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西医论文

西医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西医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西医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混合型鸡痘

 

鸡痘是由鸡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病鸡以无毛部皮肤发生增生性病理过程,形成肿疣样病变、结痂、脱皮和口腔、咽喉粘膜形成纤维性坏死性伪膜等为特征。在秋冬季节容易流行,尤其是雨水较多的年份,鸡群处在潮湿的环境中,蚊子较多,蚊子是传播本病的媒介,又是鸡痘的重要传播者,因此更易造成大面积流行。一般发生皮肤型鸡痘较多,然而近几年鸡群流行的大部分为混合型鸡痘,鸡群一旦发病将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现将一起混合型鸡痘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河北省威县侯贯镇赵某饲养的2000只蛋鸡,按常规饲养,并免疫了马立克、法氏囊、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但未进行鸡痘疫苗接种。饲养到56日龄时,鸡群开始有个别鸡出现喷嚏、咳嗽、甩头、张嘴、流眼泪,呼吸时有杂音,在晚上安静时较明显。以后,病鸡逐渐增多,并在鸡冠、肉垂、爪等处出现丘疹及结痂,到8月29日,发病率升到40%左右,且每天死亡由几只增到50只左右。曾用阿莫西林、红霉素、泰乐菌素、喉管散等药物治疗,均无疗效。遂于2010年8月30日带病死鸡来邢台市兽医院诊治。经剖检、化验,确诊为混合型鸡痘,通过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使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二、临诊症状

病鸡精神不振,闭眼缩头,呆立,食欲减退或废绝,眼结膜发炎,流眼泪,眼角有较多量粘稠纤维蛋白渗出物或脓性物,严重的将上、下眼睑粘连。眼睑及眼周围肿胀。个别病鸡眼结膜浑浊不清,有的出现失明而影响采食。有的病鸡咳嗽甩头,努力把喉头处的阻塞物咳出。打开口腔可看到喉头处有荚膜阻塞。另一特征是鸡冠、肉垂、爪、嘴角、眼皮上有数量不等,如绿豆大小的丘诊,有的丘诊表面破溃,有的已结痂。病鸡中死亡最多的是喉型、眼型和混合型,单纯皮肤型的病鸡不死。喉型鸡痘,病变发生在口腔、咽喉粘膜上,病变在嘴和口腔时,采食、饮水发生障碍。发生在咽喉部时,初为黄白色的小结节,以后形成一层黄白色干酪样的伪膜,引起呼吸困难,窒息而死。眼型死亡的病鸡,主要是痘发生在眼结膜,上、下眼睑粘连或失明,影响采食而死亡。发病鸡大部分为混合型,仅有鸡冠、肉垂丘诊症状者较少。

三、剖检病变

共剖检10只病死鸡,眼部肿胀,眼周围形成近似圆形肿胀区,眼角有粘液——脓性物。有的在眶下窦有干酪样物。口腔、咽喉和气管粘膜上有黄白色干酪样的伪膜、恶臭,不易剥脱。喉头、气管粘膜充血,有的喉头、气管粘膜表面也出现隆起的、白色不透明结节论文参考文献格式。鸡冠、肉垂、爪等皮肤有丘诊、结痂。其他内脏器官未见异常。

四、实验室检验

1、取病死鸡的肝、脾组织,接种于肉汤、营养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24h,结果无细菌生长。2、易感鸡感染试验:取眼、喉部病料组织和鸡冠的丘疹及痘疱皮悬液,对30日龄易感鸡10只作冠划痕、翼刺和毛囊接种,6天后均在接种局部皮肤出现数量不等的粟粒大小的典型痘疱。3、鸡胚接种:取鸡冠、眼部、喉部病料作为1:10悬液,经双抗(每毫升含青霉素、链霉素各1000单位),室温下处理2小时,再以2000转/分离心5分钟,取上层清液,接种12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膜,每胚0.2ml农业论文,共接种10枚鸡胚,经37度孵化5天,可见绒毛囊膜肥厚,并有近圆形(直经2—3毫米)的灰白色痘斑。

五、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搞好鸡舍卫生消毒工作,鸡舍内外用绿威霸消毒液彻底消毒,用蚊蝇一扫净喷洒消灭蚊蝇及吸血昆虫。

2、治疗:对鸡冠、肉垂、爪、腿痘病鸡,用镊子剥离痘痂后,伤口涂擦紫药水。对眼部肿胀者,用2%硼酸水冲洗眼部,用5%蛋白银溶液和盐酸吗啉胍眼药水滴眼。对喉型鸡痘,可用小镊子将粘膜上的伪膜剥离取出,然后于患病灶吹上少许“喉症散”粉,每天1次,连用3天即可。

3、对发病鸡群,用毒立克(主要成分:黄芪多糖等)饮水,本品100g饮50kg水,连用5天。同时在饲料内拌新华喘痢刹(主要成分:环丙沙星等),以防止继发感染。同时,配合中药治疗,方剂:龙胆草90g、板兰根60g、升麻50g、双花40g、野40g、连翅30g、甘草30g,将上述中药加工成细粉,按每只鸡每天1.5克的用量,均匀拌入饲料内,分上、下午集中喂服。饲料内增加多种维生素、鱼肝油,以增强鸡体的抗病力,保护皮肤和促进伤口愈合,连用5天。

通过采取以上综合性防治措施,3天后病鸡群基本痊愈,5天后鸡群全部恢复健康。

六、小结

1、本次该鸡群发生的眼、喉和无毛处的皮肤痘疹为特征性的鸡痘,根据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及实验室检验,诊断为混合型(粘膜型与皮肤型)鸡痘。

2、这次鸡群发生鸡痘的主要原因是因今年雨水多,鸡舍卫生条件差,温度高,湿度大,密度大,通风不良,鸡群又未接种鸡痘疫苗,加之正值初秋季节,蚊虫较多,活动频繁,促使本病的发生。因此养鸡场必须重视对鸡痘的免疫接种。接种鸡痘疫苗是防制本病发生的关键。凡是未接种鸡痘的鸡群,必须在发病季节前接种鸡痘。

