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预防医学论文

预防医学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预防医学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预防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1.1疫情控制的要求。一方面做好疫情报告既是国家法定的制度,使传染病防治工作全面符合法律规定;另一方面,做好疫情报告、全面、及时、准确地收集、分析疫情资料,也为制订传染病防制对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2传染病防治的要求。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就是做好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管理工作。及时、准确地对疫情进行报告,能够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流行,通过传染病报告对传染病的流行趋势进行科学分析,为政府制定和评价传染病预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1.3防治措施的要求。如果灾区发生传染病,为了制定适应灾区流行疾病的特点的防护和救灾措施,需要及时而又准确的传染病报告。灾区的传染病报告和是在常规疫情报告的基础上,对灾区疾病的流行发生规律加以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控制对策,作为评价防治效果的依据。灾区传染病报告的管理工作是救灾防病需要的一项特殊工作。

2.目前传染病工作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机构不够完善

在预防医学中,传染病的防治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法律义务,而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医院的领导以及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管理工作疏忽,法律义务意识淡薄,对医院的传染病的防制和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的管理工作的规定过于抽象,管理规范缺乏具体性和操作性,政府的相关投入也很少。有的医院没有建立健全的传染病防治和管理机构,没有独立的传染病管理科室,在传染病的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现象;有的医院虽然设立了专门的传染病管理机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主管部门分工不清,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素质不高,在传染病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无章可循、和传染病漏报现象

2.2传染病漏报现象严重

专家上门诊时间紧,患者就诊量大。遇到诊断传染病时,填写传染病卡信息量大费时间,加之门诊日志地址不详尽,患者又有顾虑不肯提供真地址等诸多因素,而将传染病改写为非传统病或慢性传染病。另外,报告艾滋病,血样检测需要三级筛选,HIV阳性病人需要现场流行病调查。由于患者不肯提供地址,致使有的病人以假姓名假地址报告或不能报告。而对于梅毒、淋病等性病,患者多用假姓名假地址就诊,存在一人多个姓名就诊,使传染病报告数量有一定的伸缩性。比如对自2005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进行传染病门诊治疗的报告情况进行了统计,情况不容乐观,(见下表1).

2.3统计预防医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了百分比进行了比较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根据上面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影响传染病报告管理的主要原因是管理方面的完善和漏报制止工作的改进,以此为出发点特提出改进措施如下。

3.1管理改进

3.1.1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管理考核制度

坚持长期的、严格的自查制度,专职人员每月定期对全院传染病统计报告进行自查,务必做到门诊日志、登记卡、报告卡的一致性,如发现漏报、错报、迟报的现象要及时纠错进行追报;及时报告者奖,漏报者罚。漏报行为情节比较轻的,给予批评教育,限期改正;改进不力,继续违犯的,给予一定数额得罚款;由于工作不认真,责任心不强,造成传染病流行的,给予当事人行政处分;对于后果严重的交付相关部门追究法律责任。

3.1.2加强医防结合的工作理念

以卫生部下发的《全国传染病报告工作规范》为参考依据和技术指导,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卫生部的规范和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制定相应的传染病疫情报告操作规程,针对相关工作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各级医疗和预防部门要不断树立新的理念,以医疗和防疫相结合为工作宗旨,探索有效地医疗和预防工作模式,保证医疗机构和预防机构的有效联系和相互协作;在医院内部面对相关的医护人员开展传染病报告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普及;提高传染病防治人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努力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传染病防治队伍。

3.2漏报现象的治理

预防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健康网讯: 南京铁道医学院卫生系 周达生 二、统计指标与统计处理方法要合理运用

