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医药学毕业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1整合优化中日传统医药教育资源,培养满足中日市场需求的国际化医药人才

中日两校充分合理的利用各自的传统医药教育资源,大胆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基础理论课程在日本校学习,各类实验、实训、实践课程学生来华完成。目前日本部分医科、药科大学以选修课程等不同形式开设传统医药讲座,但与中国有所不同,目的不是培养专门的中医药人才,只是使部分医学、药学学生能在适当范围内正确运用传统医药学疗法[4]。日本校的教学大纲与课程设置与此不同,改变目前日本中药教育重药用、轻理论、一切以西医诊断为是非标准、向西医学一边倒的弊端,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中医思维导入中药学教育体系,用正确的中医理论指导中药的应用。同时以天津中医药大学现行的教学大纲为基础,又不全是照搬中国的教学课程,而是针对日本国家资格考试做适当、合理的设计和调整,教学科目及学时符合参加日本国家资格考试的标准,在保证总学时和总学分不变的前提下,将德育教育、计算机及部分选修课程替换成中药专业课程,最大限度的满足日本学生的需求。日本校的很多教师都是在中国的医药大学毕业后,取得日本的国立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还有来自日本当地医科大学的外聘教师,再加上天津中医药大学定期选派优秀专业教师赴日授课,使得教师队伍汇聚了中日的医药教育专家,最大可能的整合优化了中日教育资源,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日本校毕业生全部参加了日本药品销售师资格考试,很多学生在医药品、化妆品企业找到了理想职位或是计划独立经营药店,还有学生选择继续在华深造,将来从事中日传统医药的研究工作。

2探索中日双语教授中医药,打造“日语入学、汉语强化”的中医药国际教育新模式

学习中医药的外国留学生因为语言障碍、文化背景不同,学习中医药的困难很大,很难接受中医的思维方式。日本校采用中日双语教学,70%课程日语授课、20%课程汉语授课、10%课程中日双语授课。前3年学生在日本校学习,入学初期汉语相对薄弱,采用日语授课使学生很快就能适应中医药的教学,期间不断学习汉语基础课,还利用每年暑假来中国短期强化学习汉语和部分专业课。第4年学生来中国学习,1年专业课及实训实习阶段采用汉语授课,并用汉语完成毕业论文答辩。还有部分学生提前来中国先进行半年汉语强化,加强对汉语能力的培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随后进入1年专业课学习及实习。通过4年循序渐进学习汉语,特别是在中国学习期间强化,最终圆满完成中药学专业本科的学习内容。“日语入学、汉语强化”的新模式使得外国留学生克服了学习中医药专业之初的语言屏障,缩小了文化差异,提高了中医药国际学生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吸引了医学类国际学生学习中国传统医药。

3加强中医药行政、学术的全面合作,摸索“跨文化、跨院系”的创新管理方法

日本分校是中日两校众多部门全面合作的产物,需要两校行政系统和教学单位的密切合作。中日两校每年多次在两国召开教育教学会议,对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选用、考核方法、教学评估、教师资格认证等进行严格监控,同时探讨机构组织和学生管理的高效合理的运营方法。两校的行政部门经过几年的磨合,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实习管理、住宿管理各个方面都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最后1年在中国学习阶段管理模式由单独编班授课,转变为与中国学生合班上课,实现中日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同时在教学单位增设了一名日语流利的辅导员,不仅可以帮助行政部门管理学生,更能在生活中、思想上时刻关心帮助日本学生。“跨文化、跨院系”的管理方法可以发现不足、扬长避短,进一步完善留学生管理体制,推动了学校行政管理模式和后勤配套改革,从硬件到软件全面深化了中医药院校国际化进程,树立了中医药来华留学的良好品牌。

4日本分校的前景展望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系统整理了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教改实验班的办班实践,总结其经验有四:一是采取“分数”与“兴趣+潜力”相结合的选拔方式;二是重视中医经典和中医传统文化课;三是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四是严格而规范的培养过程管理。

关键词: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医药高等教育历经约60年的发展,目前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人才,也使中医学融入到了大教育、大卫生的体系之中[1]。然而,不少人对高等中医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质疑[2],许多毕业生中医理论不够扎实、动手能力不强,很难适应医院的要求。我校早在1958年即开展中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58级4班实行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出了张六通、孙国杰、梅国强、陈如泉、涂晋文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中医药学家,其中梅国强教授今年被评为全国第三届“国医大师”。我校针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形势,于2004年成立了中医教改实验班,经过1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成效显著,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组班方法及班级管理

采取“分数”与“兴趣+潜力”相结合的选拔方式,遴选出综合素质高、对传统中医文化和中医专业有学习潜能和浓厚兴趣、特长突出(如医古文或英语特长)的学生30名左右组建新班级。选拔环节有志愿报名、资格审查、笔试和面试。笔试考英语、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面试重在对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和意志品质及思维能力进行考核。同时,专门给中医教改实验班配备专任教师作为班级辅导员,要求工作认真负责、教学经验丰富、年富力强,并针对学生跟师临床,建立了定期考核、监管和反馈机制。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该班执行独立的教学计划,目标是培养中医基础理论扎实、中医经典功底深厚、临床思辨能力强、具有在继承基础上进行创新的中医专门人才。

1.院校教育中结合师承,班级制与导师制互补。“院校教育”有系统培养的优势,“师承教育”有早临床、多临床、名师指导的优势。除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外,我校为该班每名学生配备一名临床指导老师。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有18个单元时间跟师临床,每次跟师临床要写跟师临床记录,至少记录3个完整病案。同时,每学期必须至少完成10篇读书心得,其主要内容为学生读经典心得体会、记录导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以及在课程学习、跟师临床中发现的问题、设想的解决方案等,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师古而不泥古,继承又能创新,积极开展古方古法新用、成方成法活用等。

2.课程体系中突出中医经典和中国古代文化。我校对中医教改实验班的课程进行优化、整合,设置以中医课程为主体,中医文化课程为基础,经典课程突出,西医课程少而精,先中医后西医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群有五类:一是中医文化课程,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医哲学基础》和《国学经典选读》等;二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三是中医经典课程,包括《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是中医临床课程,包括《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推拿学》等;五是中医临床思维拓展课程,包括《名医医案精华选讲》、《经方临床应用》等。其特点:一是确保中医经典课程学时占中医类课程的14,并突出其核心地位;二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学内容涉及中医的历史文化背景、哲学根源、认识论、方法论、理论特色等。

3.培养计划中强化临床,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我校通过合理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中医基础、中医临床以及中医与西医课程比例,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等来强化临床实践环节。通过构建课程实践、预实习、跟师临证、实训、毕业实习等多环节、立体式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使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技能训练融为一体。