3、为防止鸡痘的发生与流行,必须搞好鸡场、鸡舍的卫生消毒工作,在鸡舍周围喷洒杀虫药物,消灭蚊子等传播媒介,消除蚊蝇孳生条件,注意随时灭蚊,才能有效地控制本病的发生与流行。最关键的措施是接种鸡痘弱毒疫苗,本疫苗对雏鸡(6日龄以上)及成鸡均可应用。根据鸡日龄的大小以生理盐水稀释成适当的倍数,摇匀后应用。用鸡痘刺种针或灭菌蘸笔尖蘸苗,于鸡翅内侧无血管处皮下刺种。6日龄以上的雏鸡,用200倍稀释苗刺种1针;20日龄以上的雏鸡,用100倍稀释苗刺种1针;1月以上的鸡,用50倍稀释苗刺种1针。接种后3-4天,刺种部位微现红肿,继之结痂,2-3周后痂片脱落。免疫期,成鸡为5个月,初生雏为2个月,两个月后必须再进行一次免疫接种,以后每半年免疫接种一次。

4、诊断本病时,必须与鸡霉形体、传染性鼻炎、眼型葡萄球菌、喉气管炎、维生素A缺乏症等相区别,这样才能对症用药,使疫情尽快得到控制。

河北省邢台市兽医院邢兰君 河北邢台 054001

西医论文范文第2篇

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国传统医学思想和医疗经验为基础,囊括“杂医”、“大方脉”等医学内容的医疗科,这一该科学的研究与发展不仅汲取了历代医学的医疗经验,并且有效的实现了中医内科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这也使得其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中医研究发展至今,中医内科学作为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水平。从病种角度进行分析,当代中医内科学所包含的内容主要包括内伤病和外感染两大类病种的医疗,其中内伤病包括气血津液病和脏腑经络病等,这一类病情的医疗主要依赖于气血津液、经络和脏腑等器官中的病理和生理现象进行辩证论治。而内科病中的外感染病类别则主要为温病,伤寒等热性病,这类病种医疗的开展则要以卫气营血、六经以及三焦等的病理、生理进行指导并加以论治。中医内科学所涉及病种范围的广阔,使得其在医疗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学科研究专业,专业所囊括的不同类型和系统疾病的研究,都为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开展创设了极为便利的前提条件。

2现代西医发展概况探究

现代西医即近代和现代医学,是区别于中国传统旧医而产生的新式医学。在现代西医的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医生首先通过视诊,触诊和听诊,嗅诊等方式,或利用听诊器,体温表和叩诊锤等工具进行对病人的病情进行系统全面的检测,再以诊断结果为基础,借助先进医疗设备和实验室治疗,以实现对患者病情的有效治疗。从发展历史角度进行分析,西医的发展要追溯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作为一门经验科学,多名医学家的研究与探索为其赋予了实验医学的又一医学内涵,而这也为西医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医学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西医科学研究中实验的逐渐兴起,高精度、多功能的医学实验仪器应运而生,这把人们的对西医的认知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知水平。发展至今,现代西医的诊断治疗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其对医药企业的投资数量也在日渐增加,而这都有力促进了现代西医与科学研究间的交融并进,也为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的创收提供了必要前提。在现代西医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医院的规划建设逐渐形成了监视仪器记录病人生理指标,计算机存储和检索病案记录,人工智能技术和专家系统开展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的综合治疗机制,这都是西医发展为我国医学研究应用带来的重大贡献。

3中医内科学与现代西医结合探究

3.1中医内科学与现代西医结合的桥梁作用分析

我国中医内科学的开展是以承接中医和现代西医临床治疗为导向的,而由于中医内科学自身被囊括在中医医学治疗的范畴内,所以其与现代西医的结合便显得尤为重要。分析中医内科学与现代西医的关系可知,中医内科学起着中医基础和西医临床衔接的桥梁作用,这也是中医基础病理融入西医临床实践的有效保障。在中医内科学的桥梁作用下,中医科学中的病因病机,辩证规律等都能够与现代西医治疗中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症特点进行有机结合,使得医护人员和医学研究者得以从理论和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开展更为深入的医学探究,进而提高我国的中西医学诊疗技术水平。

3.2现代西医治疗中中医内科学重要任务探析

随着现代医学领域中医内科学与现代西医结合发展的推进,中医内科学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要,现代医学教育的开展更是对中医内科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医学教育开展的背景下,现代西医治疗和中医内科学的结合与发展中,中医内科学所承担的首要任务即临床实践研究与教学开展。为更加有力的促进中医内科学和现代西医的结合发展,中医内科学所负责的任务要求医学工作者要注重对自身基础临床实践水平的提升,并且能够进一步完善现代医学教育,使得现代西医的临床医学开展不仅能够稳定顺利的进行,还能够整体提升我国的现代西医教育水平,为今后我国的医学研究与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在现代西医和中医内科学的结合发展中,中医内科学的临床研究与教师开展任务可以在巩固中医内科学桥梁作用的基础上实现现代西医诊疗技术的突破性发展,这对于我国医学领域科研创新精神的培育与形成也是有至关重要的培养意义的。

3.3中医内科学与现代西医结合的有效途径探究

为实现中医内科学和现代西医的有机结合,要首先注重对我国中医内科理论的进一步强化。作为中医医疗开展的主干,中医内科理论在医学研究和治疗中的强化不仅能够突出我国医学发展中“中西结合”的发展特点,还能够有效保持我国中医医学的发展特色,使我国的医学研究与发展能够在稳固的医学基础上得以有效实实施。其次,现代西医与中医内科学的结合还要注重对临床医学的实践与探究。随着我国医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医学中的实践认知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所以两类型医学的融合中临床实践对医学基础巩固和医疗技能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外,临床医学研究的开展也为我国的医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医学教育也逐渐成为了中医内科学与现代西医结合发展的主流趋势。

4结束语

西医论文范文第3篇

湿疹是由风湿热邪所致的常见皮肤病,相当于祖国医学的“风湿病”“浸疮”“黄水疮”。西医认为湿疹为多种因素所致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多与变态反应有关。湿疹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有独特优势,综述如下。