在各种医学期刊论文中,对统计学处理与统计指标的合理运用问题,已比过去有所重视,但尚存在不少问题。

(一)均数与标准差、标准误的合理运用问题

在医学论文中运用均数(表示各变量值平均水平与集中趋势)、标准差(表示变量值个体问离散情况与程度)和标准误(表示样本群体间差异程度,衡量抽样误差大小)的地方是很常见的,而达到合理运用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比较两样本统计量时只考虑平均水平(均值),而忽视了离散情况(标准差)和抽样误差(标准误);在正常值研究时,如资料近似正态分布,应当用均值加减K倍标准差(X±KS)来确定95%的正常值范围(K根据样本大小查K值表而定),应当标明标准误,而错用了标准差等。如《正常小儿三种不同剂量及正常成人50微克PHA皮试反应强度研究》一文中写道:“正常值范围为均值±2×标准误”。井写道:“小儿50微克组:均值±2×标准误=2.01~18.1毫米”。显然是错误地把标准误当成标准差用作估计正常值了。

(二)正常值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临床正常值确定方法依资料频数分布类型而定,主要有两种:一是均值加减标准差法适用于近似正态分布资料,二是百分位数法,适用任意分布资料。此外,角度资料(如脑血流图、心电图等的角度数据)运用圆形分布法,Poisson分布资料用Poisson分布法,正偏态分布资料用对数正态分布法等来处理。现今全国发表的一些医学论文中,正常值方面的问题也较多。引一些实例加以研究。

如在《迁延性、慢性肝炎患者植物血凝素皮试应用价值的探讨》一文中写道:“正常人甲组156人…平均值±标准误为15.4±0.4mm(平均值上标准差为15.4±5.6mm)。”那么,正常值是角标准误与标准差咖个统钎量来计算的呢?是加减1倍还是2倍标准差(或标准误)呢?作者均来说明。

又如《正常儿童尿游离α氨基酸氮的测定》一文,对1~13岁(分四个年龄组)125名正常儿进行研究,在正常值研究设计及分析时存在三个问题:(1)样本含量不足: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的测定值仅据15人的结果而定正常值,显然是不妥的。作者针对各组结果矛盾现象,在讨论中两八提到“可能因例数太少,不能切实反映客观规律的缘故。”若按不同性别、年龄组确定正常值,一般要求每组100~12O人方能悦明问题。(2)错把标准误当作标准差用作估计正常值范围:文中说:“1~13岁正常儿童的游离α氮基酸氮/总氮%的均值可信限为:1.30±3×0.036,即1.19~1.41”。这里将标准误0.036当作标准差用作估计正常值了。正确的应是:“游离α氨基酸氮×l00/总氮%的95%正常值范围为1.30±2×0.4=0.~2.3。这里0.4是标准差。正常值范围在正态分布资料时,如考虑到样本大小及把握度,最好表达为单侧:+KS或-KS;双侧±KS。式中K值表(见周达生:医学问答,中华儿科杂志(4):245,1980)。(3)按性别、年龄组制订正常值问题:当研究对象有多个年龄组时,两组均数间比较用t检验,多组均数间比较可用F-Q检验,若差异显著,则需按不同性别、年龄组分别制订正常值。

(三)联系与因果

在临床实验研究中,经某种处理(如治疗)后受试对象出现某种反应(如治愈),并不能肯定是因果关系。有时比较两变量之间关系时,虽明显相关,但也不能断言其间有因果关系,只能说有一定统计联系(苏德隆:联系与因果。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3:106,1979)。在医学论文中甚至有不作相关回归分析就胃然下类似结论的。要了解有无因果关系,有时可进一步作回归分析(当然因果可表现为回归关系,但呈回归关系不一定是因果关系)。

(四)多组多级小值频数处理问题

在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中常遇到多组多级(R×C表)小值频数的比较,论文中大多忽视此类数据的合理统计处理,主要问题有:(1)未加适当统计处理,不考虑抽样误差而凭表面数字差别就轻易下结论。(2)处理方法不恰当。对此类数据可采用超几何概率计算法(见周达生:医学科研中乡组小值频数统计处理方法探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4):211,1980)、薛仲三氏X3检验公式(见薛仲三,医学统计方法和原理。366页,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78)和秩和检验与等级指数法(黄镇南:等级型资料的三种统计分析方法,湖南医学院,长沙,1980)等。

