层次介于物质文化与安全精神文化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看得见摸不着。该阶段的建设要求:在制度上实行奖惩化,在技术上鼓励员工科技创新;目的:使规章制度、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理念及安全反唇相讥达到有机结合,使大家由“我要安全”实现“我会安全”;工作重点:重在理解 、执行和深入人心。

比如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提到的各种文化内涵如下:

执行文化:一线领导监督的责任和力度;

现场文化:我的安全我负责,别人的安全我有责;

沟通文化:提醒你,是因为关心你;

事故文化:提前预防,内外吸取教训,避免事故再发生;

违纪文化:安全是被雇佣的前提。

化工环保安全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化工安全与环保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针对当前化工生产事故频繁发生,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状况,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要增强学生的安全环保意识。在化工安全与环保的课程设置中,要重点关注安全环保方面的知识点。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对化工安全与环保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以便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

一、关于《化工安全与环保》课程的概述

《化工安全与环保》是高职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化工专业的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一些化工方面的基础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化工安全生产技术,另外,学生还要对化工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有深入的了解,同时掌握一些化工废弃物处理的专业技术。

《化工安全与环保》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课程的实践操作性很强,是一门综合交叉性课程。而且,本课程中的很多教学内容在高职化工专业后续课程中有进一步的深化学习,是化工类专业课程中的基础课程。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初期,要先树立良好的职业态度,充分认识化工生产的安全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要树立安全生产的环保意识,认真学习相关的化工类专业知识,为将来从事化工生产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1]。

高职院校学生为“3+2”五年学制,在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时,《化工安全与环保》课程作为化工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学生在中职学校的第一学期就要形成化工安全和环保的意识,因为高职院校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在讲授化工安全生产知识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安全环保意识的培养,为后续化学安全、化学品检验和相关实际操作等教学课程打好基础。

二、高职《化工安全与环保》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

高职高专《化工安全与环保》属于多学科交叉课程,在化工类专业的课程中是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会将其分为化工安全生产和化工环境保护两部分来授课。这两部分内容相互之间独立,又彼此关联,在教学实践中是不可分割的。不过,各个高职院校的具体教学内容差别较大,课程内容和相关课程内容之间,存在交叉重复的情况,但实质性的教学内容不多,而且教材案例过于陈旧,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外,本课程教学课时较少,如何在短期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也是教育者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高职《化工安全与环保》课程教学,以安全工程理论为依据,结合化工生产的实际情况,针对化工企业易发生的安全事故,如爆炸、火灾和中毒等事故的预防方法,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了腐蚀控制技术、通风置换技术和密封技术等。构建出一个通用的、比较完整的化工安全技术体系。根据危险源系统理论,考虑到当前化工企业原料及设备装置多为危险源,不但会引发安全事故,还会影响员工的身体健康,甚至会导致环境污染。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要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工作方针,考虑到环保的重要性,教师要在介绍化工安全、职业健康和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同时,讲解一些这三个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管理事项,巩固学生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

三、高职《化工安全与环保》课程的教学方法

随着高职教育深化改革政策的推行,高职院校《化工安全与环保》课程的教学方法由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变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具体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多媒体教学法

借助现代化多媒体信息技术,采用文本、图片、视频、动画等不同方式,将教学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但使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内容有更直观的感受,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更可以强化记忆。比如,教师讲到防火防爆安全技术时,可以播放一些有关化工火灾爆炸的新闻视频,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学习材料,使学生对火灾爆炸的危险性有更细致的了解,从而意识到化工安全的重要性。

(二)网络教学法

网络教学是现代教学方法中的常用教学法,也是适应教育发展需求的有效手段[3]。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弥补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还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听课状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随地学习,将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

高职《化工环保与安全》课程作为化工类专业课程中的一门基础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想要有效提高本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还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优化,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革新,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邱罡,李琳.《化工环保与安全》课程教学探讨[J].广州化工,2015,21:226-227.

化工环保安全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安全环保隐患 预防机制 应对措施

一、中石油的安全环保问题

随着国家对于安全环保问题的不断重视,中石油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也制定的健全的安全环保问题的预防机制。然而,这些机制在企业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此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1.企业安全环保文化体系尚不健全

目前,中国石油企业的安全环保问题虽然在很多程度上得到了落实和解决,但是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环保文化体系。一个企业的文化在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石油企业的安全环保文化体系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不断的进行完善。

2.安全环保生产政策执行不到位、缺乏严格的监管

虽然中国石油企业根据国家在安全环保方面的要求,制定了适合本企业的安全环保问题的规章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严格的执行制度,使得安全环保制度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同时,在安全环保制度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导致企业中的部分员工会做出违章的行为。所有这些因素使得企业整体的运行过程中,存在安全环保的问题。

3.事故要求标准不够严格

目前制定的标准主要是针对重大的事故,对于影响不大的事故和事件,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这就导致安全、环保隐患依然存在。目前,中国石油企业对于安全环保生产考核标准的制定不够完善,对于非生产事故和生产事故中C级以下的事故事件没有进行严格的考核,导致小的安全环保隐患问题时有发生。按照事故冰山理论和危险金字塔理论,当小的隐患数量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势必会引发重大的安全隐患问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4.员工安全环保意识淡薄、教育和培训不到位

企业对员工安全环保意识教育和培训层层衰减、流于形式,缺乏有序的管理和考核机制,致使员工安全环保意识淡薄,安全行为执行不力。

二、安全环保生产隐患问题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目前随着油田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的作业范围不断扩展、工作量的持续增大,生产工艺的日趋复杂、设备装置和工艺管线不断老化,在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制定相应的安全隐患预防措施,对于现在企业安全环保的运营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结合我国中石油的具体情况,采取的具体有效措施可以概括为一下几个方面:

1.建立完善的安全文化体系,推动安全文化建设

各级领导应该把文化体系的建立放在重要的地位,将该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去抓,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提高企业整体安全生产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不断开展安全环保工作相关的特色活动,将安全环保的理念植入每个员工心中,使岗位员工时刻提醒自己做好安全环保工作,真正建立完善的文化体系,对每个员工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2.狠抓有感领导、直线责任和属地管理,进一步加强安全环保监督队伍

任何一项制度的有效实施都需要一直强有力的监督队伍,对于制度执行过程进行实时的监控,对于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能够进行及时的修正,使整个执行过程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将具体的责任由领导层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员工身上,确定属地管理领域。制定严格的监管机制,使管工作必须管安全,抓管理必须抓安全落实到实处。

3.狠抓HSE培训师队伍和HSE审核员队伍建设

将管理层和员工的安全环保生产职责和HSE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融合,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HSE培训师和HSE审核员队伍,强化员工安全技能培训和承包商管理,积极推进HSE体系评估,狠抓安全环保隐患排查和整治,努力建立反“三违”长效机制,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安全环保形势持续平稳。

4.细化生产管理目标,强化生产过程控制

安全环保生产的要求是做到“零污染、零伤害、零事故”。这一生产目标的制定对于大多生产活动都是适应的。目标的制定是建立在正确的安全环保生产方针之上的。科学合理的生产管理目标为生产活动的安全、顺利的进行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是其生产活动的根本要求。在以总的生产目标为基础的情况下,管理者还应细化生产管理目标,制定上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以及基层管理者在内的覆盖全面的管理目标,对于基层管理者而言其责任尤为重大,基层是生产活动的第一线,众多的安全隐患出现在基层,因此强化生成过程成为应对安全隐患的重要措施之一。

5.增强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环保素质

一是开展领导干部HSE培训。聘请HSE咨询机构和专家,分期对领导干部开展以安全理念、风险识别和安全管理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培训,通过培训加深各级领导对HSE体系的实质性理解,提高有感领导技能,掌握风险防控理念和方法。二是推动开展“全体员工培训”。认真总结经验,突出实效,让基层单位领导和安全管理人员结合自身实际,自主开发标准培训课件,亲自授课,提升专业管理人员和干部员工的HSE素质和技能。三是全面推行基层岗位HSE需求培训。先进行HSE需求培训试点,逐步在企业所有基层队站全面推广以岗位操作技能、风险辨识、应急处置为重点内容的基层HSE需求培训,真正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会什么、干什么”。要利用HSE需求培训模式对新入厂、转岗人员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对社会化临时用工、外雇人员进行与工作内容相关的安全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全员HSE素质的大幅提升。四是组织好安全宣教活动。认真组织“安全生产月”、“6?5世界环境日”、“11?9消防日”“节能宣传周”等系列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广泛宣传HSE先进典型和安全环保知识,营造浓厚的HSE氛围。

化工环保安全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园;安全文化;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104-01

安全是永恒的主题。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对于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实训教学安全十分重要。通过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形成强大的“文化力”,切入根本,用校园安全文化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素质,营造“大安全”氛围,全面提高实习教学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实训教学安全顺利进行。

一、校园安全以人为本

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劳动者利用安全的劳动工具使劳动有序地顺利进行,去改造劳动对象,有目的的获得适合劳动者需要的物质资料,同时又使劳动者的自身安全得到切实的保护。因而自人类社会开始,安全就与生产实践相伴而生,并息息相关。这就要求人类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

安全是一种过程,它与事物的发生、发展,与人的活动共生共灭。安全是一个结果,这个结果是指不发生事故。不因人或媒介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系统损失、人员伤害、任务受影响或造成时间的损失。

因此,技工学校在实训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如一地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当师生的人身安全与经济利益或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无条件地服从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二、构建校园安全文化体系

校园安全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校园安全文化是把安全作为一种文化来科学的认识和研究,是校园安全工作最高体现,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安全文化使学校安全工作由被动灌输到主动接受,再到潜移默化。在实训教学安全管理中,应引入校园安全文化理念。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大胆思考和创新,不断总结、提炼,形成全体师生共同认同的安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逐步建立和完善独具特色的校园安全文化体系。

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包括以安全价值观为核心的安全理念,以完善安全管理体制为重点的安全管理文化,以提高教学设施科技含量为前提的安全科技文化,以规范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安全行为准则为内容的安全行为文化,以改善安全文明生产环境与秩序为载体的安全文化。

三、开展校园安全理论创新

校园安全理论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教学、生活和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许多方面。当前应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理论研究:安全心理理论、安全行为理论、安全预防理论、安全工程理论、安全系统理论、安全管理理论、安全执法理论、安全宣教理论、事故可控理论、本质安全理论等等。通过这些基本安全理论的研究和不断创新,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理论的体系框架,更好地指导的安全实训教学。

校园安全理论来源于安全生产实践,校园安全理论的创新源于对安全生产实践规律性和本质的再认识。之所以要大力开展安全理论创新活动,是因为随着社会发展,实训教学安全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发展变化的安全形势对安全理论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校园安全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校园安全理论才能与生产实际和社会需求接轨。