1内服外用

1.1中药加西药内服与中药加西药外用洪淑珍[1]对急性湿疹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疏风止痒为主,药用龙胆泻肝汤、萆解渗湿汤合二妙丸加减,亚急性湿疹以健脾除湿、养血润肤、疏风止痒为主,方用胃苓汤加减,慢性湿疹以养血疏风止痒、除湿润燥为主,方用消风散加四物汤加减内服。外洗方:苦参30g,黄柏20g,地榆20g,苍术20g,金银花20,连翘15g。水煎成1500~2000ml,微温外洗,日1次;西药口服扑而敏、开瑞坦或赛庚啶,严重者口服小量强的松或地塞米松。亚急性及慢性期,加用激素软膏。治疗100例,治愈66例,好转3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刘明江等[2]采用祛风利湿、清热解毒,方用桂枝浮萍汤,并口服开瑞坦10mg/d,外用炉甘石洗剂,1%氢化可的松治疗急性湿疹,疗效满意。何泽民等[3]把湿疹分为湿热毒瘀型和阴血亏虚型,分别给予祛湿清热解毒汤和滋阴养血止痒汤。西药口服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息斯敏、强的松,中药外洗(山豆根、苦参、金银花、连翘、地榆、九里光、甘草),洗后病灶处涂三九皮炎平软膏。治疗52例,痊愈47例,痊愈率90.4%。程利敏等[4]治疗湿疹60例。中医辨证分型,风热型:荆防汤加减,湿热型:龙胆泻肝汤或凉血消风汤加减,脾湿型:胃苓汤加减,阴虚夹湿型:滋阴除湿汤,风盛血燥:养血消风汤,配合口服西药敏迪、赛庚啶。外用炉甘石洗剂、皮炎平、肤疾宁。痊愈53例,占88.33%,总有效率100%。

1.2中药加西药内服与西药外用李俊锋[5]治疗湿疹100例,中药内服予自拟湿疹汤;西药服息斯敏10mg/d,地塞米松1.5mg,tid,日2次,外搽去炎松软膏1支、地塞米松(0.75mg)10片、扑而敏(4mg)10片、四环素(0.25mg)10片研末、病毒唑针剂1ml、聚肌胞2ml,调匀外搽。痊愈96例,显效4例,总有效率100%。曾建中等[6]治疗急性湿疹68例,口服赛庚啶2mg,维生素C200mg,日3次,中药以清热止痒汤(地肤子、白藓皮、绿豆衣等)口服,外搽维肤霜。治愈40例,好转14例,有效6例,无效2例。吴国根等[7]用内服皿治林10mg1次/d,加用健脾润肤汤(茯苓、苍术、白术、当归、丹参等),外用去炎松尿素软膏治疗慢性湿疹40例,总有效率92.5%。

1.3中药内服与中药加西药外用郭晴[8]以疏风养血,清热除湿(当归、防风、苦参、蝉蜕、生地、石膏、荆芥等)为法内服,外用清热燥湿、杀虫止痒方(黄连、黄柏、全蝎、大黄、苦参研末)混合尿素软膏。轻者2~4d,重者4~7d治愈,随访1年未复发。

1.4西药内服与中药加西药外用杨主功[9]采用西药常规口服维生素C200mg,3次/d,维生素B20mg,3次/d,葡萄糖酸钙1.0g,3次/d,特非纳丁60mg,2次/d,外用中药水剂(土槿皮、大风子、地肤子、苍术等)。膏剂(滑石粉、氧化锌等),治疗慢性湿疹40例,治愈36例,有效4例,治愈率100%。

1.5中药内服与西药外用李文忠等[10]治疗慢性湿疹48例,内服药用赵丙南经验方全虫方(全蝎、皂荚、皂角刺等),外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总有效率85.42%。刘斌[11]治疗慢性湿疹50例,内服复方归龙汤(地龙、当归、白蒺藜、川芎、乌梢蛇等),外用5%乙氧苯柳胺软膏,2次/d。总有效率90%。姜海燕等[12]治疗慢性湿疹39例,给予中药(生地、黄柏、当归、黄芩、山栀子、白藓皮、苦参等),外用去炎松尿素软膏,总有效率94.9%。开雁[13]用内服中药组方(黄柏、黄芩、金银花、栀子、土茯苓、牡丹皮等),外用派瑞松霜,治疗湿疹137例,总有效率91.2%。

1.6中药加西药内服吴琦琦等[14]治疗慢性湿疹176例,西药口服克敏:按照体重0.5mg~5mg/kg,2次/d;强的松:1.66mg~20mg/kg,2次/d,10d为1疗程。加服清热二十五味丸。痊愈48例,显效21例,总有效率78.4%。

2中药注射剂与西药口服外用

黄勇等[15]治疗慢性湿疹50例,丹参注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射液250ml,每日1次静点,15d1个疗程。同时口服特非纳丁片60mg,2次/d。外用参子洗剂,再涂肝素钠软膏。治愈45例,有效5例,有效率100%。

3西药注射剂与中药口服外用

有人用5%葡萄糖盐水500ml加庆大霉素16万u加地塞米松10mg、维生素C1.0g静点,日1次,连用5d;配中药消湿汤(生地、玄参、当归、茯苓、泽泻、苦参、白藓皮等)内服,炉甘石洗剂外洗,2~3次/d,另用马齿苋、黄柏水煎敷患处,3次/d。治疗急性、亚急性、慢性湿疹疗效显著。

4西药注射剂与中药内服与西药外用

党国玉[16]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1mg,隔日1次肌注。内服中药(马齿苋、龙胆草、黄柏、红花、甘草、苦参、蛇床子等),局部皮损区搽派瑞松霜,治疗30例,治愈13例,好转16例。

【参考文献】

[1]洪淑珍.经方为主治疗湿疹100例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2):380.

[2]刘明江,王丽丽.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湿疹2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6):793.

[3]何泽民,杨迎宾.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52例[J].皮肤病与性病,2005,27(4):18-19.

[4]程利敏,程占军.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60例[J].河北医药,1999,21(6):477.