(五)零反应的统计处理

两组计数比较,若一组有零反应,即出现0%或100%情况时,可用零反应公式处理。

如《病毒性肝炎中医辩证与机体免疫状态的初步探讨》一文,作者对19例迁延件肝炎中医辨证与淋转测定结果作了分析(原文表3)。由于作者对数据未作处理而下结论,不少信息失落,有些矛盾现象难以解释。原表3中有三处出现有零反应,宜分割后列出三个四格表,用零反应检验法处理。本例为双侧检验,差异显著性水平定力0.25和0.005。从三个四格表分析结果看,仅气虚与阴虚淋转测定值之间差异显著(P<0.005),而正不虚与气虚和阴虚问差异均不显著(P>0.025)。从而提示在虚证中还要区别对待,只有气虚者免疫功能才显著地低下。这样可使文中矛盾现象找到合理解释。

预防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卓越医师”;创新创业;医学方法学;科研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0-0129-02

医学是通过科学或技术手段处理人体各种疾病或病变。医学是生物学应用学科,医学分基础及临床医学。

“卓越医师”是按西方模式进行系统化教学,而进行医学教育模式教学改革,担任卓越医师计划大学担当起卓越医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重任。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卓越医师”创业素质,“十三五”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现实需求,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兴起一个趋势。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规范化和制度化,已经成为“十三五”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医学方法学”是更好地获取医学创新能力所需要的特有知识的基础,“医学方法学”为“卓越医师”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切入点,因此“卓越医师”培养教学应加强“医学方法学”课程。

一、“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模式发展历程

“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模式(medicalmodel)是一定时期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特点和本质哲学概括,成为一定时期医学发展指导思想,“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模式发展历程(见下表)。

二、“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内涵及医学方法学课程简介

(一)“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内涵

1.医学方法学。是医学基础学科和方法学科为获取及运用医学专业知识的方法学。

2.医学方法学内涵。(1)“医学方法学”是更好获取医学创新能力所需要的特有知识的基础;(2)“医学方法学”为“卓越医师”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切入点;(3)“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应加强“医学方法学”课程教学;(4)医学方法学是医学知识运用方面的工具性学科。

(二)“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课程简介

医学方法学包括医学信息检索、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转化或转换医学、流行病学和医学科学研究导论等。

1.医学信息检索。医学信息检索是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内容更新快科学方法课。医学信息检索旨在培养“卓越医师”敏锐信息意识,“卓越医师”学会探索信息检索技能,具有信息利用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

2.医学统计学。医学统计学是高等医学院校“卓越医师”必修课,培养“卓越医师”基本医学科研设计、数据计算实现、分析结果解读能力。“卓越医师”成为实践型、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临床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是临床医学基础课,“卓越医师”及临床医学科研工作者必须学好,才能不断提高临床科研质量和医疗水平。

4.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分布及影响因素,探讨如何预防控制疾病、促进健康一门学科,流行病学也是医学科学研究方法论。

5.医学科学研究方法。医学科学研究方法从哲学、数学、生物学、医学理论上对科研方法论进行讲解,为适应“十三五”规划高等医学院校“卓越医师”教学改革和教育发展需要,培养创新创业型高级医学人才。

6.循证医学。是指医疗决策(医生对病人处理,治疗指南和医疗政策制定等)以现在已有临床研究最好依据基础上做出,并结合医生个人临床经验。循证医学强调,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之上。

7.医学论文写作。医学论文与其他一些文体相比,有其固定格式要求及规范,掌握格式及基本要求和规范,医学科研论文是医学科学研究和临床工作总结,并能推进医学科学发展促进医学科研成果交流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8.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科学,“卓越医师”通过学习实验动物学对实验动物学有一个全面系统了解,掌握实验动物学基础理论及实践操作的基本技能。

9.转化或转换医学。是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连接起来的一种新思维方式。转化或转换医学是近几年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新概念,同个性化医学、可预测性医学等一同构成系统医学体系。转化或转换医学典型含义是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成为实际患者提供真正治疗手段,强调从实验室到病床旁连接。