四、校园安全从“心”开始

技工学校的安全实训教学,要从“心”开始。实习指导教师应关心学生在不同实训阶段的学习心理和社会需求。学生的社会需求、学习心理的变化,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因素质变,常常就酿成事故的发生。因此,实习指导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所受教育和个人心理,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方法,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安全实训积极性,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全体学生掌握娴熟的业务技能和安全知识,才能提高对安全隐患、事故的预见性和准确判断,才能更有效地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确保实训教学安全。因此,技工学校要以多种形式开展业务知识、安全知识和各种技能的培训,为师生创造机会、创造环境,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增强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发挥师生在实现本质安全方面的创造能力,从而促进教育、教学。

五、筑牢实训教学安全大堤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理念,并将这种理念渗透到实训教学的各个环节。紧紧围绕实训教学任务,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首先,要加强安全文化理念的宣传,使师生在心理、思想和行为上形成自我安全意识和环境氛围。

其次,要加强安全知识、遵章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宣传,使“严守规程”成为全体师生的基本素养,让制度深入人心,让制度指导人的行为,让安全意识在人们心中潜移默化,使师生安全意识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化,最终实现“自主安全”,使安全成为大家的自主行为需求。

化工环保安全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企业安全文化 人文文化 科技文化 生态文化 健康持续发展

近来,海难、空难、矿难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要逐渐得到满足,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必然诉求于安全的保障,人们更希望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安全地生活着。而来自各方面的危害正在剥夺人们的安全实现,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由此,注重安全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寻求发展,构建和谐企业的历史必然。

1 “人、企业和环境”共同框架下的企业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维护安全而创造的各种物质产品以及形成的观念的总和;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念、行为与物态的总和;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安全文化的功能表明安全文化对安全生产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安全生产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和发展水平的体现。本文提出人文文化、科技文化、生态文化三位一体的安全文化构建体系,为企业进行安全文化建设明确了方向,同时也为安全生产打下了基础。

人是企业的人、企业是社会的企业,是环境的企业。企业不存在了,人的安全自然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环境无以承载企业了,企业又怎么能健康、持续地发展呢?而这样的企业又谈何有安全文化建设呢?所以我们研究企业的安全文化不能仅仅局限于企业的人,人的安全固然非常重要,但更应该把人、企业和环境视为企业安全文化这个体的三个面,将三者同盘考虑,否则就会出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局面。

企业的员工应该如何进行安全生产,企业如何进行安全制度建设这些都是建立在一个基本假设基础之上的,那就是企业是长久不衰的,企业可以无限地从环境中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来促进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可是这样的假定又是如何能保证实现的呢?没有人论证过,至少没有人将人、企业和环境这三者综合起来论述过。如果这样的假定已经开始动摇了,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将目光转移过来,探讨这种假定又是如何得以成立的呢?本文就尝试将人、企业和环境三者综合起来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只有这样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才是有根有据的。

2 企业安全文化的基本维度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层次结构,有有形的部分也有无形的部分。例如谈起中国的五千年文化,可以找到大量的出土文物以及书籍的记载,也有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企业安全文化也不例外,纵向来说,有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分,横向而言,有人文文化、科技文化和生态文化之别,纵横交错,便编织了一张安全网。《庄子》中有一段话,大意是有人问庄子,“道在哪里?”庄子回答,“在蝼蚁、在瓦壁、在屎溺。”言下之意是说:“道无处不在。”如果将企业安全文化理念比作是“道”,它应该也是无所不在的。在企业的环境、标志、制度、产品、服务、行为等各个方面都有企业安全文化的身影。

2.1 企业安全文化的纵向之维

器物文化是企业安全文化的表层部分,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或者可以感受到的行为,它可以分为静态的物质文化和动态的行为文化,如安全设施、工艺布置以及使人处于安全、卫生、舒适乃至享受的工作环境都是看得见的物质文化。除此以外,还有在安全观念的指导下,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一些行为文化。现代工业化社会需要的行为文化是,进行科学的安全思维、强化高质量的安全学习、执行严格的安全规范、进行合理的安全操作、掌握应急自救技能、进行科学的安全领导和指挥等等。古人云:“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物质文化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伦理和道德的基础,是形成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前提和条件。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安全法律法规、条例,各种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教育、安全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等等。安全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安全思想意识、安全理念、安全价值标准,在安全生产上,观念形态的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是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它的外在表现形式体现在企业生产宗旨、方针、目标、体制等方面。

2.2 企业安全文化的横向之度

企业安全是行为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的统一体。在一个企业里,人文文化、科技文化、生态文化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三者共同表征着一个企业的安全水平,而企业的安全水平则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物质表现。企业安全文化表现在方方面面,除了通常所说的注意安全,不要伤害到人,延伸到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以及对环境的保护。这其中既有我们最直观的安全文化,也有内涵深刻的安全文化,总之都反映着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内涵。一方面,安全文化是尊重人的生命的文化,我们经常强调“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这样的口号,无非就是突出安全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人的生命的重要性。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只能预防、避免事故的发生,从而保全我们的生命,由此可见,安全文化体现着强烈的人文关怀。此外,安全文化通过器物层向我们直观地传递信息,在科技视野中是以企业科技安全和企业安全科技来体现的。企业科技安全考察企业是否能够抵御国内外同行企业以科技手段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或企图,考察企业科技系统是否不受重大破坏和危害,企业科技安全表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由科学技术因素以及科学技术与企业安全因素相关性所构成的企业安全的一种态势,这种态势描述了企业利益免受国内外同行企业科技优势威胁的能力。企业安全科技考察科技能否发挥对企业安全的保障作用。企业安全科技是确保安全生产的基本手段和实用方法,是安全管理和科技进步的综合体现。此外,企业安全科技也是解放生产力、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是保护从业人员安全地进行生产的根本保障。再一方面,安全文化是企业社会责任在文化领域的延伸。一个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一个对社会没有贡献的企业是一个没有前途的企业,而一个事故频发的企业的社会价值和贡献只能是负数,要想可持续发展,就要把社会责任纳入到企业生存发展战略中去。尤其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创造第一生产力的同时,也可能释放出巨大的破坏力,这就要求企业不能唯利是图,必须高瞻远瞩,将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我们也不难发现,人文文化、科技文化、生态文化在企业安全文化中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彼此作用、相互渗透的,三者作为整体共同反映了企业安全文化的水平。