[5]李俊锋.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治疗皮肤湿疹100例[J].四川中医,2002,20(11):53.

[6]曾建中,毛英.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湿疹68例疗效对比观察[J].四川医学,2000,21(12):1059.

[7]吴国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48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4,4(5):42.

[8]郭晴.中西医结合外敷内服治疗急性湿疹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06,10(5):25.

[9]杨主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40例[J].实用医药杂志,2006,23(11):1294.

[10]李文忠,苏秀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48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8):542.

[11]刘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50例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2):39.

[12]姜海燕,刘岩.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2):144.

[13]开雁.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137例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2):102-103.

[14]吴琦琦,陈丽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176例疗效观察[J].基础医学论坛,2003,7(6):523.

西医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抗肿瘤免疫学

在众多的对肿瘤治疗方法的探索中,各种治疗方式的结果大多不如预期有效[1],而传统的化疗药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及耐药性,从天然产物中提取可以用于临床的有效成分激发机体免疫系统的活性一直是多年来学术界感兴趣的重要研究课题。我国传统医学不但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且与西医相比,中医更重视整体认识疾病发生的条件,强调“治未病”。中医认识到正虚是疾病的重要内因,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虚学说已被现代医学认识和承认。西医比较能融合现代科学成就,认识病症具体、深入。越来越多的意向认为中西医应当互相补充,但如何互相补充又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我们认为,这种结合或补充,不但在于临床实践中的摸索,而且还应同时解决理论上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被国际医学界认可。现将中西医结合抗肿瘤的免疫学机制研究综述如下。

1对非特异性免疫抗肿瘤的影响

机体免疫机能状态的异常及肿瘤免疫逃逸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同时肿瘤细胞及其产生的肿瘤性免疫抑制因子往往导致荷瘤机体免疫机能低下,由于肿瘤细胞抗原性较弱或抗原调变等因素导致肿瘤特异性免疫往往难以奏效,因此非特异性免疫在机体抗肿瘤免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及NK细胞所构成的机体肿瘤免疫监视中的第一道防线。

1.1中西医联合对巨噬细胞抗肿瘤的影响榄香烯是从姜科植物温郁金中提取的抗癌有效成分。将其用专利方法制备出Hca-F榄香烯复合瘤苗HSP70(HSP70HTCV),分析其对小鼠腹腔或脾脏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及抗免疫作用的机制,发现HSP70HTCV免疫小鼠脾脏巨噬细胞分泌TNF的能力高于HSP70BCG免疫小鼠的脾脏巨噬细胞,且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能力亦明显增强,由此得出结论[2],HSP70HTCV免疫诱导的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有更强的杀伤活性。

1.2中西医联合对NK细胞抗肿瘤的影响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药物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等对恶性淋巴瘤进行的临床治疗研究中,两个疗程后,治疗组NK细胞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能够提高化疗的耐受性,治疗后KPS有明显地提高,对肝肾功能、骨髓功能无明显影响[3]。艾迪注射液是由人参、黄芪、刺五加、斑蝥等组成,主要含有人参皂苷、黄芪皂苷、黄芪多糖、刺五加多糖及去甲斑蝥素。研究者认为此药可作为临床抗肿瘤治疗的辅助药物。那么,分析其药物成分,再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国内外学者对人参、黄芪、刺五加免疫学机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中均得到肯定的结果[4~9],如研究显示人参皂苷Rg1和Rh1均可不同程度地增强正常人外周血DC刺激T细胞的增殖及LPA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推测Rg1和Rh1可能促进DC合成分泌IL-2和IL-12并提高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从而增强DC的抗原递呈能力[6];而斑蝥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经去甲基处理的斑蝥素在保持其原有疗效的同时,可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向粒-单核细胞分化而使白细胞增加[10]。当然,中药复方制剂的分析是不能仅以每一成分的作用进行简单的叠加的。另外,艾迪注射液抗瘤作用的免疫学机理也是多方面的[11],同时诸如艾迪注射液与化疗药物联合这样通过增强NK细胞活性发挥抗癌作用的药物也还有香菇多糖[12]、益肺颗粒[13]等。

2对特异性免疫抗肿瘤的影响

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和体液免疫,两者相互协作共同杀伤肿瘤细胞,但以细胞免疫为主。

2.1对细胞免疫的影响参与抗肿瘤细胞免疫应答的主要有T细胞、树突状细胞以及前文中所提及的对特异性细胞免疫起重要调节作用的NK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2.1.1对T细胞的作用

αβT细胞:αβT细胞包括MHCI类分子限制的CD8+CTL细胞和MHCⅡ类分子限制的CD4+辅T细胞,两者活化都需要双信号刺激。第一信号是抗原刺激信号,指从肿瘤细胞脱落下的肿瘤抗原,经APC摄取,加工成抗原多肽,并与细胞表面MHCⅡ类分子结合递呈给CD4+TH细胞。在肿瘤细胞合成的肿瘤肽,与MHCI类分子结合后共同表达于细胞表面,而被CD8+CTL细胞识别。黄芪注射液联合MHCI类限制性肿瘤抗原多肽Mut1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对肺癌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免疫学原理的研究中,发现以肿瘤抗原多肽致敏的DC与黄芪注射液联合治疗能更有效的促进荷瘤宿主的免疫应答,具有显著的体内抑制肺癌转移的效果[14]。再说第二类信号,即协同刺激信号,T细胞除通过TCR与Ag-MHC分子复合体接受抗原信号外,还要通过APC或肿瘤细胞表面协同刺激信号,才能使T细胞有效地活化。活化的CD4+T细胞可产生大量细胞因子,促进CD8+T细胞活化,激活巨噬细胞,参与抗肿瘤作用。放化疗法配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晚期鼻咽癌就有一定的抗肿瘤和抗放化疗损伤作用[15],还有如百合固金汤口服联合利君派舒静脉滴注治疗肺癌[16],治疗组IL-2,CD3,CD4,CD4/CD8均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γδT细胞:γδT细胞分化发展早于αβT细胞,多分布在全身各处上皮组织内,所发挥的细胞毒作用可能不受经典MHC分子限制,且能杀伤对NK细胞不敏感的靶细胞,因此γδT细胞与NK细胞同样被认为是抗肿瘤免疫监视功能的第一道防线。已有研究发现此类细胞能在体外杀伤骨髓瘤和淋巴瘤的细胞系[17]等。循环的Vγ9Vδ2T细胞可选择性的表达自然杀伤细胞受体蛋白1A(NKRP1A),NKRPIA分子的表达受IL-12水平的调控,效应性T细胞在杀伤肿瘤时可以释放IL-12,如此可吸引更多的NKRPIA+的γδT细胞浸润肿瘤组织。肺瘤平膏即可上调DC与抗原递呈功能相关膜分子MHC-Ⅱ,CD80,CD83,CD86及CD40的表达,并促进DC分泌IL-12水平,提高机体的抗肿瘤免疫监视功能[18]。那么,IL-12水平上升后是否对γδT细胞产生影响,作者并未做出进一步实验加以证实,同时也未见其他相关报道。