三、“卓越医师”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医学方法学内涵及科研素养训练与实践

(一)“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科研素养

1.素质。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具体表现。三类素质是指自然素质及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

2.科研素质。包括科研意识及科研方法和科研精神。“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强烈科研意识及科学科研方法和崇高科研精神,“卓越医师”科研能力构成中,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3.素养。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技巧或能力。素养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

4.科研素养。“卓越医师”由训练和实践具有基本读写表述和理解能力以及具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能力。

(二)“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科研素养训练和实践

1.“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科研素养训练和实践与自身兴趣与医学方法学课程实际情况紧密结合。

2.“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科研素养应进行系统化训练和培养。

3.“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科研素养应树立正确观念,培养科学态度。

4.“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科研素养引导处理好基础专业课学习与科研素养训练和实践关系。

5.“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医学方法学科研素养加强对学生协调和管理工作。

“卓越医师”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医学方法学内涵及科研素养训练和实践,“卓越医师”参与科研与医学实践使一年级学生具有活跃思维及蓬勃朝气,但知识缺乏难以保证科研与医学实践科学性和可行性,必须紧跟导师进行学习科研与医学实践训练科研素养。对“卓越医师”科研素养训练和实践,是属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育一部分。在今后,“卓越医师”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工作应更深入持久地开展,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出更多“卓越医师”人才。

参考文献:

预防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论医学科技的突破 王秀峰

深化科技改革促进卫生事业发展 张孟华,王玲

知识经济与卫生人力资源 李峰,晋草

对研究所科研管理部门职能的认识与实践 吕立宁

临床诊断试验中几个流行病方法学问题 丁元林,毛宗福,陈捷

论临床科研选题中的定位 华危持,杜立颖,奚淑英

科技成果鉴定工作中几个新问题及对策 刘兆民,胡修周,邱玉环

中华系列杂志论文及引文统计分析 周杰,刘吉祥

科技信息管理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何建军

科研管理部门应加强科技信息服务 邓可刚,李长城,邓灵燕

对北京医科大学部分中青年学术骨干基本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乔力,赵春辉

对我院研究生近五年从事科研工作情况分析 顾寿年,张皖瑜,光

从血研所的发展谈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 姜昌斌,周一鸣,于金德

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初探 陈国良,黄连帅,陈建中

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学科建设 卢圣贤,张斯虹,袁凯瑜

建立医院科技运行机制促进医院发展 唐运昭,琚华

专科技术中心在医院的“龙头”作用 姜继传,肖鹏云,王晓辉

医院科技合作管理的体验 周民伟,胡建平

科研管理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实践与体会 贾立辉,岳辉,周景春

医学科研机构能力评估研究现状 孟宏道,刘海林

广东省卫生科技现状与发展战略 黄庆道,曾广辉,吴少林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卫生科技进步 周复,许四虎

