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礼仪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附着点,企业对礼仪的重视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形象,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文化建设。本文简要介绍企业中的礼仪文化现象,论述礼仪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并尝试给出在构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礼仪养成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 企业文化 礼仪文化 礼仪养成
一、企业礼仪文化
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进而言之,礼仪就是交往艺术,就是待人接物之道。
礼仪本身是具社会性和发展性的,任何礼仪都深深烙着时代的印记,应社会需要而产生,随社会发展而变革。在企业中,礼仪也有新的衍生和发展。企业礼仪文化是企业员工关于企业礼仪的观念及其行为方式的总和。企业礼仪,包括企业进行的各种例行活动,如待人接物的礼节、庆典、处理公共关系的方式、信息沟通关系等等。企业礼仪文化是企业文化在企业礼仪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它表征着企业的价值观和道德要求,塑造着企业形象,使员工在礼仪文化的氛围中受到熏陶,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密切人际关系,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增强热爱企业、关心企业、为企业的崇高目标献身的群体意识。
二、企业礼仪文化的重要性
礼仪文化具有陶冶情操、规范行为、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功能。虽然礼仪文化不是法律条文,但却有着很强的规范作用。按礼仪文化行事,社会活动就会按部就班地进行,人际关系就会融洽,交际或沟通就会成功。
(一)礼仪之于信息沟通
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仪文化也需要不断被完善和规范。现代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传播沟通技术和手段日益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往观念和交往行为,尤其是人们交往的范围已逐步从人际沟通扩展为大范围的公众沟通,从面对面的近距离沟通发展到不见面的远程沟通,从慢节奏、低频率的沟通变为快节奏、高频率的沟通。这种现代信息社会人际沟通的变化给人类交往礼仪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这种沟通的条件下,实现有礼有节的交往,正是礼仪文化的意义所在。
(二)礼仪之于组织形象
组织形象是社会公众对某一组织的总体评价和综合印象。建立产品良好信誉,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和企业员工的良好个性形象,是每个社会组织的至关重大的问题。
在塑造组织形象时,礼仪手段的恰当运用,正是组织形象的反映之一。要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除建立产品信誉,运用象征性标记外,企业员工的精神风貌、服务态度、业务水平、装束仪表,都是组织形象的一部分。因此,企业中首先要在自己的个人形象方面注意维护企业形象,让社会公众通过员工而对组织产生好感。同时,在企业的管理活动和日常工作中,企业也要提醒和教育员工注意自身行为,从而维护企业形象。
(三)礼仪之于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它对企业的生产发展起重要的促进作用,管理层如果能通过精神文化的作用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将产生巨大的物质效应,形成强大的生产力。企业在决策、制定各种管理制度时,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在严密、强制的制度下,注意以礼仪、道德的精神感召力启发、诱导企业员工矫正自己的行为,体现企业的精神,维护企业的形象。企业的某些礼仪仪式如升厂旗、唱厂歌等,体现的也是企业的精神,企业应积极筹划这类活动,设计厂旗,编撰厂歌,使企业的精神深入人心,成为企业员工的自觉行动。这样做,有助于领导协调和控制全局,也易于凝聚团结全体员工。企业员工的人际关系,思想交流,感情沟通,也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之一。
三、企业礼仪文化的养成
事实上,企业礼仪的形成与推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决不是一朝一日之功。塑造企业礼仪,必须重在实践,贵在养成。
(一)战略的高度
必须站在有利于企业使命和宗旨的落实、共同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的宣传、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理念实施的高度,来审视、设计、培育企业礼仪。特雷斯・E・迪尔、阿伦・A・肯尼迪在《公司文化一公司生活的礼节和仪式》中,不仅将企业典礼、仪式列为企业文化构成5项要素的第4项要素,而且认为企业应通过礼节、仪式向员工灌输企业的工作程序、办事标准,并向社会展示企业良好的形象。
(二)细节的突破
细节决定成败,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培育良好的企业礼仪和习俗的基础,是从引导员工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班前班后主动打扫卫生,不乱扔垃圾,认真检查设备运行情况,着装统一等等日常工作中的员工行为和日常生活小事抓起。并以此为突破口,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天长日久,必有成效。美国希尔顿饭店自始至终重视养成员工的礼仪和习俗,其员工的文明礼仪教育形成的微笑服务享誉全世界。唐纳・希尔顿就是一个“做于细”的高手,每到一家希尔顿饭店,他问得最多的就是:“你今天对客人微笑了没有?”良好的礼仪使希尔顿饭店度过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走出困境,步入坦途,并带来了巨额丰厚利润。
(三)实践的强化
根据专家研究,要使一个行为变成习惯,就必须把这种行为强化17遍。在企业生活中,IBM 制订了一系列工作礼节,例如要求员工每天第一次见面都要相互行礼,并说声“早”或“好”;要求员工上下电梯时,要请客人先行并对先乘的客人微笑示意,以展示企业文明形象;要求员工在打电话时先报自己的名字,事先整理好通话要点,努力在3分钟内打完,并且在电话铃响两次以前接电话,倘若响过两次后才接电话,要说:“让您久等了”。为使这些工作礼节得到落实,IBM专I]制订了工作礼节的自我检查手册,人手一册,随时对照检查。同时,为检查员工是否遵守必要的礼节,托马斯・沃森在各个基层中,任命1~2名“礼节委员”来监督礼节的推行,从而在公司内形成文明礼貌、友爱互助的良好风气。
(四)包容的精神
企业应具包容的精神。人际交往倘不能包容,是很难和睦相处的,企业亦然。包容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它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有耐心公正的容忍。由于企业面对的是社会,接触面广,各色人等五花八门,所以在企业的礼仪工作中,一定要善于包容,这样才能争取更多的朋友,使企业有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不能包容,也就谈不上进步,谈不上跟上时代步伐。包容不仅是被动的容许和接受,还包括主动的纳入和汲取,所以企业在礼仪交往中应更多学习对方,达到互补的目的。
四、结语
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没有礼仪就没有事业的成功。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所需,而倡导礼仪则是企业在前进过程中不断获得动力的必由之路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就礼仪文化的主体来说,它是一个民族的思想精华和精神财富,但礼仪文化中也夹杂着糟粕。换句话说:礼仪文化的主体是良俗,同时也包含有少数的陋俗。在创建企业文化的同时,企业的决策者必须对礼仪文化引起足够重视,并随时作出灵敏的反应,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立于不败之地,朝着自己的预定目标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企业文化词条
baike.省略/view/4152.htm
[2]百度百科.礼仪词条baike.省略/view/69841.htm
[3]张大中,徐文中,孟凡驰主编.中国企业文化大辞典.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
[4]何暮辉.现代社交礼仪.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5]徐耀强.企业礼仪:重要的企业文化型态.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8(2).
