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殡葬礼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现代墓园;殡葬改革;启示;借鉴
中图分类号:TU993文献标识码: A
传统殡葬向现代殡葬嬗变,是殡葬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瑞安市处于传统殡葬向现代殡葬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存在诸多问题与难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台湾现代殡葬改革的先进理念和创新模式对我市殡葬改革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
一、感受与启示
台湾殡葬界以从事殡葬事业20多年的龙岩集团最具代表性,该企业自创业以来,以价格透明化、财务公开化为首,与日本SUNLIFE技术合作,推出生前契约,首创灵堂会馆,变革殡仪服务,积极推广殡葬一元化概念,扭转殡葬业者经营上的陋规旧习。以彰显节地生态理念,在白沙湾安乐园基础上,不惜大手笔打造六星级纳骨塔真龙殿,并邀请世界著名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打造世界唯一、台湾第一现代墓园。
通过对龙岩集团白沙湾安乐园实地考察和对台湾殡葬改革了解,其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墓园公园化
台湾地域面积小,生态环境容量有限,而墓园常常需要占用生态敏感地带,政府部门对墓园选址和建设极为严谨和严格,因此生态理念是台湾殡葬改革理念中最直接的表现。以龙岩墓园为例,在前期研究中,先后历经3年进行选址论证、环境评价、水土保持等一系列前期论证,力争将墓园建设对周边环境影响减少到最低。在墓园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龙岩墓园通过绿色生态的环境塑造、主题艺术的园林设计、合理巧妙的设施布局、明亮轻松的气氛创造、专业化的礼仪队伍建设、公开透明的星级服务,改变了传统墓园“场所封闭、气氛阴暗”的境况,塑造了“透明开放、绿色阳光”的现代墓园环境。在参观过程中,我们仿佛置身艺术殿堂、主题公园之中,原本心中的顾虑一消而散,轻松愉悦而又为之震撼的心情油然而生。
2、立体墓穴节地化
台湾人多地少,土地是稀缺资源,死人与活人争地现象尤为突出,因此节地理念是台湾殡葬改革理念中最突出的表现。龙岩墓园将人们追求“家族墓”的传统观念进行现代演绎,在节地理念方面发挥到极致,这主要体现在立体一穴多位的安葬和安放方式。室外骨灰安葬墓穴在不超过1平方米占地面积上,通过预先安放约1*1*1平方米规格的水泥预制箱体,可将双穴墓穴改造为多位墓穴,最多可达到8位甚至12位,大大减少了单位占地面积,理想状态下可达到占地面积0.1平方米/位,比我市传统骨灰安葬节地5倍以上。室内骨灰安放一方面通过建设纳骨塔——真龙殿,另一方面通过建设室内安放柜进行一格多位安放,最终达到双重节地效果,可实现建筑面积0.1平方米/位,比我市传统骨灰安放节地5倍以上。通过20年的努力,台湾政府和殡葬从业者推行的这种节地安葬方式已被台湾人们慢慢接受。
3、殡仪服务创新化
台湾政府将殡葬服务推向市场,众多殡葬公司在体制政策框架下,创造了多元化的殡葬服务项目。其中以生前契约、灵堂会馆最为突出。
生前契约是台湾殡葬服务业不同于我市最大亮点,这在根本上改变传统观念,让民众从容面对死亡。具体来说就是人们生前在达到一定年龄,根据当地风俗、家族规定以及自身喜好,自助选择逝去后的礼仪服务内容,殡葬公司根据顾客需求,提供个性化殡仪服务。当购买契约的客户过世后,家属只要给殡葬公司一通电话,一小时内就会有专人到达协助安排所有事务。这种生前为身后作准备的方式既是对逝者最大尊重,也消除了后代不知所措的顾虑。
灵堂会馆是殡葬一条龙服务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将火化和守灵两者分开,殡仪馆主要承担储存、火化等服务,这部分属政府行为,灵堂会馆主要承担祭奠、守灵等服务,这部分属市场行为。政府制定殡葬服务相关政策,由殡葬公司引导民众遵照执行,这有效改变了愚昧迷信、铺装浪费、劳师动众等殡葬陋习行为,规范了殡葬服务市场,符合现代文明生活品质。
除外,台湾殡葬改革对传统的丧葬礼俗进行重大变革,大部分殡葬公司都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礼仪师队伍,构建了融合宗教文化、孝道文化、企业文化等为一体的礼仪服务体系,将传统注重风水迷信、吹拉唱打、竭尽排场等陋习向注重丧礼的追思纪念、悲伤辅导、亲情传递等文化意义转变,这对殡葬改革和殡葬文化推广具有重大意义。
4、管理体制多样化
在考察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台湾的殡葬业实行地区议会或立法机构立法、政府监管、遗体火化政府主办、殡仪服务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立“法”者、管理者、经营服务者三者之间职界明晰,达到了行政许可公开,分级管理明确,监管手段有力,市场运行良好的秩序和局面。
二、借鉴及建议
通过对台湾殡葬改革方面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的体会和理解,对照我市殡葬改造存在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加强政府与市场结合的殡葬管理体制建设,一方面政府要健全的殡葬法制,实现殡葬“法治化”管理,发挥公共服务和监督管理职能,形成了“法治型”、“服务型”、“阳光型”的政府殡葬管理格局。另一方面依靠灵活的市场手段,在多元市场主体的带动下实现殡葬“产业化”经营。合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面的作用,促进殡葬保障民生和殡葬资源资本化,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形成适应我市实际的现代殡葬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
2、加强墓园生态环境塑造,构建一套严谨严格的公墓选址和建设机制,改变我市传统殡葬 “高污染、高消耗、高浪费”现象,建设环保绿色生态公墓,塑造“无污染、低消耗、资源化”的现代殡仪环境,逐步将 “阴森恐怖之感” 传统公墓向具有人文纪念、生命教育、游览休闲、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人文墓园转变。
3、加强节地型墓园建设,虽然一穴多位或一格多位的建设方式对我市人们认为“死者为大,入土为安”、“一入葬不得移动”的传统殡葬观念冲击巨大,短时间内难以接受,但正如台湾政府和殡葬从业者认为,只要政策做好政策引导和企业做好产品宣传,人们传统观念会随着时代变迁和文化水平的进步而慢慢改变,这都需要将节地环保殡葬理念纳入我市殡葬管理和建设的重要内容。
4、加强殡葬服务方面多元化创新,在有效保障民众基本殡葬需求的基础上,实行选择性殡葬服务的市场化供给,注重殡葬服务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突出殡葬服务主体的专业化和服务产品的个性化,充分满足服务对象多样化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丰富殡葬服务内涵,提升殡葬服务的品位,积极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开拓的殡葬服务新领域和殡葬消费新方式。
5、加强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和谐殡葬文化再造,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殡葬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殡葬服务延续和创新人类的生命文化和死亡文化,为现代殡葬注入人文精神,构建先进和谐、开放、包容的现代殡葬文化和精神,逐步将丧葬礼俗逐渐向“重礼不重俗”转变,形成“简丧薄葬”社会风尚。
6、加快殡葬礼仪服务专业队伍培训,建立综合型民政教育培训机构,大力开展生命教育和礼仪培训,培养一批精研相关政策法规、各种宗教葬礼仪式等殡葬礼仪服务专业队伍,为全市规范殡葬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三、结语
众所周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市现代殡葬改革必将经历漫长的转变过程,这都需要我们在学习借鉴台湾及国外现代殡葬发展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我市现代殡葬建设的实践路径,在立足我市民俗风情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逐步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实现国外先进经验的“时代化”、“本土化”、“大众化”,加快我市现代殡葬改革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张震.国外现代殡葬发展启示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社会事务司,2013.
[2]浦实,杨素贞编辑.现代城市墓园设计,景观中国网站.