加大深化改革力度逐步适应市场竞争 廖菁,李绍兴

加大科技投入发展医学科技事业的做法与体会 俞荣华

论强化医学科研中的道德修养 张勘,张秀英,王剑萍

高等医学院校如何加强基础性研究 李新军,孙桂芳,包志宏

要重视基金会在科技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邹效宁,高勇,李宣海

软科学评估研究方法学中两个问题的探讨 李朝,王山青,吴乐山

科研项目管理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 顾琴龙,周一鸣,姜昌斌

试论市场经济体制下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内涵价值的六要素 李玺,孟天华,温杰

科研协作与科研成果 瞿东滨,史先东,叶深溪

湖南省十年获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奖项目分析 欧阳泽生

我校科技论文被〈SCI〉收录和引证状况的统计分析 张廷翔,杨晓秋,洪启文

合理引导促进科技高效产出 张瑛,王锋

浅析我院近三年情况 王青,赵劲秋,张柏根

我院十六年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 闵桂芳

引进高层次留学人才是我校跨世纪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 李祥之,李巧兰,李锐

引进高级人才提高科研水平 饶从志,左红,冯世容

在科研实践中培养高素质人才 肖纯凌,孟俐丽,叶协杰

科研管理中的“用人之道” 余倩平,宁方芹

论影响重点学科发展的主要环节和对策 樊世斌,党金雪,杨湘华

独立性医学科研机构的分类研究 谢红,张淑兰,姜志温

科研考核在医院科研工作中的应用 陈敏怡,刘瑜,吴萍

克隆人与伦理 王秀峰

国家创新体系与迈进新世纪的医院科研管理 江朝光,苏元福

加强医学科研道德建设 唐运昭,琚华,王少鑫

我们对“科技兴院”内涵新的理解与作法 李继光

论文产出量化评价方法研究及其应用价值 张明

综合评估法在计划生育科研机构科研能力评估中的应用 崔念,田爱平,付伟

安徽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招标工作的回顾性调查与思考 周可能,陈建中,黄连帅

省级预防医学研究所1996年与1991年经费收支情况分析比较 王锦文,廖菁,李华芳

浅谈科研大协作课题的管理问题 郭秀荣,曹也丁,曹洪红

关于科研基金管理的几点建议 朱央央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几个问题 李冠宏,陈丽芳,周静

医学院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对策初探 肖纯凌,孟俐丽,叶协杰

十年来我校获卫生部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进步奖情况的分析 刘莉,卢维,刘晓清

查新工作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张祖慈,陈荔子

吉林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论文产出状况统计分析 王伟,徐桂香,冀慧聪

“八五”期间十所医学院校科技论文被收录状况的统计分析 张廷翔,陈世浩,顾琴龙

加强科研原始记录管理是科研管理的重要环节 彭世喜,周伯琪

中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与选拔的实践和体会 伍蓉,王佩珍

我军优秀科技人才成才因素调查研究 贺加,罗长坤,高京生

重视高层次科技人才——博士后的培养 张斯虹,卢圣贤,袁凯瑜

中国药科大学“211工程”项目建设的思路和实践初探 殷晓进,朱庆振,潘裕坚

医学学科群体建设模式探讨 王渝葳

医院基础科学研究的价值定位 徐振彪,孔筠,姜立功

浅谈医院科研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徐海涛,魏海龙,刘东会

谈综合性医院开展科研活动的对策 贝春花,姚磊,陈珊茗

我院加强科技管理的作法与效果 林院昌

紧密结合实际搞好临床科研工作 杨前勇,詹志荣,胡新勇

对菲律宾和马来西亚考察的见闻与启示 刘俊立

美国基金会考察见闻与启示 施强华,马海官

论技术创新的合力 王秀峰

医药卫生关键技术评估与选择研究 毛军文,包志宏,吴桂琴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初探 韩邦荣,张小军

中医药科研项目立项评估研究 林端宜,林丹红,金浪

探讨高等院校如何加强基础研究 朱央央,王月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后期管理的再认识 樊世斌,苏景宽

医学高等院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存在问题浅析 吴汉森,杨云滨,刘杰

获得国家重点项目资助的成功经验 周小平

中华医学基金项目及其管理 刘兰

加强科技成果管理工作提高成果获奖率 贾秀萍,周文颖,陈为纲

对高校科技产业化的思考 叶玲,钱正松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几点思考 王斌,李冠宏,陈丽芳

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咨询单位工作现状的分析 刘俊立,马智,于清涛

信息与研究课题 杨立明,刘晓新,张铭

试论科管干部政治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 刘利道,周裕香,王要红

浅谈博士后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张斯虹,卢圣贤,袁凯瑜

从博士后的流动看高层次科研人才的管理 叶茹飞,卢圣贤,张斯虹

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加速跨世纪人才培养 张淑兰,肖玉平,何钦成

议学科带头人的学识素质和能力 华危持,朱琴芬,王奕奕

在科研中注意培养高素质人才 石晓露

管理者应具备必要的公关素质 孔筠,谢伟斌

重视重点学科建设促进医疗水平再上新台阶 张兰海

地市级医院创建医学动物实验室的思路及实践 黄幸青,贝抗胜,刘晓燕

知识经济时代与医学科研管理 沈昭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用开发型研究院所的出路 麦路