3 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功能

3.1 文化和经济的关系

文化与经济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了文化观念,文化观念也反作用于经济建设。优秀的文化对经济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低劣的文化则抑制了经济的发展。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曾经提出:“行为是文化的函数”。行为是个体心理素质和环境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的心理因素包括知觉、思维、情感、意志、动机、价值观、态度、能力、气质、性格等,这些心理因素无一例外地受到文化的影响,尤其以思维、意志、价值观、态度受文化的影响较大。而经济活动本身就是由若干的行为所组成,由此,文化必然影响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了,又可以更多地投入到文化建设中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都不可能独立存在。

3.2 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

企业安全文化是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安全文化有一种惯性力量,它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习俗,约束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体现出强烈的终极关怀。首先,企业安全文化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起凝聚、协调和控制作用。集体力量的大小取决于该组织的凝聚力,取决于该组织内部的协调状况和控制能力。文化是一个组织对外适应和对内整合的机制,一个组织具有良好的文化,管理者和员工就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共同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进而产生更强的组织承诺,运行更有效率,也会产生更好的效益。其次,企业安全文化可以使生产进入高效的良性状态。企业安全生产决策是在一定观念的指导和文化氛围下进行的,它不仅取决于企业领导及领导层的观念和作风,而且还取决于整个企业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积极向上的企业安全文化可以为企业安全生产决策提高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健康的精神氛围。再次,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可以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和持久的内驱力。积极向上的企业安全生产精神就是一把员工自我激励的标尺,员工用此来对照自己的行为,找出差距,可以产生规范工作行为的驱动力;同时,企业内共同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等等又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能使员工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起到相互激励的作用。最后,企业安全文化对企业每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这种作用与传统的管理理论所强调的制度约束不同,它虽然也有成文的制度约束,但更强调不成文的软约束,它通过文化的功能使信念在员工的心里形成一种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只要有诱导信号发生,即可得到积极响应,并迅速转化为现实行为,从而能够有效地缓解员工的紧张心理和削弱由此形成的心理抵抗力,从而产生更强大、更深刻、更持久的约束效果。

4 结语

企业安全文化是一种优秀的文化,它关乎人的生命、关乎环境的保护还关乎社会的发展,由此极大地促进着经济的发展。历史证明,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相对稳定的信息流,人类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都是由相应的文化培育而成的。正是高度发展的安全文化才使人们认识到安全是发展经济的前提条件之一;理解了安全在企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体验出伤亡的代价是不能用经济效益弥补的等等观念的深刻内涵。由此,企业安全文化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自己在安全生产中应该承担的责任,进而明确自己的安全行为规范。此外,企业安全文化可以使科技朝着向善的方向发展,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总之,企业安全文化能够创造安全生产力,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之根、之魂。

参考文献

1 徐德蜀.安全发展、科技先行[j].安全与健康,2006(7)

2 刘则渊,杨春平.科技安全预警系统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2006(1)

3 李建梅,任建兰.科学发展观中的生态文化建设[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

4 李平国.关于安全文化的哲学思考[j].陕西煤炭,2002(1)

化工环保安全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在加油站的安全文化构建中,将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作为安全文化的注入点,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安全的行为习惯,由此才能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和秩序,达到安全文化的最高境界。

加油站安全文化的构建,应从员工的行为入手,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确立加油站的安全目标,倡导共同的安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由此营造员工心理认同和具有团体凝聚力的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和秩序,有效地调节和控制员工的行为,达到自律的最高境界。只有将安全文化注入到加油站员工的心里,才能抓住安全文化构建的实质和根本内涵。

1 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注入安全文化的着手点

安全文化是指除了科技及法规制度之外的约束力和意识。只有正确的安全理念及安全文化引导,加油站的安全管理才有方向。石油化工事故的研究表明,95%的事故是责任事故,都是人的不安全因素起作用。海因里希将事故因果连锁过程概括为以下5个因素: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更确切地说是人的不安全行为,追根溯源还是人的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文化不高所至。在安全管理系统,人、机、环境诸要素中,人是安全的主体,人是决定因素,而安全文化则是人的灵魂。个体的安全意识和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个体生命安全状况的好坏。因此,要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就必须研究人的行为规律,增强人的安全意识,激励安全行为,避免和克服不安全行为。只有勤奋的安全文化之实践,才能不断培育出有安全文化之魂的人,才能使安全主体适应现代安全生产的发展要求。

2 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是注入安全文化的着重点

安全是加油站的“天”字号大事。如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人的安全行为是由决策决定的,无论决策是有意识的还是受外界影响无意识作出的,都直接决定了个体行为的安全与不安全,而个体决策第一影响因素便是人的行为动机。

行为动机源于个体价值观,个体价值观是受社会地位、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工作条件、发展机会及岗位受尊重程度等影响的,即个人利益和社会认同。美国心理学家、管理理论家、行为科学家,双因素理论的创始人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1959年提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双因素理论”指出:保健因素诸如规章制度、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工作条件等,对人的行为不起激励作用,但这些因素如果得不到保证,就会引起人们的不满,从而降低工作效率、质量。激励因素诸如提升、加薪、工作上的成就感、个人潜力的发挥等,能唤起人们的进取心,对人的行为起激励作用。这2个因素影响个体对所从事的专业或将要从事的专业的价值观,当保健因素起作用时,人减少牢骚和不满,激励因素起作用时,能调动起员工的不断进取和努力。所以确定加油站安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很必要的,可以促进和引导个体价值观与加油站价值观间差距的缩小。