[2]李健,赵小虎编著.国外殡葬业概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关键词:丧葬礼仪 中国古代
“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俗以灵魂不灭的思想及儒家孝道观为基本理念,从而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备,温情脉脉但又不失庄严悲悯的丧葬礼仪。”[1]从早起的灵魂不灭说与生死轮回说,到殷商时期的鬼神说,使得先民对于人死后如何延续灵魂的问题产生了高度重视,当然,这也是物质生产得到一定发展的基础上演变的。儒家思想的称霸,使得中国的丧葬礼仪中弥漫着儒家伦理的色彩,给中国的殡葬礼仪增添了层次等级分明等色彩。
然而,中国的丧葬礼仪经历了什么变化?中国丧葬礼仪遵循着薄葬与厚葬的变化方式,这是根据人们收入以及生活物质水平的发展来自定的。当然,从古至今向来是倡导薄葬的。但是,厚葬之风的盛行也是无法避免的。
此墓如果加上四个墓道,则总面积达1800平方米,深度在15米以上。[2]商代是我国库葬的第一次。从墓室来看,商代的墓葬制度不仅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差异,而且统治者陵墓的建设规模也十分宏大。在丧葬观中的厚葬风气的盛行,这是商人尚鬼意识和祖先崇拜的浓厚反映。
直至清代,尽管薄葬的习俗一直延续着,但是厚葬的习俗也依然没有改变。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就对清代的丧葬礼仪有详细的描写。“清代的丧事也非常奢侈,其中京师尤重。”[3]亦有诗为证“丧事时兴作细棚,灵前无物不求精”[4],摘取自得硕亭的《草珠一串》。
在这一时期的清代各地方志中也不乏奢华糜烂的厚葬之风的记载:
山东;邹平县“丧葬颇崇外饰”;淄川县“丧葬则专事繁华”;新城县“薄婚娶,而厚于丧礼”;长清县“冠婚丧祭,各成礼,弗为鄙啬,而财用较他邑独贫”;平原县“唯婚娶丧葬,专事华摩”;高苑县“士硷民贫……尤重婚丧之礼”;临肋县“丧祭宴会稍奢华”;安丘县“丧化靡侈,用音乐”;阳信县“丧葬婚嫁,为费不赀”;蒙阴县“婚姻不沦财,祭葬必竭力”;巨野县“丧葬礼仪,侈靡特甚人” …… [5]
山西;平阳“婚论财礼,丧用浮奢”;绎州“厚葬级敬神明”…… [6]
河南:陈州俗“重丧葬”…… [7]
正如《中庸》中所说的“事死如生,事亡如存”[8]。那么丧葬仪式也就被世人所重视,自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步骤程序,并且其内容的繁琐也是根据年代的延续而加重。在中国古代传统丧葬礼俗中,丧葬礼仪无疑占有极重要的位置。“综合《仪礼》,唐代《开元礼》,宋代《政和礼》、《书仪》和《朱子家礼》,明代《明会典》等书”[9],可知中国古代官定丧仪流程大致如下:
(1)初终:人将死之时为其换内外新衣,刚死之时行“属纩”之礼,测其断气否。(2)复:复即招魂。(3)易服:凡与丧事相关之人除珠翠纹饰,换素净之衣。(4)奉体魄精神:奉体魄指对尸体进行一番整治,行“楔齿”、“缀足”之礼,奉精神指亲属放酒食于死者东侧,然后哭奠。(5)治棺椁。(6)讣告:即报丧。将死者的死讯告诉亲戚朋友及其上司下属等。其内容一般为叙述死者的生卒年月、履历、祭葬时间和地点等等。(7)沐浴、饭含、袭尸:沐浴即为死者洗浴,饭含指于死者口中塞入稻、贝、玉、饭食等物,袭尸即为死者加衣三重。(8)为铭:即治灵柩前旗幡。在《红楼梦》中秦可卿的铭旌上大书“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诰封一等宁国公家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求人之灵柩”[10]的字样。(9)置灵座:即摆供奉神主的几筵。(10)设魂帛。魂帛以白绢折为长条形,交互穿贯,如同民间结同心结式,上出其首,旁垂两耳,下垂其余为足,如同人形,左书死者出生年、月、日、时,右书卒年、月、日、时,于始死时设之,葬后立主,埋于墓侧。(11)吊丧、赠襚:吊唁者吊丧,送衣衾等物。(12)小敛:为死者加衣覆衾。(13)大殓:放尸入棺。(14)闻丧、奔丧。(15)成服:五服之内死者亲属穿各自应服的丧服。(16)朝夕奠朔望奠。按古礼,自成服之后,死者亲届要本着“事死如生”的精神,每天在日出及田将落前举行两次祭奠,“如乎无创随之食,加洒果”。如遏月朔,也要设俱祭奠。祭奠时,串子们出然又得哭踊、跪拜一番,如此直至下葬时止,这便是朝夕奠朔授奖。(17)卜宅兆葬日。由卜者、筮者等人通过龟卜来选定下葬的日子及墓地的方位等。(18)穿圹:即营墓。(19)刻碑志。(20)备明器。随葬物品,一是死者生前用过的物品,二是专为随葬而制作的象征性器物。(21)启殡。即是指停柩待葬。(22)朝祖。即于灵柩发引前一天,奉魂帛朝拜祖庙,犹如生前远行必辞尊先辈之意。(23)亲宾奠祭、赙赠。(24)陈器。(25)祖奠。(26)遣奠。(27)在途。(28)及墓。(29)下棺。(30)题虞主:即在一块木板上题写死者姓名最后送存至家庙中。(31)反哭:丧主奉神主归家而哭。民间丧仪虽不致如此细致繁琐,但大体程序仍是相近的,民间丧礼此外还附上了“点随身灯”、“写殃榜”、“七七追荐”等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仪式。例如“七七四十九”此为每隔七天生者就为死者举行一次仪式用来召唤死者的魂魄,让死者的魂魄找到回家的路,灵魂得到归所,此仪式要做满七次,直至达到七七四十九天即可,这也是生者对死者的慰藉与怀念,同时也祈求祖先的庇佑。
参考文献:
[1][9]高添璧.浅谈中国古代传统丧葬礼俗[J].文史新鉴,2010(03)下
[2]历史语言研究所.侯家庄(1217号大墓),1968年
[3][5][6][7]徐吉军, 贺云翱.中国丧葬礼俗[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版,107-109
[4]得硕亭.草珠一串.详见路工编《清代北京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源自古老的文化传承
守护生命的终点,这是令人尊敬的职业选择。丧葬礼仪是中华文化中的人生四大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之一,也是古今中外各民族都相当重视的礼仪。对于主人来说,宠物就如同家人一样每天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当家人离去时心痛和惋惜自是不必多言。以前。人们大都选择将死去的宠物埋葬,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传统的土葬已经无法满足主人的需求,因此催生了宠物殡葬这一新业务。
他们能为宠物做什么
“死亡”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任何生命的离去都会对其他人产生深刻的影响。人生充满着仪式感,这种仪式感来自于心底对于往事的留恋和对生命的尊重。在陪伴我们多年的宠物离开人世之际。主人们想着还能最后为它们多做些什么。在这个面对生死离别的时刻,专业的宠物殡葬师能为宠物做些什么呢?
临终关怀
“ospice”一词原意为朝圣者或旅游者中途休息以重新补充体力的地方。现译为“临终关怀”,也就是一种对临终病人的照护方式。临终关怀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整套医护方案,指对死亡前病人提供帮助,着重于病人病痛的控制和情绪的支持,以及对病人家属的心理辅导。目的是希望帮助末期病人了解并接受死亡,同时给家属以精神支持。在伴随主人多年的宠物离开之际,主人往往因为过度的悲伤情绪而忽略掉很多问题,这时宠物殡葬师在保证宠物安心离去之外应更多地帮助主人来料理它们的身后之事。
还原美丽
在国内,很少有主人知道在动物死去之后还需要为它做一次美容,也很少有专业的宠物美容师为死去的动物提供服务。而在国外,一些专业的宠物美容师可以为已经死亡的动物提供这种美容服务,让宠物以它最美好的姿态离开人世。许多狗狗饱受长期的病痛折磨而离世,更有一些因为车祸或是误食毒药等意外状况而无法继续陪伴在主人身边,此时需要美容师为它们进行毛发的整理,伤口的处理等等,另外最基本的清理工作自是不必多说。宠物美容的技能对于这项工作来说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但做为一个宠物殡葬师更应该表现出机智、谨慎,和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宠物主人的关怀。
动物火化
目前。对于动物尸体的最终处理。一般采取三种方法:一是火化,即统一到无害处理厂进行焚毁;二是化学处理;三是要深埋。土葬必须保证深埋2米以上,并且不能埋在居民区附近。相对来说,火葬是最好的处理方式,火化工具等都需经过必要的检查,无害的焚烧完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主人还可以保留宠物的骨灰,当生命终结,一切感情与纠结都会随着眼泪而化为灰烬。殡葬师可以根据主人的情况来为宠物进行合理的安排。