三、改革成效

1.学生培养质量。目前,我校已有9届中医教改实验班学生毕业,硕士研究生平均录取率约80%,其中2008级达到88%,就业率基本上达到100%。在已毕业9届中医教改实验班学生中,有10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有10余篇论文获得湖北省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有近20篇论文获得湖北中医药大学优秀论文奖,并在国内公开发行刊物上100余篇。

2.社会影响。通过1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得到了国内同类院校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至今,已有十余家新闻单位如中国医药学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湖北电视台就该班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中医文化课等方面进行了多次报道。特别是毕业生就业单位对中医教改实验班培养出来的学生评价非常高。

四、成果应用

1.中医学七年制拔尖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的建立。2011年我校“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中医师)培育试验计划”成功入选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项目,这是我校总结传统“师承教育”经验,实施中医教改实验班,同时结合国家教育部“中医继承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而取得的又一成果。“基于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培养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于2013年获湖北省政府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我校针对中医学七年制实行多元化的中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简称“五个结合”,即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基础理论教学与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相结合、学期教育与假期访学(访名院、名科、名医、名药)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名医名家讲坛相结合、国内教育与国际交流相结合。

2.试点学院改革项目的确立。我校在成功举办中医学教改实验班的基础上,2013年成功申报湖北省高校试点学院改革项目———国医学院(鄂教高函〔2013〕15号),标志着我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试点学院改革是在普通本科高校选择专业学院设立“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推进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学院与社会创新资源协同发展为路径,以学院为基本实施单位的综合性改革。至此,我校中医教改实验班的试行与教育部中医学专业改革试点项目以及省级试点学院相适应,形成一条以“试点班—试点专业—试点学院”为主线的富有中医特色的试点改革之路。

五、体会

我校中医教改实验班能够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采取“分数”结合“兴趣+潜力”选拔人才组建新班级,重视学生对中医传统文化和中医专业的学习潜能和学习兴趣,克服了单纯分数选拔方式的不足。(2)重视中医经典和中医传统文化课程。调查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发现熟读经典是学好中医的关键因素[3]。但随着学科的分化、学分制的推行,西医课程、选修课,以及顺应素质教育要求开设的课程均有所增加,因此中医经典课程学时数大幅度削减,以致学生普遍对中医经典课程的学习采取应付态度。另外,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双重属性。中医学要发展就要对中国的宗教、哲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等方面有所涉猎,才能够谈得上研究和发展中医[4]。(3)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合二为一。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无论经验的获得或是理论的深化,都离不开临床实践。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正是实现二者结合的最佳方式。(4)严格而规范的培养过程管理也十分重要。我校中医教改实验班的办班实践证明了熟读中医经典、反复临床实践是中医药人才成才的必由之路;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班级制与导师制互补,是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最佳模式[5]。

参考文献:

[1]陈晓明,罗小泉,吴伟.对现代中医高等教育反思[J].陕西中医,2008,29(11):1567-1568.

[2]赵志英.浅论中医高等人才之现状[J].中医药导报,2007,13(2):20-21.

[3]黄利兴,刘英钱,查青林等.当代百名名老中医成才之路调查[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2:)87.

[4]王新陆.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2):83-90.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医药文献检索;教学改革;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9)05-1100-02

随着科技文献数量的激增,现代中医药文献的增长也达到了空前水平,在中医院校学生不仅需要检索现代的医学文献,同时还要能从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中医药院校开设文献检索课有利于培养中医药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其利用、获取、处理和创造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加强中医药院校的科研能力和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从而促进复合型人才的成长。现在中医院校开设的《中医药文献捡索课》,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技术条件的要求,笔者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把握课程培养目标推进信息素质教育

前国家教委(85)教高字065号文件指出,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和研究生增强情报意识,初步掌握利用文献与情报技能。只有具备了情报意识才能产生对情报需求和情报捡索的自觉行为。要搞好《中医药文献检索》课教改,首先要转变传统观念,将文检课定位成“以增强中医院校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的素质教育课程。10多年来,全国20多所中医高校先后开设了文检课,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情报意识的培训仍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在《中医药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准确分析鉴别信息、创造性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使中医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创造。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检索文献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促进中医学生的自我管理。所以在中医文检课教学中,必须把握课程培养目标,强化情报意识的培养,注意培训中医学生知晓何时需要文献信息,并设法提高他们确定、评估和有效地利用情报信息的技能。情报意识的培养是一种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熏陶过程,它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也不是靠几十学时文检课教学可以达到的。所以,在中医文检课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作为教学重点来抓,积极推进对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 改进传统教学方法 创新完善教学内容

文献检索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积极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结合教学内容,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出发,通过组织学生在各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环境条件中进行模拟操作、分析和研讨,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使学生从中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中医药文献检索课在各中医药院校基本上都是选修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为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结合检索实践向学生介绍情报、信息知识,拓展教材内容,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内容也是围绕中医学专业的各种检索工具和各种数据库展开的。因此,在注意理论讲解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亲自操作各种检索工具,查找事先设定好的各种题目,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掌握各种检索工具和电子数据库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有选择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改进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另一方面对于一些特定的知识内容通过多媒体演示更容易让同学理解。联机检索与网络信息检索日益成为文献和信息检索的重要手段,教学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极大地改善学生上机实习的条件,强化上机实习环节,训练他们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技能,为写毕业论文及以后独立工作和主动学习打好基础,使他们成为信息获取的主动者,具有一定的信息鉴别、选择、分析、利用等能力,从而达到能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和研究。教学内容密切结合中医药各专业的特点,是激发中医药学生对情报教育产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只有培养中医药学生获取国内外中医药情报信息的强烈欲望,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和研究建立在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基础上,并有所发明和创新。对各专业学生讲解的检索工具必须专业对口,检索举例宜与教师自己或本校科研课题结合起来。学会利用检索工具解决科研中的实际问题,最能引起学生情报意识的觉醒。

3 重视动手能力培养 强化技术能力训练

文献检索课长期重视信息检索能力培训而轻视信息利用能力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大学生信息能力不完整,缺乏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文献检索课教学应该把“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相结合。在文献检索教学中直接传授给学生检索知识是必要的,并所传授的检索知识要经过精选,要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并且注意教给学生使用信息工具的方法。文献检索课教学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应该体现在对信息知识、检索原理、检索技能的掌握、分析、综合和运用之中。随着图书馆现代化、数字化程度的提高,服务功能的进一步拓展,教育职能的进一步加强,图书馆不再是藏书、借书、查阅资料的教学辅助单位,而更成为集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借阅、文献信息检索、网上信息查询、光盘数据检索、科技查新及传播知识、文化陶冶、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的重要课堂。文献检索课应加强与图书馆的横向联系,对学生增加如计算机检索知识、光盘数据库、联机数据库、电子期刊、网上书目数据库、网上全文数据库、网上会议文献、网上科技报告、网上专利文献等的检索与利用,以及综合搜索引擎和医学专业搜索引擎的使用等。一些常用的权威性的中医药网站和使用方法也可以向同学介绍,以开阔他们的视野,为检索多提供一些路径。再次是关注国外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加强外文文献数据库的介绍,相应地介绍一些国外著名的检索工具和检索数据库。另外要注意交叉学科的知识与信息;万方数据、维普资讯、超星、方正数字图书系统及Google、Yahoo、Baidu等搜索引擎等的应用也应纳入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收集更广泛的信息,提高学生扩大信息检索范围的技巧和能力。但利用医学网络搜寻器更可以方便查找医学信息,如较著名的医学网络搜寻器有Health AtoZ、Medical Matrix、Medical WorldSearch等。只要掌握几个好的专业搜索引擎就能少走弯路,快捷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4 改善教育教学条件 努力加强师资培训