安全管理决策指挥保证系统的重要组成,就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激励机制,即考评与奖励制度,由此引导、督促员工的行为,最终实现加油站的安全管理目标。同时,它也是对个体的刺激最多的因素,它不断提醒员工什么行为得到奖励,什么行为得到处罚,什么行为是安全,什么行为是不安全的,促使个体纠正不自觉的行为,即习惯性违章和不良工作习惯。

3 安全的行为习惯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根本落脚点

人按习惯做事,习惯的力量叫做惯性。习惯有好坏之分,好的习惯助人成功,坏的习惯使人受挫。所以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必须要建立好习惯,克服坏习惯。行为科学的研究表明,如果每次人们都能按照一定的习惯方式行事,这种习惯方式就会慢慢占据你的脑海。重复的次数越多,过去的行事方式将越来越模糊,而新的行事方式将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安全文化建设可以规范人的安全行为,使每个人都能意识到安全的涵义、对安全的责任、应具有的道德,从而能自觉地规范自己的安全行为,也能自觉地帮助他人规范安全行为。

在我们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保障安全的因素有很多,如环境的安全条件,生产设施、设备和机械等生产工具的安全可靠性,安全管理的制度等,但归根结底是人的安全素质,人的安全意识、态度、知识、技能等,而最终都要落实到人的行为习惯。安全理念的建设对人的习惯养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表现为四种力,即影响力、激励力、约束力和导向力。影响力是通过安全理念的建设,影响决策者、管理者和员工对安全的正确态度和意识,强化加油站中每一个人的安全意识,从而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激励力是通过安全理念建设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激励每一个人安全行为的自觉性,具体对于加油站决策者就是要对安全生产投入的重视、管理态度的积极。对员工则是安全生产操作、自觉遵章守纪;约束力是通过安全理念的建设,提高加油站决策者的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规范其管理行为,通过安全理念的制约,约束员工的安全生产行为,消除违章;导向力是通过安全理念建设对每一个人的安全意识、观念、态度、行为的引导。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生产或生活领域、不同社会角色和责任的人,安全理念的导向作用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方面。如对于安全意识和态度,无论什么人都应是一致的;而对于安全的观念和具体的行为方式,则会随具体的层次、角色、环境和责任不同而有别。

注入安全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必须从管人的人抓起,必须了解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征。它尤其在实现本质化安全的形势下,更需要塑造本质型安全人。为此,我们要坚持用先进的安全文化理念、理论来教育、引导、培训、培养更多的有理性、有较强安全意识、有良好心理素质、有自觉规范行为的职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民安康幸福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石振国 . 加油站安全管理40个不准[J] . 石油库与加油站, 2000年06期

化工环保安全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民生问题;构成要素;理论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4)04―0035―04

近年来,民生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线。本文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克思的生活需要理论等对民生问题的构成要素进行系统分析,为民生发展的制度设计和科学度量提供理论支撑。

一、我国民生问题构成要素的理论依据

本文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克思的生活需要理论为基础研究民生问题的构成。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都潜藏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需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对各种需求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只有在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有意愿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生理需求主要包括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安全需求主要包括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需求;社交需求主要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人际关系的需求;尊重需求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及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自我实现需求指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最大程度发挥个人能力,完成与自身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求。因此,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最基本的人类需求,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问题就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

(二)马克思的生活需要理论

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可见,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是民生问题的出发点。民生问题随着人的需要的变化而变化,而人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所以,人的需要是有递进层次的,也就是在“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人类生活需要具有三个层次,即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将改变生存需要与发展需要的对立状况,取而代之的是“共同劳动的产品将由劳动者自己享用,超出他们生活需要的剩余产品,将用来满足工人自己的各种需要,用来充分发展他们的才能,用来平等地享受科学和艺术的一切成果”。因此,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的问题就是民生问题。

二、我国民生问题构成要素及内容

根据民生问题的基本内涵及理论分析,结合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现阶段我国民生问题的构成要素可以分为:生存民生、安全民生、发展民生和公共服务民生,四要素既有内在联系,又相对独立。

(一)生存民生是民生的生命基础

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是个体人的存在,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吃喝住穿是人的最基本需要,满足这些基本需要后更高层次的其他需要就会随之产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最基本的目的和归宿是维系人的生命的存在和延续,就是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因此,满足人的生存问题首先要解决民生问题。

1.生计来源。人们基本生存的关键问题是收入问题,收入关系到其生活质量,是民生之源。收入分配决定收入的流向及其合理性与公平性。就业是人们获得收入的最基本来源,是人们生存和生活的根本,是衡量人们获得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是关系到人们是否“有能力和机会活下去”的民生问题,是民生层次不断提高的重要体现。没有就业就没有生存和发展,因此,就业是民生之本、幸福之源。社会救助是保障人们维持基本生计的最后一道制度性防线,可以有效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因此,社会救助是民生之伞。