永恒的纪念
不要以为在宠物经过火化后殡葬师的工作就完成了,有些主人怕宠物孤单,在它们离世后选择把骨灰存放在家中,而有些则愿意为宠物选择一处景色秀丽的地方安葬。其实,很多专业的宠物陵园都可以作为主人的首选。那里有专门的人员定期对环境进行维护。主人还可以为宠物领养一棵常青藤来作为宠物们生命的延续。
正牌宠物殡葬师
宠物殡葬业作为宠物圈中一项不可或缺的行业,在我国还是刚刚兴起,许多项目还都没有完善。也没有业内相应的规定,但是在许多发达国家,宠物殡葬行业已经发展成一定规模。在美国,一个专业的宠物殡葬师的年收入虽然没有人的殡葬师待遇高,但是一般也能达到九万美元左右。
相对于宠物圈内的其他行业来说,宠物殡葬业目前并没有专业的培训机构。大多从业人员也都是半路出家。在国内,一些宠物美容师可以为死去的宠物提供美容服务,专业宠物医师的工作范畴也会涉及到对病危动物的临终关怀,以及对主人进行安慰和帮忙料理后事,或是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等等。
关键词:影片;中西丧葬文化;不同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122-01
任何一种文化和文明在如何处理逝者的问题上都各不相同。本文旨在从反应中西丧葬文化的两部影片中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
《伊丽莎白镇》这部影片展示了一种与我们平常所见完全不同的丧葬文化。我们在影片中会看到:在德鲁父亲的追悼会上会场布置的张灯结彩,与会的每个人都笑容满面,德鲁的母亲在主席台上翩翩起舞,台下还掌声雷动。最后的摇滚乐队的演奏,实实在在的将追悼会变成了一次家庭大聚会。在这电影里面,西方的丧葬让人几乎感受不到像我们这般铺天盖地般的、让人无法喘息的悲伤,而将这种悲伤转化成了对逝者的怀念中。另一部影片《黄石的孩子》,则完全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这部影片中有两个体现丧葬的场景。一个是石凯,周润发在掩埋石凯后,朝天打了三枪,而中国传统下葬时有“放鞭炮”的风俗,是送行的表现。另一个是下葬何克时的情景,给掩埋尸体的深坑一个大大的特写,反映中国人“入土为安”的安葬理念。描述死者长逝时,亲朋尽在左右,但不管是妻子也好,学生也罢,感情都非常内敛,默默的哀悼。这和中国传统是相悖的。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俗是在下葬前众人必嚎啕大哭,以示悲痛欲绝。整个影片让大家感受到肃穆。由这两部影片我们可以中西丧葬文化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点, 颜色,在传统的丧葬中,中西方国家采用了截然不同的颜色。在中国,丧礼以白色示悼念。死者脸上的面衣是白色的,孝子的孝服是白色的,丧停的房间窗户镜子等都要用白色来遮封,祭幛也是白色的棉布等,整个丧葬是以白色为主色调。在《黄石的孩子》中,石凯和何石去世时都看到空中飘着的白色的风筝,而同时又有漫天遍地的白雪。而西方国家采用的是黑色, 西方的丧葬礼仪中,所有的灵车一律为黑色,车窗遮有黑纱。送葬人一律身着黑色系的衣服,男子打黑色领带。参加者身着黑色的衣服或佩带黑纱,以示对逝者的哀悼。而《伊丽莎白镇》中的色彩却有打破传统的意思。
第二点, 宗教,在丧葬中,西方国家基本上属于宗教式的丧葬礼仪。西方丧葬礼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基督教的丧礼更多的是为死者祈祷,祝其灵魂早日升入天堂,解脱生前痛苦。按照中国古代的丧俗,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佛教认为,人死后七个七期中,孝属或亲友如果能请僧人来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处。中国人视死亡为生命另一个阶段的开始,有轮回之说。这显然也是受到佛教思想影响。佛教认为众生的存在是非断非常、即生即死而又因果、身心相续不断的无穷无尽的流转过程,人必有前生后世,死后必受生前行为的规定,轮回于天、人、鬼、畜、狱“五道”中。由此可见,佛教思想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死观。
第三点,伦理,西方的伦理道德观,用著名的伦理学专家黄建中的话来说就是:远西伦理是宗教伦理、个人本位、利权平等、崇尚亲爱等。崇尚个人与自我是西方伦理价值观的一个基本取向,我们可以把西方的伦理价值观称为“重个人”的价值观。所以在《伊丽莎白镇》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其体现的重个人的思想。儒家伦理学中以“孝”为核心,并将其提升到最高范畴的地位。
第四点,风俗。中国厚葬,西方简丧薄丧。所以中国丧葬有停尸仪式,报丧,做‘七’仪式 ,入土为安。在停尸仪式时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他脱穿戴好内外新衣,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石凯去世时,周润发的三枪即报丧。中国丧葬风俗中,灵堂桌上摆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所谓“守灵”。《黄石的孩子》中,何克病重,丽在他的病榻前摆放着一大盆蜡烛,何克身旁也有一支。何克死,蜡烛灭。蜡烛成为人生命的象征。所以在中国人的生死观中,既寄希望与轮回。西方的葬礼比较简单,多采用宗教形式,通常在教堂举行。葬礼前,与中国一样,灵柩要放在教堂中由亲友们轮流守灵。据学者们分析,守灵习俗是由古时人们心理上的原因所导致:一是死者亲属始终抱着死者会重新苏醒的幻想;二是他们曾在死者生前尽心竭力地加以看护,虽然这种看护现在已不需要,但他们仍不忍轻易放弃自己的责任。天长日久,守灵便成为对死者表示尊敬的一种习惯作法。
小结:一部影片,了解了一种文化。两部影片,两种文化对比。通过对中西丧葬礼俗的对比分析,文章认为中西文化虽然经过数百年的冲突和交融,各自的界限已经不是特别明显,但中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还是自身文化脉系的传承,仍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丧葬;“摇钱树”;意义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164-01
彝族是一个支系众多的少数民族,分布广泛,主要聚居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四省。他们大多居住在山区,复杂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丰富而多样的地域文化。系属尼苏支系的花腰彝人特别注重丧葬礼仪,在人死后,要进行一系列复杂而又繁琐的丧葬活动和礼仪。在很多礼仪中毕摩都要念经书,所涉及的经书也十多部彝族典籍,包括《净身经》、《入柩经》、《送魂经》、《恶梦经》、《戴孝经》、《断肠经》、《指路经》、《献晌午经》、《侍睡经》、《唤醒经》《祭摇钱树经》、《点化经》、《献桶经》、《留五谷经》等众多典籍。
《献摇钱树经》主要流传于彝语南部方言区,具体包括红河州的石屏县、建水县、个旧市、金平县、红河县、开远市、蒙自市以及玉溪市的峨山县、通海县、新平县、易门县和昆明市及普洱县、墨江县、江城县等地区。弥勒县的阿哲支系也有类似经书。本文重点介绍流传于石屏县哨冲镇彝区的《献摇钱树经》。
《献摇钱树经》是花腰彝人丧葬活动中所必须念诵的一部经书,凡是毕摩均藏有此彝文手抄本。其主要内容是父母在世时对子女是如何好,现在父母去世了,子女应该献祭“摇钱树”这个宝物来孝敬,让死者在阴间要金有金,要银有银,吃穿永无焦愁。此经文反映了彝族先民的灵魂不死、祖先崇拜等宗教观念,父慈子孝的道德观念,丰富了彝文文献并产生一定的作用。对于研究彝族的宗教文化、亲子伦理道德观、服饰文化、婚俗文化等也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花腰彝人的丧葬活动一般都要进行两天。丧葬活动的第一天中午过后,就要在死者的家门前挂上“摇钱树”。“摇钱树”是用五彩宣纸裁剪的,大如簸箕,长约五丈,呈台形状,以竹片为圆圈,间隔二尺许分台,台数多少依死者的年岁而制,台数越多表明死者越年迈。一般分为四、六、八、十、十二层和四、六、八三个角,31—40岁的立四层四个角,41—50岁立六层四角,51—60岁立六层六角,61—70岁的七层六角,71—80岁的立八层八角.81—90岁的立十层八角,以上的立十二层八角。如家族兴旺,年岁未享足规定数,而出现戴孝者五至六代的,70岁以上者也可立十层八角或十二层八角。
“摇钱树”分孝子“摇钱树”和女儿“摇钱树”。父母亡故时,众儿子共立一棵“摇钱树”,出嫁女儿可分立,也可合立而祭。孝子所立的是白色,孝女所立的是红色。以前对于立“摇钱树”有严格规定,凡30岁以前无子的和凶死的无权享受立摇钱树的待遇,无子嗣者也不可立。不过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这种限定条件也在渐渐的放宽。