加强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建设,是实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要增加投入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有目的地进行图书馆的现代化、系统化、标准化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加设备投资,购置适应全面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必要设施设备。近几年,本校正在加大投资力度,相继建立了多个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环境和教学条件均得到了相应改善。这样,可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资源,较好地完成计算机检索和网络信息检索部分课程的教学,为学生机检实习提供尽可能多的条件和机会。另外,由于网络检索在社会上相关的上网漫游服务开展较好,而且对学生还常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学生也可利用课余时间,到社会上的网吧、网络俱乐部和一些公共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上机实习,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文检教师,还要针对中医药特定领域的情况,给学生传递代表中医药发展方向的情报信息,引起他们对本专业的求知欲望和进取心。仅从中医文检课本上的内容,是难以诱导学生进入学科科研前沿的。这就要求文检课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永不间断地捕捉和吸收中医药最新情报,用来充实教材,更新教案,并优化教学方法。任课教师还应重视结合本校医疗、科研实际,开展调研,从中收集典型事例做为授课内容,使课堂教学引入入胜。加强师资培训文检课要向更高层次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作为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先导,应尽快熟练掌握网络信息资料的获取方法,要提倡通过自学不断补充有关理论知识,并创造条件,使教师有机会参加校内外、网络中心和情报部门举办的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和讲座,或聘请有关专家来馆为文检教师讲授,以开阔眼界。要努力探索信息素质教育课的教学模式,在原有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基础上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一方面加强文献检索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新信息技术的培训,以更新其专业知识,提高信息意识;另一方面根据上课学生的专业,对文献检索课教师进行相应的专业知识的培训,至少也应该按学科门类进行普及教育,而对于承担文献检索课的非图书馆学专业的教师,则更应该进行图书馆专业知识、文献信息检索的各种理论、检索方法和技术等的培训教育。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药制药专业;综合改革;湖北医药学院

[中图分类号] G40-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6(a)-0127-05

[Abstract]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special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armaceutics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various aspects, which takes integra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the aspects of management mechanism, ways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 teaching practice management, and so on, enhances the professional building level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plores the new model met with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tinually, so as to provide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bin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progress of special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armaceutics in 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our university" for short) in recent 10 years,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experience and ways of our hospital in the training of establishing new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combined with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special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armaceutics from 4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reform aspects of "double-teacher type"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 practical teaching. Academic leaders, training of enterprise and teachers,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are the core of "double-teacher type"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provincial standardized training base and sustained practical teaching during 4 years smoothes out employment road for students, flexible application of a variety of teaching and reform methods is made combination with the target of cultivating development demand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for the local, aims to form a talent training pattern constituted by two teaching module of enterprise and school, with combination of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course and practic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utorial system, and so on.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program and reform of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faced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related field.

[Key words] Special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armaceutics; Comprehensive reform; 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长期以来,湖北医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立足点,注重加强专业内容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03年,为适应医药卫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我校开始招收药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生,并设立中药制药方向。2009年,药学专业成为湖北省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到2011年药学院成立,学校投入一千余万,对药学院软、硬件全面升级,药学专业(中药制药方向)便进入了快车道。近五年来先后成为了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人才项目,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建设项目,建设成了湖北省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校级重点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等等。目前,该专业办学定位准确,服务面向明确,在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及教学管理方面具有特色,培养出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本文将从如何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2+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践教学等四个方面介绍我校药学院在专业综合改革方面采取的措施,以此抛砖引玉,希望推动药学相关专业的综合改革。

1 “双师型”师资队伍

1.1 专业带头人

应选择学历职称高、实践技能水平高、教学学术水平高、师德高的“四高”教师为本专业带头人。定期派遣专业带头人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访问交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建立激励机制,明确目标责任,促进专业带头人提升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搭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校企研发中心,激励专业带头人确定以武当中药品种为主要研究方向;聘请美国休斯敦大学、香港大学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本专业兼职教授,帮传带本校专业带头人快速成长。聘请美国休斯敦大学教授Ming Hu为外籍院长,为学科建设把脉。经过5年的建设,校内45岁以下专业课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超过20%,有企业实践经验教师比例达80%,形成一支70人左右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具备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2 企业教授的培训与聘用

聘请合作企业的专业人才和技术骨干担任专业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实践教学、指导学生科研和论文撰写等教学活动。学校、企业的授课教师进行双向培训,企业人员到学校主要进行教育理论、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每期不少于1周;学校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践能力培养,每期不少于1个月。定期召开由校企双方参加的教学研讨会,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实现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提高技能,以科研引导教学的目标。

1.3 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在借鉴国外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在本科生教育中培养出一批具有潜质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新的工作机制[1-5]。我校采用双导师,即学业导师和职业导师的机制。新生入校即建立与其对接的“导师制”,给予其生活、学习和职业生涯上的指导。最初2年在校以基础理论学习为主,学生重点完成对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暑假和寒假期间强化专业技能,结合市场需求及学校现有实验室条件精确定位方向;将学科带头人的科研成果转化或者企业的特色技术为教学内容,带领学生早进实验室、早参加课题研究。后期1年的实践学习中,实训教学环节主要依靠本专业教师和合作企业内的导师联合指导和培养,使学生紧密结合药学实际,深入到中药产品的研发、生产、设计、营销和管理等环节中,完成在企业实训阶段的学习任务。实施本科导师制,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团队精神,使学生在教学计划和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构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技术特长。

2 全面升华实践教学,为学生就业铺平道路

建立由“认知教育、实践训练、联合培养、企业创业”四个阶段构成的“四年校企实践合作不断线”实践教学模式[6-8]。实行早期实践、连续实践、多次实践和多时实践,建设省属一流的专业实验室、实训室、实践基地和科研平台,加强实验技术人员培养,选派高水平教师带教实验,激励学生开展自选性、协作性试验,努力使学生达到“四能”,即能识药、能验药、能制药、能研药。