2.生活状况。生活状况是人们在衣食住行等层面上所达到的生活水平,包括消费、住房、交通、医疗卫生四方面。首先,消费方面。消费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关系到民生的重要方面之一。在确保稳定收入的同时,合理的消费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保证我国扩大内需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可以很好地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消费与民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次,住房方面。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前提条件是安居,只有安居,才能乐业和兴业。良好的居住环境,是保障人们基本生活的重要因素。住房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的民生问题。因此,住房是民生之基。再次,交通方面。交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着密切关系。目前,出行难是各个城市普遍存在和各级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快速激增,不可避免地带来交通压力。同时,随着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汽车等商品走人大众消费的视野,城市居民家用汽车增长很快,造成交通压力增大,加之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造成交通出行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交通也是关系人们生活的一个基本的民生问题。最后,医疗卫生方面。健康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前提,是民生之根,医疗卫生与人民的生命与健康息息相关。疾病是威胁人民群众生命与健康的重要因素,医疗卫生的职能就是与疾病作斗争。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格罗斯曼认为健康既是一种消费品,也是一种投资品,健康既能使人们感觉更好,还能增加人们的工作时间,从而增加收入。因此,医疗卫生也是基本的民生问题。

(二)安全民生是民生的生存保障

安全需求是仅次于生理需求的另一重要需求。生理需求得到满足时,安全需求就会出现。安全与民生息息相关,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没有安全就没有幸福,没有安全就没有民生。安全是其他民生最重要的基础和保障,在一定意义上,安全民生是最大的民生。只有安全民生问题解决了,才能促进整个社会向更文明、更先进的方向发展。因此,着力解决安全民生问题,是民生建设的重要任务。安全民生建设,能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使人民群众面对生活和工作中诸多不确定因素时减少恐惧和后顾之忧,并对未来充满信心。可见,安全稳定是改善我国人民群众生存状态的客观要求之一。

1.公共安全。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是人们生活的重要保障,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是人们的基本需求之一。食品和药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因此,食品安全、药品安全都是基本的民生问题。一个安全的社会环境不仅能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还可以化解由于社会各方面利益群体的矛盾。安定团结是民生之愿。

2.环境安全。环境安全与民生息息相关,水和空气受到污染,必然影响到居民生活并损害居民健康。因此,保持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是民生问题的应有之义,这里主要指环境质量方面,包括环境污染程度、环境保护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等。

3.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存需求、解除后顾之忧的“安全网”和“减震器”。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和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都是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因此,社会保障是基本民生问题。

(三)发展民生是民生的价值旨归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生存与安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是发展民生的基础和保障。发展民生是在满足基本生存和保障的基础上满足更高层次需求必不可少的民生内容。现阶段,我国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生问题已不再是满足简单的衣食住行,人民群众对生活有了更全面和更高层次的追求,从而表现为全方位、高层次的民生问题。优质的教育资源、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机会均等的发展空间都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的普遍追求,这些都是当前重大的民生问题。民生问题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离开发展,民生就是不完善的民生。发展民生主要体现在教育发展和公平正义两方面。

1.教育发展。教育是民族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把教育作为衡量民生发展的一个方面,是我国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基础教育是人们获得人力资本和就业能力的最基本途径,人们只有接受教育,才能获取知识和技能,求得生存与发展。教育能够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前途与命运,也能够决定和改变一个国家的未来与发展。同时,教育又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石。因此,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根本保证,是民生问题的核心内容。

2.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价值取向,也是我国政府一直追求的目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民主和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日益强烈。人民群众的尊严来自于法律的有力保护,来自于公平与公正的社会环境。因此,民生问题解决的关键就是要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四)公共服务民生是民生的主导领域

民生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民生最能突出民生问题的直接相关性特征。民生问题虽然涉及广泛,但最重要的并且让人民群众感受最实在的是那些与人民群众基本生存、生活状况和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民生。而现阶段民生的重点领域是就业、教育、医疗服务、社会保障、住房等社会性基本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民生主要特点是公共性,是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政府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主体之一,其主导作用非常突出,建设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的公共服务民生体系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能。公共服务民生体现政府保障和促进民生所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进度,涉及政府在构建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保障能力方面的多项内容。

1.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基础设施指为国民经济和居民生活提供基本条件的设施。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客观要求。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影响居民生活,对民生有着重要意义。

2.教科文卫建设服务。教科文卫建设是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民生科技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包括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和防灾减灾等的科学与技术,民生科技直接服务民生,造福百姓。教育是民生之基,是强国富民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力量。解决好教育民生问题,关乎社会和谐与稳定。发展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文化民生事关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文化权益和生活品质等,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标志,是民生之魂。健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是民生之根。

3.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生态文明是提升民生的环境保障。作为公共产品的生态环境,包括新鲜空气、清洁水源、安全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都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建设生态文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是改善民生的需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我国民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4.住房保障建设服务。住房是人们的基本物质资料,是人民群众的生存需要。住房问题尤其是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住房保障建设就是为买不起住房的低收入居民提供房子住,因此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事关民生的重要问题。

5.社会保障建设服务。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关系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福祉。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安全网”和“减震器”,它对保障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正常运转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保障制度通过以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为重点的改革,取得明显改进,但整体而言,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我国社会保障水平还很低,国家应加大社会保障建设的投资力度。

三、促进我国民生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民生问题的大民生观

民生的根本问题是发展问题。经济发展为民生改善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民生改善能扩大消费、增加投资、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就是人民福祉最直接、最现实的发展领域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国家层面讲,民生问题是个大课题,是一个国家前进或倒退的重大核心问题,因此,民生问题是一个大民生观问题,必须树立大民生观的理念和战略思维才能把民生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好。