关于研究院所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思考 胡家乐

浅谈评估对我校研究院所发展的促进作用 王文斌,石昭,张高孟

试论高校创新系统的建设与完善 孙宪民

从科技发展规划的角度看社区卫生保健和健康促进 朱曼璐,陈旭利,王依群

投入产出比用于科研项目贡献分析指标体系探讨 齐松仁,孙瑞华,左焕琮

医院科研基金对科技活动的推动作用 何小湘,王银华,黄秋霞

医学科研基金项目结构的探讨 吴少林

发展风险投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叶玲,钱正松

面向二十一世纪医院信息管理大决策 胡东武,黄剑

重视和发挥统计学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孙荣国,倪宗瓒

吉林省卫生科研教育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研制 史蕴萍,赵桂英,吉淳

大型国际卫生科技合作项目成功因素的分析评估 陈新,赵平,郑俊池

重视科技道德建设养成良好科研作风 史套兴,黄留玉,房丹宇

重视人才培养和环境建设促进医院科研发展 李冰,梁晓东,佟建华

筑巢引凤开发留学人员智力资源 彭远慧,邓可刚,邓灵燕

加强人才管理促进科技兴院 郭敏,宋桂芝,赵丽萍

大学生科研活动的特点与方式 马更新

护理专科学员科研能力调查分析 吴兰笛,高钰琳

《医学科研管理》软件通过卫生部评审

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建设的启迪 顾琴龙,席晓莺,钱关祥

加大投入完善机制促进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 叶深溪,陈志中,李博

我院实验中心的管理 袁振铎

临床科室的科研效益评估 宁方芹,余倩平,付亚芬

我院坚持科技兴院的做法与体会 姜继传,肖鹏云,姚远

实施科学化管理促进医院科技进步 袁相太,陈宝海

结合项目谈临床医学科研课题管理 陈文敏,姚国庆,郑玉明

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面临的问题 王秀峰

166所医院医疗卫生技术项目开展情况调研 霍仲厚,吴学贵,张闽

加强知识更新管理迎接知识经济挑战 郭敏

广东"九五"医学科技项目投入产出初步分析 吴少林,刘颜,吴声穗,黄毓文

试论新时期军队医学学科和人才建设 余化刚

加强科研大协作促进科技发展 卢圣贤,周敏敏,朱锦柳

科研能力和效绩量化评价及其在职称评审中的应用研究 胡修周,刘学景,刘兆民,邱玉环,柳青,张振中,公冶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神经、病理学学科3000项落选项目原因分析 姬郁林,彭远慧,彭晓菊,李俊义

浅议医学教育研究课题的申报 吕虹,吕永秋

对我院"八五""九五"省攻关课题未完成因素的分析 张兰海

开发研究基金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杨伟文,吴乐山

关于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评审工作建议 宋哲民,苑淑玲

医学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发展与实践 高解春

改革奖励办法增强激励作用 卜让吉,巫新玲,施伟忠

医学科技查新与科研管理的关系 杨丽莉,李春英,殷蜀梅,高琴,陈荔子

机构和个人学术水平的文献计量评估 周薇

鼓励科技论文走向国际 吕立宁,傅文华

从五种护理期刊载文分析护理人员开展护理科研状况 王斌全,程金莲,韩世范,孙玉梅

1989年~1998年SCI收录我国医学院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谭至娟,张子光,李俊义,范集才