[6]万玉兰.企业发展与礼仪文化.企业经济.2006(4).
(一)款式
l、tpo原则,服装礼仪。t、p、o,分别是英文时间、地点、目的这三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要求着装款式要与时间、地点、目的协调一致。
2、场合要求。公务场合、社交场合要求着装正规、大方、庄重。适合公务场合的款式为:西装、中山装、套裙等等,不适合的有:牛仔装、运动装等。适用于社交场合的款式为:礼服、民族服装、便装等等,不适合的有牛仔装、运动装等。休闲场合要求是随意、自便。
(二)西装
l、色彩
必须庄重、正统。可以选择灰色、藏蓝色或棕色的单色西装。黑色的西装更适于庄严而肃穆的礼仪性活动之中穿着。在正式场合不要穿色彩鲜艳或发光发亮的西装,朦胧色、过渡色的西装,通常也不要选择。
2、穿法
(1)要拆除衣袖上的商标,要熨烫平整。
(2)要扣好钮扣。一般而言,站立之时,西装上衣钮扣应当系上,以示郑重其事。就座之后,西装上衣的钮扣,则要解开,以防其:“扭曲”走样。内穿羊毛衫,外穿单排扣上衣时,站立时可不系上衣的钮扣。系单排两粒扣式的西装上衣时,“扣上不扣下”。系单排三粒扣式的西装上衣时,可只系中间的钮扣,也可系上面两粒钮扣。系双排扣式的西装上衣时,钮扣都要系上。穿西装背心,不论是单独穿着,还是穿着它同西装上衣配套,都要扣上钮扣。西裤钮扣要全部系上,拉锁要拉好。
(3)要不卷不挽。在公共场合里,不要当众脱下西装上衣,或披在肩上。不可将西装上衣的衣袖挽上去,或是随意卷起西装的裤管。
(4)要慎穿毛衫。不要同时穿上多件的毛衫、背心。
(5)要巧配内衣。数量上以一件为限,色彩与衬衫色彩相仿,款式上短于衬衫。领型以“u”领或“v”领为宜。在衬衫之内不要穿高领的背心或内衣,不要使内衣的袖管暴露在别人的视野之内。
(6)要少装东西。不要把西装上的口袋当作“百宝箱”。
3、搭配
穿着西装时,要注意与衬衫、领带、手表、鞋袜和公文包组合搭配的基本常识,资料大全《服装礼仪》。
(1)衬衫。正装衬衫须为单色。在正式场合,白色衬衫是最好选择,以无任何图案为佳。有四点注意事项:一是衣扣、领扣、袖扣都要系上,不打领带时,才要解开衬衫的领扣;二是袖长要适度,最美观的作法是令衬衫的袖口恰好露出1厘米左右;三是下摆要放好,要将下摆均匀地掖进裤腰之内;四是大小要合身,在办公室里,可以暂时脱掉西装上衣,直接穿着长袖衬衫、打着领带。
(2)领带。“西装的灵魂”。一般而言,穿西装套装是要打领带的。穿单件西装时,领带则可打可不打。不穿西装的时候,通常可以不打领带。正式场合要使用真丝、单色领带、多色领带,多色领带一般不要超过三种色彩。用于正式场合的领带,其图案应规则、传统。领带的宽度不要与自己身体的宽度反差过大。领带打好后,外侧应略长于内侧,领带下端长度,应当在腰带扣上下端之间。不要在正式场合用“一拉得”领带。领带的位置应处于西装上衣与内穿的衬衫之间。
(3)皮鞋。穿西装要穿皮鞋,一般来说,皮鞋与西装最为匹配,颜色应为深色、单色,黑色最适合于配西装套装。皮鞋的款式,要庄重、正统。穿皮鞋要勤换、勤晾,鞋面要无尘,鞋底要无泥,鞋垫要相宜,尺码要恰当。
(4)袜子。以深色、单色为宜,最好是黑色。不要穿与西装、皮鞋的色彩对比鲜明的白色袜子、浅色袜子、彩色袜子、或者其他发光、发亮的袜子。
(5)公文包。“移动式办公桌”,穿西装外出办事一般要带公文包,颜色以黑色、棕色为好。样式以手提式长方形公文包为好。
(三)西装套裙
l、穿法
(1)大小适度。上衣最短可以齐腰,裙子最长可到小腿中部,上衣袖长以恰恰盖住手腕为好,衣袖过长,则无神,衣袖过短,则不雅。还应注意,上衣或裙子不可过于肥大或包身。
(2)穿着到位。领子要完全翻好,衣袋的盖子要拉出来,不要将上衣披在身上,或者搭在身上。裙子要穿的端正,上下对齐之处要对齐。出席正式场合之前,要抽出一点时间仔细检查衣袖的纽扣是否系好、拉锁是否拉好。在正式场合,上衣的衣扣要全部系上。
(3)兼顾举止。站要站得又稳又正,不要双腿叉开,东倒西歪。走路时不要大步流星,要以小碎步疾行,步子轻、稳,不要“嗵嗵”直响。
2、搭配
(1)衬衫。下摆要均匀掖入裙腰之内,不要悬垂于外,或是在腰间打结。钮扣要系好,除最上端一粒钮扣可不系外,其他均不要解开。衬衫在公共场合不宜直接外穿。不要在外人面前脱下上衣。
关键词:礼仪文化 播音主持 影响
作为一名播音主持人员,其仪表要端庄、大方,举止要庄重、文雅,谈吐需文明、有分寸。而这一切皆离不开平时对自身礼仪文化方面的修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时统宇认为,传媒的影响,归根结底并不是‘媒介’的影响,而是‘人’的影响。播音主持文化也存在一种‘话语霸权’,掌握和操作这种霸权的人的礼仪文化素养,从根本上决定了播音主持人员文化的品位和水准。”归根结底,传播媒体的文化品味是由“人”决定的。由此可见,礼仪文化对播音主持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
一、礼仪文化影响播音主持个人魅力