(二)实现解决民生问题的系统化

大民生渗透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需要认真、全面的把握。经济领域需要加大对民生工作的投入,重点包括住房、教育、医疗等改革与建设;政治领域需要加大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民生问题的思想理念宣传教育和监督,特别要加强对民生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监督;文化领域需要发挥新闻出版等媒体的特殊宣传教育作用,形成强大的服务民生舆论态势;社会领域需要积极的民生政策,衣食住行全方位服务民生,民间活动围绕民生开展,有利于促进全社会的和谐稳定;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对空气污染治理、水资源的健康开发、利用和保护,严肃立法执法监督,严惩破坏环境和人身健康的违法犯罪活动;民生工作是一项大系统,需要全面、科学、有序的系统化推进。

化工环保安全论文范文第8篇

Abstract: Oilfield's safety,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proactive and innovative investigation are all important requirements to the oilfield exploration industry.We consider a safe workplace as our first and foremost priority for all our employees, that is why we prove world class training that ensures an environment that is safe and secure for all. This training will continuously and comprehensively upgrade and promote employees awareness of safety skills.Employees will experience and be able to implement production safety from this training.We require our employees to develop a culture of safety as the first priority in the work environment.Implementation of working safety, motivation, restriction and coherence are the new ideas and methods to improve oilfield safety management.This will enhance the quality of oilfield working environments,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ilfields.The ideas above are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to the oilfield industry.

关键词:胜利油田;安全文化;实践创新

Key words: Shengli oilfield;security culture;innovation in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7-0037-03

0引言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又为全体职工接受、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作风和态度、安全规章制度、安全管理机制及行为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的奋斗目标和企业安全进取精神;保护职工身心安全与健康而创造的安全而舒适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和条件;防灾避难应急的安全设备和措施以及企业安全生产的形象,安全的价值观、安全的审美观、安全的心理素质、企业的安全风貌、习俗等种种企业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引导企业生产经营健康、正常地向前发展。企业安全文化能把企业、职工群体的价值观念、思想行为、心理情感融合为一体,为追求共同的利益目标形成合力。企业安全文化实际上是有形的和无形的制度文化,能规范企业环境设施状况和职工群体的思想、行为,使企业生产关系达到统一、和谐,取得默契,维护和确保企业、职工群体的共同利益。企业安全文化是一扇窗口,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以点带面向周围辐射,影响到企业、行业和地区。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激励职工群体发挥潜能,同企业共求生存,共谋发展,实现企业安全生产。

统计分析表明,60%~70%是人的“三违”引发了事故,而由于人的安全素质差而致灾祸占事故伤亡的80%以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20世纪90年代安全科学领域提出的一项工业系统安全生产保障新对策,是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的一种创新思路、创新策略。安全文化建设是深层次“人因工程”的开发,是减少事故发生的根本途径。

1现实背景和重要意义

1.1现实背景

1.1.1 国家、社会对安全生产的要求越来越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党的十七大要求各项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科学发展首先要保证安全发展。国家安全监管不断加强,事故责任追究更加严厉。社会和人民群众对安全生产秩序的关注程度日渐提高,对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1.1.2 集团公司对安全生产高度重视。集团公司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3 油田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油田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但不同类型的事故还时有发生,“三违”行为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安全生产的基础还不牢固。目前,油田仍处于事故易发期,安全风险仍处于高位。

1.2 重要意义

1.2.1 加强油田安全文化建设,是油田安全管理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安全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更突出员工安全的思想意识、心理素质、思维方法、工作态度、安全哲学、安全价值观等因素,从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从人的安全文化素质即“软件”和“硬件”同时下功夫,是现代安全管理科学的升华。

1.2.2 加强油田安全文化建设,是油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形成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文化环境,充分发挥其导向、激励、约束、凝聚的功能作用,是运用新的理念和方式提高油田安全管理水平、提升油田文化品位、促进油田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根本保障。

1.2.3 加强油田安全文化建设,是提升油田广大干部职工整体安全素质的现实要求。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突出教育引导,营造安全生产的氛围和环境,促进广大干部职工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安全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提升,培养造就自觉安全生产的干部职工队伍。

2框架结构

2.1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观念文化包括安全哲学思想、安全生产的意识形态、安全思维方法、安全生产心理素质、安全管理理论,安全生产机制、安全文明氛围、安全审美意识等。

2.2安全行为文化安全行为文化表现为安全的伦理观念、安全的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标准、安全的习俗与风貌等。

2.3 安全制度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建设表现为对企业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对国家劳动安全卫生法规的认识和理解,对自身安全生产制度和标准体系建设的绩效认可等方面。

2.4 安全物质文化安全物质文化建设表现为改善生产经营整个活动中所使用的保护员工身心安全健康的工具、器材、原料、设备、设施、工艺、仪器仪表、护品护具等安全器物的安全技术状况。

3建设的对象体系

3.1 第一责任人的安全文化各单位的行政一把手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单位的安全生产全面负责。行政一把手是油田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其对安全文化认识的程度和对安全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决策起决定性作用。

3.2各级领导(管理层)的安全文化油田各级领导安全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行政管理、制度建设和业务培训及教育等手段,实现安全生产分级管理、分工负责、齐抓共管,责、权、利明确,各负其责做好本系统的安全生产工作。

3.3 安全监督管理人员的安全文化安全监督管理人员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技术实现的具体承担者,是企业安全生产“正规军”的技术骨干队伍,也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和技术保障。

3.4 员工(操作层)的安全文化员工是安全生产的操作者和实现者,因此员工对安全生产的积极参与、响应和创新精神,是安全文化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部分。

3.5 员工家属的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建设要渗透到员工的家属层面。员工家属安全文化建设是为了保障员工安全生产创造条件,建立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温暖和谐的家庭关系。

4建设的主要内容

4.1 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安全文化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安全价值。安全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用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去说服人、吸引人、团结人、鼓舞人、发挥人的创造力,在全体员工中形成共同的目标感、方向感和使命感。