2.1 按照“一体两翼,两个结合,三个环节,四年不断线”的原则强化实践教学

“一体两翼”是指以构建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和专业见习实习为主体、以课外科技创新和综合社会实践为两翼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两个结合”指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相结合,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三个环节”指见习环节、实习环节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实践训练,见表1;“四年不断线”指从大一开始到大四,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不中断。在整个实践锻炼过程中,始终强调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设计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计算机与外语应用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和技术经济分析能力的培养,使必修课∶选修课∶实践教学之比达到4∶1∶1。

2.2 省级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

在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专业途径的必要途径,通过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可显著提升教学效果[9-10]。我校以校内省级重点实验室“武当特色中药研究实验室”“武当山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中药新制剂研究开发”“药物分析”三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和“中药药理(肿瘤)研究”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以及“湖北医药学院中药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系列科研平台作为培养产业人才的开放实验室,完善管理办法,优化运行机制。把企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和教师的科研方向作为学生设计性、自选性、综合性实验选题的主要依据,目前通过导师的实验指导,学生完成的设计性、自选性、综合性实验达到总实验项目数的50%。逐步完善企业的湖北省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2014年中药制药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完成了我校和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和制药工程两大专业600余名学生的见习、毕业实习教学任务。此外,在校内建设药物研究所、药用植物标本馆和百草园,以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密切与九州通、湖北天圣清大制药有限公司、湖北神龙本草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湖北天圣康迪制药有限公司、十堰神农医药科技园有限公司等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项目合作单位合作,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产学研合作为纽带,全力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多项重大成果取得突破,达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目的。

3 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应用学导启发式、问题探究式、小组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注意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坚持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结合课程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

3.1 开放式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

积极推行开放式教学,充分开放教学资源。通过成立“小神农科研小组”、药用植物盆景和中医药文化进课堂、药用植物野外采集、第二课堂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中药制药专业的认知和兴趣。在开放《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的辅导体系和标本馆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建设专业课和特色课程的辅导体系;将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的五门特色课程安排到企业生产车间和野外药用植物采集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广泛开展技能比赛、科研设计大赛、专业趣味活动等,使学生能在比中学、学中乐,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3.2 课程与教材建设

按照“厚基础、强能力”的总体要求,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上,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特色课程等四类课程的学时比例达到2.0∶2.9∶2.4∶0.5;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学时之比达到4∶1∶1;建成专业课程自学辅导体系(参考书、题库、教学光盘等)。建设3门校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公开出版3本以上特色教材,编制实验实训教材讲义5本[11]。特色课程模块为校企联合或与其他学科协同开发。课程以实训教学为主,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现代化技术解决中药生产过程中的中药材养殖、栽培、植保、饮片加工炮制、中药制剂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能力。具体课程包括:①湖北省中药资源开发现状,主要介绍湖北省中药资源分布、资源种类、开发应用前景及开发现状。②鄂西北中药资源开发,主要介绍鄂西北(神农架、武当山地区)特色中药资源与开发,神农架地区的地理特征、气候特色、资源分布、特色资源和开发应用现状。结合鄂西北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产业建设,建立鄂西北特色中药资源(房陵丹参、柴胡等)GAP基地。③湖北省中药资源文化,以神农医药文化、李时珍医药文化和鄂西北生态文化为主线,介绍湖北省中医药文化和中药资源文化,提高学生对湖北省中药资源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和中药资源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能力。④湖北省及鄂西北中药饮片生产及标准研究概况,主要讲授湖北省及鄂西北中药饮片生产现状、生产工艺改革、饮片质量标准研究及应用现状。⑤中药制剂实用技术,包括“半仿生提取法(SBE)、大孔树脂吸附法及膜分离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中药传统制剂、丸剂、膏剂”“滴丸、分散片、固体分散体、微囊等制剂的制备技术及质量控制方法”“软胶囊制剂技术”以及“中药注射剂、粉针剂制剂技术”等几个板块。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中药制剂理论和实用技术。

3.3 开展以问题为主导大教学(PBL)

借鉴药剂学教研室PBL教学的经验,在中药制药专业课中推进PBL教学,对开展PBL教学的教师给予一定的政策奖励[12]。我院药剂学学科自2003年开始探索以问题为主导大教学,探讨PBL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范围。经过长达十年的研究和数届学生的反馈总结出了PBL教学法在本科药学教育中的优势与不足,研究了PBL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表明PBL教学模式在大学三到四年级的高年级学生较低年级学生更适用、专业课比基础课更适用、实践实习课程较适用。我校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在中药制药专业的大部分专业课程中开展了PBL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4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正对药学专业学生终身学习的特点,教学改革中大力缩减课堂授课学时,扩大学生自学空间;开放实验室、标本馆、实训室、自主学习中心、图书馆、百草园等,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积极开展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鼓励学生主动和教师进行互动,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导师;制订相应评价制度,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4 “2+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13-17]。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一种新型的“2+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2”是指人才培养分别在学校和企业两大板块进行,“3”是指培养过程实现三个方面的结合,即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课堂教学与师带徒结合。依据人才层次的应用性、知识和能力的专业性、人才类型的技能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等方面特点,构建了“见习-企业实践实训-校企研发中心基本功训练和专项实训-企业综合实习-顶岗实习”渐进式实践体系。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顶岗实操相衔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大力改革课内理论教学的形式,采用了课堂理论教学与边讲边练、专业实训与校外实习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逐步形成理论学习与基本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增加部分专业特色实践课时,如在校企共同开发的课程、企业核心文化、人文素养等。

5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我校中药制药专业毕业生已经在各个企业茁壮成长,学生就业率一直在省内同等专业前茅。但在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希望大家能够借鉴:首先,学生的发展问题,中药制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希望学生为当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做贡献,但是很多学生想继续考研深造,结果大部分学生选择深造而与用人单位解约,这给学校和企业带来了很多问题;其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问题,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科研技能、操作技术等问题,出现了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因为实践技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成就感;再次,培养计划在实习实训的基础上,建设的企业特色课程模块补充实训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现代化技术解决中药生产过程中的中药材养殖、栽培、饮片加工炮制、中药制剂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能力,但是目前由于资金和企业专业人才的缺乏导致课程开发进展缓慢。要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和分析,针对性解决“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中的问题,深化专业建设改革、实现校企合作,探究实践新模式、有效评估,完善质量考核机制,只有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分析,才能够促进高校本科专业建设质量的提高,让教学管理模式趋于合理[18-20]。

[参考文献]

[1] 付轶.我国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2] 王卓然.新制度主义视阈下本科生导师制制度建设探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3.

[3] 杨金铭,赵景会,李锦莲,等.关于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以佳木斯大学药学院为例[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33(2):171-174.

[4] 彭鹏,姜迎.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研究与实践[J].求知导刊,2015(6):153.

[5] 刘文丽,程杉.关于高校本科生导师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201-202.

[6] 侯霞,郝保水,刘建宾,等.浅析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若干关键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14,297(2):189-190.