2.1.2对树突状细胞的作用树突状细胞具有很强的递呈抗原的能力,能显著刺激T细胞的活化增殖,起抗肿瘤作用。现代研究认为人体免疫功能状态即中医所指的“正气”,当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时,免疫监视机能下降,DC功能低下,正气亏虚,机体易患肿瘤。“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表明“络”既是组织细胞实现功能协调的物质载体,又是疾病在体内传变的中心环节[19]。因而应用中药扶正培本,通络解毒,通过干预和调节肿瘤患者DC的抗原递呈功能,可能是今后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的重要切入点之一[20]。这是在中医理论框架内,把中医扶正培本治则即提高机体抗邪机能的机制与DC抗原递呈功能有机地结合,应用扶正培本为主的中药或复方制剂,作为外源免疫调节剂,通过多途径干预和调节患者DC表面分子的表达,调节其抗原递呈功能,提高患者抗肿瘤机能,抑制肿瘤形成、增殖、侵袭与转移。这不但在中西医结合理论上进行了阐明,而且又研究了其实际应用价值,可谓中西医结合解决抗肿瘤问题的典范。

2.2对体液免疫的影响肿瘤抗原刺激所产生的抗体是通过免疫监视而产生保护性作用的,能被抗体所识别的肿瘤抗原可能是T细胞活化剂[21]。在用琼脂扩散法测定36例放疗加艾灸和30例单纯放疗病人治疗前后的IgG,IgA,IgM后,发现艾灸组免疫球蛋白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组,尤其IgG有非常显著的意义[22]。针刺曲池、合谷、足三里等穴,对恶性肿瘤放化疗患者血清IgG,IgA,IgM含量具有双向调节作用[23]。在肿瘤患者体内存在早期阶段就出现的针对肿瘤抗原而产生的免疫应答[24],抗肿瘤抗原的抗体出现常与正常体细胞的交叉反应,引起了许多肿瘤病人的瘤外综合征[25]。平消胶囊主要成分为郁金、马钱子粉、仙鹤草、五灵脂、白矾、火硝、干漆(制)、枳壳(熬炒)等药物,与放疗联合后能明显降低血清VCA-IgA,EA-IgA抗体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近期和远期疗效[陈绪元,代晓波,张菊,等.平消胶囊与放疗联合治疗对鼻咽癌血清VCA-IgA,EA-IgA影响研究.平消胶囊治疗肿瘤论文汇编(西安正大有限公司编),2003:122]。这些机制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从体液免疫水平分析,不但发挥了“免疫激发剂”的作用,而且还发挥了“免疫抑制剂”的作用,从多方面调节机体的免疫水平,正符合中医辨证治疗,以扶正培本为主的特色及优势。

3结语

中西医结合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因为它们具有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目前中西医结合存在的问题是:①还没有真正在发病机理及治疗机理方面将中西医的理论真正揉合起来或对应起来;②对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多为将对肿瘤治疗有一定作用的中医药与放化疗或其它现行西医疗法及药物合用,观察效果,较为肤浅、生硬,没有从机制上加以阐明;③中医“辨证施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理论优势没有体现出来,大多为将一种中药与某种西医疗法连续应用,没有随机体免疫状况或肿瘤发展状况的变化而调整治疗方案;④结合中,中医药大多为辅助治疗,几乎没有调整的价值;⑤对于中晚期患者的治疗远期生存率不高;⑥没有对中西药各成分之间的作用进行研究。

当然,在近几十年中西医结合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绩,如扶正类中药在对放化疗耐药性及副作用治疗方面有优势,中医药在辅助西医治疗中取得了很大进展。另外,中医药在肿瘤预防及康复领域具有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且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认可。相信,通过加强国内外合作研究,与最新研究成果结合(如计算机模拟等),通过强调高效、实用、综合,中西医结合会得到全面发展,中西医结合抗肿瘤研究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CajewskiTF,MengY,HarlinH.Immunesuppressioninthetumormicroenvironment[J].JImmunother,2006,29(3):233.

[2]邢嵘,康晓楠,高志红,等.榄香烯复合瘤苗HSP70与HSP70BCG对巨噬细胞功能影响的比较[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4,20(8):540.

[3]王莉,陈绍斌,冯建明.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恶性淋巴瘤22例[J].陕西中医,2007,28(4):440.

[4]KangKS,KangBC,LeeBJ,etal.PreventiveeffectofepicatechinandginsenosideRb(2)ontheinhibitionofgapjuctionalinter,cellularcommunicationbyTPAandH(2)O(2)[J].CancerLett,2000,152(1):97.

[5]TatsukaM,MaedaM,OtaT.AnticarcinogeniceffectandenhancementofmetastaticpotentialofBALB/c3T3cellsbyginsenosideRh(2)[J].JpnJCancerRes,2001,92(11):1184.

[6],郝钰,邱全瑛,等.人参皂甙Rg1,Rh1对树突状细胞刺激T细胞增殖及LPAK抗瘤活性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3,19(4):248.

[7]FeiXF,WangBX,TashiroS,etal.ApoptoticeffectofginsenosideRh2onhumanmalignantmelanomaA375-S2cells[J].ActaPharmacolSin,2002,23(4):315.