《献摇钱树经》是在丧葬活动的第二天早上念的,也就是出殡当天的早上。早上七点到九点(具体时间不定,根据丧家对丧葬仪式安排的进度而定),毕摩开始在门口的摇钱树下诵读此部经书,持续时间约为一小时。在诵读经书前,毕摩要特定两个男性从房头找来草席,让孝女排成一个横排跪于“摇钱树”下,还安排人用一个托盘装烟、酒、米饭、肉、糖果各一碗,一升米,米上插三柱已燃的香,香脚放着一把纸币和一堆硬币,然后放于“摇钱树”下。毕摩抓起硬币大声诵唱“活人使硬币,死人使纸币”,将硬币撒进孝子孝女中间,让其各检一个,被捡的硬币称为“留活宝”。然后毕摩手握法棒,开始诵读《献摇钱树经》,唱到“要金你摇它、要银你摇它”等内容的时候就用法棒摇“摇钱树”。
《献摇钱树经》的内容丰富而多彩,包括宗教文化、亲子伦理道德观、服饰文化、婚俗文化等众多内容。内容反映彝人的灵魂是不死的,已去世的先民的灵魂都会回归到祖居地,在那里如同在世时一样生活。此经书深刻地反映了彝族父慈子孝的道德观念。作为父母有义务给儿子娶媳妇,给女儿准备漂亮的嫁妆,有足够的田地来耕种,要牛羊满厩、金银满罐。总之就是要让子女成家立业,积累较多的财富留给子女。而作为子女就要孝敬父母,即使是父母去世后,也要通过献祭“摇钱树”来体现孝敬。受灵魂不灭观念的影响,亡者灵魂在阴间要生活。因此子女要给父母准备纸房,要献祭牛羊,献祭好饭、好酒、好肉,要准备金银,让他们在阴间也照样有吃有喝的,可以安居乐业。所以就献祭这棵“摇钱树”宝物,亡灵需要什么去摇这棵“摇钱树”就可以了。此外,《献摇钱树经》里还体现了花腰彝族的服饰文化、婚俗文化等众多文化内容,在此就不作详细介绍了。
总之,《献摇钱树经》在花腰彝人的丧葬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彝文文献也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
是智慧、勇敢和坚毅的职业精神。在一些男性主导、女性稀缺的行业里,我们总可以看
到一些婀娜的身影,为这些过于硬朗的职业凭添几分灵动与柔美。
红墙碧瓦内外倾听传统与现代的交响――“古建筑修复女”毅
职业:古建筑修缮
职业地标:北京
另类指数:
职业关键词:底蕴
灰砖、红墙、碧瓦,无数亭台楼阁组成的建筑群便是毅每天工作的环境。问及她为何对古建筑有如此偏爱,还和建筑界有着“才男”“才女”之称的梁思成和林徽因有特殊的渊源。大学毕业后,毅一直想找一个比较稳定的事业单位,但看过梁思成和林徽因进行古建筑测绘的相关书籍后,毅的职业梦想发生了变化。在她眼中,古建筑职业散发出古老、神秘的特殊魅力,古建筑的精巧别致让她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深深着迷。
看图纸,制作工程资料,在现场勘察工程质量,检查工程量和工程进度,召开工程例会……这些在常人眼里枯燥无趣的工作,在毅眼里却是另外一番天地。
在毅眼里,古建筑修复不仅是一项技术活,而且肩负着历史重任,每完成一个国家级或市级的古建筑保护项目,都是一次挑战和成长。因为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文物古建的传承这一原则,不能改变文物原状,所以即使每每有新想法,也都要经过层层评估、论证才可以应用。
毅说,每当心情不好时,她都会坐在瓦面被拆除后铺满木基层的屋顶上,望着高远的天空,不愉快就会一扫而空,提醒她享受和珍惜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才是生命的真谛。至于未来规划,毅觉得能成名成家当然好,如果不能,也丝毫不会减损她的努力,因为热爱就是最大的动力和最有效的保鲜剂。
新概念国宝PandaQueen――“创意产品设计女”红旗
职业:创意产品设计
职业地标:西安
另类指数:
职业关键词:创意
PandaQueen,一只具有双重“熊”格的熊猫,表面看起来软弱可欺,内心却无时无刻不在澎湃出小浪花;它还是熊猫帝国的明星代言人,黑白配赋予了它高贵的气质……如果你是新奇、时尚的拥趸,那么,一定会对这个个性十足的“国宝级”创意产品的全部特质了如指掌,但是你怎么也想象不到,这只胖墩墩熊猫的创造者竟然是一位娇小女子。
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的红旗,曾先后就职于多家媒体,担任美术总监及图片总监。出于对创意设计的热情和对熊猫的喜爱,2006年她在北京创立了PandaQueen这一独立时尚品牌。红旗意识到整个创意产业将会飞速发展,消费者对创意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苛刻”。因此她把自己的团队分为产品定位与设计、产品加工及物流、品牌推广与营销三个部分。
本着爱生活、爱熊猫的黑白生活理念,红旗把自己最拿手的产品设计及绘画工作完美地融入到了PandaQueen的产品设计中,和她的团队一起,先后推出了PandaQueen帆布系列、软陶系列等手工制品。帆布的面料是未经任何染色的原色帆布,保留了棉布最原始的状态,在引领个性时尚的同时,也倡导了简单淳朴的生活方式。红旗和她的团队始终相信,对于熊猫的喜爱会通过手的温暖传递给同样喜欢熊猫的人,因为他们喜欢黑白配一样简洁的生活方式。
谈到女性事业发展会因为家庭分散精力的问题时,红旗说,创造力更多的是依靠天赋和热爱,所以她能一直坚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再加上她在顶级杂志集团近7年的工作经验,以及一个高效率的团队,让她更加坚信PandaQueen会在众多独立品牌中脱颖而出,用激情、充满创意的思路和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创造出新记录。
给予人间最后一份美丽礼物
――“殡葬礼仪女”王婷婷
职业:殡葬礼仪
职业地标:湖南
另类指数:
职业关键词:勇气
名如其人,她亭亭玉立,温婉可人的微笑经常挂在嘴边,谁也不会把这个青春美女和殡葬联系在一起。但王婷婷的工作确实很特殊,她是殡仪馆告别厅的司仪。在日常生活中,她经常会听到这样善意的话语:“姑娘,你这条件干点什么不行?”听到这样的话,她常一笑置之。用她的话来说,殡仪从业人员的工作除了服务的对象特殊一点,其他并无特别之处。
王婷婷选择殡仪行业其实很偶然,高考选择专业时,她看到了现代殡仪技术专业。当时18岁的她并不理解死亡的真正含义和这个专业的特别之处,看到招生名额很少,再想想高考的竞争如此激烈,王婷婷毫不犹豫地报考了这个冷门专业。
王婷婷顺利考入长沙民政学院殡仪系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2004年,王婷婷正式就职于北京大兴殡仪馆,2005年她又调入昌平殡仪馆工作至今,被誉为殡仪告别厅的金牌司仪。作为礼厅司仪的基本工作是主持告别,但也有很多前期工作要做:首先,要先了解丧主所需的具体服务;其次,要根据丧主的要求布置告别厅,在告别仪式的过程中按要求添加服务;第三,也是最关键的,即按照流程实施昌平殡仪馆的人文告别程序;第四,就是与火化车间工作人员搞好衔接服务。
王婷婷的爱人与她是大学同学,缜密的思维、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理解让他们走到了一起,这是王婷婷最为欣慰的。
王婷婷认为,殡葬行业是一项永恒的事业,是服务于夕阳的朝阳产业。殡仪服务传承着中华五千年厚重的历史传统,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同时它也是对生命的一种重新诠释。所有服务于殡仪事业的人,目睹着人生最悲惨的一面,并用爱心在送亡者最后一程的同时温暖着一颗颗悲痛的心,殡仪职业虽算不上崇高,但绝不卑微。王婷婷说,她对工作不能说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但的确是在用百分之百的热情去做着努力。她会在这个行业中一直走下去,因为她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捕捉镜头中
千姿百态的“花朵”
――“人物摄影女”大力花罗洋
职业:摄影师
职业地标:辽宁
另类指数:
职业关键词:观察
理想是探险家,游山玩水走遍世界每个角落,专业学习的是设计,但是却阴错阳差爱上摄影,用大力花罗洋的话说,对影像的喜欢是一种本能。也许是这种对摄影由衷的热爱,大力花这个曾经的门外汉用自己对影像的独特理解,自成一派,给予了摄影艺术新的诠释。看过她作品的人会感叹,镜头里的女孩们原来可以如此的奔放与自由,一幅幅生动的照片让你感觉到她眼中的世界是如此的与众不同。
现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的大力花,已经是双重身份的职场骄人。摄影师的职业让她在捕捉完美镜头的同时,也在感受摄影艺术带给她的超强魅力。她先后参加了2008年平遥国际摄影展第七感应、798“最北京”展览、“许巍・故事・我们”摄影展以及正在进行的位于798的摄影个展、三影堂摄影新人展以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一次次参与重量级的摄影展告诉我们,她已经摆脱了曾经的青涩,俨然变身为摄影界的新星。而众多时尚杂志的特约撰稿人的职业,使她在创造属于自己风格的同时,也找到了展示才华的平台。厦门《M世代》、香港《摄影杂志》、香港《月台》、纽约《纽约艺术杂志》以及法国《PHOTO》等媒体都曾经对她的摄影作品做出介绍和推荐,她的《女孩意识》系列多幅作品被美国个人及画廊收藏。