依靠科技进步走科技兴院之路 周敏敏,朱锦柳,林铿

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探讨 王巍,汪丽芬

浅谈护理工作与科研 鞠成朝,胡守健,赛小珍

边远地区开展科研工作的策略与思路 强弘,杨玉春,齐秀琴

新时期关于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思考 宋汝峰,宋尧玉

人才的引进和使用在医院科研工作中的作用 吕一平,吴丹东,石晓露,封国生

预防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本科;教学;管理;水平

基础医学部是我院规模最大、人员最多、教学任务最重的教学部门,在整个学校的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独特的复杂性、繁琐性和重复性,是高校管理科学化的一个重要课题,关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也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要真正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改革一定要先行[1]。为适应学院改革发展,近几年来我们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不断研究和探索基础医学部管理新模式,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2005年,基础医学部正式将迎评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按迎评促建的要求,确定了基础医学部基本工作思路:面向学院各专业,研究、实施、改革和创新基础医学教学。抓住一个契机,做到四个促进,即以评促建、深化改革、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加快发展为有利契机,促进教学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促进教学改革、建设、管理、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学条件的改善,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精力向教学的投入。几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强化教学中心地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基础医学部以“夯实医学基础,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为工作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任务,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基地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达到此目标,我们加强了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1.1 领导重视确保教学工作为中心 教学工作是基础医学部的中心工作,为确保其中心地位,首先领导十分重视教学工作,由部主任主要负责教学管理,并指导分管副主任做好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实验室建设,确保教学高效率高质量的顺利运行[1]。近3年召开专题教学工作会48余次。每周召开部领导例会,研究、布置、总结近期工作。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每学期到教研室、实验室调研;巡视考场,参加教学研讨会。从思想到行动真正把教学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近几年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1.2 制度健全强化管理 (1)为了保证管理水平上层次,首先确保有一支得力的管理队伍。通过竞聘上岗选聘了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等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其结构合理、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高,服务意识强。分管教学的副主任为医学博士,实验中心主任为医学硕士,均为高级职称。通过举办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培训班和经验交流会,聘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高年资教研室主任介绍管理经验,使教学管理队伍更加明确自身的管理职责,提高了管理艺术和水平。(2)教学、科研、思政、学生管理各项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制定了详细的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指标体系和奖惩措施。工作业绩作为职称评聘、考核评优的主要依据,并实行教学事故一票否决。(3)健全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和监控机制。每学期进行教学检查3次;期末领导巡视考场;实行各级听课制度:部领导听课>4次/每学期,专家组成员听课>3次/每学期,教研室主任、教师相互听课>3次/每学期;组织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各教研室之间交叉进行试卷评阅、成绩录入的全面检查,确保差错率低于1 %。

1.3 加强培养确保师资水平 (1)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教授和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年均90%,并保证授课质量。以教学评估对教师授课的要求,严格训练教师的授课过程,以教学名师的观摩教学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2)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集中培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每年基础医学部对新进青年教师举办岗前培训班:进行专题讲座,请相关专家教授分别开设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如何书写规范的教案、如何备好课、如何讲好课、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课程及网页制作、医学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等课程,安排观摩教学等。各教研室对青年教师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定副教授以上的高年资教师对其进行理论和实验的专门培养。1~2年内主岗位在实验室,兼顾专业的学习。定期进行专业理论闭卷考试、实验技能考核。提供外出进修学习、培训机会,并鼓励报考博士、硕士研究生。鼓励指导青年教师参加授课比赛、教案比赛等。要求青年教师尽快进入角色,适应教学岗位。近几年青年教师获国家课件比赛优秀奖2人,授课及课件比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4人、优秀奖3人,学院授课比赛一等奖5人、二等奖6 人、三等奖12人,学院教案比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5人。