作为一名传媒大学的学生,笔者曾多次接触过来我校招聘毕业生的招聘人员,他们在确定最后招聘人选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那就是看参加应聘的人员有没有“自己的声音”。他们解释说,现在的传媒平台并不缺少专业知识掌握很好的人,缺的是有自己独特的声音和特点的人。现在媒体急需大量优秀的能够发出自己声音的诸如体育类、财经类、新闻类、评论类和法制类优秀节目主持人,当然,这类媒体的播音主持是竞争的热门,前来应聘的人员挤破了门槛,但是往往一拿出是否“有自己的声音”这个标准一衡量,很多人就被排除了出去。我们说,他们之所以没能应聘上岗,并不是他的专业知识学的不好,如果他们走上工作岗位的话,也是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播音主持的,但是会出现新闻播的不精,主持做的平平这样令人不愿看到的现象。在现代媒体中,一个没有“自己声音”的播音主持,往往只能做一些缺乏水准,不能给人留下多少印象的娱乐类节目主持,他们似乎做什么都行,但做什么都没有特点,缺乏“不可替代”的鲜明个性。
笔者认为,这些人“没有自己的声音”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缺乏礼仪文化素养。我们说,播音员主持人除了要有过硬的播音主持知识和技巧外,他还需要具有必要的礼仪文化修养,凭借这种内在与外在相统一的文化底蕴打造个人播音主持的人格魅力。现代媒体需要的不是批量生产的“标准化产品”,而是具备专业知识和个性特点,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播音员主持人。也正是基于这点,奥普拉・温弗瑞说:“我必须用自己的声音向世界说话”强调的便是个人魅力。个人魅力是个人学识和思想人格的集中体现,只有具备了“个人魅力”,受众才可能在成百上千的主持人中锁定“这一个”,只有受众锁定了“这一个”,愿意与主持人交流,主持人的“个人魅力”才有可能产生,否则“千人一面、千人同声”是难以对受众产生吸引力的。
二、礼仪文化影响播音主持的气质
我们知道,作为一名播音主持,其个人气质非常重要。然而当前的媒体上却大量充斥着缺乏个人气质的播音主持,有的主持人靠别人的绯闻、隐私来博得收视率,这样的主持其实表现出的是主持人个性气质的完全缺失,这样的节目不仅不专业,而且也是非常低劣的。我们讲,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其主持节目过程中的礼仪文化不仅仅表现在主持人的容貌上,更重要的是要表现在主持人独特的个人主持气质上。而主持人个人气质的形成离不开礼仪文化的影响。具有深厚礼仪文化素养的主持人是通过高水平的谈话交流来突出节目的宗旨和精神的,这是节目有意义和有礼的总好体现。对礼仪文化素养理解教好的主持人,其节目主持气质往往更加吸引观众,这样的节目主持人较多,比如张越主持的《半边天》、王志主持的、《面对面》、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朱军主持的《艺术人生》、杨澜主持的《杨澜工作室》等。可想而知,气质对播音主持来讲是多么的重要,而礼仪文化素养则是影响播音主持气质形成的重要因素。
三、礼仪文化影响播音主持人员的人文修养
说到底,一档节目的质量到底如何,最终把关的还是“人”,而作为节目播出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的主持人,其自身的人文修养直接影响着节目的质量。这个人除了具备必要的科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心系民众的情怀和为群众说话做事的胆识。播音员主持人首先要明确其“、人民的喉舌”的地位,要承担起政府和民众间“沟通桥梁”的使命,成为民众的“代言人”,而不仅仅是凭借拥有的话语权“娱乐”或者“愚乐”受众。那么,播音主持的人文修养哪里来?笔者认为,播音主持的人文修养离不开平时礼仪文化的熏陶,礼仪文化的修养是播音主持专业人员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礼仪文化影响播音主持终身的发展
礼仪文化可以塑造播音主持高尚的人格,从而影响播音主持终身的发展。专家们曾经指出,“决定一个播音主持人最终能走多远、能达到何种高度的核心素质”是“思想人格素质”,人格的塑造有赖于主体的生活阅历和文化修养。作为人的发展底蕴,礼仪文化对播音主持人格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现实中那些播音员主持人漠视民众的生活冷暖、简单地把职业化的微笑等同于亲和力表现就是缺乏礼仪文化素养的表现。播音主持的人格魅力是心系受众,想受众之所想,急受众之所急时流露出来的真情人性,绝对不是“做”出来的。在受众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人格魅力决定着播音主持到底能走多远,而高尚人格的形成,离不开礼仪文化的积淀。
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重视礼仪文化修养,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播音主持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其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礼仪文化修养不仅能够使一名播音主持给公众以可亲可敬的信任,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并对自身的终身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吴郁,曾志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30.