[7] 吴建波,陈娅.大学校外实践基地长效稳定机制探索[J].黑河学刊,2014,202(5):115-117.

[8] 吴艳丽,夏春艳,孙小菊,等.应用型本科创建校外实践基地创新性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16):180.

[9] 黄丽平,赵宝林,吉玉兰,等.校企深度合作提升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5,29(6):73-74.

[10] 叶春霜.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温州大学城市学院为例[J].中国商论,2016(1):65-66.

[11] 陈吉炎,涂汉军,涂自良,等.中国武当中草药志[M].湖北:湖北科技出版社,2009:13-17.

[12] 杜士明,朱海涛,董永成,等.PBL与LBL在“药物制剂的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比较[J].药学实践杂志,2012,30(1):75-77.

[13] 杨靖,王建民,刘春奎,等.基于“卓越计划”的烟草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6(2):206-207.

[14] 沈忠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5(11):48-49.

[15] 王晓婷.中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比与反思[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1):57-58.

[16] 邓前军,陈东初,袁毅桦.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行业协同育人平台的研究和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31-133.

[17] 刘阳,谭B隽,王传林,等.试点学院框架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2(1):198-200.

[18] 代晓宇.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中教学管理模式的探讨――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J].科教导刊,2014(6):52-53.

[19] 周定文,谢明元,何晋.实施专业综合改革探索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3(22):103-105.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1 从发病机理和治法上分析

相对痤疮的西医治疗远未达到理想的目标[2],中医治疗痤疮分型多样,疗效较显著。对痤疮病因病机的研究已发展成血瘀、湿热、痰结、肾虚、冲任不调等新观点和新理论。笔者查阅近10年有关脾胃湿热型痤疮的诊治文献,大体归纳为以下三种情况:①脾胃湿热型实证:多用茵陈蒿汤、三黄丸[3]等经方或自拟方加减以清热化湿通腑;②脾虚湿热证:多用四君子汤[4]、参苓白术丸加减等经方或自拟方以益气健脾,加茵陈蒿汤、甘露消毒丹、藿朴夏苓汤等清热利湿之经方[5]或自拟方加减[6]以清利湿热;③脾虚湿浊证:有医家自拟降浊消痤汤治以和胃降浊[7]。由此可见湿热型痤疮的发生、发展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但多数重点放在益气健脾助运、清热化湿上。

笔者自2004年开展痤疮的针灸临床研究与治疗以来,发现大部分此型患者伴有胃脘胀满不适、腹胀、便秘或大便欠畅等症状,有些患者还有慢性胃炎病史,通过服用胃宁茶后症状明显缓解,胃宁茶是我院全国名老中医邵荣世主任医师自制的治疗慢性胃炎的袋泡中药制剂,通过通降之法,解除郁结,促进胃肠蠕动,加快胃排空及胃肠动力功能恢复,由此联想到脾胃湿热型痤疮发病机理为胃失通降新思路,并首次提出用通降法治疗此型痤疮。因《素问·痹论》中记载:“生病起于过用”、“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胃为水谷之海,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升为逆,通降是胃的生理特点和集中表现。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化无由,郁滞成病。只有保持舒畅通降之性,才能奏其纳食传导之功。痤疮患者多为青壮年,平时学习工作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久思伤脾,生活无规律,或缺乏锻炼,久坐少动,脾运欠佳,加之过食辛辣刺激油腻生冷之品,日久就会超过机体运化能力,造成胃之受纳、腐熟功能失调,水谷塞滞,内生湿热,上蒸于面而发痤疮,湿浊内生,局部皮脂腺分泌旺盛,皮肤油腻、脂溢,毛孔阻塞,加之湿热毒邪蕴结肌肤,阻碍气机,致气滞血瘀,络脉受损。而细菌如痤疮棒状杆菌等乘机侵入,导致皮肤炎症反复发生,致皮损红肿、脓疮、黑头、囊肿、结节等改变。从临床看, 这些痤疮患者除了面部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外,还伴有不同程度的胃脘痞满、脘腹胀痛、食少纳呆、口干、小便黄,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细濡或弦等症状,可见脾胃运化受纳失司与痤疮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故以通降法治疗,能使胃降脾升,受纳运化传导自如,湿热毒邪无处化生,无处可留,无以泛溢肌肤,而达治愈痤疮之目的。

2 从综合治疗模式上分析

在此机理指导下,临床中遇到此类患者我们在针灸治疗痤疮时,除了面部皮损治疗外,更注重调理脾胃,加取中脘、下脘和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阴陵泉、天枢、腹结、上巨虚、足三里、内庭穴以调畅脾胃气机,增强胃肠蠕动。治疗后患者症状均有改善,但因针灸就诊次数多,见效慢,有些患者难以坚持而影响疗效; 为方便患者治疗,2009年我们又开展了自血穴位注射治疗痤疮,每次自血治疗时间短,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无副作用,因此受到了患者的欢迎。但脾胃湿热型痤疮患者多病程较长,湿性缠绵,与热胶结,更难化解,易反复发作,单用一种方法难以奏效,而且临床上部分患者因工作学习忙而无法前来坚持治疗,结合常规中药汤剂量多、味苦、药性寒凉,多服易伤胃,且服用携带不便、费用偏高,导致有些患者依从性较差。为弥补以上不足,我们临床采用胃宁茶袋泡剂与自血穴位注射疗法结合这一中医综合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的创新模式,大大方便了患者治疗,可以使更多的患者能够坚持有效而耐受的治疗。

胃宁茶治疗慢性胃炎包括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8]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已经过科研论证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很好,《内经》云:“有诸内必形诸外”,痤疮不是一个局限性皮肤病,与脏腑功能状态密切相关,脾胃湿热型痤疮发病机理和临床症状都与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相近,而且临床发现此型部分患者伴有慢性胃炎病史,遵循中医异病同治理论,我们开始用胃宁茶袋泡剂结合自血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结果皮损数目明显减少或消失,诸多症状迅速改善,疗程缩短。更为可喜的是胃宁茶采用袋泡剂型,炮制过程中既重视芳香行气药有效挥发成分的保留,将其他药物浓缩成浸膏颗粒,减少了服用体积,又有利于保存药效,克服了中药煎剂使用、携带不便的弊端。且味道芳香,频频当茶饮, 既可减轻胃肠道的刺激,又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胃腑,加之价格低廉,患者愿意接受,近效远效均满意。