摄影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许就是举起相机,找准摄影对象,然后按下快门,但是对于专业人士看来仿佛不是那么简单。大力花表示,影像艺术更多的是表达当下的一种想法或者生活状态,摄影本身就是一个比较私人化的概念,每个人表达的方式不同,不能随波逐流,表达自己最能体会的东西就是最佳状态。摄影师的任务就是要把他的所思所想用影像表达给观看它的人们,那种平静中带来的感动和震撼就像观者身临其境一般,这也许就是摄影的魅力所在。
摄影师的工作往往需要四处奔波,大力花每天的工作就是背着相机、带着自己丰富的想法寻找她要看到的情景,她喜欢这种相对自由的工作方式,这种背离了城市中白领朝九晚五的生活更是让不少人向她投来羡慕的目光。
自从决定从事摄影师开始,大力花就决定在这条路走下去,因此很多精力都投入于此,单纯的喜欢。因为影像已经成为表达自己想法的一个方式了,除非哪一天不需要表达自己了。改行至今为止还没想过,也许会从事有关电影方面的职业或者开个花圃。在谈及未来是不是会有新的创新时,大力花神秘地说,继续关注我今后的作品就是啦。
来自灵动色彩的另一种诠释
――“漫画女”寂地
职业:漫画师
职业地标:四川
另类指数:
职业关键词:灵感
如果你是漫画迷,那么寂地这个名字对你来说一定很熟悉。寂地从大三开始至今一直做漫画连载,她不知道什么故事能代表自己的想法并讲述给她的读者,但是她眼中的漫画职业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没有想象的简单,但也没有想象的艰难。寂地对漫画的热爱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可以说,漫画就是她的工作,她的恋人。
“如果一个人要走很远的路,就需要内心的安静。”寂地之所以起了这样一个名字作为笔名,是要寻求内心的平静,但是繁忙的工作经常让寂地分身乏术。现在寂地每天至少要画6个小时,平均每年都要去法国两三次参加国际漫展,每年在中国有五次左右的签售。
寂地和漫画的缘分是偶然的,用她的话说,不是她选择了这个职业,而是职业选择了她。当时还在读大学的她,闲来无事画了一个故事发到网上,一个编辑发现了她的绘画天赋,于是她就抓住了这个机会开始连载,当时她只是想看看自己在漫画的道路能走多远。
关键词:纳西族;丧葬;嵌合;礼物流动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1-0074-06
纳西族村寨南溪村位于北纬26°47′03″,东经100°11′20″,行政区划归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黄山镇南溪行政村,地处丽江、鹤庆、拉市的交界处,东部与黄山镇的文华村相接壤;北部与太安的吉子村相接壤,以鸡冠山西麓为界;西部与太安汝南村相接壤;南部与七河的后山、前山两村相接壤。该村距离丽江古城24公里,是丽江境内海拔最高、地理位置最独特的一个纳西族村寨,地处山顶平坝,却与市区和山下坝区若即若离,因而其生态和文化都具有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空间,素有“小香格里拉”的称誉。整个南溪行政村下辖8个自然村:满上、满中、满下、旦前、旦后、鹿子、文屏、金龙。这里的世居居民均为“和”姓纳西族人,共有367户,纳西族人口占95%。2010年7月,笔者在南溪村做调查时,偶遇旦前村小组的村民HSX因病医治无效谢世,村民们正为其准备葬礼,征得主人家同意后调查并拍摄了这样一个纳西族传统的火葬过程[1]。通过对南溪村纳西族葬礼调查并结合影视拍摄材料的整理,分析并论述以葬礼为社会联带,实现嵌合在社会中以象征性礼物形式流动的经济现象中所包含的实质,是认识民族文化的又一视阈。
一、礼物与纳西族丧葬研究
在人类学家关于礼物研究视域里,有几类著名的礼物流动或交换,库拉是一种双向的、制度化、礼仪性的礼物流动交换体系[2]84-89。夸富宴所表现的是在富含竞争性的经济消耗中获得社会资本重新分配的一种趋向[3]。以“惑”为力量的礼物交换往往伴随着三种不同的义务——给予、收受与回报[4]。以“婚姻”为礼物的交换则是用相互不同的妇女交换来实现、表达、构建不同类型的文化结构[5]。从下岬村礼物的流动中看到,大部分礼物交换关系都是通过实现互惠原则来维持的,互惠原则在中国礼物交换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内涵变得更加丰富[6]。
而南溪村葬礼中嵌合的礼物的流动则是其存在的又一模式。南溪村殡葬形式除了火葬以外,还有土葬、火葬和土葬结合的方式。对其丧葬研究早已被研究者关注,总览已有的研究成果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采用“主位”的研究方法以村民“民族志”日记的形式反映丧葬这一“本文化”;第二,通过田野调查阐述社会背景下南溪村丧葬礼仪的变迁,分析其社会功能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第三,通过社会历史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梳理丧葬仪式过程,研究纳西族文化及其丧葬文化的研究;第四,纳西族通史、历史文化研究和纳西族与他民族关系研究类著作中把丧葬作为其内容的组成部分对丧葬历史渊源做阐释和论述;第五,通过对丧葬的研究,展现纳西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文学、音乐、舞蹈、灵魂观念等方面的文化特征。但是,受研究视野限制使得既有研究深入程度受限。特别是对丧葬中嵌合的堪称庞大礼物流流动现象的分析和对其实质的解读,都是从葬礼带给当地人经济生活的负面影响、伦理道德、社会整合、促进社会发展、民族认同、文化调适、文化复兴等角度为切入点进行研究,而文章则是从经济人类学与礼物流动相结合的视角给予研究。
二、葬礼中嵌合的礼物流动
经济活动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存在方式“镶嵌于”即嵌合与人类活动任何时空。经济人类学认为,“经济被嵌合在社会之中” [7]14。而这种“‘经济’活动或‘经济’行为,并不是一种始于经济关系的社会行为,‘经济’行为的仪式是由习尚、传承、传统、神话所决定的。而对行为的使动者来说,这种行为意识能在一定的社会联带(social communication或social transaction)中才能发生作用”[7]10。 “这些行为本身并不像在近代市场社会中那样成为一定程度上的独立行为,而是被嵌合在礼仪、习尚中的附带行为”[7]18。“每一个仪式,每一项传统规定和风俗都存在相关的物质上的赠与与回礼”[2]148。而作为人生重要通过礼仪的“葬礼被看作是将死者的灵魂送往死者世界的必经的手续”[8] 。丧葬中是以葬礼为社会联带,实现嵌合在社会中以象征性礼物流动为表现形式,实现人类丧葬活动中的经济行为。
南溪村家族中一旦有人病入膏肓,家族内人就会轮流守在患者身边,给病人说一些宽慰的话,也以便在患者去世时将口含放入口中,纳西语叫“si33sɑ21”(绍沙),①(①南溪村纳西族一旦家族中有人病入膏肓,家族内人就会轮流守在患者身边,给病人说一些宽慰的话,也以便在患者去世时将“口含”放入口中,纳西语叫“si33sɑ21”(绍沙):三粒碎银(女为一粒)、少许茶叶、九粒米(女为七粒)放入其口中,并向其指引通向祖先的灵魂路。南溪村纳西族的还魂路中有七站:南溪村——堵可洛(文笔峰下一关隘)——文华村——长水下村——茨满——普济——束河。)并向其指引通往祖先处的灵魂路,即接气。然后就会以吹牛角号为信号通知村里人,与此同时家族内人通知全村人这一死亡讯息,村民们都不约而同的来到死者家,有人抬棺、扫棺,放铺垫;有人背水、烧水,为死者洗尸;洗完尸体,穿上衣服后入棺。大家一起把灵柩抬到正房中间安顿好,把在洗尸时拧死的鸡脚用棕皮包好挂在灵柩上面。随后,死者的儿子在灵柩前摆好鸡心汤,接着摆来一碗“i21u33ho33”(及足好)。②(②纳西语“i21 u33 ho33”(及足好)意为死者的入棺饭。)安顿完尸体以后,由儿子抬着新做好的杏枝三脚、鸡毛、柴、土罐子、碗、杯子、毛巾等,一人吹牛角号,众人齐呼:“ru21y33,ru21y33,hɑ33hɑ44,hɑ33hɑ44”(入绪,入绪,哈哈,哈哈)③(③纳西语“ru21y33,ru21y33,hɑ33hɑ44,hɑ33hɑ44”(入绪,入绪,哈哈,哈哈)是“ru33sy33”(如顺)的口号,由头戴毡帽,身着毡衣,手执武器(劳动用的铲子),装扮成武士守卫在死者的灵柩前或者去火葬场为死者开道,吓唬和驱赶来上祭的人们带来的或者路途上遇到的鬼,为守卫死者的安宁。“ru33sy33”(如顺)在葬礼仪式中很受人们的关注,其活动一般是某项仪式开始的标志。)到“z33bu33i21”(之不吉)④(④纳西语“z33 bu33 i21”(之不吉)是指人鬼阴阳交接的地方,一般在死者和家族火葬场的路上。)以后把杏枝三脚安放好,下面放一些碎木块做烧饭状,再架上土罐子等炊具,由走在最后的人用石块把架在三脚上的炊具打烂。早饭时,主人家把帮忙入棺的人请来同家族的人一起吃饭,饭后村人就会一起准备死者的葬礼,商定出丧日期、戴孝事宜、组织丧葬职事以及相关事宜。