[2]高贵武.解析主持传播[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220.
[3]刘佩华.中外礼仪基础比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4.
关键词:禁忌;餐桌 ;礼仪;中西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受中西文化餐桌礼仪禁忌的影响较深。经过调查后,我们发现被调查者对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禁忌了解程度一般,而相当一部分人对此不了解。大家对有些禁忌了解比较深,但是却很少有人能了解到其中的文化渊源,对于其它中西文化餐桌礼仪禁忌的了解有限,有待加强。我们将从上菜顺序这一方面系统的分析中西文化餐桌礼仪并探究其根源,加深大家对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的了解。
一、问卷的数据分析
通过对问卷进行发放、分析数据,采访被调查者,我们了解到大家对中西方餐桌礼仪禁忌的认识很局限,并且只有极少数人对其后的文化背景进行过探析。下面是我们分析问卷的详细情况,通过分析问卷,我们可以得出被调查者中大二的较多,占有效百分比为44.7%;大一占22.9%,大三占21.3%,而大四的最少,占有效百分比为11.2%。被调查者中英语类所占比例为52.4%,非英语类占47.6%,英语类和非英语类所占比例几乎相当。通过这些问卷的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禁忌了解程度一般,而相当一部分人对此不了解。但除此之外,大家对中西餐桌文化禁忌的了解途径较多:有从课堂、书籍、社交等途径获得的,但是大家从网络和娱乐生活获得信息更多一些。被访者多数认为我们的课题对平时的影响比较大,在某些场合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分析问卷得出,大家对于极少数禁忌了解比较深,但是却很少有几个人了解到其中的文化渊源,对于其它中西文化餐桌礼仪禁忌的了解有限,有待加强。因此,我们系统的分析中西文化餐桌礼仪并究其根源,这一方面使得大家对其了解能够加深,另一方面丰富我们的课外生活。我们将主要从中西文化餐桌的上菜顺序这个方面的对比和背景进行分析研究。
二、正 文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主要由入席离席、餐具使用与摆放、上菜顺序及品酒四个方面组成。上菜程序作为餐桌文化的一部分,是中西饮食习惯差异的体现,也是中西方餐桌文化的重要体现。
1.西餐点菜及上菜顺序
“西餐菜单上有四或五大分类,其分别是开胃菜、汤、沙拉、海鲜、肉类、点心等。”菜单应先决定主菜,主菜如果是鱼,开胃菜就选择肉类,在口味上就比较富有变化。
正式的全套餐点上菜顺序是:
1)头盘,西餐的第一道菜是头盘,也称为开胃品。开胃品的内容一般有冷头盘和热头盘之分,常见的品种有鱼子酱、鹅肝酱、熏鲑鱼、鸡尾杯、奶油鸡酥盒、焗蜗牛等。因为是要开胃,所以开胃菜一般都有特色风味,味道以咸和酸为主,而且数量少,质量较高。
2)汤,和中餐不同的是,西餐的第二道菜就是汤。西餐的汤大致可分为清汤、奶油汤、蔬菜汤和冷汤等4类。
3)副菜,鱼类菜肴一般作为西餐的第三道菜,也称为副菜。品种包括各种淡、海水鱼类、贝类及软体动物类。通常水产类菜肴与蛋类、面包类、酥盒菜肴品都称为副菜。“西餐吃鱼菜肴讲究使用专用的调味汁,品种有鞑靼汁、荷兰汁、酒店汁、白奶油汁、大主教汁、美国汁和水手鱼汁等。”
4)主菜,肉、禽类菜肴是西餐的第四道菜,也称为主菜。肉类菜肴的原料取自牛、羊、猪、小牛仔等各个部位的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牛肉或牛排。禽类菜肴的原料取自鸡、鸭、鹅,通常将兔肉和鹿肉等野味也归入禽类菜肴,主要的调味汁有黄肉汁、咖喱汁、奶油汁等。
5)蔬菜类菜肴,蔬菜类菜肴可以安排在肉类菜肴之后,也可以和肉类菜肴同时上桌,所以可以算为一道菜,或称为一种配菜。蔬菜类菜肴在西餐中称为沙拉。和主菜同时服务的沙拉,称为生蔬菜沙拉,一般用生菜、西红柿、黄瓜、芦笋等制作。还有一些蔬菜是熟的,如花椰菜、煮菠菜、炸土豆条。熟食的蔬菜通常和主菜的肉食类菜肴一同摆放在餐盘中上桌,称为配菜。
6)甜品,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后食用的,可以算做是第六道菜。从真正意义上讲,它包括所有主菜后的食物,如布丁、煎饼、冰淇淋、奶酪、水果等。
7)咖啡、茶,西餐的最后一道是上饮料,咖啡或茶。喝咖啡一般要加糖和淡奶油,茶一般要加香桃片和糖。
2.中餐的出菜顺序
1)开胃菜通常是四种冷盘组成的大拼盘。有时种类可多达十种,最具代表性的是凉拌海蛰皮、皮蛋等。
2)有时冷盘之后,接着出四种热盘。常见的是炒虾、炒鸡肉等。不过,热盘多半被省略。
3)主菜紧接在开胃菜之后,又称为大件、大菜,多于适当实际上桌。如菜单上注明有“件”,表示共有八道主菜。
4)“主菜的道数通常是四、六、八等的偶数,因为,中国人认为偶数是吉数。”[3]在豪华的餐宴上,主菜有时多达十六或三十二道,但普通是六道至十二道。这些菜肴是使用不同的材料、配合酸、甜、苦、辣、咸五味,以炸、蒸、煮、煎、烤、炒等各种烹调法搭配而成。其出菜顺序多以口味清淡和浓腻交互搭配,或干烧、汤类列为原则,最后通常以汤作为结束。
5)点心指主菜结束后所供应的甜点,如馅饼、蛋糕、包子、杏仁豆腐等。
6)最后则是水果。上菜的顺序不仅体现了中西饮食习惯的差异,更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三、结语