从胃宁茶组方来看,由苏梗、厚朴、炒枳壳、淡吴萸、黄连、姜半夏、陈皮、莪术、佛手、绿萼梅、白蔻仁、蒲公英、制大黄等药物组成。由本院制剂室将上药含挥发油部分研成细末,其余部分水煎、浓缩成浸膏颗粒制成袋泡剂。每包5g,每天1包,每日反复冲泡当茶饮。采用连苏饮加味,其中苏梗行气宽中;厚朴燥湿散用以运脾,行气导滞而除胀;白蔻仁化湿和胃,行气宽中;吴茱萸疏肝理气,温中止痛,降逆止呕,与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作用的黄连配伍为左金丸;姜半夏降逆止呕,燥湿化痰,消痞散结;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莪术活血化瘀,消积、和络、止痛;枳壳破气消积,祛痰除痞,与白术配伍为枳术丸,寓消于补,对痤疮日久有硬结者尤为合适;佛手理气和中止呕;蒲公英甘寒清热不伤阴,解毒消炎杀菌;制大黄泻火导滞,行瘀通经。本方辛开苦降,寒温并施,行气通络,采用通降之法,能解除郁结,促进胃肠蠕动,加快胃排空及胃肠动力功能恢复,现代药理和临床实验研究[9]都证明胃宁茶袋泡剂可以解除壅积,促进胃肠蠕动,加快胃排空及胃动力功能恢复。

从自血穴位注射疗法(以下简称自血疗法)的临床作用来看,自血疗法集针刺、放血、穴位注射于一体,可疏通壅滞之湿热,使皮肤之瘀、湿、热之邪有出路,又可加速面部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细胞增生。注入的血液在穴位里温和持久的刺激、血液缓慢吸收的脱敏等作用还可激发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调节内分泌紊乱状态,加快治标的时间,无副作用,血液在穴位处存留时间较长,可增强与延续穴位的治疗效能。通常所取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善治皮肤病,肺俞为肺的背俞穴,两穴相配可迅速疏散热邪,行气活血、通腑排毒;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合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是人体的强壮穴位,足阳明胃经循行于痤疮皮损好发生的部位, 取足三里既可祛邪治标,又可扶正固本,抵御外邪入侵。四穴相配可调节脾胃功能,使脾胃之积热、湿毒不得停留,痤疮无以为发。

3 从临床实践分析

对临床观察病例的纳入标准为:釆用痤疮国际分类法(即三度四级分类法),以痤疮的严重程度分级作为线索辨证,其中Ⅰ~Ⅲ级列入观察范围。同时符合脾胃湿热型症候诊断标准:颜面、胸背部皮肤油腻,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伴胃脘胀满、腹胀、口干、口臭、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排除标准:①年龄在16岁以下或40以上者;②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或糖尿病者;③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④职业性痤疮或碘、溴等引起的药物性痤疮、面部患有马拉色菌毛囊炎、酒渣鼻等疾病者;⑤近30天内服过治疗本病的药物或7天内外用过治疗本病的药物者;⑥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者。

近1年来,我们对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脾胃湿热型患者观察,其中25例痊愈,面部炎性丘疹、脓疱消失,胃脘胀满、腹胀、便秘、口干口臭症状都明显改善或消失,舌苔由黄腻苔转为正常,愈后3月通过电话或当面随访,22例患者未复发,肤色还变红润光泽,疲劳乏力感明显消失, 3例因熬夜和饮食不节复发,但症情较轻,仅少数粉刺和丘疹,经上述方法治疗数次后又恢复正常。

4 从临床意义和展望分析

胃宁茶袋泡剂结合自血穴注疗法首次提出了胃宁茶在脾胃湿热型痤疮中的应用,扩展了胃宁茶的应用范围。在脾胃湿热型痤疮的发病机理、治法和中医综合治疗模式上均有创新,具有疗程缩短,疗效确切巩固,复发率少,服用和操作方法简捷安全,费用低廉等优势,该疗法在临床已初步应用,疗效和患者依从性也颇令人满意。并有很好的预防保健作用,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和经济、社会效益。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将在临床上开展更深入的研究,进一步证实胃宁茶结合自血疗法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的近远期疗效,为脾胃湿热型痤疮的中医综合治疗提供一条新思路和新模式。

[参考文献]

[1]Katsambas A,Papakonstantinou A.Acne: systemic treatment [J].Clin Dermatol,2004,22(15):412.

[2]陈丽妹.不同选穴原则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

[3]秦万章.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第12卷皮肤科.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4.

[4]刘春芳.梁贻俊教授治疗痤疮经验[J].中医药学刊,2006,24(12):2186-2187.

[5]陈德监.加味茵陈蒿汤治疗脾胃湿热型女性寻常痤疮的临床研究[D].南京年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1~6.

[6]韩丽华.从脾胃论治痤疮病例分析[J].实用内科中医杂志,2007, 21(6):72.

[7]杜长欣.和胃降浊法治疗青少年痤疮40例[J].山西中医,2005,21(1):23

[8]邵荣世. 胃宁茶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80例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19):1902-1903.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学生本位;医学信息工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4-0129-02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是生命科学、生物医药和信息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新兴专业,是电子、计算机、医学仪器以及生物学、医学、计算机网络、大数据等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与融合。承载着新医改体制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系统建设任务[1]。

1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发展背景

自2003 年四川大学首准开办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以来,四川大学经过多年建设,并于2010 年成功将该专业打造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隶属于新一代信息产业。此后,全国多所高校相继成功申办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截止2014 年,全国共有24所本科院校开设医学信息工程专业[2]。

就湖南而言,目前开设医学信息相关的有:2007年中南大学成功申报医学信息学,2014年湖南中医药大学成功申报医学信息工程(偏中医药信息),2016长沙医学院、南华大学同时申报成功该专业。从目前几所学校的招生规模来看,我省医学信息化人才的招生规模小,医学信息化人才缺口大,专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作为新兴专业,它的跨学科性、综合性,使得我们在培养方案制定上,要跟上时展的变化,不断更新。如:前几年,我们的医学信息唯一的重点是医院信息化系统(HIS),但随着近几年网络的发展,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智能化,“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共同推动下,医学信息将有新的发展高度。

2 专业课程设置紧跟社会需求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要突出医学信息化这一特色,在课程体系设计时,既要满足本科应用层次的培养要求,又要尽可能满足本科生将来继续深造的需要。学生既要具有较强的医学应用软件使用、维护、设计、开发的能力,又要能够将信息技术与医疗、医疗有机结合的高级医学信息技术应用人才。

2.1 课程体系

以重点院校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为参考,同时兼容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医W专业十余年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特色,建设课程体系可分为6个模块如下表1:[课程模块\&培养目标\&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模块\&大学生必备的人文素质、思想素质、外语能力、健康素质的锻炼与培养。\&自然科学课程模块\&工科学生必备的数理基础,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了解医药行业背景,医疗信息的特点;

了解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基本技术和操作;了解数字医疗设备的基本原理\&专业课程模块\&培养对医学信息系统建设的逻辑思维;掌握和理解计算机软件求解模型;培养工程素养\&课程实训与毕业实习模块\&结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和软件开发主流技术,熟练运用相关技术进行开发、管理。\&拓展课程模块\&培养学生职业发展、应用相关的技能。\&]