丧葬活动第二天,分别嫁到后村、前村的侄女HXQ、HXF在家家做上一顿丰盛的美味佳肴,招待她们家至亲,而至亲备一份礼(米、酒、肉)送到家里,这种做法纳西语叫“命川当”,⑤(⑤纳西语“mi55t ’uan33ta55”(命川当),意为安慰孝女。一般是死者的女儿或侄女在自己家做上一顿丰盛的美味佳肴,招待她们家的至亲,至亲们带上一份礼(米、酒、肉)送到家里,以示安慰。饭后至亲们又带上一份丧礼随女儿或侄女家人一起来到死者家,他们一方面是参加葬礼,更主要的任务是劝、扶在灵柩前哭诉的孝女。 )意为安慰孝女,吃完饭后大家又带一份丧礼一起来到HSX家,他们一方面是参加葬礼,另一方面劝、扶在灵柩前哭诉的孝女。嫁到别村里HSX的姐妹们,也以同样的方式,先在自家招待亲戚并收一份礼。HXC家正房中间一间房子停放红色的灵柩,走廊上布置上了祭坛。一般或远亲送来的丧葬礼收在南楼上,西屋楼下收家族或至亲送来的丧葬礼。收礼、记账、分发孝布由专人负责。账簿分为“悼念HSX千古柩前人情录”和“孝簿”两类,分别记载亲友和家族人员的丧葬人情礼。收礼台就设在灵柩的右侧,所有的礼物都是在灵柩前献祭和登记的。
病殇者HSX与HXD是叔侄关系,所以此次丧葬活动的场所分设在HXD、HSX家两处进行,两家距离约50米。HXD家园子里搭了临时伙房做待客菜,院子里摆满的方桌和凳子(10套)用来招待第二和第三天参加丧葬活动的来客而陈设的。负责本次丧葬职事人数有60多人,还不包括家族人员20多人组成的“u33ro33”(足若)①(①纳西语“u33ro33”(足若)是指抬灵柩的村民,一般为家族人员。)队伍。第三天,各地来参加葬礼活动的人三五成群陆续而至,所带丧葬礼是5斤米,1挂肉,1瓶酒,10-50元不等人民币,也有些人应该来却没有来参加祭奠的村民和亲戚托人带了丧葬礼,并记在人情簿上。当天参加葬礼的人只吃一顿丧葬宴,对于这些托人带了丧葬礼的人,正如死者大门口的对联:“或去或来吊客情,不迎不送丧家礼”所言一般,是不做单独招待的,但是日后其家中有事时是要还礼的。第四天上午,孝子到家族人家中挨家挨户请职事们,“足若”们吃过早点以后,孝男孝女、家族人们和近亲带上煎熟的食物、烟、酒、香到火葬场伏山,同时招待这次丧事活动中的各种职事和“足若”。午饭后收礼记账的人交账、点物等,收到的丧葬礼人民币12003元,公鸡、猪头、挽幛(毛毯)、大米、肉、蚕豆、大麦、小麦、玉米,烟、酒等若干,家族人们和亲戚的安慰金若干,物款合计约人民币23000元。第五天,留居在死者家里孝男孝女和家族人员吃过早点后,给孝女和家族人员们带回一些丧葬礼,包括肉、烟、酒、米等,纳西语叫“na55ua21”(那娃),②(②“na55ua21”(那娃)是按照传统规矩由死者的儿子们分配给女儿和侄女们带回一些丧葬礼,包括肉、烟、酒、米等的做法。)按照纳西族的传统规矩他们应该带回家一些,当然也会给HXD家分一些。然后,由孝男的家人给家族人员做顿饭,吃完饭后散伙,葬礼结束。这次丧葬活动费用和丧葬礼及物品相抵,基本可以持平。
南溪村纳西族丧葬中的礼物,按照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物质形式,包括花圈、花篮、挽幛、鸡、猪头、大米、肉、蚕豆、大麦、小麦、玉米,烟、酒、火葬用的木材、丧葬礼金和慰问金等;一是劳动力形式,所有的职事、厨师、“足若”、家族人员、烧尸人等礼物主要是劳动力形式,当然也赠少量的物质形式如慰问金等。“在互惠交换中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用等量物品偿还礼物或以对方的服务来抵偿礼物;一是赠礼的一方利用他人的劳动,达到抵偿礼物的目的”[9]264。按照性质可以分为三大类:首先是献祭用的花圈、花篮、挽幛;其次是亲戚朋友们赠送的鸡、猪头、大米、肉、蚕豆、大麦、小麦、玉米,烟、酒、火葬用的木材等办丧事必备物品;最后是丧葬中赠送的丧葬礼金和安慰金,1000元到2元不等。“货币代表一种社会关系,不过采取了一种具有奇特的社会属性的自然物的形式”[10] 。按照亲疏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姻亲,即亡者的兄妹、侄女等,他们赠送的礼物最为贵重,除了物品外还有1000-200不等的现金;另一类是家族人员和亲朋好友,他们礼物的形式和数量各异。无论按照怎样的标准来分类葬礼中嵌合的礼物,然而其共性和实质是“一切商品都是暂时的货币;货币是永久的商品”[11] 。
三、礼物流动的特点与实质
礼物流动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实践过程,而葬礼中嵌合的礼物流动表现形式和数量各异,其流动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多的特点。象征换是葬礼中嵌合的礼物流动的基本特征。由于死者的离世,生者的社会活动发生了一定变化,在生者的想象中死者所依存的“冥界”也如人间一般,需要各种各样的礼物。在葬礼中,所有礼物流动都是以死者为核心展开的,礼物由献祭者带来后首先是献在灵柩前或者经过灵柩前作为献祭品献祭给死者。丧葬礼物馈赠首先是赠与者通过献祭的方式与“冥界”进行对话和交换而赠与死者,经过灵柩前在完成给死者献祭使命以后,继而以“死者将礼物馈赠给生者的象征形式”转向生者,才实现生者享用的交换目的,礼物的接受者转换成了死者的家属成员。这正如栗木慎一郎所言:“通过神启圣物,一个事物会变成某种‘截然不同的东西’。然而它终究不是原来的那个事物。”[7]143在HSX灵柩前,设置了收礼台,所有献祭者带来的礼物首先都是通过献祭到死者灵柩前以后,才开始分门别类的登记和处理,而最终所有的礼物都交予死者的家属们。而综观整个葬礼中嵌合的礼物流动具有以下特征。
(一)多样性是葬礼中嵌合的礼物流动的形式特征
葬礼中礼物的表现形式是多样性的,既有物质形式,如花圈、花篮、烟、酒、鸡、肉,大米、货币等,也有非物质的表现形式,如劳动力。这两种形式是互补的,而献祭礼物总量大约相等,如村民HSF献祭大麦酒1斤、人民币50元;而村民HSF献祭大米10斤,大麦酒1斤、人民币30元,二人献祭礼物总量大约相等。又如以“劳动力”为献祭礼物的一种表现形式的家族15户人员按照每户人民币30元标准作为献祭礼物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另外,多样性还表现在礼物的馈赠者既有男性,又有女性;既有长者,又有年轻人。然而,这样的多样性特征的礼物馈赠者是具有一定的范畴限定的,以“劳动力”为献祭礼物表现形式的只有家族成员;又男女长幼的分工也有所不同。
(二)限制性是葬礼中嵌合的礼物流动的时空特征
丧葬礼物的流动时具有极其严格的时空限制,献祭礼物的时间区间和空间分布是相对固定的。对于南溪村纳西族葬礼而言,献祭礼物的时间区间就是在举行丧葬仪式当天及前一天这两天时间内的任何时间点,献祭地点为死者HSX的灵柩前,如前所述不能到丧葬仪式现场的献祭者都是托人代为献祭丧葬礼。如果一旦错过这样一段限制性很强的固定时段和特殊地点,那么就不能完成这样一个特殊的嵌合与社会中的以象征丧葬礼物为表现形式的经济行为。通过“人情录”和“孝簿”记录主家是非常清楚的,主家会分析个中缘由而确定是否需要调整亲疏关系程度等,这样以来就会影响到亲属之间秩序和社会关系的调整。另外,丧葬接受馈赠的礼物一般只能在同样的场合中回赠,具有相对限制性。
(三)差异性是葬礼中嵌合的礼物流动的人际关系亲疏特征
丧葬礼物的多寡直接反映了献祭者与死者及其家属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亲疏程度,而其具体表现呈现出两种倾向,一是献祭者献祭的丧葬礼物数量和形式都很多,以此来表达相亲的程度,如:侄女婿HWX献祭的礼物为公鸡1只、肉1对、猪头1个、大米1盆、玉米1盆、小麦1盆、99红河1条、啤酒1瓶、大麦酒1瓶,茶叶2袋,人民币1000元;出劳动力的家族人员每户人民币30元;其他亲朋好友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和主家关系亲疏程度献祭的礼物形式和多寡不一,实物以米、酒为主,货币10元、100元、200元不等。后山村小组的HMY虽然只献祭人民币2元作为礼物,但他是作为本次丧葬的烧尸人,以赋予神圣而特殊意义的劳动作为献祭的礼物。如果某家亲戚很拮据,则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献祭,礼物形式不限,即使不是家族成员,也会多付出一些劳动力。入乡随俗,笔者和参与调查的人员一行5人也纳入了这个特别的礼物流动序列,依照当地风俗第一天献祭礼物为大麦酒5瓶、人民币300元、99红河1条,第二天因人数变化又献祭了一次礼物,当然也依照惯例得到了主人家的盛情款待。总之,通过差异性的献祭礼物数量来表达了以主家为圆心的人际关系疏密程度圈。
(四)普遍性是葬礼中嵌合的礼物流动的地缘特征