餐桌文化文化作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自然不容小觑。通过上菜顺序这方面的比较,有助于我们了解到中西方饮食习惯的差异,进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了解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禁忌及其渊源,并将其进行对比,有助于我们课题的探究,便于中西学者的日常交流。
参考文献:
[1]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林美泳,吴晓芳,吴家铭.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2009(16)
[3]林丽端.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J],2009(18).
[4]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
[5]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谈中西文化【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关键词: 《诗经》 礼仪文化 狩猎诗
《诗经》是周代礼乐文明的载体,它将质朴的语言和优美的韵律相结合,描述了周代社会生活的壮阔画卷。近年来,学术界从周代礼乐文化的角度对《诗经》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诗经》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更加确切地揭示了《诗经》的主旨。狩猎诗作为《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宝贵的文化价值和丰富的礼学内涵,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研究者所忽视。
狩猎诗在《诗经》的《国风》《小雅》中都有分布。具体篇目有如下:《小雅》中有《车攻》、《吉日》;《国风》中有《驷》、《兔D》、《野有死》、《卢令》、《猗嗟》、《叔于田》、《大叔于田》、《还》、《驺虞》、《有狐》。这些诗的主要内容是描述狩猎生活,或展现猎手的身姿,或描写狩猎的场面,或展现祭祀中对狩猎活动的表演,表现出先民崇尚勇武的精神和多样化的审美追求。《诗经》中的狩猎诗立足于现实生活,不仅展现出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还折射出独特的礼仪文化形态。本文选择礼仪文化视角研究《诗经》狩猎诗,考察在礼乐盛行时代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
一、“美”与“勇敢”――《诗经》狩猎诗蕴涵的审美追求
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有描摹和保存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物象的作用。在《诗经》时代,男子想要娶妻或者要维持婚后生活,就要证明自己狩猎技艺的娴熟和内心的勇敢,整个社会对男性社会角色的审美取向即可概括为“美”与“勇”。《周礼・保氏》曰:“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1]P285周礼中将射艺作为对男子优秀品格的要求,男子是否具有男性美,射艺的高超与否和狩猎的技巧强弱是判断的标准。因此,在《诗经》的比物象征思维中,常以狩猎作为男子的喻象。
《野有死》是《召南》中一首动人的情诗,描写一对男女的恋爱过程。在恋爱中,狩猎所得的猎物被作为二人往来的礼物。“野”,是郊外,是男子狩猎的场所。“”,小獐,是猎获的对象。“野有死鹿,白茅纯束”。男子在与女子相会之前,用白茅将所猎取到的“死鹿”捆扎,赠与女子。男子狩猎小兽,展示自己的勇武,表现美好的一面,以此吸引女子,求得爱慕。这是纯洁朴素的恋爱观,也是周文化在审美追求上所持有的特定含义。
周文化对狩猎的重视还反映在《礼记・月令》的记载中:“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授以弓矢,于高C之前。”[2]P134《礼记・内则》亦云:“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于门右。三日,始子,男射,女否。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2]P230男子要佩戴弓与箭,成婚之时更要以箭射向天地四方,以示武勇。“美”与“勇”成为评价男子的重要标准。《诗经》中还有《驺虞》《还》《卢令》等篇章描写狩猎,赞美猎手,例如《叔于田》《大叔于田》中都有赞叹猎手的诗句“洵美且武”;《驺虞》中对猎手射艺高超的赞美,“壹发五^”“壹发五q”;《还》中夸赞男子的英武、矫健。
狩猎是一种极具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的特定活动,在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文化心理中有着重要意义。这些猎人的赞美多包括“美”与“勇”两个方面,二者又是互相交融的,美既指向“仪容”美,又包含内在的“勇武”之美。猎手的高超射技,以及表现出来的威武剽悍,都有美壮之含义。射技是一种表现形式,其内在的审美追求其实是通过狩猎所表现出的“美”与“勇”,可以说此二者既是先秦时期社会文化对男子的审美期待,又是礼仪文化在《诗经》中的表现。
二、“武”与“忠”――《诗经》狩猎诗折射的道德教化意蕴