2.2 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培养方案分为两个主干学科:医学、计算机科学,如表2所示。

[计算机核心课程:\&医学核心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Java程序设计、pathon、嵌入式系统、医院信息系统\&生物医学信息学、生物医学导论、基础医学概要、临床医学概要、中药学、医药学基础、现代医学仪器、医院管理学、医学数据挖掘、医学传感与检测技术等\&]

3 学生主体的培养环节设计

3.1 以学生为主体,多采用互动式教学

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不过的30%左右,但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记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充分地利用课外时间预习、查找资料、分析等,然后再通过课堂的表达,知识点的吸收可以达到70%以上。从这一点来看 ,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仅需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强调转换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将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中心,并且使得学生成为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主体,也就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教学模式上要广泛采取PBL教学、CBL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打牢专业基础知识[3]。增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为健全学生的能力结构,强化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7]

3.2 4+2+1的实践教学体系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科交叉性,决定了它的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构建4+2+1的实践教学体系,由四级实验教学、两级实习、一次毕业设计相辅相成。

四阶段实验教学分为:课堂验证性实验+课程综合性试验+学科综合实践+课外实战。

课堂验证性实验:指在课堂中,按照教材章节布置的基础型实验。课程综合性试验:课程近结束时,利用该课程所学基础知识,系统地完成一个主题任务,属于设计型实验。学科综合实践:是在专业学习后期,运用已学多门课程的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属于综合型实验。课外实战:作为教学试验的补充,通过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竞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并构建专业开放式实验室,便于课外实战的开展[4-5]。

第二阶段:实习、就业一体化的两级模式

在具体实施上,将实习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安排学生到合作的企业和医院,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把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巩固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的目的,相当于医学专业的见习期。

第二阶段,组织学生到附属医院、合作医药企业实习,通过实习,学生必须熟练医学信息系统流程,强化吸收知识的,必要时可安排顶岗。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四的第一学期末和第二学期。

信息工程学院与学校实习科将积极协作,继续加强和各实习基地的联系,在原来只推荐医学生实习的条款中,补充推荐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实习的要求。

第三阶段:毕业论文及答辩一级检验

毕业答辩是检验人才合格的重要环节,答辩委员会不再由学校教师组成,每个答辩组务必要邀请1-2名实习单位指导老师,作为答辩教师,共同考察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是否能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

3.3 拓展第二课堂,构建创新体系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如医学信息大赛、医学管理系统设计大赛,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互联网+”等专业竞赛,开放医学信息实验室,吸引学生自主参与试验、自行设计实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另外,国家从上到下都在倡导“创新、创业”,跟随上层政策脚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训练、实施中来,通过申报项目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项目具体的实施,能够激发学生对以往学习内容的强化,也更能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并进行实验探索,这对提高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医疗信息化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有很大的促M作用[5]。

3.4 形成性评价考核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在课堂,也不再局限于教科书,而且,终结性考试必然迫使学生到期末时突击复习、应付考试,学习效果难达到要求。因此,一考定乾坤的考试和考核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我校近年来一直在探究形成性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对于工程性显著的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来说也是适用的,我们为每个学生建立课程平时成绩档案,并在学期中分3-4次向学生反馈累积的平时成绩,包括:查课、学习态度、课堂讨论、团队合作、实践参与等,使得学生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状况,找准差距。形成性评价作为全面考查学生的素质之一。

4 总结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作为新兴专业,没有墨守的旧模式,只有不断创新探索,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才能永葆该专业的活力,希望我们的研究和改革效果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谭强,刘广,孙艳秋,刘建平.关于新办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学科设置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3(19):123-125.

[2]李小霞,贺培凤,郭文秀,等.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2):31-33

[3]杨练,王勇, 贾敏.重视医疗信息化人才的构建和培养[J] .医疗卫生装备, 2009(1):113-114.

[4]李后卿, 董富国, 郭瑞芝. 信息链视角下的医学信息学研究的重点及其未来发展方向[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5(3):1-5.

[5] 陈娜,王赫楠,燕燕,等.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科教文汇,2014(10):79-80.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诚信快捷 支付宝交易

QQ:16250023 手机:13752136009 关键字:脾胃,中医,用药规律,,毕业论文,职称论文

【关键词】脾胃;中医用药规律

脾和胃相对来说胃属阳脾属阴,而补脾胃,必用甘味,且宜用肝药、动静结合、有方有守,用量宜轻,据临床之补脾胃之经验,浅谈脾胃用药之规律,以咨交流。

1补脾胃,必分阴阳

脾和胃相对的说胃属阳脾属阴,但是根据阴阳学说来

看,脾和胃这两个脏腑中还有各自的阴阳。胃阴与胃阳都具有纳的作用,胃阳即胃气,胃阴即胃津。前人曾有“胃主磨食”之说,此磨动者也。食物入胃,必须经过胃中的磨动才能初步消化,胃之能磨即是胃阳的作用,在磨的过程中还必须加以水分才能使食物磨成粥状而进一步运化,这个水分即胃津,也就是胃阴。脾虽主化,但其中亦有脾阴脾阳之分,脾阳即脾气也就是脾的运化功能。脾阴即脾湿,脾属湿土,无湿则不能化,阴阳相济才可发挥脾的正常功能。临床辨证是用药的前提,因此,临床用药中我们要分清脾阴脾阳、胃阴胃阳,不可拘泥于“胃喜润而恶燥”、“脾喜润而恶湿”之说,见胃病多施养阴之品,见脾病则施助阳之物。

胃阴不足则口干,食难下咽或饥而欲食,胸中糟杂或胃中灼而痛,或便燥结难通,此当滋养胃阴,清胃之热邪,宜以甘平、甘凉、濡润之品。胃阴虚而热者,用鲜生地,鲜石斛、沙参、元参、知母、石膏清之;热去而胃阴虚者,以茅根、麦冬、蔗汁、梨汁、藕汁清而润之。胃阳不足则口淡、不思食,或虽食而不能化,中脘板闷,或朝食暮吐等,此刚燥药所必用,轻者二术二陈,如香砂六君子丸,重者当用桂附之属。

脾阳不足者,不仅食不入化,而且饮食不为肌肉,虽食而瘦,或下利,或完谷不化,或停痰积饮,病理性代谢产物聚集,此当温脾阳,助脾运化,如附子理中汤。脾阴不足者则肌瘦而干,甚至皮肤粗糙,大便干结难通,或消渴等,此当滋养脾阴,恢复脾湿的特性。如脾约的麻子仁丸。

2补脾胃,必用甘味

胃燥脾湿相反相成,燥湿得宜乃正常生理现象,如燥湿不能得宜,燥或湿有了偏盛,脾胃的阴阳失去了平衡,则疾病发生,就不能运化精微,至于如何调补脾胃使燥湿相济,全在于选方用药的权衡。《素问·至真大要论》云“:夫五味入胃,各有所归所喜,故……甘先入脾。”《素问·脏气法时论》又云:“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补之。”说明甘味药入脾经,有补养脾胃的功效。