[8]朱飞跃,张卓,曹朝晖,等.黄芪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黏附分子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3):384.

[9]梁丽坚,蔡宇,梁少玲.刺五加提取物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7):1187.

[10]方菌.抗肿瘤药物研究Ⅱ:去甲斑蝥素去氧脱氢类似物的合成与抗癌活性[J].药学学报,1993,28(12):931.

[11]严英,钟秀驰,周伟生,等.中药制剂介入治疗恶性肿瘤的药理与临床研究概述[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0,11(3):187.

[12]王文武,戴西湖,欧阳学农,等.香菇多糖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J].中国肺癌杂志,2006,9(1):78.

[13]张志娣,黄挺,杨少山,等.益肺颗粒联合化疗预防肺癌术后转移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刊,2005,23(4):643.

[14]董晓辉,董竞成.黄芪注射液增强树突细胞的抗癌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5,11(1):25.

[15]成拯,姜翼,陈凯.放化疗法配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晚期鼻咽癌42例近期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5,37(4):58.

[16]李东芳,田道法,黎月恒,等.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肺癌合并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变化的影响[J].新中医,2006,38(12):44.

[17]WilhelmM,KunzmannV,EcksteinS,etal.GammadeltaTcellsforimmnetherapyofpatientswithlymphoidmalignancies[J].Blood,2003,102(1):200.

[18]郑红刚,朴炳奎,林洪生,等.肺瘤平膏及其拆方对树突状细胞抗原递呈功能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6):1133.

[19]李燕,赵燕,黄启福,等.中医络病理论的现代认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3):2.

[20]熊露,田少霞,林洪生,等.调节DC抗原递呈功能-中西医结合抗肿瘤免疫治疗思路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9):847.

[21]SimonAK,GallimoreA,JonesE,etal.Fasligandbreakstolerancetoself-antigensandinducestumorimmunitymediatedbyantibodies[J].CancerCell,2002,2(4):315.

[22]俞志冲,徐兰风,詹臻,等.艾灸对宫颈癌放疗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6):15.

[23]赵蓉,张永兴.针刺对放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J].中国针灸,1994,14(1):38.

西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柴胡疏肝散;四君子汤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onulcerdyspepsia,NUD),是一组常见的消化道症候群,表现为恶心、厌食、早饱、嗳气、胀满、反酸、烧心、上腹隐痛等症状,无明显的胃肠道黏膜组织病损或结构异常等器质性病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FD广泛存在,西方国家统计资料表明,FD约占消化系统疾病的20%~40%;国内统计资料表明,FD约占胃肠专科门诊患者1/3以上[1]。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FD,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2006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的99例FD,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4(男26,女28)例,年龄20~68(平均39.5)岁;病程3个月~7年,平均4.6年;症状积分(9.37±2.42)分。对照组45(男22例,女23)例,年龄20~65(平均38.7)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4.4年;症状积分(9.42±2.27)分。2组性别、年龄、病程、症状积分等均无统计学差异。

99例均符合RomeⅢ标准[2,3]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年(重庆)制定的FD诊断标准[4],并排除如下情况:①肝、胆、肾、心血管疾病;②糖尿病;③不能表达主观不适症状;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有腹部手术史。

1.2治疗方法对照组:西沙必利10mg/次,3次/d,于餐前15~30min口服;奥美拉唑胶囊20mg,2次/d;谷维素片20mg,3次/d。有精神神经症状者加选阿普唑仑片,同时结合饮食和精神调理等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柴胡10g,枳壳10g,香附10g,白芍20g,川芎10g,党参15g,茯苓15g,炒白术15g,炙甘草6g),并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随症加减。每天1剂,煎汁分2次口服。

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均停用一切其他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药。

1.3疗效判断标准[4]临床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或改善在3级以上,异常指标基本恢复正常、保持2个月以上不再复发;显效:症状、体征减少或改善在2级以上,异常指标明显改善;好转:症状、体征减轻或改善在1级以上,异常指标好转。无效:症状、体征及异常指标均无好转。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疗效比较见表1。表1两2组疗效比较与对照组比,P<0.05

2.22组症状积分变化见表2。表2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比较﹡与治疗前比,P<0.05;与对照组比,P<0.05

3讨论

FD是一个临床上很常见的症候群。Champion[5]报道20%~30%的人有过消化不良症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FD约占内科病人总数的2.0%~3.0%,占胃肠病患者的20%~30%,在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中更达40%~70%;国内统计,正常人群的18.9%和消化内科病人中的4.0%左右患有FD,胃肠专科门诊患者的1/3为FD[1,6]。

FD的发病机制尚未彻底阐明,西医目前认为胃肠运动功能障碍、胃酸分泌异常、精神神经等因素是发病的重要原因。对其治疗主要是采取对症处理。西沙必利为一种促胃肠道动力药,可加强并协调胃肠运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选择性促进肠肌间神经丛节后处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增强胃肠的运动。奥美拉唑属质子泵抑制剂,能特异性地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降低壁细胞中H+K+ATP酶的活性,从而抑制基础胃酸和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谷维素能调节间脑功能,并能激活与自主神经系统有关的丘脑下部和大脑边缘系统,对改善自主神经功能有较好的作用,可以减少内分泌平衡紊乱,改善精神神经失调症状。阿普唑仑具有抗焦虑、抗抑郁、镇静、催眠等作用,是目前抗抑郁的首选药物,速效而无毒。