《礼记・王制》曰:“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乾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3]P179天子田猎已不只是简单的生产活动,而蕴涵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周代在传统上极为重视礼乐文化,因此《诗经》处处渗透着礼乐文化的精神,以及礼乐文化下的礼仪要求。狩猎是先民的重要的社会活动形式,无论是天子、诸侯狩猎,或者其他人日常的狩猎活动,在礼乐文化的背景下都表现出特定的道德教化意义。
在这里,田猎活动不仅是“礼”的象征,更是整个社会基本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代表。狩猎活动已经超越“猎食”,成为相对成熟的制度,不同等级的狩猎充分反映“礼”的等级特征。礼文化在“狩猎”层面,从物质到人类心理都有了礼乐文化的烙印,表现在具体的篇目当中则有《兔D》中的“赳赳武夫,公侯腹心”,《猗嗟》中的“以御乱兮”。《猗嗟》描述天子狩猎,其“仪”是嘉礼中关于统治者的大射礼,一般在诸侯与群臣相会时举行。全诗在赞颂完射手的仪容和射技后,以一句“以御乱兮”结束全诗,升华主题,揭示主旨,大好男儿应在抵御敌寇中尽忠尽武。
至于《车攻》和《吉日》这两首狩猎诗,高亨认为是宣扬周天子的赫赫声威,表现周人的尚武精神。全诗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周天子狩猎的壮观与浩大,凸显了周天子宣扬武与忠的文化精神。自周代以来,华夏的政治文化历来强调礼乐教化与武略征伐兼备,和平时期天子稳固统治的手段之一就是狩猎。天子牧猎天下,耀武扬威宣扬礼教,同样也是《车攻》中所言“允矣君子,展也大成”。统治者对臣下和子民的政策是恩威并施,在进行武力震慑的同时,进行礼乐上的安抚。这样,就有了《吉日》“以御宾客,且以酌醴”,以及《车攻》中“大庖不盈”的文化意蕴,充分体现了通过“岁三田”而达成的天子与诸侯和睦关系。
周代先民秉持教化,持礼而行外。统治者则利用“礼”之下的“狩猎”区分等级尊卑,实现社会阶级的分化和稳固。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狩猎活动,来治理国家,整合社会,维护自身的统治。《诗经》中的狩猎诗主要是在宣扬军威,其刻画军威、军容的文字占了此诗的绝大部分篇幅,这些内容更多表现出统治者对“武”与“忠”的道德教化。
三、“节”与“纵”――《诗经》狩猎诗与先民的辩证思维倾向
周代社会一直以小农生产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其社会形态则表现出农业宗法社会。狩猎是当时农业社会的重要生产方式,统治者为适应这种特定历史时期下农业社会的政治需要,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狩猎活动形式。《诗经》狩猎诗正表现了特定社会背景下周人对狩猎活动的理性思考。
这类诗歌以狩猎生活为主要内容,通过赞美猎手的身姿,夸耀狩猎的场面,对狩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守礼有序进行赞美。但是其思想内容亦是相当复杂,有对奴隶主铺张浪费的不满,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的上来说,这类诗歌体现出东方式的生活态度和周代贵族的精神风貌。
《诗经・伐檀》表现劳动人民了对贵族老爷在狩猎活动中无节的不满。《毛序》云:“《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4]P125“彼君子兮,不素飧兮”,意思是“那些大人老爷们,不是白白吃熟食!”[5]P67但先民也有类似《车邻》所表现的及时行乐思想。“今者不乐,逝者其亡”的意思是“现在及时不行乐,将来转眼见阎王”[5]P67,反映了人们在狩猎活动朴素的享乐追求。
狩猎之礼还要求人们对大自然深怀敬畏并遵守自然规律。狩猎也要按着时令进行,对禽兽的猎取要有限制。《七月》云:“八月其获,十月陨[。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q,献]于公。”[5]P51诗中将一年十二个月份按照时令划分,具体时间捕狩相应的禽兽。《毛诗》云:“太平而后微物众多,取之有时,用之有道,则物莫不多矣。”[4]P226在《礼记・月令》的记载中,将这种“时禁”上升到一种制度,即礼乐背景下的行事准则。以四时为总纲、十二月为细目,以时记述天文历法、自然物候、物理时空,以及统治者按照自然时序安排人类包括狩猎在内的各种社会活动。
这种“时禁”思想,在古代生态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狩猎活动按照大自然自身的运行规律进行节制和规划,体现出先民极高的辩证思维能力。《诗经》说“天生A民,有物有则”[6]P158,蕴涵着“人法天”亦即“则天”、“因地”的理念,要求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社会秩序。这些敬畏思想其实是对狩猎活动朴素的辩证思考:“节”与“纵”。
《诗经》之美,是一种浸润着礼乐文化精神的理想美,《诗经》狩猎诗更是礼乐时代下周人的精神面貌和情感世界真实呈现,其“美”与“勇”的审美追求,“武”与“忠”的道德教化,“节”与“纵”的辩证思考,都展现出中华先民的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内心追求。从礼乐文化视域研究《诗经》狩猎诗,对其进行礼文化层面的分析研究,一方面可以挖掘包括狩猎诗在内的《诗经》所体现的传统礼仪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对于当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戍国.周礼[M].长沙:岳麓书社,1989.