2 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

2.1 学科重组调整与更名 多年以来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同在一个教研室,微生物学教学占优势,而免疫学从教学时数到师资配备等各方面均处于弱势地位。然而,免疫学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各学科的交叉渗透学科,是新知识、新理论发展迅速的前沿学科,必须予以加强。另外,寄生虫学从国内外的发展趋势看则是相对萎缩学科。为此,2005年将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教研室进行调整,成立了免疫学教研室,由4名免疫学硕士组成,提高了免疫学师资力量,强化了学科特点,提高了教学水平。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教研室合并为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寄生虫学教师兼任微生物学课程,弥补了课时不足,改变了教师资源闲置的现象。达到了优势互补、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三个学科师资积极性的目的。为顺应国际国内潮流及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2004年将生物化学学科更名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加强实验室管理,做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基础医学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特别是大型、较贵重仪器,成立了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将原来附属于各教研室的实验室合并为5大实验室,由实验中心统一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6年该中心被内蒙古教育厅评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2 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 积极进行课程建设并推进课程负责人制。2005年进行的首批精品课程评选,在上报的全部3门医学课程中,基础医学部的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两门课程入选;2006-2008年又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病理解剖学三门课程入选自治区精品课程;人体解剖学为自治区示范课程。近三年基础医学部主编或参编各级各类教材、参考书83部,其中十一五规划教材16部;基础医学部自己组织主编了实验教材《基础医学实验教程》和《基础医学课程双语教材(选编)》,均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这些工作大大提高了包头医学院的知名度。

3 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科发展

基础医学部重视开展教学研究,近五年完成自治区和学院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13项;发表教学研究及管理论文20余篇。获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全区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包头医学院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共18项。

3.1 加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革 药理学开展PBL、SGD教学法;病理生理学开展病例教学;生理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组织了四届生理学知识竞赛,开设实验设计等,其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改革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的课题在教育厅立项,并获教学成果二等奖;病原生物学开展大学生蠕形螨感染调查、实验技能竞赛。多数教研室都开设了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

3.2 积极开展多媒体课件教学 基础医学部率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并不断总结经验,举办课件制作培训班,举行课件教学研讨会。现在基础医学部所有教师均有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积极参加课件竞赛。“生理学互动辞典式多媒体课件研发”课题在教育厅立项,获首届课件竞赛一等奖,主持人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并获全国课件竞赛优秀奖、教学成果一等奖,并上报教育部参加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

3.3 积极推进双语教学 从2005年开始,在医学主干课程部分章节中开展了双语教学,共计开出12门课程,以后每年都逐步增加开课数量和开课学时。召开了双语教学研讨会,总结利弊,取长补短。2008年组织编写了《基础医学课程双语教材(选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并在本科生教学中使用,由听课组、学生反馈意见对双语教学进行质量监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多数同学对双语教学给予肯定,认为对他们学习专业外语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双语授课和编写教材,对授课教师外语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

3.4 探索考试方法改革 病理生理学连续两年开展了无人监考考试,经过严密组织,收到了良好效果,重要的是加强了对学生诚信考试的教育;生理学开展人机对话考试、口试等,有效地遏制了考试作弊的恶习;其他学科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考核方法的改革。

4 科研促进教学

4.1 异常Hb筛查 生物化学血红蛋白研究室的研究工作在国际、国内都有很大影响。为了将科研应用于教学,达到科研促教学的目的,自1985年起,生物化学教研室将异常血红蛋白筛查的研究课题应用于本科生实验,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4例异常血红蛋白,并正式编入本科实验教材中。目前,学生实验已筛查近2万人次,检出异常血红蛋白 4例。该课题荣获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

4.2 血栓形成仪的应用 由药理教研室研发的血栓形成仪,1998年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88103071.6)。该仪器成为医药学领域研制止血药、抗凝血药及抗血栓药必不可少的仪器。2002年至今,在我院本科各专业药理学实验课中应用,开出了“药物对实验性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的实验。已发表3篇论文;2004年正式编入本科实验教材中;2005年度获包头医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获全区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4.3 开展创新性实验 为了鼓励各学科积极探索新实验及学生参与科研实验,基础医学部设立了“创新性实验教学研究奖励基金”,近三年有14项创新性实验得到资助,学生参与4篇。

5 加强学风建设

采取教师评学、学生评学,教授、副教授硕导、博士联系学生班级,成立学风检查组,不定期深入课堂检查学习情况。发出倡议书,开展签定“诚信考试、杜绝作弊”承诺书,举办“无人监考”考试等各项措施,以加强学风建设,倡导优良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