中医没有FD的病名,根据FD的症状,可以将其归属在“腹胀”、“胃脘痛”、“反胃”范围。《血证论》曰:“木之性疏泄,食气入胃,全赖木气以疏泄之,而谷气乃化。设肝不疏泄水谷,飧泄中满之证在所难免。”《景岳全书》曰:“嗳气多,由滞逆,滞逆多由气不行。”究其病因多为情志内伤、饮食失节、劳倦过度、外邪侵袭所致。其病位在胃,涉及肝脾,其病机大致可归为脾胃损伤、纳运失常;肝气郁结、气机不利;气血瘀阻、痰湿阻胃。脾虚为本,气滞血瘀、食积痰湿等实邪为标,本虚标实,肝郁脾虚,贯穿疾病的始终。故应标本同治,予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本研究中,我们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疏肝健脾和胃,取得良好效果。方中柴胡、枳壳、香附、川芎能疏肝解郁、理气止痛,而现代药理学实验亦证明柴胡还具有增强胃排空及小肠的推进功能[7]。白芍柔肝养阴,缓急止痛,有兴奋和抑制胃肠运动双向调节作用。党参对胃肠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抑制胃运动亢进,又能促进胃的收缩运动[8]。白术对胃、十二指肠平滑肌有明显的收缩作用[9]。枳壳理气通便,既能兴奋胃肠,促进蠕动,又能降低胃肠平滑肌张力,解除痉挛,对胃肠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10,11]。全方集疏肝和胃大法于一体,既能促进胃肠排空,又具胃肠运动的双向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邹多武,许国铭.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流行病学及西沙必利治疗多因素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1997,17(增刊):65.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大连)[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2):832834.

3孙菁,袁耀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罗马Ⅲ标准的浅识[J].中华消化杂志,2006,26(11):764765.

4张万岱,危北海,陈治水,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3(1):42.

5ChampionMC,DrrWC.Evolvingconceptsingastrointestinalmotility[M].Oxford:BlackwellScience,1996:148.

6WittemanEM,TytsGN.Functionaldyspepsia[J].NethJMed,1995,46:205.

7孙军,张宁,李岩.柴胡枳实水提取物对胃肠动力作用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13(12)14451446.

8李岩,陈苏宁,李宇权,等.芍药甘草汤、四逆散对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影响的拆方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1996,16(1):1821.

9李玲,谈裴.莱菔子、蒲公英、白术对家兔离体胃、十二指肠肌的动力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8,6(2):107108.

10陈奇.中成药与名方药理及临床应用[M].香港:香港雅艺出版公司,1991.631632.

11高野邦夫.大建中汤促进消化器官运动的作用机制[J].日本东洋医学杂志,1997,47(6):179.

向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邹多武,许国铭.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流行病学及西沙必利治疗多因素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1997,17(增刊):65.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大连)[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2):832834.

3孙菁,袁耀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罗马Ⅲ标准的浅识[J].中华消化杂志,2006,26(11):764765.

4张万岱,危北海,陈治水,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3(1):42.

5ChampionMC,DrrWC.Evolvingconceptsingastrointestinalmotility[M].Oxford:BlackwellScience,1996:148.

6WittemanEM,TytsGN.Functionaldyspepsia[J].NethJMed,1995,46:205.

7孙军,张宁,李岩.柴胡枳实水提取物对胃肠动力作用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13(12)14451446.

8李岩,陈苏宁,李宇权,等.芍药甘草汤、四逆散对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影响的拆方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1996,16(1):1821.

9李玲,谈裴.莱菔子、蒲公英、白术对家兔离体胃、十二指肠肌的动力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8,6(2):107108.

西医论文范文第6篇

我院对代偿性肝硬化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并进行临床观察,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选取的96例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其诊断均符合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男38例,女10例,年龄33~62岁;对照组48例,男40例,女8例,年龄32~60岁;所有病例均未出现过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失代偿情况。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静点丹参注射液250ml,1次/d,并口服中药汤剂,基本方为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方剂主要药物组成及常用剂量为:黄芪、柴胡、枳壳、香附、白芍、茯苓、白术、厚朴、陈皮、郁金各15g,青皮、猪苓、炙甘草、川芎各10g。1剂/d,水煎取汁300ml,分3次口服。疗程3个月,随访6个月。对照组口服维生素E丸100mg,3次/d,静点维生素C2.5g,1次/d,疗程3个月,随访6个月。治疗和随访过程中出现明显肝功异常(ALT>120u/L)或肝硬化失代偿者按治疗原则给予相应治疗。

1.3观察指标所有病例每月检测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白蛋白,每3个月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及彩超测试肝脾大小和门脉直径各1次。治疗和随访中如出现TBIL>35μmol/L、血清白蛋白<35g/L、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为肝硬化失代偿。

1.4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t检验,计数数据用χ2检验。

2结果

2.1失代偿情况治疗结束后及随访半年中,治疗组发生失代偿情况为12.6%,对照组发生失代偿情况为32.9%,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变化情况治疗组血清纤维化指标在治疗前后变化显著,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并无显著差异,见表1。表1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P<0.05,P>0.05

2.3门脉直径的变化治疗组治疗前(14.21±1.32)mm,治疗后(13.2±1.26)mm,疗效显著(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13.99±1.31)mm,治疗后(13.92±1.29)mm,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病例58.9%脾脏厚度缩小>2mm,而对照组只有12.3%,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1)。

2.4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代偿性肝硬化的合理治疗方案是去除致病因子,抑制胶原纤维形成的各个环节,促进其降解和吸收。长期以来,以活血化瘀和软坚药为主的方剂,已获一定效果。丹参注射液为中药制剂,丹参的成分之一丹参酮Ⅱ-A磺酸钠有明显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且有改善肝脾微循环、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中药黄芪补气升阳,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2]。柴胡、枳壳、香附、郁金、青皮疏肝理气,川芎、白芍养血和血,炙甘草、白术、厚朴、陈皮运脾化湿,茯苓、猪苓利水渗湿。本文结果提示,丹参注射液和中药联合应用可有效降低血清HA、LN、PCⅢ,同时有效缩小门脉宽度和脾脏厚度,并阻滞肝硬化失代偿的发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寿命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西医论文范文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确诊为膝关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ftheknee,OAK)的初治患者共103例(132膝)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左膝41例,右膝33例,双膝29例。患者年龄21~67岁,平均年龄(43.6010.35)岁。男/女为1.24∶1(57/46)。病程11~28个月。平均病程(20.13.4)个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OAK患者分成2个观察组,分别是观察1组和观察2组。2组的基线资料有可比性(P0.05)。见表1。

1.2 诊断标准 OAK诊断均符合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的临床诊断标准[5]。