[2][西汉]戴圣.礼记[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3][清]朱彬撰.礼记训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6.
[4]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1、鞠躬礼:分为站式、坐式和跪式三种。
2、伸掌礼:这是品茗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礼节,表示"请"与"谢谢",主客双方都可采用。
3、叩指礼:此礼是从古时中国的叩头礼演化而来的,叩指即代表叩头。
4、寓意礼 这是寓意美好祝福的礼仪动作,最常见的有:凤凰三点头、双手回旋。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职业礼仪;红楼梦;宴饮礼仪文化;空间关系;现代流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3-0029-02
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宴饮礼仪提高了重视程度。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宴饮形式,同时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特质的一种直观反映。宴饮空间不仅仅是宴饮活动的一种重要媒介,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礼仪文化。这种宴饮礼仪,往往有着一定的空间布局和座次分布,是社会文化背景下家庭关系的一种烘托,更是社会利益关系的一种重要缩影。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有良好修养的合格人才。本文立足大学生礼仪教育视角,以《红楼梦》为例,对宴饮礼仪文化空间关系进行研究。
一、红楼宴会中座次空间和场所的分布
礼仪是和谐人际关系,增进相互感情的重要形式之一。作为当代高素质的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礼仪文化,懂得一定的宴会礼仪知识,学会艺术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传统宴会之中,人物座次空间和场所的分布就必须遵循一定的礼仪文化。比如,红楼宴会座次空间和场所分布的过程中,遵循着一定的礼仪文化要求,每一种类的宴饮都有着不同的形式和主要的目的。
1. 了解迎客宴的座次和场所分布
迎客宴作为一种非常庄重的礼仪,往往有着一定的形式和规模。迎客宴座次的确定,因为客人的身份而有所不同。客人身份不同,座次安排往往不同。比如,当时贾母迎接外孙女林黛玉的宴会,主要是一种小型的家宴。“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旁四张空椅,熙凤忙拉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坐下,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是客,又受贾母宠爱,坐了椅子中最尊的位置:左首第一。当然,迎客宴并非对于座次关系都有着一定的重视度,也有着一定的随意性。迎客宴场所区位的确定,同样也因为客人的身份有所不同。地位相对较高的客人,主要是安排在大花厅内建筑群的主轴线上。迎客宴的场所选择有着一定的正式性,同时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礼敬。
2. 了解游乐宴的座次和场所分布
游乐宴的座次一般采用围坐式,围绕酒令官进行排列,这样,便于游戏的进行。除了主客座次有别外,其他座次是按本家、外姓分别安排的,并不是随便混坐。凤姐和李纨作为媳妇,没有座次,仅仅位列纱橱后面待命,并对丫鬟进行掌管。对于游乐宴来说,重点不是饮食方面,主要是考虑人与人的交流,考虑游乐的方便性。所以,游乐宴场所的选择呈现多样化,不同的游乐主题往往有着不同的景观。这种地点,常常选择在园内的阁、亭等处。
3. 了解节庆宴的座次和场所分布
节庆宴往往有着较多的人数,有着较高的等级,因此,节庆宴座次同样也有着一定的重视度。在节日喜庆气氛的影响下,有时座次往往会依据长辈实际的喜好而进行调整,以示注重传统孝道这个千古传诵的主题。节庆宴的主题多数是团聚,往往有着较大的排场,因此,常常选择在正房或长辈上房。
4. 了解庆生宴的座次和场所分布
庆生宴的主角是寿星,参与人员一般而言往往有着亲密的关系,因此,座次的选择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可以不分主仆。庆生宴场所的选择方面,一旦有长辈出现,则往往有着一定的规模,同时空间的选择也有着一定的要求;而平辈之间的庆生宴,主要选择在园内进行,有着随意的形式。
5. 了解日常饮食的座次和场所分布
《红楼梦》中,对日常饮食场景描写不多。一般的日常饮食场景,主要是一种小范围的团聚,主位往往是长辈的位置,晚辈则处于一种围坐的形式,陪长辈用餐。这样,不仅将孝道充分展现出来,同时也体现出一种亲情的维系。日常饮食场所的选择方面,主要安排在各自的房间,有时子女在长辈的房中吃饭,体现出一种孝道。对于辈分较小的媳妇而言,主要在自己的正房炕边吃饭,有着一定的随意性。
二、宴饮礼仪文化空间关系的现代流变
时代的变迁,也使得宴饮礼仪发生了一定的流变。高校大学生要理解礼仪文化的流变,懂得现代礼仪知识,传承优秀文化,彬彬有礼,气质高雅,做一名高素质的大学生。关于宴饮礼仪文化空间关系的现代流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1. 有着凸显的功能独立性
一般而言,我国传统建筑典型平面中,餐厅功能空间的布置,并没有相对明确的设置,同时也没有单独列出。宴饮活动的进行,往往需要依据需求,分布在不同性质的空间。传统建筑在对房间的定义中,往往和功能没有直接性关联,房间一般有着多种使用的可能性。现如今,人们居住的方式有着微妙转变。同时,功能主体性也在逐渐受到认同。一些住宅平面,往往对不同功能的组合有着一定的强调性。我国现代住宅主要是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一种产物,往往和传统居住建筑没有一定的联系。在当前,传统的宅院模式发生着微妙转变,宅院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同时宅园也缺乏直接关联。没有了院与园,游乐宴活动逐渐消失,酒店逐渐成为礼仪性要求较高的宴会活动的场所;而家庭内部的日常餐饮,往往有着比较随意的气氛,但也应该遵循一定的礼仪要求。
2. 有所淡化的文化伦理
吃饭作为日常交流以及情感联系的载体,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座次所体现出的礼制、等级、身份,还在延续。当前,在大型聚会中,座次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有着一定的支配性作用。对于礼节,同样也有着一定的强调。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生活方式逐渐淡化传统生活中关于空间多意性的追求,更加注重功能使用的明确性。这样,餐饮空间位置的可变性淡化了,生活的情趣也处于一种减弱状态。当前以核心家庭为主,每个家庭的人数不多,大家族式的家庭组织模式被削弱,同时也减弱了血缘的凝聚力。人们对传统的礼制处于一种淡化状态。虽然传统的烦琐礼俗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但是,也将某种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加以割裂,这是我们应该格外注意的。良好的礼仪礼节,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加以传承。