甘有甘温甘凉之别,阳不足者治宜甘温,阴不足者治宜甘凉。相对的说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润,故治脾病多宜甘温以助其升。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故治胃病多宜甘凉,以助其降。《脾胃论》中曾提到“甘温补其中而升其阳”,李东垣认为甘温药能助脾阳之升,因此他治疗脾阳不足,元气下陷的补中益气汤,治胃阳不足的升阳益胃汤等方中都用了甘温之药。临床上常用的补脾方药如四君子汤等也是以甘温药为主。如前所述,脾有脾阴脾阳,胃有胃阴胃阳,因此不可机械的认为补脾必用甘温。如果是脾阴不足则不宜甘温,而宜甘淡。《素问·刺法论》有云:“欲令脾实,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太酸,无食生物,宜甘宜淡。”指出甘淡是补脾阴之药味,应予以怀山药、扁豆、薏苡仁、茯苓、芡实、莲子肉等甘淡之品。而脾虚亦有脾气虚、脾阳虚之别。虽有“气即阳也”之说,但在具体用药时是有严格区别的。如附子理中汤是温脾阳的,而四君子汤是助脾气的,假使是一个四君子汤证决不能用附子理中汤,否则就会出现燥象,相反如果是一个附子理中汤证而用了四君子汤,虽不会有大害,但一定不会生效。其理由是“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虚之甚”偏于气虚者宜予甘温补气。如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山药、白术、炙甘草等。偏于阳虚者需伍以辛温之品以助阳。如桂枝、干姜、炮附子、筚澄茄等。

叶天士一再说到“胃为阳土,宜凉宜润”甘凉者具有养阴生津的作用,适用于胃阴虚证,如沙参、麦冬、石斛、花粉等。此时多伍以酸味药,从五味上讲酸多归肝经,酸甘合用则有酸甘化阴的作用,能补胃阴,促进胃酸分泌,增强食欲,助消化。如白芍、乌梅伍甘草、大枣等。但胃也有胃阴胃阳之别,甘凉药只能益胃阴而不能助胃阳。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说:“胃属土而喜甘,故中气不足者,非甘温不及”此指胃阳虚而言,须用温阳祛寒药物。如临床上许多阳虚胃寒的中脘疼痛病。

3补脾胃,动静结合

一般来说补气、益血、健脾之药谓之静药,调气活血药谓之动药。在组剂处方中,用静药佐以动药,用动药佐以静药,动静结合方可使其间阴阳相生相化。

就脾胃而言,居于中焦脾升胃降是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升降气化协调则其它脏腑能得以和调而营其正常生理功能,反之,升降失调则会发生诸多病变。“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升则逆,通降是胃的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只有保持胃之舒畅通降之性,才可使脾胃功能和谐。从致病来说,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易被邪气侵犯而盘踞其中。脾胃之病,多由胃而引起,自发脾脏则甚少,邪气犯胃,胃失和降,脾亦从而不运。一旦发生气机壅滞,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阻、血淤、痰结、食积、火郁等病理产物聚集,失其通降之性,其病理特点可归结于一个滞,临床可见呕吐、泛酸、烧心等症状,利用现代检验可见胃酸分泌过多,胃肠蠕动功能下降,胃镜下胃粘膜淤血表现,而临床并未有淤血的特征,究其成因无外乎脾胃气机不畅,郁而发热,热而成瘀。

而滋补之剂多属静品,其性壅滞,如何使用动药调和气血,开达胃气成为治疗脾胃病的的关键。湿浊之邪壅塞胃气者,则以白蔻仁、砂仁、霍香、佩兰、鸡内金、谷麦芽等芳香开胃之品,胃气开,食欲复,脾胃健。调气之品则以佛手、陈皮、苏梗、香附、枳壳、大腹皮、绿蕚梅等平和之品,行气而不耗气破气,苏梗、香附又有宽胸理肝的作用,枳壳,大腹皮具有通降之性,加强胃肠蠕动。和血之物则以金铃子、延胡索、丹参、蒲黄、五灵脂、刺猬皮、九香虫等。动静结合中动药宜轻,重则耗气,反失其意,且多用平和之品,辛温燥烈之品多弃之不用,防其伤气碍胃。阴主静,阳主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重用静药,因为阴为阳之基,无阴则阳无以生,轻用动药,由于阳升则阴长,阴得阳则化,补养静药必重用方能濡之守之,而疏调之动药虽轻用可煦之起,从而起到调补脾胃得作用。

4补脾胃,宜用肝药

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主疏泄,脾为至阴之脏,性善静,必赖肝木疏泄始职司运化,又胆附于肝,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肝气疏达,经气泄于肠胃,以助胃之腐熟水谷之用。故肝木疏泄能使脾气升发,脾之精微上归于肺,并使胃气下降,将腐熟水谷畅送而入小肠。叶天士曾说“: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就是指肝气郁结易导致胃病,欲疗胃疾,不忘治肝。《金贵要略》云:“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都说明了肝与脾胃在病机上的密切联系。故脾胃之病,多用疏肝之药恢复其条达之性,常用药物有:柴胡、香附、苏梗、佛手、川楝子、延胡索、郁金、香橼、白芍、代代花、玫瑰花等,根据证情选择用药,但需注意,选用方药时应考虑一药多性,既利于疏调肝木,又有和胃健脾而无伤胃滞脾之弊的药味。再则,肝性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选方用药要注意润燥得宜,刚柔相济。

5补脾胃,有方有守,用量宜轻

脾胃病多属慢性病,中药虽有效但亦应该实事求是,并非一剂知,二剂愈,常需数月甚至数年服药,几剂汤药下去可能毫无反应,此时医者不可放弃,更易它方。从临床经验来看,只要辩证精当,患者服下去无不良反应,就是有效,应该守方,长期服用。其间应明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病程较久,不守方则难获全效。有时久病沉疴,临床看似痊愈,其实只是向病情好的方面转化,发生了量变,还没有到达质变的地步,此时停药稍有诱因即可复发,这也是脾胃病难治的一个关键所在,需待其质变,才可抵御各种诱因。但长期大剂量服药,对病人经济是一个负担,对脾胃本身而言,亦是一个负担。脾胃本虚,药多量重,再加丸散、西药,一日三次,药入胃中,饱不知饥,影响消化和饮食,反见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不同程度的影响脾胃功能,反使原有病情有所加重。所以,医者不可急于求成,动则十几、二十多味药,一味几十克,而应从汤剂、丸散小量服之,促进机体的抗病能力的再生,通过渐积慢慢起效,如春起回温,阳气布散,阴气自然消退不期然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