1.3 纳入标准 确诊为膝关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ftheknee,OAK)的初治患者。临床表现均有早期的膝关节持续钝痛,或活动时有刺痛,且膝关节活动比较困难,待休息后痛能减轻、活动性能可逐渐恢复。部分患者体检可见:膝关节肿大,病程久者可有股四头肌的萎缩现象;髌骨深面及关节周围有压痛。部分患者浮髌试验(+)。病程久者可见膝关节的畸形。

1.4 排除标准 患者均无心、脑、肺、肝、肾及造血系统等重要脏器组织的严重功能障碍。无特殊的用药过敏史。无牛皮癣、代谢性骨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对本研究所用药物及其辅料均无既往过敏史。女性患者非处于妊娠或哺乳期。除外创伤等原因引起的膝关节骨关节炎并发膝关节畸形、感染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

1.5 脫落与剔除标准 患者就诊前均未经医疗机构的正规治疗用药,疗前1个月内也未自行服用过本研究所用类别的药物。

1.6 治疗方法 患肢制动(必要时石膏固定)。辅以超声下关节腔积液抽取疗法和冲洗治疗。并分别经不同的中西医治疗方案。观察1组:应用解热镇痛类药布洛芬缓释胶囊,早晚各1次口服,1片/次。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1片/次,3次/d。观察2组:在观察1组治疗基础上额外应用针灸治疗和推拿理疗(隔天1次,3次/周),以改善膝关节局部血液循环。疗程均为6周。

1.7 观察指标 比较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治疗总有效率,不良事件。

1.8 疗效判定标准 1)膝关节综合评分标准参照相关文献,主要针对静息痛、运动度、压痛、肿胀、活动度及行动这几个维度进行评估,每个维度有数个题干,每个题干对应的分值为0~6分。每个指标的得分值高,表明膝关节能力好。得分值=(治疗前总计分-治疗后总计分)/治疗前总计分100%。膝关节综合评分为这几个指标得分值的加和。2)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的比例。显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的改善80%;有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的改善在31%~79%;无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的改善30%。

1.9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数据用(s)表示,比较用F方差分析或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膝关节综合评分 见表2。治疗后6周2组膝关节综合评分较其治疗前显著改善;治疗后2周、4周、6周2组膝关节综合评分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治疗6周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的比较 见表3。治疗后6周评价,2组在关节痛、晨僵、肿胀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不良事件的比较 观察1组:恶心想吐等胃肠道不适者3例(占5.77%),食欲降低2例(占3.85%),总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9.62%。观察2组:恶心想吐等胃肠道不适者2例(占3.85%),食欲降低2例(占3.85%),针灸、理疗局部未见明显异常;总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69%。2组不良事件的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24,P=0.63,0.05)。

3 讨论

OAK为一种慢性骨关节病。已知OAK的主要病理机制为:运动或退行性变导致的患者膝关节的透明软骨发生软化、甚至糜烂;最终导致其骨结构被破坏,骨端暴露,继之可能有关节滑膜和周边肌肉的损坏或萎缩等异常,造成患者膝关节功能的丧失。OAK常引起患者膝关节的疼痛及其功能损坏,导致患者生活不便。因此,OAK对患者生命质量的不良影响是较大的。

目前治疗OAK并无标准用药方案[3,6-7]。西医治疗OAK常采用的药物就是镇痛抗炎类药、硫酸软骨素、关节腔注射透明质酸等。从远期效益看,目前这些药物的治疗尚不能达到抑制骨性关节炎的病理过程发展的根本治疗目的。随着用药治疗的结束,OAK病理过程的发展还会继续,其导致的患肢疼痛也将再次出现;久之将逐渐损坏膝关节关节囊及其他周边组织的完整性结构,最终可能导致膝关节功能的不可逆转的丧失。所以,单纯依赖药物无法解决临床的问题,亟需找到更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

中医学对骨关节炎的认识和诊治的经验也是由来已久了。中医学临床认为OAK为患者肾精亏虚,久之引起肝血、肾精俱损,故而患者气血不足,其筋骨失养。也有观点认为OAK发生或与骨外伤、劳损过度,受到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8-9]。中医在临床实践中针对OAK的治疗,多以针对正虚+邪实以纠正患者体内的正虚、并祛除其引起发病的邪实[10-12]。以往文献中,医者将蜡疗产生温热的经验用于临床治疗骨关节炎。还有采用中药方剂以活血化瘀、强筋壮骨中的中药成分配伍来对患肢起到舒筋活络、宣痹止痛之效。在本研究中,患者均经基础支持治疗,包括超声下关节腔抽取液、冲洗关节腔治疗等,并应用解热镇痛类药布洛芬缓释胶囊和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西药治疗。而观察2组另外加用针灸治疗和推拿理疗,以期改善膝关节局部血液循环,达到缓解和消除关节疼痛、改善患者生命质量。疗程均为6周。

尽快缓解患者膝关节的疼痛症状是临床治疗的目的之一[13-15]。这一治疗目标的达到有助于增加患者的依从性,使其继续积极配合下一步的治疗。本研究结果可见,经治疗后6周评价结果发现,2组患者在关节痛、晨僵、肿胀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改善,其中观察2组显著优于观察1组,这一结果表明,中医疗法联合西医和基础治疗,可以更好地达到缓解、改善患者的患肢膝关节疼痛的治疗目的。本研究中,针对观察2组的患者,我们主要采用中医的针灸和推拿按摩的疗法,并联合常规的西药来治疗OAK。结果治疗后2周、4周、6周评价结果发现,2组膝关节综合评分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表明观察2组患者经额外的中医的针灸和推拿理疗等治疗,其膝关节功能改善的情况显著地好于观察1组。如上结果均显示了中医联合西药综合疗法的临床优势。本研究如上结果与文献报道是基本吻合的[16-17]。

本研究中,2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仅部分患者有用药期间的恶心想吐等胃肠道的不适,或轻微的食欲下降等;2组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表明,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经常规的西药或再联合中医治疗,其用药的安全性均比较好。

西医论文范文第8篇

英文名称: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0034

国内刊号:11-2483/R

邮发代号:82-39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7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中科双奖期刊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