4.2 建立健全并认真执行安全制度规范要结合生产实际,以现场生产岗位为核心,建立健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制度和规范。同时,要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制度规范有效的执行。

4.3 强化安全教育和培训要把安全培训教育作为保障安全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坚持依法培训与常规培训相结合,定期培训与日常教育相结合,意识培养、知识培训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大力加强各层次人员安全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员工安全素质。

4.4 提高装置本质安全化程度生产现场所有的劳动保护、安全生产、安全活动方面所用的设备、设施、工具、仪表、材料,它们本身的性能及构成的系统,是生产施工作业的物质基础,它们的本质安全化程度是保障安全生产的物质条件。

4.5 改善作业场所的安全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员工的身心健康和装置安全生产。改善作业场所安全环境,也是安全文化的物质体现。

5建设的现状评价

5.1 评价指标评价油田及所属单位的安全文化状况,主要考察六个方面:组织承诺、管理参与程度、员工积极性、奖惩系统、报告系统、和安全素质培养。

5.2 评价方法评价因素的等级划分与分值。为简化起见,每一种因素只划分为3个等级并赋予相应的分值,如表1所示。

5.3 综合评价根据得分情况,可将油田安全文化水平划分为5个级别。如表2所示。

5.4 确定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无管理秩序阶段。当评价结果小于或等于11分时,即处于此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以生产经营为中心,职工冒险作业和指挥,违章作业大量存在。第二阶段:被动约束阶段。当评价结果为12至26分之间时,即处于此阶段。这个阶段安全工作的特点就是凡事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不是以自觉自律为基础。第三阶段:主动管理阶段。当评价结果为27至41分之间时,即处于此阶段。对于主动建立标准化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并有效实施的企业来说,其安全文化可处于第三阶段。第四阶段:自律完善阶段。当评价结果大于41分时,即处于此阶段。在这个阶段,安全成为企业管理的“血脉”,安全工作成为一切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保障;不安全的作业条件和不安全行为被所有的人认为是不可接受的并且被公开反对。

5.5 建设现状分析与评价①油田安全文化建设现状。近年来,油田积极探索安全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机制和办法,开展了一些形式多样的安全文化活动,收到了一定成效。②油田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目前,油田各单位安全文化建设发展很不平衡,部分单位对安全文化建设重视程度还不够,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模糊认识和误区。③油田安全文化建设现状评估。运用上述安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结合油田安全文化建设现状调研分析,可以初步得出油田安全文化建设评估结论是:油田安全文化建设处于“主动管理阶段”。

6建设推进方案

6.1 指导思想油田安全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继承与创新、研究与建设、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注重特色、发挥优势,科学规划、不断推进,积极倡导与安全生产客观规律相适应、与新时期胜利精神和胜利文化核心理念相符合、具有胜利油田特色的安全文化,不断提升油田安全管理水平,为油田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6.2 总体目标通过加强油田安全文化建设,推进员工安全素质的不断提升,装备本质安全水平和现场作业环境的不断改善,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的不断完善,安全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污染,保障员工安全健康、保护环境,确保油田安全、清洁发展。

6.3 工作步骤①统筹规划。制定油田安全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油田、二级、基层单位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为各级实施安全文化建设提供指导。②宣传发动。全面启动油田安全文化建设。聘请安全文化理论方面的专家,分不同层次举办油田安全文化建设理论讲座;编印一本安全文化建设读本,组织员工学习,普及安全文化建设基本知识;广泛动员,形成员工积极广泛参与安全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③先行试点。分勘探开发、石油工程、公用工程、社区服务等板块,各选择一个试点单位,加强情况交流和日常指导,及时总结、宣传、推广他们的工作经验。④抓好重点。编制具有油田针对性和行业特色的《安全文化手册》,成为展示胜利油田安全文化的纲领性文件,作为宣传油田安全理念、安全价值观、安全行为准则的指导性文件。丰富载体包括:建设安全文化传播平台,如完善安全培训教育基地、建设安全文化室(街、廊)、建立安全文化网页、开辟安全文化宣传电视或报刊专栏等;丰富安全文化传播载体,如创作并传唱安全文化歌曲,开展安全演讲活动,编辑事故案例警示录,开展安全卫士评选活动、危害识别活动、安全承诺活动等。完善制度、规范和标准,确保事事有标准、岗岗有规范,各项标准规范与时俱进,制度规范执行有力,实现按标准规划设计、按标准组织生产、按标准施工操作。加大安全生产资金投入,确保生产装置、工艺流程、设备设施的安全技术状况不断改善,现场施工作业条件不断优化,隐患问题得到及时有效治理。⑤成熟完善。总结安全文化建设经验,推广先进做法,不足方面进一步补充完善,使安全文化建设趋于成熟稳定,建立起安全文化建设计划、实施、检查、考核的长效机制。⑥全面推进。总结经验,创新思路,完善措施,以点带面,建设安全文化示范点,打造勘探开发、石油工程、公用工程、社区服务、外闯市场等领域的安全文化建设品牌,全面推进油田安全文化建设。

7保障措施

7.1 加强组织领导油田各级领导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实践者和示范者,要高度重视安全文化建设,将其纳入长远发展战略规划,与油田文化建设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7.2 建立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着力构建安全文化建设的组织协调机制、责任落实机制、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群众参与机制等工作运行机制,形成统一协调、上下联动,各负其责、全员参与,动态管理、合力推动的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格局。

7.3 提供物质保障落实专人负责安全文化建设工作,保证必要的财力、物力投入,提高软硬件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徐德蜀,邱成著. 安全文化通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