“赠礼的意义是表达或确立交换者之间的社会联结。赠礼与回礼便赋予参与者一种信赖、团结、互助的合作语言”[9]264。丧葬礼物的流动是以死者为核心基于地缘和血缘向其所在区域内辐射,如前所述纳西族的“命当川”,死者的亲属在自己家里收礼并做饭招待至亲。随后,至亲们随同死者亲属一起来到死者家里献祭礼物。这种传统做法在当地是普遍性的、大众化的,并通过亲属、村寨逐级向外扩展传播,通过礼物维系一个具有特殊地缘和社会关系的社区。另外,虽然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在不断地变迁,礼物也被赋予了时代特点,如送花篮,但是献祭礼物的形式和类别在当地具有普遍性地缘特点,如传统的熏肉、大米、玉米、货币、劳动力等都是当地普遍的礼物内容和形式。
(五)长期性、不定性和延续性是葬礼中嵌合的礼物流动的时空传承特点
丧葬仪式中礼物的偿还是延时的,根据“人情录”和“孝簿”记录的数量,一般作对等回赠,而这种偿还性质的礼物回馈是具有时空上的不确定,并具有延续性。据笔者调查,前来参加献祭的一部分人就是“偿还”丧葬礼物的。甚至,有时候是儿子偿还父亲当年的丧葬礼物,“奔丧还礼”的普遍特点彰显淋漓尽致,而“人情录”和“孝簿”隐晦的作为契约维系着双方的“礼物债”。而作为HSX的家人,“人情录”和“孝簿”上记载的“礼物债”也是他们日后偿还依据和记忆。这样以来,葬礼中嵌合的礼物流动传承时具有长期性、不定性和延续性,并隐晦地通过“人情录”和“孝簿”等形式契约式代际传承,具有很强的延续性。
(六)非制度化和灵活支出是嵌合的礼物流动传统的特点
南溪村纳西族丧葬仪式中嵌合的礼物流动表现出有序而又“非制度化”和灵活决定礼物支出的特点。“大多数仪式行为都带有表演成份,而几乎所有的群体性公开仪式都毫无例外地伴随着一系列的表演项目。一个仪式的一系列行为组合,就是一系列的表演组合”[12]。在丧葬仪式过程中,家族人员、村民、姻亲、亲朋好友、职事等人员及他们的礼物都是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依次出场,所有的礼物及支出数量没有明确的制度化规定,是一种“非制度化”约定俗成,献祭者可以根据与死者及其家属的亲疏关系来灵活决定礼物支出的多寡。然而,有时候会通过户长会议讨论丧葬礼物改革事宜,如“从和益先的葬礼开始,改变过去村民(足若,村民每户一人)凑5两米、3两肉、1元钱的做法,改为不凑米、肉,而每户凑10元人民币,吃两餐饭”[13] 。即便如此,这种通过户长会议讨论改革的做法仍然是一种“非制度化”约定俗成,具有习惯法的特点。
丧葬中以象征性献祭礼物是嵌合在南溪村纳西社会中的交换,是纳西族自身文化观念、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团结互助等多反方面因素共同缔造的结果,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但是,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符号、社会财富和资源,丧葬中嵌合的礼物流动除了具有上述特点外,还形成了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和中心,基于血缘和地缘关系,逐层向不同程度亲疏关系的亲属、不同村寨和地域扩展和辐射为半径的社会结构、礼物流动圈和社会生产的再生产分配圈。虽然南溪村距离丽江古城24公里,地处山顶平坝,与市区和山下坝区若即若离,因而其生态和文化都具有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空间;但是,已在丽江开出租车并且已经形成品牌的南溪村人遇到丧葬就会全部返回,亲属、家族成员、亲戚、朋友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员都会随之而来,一个家庭的丧事成了大家的和整个区域的大事,正常的社会结构被重置、分配和调整,礼物流动圈和社会生产的再分配圈随即形成,南溪村与外界,纳西族与其他民族间的互补性联系以这样的方式得以实现。丧葬中“命当川”和“那娃”的做法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证实了这一点,礼物流动圈和社会生产的再分配圈的形成使得这次丧葬活动费用和丧葬礼及物品相抵,基本可以持平。这样以来,既避免了主家因丧葬这一突发事件而带来经济和社会压力和不平衡,又从实质上建构了多样化的再分配和互惠关系,并最终指向基于当地血缘和地缘双重性社会结构的社会关系再生产与配置。礼物流动绝不仅仅是经济行为并实现经济目的,其实质则是指向社会关系和社会生产的再分配,这正如C·A·格雷戈里所说一般:“礼物经济中的消费并不是简单的进食行为,而主要是涉及社会再生产和生物再生产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调节。”[14]90
礼物的“意义在于他们背后的传统和风俗所赋予的社会力量,它给这些礼物以特别的价值,使它们笼罩着浪漫的光环”[2]304。“村民们把随礼作为一种既表达道德义务,又表达诸如关心、爱慕、感激和悲伤等情感工具”[6] 。葬礼中嵌合的礼物流动表明,通过礼物的流动表达感情、实现互惠互利,获取使用价值、协调当事家庭因成员变化而产生的不平衡。“在人类学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以‘礼物和赠品交换’的互惠模式或再分配的因素和机制整合了整个经济,并以其为体内经济运行主要形式的社会中,仍存在着商品性的交易形式”[9]283。“礼物经济中东西的人化,并不仅仅是克服人的再生产过程中实践问题的一种手段,而且是消费方式占主导地位的一个方面”[14]104。这样以来,礼物便成为了社会话语的织线,通过嵌合在葬礼中的礼物流动,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是通过形形隐喻的构建,实现了社会关系和社会生产的再分配,强化了社区外部的边界区分和社区内部的社会关系。与此同时,“我们眼中的‘自然物’,实际上是各种不同的‘人为’文化逻辑锁构建的。我们社会中对不同物质要素的运用,或特定的使用价值的实现,是与不同文化系统的方式相互连接的”[9]230。通过嵌合在葬礼中的礼物流动所描绘和社会关系、社会生产的再分配,是纳西族文化乃至民族文化的内涵之一,“人类的经济过程既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既是实在的,又是意象的。物质要素不失其客观实在性,但同时被赋予了某种文化上的象征价值,同样也被赋予了物质性”[9]229。只有把它放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中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及他者的世界。
四、结语
综上所述,纳西族村寨南溪村葬礼中嵌合的礼物流动,具有很多本文化的特点,它是一种身兼多种功能的复合型礼物的流动,而其整个过程是嵌合在社会之中的,它以象征性的献祭礼物为表现形式,实现了多样化、复杂化的互惠互利和社会关系、社会生产的再分配,从而和谐地构建人类与人类想象中“冥界”、人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关系。这种嵌合在社会中的礼物流动不仅实现了经济目的,发挥了经济方面的作用,也发挥了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作用。因此,很难用某一种特定礼物模式来分析,而以经济人类学的视野把它放在“本文化”的背景中,以“主位”的视角对其特点和实质给予动态全方位研究,有助于对其更进一步的理解,进而加深对于民族文化的认知。
参考文献:
[1]郭志合.丧葬仪式象征中的认知与存在[J].民族学院学报,2011(6):77-84.
[2]马凌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梁永佳,李绍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露丝·本迪尼克.文化模式[M].王 炜,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8:163-205.
[4]马塞尔·莫斯.论馈赠——传统社会的交换形式及其功能[M].卢 汇,译.北京:中国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67-94.
[5]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第二卷[M].俞宣孟,谢维扬,白信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91-124.
[6]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 李放春,刘 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12-213.
[7]栗木慎一郎.经济人类学[M].王 名,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81.
[9]陈庆德.经济人类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99-100.
[11]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94.