三、结语
礼仪礼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精髓,千百年来始终是人们秉承的一种孝道理念。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当前宴饮礼仪文化作为一种相对综合性的礼仪模式,逐渐打破传统宴会礼仪文化的烦琐性。以《红楼梦》为例的宴饮礼仪,主要有迎客宴、游乐宴、节庆宴、庆生宴以及日常生活宴会,往往都有着一定的座次排列和场所区次的选择,这一选择往往体现出传统宴会礼仪文化。而在时代的变迁中,宴会礼仪文化逐渐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功能独立性相对凸显,同时文化伦理相对淡化,进而使得当前的礼仪文化有着一定的随意性和时代性。因此,要在传统宴会礼仪文化的基础上,有效地对相关宴会礼仪进行变革,同时也要做好孝道以及礼仪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重视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有良好修养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虞菲,李向锋.宴饮礼仪文化的空间映照――以《红楼梦》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4(07).
[2]李昶罕.中国少数民族宴饮礼仪与文化研究述评[J].黑龙江史志,2013(11).
[3]贾欣岚,李彤.文化脚本:跨文化语用研究的新范式――以《红楼梦》中的尊卑礼仪为例[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一、建立教学情境,融入礼仪文化教育
小学英语教材内容通常相对简单,与小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课文的内容。在上课时融入礼仪文化教学,从而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文明礼仪。比如,老师在讲解“Howareyou?”“Fine,thankyou,andyou?”“Howdoyoudo.”“Goodmorning/afternoon.”等礼貌用语时,可以运用这些内容建立有关的教学情境,让小学生潜移默化的掌握文明礼仪精神,并在日常交际中灵活运用。例如,老师在展开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与上课内容有关的照片,再引导学生与老师展开有关的场景对话。老师可以问学生:“Whatpicturesareyouready?”学生们会说道:“Thisismyphoto.”引导学生描述自己所展示的照片,并说道:“Oh,itisverynice.Ilikeit.”之后再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在小组相互介绍自己的照片,教会小学生运用礼貌用语。
二、利用中英文化差异,融入礼仪文化教育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节日等内容融入文明礼仪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例如,老师在讲解节日的有关知识时,引导学生掌握HappyNewYear中国人讲究吃饺子,寓意团友;在Mar.8thWomen’sDay时应当祝妈妈节日快乐;在TheQingmingFestival时应当教育小学生尊重长辈;在Teacher’sDay应当祝老师节日快乐。老师在英语课上可以利用这些常见的节日融入礼仪文化教学,促进小学生建立崇高的道德品质。此外,还可以运用我国的经典谚语来激励小学生,从而提高其文明意识,陶冶其情操。比如,教会小学生Unionisstrength的含义,教导小学生应当相互团结、相互合作。在老师讲解到动物园的有关知识时,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视频给学生观看,引导学生掌握:Don’tpickflowers.Don’tleavelitter等,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小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促进礼仪文化教学的实施。文明礼仪是无处不在的,老师应当充分运用各种谚语来对小学生展开有关的礼仪教学,达到提高礼仪教学效率的目标。
三、在讲解英语知识时,融入礼仪文化意识
老师在教学时应当教导学生讲礼貌,因为“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十分重要的。倘若交流的双方文化背景相差甚远,即便是礼貌的话语也可能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背景显得尤其重要。老师在讲解课文知识过程中应当融入礼仪文化意识。例如,老师在讲解Foodanddrink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英语国家的饮食习惯与相关礼仪。掌握starter、soup、maincourse、dessert、drink等知识,然后与我国餐饮文化相比较,我国餐饮文化并不复杂,然而却有着丰富的酒文化。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西餐饮文化间的差异,比如我国人民用筷子就餐,而英国人用刀叉。并且教导学生在吃饭过程中注意礼仪,比如请长辈先就座、吃东西时不能发出声音等等。这样小学生不但可以掌握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又学会了应当怎样注重餐桌礼仪。又例如,老师在讲解Clothes过程中,不仅应当教会学生各种颜色用英语怎么说,各种服装用英语怎么说,还应当让学生掌握穿着礼仪等。礼仪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老师应当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文明礼仪内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将礼仪文化教学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对小学生展开礼仪文化教学不仅培养了其语言知识水平,还提高了其道德素养,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作者:宋振龙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九龙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吴苏.架起跨文化交际的桥梁———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教育.[J].考试周刊,2012,(46),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