[12]薛艺兵.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上[J].广西民族研究,2003(2):26-33.
[13]洪 颖,晓 蓉.雅阁丽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57.
[14]C·A·格雷戈里.礼物与商品[M].杜杉杉,姚继德,郭 锐,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On Gift Exchanges in Funerals:A Case Study of Gift Exchanges of Naxi Funerals in Nanxi Village
GUO Zhi-he
(Institute of Minority Research, Tibe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Xianyang, Shanxi, 712082,China)
Abstract:
The symbolic exchange of gifts is culturally rich and unique in funerals, an important ritual in lif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symbolic exchanges of gifts in Naxi funerals in Nanxi Village in order to summarize its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time bounded, diversity, differences, obscure contractual inheritance to generations and proportional redistribution by flexible decision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rough the social link of funerals, such gift exchanges lead to social economic mobility and exchange behavior as a symbol and help construct diversified mutual relationship for the redistribution of social production, providing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henomena.
丧葬;礼佛;度灵;功能
儒、释、道三教随着二千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传承和发展。随着中国各个时期统治者的需要和社会条件的许可,以及民间的选择而此消彼长。如西汉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南北朝的释教兴起,盛唐的道教流行。三教有时互相制约,有时互相配合,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潮州是偏偶一方的优秀历史文化名城,一直传承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丧葬礼俗。潮州丧事礼俗的操办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一、中国传统的丧俗
对于人的生命走到最尽头之后的丧事,三教都对其产生浣的影响。除天灾人祸,人们无能力操办而草草从事外,正常日子人们都会在三教不同的影响下,庄严、郑重地举办丧事,以寄缺乏经验对逝者的哀思。其中儒家提倡“礼”、“孝”、“慎终追远”。。。。。。道家的灵魂学说和尊重当时的行政区域管理,阴阳一体户籍、关牒。。。。。。释教中的西方极乐世界和接引、超度等等。
据史料所载:汉武帝请僧人作超度忏法,为其妻,后也为前线战死将士、臣民作《慈悲道场忏法》,称为梁王忏。自此之后,人们效法其做法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神化度灵仪式。到了唐代,道教的兴起,当时连皇家的婚丧大礼或其它带有迷信色彩的诉求多由道士主持,如唐玄宗请临邛道士为他向杨贵妃招魂以期相会等等。
至于千百年来一直被统治者直接利用的儒家,在其提倡的礼和孝两个方面在治丧中更发挥提淋漓尽致:如老皇驾崩则全国举哀、禁止娱乐;大臣父母逝世则要辞官回乡,丁忧三年;平民父母逝世则要举哀、带孝、守孝,甚至要守墓三年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的自由,因此在不妨碍他人生活的前提下,按照旧风俗习惯治丧,还是允许的。至于那些铺张浪费,不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相互作风,甚至地依仗权势、用丧事收敛钱财,肆意挥霍,糟蹋社会资源,造成恶劣影响的,我们必须坚决反对。
二、潮州的“礼佛度灵”习俗
潮州文化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潮州偏偶一方,其文化中既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成分,也有当地的新发展,因而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其礼佛度灵的风俗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与其它地方的现行做法有很大的差异。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一)礼过河
因潮州河流纵横,往来必摆渡,故高僧以慈悲之心,撰文为善男信女架设一场“渡礼河功德”以增加功德力。
(二)礼血盆
妇女因十月怀胎,带产污秽水府三官神,血盆坑中受苦,通过佛力加持、礼散、血盆得以超脱往生。从十月怀胎到养子成人,到结婚生儿育女,追思母亲一生功劳,备血盆粿12个、米筛1个、12碗红烟米水、血盆钱一份用小鑫等做礼品。
(三)散花
公用于裙裾齐的女人。需有孝子、孝女,且已婚成人才做。意为散去花心、散支娇气,使之清净身心。以银纸剪成花,放在红花米盘上,念百花名。大孝女手捧花盘行前,散花后每人分一包花米回家。米放米缸,红花放枕头下能得大吉。
(四)沐浴顶礼
灵魂在生有差错之处,经过礼佛、诵经忏悔即可沐浴换穿纸衣服,以便参拜佛祖,顶礼礼拜三宝,才能够到达超生、成道之意。
(五)荐祖
先祖创业艰难,先祖恩德必须缅怀,绍箕裘,父职子承;遵古训,铭刻在胸。供佛、供灵后,要追荐先祖。荐一代、三代、五代都可。已亲属也可寄荐冥衣,使祖宗香火代代相传。
此外,还有“拜七”、“担经”、“转池塔”、过奈何桥、“交库”、“化冥衣箱”、“施食”、“放生”、“大谢”、和“走孝”等环节。因篇幅所限,不一一陈述。
三、“礼佛度灵”习俗的文化功能
(一)感恩教育功能
丧礼作为推进孝道的一个重要环节。“孝,礼之始也”。(《左传·文公三年》)上至天子,下至庶民,莫不如此。汉朝宣称“以孝治天下”,皇帝庙号均冠以“孝”字,诸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庶民在先人的牌位或墓碑上亦冠以“某孝子(女)”、:“某孝孙(孙女)”等;官员丧父母,须辞官回家服丧三年,曰“守制”等等。这一切源於儒家理论。
人们通过丧俗活动,寄托哀思。虽是做给活人看,表达对亲人的重视,对于活人来说无疑是一场生动的感恩教育课。许多参加此礼者都会流出汪汪涙水,对匹练者深怀感恩之情,这不是在做给自己看,而是真情的流露。
(二)心灵净化功能
儒家第一经典《论语》中多处论述了“孝”对於修养人格、治理国家的重要意义,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者,德之本欤”。这一整套思想被历代国家所继承,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功利主义的“孝道资葬文化”。倡导孝道,以孝道敦厚人心,强化代际联系,进而促进社会治理,这就是中国传统的丧礼文化的核心。
逝者已矣,留下的是人们对死者的怀念。通过礼佛的一系列活动,让生者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真谛。以后自己也这样。参加礼佛活动的人,往往在这种氛围的感召下会产生一种顿悟,真正认识人生的价值,把以往那种世俗的观念丢到九霄云外。
(三)敦睦亲情功能
周代丧礼中的「五服以及居丧时间的长短,也是根据亲疏关系的远近制定的。这一切都是在「明宗法。这样,人们既是在显示(或提醒)他们之间的血缘亲疏关系,同时也是在促进宗族内部的团结(所谓收族)。这一关系模式推及师生、朋友、同僚、上下级等等方面,被赋予越来越多的社会内容。如孔子死,弟子服丧三年,执父子礼。
使人明白自己所属的亲情与友情关系,以及个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潮州丧事的礼佛活动活动基本上是在宗族范围内进行的,丧礼的规定也因人们之间关系的远近而各有不同。以前不管彼此之间的矛盾有多深,只要在这样的场合下,一切都化为云烟,前嫌尽释。相反,如果同家族中有人去世,同家族、姻亲若知道而又不去悼丧,会被认为是极大的无礼,要受到族内的指责,丧家一般会因此与之绝交。
(四)文化传承功能
传承是文化的基本特征。只有通过传承,文化才能不断发展。丧葬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也必须借助传承才能为后世所掌握。“生享富贵,死极哀荣”,这是中国人传统的也是最高的生死追求。丧礼中的等级,政治上的,如什麼地位者死后用什麼称呼,用什麼礼仪,墓制等规定;精神上的,如国家向有优良德行或特殊贡献者赐以諡号,以此表彰死者并激励生者;坟墓埋葬制度上的,如坟高、墓区的大小;再有就是在礼佛活动的内容上,所有这些都体现出这一独特的死亡文化。
“做功德”是一种超渡亡灵,抚生恤死的仪式;而仪式规模之大小,则视丧家支付费用能力而 定。“大功德”两天连霄,从上午八时至深夜;规模较小的为一午连霄,从下午三时至深夜;也有丧家从简,选择做一霄的“佛事”。“做功德”皆用潮语唱诵 佛教经文、配以文武畔(鼓乐队之俗称),吹奏之潮州音乐。实际上这一仪式涵盖了葬俗的多数内容。这些都要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的开展而得到传承。
四、对潮州丧俗的思考
潮州葬俗以三教一体为特征,互相渗透,不断折衷、修改来办理丧事。形成了整套具有鲜明特色的治丧模式。这种基本内容还是一直保留下来至今。随着时代变化的加速,丧事的办理的变化也会加剧,简朴、庄严将是移风易俗的方向发展。
潮州葬俗经历了二重葬、土葬、火葬的过程。潮州自古以来崇尚薄葬,陪葬品少且价值低,特别是贵重的陪葬品几乎没有发现。就是历史上的潮州乡贤富商的墓葬也不例外。但是近年,随着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的出现,厚葬的陋俗有所抬头。经济实力雄厚的人家讲排场,把丧事办得十分隆重,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给一般的群众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